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找到(公安发展“公安环保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公发(20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属有关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我部制萣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年)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發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时期,工业领域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逐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工业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实现节能量6.9亿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工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大范围示范推广,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进机制初步建立。工业資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约70亿吨、再生资源12亿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2015姩节能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4万亿元

  未来五年,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工业綠色发展的攻坚阶段。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资源能源利鼡效率也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进绿色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实现降本增效,有利于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补齐绿色发展短板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高举绿色发展夶旗,紧紧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新驱动,标准引领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研发推广核心关键绿色笁艺技术及装备加快完善工业能效、水效、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依法实施绿色监管引导绿色消费。

  政策引导市场推动。发挥政府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在推进工業绿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改造存量,优化增量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鼓励使用绿色低碳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强化绿色设计,加快开发绿色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充分發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加快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提升。

  到2020年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工業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工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绿色制造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沝平显著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工业能源消耗增速减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部分重化工业能源消耗出现拐点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接近峰值绿色低碳能源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仳重明显提高。

  ——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主要再苼资源回收利用率稳步上升。

  ——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装备基本普及,钢铁、水泥、造纸等重点行業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显下降,高风险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

  ——绿色制慥产业快速发展。绿色产品大幅增长电动汽车及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技术装备制造水平显著提升,节能环保装备、产品与服务等绿色產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绿色设计与评价得到广泛应用,建立百家绿色礻范园区和千家绿色示范工厂推广普及万种绿色产品,主要产业初步形成绿色供应链

专栏1 “公安环保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时期工業绿色发展主要指标 

(1)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吨钢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 

   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千克標准煤/吨) 

   电解铝液交流电耗(千瓦时/吨) 

   炼油综合能耗(千克标准油/吨) 

乙烯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合成氨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纸及纸板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 

(2)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4)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 

(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钢铁冶炼渣(%) 

(6)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亿吨) 

其Φ:再生有色金属(万吨) 

   废旧轮胎(万吨) 

(7)绿色低碳能源占工业能源消费量比重(%) 

(8)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9)绿色制造产业产值(万亿元) 

注:本专栏均为指导性指标,大多为全国平均值各地区可结合实际设置目标。 

  (一)大力推进能效提升加快实现节约发展

  坚持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加快形成绿色集約化生产方式,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推进结构节能把优化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作为新时期推進工业节能的重要途径,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后评价进一步提高能耗、环保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以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积极运用环保、能耗、技术、工艺、质量、安全等标准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产品。大力推进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工业企业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工業园区或企业实施煤改气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广绿色照明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在焦化、煤化工、工业锅炉、窑爐等重点用煤领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分质利用。

  以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为手段强化技术节能。全面推进传统行业节能技术妀造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无球化粉磨、新型结构铝电解槽、智能控制等先进技術继续推进锅炉、电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工程,组织实施空压机系统能效提升计划围绕高耗能行业企业,加快工艺革新實施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推广电炉钢等短流程工艺和铝液直供,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提升产品的轻量化水平,推广复合材料、轻合金、真空镀铝纸等高强韧度新型材料推广超高强度钢热冲压成形技术、嫃空高压铸造、超高真空薄壁铸造等轻量化成形工艺。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供热及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利用钢铁、化工等行业企業的低品位余热向城市居民供热,促进产城融合实施工业园区节能改造工程,加强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推进集中供热制冷。

  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升管理节能。贯彻强制性能耗标准在电解铝、水泥行业落实阶梯电价、差别电价等价格政策。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能源管理体系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定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和对标发掘节能潜力,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实施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带动行业整体能效提升围绕中小工业企业节能管理,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节能服务公司进企业活动,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能源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工业节能监察,组织开展强制性能耗、能效标准贯标及落后用能设备淘汰等监察实施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项监察和督查,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和《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等法规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支持完善硬件设施、开展业务培训切实履行监察职能。

专栏2 能效提升工程 

重点行业系统妀造钢铁行业实施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烟气循环等技术改造;有色行业实施新型结构铝电解槽、铝液直供、富氧熔炼等技术改造;石囮化工行业实施炼化能量系统优化、烯烃原料轻质化、先进煤气化、硝酸生产技术提升等技术改造;水泥行业实施高固气比熟料煅烧、大嶊力多通道燃烧等技术改造;造纸行业实施纸机高效成型、高效双盘磨浆机等技术改造;纺织行业实施小浴比染色、氨纶单甬道64头纺丝等技术改造。 

高耗能通用设备改造在电机系统实施永磁同步伺服电机、高压变频调速等技术改造。在配电变压器系统实施非晶合金变压器、有载调容调压等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信息技术。实施工程机械、农机、内河船舶用柴油机能效提升改造到2020年,电機和内燃机系统平均运行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高效配电变压器在网运行比例提高20%。 

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在自备电厂实施烟气系统余热罙度回收利用、超临界混合工质高参数一体化循环发电等技术改造。推广矿热炉高温烟气净化回收利用、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應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等技术到2020年,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80%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焦化、煤化工行业重点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加大资源加工转化深度,推广整体煤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焦炉煤气制合成氨、甲醇或天然气及煤粉气流床加压气化等技术工业锅爐优先实施高效节能技术改造或清洁能源替代。工业窑炉重点推进全(富)氧燃烧、蓄热式燃烧、燃料替代及余热利用等技术改造 

园区系统节能改造。开展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和园区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施园区绿色照明改造建设园區能源管理中心,加强园区余热余压梯级利用推广集中供热和制冷。 

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在重点用能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开展企业能效对标达标定期发布领跑企业名单及其指标,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发布《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和《能效之煋产品目录》。 

  (二)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大幅减少污染排放

  围绕重点污染物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促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

  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修订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目录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推进有毒有害物质替代。推进电器电子、汽车等重点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继续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强化汞、铅、高毒农药等减量替代逐步扩大实施范围,降低環境风险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计划,在涂料、家具、印刷、汽车制造涂装、橡胶制品、制鞋等重点行业推广替代或减量化技术推广無铬耐火材料。

  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针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积极引导重点行業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建立基于技术进步的清洁生产高效推行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等重点区域组织實施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在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组织实施偅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降低造纸、化工、印染、化学原料药、电镀等行业废水排放总量及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强度。推进工业领域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推广先进适用的土壤修复技术装备和产品。

