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图2-56中各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及输入电压之间的微分方程及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002-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002-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141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1,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2.2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3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信号鋶图,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是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做的工作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两种机理分析法和实验辨识法。,引 言,3,依据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定律并通过理论推导来得到数学模型的方法 ,机理分析法,实验辨识法,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这种方法也称为系统辨识,數学模型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微分方程(连续系统)、差分

2、方程(离散系统)及状态方程等。 本章主要研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方框图和信号流图,4,1.电容 2 .电感 3弹簧弹性力 4 阻尼器 5 牛顿定律 6 电机 7 二阶方程的通解,2-0 预备知识牢记一些典型时域数学模型,5,2.1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變换,傅里叶 变换 自学,6,拉氏变换及其性质 1.定义 记 Xs Lxt 2.性质和定理 1线性性质 L ax1t bx2t

3、可拉氏变换的,并且,4终值定理 若xt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lim xt存茬,并且sXs除原点为单极点外在j轴上及其右半平面内应没有其它极点,则函数xt的终值为,存在则,10,6延迟定理 L xt 1t esXs Leat xt Xs a 7时标变换,8卷积定理,,,11,4.举例 例2-3 求单位階跃函数 xt1t的拉氏变换。 解,例2-4 求单位斜坡函数xtt的拉氏变换 解,12,例2-5 求正弦函数xt sint 的拉氏变换。 解,以上几个函数是比较常用的还有一些常用函数嘚拉氏变换可查表求得。,13,例2-6 求函数xt的拉氏变换,,,解 xt x1t x。

4、2t A1t A1t t0 ,14,例2-7 求e at 的拉氏变换 解,例2-8 求e 0.2 t 的拉氏变换。解,15,求x0, x 解,例2-9 若,,二.复习拉氏反变换 1.定义 由潒函数Xs求原函数xt,2.求拉氏反变换的方法 根据定义,用留数定理计算上式的积分值 查表法,16,部分分式法 一般象函数Xs是复变量s的有理代数公式,即,通常m na1 , , an; b0 , , bm 均为实数。首先将Xs的分母因式分解则有,式中p1 , , pn是 Ds 0的根,称为Xs的极点分两种情况讨论 (1) Ds 0无重根。,17,式中ci 是待定常数称为Xs在极點si。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4,2.1 基本概念,定义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 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首要工作(或基础工作)。 自控系统的组成可

6、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液压或气动的等等,然而描述这些系统发展嘚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自控系统,可以摆脱各种不同类型系统的外部特征研究其内在的共性运动规律。 建立方法 解析法(机理模型)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出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实验法(实验建模 )对系统施加典型测试信号(脉冲、阶跃或正弦信号),记录系统的时间响应曲线或频率响应曲线从而获得系统的传递函数或频率特性,25,2.2 时域模型 - 微分方程,2.2.1. 建立系统或元件微分方程的步骤,确定元件输入量和输出量 根据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出元件的原始方程 在可能条件下对各元件的原始方程进行适。

7、当简化略去一些次要因素或进行线性化处理 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描述元件输入和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 对微分方程进行标准化处理与输出量相关的各项置于等号左侧而与输入量相关的置于等号右边;等号左右各项均按降幂排列;将各项系数归化为具有一定粅理意义的形式,26,三个基本的无源元件质量m,弹簧k,阻尼器f 对应三种阻碍运动的力惯性力ma;弹性力ky;阻尼力fv 例2-1 弹簧-质量-阻尼器串联系统。 试列出以外仂Ft为输入量以质量的位移yt为 输出量的运动方程式。,解遵照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有 (1)确定输入量为Ft输出量为yt,作用于质 量m的力还囿弹性阻力Fkt和粘滞阻力Fft均作为 中间变量。

8、 (2)设系统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无外力作用时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2.2.2 机械平移系统举唎,27,(3)按牛顿第二定律列写原始方程即,(5)将以上辅助方程式代入原始方程,消去中 间变量,得,(6)整理方程得标准形,(4)写中间变量与输絀量的关系式,28,2.2.3 电路系统举例 例2-2 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系统。R-L-C串联电路试列出以urt为输入量,uct为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式,令Tm2 m/k,Tf f/k 则方程化为,29,解(1)确定输入量为urt,输出量为uct中间变量为it。,(4)列写中间变量i与输出变量uc 的关系式,(5)将上式代入原始方程消去中。

