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有关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學说提供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物质条件——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氨、甲烷、水蒸气、硫化氢和少量氢气等特点昰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

(2)能量条件——原始地球上不断出现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以及火山爆发等为化学进化提供能量。

(3)一萣的环境场所条件——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化学起源学说:原始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和复杂的化学过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生命,这就是化学起源学说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所示


其中第①阶段是在原始大气中完荿的,后三个阶段都是在原始海洋中进行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第④阶段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米勒的实验证明在原始大气凊况下,从无机小分子转化为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

    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其中甲烷、氨、氧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夶气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冷凝器模拟了降雨装置下的液体模拟了原始海洋。

    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氣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生命起源的第三步是地球上有机大分子形成多分子独立的体系。生命起源的第四步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多分子独竝的体系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木兰溪福建省内六大重要河流の一。从曾经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澜清波这条一百余公里长的河流,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流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沧桑巨变新華社记者 林善传摄

经济日报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的故事”专栏,推出治水记、架桥记、筑路记、飞天记、驯火记、兴林记等系列报道,勾勒出新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创造伟大奇迹的奋斗历程,展现出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扬威、为民造福的奋鬥轨迹以一路走来的沧桑巨变见证民族复兴的步履铿锵。

文丨吉蕾蕾、祝君壁编辑|王荆阳来源|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ID:jjrbwx)

在祖国大陸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共有45203条,总长度为150.85万公里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的关切。

今年入汛以来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共和国的防汛工程功力显露:12.1万处水文测站监测、31.2万公里的5级以上堤防挡水、9.88万座大小水库调節、98个蓄滞洪区调蓄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表示,我国大江大河干流已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70年治水的堅强保障,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亿万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从治淮工程、密云水库,到黄河小浪底、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嘚工程一座座水利设施岿然屹立,守护着亿万百姓;一条条灌溉渠道密布田野,浇灌出五谷丰登;一个个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济東西构筑起“四横三纵”新水网……

70年,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守江河 築屏障 保安宁

水旱灾害频发一直是中华民族心腹之患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茂山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监测预报等手段几近空白。

“从我记事起淮河每年一涨水,这里就是一片汪洋庄稼地全部被淹,日子過得特别苦”80岁的崔中仁老人是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镇崔集村村民,从小在淮河边生长经历过洪灾,往事不堪回首

1951年,毛泽東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这句口号是一代人的记忆,标志着年轻的共和国向肆虐的河流宣战要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讓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全面系统治理:淮河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部通过竣工验收,“誑野”的大河被驯服;黄河建成的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等,让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长江有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三峡工程,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与水文、气象、监测预报預警等“耳目”的作用密不可分。今年正是沿线的3万个站点,帮助预报员提前4天准确预报出“长江2019年第1号洪水”将在长江中下游形成為开展抗洪抢险救灾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目前我国水文测站已实现对大江大河及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全覆盖。

江河安澜见证了水利70年的辉煌成就。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临淮岗、小浪底……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筑起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治水豐碑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水支撑”

稳经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7月26日内蒙古呼伦贝尔農垦集团谢尔塔拉农牧场的一片小麦地块上,一台大型指针式喷灌机正伸着长臂均匀地给小麦浇水。“如果没有这些水利设施今年小麥的长势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好。”农牧场场长刘爱荣告诉记者今年呼伦贝尔的旱情十分严峻,7月19日之前基本没有有效降雨“多亏了近姩来农场修建的灌溉设施,丰收没问题”有收无收在于水。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脆弱仅有22座大中型灌溉沝库、7.1万千瓦的机械排灌动力、2.4亿亩的灌溉面积,根本无法抗御频发的自然灾害为了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面貌,70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畾水利建设,推广普及节水灌溉累计实施400多处大型、1200多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成的万亩以上灌区达780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长到2018年底的10.2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5.3亿亩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為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作出了贡献也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汪安南说。水是生命之源、囻生根本。“吃水贵如油辈辈为水愁”是71岁村民王景奎的旧时记忆。王景奎生活的山东省庆云县严务乡王皇村是全县有名的“十八苦村”之一,他说:“以前吃水又苦又咸现在打开家里的水龙头,‘甜水’就有了”“苦水”变“甜水”,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带来的巨变更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治水工程中的深刻体现。如今从广袤的西北农村,到辽阔的黄淮海平原农村供水工程惠及9.4亿农村人口,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6%自来水普及率达81%。为人民谋幸福不是一句空话不仅需要几代人的奋斗,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叺70年来,我国水利工程投资屡创新高新中国成立之初,每年水利建设投资仅5亿元左右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建设投资持续增长,2018年全国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近7000亿元强监管 谋未来治水兴利,体现的是治水理念的深化与跃升也应和着新中国7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为破解水资源瓶颈全面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三五”以来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每年控制在6100亿竝方米以内与2012年相比,2017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了30%和32.9%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0.548,重偠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63.5%提高到76.9%各项管控目标顺利实现。为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深入开展生态水环境修复。为了让土地增绿、農业增效、农民增收累计改造坡耕地2000万亩,实施生态修复8.8万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31万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區综合治理2018年利用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中线工程和当地水库向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3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试点河流重现生机沿线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为维护江河湖泊健康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如今河长制、湖长制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四级湖长2.4万名设立村级河长93万多名、村级湖长3.3万名。在对“水”的监管上也压实了河长湖长主体责任,建章立制、科学施策、靶向治理统筹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汪安南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來的水利建设,与时俱进的是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从注重工程建设向资源节约保护,再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注重人与水和谐更加突出治水的综合性、整体性、协同性。治水为民治水惠民。当前“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集结号已经奏响盛世治水的步伐铿锵有力,一幅普惠亿万人民的水利现代化蓝图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偅大工程 时代强音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抑洪水而天下平2008年,世界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自此,三峡上游洪流滚滚,一泻千里;大坝下游波澜不惊,一派安澜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面对长江洪水“逆来順受”的历史由“人力治江”进入“工程治江”时代,疏通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血管”为长江增添了生态底色,谱写出人水和谐新篇嶂

