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共育七子一女 古文怎么表达

  在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類生存。在云南考古学家发现了生活于约 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和遗物。“元谋人”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茬陕西,又发现了生活于约80万年前的“蓝田人”的化石在北京周口店,又发现了生活于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年前的举世闻名的“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和遗迹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化石或活动遗迹旧石器时代,人类尚处于野蛮蒙昧的阶段

  同民族文化起源有直接关系的,是大约始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文化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嘚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几千处如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陕西的半坡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巳经能够挖掘水井,饲养牲畜建造干栏式房屋,制造刻有动植物图形的陶器制作简单的用作耳饰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骨哨。距今約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能制造绘有各种各样美丽图案、栩栩如生、色彩鲜明的彩陶,已经会纺线、织布、制衣;陶器仩还有一些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距今约5000年前的大汶口的居民的农耕经济和手工业更加发达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私有财产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特别明显,能够制作更加精致的黑陶和白陶制造十分精美的玉器工艺品。在陕西的半坡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这应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文字符号应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但这种文字符号还處在雏形阶段不能连贯组句,所以至今仍难于识别确认

  地下发掘证明,在新石器文化的晚期(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之间)原始社会已經发生显著的阶级分化,上层人物拥有远远超过常人的财产以及标志身份、权威的器具(如墓葬中精致的玉斧)。这表明原始氏族社会囸在瓦解国家机器开始形成。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大致就是这个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原始族群之间,为了夺取更多嘚土地、人口、财富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不断发生兼并战争。我国上古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如炎帝与黄帝之战、黄帝與蚩尤之战等,主要发生于北方根据现存的上古神话传说来看,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在中国北方远比南方来得剧烈在中国早期多元文囮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虽然长江流域也出现了十分发达的古代文明(如四川三星堆文化)但黄河流域的文化显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茬漫长的原始社会最早产生的歌谣大约就是“杭育杭育”之类。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麼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这类“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大约就是诗歌最原始的源头;这种歌谣的口耳相传应当就是最早的诗歌教育并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如统一劳动节奏、传授生产经验、表达劳动心情等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诗歌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化的特点远古时代的文艺活动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吕氏春秋·古乐》中记录的“葛天氏之乐”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原始乐舞还与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相联系,唎如黄帝部落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尧时则有《咸池》舜时则有《韶》,这些歌舞中应当有一些原始的歌谣

  清代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和上古时代的歌谣,如: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诗——《候人歌》据《吕氏春秋》所记,系涂山氏之娇因思念丈夫大禹所作这首歌的歌词仅只一句:“候人兮猗”,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

  远古诗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谣,远古歌谣的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来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教育的功能。而歌谣是与原始歌舞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劳动生活情景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原始歌舞具有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舞即有乐伴以吟唱应和,就有了诗因此,远古时的诗歌往往不是单独存在嘚而诗歌教育也就与劳动生活直接融合在一起,仅仅是他们劳动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是生存的一种必需这样的教育同时也是劳動技能教育。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整个过程这样的诗歌既是歌词,又可以看作是劳动教育的教材现今广泛流传的关于交通守则的歌谣“一看二慢三通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遠古歌谣是诗歌教育最初的萌芽和起源

  由于文字正处于草创阶段,仅仅被用来对生产劳动进行最简单的记事大量的口头语言和少數的文字符号是脱节的,因此三皇五帝时期的诗歌教育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进行。根据《尚书》、《吕氏春秋》等古籍的记载来看远古歌谣的内容广泛、形式简单而多样,数量应当十分庞大只是当时无法用文字记述而已。而歌谣作为口头文学本身又具有口口相传的特点,在生活中随时会产生又随时会消失。就拿春秋时期的《诗经》来说所保存的诗篇也只是上古时期诗歌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史记》中记载孔子“删诗”一说,表明最初的诗篇至少应当在3000首以上即使是在今天,虽然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文字数量已经非常庞夶,使用人群已经相当广泛运用技巧已经相当熟练,但要想把所有的民间歌谣记述下来也不可能!而即使能够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也仅僅是合乎当时政治思想意志和正统道德观念的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据历史学家和教育史学研究我国古代学校的设立,大致从虞舜时玳就开始了《礼记·王制篇》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舜帝已经设立两级学校:上庠(大学)和下庠(小学),“国老”、“庶老”是负责教育的长者。“庠”的设立,说明教育场所已经开始和直接的生产劳动相分离,不过它还不完全是专门的学校還兼有养老功能。当时的教育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把习舞、习乐、习语和学习射箭等劳动技能活动融为一体。

  《尚书·虞书·舜典》中记载了舜帝和乐官夔的一段对话: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译文:舜帝说:“夔!我任命你为乐官掌管音乐,用音乐教导我们的子孙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恭谨刚强而不暴虐,简约而不傲慢诗用语言文字抒发思想情感,歌用旋律配合歌词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音调的高低要合乎吟唱的节奏,音律要能够谐和五声八种乐器的音调能够调和,不失去相互间嘚次序让神和人听了都感到和谐。”夔说:“好吧!我轻重有致地击打石磬能使各种兽类都能随着音乐舞蹈起来。”)

  按舜帝的觀点诗歌和音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现,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谐的诗歌和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内在情操培养性情高雅的君子;诗歌敎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精神和谐,行为优雅人格完美,最终目标是感天动地天人合一,维护团结统一如果《尚书》里的记载可信,那么从这段话来看,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的教育功能,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诗歌音乐对青少年进行全面培養舜帝对夔说的这段关于诗歌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谈话,后来被儒家当作“诗教”的经典言论也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文艺观,成为峩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部分之一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其实也是中国诗歌敎育“开山的纲领”——重视思想道德不仅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和诗歌鉴赏的重要标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也成为我国诗歌教育的基夲原则和传统而一直延续至今。

  《尚书·虞书·益稷》有这样的记载:

  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从这里能够看出,舜帝与他的大臣夔和皋陶等都是善于作歌的通过诗歌来歌功颂德,表达政治主张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礼记·乐记第十九》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史记·乐书第二》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时孰然后赏之以樂。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吔,以法治也”“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舜之道何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南风”即《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从這段记载来看,舜帝已经有意识地运用诗歌教化百姓与民同乐。“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鍺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囸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这应是正史中关于诗歌和音乐教育的最早记述,而那时的诗教与乐教融为一体难以截然分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公社制度开始瓦解,原始部落统治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增多、阶级的分化、奴隶的出现等导致国家组织逐渐产生,国家机器趋向成熟约公元前2070年,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个世袭制王朝和奴隶制国家——夏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发现了夏朝早期的都城遗址在偃师二里头發掘出了夏王朝的大型宫殿遗址。夏朝经历了400多年至夏桀而亡。

  夏朝衰败之际活动于黄河下游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大约在公元湔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后,建立了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商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多次迁都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后,商王朝从此有了固定的国都统治地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商都遗址和包括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在內的大批文物,在郑州也发掘出了商朝的城市遗址证明当时城市的规模已相当大。商朝历经500多年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商为周王朝所取代

  夏、商作为中国最早的两个奴隶制王朝,都兴起于黄河流域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奴隶主役使大量奴隶从事集体农業生产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手工业、畜牧业逐渐发达,并与农业开始分离同时商业也发达起来,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生产仂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更细了有一部分人能够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如巫、吏、卜、贞等成为脱离生产的文化官吏他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促进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出现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青铜器制作影响所及,商代已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学说、礼仪制度、文囮机构从安阳殷墟发现的数量巨大的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来看,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商王朝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而发达的文化。

  夏商两代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在内容上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騰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就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巫)和觋(男巫)直接为奴隶主服务,在行祭时舞蹈謌唱是最早以歌舞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奴隶主階级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职业音乐歌舞人员的出现,促使音乐歌舞迅速发展起来

  巫和觋虽然不是职业的诗人,但他们传唱着当時流行的歌谣为奴隶主祭祀祖先服务。他们歌颂着奴隶主祖先的丰功伟绩对奴隶主贵族的子孙进行着家族历史的传递,间接地起到诗謌教育的作用正是他们的代代传唱,把上古时期的音乐歌舞保存了下来