9、间变量得,(2)網络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忽略输出端负载效应 (3)由KVL写原始方程,it,,30,(6)整理成标准形,令T1 L/RT2 RC,则方程化为,2.2.4 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特征 观察實际物理系统的运动方程若用线性定常特性来描述,则方程一般具有以下形式,,,31,式中ct是系统的输出变量,rt是系统的输入变量 从工程可實现的角度来看,上述微分方程满足以下约束 (1)方程的系数为实常数由系统自身参数决定; (2)左端的阶次比右端的高,nm。这是因为实際物理系统均有惯性或储能元件; (3)方程式两端的各项的量纲应一致利用这点,可以检查微分方程式的正确与否,32,相。

10、似系统的定義任何系统只要它们的微分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在方程中占据相同位置的量,相似量 上面两个例题介绍的系统,就是相似系统,仳如,比如,,,,,,令ucq/C,,模拟技术当分析一个机械系统或不易进行试验的系统时,可以建造一个与它相似的电模拟系统来代替对它的研究。,33,用微分方程求解需确定积分常数,阶次高时麻烦;当参数或结构变化时需重新列方程求解,不利于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用拉氏变換求解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1对微分方程两边进行拉氏变换。 2求解代数方程得到微分方程在s 域的解。 3求s 域解的拉氏反变换即得微分方程嘚解。,2.2.5 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3

t。由KVL写出电路方程,电容初始电压为uc0对方程两端取拉氏变换,36,,,当输入为阶跃电压ur t u0 1t时, 得,式中右端第一项昰由输入电压ur t决定的分量是当电容初始状态uc0 0 时的响应,故称零状态响应;,,,第二项是由电容初始电压uc0决定的分量是当输入电压ur t0。

12、时的響应故称零输入响应。,37,37,例2.15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38,38,39,用拉氏变换求解的优点 1)复杂的微分方程变换成简单的代数方程 2)求得的解是完整的初始条件已包含在拉氏变换中,不用另行确定积分常数 3)若所有的初值为0,拉氏变换式可直接用s 代替 , 得到 当然,阶次高时求拉氏反变换吔不太容易,幸运的是往往并不需要求出解,可用图解法预测系统的性能可用相关性质得到解的特征,初值、终值等满足工程需要。,40,重点 建立微分方程要掌握所涉及系统的关键公式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刚体旋转定律等 建立的微分方程的標准形式 特点 方法直观,但是微

13、分方程的求解麻烦,尤其是高阶系统,,41,,小偏差线性化用台劳级数展开,略去二阶以上导数项 一、假設x,y在平衡点(x0,y0附近变化,即 xx0x, yy0y,二、近似处理,略去高阶无穷小项,严格地说实际控制系统的某些元件含有一定的非线性特性,而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非常困难如果某些非线性特性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可以用线性系统模型近似称为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三、数学方法,2. 2. 6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42,取一次近似且令,即有,解在工作点x0, y0处展开台劳级数,例已知某装置的输入输出特性如下,求小扰动线性化方程,43,2.3.1 传递函數的定义和实际意义,微分方程。

14、是时域中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是采用L 法求解微分方程时引申出来的复频域中的数学模型,它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而且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变化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经典控制理论中最重要的模型,1 定义 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的比,称为传递函数用GS表示。,2-3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44,即,可见输入與输出之间的关系仅取决于电路的结构形式及其参数(固有特性),与输入的具体形式无关,无论输入如何系统都以相同的传递作用输出信息或能量,因此称之为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是代数式,其传递作用还经常用方框图直观的表示,Ucs Gs Urs,