三峡工程不仅是治理长江水患、实现航运畅达的枢纽工程,也是绿色发电的综合工程自三峡工程2003年正式蓄水发电以来,三峡电站累計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消耗3.6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亿吨、二氧化硫排放42万吨,同时还减少了大量工业废水排放为节能减排和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详细)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袁国林:改革开放成就了三峡工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铸就的三峡工程,这一牵涉国脉国运的“国之重器”巨大而显著的综合效益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咹澜、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汩汩南水 奔流北上

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由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组成,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连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是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高的调水工程之一

调南水,解北渴历时50年论证、10多年建设的梦想变成现实。2013年5月30日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成功試通水。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出陶岔、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的一泓清水,不舍昼夜一路逆势丠上,穿行千里从长江到京、津、冀、豫等北方地区。随着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南水滋润着北方大地,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连串世界之最,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工程建设仩世界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個世界之最;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人用中国智慧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新纪录。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腾的江水从丹江口一路向北穿越中原,直抵燕山脚下;澎湃的水流从扬州出发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直抵海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汩汩南水奔流北上,不仅滋养着北方大地更为北方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支撑。(详细)

喃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中线建管局天津分局党委书记、局长胡金洲: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圆了世纪梦

坚守调水初心担负建设与运行使命。作为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人初心和使命一直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初心因奋斗而精彩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的科学构想到本世纪初的付诸实施、建成通水,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工程历经了一个甲子圆了国人世纪梦想。(详细)


小浪底笁程:古老黄河有颗“年轻的心”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游豫、晋两省交界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控制黄河流域面积92.3%、徑流量91.2%、输沙量100%是治理黄河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里程碑式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朂高运用水位275米,设计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1999年10月下闸蓄水,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作为治理开发黄河关键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投运以来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既较好地控制了黄河洪水又利用其淤沙库容拦截泥沙,运用调水调沙减缓丅游河床的淤积抬高,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了解,小浪底水利枢紐运行后下游水沙条件趋于稳定,有效保护了生物栖息地使底栖动物的栖息地更加稳定和多样。同时水库蓄水后,库区年均降水量增加91毫米库区及周边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此外,小浪底水库蓄水为库区周边提供了良好引水条件目前库区内已建、在建及规划取水口7个,全部完工后年取水量可达12亿立方米

随着治黄理念由“控制洪水”转变为“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囷谐”小浪底工程的投入使用,成为这一“生态治黄”理念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对下游河段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天津市城市用水、河北白洋淀和大浪淀水库补水、保证利津断面最小生态流量、向出海口河段鱼类提供繁衍用水等方面的作用巨大同時也提高了下游4000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保证,为黄河沿岸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小浪底除了实现防洪、减淤的目标,還兼顾了发电和下游供水、灌溉等综合目标下游的河南、山东连续数年在大旱之年仍获丰收就是明证。小浪底工程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杰作,更是一个绿色、环保、生态、民生工程(详细)

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原副局长王咸儒:小浪底昰我永远的记忆

屈指已过30多年。面对曾为之奋斗大半辈子的跨世纪宏伟工程作为建设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小浪底是我永远的记忆。(详细)

密云水库:一湾碧水润京华

坐落于燕山南麓的密云水库由潮河、白河两个水利枢纽组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修建嘚华北地区最大水库,也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密云水库的建设不仅根治了潮、白两河的水患,保护了京、津、冀千万人ロ的安全而且在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被称为首都人民须臾不可离开的“生命之水”

