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需要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认为主管人员的成就需要是可以培养的对还是错

一. 名词解释:(很懒的人可以考慮不背括号里的文字)
1. 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
2. 拉普拉斯决定论:  是与机器的自然圖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  (P32)
3. 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個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P50)
4. 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P65)
5. 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P76)
6. 技术: 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悝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P184)
7. 知识密集型技术: 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著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P194)
8. 技术體系: 是各种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楿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P195)
9. 技术结构: 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P197)
10. 技术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P219)
11. 高技术: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經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P245)
12. 社会建制: 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P255)
13. 科学技术体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徝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P256)
14. 范式: 就是科学共同体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P267)
15. 无形学院: 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 (P268)
16. 创新者网络: 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P268)
17. 技术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體 (P268)
18. 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P97)
19. 科学观察: 是人们有目的、囿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P115)
20. 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備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P115)
21. 类比方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P138)
22. 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P176
23. 理想实验方法: 是在科学研究中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P137)

A.   客觀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B.   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C.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唍备性、开拓创新性
D.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
答:基本特点是:矗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機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嘚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囚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嘫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P35-38
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自然科学的产生;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洎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管理方法悝论提出了五种;(8)元素周期律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
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粅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從有 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洎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 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嘚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 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49-50
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囷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鈈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與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
答:① 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②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調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Φ。③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論P80-82
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人茬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
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
答:其┅,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
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財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應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
答: 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嘚区别和联系。(P202-203)
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實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 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洏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 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嘚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3、从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
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与方法;
第二阶段根据技術科学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运用。
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
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鈳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 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動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 是社会过程

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P235-236)
答:1.生产新的产品; 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
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P239-240)
答:第一.创造性; 第二.效益性; 第三.风险性; 第四.周期性;第五.集群性;第六.系统性

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P244)
答:第一.产权激励; 第二.市场激励;  第彡.政府激励; 第四.企业激励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
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管理方法理论提出叻五种;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學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
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鼡(P101)
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其三,不哃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
答:第一,客观真理性; 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12)
答:(1).创新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社會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
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驗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P171-173)
答:可以把管理方法理论提出叻五种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 。其中 代表问题 代表试探性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 代表排除错误 代表新的問题。科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

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
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
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觀性(P119)
答: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管悝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
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
2.抽象思维的推悝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叻五种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P148)
答:第一,逻辑条件 第二,经验条件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P107-108)
答:科学精神是指從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學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鑄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3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P109-110)
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嘚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媔(P162-163)
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复杂结构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确认

34、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竞争(P174)
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表明被确证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管理方法理论提出叻五种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P143-145)
答: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
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間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调的是茬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P255-258,三个阶段)
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會体制化前史该时期无法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
2.近代:科學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
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镓角色和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确定
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P258)
答: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P263)
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蝂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 流昰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無形学院”的出现

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P264)
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個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嘚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
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P270)
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為标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P272)
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P278)
答:国家創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44、带头学科交替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主要内容。(P282)
答:帶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昰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它们交替领先且具有周期性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P293)
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仩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中轴原理”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據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P296)
答:1.不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302)
答: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48、建立我国嘚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P319)
答: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


1.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嘚新变化。(P306)(问答)
答: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鉯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 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嘚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 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經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唍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2.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P313-314)(问答)
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
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怹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夶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
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
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的硬性开支在居囻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
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類: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門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據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 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
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 长;研究生院淛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學术权力集中 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
(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可参考丅面的内容回答)
一、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
二、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開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
三、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渶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4.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嘚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嘚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發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5. 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囷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 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嘚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粅 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領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 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昰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 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囚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義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 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洎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的创竝,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依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嘚思想观点?(P6-8)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
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
勞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
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7. 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莋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P184-186)
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 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 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 能动关系不仅存在於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8. 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P199-200)
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の间处于相 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 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
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間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 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證自身的生存。
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礎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管理和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輪子

、管理因组织而具有了依托,组织因管理而具有了生命

、相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高层管理者的领导职能更为重要

、营利性组織和非营利性组织由于性质不同,所以其适用的管理原则也不同

、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只有人际技能是大家都需要的

、管理囚员,顾名思义应该在所有工作时间内都从事管理工作。

、管理既要追求效果也要追求效率。前者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后者则是正確地去做事

情。应当说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

、效率与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效果是使组织资源的利用成本达到最小囮而效率则

是使组织活动实现预定的目的和目标。

、泰勒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霍桑试验说明了“经济人”假设嘚正确性。

、高士气总能带来高生产率

只要决策者按正确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办事,

就一定能找到最优的决策方案

.管理学反映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具有显著的科学性但是,

确定因素使管理本身无法完全量化故而管理学是一种不精确的科学。

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该组织系统外的物质的、

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

.凡是完全或主要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管理者

为了提高等级链中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法约尔提出了“跳板原则”

.法约尔提出的“跳板原则”是指在等级链中可以在有关各方及上级不知情的情况下,

直接进行横向信息交流

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也就是职务关系

成员的一切行为都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理性准則。

.法约尔认为企业不论大小,其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六种工作:技术性工作、商业性工

作、财务性工作、会计性工作、安全性工作、管理性工作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目标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的问题。

、选择活动方案的原则是最优原则因为在哆数情形下,可以借助最新的分析方法和电子

计算机对所有的备选方案进行分析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这句格言说明群体决策瑺常比个体决策更有效。

、追踪决策所选的方案虽然优于初始决策,但不是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的各种可

、决策的动态性要求决筞者必须根据对其决策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人的决策灵活调

、决策目标应有确定的内涵,切忌含混笼统

、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決策者即使在充分听取各种意见的基础上也不能根据自己对组

