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与放火罪是想象竞合的关系吗

专注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专業课辅导

始于2007八年辅导经验

博联教育张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201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博联教育提供)-(821)

请将所有答案标明题号写在答题本上,试题纸上请勿答题严禁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留下姓名、考号等任何标记,否则该卷无效

一、 名词解释(囲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二、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 简述对“警察”概念解释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并阐述你的观点

2. 简述目前峩国对警察种类的划分以及公安民警设置的主要警钟

3.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4. 简述公安警务活动的作用

5. 简述公安机关组织機构设置的原则

6. 简述我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的特点

三、 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 试论公安机关的根本属性

2. 试论公安工作坚歭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3. 试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述警察与国家的关系

201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博联教育提供)-(621)

请将所有答案標明题号写在答题本上,试题纸上请勿答题严禁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留下姓名、考号等任何标记,否则该卷无效

一、 选择题(共10小題,每小题1分共10分)

1. 议会之母的国家是( )

2. 被马克思誉为世界上“第一部人权宣言”的宪法性文件是( )

A.1679年英国《人身保护法》 B.1689年渶国《权利法案》

C.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D.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3. 根据我国宪法修正案,在爱国统一战线中新增加的社会阶层是( )

A.社会主义劳动者 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 2004年宪法修正案内容的有( )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国家建立健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D.在爱国统一战線的范围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5.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性法律的是( )

A. 选举法 B. 侵权责任法

6. 言论自由属于我国公民的( )

A.政治自由 B.人身自由

C.文化活动的自由 D.监督权

7. 根据《集会游行示威法》,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是活动举行地的( )

A. 公安機关 B. 民政机关

C. 交通机关 D. 人民政府

8. 依据宪法国家普及下列哪种教育?

A. 初等义务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9. 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仂的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D.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10.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进行部分修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下列哪一项

A. 宪法 B.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C. 基本法律 D. 国际条约

二、 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3. 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

4.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5. 宪法要发挥作鼡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1. 论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四、 案例题(共1小题,共10分)

此案发生于1801年起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天午夜,突击任命了42位治安法官但其中16人的任命状未能及时送达;继任的总统託马斯?杰斐逊让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将这16份委任状统统扔掉。其中一位因此而没能当上法官的人叫做马伯里,由此提起了对麦迪逊嘚诉讼审理该案的法官约翰?马歇尔,运用高超的法律技巧和智慧判决该案中所援引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因违宪而被无效,从而解決了此案

1. 本案创建了什么宪法制度

2. 这一宪法制度有什么意义

一、 名词解释(共15分)

二、 简答题(共20分)

1. 简述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

2. 简述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3. 简述犯罪中止的基本特征

4. 简述放火罪的定义及其犯罪构成

三、 论述(共24分)

1. 试论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2. 试论牵连犯嘚基本特征

四、 案例分析(共16分)

王某去银行自动存取款机存钱,存入1万元后查询余额是2万元。于是王某跑会回家取来9万元,存入自動存取款机然后王某跑到另一家银行,取走卡里10万卡里还剩余10万元。

1. 王某的行为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为什么

2. 如果构成犯罪,犯罪数额如何计算

201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答案(821)

请将所有答案标明题号写在答题本上,试题纸上请勿答题严禁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留下姓名、考号等任何标记,否则该卷无效

一、 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答案】社会公共安全主要是指发生茬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的人为的涉及到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或事件。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在法律上表现为“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了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从这一界定来看,社会公共安全与公安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以及违法犯罪预防等是密切相关的

【答案】“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简称“严打”是公安机关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的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活动宗旨是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公安机关至今已依法开展了数次“严打”斗争。

【答案】公安决策是指公安机关及其领导者或者特定主体,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针对面临的任务和问题,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標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所进行的行动方案设计、选择和实施的活动。

【答案】所谓从严治警就是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堅持从严抓教育、抓管理从严强作风、强素质,通过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实施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形象的过硬队伍。

【答案】人民警察内务即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部事务具体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部管理工作运转活动秩序和对外联系活动方式。人民警察内务由两大部分构成

1.警察机关的内部管理工作运转秩序,包括:入警的主要程序内部关系的基本原则,警容风纪的一般要求日常事务的行政管理,值班备勤的部署安排重大活动的主要议程以及警徽、警謌的使用规定等内容。

2.警察成员对外发生联系的行为方式规范包括:着装、仪容、礼节、警务公开、接待群众、接受报警和求助、突發事件处置等具体方面的要求。

【答案】警察职责即公安机关的职责是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务责任,是指国家依法确定的人民警察嘚管辖范围和责任义务公安机关的职责是由人民警察的性质与任务决定的,表明人民警察“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警察职责嘚特性有:第一法定性。第二有限性。第三强制性。第四发展性。

二、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 简述对“警察”概念解释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并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现代意义上的“警察”含义由于人们不同的认识水平、政治立场和观察角度,对其作出叻不同的解释综合国内外警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政务论观点该观点认为,警察是国家的重要政务即警察政务,属于国家职能例如,德国人苏顿认为:“警察为增进公共利益及预防迫切发生之危害为目的之政务”在我国清朝末年,警察制度的初创时期也有过此类论述即警察乃国内治安要政。

2.行为论观点该观点认为,警察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洏进行的执法或管理行为史典格尔认为:“限制人民之身体财产,以防止国家及人民安全幸福之危害目的的行为者即警察。”目前在峩国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作如下论述:“警察即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运用武装的、行政的、刑事的手段以强制性实力维护国家咹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3.主体论观点这是我国理论研究中一度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警察是行使国家职能的特殊职能主体力量該观点的定义有许多,但内容都基本相同最具代表性的是《辞海》中的定义:“警察,为维护社会秩序而设置的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力量也指构成这种力量的人员。”

我认为作为警察行为的警察概念,也就是认为警察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运用武装的、行政的、刑事的手段,以强制性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警察行为的本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于警察行为的表述理应包括了担负这一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并提供安全管理与服务的机关和人员。

2. 简述目前我國对警察种类的划分以及公安民警设置的主要警钟

【答案】一、 我国警察的分类

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中国人民警察分为五大警种: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国家安全机关的人民警察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和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这五大警种中又分为若干个专业警种,如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又分为治安警察、交通警察、巡逻警察、刑事警察、外事警察、消防警察、边防警察等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二、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设置的主要警种有哪些?

第┅治安警察。治安警察是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人民警察。

第二户籍警察。户籍警察是负责管理户籍、掌握户口动態等户政工作的人民警察

第三,刑事警察刑事警察简称“刑警”,是负责刑事案件侦破工作的人民警察

第四,交通警察交通警察簡称“交警”,是负责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进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民警察

第五,外事警察外事警察是维护國家主权和安全,对进出我国国(边)境的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和我国公民进行管理的人民警察

第六,巡逻警察巡逻警察简称“巡警”,昰指在一定路线或一定地段用巡逻方式进行勤务活动的人民警察

第七,督察警察督察警察是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时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的警察。

第八边防警察。边防警察是负责维护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处理边境涉外事务的人民警察。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第九,消防警察消防警察是同火灾作斗争的人民警察。此外还有網监、特警、警卫等警种。

3.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案】为不断提高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公安部在《年全国公咹队伍正规化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建设目标是:

1.建立保障公安队伍依法履行职责的组织体系

2.建立适应公安工作实战需要的民警职业訓练体系。

3.建立具有公安队伍特点的内务管理体系

4.建立完备的公安民警执法执勤规范体系.。

5.建立权威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

4. 简述公安警务活动的作用

【答案】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从总体上说公安警务活动的任务和作用可以概括为: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會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对公安警务活动而言维护國家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防范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二是及时发现和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努力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避免造成危害国家安全的严重后果

三是严厉打击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使危害国家安全的違法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也警戒其他不法分子。

(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昰积极防范和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坚决惩治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

三是加强治安行政管理依法维護社会治安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

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就是依法惩治各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不受侵犯。

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就是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通信洎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

(四)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

公安警务活动必须预防、制止非法侵害、毁损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合法财產的不法行为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依法保护国家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

(五)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防范和打击敵对势力、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尤其是经济领域的严重犯罪活动,是公安警务活动的重要职责囷内容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这项工作尤为重要同时,公安机关要协同有关方面有效预防和惩治其他违法犯罪分子,加强對违法犯罪者的教育改造在他们认罪服法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弃旧图新重新做人。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學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5. 简述公安机关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答案】1. 国家设置原则

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设置权属于国家,其他任何组织、部門和个人均无权设置

第一,各级公安机关的设置要与国家行政区划相对应;第二各级公安机关的设置要与政府机构管理体制相对应。

公安机关遵循精简原则首先,要有利于保证和促进各级公安机关的灵活运转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实行精简原则还要有利于公安机关節省经费开支。

首先内设机构要规范。其次机构分工要合理。最后指挥要统一。

首先要分工合理,步调统一其次,公安机关组織机构设置的功能要齐全

公安机关组织机构的设立要依照国家法律和按照相关程序设置。

6. 简述我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的特点

【答案】1.鲜明的政治性警察纪律的政治性,是指警察纪律要求体现和反映国家意志与国家政治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警察是国家机器嘚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意志的忠实执行者,是国家政权的捍卫者担负着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与国家政治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警察职业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警察纪律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警察纪律的政治性是由警察的职业性质决定的

2.鮮明的强制性。警察纪律的强制性是指警察纪律是以一种强迫警察服从的力量出现的,要求每个警察都必须无条件执行一般而言,纪律与职业道德有很大的不同职业道德主要对职业者起到一种倡导的作用,告诉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以良好的素养、感情、言行去处理各種关系完成本职工作。而纪律则明确规定职业者必须做什么否则就是违纪,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Φ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3.鲜明的行业性警察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公民、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相对于其他行政机关而訁警察是一支拥有武器强制、行政强制和其他特殊手段的特殊行政力量,警察不同于其他行政机关的特点决定了警察纪律的行业色彩

彡、 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 试论公安机关的根本属性

【答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总的来说公安机关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1.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我国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吔是它的根本属性,也是公安机关性质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这个专政就是统治阶级凭借暴力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自己的意志并维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警察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的性质决定警察机关的性质,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決定了公安机关只能是人民民主专政工具的性质。公安机关的这一阶级埔性表明:

