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生帕格尼尼建议第几首小提琴

帕格尼尼当年的表演风靡欧洲,吸引着包括当世著名音乐家在内的各阶层听众,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从一片喧嚣的狂热崇拜中走出音乐厅,渐渐忘记了他,转而追随新生的偶像。(只有像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古别立克、舍夫契克、莫斯特拉斯等专业小提琴工作者以各自不同方式继承和再现着他那辉煌的技艺。)帕格尼尼的作品在音乐评论界一直口碑不佳,鄙夷他的评论病垢他的音乐趣味是街头杂耍艺人式的,诚然,他的创作如同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一样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钱仁康;[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庄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润身;;[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何穆;孟子厚;;[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郝向明;;[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李爱琼;罗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代海涛;程伟;郑荃;;[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舒妲娜;;[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姜翰飞;;[A];四川省诗词学会诗艺研讨会发言选登[C];2007年
吴家荣;;[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陈进元;;[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孙则阳;[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2014年1月11日,广州交响乐团音乐季将与杰出的青年小提琴家黄蒙拉合作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黄蒙拉是当今世界乐坛上最活跃的小提琴家之一,22岁便获得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是此届比赛的“帕格尼尼随想曲演奏奖”和“纪念马里奥罗明内里奖”得主,被誉为“东方的帕格尼尼”。

下文转载自:南方人物周刊 原文链接:

“意大利人做什么都很high,他们给的评语当然热情。"东方的帕格尼尼"、"意大利的惊呼",反正就是些好话,但你不能完全当真。”

黄蒙拉已过而立之年,回忆11年前的夺魁经历,他调侃中不乏自省。那年他22岁,摘取“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时,这一桂冠已空缺多年。

众所周知,帕格尼尼是小提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手掌可横跨3个8度4条弦线,其惊人琴艺被人说成“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换来的一身好本领”。而他的《24首随想曲》则是公认的巅峰之作,小提琴最复杂艰深的技巧尽在其中,面世以来便成为众多专业演奏家的最大挑战。当年黄蒙拉勇夺金奖时,也拿下了“随想曲最佳演奏奖”。

眼前的黄蒙拉,运弓稳健,控制力极佳,修长手指在琴弦上疾速流动;他谈吐沉稳,低调而不张扬;他强调读谱,理性解剖音乐。“南方人比较细腻,还爱钻牛角尖,想把这事搞清楚,明明音乐是抽象的,我一定要把它弄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写,一定要有个内容在那里。”

面对帕格尼尼以炫技见长的“惊世魔典”,黄蒙拉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遵循原谱大部分的反复记号,追随帕格尼尼原来的弓法(虽然当代已有更简化的弓法来演奏)。“其实还原帕格尼尼的弓法,录音里可能根本听不出区别,但我想尽量接近帕格尼尼时代的全部细节。”

小提琴之路最初并非源于兴趣。他生于上海,父母当年都是知青,回城后母亲户口落在郊县,父亲认为,“学点本事,好把户口调回市区。从长远考虑,到二三十岁时,赚够钱后大家开始建设高层建筑,那就是文化。”

为什么是小提琴?“这就是个谜!当时爸爸的朋友认识一个小提琴老师,然后就拉小提琴了,其实我家里人都是医生。”

4岁的黄蒙拉从“弹棉花”起步,在“咕唧咕唧”声中成长。当年,不懂五线谱的黄爸爸为他抄下琴谱,可是“这玩具太难玩”,儿子偷懒时,育子心切的他也用钢尺打。“当时不觉得,现在想想童年也蛮悲惨的,站在凳子上,"画地为牢",不练上两小时不准下来。”

刚开始,每天就练两三小时,“等到了俞丽拿老师班上,每天要花七八个小时练琴。她的耳朵非常好,能听出你一个星期练了多少、有没有用心。”

在音乐附小时,黄蒙拉还是“差生”,常被认作“没一点乐感、不会拉琴的机器”,从小学6年级起,他师从俞丽拿,进行音阶等基础训练。

从附小到大学,黄蒙拉基本上在学校和家方圆3公里间“混混沌沌”地晃荡,直到18岁那年,青春与小提琴碰撞出强大的化学反应。第一次去欧洲,他仰头“看到了真正的蓝天白云,心里有个声音:原来古典音乐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十几年学的东西,突然找到了一个家。”

有一天,父子俩去俞老师家玩,无意中试了一把琴。回家路上,黄蒙拉沉醉于方才试拉的感觉,可是价钱……九千多美金!父亲打破了沉默:“你确实喜欢那把琴吗?喜欢,我们就买下来,你以后要好好地拉!”