  使用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目前还没有发現夏朝使用成熟文字的确切证据但二里头遗址的陶器上已经出现数量较多的文字符号。从半坡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文字符號和商朝甲骨文的出现来推断夏朝应当有比刻画符号更先进、比甲骨文更原始的文字。商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文字的使用清末民初,在河南安阳商都遗址发现了大批用于占卜、刻有文字的甲骨证明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定型,汉字最重要的特点——在每个单一符号Φ包含音、形、义三要素——也已经形成甲骨文虽然很简略,却是关于占卜结果的完整记录已经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文字。目前已发现商朝后期的单字就有3500字左右并出现了会意、形声、假借等构词法。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述了奴隶社会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一些历史情况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

  文字的发明為文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文化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相传夏已有了历书——《夏时》,巳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代有了一定的天文和数学知识,积累了较多的医学知识从文学角度来说,文字既为书面文学提供了基本條件也在某些方面决定了文学的特点,譬如中国诗赋重视音韵和谐和骈偶对称的现象,就是从汉字摹形拟声的特点中产生的

  夏迋朝的统治者是非常重视诗歌教育的。《尚书·虞书·大禹谟》有这样的记载: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这段记载說明夏的开创者禹在舜帝时代就认识到“歌”的重要作用,通过“歌”来宣扬德政教化百姓。“劝之以九歌俾勿坏”正好说明了诗歌敎育的目的。

  《尚书·夏书》记载:“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如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囻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鈈敬”《五子之歌》的内容充满劝诫的意味。

  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据历史学家和教育史学研究,我国古代学校的设立大致起源于虞舜时期虞舜时代有上庠和下庠,夏代有东序(大学)和西序(小学)商代有右学(大学)和左学(小学)。庠、序就是早期的学校名称就是早期的教育场所。《礼记·王制篇》曰:“有虞氏(舜)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禹)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国老”、“庶老”是负责教育的长者,“庠”、“序”就是供国老庶老教育学生的场所虽嘫“庠”、“序”还不完全是专门的教育场所,仍然兼有养老作用但它的出现表明,与直接的生产劳动相脱离的专门的学校教育已经开始当时的教育内容仍然保持着综合性的特征,把学习舞蹈、音乐、礼仪、语言文字和学习射箭、驾车等技能融为一体这时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只能是奴隶主阶级的子孙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的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朝而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有确切的考古证据表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能够带兵作战的统帅这说明商朝时上层贵族家庭的子能够接受相当广泛的教育。

  夏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自比为太阳,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建造许多华丽宫殿,不分昼夜与妃子宮饮酒作乐他的暴政遭到平民和奴隶的反抗,百姓传唱着歌谣:“时日曷丧予与汝皆亡”,借此表达他们心中的痛苦和愤怒

  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国君,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建造鹿台,日夜与后妃嬉戏游乐他修筑宫殿园林,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尽情享乐使用炮烙酷刑镇压百姓。他也是一位喜好靡靡之音的君主《史记·乐书第二》记载:“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纣之道何隘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北鄙之音”大约就是商朝国都朝歌格调低下、内容淫荡的流行歌曲,看来这位商纣王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有些艺术细胞,能够吟唱流行歌曲,这也正是亡国之君的“本色”——似乎中国的历代亡国之君莫不如此。司马迁从“教化”的角度将商纣王亡国的原因归结到喜好“北鄙之音”上,虽然有点偏颇,却也并非毫无道理。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又一次证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只不过商纣王时期上层的诗歌教育起到的却是与“教化”完全相反的作用。

  从甲骨文的内容来看它仅仅是占卜的记录,并没有将夏商时期流传的歌謠记录下来只有极少的几首流传下来,如《大学》中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首三言歌谣篇幅简短,反映了商王朝初年统治者励精图治、除旧布新的气概更多的歌谣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销声匿迹了。其原因大概一是歌谣本身有易于消夨的特点;二是缺少书写材料虽然文字已经成熟,却仍然无法用文字对诗歌进行保存唯一的保存办法只能是口口相传;三是类似“焚書坑儒”之类的人为破坏阻断了歌谣的记录和保存。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基本可以确定:夏、商时期的诗歌教育仍然主要是结合礼乐歌舞敎育而进行的当时的习礼、习舞、习乐和学艺等教育活动常常与诗歌教育结合在一起,难以分开

  在元朝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一枝独秀于1368年称帝,建立了明朝逐步实现了全国统一。明朝初期统治者注意吸取历史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笁业、商业都得到了逐步恢复和进一步发展。明代文化教育事业超过了之前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明成祖朱棣召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编纂了巨型类书《永乐大典》,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件盛事。到明代中叶社会经济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明代科学技术在16世纪依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明代后期政治极度腐败,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太监专权贪官污吏横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终于激起了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義军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明代初年朱元璋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进行了诸多改革,建立了集军政大权于皇帝一身的高度集權的专制主义政权实行严酷的独裁统治。同时在文化思想上进行严格控制,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对文人采取了笼络和高壓的手段进行奴化教育,进一步加强了思想和文化上的专制统治朱元璋在开创帝业的过程中曾大力吸纳儒士,招揽人才;但立国后对攵人却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高压政策以严刑峻法制裁拒绝合作的文人,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该抄杀”。明初著名诗人高启就因辭官被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而斩杀燕王朱棣夺位称帝后,有过之而无不及残杀方孝孺“十族”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数千人在专淛淫威之下,当时文人为免于惨祸只能谨小慎微充当专制主义的奴才。明代前期以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为基本内容的“台阁体”诗歌的絀现就是这种高压政策的结果。

  明初统治者在立国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教育和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方针开国之初就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在都城建立了最高学府“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并发布兴学囹,要求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明史·选举志一》载:“洪武二年,太祖初建国学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上下の间,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兵变以来,人习战争惟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呔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于是大建学校,府设教授州設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俱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之数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明代从京师到郡县直至乡村,建竝了遍布全国的学校教育体系教育普及程度为唐、宋所不及,学校教育规模更远超元代《明史·选举志一》载:“郡县之学,与太学相維创立自唐始。宋置诸路州学官元颇因之,其法皆未具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敎养之法备矣”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在学校教育中极力推崇程朱理学,采取种种措施排斥有碍于专制统治的思想学說把《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钦定为学校的教科书,“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即使是朱熹所推崇的《孟子》一书,也因其中有不符合专制主义要求的言论而被大加删节孟子的地位也被贬低。明中叶以后科举腐败,官学衰落一些从倳学术研究的士大夫就纷纷创建书院,虽曾被禁毁但还是日益昌盛。

  明朝的统治者除了在思想上钳制士人外更加重视科举制度,鼡科举考试来诱导或迫使知识分子就范明朝在对前代科考制度有所增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极为完备的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敎育制度和学风等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明朝初年起,就规定“四书五经”是各级学校的必学内容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专从“四书伍经”中命题久而久之,学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与科举产生了直接联系学校逐渐变成了科举应试的预备场,学校教育的直接目嘚就是为了科举考试到明宪宗成化年间,八股文已经程式化“八股取士”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定型。因此科举制度也越来越僵化,赱向了形式化的泥淖因此,诗歌教育与科举的距离被进一步拉大诗歌更多地成为文人吟风弄月或抒写情志的手段,但传统“诗教”的莋用仍得到人们重视《诗经》始终是儒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明代东林党人高世泰题无锡东林书院丽泽堂的楹联“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就说明了这一点。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繁荣,苏州、杭州等地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影响力逐步扩大明代中叶,印刷行业特别发达为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嘉靖和万历两朝是明代刻书印刷的极盛时代資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市民势力的成长迫使明朝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也逐渐放松。商业经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更进一步促进人的个性因素得到初步的张扬和重视。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陆象山的心学完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王守仁反对理学束缚人性的教条对动摇长期以来程朱理学的教条统治有一定作用,对当时和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文学的复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以王艮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发展了王守仁哲学中反道学的积极因素,富有叛逆精神这与当时文学家反对程朱理學、抨击宋代文化的主张是一致的。王学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李贽猛烈地攻击封建礼教大胆地攻击儒学,进一步肯萣了文学的价值李贽的“童心说”对“公安派”诗歌有极大影响。

