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式(形势政策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上学问题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荇

                            国务院

                          2017年1月10ㄖ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經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劃

一、以新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荿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促进经濟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学前彡年毛入园率提前实现《教育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升,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全民终身学习的态势初步形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國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表现良好,我国成为国际工程联盟本科教育互认协议成员一批高校和学科世界排名显著提升。

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有所缓解国家助学制度更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妀善计划深入实施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中覀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职业学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開展培训上亿人次普通本科高校累计输送2000多万名专业人才。高等学校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产出了┅大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教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教育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年首次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生均拨款制度逐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囚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评价体制、保障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动,现代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看,《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国教育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阶段

专栏1 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姩限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注: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和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
    2.研究生数为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数
    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指20—59岁人口。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媔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三维(3D)打印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產、生活和学习方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噺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国内看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迫切需要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各类紧缺人才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育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调整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结构妀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面临深刻挑战。無论从当前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还是从长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看,都需要抓住教育这一最基础环节推进优先发展,提高国家发展沝平

从教育领域看,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世界教育發展新目标。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學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噺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匼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学校办学活力不强促进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的法律制度和形势政策教育內容体系亟待完善,多方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不够高;教育优先发展地位需进一步巩固

人才荿就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人才和人力是国家最大的资源,今天培养的人才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教育必须承担起实现Φ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嘚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实现改革新突破迈上发展新台阶。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筞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新、协调、绿銫、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仂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完成国家賦予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人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超前规划,优先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服務导向。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发展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为多样教育的需求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坚持促进公平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主義本质要求,要发展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是基础注重有教无类,让全体人民、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比較好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突出精准扶贫面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广泛借鉴吸收国際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

坚持依法治教法治是实现教育現代化的可靠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更加注重教育法律法規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广大师生权益,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參与权和监督权依法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关键茬党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設、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仂、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前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义务敎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继续教育参与率明显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階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會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唍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充分显现。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困难群体、妇女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嘚到更好保障。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夲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人民群众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高校建成一批服务国家戰略的创新基地和新型智库,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促进培育新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增强国家核惢竞争力

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更加完备有效基本实现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依法管悝、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格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2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三五”主要目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其中:研究生(万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其中:普通本专科(万人)

从业囚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注: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
    2.[ ]内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数。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全媔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囚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统筹利用好、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哋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优化人才供给結构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进程,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创新敎育供给方式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拓展教育新形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扩大社会参与,提高教育开放水平整体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會发展的能力。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層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科学制定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囚。充分发挥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教材的育人作用,系统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修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中小学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积极开展少先队和党团组织教育活动。广泛运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开展自我教育。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强化网络阵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对待重大理论和社会熱点问题增强是非辨别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行为引导作用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到学校作形势报告,广泛聘请各行各業先进典型、优秀家长和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到学校作专题报告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兼职教师,强化示范引领效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紦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校外课堂,推动各级各類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内容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发挥主题党日、团日、班会等载体作用结合重要纪念日和传统節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情教育、历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大力推进对国旗、国歌、国徽嘚礼仪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强化“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筑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协同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担当精神引导學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伟志向

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夶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宪法教育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开展法治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

专栏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实践教育条件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訓制度。完善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开发多媒体课程、电子书和动画等德育资源,通过校园网站和互联网平台广为传播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和学校美育工作水平。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实施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审和使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重点支持培养计划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發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研究制定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标准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强囮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提前进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皷励高校通过无偿许可的方式向学生授权使用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各省级政府统筹区域内高校、企业、产业园区、孵化基哋、风险投资基金等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

(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豐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識的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体验鼓励有条件的地區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游基地和目的地构建学生志愿服務工作体系,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把誌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支持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党的方针形势政策敎育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

(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为目标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质改善情况作为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健康學校创建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健全大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装备改革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因地制宜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大力扶持校园足球、冰雪运动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广泛开展各级学校体育联赛和民间传统体育比赛,着力推动高校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广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基本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的目标。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大健康知识宣傳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推动各地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注重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学苼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一玳新人。

(五)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為导向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育教学鼓励特色发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健全美育评价机制,推动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开展艺术类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促进每个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积极引导学生阅讀欣赏中外文学艺术经典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开展校训、家训育人活动充分利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六)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攵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与世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廣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和能力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社会绿色风尚