15、45,,,一般的,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式为,式中rt是输入量,ct是输出量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得,a0sn a1sn1 an1s an Cs b0sm b1sm1 am1s am Rs 按定义其传递函数为,46,Gs是由微分方程经线性拉氏变换得到,故等价只是把时域变换到复频域而已,但它是一个函数便于计算和采用方框图表示,广泛应用 其分母多项式就是微分方程的特征哆项式,决定系统的动态性能从描述系统的完整性来说,它只能反应零状态响应部分但在工程实际当中 1)都是零初始条件的,即系统茬输入作用前是相对静止的即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 0的值为零。

16、 2)输入在t 0以后才作用于系统,即输入及其各阶导数在t 0的值为零; 对於非0初始条件时可采用叠加原理。,47,试列写零初始条件下网络传递函数 Ucs/Urs.,例2.3.1 如图RLC电路,解 零初始条件下取拉氏变换,传递函数,48,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B为虚地点,所以,所以,49,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总结 传递函数是由线性微分方程(线性系统)当初始值为零时进行拉氏变化得到的,已知传遞函数Gs和输入函数Xs,可得出输出Ys通过反变换可求出时域表达式yt。,可以由环节的微分方程直接得出传递函数只要将各阶导 数用各阶s代替即可。即,50,,,2.3.2 传递函数的性质 a传递函数

17、是一种数学模型,与系统的微分方程相对应 b传递函数是系统本身的一种属性,与输入量的大小和性质无关 c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因为拉氏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 d传递函数描述的是一对确定的变量之间的传递关系,对中间變量不反应 e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因而它不能反映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运动情况(零状态解) f传递函数一般为复变量s 的有理分式,它的分母多项式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且阶次总是大于或等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即n m并且所有的系数均为实数。 g传递函數与脉冲响应一一对应是拉氏变换与反变换的关系。 系统辨识,51,2.3.3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可看成是若干称为典型环

18、节的基本因子的乘积,一般认为典型环节有6种这些典型环节,对应典型电路。这样划分对系统分析和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 分述如下,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用传递函数来描述,任一复杂的传递函数Gs都可表示为,52,1.比例环节 (杠杆,齿轮系电位器,变压器等) 运动方程式 ct K rt 传递函数 Gs K 单位阶跃响应 Cs Gs Rs K/s ct K1t 可见當输入量rt1t时, 输出量ct成比例变化,,rt,1,,ct,K,53,53,比例环节 输出量无滞后,按比例复现输入量,,电位器,54,54,惯性环节 该环节存在储能元件典型惯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一阶常微分方程,其特点是当系统输

19、入有阶跃变化时,系统输出是由零逐渐跟上如图所示。a为系统的输入变化b为系统的输絀响应。输出按单调指数规律上升.,,55,惯性环节中因含有储能元件故突变的输入信号不能立即复现。其运动方程为 传递函数为,2. 惯性环节,惯性環节,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惯性环节,56,2.惯性环节 微分方程式,式中T是惯性环节时间常数。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有一个负实极点 p

20、比于输入量的積分其动态特性方程为 传递函数为,59,3.积分环节 微分方程式,传递函数,60,单位阶跃响应,当输入阶跃函数时,该环节的输出随时间直线增长增长速度由1/T决定。当输入突然除去积分停止,输出维持不变故有记忆功能。,,1,,,1,,,,,T,,,61,微分环节,RC电路,4. 微分环节,理想的微分环节其输出与输入量的导數成比例,即 传递函数为,一阶微分环节,62,,,,,式中T 0,0 1n 1/T,T 称为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 为阻尼比,n为自然振荡频率振荡环节有一对位于s左半平媔的共轭极点,传递函数为,或,5.二阶振荡环节 微分方程式为,63,单位阶跃响应,式。

21、中cos1。响应曲线 是按指数衰减振荡的故称振 荡环节。,,,1,64,6.延迟环節 微分方程式为 ct rt 传递函数为 单位阶跃响应,ct 1t ,,1,1,,,,无理函数的工程近似,A,B,65,2.4 控制系统结构图,2.4.1 结构图的基本组成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数学模型都是用純数学表达式来描述系统特性,不能反映系统中各元部件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 定义 由具有一定函数关系的环节组成的,并标明信号流姠的系统的方框图称为系统的结构图。 结构图又称为方框图、方块图等既能描述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定量关系,又能明显地表示系统各蔀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66,方框(环节) 方框表示。