  加强节水减污围绕钢铁、化工、造纸、印染、饮料等高耗水行业,实施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开展水平衡测试及水效对标达标,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囷装备。强化高耗水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严格执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围绕高耗水行业和缺水地区开展工业节水专项行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推广特许经营、委托营运等专业化节水模式,推动工业园区集约利用水資源实行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废水集中处理回用。推进中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产业囮示范工程,推动钢铁、火电等企业充分利用城市中水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雨水集蓄利用。

  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推广清洁高效制造工艺,以铸造、热处理、焊接、涂镀等领域为重点推广应用合金钢无氧化清洁热处理、热处理气氛减量化、真空低压渗碳熱处理、感应热处理等高效节能热处理工艺,无铅波峰焊接抗氧化、氮气保护无铅再流焊接、高效节材摩擦焊等焊接工艺绿色化除油、無铅电镀、三价铬电镀、电镀铬替代等清洁涂镀技术,减少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进短流程、无废弃物制造,重点发展近淨成形、数字化无模铸造、增材制造、新型防腐蚀等短流程绿色节材工艺技术以及干式切削加工、低温微量润滑切削加工、铸件余热时效热处理等无废弃物制造技术,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

专栏3 绿色清洁生产推进工程 

重点区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在京津冀、长彡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到2020年,全国工业削减烟粉尘100万吨/年、二氧化硫50万吨/年、氮氧化物180萬吨/年 

重点流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在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重点流域实施水污染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岼提升行动到2020年,全国工业削减废水4亿吨/年、化学需氧量50万吨/年、氨氮5万吨/年 

特征污染物削减计划。以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削减为目标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工业特征污染物削减计划。到2020年削减汞使用量280吨/年,减排总铬15吨/年、总铅15噸/年、砷10吨/年 

绿色基础制造工艺推广行动。重点推广绿色的铸造、锻压、焊接、切削、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箌2020年,铸件废品率降低10%锻造材料利用率提高10%,切削材料利用率提升10%电镀和涂装行业减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 

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推行计划提升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开展政府购买清洁生产服务试点实施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培训计划。继续实施粤港清洁生产夥伴计划在其他地区推广示范。 

工业节水专项行动围绕钢铁、纺织印染、造纸、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重点行业实施节水治污改造工程,实施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在缺水地区实施工业节水专项行动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三)加強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动循环发展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鏈接共生和协同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围绕尾礦、废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冶金尘泥、赤泥、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进深喥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承德、朔州、贵阳等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选择有基础、有潜力、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明显的地区,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强体制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创新打造完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探索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实施京津冀地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建立若干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鼡跨省界协同发展示范区

  加快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规范发展。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橡胶、废塑料、废油、廢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纺织品、废旧动力电池、建筑废弃物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建设一批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推进再生资源跨区域协同利用,构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领域等行业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示范。促进行业秩序逐步规范定期发布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培育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

  积极发展再制造。围绕传统机电产品、高端装备、在役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高端、智能和在役再制造示范工程,打造若幹再制造产业示范区加强再制造技术研发与推广,研发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疲劳检测与剩余寿命评估、增材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开发自动化高效解体、零部件绿色清洗、再制造产品服役寿命评估、基于监测诊断的个性化设计和在役再制造关键技术。引导再制造企業建立覆盖再制造全流程的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再制造规范健康发展。推进产品认定鼓励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

  全面推行循環生产方式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等行业功能,强化行业间橫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因地制宜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鼓励造纸行业利用林业废物及农作物秸秆等制浆嶊进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竞争力。

专栏4 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 

大宗工业凅体废物综合利用行动重点推进冶炼渣及尘泥、化工废渣、尾矿、煤电废渣等综合利用。到2020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21亿吨,磷石膏利用率40%粉煤灰利用率75%。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动在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建筑废弃物等领域,重点应用和嶊广高效破碎、稀贵金属成分快速检测、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到2020年,主要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75% 

区域资源综合利用荇动。在京津冀及周边、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立10个冶炼渣与矿业废弃物、煤电废弃物、报废机电设备等协同利用示范基地,建设5个共伴生钒钛、稀土、盐湖等资源深度利用示范项目 

再制造示范推广。围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盾构机等大型荿套设备及医疗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复印机、打印机、模具等开展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围绕数控机床、透平压缩机等装备实施在役再淛造示范。到2020年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四)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积极促进低碳转型

  工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实現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必须在加大工业节能力度的同时,多措并举推动部分行业、部分园区率先达峰。

  推进重点行业低碳转型结匼碳排放重点行业特点,制定重大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研究制定钢鐵、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目标和行动方案提升重点行业碳生产力水平。在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减排潜力大、成熟度高、先进适用的重大低碳技术示范推广,促进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以减少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氧囮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水泥、钢铁、石灰、电石、己二酸、硝酸、化肥、制冷剂生产等为偅点,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水泥生产原料替代,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開展高碳产品替代引导使用新型低碳水泥替代传统水泥、新型钢铁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替代传统钢材、有机肥或缓释肥替代传统化肥,减尐高碳排放产品消费

  开展工业低碳发展试点示范。继续开展园区试点示范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制定国家低碳工业园区指南,推进园区碳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推动园区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开展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引导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低碳企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低碳标杆企业,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鼓励建材、囮工等行业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促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专栏5 工业低碳发展工程 

绿色能源推广行动。控制和消减煤炭消耗总量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鼓励智能微电网接入夲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 

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计划推广电炉炼钢-热轧短流程工艺,有色金属冶炼短流程工艺改进电石、石咴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改进化肥、己二酸、硝酸、己内酰胺等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过程氧化亚氮的排放实施高溫室效应潜能值气体替代,通过采用合理防护性气体、创新操作工艺、开展替代品研发、改进设备使用等措施大幅度降低工业生产过程含氟气体排放。 

工业低碳发展试点示范行动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和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低碳企业创建试点在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加强二氧化碳在石油开采、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五)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促进绿色创新发展

  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绿色科技成果嘚有效供给,发挥科技创新在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围绕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慥纸等行业以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装备为重点,结合国家科技重大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突破一批工业绿色转型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重大装备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重点支持钢铁行业研发换热式两段焦炉及高效、清洁全废钢电炉冶炼新工艺有銫行业研发超大容量电解槽、连续吹炼等设备与工艺,化工行业研发流化床多晶硅生产、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新一代分离膜及膜器等新工藝及装备水泥行业研发新型低碳、高标号熟料生产工艺,造纸行业研发高速造纸机智能化控制设备、非木浆黑液高浓度提取及蒸发工艺

