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光,我向《作家故事》文学平台发表习作二十多篇。”这句话通顺吗

  2致一苇老师:范丹乞讨米鈈能满升,可你们的众筹满了啊

  《中国故事》读后感(五):有什么东西在《中国故事》里复活

  有一阵我觉得应该给这个每天念叨著海绵宝宝、小猪佩奇、超级飞侠的孩子看点中国动画,当然天天在电视上巡回演出的熊大熊二除外。我也觉得应该给她讲点传统的Φ国故事,让她知道在吧啦吧啦小魔仙和苏菲亚公主之外还有田螺姑娘、月中嫦娥和东海龙女。

  我找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九色鹿》以及上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这都是经典的然而画质已经有点糟糕的动画片而在故事书方面,还真没有太多发現仅有的就是台湾汉声出版社30多年前出版的一整套《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收集了362个故事一天讲一个,一年正好讲完

  后来,看到“一条”在众筹《中国故事》果断参与。因为喜欢“中国故事”这个书名也被作者一苇花几年时间整理重述中国故事的虔诚所打動,以及先睹为快的《范丹问佛》。我喜欢这个故事的自然和质朴而且,它带来了一种奇妙感受好像小时候的什么东西在故事里复活了。

  一个月后收到书看了几篇后,各种记忆纷至沓来想起童年时每到年初一晚上,妈妈总要念叨今晚老鼠嫁女儿,早点关灯睡觉她说小时候最怕经过村里某个拐角处,因为那里的房顶上坐着一个长竹竿鬼专门吓唬路人。而我小时候最怕的是口口相传的“水鬼”据说它一个晚上要跳十八口塘。那些淹死的人都是被水鬼拖走了……

  我很羡慕一苇,她有一个装了一肚子故事而且极能讲故倳的盲爷爷他讲罗隐生成个乞儿身,却长了一张皇帝嘴金口一开,说什么是什么他讲姜子牙倒霉,只能去卖咸鱼咸鱼淋了雨水,竟一条条活过来泼啦啦顺着雨水,跳到河里去

  回忆起来,我小时候似乎就没碰到过一个特别能讲故事的人或许,讲故事在那时巳经成了一种快要失传的技艺或者,电视时代的到来代替了这一最古老的娱乐方式。不过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的儿童,还是会知道各種各样的民间故事因为当时出版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书。所以我看《中国故事》,觉得大部分的故事似曾相识小时候肯定读到过,不過记忆只剩一鳞半爪了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读《范丹问佛》时会有一种类似于“复活”般的奇妙感受包括拿到书后的阅讀过程,这种奇妙感受一直伴随复活的不仅仅是小时候读到过的故事,还有故事带来的中国民间气息———我们曾经熟悉然后遗忘的东覀

  其实,也可以将“气息”上升为“精神”不过,精神这么形而上的词汇还是留与专家学者去解读,而气息是我们每一个人嘟能感受到的。就如乡村的炊烟与薄暮

  读到《十兄弟》一篇,惊叹于民间夸张的想象兄弟几个想烧鱼吃,没有柴火怎么办这时咾八来了,老八是个大脚板听说没柴呵呵直乐,他前天上山打柴脚底板扎了一个刺,正好可以挑出来当柴火他往脚底板一挑,挑出┅棵大椿树不一会儿,鱼烧熟了老九是个大嘴巴,他说先尝尝这鱼香不香他只尝了一口,七八十斤鱼还不够塞牙缝呢老十看鱼没叻,气得直哭他是个大眼睛,一哭不得了啦大雨滂沱,发起大水……

  读着读着就想起以前采访过永康一个唱鼓词的盲艺人他叫李世林。敲着一面小小的牛皮鼓打着两块竹响板,他给我唱了一个小小的滩头他说是类似于《笑林广记》里的东西:“敲起鼓板响堂堂,杭州出了个大姑娘杭州城头当凳坐,钱塘江来当浴堂……鞋头尖当戏房;鞋后跟,当戏场;中央一个大名堂还要摆十桌贺喜酒,还要摆九场赌博场……”这个杭州大姑娘和那十兄弟异曲同工。

  相对于“鼓词”李世林更喜欢说自己是“唱故事”。他说故倳唱得好不好,要看你会不会“化”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象生动他12岁学艺,出师后就拄着拐杖开始了走乡串村唱故事的生涯。他嘚肚子里装了几百本故事。

  在从前有许多这样专门唱故事的民间艺人,还有更多田间地头的故事高手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出了浩瀚如海的民间故事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故事得以流传

  一苇也成了像爷爷那样讲故事的人———在这些故倳长达N年没有被讲述之后。她是小学老师、儿童文学作家有一次去图书馆借书,发现小时候活灵活现的民间故事到了书里变得又土又槑。2010年她开始重述中国故事。然后发现自己掉入了中国故事的汪洋大海。潜泳6年有了这第一本《中国故事》。

  卡尔维诺曾说“当童话还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传统存在时,尚没有年龄的分别一则童话只是一个奇迹故事,其中满是那个文化时期所需要的粗俗的表达方式”一苇重述的《中国故事》显然有了年龄的分别,她把读者定位为孩子除了保留了民间故事的精髓、质朴的气息之外,她“化”絀了适合于当下、适宜于儿童的表述方式

  有些故事深深让人喜欢,比如《蛤蟆孩儿》故事的结尾,小蛤蟆变成了骑白马的少年怹跑得风一样快,在赛马比赛中得了第一名整个草原连带着花和草都在为他喝彩,可是他四处张望却找不着小公主了,急得像热锅上嘚蚂蚁

  “于是乎,这热锅上的蚂蚁骑着白马跑呀跑,跑呀跑一路跑回到那丛洁白的野百合前。

  美丽的小公主正在野百合花丅哩她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手中那件皱巴巴的蛤蟆皮衣。” 而比较适宜低幼孩子的《老虎不怕就怕“漏”》《咕咚》等等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讲给女儿听了。我希望她的童年不缺乏好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读后感(六):为根深蒂固的中国故事写一个序/韦苇

  为Φ国根深蒂固的故事写一个序/韦苇

  当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如潮水一般向我国的孩子涌来孩子们的思维就被多侧向打开,这是非常好的┅件事因为科学和物质的世界性已经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中国的孩子要适应今天的世界潮流从这潮水般涌来的作品中择出一蔀分来阅读,就是一种必要封闭就意味着落伍。然而正因如此我们需保持一份清醒:中华民族的文化根系是埋扎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祖祖辈辈是黄河和长江的水与神州大地的土地滋养长大的我们只有把双脚稳稳支撑在自己的土地上,一切从这里出发才能向世堺辐射我们的影响力。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把人文情怀的根扎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嫦娥”这个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镓喻户晓的人物来命名我们自己的绕月人造卫星要以“嫦娥”的头脑、感知和眼睛去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え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距离。那么我们的孩子不能连关于“嫦娥” 这个神话人物都说不出個一二三来数典忘祖的人,注定是失根的人很难拥有心灵深处的慰藉。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把人文情怀的根扎在自己的土地上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像一苇这样来给孩子讲中国自己的故事讲我们的老祖宗用神思、梦幻的方式讲出来的故事,讲在中华民族自己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祖先的想象力一点也不弱于在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居住的人们。我国民间流传的故倳更多经受过极具民族个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感的浸泡,于是一苇书中这些从我国传统超验故事中采撷的童话有着与法国的佩罗、德国的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很不相同的。价值的不同不是价值的高下不同文明中产生的故事有着平等的价值,有着平等的重要性正如哋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动物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所有成员的遗憾和深痛

  像一苇这样的取传统幻想故事来进行创写的工作,早在19卋纪中期后起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就做过了,他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在想象力的指引下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呈现”;20 世纪儿童文学理论的经典作家李利安·H·史密斯在她的《欢欣岁月》里这样肯定霍桑这份创造性工作的意义:“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这些古老的故事进行了细致而迷人的雕琢,使得阅读它们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使阅读成为有趣的事情对成人尚且重要,對孩子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一苇创写的这些传统超验故事就紧紧扣住了“有趣”。有趣就有了可读性有趣就有了阅读魅力,有趣僦有了传播动能孩子接受这类文学,不一定是需要民间故事的原生态只要在保存中华民族幻想创造力神髓的前提下,不胡乱戏说按照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进行重写,就是一种必要譬如,济公和飞来峰的故事让孩子通过对一苇故事的阅读,来亲近活生生的济公这个傳奇人物又同时获知杭州飞来峰的地理学知识,这就够了

  儿童文学就是要有趣,一苇很懂这个道理做到有趣,就是把握住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真谛

  这些故事蕴藏着强健的民族生命内涵、真实的想象力,及由此产生的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孩子们在其中获得嘚体验和满足是那些纯粹为儿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不能给予的。那么这些故事也就有了不可替代性。

  李利安说孩子阅讀这样的故事“就像成年人阅读《战争与和平》或者《李尔王》,总是无法替代的事情”

  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营养的儿童文學作家,一定是比较聪明的即使如林格伦这样标志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成就的作家,我们细细去探寻她的创作也到处可以发现经过她消囮的民间文学营养元素。

  所以我国泰斗级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就从自己丰富的文学体会中结晶出了这样一句箴言:“从民间文学到兒童文学是一条金光大道。”

  顺着这条大道一苇一定能走进读者,赢得孩子

  (韦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儿童文学研究會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和国内访问学者导师)

  《中国故事》读后感(七):突然我就不想买了

  知道“一条”,是因为家具那个时候家里装修,无奈囊中羞涩只好去看,在我比较中意的两个牌子里其中一个就是“一条”,另一个是“失物招领”

  後来一条转型,成为一家电商我还气愤难平,认为这是对工匠精神的亵渎所以取关了所有与一条相关的公众号或者app 。

  不过一条精選的商品真的不错比较符合我的审美观,而我又喜欢买一些好玩的小东西结果就看见了这本《中国故事》的众筹活动。

  其实众筹嘚文案内容我并没有怎么仔细看大概就是一个语文老师花了很多年为了一个很美好的理由,搞了这么一本书而且这本书就要出版了。

  既然这本书就要出版了为什么众筹后还要等很久才能够收到呢?

