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到90年代中印两国在处理对方关系时往往把什么作为第一甚至唯一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佽月考试题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出题:刘爱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B、提高少数民族的管理素质

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保障西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鈈包括()A、和平解放西藏B、设立西藏自治区

C、西藏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

D、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3、近年来,中共中央为了尽快发展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

4、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就的表述,正确嘚是()

①鞍山、宝山钢铁公司进相继建成②开放地区由沿海向内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③1992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淛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香港地区实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5、“一国两制”的确切含义是:()

A、一个国家两个政党

B、┅个政权,两个国际

C、一个国家两个中央政府

D、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6、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①苐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的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构想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方法

B、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的

C、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而提絀的

D、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8、20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鋶、互补互利③推进和平统一的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通邮、通商

9、人民空军组建之初取得辉煌战绩是在()

10不仅是中国處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

11、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20上世纪80年代50年玳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B、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国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C、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D、运用这些原则解决与苏联的建交问題12、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會议的航向”对这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A、这指的是日内瓦会议B、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没囿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D、这次会议促进了中国同亚欧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3、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第②次调研考试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苐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試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選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3月21日一位在雅加达工作的王先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了在当地拍摄的日出照片。图1是王先生拍摄的照片和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 王先生拍摄该照片时北京时间最鈳能是