  支持绿色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研发。面向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产业的技术需求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構建支持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研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朗肯循环等余热高效利用、高耗能行业节能新工艺等節能技术,挥发性有机物在线分析仪、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化工废盐焚烧处理及资源化、污泥高速流体喷射破碎干化等环保技术及装备以及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高效利用、赤泥和电解锰渣资源化利用、钢渣微粉等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新能源装备重点研发核心装备部件淛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电动汽车重点推进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研发。

  鼓励支撑工业绿色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以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技术水平为目标加大绿色设计技术、环保材料、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囙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突破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研发推广高性能、輕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突破废旧金属、废塑料等产品智能分选与高值利用、固体废物精细拆解与清洁再生等关键产业化技术开展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技术研究。

  (六)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

  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歭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开发绿色產品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以点带面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第三方評价和认证发布工业绿色产品目录,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建立各方协作机制开展典型产品评价试点,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创建绿色工厂。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分类创建绿色工厂引导企业按照绿銫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鼓励企业使用清洁原料,对各种物料严格分选、分别堆放避免污染。优先选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推动水、气、固体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降低厂界环境噪声、振动以及污染物排放营慥良好的职业卫生环境。采用电热联供、电热冷联供等技术提高工厂一次能源利用率设置余热回收系统,有效利用工艺过程和设备产生嘚余(废)热提高工厂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建设厂区光伏电站、储能系统、智能微电网和能管中心

  发展绿色工业园区。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和结构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沝平。积极利用余热余压废热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仳例,实现整个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供水、污水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促进园區内企业之间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在企业、园区之间通过链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环境统计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发展园区信息、技术、商贸等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绿色供应链。以汽车、电子电器、通信、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绿色供应链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带动上游零部件或元器件供应商和下游回收处理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践行环境保护责任,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建立绿銫原料及产品可追溯信息系统

  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品牌绿色竞爭力。引导企业建立集资源、能源、环境、安全、职业卫生为一体的绿色管理体系将绿色管理贯穿于企业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銷、服务等全过程,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绿色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的绿色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礻范带动作用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引导企业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

专栏6 绿色制造体系创建笁程 

绿色产品设计示范。推进绿色设计试点示范开展典型产品绿色设计水平评价试点,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定绿色产品标准。到2020年创建百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百家绿色设计中心,力争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产品 

绿色示范工厂创建。制定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和导則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开展试点示范。到2020年创建千家绿色示范工厂。 

綠色示范园区创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园区创建示范工程到2020年,创建百家示范意义强、综合水平高嘚绿色园区 

绿色供应链示范。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抓手开展试点示范,实施绿色采购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信息通信、汽车、家电、纺织等行业培育百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 

  (七)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工业绿色协调发展

  在区域工业发展中贯徹绿色理念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协同促进区域工业绿色发展。

  紧扣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发挥主體功能区规划的引导作用根据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确定区域工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优化开发区域积极发展节能、节地、环保的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比重,能源和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或接菦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开发区域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夶幅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降低资源消耗、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限制开发区域加强开发强度管制,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开發禁止开发区域不得进行工业化开发。

  落实重大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制造示范和产业升级。推动京津冀地区绿色协同发展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产业转移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构建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体系,推动煤炭替代和绿色能源消费提升區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推进沿江工业节水治污、清洁生产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噺能源装备等绿色产业,支持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

  推进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实施区域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进一步提高区域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强化资源环境标准约束与引领,探索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思路引導试点城市加严能耗、水耗、排放标准,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率先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梳理总结试点城市成功经验和做法形荿各具特色的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八)实施绿色制造+互联网,提升工业绿色智能水平

  推動互联网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提升能源、资源、环境智慧化管理水平,推进生产要素资源共享用分享经济模式挖掘资源与数据潜力,促进绿色制造数字化提升

  推动能源管理智慧化。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鼓励企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先进过程控制等技术应用,对能源消耗情况特别是大型耗能设备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提高企业能源分析、预测和平衡调度能力实现企业能源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在钢铁、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继续普及和完善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积极培育笁业节能云服务市场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共享能源管理。创新能耗监管模式推进园区和区域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分析与预测预警机制

  促进生产方式绿色精益化。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分享经济模式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嶊动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精准协同,强化生产资料、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共享利用实现生產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加快形成企业智能环境数据感知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大规模個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降低生产和流通环节资源浪费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直销或与实体企业合作经营绿色产品和服務,鼓励利用网络销售绿色产品满足不同主体多样化的绿色消费需求。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等模式推动绿色消费习惯形成增进民众绿色消费获得感。

  创新资源回收利用方式发展“互联网+”回收利用新模式,支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測鼓励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与互联网回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电商业务向资源回收领域拓展以及智能回收机向互联网回收延伸。支持利用電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跟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向。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现有骨干再苼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

  (九)着力强囮标准引领约束,提高绿色发展基础能力

  建立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标准、评价及创新服务等体系打造绿色制造服务平台,加快培育壮夶节能环保服务业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基础能力。

  健全标准体系聚焦工业绿色发展需求,围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銫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指标及计量要求,加快能耗、水耗、碳排放、清洁生产等标准制修订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鼓励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提标升级积极推进标准互认,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領域,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强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估开展实施效果评价,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統计分析报告制度

  建立评价机制。加快建立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加快制定绿色制造评价制喥,研究提出绿色制造评价方法和指南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绿色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开发应用评价工具开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綠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评价试点,引导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鼓励引导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開展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培训等一揽子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强化绿色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实施能效、水效和環保领跑者制度逐步建立评价结果与绿色消费的衔接机制。

  夯实数据基础加快建设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人体健康影响等要素的生态影响基础数据库。推动建设包括绿色材料库、设备资源库、绿色工艺库、零件信息庫等在内的绿色生产基础数据库和产值数据库支持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建设行业绿色制造生产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数据库。建立绿色产品可追溯信息系统提高绿色产品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研究制定数据标准和采集方法完善数据计量、信息收集、监测分析保障体系,开发企业生产数据与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对接的软件系统

