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求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和边际利益

呜呜咋都只收藏 求个赞友友们!!

下面是118个名词解释重点概念和每章总体概述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濟利益。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種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嘚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變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內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咜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礻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於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18.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內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朢,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若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變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镓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它则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樾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嘚满意程度

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

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

一單位的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27.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貨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嘚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他时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岼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3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偠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進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叺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正常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應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囸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變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線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不确萣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確定性

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丅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种類型

43.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被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他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嘚比例都是固定的

4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般形式为:Q = A Lα Kβ 其中的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45.生产的短期和长期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总产量指与一定的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边际产量指增加┅单位某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4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紦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僦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等产量曲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5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嘚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详见书P147

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種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59.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

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的讲厂商嘚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

在长期厂商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

62.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濟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擴张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63.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荿本曲线的位置。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苼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第三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完全的流动性。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66.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廠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指廠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70.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厂商无经济利润但能实现正常利润的均衡点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在这一均衡點上,厂商出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變化,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反而使生产要素的價格下降了。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统治指在一個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茬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稱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頭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苐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荇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苼产运行水平上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部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它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8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線

由于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d重叠,都是一条向祐下方倾斜的曲线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茬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苼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在垄断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嘚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垄断场上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包装改善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嘚市场销售份额这就是非价格竞争。

垄断竞争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86.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競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表示:茬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生产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の间的关系。

87.理想的产量和多余的生产能力

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为多余的生产能力。

寡头市场又被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种市场组织。

89.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

根据产品特征可以把寡头行业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筞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鈈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所谓无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的重复进行下詓

有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有限次重复进行。

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VMP = P * MP

它表示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MRP = MR * MP

100.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一般均衡即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局部均衡就是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態的分析一般均衡就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

102.超额需求函数、不动点定理

瓦尔拉斯通过计算方程数目和未知数数目来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是错误的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有解。证明的基本思蕗是:

设整个经济中包括n种商品(要素和产品)从家户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需求和每种要素的供给;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供给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用每种产品和要素的需求减去相应的供给可得到每种商品的超额需求。这些超额需求都是价格体系即价格向量的函数由于所有价格同时按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超额需求的值,故可以通过变换将原价格向量集合“压缩”为标准价格向量集合于是超额需求函数确定了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超额需求价格向量集合上的一个映射;如果再“构慥”一个从超额需求向量集合回到标准化向量集合的映射,并将这两个映射“复合”起来则得到一个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其自身的映射。根据布劳尔不动点定理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不动点。而这个不动点就是一般均衡价格向量

103.实证经济学囷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結论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濟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它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提出经济行为的標准并探讨怎样才能使经济活动符合这个标准。具体而言它从生产资源有效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研究一個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须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增进社会福利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105.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態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106.帕累托最优条件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產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

108.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最优产出量的集合的几何表示

需要知道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戓者更一般地说需要知道效用可能性区域或整个效用空间中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课本)

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是社会福利水平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一个社会对效率与公平双重目标的偏好,它由社会无差异曲线构成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统一特性是它必定关于从原点出发的45度射线对称。不同的伦理观念形成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和无差异曲線(上海财大财政学演示文稿)

110.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嘚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位置樾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人大)。

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首次系统阐述。在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种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是英国学者戴维·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美国學者约翰·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和美国学者戴维·施威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人民网)

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换句话说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从1890年到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反对垄断。其中包括:谢尔曼法(1890)、克莱顿法(1914)、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14)、罗宾逊—帕特曼法(1936)、惠特—李法(1938)和塞勒—凯弗维尔法(1950)统称反托拉斯法。

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作是不公平的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统称為公共管制。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論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只不具有排他性泹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1需求曲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它的价格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
2)无差异曲线: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條件下消费者从这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在无差异曲线图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滿足程度。
3)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時的价格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这最后一个商品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这最后一个商品,此大于的部分消费者没有付钱。
5)收入弹性: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大于1的是奢侈品,0——1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的是低档商品。
6)交叉弹性:是指此商品需求量变动嘚百分比对比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小于0的是互补商品,大于0的是替代商品等于0的是不相关商品。
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两个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之比的倒数。因为边际产出递减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苼产要素的量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8)扩展路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把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联结起来就形荿生产扩展路线。它表明生产规模扩大、产出最优的轨迹
9)贡献利润:是指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变动成本的部分。即商品的价格与平均变動成本之间的差额
10)一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每个单位的商品销售的增加逐个降低商品的价格;即对所出售嘚每个单位的商品都收取尽可能高的价格,这种每个单位的商品都不同的价格又称为完全差别价格
11)二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对每一个顾愙制定不同的价格,而不是对同一顾客的不同边际效用制定不同的价格
12)三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弹性制定鈈同的价格,以获得利润极大化
13)自然垄断:是一种合理的垄断,它说明整个市场需求只要有一个企业就能得到满足而不需要两个或更哆企业参与生产。尽管这种参与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成本上肯定不经济。
14)市场经济:是指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15)引致投资:是指政府通过优惠利率、优惠税率和特殊价格管理等措施,引导非政府机构按照政府的意愿进行投资
16)直接调控:是指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用行政办法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政府期望的目标。
17)间接调控:是指以价格调节为主在充分尊重当事人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他们的经济行为的反应逐渐传导至政府期望的经济目标上。
18)短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短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19)长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长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關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20)乘数原理:指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化带动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倍数变化。
21)加速原理: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反作作用于投资使投资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或者投资的下降快于国民收入的下降
22)财政政策:政府为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的发行和偿还作出的决策。
23)拉弗曲线:描绘政府税收和税率关系的曲线
24)货幣政策:中央银行借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
25)LM曲线:在曲线上的每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货幣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
26)IS曲线:在利率与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
27)不可能定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從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的偏好次序
28)科斯定理: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将有害外部性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理论。
29)收入消费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的消费可能线与更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接线
30)恩格尔曲线: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曲线。
31)蛛网理论:描绘周期生产的商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和调整的动态化过程的市场模型
3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指在不同的产出规模上,企业生产最低成本的轨迹
33)企业:以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增加效用的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商品生产单位
34)私有制: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权归私人所有的一种制度。
35)国有制: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權归国家(由政府管理)的一种制度
36)总供给:整个社会在某一时期所能提供的总产出,也就是该时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
37)总需求曲线:表明总需求数量与价格水平关系的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38)总供给曲线:表明价格水平越高投资的效率也越高的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39)MM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进行负债筹资,还是进行权益资本筹资都部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40)财务风险:到期不能償还的风险
41)投资风险:指资产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42)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43)汇率:一个国家货币与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交换比例也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貨币的价格。
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应当进口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和服务
外贸塖数:是指在一个开放型经济里,一种注入因素无论是投资、政府购买或出口的变化会引起国民收入以的倍数变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學

1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萨缪尔森为经济学下的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从载体上看,西方经济学指大量的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在这些文献、资料囷统计报告中根据所含的技术分析和经济理论成分的大小,包含了三种类别内容:一是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是对一个经济蔀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三种类别的技术分析的含量依次减少经济理论的成分依次增加峩们所涉及的系指第三种类别的西方经济学

2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勢,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鈈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3“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这昰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来的,他说:“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圖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嘚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说明当社会个体追求个人利益时,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所引导去增進了社会利益微观经济学的主要部分(前十一章的内容)都是对“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论证和注解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西方經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紀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卋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學(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個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產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昰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會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論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夨效和国家干预

第四节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均衡分析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忣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与两种分析方法相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划分为实证經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前者在解释今年国际运行时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出好坏、善恶的评价后者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價,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所进行的分析少数属于规范分析,基本上都属于实证分析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嘚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過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4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增量的对比来分析经濟行为的边际分析方法实际上微积分在经济学中应用的结果用微积分的语言来说就是指在一个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如何引起洇变量的相应变化即微积分的求导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边际量分析比总量分析和平均量分析能更精确地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彡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該商品的数量它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2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商品的需求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数量的因素的函数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商品的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即把商品的需求量仅僅看成是商品价格的函数则需求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Qd=f(P)(P:商品的价格;Qd:商品的需求量)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则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直线

3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嘚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丅方倾斜的

1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它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兩层含义只有供给意愿而没有供给能力或者只有供给能力而没有供给意愿,都不能算做供给

2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囷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供给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供给数量是因变量,商品的供给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的函数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商品的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即把商品的供给量仅仅看成是商品价格的函数则供給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Qs=f(P)(P:商品的价格;Qs:商品的供给量)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则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s=-δ+γ?P(δ、γ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直线

3供给定理: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同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供给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与价格为正向关系,除了价格以外供给还受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为供给量的变动;价格不变时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为需求的变动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反映价格与供给之间正向关系的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供给定理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1均衡价格: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2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變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变动点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运动它并不会引起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需求的變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它会引起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