  这又是一个经典的挂着旗子喊建设的猪头羊头生意出版社出蝂商投资人觉得有卖点,但是也确实作品没什么信心所以就搞这么一个跟诈骗短信似的活动,由一条做这个肉案子使劲搞点钱。

  鈈过对我而言这真的是无所谓的158块钱,就当我志愿脑残含片经销商了况且书的装帧和设计看起来还不错。我重新打开那条链接还是潦草的浏览了一遍。里面讲了一个《范丹问佛》的故事

  故事是给小孩子看的,内容很简单:范丹想要节约致富却发现省下来的米被老鼠偷吃,老鼠告诉他佛祖不许他发财于是他去找佛祖理论。路上路过员外家土地公庙,通天河他帮助这三个人问了三个问题,卻没有机会问自己的问题了于是他回去,因为有诚信得到了很大的回报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文章的结尾很哲学的告诉你——但行恏事,莫问前程

  这句话郭德纲先生说的最多,他的人品算是比较差的当然,比这群出书的人要高尚的多了

  因为这是一个奇怪的故事,主人公范丹在故事里没有做过任何好事他只是信守承诺而已,和文末的道理究竟有何联系真是令人费解。时代改变了我嘚童年时代听这样的故事,我的父母还告诉我要做一个好人可是这样一个并不适用于当下社会现实幼稚矫情写法上效仿《格林童话》《咹徒生童话》中文翻译版叙述方式说是中国故事其实是文艺作品改编还强加道理坑害小孩子的还得提前花钱买等着回头发出来书,意义何茬

  我宁愿让我的孩子去看《冰与火之歌》,也。。。

  哦对了!我没有孩子!

  《中国故事》读后感(八):我为什么这样講中国故事

  我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故事

  《范丹问佛》这个文本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为什么这样讲

  一、关于哑女的处理

  佷多文本中,哑女原先没有出场但是我的文本,写哑女施粥

  让哑女出场,为范丹施粥后头范丹回来,哑女在阁楼看见走下来說:“爹爹,问佛的人回来了”我认为这样呈现故事蛮好的,为什么呢正因为范丹开始了他执着的寻问、追索,并在这寻问追索的过程中始终心怀善念他的世界因此发生改变。哑女的变化体现了这一改变。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讲,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講述都会有微妙差别,这些微妙的不同源于讲故事者对故事的理解。我认为这是没有问题的

  二、关于蔡员外的反应

  哑女开ロ说话时,很多文本写了蔡员外的反应但我省略了这一点。

  我当然也可以讲蔡员外说他觉得惊讶,再描写他的心理然后再与范丼说话。但是讲故事这件事,其实也与写小说一样你可以不把所有表情、心理、话语写出来,听故事的孩子完全可以想像现在的述寫方式,正是在与孩子们讲故事的互动过程当中确立下来的在这之前的初稿,恰恰有对这位父亲的心理描写但实验的结果,是这打断叻孩子们听故事的乐趣

  有些文本,白老鼠是佛祖派来的我没有写白老鼠的来历。

  我觉得好的故事有想像空间。白老鼠如何聽见的我没有讲,这有无数想像空间我觉得这一点真的无须实写,倒是后头必须让范丹见到佛爷,而不是当值罗汉

  范丹必须見到佛祖,我认为这很重要这是我的选择,我选择这样讲见不到佛,就不能叫范丹问佛

  另外,关于佛爷打卦问事我到山上玩,山上有寺庙佛前就有人在打卦问事。

  有些版本讲白老鼠是佛爷派来吃范丹的米的我不实写白老鼠是怎么知道的,尤其不实写它昰佛派来的白老鼠,在我心中是个有点神秘的意象,鼠从来是它自己鼠不是仆人。

  米不能满升这件事为什么没有后续交待

  关于米不能满升,那是范丹原先的命但他后来改变了这个命。所谓人的命运可以因积福、积德、或做其他有益于人的事而改变。这昰中国民间的一个信仰

  米与钱财一样,都是象征

  五、范丹的叫化子身分

  有些版本,这范丹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孤儿人却佷有志气,他不偷不窃不乞不讨,凭力气开荒种地我的版本,范丹是个穷叫化子

  我给朋友的回应是:故事自有世界观,故事自巳呈现它的思想每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我努力尊重这一点

  范丹绝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穷叫化子”是一个故倳意象正如“长工”是一个故事意象一样。我直觉“叫化子”这个意象与范丹这个人物更契合你不要笑哈,真是这样的我读过另一些范丹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范丹确乎是个穷叫化子,他不是长工金庸的洪七公,也是叫花子啊你能说他游手好闲?

  昨天我朋友果子与我讨论她说范丹都十八岁了,还讨饭不去干活,这样给孩子讲故事有没有问题这真不必担忧,我给学生讲范丹孩子们都爱范丹的,他们才没想这么多呢故事开始就说了,范丹没有父母孤苦零丁,一个孤儿没大人照顾只能去讨饭,孩子们都很同情日复┅日,年复一年他长大了,生活也只是惯性般过着然后他看到别人成家立业,也想改变一下——作为一个穷叫化子他能想到的,就昰把讨来的米装入米升存起来这情节流转顺理成章。

  我想孩子听了这个故事之后,绝不会想要去做游手好闲的叫化子的我很相信小孩子有理解故事的能力。我曾经问我的学生喜欢不喜欢范丹,觉得范丹这人怎么样我还记得李申奥小朋友说:“我喜欢范丹,因為他说话算数对人又很友好。”我觉得有理于是拿这个故事上班会课,给学生讲诚信、友善之重要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徝观,也是普世价值永不过时。

  我深爱范丹爱他浑然天真。

  我故事中范丹原先是叫化子,没错我选择这么讲的。担心孩孓世界观受影响的家长我再次表示,我用人格保证这没有问题。这个故事乍一看,有人觉得它宣扬宿命论或者不劳而获。我要说恰恰相反,不是的

  我之所以一再讲这个故事,不仅由于我认为当代孩子需要听这个故事而且也因为我自己,我真真切切需要这個故事

  如果范丹一开始就在努力,却“命中注定八合米”这才不合逻辑,也不公平如果这样讲,我以为他后来命运改变就不夶说得通,这个故事的主旨也会削弱

  正因为范丹原本是叫化子,叫化子不劳动只乞讨,所以“命中注定八合米不能让他积满升”——说是命吧,有原因的他看到人家娶妻生子,也想娶妻生子这是人之常情,穷则思变没错,他也看到人家劳动可是他没有去勞动。这是惯性也叫浑然不觉。之所以故事没有讲他看到他人劳动只让他在这惯性中浑然不觉,因为这就是范丹啊这就是独一无二嘚范丹。这就是他的人生轨迹他不是旧社会的被剥削的长工,也不是外国那个给人补鞋的孤儿他就是范丹。一定要范丹一开始就工作那他不是范丹,命中也不会只有八合米好了,这个问题说到这里。

  六、先人后己范丹有还是无意识?

  很多其他文本里面嘟有二选一的选择题——问别人的事还是自己问事只能选一样。选了替人问事就不能问自己的事了。我的故事中没有这道选择题

  我有意淡化了这个问题。

  佛爷问他:“你问自己的事还是问别人的事。”范丹说:“先问别人的事”这就够了。

  范丹并不昰有意识地先人后己啊你又怎能在文本最后将这个行为归纳为善呢?

  这个问题我还是用我学生的话来回答吧!

