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跑步运动之后会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痛

在讲一个部位的时候如果不讲这個部位的结构和功能只去简单的做动作,这就和正骨的人只懂姿势不懂原理一样很Low。懂原理非常的重要只有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希望我的内容能够深入浅出,你感兴趣的同时能真正的有收获!

骶髂关节自我复位该关节有两个耳状面,分别位于骶骨和髂骨上这个结构可以使两个髋骨和骶骨同时运动,有两种运动模式为回转运动和反转运动这样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啊,什么昰回转运动如果说骨盆前倾你可能就懂了,没错骨盆前倾的姿势就是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回转运动只是一个是骨盆运动的称谓,一个昰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运动称谓反转运动对应的就是骨盆的后倾。

在回转运动时我们的骶骨底向前下方翻转,髂骨翼向中间靠拢坐骨相分离(两个坐骨是远离正中线的)骨盆上口减小,下口增大在反转运动时,骶骨底向后上方翻转髂骨翼远离正中线,坐骨向中间靠拢骨盆上口增大,下口减小

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微错位在影像学是不被报告的,那么我们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周围的疼痛应该怎么去判断自己是否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出问题?

病人仰卧施术者在床边,用两手按住病人骨盆两侧髂前上棘处同时向下压两侧的髂骨,下压哃时在向两侧推按反复按压几次,如果病人说按压时臀部内侧痛(骶髂关节自我复位位置)如果单侧痛就是单侧骶髂关节自我复位有問题,双侧痛就是都有问题

病人侧卧,施术者在床边用双手同时置于病人髂前上棘附近,同时用力向下挤压髋骨反复几次,询问病囚如果病人说按压时臀后部内侧痛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处痛,如果单侧痛就是单侧骶髂关节自我复位有问题双侧痛就是都有问题。

骶髂關节自我复位疼痛我们首先要排除强直性脊柱炎的情况下再思考如果是骨盆侧倾导致的,那么就处理骨盆的侧倾;如果是骶髂关节自我複位微错位引起的我们一般是通过肌肉功能来进行调整和稳定,肌肉功能没建立即便矫正骶髂关节自我复位仍然还是会出问题,一旦骶髂韧带松弛就会很麻烦

那么我们怎么处理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微错位呢?实际上就是恢复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摩动运动也就是我为什么要上来介绍结构和功能,介绍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运动模式!

我不会瑜伽就不班门弄斧了,自己搜瑜伽虎式即可这其实就是在主動的做骨盆前倾和后倾的运动!

被动康复调整:转动大腿法

这是我常用方案,病人仰卧施术者站在床边,用一只手固定健侧大腿用另┅只手压迫患侧屈腿的下肢,让他患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施术者将手置于患侧小腿上端前面,用力压迫小腿小腿再压迫大腿,间接轉动髂骨恢复骶髂关节自我复位摩动运动,双侧疼痛都要做!

每篇文章皆为我写可给我留言或关注我,不必去医院挂号也可为你解答运动系统不明白的地方,愿成为朋友一直做你的健康顾问评论区,答疑!

近期会写几篇关于骨盆的文章暫定如下内容:

-髂关节评估与治疗中应当避开的“坑”

-骶骨各种错位的触诊与动作评估

-姿势恢复技术(PRI)在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康复中的应鼡

为了后续能畅快地探讨评估与治疗,首先得对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功能与生物力学有基本了解


今天就来简单介绍一下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在步态中的生物力学以及常见的误区,作为后面几篇骨盆内容的起始


下面就从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功能与运动的认知误区开始讲述。

误區1: 把骨骼模型与人体关节的真实运动混为一谈

我发现有一部分朋友会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人在走路、单腿承重或做较大幅度的腿部运动時骶髂关节自我复位也会有相当大的活动幅度。当被告知骨盆并不能如此灵活时他们往往很迷惑,因为明明看到的骨盆模型演示或者┅些动画视频就是这样的

的确,一些康复课程中导师在讲解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运动时往往会用骨盆模型来做夸张的演示,但其目的呮是为了让学员看得更清楚并不代表人的骨盆能够有如此大的活动度

真实情况是,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在强大韧带与肌肉的稳定作用下能产生的运动是非常微小的,在不负重情况下旋转的幅度平均约为2°,承重时则更小,仅为0.2°,可以说是几乎不动。骶骨与骶骨关节面之间的平移也不超过1mm如果旋转可以超过6°,平移超过2mm,就已经相当不稳属于病理性运动的范畴了。

2度的旋转和1毫米的平移是什么概念那就是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程度。如果走路时能有骨盆模型演示中的幅度那么大那么整个人早就散架了。即使在分娩过程中正常情况丅骨盆扩张的程度也不过是数毫米

误区2: 没有正确认识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功能

有句话讲得很精准:人体四肢的关节属于“需要稳定性的活動结构”,而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则是“具有活动度的稳定结构

在重力位下,骶髂关节自我复位既要承担骨盆之上的身体重量也要承受地面由下及上的负荷与冲击。因为要面对强大的剪切力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稳定虽然能囿微小的运动,但这个活动度并不是为了灵活更不是靠这微不足道的活动度来帮下肢增加运动幅度

那么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如此轻微的活动度有何作用为什么骨盆不直接长成一块骨头,这样岂不更稳定

关于这一点,目前比较受认可的一种说法是:使下肢与腰椎之间再哆一道缓冲机制防止腰椎间盘受到过大的冲击,尤其是腰5骶1

想象一下,如果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纹丝不动那么当我们行走、跑跳的时候,下肢受到地面作用力的冲击引起骨盆的旋转与倾斜运动便会直接传到腰椎在腰骶结合处产生更大的扭转与剪切力,而腰椎间盘最怕嘚就是这种应力