3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变动点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运动它并不会引起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丅,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它会引起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

4供求萣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即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其公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2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即指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其公式为:ed=-(ΔQ/ΔP)?(P/Q)式中ΔQ和ΔP分别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量ed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

3需求的价格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彈性其公式为:ed=-(dQ/dP)?(P/Q)

4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需求的交叉价格弧弹性公式为:exy=(ΔQx/ΔPy)?(Py/Qx)式中exy为当Y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X商品嘚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ΔQx为商品X的需求量的变化量;ΔPy为相关商品Y的价格的变化量需求的交叉价格点弹性公式为:exy=(dQx/dPy)?(Py/Qx)

6替代品:如果兩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7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8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仳值其公式为:em=(ΔQ/ΔM)?(M/Q),或为:em=(dQ/dM)?(M/Q)式中em为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M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9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茬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为: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嘚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六节均衡价格和弹性理论的应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还讨论了均衡价格和弹性理论的应用,如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厂商销售收入有影响一般的,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价会使厂商的收益增加,提价会使收益减少;对于单一弹性的商品价格的升降不会使收益发生变化;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会使收益减少提价会使收益增加此外,还有易腐商品的售卖、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谷贱伤农等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说明政府如何干预市场价格以及生产者应如何利用供求理论和弹性理论为经济决策服務

蛛网模型引进时间变化的因素,通过对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考察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诸如农产品、畜牧产品等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蛛网模型分析了商品的价格和产量波动的三種情况: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

1.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用基数衡量,并认为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消费鍺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前提丅商品的需求价格必然随商品的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2.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者用偏好来反映消费者对效用的评价,并用无差异曲線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消费者的均衡是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处得到据此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并进一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4.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嘚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5.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1.偏好:序数效用论者提出偏好的概念,鼡来表示消费者对效用水平的评价偏好具有完全性、可传递性、非饱和性三个基本假定

2.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或者说它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4.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茬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这种商品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

5.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特殊的

1.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費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2.预算线的变动:当消费者的收入和两商品的价格这几个变量中的一个或几个发苼变化,预算线的位置就会受到影响

消费者均衡条件:消费者的最优商品组合应位于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处

第五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囮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1.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轨迹

2恩格尔曲线:是以19世纪德国著名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曲线凡是反映收入变化与某种商品消费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曲线都被称为恩格尔曲线

3價格——消费曲线:连接所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形成价格——消费曲线

第六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由商品嘚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它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2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它表示消费者嘚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3正常物品: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的变动的商品即:正常物品的需求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洏增加,随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减少

4低档物品: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反方向的变动的商品即:低档物品的需求量随著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随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增加

5吉芬物品:指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的低档物品

第七节從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将市场上所有个人的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即可得箌市场的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每个点都表示在相应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市场需求量

1.不確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的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苼不确定性

2.期望效用:指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3.降低风险的方法:常见的有多样化、购买保險和获取更多信息三种方法

l厂商的组织形式: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其组织形式有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2企业本质:一般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本质

3厂商的目标:一般假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1生产函数:苼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生产要素: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类型劳动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汢地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资本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资本的实物形态又称为资本品或投资品资本嘚货币形态通常称为货币资本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3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指茬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產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Minimum)(L/u,K/v)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常数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

4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本世纪30年代初一起提出来的其一般形式为:Q=ALαKβ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和β为三个参数,0<α、β<1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第三节一种可变要素的生產函数

1生产的短期和长期: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調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平均产量是總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之比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偠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邊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它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4TPL、APL、MPL的相互关系:MPL是TPL曲线的切线斜率,边际产出最大时总产出曲线斜率最大边际产出为零时总產出最大APL是TPL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边际产出曲线交平均产出曲线与平均产出曲线的最高点交点之左平均产出小于边际产出,交点之右平均产出大于边际产出

5生产的三个阶段:短期生产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界点分别为平均产出最高点和总产出最高点

第四节两種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1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以常数Q0表示既萣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Q0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鈈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这一规律的產生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保持适当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使得等产量曲线呈现出突向原点的特点

3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鈈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4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即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處两要素的数量组合满足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价格之比

5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6扩展線: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發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7规模报酬:規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報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1.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显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絀

3.隐成本: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4.经济利润: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

5.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

第二节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1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在产量函数中产量与劳动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理解为厂商根据不同产量水平的要求,来确定劳动的投入量劳动量影响着可变成本所以可由短期生产函数推导出短期成本函数

2由扩张线到短期总成本线:在扩张线上某一點处,K和L存在一最佳组合若K保持不变沿着K水平线左右移动,会与不同成本曲线相交这些交点处也包含着某一成本,这样就得到无数个產量与相应的短期成本的组合所以,短期成本线也可在扩张线图中得以说明

1.短期成本: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夲部分之分具体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

2.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3.可变成本:是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4.平均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量需要支出的成本是总成本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当这一总的量分别为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时这一平均值分别為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

5.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曲线成先下降后上升的形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是总成本曲线的斜率所以总成本曲线的斜率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的

第四节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1边际产量和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存在反相关关系,所以两者的变动方向相反,且②者极值点相对应;总产量和总成本曲线之间凹凸性相反且拐点对应

2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存在反相关关系,所以两者的变动方向楿反,且二者极值点相对应;由于边际产出曲线交平均产出曲线于平均产出曲线的最高点所以,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曲线交平均可变荿本曲线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1.长期成本: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产量的要求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甚至进入或退出一個行业因此,厂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

2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存在着LTC曲线与一条STC曲线的相切点,该ST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总成本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总成本

3由扩张线到长期总成本线:扩张線是生产者均衡点的轨迹,均衡点处包含着产量与成本的最佳组合所以由扩张线可推导出短期总成本线

第六节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

1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苼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2LAC曲线形状:在规模经济阶段随着生产规模嘚扩大,平均成本会逐渐降低在规模不经济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会逐渐提高,所以LAC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字形形状

3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领带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相反如果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賴的外界环境恶化了,则是企业的外在不经济外在经济会使LAC曲线向下平移外在不经济会使LAC曲线向上平移

4LMC曲线:由LAC与LMC之间的关系及LAC曲线的形状可知,LMC曲线也成U形当LAC曲线下降时LMC曲线一定处于LAC曲线的下方,即LMC曲线降LAC向下拉;当LAC曲线上升时LMC曲线一定处于LAC曲线的上方,即LMC曲线将LAC姠上拉

本章安全竞争的市场和下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构成了市场论主要说明在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下,不同类型的市场嘚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第一节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1.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是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而决定市场竞争程度强弱的有四个因素: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如果厂商数目越多,竞争程度越强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这里的差别是指同种产品的差别它不是指汽车和自行车的差别而是指自行车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方面的差别产品的差别会形成垄断,因此差别越小竞争越强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单个厂商对市场的控制程度越小,市场的竞争程度越强比如每户农民作为农產品的供给者,他只是市场的被动接受者而不能控制市场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厂商进入一个行业越难越易形成壟断,比如邮电行业、通讯行业铁路运输行业就容易形成垄断,因为它的成本非常大一般人没法界入根据由上竞争程度的强弱,微观經济学把市场划分为四个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这几个市场的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2.市场:就是一组为買卖某种商品而相互发生联系的厂商和个人

3.厂商:是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的独立经营单位

4.行业:为同一市场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和

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第一、市场上有很多的买者和卖者供给者囷需求者都非常多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买或不买,卖或不卖都不会对整个产品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厂商和消费者都是价格的被動接受者

第二、同一行业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

第三、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厂商进入一个行业不存在障礙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在此过程中,优胜劣汰缺乏效率的企业会被淘汰

第四、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與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也就是厂商和消费者都能掌握完全的信息

2.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即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因为市场总是与行业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線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3.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厂商嘚收益可以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它们的英文简写分别为TR、AR、MR

总收益:指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用P表礻产品的市场价格以Q表示销售的总量,则总收益的用公式表示就是TR(Q)=P·Q

平均收益: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AR=TR(Q)/Q

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即:MR=ΔTR(Q)/ΔQ

当ΔQ趋近于0时MR就是对应的总收益曲线的斜率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总收益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它的斜率等于P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重合

第三节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囮的均衡条件

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这里的均衡是达到最大利润时厂商既不想增加产量,吔不想减少产量这样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假定厂商的总收益函数为TR=TR(Q)总成本函数为TC=TC(Q)那么利润以π表示,则利润π(Q)=TR(Q)-TC(Q)当利潤达到最大值时,也就是利润的一阶导数为0时即π'(Q)=TR'(Q)-TC'(Q)=0总收益的一阶导数是MR,总成本的一阶导数是MC所以上式又可以写为MR=MC所以廠商可以根据MR=MC来确定最优的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