22、对信号进行数学变换方框中写入元部件或系统的传递函数。系统输出的象函数等于輸入的象函数乘以方框中的传递函数或者频率特性 信号线 信号线是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在直线旁边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數或象函数这里的信号引出与测量信号一样,不影响原信号所以也称为测量点.,综合点(比较点) 比较点表示对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加減运算,“”表示相加“”表示相减。进行相加或相减的量应具有相同的量纲单位 分支点(引出点) 引出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从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在数值和性质方面完全相同。,67,2)结构图的基本作用 a 简单明了地表达了系统的组成和相互联系可以方便地评价每┅个元件对系统性。

23、能的影响信号的传递严格遵照单向性原则,对于输出对输入的反作用通过反馈支路单独表示。 b 对结构图进行一萣的代数运算和等效变换可方便地求出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 c s0时表示的是各变量间的静态特性,否则动态特性。,68,结构图的绘制步骤,1 列写每个元件的原始方程(保留所有变量便于分析),要考虑相互间负载效应 2 设初始条件为零,对这些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到传递函数,然后分别以一个方框的形式将因果关系表示出来而且这些方框中的传递函数都应具有典型环节的形式。 3 将这些方框单元按信号流姠连接起来就组成完整的结构图。,69,例2-16 画出下图所示RC网络的结构图,解1 列写各元。

24、件的原始方程式,,i,70,2取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表示荿方框形式,3将这些方框依次连接起来得图,,,71,71,结构图的绘制,,例2.17 绘制如图所示RC网络的结构图。 中间变量i, i1, i2; 信号量ur, uc 根据电路定律得到以下方程,,,,,,72,72,按照上述方程,可以 分别绘制相应元件的结构图如图 a d所示。然后根据相互关系将这些结构图在相同信号处连接起来,就得到整个系统的結构图,,73,总结,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 对各元件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作出各元件的方框图和比较点 置系统输入量于左端,输出量于右端便得到系统结构图。 从与系统输入

25、量有关的比较点开始,依据信号流向把各元部件的结构图连接起来。,74,练习 绘絀RC电路的结构图,75,2.4.2 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 1.三种基本连接形式 1 串联。相互间无负载效应的环节相串联即前一个环节的输出是后一个环节的輸入,依次按顺序连接 故环节串联后等效的传递函数等于各串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由图可知 UsG1sRs CsG2sUs 消去变量Us 得 Cs

26、去C1s 和C2s得 Cs G1s G2sRs GsRs 故环节并联后等效的传递函数等于各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78,3 反馈连接 连接形式是两个方框反向 并接如图所示。相加点处 做加法时为正反馈做减法 时为负反馈。,由图有 Cs GsEs Bs HsCs Es Rs Bs 消去Bs 和Es得 Cs Gs Rs HsCs,上式称为闭环传递函数,是反馈连接的等效传递函数,79,,定义 Gs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Es Cs Hs反馈通道传递函数 Cs Bs Hs1 单位反饋系统 GsHs 开环传递函数 ES Bs,,,,式中负反馈时取“”号, 正反馈时取“-”号,8。

27、0,2.闭环系统的常用传递函数 考察带有扰动作用下的闭环系统如图所示它代表了常见的闭环控制系统的一般形式。,(1)控制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Ns 0 有,81,(2)扰动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Rs 0有,(3)两个输入量同時作用于系统的响应,82,(4)控制输入下的误差传递函数,(5)扰动输入下的误差传递函数,(6)两个输入量同时作用于系统时的误差,83,3.闭环控制系統的几个特点,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通过定量分析更令人信服。 (1)外部扰动的抑制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2)系统精度有可能仅取决于反馈通道的精度 (3)各传递函数具有相同的特征方程式动态特性相同(固有属性)与输入和输出无。

对于复杂系统的结构图一般都有相互交叉的回环当需要确定系统的传函时,就要根据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先解除回环的交叉然后按方框的连接形式等效,依次化简,90,90,注意,对综匼点和分支点进行移动位置,消除交叉回路但在移动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必须保持移动前后信号。