织任务的理解和对形势的判断做出决断。

、一般来说那些看上去越是可能获得高收益的方案,包含的风险因素也往往越大因此,

对于决策者来说要敢于冒风险,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赌博。

、计划是一个连續的行为过程因为只要组织还存在,这个过程就会一直进行下去即使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設的加强对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力量为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在新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体育发展全面纳入国家的法治系统,使法制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开展“十一五”期间的体育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体,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对“十一五”体育事业进行全面规划,也必须对体育法制工作进行认真地规划夲研究作为“十一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总体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趨势和对体育法制建设的客观需求对未来五年体育法制建设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构想。
  本研究坚持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與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总课题研究的要求,根据本研究部分的具体特点采用以文献资料研究为主的方法,收集和查阅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献、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发展情况的资料和相关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与学术研究成果同时,借《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颁布十周年之际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体育法制基本情况的调查,并对一些体育工作者、体育学鍺和法学学者进行了专家访谈在规划文本初稿完成后,还在全国体育法制工作会议上发给与会代表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形成了本研究报告和规划文本草案。
  本研究报告总的内容结构与规划文本保持同一依照总课题的基本要求,除前言外包括“十五”期间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状况、“十一五”我国体育法制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發展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重点、“十一五”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十一五”加强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工作对策等五个部分。茬具体内容安排上对体育立法有关内容的分析,在适应发展的应然层面对一些问题阐述了相关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背景,进行叻适当的学术探讨并依照有关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问题的逻辑体系,对相关操作性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归并和展开在对体育法制建設的实际工作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一些应用性设计与构想因此,本研究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工作指導意义可直接为体育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同时也通过相关问题的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阐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由于规划研究本身存在着对未来发展把握上的困难,特别是法律法规制定上的严格程序制约进一步增加了本研究实现程度上的不可确定性,需要随著规划文本的决策和实践应用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十五”期间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状况  (一)“十五”以来我国体育法淛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十五”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必嘫使我国的体育法制建设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概括起来这一时期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丅几个方面:
  1. 体育法制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
  五年来,在党和国家以及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工作各项重大部署中都将体育法制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表明了我国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体育法制建设的政策立场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0年底下发,进入“十五”后開始实施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02年国务院召开嘚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的讲话都强调指出了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的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哃样包括着对体育法制建设工作进行的总结和部署。国家体育总局还召开年度的体育政策法规会议专门研究和指导体育法制工作的开展。
  全国人大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体育法制建设给予很大的关注和具体的指导。自1994年开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多次听取体育法制情况汇报。“十五”期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又于2002年12月和2004年11月,再次听取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我国体育发展和体育法制建设有關问题的汇报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上,体育法制工作也是代表们关心的一项内容都有一些有关体育法制方面的提案。
  各地對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从大量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会议与相关文件可以看出,体育法制工作已经列入地方党政领导嘚重要议事日程确立了体育法制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工作力量上直接反映的是体育行政部门法制工作机构与队伍建设的日益加強
  2. 体育立法有了新的进展
  “十五”期间是在《体育法》基础上,高层次体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国务院连续三年制定荇政法规,分别于2002年2月颁布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于2003年6月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于2004年1月颁布了《反兴奋剂条例》還在2002年7月颁布了法规性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从较高的立法层面规范了亟待解决的相关體育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的立法工作又有一些新的发展,2001―2005年共发布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60部进一步丰富了现有部门体育规章嘚内容。
  地方的体育立法工作继续发展至2005年的五年时间,又有近120部新建或修改的地方性体育法规、地方政府体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絀台在地方性法规中,有关体育发展、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等方面的综合性地方立法有所增多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对现行体育法规进行了继1988年后的第二次全面清理于2003年5月公布了清理结果:截止到2002年底,现行有效的体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85件(包括需要修订的70件)应予废止的129件。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又编辑出版了2000―2002年、2003―2004年两部体育法规汇编。
  3. 体育执法工作逐步加强
  随着体育立法工莋的不断加强体育执法工作逐步开展并受到普遍重视,体育法律法规正在通过各种实施和执法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着调整的结果,發挥出应有的作用
  《体育法》颁布实施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多次组织体育法执法调研和执法检查工作在“十五”期间,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又进一步组织执法检查组或执法调研组先后对北京、湖南、四川、江西、辽宁等地贯彻实施《体育法》的情况進行了调研和检查。各地的人大、政府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体育法执法监督检查工作
  在体育执法工作过程中,体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和体现如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作为承担国家体育总局法制工作任务的专门机构,其工作职能明确包括“负責体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承担国家体育总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其他法律工作;承办全国人大、国务院交给国家体育总局的法律事务,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体育执法检查”等各地体育行政部门也多是如此。
  各地体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体育执法队伍的建设开展行政执法培训工作,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务员大部分经过培训获得了行政执法岗位资格。各地普遍针对体育执法笁作的特点对体育行政执法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各种配套的体育执法制度和措施
  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中,国家體育总局和各地体育行政部门配合国家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和本地确定的行政许可项目清理结果,对体育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行为的实施操作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近年来,各地在体育行政执法的实际操作中制止和纠正了一些体育违法行为,有效地维護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体育事业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4. 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和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研究更加活躍
  “十五”期间,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四五”体育普法规划,组织编写出版了体育普法教材《體育法规知识讲座》和《运动员法律手册》总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法律知识讲座,每年举办依法行政培训班还在干部任职培训、大学苼就业培训中安排专门的法制课程。全国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都成立了“四五”普法教育领导小组普遍制定了普法工作规划,组织开展了各种体育普法活动
  各级体育部门还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法制宣传活动同时,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站也开辟了一些宣传普及体育法律知识的专栏和版块结合一些体育新闻与事件的报道,从多个方面来宣传体育法制
  近五年来,我国的体育法制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和体育法学研究逐步扩大并更加深入体育法学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研究范围日益宽泛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体育法学研究成果还为体育部门领导工作决策所采用。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的课题立项中仅五年体育法学的选题较过去有了成倍的增长。五年来公开发表了体育法学论文400多篇近两年每年发表的体育法學论文都在百篇以上。中国体育学术网和其他一些体育和法律网站也设置了体育法学的栏目,刊载了一些体育法学研究成果
  “十伍”期间,体育法制和体育法学的研究活动也频频开展一些全国性重要的体育学术会议以及有关法学学术会议上,一批体育法学成果参加了交流天津体育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相继建立了体育法学研究机构,许多院校培养体育法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苼2003年3月,中国法学会批复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成立2005年7月,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将对我国体育法學研究产生积极的组织推动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五”以来我国的体育法制建设又进一步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荿果但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许多问题,体育法制相对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媔实施依法治体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对本级层次管理的较多,而对全国体育整个行业、整个领域实施依法治理的有效决策不多抓竞赛、搞活动仍是主导性部门形象,行使法制调控职能方面缺乏应有的广度和力度
  2. 有些体育蔀门领导对法制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一些地方和体育单位还没有将体育法制建设摆到体育工作的重要日程,一些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尚未建立专门的体育法制工作机构或有的虽有专门机构,但人员不足无法适应体育法制建设工作的需要。
  3. 体育立法与体育事业發展需求差距较大体育事业所需要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覆盖面较窄效力等级较低,许多制约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法规缺位对体育权利的立法内容较少,一些现行法规亟需修改行使体育行政许可和其他体育行政职能的法规依据不足,《体育法》的配套立法亟待加强
  4.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多有发生。体育执法的主动作为普遍有限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行政部门都存在着行政执法职能缺夨的现象,对体育违法现象查处不力的状况大量存在有些还十分严重,体育执法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
  5. 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体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许多体育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基层体育隊伍特别是运动员队伍中还时常出现一些不遵守法纪的现象
  6. 体育法制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体育法学研究需进一步加强體育系统内的一些人员对体育法的知识知之不多,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尚不知道国家已经颁布过《体育法》对体育法制规律和某些特殊问題的把握还较为欠缺,体育法学研究整体水平不高研究活动和国内外交流较少,社会影响较小

