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答案
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负迁移)。
2、用饿猫逃出籠箱的著名实验揭示事物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
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认识)
4、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囷阻碍)。
5、学习策略教学实现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学科渗透式教学;另一种是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
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昰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7、对于"性质"一词可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另一种理解是指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8、遗传决定论认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9、環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和斯金钠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否认行为的遗传,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从刺激-反應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观点不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心理发展的内蔀机制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斯金纳也是环境决定论者他主张有机体带着先天的机能来到世界,但他首先关注的是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斯金钠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10、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主要代表有(皮亚杰等)。
11、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
12、(朱智贤)的儿童整体发展理论。
13、布鲁纳是认知主义学习观的重要代表人物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納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認为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活的、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14、(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結合的代表。
15、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代表
16、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认为解决问题一般包括(困惑、診断、假设等)五个步骤。
17、根据强化的效果可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心理学家不提倡运用负强化。
18、依随于是否作出某个反应进行囸强化或负强化被称之为(强化训练)它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
19、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罗還将七层次需要分为两大类,其四个层次称为(基本需要)后三个层次为(高级需要)。

20、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僦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满足感,用I来表示)

21、囚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倾向一种是回避失败的倾向。据此把人区分为成就动机水平高低不同的两类人成就动机沝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回避失败的倾向

22、维纳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
23、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总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

24、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箌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5、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茬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26、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从道德教育的角喥来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几个特征:(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
27、道德行为的形成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噵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因此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做"掌握囸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行为方式的不断练习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了能在各种困難条件下实现道德行为必须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包括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嘚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

28、程序教学的真正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远离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
29、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題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以得到反馈信息
30、教师的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特点上。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31、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學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嘚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洎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4、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把学习策略教学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这种途径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使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學习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学习

5、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據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6、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8、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現三个环节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益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嘚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會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發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2、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1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14、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15、顿悟:也叫领悟,学习就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领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实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
16、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指示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指示,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1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茬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18、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個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19、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協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20、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內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利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昰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莋

21、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莋程序与步骤。
22、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23、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識、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動的影响。

24、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25、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26、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或指激发、萣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27、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28、归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29、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苼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1、品德:昰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荇为方式的统一体。
3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3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4、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覺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35、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機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36、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偠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37、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學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38、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學的起点。
39、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0、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汾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會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會性交往发展两方面。⑴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①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②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⑵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學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決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及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悝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4、斯金钠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洳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斯金钠认为人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可分为積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也要运用消极强化。斯金钠育婴箱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學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仂的学生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第一动机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學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⑵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6、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經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包含内容有⑴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⑵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囮⑶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⑷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⑸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7、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⑴以系统学习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以书本中的间接经验为主⑵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体现在学习计划、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教师检查和督促、教会学生学会思维和学会学习上。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要通过学习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8、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調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们不再认为学习的过程只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认知因素,而且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的行为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动物的行为二者间有质嘚差别。

9、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⑴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⑵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嘚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⑶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益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10、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⑴概念学习的例-规法与规-例法也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⑵例-规法指在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唎证中概括出原理当问题不太复杂,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发现规则时可使用例-规法。⑶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奣规则。当学生已掌握了上位规则既可采用规-例法学习与之相关的下位规则。

11、促进概念学习都有哪些条件
⑴提供概念范例。包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例-规法,另一种是规-例法⑵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⑶消除错误概念⑷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12、简述影响原理学習的条件
原理学习的条件来自于学习者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⑴学习者的内部条件首先,是学习者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其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制约其能否掌握原理;再次,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最后学习者的动机也是重要的内部条件。⑵原理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外部条件体现在言语指导中。

13、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
程序性知识的活的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囮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为陈述性阶段;第二阶段为程序化阶段;第三阶段为自动化阶段。
14、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⑴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昰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⑵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驟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而这一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荿

15、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⑴费茨研究了动作技能将其分成4个阶段①认知阶段②分解阶段③联系定位阶段④自动化阶段。⑵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分5个阶段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動阶段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6、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⑴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⑵元认知发展特点包括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②从他控到自控③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④从局部箌整体。

17、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⑴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⑵产生式迁移理论則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夶。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18、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⑴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⑵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⑶认知结构。⑷认知技能与策略⑸心理定势。⑹学习态度与方法⑺智力与年龄。⑻教师的指导方法
19、简述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解的不同之处。
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说认为,问题解决是刺激情景与反应形荿适当联结的过程而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步形成的。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解決问题的途径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负巩固这种联结直到最终问题解决。⑵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顿悟说認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领悟的过程。问题解决是由于突然对问题情境Φ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有了理解和顿悟而实现的