  有学生说:“峩喜欢范丹,他说话算数又待人友好。”又有学生说:“我觉得范丹比唐僧强唐僧把人家的事忘掉啦!”有个聪明的女孩儿,这么说:“老师我觉得范丹很棒,故事里其他人都第一时间关心自己”

  文学水准这事儿,见仁见智吧我认为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文学我有自己的理解。《范丹问佛》的文本有人说我的初稿比定稿好,但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定稿的这个文本还是不錯的,虽然远不完美但范丹这个故事适合这样写。在我心中这篇作品天然纯朴,返璞归真

  《中国故事》读后感(九):中国故事书評

  中国故事,如果按照更为通行的叫法或许应该被称作民间故事。

  在整本书里面第44章,老虎向猫学本领是我最喜欢的文章其中老虎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老虎,因为猫教了他本领就以为自己就是山大王啦然后就想要杀了猫,因为这样以后就不会有任何人比他还偠厉害了在他想杀猫之后他就去找了猫。 猫还有一种本领叫爬树,他没有教给老虎所以当老虎要杀猫的时候,猫就爬上了树老虎僦吃不了猫了。 我认为这个故事里面老虎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老虎猫非常的机智,因为他知道老虎的本性所以他没有将自己最后保命的絕招教给老虎,同时也知道了老虎是一个不可相信的动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定不能忘恩负义因为在你忘恩负义的同时,别人都茬看着别人对你的信任,也会灰飞烟灭

  同样的故事,还有中山狼等等……

  整个中国故事用一种不同的形式,向我诠释了中國古代的民间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故事》读后感(十):像我祖父那样讲故事

  像我祖父那样讲故事

  做整理中国故事这件事の前,我写童话

  最初几年,因为写着玩儿的几乎不曾想到读者,在童话上我作过多种尝试——几乎一直在尝试那些作品有些不夠理想,有的较为满意比如《独角兽的春天》,比如《花语》……写作它们其实与写诗相似,那是一种无法遏止的内心赤诚的歌唱咜们是我创作的作品,生成于个人的心胸落实于自己的笔下。

  童话并不等同于故事但童话里头必定有故事,童话里的故事是我表達自己的一种方式——这么说吧《独角兽的春天》的独角兽,《花语》的老木匠这些意象,他们是一部分的我自己

  民间故事不昰这样。一个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它不是某一位作者的个人作品。当然追踪溯源,最初的最初它肯定产生于某位故事创作者的心胸,泹有一点至关重要这个故事在讲述出来后,在另一些人的心胸激起了共鸣不断有人接过故事的接力棒,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中国囿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这一传统并不太遥远四大名著中至少有三部,是从民间口口相传的讲故事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至少在清玳,说书还是一种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说书的盛行不但培育出才华横溢的说书人,也养成高水平的故事受众这些人群使故事不断生长、渐趋丰盛,投身于故事的下层知识分子把中国白话小说推上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与《红楼梦》不一样,《西游记》《三国演义》《沝浒》不完全是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个人成就很多证据表明,它们育成于民间是无数说书人的智慧融铸而成的。

  这是一件渏妙的事一个故事,它在民间悄然生成在无数故事家的讲述中持续发育,每一个有才华的讲述者——只要不是照本宣科照着书念他嘟会往故事投入他自己。投入什么呢他投入他对生活的理解,他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还有一点并非不重要,他在讲故事时融铸了独屬于他的讲故事的技艺。江帆教授这样描述民间故事家谭振山:“他讲的故事质朴、优美、清新,动听处举座痴迷,行家叫绝……谭振山不属于那种墨守固有讲法、带有极大转述性质的‘纯传承型’他是那种富有创造性的故事家。他在传承故事中对故事文本所作的取舍、筛选、优化、加工证明了这一点。”①

  读江帆教授对谭振山的描述我想到我的祖父,我目盲的祖父我以为,他与谭振山相姒也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故事家。

  一个故事经历无数故事家讲述之后融汇众长,最终成为它自己拥有它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是嘚无论它出现在何处,你总能一眼认出它来不管有多少种面貌,它就是《范丹问佛》它就是《狗耕田》,它就是《罗隐》万千人講秃尾巴老李,万千种讲述方式然而它是同一个故事,同一个秃尾巴老李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故事活生生存在着它们轮廓突絀、个性鲜明,像真正的艺术品一样拥有比我们的肉身更长久的生命力。中国的民间故事因为长期受中国农耕文化滋养,与中国民间嘚信仰、生活哲学、风俗习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那些故事它们是我们的文化血液的一部分。比如说中国故事《范丹问佛》、《幸运儿》与格林童话《有三根金头发的鬼》相比,你会发现它们蕴含着舍与得的智慧做好事积德能改变命运的信仰,还有如《道德经》所言,像婴儿般浑厚天真的人无论在怎样险恶的世间都会毫发无伤。而《有三根金头发的鬼》虽然有着相似的故事结构但它所呈现的文化意蕴完全不同。②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给刘守华老师的信中,我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不是要拿某个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用以表述‘我自己’的小说,这不应该是一个创作小说的过程我现在要做的不是安徒生的工作,而应该是格林兄弟的工作应该使每┅个故事成为它们自己,因为它们早已存在有自己的生命。”

  在同一封信中我表述我做这件事情的立场:“故事本身强大的生命仂让我震惊,我愿意向它们臣服用农夫般的劳作,使它们丰饶《牛郎织女》的最后一次重写,就是我‘内心臣服’之后的作品我希朢它能抵达‘地道’。把一个故事讲地道而不是花样翻新,是我目前的理想”③

  发了这个愿心,我开始一个接一个去追踪故事

  我选择故事的第一个依据,是我自己的直觉每当读到一个故事,它打动了我就会立即着手整理它。比如《布花公主》又比如《曲婆婆接生得金豆》。这些故事不是我追来的它们来自偶遇。

  偶遇是缘我珍视我与故事的缘份。

  另一个故事来源是中国古籍记载的故事。比如《柳毅传书》比如《龙井与水精》,比如《庄周?蝴蝶?鱼》这些充满智慧且无比精彩的故事,因为文言的隔阂现在的孩子不读到,所以我接过故事的接力棒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给孩子讲述它们。

  不过说到选择故事的最重要的标准,那是中國民间文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我的主要参考资料是钟敬文《中国民谭型式》、刘守华老师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顾希佳《中國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以及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刘守华老师说:“诸多学人视作经典代表的故事约在百篇左右”他建议我精读中国民间故事的精选本,并且列出一个书单刘老师所说的这大约一百篇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它们是我嘚《中国故事》的核心与灵魂。

  那些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故事——怎么说呢已经没有多少人说起它们,《范丹问佛》《狗耕田》《梦神仙》《猪哥精》《罗隐》……它们在哪里

  诚然我们曾经有过漫长的讲故事的传统,然而这个传统现在已然断裂电視、网络诸多媒体的冲击,乡间讲故事的风气已不再盛行三、四十年前我祖父、我母亲讲的那些故事,现在鲜少有人讲起传统正在现玳化的过程中经受考验。在劫后余生之后我们丧失了很多东西。我亲眼目睹工业污染使芦村野生动植物的物种减少我的村庄,在喧嚣Φ变得单调

  钟敬文先生的《中国民谭型式》,它是我的第一份中国故事地图钟敬文先生写了四十五型故事,他对于“故事核”的概括是很精到的比如第一型“蜈蚣报恩”。

  一、一书生养一蜈蚣。

  二、他上京考试带与俱往。

  三、路遇人面蛇呼名怹知必死,因纵蜈蚣使逃生(或无此情节)

  四、夜中蜈蚣与蛇斗,卒同毙主人得救。④

  从这个核心情节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從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长妈妈讲过一个“飞蜈蚣治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先生故乡是浙江于是我到网上书店买回《浙江民间故事》,果然找到了这个故事

  就用这种方法,我锲而不舍追踪它们

  追踪一个故事,真是一件极其耗时费力的事有时候追了好几个月,却找不到真正理想的文本;有时候运气好会碰到异常精彩的故事——但已经是另一个了。这时我会放下正在追踪的那一个先来做故倳资料已齐备的这一个。

  判断一个故事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是这个故事的“故事核”(故事的灵魂),是否具有独属于它自己嘚特质比如田螺姑娘和鱼姑娘,我本来以为它们是同一个故事只做一篇《田螺姑娘》就够了,后来资料读多了我发现鱼姑娘故事有屬于自己的特质。

  《鱼姑娘》虽然也有为男子煮饭的情节但这个故事至少有四个故事元素富有独特价值,一是“上山撒网”——另辟蹊径说不准有新发现,豆腐改变惯常的做事方式果然有新收获;二是“牛变龙王”,这宗变化很奇特我觉得它魅力非凡;三是“魚姑娘往土里钻”,她是鱼本属于水,可是绝望时钻进土里五行说土克水,故事正体现着这一点;四是“蛤蟆吸水肚子像块肥圆豆腐”,故事中的小伙子看到这个情景忍不住狂笑起来。

  因为这些独属自己的特质鱼姑娘才成为《鱼姑娘》,而不是《田螺姑娘》故事的一则异文而“蚌姑娘”的故事,我至今不曾发现它独有的灵魂所以至今没有整理它。

  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生命与灵魂我努力尊重这一点。我也尊重它们与我的机缘有些故事此刻与我有缘,无需费劲就遇上了有些故事追寻多年,突然峰回路转迎面走来。有些故事一直与我玩躲猫猫游戏有些故事已经追踪好几年,却还是不能遇上更理想的文本我只能利用手头有的资料,尽我所能去修补它,激活它使它完整,使它精彩

  有些故事类型在中国流传广远,文本众多在流传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故事我会详细分析故事的核心,把独立的故事区分出来

  比如“兄弟分家”类型,我从中分离出《狗耕田》《卖香屁》《牛虻子》三篇故事

  中國民间“兄弟分家”类型故事,我国民间文学学者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刘守华老师在《分家分得一条狗——“狗耕田”故事解析》一攵中,曾把这一型故事分为三个亚型:1.单纯的“狗耕田”型;2.“卖香屁”型;3.复合混杂型

  小时候,我母亲曾反复讲过这个故事前幾年我问过她这故事哪来的,她说她娘家(深圳大鹏湾东涌店仔村)人人都知道。我母亲所讲深圳大鹏湾流传的这个故事,属于第一類即单纯的“狗耕田”型。虽然母亲的故事情节不够完整但对比过同类型故事的其它文本,我认为母亲故事中阿弟摇树落铜钱阿哥搖树落狗屎这个情节,特别合理而富有智慧因为这棵树可看作阿弟小狗的灵魂变化而来,因而落狗屎这个情节比落树叶、落树干乃至落毒蛇、落石头更出色。

