请推荐几本学心理学方面的书?介绍理解力的书?

  最有趣的不是话语,而是人的心灵。最难捉摸的不是人,而是人心。心理学的奥秘,值得你去一探究竟。下文是励志网整理收集的关于心理学的5本书,供大家参考。

  1、《这才是心理学》

  [加] 基思·斯坦诺维奇

  以科学的精神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探讨人类的心智和行为,丰富我们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互动的理解——这才是心理学!

  作为2012年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的得主,基思·斯坦诺维奇以富有逻辑又不失风趣的语言,结合简洁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最新的研究资料,说明心理学家如何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化的实证研究,逐步描绘出人类心智的真实面貌。

  这本书对于心理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现代科学非常强调的批判性思维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也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运用,独立思考,去伪存真。

  彭凯平教授:这本“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教科书,总结了心理学家的职业特质,让每一位读者都有机会去理解我们心理学家是如何去思考、分析和解读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的。每一章都将一个常识的、朴素的、直觉的有关人类心理的分析和思考与一个科学的、严谨的'、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对比,以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家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思路。(彭凯平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2、《心理学的故事》

  [美] 莫顿·亨特

  在过去的2500年中,人类渴望揭开广大、幽渺的思维世界的面纱。

  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种种,都是要类希望了解的。作者所著的《心理学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思想领域中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皮亚杰、斯纳金......

  他们在的孤独的修行者、耽于声色犬马者、狂热的神秘主义以及理智的唯实论者,他们认为人类可以检视、理解,这一点最终指导或控制了他们的思想进程、情绪和行为结果,使他们成了另一类人——心理分析者。

  Mr.Chen:一本讲述了从古希腊至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前科学时代到科学时代,从先贤圣者的沉思默想,到现代科学的实验实证,见证了2500年思想变迁。语言幽默,不乏对于哲人名家的调侃之言,也始终坚持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思想本身。非常值得一读。

  3、《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

  [美] E.西尔格德

  【科学客观】贯穿全书的最基本观点,是所有的心理现象皆有其神经生物基础,“行为的神经基础”栏目鲜明地反映了心理学借助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巩固自己的科学地位。而“双面论证”栏目则客观呈现了不同派别的对立观点,呈现了心理学的活力。

  本书的“概念摘要表”和阶段小结、全章总结,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这本教材的师生整合、记忆所学内容。书中图文并茂,除了有大量与内容相关的精美插图外,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擅长用图表表现研究成果,除了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还能锻炼学生阅读研究报告的能力。

  本书一直被奉为普通心理学教科书的典范之作。

  美国心理协会(APA)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本书都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心理学导论教材。

  4、《人格心理学》

  看6大理论流派如何解读人类的人格!

  探26个研究主题如何科学剖析人格的众多侧面!

  测13个科学的人格测验,发现你未曾了解的自己!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从这本书开始!

  本书围绕精神分析流派、新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这六大人格理论流派,进行了全面、系统、精辟的介绍与评价,并梳理了支持各流派观点的大量实证研究项目。

  行文流畅、通俗易懂,穿插了众多著名理论家的生平故事与摘自新闻报道的有趣议题,强调运用人格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提供了13个经典的人格测验。

  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但能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前沿研究,更将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Ronica:写得很通俗易懂的一本书。有大量的事例以及实验,还有详尽的说明,很适合我这样的人去对号入座。。。 看过之后,对自己,对身边的事情的了解清晰了挺多。 虽说还停留在理论(且不成熟)阶段,不过,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总归是个好的开始吧。

  七柳:个人觉得,对于心理学的amateur们,这本书还是很可读的。初了解心理学,觉得有些混乱,各种流派各种研究方式,没有统一感,而这本专业介绍心理学的书,很好地梳理了心理学发展的脉路,作者Jerry逻辑性很好,客观,重点突出。 我觉得它的好处就是:通体了解了心理学的几大门派。

  5、《积极心理学》

  [美]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自二战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但大多数心理学家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心理学潜在的观念将人类的本质嵌套进入一种病态模式——身带缺陷、脆弱不堪、生存环境残酷、不良基因影响等。

  积极心理学的创立,修正了这种心理学的不平衡,并向深入人心的心理疾病模式展开挑战。它向心理学家和大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生命的美好;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痛苦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

  作为一位权威的积极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作者从普通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进行写作,尝试从快乐和幸福展开话题,然后谈到工作和爱,清晰而生动地阐释这门关于美好生活的科学。

  正念导师赵全宇:不像一般的教科书恨不得将所有相关研究都罗列出来,这本书的特色与价值在于Peterson在介绍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同时对其的反思,尽管在一开始看的不太习惯,但坚持读完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关于心理学的5本书】相关文章:

上半年陆陆续续地读了18本书。其中有一些是出版社寄给我帮忙推广的书籍,一些是我自己本来就想读的书籍,还有一些是朋友推荐的好书。

从这些书中我看到了优质的书籍是怎么编写的,也看到了质量一般的书籍是怎么去表述的。

我看到了不同学科、不同年代、不同表述方式下的书籍所呈现出来不一样的观感。

在这半年里看的书籍涵盖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根据个人阅读感受做了5个分类。5分是我认为经典且会重读的书籍;4分是经典但不会重读的书籍;3分是有所获益但不算理想的书籍;2分是个人认为获益不多的书籍。1分……暂时没有(直接不看了)。

基于个人的知识局限性,对书本理解的透彻程度不同,对书籍的分类纯粹是个人感受。

由于个人的阅读兴趣在于条条框框非常清晰、逻辑严谨的书籍,那教科书无疑是我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之一。今年年初读了三本类似于教科书的心理学书籍,分别是《心理学导论(上)》、《社会心理学》、《亲密关系》,另还有三本社会学书籍,分别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生育制度》,以及《棉花帝国》。

《心理学导论(上册)》生物、发展与认知心理学

这是一本心理学的教科书,书中罗列了大量心理学知识点及其研究实验。心理学导论的上册主要介绍的是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下册在图书馆没借到。

本书编著人是戴维·迈尔斯,本书是在他所编著的《心理学》一书的缩减版,并且分为了上下两册。

由于是教科书,本书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其主要围绕个体的生物性、意识和心理的双通道发展、以及个体的学习、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多个维度展开解释。书中所介绍的概念都是经过历年来的心理学家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参考性。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第一章的“运用心理学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习要保持谦逊、好奇和怀疑的态度,不盲目相信所提供的结论。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学习态度。

如果对个体心理感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

还是戴维·迈尔斯所编写的书籍。本书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描述社会对个体思维和行为带来的影响。

社会是怎么对个体的信念、行为和态度带来影响的,以及在这些影响下,个体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

我们为什么会对他人产生偏见,为什么会采取利他行为,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他人有吸引力,在第三部分社会关系中找到找到解答。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个体在群体中,为适应群体的共性而对自身行为和观念作出的微调。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调整了自己的行动,行为会改变态度,态度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行为。

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介绍的是广义上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关系。它不仅仅针对爱情,也有对友情的描述,不仅仅针对异性,也有对同性关系的描述。这本书描述的是在亲密关系里的全过程,包括相互吸引、相互依赖、产生压力和争执、权力的斗争,以及亲密关系的结束。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有大量的数据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后的又再进行反思,通过不断的推测和调查,以推进这些学科研究的严谨性。

《江村经济》是费老的博士论文,其围绕的是“江村”(化名)的风土人情以及其经济发展。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乡村,依然保留着许多旧时的风俗,而在面对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冲击,手工蚕丝的制作已经不符合国际化的产品需要,而在这样的形势下,该如何进行乡村改革,不单单是劳作形式的改变,还关系到人文和生产、分配等多个社会发展进程。

本书就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易等体系,对中国农村进行了一次具体且相对客观的描述。

在这本书里,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费老对数据的严谨,以及事无巨细的表述。作者并没有为了凸显自家的文化底蕴而自圆其说,而是将甚至最基本的、甚至是全球统一的风俗习惯,都以一种最朴实、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表达,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的偏颇。这样的学术态度非常让人敬佩。

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一个家族内部的“小社会”的运行系统。

生育制度不仅仅是生育,还包括了生育后家族的绵延、抚养者之间的关系、抚养者以及其扩展的家族成员的关系,以及所生育的后代的发展和约束。

在这个小型的“社会体系”中,就足以体现大量的社会文化以及习俗传承。

我们在这样的风俗和传统内久了,这些传统和风俗向来只会以“正常”二字出现,却难以描述它有多“正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条条框框,在社会学家的笔下一一重现,看起来那么熟悉,表述起来却有另一番感悟。

读完整本书,有种读了一遍资本主义发家史的感觉。

整本书以棉花这种农作物为基线,讲述了棉花从一种普通的作物,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下的一把锋利的“镰刀”,收割了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也将这倚靠暴力获取的成果流向了全世界。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区分。通过对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区分,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为了更好地获取资本而进行不断地改革,从奴隶制变化成工作制,从手工业逐渐走向工业,从欧洲的国家贸易逐渐走向了全球化发展进程,每一步都有它血腥暴戾之处,也有它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和新的认知。

这本书出版在1947年,距今已七十余年。

费老通过他的仔细研究和对我国风土民情的细腻观察,对这一系列中彼此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都做出了对比和分析,表述非常简洁有力。

我们总说以史为鉴,但除了人性依旧以外,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无法从过去借鉴的程度。

单独站在两者之间的差异去看,而忽略背后的历史因素以及文化差异,是难以找到借鉴的地方的。而费老的书,总是会从最根本的乡土文化出发,直达根源,让人看了以后了解得更清晰,阅读体验畅快无比。