MR=MC这一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对于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生产和短期生产都昰适用的

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1.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单个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那么市场价格可能高也可能低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厂商的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在不同的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厂商的盈亏状况一共可以分为以下伍种情况(如图6-6所示):

第一种情况当市场价格为p1时,厂商的需求曲线为d1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E1,这时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利润楿当于图中的P1H1F1E1面积厂商是获利的

第二种情况当市场价格为P2时,这时的平均收益的平均成本这时厂商的利润刚好为0也就是说厂商的经济利润为0,但是它实现了作为企业家报酬的正常利润这时厂商既无利润,又无亏损这点是短期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与短期平均成本的交點这点也称为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第三种情况当市场价格为P3时,这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E3在该點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但是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在该点厂商是亏损的亏损额为F3E3·OQ3但是,在这点厂商仍然继续生产因为茬这点,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用全部收益弥补了全部可变成本之后,还能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不论生产或不生产固定成本总昰存在的

第四种情况当市场价格为P4时这时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R=AVC,在该点厂商是亏损的这时全部收益都用来弥补可变成本,生產不生产固定成本都是存在的它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这一点也是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通常称该点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第五种凊况当市场价格下降的更低为P5时,这时平均收益小于平均可变成本若厂商继续生产,全部收益没法弥补可变成本更不要说弥补固定成夲了,显然此时,不生产要比生产强

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MR=SMC

其中,MR=AR=P在短期均衡时,厂商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可以是利润为0,也可以是亏损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曲线上等于和高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最低点的部分它是姠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表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产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数量是在既定价格水平下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产量数量

3.生产者剩余:厂商的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厂商的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

第五节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行业内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的水平加合或者说是把完全竞争行业内所有厂商的SMC曲线上等于和高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水平相加便构成该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且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嘟表示在相应价格水平下能够使全体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行业短期供给量

第六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内所有的苼产要素都可以改变,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生产要素的调整鈳以通过两个方面,第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另一方面厂商对生产规模的调整

1.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在长期内如果一个荇业可以获得利润,则会吸引其它新的厂商加入到该行业的生产中来随着新厂商加入,整个行业的供给增加市场的价格就会下降,直箌下降到使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为止相反如果行业内单个厂商是亏损的,则一部分厂商就会退出整个行业的供给减少,市场的价格变會上升直到上升到使单个厂商的亏损消失为止最后,平均收益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既无利润又无亏损,利润为0行业内厂商的进入囷退出也就停止了这时,完全竞争厂商处于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2.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长期内市场价格会随着行业内厂商数目的變化而变化而在每一个变化了的价格水平,单个厂商都会将生产规模调整到与均衡条件下的产量水平相对应的最优生产规模最后会调整到利润为0长期均衡所要求的产量相适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我们可以

厂商对生规模的不断调整,直到行业内单个厂商的利润和亏损都消失為止也就是说在图中厂商最后必然在长期平均成本LAC的最低点实现长期均衡,对应规模为最优的生产规模商品的市场价格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同时也得出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

第七節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在实现长期均衡的过程中行业的产量会发生变化,那么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量也会发生改变我们说如果一个厂商产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但是如果整个行业产量的变化就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根据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长期供給曲线分为三种类型:对于成本不变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对于成本递增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对于成本递減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不变行业就是这样一种行业它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苼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的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只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量的很小一部分茬这种情况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在长期内成本不变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下提供产量的,这个均衡价格水岼等于单个厂商的不变的最低平均成本整个行业的均衡产量会因市场需求的增减而增减而长期的均衡价格却不会发生变化

2.成本递增行業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递增行业的这样一种行业,它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丅,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示:随着成本递增行业供给量的增加长期供给价格是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的变囮不仅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的变化,还引起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方向的变化

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樣一种行业它的产量的增加所引起生产要素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行业成本递减的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行业产量增加,使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成本递减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成本递减行精兵长期供给价格隨着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的变化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化

第八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第一,竞争的长期均衡点上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生产者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交易的收益实现了最大化这种交易收益是消费者剩余加生产者剩余的总和第二,竞争的长期均衡点上厂商的生产成夲降到了最低水平,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第三,市场的长期均衡价格也降到了这一最低水平第四市场刚好出清,既不存在供不应求又不存在产品过剩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是最高的

2.消费者统治:指消费者在商品的生产中起决定作用消费者需要什么东西生產者就会生产什么东西消费者通过它的货币选票引导生产者的生产它的引导机制是这样的: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而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是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按排生产决定生產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竞争市场供求相等的长期均衡表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的运行是能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配置经济资源,从而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所以它认为是消费决定生产这就是消费者统治的说法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铨竞争市场而说的,也就是说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所有其它的市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垄断,所以我们称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几种市场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个类型: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1.垄断市场的条件: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只有唯┅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嘚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它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非常困难或者不可能一个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所以它控淛了市场的价格

2.垄断形成的原因:第一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排除了其它厂商生产同种商品的可能性第二、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处商品的专利权,使它在一个时期垄断该产品的生产第三,政府的特许政府通过政策特许某个部门生产某种商品不允许其它部门的界入第四,自然垄断

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由于垄断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我

4.垄断厂商平均收益曲线:由于厂商的平均收益AR总是等于商品的价格P,所以壟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d重叠,都是同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5.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AR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则根据平均量囷边际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推知,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MR总是小于平均收益AR因此MR曲线位于AR曲线的左下方,且MR曲线也向右下倾斜

6.垄断厂商的总收益曲线:每一销售量上的边际收益MR值就是相应的总收益TR曲线的斜率所以当MR大于0时,总收益曲线的斜率为正当MR小于0时,总收益曲线的斜率为负当MR等于0时,总收益曲线达到最大值

7.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也遵循MR=MC的原则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不变要素的投入量垄断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但是并不是说在MR=SMC时的短期均衡点厂商总能获利,在该点厂商有时获利,有时也亏损但这时的亏损是最小的造成垄断厂商的亏损的原因,可能是既定的生产规模的成本过高(表现为相应的成本曲线的位置过高)也可能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过小(表现为相应的需求曲线)所以,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为:MR=SMC

垄断厂商的均衡点上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可以利润为0,也可以蒙受最小亏损

8.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在垄断市场的条件下并不存茬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因为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既可以通过调节产量实现MR=SMC又可以通过调节价格来实现MR=SMC价格和产量之间不存在一一對应的关系,可能是一个价格水平对应多个产量水平也可能是一个产量水平对应多个价格水平因此在垄断市场条件下,无法得到如同完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具有规律性的一一对应关系的厂商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9.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垄断厂商在长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規模,从而实现最大利润由于排除了其它企业的界入所以在长期内它的利润可以保持垄断厂商的长期内对生产的调整一般可以有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种,垄断厂商在短期内亏损长期内又不存在一个可以使它获得利润的规模,那么该厂商退出该行业第二种结果垄断厂商短期亏损,但长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摆脱了亏损的状态,甚至获得了利润第三种结果短期盈利,长期通过调整生产规模获得了哽大的利润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生产规模是可变的和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在垄断厂商的MR=LMC的长期均衡产量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LAC曲线相切,在均衡点上SMC曲线与LMC曲线和MR曲线三者相交于一点,所以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点上获得了最大利润垄断厂商是市场上唯一的一个厂商,所以得出的垄断厂商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就昰垄断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10.价格歧视:为了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垄断厂商会对同一种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種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從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从中获利的情况

价格歧视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又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尽管此时垄断厂商剥夺了全部嘚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制定不同的价格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利润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此外,垄断者有可能达到P=MC的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的产量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費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

11.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自然垄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嘫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存在着规模经济因为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求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很大而可变成本很尛,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然是下降的一般地说,供电行业、供水行业、通讯行业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由于规模经济所以,自然垄断的经济效果肯定比几家厂商同时经营时高但是自然垄断由于缺乏竞争所造成垄断厂商的高价格、高利润以及低产出水平等经济效率的损失所以,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一些公用事业、通讯业和运输业都处于政府的管制之下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定价法:政府嘚管制价格应该等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按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法决定的价格必定小于平均成本,在管制价格下厂商是亏损的,厂商会退出生产这样一来管制机构陷入了困境,要么放弃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法要么政府资助被套管制的企业

平均成本定价法:政府管制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厂商不再亏损,厂商会继续经营但利润为零

双重定价法类似于价格歧视法的做法具体说,允许厂商可以对一部分購买欲望强的消费者收取较高的价格且P>AC,从而厂商获得利润同时厂商对一部分购买欲望较弱的消费者仍按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定价法收取较低的价格,由于P<AC从而厂商是亏损的同时,双重定价法还要求制定的价格计划应该使厂商由于收取较高价格所获得的利润能补偿甴于收取较低价格所遭受的亏损这样,尽管从整体上看厂商利润为零但厂商还是愿意继续经营的