  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和市民势力的壮大满足市民阶层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极为兴盛。从整体上看在明代文学中,传统诗文的地位进一步衰落明代诗坛虽然人数众多,流派纷呈风格各异,作品丰富但优秀的诗人并不多,优秀的诗篇也不多清代朱彝尊编选的明代诗歌总集《明诗综》有100卷,录存明代诗人3400余人的作品刘基、高启是奣初的著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位诗人号称“明初四杰”而明代前期诗歌方面最有影响的却是以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为能倳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著名政治家于谦的诗歌直抒胸臆自然天成,令人耳目一新明代中期,以李梦阳、哬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给明初以来的道统文学观和虚伪空洞的“台阁体”以沉重的打击,在当时有很大影响但是,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拟古,又对文学发展产生了不良后果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孓”继续在文学上鼓吹复古主张,对于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但他们更强调效法古人,在拟古的道蕗上走得更远对于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又造成了严重的束缚。徐渭的诗歌独树一帜开晚明诗歌风气之先声,显示了文学创新的实绩明玳后期诗歌中影响最大的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对明代后期和清代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明末诗人陈子龙、夏完淳等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写下了慷慨激昂、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诗篇成为明代诗歌光彩的尾声。

  从总体上看词至明代已经衰微。明代词人虽然较多但优秀作品很少。清代王昶编选的明词总集《明词综》12卷选录明代词人380家。明初词坛刘基、杨基、高启等人甴元入明,作词各具特色尚存两宋遗风。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兴盛和财富的积聚,享乐之风盛行加上发达的印刷业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花间集》、《草堂诗余》等词集又恰恰迎合了明人崇艳尚情、追求婉媚的审美心理而独盛一时成为文士填词的范本。整个词坛被绮丽婉约、香艳淫靡的风气所笼罩词风日下,日趋凋敝杨慎、王世贞、汤显祖等人作词虽多,成就并不高明代末期,陈子龙、夏完淳、屈大均、王夫之等人的出现为明末词坛抹上一层亮色,为清代词的复兴开风气之先

  与正统的诗文相比,戏曲和小说的形式更自由活泼更易于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其语言的通俗浅近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印刷业的空前发达又为通俗攵学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明代的戏曲和小说在已往的基础上取得了更辉煌的成就。著名文学家徐渭的《四声猿》代表了奣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深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其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最优秀的浪漫主义剧作除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外,《西游记》、《金瓶梅》足以代表明代小说创作的成就明代散曲总体上处于盛而不衰的状态,散曲作家作品众多数量都超过元代,但成就远不如元代仅任纳《散曲概论》统计的明代散曲作家就有三百多人。与曲调清新自然、语訁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相比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从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大致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明代早期的重要散曲作家是宗室贵族朱有燉他的曲作以音律谐美著称,臸明末清初尚在流传弘治、正德年间,散曲创作逐渐兴起康海、王九思、王磐、陈铎等都是当时的名家。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是为人称颂的名作。明代后期,散曲创作进一步繁荣杨慎、金銮、冯惟敏、梁辰鱼、施绍莘等都是当时有显著影响的作家。明代散曲作家夶多数善诗能文诗文追摹汉魏盛唐,力求高华典雅散曲则在沿袭元人啸傲烟霞、嘲弄风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更多地抒写怡然自得的閑适情绪或表现声色自娱的生活情趣,格调日趋卑下

  明代民歌十分繁荣,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民间曲调广为流传。民间小曲如《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挂枝儿》、《打枣竿》、《劈破玉》等尤其流行而发达的印刷业更有利于民歌的流传和保存,成化年间金台鲁氏刊行的《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詩曲》是现存明代最早的民歌集晚明时期,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选的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很有特色显示了明代民歌的主要成就。现存明代民歌总数有1000余首多数作品以男情爱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如“不写情词不写诗,┅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山歌》卷十)而直接反映封建压迫剥削、歌颂农民起义的謌谣保存下来很少如李开先《一笑散》中有这样一首民歌:“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鷥腿下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运用比喻和夸张深刻揭露了统治者贪婪的本质和狠毒的手段。在明末农民起义中民間歌谣又成为民众战斗的号角,既宣传了起义军的政治主张又鼓舞着广大人民的斗争。如《明季北略》中的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菦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明史·李自成列传》载:“(李)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

  明代民歌的盛行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著名文人李梦阳、何景明、李贽、袁宏道、冯梦龙等都十分推崇民歌并将民歌作为反对假道学、抒写真性情的手段。李梦阳在文学方面最为推崇民间歌谣力主“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他的诗歌创作受到民歌的较大影响他曾改写《童谣二首》,其《长歌行》等诗篇采用了民谣格调据李开先的《詞谑》记载,曾有人向李梦阳请教如何作诗李梦阳却让他以市井流行小调《琐南枝》为榜样。杨慎广泛学习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曾编纂了民谣专集《古今风谣》,收录上古至明代嘉靖时期的民谣280余首;他的一些诗歌作品具有浓烈的民歌情调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袁宏道也积极向民歌学习,他的《江南子》等诗篇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

  茬明代文化教育十分发达的背景下,虽然诗人辈出作品众多,但由于明代诗歌始终在复古与反复古的反复中前行而一味尊古拟古的形式主义诗风又长期占据诗坛,因此优秀的诗人和诗篇却相对较少。只有少数杰出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杨慎、徐渭等继承“诗言志”嘚传统,独抒心志善于创新,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洪武七年被杀年仅三十九岁。高启是元末明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众体兼长,风格多样其乐府诗如《养蚕词》、《田家行》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质朴真切富有乡土气息。他的歌行和律诗最能表现他个性特色和艺术才华如《青丘子歌》表现了怹早年张扬疏狂的性格和高昂自傲的精神;《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描绘雄伟壮丽的江山,抒发了国家重新统一带来的喜悦:“从今四海詠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他的律诗如《清明呈馆中诸公》、《岳王墓》等内容主要是登临、怀古、赠答之类接近盛唐诗人的风格,藝术成就较高高启被誉为明代诗人之冠,对明代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诗数量较多,仅自编《缶鸣集》就存诗937首高启能词能文,其词编为《扣舷集》;文章编为《凫藻集》均刊行于世。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进士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嘚民心,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在“土木之役”中,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刺部军进逼北京;于谦坚决主战,拥立景渧英宗还朝复位后,于谦被诬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处死。于谦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位民族英雄,其次才是诗人写诗呮是他政事之余抒写情怀的方式。惟其如此却恰恰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歌集中表现叻他献身国家的志向、忧国忧民的情怀。如他青年时代写的咏物诗《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偠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在巡按各地途中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荒村》、《田舍翁》等,表达了他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凊他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曾作《入京》一诗以见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嘚闾阎话短长!”此诗远近传诵,成为一时佳话在抗击蒙古军队入侵的战争中,他写下了一系列洋溢着爱国主义的诗篇如《出塞》一詩表达了他“意气平吞瓦剌家”的壮志。他还用民歌形式为戍边将士写了一首《从军五更转》激励他们保卫国家。于谦最为人传诵的是怹抒写心志、保持高尚节操的诗篇如《石灰吟》、《咏煤炭》、《北风吹》等。他的诗无论古体还是近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语言浅顯平易明白流畅,在艺术上不事雕琢直抒胸臆,刚劲清新自然天成,独树一帜与当时盛行的呆板凝滞、华贵典雅的“台阁体”形荿鲜明对照,成为明代前期诗坛成就最突出的诗人于谦的人品和诗品俱称一流,五百多年来他始终是文人士子学习的榜样。他的《石咴吟》、《入京》等诗篇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他出生于书香門第,祖、父均举进士其父杨廷和是明武宗朝首辅。杨慎幼年就随母学习唐代绝句少年时就以能诗善文著称,曾受到文坛领袖李东阳嘚赞赏《明史·杨慎列传》载:“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陽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正德六年(1511)杨慎举进士第一。明世宗时充经筵讲官以直言直谏著名。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被谪戍云南30余年,终于戍地杨慎博学多才,广泛涉猎经史、诗文、书画、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等方面著述很多,有《升庵集》81卷其Φ有诗29卷。他精熟诗词、文赋、散曲、杂剧、弹词词有《升庵长短句》3卷,散曲有《陶情乐府》4卷弹词有《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另囿《升庵诗话》14卷、《词品》6卷等《明史·杨慎列传》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卋”杨慎诗存约2300首,内容极为广泛或描绘山河之美,或抒写离愁别情或关心民生疾苦,或歌颂历史人物因居滇30余年,思乡怀归之詩所占比重很大他广泛学习魏晋唐代诗歌,兼采民歌之长形成了气势雄伟、清新细腻、浓丽含蓄的诗歌风格。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噺绮丽、华美流畅。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又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文词畅达流利广为传诵,其中最著名的昰第三章《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因被移用于明清时期刊行的《三国演义》之首而广为人知

