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觉得现在国产电视剧越来越不堪入目?

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或许你觉得烂俗的剧情,在别人眼里就是很好看的呢。而且现在的人喜欢跟风,明知道是烂片也会看,茶余饭后当做趣事谈谈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过明知道是烂片还去看的话,估计是太闲了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某剧被流放的女主还涂胭脂抹粉、干干净净的,怎么可能。

顺治十八年(1661),震惊全国的「浙江抗粮案」结案后,61 人被流放到了东北各处荒远的地带。短时间内死亡 17 人,逃亡 33 人,下落不明 1 人。

其中,有 8 人直接死在了路上。

贬谪是针对官员的,是罪臣去地方上当官,依然享有官员待遇,所以一路上会友、写信,心态相当放松。流放是针对罪人的,既然是罪人,当然要有罪人的模样,一路上都得戴着锁链。

流放犯通常是被两名兵役押送,而押送一般又有长解和短解两种形式。

所谓短解,就是每到下一处,兵役就办交接手续,由途经的州再派两人押送犯人到下下个州。交接过程中,他们不仅要根据文件验明犯人正身,还要检查锁铐是否完全。没有问题后,才能签字转送。

京城办理的大案,一般都不用短解,而用长解。由兵部派两名兵役,对押解的全程负责。

押送是一门苦差,兵役身负重任,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他们虽然可以鱼肉犯人,有时候还会强奸女犯(有些兵役会轮奸全家流放的女犯),可也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的,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能让犯人逃跑。如中途弄丢了人,就要受刑。轻则棍打,重则流放。

乾隆二十七年(1762),镶蓝旗马甲苏崇阿押解一伙盗窃犯,中途犯人逃跑,他本人就被发配到伊犁当苦役去了。

押送有时间规定,一般的要求,是每天走 50 里(大略为 4 万步),清初的重刑犯的流放地,一般都在京城 3000 里外,3000 里的行程,正好是 60 日。

这是一个死数,没人敢随意变更,即便是有条文规定犯人中途得病,可以停到下一州治疗,但在多数时候,这根本就是一纸空文,没有人愿意遵守。因为目的地的主管太监心理多少有点变态,总是不管你到底什么原因迟到的。没带等于没写,迟到等于贪玩。耽搁了日期,每晚半日就要挨多少棍,是毫不含糊的。

旗人兵役押送晚了,都要去伊犁当苦役,哪个普通兵役肯舍身为流放的犯人着想,让他慢慢走呢?

除非你能给出足以让人手抖的钱。

在去往流放地的过程中,大部分犯人都饱受了人间最真切的痛苦。他们浑身恶臭,有病难医,沉重的刑具(单是木枷就最低 25 斤)把手脚磨出骨头,伤口流血化脓,脚掌的溃烂上又包裹着刚破壳而出的黄汤,在寒冷的东北,脓水到了晚上又被冻成冰块。手不能蜷缩,手背已经鼓得像血红的馒头,指节上是紫色的毒疔,那是最严重的冻伤,像钉子一样深入骨髓。

每天,他们还要在哀伤和悲愤中走 4 万步。休息时,脚上要扣上木枷或锁上脚镣,以防逃跑。因此,没有一个夜晚,他们是能休息好的。

图:民国,戴着脚杻的犯人
图:清末,戴枷躺地休息的犯人

和兵役不一样,虎狼来的时候,他们无法自我保护,跑也跑不掉,只能任凭野兽掐断自己的脖子,啃食他们的肢体。

通常,犯人在路上因故死亡,要由所在州县的官吏证明,尸身(哪怕是一条胳膊)也要送到目的地。至于到底是怎么死的,是真的被野兽所伤,还是死于兵役的虐待、长途跋涉的艰辛、生病抑或受伤,没人能说得清。

就是这样,有 8 人死在了路上。

有幸活到流放地的犯人呢?