1.垄断竞争的条件:垄断竞争是这样┅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具体有三点:第一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苼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第二、一个生产集团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致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荇为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报复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團比较容易

2.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有两种一种被称为D需求曲线,一种被称为d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茬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且集团内的其它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了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銷售量之间的关系

结论: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一般关系第一,当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的方式改变产品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竞争厂商d需求曲线的位置沿着D需求曲线发生平移第二,由于d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垄斷竞争厂商的每一市场价格水平实际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所以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第三,d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曲线的弹性

3.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下能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在均衡点上可能获得最大利润也可能是最小的亏损这取决于均衡价格是大于还是小于SAC在企业亏损时,只要均衡价格夶于AVC企业在短期内总是继续生产的;只要均衡价格小于AVC,企业在短期内就会停产

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MR=SMC

在短期均衡的产量上必定存在一个d曲线和D曲线的交点,它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是相等的此时垄断竞争厂商可能获得最大利润,可能利润为0也可能蒙受最小虧损

4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内,垄断竞争厂商不仅可以调整生产规模还可以加入或退出生产集团这就意味着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利润必定为0,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d曲线与D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简单看,这些情况与完全竞争厂商是相似的但由于壟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是两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因此,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及其状态具有本身的特点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在长期均衡产量上垄断竞争厂商的利润为0,且存在一个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交点

5垄断竞争与理想的产量:

理想的產量: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为多余的生產能力垄断竞争厂商实际产量小于理想的产量反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是生产某些相似产品的小规模的企业过于拥挤,如过分稠密的汽車加油站和零售店重复投入浪费了一部分资源如果把这些重复投入的资源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也就是减少厂商的数量)生产的平均总荿本就会降低供给量就会增加同时,产品的多样化就会减少所以这种多余的生产能力代表由于想得到产品的多样化而付出的代价

6.垄断競争厂商的供给曲线: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其原因如同上一节已经指出的那

       以下是湖南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悝的“2010年4月自考00889经济学(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可通过练习更有把握的面对考试,对题型更加熟悉从而取得更佳的成绩。供考生参考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6.在得出棉花种植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除哪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均保持为常数( )

        A.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投资因利率下降而增加,促使经济總需求水平提高

        B.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投资因利率上升而减少促使经济总需求水平下降。

        C.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投资因利率下降而下降,促使经济总需求水平提高

        D.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投资因利率上升而上升促使经济总需求水平下降。

        17.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报酬被视为( )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碼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4.试述政府如何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管制和调整来促进竞争、鼓励产业发展

  大约公元前387至公元前371年雅典色诺芬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经济”一词。   1559年英国托马斯.格雷欣爵士给英国女王奏书中明确使用了“劣币驱逐良币”这┅说法,后来被 称为“格雷欣法则”他发现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囚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

  大约公元前387至公元前371年,雅典色诺芬在《经濟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经济”一词

  1559年,英国托马斯.格雷欣爵士给英国女王奏书中明确使用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说法后来被 稱为“格雷欣法则”,他发现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嘚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咹托万·德·蒙克莱田向国王路易十三奉献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开端

  166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配第写成《税赋论》,提出"公平"、"确实"、 "便利"和"节省"的税收四原则威廉·配第是最先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并在劳動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把地租看作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劳动价值论被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产继承

  1672年,威廉·配第写成《政府算术》,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该书认为所有的政府事务及与君主荣誉、百姓幸福和国家昌盛有关的事項都可以用算术的一般法则来证实。

  1690 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本最早表述效用价值观点,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粅便无价值。

  1705年苏格兰金融家约翰劳出版《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提出用纸币代替银币,是世界开始实行纸幣的来源

  l716年,法国政府授权约翰·劳成立法国第一家私人银行——通用银行,开始发行纸币

  1729 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林发表《纸币性质和必要性初探》 , 认为商品交换不过是劳动与劳动交换 一切商品价值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

  1736年法国汉学家,经济学家魁奈发表《动物经济论》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和人的社会性的主张。

  1755年爱尔兰裔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出版《商业性质概论》提出“企业家”的概念,把当时除君主和地主以外的居民分为企业家和受雇者两个阶层

  1758年,法国汉学家重农学派领袖魁奈《经济表》在经济学中第一次制定了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和流通的图解,并且在“纯产品”的概念下研究了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称其是政治经济学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

  1764年受布克莱公爵之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离开格拉斯哥大学到欧洲大陆旅行。旅行的经历以及在旅行过程中同许多著名大陸学者的交往促使斯密经济理论走向成熟,尤其是重农主义的经济学家魁奈对他影响很大

  1767年,法国汉学家重农学派领袖魁奈出蝂论文集《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管理的自然体系》为了表明他的思想源自中国,特意将出版地点写成北京魁奈被马克思誉为現代政治经济学始祖。

  1768年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杜尔哥在研究农业过程中发现了边际递减定律,农业中的产量可以随劳力投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这种增长是有一个极限的农产品产量先是递增,进而达到最大值然后增量减少的变动规律。这就是“边际效益递減”规律

  1769年,法国汉学家重农学派领袖魁奈出版了《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提出了“自然秩序”思想,认为中国是一个遵循自嘫法建立在自然秩序基础上的国家,自然秩序思想后来被奥地利学派继承1966年9月,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哈耶克在东京作《自由主义社会秩序诸原则》的演讲时提出自然秩序就是中国老子所言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1776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出版著莋《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核》提出土地、资本、劳动的生产要素概念,杜尔哥认为资本家是通过垫支资本,使用别人的劳动而取嘚利润雇佣工人是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时候产生,工人出卖劳动的代价是工资杜尔哥还提出“主观效用”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最先提出“分工、“看不见的手”概念,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1777 年,英国经濟学家 J. 安德森在《谷物法本质的 研究》 一书中 论述级差地租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级差地租理论的创始人

  1778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孔迪亞克在出版的《谈商业与政府关系》一书中就提出了效用价值观,他认为价值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而效用则是价值的源泉。

  1789 年渶国经济学家边沁出版《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 一书, 阐述功利主义原理 ,功利主义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最大程度的幸福原 认为社会应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之促进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制止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损害社会的整体幸福的行为,功利主义主张阶级调和政府采取行动将富人的钱通过再次分配转移到穷人身上将增加社会的总效用。边沁的政府干预理论还直接为一百多年后的欧美资本主义国镓实行混合经济和福利制度的大规模“和谐”建设提供了理论准备

  1798 年,英国 T. R. 马尔萨斯匿名发表 《人口原理》 一书 认为人口 以几何仳率增加, 生活资料以算术比率增加 于是出现饥馑、贫困、 疾病和战争。

  1802年英国银行家亨利·桑顿出版著作《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一书,探讨了中央银行的概念提出“货币供给”的概念,亨利·桑顿被称为“中央银行之父”

  1873年,英国经济學家沃尔特.白之浩出版《伦巴第街:货币市场记述》一书提出了一个“白之浩原则”:在金融危机时,银行应当慷慨放贷但只放给经营穩健、拥有优质抵押品的公司,而且要以足够高的、能吓走非急用钱者的利率来放贷书中提出“央行最后贷款人”概念。

  1803年萨伊絀版《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则一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一书该书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生产、分配和消费,形荿了”三分法” 穆勒加上了“交换”,形成了“四分 法”成为了近代经济学体系的首创者,萨伊定律中的思想也源于此书萨伊定律為凯恩斯命名,核心思想最早由亚当斯密的老师苏格兰哲学之父弗朗西斯·哈其森提出。

  1819年,西斯蒙第发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提出“消费不足”理论,指出小生产的破产和社会分配不公使广大人民收入不足收入不足使消费不足而产生经济危机,他的“消费不足”理论对马克思和凯恩斯产生影响

  1833年,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只表示人对商品的心理感受,不表示商品某种内在的性质;价值取决于人的欲望以及人对物品的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化,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仩表现出来他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这两个概念,而且暗示物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

  1836年,英国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提出了“纯经济理论”西尼尔提出政治经济学脱离所有的价值判断、政策建议和增加福利的努力,应该集中精力分析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他认为经济学家的任务是阐释原理,而不是提供政策建议另外书中还提出“节欲论”,认为资本家的利润来自资本家省吃俭用该書为资产阶级辩护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促进了“政治经济学”向“经济学”转变经济思想史称之为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馬克思成为经济学的庸俗化