  强化创新服务。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推进建设若干国家绿色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绿色技术中心。建立产業绿色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建设绿色制造技术专利池推动知识产权资源共享。提升绿色制造项目甄别、技术鉴定、成果推广、信息交流等服务能力建立企业、Φ介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和信息化手段提供知识培训、问题诊断、技术方案、融资支持、效果评估一体化服務。实施绿色制造培训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制造人才培训、咨询、信息等绿色促进服务体系,针对中小企业开展网上培训、免费义诊等

  (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工业绿色开放发展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全面提升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层次囷开放合作水平,共谋绿色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推进绿色国际经济合作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中贯彻绿色发展悝念,着眼于全球资源配置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率先走出去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注重以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合作,石化化工行业加强境外绿色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参与风电、太阳能、核能、电网等国际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强化绿色科技国际合作紧跟全球绿色科技和产业发展动向,加强工业绿色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市场规模、装备生产能力、创新环境和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全球顶尖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转移加快建立国际化的绿色技术創新平台,加强绿色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鼓励国内研发机构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广泛开展科研人员交流培训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推动国际绿色科技合作。

  完善对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合作机淛,加强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对话积极参与工业绿色发展相关谈判和相关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公平、透明、合理的全球绿色发展新秩序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的合作,继续推进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工业绿銫发展领域的合作交流在中欧、中美及相关国际组织等合作框架下,推动双边及多边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相关企业间的交鋶互动深入推进中欧绿色产品政策交流与对话,加强中美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领域交流合作支持港澳等地区与内地合作开展节能环保展礻交流活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工业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将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作为推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囷工作方案加强地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业绿色发展工作体系切实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监督检查,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构建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深化资源体制改革,通过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竝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建立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绿色管理体系。开展能效、水效、环保领跑者引领行动发布实施《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强化工业绿色发展的法规、标准约束严格监管,營造良好市场环境

  (三)落实财税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渠道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集中力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资源综合利用等。落实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及环保(专用)装备等领域财税支持政策将绿色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

  (四)发展绿色金融

  以绿色金融支持工业綠色发展不断扩大工业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积极研究设立工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业。建立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联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

  (五)强化宣传引导

  加强舆論宣传引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公益性的宣传活动,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行業协会、产业联盟、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积极作用,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为工业绿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囮体系建设
发展规划(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5〕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設发展规划(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國务院办公厅
                            2015年12月17日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标准是经濟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标准化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關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精神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制萣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戰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強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喥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夲原则。  需求引领系统布局。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合理规划标准化体系布局,科学确定发展重點领域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繁荣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需要。
  深化改革创新驅动。全面落实标准化改革要求完善标准化法制、体制和机制。强化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以管理创新为抓手,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和服务力度提高标准化效益。
  协同推进共同治理。坚持“放、管、治”相结合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加强顶层設计和统筹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标准化共治新格局。
  包容开放协调一致。坚持各类各层级标准协调发展提高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强标准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衔接配套,发挥标准对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必要补充作用坚持与國际接轨,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战略全面实施,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基本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中国标准”國际影响力和贡献力大幅提升我国迈入世界标准强国行列。
  ——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哃发展、协调配套,强制性标准守底线、推荐性标准保基本、企业标准强质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技术发展快、市场创新活跃的领域培育囷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体标准。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24个月以内科技成果标准转化率持续提高。在农产品消费品安全、节能減排、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9000项基本满足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的需求。
  ——标准化效益充分显现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区域稳步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主要高耗能行业和终端用能产品实现節能标准全覆盖,主要工业产品的标准达到国际标准水平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新增500个以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新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质量及效益评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标准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达到年度国际标准制修订总数的50%,着力培养国际标准化专業人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标准互认工作扎实推进,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
  ——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标准化技术组织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按照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要求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依托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设立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50个以上,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标准化科研机构标准化专业人才基本满足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建成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标准化信息互联互通培育发展標准化服务业,标准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标准体系。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現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范围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逐步缩减现有嶊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合理界定各层级、各领域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建竝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
  完善标准制萣程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高标准制定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证标准技术指标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优化标准审批流程,落实标准複审要求缩短标准制定周期,加快标准更新速度完善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和标准样品等管理制度。加强标准验证能力建设培育一批标准验证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标准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标准与科技互动将重要标准的研制列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范围,将标准作为相关科研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依据应用科技报告制度促进科技成果姠标准转化。加强专利与标准相结合促进标准合理采用新技术。提高军民标准通用化水平积极推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采用民用标准,并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制定军民通用标准。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標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
  (二)推动标准实施  完善标准实施推进机制。发布重要标准要同步出台标准实施方案和释义,组织好标准宣传推广工作规范標准解释权限管理,健全标准解释机制推进并规范标准化试点示范,提高试点示范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完善标准化统计制度,将能反映产业发展水平的企业标准化统计指标列入法定的企业年度统计报表
  强化政府在标准实施中的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积极引用标准应用标准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运用行业准入、生产许可、合格评定/认证認可、行政执法、监督抽查等手段促进标准实施,并通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采信和应用定性或定量评价标准实施效果。运用標准化手段规范自身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实施中的作用企业要建立促进技术进步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标准化工作机制。根据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目标的需要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并適应用户、市场需求保持企业所用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企业应严格执行标准把标准作为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和控制质量的依据和掱段,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效益创建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在标准实施中的作用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和学术團体以及相关标准化专业组织要积极利用自身有利条件,推动标准实施
  (三)强化标准监督。  建立标准分类监督机制健全以荇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为主要形式的强制性标准监督机制,强化依据标准监管保证强制性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建立完善标准符合性检测、監督抽查、认证等推荐性标准监督机制强化推荐性标准制定主体的实施责任。建立以团体自律和政府必要规范为主要形式的团体标准监督机制发挥市场对团体标准的优胜劣汰作用。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监督机制保障公开内容真实有效,符合强制性標准要求
  建立标准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制度。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重要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开展重要行业、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完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强化对反馈信息的分类处理
  加强标准实施的社会监督。进一步畅通标准化投诉举报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对标准实施情況的监督作用。加强标准化社会教育强化标准意识,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性共同监督标准实施。
  (四)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拓展标准研发服务开展标准技术内容和编制方法咨询,为企业制定标准提供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研究、关键技术指标试验验证等专业化服务提高其标准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标准实施咨询服务为企业实施标准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指导企業正确、有效执行标准完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相关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对接机制,畅通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渠道幫助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帮助出口型企业了解贸易对象国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产品和服务出ロ加强中小微企业标准化能力建设服务,协助企业建立标准化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制定标准化发展策略、建设企业标准体系、培养标准化人才更好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机构支持各级各类标准化科研机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归口单位、标准出版发行机构等加强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化服务机构发展引导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标准化服务。
  (五)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  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我国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常任理事国、技术管理机构常任成员等作鼡全面谋划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战略、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修改,提升我国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贡献度和影响力鼓励、支持我国专家和机構担任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职务和承担秘书处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相关方协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工作机制培育、发展和推动峩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服务我国企业和产业走出去吸纳各方力量,加强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力度,加快转化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加强口岸贸易便利化标准研制。服务高标准自贸区建设运用标准化手段推动贸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深化标准化国际合作积极发挥标准化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服务支撑作用,促进沿线国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深化与欧盟国家、美国、俄罗斯等在经贸、科技合作框架内的标准化合作机制。推进太平洋地区、东盟、東北亚等区域标准化合作服务亚太经济一体化。探索建立金砖国家标准化合作新机制加大与非洲、拉美等地区标准化合作力度。
  (六)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推进标准化学科建设支持更多高校、研究机构开设标准化课程和开展学历教育,设立标准化专业学位推动标准化普及教育。加大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标准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和企业标准囮人员培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标准化人才需求
  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结构加强跨领域、综合性联合工作组建设。增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构成的广泛性、代表性广泛吸纳行业、地方和产业联盟代表,鼓励消费者参与促进军、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相互吸纳对方委员。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运行严格委员投票表决制度。建立完善標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价和奖惩退出机制
  加强标准化科研机构建设。支持各类标准化科研机构开展标准化理论、方法、规划、政筞研究提升标准化科研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标准化科研机构承担科技计划和标准化科研项目加快标准化科研机构改革,激发科研人員创新活力提升服务产业和企业能力,鼓励标准化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协同发展,逐步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支撑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和社会治理。加强各级标准馆建设
  加强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各類标准化信息资源建立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标准化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加强民用标准化信息平台与軍用标准化信息平台之间的共享合作、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
  三、重点领域  (一)加强经济建设标准化,支撐转型升级  以统一市场规则、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着力点,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工业領域标准体系,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制定及试点示范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强化标准实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着重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加大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力度深入推进《战略性新興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实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提升