这本书讲的是西方哲学从对理性的研究转向对非理性的人的探索的过程。是从希腊文化中对理性和理型的执着,从对抽象概念、普遍意义的探寻,逐渐将眼光下放到具体的人的过程。书中介绍了四位存在主义大师,分别是基尔凯格尔、尼采、海德格尔和萨特。

在这些研究人具体生活的哲学家之后,心理学和经济学也在非理性人的概念上不断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探索人的实际存在的哲学家们,无疑是非理性人这个概念的先驱,也给后世提供了非常多的思考路径。

这套书买了好几年,刚到手的时候翻了下,发现碎片化的标题让我很不适应,一度以为是自己知识面太窄了,所以才看不懂。

今年陆续又有人推荐看这本书,于是又一次翻开看。

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书中确实罗列了许多知识和数据,天文地理、生物历史无一不涉猎。

但看完后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只着重提到了人类"集体想象"下所构建的社会体系,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等,至于其余零碎的知识,由于它们的出现和消失都缺乏逻辑性,且过于碎片化,连做笔记都非常困难。

只能说,知识的广泛程度让人很惊艳,但也仅停留在对作者知识面广泛程度的崇拜。

这本书想要借鉴《苏菲的世界》去用给青少年儿童启蒙的故事的形式去讲解社会学,内容都是有料的,然而有点东施效颦,故事性太弱了。

关于社会学的干货知识很多。从社会学的概念,到社会对群体道德、心智、情感、性别特质、个人选择等都有提及。

作为一本入门书籍,它确实起到了广泛介绍的作用。我们日常随波逐流地跟随社会观念去行动,去追捧哪种美的准则,去焦虑哪些物质或思想上的匮乏,其实暗中都在被社会的潮流思想所裹挟,但我们是可以跳出这些条条框框,去反思哪些潮流,去特立独行,去进行独立思考。

这是一本散文集。在《世界在书店中》这本书里,13位作家讲述了他们对于书店的印象,在那些狭小阴暗的古董书店里、或是楼道旁的独立书店中,在夹杂着烟味、潮湿水汽的书里,所迸发出的思想之光。

当年的书店没有如今的大数据系统,没有打字机,没有灯火通明的楼道,读书人却始终怀着一颗明亮的、炽热的学习之心。

这本书从地理、文化、社会、政治因素四个方面去阐述了财富不均的原因。其中就分析了地理因素给国家的初始财富积累带来的影响;文化因素给民族或国家带来的教育程度、以至于科技和经济的发达程度的影响;社会因素给国家或民族带来的歧视或优待,对其民族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政治因素对社会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影响。

这本书确实罗列了很多数据,但是带给我的新知实在不多,更多的是一些我们已知信息的组合。

不确定自己有没有真正地看懂。但“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给我的感觉很像”单次博弈“和”多次博弈“。

作者很用心地从时间、社会、文化、权力、语言、性、疾病、死亡、战争、自然、机器等各个主题中去厘清怎么做是“有限游戏”,怎么做是“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被包含在无限游戏之内,有限游戏是无限游戏的一部分。

“有限游戏参与者在界限里游戏,无限游戏参与者与界限游戏。“

无限游戏似乎是一种更宏大的游戏观,它指引人们不要单纯看眼前短浅的得失,而是着眼于可持续的多次博弈。维持游戏,也能够维持得益。

从图书馆里借来的这本书,让我走进了电影与心理学的领域。

这本书里通过10位心理学家的阐述,分析了10部电影,分别是《杀死比尔》、《危险方法》、《洛丽塔》、《放牛班的春天》、《一一》、《盗梦空间》、《香水》、《弗里达》、《阿飞正传》、《心灵捕手》。

在这10部电影里,有9部都在暴露人性的阴暗面。对爱的渴求,对社会认同的渴求,仇恨、挣扎、内疚、报复与利用、侵蚀与疼痛。无一不令人恐惧,令人难以忘怀。而令人恐惧的,正是正视这些看似光明美好的生活下的阴影。我们都渴望美好,都趋向于美好而逃避阴暗与不安,但越是逃避,那黑暗面就越是明显,直至遮盖掉光明。

四本我觉得阅读质量比较一般的书籍,分别是《爱的勇气》、《安心老去》、《不被洗脑的100个思维习惯》、《越过内心那座山》。就不一样介绍了(也因为没怎么写读书笔记)

《安心老去》是对我国老龄化现象的调研,比较适合莘莘学子做论文素材使用。

《爱的勇气》依然是岸见一郎炒阿德勒心理学的冷饭,对阿德勒心理学各个维度的解读。

《不被洗脑的100个思维习惯》是思维习惯的合集,老生常谈,但又并非每一条都能记住或者用上。它相当于一本思维字典,对少儿和青少年学习更为适用。

《越过内心那座山》说实话在看的时候多次哽咽。让人难受的是作者在集中营里非人的生活,以及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即使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我们依然需要转换思维去好好生活。

以上是上半年阅读的18本书籍。谈不上推荐,但确实是需要汇总。

下半年还是继续阅读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书籍,希望有新的感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看什么书籍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