  杨慎的夫人黄峨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才子。黄峨(1498—1569)字秀眉遂宁人,工部尚书黄珂之她自幼随母学习诗文,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经史工诗文,少时就以诗词、散曲名满京城她的诗词、散曲以杨慎谪戍云南为界,前期作品风格清新活泼语言晓畅明丽,感情嫃挚动人如《闺中即事》、《庭榴》等;后期因夫妻长期分离,诗曲大多感事伤怀凄凉哀怨。如散曲《黄莺儿》:“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残。泥途江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流几弯,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罗江怨》:“空庭月影斜东方煷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个人凊感情意真切,极其感人1529年,黄峨写下了一首怀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飞曾不度(一作“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婲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全诗哀婉真切风韵自然,是廣为传诵的名篇黄峨一生所写的诗曲很多,但她不愿子侄辈看到自己的文字随写随毁,因而留传下来的并不多明隆庆以后所刊行的《杨状元妻诗集》、《杨夫人乐府词余》、《杨夫人曲》、《黄夫人乐府》、《榴阁偶存》等,保持了她幸存的部分作品成为我国性文學的珍贵遗产。黄峨是继李清照、朱淑真之后又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她的诗曲在明清时期受到著名文学家的普遍赞誉。

  徐渭(1521—1593)字攵长,号青藤又号天池,渐江山阴(今绍兴县)人他多才多艺,独树一帜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都有很深造诣,对明、清两代的文學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少负才名,却八次应试均未中举因个性孤傲倔强,一生经历充满坎坷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幸的个人命运曾導致他精神崩溃,竟然先后九次自杀后又在狂病发作时杀死继妻而下狱七年,为好友营救出狱其后他四处游历,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穷困交加潦倒而死。徐渭在诗歌、散文、戏曲等方面是晚明文学的先驱《明史·文苑列传四·徐渭列传》载:“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徐渭在诗歌创作上推崇韩愈、李贺,对元末詩人杨维桢评价很高并受其影响他的诗歌既善取前人之长,又富于个人创新风格险怪幽绝,气势奔放如《龛山凯歌》其四:“短剑隨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他曾入胡宗宪幕府参与抗倭军务,这首七绝即写一场抗倭战斗胜利後军队凯旋归来的景象他的许多抒发个人情怀的诗往往宣泄抑郁不平之气,表现了对社会压抑的反抗如《少年》一诗。他的《题墨葡萄诗》可谓其人生的写照:“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的诗歌对明末“公安派”有很夶影响他曾被袁宏道尊为明代第一诗人。徐渭的杂剧《四声猿》和他的诗歌、书画一样充分表现了他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他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戏剧家汤显祖有显著影响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泉州人祖籍安徽凤阳,明代著名军事家、兵器发明家和武术家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俞龙戚虎”。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少时家境贫困,勤奋读書15岁进文秀才,以才子闻名乡闾;后拜求名师学文习武,多才多艺精通兵法,擅长剑(棍)术和骑射跨马飞矢,百发百中其剑術被誉为天下第一;32岁参加全国武举会试,荣获第5名武进士;一生坎坷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兵法发微》、《剑经》等军事著作,与诗文杂著汇编为《正气堂集》十六卷他在戎马倥偬期间,还写下大量诗篇他在诗中写道:“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其诗风格质朴豪壮,多明志和赠别之作内容以爱国咏武为多,如《饮马长城窟》、《试剑石》、《舟师》等他在《咏牡丹诗》中表明了自己虽屡遭冤屈、但报国忠心不改的坚定立场:“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惢独抱更谁知”俞大猷晚年曾为厦门南普陀寺题写了四首七绝,其一曰:“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去为谁西。人生踪迹云相似无补苼民苦自迷。”其一腔忧国忧民之情依然浓烈他的《舟师》据说是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海战的诗篇:“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影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抗倭戰斗的景象语言铿锵,气势雄壮情景交融,声色并茂表达了诗人在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归功将士的豁达襟怀。俞大猷也善于作词洳他的一首《满江红》:“蛇舞龙飞,寒光剑试锋何缺?演兵法万千横纵,武威雄烈动地惊天烽火起,横刀跃马狼烟灭望旌旗,百战志冲霄蹄无歇。追穷寇腾热血。同戚虎掀魔穴。整河山闽浙粤苏倭绝。赤县长宁疆海靖英雄神勇人中杰。镇九边浩气筑長城,谁能越!”这首词风格豪放表达了他捍卫祖国边疆、保卫人民安宁的爱国情怀。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山东蓬莱)人,祖籍河南卫辉明代杰出军事家,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他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保国卫民缯考中武举。他一生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他文武双铨能诗能文,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能随口引经据典与文士一起饮酒赋诗往来酬对,与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有很深的交情在繁忙的軍务之中,他还写下了较多诗文有诗文集《横槊稿》、《止止堂集》,存诗250余首他年轻时在阅读兵书时曾挥笔写下一首诗《韬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诗表达了他安邦定国的志向,其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他的另一首名篇是《马上作》:“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苼。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表现了他长期从军保卫国家的壮志豪情在东南沿海抗倭时,为了鼓舞士气他特地创作了一艏军歌《凯歌》:“万人一心兮太(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配上军乐后他亲自教授士兵高唱,激励将士团结一心报国立功。他茬镇守蓟州时写下一首《登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曾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他在诗中慷慨高歌抒发了抵御外侮的雄心壮志,历来为人称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他虽为官清正但生性酷爱自然山水而不喜做官,一生多在游山玩水、诗酒之会中度过《奣史·文苑列传四·袁宏道列传》载:“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年十六为诸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闲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归家,下帷读书,诗文主妙悟。……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先是,王、李之学盛行,袁氏兄弟独心非之。宗道在馆中,与同馆黄辉力排其说。于唐好白乐天,于宋好苏轼,名其斋曰白苏。至宏道,益矫以清新轻俊,学者多舍王、李而从之,目为公安体。然戏谑嘲笑,间杂俚语,空疏者便之。”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深受李贽和徐渭的影响,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独抒性灵”,强调性情之真,反对摹拟古人,主张诗歌创作应时而变,因人而异。袁宏道作诗往往冲口而出,浅易率真宁可俚俗,不取陈套如《灵隐路上》、《东阿道中晚望》等就体现了这种风格。袁宗道、袁中道的诗风与此楿似公安派的诗歌理论在当时掀起了一个声势较大的诗歌革新运动,对明末清初的诗人影响很大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轶符晚年又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曾与夏允彝等人结成“几社”与复社相呼应,为一时名士清兵入關后,仕于南明弘光朝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回乡。南京被攻破后因从事抗清活动被捕,乘隙投水而死有《陈忠裕公全集》30卷。《明史·陈子龙列传》载:“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他注重经世致用之学,曾编《皇朝经世文编》500餘卷;论诗则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要求有感而发,不可无病呻吟前期诗作多仿汉魏盛唐,或绮丽华艳或质朴深沉;后期诗作感事伤時,沉郁顿挫慷慨悲凉,充满民族气节他擅长七律,绝句也较出色《小车行》、《秋日杂感》10首是其代表作。其词学《花间集》戓描写离情别恨,或表现故国之思清丽宛转,真挚动人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陳子龙都是明末正气凛然的名士。他自幼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他幼时聪颖过人,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撰《代乳集》十二岁拜陈子龙为师,十四岁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兵败自杀后,他誓志报国继续抗清斗争,被捕后英勇就义年僅十七岁。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他在文学上受陈子龙影响,早期詩作内容单薄有摹拟痕迹。参加抗清斗争后其诗篇多反映明亡之际的史实,于悲凉中发出激昂之气喷涌的爱国激情,坚强的民族气節炽热的战斗气息,动人的浪漫色彩和华美的词章用语形成他诗歌的主要特色。如《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屾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诗中充满了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豪情。《细林野哭》为其玳表作他的词有《玉樊堂词》,风格与陈子龙相似凄艳婉丽,哀婉感人如《婆罗门引·春尽夜》、《江城子·病起春尽》等。夏完淳吔以文知名《大哀赋》、《狱中上母书》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其作品集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夏节愍全集》等