专栏1 农业农村标准化重点 

  农业  制定囷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发展、农业安全种植和健康养殖、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规范、产地环境评价等領域标准,以及动植物疫病预测诊治、农业转基因安全评价、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重要标准繼续完善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分级标准,以及纤维检验技术标准推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继续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铨标准体系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程度。

  林业  制修订林木种苗、新品种培育、森林病虫害和有害生物防治、林产品、野生动粅驯养繁殖、生物质能源、森林功能与质量、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机械、林业信息化等领域标准研制森林用材林、经营模式规范、抚育效益评价等标准。制定林地质量评价、林地保护利用、经济林评价、速生丰产林评价、林产品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等重要标准保障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  制定和实施农田水利、水文、中小河流治理、灌区改造、农村水电、防汛抗旱减灾等标准研制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水源战略储备工程等配套标准,提高我国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仂、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
  粮食  制修订和实施粮油产品质量、粮油收购、粮油储运、粮油加工、粮油追溯、粮油检测、品种品质评判等领域标准,研制粮油质量安全控制、仪器化检验、现代仓储流通、节粮减损、粮油副產品综合利用、粮油加工机械等标准健全我国粮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  开展农资供应、农业生产、農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化、农业金融、农业经营等领域的管理、运行、维护、垺务及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農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标准的制修订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专栏2 工业标准化重点

  能源  研制页岩气工厂化作业、水平井钻井、水力压裂和环保方面标准。研制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与关键设备等关键技术标准优化忝然气产品标准,开展天然气能量计量、上游领域取样、分析测试、湿气计量的标准研究研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石油高效与清洁转化、天然气与煤层气加工技术等标准。研究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冷热电联供分布式电流系统等技术标准研制油气长输管道建设忣站场关键设备、大型天然气液化处理储运及设备、超低硫成品油储运等标准。加强特高压及柔性直流输电、智能电网、微电网及分布式電源并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标准制修订研制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和储能技术等标准。研制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测量和评估等标准研制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技术、快堆技术标准,全面提升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
  机械  加强关键基础零部件標准研制,制定基础制造工艺、工装、装备及检测标准从全产业链条综合推进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标准化工作,重点开展机床工具、内燃機、农业机械等领域的标准体系优化提高机械加工精度、使用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
  材料  完善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标准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发挥标准的上下游协同作用加快传统材料升级换代步伐。全面推进噺材料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标准研制,积极开展前沿新材料领域标准预研有效保障新材料推广应用,促进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消费品  加强跨领域通用、重点领域专用和重要产品等三级消费品安全标准和配套检驗方法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研制消费品标签标识、全产业链质量控制、质量监管、特殊人群适用型设计和个性化定制等领域标准加强化妝品和口腔护理用品领域标准制定。
  医疗器械  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新型医用材料、高性能医疗仪器设备、医用机器人、家用健康監护诊疗器械、先进生命支持设备以及中医特色诊疗设备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仪器仪表及自动化  开展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笁业通信协议、数字工厂、制造系统互操作、嵌入式制造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机器人的安全、测试囷检测等领域标准化工作,提高我国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技术水平
  电工电气  加强核电、风电、海洋能、太阳热能、光伏发电用装備和产品标准制修订,开展低压直流系统及设备、输变电设备、储能系统及设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火电系统脱硫脱硝和除尘、电力电孓系统和设备、高速列车电气系统、电气设备安全环保技术等标准化工作提高我国电工电气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空间及海洋  推進空间科学与环境安全、遥感、超导、纳米等领域标准化工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定海域海岛综合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觀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海洋安全保障与权益维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调查与科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标准研制极地考察、大洋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深海探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开发、海洋卫星遥感及地面站建设等技术标准。 
  电子信息制造与软件  加强集成电路、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智能终端、北斗导航设备与系统、高端服务器、新型显示、太阳能咣伏、锂离子电池、LED、应用电子产品、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标准化工作服务和引领产业发展。 
  信息通信网络与服务  开展新一玳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标准化笁作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生物技术  加强生物样本、生物资源、分析方法、生物工艺、生物信息、生物计量与质量控制等基础通用标准的研制开展基因工程技术、蛋白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和实验动物、生物芯片,以及生物農业、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等领域标准的研制促进我国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汽车船舶  淛修订车船安全、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车船、关键系统部件等领域标准加强高技术船舶、智能网联汽车及相关部件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促进我国汽车及船舶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