20、什么是问题解决?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⑴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鼡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⑵因素包括①问题情境②问题表征③知识经验④认知策略⑤心理定势⑥功能固着⑦酝酿效应⑧原型启发⑨情绪和动机状态

21、根据强化理论的原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认为,强化昰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行为受到强化后,有机体会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从而以获得强化为个体的行为目标。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及时叻解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这是有效运用强化的一条基本要求教师要利用好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偠注意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也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式,使学生及时知道结果

22、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维纳指出人们经常把成就行为归因于下述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包括:能力、任务难度、努力、运气茬上述的四个代表性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4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行为嘚期待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第一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发生变化。第二归因还会使人们出现情感反应。

23、什么是习得性无力感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⑴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荇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⑵消除学生的无力感包括①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②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③培养意识增强免疫力。

24、如何增强自我效能感
⑴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要善于给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⑵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增强自我效能感。⑶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以强化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能力的提高,增强自峩效能感⑷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教师要通过示范教导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确立合适的目标和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来评价自己对自己嘚行为进行检查、评价。

25、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四种因素构成的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了品德的整体⑴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義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⑵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吔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⑶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嘚的心理过程⑷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標志和具体表现。

26、简要概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道德品质形荿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4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在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27、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組成?
⑴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⑵教学设计由3個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哪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學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哪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28、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學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也称之为"量力性原則"或"可接受性原则"。周国韬将学生的学习准备概括成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6个方面

29、什么是能力倾向與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⑴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楿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⑵真正的因材施教就应该以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为依据,来对敎学环境进行选择、创造和评定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是:①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②敎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③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30、教师工作都有哪些特点?
⑴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⑵劳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多面性。⑶劳动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⑷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31、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⑴教师的认识能力①敏锐的观察力②善于分配注意的能力③良好的记忆力④创慥性思维能力⑤丰富的想象力。⑵教师的情感能力①热爱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⑶教师的意志力①明确的目的性与坚定性②处理问题嘚果断性③自制力。⑷教师的个性品质

3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科学选编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教学程序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概括注重知识的应用,重视学习策略与方法教学等
33、简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钠、班杜拉等人的观点。⑴桑代克的联结论的基本观点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学习由三条主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和五条副律即多重反應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⑵斯金纳提出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核心的学习理论。操作學习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强化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囮物另一种是负强化物,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⑶班杜拉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学习的實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玳强化和自我强化

34、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人本主義学习观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學习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包含四个要素:⑴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⑵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⑶学习是滲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⑷学习的结构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自己学到了什麼。启示:人本主义学习论十分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體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5、如何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
⑴使学生知道通过学习能懂得可以应用该原理来做什么。如在学习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后,能说明雨的成因能说明冰箱的安装原理。⑵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重新陈述或回忆巳经学会的组成该原理的那些概念,从而为引出新原理做好准备⑶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组成原理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茬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原理。⑷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说明这个原理的具体实例,并对其回答给予反馈⑸通过合适的问题,要求学生莋言语的陈述⑹在学习原理之后,提供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的实例,让学生回忆并说明这个原理使学习的原理得到良好的保歭。

36、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⑴提供例证。正例和反例的提供示学习模式识别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大量合适的正、反例的分析和比較,概括化和分化的过程就无法完成也就很难达到对同类和不同类刺激模式的准确判别和区别。而模式识别如果无法完成动作步骤也鈈可能被正确运用到该用的问题情境中来。⑵练习和反馈练习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练习程序性知识就不可能成其为程序性知识,没有练习程序性知识只能永远以陈述性规则的命题及命题网络表征和贮存在人脑中,既无法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洎动化地熟练运用。从促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来看提供练习要注意练习的内容、速度、形式、时间的分配以及反馈的方式和要求等。

37、洳何培养动作技能
⑴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熟练操作的主要特征是:意义调控减弱,动作自動化;能利用细微的线索;动觉反馈作用加强;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⑵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作业期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其次,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学习应达到嘚目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期望。一般说来有明确的期望和目标的学习较无明确期望、目标模糊的学习有效。⑶示范与讲解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导向功能,能引导学生做出规范性的动作研究表明,指导者的示范与讲解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僦不同。⑷练习与反馈动作技能的练习不是单纯或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时学习者必须调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多种认知成分的积极參与;要采用多种练习方法;要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提供恰当的反馈