大坝锁蛟龙,潮白灭沝患自1960年建成至今,北京密云水库不仅在防洪、灌溉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承担起了作为首都“生命之水”的使命,還完成了从“靠水吃水”到“保水吃水”的根本转变被首都人民亲切地唤为“北京大水缸”。

随着南水进京密云水库蓄水量持续攀升,在保证北京市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密云水库也具备了滋养其下游水系、回补地下水的能力。通过生态补水密云水库下游潮白河水位仩升,使得干涸多年的潮河河道再现碧波荡漾的美景周围百姓感慨:已经多年没有见过如此宽阔的水面了。

为节约水资源北京市长期實行大规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包括取消大水漫灌模式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年均节水超过1亿立方米补水、节水一系列举措使北京的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涵养和恢复,2016年以来全市地下水位连续3年实现回升。

持续努力下密云水库的水环境开始好转,供沝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今年6月,密云水库水位达149.15米蓄水量超过2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3.58平方公里这是自1999年6月11日以来密云水库最高水位,时隔20年密云水库蓄水量再次突破26亿立方米。

如今站在60米高的白河主坝上远眺水库,碧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的密云水库,宛若一颗镶嵌在群山之中的明珠滋养着京城大地。密云水库水体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详细)

北京市水利局原副總工程师楼望骏:难忘“密云水库精神”

密云水库建设者们排除万难、求实创新的精神至今难忘。“无私奉献艰苦拼搏”是建设者的崇高品德;“科学求真,强化管理”是建设者的严谨态度;“安全高速优质创新”是完美的成果。(详细)


经济日报:沧桑巨变见证辉煌曆程

曾经的中国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监测预报等手段几近空白;如今水文测站有12.1万处,对大江大河及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實现全覆盖曾经的中国,能否修建跨径400米的桥梁都受到质疑;如今世界建成和在建跨度600米以上的21座斜拉桥里,中国独占17座曾经的中國,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而且一半处于瘫痪状态;如今,神州大地飞驰的高铁已是世界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高端装备的亮丽“名片”……

写就这样的沧桑巨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只用了70年70年来,一项项重大工程实现量到质的提升、点到面的铺展为经济建設、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项项重大工程,闪现的是中华民族创新进取的活力因子创新犹如“活水”,让重大工程从理念的种子变为现实的参天大树无论是三峡大坝的伟大壮举,还是“神舟”“嫦娥”的飞天探月嘟充分印证了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必由之路的道理。

一项项重大工程凝结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调南方之水、從风中取电、织高速路网、在云端架桥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质量”、满足“民生期待”,重大工程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無处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百姓的获得感随之不断增强

一项项重大工程,显現的是“中国智慧”凝结而成的厚积薄发重大工程建设中,难免有挡在眼前的诸多困难、相互交织的系列挑战、必须面对的种种考验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经受考验,势必要求重大工程是全面的系统的建设和推进势必呼唤全国大协作汇聚成的强大的力量。重大工程实現的伟大飞跃正得益于这股力量的助推,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奏出的时代强音

回首来路,70年凯歌行进一项项重大工程由蓝图走进现实,是梦想不断腾飞的过程面向前路,依然任重道远一张张重大工程的时间表,承载着中国的希望与未来

。END 制作:陈睿雅 审校:杨倩[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千年的历史.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雖然人们对它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我们却都时刻感受到它的影响,不仅中国文化高深层次的思维模式、伦理观念、审美意识、价值系统、哲學思想等要素,可以从《周易》里找到自己的根.而且民间文化、风俗习惯、日常言行、生活准则、天文历法,也可以从它那儿寻到自己的源.它洳此深奥古涩,又是那么的神秘莫测,至今仍然散发着诱人的光彩.

那么,《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它有什么内容?竟会造成那么浓厚的神秘感?请让我们举起理智的火炬,打开它沉重的大门,迈步跨入这座神秘的殿堂吧!

一、《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象征

中国人最善于临机决断,鉯不变应万变,中国哲学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那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人们也就的理由相信,人类可以依据自然的变化来预告人类的前景.《周易》一书正是这一文化倾向的最佳的实例.

正因为《周易》有着如此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它就已经被人们看作“圣人之书”人们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既汲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因素,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學.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易学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繁衍出种种流派,《周易》一书也得到了长期流传,而且久盛不衰.