29、的等效性; 相邻综合点可以互相換位和合并; 相邻分支点可以互相换位; 综合点和分支点之间一般不宜交换位置,91,91,,,,,,,,,,,92,92,,,,,,,,,,,,,,93,93,,,,,,,,,,,,,,,,94,例2.9,95,95,例2.10试化简下述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显然若不移動比较点或引出点的位置就无法化简,96,96,首先将 间的引出点后移到方框的输出端 接着将 组成的内反馈网络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为,97,97,得到图为 嘫后将 组成的内反馈网络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为,98,98,得到图为 最后将求得其传递函数为,99,99,练习试化简下述系统结构图。

30、并求传递函数Cs/Rs,显然囮简该结构图也需要移动比较点和引出点,需要注意得是引出点和比较点之间是不宜随便移动的。因此我们将比较点前移将引出点后迻。 得到图为,100,100,将两个比较点合并并将求出 的等效传递函数 得到图为 得到系统等效传递函数,101,2.4.3 闭环系统的结构图和传递函数,控制系统常采用反馈结构,又称闭环控制系统通常,控制系统会受到两类外作用信号的影响一类是有用信号,或称为输入信号、给定值、参考输入等常用rt表示;另一类则是扰动,或称为干扰、噪声等常用nt表示。 通过对反馈控制系统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直接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變换,可求取反馈控制系统的传函

31、。 通过对反馈控制系统结构图简化也能求传函,102,反馈通道传递函数 从输出端反送到参考输入端的信號通道,称为反馈通道,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前向通道是指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通道,10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上图中将反馈的输出通路断开反馈信号对于参考输入信号的传递函数称为开环传递函数。这时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与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乘积为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04,作用丅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 ,这时系统结构图如上图系统传递函数为 系统输出为,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 ,这时系统结构图如上图系统传递函数为 系统输出为,105,105,系统总输出 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系统的总输出应为各外作

32、用引起输出的综合因而得到系统总输出为,106,唎2-17 用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求下图所示系统传递函数。,,,解方法1,,,107,,,方法2,,,108,例2-18 用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求下图所示系统传递函数,解,109,,,,,110,2.5.1 信号流图的基本概念 1.定義信号流图是表示一组联立线性代数方程的图。 先看最简单的例子有一线性系统,它由下述方程式描述 x2 a12 x1 式中 x1为输入信号变量;x2为输出信号变量;a12为两信号之间的传输增益。即输出变量等于输入变量乘上传输值若从因果关系上来看,x1为“因”x2为“果”。这种因果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信号传递关系 函数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由方框图到信号流图, 有些中间变量可以不表示出来 如I1。 有些中間变量(位于综合点前有输出)必须表示出来,如Ei和E 用单位增益 支路将它们分开。,113,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114

34、,2-5 控制系统的信號流图及梅逊公式,K,,Mason公式,G 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总增益 (系统传递函数) 1 Li LaLb - LLL Li 一个回路的总增益 LaLb 两两互不接触的回路的总增益 LLL 三个互不接触的囙路的总增益 Gk 从输入到输出第k条通道的总增益 k 中去掉与第k条通道接触的部分,115,回路 沿信号方向每一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闭路。 通道 从输入到輸出沿信号方向每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通道 接触 指有公共的节点和支路。,f,be, cf 回路, becf 不是回路 abcd 是通道aecd 和abecd 不是,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116。

一清二楚,,,,,a43,a44,x1,a12,x2,,x3,x4,x5,a23,a34,a45,a24,a25,a32,,,,,117,2.信号流图的基本元素 1 节点用来表示变量用符号“ O ”表示,并在近旁标出所代表的变量 2 支路连接两节点的定向线段,用符号“”表示 支路具有两个特征 有向性 限定了信号传。

36、递方向支路方向就是信号传递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有权性 限定了输入与输出两個变量之间的关系。支路的权用它近旁标出的传输值增益表示,118,3.信号流图的几个术语 节点及其类别 输入节点源点 只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它玳表系统的输入变量如图中x1。,混合节点 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如图中x2、x3,输出节点汇点 只有输入支路的节点,它代表系統的输出变量如图中x4。,,1,x2,,,,,119,通道及其类别 通道 从某一节点开始沿着支路的箭头方向连续经过一些支路而终止在另一节点的路径。用经过的支路传输的乘积来表示 开通道 如果通道从某一节点开始,终止在另一节点上而且通道中的。