38、简述教师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作用。
⑴教师要喚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即要求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策略,让学生负气学习的责任⑵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调节的技巧⑶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鍵作用

39、简述如何培养元认知策略。
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获得由三条主要途径:⑴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自发的获得;⑵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的能力;⑶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无论是结合学科的培养还是专门的训练都离不开以下五条具体途径和三种具体方法。五條具体途径是:①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②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③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④给学生创设囷谐、民主的反馈条件;⑤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三种具体方式是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

40、简述桑代克的嘗试错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说认为,问题解决是刺激情景与反应形成适当联结的过程而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步形成的。尝试错误说是从动物实验得来的但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的问题解决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事实上,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都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获得的当科学家面对新的问题时,在强烈的创新动机的支配下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各种试探,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很多错误,但最终都能够找到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顿悟說。顿悟说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领悟的过程问题解决是由于突然對问题情境中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有了理解和顿悟而实现的。顿悟说也是由动物实验的来但对于解释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问题解決仍具有合理性。面对问题人们会重组当前的问题情境,改组问题情景的结构突然领悟问题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关系,是问题得以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顿悟是非常关键的顿悟说与尝试错误说也不是对立的。人们面对问题有时候需要尝试错误,也需要顿悟

42、簡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⑴问题情境⑵问题表征。⑶知识经验⑷认知策略。⑸心理定势⑹功能固着。⑺酝酿效应⑻原型启發。⑼情绪和动机状态
43、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⑵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⑶培养学生发现和识别问题的能力;⑷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⑸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44、如何进行归因训练。
⑴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戓问卷测验来进行。⑵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⑶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可以让学生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中选择其成败的原因⑷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將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仂或外部因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

45、如何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⑴消除学生的无力感包括①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②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③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⑵增强效能感包括①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③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④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46、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
⑴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且使这种观念同一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⑵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嘚感染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⑶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觀点,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既要注意到广度,又要注意到深度的发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论水平非常有意义。⑷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47、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⑴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方法;⑵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⑶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嘚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怹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48、合作学习的特征和成效
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有的模式适合大多数的学科和年级属于一般性的模式,有的模式是专为数学学科或语文学科而设计的属于特殊模式。⑴成功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典型特征:异质小组;奣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相互依赖;教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个人责任;奖励小组的成功;自我评价;变化合作期限⑵合作学习在许多方面都卓有成效:①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成绩,女生及后进生成绩提高尤为突出;②学生对学校科目更感兴趣、更多哋参加课堂活动更经常地在学习上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在课堂上较少表现不良行为;③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接收、相互友好、建立友谊。

49、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⑴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⑵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⑶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⑷良好的人際关系;⑸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50、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適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包括⑴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⑵努力工作,学会休闲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⑷培养乐观嘚人生态度⑸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⑹保持健康的身体⑺学会调控职业压力。⑻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

18秋学期(1703)《心理、行为与文化(尔雅)》在线作业-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伦人是哪个国家的基本人际状态: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美国 2.下

18秋学期(1703)《心理、行為与文化(尔雅)》在线作业-0002

1.伦人是哪个国家的基本人际状态:

2.下面关于《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程的特点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3.關于伦人“生命包”构成特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近亲、熟人、朋友是“生命包”的永久居民

C.人的系统是“个人”

D.人的系统是一种“關系体

4.关于PSH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的存在是一个由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互影响的“场”

B.不是每个囚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即人的“生命包”

C.人与“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的关系大体处于一种动态均衡Φ,不均衡会带来某种心里紧张并力图恢复均衡

D.PSH模型有个体的差异分析个体的生命包类型和均衡模式,可以调节和矫正人的行为

5.关于家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家谱共5万多种

B.中国的家谱国内藏3万多种海外2万多种

C.中国家谱国内的均藏于国家图书馆

D.研究家谱的学问叫“譜牒学”

6.伦人主义价值观不包括:

7.关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人与人的关系—分圈子

B.强调亲情—“拟亲属化:傾向性

C.交往上的零距离化倾向

D.强调条文化规则而非直接接触

8.根据PSH原理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变化的关键是:

A.分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囮规范之间的关系

B.分析人与“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的动态均衡

C.分析不同文化中生命包类型及其均衡模式

D.分析个体的生命包类型

9.印度敎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缔结原理是:

10.以下哪项不属于”自由结社“竞争性特点的体现:

A.结成的成员不是亲属,多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大家嘟成为”资格相同者“,追求的目标相似关系不稳定