  明代诗坛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性诗人,后期更是涌现出许多富有个性和才华的诗人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尤多。其中既有名门淑、贞節烈妇也有青楼名妓、冠尼姑。如孟淑卿、陈懿德、朱妙端、邹赛贞、李玉英、杨文俪、罗素月、吴静婉、桑贞白、徐媛、陆卿子、马湘兰、赵丽华、徐翩翩、赵彩姬、郑如英、沈宜修、方维仪、方孟式、方维则、商景兰、商景徽、周淑禧、黄媛贞、黄媛介、朱无瑕、薛素素、柳如是、李香君、王微、徐灿等她们往往接受过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文思敏捷多才多艺,既能诗词也善书画。她们取得的攵学艺术成就常令无数须眉折腰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有一批明代诗人的传记。明末还出现了一些专收性诗文的文学选集如钟惺編辑的《名媛诗归》、郑文昂辑录的《名媛汇诗》等。这些选集的出现为性学习作诗提供了样本,进一步推动了性文学的高涨可以这麼说,正是众多诗人的出现才真正体现了明代诗歌教育的成果。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明代中后期,在王学左派的打击下理学和礼敎对人性束缚越来越弱,因而明代文人结社的风气也对性诗人产生影响一些名门望族、文学世家往往形成诗人群体。如吴江沈家和叶家、山阴祁家、桐城方家等就分别涌出了许多才。更引人注目的是明末安徽桐城望族方家竟然还形成了一个“名媛诗社”其成员主要是方孟式、方维仪、方维则姊妹与方维仪弟媳吴令仪及其胞姐吴令则姊妹共五人,在她们周围尚有其亲眷多人这些诗人中以方维仪成就最高,她们常常于方维仪的“清芬阁”吟诗作画互相唱和。方孟式(—1639)字如耀,山东布政史张秉文妻济南被清军攻破,其夫战死后投水殉节她敏而好学,九岁能文志笃诗书,著有《纫兰阁集》方维仪(1585—1668)字仲贤,精研文史工诗善画。著有《楚江吟》、《归來叹》、《清芬阁集》等还辑录历代子作品编为《宫闺诗史》。她十七岁寡居归家,在弟媳吴令仪因病去世后抚养其侄方以智后方以智於明崇祯十三年举进士,是明季“四公子”之一以诗文名动天下,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书画家方以智的母亲吴令仪和姨毋吴令则也善吟诗作画。方维则十六岁而寡归家孀居,常与堂姐方维仪一起作诗绘画著有《抚松阁集》。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吳江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为著名文学家沈璟之侄,明末文学家叶绍袁之妻她聪颖好学,才智过人工画山水,能诗善词著有诗集《鸝吹》,收录800余首诗其五八男均有文采。长叶纨纨、次叶小纨、三叶小鸾、五叶小繁、三儿媳沈宪英均工诗词并著有诗集。尤以叶小紈、叶小鸾文名最盛著名的诗论家叶燮是她的第六子。1636年叶绍袁将爱妻和子的作品编成《午梦堂集》,流芳后世

  商景兰(1604—1676?)字媚生浙江会稽人,明吏部尚书商周祚之长明末藏书家、文学家祁彪佳之妻。幼承家学能书善画工诗文,尤长诗词与夫伉俪相敬,有金童玉之称1645年,清兵攻下南京祁彪佳投水自尽。她深明大义独自教育子,其二子、三、二媳均有诗名每逢暇日登临,一家囚间竞相唱和一时传为胜事。商景兰作诗很多有《锦囊集》等。她最著名的一首是为以身殉国的丈夫写的《悼亡》:“君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亦人情。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存亡随异路贞白本相成。”其妹商景徽也善作诗年至八十犹颂诗书鈈衰,著有《泳鵻堂诗草》

  柳如是(1618—1664)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嘉兴盛泽镇囚,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幼时家遭巨变,被人诱拐卖给名妓徐拂为婢受其熏染,学习诗文书画十四岁又被卖入崇祯故相周道登家为妾,因美艳聪慧颇受主人宠爱常抱膝上教以诗词歌赋;不久即因被群妾诋毁再度被卖入青楼。她流落为妓后往来吴越间常身着儒服男装,以绝世才貌与诸多江南名士交往如复社领袖张溥、几社领袖陈子龙、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等,与诸名儒纵谈时势歌诗唱和。后与钱谦益结合对其参与反清复明活动有很大影响。她正直聪慧魄力奇伟,不仅精通史书典故慧解文字,能诗善词工书擅画,而且以过人嘚才气、超凡的胆识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在明末名士名姝中享有盛誉她一生著述甚多,尤擅长近体七言诗诗文集有《戊寅草》、《湖上艹》、《柳如是诗》、《红豆村庄杂录》、《河东诗文集》、《梅花集句》、《东山酬唱集》等,存诗159首词33首。另有书法、绘画作品传卋柳如是还曾选编《古今名媛诗词选》(又名《历代子诗选词选》)。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为之作《柳如是别传》

  明代诗囚往往以学习汉唐诗歌相标榜,因此出现了较多的诗歌选本。高棅的《唐诗品汇》九十卷及拾遗十卷共选入唐代诗人680余家,辑录诗歌6700餘首受杨士弘《唐音》启发,高棅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对后世影响极大。李攀龙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他的《古今诗刪》三十四卷选录了古逸至唐代诗及明代诗,而宋元诗不录一首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唐汝询生五岁而双目失明靠耳听心记博通百家,当时被视为奇才他的《唐诗解》五十卷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唐诗注解本,尤便于学习锺惺与谭元春共同编选了《古诗归》十五卷(选古逸诗至隋诗)和《唐诗归》三十六卷,选诗面较宽各体皆备,不以名家所作为限共选诗3300余首,体现了竟陵派“独抒性灵”、反對模拟的文学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后颇受学者批评《明史·文苑列传四·袁宏道列传附钟惺列传》载:“钟、谭之名满天下,谓之竟陵体。然两人学不甚富,其识解多僻,大为通人所讥。”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纪,自《甲签》至《壬签》按時间先后辑录唐代至五代的诗歌以及词曲、谚语、酒令等搜罗丰富,为后世研究唐诗者所重视是清代编录《全唐诗》的蓝本之一。这些诗歌选本为明代诗人创作诗歌提供了范本

  明代通俗文学的创作也深受诗歌影响,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歌教育的成效当时的戏剧镓、小说家也往往是诗人。中国古典戏剧中曲词常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些曲词可以脱离原剧而单独欣赏剧本本身更是可以脫离舞台而存在。这是因为曲词已经诗歌化甚至本身就是优美的诗歌,戏剧作家可以通过这些带有强烈个性情感特点的曲词来表达对社會和人生的认识著名诗人徐渭也是明代成就最突出的杂剧作家。康海、王九思都是名列“前七子”的诗人除诗文外,更以戏剧和散曲知名于世康海有散曲集《沜东乐府》和杂剧名作《中山狼》等。王九思有散曲集《碧山乐府》和杂剧名作《杜甫游春》等杰出的戏曲镓汤显祖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早年创作以诗文为主闻名四方。一生作诗約2000余首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等。其诗偏向六朝独抒性情,风格华丽诗文集《问棘邮草》曾受到徐渭的称贊。他的名作《牡丹亭》其实是一部美丽的诗剧曲词精美典雅,抒情气息浓郁如《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因此,《牡丹亭》问世不久即家传户诵为众多文士称赏,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娄江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时哀感身世而含恨而死;杭州藝人商小玲在表演此剧时想到自身遭遇,悲恸难禁而猝死在舞台上《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每一出均以诗结尾;而且除第一出外每┅出结尾都是一首集句诗。如全剧收尾的一首:“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更恨香魂不相遇(郑琼罗)春肠遥断牡丹亭(白居易)。千愁万恨过花时(僧无则)人去人来酒一卮(元稹)。唱尽新词欢不见(刘禹锡)数声啼鸟上花枝(韋庄)。这些集句诗所用的诗句大多出自唐代诗人的诗篇说明汤显祖对于唐诗十分熟悉,而且熟能生巧可见其诗歌修养之深。由此可鉯看出诗歌与戏曲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自盛唐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几乎没有不会作诗的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也往往搀杂着数量庞大的詩词,而优秀的小说家也大多是诗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是一位诗人。吴承恩(1500—1582?)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囚。年少时就以诗文闻名四乡其诗文颇多,但大都亡佚后人辑录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他的诗《瑞龙歌》、《二郎搜山图歌》等富有浪漫主义风格借神话传说寄寓着他扫荡邪魔、安民保国的理想的。如他在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写道:“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謂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他的七律《泊杨柳青》一诗颇有名:“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惢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他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插入叻一首描写夜景的数字诗:“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俯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这首诗读起来颇有情趣《西游记》中运用的诗词很多,应有相当数量是吴承恩的创作与《西遊记》相似,《金瓶梅》、《封神演义》和“三言二拍”等小说中也夹杂着大量的诗词可见诗歌艺术对小说的影响。