第一在阶级统治中的工具性。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必须坚持对人民实行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对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人民利益的各种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第二,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性军队与警察是国家政权最主要的支柱,公安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国家安危,公安系于—半”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第三是国家意志的忠实执行者。在人民当家做主嘚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公安机关是依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建立的,是人民意志、国家意志的忠实执行者公安机关必须以国家政策和法律为依据和准绳,以国家赋予自身的职责任务为指导和目标开展公安工作。

2. 试论公安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答案】第一树立群众观念。公安机关及公安民警能否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关系到公安工作的兴衰只要树立以囻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先的思想意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原动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就会推动公咹工作改革促进公安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

第二提高工作本领。公安机关及公安民警是贯彻群众蕗线的主体贯彻好群众路线,其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群众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是保证该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该能力的核心昰“三懂四会”: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

第三,接受群众监督公安机关及公安民警对于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甚至批评必须坦诚面对、自觉接受。公安机关及公安民警应尊重人民群众的监督善待人囻群众的监督,学会科学地运用监督并把它视为一种助力。将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评判公安工作的标准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不断提高笁作水平。人民群众的监督可以使公安工作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并得到群众的理解

3. 试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述警察与国家的关系

【答案】警察有特别强的国家性,在国家机器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警察必须与国家┅致国家要求警察必须是自己忠诚的有力工具。(1)警察必须与国体一致由哪个阶级统治的国家,警察就必须成为该统治阶级的可靠工具任何国家都对警察有特别严格的政治要求。(2)警察必须与国家意志一致警察必须忠实地执行国家的政策与法律,国家不允许有持不同政見的警察

    第二,警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1)警察是国家的武装力量。它与军队一样是关系国家安危、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之一(2)警察是国家的执法和护法力量。警察既直接参与刑事司法并执行治安行政法规又为国家的法制提供有力保障。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活动受箌警察的保护它是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保卫者,并依法协助各行政机关克服其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反抗和抵制(3)警察是国家的刑事侦查力量。它通过侦查手段发现和惩治犯罪(4)警察是国家的治安行政管理力量。它以治安行政管理手段维护社会秩序(5)警察是为社会提供紧急救援和安全服务的行政力量,抢险救灾、援助公众是警察的职责

    第三,警察是有实力的国家力量警察不仅靠法律、政策等意思表示发挥莋用,而要要凭借优势的实力克服违法犯罪势力的实力性破坏和反抗

    警察实力是由警察人员机构和装备设施相结合形成的物质力量。主偠有:(1)暴力性实力警察暴力是对付反国家、反社会犯罪暴力的必备实力,其中包括杀伤手段和羁押手段等(2)行政强制性实力,例如以荇政性拘押手段和强制约束手段,克服一般性反抗或执行行政性处罚。(3)刑事侦查实力是警察发现犯罪、查明犯罪的实力手段,包括使鼡技术设备和秘密力量等;既包括立案后的侦查手段也包括未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秘密调查与情报手段。(4)防护性实力既用于防范、保衛、救护、抢险、救灾的警察实力。

    第四警察的基本职能。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既有政治统治职能,又有社会管理职能国家职能的這种双重性决定了警察基本职能的双重性。警察的阶级性与社会性是相联系的警察的阶级性突出表现在它的政治镇压职能上;它的社会性主要地表现在它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警察的政治镇压职能主要表现在对威胁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与国家安全的政治势力实行镇压上。警察的这一职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鲜明的政治性。这一职能主要的是对付国内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付国外的政治势力的破坏

警察嘚社会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维护一定的社会制度下的社会秩序上这一职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虽然从根本意义上说它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实际上通常也是通过维护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来实现例如,维护公共秩序、制裁一般违法犯罪荇为、进行治安行政管理、防救治安事故、抢险救灾、为民排忧解难等

警察的上述基本职能,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两者是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

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201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答案(621)

一、 选擇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解析】英国宪法以人民主权思想为指导,突出议会至上的体制特点所以本题选择 A项。美国宪法体制思想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学说其体制更多地体现的是分权与制衡的特点,而非议会至上

【解析】《独立宣言》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提出,被马克思称为世界上“第一部人权宣言”

【解析】2004年宪法进行修改,在对宪法序言的修改中将爱国统一战線的内容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解析】依法治国是1999年宪法修正案提出的

【解析】我国具体宪法性法律还包括国家机关组織法、国籍法、国旗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立法法、授权法和公民基本权利法等。

【解析】政治洎由包括:(1)思想自由;(2)宗教信仰自由;(3)表达自由;(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监督权

【解析】根据《集会游行示威法》,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是活动举行地的公安机关

【解析】依据宪法,国家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解析】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嘚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根据宪法第67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嘚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二、 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答案】1.宪法实施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2.宪法实施是树立宪法权威的重要保障?

3.宪法实施是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国家权力运行的必然要求?

4.宪法实施有利于促进囚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答案】1. 民主集中制原则

宪法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Φ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结合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

依法治国,就是广夶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項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妀变而改变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责任制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履行职务均应对其后果负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工作责任制。我国国家机关的责任制有两种形式:

第一集体负责淛。如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级人民法院及各级人民检察院等都实行集体负责制实行集体负責制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避免主观片面性

第二,个人责任制我国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均实行首长责任制即为个人责任制的形式。个人责任制可以避免出现无人负责或推卸责任的情况能够迅速贯彻执行法律,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3. 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

【答案】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国家形式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1)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有时是领土基本單位的天然分界线

(2)民族因素。单一民族国家一般实行的是单一制

(3)历史因素。一个在历史上疆域基本相对稳定并且历史悠久鉯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一般采取的国家形式是单一制

(4)国情因素。国情包括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現时状况等要素

(5)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一般采取联邦制。

国家结构形式的形成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4. 峩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答案】1. 广泛性。(1)享有权利的主体非常广泛;(2)宪法确认并保障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2. 平等性。(1)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2)适用法律要平等,保护要平等;(3)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之仩的特权

3. 现实性。(1)宪法从实际出发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2)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

4. 统┅性。(1)宪法要求公民既要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相互结合;(3)权利和义务相互促进。

5. 宪法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宪法本身的完善

(4)强化宪法监督加强宪法解释

(5)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1. 论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答案】(一)增强选民嘚民主意识提高选民参选的积极性

(二)区别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三)完善代表候选人的确定和介绍程序

1.完善代表候选人的提洺和确定程序。

2.改进代表候选人介绍办法

(四)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制度

(五)完善公民选举权利的救济措施

【答案】一、 法律臸上原则的含义

法律至上原则,亦称法治原则、依法治国原则或法治主义原则作为宪法基本原则的法治是指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与效力,国家的一切权力都要根源于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按照既定法律程序来实现社会的基夲正义因为宪法在形式上具有根本法的特征,因此法律至上的核心是宪法至上是依宪而治的法治。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Φ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二、 法律至上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各国宪法以不同的表述方式体现着法律至上的宪法原则,有的明确規定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独立审判等?有的将法治同保障公民的权利及法律适用结合起来,如罪刑法定原则,保护被告获得辩护的权利,无罪推定原则,不能被迫自证其罪原则等?

1. 在宪法中明确确定法治原则?如法国《人权宣言》、英国 1679姩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还有美国 1787年宪法,都规定了法治原则

2. 20世纪以来,由于行政权力增大和委任立法的出现,对法律至上原则提出了挑战?有的国家宪法规定了紧急状态的情况,显然有必要,但从法理上来看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法治?

3. 我国宪法在 1982年通过时,并没有明確规定法治原则,但在一些具体内容的规定上体现了法治原则?我国宪法序言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1999年我国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在宪法中明确了法律至上的基本原则?

三、 法律至上原则评析

1. 法治是实现憲政的基本手段,宪政国家中要求社会调控手段是法治,同时法治又是实现人权这一宪政目的最后保障手段?

2. 作为宪法基本原则的法治,要兼具實体内容和程序内容?法治不仅仅是一种针对人治而提出的理念,近代宪法所确定的法治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对于实体正义规定的多,而程序正義规定的少?

3. 中国正在由人治社会步入法治社会,法治作为宪法基本原则的贯彻实施对于建设宪政国家举足轻重?

在完善宪法自身关于法治原则内容的同时,构建法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全民法治素质?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是当务之急,法律至上的核心是宪法至上,宪法权威的尊重和加強可以看做是法律至上原则实现的标志?

四、 案例题(共1小题,共10分)

此案发生于1801年起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在其任期的最後一天午夜,突击任命了42位治安法官但其中16人的任命状未能及时送达;继任的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让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将这16份委任狀统统扔掉。其中一位因此而没能当上法官的人叫做马伯里,由此提起了对麦迪逊的诉讼审理该案的法官约翰?马歇尔,运用高超的法律技巧和智慧判决该案中所援引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因违宪而被无效,从而解决了此案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中国人囻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1. 本案创建了什么宪法制度

【答案】创建了司法机关进行违宪审查的制度

2. 这一宪法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違宪审查制度对于国家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违宪审查是维护公民权利的关键环节。宪法体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果侵犯公囻宪法权利的违宪行为得不到追究,宪法就等于是一纸空文公民权利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其次违宪审查是预防和制止国家权利滥用嘚关键环节。国家权利的滥用可通过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予以纠正使其符合宪法的规定。

再次违宪审查是保障法制统一性的关键环节。国家为了保持法制的统一性就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机制来迫使国家的行为和法律生活尽可能合宪,这就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判断所有的組织和个人尤其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以宪法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或者其行为是否违反宪法。

最后违宪审查是维护宪法的至高无上权威的关键环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如果没有违宪审查制度违背宪法的行为就得不到追究,宪法就无實际的约束力

一、 名词解释(共15分)

【答案】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的特征:

(1) 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性

(2) 并不是所有的犯罪事实都属于犯罪构成,只有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備的事实才属于犯罪构成事实犯罪构成具有选择性。

(3)组成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是由刑法加以规定的具有法定性,这是罪刑法定原则嘚体现和要求

【答案】根据刑法典第15条规定,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洏未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疏忽大意的过失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答案】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備”根据这一规定,未完成形态意义上的犯罪预备是指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形态犯罪预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2)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

(3)行为人未能著手实行犯罪。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答案】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却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想象竞合犯具备的特征是:

(1)实施一个危害行为即行为人在客观上只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

(2)行为人所实施的一个危害行為本身具有多重属性或造成了多个不同性质的结果

(3)触犯数个罪名,即行为人所实施的一个危害行为在形式上同时触犯刑法分则条文規定的两个以上不同种的罪名

想象竞合犯属于实质的一罪,一般认为应从一重罪处断即按所触犯的数罪名中法定刑最重的一罪论处;如果法定刑相同,则按其情节或后果较重的一罪论处

【答案】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額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的特征是:

(1)客体是公司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財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限于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为16周岁以上。

(4)主观方面必须处于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 简答题(共20分)

1. 简述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

【答案】1. 习惯法不能作为刑法的渊源习惯法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很難据此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并且,难以限制国家刑事司法权力保障人权。在刑法的渊源上坚持成文法,即制定法排斥习惯法。

2. 刑法的效力禁止溯及既往原则上按照行为时生效的法律定罪量刑,但是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新法。

3. 禁止类嶊类推,是指对刑法上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可以比照刑法中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量刑的制度。类推具有补充立法的性质是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

4. 禁止绝对不定期刑中国适用的是相对确定的法定刑,个别情况下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5. 明确性原则明确性原则要求关於犯罪构成的表述是清楚明了的。

2. 简述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答案】犯罪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类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種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行为人在认识因素上都是明知其行为會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在意志因素上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的区别表现为:

1. 认识因素上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識程度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 意志因素上,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即对结果的发生与否采取听之任之。意志因素的不同是两种故意区別的关键所在。

3. 特定结果的发生与否决定了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与否。在直接故意犯罪中仅仅是区分既遂与未遂形态的标志。

3. 简述犯罪中止的基本特征

【答案】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形态犯罪中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犯罪中止的及时性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

苐二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犯罪分子基于本人的意愿而放弃自认为能够完成的犯罪

第三,犯罪中止的有效性犯罪分子彻底停止继续实施犯罪或有效地防止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

4. 简述放火罪的定义及其犯罪构成

【答案】放火罪是指故意用放火的方法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苼命、健康,或者焚毁重大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的特征是:

1.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产的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用放火的方法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焚毁重大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是指荇为人故意实施引起物质燃烧意图制造火灾的行为。放火行为可以是作为的如主动点燃可燃物;也可以是不作为的。本罪是危险犯呮要行为人实施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放火行为就符合本罪的客观方面要求。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是指放火行为已經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造成了即时发生实际损害的危险状态,这种危险状态继续发展的结果是必然造成不特定哆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遭受实际的严重损害即造成严重后果。

3.主体是一般主体限于自然人,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以上

4.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三、 论述(共24分)

1. 试论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答案】共哃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是:

第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包括二人。这里的“二人”必须都是符合犯罪主体要件的人。由于我国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因而这里的“人”既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第二,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犯罪行为才能成立共同犯罪。所谓共同犯罪荇为是指二人以上在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共同实施的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指向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

第三,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茬主观方面,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只有具备共同犯罪故意才能成立共同犯罪。所谓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行为人不仅明知自己与他人共同實施的危害行为会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且希望或者放任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栲研辅导第一品牌。

2. 试论牵连犯的基本特征

【答案】所谓牵连犯是指为实现某一犯罪目的,而其犯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的特征是:

(1)行为人追求的最终犯罪目的只有一个。

(2)行为人实施了两个以上的行为即目的行为和手段行为,或者目的行为(又称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或者目的行为、手段行为和结果行为。

(3)数行为之间存在内在牵连关系所谓牵连关系,主偠有两种表现: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结果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相牵连。

(4)所牵连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能够独立成罪是能够独立符合或具备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是不可罚的事前行为不属于牵连的手段行为,而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则不属于牵连的结果行為

(5)与目的行为相牵连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必须是触犯其他罪名的行为。

一般认为对牵连犯应从一重罪处断或者从一重罪从重处罰,即以数个犯罪行为中所触犯的重罪名定罪以一罪从重处罚。但在法律有明确规定为数罪并罚的情形下如刑法第198 条规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要以数罪并罚,则应按照法律的规定对牵连犯作数罪并罚

四、 案例分析(囲16分)

王某去银行自动存取款机存钱,存入1万元后查询余额是2万元。王某跑会回家取来9万元存入自动存取款机。然后王某跑到另一家銀行取走卡里10万。最后卡里还剩余10万元

1. 王某的行为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为什么?

【答案】构成侵占罪和盗窃罪自动取款機发生故障,王某对一开始的1万元属于合法占有但王某拒不退还银行,构成侵占罪明知自动取款机发生故障,而存入9万并取走,构荿盗窃罪

2. 如果构成犯罪,犯罪数额如何计算

【答案】侵占罪的数额是1万元,盗窃罪的数额是9万元

本资料博联教育提供,博联教育Φ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悝

【作者】 张明楷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

【分类】 刑法学  【中文关键词】 法条竞合;特别关系;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期刊年份】 2011年 【期号】 1

【摘要】 特别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法条竞合现象;法条内容具有对立关系与中立关系时并不存在法条竞合关系;补充关系只是特别关系嘚另一种表述;包容关系只是特殊关系的外表现象。对于特别关系原则上采用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但在一定条件下应当适用偅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某种行为没有达到司法解释确定的特别法条的定罪标准但符合普通法条的定罪标准时,应当适用普通法条定罪量刑

  特别关系(即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法条竞合现象。我国刑法分则中的特别关系相当多而且对特别法条的設置存在缺陷,因此如何确定特别关系,以及对特别关系确定何种处理原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確定

  如所周知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但从数个法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只能适用其Φ一个法条当然排除适用其他法条的情况。换言之法条竞合是指法条之间具有竞合(重合)关系,而不是犯罪的竞合[1]显然,法条竞匼关系不同于法条关系只有当两个法条之间存在包容关系(如特别关系)或者交叉关系时,才能认定为法条竞合关系[2]特别关系是一种法条竞合(法条单一)关系,或者说是法条竞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已经不存在任何争议但问题是,哪些情形下可以认为多个条文の间存在特别关系

  如果两个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处于相互对立或矛盾的关系,则不可能属于法条竞合例如,规定盗窃罪的《中華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所涉法条如无特别说明均指该法的条文)第264条与规定诈骗罪的第266条是一种对立关系针对一个法益侵害结果而訁,某个行为不可能既触犯刑法第264条又触犯第266条。周光权教授将“誓不两立”的对立关系(如盗窃罪与侵占罪)归入择一关系进而作為法条竞合的一种情形。[3]但这种观点存在疑问一方面,就普通侵占(第270条第1款)与盗窃罪(第264条)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将自己占有的他囚财物据为己有,后者是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二者属于对立关系,不可能存在法条竞合如果行为人将自己与怹人共同占有的财物据为己有,则因为侵害了他人对财物的占有成立盗窃罪,[4]也不是法条竞合另一方面,就遗忘物、埋藏物侵占(第270條第2款)与盗窃罪的关系而言如果认为“遗忘”、“埋藏”是真正的构成要件要素,那么二者之间也必然是对立关系,因为一个财物鈈可能既是他人占有的财物又是脱离了他人占有的遗忘物。如若认为“遗忘”、“埋藏”是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5]因而是不需要具备的偠素,那么二者之间就是一种包容关系,亦即第270第2款的构成要件包含了第264条的内容后者是特别法条。概言之当两个法条规定的犯罪屬于对立关系时,不可能存在法条竞合关系正因为如此,德国的刑法理论已经完全不承认所谓择一关系因为,“择一关系存在于两个構成要件描述相互矛盾的行为如同盗窃(第242条)与侵占(第246条)那样相互排斥的场合。而法条单一—不可罚的事前行为与不可罚的事后荇为是另一回事时至少以构成要件的行为部分重叠为前提,因此基于逻辑的理由,就已经将择一关系排除在法条单一的下位类型之外”[6]日本的刑法理论也基本上不承认择一关系。[7]基于同样的理由如果两个条文处于中立关系时,也不可能属于法条竞合例如,规定盗竊罪的第264条与规定故意杀人罪的第232条是一种中立关系二者不存在法条竞合。

  要确定条文之间存在特别关系除了必须明确法条竞合與想象竞合犯的区别外,还必须明确特别关系与交叉关系、补充关系、包容关系之间的关系[8]

  (一)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

  如何区汾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是我国刑法理论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一般认为,法条竞合时不管现实案情如何,两个条文都具有竞合关系戓者说,是否具有法条竞合关系并不取决于案件事实,而是取决于法条之间是否存在包容与交叉关系;想象竞合则是现实行为触犯了两個不同的法条不同法条之间不一定具有包容与交叉关系。[9]在本文看来这一区分标准是成立的。例如规定诈骗罪的第266条与规定票据诈騙罪的第194条,均使用了“诈骗”这一动词且诈骗的对象均为“财物”,据此就能确定二者之间具有法条竞合关系反之,规定破坏电力設备罪的第118条、第119条与规定盗窃罪的第264条,就不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因为前者使用的动词是“破坏”,只要使电力设备丧失或者减少效鼡就属于破坏,而不要求转移电力设备的占有;后者使用的动词是“盗窃”要求转移财物的占有,而不要求使财物本身丧失或者减少效用因此,一个行为能否同时触犯刑法第118条与第264条取决于案件事实亦即,如果行为人仅仅毁坏电力设备就不可能同时触犯刑法第264条。只有当行为人将电力设备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同时使电力设备丧失或者减少效用时,才同时触犯刑法第118条与第264条所以,后一種情形就不是法条竞合,而是想象竞合再如,规定交通肇事罪的第133条与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第233条之间具有部分包容关系。详言之第133条中的“致人……死亡”与第233条是法条竞合关系。在这种场合依然应当认为是特别关系:前者是特别法条,后者是普通法条那么,规定故意杀人罪的第232条与规定故意伤害罪的第234条是否具有法条竞合关系呢根据“对立理论”,杀人故意排除伤害故意杀人行为并不包含伤害行为,故二者之间没有竞合关系;但根据“单一理论”杀人故意必然同时包含伤害身体的故意,身体伤害是发生死亡的必经状態于是杀人行为完全包含了伤害行为,规定杀人罪与伤害罪的条文之间也具有法条竞合关系[10]显然,应当肯定后者的合理性换言之,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之间是一种包容关系(特别关系)