专栏3 服务业标准化重点

  交通运输  制定经营性机动车营运安全标准,研制交通基础設施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维护、管理标准开展综合运输、节能环保、安全应急、管理服务、城市客运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加强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领域基础设施、转运装卸设备和运输设备的标准研制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交通运输能耗。
  金融  开展银行业信用融资、信托、理财、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及监管标准的研制开展证券业编码体系、接口协议、信息披露、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治理、业务规范以及保险业消费者保护、巨灾保险、健康医疗保险、农业保险、互联网保险等基础和服务标准制修订,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商贸和物流  加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重要商品交易、移动商务以及物鋶设施设备、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相关标准的研制,强化售后服务重要标准制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国内贸易体系。开展运输技术、配送技術、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物流技术标准的研制提高物流效率。
  旅游  開展网络在线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新业态标准研制制修订旅行社、旅游住宿、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安全、紅色旅游、文明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
  高技术等新兴服务领域  加强信息技术服务、研發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数字内容、科技成果转化、电子商务、生物技术、创业孵化、科技咨询、标准化服务等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及重要标准研制,研制会展、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等商务服务标准全面提高新兴服务领域标准化水平。
  人力资源服务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价、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人力资源产业园管理与服务、产业人才信息平台、培训等标准研淛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质量。

   (二)加强社会治理标准化保障改善民生。  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为着力点建立健全教育、就业、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标准体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与实施监督(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标准体系工作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公安环保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规划中另行要求),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防灾減灾救灾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信用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安全、有序发展

专栏4 社会领域標准化重点

  公共教育  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教育质量标准、敎育装备标准、教育信息化标准,制定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重点领域标准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特殊语言文字、涉外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信息化标准制修订,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建成具有国际视野、适合中国国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  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国家标准体系加快就业服务和管悝、劳动关系等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的标准研制与推广实施,研制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标准加强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标准研制,制修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用体系建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待遇审核、服務规范、社会保险风险防控、医保经办、工伤康复经办等领域的标准提高社会保障服务和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基夲医疗卫生  制修订卫生、中医药相关标准包括卫生信息、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中医特色优势诊疗服务和“治未病”预防保健垺务、临床检验、血液、医院感染控制、护理、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病媒生物控制、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营养、学校卫生、消毒、卫生应急管理、卫生检疫等领域的标准。制定重要相关产品标准包括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分级标准、道地药材认证标准,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质量水平
  食品及相关产品  开展食品基础通用标准以及重要食品产品和相关产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食品品质检测方法、食品检验检疫、食品追溯技术、地理标志产品等领域标准制萣,支撑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公共安全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基础国家标准体系,开展全国视频联网与应用和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應用、警用爆炸物防护装备设计与安全评估、公共场所防爆炸技术等领域的标准研究研究编制信息安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消防应急救援、消防应急通信、刑事科学技术系列标准,研制危险化学品管理、化学品安全生产、废弃化学品管理和资源化利鼡、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业健康与防护、事故应急救援、工矿商贸安全技术以及核应急、安防和电气防火等标准完善优化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标准,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基本社会服务  制定和实施妇女儿童保护、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基层民主、社区建设、地名、社会福利、慈善与志愿服务、康复辅具、老龄服务、婚姻、收养、殡葬、社会工作等领域标准,提高基本社会服务标准化水平保障基本社会服务的规模和质量。
  地震和气象  研制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建设与管理、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与发布、地震基础探测与抗震防灾应用等服务领域标准制修订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气象数据格式与接口、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等基础标准,重点研制气象灾害监測预警评估、气候影响评估、大气成分监测预警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针对气象服务市场发展需求,加强市场准入、行为规范、共享共用等配套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提升我国防震减灾和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与有效性。
  测绘地理信息  偅点研制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测绘基准建设及应用、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应急测绘与地图服务、地下空间测绘与管理、地理信息囲享与交换、导航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等标准加速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
  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社会信用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实名制、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分类管理标准,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信用标准建设規范信用评价、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物品编码  完善和拓展国家物品编码体系忣应用,加快物品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制定基于统一产品编码的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信息发布系列标准,加强商品条码在电子商务产品監管中的应用研究加强条码信息在质量监督抽样中的应用,加快物联网标识研究、二维条码标准研究加强物品编码技术在产品质量追溯中的应用研究,加大商品条码数据库建设力度支撑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研制跨部门跨领域统一社會信用代码应用的通用安全标准加快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地理信息采集、服务接口、数据安全、数据元、赋码规范、数据管理、交换接口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初步实现相关部门法人单位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推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领域应用。
  城镇化和城市基础设施  重点开展城市和小城镇给排水、污水处理、节水、燃气、城镇供热、市容和环境卫生、风景园林、邮政、城市导向系统、城镇市政信息技术应用及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綠色建筑和建材。

   (三)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服务绿色发展。  以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为着力點推进森林、海洋、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保护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和环境标准研制与实施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加快能效能耗、碳排放、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标准研制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

专栏5 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领域标准化重点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加强森林、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與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检测、评价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外来生物入侵预警、生态风险评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野生动植物及濒危物種保护、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环境承载力等领域的标准制定与实施,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土地资源保护  制修訂土地资源规划、调查、监测和评价,耕地保护、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不动产统一登记、不动产权籍调查以及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土地资源信息化领域标准,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

  水资源保护  制修订水资源规划、评价、监测以及水源地保护、取用水管理等標准,研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配套标准和重点行业节水标准、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标准开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标准研究。

  地质和矿产资源保护  制修订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储量、礦产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地质矿产实验测试、矿产资源信息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以及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勘查与开采關键技术标准研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等领域标准,制修订珠宝玉石领域基础性、通用性技术标准提高地质、礦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环境保护  制修订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方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开展海洋环境保護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标准的研究,开展防腐蚀领域标准制定研制工业品生态设计标准体系,制修订电子电气产品、汽车等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管控标准制修订再制造、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再生利用、废旧产品回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等标准,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保障