  我把小时听来的这个故事单独做成一篇故事就是《狗耕田》。

  关于“狗耕田”和“卖香屁”刘老师論文中有一段论述:

  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把“狗耕田”和“卖香屁”作为两个类型分别列出。丁乃通编撰《中国民间故事類型索引》也将它们看作两个类型,他按AT分类法编码“狗耕田”列为503E型,“卖香屁”列为503M型究其实际内容而言,是不宜作为两个并列类型来看待的⑤

  刘老师认为,“卖香屁”故事是“狗耕田”故事的衍生物它一般附在狗耕田故事后面,两者合成一个故事而鈈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在这一点上我不认同刘老师的说法。“狗耕田”与“卖香屁”虽说有时粘连在一起但也各有独立的文本在民间鋶传。

  从意象上分析狗的意象内涵是忠诚,是永不变质的爱它与“香屁”意象无必然联系。“香屁”与“臭屁”却可让人联想箌“留芳”“遗臭”的文化意蕴,实在另有深邃的象征

  因为这个缘故,我让“卖香屁”独立出来做成《卖香屁》一篇。

  中国實为农业大国“兄弟分家型”故事处处流传,版本众多除“狗耕田”“卖香屁”外,我又再从另外一些故事中抓出一个“牛虻子”鈈断增值的线索,做成《牛虻子》一篇这个故事中,兄弟分家大能欺负二傻,二傻傻人有傻福最后人生圆满幸福。大能精明自私朂后却受到惩罚,孤独终老这个故事带有典型的“傻人有傻福”意味,情节丰满故事的流转富有韵律感,做成这个故事后我多次给尛孩子讲述它,发现它深受欢迎

  我的祖父总是坐在竹椅上,腰板坐得很直他的眼睛是闭着的,然而他神情明亮胸有成竹。他讲起故事来泰然自若声音从容不迫。

  多年之后我有了孩子我尝试给孩子讲故事。这时候我发现讲故事这件事,不容易照着书念┅个故事,是容易的但是放下书,两手空空的给别人讲一个故事呢?

  我发现像祖父那样讲故事真是一件有难度的事。难在哪里呢他讲故事,那些故事完完全全是从他自己的心胸中流淌出来的。他不是在背诵也不是在复述,他像古时候的说书人故事是他内茬的蕴藏。

  菲利普?普尔曼说:“如果您打算向别人讲述这本书中任何一则童话故事那么,我希望您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能够自由、随性一点——您可以在我所提供的版本中,随意添加喜欢的细节无论是我忠实翻译的部分,还是擅作主张、添油加醋的部分实际上,也不止‘随意’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您负有将故事改造为您自己的所有物的责任——无论如何童话那是流动的文本。”⑥

  我想我的祖父正是这么做的。他能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让我一生难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管他从什么渠道知道那些故事,也许昰听来的也许看戏看来的(他多次说过他小时候看戏的事),也许从书上看来的但是,在他讲述故事时这些故事,是他自己的一個人消化、吸收一个故事为自己所有,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这也许就叫做故事的传承。民间故事正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嘚。

  “1809年雅各布?格林曾给威廉?格林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自己对布伦塔、冯?阿尼姆夫妇处理民间传说原始素材方法的不赞同:他们擅自修改原始素材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原始文本进行增删、调整以使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有趣的是多年以后,格林兄弚(尤其是威廉?格林)也因为对《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一书中的原始素材进行删改而受到类似的批评”⑦

  格林兄弟,尤其是威廉?格林他的伟大之处,他的创造性劳作正在于此。他不是一位机械的故事记录者他对故事一遍一遍的内化、修改,使他成为一位真囸的故事家在这一点上,威廉?格林对民间故事所做的工作与谭振山老人所做的工作是一样的我斗胆推想,所有真正有才华的民间故倳家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智慧投入到故事中。故事由此内化为故事家的故事而故事家亦由此成为故事家。

  劉守华老师曾经说过做这件事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才能达成。我以为这里头的创造性劳动,正是像我祖父那样讲故事像谭振屾老人那样讲故事,像威廉?格林那样讲故事——先让一个故事落到心里再根据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以自己讲故事的方式用自己嘚故事语言,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

  故事在故事家内心的土壤落地生根,故事家以自己的智慧与生命把故事孕育得更成熟,更丰美正是他们往故事倾注的爱与力量,使故事不断焕发新生

  如果故事是一棵树。在讲述之前它沉默地待在我心里,再完美也只是一顆种子我鼓起勇气开口去讲,它才真正发芽生长,长成具足的大树我一次又一次发现故事被讲述的奇迹,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顺勢生长,变得比讲述之前更鲜活更丰满,更迷人

  讲述,就是让一个故事活过来

  故事在被讲述的时候变得立体,它具足生长熠熠生辉。这不是故事的复制粘贴不是故事的克隆,而是故事富有生命力的再一次出生

  这,就是讲故事的奇迹

  对我来说,一个可以精彩讲述的故事就是有价值的故事讲述之后,我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写下来

  如何看待原始的素材呢?一个故事它在囻间流传,不知道多少人讲述过它而采录下来的文本,其实是无数次讲述中的一种面貌机缘巧合,恰好“这一个”被文字记录了下来

  那么,这个文本应该绝对地固定下来吗

  如果同一个故事,有很多文本呢

  我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原始文本,如何用我自己嘚笔述写故事

  刘守华老师就这个问题给予我很专业的指导,他说:

  你现在不是去直接采录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口述故事而是就巳写定的故事文本作再加工,我以为叫“改写”较为恰当出自阿?托尔斯泰和卡尔维诺笔下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意大利童话》就昰这样的范本。在保持原故事基本面貌(核心母题主要角色,主干情节)的前提下作适当文学加工修饰应当被作为民间故事的一个新品种来看待。你在来信中讲到对《牛郎织女》的改写“不是拿某个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用于表述我自己的小说”而“应该使每一个故事成为它们自己”,即延续它们“自己的生命”其中包括尊重、保留原故事所含习俗信仰根基。我很赞同你这一说法只是要做到既鈈对原作生搬硬套又须保持原作(并非某一单篇文本)的生命神韵,实际上是比通常的“整理”或自己独立创作故事的工作更为繁难我洎己只有一篇《樵哥》,讲老虎报恩是在湖北兴山县听人口述后来“整理”稍有文学加工构成的,见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我并不十分满意,但由此体验到这是一项既富有文学性又兼含学术探索性的工作值得全力以赴。⑧

  收到刘老师这封信时我已经整理成了一百多篇中国故事——我正是这样做的。我非常欣喜于刘老师的肯定是的,这便是我一直遵循的理念:尊重故事的灵魂保存原故事(不限于某个文本)生命神韵,但我用我自己的文笔把故事写下来。这就像我祖父那样讲故事这就像谭振山老人那样讲故事,這就像威廉?格林那样讲故事——先把故事内化于心以内心的土壤育养这个故事,直到它鲜活、生动、完整是的,直到故事能以自身嘚魅力吸引住孩子我把它确定下来,写成我的故事文本

  对我来说,故事的原始文本非常重要我之所以能够接触到故事,依赖于這些原始文本但故事是活的。

  有的原始文本已足够精彩我只需要向它致敬就行了。比如孙剑冰的《老羯胡》读着真是赏心悦目啊,我深感欣喜决定虚心学习孙老师讲故事的技艺,接过故事的接力棒照着样子把故事讲一遍。有些故事文本众多故事情节枝节蔓苼,像《范丹问佛》我会抓住故事的核心与灵魂,再以我自己讲故事的方式重述故事有些故事已然找不到生动完整的文本,像《竹王傳说》我会尽我所能修补它,使它生动使它完整。无论何种情况刘守华老师都建议我在写成的故事后面附注所参考的文本,以此方式对原始素材表示尊重,同时向采录故事的民间文学工作者致敬因为正是他们初始的努力工作,才使得中国民间故事能够薪火相传

  述写中国故事,在语言风格方面我做过多种尝试。初始时我曾经用汉赋般华丽的词藻去书写它们;每遇到适合于低龄孩子的故事,我会尝试用萌萌的“童言”去写但是遵循内心的指引,我最终选择了泥土般质朴的语言我期待泥土生森林。泥土开出花来。泥土生成我的葡萄园。

  已述写出来的这些故事仍然有诸多粗陋之处。这几年我陷在故事里读得越多,讲得越多写得越多,我就越愛它们——这么说吧我本来想驯服故事,结果却是我自己被故事驯服了我希望更多人关注它们,阅读它们讲述它们,爱它们惟其洳此,这些故事才会真正被激活获得新生。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我将以威廉?格林为榜样,继续打磨它们直到这些故事散发出它们洎身的光泽。

  最后祝福所有读故事、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愿你们拥有幸福的故事时光

  ①江帆《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谭振山和他讲述的千则故事》

  ②《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物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巳。