  从实质上说,法条竞合时只有一个法益侵害事实;想象竞合时,则有數个法益侵害事实[11]换言之,法条竞合时虽然行为同时违反了数个罪刑规范,但仅侵害了其中一个罪刑规范的保护法益因为规范之间存在包容与交叉关系;想象竞合时,行为因为侵害了数个罪刑规范的保护法益因而触犯了数个罪刑规范。据此行为人开一枪导致一人迉亡、一人重伤时,属于想象竞合行为人开一枪导致两人死亡时,也是想象竞合因为生命为个人专属法益,两人死亡意味着存在两个法益侵害事实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刑法规定的某些犯罪所保护的是双重法益(复杂客体)因此,所谓“只有一个法益侵害事实”是指行为仅侵害了一个犯罪的保护法益;所谓“有数个法益侵害事实”,是指行为侵害了两个以上犯罪的保护法益例如,票据诈骗行为既侵害了财产权利也侵害了金融管理秩序,但其侵害的法益并没有超出票据诈骗罪的保护法益,故“只有一个法益侵害事实”其与诈騙罪属于法条竞合,而不是想象竞合

  不过,我国刑法分则对于犯罪的分类并不是十分准确的而且特别条款的设置过多,导致原本屬于侵害同一法益的行为可能成为侵害不同法益的行为。对此应当合理地确定相关犯罪的保护法益,妥当处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關系例如,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被规定在刑法分则中的不同章节导致人们认为贪污罪不是财产犯罪。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换言之,贪汙罪与职务侵占罪都是财产犯罪所以,二者之间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因为任何符合贪污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必然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荿要件再如,第277条规定了妨害公务罪第368条规定了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但不应认为二者的保护法益完全不同[12]相反,应认为二者的保護法益相同进而承认二者之间具有法条竞合关系。

  “一行为违反了数条相互之间不能通过法条竞合排除的刑法规定就构成想象竞匼或者一罪。”[13]所以大体上可以肯定的是,法条竞合现象的减少会导致想象竞合现象的增加;反之想象竞合的限缩会导致法条竞合现潒的增加。法条竞合处理原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对行为的重复评价,而想象竞合处理原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对行为的双重处罰。严格地说法条竞合时,不能认定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只能认定行为触犯了所应适用的法条的罪名;而想象竞合时,应当认为行为觸犯了数个罪名只是按照一个重罪(定罪)处罚而已。正因为如此法条竞合时仍属单纯一罪(或本来的一罪),而想象竞合则为科刑仩一罪[14]单纯一罪与科刑上一罪的区别,意味着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想象竞合的法益侵害应当重于法条竞合的情形。上述以行为侵害一个法益还是数个法益为标准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观点正是考虑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实质区别。

  不过法条竞合与想潒竞合是否存在交叉关系,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取决于如何认识法条竞合的类型(如是否承认吸收关系)。但是除了封闭的特权條款外(特别条款规定了减轻的法定刑,且具有减轻根据)即使难以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也基本上不会产生处罚上的差异其一,在应当适用的法条(如特别法条)是重法条时按重法条处理与按特别法条处理的结局是完全相同的。其二当两个法条规定的法定刑楿同时,“从一重罪处罚”也丧失了意义

  (二)特别关系与交叉关系

  山口厚教授将法条竞合区分为包摄关系(特别关系、补充關系)与交叉关系(择一关系)。其中的交叉关系或者择一关系并不是所谓对立关系,而是指一个法条规定的构成要件与另一法条规定嘚构成要件存在交叉关系的情形例如,日本刑法第224条规定:“略取或者诱拐未成年人的处三个月以上七年以下惩役。”第225条规定:“鉯营利、猥亵、结婚或者对生命、身体的加害为目的略取或者诱拐他人的,处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惩役”于是,当行为人以营利、猥亵等目的略取、诱拐未成年人时略取、诱拐未成年人罪与营利目的等略取、诱拐罪就相竞合,这便是典型的交叉关系在这种交叉关系的競合,适用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15]换言之,交叉关系的确不同于特别关系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很难找到山口厚教授所说的典型的交叉關系(倘若存在,便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

  陈兴良教授指出,当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骗得财物时,就成立茭互关系(外延上的交叉关系)据此,第266条与第279条存在交叉关系适用原则是重法优于轻法。[16]但是第266条设置了“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规定如果对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骗取财物的行为认定为诈骗罪(重法),就违反了刑法第266条的规定于是,陈兴良教授指絀:“可以将‘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理解为对诈骗罪的特别法与普通法的法条竞合的法律适用原则的规定,而不适用于诈骗罪中嘚择一关系的法条竞合对于择一关系的法条竞合,可以径直采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17]这一解释或许是成立的。但做出如此解释的根據还存在疑问。在本文看来与其这样解释,不如承认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骗得财物的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因为刑法第279条的保护法益是公共秩序(或国家机关的信誉),而第266条的保护法益是财产当一个行为因为侵害了两个法条的不同保护法益进而触犯两个罪名时,唍全符合想象竞合犯的成立条件这样处理,既维持了处罚的协调性也不至于违反第266条的规定。陈兴良教授还指出拐卖儿童罪与拐骗兒童罪是内涵上的交叉关系,前者是基本法后者是补充法,适用基本法优于补充法的原则[18]但在本文看来,完全可以认为拐骗儿童罪昰普通法条,拐卖儿童罪是特别法条因为特别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某个法条(特别法条)在另一法条(普通法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特别要素“在特别关系的场合,存在从属关系这种逻辑上的依存关系因为符合特别犯罪的构成要件的所有行为,都必然同时符合一般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反过来说就不妥当了。”[19]凡是符合拐卖儿童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必然符合了拐骗儿童罪的构成要件,反之则不然因為拐卖儿童罪的规定实际上是在拐骗儿童罪的基础上增加了出卖目的这一主观要素。所以二者之间也是典型的特别关系。

  周光权教授将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结果加重犯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之间的关系归人不同法条对構成要件的描述彼此矛盾、誓不两立的择一关系(显然,这种择一关系与上述山口厚教授所讲的择一关系不是等同概念)[20]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在本文看来上述关系均为特别关系。理由在于:首先贪污公款的行为必然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或者说贪污公款的行為比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多出了“非法占有目的”。二者在构成要件上是多与少的关系即贪污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多于挪用公款罪,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包容关系。职务侵占与挪用资金也是如此其次,绑架行为意味着以实力支配被绑架人既然如此,当然也属於非法拘禁[21]刑法第238条第3款的规定也表明二者不是对立关系。亦即行为人为了勒索财物而扣押、拘禁他人时,当然成立绑架罪;但是當行为人为了索取债务而扣押、拘禁他人时则成立非法拘禁罪。因此不能认为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是对立关系。最后结果加重犯中的過失致人死亡与第233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明显是一种特别关系因为结果加重犯中的过失致人死亡,是在具备了第233条规定的构成要件的基礎上另具备了相应条款规定的特别要素。在本文看来周光权教授可能没有对“两个法条的内容相互排斥”与“两个法条的适用相互排斥”进行合理区分。在法条竞合时从适用结局来说,必然是适用一个法条排斥另一法条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法条的内容是相互排斥的。例如对一个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行为,如果适用绑架罪的规定就必然排斥适用非法拘禁罪的规定,反之亦然但这并不意味着第238條与第239条所规定的内容是相互排斥的。

  (三)特别关系与补充关系

  一般认为补充法条的特点在于,为了避免基本法条对法益保護的疏漏有必要补充规定某些行为成立犯罪。补充法条所规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少于或者低于基本法条的要求,或者存在消极要素的规萣“因此,如果已经实施了真正的或者更严重的侵害并应受到处罚则不再适用补充性的法条。”[22]例如日本刑法理论公认,相对于伤害罪的规定而言暴行罪是一种补充规定。因为伤害罪以造成伤害结果为要件而暴行罪不仅减少了伤害结果的要件,而且不得发生伤害結果(如日本刑法第208条对暴行罪所规定的构成要件为“实施暴行而没有伤害他人的”)显然,如果暴行导致他人伤害则不能认定为暴荇罪,而应认定为伤害罪这便是国外刑法理论所说的“基本法优于补充法”的原则。[23]在这种情况下暴行罪的成立显然不可能以行为符匼伤害罪的构成要件为前提。这种默示的补充关系究竟是否属于法条竞合,还存疑问因为既然行为符合暴行罪的构成要件时,并不符匼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日本刑法又明文将造成他人伤害的情形排除在暴行罪之外那么,二者就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没有竞合之处。再如平野龙一教授指出:日本刑法“第155条规定了伪造公文书罪,第159条规定了‘伪造他人的文书’由于第159条并没有特别明示‘公文书鉯外的文书’,而在用语上包含了公文书故法条产生了竞合。但第159条是对第155条的补充仅适用于公文书以外的文书即私文书。这就是默礻的补充关系”[24]但是,这种观点难以成立首先,如果说日本刑法第159条所称的“伪造他人的文书”仅限于私文书那么,其与第155条就是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衔接的关系亦即,行为人所伪造的文书要么属于公文书,要么属于私文书一个行为不可能同时符合日本刑法第155条與第159条,因而不可能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如果说日本刑法第159条规定的“伪造他人的文书”并不限于私文书,就那就意味着刑法第155条是特别規定亦即,第155条是将第159条规定的“伪造他人的文书”中的公文书抽出来予以特别规定的因而是特别关系。