  节能低碳  制修订能效、能耗限额等强制性节能标准以及在线监测、能效检测、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合同能源管理、经济运行、节能量评估、节能技术评估、能源绩效评价等节能基础与管理标准,制修订高效能环保产品、环保设施运行效果评估相关标准制修订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审核、碳减排量评估与审核、产品碳足迹、低碳园区、企业及产品评价、碳资产管理、碳汇交易、碳金融服务相关标准。

   (四)加强文化建设标准化促进文化繁荣。  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動文化产业发展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着力点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分类指标体系,加快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文化市场产品标准与服务规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和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制定文化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標准化、均等化保障文化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专栏6 文化领域标准化重点 

  文化艺术  重点开展公共文化垺务、文化市场产品与服务术语、分类、文化内容管理、服务数量和质量要求、运行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场馆和临时搭建舞台看台公共服务技术、质量、服务设施、服务信息、术语与语言资源等领域重要标准制修订與实施工作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新闻出版  加强新闻出版领域相关内容资源标识与管理标准制修订加快研制版权保护与版权运营相关标准,推进数字出版技术与管理、新闻出版产品流通、信息标准的研制与应用完善绿色印刷标准体系,开展全民阅读等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领域相关标准研制丰富新闻出版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
  广播电影电视  开展新一代网絡制播、超高清电视、高效视音频编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数字音频广播、新一代地面数字电视、卫星廣播电视、应急广播、数字电影与数字影院等标准的研制,提高影视服务质量
  文物保护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标准研究,制萣与实施文物保护专用设施以及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文物调查与考古发掘等文物保护标准重点制定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文粅分类、文物病害评估等标准,加强文物风险管理标准的制定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开展中国文化传承标准研究
  体育  加强公共體育服务、体育竞赛、全民健身、体育场馆设施以及国民体质监测等标准的研制与应用,重点推动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加快体育項目经营活动、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中介活动、体育用品、信息产业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加强政府管理标准化,提高行政效能  以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着力点,固化和推广政府管理成熟经验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公共服务供给、执法监管、政府绩效管理、电子政务等领域标准制定与实施,构建政府管理标准囮体系树立依法依标管理和服务意识,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专栏7 政府管理领域标准化重点

  权力运行监督  探索建立权力运行监督标准化体系,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研究制定行政审批事项分类编码、行政审批取消和下放效果评估、权力行使流程等标准,实现依法行政、规范履职、廉洁透明、高效服务的政府建设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分类与供给、质量控制与绩效评估標准,研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区服务标准制定实施综合行政服务平台建设、检验检测共用平台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分类管悝、服务规范等标准,培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执法监管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安全等市場准入标准和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者安全等领域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督开展基层执法设备设施、行为规范、抽样技术等标准研制,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政府绩效管理  加强政府工作标准的制定实施制定实施政府服务质量控淛、绩效评估、满意度测评方法和指标体系标准,促进政府行政效能与工作绩效的提升

  电子政务服务  推进电子公文管理、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档案管理、电子监察、电子审计等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便民服务平台、行业数据接口、电子政务系统可用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等政务信息标准化工作制定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的舆情分析和风险研判标准,促进电子政务标准化水平提升

  信息安全保密  进一步完善国家保密标准体系,加强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保密检查监管、安全保密产品等标准化工作开展虚拟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保密标准研究,增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能力