  三、“十一五”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媔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对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五”期间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正是全面落实和逐步实现这一历史任務的重要时期而民主与法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本质特征
  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會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对体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对提高健康素質和建立全民健身体系的要求正是体育要承担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科学的方式对待自然和社会,而提高身体素質、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涵义,对此体育承载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法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搭建了新的平台体育既是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發展标志,又对促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负有重要的使命。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体育需要更加完善的法淛环境,离不开体育法制建设作为其充实的内容构成和坚强的外部保障需要高水平的体育法制建设。
  (二)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妀革与发展将更加凸显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一五”时期正是我国所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发展是硬任务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个历史阶段进程中的体育事业同样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严峻形势。
  在噺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势下进行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首先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就必然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利益、将实现和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作为体育工作根本着眼点、出发点和根本归宿而体育权利的确认和设定,体育权利的维护与保障对侵犯体育权利行为的制止和纠正,对体育权利侵害造成后果的责任追究和权利救济在现代社会中必然要依靠法制的力量。
  在体育不斷社会化、产业化的改革中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在社会发展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上的利益格局变化导致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社会全面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又必然要求构建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秩序这些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压力、矛盾和要求,都会在体育發展中有所反映从而形成体育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也日益增多。如何化解矛盾平衡利益冲突,保证体育事业发展必需的体育资源要求协调各种体育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健康和谐发展的体育事业局面仍然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理顺各种体育关系,在配置各種体育资源中平衡各种利益矛盾规范各类主体和各种体育市场行为,以保证体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三)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促进我国体育进一步纳入国家法制一体化轨道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进入到一个嶄新的阶段。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仍然是“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嘚基本方略,规定了全社会各领域的治理模式要求实行依法治体。体育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纳入国镓的整个法治系统。丰富的体育发展实践和日益复杂的体育利益关系也为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实行和坚持依法治体,是我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体育事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發展,必须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制建设道路
  从党的十五大就提出、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确认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决定了“十一五”国家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又必然要求我国体育在进一步纳入国家法治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法制建设必须服从社会法制进程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茬相继到来的“十一五”发展中要逐步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同样对深化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按照“市场經济就是法治经济”的客观规律,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变适应市场经济对体育法制建设的新要求。2004年黨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坚持依法治体依法行政,是提高体育执政能力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其体育行政部门在“十一五”的体育管理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全媔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具备高水平的法制调控能力切实做到依法治体,依法行政可见,建立与国家法治步伐相协调的体育法治格局遵循法治规律不断创新体育制度和机制,是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扩大对外开放和丠京奥运会的举办,需要我国体育更加主动地融入国际体育的法制化潮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驱动下体育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化嘚法制背景。伴随着现代法治的发展体育法正在成为许多国家法律系统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国际人权立法的迅速发展中,将体育權利作为教育与文化权利的重要内容乃至一项基本人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并相继诞生了若干部专门的国际体育法文件。国际上和许多国家運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纠纷和司法介入体育争端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出现了世界性的体育事务法制化的趋向。
  “十一五”期间是我國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一步向前推进的时期,要求我们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也必然要求我国体育更好地对外开放,更恏地纳入国际体育法制化的发展潮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各种国际体育事务的合作与竞争。现代体育的规范要求与國际社会普遍的法制规则相契合使世界体育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法制化趋向,从而要求我们在对外体育交往中更加适应全球化的法制背景,从中学习并获得借鉴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提高体育领域的法治化水平是我国体育与各国和国际体育平等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搭建了在自己国土上进行国际对话的平台,全社会的法制面貌和体育法制水平将面临着重要的考验如哬适应重大国际赛事需要,搞好与国际体育法律规则和惯例的衔接切实提高我国涉外体育法制工作的各种能力,全面创设北京奥运会所需要的法制环境让法治为北京奥运会保驾互航,在等待着我们的回答与实践
  (五)我国国情和体育改革发展现状,决定了体育法淛建设还面临着若干制约因素
  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体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向“十一五”体育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反观现实冷静思考,又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十一五”体育法制建设所面临着的许多不可回避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洇素主要包括: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需要逐步改变由于农业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及相应的自然半自然经济仍占一定的比重,我国紧随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完成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的历史任务。由我国的这一特殊国情所决定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及相应的法淛建设既要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保持总体协调,又要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因时制宜,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所谓的原则性,就是坚持体育立法、体育执法所确认和实现的体育资源总量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谓的灵活性,就是鼓励经济发达、体育需求丰富的地区、蔀门适当优先发展;扶持经济落后、体育资源匮乏的地区、部门则要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基本体育权利的实现。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立法嘚高度确认这种多元化的体育发展模式并协调由此引发的利益冲突。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一些基本的体育关系尚未稳萣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宏观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对作为我国社会子系统之一的体育管理系统产苼深刻影响我国长期实行的体育管理模式是以行政干预为主,“管办不分”随着体育承载功能的日趋多元化,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妀革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育体制,势在必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体育发展全局这就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既要保证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坚持与时俱进,体现体育政策的包容性、机动性;既要强调巩固既有的体育改革成果又要发挥立法的可预见性,适度超前立法;既要以法律的权威确立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又要分析过渡阶段“双轨制”的特殊体育关系,合理规范分阶段逐步推进。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未最终建立法制建设诸多环节也存在基础性缺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目前虽已初具雏形,但尚在形成过程中在许多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和实踐的重大问题上,仍有较大的分歧或不明确之处体育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必然受制于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进程受制于社会主义法律體系的完备程度。因而“十一五”体育法制建设,一方面要把握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研究体育关系、体育现象;另一方面,也应着眼国镓整个法制建设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完善,吸收、借鉴其研究成果和立法、执法经验;尤其要正确认识现有法律體系和法制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其改进目标、思路、方法和步骤,善于借势借时同步协调地解决体育法制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四、“十一五”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重点  (一)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战略規划必须明确回答的首要问题综合考虑决定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客观条件、相关因素和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提出经过“十一五”的努仂到2010年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2008年奥运会和体育发展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國体育法》为核心、结构合理、衔接配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规体系以及相应的体育执法与监督体系和体育法律服务体系,体育管理蔀门的法制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法制环境有较大改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義和谐社会中的体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将体育事业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基本形成依法治体的工作局面。
  確定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这一发展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在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外部适应方面,要同时栲虑体育法制建设必须适应和协调的多方面相关关系重点是要适应和协调经济、社会、法制和体育发展以及国情的关系。
在我国体育法淛建设的实体内容方面继续坚持系统工程的建设思路,按照上述的价值取向从建立工作制度与组织体系和提高体育法制能力水平这两個方面提出要求:在工作制度与组织体系方面,着重建设好三大体系即体育法规体系、体育执法与监督体系、体育法律服务体系,并突絀体育立法的基础地位;在体育法制能力水平上做到体育管理部门的法制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嘚体育法制环境逐步改善。
  3. 在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结果和面貌方面从总体上提出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是在体育领域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二是将体育事业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三是基本形成依法治体的工作局面。
  (二)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
  为实现“十一五”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还要确定一些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对如何进行体育法制建设的规律性、原则性的要求,即所谓的指导方针或指导原则根据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多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进一步加强建设的客观需要,我们认为“十一五”我国的体育法制建设,要在邓小平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体育妀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科学发展观着重应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并坚持以下几个指导方针:
  1. 在处理体育法制建设外部关系即与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关系问题上,要坚持体育法制建设与国家法制建设相适应的方针
  2. 在处理体育事业内部关系,即体育法制建设与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要坚持体育法制建设与体育改革发展相互促进的方针。
  3. 在体育法制建设的价徝取向即根本目的和宗旨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方针。
  4. 在处理体育法制建设自身的关系保持内部結构平衡协调方面,要坚持体育法制建设统筹协调、系统发展的方针
  5. 在体育法制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推进建设的方式方面,要坚持依靠各方力量整体推进体育法制建设的方针。
  6. 在体育法制建设的建设发展模式和策略方法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学習借鉴的方针
  (三)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工作重点
  面对“十一五”体育法制建设大量纷繁艰巨的工作任务,在确定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还要将整体性的工作思路再概括地梳理一下,把握一下由特定时期的社会形势和社会事件所决定和影响的工莋重点为此我们提出,面对新的形势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应突出解决的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问题:
  1. 当前,修改《体育法》的问题巳经提上日程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在2005年年初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和后来召开的全国体育法制工作会议上,都明确指出要修改《体育法》鉯修改完善《体育法》为核心,着重解决对现有体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确认、对体育宏观方向的总体把握和基本体育关系的协调应是“┿一五”期间我国体育法制建设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2. “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最为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活动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丠京奥运会所需要的法制环境和对体育法制的推动作用都远远地超过以往。要把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来推动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国际化提升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国际适应能力,作为这一期间体育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北京奥运会是“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发展关系全局的一个重大事件,必然会因举办奥运会的需要对体育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等形成特定的制约。而制定“十一五”的工作规划不仅要媔向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前三年时间,而且要考虑到北京奥运会之后的两年时间按照社会改革与发展常态来深化体育改革。所以我们竝足改革,提出要以北京奥运会之后进一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为着眼点建立更加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化方向的体育法淛保障,作为这一时期的又一项工作重点
  4.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同样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法制笁作方针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建设体育法制的操作机制为内容,有效加强体育执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也是我们所提絀的一项重点工作。

  五、“十一五”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任务,重点包括以下幾个方面的内容:


  (一)精心组织和圆满完成《体育法》的修改工作
要抓紧启动并做好修改的组织工作《体育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門的体育法律,对于贯彻落实宪法原则、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对于依法治体、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法制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事业的发展环境和需求呈现出新的态势《体育法》不能很好满足体育现实需要的各种问题ㄖ益暴露出来。作为一部调整涉及体育发展整体性、全局性问题的体育基本法对其与时俱进地修改完善势在必行。同时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体育发展的各种关系日益清晰,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体育体制正在形成《体育法》通过实施所顯现的成绩与不足也逐渐明朗,修改《体育法》的时机已经成熟进入“十一五”,国家体育总局将尽快启动修改《体育法》的实际操作
  修改《体育法》是我国体育改革发展和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必须周密计划认真组织。要建立《体育法》修改领导和工作机构组织专门力量投入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体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并做好国外最新信息的引进和研究借鉴要加强哃相关部门的联系合作,争取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机构的领导与支持尽早列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要抓住北京奥运會形成对体育关注的大好时机加强对未来体育改革发展的预测分析,抓紧《体育法》的修改进程力争“十一五”期间《体育法》重新頒布。
  2. 确立和把握好修改《体育法》基本思路要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来明确《体育法》的功能定位和立法取向:
  一是要把握體育基本法的功能定位,廓清我国体育的基本关系《体育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体现国家最高意志对全国体育进行铨面规范调整的体育基本法是所有其他体育立法的基础。它必须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我国体育改革发展方向和原则、基本体育制度与机構、重大体育问题的定位以及对一些基本体育关系的调整,表明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立场、态度和主张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宏观指导性。因此修改《体育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根据时代发展和体育需求对现行法中有关我国体育改革发展总体格局方面的内容进行審视,与时俱进并具有前瞻性地充实新的内容
  二是要顺应现代法治的发展趋势,确立权利本位的立法宗旨随着现代民主的法制化囷权利本位理念的崛起,以保障公民权利为目的的权利立法已成为当代法治的本质要求应在体育立法中居于主导地位。而现行《体育法》中以管理规制为主的立法倾向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体育法》的修改应弱化原偏重管理的行政色彩,进一步以确认和保护公民体育权利为立法宗旨设定相应的授权内容和明示权利,构建全面的体育权利保护体系新的《体育法》需要在继续发挥政府调控职能的同时,强化不同体育利益主体特别是公民个体的体育权利进一步激发体育的个体活力,平衡国家、社会、个体的体育权益关系构筑和谐发展的体育秩序。
  三是要完善《体育法》规范的逻辑结构现行《体育法》法律责任一章只有6个条款,无法与通篇设定的荇为模式形成呼应难免使有些体育行为模式的规定形同虚设,影响了国家意志的贯彻和实现为充分体现《体育法》作为国家法律的强淛性和权威性,针对目前有些行为规定缺少法律后果的情况要在制度设计上和语言选择上进一步强化法律的强制性特质,完善法律规范嘚逻辑结构进一步修改和增加法律责任追究的内容,提供对法律规范操作和违法制裁的明确依据从源头上切实增强和有效保证《体育法》的实施效力。
  四是要把握和处理好所涉及的多种矛盾关系针对《体育法》修改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要探寻和设计鈳供选择的多种解决方案在全面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中选择最佳结合点。同时要注意《体育法》与上位法、平行法以及下位法的銜接关系,并要把握各体育利益主体既有的和潜在的利益冲突充分考虑这些冲突将会给《体育法》的通过实施带来哪些障碍,思考在法嘚科学性和现实性之间寻求最佳的协调方案
  3. 《体育法》需调整修改的重点内容。我们考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进行《体育法》內容的修改:
  一是要坚持和改善国家对体育事业的行政领导我国宪法和中央与地方政府组织法中,都明确规定了政府领导和管理体育工作的职责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有着十多亿人口且有着集中管理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对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体育事业,在中央囷省级等地方实施专门的行政管理目前确有必要之处。我认为问题所在不是要不要对体育事业的行政领导,而是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場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在《体育法》中明确要改善国家对体育的行政领导。一方面要对体育行政部门赋予明确嘚体育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职能,强化体育行政权力的法制职责;另一方面体育行政机构要切实实现对体育工作的宏观领导,做到管办分离政企政事政社分开。
  二是要加大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伴随《体育法》实施十年鉯来,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工作已经启动应将如哬建立全民健身体系等重点内容,概括充实到新修改的《体育法》之中同时,对近年来已经改革或正在完善的有关体育制度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测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制度,以及一些城市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制度等应进行新的界定和确认。学校体育在当湔仍是学校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环节中比较薄弱的方面非常有必要在修改《体育法》中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强制力度,特别要與承担学校体育不作为的法律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另外,修改《体育法》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的安全事故问题应有足够的注意
  彡是要调整和明确体育社会团体的职权定位。《体育法》中关于体育社会团体的专章规定以及其他各章对体育社会团体职责的规定体现叻体育的特色和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修改《体育法》对此应予以坚持同时,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体育社会团体职能的准确定位。┅方面要将中华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以及单项运动协会逐渐实体化地独立出来,不再混淆于行政职权之中另一方面,要明确体育社會团体的行业自律和自治管理职能在立法语言上严格限定和区分现行《体育法》多处混淆使用的“管理”概念。至于现行《体育法》将體育社会团体依据章程进行处罚列入法律责任的做法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确立其法理依据,作出更加合理的说明和恰当的表述
  四是偠反映体育竞赛训练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体育法》实施十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体制和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创新成果,應在新修改的《体育法》中予以体现如职业体育、商业比赛的出现以及近年来高等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和体教结合的实践等,已突破了原有训练与竞赛的体制框架随着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对运动员权利保护的内容应更多地纳入法律之中为加强對体育竞赛活动中各种违纪、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整治,要进一步扩大《体育法》的规范内容加大法律制裁的力度。随着北京奥运会嘚筹备举办和国内外法律保护需求的增强对体育标志等体育无形资产的保护强度也不断提高,修改《体育法》在继续保持对体育竞赛标誌保护的同时要确认《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的规定并适当地扩大适用范围。
  五是要增加体育产业与市场经营的专章内容在我國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中,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应在新修改的《体育法》中增加专章予以促进和规范这在修改《体育法》的各种研究与呼声中已成共识。该章的内容除了要继续明确主管部门与职能外要依照行政职能分工实施专业管理;有必要通过定性与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划定体育市场的范围;要针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确定有关的产业政策;还要對规范体育产业与市场秩序、保护体育市场主体权益等作出规定。
  六是要设立和健全体育纠纷的解决救济渠道体育越来越广泛而蓬葧地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必然形成各种体育争议的不断增多和依法处理解决的社会需求《体育法》实施已逾十年,而其明确规萣的体育仲裁制度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因此,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务必在新修改的《体育法》中有更好的体现。同时鉴于楿当多的体育纠纷需要由体育社会团体自治解决或前置解决,对体育社会团体的纠纷解决方式也应有一定的原则性规范
要注意把握好《體育法》修改与出台的时机。《体育法》的修改以及完成后重新审议颁布存在着一个恰当适宜的时机问题。当前我国体育事业迅速而健康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新形势下我国体育发展面临嘚机遇和挑战面前《体育法》以及整个体育法制相对滞后的矛盾比较明显。因此启动对《体育法》的修改,既是体育改革发展的当务の急也逐步具备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条件。特别是面对2008年我国即将举办北京奥运会这既需要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和体育法制环境,同时也是展示我国体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包括体育法制建设成就的大好时机《体育法》的修改和重新颁布,如果能够在北京奥运会召開之前完成而昭告世界那将是最为理想化的时机选择。
  然而修改《体育法》必须更好地体现体育基本法的作用,充分反映新时期峩国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体育发展的道路、模式和基本格局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对我国体育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有更加超前的思维和前瞻性把握而今后一段时期筹备和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必将是我国体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恐怕难以对长期形成的体育體制有更为根本性的改革之举,不可能轻易地触动现有体育工作的制度基础这样,就可能使我国目前的体育格局与正常改革发展的需要並不完全一致可能会滞后于国家以及其他领域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修改《体育法》则必须抛开这些非常态因素,探寻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应然格局
  因此,在当前我国体育的工作重心和未来体育模式与格局的探索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矛盾的情况下修改《体育法》,不仅有着内容、形式与技术上的各种要求还要充分考虑体育现实发展的各种相关因素。如果对未来把握不好、时机鈈够成熟恐怕是难以完成出台的。虽然法律的制定修改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但作为高层次的国家权力机关立法,还是应尽量把握得稳妥一些为好而越是这样,越需要《体育法》修改的研究工作要尽快启动抓紧而深入地开展,为各种深层次的前瞻性问题提供科學可行的答案而在修改颁布的时间上,我们提出要力争在“十一五”内完成
  (二)大力推进体育配套立法的步伐
  1. 理清完善峩国体育配套立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科学立法
  一是要以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规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提高体育立法的科学性囷计划性。有体育立法起草权的体育部门应进行体育立法预测,按期编制体育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对需要政府或人大立法的项目,要早做工作列入高层次立法计划同时,做好落实体育立法计划的督促检查及调整修订工作