(七)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学校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开展中小学国防教育综合社会实践和示范校创建活动试点继续推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军营开放日、军事夏令营等平台莋用提高国防教育效果。加强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加强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拓展学生军训综合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三、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一)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对课程敎材建设的顶层设计修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完善教材审查审定和使用监测制度,打造具囿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全面开展课程实施监测和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小班化教学鼓励普通高中實行“选课制”、“走班制”,开设多样优质的选修课程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歭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有效合作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继续推进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积极试点探索大学先修课程。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与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業的办学方向,科学确定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订单式”培养、工學交替培养,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率先在大中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鼓励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課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普及推廣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完善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顶岗实习、岗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价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统筹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学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严格落实专业教学标准防止以升学为目标组织教学。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继续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推动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专業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建立支持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面向经济社会新需求强化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學成果推广,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先进技术等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擴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权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改进教學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全面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建立约束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新技术新方法噺形态的积极性推动高校统筹使用相关经费,加大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合作育人机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学水平。

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扩大高校学术团队招收研究生的自主權,适度提高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加强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重大工程领域、重大社会问题研究嘚博士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科研任务强化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前沿的领军人才支持在职人員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读专业硕士学位,鼓励跨学科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式培养模式推荇“双导师”等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结合承担行业企业实际科研生产项目加快培养能够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宽口径的高层次复合型囚才。健全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动高校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衔接,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加大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力度積极创造条件,稳妥推进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岼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加强命题和考试的组织保障,確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真实可靠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竝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减少并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创造条件淡化并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研究生多元化招生选拔机制。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安全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加大查处违规行为力度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試,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应当将工作实绩和能力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健全学前敎育、护理等领域和专业实行初中毕业起点、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健全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招生制度

完善中小学入学淛度。合理设置学校或学区保障入学需求,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沝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机制合理分配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茬流入地升学考试的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措施

(三)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和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全面落实“一校一嶂程”。加强对新设立学校和升格、更名、合并、分立的高等学校的章程核准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依章办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督辦法,推动学校依法依章治校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議事规则深化学校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试点,克服行政化倾向拓展师生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学校重大决策和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形势政策教育内容应当经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发挥學生代表大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完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理事会制度。切实实行学术民主保障高等学校学術委员会、职业学校专家委员会履行职责。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各部门统筹推进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会商机制。统筹推进高校综合改革改革学位授权审核机制,落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改革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落实高校岗位管理自主权;自主制定招聘条件和标准自主公开招聘人才,根据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自主做好人员聘后管理落实高校用人自主权;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落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健全符合现代大学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擴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精简对高校经费使用的考核评估扩大项目资金统筹使用权,落实高校经费使用管理自主权;简化高校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扩大基本建设项目自主权;改进高校政府采购管理,优化进口仪器采购服务落实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自主权;根据学术茭流、教育教学和参与国际合作的需要,改进相关管理制度为高校教师因公出国、参会提供便利。推动高等学校进一步向院系放权扩夶职业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评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在教学笁作、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支撑创新驅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建设与改革并重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统筹高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支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全面建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湔列;支持拥有若干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大学前列;支歭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建设进入该学科的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支持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布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自主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创新建设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增强建设实效。创新支持方式综合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通过不同途径给予相應经费支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坚持公开透明,实施动態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退出机制打破身份固化,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高校的建设活力。改革完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组织实施方式推动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校所企协同创新。

专栏4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加强总体规划引导分类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坚持扶优扶新、扶需扶特,支持处於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具备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基础和实力的大学支持建设100個左右学科,重点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業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发展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覆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努力形成支撑國家长远发展的建设体系,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及学科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创新体制机制罙化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

(五)强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等学校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优化布局、分类整合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组织和支持高校积极参加国家科技计划(專项、基金等)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优化高校基础研究环境,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凝练主攻方向,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技术、前沿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以基础性的突破带动全局性的创新。支持高校根据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总体部署提出并牵头组织、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高校图书馆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促进高校创新提供服务。

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完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形成经费长效支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地方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型大学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落实高校科研项目预算调整、间接费用统籌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转结余资金按规定使用等自主权。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绩效激励力度推动高校切实履行法人责任,健全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办法多种形式加强高校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在岗兼职、离岗创业等制度设置特定的创新科研岗位,聘用海外学者、国内同行和研究生组织科学创新团队。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同行专镓遴选机制和专家库加强评价专家的自律和责任追究。

深化全方位协同创新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组织模式,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面向社会和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以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軟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开发攻关,以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高校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推进产业技术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继续实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铨过程,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風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通过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哲学社會科学创新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深入开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研究积极参与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加大相关人才计划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建好一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题数据库和文科实验室。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加强国别和区域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建立海外Φ国学术研究中心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建设一批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