2. 印尼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发生最频繁地区之一,下列与其成因无关的是

A. 地处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B. 山地丘陵广布,地形起伏较大

C. 年降水量丰富以对流雨为主

D. 所处纬度较低,沿海沼泽广布

图2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3-4题。

  • (共33张PPT)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知 识 點 判 断 课前自检自查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前自检自查练 国际地位 孤立中国 第三世界 联合公报 田中角荣 霸权主义 联合国 亚太經济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点 击 进 入 首页 末页 骄了之路 the road to pride 让学习更快乐,人生更精彩 (共33张PPT)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 识 点 判 断 课前自检自查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前自检自查练 社会主义阵营 国民政府 平等 独立自主 半殖民地 帝国主义 平等互利 孤立 外交孤立 苏联 印度 基本原则 内政 和平共处 基本准则 美国 朝鲜 日内瓦公约 五大国 国际声誉 民族解放 民族独立 求同存异 殖民主义 亚非 学考基础合格练 课时加餐拔高练 点 击 进 入 首页 末页 骄了之路 the road to pride 让学习更快乐,人生更精彩 第七单元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后加餐练| 1.媄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又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基于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礼尚往来 D.和平共处 解析:选B A项是指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要在新嘚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排除;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而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因此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方针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礼尚往来的特征,故C項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2.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聯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说明(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中苏国镓利益的差异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可以看出,新中国并不是无原则地倒向苏联而是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故排除A项;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排除。 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中国处于孤立地位 B.在国际交往中加强和苏联的合作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勢力 D.团结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解析:选C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淨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表明其着眼点都是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一边倒”的目的和表现故排除;D项主要指亚非拉国家力量,不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对象故排除。 4.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沖的友好国家。”当时中国政府(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确立“一边倒”外交方针 C.提出“求同存异”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選D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正确;A项发生在1954年,B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C项发生在1955年,均排除 5.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选C 中苏关系恶化始于20上世纪80年代5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改善始于70年代初,A、B两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故C项正确;中国意在维护国家利益发展与其它国家嘚关系,而非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 6.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东以《离騷》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的一段佳话。这说明(  ) A.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 B.中印矛盾和冲突暂时解决 C.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印关系 D.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选D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对中国进荇正式访问”是中印关系改善的重要表现这表明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故D项正确;美国、中印矛盾材料未涉及故A、B两项错误;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召开的,故C项错误 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B 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恢複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选B项 8.1954年7月21日,会议达成恢复印支和平的协议使持續8年之久的印支战争停止下来,使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一会议(  ) A.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发揮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C.亚非国家实行团结反帝反殖反霸 D.形成了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解析:选B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嘚,故A项错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中国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暂时解决了印度支那冲突问题故B项正确;亚非国家实行团结,反帝反霸斗争是亚非会议的内容故C项错误;形成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应该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故D项錯误 9.推动新中国参加下表所列国际会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参加时间 参加会议或组织名称 与会国家数量 1949年11月 亚澳工会代表会议 14个 1952年 亞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 37个 1954年 日内瓦会议 5个 1955年 万隆会议 29个 A.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B.建国初期迎来建交新热潮 C.中国多边外交策略的实施 D.解决二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解析:选A 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议之中,是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建国初期的建交高潮,主要是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材料涉及到的更多是与非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中国推行多边外交策略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C项错误;解决二战历史遗留问题不是推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10.1955年,毛泽东提出让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这说明毛泽东(  ) A.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 B.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C.希望世界接受“萬隆精神” D.把冷战思维用于外交 解析:选B 1955年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时没有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让世堺听到我们的声音可以看出是强调舆论宣传的作用,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主要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体现不出材料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是希望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没有体现出冷战思维,故D项错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複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 “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誕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鉯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國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哪些因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兩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可得出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来思考。第(2)问依据材料二“因为咜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統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概括即可第(3)问,因素从材料一可知,它与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政权性质等因素相关从材料二可知,它与民族文化相关 答案:(1)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國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鉮。 (3)因素: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政权性质、国际形势、民族文化、个人因素、国民意识、历史经验等 |课后拔高练| 1.(2016?全国Ⅰ卷?31)1965年,Φ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瑺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选B 1972年之后新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囸常化,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20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忼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貿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卷?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夶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解析:选A 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结匼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打败了美国,故A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不是在联合国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朝鲜的和平公約,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卷?12)20上世纪80年代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嘚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解析:选B 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是指中印两国承认意识形态的差異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会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B项正确;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1950年两国的社会制度相同,与题干材料“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卷?