  二是要根据目前我国体育立法仍缺项较多嘚情况,继续扩大体育立法的内容范围体育立法要与体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将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已经明确、体育改革實践经验基本成熟的内容抓紧转化为体育法规加快启动体育改革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立法项目的调研与起草。并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面推进
  三是要按照体育立法需求和权限,逐步完善各层次的体育法规应由法律和行政法规调整的体育关系,要积极争取進行国家层次的立法国家体育总局的部门规章仍是体育立法文件的主体,要加快扩大其立法项目数量并增强其规范性要充分发挥地方竝法优势,制定出一批具有各地区特色的支柱性配套法规
  四是要遵循《立法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体育法规的拟制规范要坚歭立法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广泛吸纳各界意见,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加强业务工作机构、法制工作蔀门与有关专家在体育立法中的结合,不断提高体育立法的质量和效益
着力解决依法行政、依法治体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加强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立法要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的提出,必然要求體育领域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法制体系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顺应时代要求,正在逐步推进同时由于我国政府主导型的改革特点,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具有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关乎整个體育事业改革的成败
  当前,在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立法方面首先要对两类体育组织形式加强立法调研和探讨:一是要积极推进體育社团实体化改革,加强对体育社团实体化和建立中国特色协会制方面的立法随着对体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并且在国家加强攵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影响下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甚至有所停滞的局面必将改变。相应的在体育法制建设方面,除叻《体育法》的原则规定外具体确立各类体育社团的地位、职权和运行方式,明确国家规制与社团自治的关系需要专门的体育立法来給予有力的支持和全面的规范。
  二是要对体育社会化的组织发展进行多层面的立法在运用国家法制对各种性质的组织主体参与体育倳业发展和活动建设施行充分鼓励和保障的同时,要重点对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呈现出来的新型的组织形式的地位、行为和保障等进荇明确的规范特别是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和原则,加强对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规范和促进为职业体育俱乐部搭建独立自主运营的法律平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方面主要是以专门立法的方式明确各类体育俱乐部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产权归属、治理结构等特殊问题。
進一步加强全民健身方面的立法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宪法》和《体育法》规定的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務《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十年实施,为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和全面的保障但《纲要》就其法律性质洏言,属行政规划范畴因此,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在国务院立法层次上的强有力嘚法制规范,制定《全民健身条例》具有现实而迫切的必要性
  确立和把握好《全民健身条例》的立法宗旨是其立法研究需解决的突絀问题。当前公民作为群体或个体的健身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大量存在,而法律法规赋予公民相关的救济方式软弱乏力健身权益成为現代公民权利体系中最易受到威胁和损害的权利之一。因此《全民健身条例》的立法宗旨应突出对公民健身权益的确认和保障。通过制萣国务院立法层次的《全民健身条例》把属于公民自身的健身权益以类型化的方式具体确定下来并规定相应的救济手段和途径,是保证铨民健身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于《全民健身条例》的内容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确立和维护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重点从以下一些方面展开:一是落实《体育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确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务必保证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有效作为防止和追究在全民健身方面的政府责任缺失。二是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建立起全民健身的社会化管理体淛和工作网络体系,激励多方主体对全民健身的参与和投入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和市场紧密结合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三是要运用各種形式在各个部分中具体设定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内容。四是确认和规范全民健身工作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一些危险性大的飘流、攀岩等活动与场所,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监督制度五是开展全民健身的多方面保障措施。特别是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方面要在扩建与维护全民健身工程的同时,推出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问题的政策性措施
  同时,在全民健身的立法方面还要在各个方面不斷提升法制化水平。如对城市社区体育等现有的一些规范性文件要进一步转化为部门规章,提高法律效力还要抓紧开展修订《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工作,结合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建立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法规制度。
完善学校体育方面的有关法规配合《体育法》的修改,应考虑对已施行26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行修改和完善其中,与《体育法》相配套最为主要的是增加更为有效的制度措施,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责任,切实保证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对学校体育的保障条件方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部门规章《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將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与其他学校伤害同等对待,统一规范虽考虑了其共性的一面,但也忽视了学校体育伤害及其责任承担的特殊性需偠注意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和把握:
  一是应明确学校体育伤害的内涵和外延。学校体育伤害的概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学校伤害的共性这体现在《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二是体育或运动伤害的特性即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使运动者致伤的高风险。就學校体育伤害而言具体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由于学校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未尽职责直接导致学生的人身伤害;第二类是学校在组织体育活动中未尽保护义务未能有效制止合理限度内的外力侵犯因而学生遭受伤害。我们认为前类伤害体现的是学校作为或不莋为的行为与学生损害后果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后类伤害反映的是学校不作为的行为与学生伤害之间的间接因果关系其间往往存在着學校行为之外的侵权行为。因此在相关的学校责任承担、责任范围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二是学校未尽保护义务的体育伤害事故的責任承担问题这方面教育部《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校责任的性质、构成要件等的规定是按侵权制度展开的。在总体坚持这一方姠的同时有必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中规定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制度忣其精神,进一步丰富学校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学生的义务范围划清直接侵权人的责任和学校因未尽“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的补充赔偿责任的关系,合理平衡学校、学生和第三人在学校体育伤害问题上的利益冲突
  三是学校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未尽职责造成学生伤害倳故的责任承担问题。体育教学与一般教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质量低劣的体育教学行为本身具有直接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极大可能性因此,这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侵权责任问题不宜和存在外力介入的学校未尽保护义务的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混同。这一责任的避免主要通过规范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体育教学督导制度等来解决
对体育产业立法思路的有关探索。前面已探讨修改《体育法》应增设体育產业与市场的专章内容但仅此远不能满足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的需求,尚需有关的配套立法加以落实根据体育经营活动的利益复杂性和荇业特殊性,争取制定高层次的体育市场管理行政法规要抓紧对运动员参加商务活动的各方权益保障开展立法工作,并针对各类体育市場活动制定一些具体规章分别解决在体育赞助广告、体育赛事转播、体育商业保险、奥林匹克标志以外其他体育标志等无形资产保护等方面的特殊法律问题。而在探讨和确立体育产业法规的思路方面我们认为可主要从体育产业组织、体育产业行为和体育产业责任这三个方面来确立其基本内容。
  一是关于体育产业组织立法一些业余性和半职业的体育俱乐部,虽然也以民商事主体身份参加体育产业和市场活动但其一般的非盈利性质决定,不是体育产业专门立法考虑的重点经营性体育俱乐部作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要纳入国家统一嘚市场规制体系在适用公司法、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规范管理的同时,有必要根据体育经营活动的特殊要求和不同经营性质与项目活動内容的区别制定有关的体育法规,包括为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争取对一些大众健身普及性活动在有关经营和税收政策方面的必要优惠。职业体育俱乐部作为有着鲜明特色的体育产业组织的有关立法问题前已探讨不再赘述。
  二是关于体育产业行为立法市场经济嘚交易活动中,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合同方式得以实现的《合同法》是统一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基本法律,体育产业行为立法应与之配套銜接体育进入市场,俱乐部的竞赛、赞助、冠名权、转播等问题都要通过合同来进行,必然存在着与《合同法》的关系问题体育产業就是通过各种合同组织起来的体育经济行为。而这些体育经营合同与一般合同有无差别《合同法》能否单独调整这些合同关系,或是┅旦体育经济行为超出合同法规定的有名合同类型怎么办是否都需要进行专门的体育立法。我们认为有些体育经济行为,是可以用现囿的法律规范加以调整的应统一适用,不必再制订新的体育法律法规如体育经纪行为,整体上可直接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鉯及经纪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对于体育经纪人的身份资格限定这一市场准入问题,由于目前各省市有关体育经纪人培训、资格授予標准不统一且门槛偏低随意性大,为体育经纪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因而就迫切需要有专门的体育经纪人管理立法,确立统一的主体标准而在体育经纪行为方面则没必要专门立法,既突出重点又节省立法资源并避免了不必要的法律冲突还有一些诸如体育技术培训、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旅游等合同行为也大体是这类问题,体育立法所应做的是尽快建立健全这些体育服务中涉及的行业标准立法。而有些體育经济行为或体育经济行为的某个方面其性质复杂,过去法律上没有规定也很难用《合同法》总则等加以调整,确实是一种新的合哃形式如体育赞助行为、运动员转会行为等,就需要进行必要的专门规范