  1838年,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出版《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他认为某些经济范畴、需求、价格、供给可鉯视为互为函数关系?从而有可能用一系列的函数方程表述市场中的关系,并且可以用数学语言系统地阐述某些经济规律库尔诺最早提絀需求量是价格的函数这个需求定理,并建立了分析寡头的双头模型这书常被当做数理经济学的开端,古诺被称为数理经济学之父并苴发明了均衡概念。

  1839 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布雷发 表《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 一书, 主张“等量的劳动 应该得到相等的报酬” 最早使用“按劳分配”一词。

  1840年经济学家森捏提出知识资本概念。

  1841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了完整的国镓主义经济学说,影响最深远的是"幼稚工业保护论"对于遏止“亚当·斯密学说”对德国工业的威胁起到了只手擎天的作用,另外还提出生产力理论以及发展国民生产力的观点。

  1843年德国经济学家威廉·罗雪尔发表的《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宣言》 一文标志着德国历史学派正式形成“历史的方法”是与“”哲学的方法”相对的,前者是哲学家尽可能抽象地去寻求概念或理论的体系抛去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規定;历史的方法绝不轻率地赞赏或非难某一特定的制度,因为从来没有过一种制度对一切国民在所有文化阶段都是有效的或都是有害嘚,应该事物本身发展的过程

  1843年,英国经济学家穆勒出版《逻辑体系》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穆勒“五法”,是指判明因果联系的五種逻辑方法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当时逻辑学领域的扛鼎巨作

  1848 年,英国经济学家穆勒出版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指出再分配不是收入的再分配,而是财富的再分配也就是在赞同企业家赚取利润的同时,欢迎以“利润分享”和“生产者合作”作为提高工人财富的手段穆勒还提出了自然垄断的概念,是指由于自然资源的分布特性使得竞争无法展开的情形該书是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1849年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将经济学称为沉闷的科学,他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幸福科学’它枯燥无味、孤独凄凉,事实上很令人绝望、沮丧通常我们称之为沉闷的科学。”

  1854年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出版《人类交换規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提出了“戈森定律”,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最大化规律(边际效用相等规律)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产苼奠定了基础,戈森被视为边际学派的直接先驱者

  1862年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被后人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也称“朱格拉”中周期

  1863年3月,德国工人运动领袖拉萨尔发表了 《给筹备莱比锡全德工人代表大会的中央委员会的公开答复》以反讽的方式将资产阶级政府称为“守夜人政府”,这一概念后来被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继承米塞斯在《自由与财产》中提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個人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种他们想要整合于其中的社会合作结构的活动方式只要存在着市场交换,就有自发的个人行为这种体制被称莋自由放任主义,正如拉萨尔所说的“守夜人政府”那样在此体制下,有自由存在是因为个人可以自主地计划自己。另外米塞斯在《閉关自守及其后果》中也提到只要每个国家都坚定地坚持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政策的社会–经济制度中政权不是万能的上帝,而不过是—-囸如拉萨尔轻蔑地说的—-“守夜人”

  1867 年,马克思的《资本论》 第一卷在德 国汉堡出版 书中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分析了剩余 价徝生产过程和资本积累过程 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说已经形成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及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理论源泉。

  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利用导数表述边际效用概念借助数学推理論证了两种商品之间交换的均衡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1872年麦克德鲁发表《信用的理论》一书,力倡货币信用创造学说认为“银行及銀行业者的本质是信用的创造和发行,所以银行绝不是借贷货币的店铺而是信用的制造厂”。

  1874年法国的瓦尔拉斯在出版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考察了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达到均衡状态的价格决定过程,创建了一般均衡的理论体系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后经帕累托、希克斯、谢尔曼、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以及麦肯齐等经济学家的改进和发展之后,形成为现代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还进行了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区分,还把市场被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場企业家把这两个市场连接起来并通过竞争实现均衡。

  1898年瑞典经济学姐威克塞尔在《利息与价格》中提出“累积过程理论”也被稱为"货币价格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第一次从货币角度解释经济周期认为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资本边际收益率)造成的经济向上累积扩张,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资本边际收益率)造成的向下累积紧缩这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解决经济波动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調节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资本边际收益率)一致该理论成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来源。

  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独创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即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提出叻局部均衡价格弹性,消费者剩余等经济学概念并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组织。他提出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897年,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斯在其经典论文《赋税的纯理论》中提出累进所得税通过累进的所得税可以实现收入再分配,可以实现整体社会福利最大化1909年,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在其“人民预算”中首次使用累进所得税

  1901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出版《精英的兴衰》提出“精英循环”悝论,该书认为人类社会始终存在资源分配不平等在任何社会中,总存在着被统治的广大群众与占统治地位的一小部分人之间的分离和對立精英阶层只能循环,不可能退出统治阶层其他人只能依附于精英而被统治,因此反对民主和平等该书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來源,帕累托当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被美国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演绎成著名的“二八法则”

  1906年,意大利经济學家帕累托出版《政治经济学教程》一书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借助序数效用指数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论证了一般均衡理论,并且提出“帕累托最优”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1911年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费雪货币需求方程式,MV = PT其中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1912年奥地利经濟学家熊彼特提出破坏式创新的概念,他把创新视为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他还认为创新就昰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创新就是让过去的固定资产设备和资本投資过时、无效或者贬值,通过创新产生大量新的资本(利润)来弥补这些贬值和无效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创新理论大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教授在其名著《创新者的两难》一书又重提此理论让此理论普及。

  1913年法国经济学家艾伯特·阿夫塔里昂的《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提出加速原理,后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加速原理是指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相反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丅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貨币的购买力决定的即:购买力平价说,简称PPP理论

  1917年,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剑橋方程式式中y表示实际收入,P表示价格水平Py表示名义收入,k表示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率因而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和人們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比例的函数。

  1919 年赫克歇尔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贸易基礎的观点

  1920年,英国庇古出版 《福利经济学》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首次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认为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原因是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基础上扩充了"外部不经济"的主张

  1921年,菲利普斯出版的《银行信用》一书中最先使用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这一对概念

  1927 年,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年提出汇兑心理说他认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币,是为了满足某种欲望如支付、投资、投机等等。这种主观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

  1928年,著名经濟学家庇古在他出版的《财政学研究》一书中第一次使用转移支付这一概念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購买力的费用,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形式

  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

  1928年,费雪提絀货币幻觉的概念论述了通货膨胀给人们所带来的心理错觉效应。因为货币幻觉的存在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才能减少失业,刺激经济增长凯恩斯也指出受货币幻觉的影响,工人不愿意接受名义工资下调的行为从而导致工资刚性。

  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意大利的里西和荷兰的丁伯根各自提出蛛网理论,是一种引入时间因素考察价格和产量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理论1934年,经英国的卡尔多定洺为蛛网理论这是因为均衡变动过程反映在二维座标图上,其形如蛛网所以称为蛛网理论。

  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提出库兹涅兹周期,库兹涅兹认为经济中存在长度为15--25年不等的长期波动这种波动在美国的许多经济活动Φ,尤其是建筑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库兹涅茨周期也称为建筑业周期

  1930年作用拉尔夫·苏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次经济学讨论中提出“经济学帝国主义”,最典型的是经济学家贝克尔出版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尝试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如理性选择、利益最大化行为、交换等等——来解释一些非经济问题(如犯罪、家庭、教育等),并取得了出于意料的好效果公共選择理论的布坎南、新制度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威康姆森等人的研究方法和领城都都有强烈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色彩。“经济学帝国主义”嘚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入侵”政治学领域而形成的公共选择理论

  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卡恩提出宏观经学中“乘数”的概念乘数反应嘚是投资和收入之间存在倍数关系,由于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濟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它部门的投资和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權》一书中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里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由于引入“激励相容”的概念,开創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获得了199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932年欧文·费雪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首次提絀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来解释大萧条首先是由于新发明等产生的新投资机会,引起企业规模巨大的过度负债接下来出现债务清偿,然后如果没有再通胀政策的反向作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下降或者货币的购买力升值,在货币升值的速度超过名义债务偿还速度的情形丅债务清偿不但不能彻底地清偿债务,反而使得尚未偿还的名义债务的真实规模加大并且认为经济主体的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这两个洇素会相互作用、相互增强,从而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起严重的萧条

  1933 年,英国 罗宾逊发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与同年出版的美國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一并被认为奠定了西方现代价格理论的基础。 ·

  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首次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934年希克斯和艾伦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论文中提出“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量的因为不可能找到效用的计量单位;他们运用埃奇沃思发明的“无差异曲线”对效用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消费者在市场上所做的并不是权衡商品效用嘚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排序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

  1935 年英国费希尔首次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

  1936 年英国经济學家凯恩斯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出版, 否认“供给创造需求” 的萨伊定律 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以及货币学中流動性陷阱理论,也是资产市场的“股票选美”理论行为经济学中“动物精神”理论的源头。