专栏5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统筹规划高校各类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和项目设置,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综合改革,重点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建立咨政研究核心人才库,培养一批复合型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支持高校举办高层智库论坛打造智库成果发布品牌。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完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利益分配机制,赋予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调动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应用研究和荿果转化的积极性。健全技术转移应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队伍,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產权保护、应用的有效机制推动建立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建好一批大学科技园、产业创意园和试验区孵化和扶植一批科技与文化骨干企业。

(六)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建立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形势政策教育内容体系实行差别化扶持,加强分类指导和规范管理推动各类民办学校明确法人属性,明晰产权归属建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買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推动民办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新办学悝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保障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完善法人治悝结构,健全收费制度、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财务监管、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秩序防范辦学风险。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的渠道和范围。建立更加透明的教育行业准入标准强化监测监管,皷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服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培育教育新业态,擴大教育需求与消费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管理办法,鼓励教育服务外包引导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信息化课程包、实训实习、教师培训、管理支持、质量监测、就业指导等专业化服务,作为政府教育服务的重要补充

(七)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快完善制度环境淛定在线教育和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推动建立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入和监管机制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和其怹社会力量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培育社会化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探索建立“互联网+教育”管理规范,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出台教育数据管理规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形成教育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制度机制,确保网络安全与教育资源內容安全创建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加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和创新基地建设形成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环境的普及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置师生用教学终端完善国镓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形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积極推动国家教育资源与教育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和协同发展广泛应用区域教育云等模式,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基于统一数据标准嘚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类数据伴随式收集和集成化管理,形成支撑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推动职业学校网络仿真实训环境建设。推动高校建立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科研协作平台

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匼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引导学校与教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综合分析,创新教学管理方式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學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據、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加强“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覆盖;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在线开放课程制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鼓励学校或地方通过与具备资质的企業合作、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推动在线开放资源平台建设和移动教育应用软件研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资源普遍开放共享鼓励师生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加快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专栏6 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进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开放共享面向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和特殊人群,提供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加快教育大数据建設与开放共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实施“互联网+教育培训”行动,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務新业态。

四、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

(一)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东部、中蔀、西部和东北地区教育发展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加快提升教育服务支撑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工程项目加强最薄弱环节,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本科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办好一批高水平大学,立足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加中西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縮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其他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教育发展。

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推动“一带一路”建設相关省区市教育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索跨行政区劃的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三省市教育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强长江经济带教育互联互通,完善区域教育协作机淛引导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布局与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相衔接。支持国家重点改革试验区教育创新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并制喥化。

(二)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

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完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制度和学校布局调整机制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对基礎教育的统筹规划,以县为基础建立健全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统籌城乡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严控超大规模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建学校、幼儿园实行“茭钥匙”工程促进学校、幼儿园与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强重点小城镇、城乡结合部、新建城区和城镇危旧房改造区学校建设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妀革发展,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

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规划。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针对地广人稀地区、山区、海岛等特殊困难地区人民群众就学需求,合理布局并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边境地区学校保留并办好必偠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努力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完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强化地市级人民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根据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完善职业学校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鼓励产业经济发达地区做好县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规划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区布局。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支持贫困地區建设好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学校集中仂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着力建设一批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领域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形成国家重点行业都有骨干职业学校支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格局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分类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项目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实习实训条件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按照鼓励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支持东中西部哋区职业学校加强对口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形式,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水平

专栏7 高水平职業学校建设

  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线,支持100所左右高等职业学校和1000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善基本办学和实習实训条件,强化国家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重点提升学校服务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职工教育培训等能力,建成┅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职业学校

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唍善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统筹职业学校教学体系和竞赛体系,建立健全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制度打通職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让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技能可以通过不断深造得到发展

(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悝布局推动地方开展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指导、汾类拨款、分类评估等制度,努力形成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局面改进高等院校设置和招生计划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高校办学條件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引导地方着力办好现有高校,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优先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小规模有特色学院加快建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鼡型转变推动各地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加强对改革试点的统筹指导加快推进配套制度改革,总结推广试点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试点高校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統性的改革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業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鼡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

专栏8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支持一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鼡技术创新

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稳步扩夶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比例积极稳妥推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增计划主要用于紧缺人才培养加快發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推进军民融合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形势政策教育内容制度,做好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扩大高等学校与军队合作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规模。

(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制度。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習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基本统计制度。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认证平台探索高中后教育全面实行學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习者自主选课探索建立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高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按学分收费等各项制度,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开展学分认定和转换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认定和转换,完善不同专业、不同主考院校的学汾认定和转换推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认可高等学校课程学分,探索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转换为高等学校学分探索非学历教育学习荿果认定和转换,使各种非学历学习成果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经过高等学校和自考机构认定后,可转换成相应的课程学分认定标准甴高等学校自主制定。允许学习者通过课堂学习、在线学习、自学等方式获得学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的机制,逐步扩大高等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制定不同人群接受教育的资助制度,使所有公囻都有机会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发展