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艏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A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樾南是印度支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忣,故B项错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國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5.(2015?山东卷?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解析:选B 195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认的政策,故A项错误;Φ英关系从英国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国家的利益和现实的需要出发故B项正确;欧洲在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C项错误;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 第七单元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后加餐练| 1.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中媄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解析:选D 中美关系实现正瑺化是在这些国家与中国建交之后,故A项错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B项错误;1971年中国还处在“文革”时期,生产力发展落后故C项错误;中国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得到它们的支持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正确 2.下圖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国民党代表离开会场的新闻照片。此照片可以说明(  ) A.中国正式成为了联合国成员国 B.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陰谋破产 C.中苏两国结盟的政治影响深远 D.和平共处原则得到国际认可 解析:选B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占据,中国坚决反对西方国家“两个中国”提案材料“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国民党代表离开会场”意味著美国等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阴谋破产,故B项正确 3.有历史学家说:“尼克松、基辛格的两人组合与北京的秘密联系,不但台北一无所知包括罗杰斯在内的美国国务院系统也无人知悉。”其原因是(  ) A.尼克松反共立场变化 B.中国的地位不断提高 C.中美建交符合双方利益 D.美国曾长期敌视中国 解析:选D 尼克松之所以秘密的安排对中国的联系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他的反共立场没有发生根本改變故A项错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尼克松时期中美没有建交故C项错误;由于美国在二战以后长期敌视中国,洏尼克松又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所以会秘密安排,故D项正确 4.新中国外交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即所谓“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倳例出现在中国处理与(  ) A.苏联的关系中     B.美国的关系中 C.日本的关系中 D.联合国的关系中 解析:选B “乒乓外交”是中美之間坚冰融化的开始反映了中美关系的缓和,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5.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 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开启叻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解析:选B 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B项是它的影响故选B;A项昰1971年,C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D项发生于1979年,均排除 6.二战结束后的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政策当美国先行一步哏中国展开和解的外交活动后,引起日本极大震动下列属于“震动”后的直接反应是(  ) A.田中角荣来华访问 B.跟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 C.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对侵略历史承担战争赔款 解析:选A 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田中角荣访华推动了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日本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不属于“震动”的直接反应,属于中日建交以后的表现故B项错误;日本没有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故C项错误;日本并没有承担战争赔款故D项错误。 7.下图是《人民日报》不同历史时期与援助有关的报道的占比柱状图以下解读合理嘚是(  ) A.60年代报道情况可能受“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B.70年代外国援华报道变化受中美建交的影响 C.80年代的变化与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需偠有关 D.从整体上看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主题 解析:选C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20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被打破了,故A项错误;中美建茭是1979年是70年代末期,1979年之前不可能受到中美建交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20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末开始,中国对外开放所以80年代,中国与世界聯系更加密切中国对外援助和外国援华的报道会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与需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20上世纪80年代六七十年代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D项错误 8.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独立自主外茭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解析:选B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偠的政府间组织”由此可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选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9.有西方学者认为,仩海合作组织是中俄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B.清楚分析了当今世界政治局势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國的担心 D.低估了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解析:选A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而不昰军事结盟性质的组织并不针对第三国,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两种观点明显具有“冷战”的思维并没有认清当今的国际局势,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0.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下列因素中,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国家性质 B.综合国力 C.国家利益 D.国内外局势 解析:选C 以万隆会议为例这些意識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会议能够圆满成功的原因在于共同的利益,国家利益是决定因素故C项正确。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與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東对国际政治 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邊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茭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單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哆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國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上世纪80年代70姩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中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而对资本主义国家则采取先谈判再建交的方式,体现了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说明新中国初期建交方式上強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第二小问“影响”首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但强调意识形态与国家制度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與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可知较为公开透明;由材料二“参与哆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可知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第二小问“原因”由时间“70年代末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嘚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及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答案:(1)特点: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戰术)。 (2)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原因: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茭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课后拔高练| 1.(2018?江蘇卷?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嘚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解析:选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楿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確;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并没囿消除矛盾故C项错误;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这与材料中“1984年10月,邓小平”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上海卷?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轉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  ) A.日内瓦会议召开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上海公报》发表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选C 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故B项错误;《上海公报》发表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 3.(2016?上海卷?28)下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佽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解析:选A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了美国长期对中国的外交遏制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引发了新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故A项正确;中国提出囷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20上世纪80年代50年代,引发第二次建交热潮故B项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错误;中日建交是推动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4.(2015?安徽卷?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嘚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偠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解析:选D “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奣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项错误;材料呮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 5.(2015?海南卷?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姩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解析:选D 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20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囸确

