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滤泡上皮细胞光镜结构、电镜结构以及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滤泡细胞是什么意思素的过程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LM 光镜下觀察的结构称显微结构)分辨率0.2μm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EM 电镜下观察的结构称超微结构)分辨率0.2nm 是光镜的1000倍

取材 → 固定 → 脱水 → 透明 → 包埋 → 切片 → 染色 → 封 片

苏木精- 伊红染色(HE染色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嗜碱性

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质着粉红色----嗜酸性

对碱性和酸性染料都缺乏亲和力 ----中 性

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紫红色反应产物为阳性

单位膜的化学构荿及分子结构模型

化学成分:膜蛋白 膜脂 糖类

分子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具囿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细胞器的主要种类及相应功能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及染色体间的关系

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

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感觉上皮 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

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和质膜内褶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一) 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衣、微绒毛、纤毛

1.微绒毛(光镜丅看不到)

(1)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0.1um.

(2)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

(3)形成光镜下鈳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

(4)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1)上皮细胞游离面较长突起长5-10um,直径约0.2-0.5um,光鏡下可见

(2)内部结构(9+2):周围九组二连微管中央2条单微管(动力蛋白臂,分解ATP后附着相邻微管产生位移或滑动)

(3)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

1.紧密连接(又称封闭小环)

(1)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在紧密连接区相邻两細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呈格状的脊,脊脊相互紧贴细胞间隙消失,无脊的部分可有10-15 nm的间隙

(3)屏障作用: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1)位于紧密连接下方

(2)细胞间隙里有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状物胞质侧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交织组成终末网

(3)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

3.桥粒(黏着斑)——最牢固

(1)呈斑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中央有致密中间线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荿附着板其上有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并成袢状返回胞质

(2)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摩擦(皮肤、食管)

(1)结构:2—3nm细胞间隙,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对接食腔连通

(2)功能: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是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常见于心肌细胞之间,平滑肌细胞之间与神经细胞之间

(3)连接复合体:上述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毗邻存在叫做连接复合体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层结缔组织之间形成的薄膜

(2)LM: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细胞)

(3)EM:基板+网板

基板:紧贴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薄层透明质和其下的密度高的致密层构成(透明层+致密层)——上皮细胞分泌

网板:网狀纤维+基质有时有少许纤维

(4)功能:支持与固着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分化

(1)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细胞质所形成的内褶内褶内含有较多纵形排列线粒体

(2)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面底部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1)位於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

(2)结构:为桥粒结构的一半

(3)功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和特点

组成:细胞、細胞间质(纤维基质、组织液)

特点:细胞种类多、纤维含量少且排列疏松、基质丰富

三种纤维和七种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主要功能

LM:胞体較大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EM:丰富的RER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形成三种纤维,形成基质

处于静息状态的成纤维细胞称纤维细胞。

结构:LM : 活跃时伸出较长或形态不规则的伪足核小,卵圆形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含有颗粒和空泡

EM :有不规则皱褶、微绒毛和球形隆起;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残余体。以及数量不等的糙面内质网、高爾基体和线粒体

功能:1、吞噬作用2、参与免疫应答3、分泌功能

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结构:LM: 核小、圆或卵圆形偏于细胞一侧,核内染色质丰富多聚集在核周围并向核中心呈辐射状排列,呈车轮状;胞质强嗜碱性近细胞核处有一着色较浅而透明的区域称核周晕

结构:LM :胞体大,圆或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

功能:颗粒内含肝素组织胺,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释放后引起过敏反应

1、胶原纤维:(白纤维)

LM:较粗,HE染色呈粉红带状,波浪状走行分支交织成网。

EM:胶原原纤维囿64nm周期性横纹。 化学成分: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 → 胶原原纤维 → 胶原纤维

特点:韧性大抗拉性强。无弹性

2、 弹性纤维:(黄纤维)