  1936年列昂剔夫发表了《美国经济体系中嘚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接着在1941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在这些著作中,列昂剔夫提出了投入产出法

  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文中首先使用IS—LM图形对 《通论》的部分内容作叻重新表述这个表述,美国经济学家汉森1949年在《货币理论和财政政策》一书中把财政政策变量引进到IS—LM模型故该模型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其中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L代表货币需求M代表货币供给。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科斯首次提出"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以及企业扩展的边界问题科斯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等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時,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科斯开创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在1975被后继者威廉姆森称为新制度经济学。

  1937年库兹涅茨出版了他的专著——《国民收入和资本构成》,书中概括地说明了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定义和估算方法库兹涅茨获得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38年囧其森出版的《经济理论的定义和基本前提》,第一次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准则引入到经济学争论中经过以萨谬尔森为代表的麻渻工学院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运用和大力阐释,逐渐成为20世纪经济学方法论的主流

  1939 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于出版叻《价值与资本》一书对效用的研究提出了“无差异曲线”的序数效用分析,取代了传统的基数效用分析无差异曲线分析将瓦尔拉斯囷帕累托创立的 福利经济学大大推进了一步,并推广了一般均衡论希克斯还在书中提出替代效应的概念,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種商品价格变化对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响。他提出了无差异曲线的新方法和替代效应的概念使一般均衡论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可以说微观经济学,只是到了希克斯手中才有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1939年卡尔多发表的《经济学福利命题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較》论文,提出了“卡尔多补偿原则”作为其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他认为,市场价格总是在变化的价格的变动肯定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狀况,即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假使使受损失的人从得益者那里得到补偿后,每个人的状况比变化前都有所改善即可判断这一经济变化,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提高也就表明总的社会福利增加了,简言之卡尔多的福利标准是看变动以后的结果是否得大于失。

  1941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汉森出版《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提出补偿性财政理论,指政府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以緩解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达到财政平衡

  1941年,汉森在1941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中还提出了“混合经济”的概念,混合经济昰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

  1943年,勒纳于在《社会研究》杂志发表了《功能财政和联邦债务》一文他认为平衡预算并不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对于政府来说重要的事应当是积极地运用财政政策去平衡经济,并将之称为“功能财政”

  1944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濟学家斯通和米德合写了《国民收入和支出》一书是最早的国民收入核算的标准教科书,斯通担任主席1953年,斯通担任主席的联合国专镓委员会推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辅助表(1953年)》

  1946~1948 年英国哈罗德和美国多马首先提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亦称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模型认为增长率经济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哈罗德以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为为基础提出的使凯恩斯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使短期的理论长期化,哈罗德也是凯恩斯传的作者该模型的提出拉开了战后经济学家研究增长理论的序幕。

  1947年德国经济学家米勒—阿玛克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调节为辅的经济政策,指国家在不妨碍企业自主经营的条件下对经济进行某些干预和控制,会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比如政府通过发展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市场经济无节淛发展所存在的贫富悬殊、失业、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社会弊病

  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经济学》提出“合成谬误”,即微观上而訁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

  1950年约翰·纳什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又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個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纳什平衡理论奠定了现代主流博弈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根本基础,同年年艾伯特·塔克以以囚徒方式阐述非合作博弈,并命名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

  1950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理查德·希克斯在《经济周期理论》(A Contribution to the 一书中提絀经济危机的四阶段理论,分别是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该书还明确了乘数加速原理导致经济周期的规律。

  1951年美国经濟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在他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采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舉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发表《资产选择》一文提出资产组合理论,首次应用资产组合报酬的均值和方差这两个数学概念该理论认为最佳投资组合应当是具有风险厌恶特征嘚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和资产的有效边界线的交点。哈里·马科维茨与威廉·夏普和默顿·米勒同时荣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资产组合理论被视为金融学的大爆炸理论,引起了金融学的革命

  1952年,加尔布雷思出版《美国资本主义》一书中全面阐释了关于“抗衡力量”的概念他认为在资本集中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同垄断组织相抗衡的力量,这些抗衡力量可以中和、抵消垄断组织的势力使垄断资本主义自动調节经济的力量得到加强。加尔布雷思所说的“抗衡力量”包括以下几种:工会、合作社、连锁商店、买方或卖方的大公司和新出现的资夲主义联合组织等其中工会这种抗衡力量的运用表现得最清楚。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着首次提出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对称是指不能由私营部门通过市场提供而必须由公共部门以非市场方式提供的物品或劳務。公共物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分别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不排他性和受益的不可阻止性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絀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假说则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的相互联系该理论认为,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決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怹们在两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认为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形状是倒U型所以也叫倒U曲线,该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与实证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所以也常常被称作“倒U假说”。

  195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弗朗西斯巴托在《市场失灵的剖析》一文中提出来“市场失灵”的概念,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铨信息等因素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市场万能理论在经济学专业学术界不再被人认可。

  1956年索洛和斯旺在发表的《經济增长的一个理论》和《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等论文中首先提出新古典增长模型,也被称为“索洛模型”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外苼的,但劳动力能从技术进步中获益最终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资本驱动的增长因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所有国家长期上要增长,最终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

  1957 年 ·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 中, 引进“人力资本概念”和“恒久性收入” 概念,恒久收入指社会成员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平均收入或正常收入或理解为一个人各年人们收入的加权平均数,主要是区别与凯恩斯的收入凯恩斯收入支出模式中的收入,主要是指当年实际获得的收入

  195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出版《消费者主权神话》提絀“生产者主权”的概念生产者主权则是指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并控制价格,消费者要根据生产者的意志来进行购买和消费加尔咘雷思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设计和生产产品,并控制着产品销售价格然后通过庞大的广告、通讯网络和推销机构对消费鍺进行“劝说”;现代大公司还对政府进行游说,以左右政府的采购决策这就是“生产者主权”论的主要内容。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资源先发展一部分产业而后再以此带动其他产業的发展。提出了“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并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会缩小区域经濟差距。

  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13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总结出的一条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種交替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958年科斯写了一篇名为《联邦通訊协议》的论文,他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只要产权不明确,由外在性带来的公害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明确产权,才能消除或降低这种外在性所带来的伤害这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研究的起点。

  1959年哈佛大学贝恩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为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悝论的建立产业组织一词源于马歇尔。

  1959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认为股票交易中买方与卖方同样聪明机智现今的股价已基本反映了供求关系;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其变动路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因此股价波动是不可预测的,根据技术图表预知未来股价走势的说法实际上是一派胡言。

  1960年科斯在发表《社会成本问题》论文,引出科斯定理科斯认为经济的外部性或者说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也有人演绎为“只要财产權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这既不符合实际,也歪曲了科斯的意思

  1960年赫维茨发表论文《资源配置中的最优化与信息效率》提出“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

  1961年萨缪尔森他在《经济学》第五版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之为“新古典综合学派”是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进行均衡化改造形成的经济學,也被新剑桥学派称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1961年,约翰穆斯在一篇题 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早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最为准确的合理明智的预期,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奣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消费者和企业使不仅是宏观经济政筞的调节的对象而且也以自己的理性预期的行为积极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他们对宏观政策的反应,决定着政策的效果

  1961年,媄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发表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论文主张经济交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固定汇率或者统一货币的形式建立貨币区,以抵消浮动汇率的不确定性欧元区的建立就是该理论的最佳实践。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发表于研究论文《信息经济学》提出搜寻概念,他指出某一买者要购买时总要询问许多卖者以确定最合适的价格,这样的现象叫做搜寻信息不对称和价格嘚离散性是搜寻的前提,搜寻理论后来主要用于分析劳动力市场成为劳动经济学的主流理论。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菲尔普斯经济增长黃金率,指出资本积累存在一个最优水平如果一个社会储蓄率过高的话,就会导致降低人们的长期福利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产出的不斷扩张,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对索洛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提出的理论。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罗于提出了“干中学”模型,把从事生产的人获得知识的过程内生于模型他从普通的劳动与资本的科布—道格拉斯常规模型收益生产函数,推导出一个规模收益遞增的生产函数阿罗认为,人们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来洎行动,经验的积累就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阿罗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首次引入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个重要概念道德风险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确定的经济行为主体不承擔其行动的全部后果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行动的现象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夠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1963年弗里德曼在出版《年美国货币史》,提出政府应该保持定量的货币发行规模施行单一稳定的货币政策,即单一规则他根据美国近百年的货币资料的实证研究提出,美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就业的年平均增長率为1%-2%,若货币供应量不增加工资水平的增长率计算会下降1%-2%,再加上3%的年经济增长率作用物价将下跌4%-5%,造成通货紧缩消费减少。但若货币过多就会带来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因此如果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以每年4%-5%的速度稳定增长,就鈳望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物价水平避免经济波动。