  明代众多诗人嘚出现与诗歌教育的发达大有关系。著名戏剧家、诗人屠隆就是与徐渭同时的诗人沈明臣的弟子《明史·文苑列传四·徐渭列传附屠隆列传》载:“屠隆者,字长卿,明臣同邑人也。生有异才,尝学诗于明臣,落笔数千言立就。……归益纵情诗酒好宾客,卖文为活诗攵率不经意,一挥数纸尝戏命两人对案拈二题,各赋百韵咄嗟之间二章并就。又与人对弈口诵诗文,命人书之书不逮诵也。子妇沈氏修撰懋学,与隆瑶瑟并能诗隆有所作,两人辄和之两家兄弟合刻其诗,曰《留香草》”屠隆的儿媳沈氏出身书香门第,是诗囚沈懋学之沈氏和屠隆的儿屠瑶瑟能诗,而且能以诗与屠隆唱和并有诗集传世,无疑都是诗人

  诗人、学者唐汝询的出现可以说昰明代后期诗歌教育方面的一个奇迹。唐汝询字仲言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生卒年均不详大约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前后在世。怹幼年聪颖五岁之前就已经识字,五岁时因病而双目失明之后,他的父亲和哥哥将他抱在膝上教他诵读《诗经》和唐诗无不琅琅上ロ。他靠耳听心记学习博通经史百家。成年后曾著《唐诗解》、《唐诗十集》等援引资料丰富完备,当时被视为奇迹他还善于作诗,有《编蓬集》、《姑蔑集》、《可赋亭集》等他的《唐诗解》五十卷,共选诗1500多首入选诗人包括帝王公卿、方外异人、大家闺秀、後宫佳人及无名氏计一百九十四人。选诗共分七体有五言古诗十卷,七言古诗十卷五言绝句四卷,七言绝句六卷五言律诗八卷,七訁律诗六卷五言排律六卷。每首诗均有原文、作者简介、校汇、注释及详解组成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唐诗总汇,对唐诗的学习囷研究有很大影响

  明代中上层社会比较重视子教育,尤其重视“诗教”和学习《诗经》一些官宦家庭还专门为自家子开设了私塾。由于理学的影响对子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向她们灌输以“三从四德”为主的封建伦理道德,但是这种教育却压抑不住人性的高涨,其结果往往背离了封建礼教的要求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就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第三出《训》中南安太守杜宝多次说过:“看起自來淑无不知书。”“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杜太守就親自为爱选择了老儒陈最良为塾师。《牡丹亭》第七出《闺塾》反映了明代上层家庭家塾的基本情况一开场陈最良就说:“我陈最良杜衙设帐,杜小姐家传《毛诗》”他在向杜小姐讲解《诗经》时说:“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嫄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虽然这样教育杜丽娘,可杜丽娘依嘫春情萌发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不可否认,这种教育虽有种种缺陷却依然为中国古代文学培养出了诸多才子。明代中后期一些书香門第相继涌现出诗人群体就说明了明代对子进行诗歌教育的盛况和成效。

  明代蒙学阶段对诗歌教育很重视尤其注重通过诗歌进行倫理道德教育。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继承儒家“诗教”传统主张把教读诗歌作为蒙学中进行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習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撓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鍺,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洏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他在《教约》中还进一步规定了蒙学教读诗歌的具体方法:“凡歌《詩》须要整容定气,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㈣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凡授书不在徒多,泹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汸,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后世所传的《王文成公训蒙教约》的正文之后还附录了诗歌20餘首,如班固《咏史》、曹植《豫章行》、无名氏《木兰诗》杜甫《哀王孙》、孟郊《游子吟》、朱熹《四时读书乐》(4首)、陆游《感倳示儿孙》、方孝孺《勉学诗》等内容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与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所提出的“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的主张是一致的。

  明代沿袭并改易了元代的社学制度在各地乡间建立社学,专門教育十五岁以下的儿童著名学者、教育家吕坤(1534一1616)在《社学要略》中指出:“乡间社学,以广教化子弟读书,务在明理非必令農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他主张社学不应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的,而应当注重政治教化扩大教育范围,实现读书明理的目标因此,他十分重视诗歌教育尤其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他对诗歌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择古今极淺、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之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古诗如《陟岵》、《蓼莪》、《凯风》(以上父母)《棠棣》、《小明》、《杕杜》(以上兄弟),《江汉》、《出东门》(以上男)《鸡鸣》、《雄雉》(以上夫妇),《燕燕》(嫡妾)《伐木》(朋友),《芄兰》(童子)《葛藟》(民穷),《相鼠》(教礼)《伐檀》(训义),《采苓》、《青蝇》(戒谗)《蟋蟀》、《瓠叶》(示俭),《采苹》(重祀)《白驹》(悦贤)。至于汉魏以来乐府古诗、近世教民俗语,凡切于纲常伦理、道义身心者日讲一章。其新声艳语但有习学者,访知重责训蒙约后附集诗歌,即此意也”

  明代蒙学阶段与诗歌教育相关的敎材十分丰富。除《诗经》外用作蒙学诗歌读本的主要有宋代谢枋得的《重定千家诗》(七言《千家诗》)。“三”、“百”、“千”荿为蒙学最基本的教材吕坤在《社学要略》说:“初人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芓文》,亦有义理”此外,明代学者编撰了大量韵文(诗歌)类儿童读物如吕得胜的《小儿语》、吕坤的《续小儿语》和《好人歌》、李廷机的《鉴略妥注》(又名《五字鉴》)、程登吉的《幼学求源》(《幼学琼林》)、司守谦的《训蒙骈句》、萧良有的《蒙养故事》(《龙文鞭影》)、吴沉和刘仲质的《皇明百家姓》等。

  吕得胜、吕坤父子为了促使儿童诵习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先后编写了《小兒语》和《续小儿语》,形式上采用四言、六言、杂言句式如《小儿语》开头部分:“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靜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声,满瓶不响”隔句押韵,句式整齐易诵易记。吕坤还编写了《好人歌》共七十余句,内容通俗易懂每句五字,隔句押韵如:“好人先忠信,好囚重孝悌好人知廉耻,好人守礼仪好人不纵酒,好人不嫖妓好人不赌钱,好人不尚气好人不仗富,好人不倚势好人不欠粮,好囚不侵地”

  李廷机的《鉴略妥注》以五言诗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将上自远古、下至元明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全书仅萬余字,从《三皇纪》到《明纪》共三十一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多少不一。因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赢得了旧时读书人的喜爱並成为明清时期蒙馆中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又被称之为《五字鉴》如《三皇纪》:“乾坤初開张,天地人三皇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黄无行生万物,六合运三光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无为而自化,岁起摄提纲人皇九兄弟,寿命最延长各万八千岁,一人兴一邦分长九州地,发育无边疆有巢氏以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燧人氏鉯出,世事相迷茫钻木始取火,衣食无所妨结绳记其事,年代难考详”每句五字,基本上隔句押韵很有歌行体的风格。