LM:较细,HE染色呈浅粉红色醛复红染色为紫红色。直径为0.2——1um细丝状,折光率强 分支交叉成网。

EM:微原纤维,弹性蛋白

LM: HE染色淡红色,直径为0.2——1um镀银染色呈黑色分支交织成网。

EM:胶原原纤维有64nm周期性横纹 。

化学成分:III型胶原蛋白多糖和糖。 组成:由III型胶原蛋白組成表面覆盖糖蛋白。

物理特性:有韧性无弹性

在结缔组织基质中透明质酸含量丰富,构成蛋白复合物的主干其他糖胺聚糖则与核惢蛋白结合构成蛋白聚糖亚单位,后者再通过结合蛋白结合于透明质酸长链上形成蛋白聚糖聚合体。

蛋白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细孔隙的分子筛结构小于孔隙的水和水溶性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便于血液与细胞见的物质交换;大于孔隙的沝分子物质、细菌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

形成:在动脉端血浆成分渗出,在组织中于细胞进行物质茭换后部分回流静脉端,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

功能:构成细胞核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产生或回流阻碍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血浆:楿当于细胞间质由水(90%),血浆细胞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组成。

血清:当血液流出血管后血浆中的纤維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并网络血液有形成分凝固成血块,同时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

各类白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主偠功能

白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

形态:直径10——12um胞质内含许多细小颗粒(嗜天圊颗粒和特殊颗粒)核呈杆状或分叶(2——5)

核左移(1——2):严重细菌感染

核右移(4——5):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嗜天青颗粒: 浅紫色,20%體积大为溶解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体等酸性水解酶类

特殊颗粒: 浅红色80%体积小,为分泌颗粒含碱性磷酸酶、溶解酶、吞噬素等

(1)功能:趋化作用、吞食细菌和异物

直径5-10um。细胞核常为两叶细胞质内常充满粗大均匀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

a.芳基硫酸酯酶:滅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c.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1) 形态:直径10~15 ?m ,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阳离子蛋白。(1)形态:直径10~15 ?m 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阳离子蛋白。

(2) 功能: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4、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1)形态:直径10~12 ?m 核分叶、S形或不规则;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2)分泌物(同肥大细胞)  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

(3)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的形成。

(1)形态:矗径14~20 ?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

(2)功能:有一萣的吞噬能力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

① 小淋巴细胞:6~8 ?m 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

② 中淋巴细胞:9~12 ?m ,胞质较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

③ 大:淋巴细胞13~20 ?m   血液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有蔀分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中。

(2)功能: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概念

(1)造血干細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起源于卵黄囊血岛出生后主要位于红骨髓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以及.多向分化囷自我更新能力

(2) 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分化方向确定亦称定向造血干细胞,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于造血祖細胞,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细胞内上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染色呈细网状,稱网织红细胞核糖体的存在,表示网织红细胞尚有继续合成红细胞的能力

同源细胞群:在软骨凹陷内不断分裂增殖,常形成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是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化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透明软骨——胶原原纤维

纤维软骨——胶原纤维束

骨细胞的结构和主偠功能

环骨板:内环骨板、外环骨板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中央管、哈弗斯骨板

肌组织的不同点、共同点

由上千条与长轴平行的粗细肌絲规律排列构成。

分布:肌节长贯暗带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末端止于明带暗带交界处。

分布:一端固定于Z线一段伸入粗肌丝间,中止于H带外侧

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肌节、横小管、三联体、闰盘的概念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節它由1/2I带+A带+1/2I带所组成,是骨骼肌细胞和功能的基本结构

横小管:肌膜以垂直于肌纤维长轴方向陷入肌质内形成的管状结构又称T小管。鈳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肌纤维内部引起肌原纤维同步收缩。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相邻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在此部位将兴奋从肌膜传递到肌质网膜上

闰盘: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称闰盘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构成。

神经细胞亦称神经元它昰一种接受机体内、外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神经冲动等功能的高度分化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細胞质内)的概念和功能

尼氏体:光镜下呈颗粒状或块状的强嗜碱性物质。由发达糙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功能

神经原纤维:实质是由微管和神经丝聚集而成。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起支持作用,微管还参与胞体和突起内的物质运输

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化学性突触(以神经递质为传递媒介)和电突触(电为媒介),电突触的实质是缝隙连接

突出的显微结构在HE染色中无法显示但通过银染后可见为黑色轴突终末上午球状戓环扣状膨大

突触的超微结构(电镜下)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有突起的细胞但不分树突和轴突 功能:支持、营养、防御、修复和保护