3天练完一首新曲的夺冠之路

2002年,带上那把昂贵的小提琴,揣上前一年从日本仙台国际音乐比赛上挣来的25000美金,黄蒙拉自费去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前奏并不欢欣,住在拥挤的青旅,心爱的小提琴只能搁在桌上。琴房限量供应,他只能一次次去争取。

“比赛有3轮,淘汰制。第一轮是纯古典,第二轮需要一个现代作品,我选择了中国乐曲《苗岭的早晨》漏看了章程要求:作品不能有钢琴伴奏。后来只好当场求助,临时找到一批谱子,从没拉过,作曲家是谁都不知道,挑了首看起来简单的就去练,趁人家还在比,练了3天就上台了。”过硬的技术让他顺利“杀”入6人决赛,第二次出场演完帕格尼尼协奏曲后,全场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英国著名的《留声机》杂志称赞,“他的才华正快速地为世人所知”。

2005年,黄蒙拉在上海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成为这所学府的年轻教师,第二年,他远赴英国伦敦深造,师从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吉奥吉?帕克。

签约环球唱片公司后,黄蒙拉先后发行了《小提琴炫技经典》、《非常小提琴》、《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3张唱片,至今已与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德国国家交响乐团、日本爱乐乐团等名团合作。除了巡回演出,他每年会在德国住一段时间,“我住在离汉堡很近的小镇Lübeck,那边非常安静。我希望时不时离开上海这种喧闹的大城市,到几乎没 取。

“比赛有3轮,全是淘汰制。第一轮是纯古典,主要是帕格尼尼随想曲、莫扎特协奏曲、贝多芬奏鸣曲。第二轮需要一个现代作品,我选择了中国乐曲《苗岭的早晨》,但我漏看了章程要求:作品不能有钢琴伴奏。后来只好当场求助,临时找到一批谱子,从没拉过,作曲家是谁都不知道,挑了趁人别人还在比赛,练了3天。”过硬的技术让他顺利“杀”入6人决赛。第二次出场,演完帕格尼尼协奏曲后,全场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英国著名的《留声机》杂志称赞,“他的才华正快速地为世人所知”。

签约环球唱片公司后,黄蒙拉先后发行了《小提琴炫技经典》《非常小提琴》《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3张唱片,至今已与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德国国家交响乐团、日本爱乐乐团等名团合作。演出之外,他每年会在德国住一段时间,“我住在离汉堡很近的小镇Lübeck,那边非常安静。我希望时不时离开上海这种喧闹的大城市,到几乎没人的地方去练琴。

人物周刊:大家公认帕格尼尼是炫技大师,你怎么理解这个“炫”?
黄蒙拉:听我这张唱片,你会发现炫技的成分很少,我尽量避免为炫技而炫技。尽管帕格尼尼被大家公认为炫技大师,但我们这个时代,故意去炫的精神已经很少了。古典艺术很保守,最高的目标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我们不希望有很多艺术之外的元素,尽量减少那些东西,否则内行会听出里面有假的成分。我们不会为了个性而个性,基本上没人这样做。

人物周刊:会拉24首,技术上基本过关了。对你而言,何时忘记技术这个问题?
黄蒙拉:必须凌驾于技术之上才能真正忘记它,好比说,你把小提琴变成了身上的某个器官。小提琴的演奏毕竟很困难,任何不慎都会造成不想出现的效果,所以,尽管我可以演奏任何一首技术上最难的乐曲,但我不能说,看得到的未来我能忘记技巧,而且我觉得没必要忘记它。在舞台上一个演奏者不能完全陶醉于自己的音乐,或是受到音乐的迷惑,自己也变成欣赏者而不是演奏者。必须很小心,如履薄冰。