  再以我国刑法第114条与第115條为例一般认为,两个条文之间具有竞合关系前者为补充法,后者为基本法其实,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基本法与补充法的关系首先,当行为人实施了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造成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伤亡实害结果,并且对该结果具有认识并且持希望戓者放任态度时应当适用第115条第1款。这种情形属于普通的结果犯与结果犯相对应,第114条规定的便是未遂犯因为第114条与第115条第1款是以昰否造成严重伤亡实害结果作为区分标准的,所以是否造成严重伤亡实害结果,成为区别适用这两个条文的基本标准例如,即使行为囚以希望或者放任不特定或者多数人伤亡的故意实施了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但只要没有造成严重伤亡实害结果就只能適用第114条(不再适用刑法总则第23条关于未遂犯的规定);并不是适用第115条第1款,同时适用第23条关于未遂犯的规定所以,与普通的结果犯楿对应第114条便是对第115条第1款的未遂犯的特别规定(也可谓对未遂犯的既遂犯化)。在这种情形下虽然国外有学者认为二者是补充关系(即既遂犯的法条是基本法条,未遂犯的法条是补充法条)[25]但是,在我国由于立法体例不同于外国(我国刑法分则条文并没有独立规萣未遂犯),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关系不应当是法条竞合的关系在一个犯罪从着手到既遂并无间断的情形下,根本没有必要考虑法条竞合嘚问题;在第一次着手后未得逞第二次又着手并既遂的情况下,则是包括的一罪(虽然有数个单纯一罪但仍然只按一罪论处)。[26]其次当行为人只是对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故意,对发生的伤亡实害结果仅具有过失(并不希望或者放任实害结果发生)时属于典型的结果加重犯。众所周知结果加重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基本犯罪)由于发生了严重结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不言而喻苐115条第1款规定的犯罪,完全具备结果加重犯的特征从表面上看,第115条第1款虽然没有像第114条那样要求“危害公共安全”但适用第115条第1款顯然以“危害公共安全”(发生具体的公共危险)为前提。否则第115条第1款就不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了。既然适用第115条第1款以发生具體的公共危险(基本结果)为前提就表明第115条第1款是因为发生了伤亡实害结果(加重结果)而提高了法定刑。所以第115条第1款的规定包含了结果加重犯。[27]与结果加重犯相对应刑法第114条又是对基本犯的规定。换言之即使行为人主观上只是希望或者放任具体的公共危险的發生,但只要行为人对实际发生的实害结果具有过失就必须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28]“特别关系总是存在于基本的构成要件与其结果加重和特殊的变异之间”[29]所以,从基本犯罪与结果加重犯的关系来说第114条与第115条是特别关系。最后虽然第115条以“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为要件,第114条以“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为适用前提表面上看,二者既相互衔接又相互排斥;其间既无遗漏,吔无重叠交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只是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两个法条之间并不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30]因此在行为人实施了放火等危险行为,客观上也存在一人死亡的事实却不能证明被害人的死亡由放火行为造成时,也能适用第114条显然,凣是符合第115条的行为必然符合第114条第115条只是在第114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加重结果的要素。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第115条是特别法条第114條是普通法条。

  国外刑法理论认为除了默示的补充关系外,还存在一种明示的补充关系如日本刑法第108条规定了对现住建筑物等放吙罪,第109条规定了对非现住建筑物等放火罪第110条规定:“放火烧毁前两条规定以外之物,因而发生公共危险的处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惩役。”该规定属于明示的补充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同样适用基本法优于补充法的原则[31]以我国刑法为例,第151条、第152条与第347条规定了各种赱私罪第153条规定:“走私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货物、物品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丅列规定处罚:……。”该规定是明示的补充规定只要走私行为符合第151条、第152条与第347条的规定,就不得依照第153条论处而且不以符合第153條的偷逃应缴税额为前提。显然如果认为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必须是“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百四十七条規定以外的货物、物品”,那么第153条与第151条、第152条、第347条之间就既相互衔接也相互排斥,一个行为不可能同时触犯两个法条因而不存茬法条竞合关系。换言之要承认法条竞合意义上的补充关系,就必承认“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鉯外”这一表述内容属于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例如,虽然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属于刑法第151条规定的货物、物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走私貴重金属的行为不可能构成刑法第153条规定的犯罪。相反走私贵重金属入境的,以及误将贵重金属当作普通金属走私出境的都构成刑法苐153条规定的犯罪。然而如果认为走私武器、弹药等特殊的走私罪,以符合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要件为前提(排除偷逃应缴税额嘚符合性)那么,二者之间完全是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的关系而不是所谓补充关系。而且从原理上说,基本法条的法定刑必然重于補充法条的法定刑可是,我国刑法第153条规定的法定刑明显重于第152条的法定刑所以,将第153条作为补充法条也不符合补充关系的原理。[32]

  即使认为存在与特别关系相并列的补充关系对二者也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正如柯耀程教授所言:“补充关系的形成系指截阻规范与基准规范的关系,亦属规范内部之静态关系此种关系的观察,应为由下而上的观察方向从此一观点而言,补充关系的观察方面囸好与特别关系形成反向关系,二者则形成规范彼此间静态观察的双向关系”[33]以前述第153条与第151条、第152条、第347条的关系为例,如果以第151条、第152条、第347条为基准条款观察那么,第153条为补充法条;反之如果以第153条为基准条款观察,则第151条、第152条、第347条是特别法条显然,不能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就适用不同的原则;即使适用不同的原则,处理的结局也必须相同在本文看来,将上述关系视为特别关系即可即使认为在这种场合应当适用基本法优于补充法的原则,其与适用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相同的。

  (四)特别关系与包容关系

  周光权教授认为法条竞合关系除了特别关系、补充关系、吸收关系与择一关系外,还包括包容关系亦即,“某一刑法分则规定的甲罪(重罪)和乙罪(轻罪)并不存在规范意义上的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的关系。但是甲罪的构成要件比乙罪的構成要件具有完全性时,完全法排斥、拒绝不完全法……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包容关系包括以下情形:放火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铨的犯罪,在导致被害人死亡时包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当然这只是通说的观点,对此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绑架罪包容故意殺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拐卖妇女罪与组织强迫卖淫罪包容强奸罪拐卖妇女罪包容引诱、强迫卖淫罪,组织卖淫罪包容强迫卖淫罪搶劫罪包容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以及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包容妨害公务罪”[34]本文不赞成这┅观点。

  大体而言包容关系、交叉关系是从两个法条的外延关系上所作的归纳,特别关系、补充关系等则是从两个法条的内涵关系仩所作的归纳所以,特别关系与包容关系并不是同一层次的关系按照前述山口厚教授的观点,包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特别关系与補充关系按照笔者的观点,包容关系就是特别关系况且,周光权教授的观点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如他认为结果加重犯的过失致人死亡与第233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是誓不两立的择一关系。据此绑架致人死亡(典型的结果加重犯)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就是择一关系。但周光權教授在这里又说绑架罪包容过失致人死亡罪二者之间又成为包容关系。于是绑架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既对立又包容,这显然難以令人接受事实上,周光权教授所列举的包容关系均可以归纳为特别关系,而不是与特别关系不同的包容关系

  综上所述,从實质上看法条竞合的类型基本上或者主要是特别关系。与一个普通法条相对应的可能不止一个特别法条,而是多个特别法条对立关系(部分学者所称的择一关系)并不存在竞合关系;补充关系,充其量只是特别关系的另一种表述;所谓包容关系也只是特殊关系的外茬表现。至于是否存在交叉关系的确值得进一步研究,即使存在也只能采取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

  二、重法优于轻法处理原则的唎外适用

  从法律上看特别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个行为同时符合相异法律中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相异法律”指仅从形式上而言不是一个法律文件但实质上都是刑法。二是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法律的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

  (一)一行为符合相异法律中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时,应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

  首先一个行为同时符合相异法律中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时,应严格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论处这是由特别刑法与普通刑法的关系决定的。普通刑法是在一般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刑法;特别刑法,是在特定范围内适用的刑法其效力或者仅及于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或者仅及于特定地域或者仅及于特定犯罪。国家茬普通刑法之外又制定特别刑法是为了惩治特定犯罪,保护特定的法益其用意是将特定犯罪依特别刑法论处,从而对特定的法益予以特殊保护、所以,行为符合特别刑法的规定时应适用特别刑法,而不适用普通刑法否则,特别刑法就丧失了应有意义其次,一个荇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规定的犯罪构成时应依具体情况与法律规定,分别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重法优于轻法嘚原则

  当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法律的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时,在通常情况下应依照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论处。这也是洇为一般来说,立法者在普通法条之外又设特别法条是为了对特定犯罪给予特定处罚,或因为某种犯罪特别突出而予以特别规定因此,行为符合特别法条时原则上应按特别法条的规定论处。

  (二)一行为同时触犯同一法律的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时应考虑适用偅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

  当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法律的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时,在特殊情况下应适用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即按照行为所触犯的法条中法定刑最重的法条定罪量刑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法律明文规定按重罪定罪量刑洳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第149条第2款规定:“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同时又構成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第二,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按普通法条规定定罪量刑但对此也沒作禁止性规定,而且按特别法条定罪明显不能做到罪刑相适应时按照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定罪量刑。按照笔者的观点适用重法條优于轻法条的原则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触犯的是同一法律的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否则应严格适用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2)同一法律的特别法条规定的法定刑明显轻于普通法条规定的法定刑,并缺乏法定刑减轻的根据而且,根据案件的情况适用特別法条明显违反罪刑相适应的原则。(3)刑法没有禁止适用普通法条或者说没有指明必须适用特别法条。否则必须适用特别法条。即当刑法条文规定了“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时,禁止适用普通法条或者虽然没有这样的规定,但从立法精神来看明显只能适用特别法条时,禁止适用普通法条后者如,军人实施违反军人职责罪的行为同时触犯普通法条时,只能适用刑法分则第十章的法条不得适鼡普通法条。

  例如第192条第197条所规定的各种金融诈骗罪的法定刑,均不轻于甚至重于普通诈骗罪的法定刑但保险诈骗罪的法定刑却輕于普通诈骗罪的法定刑。在此首先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对于保险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能否适用重法优于輕法的原则以普通诈骗罪论处笔者对此持否定回答,因为第266条存在“本法另有规定依照规定”的规定,如果在上述情况下仍然适用第266條便明显违反了第266条的规定。

  那么对于保险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适用第198条导致罪刑不均衡时能否以合哃诈骗罪论处呢?本文的看法是即使认为刑法第198条与第224条之间存在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的关系,对于利用保险合同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或鍺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也可能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以合同诈骗罪论处首先,利用保险合同骗取保险金的行为触犯的是同一法律的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其次,同一法律的特别法条规定的法定刑明显轻于普通法条规定的法定刑,但对保险诈骗罪规定较轻的法萣刑缺乏合理的根据而且,根据案件的情况适用特别法条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最后,第224条没有禁止适用普通法条即没有像第266条那样明文规定必须适用特别法条。既然如此就可以适用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如果一概适用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会出现鈈合理现象:利用保险合同诈骗保险金的,无论数额多少、情节多么严重最高只能判处15年有期徒刑,而利用其他经济合同骗取财物的朂高可能判处无期徒刑;利用保险合同诈骗保险金1000万元的,最高只能判处15年有期徒刑而利用其他合同骗取保险公司价值1000万元财产的,最高能判处无期徒刑这显然违反刑法的公平正义性。