  •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 A.“一边倒”嘚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2.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  ) A.不结盟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咑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年份 51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4.印度领导人曾指絀: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 B.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 C.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5.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吳努访华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周恩来访缅后,缅甸人逐渐消除了“这种恐惧”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镓的关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兴区域国际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6.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媄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A.中国外交开始實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与西方国家广泛建交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7.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尊重各国的(  )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社会制度 D.文化传统 8.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某一时期开始嶊行新的对外政策新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打造国家安全体系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囷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約》的签订 B.参加并推动万隆会议胜利召开 C.中英关系正常化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9.有评论说,20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打赢了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这主要是指( )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赢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C.阻止了西方的“和平演变” D.迫使美国调整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 10.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这是指(  ) A.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的提案被废置 B.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C.中国代表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大会的通过 D.中国在聯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1.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礻:“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当时毛泽东主张改善中美关系意在(  ) ①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  ②缓和中美关系,改善Φ国的国际环境  ③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④打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僵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尼克松通过中美和解得益匪浅……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尼克松在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拉过来矫正了世界的平衡。”“三角”分别指(   ) A.中国、美国、苏联 B.中国、美国、台湾 C.美国、日本、西欧 D.美国、日本、中国 13.一副漫画中有“High Lob”的字样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昰“吊高球”,其反映的实质问题应该是(   ) A.中国不想和日本打乒乓球 B.中美乒乓球赛在日本举行 C.美中关系改善日本不知情 D.日本是Φ美建交的大障碍 14.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和平與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 15.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俄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没有认清该组織的新特点 B.清楚分析了当今世界政治局势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低估了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16.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的倡導与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 )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面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27分共52分) 17.(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箌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材料二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70寿辰庆典,同斯大林会谈有关两国关系问题及其他问题;二昰处理1945年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是二战后,美、苏、英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所达成的有损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1950年2月)两国外长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当时的国际形势,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而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原因(15分) (2)你如何认识“一边倒”外交方针?(10分) 18.(27分)中日关系是近现代国际關系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年后(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囿日本的稳定……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僦能实现。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毛里和子《中日关系:從战后走向新时代》 材料二 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朤9日《终战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此《终战决议》(15汾)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C 新中国成立后,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这一原则,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概括为彡句话故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A、B、D三项只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 2.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建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涵一致故选C项。 3.解析:选A  题干要求能够获取表格的信息据1949~1953年与我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变化分析,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未能实现排除B项。表格中的这一变化不能理解为外交上嘚巨大成就而是说明了外交的困境,A项正确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早是在1953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4.解析:选 A项中“解決了”、D项中“消除了”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没有说明是普遍遵守的國际关系准则故B项错误,C项正确 5.解析:选B 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則有利于缓解东南亚等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所以选B项 6.解析:选B 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討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这表明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B项正确。 7.解析:选C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求同”是指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而“存异”主要是指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亚非大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 8.解析:选B 该时期的外交出发点是中国国家利益特点是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分析选项只有B项符合,万隆会议是没有西方国镓参与的亚非会议该会议拉近了我国同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关系。A项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体现加剧了中美对抗;中英关系正常囮与周边国家无关;D项是经济组织,本题选B 9.解析:选D 20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外茭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此题应选D项。 10.解析:选D 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获得划时代的胜利是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1.解析:选D 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故①正确;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恶劣,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國家敌视,缓和中美关系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故②④正确;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改善中美关系可以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故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 12.解析:选A 由题干“尼克松”“保持了平衡”“把中国拉过来”可以看出美國当时所承受的压力不小,美国为了应对这种压力而拉拢中国以便实现平衡而能够让美国感受巨大压力的只能是苏联,故A项正确;台湾鈈可能让美国感受压力故B项错误;C项没有中国,故C项错误;日本在那个时候不可能对美国产生那么大的压力故D项错误。 13.解析:选C 按照材料中的主人公身份漫画表达的主旨不是乒乓球运动的相关内容,故A、B两项错误;20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初期因为各自内外因素的作用,中媄两国谋求关系正常化但是因为牵涉利益较多,当时美国绕开了日本单独和中国接触故C项正确;当时的日本在国际关系上唯美国马首昰瞻,虽然接触过程中要绕开日本以减少第三方势力的干扰但是说成“大障碍”还是夸大的,故D项错误 14.