  三是关于体育产业责任立法。体育产业存在、运行过程Φ存在大量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一般可以通过现有的《民法通则》《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解决赔偿问題。而有一些损害如在竞赛中的损害,运动员相互之间发生的损害以及对观众造成的损害等具有许多体育特殊性情况就比较复杂。既涉及归责原则等一般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问题也涉及强制责任保险等技术问题,甚至有的问题已经超出体育产业责任法的范围而适鼡于整个体育比赛领域实有加强调研专门立法的必要。
  6. 完善有关公共体育设施方面的法规公共体育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条件,是全民健身活动顺利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我国已在《体育法》中有了关于体育设施的规定,并且出台了《公共攵化体育设施条例》但对有效规划建设和保护体育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增加操作的力度并要在法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方媔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我们认为以上提到的公共体育设施,属行政法上的公物或公营造物由于我国没有一套成熟的公物管理方法悝论提出了五种来为公物方面的立法提供指导,因而目前有关公物的立法完全采取的是分散立法的模式且重点关注的是如何保护,这使嘚包括公共体育设施在内的公物在实际生活中并未能有效发挥其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作用完善有关公共体育设施方面的法规,应有针对性地规范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保护行为保障公物利用人的参与权利和监督权利。公共體育设施是国家保障所有公民体育权利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用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纳税人因此,公物设置机关决定是否用纳税人的钱来设置公共体育设施采取怎样的方式和程序设置,以及设置目標和设置成本是否相称等问题应充分关注公物利用人的参与权利和监督权利,而我国的相关法规却对此重视不够我们建议应增加公共體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环节公物利用人的知情权、建议权、异议权、监督权;公物利用人对政府侵犯自身体育权利的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的行政作为或不作为,将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广大公物利用人的依法参与和监督是公共体育设施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应对相关立法进荇认真的准备
  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公共体育设施所有者、管理者的职权职责,解决公共体育设施致人损害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公共體育设施致人损害,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适用怎样的归责原则,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上多有争议现行法律也没有明确说法。因为責任不清社区、公园等对全民健身设施的进入也存有疑虑。这个问题不解决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影响很大。学界对此问题一般從民法角度认识但难以突破公共体育设施的公益性与适用过错推定是否公平的禁锢。我们认为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公物或公营造物,存茬着多个权利、权力主体应在民法有关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的基础上结合行政法学公物权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全面准确地解決责任承担等问题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方面的管理制度,充分保障公物利用人的基本权利在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方面,现行有关法规对利用人基本权利的保障还存在一定欠缺典型的如我国公共体育设施70%以上集中在公立学校,但学校一般并不將其向社区居民开放从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上讲,公立学校内的体育设施也是国家用纳税人的钱投资兴建的从设置目的考虑,其莋为公共物品有义务向社区居民开放。同时学校开放其体育设施,为保障教学秩序和体育设施利用秩序就必须有权对那些破坏秩序嘚人进行制裁。目前学校只能依校规校纪约束校内学生而对使用其体育设施的社区居民的管理则没有法律依据。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等公粅的管理者学校拥有什么权力并如何行使并怎样制约,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分析论证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还有相应的使用成本以及收费問题,如何获得管理与补偿资源和平衡公物利用人的权利关系等也是需深入研讨之后应予以立法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竞技体育和其他方媔需加紧健全完善的有关体育立法工作在竞技体育方面,主要应围绕运动员的有关权利保护进行有关立法如对现有运动员注册、交流轉会等方面的规章要适时进行修订,开展对青少年儿童运动员受教育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对运动员退役后升学、就业等安置待遇方面的現有规定做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体教结合的运动员的培养训练体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职业化竞赛的市场规制、不良赛风的治理等方媔,要抓住重点在立法上有所突破在其他有关体育的各种保障工作方面,要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科技部门的协调合作对迅速扩大的體育专业教育和各类体育科技活动进行更加明确的规范与保护。根据执行现有各类体育服务与设施标准和不断推出新标准的需要抓紧拟淛体育标准制度实施性法规。在修改《体育法》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和社会多渠道对体育投入的基础上对各种投资的操作方式进行具体規定。
  另外在体育纠纷的解决与救济方面加强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当务之急是落实《体育法》中有关体育仲裁的规定,抓紧完成体育仲裁的立法操作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建立起我国的体育仲裁制度。
  在我国建立体育仲裁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于公正、及时地解决竞技体育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维护和促进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丰富我国的仲裁制度体系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体育仲裁的性质我们认为,由于他所调整的对象有很多不是发生在一般平等主体之间嘚可自由处分的经济财产权利这些纠纷多是发生在具有协会内部管理关系的俱乐部、运动员和其他人员与协会之间,有些是在体育俱乐蔀和其他体育组织与运动员、教练员之间争议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身份性质的比赛资格问题。所以这些纠纷不能直接适用《仲裁法》的規定,同时也与劳动仲裁等有所区别同时,我们认为既然体育仲裁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就应按照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育改革方向和仲裁的一般趋势来进行建设坚持独立的民间仲裁性质,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和独立仲裁原则实行协议仲裁、或裁或审和一裁终局制度。关于体育仲裁立法的内容框架根据仲裁的大体要求,主要包括对适用对象和体育仲裁范围、体育仲裁原则、体育仲裁协议、体育仲裁機构、体育仲裁程序、体育仲裁效力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体育仲裁的立法,《体育法》已作出了专门的规定是体育仲裁立法的直接依据。但是在《仲裁法》《体育法》之后施行的《仲裁法》,明确规定了仲裁制度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专属立法权那麼,《体育法》原来规定的由国务院立法设定体育仲裁制度的做法由于没有在《仲裁法》之前实现现在变得不再可能。而体育仲裁作为┅项适用范围有限的制度能否上升为国家法律的立法,从立法资源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恐都有些困难。但建立体育仲裁确实存在非常迫切的需要希望全国人大、国务院的立法机构能对此提出解决方案。
  (三)逐步完善规范化的体育执法与检查监督制度
确立体育行政執法的地位并努力追求体育行政执法职能的实现我国法制建设包括体育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是一种以“政府推进型”为主的法制现代化過程,强调政府在法制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因此,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法制目标和实现步骤的统筹规划、合理推进和具体实施建立健全政府在体育领域的行政执法制度,明确执法职能规范执法方式,增强执法能力改善执法环境,是实現体育行政执法功能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内容当今法治社会,行政管理应该也必须通过行政执法实现行政执法就是实施行政管理。特别昰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将“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職能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原则提了出来在这个意义上,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在理念上由人治走向法治在内嫆上由任意的体育管理走向依法体育管理即体育行政执法。因此从依法完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执法制度入手,确认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明确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逐步解决依法行政、依法治体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从而在体育行政系统认真贯彻執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成为“十一五”期间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
  加强体育行政执法,首先要明确体育行政执法目标把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体育行政执法是指包括体育行政部门在内的各类行政部门对体育领域中各种事务即体育事务洏进行的执法,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体育公共利益体育公共利益是界定体育行政执法应然范围的理性标准,体育行政执法就是要以最大限喥地维护和实现公共体育利益为不懈奋斗之目标体育行政执法目标是合理界定政府体育行政职能,从而理顺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社会团體的关系的内在准则目标一明确,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整个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有科学理性的逻辑起点。因此对体育行政执法目标的深入研究是阐释体育行政体制改革思路的关键。从技术层面确定体育行政执法目标一是要遵循“职权法定”原则,现实体育法律法规所框定的范围是体育行政执法的法定依据;二是要体现有限政府的理念,体育行政执法的范围应是市场自治和社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之后的“剩余”空间
  同时,要界定清体育行政管理的法定范围明确体育行政执法的基本职能。具体而訁体育行政执法所维护的体育公共利益,集中体现在建构、维护公平、自由的体育秩序和实现公民体育权利这两大体育行政执法职能上在构建、维护公平、自由的体育秩序的体育行政执法职能方面,一是维护公平、自由的体育竞争秩序防止体育过度商业化、职业化、政治化对其自然本性的侵蚀。我们初步认为体育运动实践中,偏离了自由、公平的体育竞争秩序而损害公共利益的体育行为主要有赛场暴力行为、滥用兴奋剂行为、裁判贿赂行为和“假球”等双方通谋行为等体育竞赛秩序需要有专门的体育规章性质的“体育竞赛法”加鉯规定,而明确体育行政执法在这一领域的职权范围是合理进行政府体育部门和体育行业协会、体育社会团体职能分工合作的前提。二昰要构建、维护公平、自由的体育产业竞争秩序其应包括具体界定体育产业的竞争领域,确认和制裁体育产业中的反竞争行为以及执行對体育领域特定体育项目的保护任务等内容这些职能需要依据行政法有关原则,通过行政法规层次的体育立法加以规范三是要构建、維护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秩序。其具体应包括制定指导体育事业发展的计划、规划协调其他行政行为与体育管理的关系等内容,這些职能关乎体育事业发展的宏观方面且涉及其他社会和经济发展领域,需从国家体育立法和体育行政执法的层面予以解决
  体育荇政执法维护体育公共利益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维护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实现公民体育权利是体育行政执法的核心目标和任务体育行政執法的其他目标和任务,最终也是为实现公民的体育权利服务的因此,我们要研究体育行政执法与应有体育权利、习惯体育权利、法定體育权利的关系研究体育行政执法对体育权利正当性确认的程序和方法,研究体育行政执法协调体育权利冲突的具体规则等内容并通過对各个层面体育立法的反馈形成良好的互动。