迎接他们的,可能是更加深重的灾难。

清初的几个流放地,主要是位于东北地区的尚阳堡、开原、铁岭、威远堡、宁古塔等。

由于最近电视剧的宣传,人们都知道宁古塔苦海无涯,是流放地中最可怕的存在。

宁古塔这三个字,总是让人误会,宁古塔不是塔,这三个字是满语,大略意思为「六窝铺」,就跟「猫儿洞」「五棵树」差不多,位置在今黑龙江海林市。距离北京 3000 里。清朝以前,还是一片极其荒远的苦寒之地。

冷,是它的第一特征。所谓「冰上有冰,雪上加雪」,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不过从明末开始,有人在此开荒。

从春初到四月中,这里没日没夜地刮大风,打雷似的响。哪怕是近在咫尺,也会被打得睁不开眼。五到七月倒是暖和些,可是一直下雨,又湿又冷。挨到八月中,就开始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已经全部结冰。

这里的雪很不温柔,落到地面立即就变成坚冰。让中午的日头晒,也晒不化。一眼能望千里,千里之间,皆是白色。

几百年后的今天,有人居然从这冰天雪地中发现了商机,把此地定名为「雪乡」,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这地方就是原先的宁古塔。

对浙江抗粮案的犯人们来说,最惨的是,这次流放的时间,正是腊月二十五日。而明末清初,又是小冰期温度的最低点(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这无疑要把本来就能冻死人的温度再度降低。

不过,真正寒冷的不是天气,而是人心。这句话并非玩笑。

据我观察,清朝初年的流放地,最苦的真的不是宁古塔,而是一个叫尚阳堡的地方。

根据成功到达宁古塔的犯人记载,宁古塔管理十分松懈,防范也不是很严格(「防范向不甚严」)。犯人到地方后,每年只需用一石粮就可以免除所有的徭役,像普通百姓一样生活。本来该给披甲人(戍卒)当奴隶的他们,竟然能够出入自由,交友自由。无论是经商,还是务农,抑或教学,只要个人有这个能力,都没有太大的阻碍。

这完全得益于宁古塔当地的官风民风。

宁古塔地方偏远,人心质朴,本地人对有文化的人充满了敬佩。这其中,宁古塔的军官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对这些有文化的罪犯非常友好,称呼他们为「哈番」(尊贵的人)。为了能让犯人们养活自己,监管还会在春耕的时候向他们发放种子。

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国西南(尤其是成都附近)和东北都发生了严重的虎患。就算是在县城,说不准哪里就窜出一只虎来,死在虎口的人很多。有县令去上任,其同行者数人就被虎咬死。

宁古塔将军爱惜人命,允许流人们住在木城之内,因为有旗兵守备,野兽不敢靠近。

宁古塔本地人也很朴实。儒生缺乏劳动经验,有的连生火做饭都不会,邻居大妈就帮忙做饭,这一切,都让活着走到宁古塔的犯人们充满了感激。多年以后,回想往事,他们依然对那些年、那些事念念不忘。

当然,对于一些缺乏生活能力,又缺了家世支持,除了走后门,再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留在宁古塔的日子确实不好过。然而,再不好过,也比人们想象的情况强许多。

事实上,偏远的地方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民风朴实,圣命遥远,对于或好或坏的法令、制度,大家都可以不完全遵守,有的甚至不知道上头下达了什么法令,治理全靠乡民的自觉。

对流放犯们来说,这就是活下来的机会!而距离文明之地更近的尚阳堡,才是真正的令人丧命的恐怖存在!

此次流放,被发到尚阳堡的罪犯有 10 个。10 个人里,死亡 5 人,逃亡 5 人,没有任何一个能活着等到康熙的赦免。

而流放到铁岭、开原等其他地方的犯人,基本是 1 死数逃,颇有一些留在当地,一直活到大赦的。

尚阳堡到底是什么地方?