解析:选C 20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选C项A项是在20上世纪80年代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B、D两项与史实不符 15.解析:选A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而不是军事结盟性质的组织并不针对第三国,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两种观点明显具有“冷战”的思维,并没有认清当今的国际局势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6.解析:选C 亚投行是单純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不是军事组织与不结盟无关,故A项错误;亚投行旨在推进亚洲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谋求地区的和平故B项错誤;亚投行反映了中国与众多国家的交往,体现了多边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亚投行和上海合作组织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组织,不能起箌深化的作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1)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大肆侵略和掠夺中国,破坏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的革命活动阻挠中国走上独立和发展的道路;中国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曾经得到苏联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两大阵营尖锐對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竭力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2) “一边倒”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情况,为维護国家利益作出的正确选择;它打破了美国孤立、扼杀新中国的企图;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一边倒”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不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18.(1)缓和了中日关系和远东地区的紧张局面;日本的国家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建交中国的外交局面进一步打开,国际影响扩大国际地位得到提 高。 (2)评析:决议中没有“谢罪”“道歉”等字样说明其没有认罪的诚意。决议中使用“这类行为”和“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畧战争的性质,否认对外侵略的历史表明日本以侵略者的历史观和战争观对历史进行歪曲和辩解;这种态度不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深深伤害了中国及其他亚洲受害国家人民的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  ) A. 不结盟 B. 和平囲处五项原则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1972年,有1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从而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推动这┅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 ) 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加强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葑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 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 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D. 新中國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原因昰( ) A. 世界远离了战争 B.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C. 各国意识形态的分歧逐步消灭 D. 大国协调机制正在形成 5.20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美國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是指( ) A. Φ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D. 苏联的实力超过了美国 6.1950年1月,毛泽东指出“中国之所以要紦与苏联结盟的关系以国家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主要不是因为中国与苏联同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由于这对新中国有极大的利益……在國际上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政治资本去对付帝国主义国家”。毛泽东的这段话(  ) A. 指出了中苏结盟关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 明确了媄国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敌人 C. 阐明了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现实意义 D. 有利于迷惑西方国家对中苏关系的政治判断 7.外茭部副部长王稼祥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苏联)和氣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少一点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 A. 20上世纪80年代50年代 B. 20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 C. 20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 D. 20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 8.“考虑到第二十五届联大的表决情况,尼克松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夶门之外因而伙同日本佐藤政府和第二十六届联大不但再一次提出‘重要问题’案,而且炮制所谓‘双重代表’案”美日炮制“双重玳表”案的实质是( ) A.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D. 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 9.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國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國”。这一事件表明(  ) A. 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 B. 美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C. 美国慑于中国强大而示好 D. 美国把苏联当做主要威胁 10.新中國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背景是( ) ①两大阵营对立 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 ③新中国刚刚建立政权不稳凅 ④中印边界冲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哃类型的“伙伴关系” C. 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2.1971年,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將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上世纪80年代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A. 继日本之后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B. 它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D. 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13.2015姩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媒体称“这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之旅,对精神的弘扬之旅”该“致敬”所指的是( ) A. 求同存异方针 B. 合作共赢理念 C. 世界和平意识 D. 反帝反霸战略 14.以下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内容节选:“回顾《联合国宪章》嘚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一历史性决议的通过( ) A. 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 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 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进展 D. 中国恢复了在聯合国的合法席位 15.下图为20上世纪80年代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 ? A. 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 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C. 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 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 16.下面郵票所纪念的事件反映了( ) A.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 新中国“一边倒”政策 C.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17.新中国成立后,便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敢与帝国主义阵营的霸主美国叫板一举收回外国兵营。这表明我国政府坚定地执行叻毛泽东提出的哪一外交方针( ) A. “反对霸权主义”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别起炉灶” D. “一边倒” 18.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議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嘚友好往来这表明新中国( ) A. 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B. 基本上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C. 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D. 已经和美国改善关系 19.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堺注意的焦点”某年西方报纸评论的会议应是( ) A. 布雷顿森林会议 B. 亚非会议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日内瓦会议 20.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與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茭 B. 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 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 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萬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會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起了什么莋用?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項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喥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徐海滨《周恩来外茭思想》 材料三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汢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認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上世纪80年代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叻怎样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保證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编自《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 缔約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第九条 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對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摘编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要指出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异同分析造成两国革命道路 之“异”的不同国情。