人物周刊:王健说“人类最伟大的禀赋是感性”,但你认为“音乐越理性越高贵”?
黄蒙拉:这是很久前说的。现在重新审视,我当时的说法其实是错的,不能说越理性越高贵,应该是力求掌握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点。每个人对那个平衡点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感性多一点,有的人理性多一点,这个平衡点可能就产生于每个人对音乐的掌控。我们演奏家不但是欣赏者,还是创造者。作为欣赏者,你可以感性占很大部分,甚至不需理性也可以享受,但作为演奏者,如果没有理性,你在台上的表现会失控。

有些人在感性层面进入太深,会被音乐带着走,演奏状态有时可能出现纰漏。这个点确实很难抓。对演奏者来说,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点相当关键,所以会产生高贵或者说修养。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自己的演奏最突出的特质是什么?
黄蒙拉: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质。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有故意这么做的倾向,故意把这种特质放大。你会去copy自己,这样会慢慢偏离艺术。

,--),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
尼可罗·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及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1]
他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那亚。父亲是小商人,没受过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陀铃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在他7岁时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那亚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都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8岁就会写小
尼科罗·帕格尼尼(7张)提琴奏鸣曲。12岁,他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获得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从十余岁起,帕格尼尼跟着许多不同的老师学习,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Alessandro Rolla,但是对于这早来的成功,他没有办法妥善的处理。在他十六岁时,他就开始赌博和酗酒,就在这个时候,荻达拯救了他,把他带到她的家去,在那里他又开始学习小提琴,共学了三年。在这三年之中,他也弹奏吉他。1805年他担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Diabolus in Musica》(中文名:《魔鬼的颤音》)于1996年,由德国DG出版。这张小提琴独奏是小提琴大师阿卡多。曲目的高难度、大师技巧的精湛在加上录音的发烧,使得这张cd为发烧友们推崇,广为人知。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
帕格尼尼学于热那亚和帕尔马,十三岁首次登台.年任卢卡公主的宫廷音乐总监,1828年起赴维也纳、德国、巴黎(1831)和英伦三岛演出.除小提琴外,尚擅于演奏吉他和中提琴,请柏辽兹写作中提琴曲一首而得《哈罗尔德在意大利》(1834),但他从未演奏它,据说嫌其独奏部分不够辉煌.
帕格尼尼最光辉的成就在于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有二十四首小提琴独奏用随想曲(op.1)为证.这是帕格尼尼生前允许出版的少数作品之一.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的某些新技巧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于钢琴练习曲中,由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用于钢琴变奏曲中.另作有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五部(其中一部最近才被发现), 《威尼斯狂欢节》和其他小提琴曲,以及吉他与弦乐合奏的室内乐.放纵无度的生活致使健康恶化,1834年起不得不减少音乐会演出.1840年5月27日死于威尼斯,相传有未死而误遭活埋一说.
一言以蔽之,这是任何一个喜爱小提琴的乐迷都不应错过的一张 CD。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Accardo 被称为“活着的Paganini”,他用意大利名琴演绎 Paganini 小提琴曲,录制的这张"魔鬼的颤音"是曲目、演奏和录音俱佳的优秀CD唱片,片中小提琴和打击乐的高频泛音极为丰富,足以试出 Hi-Fi 系统中的任何瑕疵。
帕格尼尼的作品并没有出版得太多,很多作品他只作给自己演奏而没有正式出版。原因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演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实在太难演奏了。传说中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非常特别,最快可一秒拉16个音。他在演奏会中,小提琴琴弦常常会被预先设计突然“意外”地拉断,一根接着一根,而帕格尼尼依然用高超的技艺演奏,甚至到最后小提琴只剩下一根弦线。
此碟收录12首帕格尼尼作品的节录曲,但凡有名的作品均在其中。意大利小提琴手阿卡多,是当今举世无双的诠释帕格尼尼的不二人选,他那高超的技巧,疾风般的演奏,令人相信帕格尼尼这魔鬼琴手依然在世。录音将弓弦的摩擦质感,流水般贯穿全曲的急板,空间中自然的堂音,通透亮丽的琴声,甜美的音质和名琴的音色尽收其中。这一切无疑令此张CD为最多人激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外小提琴专业研究生几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