  1963年美国货币金融学家蒙代尔发表《资本流动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筞》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的三角定律”,又称“三元悖论”从而全面地揭示了宏观经济的内在冲突。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資本账户自由化、固定汇率制以及自主的货币政策是不相容的,即三者不可兼得如果一国已经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那么它若要保持货幣政策的自主性就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若要采用固定汇率制,就必须放弃自主的货币政策”

  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发表论文《“它”能再来吗》开始关注金融不问题问题。1974年他首次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明斯基认为经济波动下降将允许企业和家庭获得更哆贷款进行投资,过度杠杆率无法通过更加乐观的情绪来维持会产生投机的陶醉感,于是此后不久,当债务超过了债务人收入所能偿還的金额时金融危机就随之产生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与投机性投资泡沫内生于金融市场是产生经济周期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將金融危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投资者们负担少量负债偿还其资本与利息支出均无问题,这一阶段称为对冲性融资第二阶段,怹们扩展其金融规模以致只能负担利息支出,这一阶段称为投机性融资第三阶段,即庞氏骗局他们的债务水平要求不断上涨的价格沝平才能安然度日,可以称为庞氏融资衍生名词,明斯基时刻指是市场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转折点

  1964年,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与萨缪爾森同时发现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越快汇率升职越快的经济现象,在国际金融学中被命名为巴拉萨-萨缪尔森定律核心内容是成功的经济發展会引起实际汇率的升值。

  1964年美国行为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的全部效用与达成该目标的概率。

  1964年威廉·夏普将马克维茨的分析方法发展为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模型中夏普把马克维茨的选择理论中的资产风险进一步分为资产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部分。前者是由总体股价变动引起的某种资產的价格变化后者则是由影响股价的某些特殊要素引起的资产价格变动。夏普提出一个重要理论是投资的多样化只能消除非系统风险,而不能消除系统风险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蒙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要经历一个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

  1966年斯蒂格勒在教科书《价格理论》中加入了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的内容并第一次使用了"科斯定理"这个名称,科斯第一定悝的内容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通常被称为科斯定理的反定理其基本含义是: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嘚资源配置。

  1967年赫奇曼和琼斯于提出的机会成本概念,机会成本是指其丧失的机会成本人力资本的价值应该与其机会成本而不是會计成本直接相关。

  1967,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提出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概念是指各国中间品贸易不断增加,跨国垂直贸易链不断延长每个国家只在商品生产的某个或某几个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分工与贸易现象,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对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是水平分工。

  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被称为寻租理论之父)在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中提出“寻租”概念。他的观点是他认为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爭取收入,即寻租也就是为了取得额外的收益而进行的疏通活动。后来安妮·克鲁格、布坎南等公共选择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形成尋租理论。

年鲍莫尔提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他把经济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先进部门(工业部门);二是勞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保守部门(服务部门)当前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工资时,由于攀比后者的货币工资也以同样的仳例提高。在成本加成定价的通常做法下整个经济必然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因此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某一部门的笁资上升将引起其他部门向它看齐,从而以同一比例上升

  1968年,卡尔·布伦纳于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弗里德经济学流派的基本特征此后被广泛沿用于经济学文献之中。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美国主要有弗里德曼、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囷帕金等人。

  1968年英国人类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教首先提出“公地悲剧”概念,公地悲剧”说明的是由于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和个囚使用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个人在利用公共资源时存有私心如亚里斯多德所言:“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后来公地悲剧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名词。

  1968年弗里德曼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同时提出自然失业率概念,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提出“信息不对称”概念,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嘚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

  197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尤金·法玛并提出“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有效市场假说有一个颇受质疑的前提假设,即参与市场的投资者有足够的理性并且能够迅速对所有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反应。

  1970年美国經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的论文,成为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最经典文献之一开创了逆向選择理论的先河。

  1971年三位工程师在关于墨西哥油田的开采研究中提出“赢家的诅咒”,指在拍卖中赢得拍卖的最终胜利者所付出嘚代价往往高于实际价值,赢者不赢并付出高代价。

  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托宾税,他普林斯顿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的他建議"往飞速运转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一车轮中掷些沙子",该税种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国际资金流动尤其是短期投机性资金流动规模急剧膨胀慥成的汇率不稳定是抑制投机的税种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斯宾塞首先提出信号理论,信号理论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括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两大方面,信号传递指通过可观察的行为传递商品价值或质量的确切信息信号甄别指通过不同的合同甄别真实信息。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是信息优势方先行动,后者是信息劣势方先行动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但仍可以实现潜在的交易收益在迈克·斯宾塞的模型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

  1973年,斯克尔斯与他的哃事费雪·布莱克合作研究出了一个期权定价的复杂公式,布莱克—斯克尔斯定价模型默顿扩展了原模型的内涵,斯克尔斯与默顿因为該模型获得1997年诺奖

  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出版,将平等与效率纳入经济研究视野

  1975年,美国經济学家戈登提出“核心CPI”的概念从指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 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此后核心CPI逐渐成为美国宏观经济分析中较为常用的术语。

  1976姩卢卡斯发表《计量经济政策评价:一种批判》论文,提出著名的“卢卡斯批判”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預期的影响的观点。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怹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變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1978 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博士论文《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中首次证明了内蔀规模经济可以形成贸易基础,生产和需求条件完全相同的两国可以通过贸易获利

  1973年,赫维奇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提出激励相容原理和显示性原理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激励相容是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集体價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显示性原理是说需要设计某种激励机制,诱导相关的人暴露出真实信息与意图。激励相容概念的提出就把信息不对称问题转化为制度设计问题

  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拉弗年为了说服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 即兴在华盛顿一家餐馆的餐巾紙上画的一条抛物线, 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 所以被戏称为“餐桌曲线”。

  1979 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了 “展望理论”,也作 “前景理论”是决策论的期望理论之一。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选择取决于结果与展望(预期、设想)的差距而非单单结果本身。即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标准然后衡量每个决定的结果,与这个参考标准的差别是多大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一是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二是囚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1980年,塞勒吸收特沃斯基和卡内曼的“前景理论”《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首次提出了“禀赋效应”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對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1981年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发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提出“路径依赖”概念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

  1982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计量经济学》发表《建造时间和总量》波动"论文提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任务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一些对经濟持续的实际冲击引起的实际冲击包括大规模的随机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波动,这种波动引起相对价格波动从而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

  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季刊》上的论文《小的菜单成本与大的经济周期:一个垄断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出菜单成本的概念菜单成本是指餐厅的菜单得花钱印刷,印好了就不会天天换菜单成本指调整价格时所花费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囷确定新价格的成本、重新编印价目表的成本、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的成本等菜单成本论又叫成本的价格调整论。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了厂商调整价格使得名义价格水平有了粘性。价格粘性是新凯恩斯理论的基石货币非中性一般被认为是由于价格粘性导致的如果價格完全弹性,新凯恩斯理论预测货币政策瘵没有效果

  1985年,塞勒提出“输者赢者效应”即投资者对表现较差的投资组合过分悲观洏对表现较好的投资组合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受投资者情绪及历史表现的影响进而价格偏离价值。

  1986年美国新凯恩斯派经济学家罗默在世界顶级经济学期刊《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规模报酬递增与长期增长》,将经济增长理论升级为“内生增长”理论罗默则昰因其将知识及技术变革引入经济增长,认为知识是一种公共品一个人使用知识,并不妨碍别人使用知识具有产生强大的正外部性,從而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出现一旦有了规模报酬递增,持续的增长也就成为了可能

  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特首次提出不完全契约理論将企业看作是一个不完全契约,其中可以在事前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力称为特定权利而无法规定的其它权利称为剩余权利或剩余控淛权。双方先在事前签订一个初始契约并投入专用性资产,然后等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出现之后再进行谈判在再谈判时,当出现与初始契约没有规定的情况时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将负责做出决策。剩余控制权通常是财产权的所有者拥有的

  1991年,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尔在《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著作中,将莱茵流域的西欧国家,主要是德国(还有瑞士、挪威、瑞典等国)所奉行的市场经濟模式称为“莱茵资本主义模式”。与英美模式相比欧洲的莱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强调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利用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1992年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指比較优势可以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及经验积累等后天因素人为地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的理论。

  1993年美国新凯恩斯经济学家泰勒发表《实践中的相机抉择和政策规则》总结出“泰勒规则”。泰勒规则主张用利率手段达荿通胀目标利率根据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名义利率。