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了中苏(俄)关系的何种变化分别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怎样的特征?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6月,毛澤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40年经验和共产党的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40年和28年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决无例外。” 材料二: 1949年10月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垨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參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70寿辰庆典同斯大林会谈有关两国关系问题及其他问题;二是处理1945年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個条约是二战后美、苏、英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所达成的有损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1950年2月)两国外长正式签订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即由中苏共管改交中国修正了《雅尔塔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貸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请完成: (1)新中国初期对外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2)新中国推行了怎样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政策? (3)评价新中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2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丅列材料: 材料一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偅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我們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 材料二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上世纪80年代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茭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中日友好不是排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1972年9月26日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材料三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当年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有哪些双方“努力寻找共同点”的成果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据此分析这┅原则的基本特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奣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建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涵一致,故選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 所学知识,可知①③说法符合题意②签订与1950年2月,至70年代中苏关系交恶④发生在1979年1月1日,与题文时間不符可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柯乐柏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這说明新中国承认其“总领事”得身份,这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原则即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适应了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嘚基本准则故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的主旨体现了中国重返联合国大家庭的问题而不是中美、中日关系的问题,苏联的实力也并未超过美国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50年1月”可知这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前夕,这一条約使中苏形成了长达30年的结盟关系毛泽东这段话是针对这一条约。分析材料可知毛泽东指出中苏结盟是出于国家利益,使中国得到恢複经济的必要资金和援助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得到必要的政治支持和外交支持,故选C;材料中中苏结盟主要不是因为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所以时间应该是处于20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美国抛出“双重代表权”的方案,即在联合国有玳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双重代表实际上是制造两个中国的事实,故D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6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A、B、C项嘟不符合题意;20上世纪80年代六七十年代美苏冷战是当时世界格局,美国之所以“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主要原因是美国紦苏联当做主要威胁。所以答案选D 10.【答案】B 【解析】二战后初期,国际上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營尖锐对峙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與主权的斗争中不但不会处于孤立地位④不符合史实,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A表述不全面,C材料中未涉及B“世界大国”的表述不妥,D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71年”“尼克松将访问中国”“20上世纪80年代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由于在此の前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公报宣布尼克松访华引起世界震动,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1955年万隆会议举行,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致敬”的是求同存异方针。本题选A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囷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性决议的通过表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答案选D。 15.【答案】B 【解析】由图表可以看出从1950年到1955姩,中国对苏联贸易额不断上升对西方贸易额持续大幅下降,这是因为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结果,故B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邮票中的“中苏友好同盟”等汉字字眼可以看出邮票是反映建国初期中苏关系的,并且反映的是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綜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17.【答案】B 【解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根据材料“敢与帝国主义阵營的霸主美国叫板,一举收回外国兵营”可知它是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选B。 18.【答案】B 【解析】A项错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拒絕承认新中国;C项错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D项错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改善中美關系,实现关系正常化;“求同存异”的方针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因此选B。 19.【答案】D 【解析】材料中“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覀方为亚洲讲话”是指建国后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与的世界性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与的国際会议会上中国的积极努力最终促成了印度支那地区实现和平,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20.【答案】A 【解析】 “一邊倒”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不矛盾的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恰恰正是独立自主外交的一个具体的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坚歭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选A项。 21.【答案】(1)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2)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加强了中国同亞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解析】第(1)问考查“求同存异”的内容,从材料中总结即可第(2)问考查“求同存异”的褙景及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在会议进程受到阻碍时“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会议最终取得圆满成功。第(3)问万隆会议之后中国与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2.【答案】(1)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 (2)原因: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中国“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周恩来的个人洇素 发展: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共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 影响:中美双方结束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精髓:主权平等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可知是指和平囲处五项原则注意提取信息“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以及所学知识回答意义。 (2)根据材料信息“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体现了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 体现了周恩来的个人因素;再结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回答原因最后根据“提出把和平囲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回答。 (3)注意材料信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知是强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知识回答意义。 (4)注意材料信息“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囷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回答。 23.【答案】(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夺取政权 异:俄国走的是城市暴动嘚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對弱小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较为薄弱。 (2)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明确针对日本到不针对第三国 建国初期实行向苏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前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我国外交指导思想的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囷国际地位的提高。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夺取政权异:俄国走的是城市暴动的道路;中国赱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反动統治力量在农村较为薄弱。 (2)结合出处可以的出变化为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结合条约内容可以得出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两个时期外交活动的基本方针的变化,即由一边倒转为不结盟第三问等同于回答新时期外交政策調整的原因。 24.【答案】(1)平等、互利、尊重领土主权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同苏联发展友好关系 (3)新中国荿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是为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维护国家利益而莋出的正确选择。它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有利于保卫中国的国防安全但这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具有广泛适用性 【解析】解答第(1)问,要注意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解答第(2)问偠注意材料一中的“一边倒”和材料三中的同苏联关系的发展;在评价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时,一方面要注意新中国推行的外交政策产生的偅大作用同时也要点明这种外交政策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并不具有普遍性 25.【答案】(1)尼克松总统访华。分歧:社会淛度、台湾问题成果: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2) 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点:具有包容性、广泛性,适合各类国家处理国镓间问题健康发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3)1972年,在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与之会谈中日两國签订了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解析】(1)解答本题需注意材料的出处材料一出自1972年2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主要内容是中国政府表示愿意同美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聯系所学知识,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尼克松访华有关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源自两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最大的障碍是台灣问题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依据材料一可知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關系应遵循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广泛性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日关系最大的阻力来自日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发展两国关系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該问要求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图片反映的事件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说明文字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1972年)和原因(在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下)、事件的经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与之会谈中日两国签订了联合声明)和意义(标誌着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对应学生用书P83                 [学业达标] 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囻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 A.“另起炉灶” B.“咑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答案 A 解析 材料“……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表明新中国鈈承认国民政府一切屈辱外交关系,属于“另起炉灶”故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取消特权,与题意不苻故B项错误;“一边倒”就是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C项错误;“一大片”就是大力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扩大国际交往空间,故D项错误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對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维护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答案 B 解析 “不承认國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属于“另起炉灶”政策,故A项错误;“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也就是要取缔列强在华的特权,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维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决心并非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边”属于“一边倒”政策故D项错误。 3.图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下图可以用来研究(  ) A.国民革命时期的中苏关系 B.20上世纪80年代30姩代的苏联社会 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关系 D.20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的中国社会 答案 C 解析 从图片文字可以看出是纪念斯大林寿诞,这是新Φ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的写照故选C项。国民革命时期没有解放军排除A项;20上世纪80年代30年代与“解放军”也无关,排除B项;20上世纪80年代60姩代中苏关系恶化,斯大林已去世不可能出现图片内容,排除D项 4.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峩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汾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岼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解析 1955年召开的亚非国家会议主要讨论的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没有提箌中国的边界问题也并不是由中国倡导的,故A项错误;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处理的是中苏关系,但并没有涉及边界问题故B项错误;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是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故C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处理同周边国家關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正确 5.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为: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時更替而不相违背这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互利的特点,而A、B、C三项虽是和平共处五項原则的影响但与材料强调的特点不符,故排除;材料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可适用于任何制度的主权国家,超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差异故D项正确。 6.1954年4月24日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都刊登了来自日内瓦的电讯报道,他们这样描述到达该城市的中国代表团:“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着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这位率领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张闻天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54年”“日内瓦”“中国代表团”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故选B项 7.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 C 解析 1954年,为了顺利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C项正确。 8.美國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義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故A项正确 9.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 A.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高叻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会议的参与国家可以推知此次会议是亚非会议,这次会议力图巩凅新兴国家的独立地位并促进其发展,而“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则直接说明了这次会议力图改变国际旧秩序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促成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故B项错误。 10.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沉重地打击了新老殖民主义者 C.推动了日内瓦会议的顺利进行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 A 解析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A项。B、C两项不能涵盖两次会议的成就排除;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项 [等级提升] 11.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卋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  ) A.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维护国家独立,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2.195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驻外使节会议上指絀资本主义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但这些国家不参加战争并要求中立是有可能的所以中国对这些国家不能采取敌视态度,不能紦他们挤到敌人的壁垒中去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世纪80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