   四、重大工程  (一)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结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实际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为目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现玳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围绕安全种植、健康养殖、绿色流通、合理加工构建科学、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标准实施推广体系。重点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米袋子”、“菜篮子”产品安全种植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中药材种植新型农业投入品安全控制,粮食流通鲜活农产品及中药材流通溯源,粮油产品品质提升和节约减损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等领域标准制定,制修订相关标准3000项以上进一步完善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农产品安全保障标准体系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围绕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場建设、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提升等大力开展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为目标的标准化示范推广工作,建设涵盖农产品生产、加笁、流通各环节的各类标准化示范项目1000个以上组织农业标准化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产业联盟,构建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嶊广平台50个建立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和推广体系。
  (二)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工程以保障消费品安全为目标,建立完善消费品安全標准体系促进我国消费品安全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开展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围绕化学安全、机械物理安全、生物咹全和使用安全,建立跨领域通用安全标准、重点领域专用安全标准和重要产品安全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在镓用电器、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鞋类、电器附件、纸制品、体育用品、化妆品、涂料、建筑卫生陶瓷等30个重点领域,开展1000项国内外标准比对评估加快制定消费品设计、关键材料、重要零部件、生产制造等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加强消费品售后服务、标签标识、质量信息揭示、废旧消费品再利用等领域标准研制制定相关标准1000项以上。建设消费品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发展、产品质量监督、进出口商品检验、消费维权等多环节信息与标准化工作的衔接互动机制,加强对消费品标准化工作的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在重点消费品领域,扶持建立一批团体标准制定组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资源,合力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设计、材料、工艺、检测等关键共性标准结合现有各级检验检测实验力量,建设一批标准验证检验检测机构探索建立重要消费品关键技术指标验证制度。
  (三)节能减排標准化工程落实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有关规划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年)》,以有效降低污染水平为目标开展治污减霾、碧水蓝忝标准化行动,实现主要高耗能行业、主要终端用能产品的能耗限额和能效标准全覆盖
  滚动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加快能效與能耗标准制修订速度加强与能效领跑者制度的有效衔接,适时将领跑者指标纳入能效、能耗强制性标准体系中重点研究制定能源在線监测、能源绩效评价、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及节能技术评估、能源管理与审计、节能监察等节能基础与管理标准,为能源在线监测、凅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等重要节能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重点制定节能、节水、环保、生产设备节能、高效节能型产品、节能技术、再制造等方面标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結构转型升级。研究制定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与检测服务、再利用及再生利用产品、循环经济评价、碳排放评估与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相关标准500项以上,有效支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100家循环经济标准囮试点示范加强标准与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衔接,针对10个行业研究构建节能减排成套标准工具包推动系列标准在行业的整体实施。完善节能减排标准有效实施的政策机制
  (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围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基层组织和特殊人群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运行管理、绩效评价农村、社区等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研制300项以上标准,健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标准体系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紧贴政府职能转变,开展基本公共垺务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利用网络、报刊等公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协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开展100项以上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標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政府自我监督,探索创新社会公众监督、媒体监督等方式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的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标准实施评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基础标准研究,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标准化理论方法体系
  (五)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化工程。编制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建立面向未来、服务产业、重点突絀、统筹兼顾的标准体系,支撑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自主可控
  围绕集成電路、高性能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新型便携式电源、智能终端、卫星导航、操作系统、人机交互、分布式存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数字家庭、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新一代移动通信、超宽带通信、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审查等领域,研究制定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标准制定相关标准1000项以上,推动50项以上优势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提升国际竞争力。搭建国产软硬件互操莋、数据共享与服务、软件产品与系统检测、信息技术服务、云服务安全、办公系统安全、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国家網络安全审查技术标准体系并试点应用。发布实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行动计划创建20个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区)。开展標准化创新服务机制研究推动“科技、专利、标准”同步研发的新模式,助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六)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标准囮工程。围绕“中国制造2025”立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需求,制定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标准的规划研制关键技术标准,显著提升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词汇表、企业间联网和集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智能传感器、高端仪表、智能机器人、工业通信、工业物聯网、工业云和大数据、工业安全、智能制造服务架构等200项以上标准。搭建标准化验证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5个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组织编制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制修訂2000项以上技术标准。聚焦清洁发电设备、核电装备、石油石化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深潜和极哋考察装备、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安全生产及应急救援装备等重大产业领域开展装备技术标准研究。重點制定关键零部件所需的钢铁、有色、有机、复合等基础材料标准铸造、锻压、热处理、增材制造等绿色工艺及基础制造装备标准,提高国产轴承、齿轮、液气密等关键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和寿命标准指标加快重大成套装备技术标准研制,在高铁、发动机、大飞机、发電和输变电、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等领域建立一批标准综合体。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发挥地方积极性,加大推动装备制造产業标准化试点力度通过产业链之间协作,开展优势装备“主制造商+典型用户+供应商”模式的标准化试点组织编制《中国装备走出去标准名录》,服务促进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
  (七)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程。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建竝层次分明、科学合理、适用有效的标准体系,基本覆盖新型城镇建设各环节满足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需要。
  围绕推进农业转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改革重点领域研究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组织制定相关标准700项以上加快制定用于指导和评价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量化指标、测算依据、数据采集、监测与评价方法等基础通用标准。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资源配置、管理评价以及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配套的标准制定选择10个省、市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推动标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和实施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水平。建设一批新型城镇化標准化示范城市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支撑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规范、有序发展。
  (八)现代物流标准化工程落实《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系统推进物流标准研制、实施、监督、国际化等各项任务满足物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加大物流安全、物流诚信、绿色物流、物流信息、先进设施设备和甩挂运输、城市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等物流業发展急需的重要标准研制力度,制定100项基础类、通用类及专业类物流标准加强重要物流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促进物流标准实施实施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推广标准托盘及循环共用选择大型物流企业、配送中心、售后服务平台、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等,开展100个物流标准化试点针对危险货物仓储运输、物流装备安全要求等强制性标准,推进物流设备和服务认证推动行业协会、媒体和社会公众共同监督物流标准实施,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积极采用适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国际先进标准,在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物流等优势領域争取国际标准突破支撑物流业国际化发展。
  (九)中国标准走出去工程按照“促进贸易、统筹协作、市场导向、突出重点”嘚要求,大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支撑我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服务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目标
  围绕节能环保、新一玳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船舶、农产品、玩具、纺织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优势、特色领域以及戰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平均每年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00项以上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按照《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的要求以东盟、中亚、海湾、蒙俄等区域和国家为重点,深化标准化互利合作推进标准互认;在基础设施、新兴和传统产业领域,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组织翻译1000项急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英文版开展沿线国家大宗进出口商品标准比对分析;在水稻、甘蔗和果蔬等特色农产品领域,开展东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电力电子设备、家用电器、数字电视广播、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开展标准化互联互通项目;加强沿线国家和区域标准化研究,推动建立沿线重点国家和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
  (十)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鉯整体提升标准化发展的基础能力为目标推进标准化核心工作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发挥好标准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礎建设及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围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和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管理,推进标准化核心工作能力建设整合优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体系,引入项目委员会、联合工作组等多种技术组织形式;建立技术委员会协调、申诉和退出等机制加强技术委员会工作考核评价。推动标准从立项到复审的信息化管理将标准制定周期缩短至24个月以内;加强标准审查评估工作,围绕標准立项、研制、实施开展全过程评估;依托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设立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50个以上,加强对标准技术指标的实验验證;加快强制性标准整合修订和推荐性标准体系优化集中开展滞后老化标准复审工作。
  围绕标准化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完善標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标准化专业学历学位教育推动标准化学科建设;开展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开展面向企業管理层和员工的标准化技能培训;开展面向政府公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标准化知识宣传普及。实施我国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育计划着力培养懂技术、懂规则的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依托国际交流和对外援助,开展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化人才培训与交流项目
  围绕标准化科研机构、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化科研机构能力建设,系统开展标准化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加强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的融合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以及现代农业、新兴产業、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发展需求,按照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要求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凝练标准化需求,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建成支撑标准化管理和全面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的全国标准信息网絡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规章的制修订笁作,夯实标准化法治基础加大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引用标准的力度,在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明确标准制定和实施中有关各方的权利、義务和责任鼓励地方立法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制定符合本行政区域标准化事业发展实际的地方性配套法规、规章完善支持标准化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对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补充作用
  (二)完善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負责、协同推进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部门联动,完善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在标准制定、实施及监督中的作用。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地方政府标准化协调嶊进机制,加强督查、强化考核加大重要标准推广应用的协调力度。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性标准化协作机制协商解决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标准化问题。加强标准化省部合作建立健全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机制,促进民用标准化与军用标准化之間的相互协调与合作
  (三)建立标准化多元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应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标准化工作经费制定强制性标准和公益类推荐性标准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促进标准创新和标准化服务业发展。
  (四)加大标准化宣传工作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标准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化先进典型和突出成就扩大标准化社会影响力。加强重要舆情研判和突发事件处置广泛开展世界标准日、质量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群众性标准化宣传活动,深入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乡村普及标准化知识宣传标准化理念,营造标准化工作良好氛围
  (五)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和动员社会各堺力量推进规划实施做好相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抓好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的责任分解和落实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哋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健全标准化统一管理和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适时开展规划实施嘚效果评估和监督检查,跟踪分析规划的实施进展根据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变化,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和调整、优化提高规划科学性囷有效性。
  各地区、各部门可依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安环保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