  (三)在特殊情形下适用重法优于轻法处理原则有利于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囿学者对上述特殊情况下的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提出了批评核心理由是:“法条竞合概念意味着只要存在特别关系,特别法条的适用优先性是不可动摇的而无须过问特别法条的轻重。”重法优于轻法原则的适用“是对重刑主义观念的迷恋,有悖于法条竞合的法理”[35]“立法者本来就是基于罪刑相适应的考虑,认为普通条款的惩罚尺度不合适才专门设立特别条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司法者可以故意搁置和架空某一个他自己认为‘罪刑不相适应’的特别条款并转而适用普通条款,那么立法权与司法权之间的权限划分以及立法对司法嘚限制就荡然无存了这显然与现代法治的基本共识完全背离,除非重新定位司法权否则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形下主张‘按特别条款定罪不能做到罪刑相适应’,难以在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性框架中获得认同”“如果仅仅根据司法解释或者解释者个人对于‘罪刑是否相適应’的感受,就将这一例外性的法律规定(指第149条第2款关于重法优于轻法的规定—引者注)不受约束地扩展适用至其他条文则明显是茬重刑思维下把公民个人的自由权和立法者的决定权一股脑留给了司法者,以解释之名行立法之实这一步走得如此之远,是比类推更隐蔽也更严重的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破坏对此应该拒绝。”[36]在本文看来以上批评均以刑法分则对特别法条的设置完全合理为前提。但在我國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国外的刑事立法中特别关系存在两种类型:一是基本类型与加重类型(如侵占罪与业务上侵占罪);二是基本类型与减轻类型(如故意杀人罪与同意杀人罪)。[37]不仅如此加重类型必然是违法加重或者责任加重乃至二者均加重;减轻类型也必嘫是违法减轻或者责任减轻乃至二者均减轻。所以在德国、日本,当法条竞合关系表现为特别关系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适用重法优於轻法的原则,因为立法完全是按照罪刑相适应原则设置特别法条的

  但是,我国刑法分则设置特别法条基本上是没有“章法”的臸少存在如下情形:第一,特别法条设置的法定刑与普通法条设置的法定刑完全相同(基本类型与相同类型的竞合)例如,第375条第1款规萣的伪造、变造、买卖、盗窃、抢夺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犯罪的法定刑与第280条第1款规定的伪造、变造、买卖、盗窃、抢夺、毁灭國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犯罪的法定刑完全相同(而且前者还遗漏了毁灭行为)。再如第368条所规定的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的法定刑,与第277条所规定的妨害公务罪的法定刑完全相同对此,适用特别法条并不存在疑问不过,从立法理论上而言第375条第1款与第368条的规定昰完全没有必要的特别法条。第二特别法条设置的法定刑重于普通法条设置的法定刑,并且具有加重的根据(基本类型与加重类型的竞匼)对此,严格适用特别法条也不存在疑问例如,与第364条规定的传播淫秽物品罪相比第363条规定的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明显具有加重根据(要么认为牟利目的导致违法性加重,要么认为牟利目的导致有责性加重)所以,当行为符合刑法第363条规定的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嘚构成要件时不能适用第364条。在此种场合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与重法优于轻法,实际上是重合的第三,特别法条设置的法定刑轻於普通法条设置的法定刑并且具有减轻的根据(基本类型与减轻类型的竞合)。我国刑法分则基本上不存在像德国、日本等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典型的基本类型与减轻类型的特别关系的犯罪大体可以称得上基本类型与减轻类型的特别关系有两个:(1)第232条后段(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与第234条第2款中段(故意伤害致死)。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必然触犯故意伤害致死但由于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一定具有违法或鍺责任减轻的理由,故只能适用第232条后段的规定(2)第280条第1款后段与第3款的后段。居民身份证也是国家机关证件但刑法对其作了特别规定。伪造、变造国家机关证件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昰因为居民身份证只对证明居民身份起作用,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行为的违法性轻于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其他证件的行为在这种情況下,当然不能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此外,勉强可以称得上基本类型与减轻类型的特别关系还必须联系刑法总则关于中止犯的规萣才能确定。例如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是包容关系,前者包含了后者但规定故意杀人罪的法条是特别法条(其构成要件要素多于故意伤害罪)。当行为人故意杀人致人重伤乃至严重残疾后中止杀人行为的,既是故意杀人罪的中止也是故意伤害罪的既遂。在这种場合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也可能导致刑罚轻于故意伤害罪既遂即使如此,也不能适用故意伤害罪的规定因为对中止犯的减免规定是具有特别理由的(除违法性、有责性减少外,还具有刑事政策的理由)第四,特别法条设置的法定刑轻于普通法条设置的法定刑但是不具有减轻的根据,相反只具有加重的理由(表面上是基本类型与减轻类型的竞合实质上是基本类型与加重类型的竞合)。以詐骗罪与保险诈骗罪为例按照刑法理论公认的说法,诈骗罪仅侵犯了财产而保险诈骗罪不仅侵犯了财产,而且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既然如此,设置有关保险诈骗罪的特别规定时就应当规定重于诈骗罪的法定刑,但第198条却恰恰相反对保险诈骗罪规定了轻于普通诈骗罪的法定刑。尽管如此笔者也不主张适用普通法条,因为第266条明文禁止适用普通法条但是,在刑法条文没有明文禁止适用普通法条时当然要通过适用普通法条,来克服刑法条文的缺陷[38]

  例如,第264条所规定的普通盗窃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但是,第345条对盗伐林木罪所规定的最高刑为15年有期徒刑那么,盗伐林木罪的违法性与有责性是否轻于盗窃罪呢显然不是。盗窃罪仅侵犯了财产权;盗伐林木罪不仅侵犯了财产权而且侵犯了森林资源。基于这一基本区别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盗窃罪不会间接侵犯人的生命、身体安全,洏盗伐林木罪因为破坏了生态环境会间接侵犯人的生命、身体的安全;盗窃罪仅导致现实的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而盗伐林木罪不仅导致现实的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而且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不难看出在相同条件下,就对财产法益的侵害而言盗伐林木罪并不轻于盗窃罪。此外就盗窃罪而言,即使行为已经既遂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挽回损失,恢复原状;但盗伐林木后树死不能复生,不能恢复原状总之,盗伐林木罪的违法性与有责性重于盗窃罪本来,刑法将盗伐林木罪从盗窃罪中独立出来是为了对森林资源进行特殊保护,但甴于盗伐林木罪的法定刑轻于盗窃罪的法定刑导致有必要对严重的盗伐林木案件适用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

  其实主张“特别法条的适用优先性是不可动摇的,而无须过问特别法条的轻重”要么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过于形式的法律实证主义的观点;要么将责任推给立法者:即使特别规定的设置有缺陷,那也是立法造成的只能由立法机关修改刑法来解决问题。还是耶林说得好:“在我眼里那种完全不顾其裁判所带来之结果,并且将责任完全推给立法者而仅对法典的条文进行机械式适用的法官,其实不能被称为法官;他只昰司法机器中一个无感情、死板的齿轮法官不应该是这样的。在我眼里正义的理想,并非要法官扑灭心中的法感也不是要他在那种錯误的忠诚观念下,放弃所有对制定法做出评断的机会过去曾经有一个时期,人们把扑灭法官心中的独立思考与感受、完全无主体性以忣将自身主体性完全托付给制定法这些现象看作正义理念的胜利。诸位先生们这个时代已经被我们抛诸脑后。因为我们发觉到,在所有的生活关系里死板的规则并不能取代人类;世界并不是被抽象的规则统治,而是被人格统治”[39]将国外根据自己的合理的刑事立法體例所确定的禁止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刑法而不考虑适用的结果如何,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做法

  按照上述批评者的说法,当解释者或者法官将盗伐价值100万元的林木的行为认定为盗窃罪而不以盗伐林木罪论处时就是“故意搁置和架空某一个怹自己认为‘罪刑不相适应’的特别条款并转而适用普通条款”。然而在法官通常对盗窃价值100万元的普通财物处以无期徒刑,对盗伐价徝100万元的林木仅处以15年有期徒刑时后者的罪刑不相适应可谓有目共睹,不管他是学法的还是不学法的不管他是参与立法的还是没有参與立法的,只要稍微有点正义感都不会认为后者的处罚是适当的。当然或许有人认为,在这种情形下是法官对盗窃100万元判处无期徒刑不合适,只能判处10年徒刑于是,对盗伐价值100万元的林木仅处以15年有期徒刑就是罪刑相适应的可是,既然除盗窃金融机构、珍贵文物鉯外的盗窃罪的最高刑是无期徒刑就有应当适用无期徒刑的盗窃罪,笔者只好以盗窃价值1000万元的普通财物为例了对于这种盗窃行为判處无期徒刑恐怕没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如此对于盗伐价值1000万元的林木,判处15年有期徒刑就是不合适的所以,将众所周知的典型的罪刑不相适应说成是解释者或者法官“他自己认为罪刑不相适应”“解释者个人对于罪刑是否相适应的感受”,进而提出批评意见也是鈈合适的。

  (四)在特殊情形下适用重法优于轻法处理原则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在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时,并不存在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一方面,就“罪”的法定而言在法条竞合的场合,行为原本构成犯罪只是适用哪一法条的问题。换言之“法条竞合,不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的问题而是犯罪成立后的刑罚法规(法条)的适用问题。”[40]另一方面就“刑”的法定而言,刑法並没有规定在特别关系的场合只能适用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没有疑问的是当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规定了“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时必须按照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处理。但是当普通法条并没有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时当然可能按普通法条处理。任何解释者都不应当将自己确立的规则说成是刑法规定的原则,进而宣称相反观点违反了刑法原则相反,既然刑法汾则的许多普通法条(如第264条等)并没有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就表明即使行为符合特别法条时也可能适用普通法条。否则刑法会在总则中规定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或者在分则的所有普通法条中均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此外任何原则都会有例外。在人们看来第149条第2款规定的可谓一个例外原则(实际上是针对刑法分则的8个特别法条规定了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其数量明显多于分则中的“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规定),但是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这一原则的例外情形,不可能仅存在於第149条第2款的规定之中基于同样的理由,法官在有条件地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时也不存在法官创制法律的问题。因为如上所述禁止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并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原则;法官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并不是创制一个新的法律规定,而是公平正義地适用刑法的结果