37、每个节点只经过一次如a12 a23 a34 。,闭通道回环 洳果通道的终点就是起点的开通道如a23 a32 ,a33 自回环 ,120,前向通道 从源节点到汇节点的开通道。 不接触回路 回路之间没有公共的节点和支路 4.信號流图的基本性质 1)信号流图只能代表线性代数方程组。 2)节点表示系统的变量表示所有流向该节点的信号之(代数)和;而从该节点鋶向各支路的信号,均用该节点变量表示 3)信号在支路上沿箭头单向传递,后一节点变量依赖于前一节点变量即只有“前因后果”的洇果关系。 4)支路相当于乘法器信号流经支路时,被乘以支路增益而变换为另一信号 5)对于给定的系统,信号流图不唯一

画出下图所示系统的信号流图。,解按照翻译法可直接作出系统结构图所对应的信号流图,Rs,,,,E1s,Cs,E2s,,G2s,G1s,-Hs,,,,,124,,系统结构图 信号流图 变量 节点 输入变量 源节点 比较点 引出點 混合节点 传输线 方框 支路 输出端 汇节点,,125,2.8.3 。

39、梅逊增益公式 1.梅逊增益公式 输入输出节点间总传输的一般式为,式中P 总传输 增益; n 从源节点至彙节点前向通道总数; Pk 第K条前向通路的传输; 信号流图的特征式; k 第k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式,126,线性代数方程的克莱姆法则,为所有不同囙环的增益之和;,为每两个互不接触回环增益乘积之和 ;,为每三个互不接触回环增益乘积之和;,为在中除去与第k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後的特征式 称为第k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127,解信号流图的组成4个单回环一条前向通道 1 bi dj fk bcdefgm bidj bifk djfk bidjfk P1 abcdefg。

1,132,梅逊增益公式在结构图上的应用,,由于一一對应的关系可以直接根据结构图,利用梅逊公式直接写出传递函数 例2-19 已知结构图如图所示,试用梅逊公式求Cs/Rs,1.相加点处的-记入反馈支蕗增益中,2。

42、.相加点与其输入线上的分支点翻译成相邻的2个节点增益为1,但代表不同变量,比较点与其输出线代表的是一个节点但如果仳较点前的输入线有分支点,分支点和比较点就必须用两个节点表示,133,解,134,例1,,,,,,,,,,,,,,,,,,,,1,1,R,Y,a,b,c,d,e,f,g,x1,x2,x3,x4,2-5

43、应该达到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竝的一般方法。 3)掌握运用拉氏变换法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等概念,有清楚的理解 4)正确理解傳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 5)正确理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并对重要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闭環传递函数、扰动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能够熟练掌握,137,6)掌握系统结构图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结构图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2.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了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线性定常系统数学模型嘚形式,介绍了两种解析

44、式(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和两种图解法(结构图和信号流图),对于每一种形式的基本概念、基本建立方法及运算用以下提要方式表示出来。,138,(1)微分方程式,基本方法,直接列写法,原始方程组 线性化 消中间变量 化标准形,转换法,由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式 由结构图传递函数微分方程 由信号流图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基本概念,物理、化学及专业上的基本定律 中间变量的作用 简化性与准确性偠求,139,(2)传递函数,基本概念,定义,线性定常系统 零初始条件 一对确定的输入输出,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零极点分布图 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基本方法,萣义法 由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图解法,由结构图化简传递函数 由信号流图梅逊公式传递函数,140,(3)结构图,基本概念,数学模型结构的图形表示 可用玳数法则进行等效变换 结构图基本元素(方框、相加点、分支点、支路),基本方法,由原始方程组画结构图,用代数法则简化结构图,由梅逊公式直接求传递函数,串联相乘 并联相加 反馈等效 分支点与比较点的移动,141,,O_O谢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