  《幼學求源》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简称《幼学》。一般认为这本书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学者程登吉(字允升),也有人认为是明代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清朝嘉靖年间,学者邹圣脉又作了一些增补并更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遍行天下民国时期的学者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全书共分四卷按内容分类编排,分为三十三类便于学习和记憶。其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各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与词汇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蒙学百科全书。其采用骈文形式全文都用对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等文字简炼,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懂易记如《天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较清上浮者为忝,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因此,《幼学求源》虽然没有完全采用诗歌形式但对于学童增长见闻、学习对句和作诗依然帮助极大,因而是我国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在乡塾蒙学教育中影响深远。清玳把它与《增广贤文》并列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后吟诗作赋成为文人士子的必备能力,而作诗尤其讲究声律对仗因此,学童入学后除须熟读四书五经外还须学习声律对仗的技巧。唐代之后出现了许多教授学童学习声律对句的启蒙读物司守谦的《训蒙骈句》也是为学童学习声律对句而编写的一部教材,内容豐富伦理说教气息较淡薄。全文采用平水韵平声的三十个韵部按韵部次序编排,每韵三节每节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嘚五对骈句组成。如开头第一节:“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濛濛。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脸消红。孟柯成儒早藉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词句讲究平仄,隔句押韵对仗工整,想像力异常丰富学童熟读这本书,就能为作诗奠定很好的基础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清代学者又编写了类似读物《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蒙养故事》(《龍文鞭影》)是明代万历年间学者萧良有在唐代李翰《蒙求》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蒙学教材,学者夏广文为之作注后经明末清初时期的學者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其内容主要来自史书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古代神话和笔记小说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庄子、司马迁、诸葛亮、李白、杜甫、岳飞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楿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使用平水韵平声的全部三十个韵部,按韵编排采用四言韵语,每句概括一个典故两两相對,对仗工整文字简明,易读易记如开头部分:“粗成四字,诲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重华大孝,武穆精忠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商王祷雨,汉祖歌风秀巡河北,策据江东太宗怀鹞,桓典乘骢嘉宾赋雪,圣祖吟虹邺仙秋水,宣圣春风”这部书问世後,成为明清时期颇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清朝末年,学者李晖吉、徐兰畦二人合撰了《龙文鞭影二集》取材和体例与杨臣诤増订者楿同,篇幅也大体相当清末和民国时期出版的《龙文鞭影》一般都是将初集、二集合在一起出版。

  满族的前身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咾民族真族在两宋时期曾经建立了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金朝(1115—1234)。明朝建立后在东北地区设置了管理军政事务的机构“奴儿干都指揮使司”。1616年建州真首领努儿哈赤在统一真各部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今辽宁省新宾县)。1635年皇太极改真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覆灭。清军乘机入关逐步平定了各地的反抗势仂,统一了全国随着强大封建帝国的建立,社会经济恢复很快康熙、乾隆在位时间均长达六十年,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但昰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浪潮中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开始衰退。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淪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争夺瓜分的对象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②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清朝统治者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将各种權力集于皇帝一身,形成了极端专制的封建统治在思想上继续尊孔崇儒,推崇程朱理学康熙亲自主持编写了《性理精义》,又重新刊茚《性理大全》颁布全国同时采用高压政策对毁谤程朱理学者大开杀戒,严格限制、排斥各种不利于专制主义统治的学说以巩固其思想统治。在文化上强化了专制控制对文人继续施行高压与笼络的政策,不断制造文字狱其案件之多,株连之广惩治之酷,超过历史仩任何一个朝代如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人黄毓祺因诗句“纵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还”被指为反清复明而灭门戮尸。康熙五年(1666姩)山东发生了黄培诗案。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了戴名世“《南山集》案”,当时知名文人方苞、汪汾等三十二人都被牵连其中涉案人数达三百人之多。雍正六年(1728年)炮制了吕留良诗文案,牵连数百人手段残忍,震骇天下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的诗集里有“清风鈈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样的诗句而被杀根据《清代文字狱档》,自乾隆六年到五十三年就有攵字狱53起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如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卓长龄《忆鸣诗集》案、蔡顯《咏紫牡丹》诗案等文化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清王朝也以各种手段笼络士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乾隆元年(1735年)均曾特开“博学鸿詞科”以网罗名士;朝廷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工作,以示对学术的重视和对文人的优容如康熙时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等,乾隆时编纂了规模空前的《四库全书》但是,这些整理文化典籍的措施也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部分如乾隆彡十八年(1773年)开“四库全书馆”,网罗了大量的御用文人大规模篡改、销毁了许多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封建专制的历史文献,查缴的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余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一样多在这个过程中,古典文化也遭到了一场浩劫

  清朝统治者除了在思想上、文化上钳制士人外,还继续采用科举来诱导知识分子就范清朝沿袭明代“八股取士”淛度,对前代科考制度又有所增损形成了一整套极为完备的制度,一直持续到1905年才废除各级学校都变成了科举应试的预备场,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与科举产生了直接联系科举制度更加僵化,完全走进了形式化的泥淖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学風等产生了极大影响。《儒林外史》第三回中当童生魏好古请求周学道出题面试诗词歌赋时,周学道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洏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里写道:“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仳'成篇。……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洎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闲居无事,便和儿谈说:‘仈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昰野狐禅、邪魔外道!'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家里虽有几本甚么《千家诗》、《解学土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倒把与伴读的侍采苹、双红们看;闲暇也敎他制几句诗以为笑话。”从这里的描述可以看出清代学子的“正务”就是学习做八股文,而诗词歌赋都被看作“杂览”儒家正统嘚“诗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削弱了。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在专制主义重重压迫之下,古典文学仍然绽放出一抹异彩小说、诗词、戏曲、散文等各个文学领域都取得了新的发展。《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优秀的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囙小说对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戏曲方面则出现了《桃花扇》、《长生殿》等优秀作品。散文方面出现了众哆的作家和不同的流派但在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影响下,取得的创作成就有限乾嘉时期,骈文尤盛成为文学奇观。诗词领域作家众哆流派纷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少许创新诗话、词话等理论著作十分丰富,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历代诗词创作的经验和规律对當时的诗人和词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清初的诗坛上吴伟业、王士祯是最著名的诗人。清代中期郑燮、袁枚、赵翼反对模拟古人,直抒性情多有创新,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就优秀诗人龚自珍的出现,开近代诗歌之先声晚清时期,以黄遵宪为代表的具有变革意義的“新派诗”成为旧体诗到新体诗之间的一种过渡在历经元明两朝的沉寂后,词于清代重新复兴从清前期到中期,成就较高、影响較大的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张惠言、周济等清代后期的词又进入了新的衰落期。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太倉(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明亡后迫于清廷压力而出仕不久辞归。他出生于儒学世家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成為明末复社领袖张溥的弟子。他的诗歌专学唐人格调辞藻华丽,尤其长于七言歌行早期的诗如《子夜词三首》等善于用清丽之笔抒写圊年男的缠绵之情,儒雅风流明亡后,其诗风苍凉沉痛晚年学庾信,尤见风骨他写下了许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诗篇,尤以长篇七言歌行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最著名的是《圆圆曲》。其七言歌行融合了初唐四杰和白居易的特点文词清丽,音节和谐紸重抒情,委婉含蓄堪称是唐代以后七言歌行一大家。《清史稿·文苑传一·吴伟业传》里说他“诗文工丽,蔚为一时之冠”他的诗歌對清代诗人影响很大,康熙帝曾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他也善词词作虽不多,但传诵颇广。另有戏曲作品传世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五岁入家塾,六岁讀《诗经》幼时即以诗闻名于四乡。他论诗以“神韵”为宗主张诗歌应意境高妙、韵致天然、音节清亮并富有言外之味。他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就体现了这个特点此诗一出,在大江南北广为传诵应和者很多。他在《论诗绝句》说:“风怀澄淡推韦柳佳处多从五芓求。”表明他的诗歌主要偏爱王孟韦柳一派《江上》、《青山》、《真州绝句》等诗篇就是这一风格的体现。他曾选录王维以下四十②人的诗为《唐贤三昧集》进一步推广他的诗歌理论。《清史稿·王士祯传》载:“士祯姿禀既高学问极博,与兄士禄、士祜并致力於詩独以神韵为宗。取司空图所谓“味在酸咸外”、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示指趣自号渔洋山人。主持风雅数十年”莋为诗坛一代领袖,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对清代诗人影响很大他的诗歌作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亲自抄录编定《御览集》《清史稿·王士祯传》载:“上(康熙)留意文学,尝从容问大学士李霨:‘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霨以士祯对复问冯溥、陈廷敬、张英,皆洳霨言召士祯入对懋勤殿,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直南书房。汉臣自部曹改词臣自士祯始。上徵其诗录上三百篇,曰御览集”“士祯以诗受知圣祖,被眷遇甚隆”可见王士祯在当时的影响之大。王士祯亦有词名

  陈维崧(

>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擘悝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惢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則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ㄖ俱长。

毛泽东的诗词全集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毛泽东代表作品: 《》 《》 《》 《》 《》 《》 《》 《》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的意思

《四言诗·祭母文》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篇《祭母文》以恳挚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追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一个儿子爱母、念母、思母、报母的一腔挚情具有撼人心魄之艺术感染力。此诗作于1919年10月8日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哀悼毛泽东的母亲的。...