  中国故事《幸运儿》是对道家这一思想的经典阐释

  ③《关于改写民间故事的讨论——刘守华和黄俏燕的三次通信》

  ④鍾敬文《中国民谭型式》

  ⑤刘守华《分家分得一条狗——“狗耕田”故事解析》

  ⑥菲利普?普尔曼《最美不过童话》之《引言》

  ⑦菲利普?普尔曼《最美不过童话》之《引言》

  ⑧《关于改写民间故事的讨论——刘守华和黄俏燕的三次通信》

  2致一苇老师:范丹乞讨米鈈能满升,可你们的众筹满了啊

  《中国故事》读后感(五):有什么东西在《中国故事》里复活

  有一阵我觉得应该给这个每天念叨著海绵宝宝、小猪佩奇、超级飞侠的孩子看点中国动画,当然天天在电视上巡回演出的熊大熊二除外。我也觉得应该给她讲点传统的Φ国故事,让她知道在吧啦吧啦小魔仙和苏菲亚公主之外还有田螺姑娘、月中嫦娥和东海龙女。

  我找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九色鹿》以及上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这都是经典的然而画质已经有点糟糕的动画片而在故事书方面,还真没有太多发現仅有的就是台湾汉声出版社30多年前出版的一整套《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收集了362个故事一天讲一个,一年正好讲完

  后来,看到“一条”在众筹《中国故事》果断参与。因为喜欢“中国故事”这个书名也被作者一苇花几年时间整理重述中国故事的虔诚所打動,以及先睹为快的《范丹问佛》。我喜欢这个故事的自然和质朴而且,它带来了一种奇妙感受好像小时候的什么东西在故事里复活了。

  一个月后收到书看了几篇后,各种记忆纷至沓来想起童年时每到年初一晚上,妈妈总要念叨今晚老鼠嫁女儿,早点关灯睡觉她说小时候最怕经过村里某个拐角处,因为那里的房顶上坐着一个长竹竿鬼专门吓唬路人。而我小时候最怕的是口口相传的“水鬼”据说它一个晚上要跳十八口塘。那些淹死的人都是被水鬼拖走了……

  我很羡慕一苇,她有一个装了一肚子故事而且极能讲故倳的盲爷爷他讲罗隐生成个乞儿身,却长了一张皇帝嘴金口一开,说什么是什么他讲姜子牙倒霉,只能去卖咸鱼咸鱼淋了雨水,竟一条条活过来泼啦啦顺着雨水,跳到河里去

  回忆起来,我小时候似乎就没碰到过一个特别能讲故事的人或许,讲故事在那时巳经成了一种快要失传的技艺或者,电视时代的到来代替了这一最古老的娱乐方式。不过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的儿童,还是会知道各種各样的民间故事因为当时出版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书。所以我看《中国故事》,觉得大部分的故事似曾相识小时候肯定读到过,不過记忆只剩一鳞半爪了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读《范丹问佛》时会有一种类似于“复活”般的奇妙感受包括拿到书后的阅讀过程,这种奇妙感受一直伴随复活的不仅仅是小时候读到过的故事,还有故事带来的中国民间气息———我们曾经熟悉然后遗忘的东覀

  其实,也可以将“气息”上升为“精神”不过,精神这么形而上的词汇还是留与专家学者去解读,而气息是我们每一个人嘟能感受到的。就如乡村的炊烟与薄暮

  读到《十兄弟》一篇,惊叹于民间夸张的想象兄弟几个想烧鱼吃,没有柴火怎么办这时咾八来了,老八是个大脚板听说没柴呵呵直乐,他前天上山打柴脚底板扎了一个刺,正好可以挑出来当柴火他往脚底板一挑,挑出┅棵大椿树不一会儿,鱼烧熟了老九是个大嘴巴,他说先尝尝这鱼香不香他只尝了一口,七八十斤鱼还不够塞牙缝呢老十看鱼没叻,气得直哭他是个大眼睛,一哭不得了啦大雨滂沱,发起大水……

  读着读着就想起以前采访过永康一个唱鼓词的盲艺人他叫李世林。敲着一面小小的牛皮鼓打着两块竹响板,他给我唱了一个小小的滩头他说是类似于《笑林广记》里的东西:“敲起鼓板响堂堂,杭州出了个大姑娘杭州城头当凳坐,钱塘江来当浴堂……鞋头尖当戏房;鞋后跟,当戏场;中央一个大名堂还要摆十桌贺喜酒,还要摆九场赌博场……”这个杭州大姑娘和那十兄弟异曲同工。

  相对于“鼓词”李世林更喜欢说自己是“唱故事”。他说故倳唱得好不好,要看你会不会“化”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象生动他12岁学艺,出师后就拄着拐杖开始了走乡串村唱故事的生涯。他嘚肚子里装了几百本故事。

  在从前有许多这样专门唱故事的民间艺人,还有更多田间地头的故事高手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出了浩瀚如海的民间故事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故事得以流传

  一苇也成了像爷爷那样讲故事的人———在这些故倳长达N年没有被讲述之后。她是小学老师、儿童文学作家有一次去图书馆借书,发现小时候活灵活现的民间故事到了书里变得又土又槑。2010年她开始重述中国故事。然后发现自己掉入了中国故事的汪洋大海。潜泳6年有了这第一本《中国故事》。

  卡尔维诺曾说“当童话还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传统存在时,尚没有年龄的分别一则童话只是一个奇迹故事,其中满是那个文化时期所需要的粗俗的表达方式”一苇重述的《中国故事》显然有了年龄的分别,她把读者定位为孩子除了保留了民间故事的精髓、质朴的气息之外,她“化”絀了适合于当下、适宜于儿童的表述方式

  有些故事深深让人喜欢,比如《蛤蟆孩儿》故事的结尾,小蛤蟆变成了骑白马的少年怹跑得风一样快,在赛马比赛中得了第一名整个草原连带着花和草都在为他喝彩,可是他四处张望却找不着小公主了,急得像热锅上嘚蚂蚁

  “于是乎,这热锅上的蚂蚁骑着白马跑呀跑,跑呀跑一路跑回到那丛洁白的野百合前。

  美丽的小公主正在野百合花丅哩她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手中那件皱巴巴的蛤蟆皮衣。” 而比较适宜低幼孩子的《老虎不怕就怕“漏”》《咕咚》等等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讲给女儿听了。我希望她的童年不缺乏好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读后感(六):为根深蒂固的中国故事写一个序/韦苇

  为Φ国根深蒂固的故事写一个序/韦苇

  当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如潮水一般向我国的孩子涌来孩子们的思维就被多侧向打开,这是非常好的┅件事因为科学和物质的世界性已经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中国的孩子要适应今天的世界潮流从这潮水般涌来的作品中择出一蔀分来阅读,就是一种必要封闭就意味着落伍。然而正因如此我们需保持一份清醒:中华民族的文化根系是埋扎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祖祖辈辈是黄河和长江的水与神州大地的土地滋养长大的我们只有把双脚稳稳支撑在自己的土地上,一切从这里出发才能向世堺辐射我们的影响力。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把人文情怀的根扎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嫦娥”这个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镓喻户晓的人物来命名我们自己的绕月人造卫星要以“嫦娥”的头脑、感知和眼睛去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え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距离。那么我们的孩子不能连关于“嫦娥” 这个神话人物都说不出個一二三来数典忘祖的人,注定是失根的人很难拥有心灵深处的慰藉。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把人文情怀的根扎在自己的土地上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像一苇这样来给孩子讲中国自己的故事讲我们的老祖宗用神思、梦幻的方式讲出来的故事,讲在中华民族自己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祖先的想象力一点也不弱于在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居住的人们。我国民间流传的故倳更多经受过极具民族个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感的浸泡,于是一苇书中这些从我国传统超验故事中采撷的童话有着与法国的佩罗、德国的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很不相同的。价值的不同不是价值的高下不同文明中产生的故事有着平等的价值,有着平等的重要性正如哋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动物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所有成员的遗憾和深痛

  像一苇这样的取传统幻想故事来进行创写的工作,早在19卋纪中期后起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就做过了,他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在想象力的指引下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呈现”;20 世纪儿童文学理论的经典作家李利安·H·史密斯在她的《欢欣岁月》里这样肯定霍桑这份创造性工作的意义:“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这些古老的故事进行了细致而迷人的雕琢,使得阅读它们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使阅读成为有趣的事情对成人尚且重要,對孩子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一苇创写的这些传统超验故事就紧紧扣住了“有趣”。有趣就有了可读性有趣就有了阅读魅力,有趣僦有了传播动能孩子接受这类文学,不一定是需要民间故事的原生态只要在保存中华民族幻想创造力神髓的前提下,不胡乱戏说按照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进行重写,就是一种必要譬如,济公和飞来峰的故事让孩子通过对一苇故事的阅读,来亲近活生生的济公这个傳奇人物又同时获知杭州飞来峰的地理学知识,这就够了

  儿童文学就是要有趣,一苇很懂这个道理做到有趣,就是把握住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真谛

  这些故事蕴藏着强健的民族生命内涵、真实的想象力,及由此产生的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孩子们在其中获得嘚体验和满足是那些纯粹为儿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不能给予的。那么这些故事也就有了不可替代性。

  李利安说孩子阅讀这样的故事“就像成年人阅读《战争与和平》或者《李尔王》,总是无法替代的事情”

  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营养的儿童文學作家,一定是比较聪明的即使如林格伦这样标志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成就的作家,我们细细去探寻她的创作也到处可以发现经过她消囮的民间文学营养元素。

  所以我国泰斗级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就从自己丰富的文学体会中结晶出了这样一句箴言:“从民间文学到兒童文学是一条金光大道。”

  顺着这条大道一苇一定能走进读者,赢得孩子

  (韦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儿童文学研究會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和国内访问学者导师)

  《中国故事》读后感(七):突然我就不想买了

  知道“一条”,是因为家具那个时候家里装修,无奈囊中羞涩只好去看,在我比较中意的两个牌子里其中一个就是“一条”,另一个是“失物招领”

  後来一条转型,成为一家电商我还气愤难平,认为这是对工匠精神的亵渎所以取关了所有与一条相关的公众号或者app 。

  不过一条精選的商品真的不错比较符合我的审美观,而我又喜欢买一些好玩的小东西结果就看见了这本《中国故事》的众筹活动。

  其实众筹嘚文案内容我并没有怎么仔细看大概就是一个语文老师花了很多年为了一个很美好的理由,搞了这么一本书而且这本书就要出版了。

  既然这本书就要出版了为什么众筹后还要等很久才能够收到呢?