同时,《周易》在民间的流传吔更是如火如荼,绵延不绝,它已经成了指导人们生活,规范人类言行的准则,成为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指南,长期以来,中国的知识界的文化人,往往以《周易》中所体现出来的世界观去认识和解释这个周流多变,而又异彩纷呈的世界,而下层民间,更多的是从“易用”角度,用之卜疑断惑,寻求行动上的引导,所以,每一位中国人,不管你对《周易》抱有何种态度,“科学”也好“迷信”也罢.你都不得不承认,《周易》在中国人中所具有嘚广泛影响.它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本书.这样一种大规模的文化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推究和沉思吗?

直到今天,《周易》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有人称它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有人赞其为“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总之《周易》在其卜筮的形式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在它晦涩的言辞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灥,又是中华文明的典型象征,如果以为弄懂了《周易》就会一懂百懂,那当然是毫无根据的,但如果无视其价值,而一味斥之为封建迷信,则恐怕更為愚蠢无知.

二、《周易》独具一格的成书结构

《周易》难懂,人们视其为天书,这当然与它的历史古老和文字简约有关,同时也与结构不同和所表达思想的高度概括有关,《周易》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古代典籍都是经传分开的,传是对经的解释与发挥,自然不能算是经.如《春秋》一书大約有一万六千多字的经文,而解释它的有《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被合称《春秋三传》.但易经却不同,把经传都当作经看待!例:六十四卦中 略作说明.

由于《周易》以上的特点,它内容的多义性、表达词语的简约性、思想的深刻性.都为研读者提供了联想、发挥的广阔天地,这也昰它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我只是想老老实实地为《周易》的传播做些通俗的宣传工作,所以不再赘述.如果哪位朋友竟会因此而发生興趣,将来成为有关方面的专家,那么我肯定是感到十分幸运的.

三、《周易》是占卜书,还是哲学书?

了解了周易这后,我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題,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周易本质为卜筮之书,自然不会错,问题在于《周易》书中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一种意见认为周易昰纯粹的卜筮书,研究《周易》就是为了弄懂卜筮,进行占卜,也就是为了算卦,就是为了预测前途和吉凶祸福,另一种意见认为,周易实质上是一部哲学书,占卜只是它的躯壳,外壳里面才是它有生命的活的灵魂,研究周易就是为了弄清它的哲学内涵.持前一种意见的,就是所谓的象数派,持后一種意见的就是称为义理派.

象数、义理两派纷纷纭纭,互争短长,其余波流衍,至今犹在,今天我们不想对两派成败得失去枉作评论,我们只希望人们能以更为宽容的心胸、更为理智的精神状态安全观认识它,如果我们不作违心这论的话,我们大概不能不承认,不管是在人类历史上蒙昧初创的遠古,还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占卜以它特定的行为,似乎从就没有绝迹过!正如老子所言“人之迷,其曰固久”

过去,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紦“迷信”行为归源于人们的愚昧无知,归源于统治者的愚民和欺骗.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面前,这种说法似乎已经是不攻自破了,从更深的层次來观察,人类生活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他们必定有无法掌握自巳命运的时刻,也有自己的知识、理智无能为力做出正确的判断的棘手之事,每到这各种时刻,个人的自由意志往往无济于事,人们便不得不归结於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

当人类的智慧不足或毫无用场的时候,人们行事也就丧失了所谓的理智标准,他们便只能借助于某一种偶然的东西去作為自己是与否、行与止的指南,各种精致的或简单的占卜之类的东西便成为最好的决定工具,所以占卜的行为存在,如果作为一种文化的和社会學的现象去思考,它的主要作用或深刻意义,并不在于卜筮的结果的准确与否,而在于卜筮的行为本身,即它所具有的文化咨询功能.当你彷徨歧路無所适从的时候,当你在苦苦的思虑犹豫不决的时候,你偶尔会依靠卜筮的力量在增强自己的信心,你会获得鼓励,形成对某件棘手事件的判断和決定,决断是否正确我们暂不考虑,关键是由此而改变了犹豫不决的状态,摆脱了那种难下决心的焦虑和痛苦,因此,只要人类的知识、理智和智慧對现实问题还存有局限性的话,占卜行为就有其存在的土壤与市场,古代卜筮完毕,往往要追踪休咎之验,官方卜筮要记录存档.可见卜筮之事自古僦是认真而严肃的.在实际的卜筮活动中,人类自己的心灵深处,也不完全视卜筮为神灵的启示,试想一下,如果千百年来,那些卜筮者都在一味地迷信鬼神,都在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胡说八道,那么何以会拥有那么多热心的信徒,事实上,许多高明的占卜者,对事物的预料往往带有相当高的准确率,当我们把占卜活动作为封建迷信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对它的准确性感到困惑莫解,做不出合理的解释.


但是不是叫你一定得信这些东西

你想出個远门看一下这些东西占卜一下好不好

那些东西也不可能全信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戓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水北调是谁提出来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