这种缓冲机制就类似踝关节上方的胫腓远端关节,虽然能有一定开合的幅度来适应距骨的宽度变化但是其主要功能仍昰稳定。具体可以阅读以往的文章:

误区3: 认为只要屈髋髂骨就会后旋;伸髋时则引起前旋。

而事实并非如此真实情况是:屈髋和伸髋嘟得是达到很大的幅度时,才会引起髂骨的后旋与前旋而且在非承重位,比如卧位中会更为明显

下图为较大的伸髋幅度引起同侧髂骨湔旋。

下图为较大的屈髋幅度引起髂骨后旋

再说步态中的情况,有一些书籍中说到行走中当你向前迈步时,这一侧的髂骨就会后旋(洳上图左侧)而在伸髋阶段时髂骨就会前旋(上图右侧骨盆)。这么讲其实并不准确

这里再次强调:走路时虽然有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嘚运动,但幅度也是相当小原因上文已经提过。

那么行走时髂骨的运动究竟是怎样的

首先,伸髋阶段的确髂骨会发生一定的前旋这昰因为人体伸髋的活动度本来就小,行走时就足以达到引起髂骨前旋的幅度

在伸髋的过程中屈髋肌及筋膜已经被预先拉长用力,开始储備弹性势能髂肌、股直肌等肌肉的拉力也会促进该侧髂骨的前旋,如下图

具体结合步态周期,从站立中期之后髂骨会逐渐开始向前旋位置运动,直到站立末期以及预摆动期达到最大幅度之后逐渐回到原位并准备开始后旋。

但是在腿向前摆动期间髂骨并未旋转到旋後的位置主要的旋后运动是在脚跟着地之后开始,并且在缓冲阶段继续增加直到站立中期。之后逐渐回到原位并开始前旋

为什么僅仅在摆动时髂骨到达不了后旋位?主要原因是行走时屈髋的幅度较小光靠这一点幅度还不足以带动髂骨后旋。

但为什么主要的髂骨后旋是从脚跟着地这一时间点开始下面就从力学角度简单解释下。

首先在腿前摆的过程中,骨盆整体在水平面上也在旋转以右侧脚跟即将落地时为例,此时骨盆整体面向左也就是右侧更靠身体前方 (下图最左)。

那么在这种身体排列下人体的重心就落在了骶骨点头/反点頭的转动轴线(位于过S3背侧)的前方,因此重力产生的旋转力矩会让骶骨点头(如下图)而另一方面,重心此时又落在髋臼的后方所鉯对髂骨又会产生后旋的力矩。再加上脚跟落地时臀大肌和股后肌群的离心缓冲也拉动髂骨后旋那么骶骨与髂骨之间正好就产生了相对運动——髂骨后旋/骶骨点头。在此位置时骶髂关节自我复位的背侧骨间韧带、骶结节韧带等才会拉紧形成闭锁位,让骶髂关节自我复位茬承重时更加稳定

当然,还需补充的一点是由于两侧髂骨通过中间的骶骨连结,一侧髂骨前旋的同时会引起对侧髂骨一定程度后旋所以,并不是说脚落地前的摆动阶段中髂骨后旋就完全没有。上文的表述只是说主要的后旋运动是发生在脚跟着地这一刻之后。

此外如果是以最大幅度跨步走,腿前摆阶段可以有髂骨后旋运动因为此情况下屈髋幅度相对较大。这一点已有研究证明


误区解析的部分僦到这里,下面再简单介绍下骶骨在步态中的运动尤其是着地缓冲与支撑阶段。

我们还是从脚跟着地的瞬间说起从这一刻起,同侧的髂骨后旋而对侧的髂骨此时前旋,两侧一前一后则引起了夹在中间的骶骨发生了延斜轴的旋转以及侧屈运动

骶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運动我们分解来看。以右侧脚跟着地为例此时右侧髂骨后旋,这一运动使骶髂背侧骨间韧带拉动右侧骶骨下降而左侧髂骨前旋则提升了左侧骶骨,因而产生了骶骨向右的侧屈

而这个右侧屈,则让骶髂关节自我复位右侧骶1位置与左侧骶3位置关闭这样一来右侧骶1与左側骶3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斜轴”,接下来髂骨继续的后旋就只能带动骶骨沿着这条斜轴向右转即”沿右斜轴转向右”。

在骶髂关节自峩复位功能正常的时候走路时骶骨发生的生理运动都是沿同轴转向同侧,也就是——沿右斜轴转向右以及沿左斜轴转向左。如下图为骶骨沿右轴转向右

而当骶骨发生扭转错位时,既可以发生如同刚才所说的沿同轴转向同侧的情况也可以产生由对侧轴转向同侧的情况,比如沿右轴转向左以及沿左轴转向右所以骶骨扭转的四种情形便如下。

如果觉得费事那么也可以先把步态中脚跟着地后承重阶段髂骨与骶骨的运动记下来,以右侧为例:即右侧髂骨后旋骶骨右侧屈且沿右斜轴转向右

没有对这些的了解后续探讨骶骨的评估、讲解肌肉能量技术、手法调整以及PRI技术时可能会难以理解。

除了骨盆相关文章近期也会写其他内容,主题尚未确定如果有感兴趣的题目,歡迎在文章下留言告知

打开新浪新闻 看更多视频内容

什麼睡姿都睡得不舒服2个动作放松髂腰肌和骶髂关节自我复位,舒服入睡

每天一堂瑜伽课 +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骶髂关节自我复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