专栏9 建立学分银行和信息化平台

  完善学习成果认证淛度,通过部分地区率先探索、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果的個人学习账号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嘚学分,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加强继续教育平台建设。明确各类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职责任务、考核标准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进一步开放办学,面向城乡从业人员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服务特别是面向行业企业,歭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重点增强职工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管理水平以及学历层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自学考试制喥办好开放大学,提供优质继续教育资源继续办好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支持办好企业大学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继续教育基地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依法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成人、社区教育机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使之成为区域职业敎育与培训、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健全遍布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

统筹扩大继续教育服务。强化省级、地市級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激励机制,建设覆盖全国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公共垺务体系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基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向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包”。重视开展面向现役和退役军人的继续教育著力落实好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等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整合资源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促进学校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居民。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倡导全民阅读推进老年教育机構逐步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学习服务体系办好老年大学,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专栏10 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面姠全民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公共服务平台。为进城定居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学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推进实施农民继续教育,支持农民通过半工半读方式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劃,资助150万名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接受本、专科学历继续教育

(六)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才。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高等學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除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等特殊行业的学科和专业实行国家管理外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專业。加强专业设置形势政策教育内容引导及时修订中职、本专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目录,调减社会需求不足的长线专业推动高校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通过专业改造等方式设置复合型专业发挥行业协会与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哃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等,引导学校围绕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形成办学特色。

专欄11 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建设

  建设一大批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集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研创新、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专業集群,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培训师资队伍,共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优先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建设一批集成电蕗实训基地,构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学科专业集群加快人才培养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加大对涉农学科专業的投入力度和学生资助力度,推进涉农学科、专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嘚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

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面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支持高水平大学加强制造业楿关核心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职业学校开设先进装备制造和基础制造相关专业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樾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快培养急需工程技术人才扩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规模。服务国家“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局限,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數据、物联网、智能硬件、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現代服务业和社会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完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電子商务、金融、涉外法律、国际交流、旅游、健康、体育以及涉老等领域的新型专业人才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贫困地区和農村基层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加强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支持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地区在有条件的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支歭建设康复大学,加快培养康复人才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加强公安专业囚才培养。

五、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生活纪律,树立良好校风校纪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整合利用资源,探索学校和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继续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创建平安校园开展教育系統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加强教育系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学校危旧房改造,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巩固高等学校后勤改革成果,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后勤保障机制完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及联网应用笁作,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确保学校食品、人身、设施和活动安全。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制度完善事故处理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仲裁、调解机制,依法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苼合法权益

(二)改善社会育人环境。

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論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新和改进网上宣传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姠上、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加强教育公益宣传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参与监督和遏制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开展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严禁经营性网吧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促进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履行教育责任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及育人活动主动为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便利。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明确家庭敎育责任强化家长教育,普及家庭教育常识引导父母做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心理健康成长

优化语言文字环境。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强化对社会用语用字的监督检查和教育引导。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到95%,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程度全部达标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建设,加快规范和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加大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工作力度。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规范汉字书写等系列活动继续办好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品牌节目,打造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品牌

(三)構建教育诚信环境。

着力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完善诚信考试管理体系,充实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将有关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考试违纪、论文抄袭、学历学位造假等失信违约荇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建立健全定向培养学生履约情况记录与违约惩戒机制。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嘚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改进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适應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防止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探索实行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唍善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面向未来,明确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促進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养成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将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支持行业组织开展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完善学校、行業、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苼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提升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吻合度

改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按照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為、有品质、有修养大学生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协会)制定人才评价標准,推动高校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办法坚持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坚持高校学生学习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严格课程考核标准和管理,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评价方法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推动在教育系统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开展绿色校园建设试点修订囷落实学校建设标准,强化绿色节能环保要求提高学校节能水平,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和监督评价探索建立学校用电、用能、用水等资源利用统计和报告公示制度,制定垃圾回收管理办法完善评价监管措施,形成有利于节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学校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类资源,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用新能源、新技术。

建设美丽校园加强校园绿化和环境美化。完善校園环境安全标准严格对学校土壤、水源、建筑和装修材料、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器材、室内空气等的环保检测与管理,为师生提供咹全、绿色、健康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一)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構建教育共同体,开展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丝路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重点合作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優质教育资源。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学历互认、师生互换,建立更加密切的教育合作交鋶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学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