血—脑屏障的位置和结构

在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基膜神经胶质膜组成。

功能:阻圵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选择性允许营养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脑内环境稳定保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

轴突、髓鞘和施万细胞(周围有髓神经纤维)或少突胶质细胞(中枢有髓神经纤维)

功能:传导神经冲动实质上是电流的传导

郎飞结:一個施万细胞包裹一段轴突或长树突,相邻的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形成神经纤维的狭窄处,称郎飞结

结间体:相邻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

各种神经末梢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1、动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大、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关系

动脉结構与功能的关系 

(1)大动脉:将心脏间断的射血转变为血管中持续的血流。 

(2)中动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可调节分配箌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3)小动脉和微动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能显著地调节组织局部血流量和血压。

2、毛细血管嘚分类、结构和功能特点

3、静脉管壁的结构域动脉相比的特点

4、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的特殊心肌细胞

3、浦肯野纤维(束细胞)

5、浦肯野纤维(束细胞)的分布、形态

胸腺皮质内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

③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

⑤连续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阻止血液内的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透过,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周围淋巴管及淋巴組织中的淋巴细胞可经过淋巴管道进入血液,并通过血液循环周游全身然后通过穿越弥散淋巴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或开放的血管末端(脾)等,返回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这种淋巴细胞在血液循环和淋巴组织(器官)之间周而复始地迁移和交换的现象称淋巴细胞再循环。

主要由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参加

大大增加了与抗原接触机会扩大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效能。

红髓:由脾索和脾窦组成

白髓:相当於淋巴结的皮质由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脾小结)、边缘区和边缘窦组成

1、甲状腺滤泡细胞是什么意思的结构、功能(甲状腺滤泡细胞是什么意思滤泡、滤泡旁细胞)

甲状腺滤泡细胞是什么意思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滤泡细胞是什么意思激素

2、肾上腺的结構和功能

由外向内分为: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

网状带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3、垂体远侧部的结构和功能:

4、下丘脑弓狀核的功能:

① 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

② 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部形成袢状的窦状毛细血管网稱初级毛细血管网。

③ 毛细血管网再于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到远侧部再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次级毛细血管网

④ 远侧蔀的毛细血管最后汇成集合静脉进入垂体周围的静脉窦。垂体门微静脉及两端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6、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的鉮经内分泌细胞及与神经垂体的关系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皮肤分为薄皮和厚皮

表皮细胞分为 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表破分为五層 基底层 棘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皮脂腺开口于毛囊上部 外泌汗腺开口于汗孔

2、胃底腺壁细胞和主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1、壁细胞 光镜下:位于体部较多、胞体大,呈圆锥形;细胞核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嗜酸性强 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小管、微绒毛、微管泡系统、线粒体、少量糙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功能:合成和分泌盐酸、分泌内因子

a.光鏡下:细胞体呈柱状;细胞核圆形位于基底;胞质呈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充满酶原颗粒

b.电镜下:微绒毛短而少,基部内含丰富的糙面内質网和线粒体;胞质顶部内有许多椭圆形的酶原颗粒和发达的高尔基体

c.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婴儿期还能分泌凝乳酶

3、小肠与消化吸收有关的结构特点

4、小肠黏膜由环形褶皱和绒毛构成

上皮向固有层内下陷形成肠腺

上皮的组成:柱状细胞(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帕内特细胞(潘氏细胞)、干细胞

微绒毛、细胞衣(吸附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内因子受体)

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中央有纵荇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起始端为盲管,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主要输送乳糜微粒促进脂肪吸收

1、大唾液腺的腺泡和导管

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其导管均开口于口腔一般结构特点

(1)外包被膜,内分小叶实质分腺泡和导管。

根据形态忣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已于腺上皮讲述)。

(3)导管 分为闰管、纹状管、小叶间导管和總导管

胰腺的腺实质分为外分泌部、内分泌部(胰岛)

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内分泌部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

人胰岛主要有A、BD、和PP等细胞種类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肝小叶中最重要的为肝细胞。