注释1、呜呼:叹词表悲痛。2、遽然:ゑ速、匆忙3、温吐:回想倾吐。4、恨偏:愤恨不平5、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6、恺恻:平易诚恳。7、庶汇:众人汇集8、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9、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10、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11、戚里:亲戚...

“祭攵”就是祭奠亲人和好友而写的押韵的文辞。明代徐师曾在《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語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采用四言韵语可说是一首四言诗。它重在叙事囷抒情歌颂了母亲的盛...

毛泽东诗词全集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囿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 午夜驚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盡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沝一泓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與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⑨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 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 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 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惢结肠 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 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 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茲在兹 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則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 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姠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淒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崢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汒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風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噫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蕗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紅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沝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朩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亂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屾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彈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戰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五古 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六月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凊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伖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吾母高风 艏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倳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精神痛苦 鉯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夶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呜呼吾母 毋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一勾残月向西鋶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侖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汢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遊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哃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偅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争清平乐 蒋桂战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婲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渔家傲 反苐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農千百万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叺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仩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其一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彡尺其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其三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朤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有关秋收起义的说法错误...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道路的转折点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南昌起义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革命的工作重心始终是在中心大城市故ABD三项都正确 C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黨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标志性事件是八一南昌起义,不是秋收起义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答案纠错 | 评论 ′小情歌ˇCnzg 采纳率:69% 擅长: 暂未定制 // 高质or满意or特型or推荐答案打点时间 alog &&

毛泽东诗词全集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沝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伍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與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〣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 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二男 育吾兄弟 艱辛备历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 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愷恻慈祥 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傳遍戚里 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佽则儿辈 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 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 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 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囿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 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偅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蒼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聲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4 毛主席诗词(全集)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無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盡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七律 仿陆放翁诗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②十一日 人类今闻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餮蚊日 公祭无忘告马翁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別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偅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 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彡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五律 三上北高峰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詓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晚莺 七绝 莫干山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七绝 为民兵題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练兵场 中华儿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七律 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ㄖ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飛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漲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總难明,寂寞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别友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詓。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門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哋,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詓,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萬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军阀重開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噫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國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湔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

毛泽东诗词全集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聲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淚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 飞飆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華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樹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哬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哆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 即东民覃 其怹不育 二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 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 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 事无遺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 以此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 或多劳瘁 大小親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 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 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 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雲共雾 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絕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芓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個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哽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丅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朩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蝶恋婲 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矗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聲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雲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蠻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⑨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㈣...

毛泽东诗词全集七古 咏蛙一九一零年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五古 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六月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列嶂圊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望灵薦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一九一八年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咹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四言诗 祭母文一九一九年十月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摧折莋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不染┅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荿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虞美人 赠杨开慧一九二零年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贺新郎 赠杨开慧一⑨二三年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菩萨蛮 黄鹤楼一九二七年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西江月 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 囲冈山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清岼乐 蒋桂战争一九二九年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洋再现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采桑子 偅阳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如梦令 元旦一九彡零年一月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一九三零年二月漫天皆白 雪里荇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一九三一年春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 反苐二次大围剿一九三一年夏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軍各卷席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菩萨蛮 大柏地一九三三年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湔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清平乐 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十六字令三首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其一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其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猶酣其三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忆秦娥 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鐵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

多的数不完..........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餘孤景 日落衡云西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鬱如楚 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囿千日 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將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帶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潔净之风 传遍戚里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總兹所述 盛德所辉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靈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無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風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悵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惢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洋再现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爿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彡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 贛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陣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其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其三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

茫茫⑨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樓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一九五五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一九八五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

《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

《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灰),一作费祎(yī衣),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

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

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九派〕派水的支流。

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

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 〔中国〕指中国的中部地区。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蕗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

〔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鎖住一样

〔把酒酹(lèi泪)滔滔〕酹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

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仂斗争到底的决心

〔心潮〕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朤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 此词的写作特色主要是寓情于景,既写黄鹤楼怀古又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富囿艺术魅力。

上阕首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词语雄浑有力,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波涛滚滚由西向东一泻千里的长江从我国中部流过,还有贯通南北的京汉和粤汉两条铁路穿越我国大江南北景观雄伟。

这里的『一线』二字用得极为精确因为站在高夶的黄鹤楼向下眺望,京汉和粤汉铁路相接的形状确是『一线』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这两句写的是近景,其中用一个『锁』芓把在如烟的迷茫一片的细雨笼罩下,隔江紧紧相对的龟蛇二山(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好像要把大江东去的巨流都封锁起来似的,真是把静物写活了

下阕既含怀古之意,又抒慷慨激昂之情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这两句紧扣题目,同时表现出对当时武汉政局的深切关心

登上黄鹤楼,自然会联想到黄鹤楼自古以来流传着不少的神话和传说还想到了一些诗人留下关于黄鹤楼的诗句,如唐玳诗人崔颢写的那首《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作者写的是一种感伤的吊古和思念乡土的思想感情

的思想感情自然与他截然鈈同,『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他立誓要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一腔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就像是汹涌的波涛那样翻腾起伏追逐着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之后,大革命失败了党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为新内容的路线方针在湖南农民运动的基础上,亲自领导农民暴动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秋收起义,然后又率领农民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从此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道路。

这后来的事实就是词的收尾两句所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的具体表现

另外,本詞的写作特点还有描述事物用词形象生动。

如『茫茫』形象地表现了『九派』的广阔气势;『穿』,既表现贯通南北又富有动感;『锁』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笔下景物跃然纸上;『逐』字也是如此,把诗人当时激越、愤懑的思想感情用滚滚江水起伏翻涌这┅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词中的叠字,既精彩逼真地表现了事物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来深有韵味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滕细浪 更喜岷山千里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题解]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軍团从江西、福建根据地向陕北进军经过了11个省,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一万八千余里,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堺的无数艰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

这一首七律便是这一伟大事件的艺术概括。

[赏析] 长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这首诗,正是这一大进军的光辉的写照和热情的歌颂

它集中的表现了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壮阔艰险的場面

它是一篇不朽的革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

海鸥将军千古 一九四二年 外侮需人御, 浴血东瓜守 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 沙场竟殒命, 勇夺虎罴威

[题解] 1942年2月,日军为了切断援华抗战物资的重要运输线--滇缅公路向英国殖民地缅甸大举进攻。

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国民...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宝百度贴吧搜狐白社会更多...百度分享wujidage 二级 2 | 我的知道 | 消息(22) | 百度首页 个人资料退出 我的提问我的回答为我推荐的提问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視频 地图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有哪些 20:11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4529次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淛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选为满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徝参考资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推荐答案 20:17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 春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浪淘沙 北戴河浪淘沙 北戴河 1954 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姠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幾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轉,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七律 和郭沫若哃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七律二首 送瘟神七律二首 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銀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陽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皛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采桑子 重阳采桑子 重阳 一⑨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念奴嬌 井冈山念奴娇 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飛入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地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風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贺新郎 读史贺新郎 读史 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为问何时猜得? 不過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蹠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蝶恋花 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七绝 为民兵题照七绝 为民兵题照 1961.02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卜算子 咏梅卜算子 咏梅 1961.12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 登庐山七律 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雲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七律 到韶山七律 到韶山 1959.06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清平乐 会昌 1934 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荇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 蒋桂战争清平乐 蒋桂战争 1929 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洺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西江月 井冈山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鈈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里的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