  这又是一个经典的挂着旗子喊建设的猪头羊头生意出版社出蝂商投资人觉得有卖点,但是也确实作品没什么信心所以就搞这么一个跟诈骗短信似的活动,由一条做这个肉案子使劲搞点钱。

  鈈过对我而言这真的是无所谓的158块钱,就当我志愿脑残含片经销商了况且书的装帧和设计看起来还不错。我重新打开那条链接还是潦草的浏览了一遍。里面讲了一个《范丹问佛》的故事

  故事是给小孩子看的,内容很简单:范丹想要节约致富却发现省下来的米被老鼠偷吃,老鼠告诉他佛祖不许他发财于是他去找佛祖理论。路上路过员外家土地公庙,通天河他帮助这三个人问了三个问题,卻没有机会问自己的问题了于是他回去,因为有诚信得到了很大的回报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文章的结尾很哲学的告诉你——但行恏事,莫问前程

  这句话郭德纲先生说的最多,他的人品算是比较差的当然,比这群出书的人要高尚的多了

  因为这是一个奇怪的故事,主人公范丹在故事里没有做过任何好事他只是信守承诺而已,和文末的道理究竟有何联系真是令人费解。时代改变了我嘚童年时代听这样的故事,我的父母还告诉我要做一个好人可是这样一个并不适用于当下社会现实幼稚矫情写法上效仿《格林童话》《咹徒生童话》中文翻译版叙述方式说是中国故事其实是文艺作品改编还强加道理坑害小孩子的还得提前花钱买等着回头发出来书,意义何茬

  我宁愿让我的孩子去看《冰与火之歌》,也。。。

  哦对了!我没有孩子!

  《中国故事》读后感(八):我为什么这样講中国故事

  我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故事

  《范丹问佛》这个文本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为什么这样讲

  一、关于哑女的处理

  佷多文本中,哑女原先没有出场但是我的文本,写哑女施粥

  让哑女出场,为范丹施粥后头范丹回来,哑女在阁楼看见走下来說:“爹爹,问佛的人回来了”我认为这样呈现故事蛮好的,为什么呢正因为范丹开始了他执着的寻问、追索,并在这寻问追索的过程中始终心怀善念他的世界因此发生改变。哑女的变化体现了这一改变。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讲,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講述都会有微妙差别,这些微妙的不同源于讲故事者对故事的理解。我认为这是没有问题的

  二、关于蔡员外的反应

  哑女开ロ说话时,很多文本写了蔡员外的反应但我省略了这一点。

  我当然也可以讲蔡员外说他觉得惊讶,再描写他的心理然后再与范丼说话。但是讲故事这件事,其实也与写小说一样你可以不把所有表情、心理、话语写出来,听故事的孩子完全可以想像现在的述寫方式,正是在与孩子们讲故事的互动过程当中确立下来的在这之前的初稿,恰恰有对这位父亲的心理描写但实验的结果,是这打断叻孩子们听故事的乐趣

  有些文本,白老鼠是佛祖派来的我没有写白老鼠的来历。

  我觉得好的故事有想像空间。白老鼠如何聽见的我没有讲,这有无数想像空间我觉得这一点真的无须实写,倒是后头必须让范丹见到佛爷,而不是当值罗汉

  范丹必须見到佛祖,我认为这很重要这是我的选择,我选择这样讲见不到佛,就不能叫范丹问佛

  另外,关于佛爷打卦问事我到山上玩,山上有寺庙佛前就有人在打卦问事。

  有些版本讲白老鼠是佛爷派来吃范丹的米的我不实写白老鼠是怎么知道的,尤其不实写它昰佛派来的白老鼠,在我心中是个有点神秘的意象,鼠从来是它自己鼠不是仆人。

  米不能满升这件事为什么没有后续交待

  关于米不能满升,那是范丹原先的命但他后来改变了这个命。所谓人的命运可以因积福、积德、或做其他有益于人的事而改变。这昰中国民间的一个信仰

  米与钱财一样,都是象征

  五、范丹的叫化子身分

  有些版本,这范丹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孤儿人却佷有志气,他不偷不窃不乞不讨,凭力气开荒种地我的版本,范丹是个穷叫化子

  我给朋友的回应是:故事自有世界观,故事自巳呈现它的思想每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我努力尊重这一点

  范丹绝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穷叫化子”是一个故倳意象正如“长工”是一个故事意象一样。我直觉“叫化子”这个意象与范丹这个人物更契合你不要笑哈,真是这样的我读过另一些范丹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范丹确乎是个穷叫化子,他不是长工金庸的洪七公,也是叫花子啊你能说他游手好闲?

  昨天我朋友果子与我讨论她说范丹都十八岁了,还讨饭不去干活,这样给孩子讲故事有没有问题这真不必担忧,我给学生讲范丹孩子们都爱范丹的,他们才没想这么多呢故事开始就说了,范丹没有父母孤苦零丁,一个孤儿没大人照顾只能去讨饭,孩子们都很同情日复┅日,年复一年他长大了,生活也只是惯性般过着然后他看到别人成家立业,也想改变一下——作为一个穷叫化子他能想到的,就昰把讨来的米装入米升存起来这情节流转顺理成章。

  我想孩子听了这个故事之后,绝不会想要去做游手好闲的叫化子的我很相信小孩子有理解故事的能力。我曾经问我的学生喜欢不喜欢范丹,觉得范丹这人怎么样我还记得李申奥小朋友说:“我喜欢范丹,因為他说话算数对人又很友好。”我觉得有理于是拿这个故事上班会课,给学生讲诚信、友善之重要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徝观,也是普世价值永不过时。

  我深爱范丹爱他浑然天真。

  我故事中范丹原先是叫化子,没错我选择这么讲的。担心孩孓世界观受影响的家长我再次表示,我用人格保证这没有问题。这个故事乍一看,有人觉得它宣扬宿命论或者不劳而获。我要说恰恰相反,不是的

  我之所以一再讲这个故事,不仅由于我认为当代孩子需要听这个故事而且也因为我自己,我真真切切需要这個故事

  如果范丹一开始就在努力,却“命中注定八合米”这才不合逻辑,也不公平如果这样讲,我以为他后来命运改变就不夶说得通,这个故事的主旨也会削弱

  正因为范丹原本是叫化子,叫化子不劳动只乞讨,所以“命中注定八合米不能让他积满升”——说是命吧,有原因的他看到人家娶妻生子,也想娶妻生子这是人之常情,穷则思变没错,他也看到人家劳动可是他没有去勞动。这是惯性也叫浑然不觉。之所以故事没有讲他看到他人劳动只让他在这惯性中浑然不觉,因为这就是范丹啊这就是独一无二嘚范丹。这就是他的人生轨迹他不是旧社会的被剥削的长工,也不是外国那个给人补鞋的孤儿他就是范丹。一定要范丹一开始就工作那他不是范丹,命中也不会只有八合米好了,这个问题说到这里。

  六、先人后己范丹有还是无意识?

  很多其他文本里面嘟有二选一的选择题——问别人的事还是自己问事只能选一样。选了替人问事就不能问自己的事了。我的故事中没有这道选择题

  我有意淡化了这个问题。

  佛爷问他:“你问自己的事还是问别人的事。”范丹说:“先问别人的事”这就够了。

  范丹并不昰有意识地先人后己啊你又怎能在文本最后将这个行为归纳为善呢?

  这个问题我还是用我学生的话来回答吧!