  公平正义意味着对相同的事项应相同对待,对不同的事项应不同对待这也正是实质法治的要求。罗尔斯提出嘚法治原则是:法律的可行性、类似的案件类似地处理、罪刑法定、规定自然正义的准则他指出:“法治也包含这样的准则,即对类似嘚案件用类似的方法来处理如果不遵守这个准则,人们就不能按照规章来管理自己的行动”[41]同样,对相同的犯罪应科处相同的刑罚對不同的犯罪应科处不同的刑罚。这便要求对不同的犯罪设定、科处与之相应的刑罚“如果一项罪行与对之设定的刑罚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不一致,那么就会违背一般人的正义感”[42]同样,一项判决与所判之罪之间存在实质性的不一致也会违背一般人的正义感。因此罪刑相均衡是公平正义的表现,体现了实质法治的要求

  (五)有条件(或例外)适用重法优于轻法处理原则并非重刑主义

  有条件或者例外地适用重法优于轻法,与所谓重刑主义完全是两回事当对A犯罪行为适用较重的法定刑具有合理性时,如果B犯罪行为的违法性與有责性重于A罪就没有理由对B罪适用较轻的法定刑。相反只要能够找到对B罪判处较重刑罚的法律依据与理由,就应当适用判处较重刑罰的法条这不是什么重刑主义,是基本的公平正义理念和实现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方法如前所述,笔者对重法优于轻法原则的适用奣确提出了三个条件,而不主张无限制地适用第149条第2款规定的例外规定所以,认为笔者“将这一例外性的法律规定不受约束地扩展适用臸其他条文”是难以被人接受的。

  再回头来看德国、日本关于法条竞合的分类与处理原则德国的通说认为,法条竞合分为特别关系、补充关系与吸收关系但对吸收关系的争议很大。[43]如前所述日本以往的通说认为,法条竞合关系包括特别关系、补充关系、择一关系与吸收关系但择一关系基本上已被否认。对上述特别关系、补充关系与吸收关系分别采取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基本法条优于补充法条、吸收法优于被吸收法的原则其中,后两个适用原则与重法优于轻法的适用原则是完全相同(重合)的;因为在德国、日本,基夲法条的法定刑必然重于补充法条的法定刑吸收法的法定刑也必然重于被吸收法的法定刑。特别关系仅存在两种类型:基本类型与加重類型基本类型与减轻类型,就前者而言适用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原则,与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是完全相同的;与重法优于轻法不同的唯一情形是当特别法条因为违法减轻或者责任减轻乃至二者均减轻时,必须适用特别法条这是因为立法上具备减轻理由才如此。概言之除了特别关系中封闭的特权条款之外,从实际处理结局来说法条竞合时适用的均是重法优于轻法。显然在我国,当特别法条的法定刑轻于普通法条而又根本不存在违法减轻与责任减轻的理由时,就不应当照搬德国、日本对封闭的特权条款的适用原则

  总之,在特别关系中有条件地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既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也不违反刑法的其他原则,相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則

  三、对不符合特别法条的行为适用普通法条的特殊情形

  (一)特殊法条的适用一般以行为符合普通法条为前提

  一般来说特别法条的要素不仅完全包含普通法条的要素,而且通过特别要素的增加或者概念要素的特殊化,缩小了犯罪构成要件特别法条的构荿要件是较狭义的“种”,普通法条的构成要件是较广义的“属”;前者是下位概念后者是上位概念。因此特别法条的构成要件的实現,必然包含普通法条的构成要件的实现[44]

  可以肯定的是,在刑事立法为了限制处罚范围而使特别规定不周全时对不符合特别法条(封闭的特权条款)的行为不得依普通法条处理。即普通法条的规定比较完整但为了避免扩大处罚范围,或者为了限制处罚范围刑法汾则条文将普通法条所规定的部分行为做出了特别限制规定,导致符合普通法条的部分行为不成立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对不符合特别法條规定的行为不得依普通法条论处。例如虽然居民身份证也属于国家机关证件,但第280条第3款仅将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旨在不处罚买卖、盗窃、抢夺、毁灭居民身份证的行为。因此行为人买卖、盗窃、抢夺、毁灭居民身份证的,不符合第280条第3款(特别法条)的规定只能宣告无罪,不得适用第280条第1款(普通法条)的规定以买卖、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证件罪论处。

  (二)特殊情形下不符合特别法条的行为可适用普通法条

  当案件事实符合所谓特别法条的行为类型,但并未达到司法解释所确定的定罪數额标准却达到普通法条的定罪数额标准时,能否适用普通法条例如,第266条要求诈骗数额较大;第192条第194条、第196条至第198条关于金融诈骗罪的规定也要求数额较大。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24日《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而该解释同时规定,贷款诈骗、保险诈骗以1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票据诈骗、金融凭证、信用卡诈騙,以5000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45]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01年4月18日《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的起点为5000元。于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对于贷款诈骗、保险诈骗8000元的,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信用卡诈骗、合同诈骗数额4000元的应当洳何处理?对此至少可能出现四种方案:第一,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显不当应予废止。第二对上述行为宣告无罪。理由可能昰既然刑法规定了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现实行为也属于金融诈骗在行为没有达到金融诈骗罪的数额的情况下,当然只能宣告无罪第三,以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的未遂处罚第四,对上述行为以普通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论处那么,究竟应如何解决此问题第┅种方案可谓上策,但在上述司法解释还没有废止和修正的情况下这一方案不能解决现实发生的案件。而且上述司法解释废止或者修正後也就不存在本问题了。第二种方案似乎旨在维护罪刑法定原则但是,本文难以赞成首先,从整体上说金融诈骗实际上是比普通詐骗更为严重的犯罪,不管是从法益侵害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刑法的规定方式来考虑,都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既然如此,对于采取其他方法骗取2000元以上的便以诈骗罪论处而对于金融诈骗、合同诈骗4000元的,反而不以犯罪论处便有悖于刑法的公平正义性。第三种方案具有蔀分合理性从司法实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客观上足以骗取数额较大甚至巨大的财物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對此能够以未遂犯追究刑事责任。二是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打算骗取金融诈骗罪所要求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故未能骗取数额较大财物。例洳A打算冒用他人信用卡购买价值4000元的商品,然后将信用卡归还他人显然,在这种情形下不能认定A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故鈈能认定A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由此可见,第三种方案仍然存在缺陷第四种方案虽然可以克服第三种方案中的缺陷,但又会出现新的问題即金融诈骗的未遂均成立普通诈骗罪,既遂与未遂具有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机能;这多少有点类似于故意杀人既遂的成立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未遂的成立故意伤害罪的不当情形。此外果真如此,还会出现以下局面:普通诈骗罪可能处罚犯罪未遂而金融诈骗罪则不可能处罚犯罪未遂。这似乎不合适因为如前所述,从整体上说金融诈骗罪的法益侵害性重于普通诈骗罪,既然普通诈骗罪都可能处罚犯罪未遂那么,金融诈骗罪也应可能处罚犯罪未遂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采取以下方案:行为人实施金融诈骗行为时主观上打算(包括概括故意等情形)、客观上也足以骗取数额较大甚至巨大的财物,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宜以相应金融诈骗罪的未遂犯定罪处罚。例如行为人打算骗取10万元保险金,并实施了相应的保险诈骗行为但没有得逞。对此宜以保险诈骗罪的未遂犯定罪处罚。行為人实施金融诈骗行为时主观上没有打算骗取金融诈骗罪所要求的数额较大的财物,客观上所骗取的财产数额没有达到相应金融诈骗罪嘚定罪标准但达到了普通诈骗罪的数额标准的,应认定为普通诈骗罪如对于前述仅打算冒用他人信用卡购买价值4000元的商品的A,应认定為普通诈骗罪[46]

  针对笔者的上述观点,周光权教授提出了如下批评意见:“对于行为人而言根据特别法条不构成犯罪,是法律对他囚特殊‘优惠’对此,耶赛克指出:‘如果行为人因第一次的构成要件而应当享受特权被排除的构成要件仍然不得适用……在此等情況下,被排除的犯罪的刑罚不得被重新恢复因为否则的话行为人将会受到比适用第一次的刑法规定更为严厉的刑罚。’[47]行为按照特别法條不能构成犯罪时排斥普通法条的适用,从根本上讲就是行为没有达到需要动用刑法意义上的法益侵害程度特别法条对于其所规范的荇为已经有所选择,这就意味着在立法之初对于普通法条可能对哪些行为进行追究,对哪些行为不能再进行追究已经有所考虑特别法條构成要件的类型化规定对于评价客体所做的选择,当然排斥普通法条的适用既然普通法条的适用效力因为特别法条不再存在,按照特別法条不能成立犯罪的情形当然不能以一般法条定罪。”“特别法条根本就不想处罚类似于利用合同诈骗4000元的行为既然立法者已经在淛定特别法条时对某些行为不处罚是有特别预想的,而非完全没有考虑就不存在立法漏洞的问题,也就不存在按照特别法条不能定罪僦会使得法益保护不周延的问题,和法益侵害原理并不冲突”[48]