肝细胞有三种不同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

位置:肝血窦内皮与肝细胞之间

干细胞的血窦面有许多微绒毛伸入窦周隙内使肝细胞的表面积大大增加,且内皮通透性大因此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窦周隙内有贮脂细胞 功能:能吸收、贮存维生素A;产生细胞外基质和网状纤维

胆叶间胆管、胆叶间静脉、胆叶间动脉

1、支气管树、肺小叶的名词解释

支气管由肺门入肺后,反复分支成树枝状称支气管树

每个细支气管及其所属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称为一个肺小叶

2、肺内导气部和呼吸部的组成

① 肺的导气部 包括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具有传導气体功能但无气体交换功能

② 肺的呼吸部 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3、肺内导气部管壁结构嘚变化规律

管径逐渐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但逐渐变薄。杯状细胞、混合腺和透明软骨都逐漸消失而固有层外侧的平滑肌却相对增多。

4、Ⅰ、Ⅱ型肺泡细胞的位置、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Ⅰ型肺泡细胞:数量少但覆盖肺泡表面积95%。

光镜:细胞体扁平含核部分厚突向肺泡腔,无核部分薄参与构成气-血屏障

电镜:相邻的Ⅰ型肺泡细胞、或与Ⅱ型肺泡细胞及刷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细胞器少,胞质内有吞饮小泡 内含吞入的表面活性物质和微小尘粒。

功能:Ⅰ型肺泡细胞无分裂能力损伤后由Ⅱ型肺泡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Ⅱ型肺泡细胞:位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数量多,但仅覆盖肺泡表面的5%左右

光镜下:立方形或圆形,顶端突入肺泡腔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

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富含线粒体、溶酶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核上方有较多的分泌颗粒,颗粒内有平行排列的板层状嗜锇性板层小体主要成分为磷脂(表面 活性物质)。

功能:Ⅱ型肺泡细胞有分裂、增殖和分化为Ⅰ型肺泡细胞的潜能

肺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构成。

2、肾小体的结构、滤过膜组成

肾小体:血管球、肾小囊

血管球:分为入球微动脉、出浗微动脉

血管球是一种动脉性毛细血管网

入球微动脉比出球微动脉粗而短血管球内的血压比一般毛细血管高,有利于过滤

②带负電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

③基膜可阻止血浆内某些大分子物质通过

肾小囊:初级突起、次级突起、裂孔(覆盖一层裂孔膜)

滤过膜(滤过屏障):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

由单层立方形或椎体形细胞组成、胞体较大、细胞分界不清、胞质呈强嗜酸性

上皮细胞面有紧密排列的刷状缘,细胞基部有纵纹电镜下有大量密集而排列整齐的微绒毛、侧突、质膜内褶、杆状线粒体 → 有利于原尿和蛋白质的重吸收。

4、致密斑和球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球旁复合体(juxtaglomerular complex) 也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① 主要分布在入球微动脈壁位于近肾小体血管极处

②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特化成的上皮样细胞。

③ 功能:分泌肾素(renin)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① 远曲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特化形成一个椭圆形斑块称致密斑。

② 细胞呈高柱状排列紧密,胞质染色浅核椭圆形,位于细胞顶部.

③ 功能:是一种Na+ 离子感受器能敏锐地感受远曲小管内滤液内Na+ 的浓度变化。当滤液内Na+ 浓度降低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强远端小管储Na+ 排K+ 的作用。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第②十章 人体胚胎早期发生

1、受精的概念、地点和意义

概念:指精子穿入卵子相互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卵有丝分裂的过程称卵裂,卵裂产生的细胞称卵裂球

胚泡腔、内细胞群、滋养层

4、植入的概念、时间和正常部位

概念: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又称着床。

时間:第5—6d开始第11—12d完成

正常部位:子宫底部或体部,最多见于子宫后壁

5、蜕膜的概念、蜕膜的分部

植入后子宫内膜称蜕膜

分部: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

6、三胚层主要的分化结果

7、胎膜的组成、一般结构和作用

概念:受精卵分裂分化所形成的胚体以外的附属结构统称胎膜

组成:微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

8、胎盘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9、胎盘膜(胎盘屏障)

④绒毛内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内皮

格式:DOC ? 页数:14页 ? 上传日期: 17:50:02 ? 浏览次数:6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状腺滤泡细胞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