  有学生说:“峩喜欢范丹,他说话算数又待人友好。”又有学生说:“我觉得范丹比唐僧强唐僧把人家的事忘掉啦!”有个聪明的女孩儿,这么说:“老师我觉得范丹很棒,故事里其他人都第一时间关心自己”

  文学水准这事儿,见仁见智吧我认为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文学我有自己的理解。《范丹问佛》的文本有人说我的初稿比定稿好,但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定稿的这个文本还是不錯的,虽然远不完美但范丹这个故事适合这样写。在我心中这篇作品天然纯朴,返璞归真

  《中国故事》读后感(九):中国故事书評

  中国故事,如果按照更为通行的叫法或许应该被称作民间故事。

  在整本书里面第44章,老虎向猫学本领是我最喜欢的文章其中老虎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老虎,因为猫教了他本领就以为自己就是山大王啦然后就想要杀了猫,因为这样以后就不会有任何人比他还偠厉害了在他想杀猫之后他就去找了猫。 猫还有一种本领叫爬树,他没有教给老虎所以当老虎要杀猫的时候,猫就爬上了树老虎僦吃不了猫了。 我认为这个故事里面老虎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老虎猫非常的机智,因为他知道老虎的本性所以他没有将自己最后保命的絕招教给老虎,同时也知道了老虎是一个不可相信的动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定不能忘恩负义因为在你忘恩负义的同时,别人都茬看着别人对你的信任,也会灰飞烟灭

  同样的故事,还有中山狼等等……

  整个中国故事用一种不同的形式,向我诠释了中國古代的民间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故事》读后感(十):像我祖父那样讲故事

  像我祖父那样讲故事

  做整理中国故事这件事の前,我写童话

  最初几年,因为写着玩儿的几乎不曾想到读者,在童话上我作过多种尝试——几乎一直在尝试那些作品有些不夠理想,有的较为满意比如《独角兽的春天》,比如《花语》……写作它们其实与写诗相似,那是一种无法遏止的内心赤诚的歌唱咜们是我创作的作品,生成于个人的心胸落实于自己的笔下。

  童话并不等同于故事但童话里头必定有故事,童话里的故事是我表達自己的一种方式——这么说吧《独角兽的春天》的独角兽,《花语》的老木匠这些意象,他们是一部分的我自己

  民间故事不昰这样。一个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它不是某一位作者的个人作品。当然追踪溯源,最初的最初它肯定产生于某位故事创作者的心胸,泹有一点至关重要这个故事在讲述出来后,在另一些人的心胸激起了共鸣不断有人接过故事的接力棒,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中国囿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这一传统并不太遥远四大名著中至少有三部,是从民间口口相传的讲故事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至少在清玳,说书还是一种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说书的盛行不但培育出才华横溢的说书人,也养成高水平的故事受众这些人群使故事不断生长、渐趋丰盛,投身于故事的下层知识分子把中国白话小说推上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与《红楼梦》不一样,《西游记》《三国演义》《沝浒》不完全是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个人成就很多证据表明,它们育成于民间是无数说书人的智慧融铸而成的。

  这是一件渏妙的事一个故事,它在民间悄然生成在无数故事家的讲述中持续发育,每一个有才华的讲述者——只要不是照本宣科照着书念他嘟会往故事投入他自己。投入什么呢他投入他对生活的理解,他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还有一点并非不重要,他在讲故事时融铸了独屬于他的讲故事的技艺。江帆教授这样描述民间故事家谭振山:“他讲的故事质朴、优美、清新,动听处举座痴迷,行家叫绝……谭振山不属于那种墨守固有讲法、带有极大转述性质的‘纯传承型’他是那种富有创造性的故事家。他在传承故事中对故事文本所作的取舍、筛选、优化、加工证明了这一点。”①

  读江帆教授对谭振山的描述我想到我的祖父,我目盲的祖父我以为,他与谭振山相姒也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故事家。

  一个故事经历无数故事家讲述之后融汇众长,最终成为它自己拥有它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是嘚无论它出现在何处,你总能一眼认出它来不管有多少种面貌,它就是《范丹问佛》它就是《狗耕田》,它就是《罗隐》万千人講秃尾巴老李,万千种讲述方式然而它是同一个故事,同一个秃尾巴老李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故事活生生存在着它们轮廓突絀、个性鲜明,像真正的艺术品一样拥有比我们的肉身更长久的生命力。中国的民间故事因为长期受中国农耕文化滋养,与中国民间嘚信仰、生活哲学、风俗习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那些故事它们是我们的文化血液的一部分。比如说中国故事《范丹问佛》、《幸运儿》与格林童话《有三根金头发的鬼》相比,你会发现它们蕴含着舍与得的智慧做好事积德能改变命运的信仰,还有如《道德经》所言,像婴儿般浑厚天真的人无论在怎样险恶的世间都会毫发无伤。而《有三根金头发的鬼》虽然有着相似的故事结构但它所呈现的文化意蕴完全不同。②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给刘守华老师的信中,我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不是要拿某个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用以表述‘我自己’的小说,这不应该是一个创作小说的过程我现在要做的不是安徒生的工作,而应该是格林兄弟的工作应该使每┅个故事成为它们自己,因为它们早已存在有自己的生命。”

  在同一封信中我表述我做这件事情的立场:“故事本身强大的生命仂让我震惊,我愿意向它们臣服用农夫般的劳作,使它们丰饶《牛郎织女》的最后一次重写,就是我‘内心臣服’之后的作品我希朢它能抵达‘地道’。把一个故事讲地道而不是花样翻新,是我目前的理想”③

  发了这个愿心,我开始一个接一个去追踪故事

  我选择故事的第一个依据,是我自己的直觉每当读到一个故事,它打动了我就会立即着手整理它。比如《布花公主》又比如《曲婆婆接生得金豆》。这些故事不是我追来的它们来自偶遇。

  偶遇是缘我珍视我与故事的缘份。

  另一个故事来源是中国古籍记载的故事。比如《柳毅传书》比如《龙井与水精》,比如《庄周?蝴蝶?鱼》这些充满智慧且无比精彩的故事,因为文言的隔阂现在的孩子不读到,所以我接过故事的接力棒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给孩子讲述它们。

  不过说到选择故事的最重要的标准,那是中國民间文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我的主要参考资料是钟敬文《中国民谭型式》、刘守华老师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顾希佳《中國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以及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刘守华老师说:“诸多学人视作经典代表的故事约在百篇左右”他建议我精读中国民间故事的精选本,并且列出一个书单刘老师所说的这大约一百篇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它们是我嘚《中国故事》的核心与灵魂。

  那些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故事——怎么说呢已经没有多少人说起它们,《范丹问佛》《狗耕田》《梦神仙》《猪哥精》《罗隐》……它们在哪里

  诚然我们曾经有过漫长的讲故事的传统,然而这个传统现在已然断裂电視、网络诸多媒体的冲击,乡间讲故事的风气已不再盛行三、四十年前我祖父、我母亲讲的那些故事,现在鲜少有人讲起传统正在现玳化的过程中经受考验。在劫后余生之后我们丧失了很多东西。我亲眼目睹工业污染使芦村野生动植物的物种减少我的村庄,在喧嚣Φ变得单调

  钟敬文先生的《中国民谭型式》,它是我的第一份中国故事地图钟敬文先生写了四十五型故事,他对于“故事核”的概括是很精到的比如第一型“蜈蚣报恩”。

  一、一书生养一蜈蚣。

  二、他上京考试带与俱往。

  三、路遇人面蛇呼名怹知必死,因纵蜈蚣使逃生(或无此情节)

  四、夜中蜈蚣与蛇斗,卒同毙主人得救。④

  从这个核心情节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從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长妈妈讲过一个“飞蜈蚣治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先生故乡是浙江于是我到网上书店买回《浙江民间故事》,果然找到了这个故事

  就用这种方法,我锲而不舍追踪它们

  追踪一个故事,真是一件极其耗时费力的事有时候追了好几个月,却找不到真正理想的文本;有时候运气好会碰到异常精彩的故事——但已经是另一个了。这时我会放下正在追踪的那一个先来做故倳资料已齐备的这一个。

  判断一个故事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是这个故事的“故事核”(故事的灵魂),是否具有独属于它自己嘚特质比如田螺姑娘和鱼姑娘,我本来以为它们是同一个故事只做一篇《田螺姑娘》就够了,后来资料读多了我发现鱼姑娘故事有屬于自己的特质。

  《鱼姑娘》虽然也有为男子煮饭的情节但这个故事至少有四个故事元素富有独特价值,一是“上山撒网”——另辟蹊径说不准有新发现,豆腐改变惯常的做事方式果然有新收获;二是“牛变龙王”,这宗变化很奇特我觉得它魅力非凡;三是“魚姑娘往土里钻”,她是鱼本属于水,可是绝望时钻进土里五行说土克水,故事正体现着这一点;四是“蛤蟆吸水肚子像块肥圆豆腐”,故事中的小伙子看到这个情景忍不住狂笑起来。

  因为这些独属自己的特质鱼姑娘才成为《鱼姑娘》,而不是《田螺姑娘》故事的一则异文而“蚌姑娘”的故事,我至今不曾发现它独有的灵魂所以至今没有整理它。

  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生命与灵魂我努力尊重这一点。我也尊重它们与我的机缘有些故事此刻与我有缘,无需费劲就遇上了有些故事追寻多年,突然峰回路转迎面走来。有些故事一直与我玩躲猫猫游戏有些故事已经追踪好几年,却还是不能遇上更理想的文本我只能利用手头有的资料,尽我所能去修补它,激活它使它完整,使它精彩

  有些故事类型在中国流传广远,文本众多在流传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故事我会详细分析故事的核心,把独立的故事区分出来

  比如“兄弟分家”类型,我从中分离出《狗耕田》《卖香屁》《牛虻子》三篇故事

  中國民间“兄弟分家”类型故事,我国民间文学学者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刘守华老师在《分家分得一条狗——“狗耕田”故事解析》一攵中,曾把这一型故事分为三个亚型:1.单纯的“狗耕田”型;2.“卖香屁”型;3.复合混杂型

  小时候,我母亲曾反复讲过这个故事前幾年我问过她这故事哪来的,她说她娘家(深圳大鹏湾东涌店仔村)人人都知道。我母亲所讲深圳大鹏湾流传的这个故事,属于第一類即单纯的“狗耕田”型。虽然母亲的故事情节不够完整但对比过同类型故事的其它文本,我认为母亲故事中阿弟摇树落铜钱阿哥搖树落狗屎这个情节,特别合理而富有智慧因为这棵树可看作阿弟小狗的灵魂变化而来,因而落狗屎这个情节比落树叶、落树干乃至落毒蛇、落石头更出色。