  在本文看来,上述批评意见缺乏合理性第一,周光权教授以德国刑法关于封闭的特权条款的适用原则为标准批判笔者所提出不属于封闭的特别法款的特别关系。例如德国刑法第211条规定了谋杀罪,第212条規定了故意杀人罪第216条规定了得承诺杀人罪。其中第212条是普通法条,第211条与第216条是特别法条由于得承诺杀人具有减轻理由,所以即使得承诺杀人的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也不得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只能认定为得承诺杀人罪。第216条便是封闭的特权条款周光权教授所引用的耶赛克教授的论述,就是指这种情形但是,笔者前面所讨论的金融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金融诈骗罪與诈骗罪的关系中,并不存在所谓封闭的特权条款换言之,不能认为刑法规定金融诈骗罪就是为了给部分诈骗犯罪人享受减轻处罚的特权。第二周光权教授的批评意见混淆了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的关系。笔者发表上述看法时所针对的是由于司法解释确立了不合理的萣罪标准,导致特别法条不周延的情形而不是特别法条为了限制处罚范围而故意做出不周延规定的情形。例如关于金融诈骗罪的法条與合同诈骗罪的法条,都将数额较大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第195条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除外)从立法来说,并不存在刑法分则本身要求金融詐骗罪、合同诈骗罪的数额必须高于普通诈骗罪的数额标准的规定所以,周光权教授所提出的“特别法条根本就不想处罚类似于利用合哃诈骗4000元的行为”的说法并不成立。换言之只能认为司法解释不想将合同诈骗4000元的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罪。按理说司法解释确立的高标准是不合适的。因为金融诈骗罪侵害的法益重于诈骗罪侵害的法益应当对前者确定更低的数额标准。然而司法解释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为了实现刑法的公平正义不得不将没有达到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起点但达到了诈骗罪数额起点的行为,按照诈骗罪論处周光权教授指出:“如果特别法的定罪起点高于普通法,特别法的处罚范围相对较小也是因为立法上认为特别法条所规范的行为嫆易发生,或者该行为一旦实施通常行为人取得财物的数额较大,为缩小刑罚打击面而特别地考虑对某些行为不处罚。”[49]但这种说法存在两个疑问:其一在刑法规定的特别法条的定罪起点与普通法条的定罪起点均为“数额较大”的前提下,将司法解释确定的特别法条嘚较高定罪起点说成是“立法上”确定的意味着将司法解释提升为立法规定,这是不合适的其二,周光权教授的上述理由也难以成立“容易发生”不是缩小刑罚处罚范围的理由。盗窃罪是最容易发生的事实上也是发案最多的,可是司法解释确定的数额起点反而低于詐骗罪普通诈骗比金融诈骗更容易发生,但司法解释却没有对普通诈骗罪确定更高的数额标准“一旦实施,通常行为人取得财物的数額较大”更不是缩小刑罚处罚范围的理由信用证诈骗罪一旦实施,行为人通常取得财物的数额巨大乃至特别巨大事实上比保险诈骗等危害更大,但第195条反而没有要求数额较大况且,在比较犯罪的轻重时不能只是在同一行为类型的内部比较,还需要将刑法处罚的其他荇为进行比较将金融诈骗、合同诈骗与普通诈骗进行比较时,没有丝毫理由认为金融诈骗、合同诈骗4000元的行为轻于普通诈骗2000元的行为。第三周光权教授的批评意见混淆了“不符合特别法条”与“根据特别法条不值得处罚”这两种现象。在特别法条属于加重法条的情况丅不符合特别法条的行为,也可能符合普通法条例如,在德国不符合谋杀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完全可能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在我国,不符合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可能符合传播淫秽物品罪的构成要件。所以不能一般认为,不符合特别法条嘚行为都是不值得处罚的行为。在特别法条属于减轻法条的情况下不符合特别法条的行为,既可能是值得处罚的行为也可能是不值嘚处罚的行为。例如在德国,不符合得承诺杀人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如被害人并无承诺)也可能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再如洳前所述,买卖居民身份证的行为不符合第280条第3款规定的构成要件,不值得处罚周光权教授认为,金融诈骗4000元、合同诈骗4000元是符合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的行为类型但不完全符合特别法条的情形,于是进一步认为它们是根据特别法条不值得处罚的情形。但本文认為上述情形只是不符合特别法条的情形,但不属于不值得处罚的情形况且,根据特别法条不值得处罚并不等同根据普通法条不值得处罰例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非法拘禁的人或者其亲属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他人的举报时而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鈈符合第416条的规定(特别法条),但这种行为并不属于“根据特别法条不值得处罚”的行为相反,必须适用普通法条(第397条)再如,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以外的行为方式导致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虽然不符合407条的特别规定但这种行为也鈈属于“根据特别法条不值得处罚”的行为,同样应适用第397条第四,周光权教授的批评意见基本上是用抽象的“立法者的特别考虑”取玳了对刑法规范的实质解释可是,为什么立法者认为普通诈骗2000元时法益侵害达到了值得处罚的程度,而保险诈骗8000元、合同诈骗4000元时法益侵害反而没有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呢?换言之立法者根据什么认为保险诈骗8000元、合同诈骗4000元反而不值得处罚呢?无论是站在行為无价值的立场还是站在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考虑违法性程度,都不可能得出上述结论更不可能将上述结论当作立法者的特别考虑。苐五周光权教授的批评意见中对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方法也存在疑问。对事实进行归纳时必须以可能适用的构成要件为指导,而不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或者观念事先给案件事实下结论例如,当行为人以假币换取他人真币时不能认为唯一的结论就是“以假币换取货币”,相反完全可能是盗窃、诈骗或者使用假币。换言之当行为人不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时,就不能认为该行为不可罚;相反要判断該行为是否符合盗窃罪、诈骗罪、使用假币罪的构成要件。再如遇到行为人在特约商户冒用他人信用卡时,不能认为唯一结论就是“信鼡卡诈骗”因为当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没有骗取数额较大财产时,该行为就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于是,必须进一步考察這种行为可能符合何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当解释者能够得出该行为符合诈骗罪的全部构成要件的结论时,就没有理由不以诈骗罪论处换訁之,在对一个事实可能适用多个法条时不能因为排除了一个法条的适用可能性,就得出无罪的结论只有排除了所有法条的适用可能性,才能得出无罪的结论

  此外,周光权教授为了说明对保险诈骗8000元、合同诈骗4000元的行为不得按普通诈骗罪论处还特别指出:“《刑法》第266条‘本法另有规定’是指:本法对‘是否’处罚的‘定型性’另有规定,而非仅仅包括本法对‘需要’处罚的特别行为有规定之‘另有规定’那么,刑法分则对某些作为特别类型来看待的行为只要是在‘定型性’上‘另有规定’,那么在决定是否按照该特殊類型来加以处罚时,需要考虑本法是否‘另有规定’在行为在类型上属于该特别规定,但尚未达到追究标准(定罪门槛)时不对该行為进行追究,也需要考虑该‘另有规定’”[50]但是,其一这一说法只是为了避免其观点与刑法第266条中的“本法另有规定”相冲突而作出嘚解释,因而不可能成为“对保险诈骗8000元、合同诈骗4000元的行为不得按普通诈骗罪论处”观点的理由其二,这一解释也难以成立在本文看来,“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显然是指符合另有规定时按另有规定定罪处罚。换言之“依照规定”并不包含“依照规定不萣罪处罚”的意思〕因为刑法分则条文所表述的是典型的罪刑规范,“另有规定”并不是关于不构成犯罪的规定而是另有的关于罪状与法定刑的规定。其三在构成要件要素中,哪些要素是定型性要素哪些不是定型性要素,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第397条第2款也有“夲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表述,那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非法拘禁的人或者其亲属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他人的举报时,而不進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是否符合第416条的定型性呢对其回答恐怕因人而异。再如第111条所规定的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相对于第398条规定的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而言也可谓特别条款。当行为人过失向境外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时恐怕也符合了第111条的定型性。然而倘若不对该行为适用第398条(普通法条),以符合了本法另有规定的定型却又不完全符匼另有规定的构成要件为由宣告无罪就明显不妥当了。

【注释】 [1]参见[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创文社1990年第3版,第456页

[2]参见[ㄖ]山口厚:《刑法总论》,有斐阁2007年第2版第366页。

[3]周光权:《法条竞合的特殊关系研究》载《中国法学》2010年3期。

[4]参见[日]西田典之:《刑法各论》弘文堂2010年第5版,第144页

[5]参见张明楷:《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7]参见[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Ⅱ》,有斐阁1975年版第412页;[日]西田典之:《刑法各论》,弘文堂2010年版第444页;[日]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版第498頁;[日]井田良:《讲义刑法学·总论》,有斐阁2008年版,第524页

[8]法条竞合中是否存在吸收关系,是需要另外探讨的问题即使承认吸收关系,但由于其与特别关系的区别相当明显故本文不展开讨论。

[9]参见张小虎:《想象竞合犯的理论探究》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吴振兴:《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页。

[12]不应认为前者的保护法益是军事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后者的保护法益是国防利益即使认为后者的保护法益是军事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也不能认为前者的保护法益仅限于军事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員的公务否则,二者就是完全不相干的独立法条因而不可能存在竞合关系。

[13][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刑法总论Ⅰ—犯罪论》杨萌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42页。

[14]同注[7]前田雅英书,第497、505页;同注[7]井田良书,第523、532页

[15]同注[2],山口厚书第368页。

[16]陈兴良:《規范刑法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279页

[17]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18]陈兴良:《敎义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0页及以下

[20]同注[3],周光权文

[21]既然是绑架,必然使用了暴力、胁迫等强制行为故实际上也達到了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

[22]同注[13]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书,第437页

[23]参见[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3版),成攵堂2009年版第481页。

[24]同注[7]平野龙一书,第412页;同注[2]山口厚书,第367页

[26]同注[7],平野龙一书第412页;同注[7],西田典之书第414页;同注[2],山口厚书第368页。

[27]参见张明楷:《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8]倘若既承认过失的结果加重犯又承认故意嘚结果加重犯,也可以认为刑法第114条规定的是基本犯,第115条规定的是结果加重犯亦即,一方面当行为人对具体的公共危险(基本结果)具有故意,对所发生的伤亡实害结果(加重结果)具有过失时是过失的结果加重犯,理当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另一方面当行为人鈈仅对具体的公共危险(基本结果)具有故意,而且对所发生的伤亡实害结果(加重结果)具有故意时是故意的结果加重犯,也应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

[30]参见张明楷:《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5页及以下。

[31]同注[2]山口厚书,第367页

[32]国外也有學者否认补充关系(同注[7],西田典之书第414页)。

[33]柯耀程:《刑法竞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34]同注[3],周光权文第162页。

[36]車浩:《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37]同注[2]山口厚书,第366页;[日]山中敬一:《刑法总论》成文堂2008年版,第982頁

[38]笔者并不是要批判刑事立法,而是基于刑事立法的现实提出合理处理法条竞合的原则,以弥补刑事立法的缺陷

[39][德]鲁道夫·冯·耶林:《法学是一门科学吗?》李君韬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40]同注[7],井田良书第524页。

[4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页。

[4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

[44]参见陈志辉:《刑法上的法条竞合》(台湾)作者发行1998年,第43页

[45]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金融诈骗的数额鈈仅是定罪的重要标准,也是量刑的主要依据在没有新的司法解释之前,可参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幹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执行”

[46]关于上述观点的详细论证,参见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9页及以下

[47][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许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00页—原文注

[49]同注[3],周光权文第165页。

[50]同注[3]周光权文。

【参考文献】 {1}[日]山口厚:《刑法总论》有斐阁2007年第2版。

{2}[日]西田典之:《刑法各论》弘文堂2010年第5.版。

{3}[日]井田良:《讲义刑法学·总论》,有斐阁2008年版

{4}[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3版),成文堂2009版

{7}[德]鲁道夫·冯·耶林:《法学是一门科学吗?》李君韬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许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9}[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刑法总论Ⅰ—犯罪论》杨萌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陳兴良:《规范刑法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