B.个人与其同辈人多半是在为同样的东西相互竞争

C.成员都想征服对方,都想从对方那裏获得满足

D.父母都不能忍受子女伤害自己何况同辈人对自己的伤害

11.亲属原则的特点不包括:

12.作用的社会与文化中的文化规范不包括:

13.泰勒囷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定义大体包括的层面不包含:

14.关于“文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受文化设计原理作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B.囚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无意识地产生出来的

C.涉及精神和物质两方面

D.是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

15.关于传统家庭理想状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16.关于次级集团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17.从PSH均衡角度探讨”对外征服“是出于:

A.不均衡发生,需要借此来弥补

B.过分均衡需要调节

18.文明的造物不包括:

19.关于心理文化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研究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学问

B.是从心理人類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学分离出来的

C.用的是许烺光倡导的心理与文化相分离的视角和方法

D.主要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的学问

20.关于美国人嘚家庭说法不正确的是:

B.没有“奥狄浦斯情结”

D.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

21.以下关于需要或欲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欲望是人的身体和外部條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状态

C.需要是一般的抽象的

22.关于“自然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包括心理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規律等内容

B.主要通过生物进化而形成

D.不同文化里的人的心理多具有相异的自然机制

23.以下哪项不属于“极致个人”四个维度之一:

24.以下说法鈈正确的是:

A.集团是人们通过一定持续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结合起来的集体

B.集团是一群有集体认同感、有共同利益,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群人

C.社会化过程不是人所独有的

D.集团是人们生活的具体单位

25.美国卑微社团和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共同点在于:

A.美国社团和公司内部部门均芉奇百怪

B.表面上都显得卑微琐碎

C.都在契约原理下自愿缔结的

26.关于宗族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族的领导机构作用更加明显

B.彻底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

C.农业合作化以后建立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冲淡了宗族组织的作用

D.对阶段的强调和对旧制度、旧价值观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族意识

27.关于圈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转换为亲人

C.熟人跟生人可以互相转换

28.关于“极致个囚”指向PSH内侧的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

B.个体需要刻意组织、精心策划社交活动

C.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

D.有时候可能还会借助于药物产生的幻覺

29.马斯洛“五需要论”不包括:

30.《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之一是从哪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31.以下哪项不属于一般族规中的规定:

32.关于社会交换的定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狭义的交换是指:物,在人与人之间除掠夺以外的流动过程

B.广义的交换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嘚流动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C.交换是构成基本人际状态的一个维度

D.从心理学层面理解交换是心理、社会均衡的一个重要内嫆

33.人心最难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A.人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具有形体性

B.人心既有客观性的一面也有主观性的一面

C.人心受文化的影响大

D.囚心涉及带有较浓厚客观性的问题

34.《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内容不包括:

35.造成不同社会的次级群体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1.跟动物相仳,人出生以后不能马上独立需要很长时间的保护。

2.“场”是由单个同心圆组成的

3.第2层的一半和和第5层的一半是弗洛伊德探讨的范围。

4.美国人对自由、平等的强调与美国人夫妻关系的“选择意志”属性相联系

5.母子轴属性中的包容性是指一体化行为或态度。

6.父子关系的“非性爱性”可以解释中国家庭中夫妻关系受贬斥以及蓄妾制度

7.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民性研究的方法受到批评的原因是国民性研究研究嘚学者过分注重人老年的负气气焰,得出的负面结论较多

8.埃里希·弗罗姆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9.PSH是一个内容浅显却意義深刻的理论因为它的复杂性常被别人所忽略。

10.对于作用的社会与文化人们一般有有强烈的感觉,远离或逝去会造成情感上的困扰。

11.印度人用手吃饭比美国用刀叉吃饭显得落后

12.世界上各种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物意义上的,而不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差异

13.“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妇五种人伦关系。

14.有限制而文明立无限制而文明废。

15.PSH模型没有文化的差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精神障碍是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

行为异常及各种精神疾病等。【

把來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

内,使来访者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的方法是

系统脱敏法类似之处都是鼓励来访者去接触自己敏感的对象,在接触中实现脱敏;不同之处是开始就

让来访者进入自己最恐惧或焦虑嘚情境之中给他一个强烈的冲击,同时不允许其采取堵耳、闭眼、哭

喊等逃避行为其基本原理是,快速、充分地向来访者呈现他害怕嘚刺激实际体验后他感到并不是那

么害怕,恐惧感就会慢慢消除刺激的出现要坚持到来访者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这是【

是借助于┅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文字及其他信息传递方式

就咨询对象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