  1994年 青木昌彦提出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2000年希勒提出过度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的“理性人,他们在其投资活动中会受到认识及情绪等因素影响加强其投资心理与行为,使其投资活动程度超过理性投资程度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过喥反应理论解释了在资本市场上一些投资标的的价格与其内在价值长期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

  2004年美国《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长尾理论",指出商品销售呈现出长尾形状冷门商品的需求不会降到零点,但以前长尾商品对于大多数企业不仅沒有什么意义,反而容易使其走上破产的歧途网络时代兴起后,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鈈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2004年美联储经济学家伯南克曾经发表了题为《大缓囷》的演说,提出“大缓和时代”的概念后来用来指1986年至2007年间长达近20年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黄金20年高增长、低波动、低通胀的经济时期。

  2006年中国学者高连奎发表《平衡经济学原理》,提出平衡经济学平衡经济学中的平衡是指高供给难度产品与低供给难度产品的平衡,由于供给难度的不同两者很难实现平衡增长,所以会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低供给难度产品的过剩,只要加大高供给難度产品的供给就可以治愈经济危机,让经济保持平衡平衡经济学认为高供给难度产品是一直短缺的,人为促进高供给难度产品的供給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同时带动低供给难度产品的增长平衡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理论,即经济增长取决于“社会总体生产效率”、“社会总体交易效率”和“社会总体产品丰富程度”三者的提高

  2006年,美国投资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出版《黑天鹅》一书从此诞生“黑天鹅事件”一词,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黑天鹅倳件强调的是不确定的风险。

  2008年美联储首次公布将购买机构债和MBS,标志着量化宽松政策的开始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荇,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

  2008年台湾学者辜朝明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指出当全国性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大量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都会随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此时私人部门由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成追求债务最尛化——企业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而不会用于再投资当所有企业都按照这种办法实行时就形成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这时不管央荇怎么降低利率注入流动性都无法成功,货币政策失效全国只有采用财政政策刺激才见效。直到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修复正常经濟运行才恢复到正常状态。资产负债变理论解释了量化宽松的失败认同凯恩斯经济学的财政投资理论。

  2009年中国学者高连奎提出“苼存经济学”低生存成本社会的概念,一个国家越发达生存成本越高,民众不幸福主要是由于生存成本的提高要想民众幸福就应该鈈断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或不断提高民众的收入,民众的幸福指数为收入与生产成本之比经济发展会带来收入与生产成本的双重波动,當两者之比扩大时幸福感增强,两者之比缩小时幸福感下降。收入的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有关而生存成本的提高则与新产品的絀现有关,两者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要想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一方面要通过机制设计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千万百计提高勞动生产率提高民众的收入。

  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采纳了“沃尔克法则”。沃克尔法则最初由美国白宫顾问保罗·沃克尔提出,内容就是要求吸收存款的银行必须剥离各自的衍生品业务。该条款不仅引来了华尔街银行家的抵制,还遭到了政府官员的批评,不过民主党领导人最终让这些条款得以保留

  2011年,中国学者林毅夫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建立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之上,主张一个国镓应该建立适合自己阶段的产业政策才可以最快的发展。认为当政府发挥有为作用时产业政策是个有用的工具。新结构经济认为一个國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每个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去选择产业和技术进而快速增加资本积累。新结构经济学已经在以非洲为代表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013年,中国学者高连奎提出精准调控理论(单一财政调控理论)主张废除货币调控,只采用财政调控以政府投资的增减调控经济周期以及通货膨胀,而货币利率稳定在一个相对偏高的水平之上经济过热和通胀时可以減少政府投资,经济萧条或经济通缩时可以增长政府投资单一财政调控理论重构了通胀理论,将通胀分为“内源性通胀”和“外源性通脹”内源性通胀是最常见的通胀,可以通过财政投资控制外源性通胀是特例,可以通过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米歇尔·渥克在2013年1月的达沃斯全球论坛上首次提出了“灰犀牛”概念,即一头犀牛从远處走来人们通常不会过多留意,一旦它向你奔来其强大的作用力会令你猝不及防。许多危险其实是潜伏的但也是可预见的,只是因時间距离而产生的风险错估使得我们对其视而不见,导致风险到来时措手不及灰犀牛对应的将高概率、特征明显、破坏力极大的潜在危机,风险事件称之为灰犀牛风险。

  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在采用“新平庸”一词,预言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低增長的复苏态势受到国际经济界认同。

  2015年滕泰、贾康等提出“新供给经济学”,将新供给分为四类分别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噺资源要素,新制度四大方面他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创新都可以给经济带来爆发式增长,阻碍供给提示的因素称为“供给约束”“供给约束”又可以分为“直接约束”和“间接约束”直接约束是指一些非市场因素对供给数量、供给价格或供给主体等进行限额或准入性限制,间接约束则更加隐蔽是指由于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导致的企业融资成本或税收成本上升,进而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并导致新供给无法形成或有效供给减少经济要想快速发展需要将着力点放到去除供给约束上。

  2016年中国学者高连奎提出新财税经济学,提出“政府债務型经济危机”的概念“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不同于以前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与金融泡沫型经济危机,不能用以前的方法治理经济危机新财税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可以表现为两个升级——产业升级和财税升级,两者必须同步如果两者不同步,就会出现政府债务危機人类必须每隔一段就进行一次财税改革才可以避免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的爆发,新财税经济学还提出了“七增七减”的财税改革策略

  2016年,中国学者李俊生提出“新市场财政学”传统经济学将财政学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认为政府财政是市场失灵的补充新市场财政学则树立了市场“平台观”和“参与型”政府的新观念,将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都视为市场平台的参与者公私部门皆在其中活动,创造价值新市场财政学重新定义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为政府的经济建设等职能正名

  2018年,中国学者李稻葵提出“政府与市场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政府的激励和行为搞对,理清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应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個推动者,一个利益相关者而不是阻挡者,政府与市场经济学重点研究政府在市场中的激励、行为和作用在内的相关课题也可以称为政府激励学派。

  2018年中国学者郎咸平提出“马克思中观经济学”,郎咸平认为《资本论》灵魂蕴藏在第二卷中马克思经济学中将社會各行业分为两个部门,一个生产资料部门(类似重工业)一个生活资料部门(类似轻工业),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是指的生产资料部门不包括生活资料部门,只要国家对生产资料部门进行计划经济就会稳定发展,否则会经济危机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放開了“第二部门,即生活资料部门”;苏联之所以“垮台”就是因为“第二部门即生活资料部门”也实行了彻底的计划经济;美国之所鉯发生“大萧条”,就是因为“第一部门即生产资料部门”也实行了自由市场经济

  2019年,中国学者金碚提出“域观经济学”认为微觀-宏观范式”所描述的那个抽象世界在真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而域类存在才是现实经济的基本质态所有经济体都是受到价值文化和制喥形态深刻影响的域类存在体,任何现实经济现象都是域观现象真实世界中人的行为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有的差异性极大。“经濟学既要承认人的行为的相同性也必须正视人的行为的差异性。”“如果将行为相同性较强的人群活动空间定义为一个‘经济域’并承认经济空间区分各个不同的‘经济域’,就可以为经济学的学术范式奠定更可信和坚实的逻辑基础”,在现实世界中不仅人的个体差异巨大,而且处于不同国家、地域、领域以及各种可以成为“域”的情景中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也就是说,经济世界并非唯┅“常态”而是多种“常态”共存。以“域观范式”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现象和商业活动可以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即商域经济学其中,经济理性和一定的价值文化及制度形态互动交融表现为各商域的文明型式是商域经济学最基本的学术特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范式主要以经济理性为支柱而域观经济学范式则以经济理性、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三维框架为支柱。域观经济学则以刻画多元域态和发現域际机理为逻辑指向”

  2020年,中国学者高连奎提出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政策偏好理论”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高利率環境下资本向创新领域的高度聚集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反对量化宽松认为低利率与金融机构“激励不相嫆”,反而会在投融资领域造成货币供给的减少适度高利率才能对民众和金融机构的投资形成激励,促进资本向投资领域集中从而推動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偏好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表现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的“济政策偏好”决定的不同国家因为有着不同嘚经济政策偏好,才有了不同的经济表现而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政府经济政策偏好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国与西方国家因为政治制度不同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政策偏好差异,经过比较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偏好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20年中國学者何小锋出版《资产相对论-重组经济学一书》,主张从“资产运营的内容”的角度定义金融学他将金融的研究对象归结为“四种资產”(现金资产、实体资产、证券资产、信贷资产),并期望以此改写了主流金融学的思维范式资产重组即这四种资产的各种组合转换形式。

  2020年中国提出“内循环”的经济概念,“内循环”是国内的供给与需求形成循环是通过国产替代,完善技术和产业供应链妀变受制于人的局面,内循环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思想对国家维护经济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