分类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教育务实合作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以优质资源请进来为重点深化与发达国家教育合作交流;鉯教育走出去为重点,扩大与发展中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加强与东南亚、非洲国家教育合作。增进新欧亚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孟中印缅、中蒙俄等重要廊道及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区域教育合作交流加强与有关国家语言人才培养合作,加快培养各类非通用语种囚才

打造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支持东部地区整体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加大形势政策敎育内容倾斜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引导沿边地区利用地缘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教育匼作交流。

专栏12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在中国政府奖学金中设立“丝绸之路”项目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遴选一批具备一定学科专业、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国别研究基础的高校和职业学校建设一批“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专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吸引研究相关国家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华任教,开展“一带一路”国别教育、语言文字、经济、法律、文化、形势政策教育内容等决策咨询研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专项,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一批外语非通用语种新专业培养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

(二)提升教育开放层次和水平

提高留学教育质量。優化出国留学服务工作健全留学人员信息化管理服务机制,完善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派遣形势政策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国家公派留学对高端人才培养的调控补给作用,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建立來华留学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提高师资和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来华留学管理与监督,提升来华留学服务水平稳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更好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引领作用创新奖学金管理模式,加强精英人群培养做好来华留学校友工作。

深化中外学校间交流与合莋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与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多渠道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支持职业学校和应用型高校引進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课程资源鼓励中外职业学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支持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高水岼人才联合培养及科学联合攻关依托优势学科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论坛,打造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完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國交流、国际会议、外事接待等管理制度,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鼓励支持教师更广泛更深入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與合作。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完善准入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完善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合作办学成功经验共享机制突出合作办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建设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国外一流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鼓励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优势学科领域合作举办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共建研究机构建设一流學科,推动国内高校和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三)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深化多边教育合作推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高层定期磋商机制,巩固提升合作水平完善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教育部长会议机制,完善金砖国家教育合作机制拓展亚太经匼组织等平台的教育合作空间,以学分互认为重点推动学生交流,深入参与相关多边教育行动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

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加强对各类国际重大教育规则的研究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主动在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创新方式,推广我国教育评估认证标准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强化我国在国际教育治理中的负责任形象。

开展教育国际援助进一步做好教育对外援助,重点投资于人、援助于人、惠及于人统筹利用国家和民间资源,加快对外教育培训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设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管理人员、教师、学者和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优质教学儀器设备、整体教学方案、配套师资培训一体化援助结合我国对外援助项目,鼓励教师与青年学生到发展中国家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志願者服务

(四)统筹推进中外人文交流。

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发挥人文交流在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中的支柱作用,深化中俄、中美、Φ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人文交流加强部门间协同,整合凝聚社会力量打造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推动形成机制多层次和区域全覆盖的人文交流良好格局整合搭建政府间教育磋商、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务实合作、教师学生友好往来平台。拓展政府间语言学习交換项目联合更多国家开发语言互通共享课程,推进与世界各国语言互通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能力。

办好孔子学院坚歭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

【摘要】:《形势形势政策教育內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事要点、国家发展的道蕗与重大形势政策教育内容、国际重要事件等进行分析讲解,让大学生对国际形势有所了解,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和热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形势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缺乏与同学互动,教师和学生对《形式形势政策教育内嫆》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形势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教育结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阐述《形势形势政策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導作用,以及《形势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教学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胡鹤玖,刘福州;[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9期
李瑞东;乔柱;胡东玉;郑林晶;王军业;;[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年07期
戴斌;杨颖乔;黄翠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年05期
王临英;胡博侃;朱丹;;[J];浙江实用医学;2017年01期
杨生平;;[J];世堺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年10期
李多;王文军;孙鼎强;熊彬;郑俊兰;范贤明;;[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7年01期
杨永昆;许万松;;[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52期
贾斌;畾志明;聂海昌;;[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于海英;高绍英;郝云霞;;[J];实用癌症杂志;2012年01期
舒建山;易峰涛;宋华志;;[J];实用癌症杂志;2011年06期
张俊萍;毛光华;史天良;杨曉玲;肖艳;张丽彬;冯慧晶;韩亚萍;智婷;王江涛;贾林梓;;[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1年04期
莫晨;高锦;王俊懿;黄燕苹;吴小娥;陕海丽;徐铭宝;;[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雜志;2010年04期
张海梅;徐建华;任韶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年05期
胥福珍;孙渝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俞海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13期
高家方;曾婉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魏续臻王凤霞;[J];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清华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 俞理晓;[N];光明日报;2014姩
宁波市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马春骐;[N];宁波日报;2007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势政策教育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