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特别清新特别萌的乐器?

在小编学琴的经历中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应该自信一点,热情一点,男孩子不要这么优柔寡断。”一位前辈对我说。我惊呆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我,只是因为我们所使用的乐器相同,就在演出时聊了几句。他说,他是从音色里听出来的,“你的声音内敛,如此明亮的乐器也能发出这样低沉温顺的声音,这和你演奏的曲子无关,而是和你的性格情绪有关。”

听完他的话我不禁想起了老师对我的调侃:“你今天是不是又没吃饱饭?声音那么低沉。”


琴的声音会越来越接近主人的性格。

作为半个唯心主义者,小编相信“万物皆有灵”的理论,或许大部分琴童在接触乐器几年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乐器和自己是心灵相通的”,甚至连父母都无法理解的心情,只要通过演奏就可以被乐器所接受,所理解。


如果用科学来解释,与其说琴有灵性,不如说我们的演奏方式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乐器。

有的人就是适合演奏音色悠扬空灵的小步舞曲,而演奏快速激昂的协奏曲就会显得有“违和感”。我们不会评价郎朗“小清新”,也不会说李云迪“疯疯癫癫”,即使是他们演奏同样的曲子,用同样的钢琴,表现出来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比起铜管这类冷冰冰的乐器,木质乐器和弦乐器就有意思得多了,她们有着更为丰富的“可塑造性”。木与弦,她们没有金属那样“意志坚定”,她们会随着主人的演奏习惯被逐渐赋予“人性”。


如果你的性格开朗,演奏的曲子就会偏向明媚的曲风,在演奏高潮时更容用较大的力或气息来提高音,久而久之乐器的心脏“共鸣器”慢慢适应你的演奏习惯,乐器的声音就变得明亮,即使是演奏悲伤的曲子也会变得“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什么一些二手小提琴能卖出天价?真的是那把琴材质多么高级,做工多么优秀吗?

不完全是,影响琴价值的更多的是这把琴主人的“培养”。


“养”琴也是学琴的一大乐趣。提琴,木管,古筝等等乐器都是会“出卖”自己的主人的,人会改变琴,琴也会改变人,所以请善待乐器。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控制情绪,根据学生的性格来决定学习方法。当我们无论如何也演奏不好一首曲子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或许你欠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性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article>
<section>
&lt;h1&gt;&lt;font color="#808080"&gt;八桂大地是壮民族聚集区域,该民族的传统乐器奇特,品种多样,款式和音调别有韵味,特别是民间传统乐器“啵咧”的构造精致 独特,在挖掘保护和改良制作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壮民族传统音乐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lt;/font&gt;&lt;/h1&gt;
&lt;h3&gt;&lt;br&gt;&lt;/h3&gt;&lt;h5&gt;广西壮族位于南疆边陲,素有“歌海”之美誉。千百年来,在这 块土地居住的壮族人热爱唱歌,热爱民间器乐文化。“啵咧”就是 壮民族古老的传统民间吹奏乐器。在壮语中“啵”和“咧”译为吹, 而“咧”是指管的意思。根据学者调查考究,“啵咧”主要流行在广 西宁明、崇左、龙洲、大新等地,从收集到的“啵咧”中对比和鉴别,
约有五百多年历史。“啵咧”是由嘴哨、气管(盘)、芯子、杆子、碗部 等构成壮民族传统吹奏乐器。其形似唢呐,又像双簧管,用荔枝木或桑木挖空制作,全长约40厘米,有7个音孔。&lt;/h5&gt; &lt;h1&gt;&lt;font color="#ed2308"&gt;壮族“啵咧”产生的历史和发展渊源&lt;/font&gt;&lt;/h1&gt;
&lt;h3&gt;&lt;br&gt;&lt;/h3&gt;&lt;h3&gt; 在年代久远左江流域的宁明、大新、龙洲等地,壮族民间流传 着有关“波咧”产生的传说和故事。村民放牛娃中有一个叫阿杰的 男子正在野外的草坪放牛,没有一点预感,一头老母牛突然临产了,老母牛连续做了几次前双腿下跪的临产动作,还是没有把牛
仔生下来,继而痛苦地嚎叫,一会儿下跪,一会儿躺下,一会儿打滚,因为难产而“哞......哞......”痛苦地呻吟着。就在此时,放牛娃阿杰反应敏捷,便顺手从路边的竹林砍下一节竹筒,用刀挖好几个孔,放到嘴边含上,对着母牛边吹边跳,手舞足蹈地跳起来,悠扬委婉的音乐时而强劲、时而欢快、时而缓慢,这有趣的“舞蹈”似
乎减轻了母牛的痛苦,此时母牛也就很顺利地产下了小牛。从那以后,壮族桂西南地区的大新、宁明、龙洲一带,便流传着较为简 易而特别的由竹子制作成的吹管乐器。因其体型奇特,发出声音 清脆,壮族先民们叫它“啵咧”,从此一代代地相传至今。&lt;/h3&gt; &lt;h1&gt;&lt;font
“啵咧”虽是壮民族土生土长的乐器,但也采用了其他民族乐器长处,如将壮族口笛、马骨胡;苗族芦笙;侗族侗笛等兼容在一起。这些民族乐器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能和色彩,完美结合起来,构成壮族“啵咧”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更是构成壮族“啵咧”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的 主要因素之一。凡一件具有独特色彩的民族乐器,除了乐器在形 状、结构、音色等方面特殊性之外,它的音乐艺术风格也与本地区
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着血肉关系,“啵咧”也是其中之一。&lt;/h5&gt;&lt;h5&gt; 广西壮民族乐器“啵咧”的音乐创作,大量运用广西壮族山歌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为材料,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 民族风格及独特的艺术特征。&lt;/h5&gt;&lt;h5&gt; &lt;span style="font-size: 15px;"&gt;
艺术审美趣味,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展示 出壮族民间乐器的个性与风采,成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绮丽的 奇葩。让我们铭记“抛弃传统,忘掉根基,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深入调查,挖掘、收集、继承和发展,让它在中华民族音乐 文化百花园里争奇斗艳,灿烂辉煌。&lt;/h3&gt;
</section>
</artic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识各种乐器的声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