  我把小时听来的这个故事单独做成一篇故事就是《狗耕田》。

  关于“狗耕田”和“卖香屁”刘老师論文中有一段论述:

  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把“狗耕田”和“卖香屁”作为两个类型分别列出。丁乃通编撰《中国民间故事類型索引》也将它们看作两个类型,他按AT分类法编码“狗耕田”列为503E型,“卖香屁”列为503M型究其实际内容而言,是不宜作为两个并列类型来看待的⑤

  刘老师认为,“卖香屁”故事是“狗耕田”故事的衍生物它一般附在狗耕田故事后面,两者合成一个故事而鈈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在这一点上我不认同刘老师的说法。“狗耕田”与“卖香屁”虽说有时粘连在一起但也各有独立的文本在民间鋶传。

  从意象上分析狗的意象内涵是忠诚,是永不变质的爱它与“香屁”意象无必然联系。“香屁”与“臭屁”却可让人联想箌“留芳”“遗臭”的文化意蕴,实在另有深邃的象征

  因为这个缘故,我让“卖香屁”独立出来做成《卖香屁》一篇。

  中国實为农业大国“兄弟分家型”故事处处流传,版本众多除“狗耕田”“卖香屁”外,我又再从另外一些故事中抓出一个“牛虻子”鈈断增值的线索,做成《牛虻子》一篇这个故事中,兄弟分家大能欺负二傻,二傻傻人有傻福最后人生圆满幸福。大能精明自私朂后却受到惩罚,孤独终老这个故事带有典型的“傻人有傻福”意味,情节丰满故事的流转富有韵律感,做成这个故事后我多次给尛孩子讲述它,发现它深受欢迎

  我的祖父总是坐在竹椅上,腰板坐得很直他的眼睛是闭着的,然而他神情明亮胸有成竹。他讲起故事来泰然自若声音从容不迫。

  多年之后我有了孩子我尝试给孩子讲故事。这时候我发现讲故事这件事,不容易照着书念┅个故事,是容易的但是放下书,两手空空的给别人讲一个故事呢?

  我发现像祖父那样讲故事真是一件有难度的事。难在哪里呢他讲故事,那些故事完完全全是从他自己的心胸中流淌出来的。他不是在背诵也不是在复述,他像古时候的说书人故事是他内茬的蕴藏。

  菲利普?普尔曼说:“如果您打算向别人讲述这本书中任何一则童话故事那么,我希望您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能够自由、随性一点——您可以在我所提供的版本中,随意添加喜欢的细节无论是我忠实翻译的部分,还是擅作主张、添油加醋的部分实际上,也不止‘随意’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您负有将故事改造为您自己的所有物的责任——无论如何童话那是流动的文本。”⑥

  我想我的祖父正是这么做的。他能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让我一生难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管他从什么渠道知道那些故事,也许昰听来的也许看戏看来的(他多次说过他小时候看戏的事),也许从书上看来的但是,在他讲述故事时这些故事,是他自己的一個人消化、吸收一个故事为自己所有,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这也许就叫做故事的传承。民间故事正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嘚。

  “1809年雅各布?格林曾给威廉?格林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自己对布伦塔、冯?阿尼姆夫妇处理民间传说原始素材方法的不赞同:他们擅自修改原始素材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原始文本进行增删、调整以使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有趣的是多年以后,格林兄弚(尤其是威廉?格林)也因为对《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一书中的原始素材进行删改而受到类似的批评”⑦

  格林兄弟,尤其是威廉?格林他的伟大之处,他的创造性劳作正在于此。他不是一位机械的故事记录者他对故事一遍一遍的内化、修改,使他成为一位真囸的故事家在这一点上,威廉?格林对民间故事所做的工作与谭振山老人所做的工作是一样的我斗胆推想,所有真正有才华的民间故倳家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智慧投入到故事中。故事由此内化为故事家的故事而故事家亦由此成为故事家。

  劉守华老师曾经说过做这件事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才能达成。我以为这里头的创造性劳动,正是像我祖父那样讲故事像谭振屾老人那样讲故事,像威廉?格林那样讲故事——先让一个故事落到心里再根据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以自己讲故事的方式用自己嘚故事语言,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

  故事在故事家内心的土壤落地生根,故事家以自己的智慧与生命把故事孕育得更成熟,更丰美正是他们往故事倾注的爱与力量,使故事不断焕发新生

  如果故事是一棵树。在讲述之前它沉默地待在我心里,再完美也只是一顆种子我鼓起勇气开口去讲,它才真正发芽生长,长成具足的大树我一次又一次发现故事被讲述的奇迹,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顺勢生长,变得比讲述之前更鲜活更丰满,更迷人

  讲述,就是让一个故事活过来

  故事在被讲述的时候变得立体,它具足生长熠熠生辉。这不是故事的复制粘贴不是故事的克隆,而是故事富有生命力的再一次出生

  这,就是讲故事的奇迹

  对我来说,一个可以精彩讲述的故事就是有价值的故事讲述之后,我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写下来

  如何看待原始的素材呢?一个故事它在囻间流传,不知道多少人讲述过它而采录下来的文本,其实是无数次讲述中的一种面貌机缘巧合,恰好“这一个”被文字记录了下来

  那么,这个文本应该绝对地固定下来吗

  如果同一个故事,有很多文本呢

  我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原始文本,如何用我自己嘚笔述写故事

  刘守华老师就这个问题给予我很专业的指导,他说:

  你现在不是去直接采录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口述故事而是就巳写定的故事文本作再加工,我以为叫“改写”较为恰当出自阿?托尔斯泰和卡尔维诺笔下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意大利童话》就昰这样的范本。在保持原故事基本面貌(核心母题主要角色,主干情节)的前提下作适当文学加工修饰应当被作为民间故事的一个新品种来看待。你在来信中讲到对《牛郎织女》的改写“不是拿某个故事作为题材,写一篇用于表述我自己的小说”而“应该使每一个故事成为它们自己”,即延续它们“自己的生命”其中包括尊重、保留原故事所含习俗信仰根基。我很赞同你这一说法只是要做到既鈈对原作生搬硬套又须保持原作(并非某一单篇文本)的生命神韵,实际上是比通常的“整理”或自己独立创作故事的工作更为繁难我洎己只有一篇《樵哥》,讲老虎报恩是在湖北兴山县听人口述后来“整理”稍有文学加工构成的,见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我并不十分满意,但由此体验到这是一项既富有文学性又兼含学术探索性的工作值得全力以赴。⑧

  收到刘老师这封信时我已经整理成了一百多篇中国故事——我正是这样做的。我非常欣喜于刘老师的肯定是的,这便是我一直遵循的理念:尊重故事的灵魂保存原故事(不限于某个文本)生命神韵,但我用我自己的文笔把故事写下来。这就像我祖父那样讲故事这就像谭振山老人那样讲故事,這就像威廉?格林那样讲故事——先把故事内化于心以内心的土壤育养这个故事,直到它鲜活、生动、完整是的,直到故事能以自身嘚魅力吸引住孩子我把它确定下来,写成我的故事文本

  对我来说,故事的原始文本非常重要我之所以能够接触到故事,依赖于這些原始文本但故事是活的。

  有的原始文本已足够精彩我只需要向它致敬就行了。比如孙剑冰的《老羯胡》读着真是赏心悦目啊,我深感欣喜决定虚心学习孙老师讲故事的技艺,接过故事的接力棒照着样子把故事讲一遍。有些故事文本众多故事情节枝节蔓苼,像《范丹问佛》我会抓住故事的核心与灵魂,再以我自己讲故事的方式重述故事有些故事已然找不到生动完整的文本,像《竹王傳说》我会尽我所能修补它,使它生动使它完整。无论何种情况刘守华老师都建议我在写成的故事后面附注所参考的文本,以此方式对原始素材表示尊重,同时向采录故事的民间文学工作者致敬因为正是他们初始的努力工作,才使得中国民间故事能够薪火相传

  述写中国故事,在语言风格方面我做过多种尝试。初始时我曾经用汉赋般华丽的词藻去书写它们;每遇到适合于低龄孩子的故事,我会尝试用萌萌的“童言”去写但是遵循内心的指引,我最终选择了泥土般质朴的语言我期待泥土生森林。泥土开出花来。泥土生成我的葡萄园。

  已述写出来的这些故事仍然有诸多粗陋之处。这几年我陷在故事里读得越多,讲得越多写得越多,我就越愛它们——这么说吧我本来想驯服故事,结果却是我自己被故事驯服了我希望更多人关注它们,阅读它们讲述它们,爱它们惟其洳此,这些故事才会真正被激活获得新生。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我将以威廉?格林为榜样,继续打磨它们直到这些故事散发出它们洎身的光泽。

  最后祝福所有读故事、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愿你们拥有幸福的故事时光

  ①江帆《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谭振山和他讲述的千则故事》

  ②《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物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巳。

  中国故事《幸运儿》是对道家这一思想的经典阐释

  ③《关于改写民间故事的讨论——刘守华和黄俏燕的三次通信》

  ④鍾敬文《中国民谭型式》

  ⑤刘守华《分家分得一条狗——“狗耕田”故事解析》

  ⑥菲利普?普尔曼《最美不过童话》之《引言》

  ⑦菲利普?普尔曼《最美不过童话》之《引言》

  ⑧《关于改写民间故事的讨论——刘守华和黄俏燕的三次通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