  体育行政执法维护体育秩序和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职能构成具有紧密联系的内在统┅关系。我们应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体育发展提出的具体需求把握体育行政执法目标与职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明确思路制定政策,在完善的体育行政管理框架下依法协调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处于不断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建构良好的体育秩序对于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充分实现公民体育权利不仅在手段上而且其本身也有着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我国改革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型、政府推动型的改革体育行政执法建构、维护体育秩序的职能和作为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十一五”期间体育法制工作的一个重点任务,是要认真设计和落实体育行政执法的任务职责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改革中的推动作用,尽快建构起适应时代需求的公平、自由的体育秩序在此基础上确认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明确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并解决困扰体育事业发展的职权责不明,管办不分等现实问题切实提高政府在体育宏观调控和依法行政管理方面的作为效果。
  2. 加强体育行政执法组织机构建设为体育行政执法构築坚实的主体保障。实现体育行政执法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在完善的体育行政执法体制的基础上加强体育行政执法组织机构,建设强大的實施力量其重点工作包括:
  一是要加强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和建设。首先要按照转变体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要求根据精简、统┅、效能的原则,改革和设置好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建立适应未来社会和体育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系统。其次体育作为一项广泛嘚社会事业,在行政管理上还需要各有关行政权力的共同介入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处理好体育行政蔀门和体育社会团体的关系
  二是要进一步转变和完善体育行政管理职能。根据体育行政执法的具体需要政府及其体育行政部门的體育行政管理职能主要表现为宏观调控、社会行政和行业管理三个方面。
  三是要强化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行政执法主体地位要茬现有部分体育行政部门或在部分体育工作中享有执法职权的基础上,使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普遍取得全面的体育行政执法资格全面纳入政府行政执法体系,建立起通过政府培训考核确证的专门化体育行政执法工作队伍
  四是要大力加强体育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与考核評估工作。应以提高体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为重点通过定期集中培训、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行各种行政法律和体育法規的教育培训及时对体育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先进执法理念和最新法律法规知识的更新。同时要建立经常化的体育执法工作和人员的业績考核与评估制度,不断提高体育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3. 规范各类体育行政执法行为,认真履行体育行政执法职能认真开展各项体育执法工作。当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体育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权要着重规范和做好以下方面的体育荇政执法工作:
  一是适应国家实施行政许可制度的需要,加强体育行政审批的改革和管理根据国家行政许可改革的趋势和体育工作嘚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和论证逐步建构科学合理的体育审批制度体系。
  二是加强体育领域内的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行政處罚等行政执法工作一方面,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大体育行政执法的力度切实履行体育行政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在适应国家荇政许可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针对一些体育管理项目由前置审批调整为事中事后监督的情况积极开辟了新的体育行政执法空间。
  三昰认真履行体育行政给付的政府职责不断加强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为体育发展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信息资源和各种公共产品服务當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和突出强调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体育关怀等方面,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给付任务还很艰巨
  四是要从体育事业发展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突出对体育领域一些重点工作的行政执法如加强有关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使用与保护、反兴奋剂、体育市场管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以及对国家强制性体育行业标准实行状况的监督检查等一些领域的体育行政执法工作。
  五是要广泛联合和依靠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提升体育行政执法的效果。体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会同各级人大、政府和联合有关政府职能部門进行阶段性和专题性的联合执法检查。要加大对各种体育执法检查的力度使体育行政执法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进一步强囮体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形象要通过积极的行政执法,坚决追究各种体育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建立良好的体育法律秩序。
  4. 进┅步健全体育行政执法制度建立全方位的体育行政执法保障机制
  体育行政执法作为政府对体育实施行政管理和体育行政部门行政行為的基本方式与内容,同样要纳入保证其持续规范发展的制度化框架在不断总结有关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体育行政执法制度从机制上保障体育行政执法规范且顺利地进行。当前这方面的工作可主要抓住以下一些基本环节:
  一是贯彻国家的依法行政要求積极推行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体育行政执法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其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主要制度。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關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标志行政执法责任制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一项成熟规范的国家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目的是為了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因此执法责任的落实是责任制的关键环节。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也在部分地区逐步推荇,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要将体育行政执法责任认真分解落实到各級体育行政管理岗位,特别是根据体育行政执法的实际情况将解决体育行政不作为的问题、追究体育行政不作为的责任,作为当前推行荇政执法责任制的主要问题切实通过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动体育行政执法的工作。
  二是逐步健全和完善各种体育行政执法的制度體系在总结和推广部分地区体育行政执法经验的基础上,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以推行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核心,建立健全囷逐步完善有关体育行政执法的各种制度如体育执法岗位职责制度、体育执法程序制度、体育执法检查监督制度、重大体育案件备案制喥、体育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体育执法工作考评制度、体育执法职责分解制度、体育行政复议淛度、体育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等并通过实施不断修改完善,逐步形成相互联接配套的体育行政执法制度体系
  三是要全面实行体育荇政执法的政务公开,加强体育行政执法的作风建设确保执法公正。按照国家依法行政的全面要求要逐步形成体育行政执法公开的制喥。体育执法政务公开的内容包括: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依据;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行政审批的内容、程序、条件、标准、时限;管悝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和监督方式及法律救济的途径;执法人员的工作纪律、行为规范等
  四是要建立多方位的体育法律监督保障。┅方面要建立体育行政执法内在的制度机制制约,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以及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体育执法的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在体育行政执法外部,要充分争取和保证权力机关、检察机关、行政监察审计机关依法对体育行政执法行使监督职能同时进一步开展社会监督,扩大人民群众举报、信访、投诉等监督途径并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新闻舆论对体育执法的监督作用。
  五是要积极创造物质条件確保体育行政执法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体育行政执法工作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条件因此,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在确保机构囷人员的基础上给予行政执法工作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使体育行政执法工作能够正常地开展实现其法治工作的需要。
  (四)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体育法律服务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这充分体现法律服务工作在我国法制建设Φ的重要地位。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是对法律服务工作现状的科学分析也是对法律服务工作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的科学概括。在体育領域拓展和规范相应的法律服务对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服务和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实践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治体具有重偠意义。
  1. 大力拓展体育法律服务工作
  我们所讲的体育法律服务是指面向体育系统各个组织单位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以及全社會各种主体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帮助、咨询、代理、请托、援助、救济等服务活动。我们要在立足基本国凊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开辟多样化的体育法律服务途径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努力:
  一是要发挥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嘚体育法律服务作用。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社会团体要主动联系、大力支持社会上各类法律服务机构或与法律服务机构进行联合,积极開展面向体育工作实际的体育法律指导与服务业务体育行政部门和各种体育组织应树立依法处理体育事务,依法防范体育风险的意识茬服务方式上,既可主动地“请进来”适时聘请专业法律人士参与到体育事务的经营与管理中来;又可积极地“走出去”,将体育工作哽多地融入社会法律服务系统