尚阳堡,位于盛京(现沈阳)北面不远,离京城也更近。从明代开始,就已经是朝廷重要的流放地(在明代名为靖安堡)。

图:尚阳堡和宁古塔的大略位置

正因为离「文明场」较近,该地的官吏管理总是很严格,对如何对待流放犯,有着丰富的经验。

翰林院庶吉士季开生,顺治十二年(1655)时,劝谏皇帝不要在扬州买女人,被顺治以捏造事实之罪流放到了尚阳堡。尚阳堡官方很希望季开生去死,到第四年,季开生偶遇一群无赖寻衅,没说几句,就开始打他,把他活活打死了,人死了以后,还扬言要把尸体烧了。

这件事的动静不小,很多人都在关注。因为季开生学识渊博,人很不错,又正直,在当地有很多朋友。但最终,当地官府根本就没过问。人们怀疑背后有人主使,故意要整死他。

同样悲惨的还有这次的抗粮案中一个叫李玉禅的,他本来是要发往尚阳堡的,结果死在了路上,同行的难友把他的尸体带到尚阳堡埋了起来。康熙元年秋,他的妻子张氏长途跋涉 5000 里来奔丧,结果被尚阳堡的人给扣住,不让她返回了。

清朝的法律,钦定流放犯本人流放,罪不及家人的,妻子前来探望,可以随意返回。犯人因故死亡,除非来奔丧的人不愿意带着棺椁回乡,其余一律可以回原籍,而且官府要给一定数额的路费。

不过,这些明文法律,在崇尚规矩的尚阳堡竟是行不通的。

尚阳堡官吏加重地执行了法律,

就拿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这三大视频平台来说吧,暂不提其他,单就影视自制方面简单聊几句(ps:仅个人浅见,可能有失偏颇,欢迎友善讨论)

不知是从哪部电视剧的成功开始,《甄嬛传》还是《花千骨》来着,国内制作人、资本方纷纷关注起有一定粉丝基础的IP小说了,虽然可喜的是他们可算能放过金庸、古龙大大们的武侠名作,减少翻拍和魔改了,可是却又开始荼毒起IP著作,常见sao操作大概就是小制作凑几个新生代小艺人,大制作就拉几个流量明星,接着剧本只留下个IP故事背景、人物姓名,便开始自由发挥了。自以为迎合了大众口味,结果却让书粉愤怒,路人吐槽,甚至还连累了演员口碑(先帮因抠图事件留下心理阴影的小哇叫声屈)

当然,不可否认,IP小说的改编确实给国内影视剧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催生出像"知否"、"香蜜"这样制作精良又有热度的成功剧作,还给了一众年轻演员崭露头角的机会。但是,似乎大部分编剧制作的水平一直跟不上,依旧各种魔改融梗,不贴合实际,狗血剧情轮番上演。随意点开个视频网站首页,也还总会看到"霸总/甜宠剧"、"IP改编,魔幻巨制"、"N世情缘"之类的标签,主题不至于这么局限吧,审美不疲劳吗?按理说,wuli天朝千年历史积淀随便拉出一段都有着极大的创作空间吧。

总之,国内影视圈题材最擅长跟风,大多缺乏深度,还总喜欢炒什么"女性群像剧"、"百合/双女主剧"、"大女主"的概念,也许能吸引得了一时的关注热度,但过了时机,观众已经审美疲劳的时候,即使像《上阳赋》这样有些质感的制作错过风口再播也扑街了。

反观国外剧作,虽也不乏少年拯救世界之类的中二题材,但胜在还有很多深刻的主题,既能将人性剖析到极致,也能结合实际畅想未来,甚至还能构造一个宇宙并制定出规则......更何况还恨不得把镜头直接怼在人物脸上,敢带着观众走进角色的心路历程,题材深度可见一斑,更能传达出创作情怀,获得忠实粉丝,推出的各式衍生剧也大多备受关注和认可。

不过,好在国内视频平台还有人一直在探索新的切入点,开始审视题材与制作。像爱奇艺的“迷雾剧场”, 一众实力派演员加盟,剧集短小精悍,广受好评,口碑、热度双丰收,希望桃厂此番操作的成功能改变下市场风向,刺激出更多好剧本好制作吧。

啊,忘了说,耽改101已经开始了……数量可谓惊人,能播的还是尽快播吧,趁早收割波热度,免得到时哪部剧情节露骨被上面点名了,再题材受限。

好的编剧团队,私以为,应该要么像《庆余年》的王倦大大这样既抓得准观众看剧的爽点,还摸得清人物闪光点并赋予其恰到好处的高光时刻,让观众看得上头。要么像《琅琊榜》《知否》的正午阳光那样愿花费时间精力打磨剧本,考究历史,用心选角,做出口碑,后劲十足,即便情节有瑕疵也能做到逻辑自洽,让观众愿意相信。

然而,大部分编剧团队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说他们是观众心理抓得不够准呢,还是笔墨或知识储备不够用呢,又许是根本不屑于花精力钻研剧本吧,依旧沿用着古早快餐式雷剧套路,单纯为了制造矛盾而设置冲突,也不去考究情节是否合理,剧情是否连贯,未免吃相难看了些(比如近期群嘲的"锦心似玉",呵呵,怪观众期待过高喽,看后面剧情能否挽回点口碑吧), 这点貌似在财大气粗的鹅厂剧集上尤为明显。

说到这,顺便提下于正同志,早年“宫”系列的叫座确实使其有了很大热度,阿宝色和狗血雷剧成标配,但套路用多了,剧情还总是东拼西凑融梗抄袭,观众是不会买账的,接着群嘲四起,他的身影也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近年不做编剧改做制作人、总编审的他,靠一部《延禧攻略》可以说是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还带火了"莫兰迪色系", 也助秦岚等实力派演员翻红,可以看出其在渐渐跳出雷剧怪圈,开始落地了,考究起服化道,琢磨起剧情脉络了,成功出品了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宫斗剧。之后的《鬓边不是海棠红》虽热度不及预期,但也确实称得上部好剧,赚得了口碑,相信也还有不少人在期待着他的《玉楼春》上线吧。

所以说呀,想拍出好剧,无论是要口碑还是要热度,剧本和制作这块还是要多用心打磨,跳出舒适圈,贴近生活,多观察多创新,别再把观众当傻白甜了。

有些剧看着尴尬也不见得全是制作团队的锅,很多艺人演技火候还不到位就挑大梁做主角,靠着咬唇嘟嘴装疯卖傻或邪魅一笑冰块脸等迷惑操作演绎任何人物及情节。有天赋的演员倒还好说,遇到合适的角色可以相互成就,可怕的是那种空有流量热度无甚演技还不下功夫提升的跨界艺人。

前阵子热议的两档综艺"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 就很明显请了一众戏骨给选秀出来的唱跳爱豆们抬轿子,而且似乎都在释放一个信号,爱豆们要准备跨界拍戏了!虽然节目确实让公众看到了有像小丁那样有些天赋的好苗子,但看了多数小年轻的舞台表现,相信大家不禁也想问句"演员门槛这么低吗,谁都想分一杯羹?"。

年轻艺人若想获得认可或是真想走演员路线,还是先端正态度吧,别被一时的吹捧迷惑,也不必刚起步就非得奔着主演去,先踏踏实实跟在实力派前辈身边演好个配角打磨好演技赚得口碑不香吗?要是想趁有点名气时消耗热度挣快钱就别谈啥追求,演技被群嘲也别叫屈了吧。

还有,奇怪的是,经常能看到韩剧美剧正式开机前召集主创团队开剧本研读会的新闻或制作方放出的选角试镜片段。而国产剧似乎大多搞个开机仪式烧个香就开拍了,主角还常有分批进组之说。是有带资进组的就直接省略了以上步骤吗,还是大多数国产剧组压根就没这习惯呢?选角不会就是以流量名气和其背后的资本方为先吧。人物贴合度占选角多大比例无从知晓,也许这就是非流量实力派演员们所说的无奈。希望影视制作方们也清醒一点,不要盲目崇尚流量热度,捧高踩低,助长不正之风了。

总而言之,许是"存在即合理"吧,"不堪入目"的影视剧数量不减,说明还是有很多人看,支持自家爱豆也好,当个下饭剧/背景音解闷也罢,影视制作方终归是获益不浅,重金砸几个IP说不定还真能跑出一部热剧。说到底,可能还是要靠广大观众集美们多关注些好剧正剧,也留意下片头制作团队阵容,多给市场些有效反馈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国产剧越来越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