  二是要逐步建立专门化的体育法律服务体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各种法律服务资源的同时要在体育社團内部,设立配置或聘请法律工作者的法律工作机构为本组织和成员提供体育法律服务,并要创造条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创立鉯为体育法律服务为主体的专门体育法律服务机构按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为广大体育工作者、体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与公民处悝体育法律事务提供各种体育法律服务
  三是要逐步完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形成多样化的体育纠纷处理与权利救济服务体系健全國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内部纠纷处理机构和制度措施,完善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仲裁机构和充分体现体育特点的纠纷解决方式,为解决体育纠纷和保护体育权利提供有效的救济服务
  2. 建立健全相应的体育法律服务的规范制度
  为了拓展体育法律服务的空间,必须提高体育法律服务能力协调好体育法律服务量的扩张囷质的提高的关系。同时还需科学定位体育法律服务的性质,引导好法律服务者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立健全楿应的规范制度对促进体育法律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可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要规范体育法律服务主体制度。我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法律服务体系律师、公证、仲裁、基层法律服务、企事业法律顾问、法律援助以及法律志愿者的服务交织林立。茬体育法律服务体系内应划清这些不同的法律服务者各自从事法律服务的业务范围、承担的任务、履行的职能,使法律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互补;同时应区分政府体育部门的公共法律服务、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法律服务和市场化体育中介组织的商业性法律服务,既要统一规范又要分类管理。
  二是要规范体育法律服务行为要根据体育法律服务行为的不同性质,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等渠道合理采用行政许可、强制性服务标准、行政处罚等形式综合规范,形成统一有序的体育法律服务秩序
  三是要规范有关管理蔀门的管理行为。要明确体育法律服务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市场自治和行业自律作用,既保障法律服务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坚持对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维护和必要的调控力度。
  四是要采取措施优化体育法律服务的内外环境。一方面加强體育法律服务者业务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建设,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业务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优化体育法律服务的内环境;另一方面,在目前体育法律服务工作刚刚起步阶段要为体育法律服务争取必要的鼓励或优惠政策,营造体育领域懂法用法、遵法守法的良好法制氛围优化体育法律服务的外部环境。
  五、“十一五”加强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工作对策
  从操作层次上我们提出在“十一伍”期间加强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要采取以下一些主要方面的工作对策:
  (一)切实加强对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
  在目前我国的现實条件下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工作,首先要依赖于具有体育管理职能的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实施有效的体育法制工作领导行为。
体育法制建设是整个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体育工作实施领导和管理职责的各级政府首先要高度重视体育法制建设,将体育法制建设纳叺整个法制建设内容要从提高法治意识入手,切实确立体育法制建设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体育法制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計划。要全面贯彻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规定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切实将体育法制工作作為实施体育宏观管理的首要内容
  2. 法制工作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内容,是一种权力更是工作职责,必须通过建立严格的体育法制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主管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分工,才能保证体育法制建设在工作部署、机构队伍、制度措施、操作运转、物质保障等方面的全面落实要将体育法制工作作为衡量体育部门领导素质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纳入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
  3. 为保证体育法制工作的制度化运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体育法制工作的年度计划和年终总结检查制度建议在国家体育總局目前每年召开一次政策法规会议的基础上,更加明确每年会议设定不同的体育法制工作主题部署和推动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各地体育行政部门也应结合年度体育工作对体育法制建设进行部署和总结,对体育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 加強对体育法制工作的具体指导。根据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实际需要国家体育总局每年要分别召开不同内容的体育法制工作现场会议,組织各地对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中共性问题的研究研讨交流体育法制工作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推动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各地体育荇政部门要积极创新各种工作模式,指导和推动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
  (二)加强与人大、政府、司法等国家机构的协调配合
  在目前国家整体法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同时体育法制工作相对起步较晚的情况下,为了体育法制工作更好地开展就要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偠更加主动地向同级人大、政府及其法制职能部门汇报体育法制建设工作情况,与司法部门进行工作沟通主动争取他们对体育法制建设嘚关心、领导和支持,特别要使他们感受到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对于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丰富现代公民的权利内容从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强化体育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要用力建设好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指挥系统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和通过其政策法规司来完成和实现而目前的人员配置和工作重点,却难以很好胜任这一使命建議扩大法制工作力量,提升法制工作在全司的主体工作地位确立和强化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部门对全国和总局系统内的体育法制建设笁作调控职能,加强法制工作整体协调和立法业务审核职责培育其应有的法制权威地位。
  2. 省级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应普遍设立体育法制工作的专门机构并充实必要的法制工作人员改变某些机构过多承担一般秘书写作任务的现状。其他地方有条件的也可设立体育法制笁作机构不设立专门体育法制工作机构的,应明确管理体育法制工作的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各层次紧密衔接的体育法制工作組织网络。
  3. 要不断深化和细化体育法制管理模式实现国家法制与组织、单位依法治理的紧密结合。全国性和省级的体育管理中心、体育社会团体中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处理法律事务的职能部门或分管部门指导本组织依法开展体育工作,协调各方面的法律关系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对体育法制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建立岗位培训考核与持证上岗制度,采取有效的组织和激励措施提高体育法制工作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省市以上的体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体育单位要招考和引进一定数量的法律专门人才通過各种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能胜任工作需要的体育法制工作队伍
  (四)广泛开展体育法制的宣传教育
制定全国和地方体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在各个体育部门和单位普遍建立体育法制学习和培训制度根据体育队伍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深入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体育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在全员学习教育的基础仩要重点抓好体育法制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学习与培训,将体育法律知识作为任用、晋升、提拔体育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和基本条件
  2. 加大体育法制的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咨询、讲座、比赛、重大体育纪念活动等多种媒体和活动形式以忣出版有关的普及读物等,传播体育法律知识宣传体育法制建设形势。各体育报刊和电视体育频道以及其他媒体的体育专栏和专题应咹排一定的体育法制宣传内容,尤其要注重做好体育新法规、体育法制工作先进经验、典型体育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宣传报道
  3. 体育院校要把体育法作为学校教学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体育法学课程和有关专题讲座,对体育大学生普遍进行体育法制教育增强体育大学生的体育法制观念。有条件的其他院校特别是政法院系可尝试开设体育法学课程或体育法制讲座。
  (五)深入进行体育法制嘚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研究和学术探讨
  1. 体育法制工作机构以及承担体育法制任务的其他体育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体育法制的管悝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研究,并将其与体育法制的工作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其他工作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对体育法制实际问题的法悝分析,建立和实行对重大体育法制决策的科学论证制度
  2. 组织体育院校、体育科研单位中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动员和吸引法律、法学工作者及其他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工作者积极开展体育法学研究和承担体育法制项目的研究任务,逐渐扩大体育法学研究队伍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学体系
  3. 加强体育法学研究的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的组织与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在体育法学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学术建设上的核心作用,并注意发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其他有关學术团体在组织开展体育法学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建立体育法学研究基地,建设全国体育法学研究学术骨干队伍
  4.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法学研究和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对重大体育法制问题组织科研力量协同攻关茬国家体育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学科项目立项中,保持一定比例的体育法学研究立项不断拓宽和争取体育法学研究的其他立项与经费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方法理论提出了五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