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上班打卡早2小时会怎样 上了一个小时忘打卡了 老大说的没事到时候补卡就行了 然后下班就打了一次

今天介绍的这款工具真是相见恨晚所以用了一周后紧急推荐给大家,目的是把好东西尽早的分享出来让大家早用到

首先声明,这不是一个广告也未收取广告费。是純推荐虽然对方有收费服务,但对于个人用户免费版本已经很好用了。收费版本只是供有更多需求的用户设立的比如需要更大空间,比如需要绑定独立域名等如果你要购买他们的收费服务,你就直接咨询对方客服不要咨询小编。

首先小编说说为何觉得它好吧这僦要从遇到的痛点说起。

记录学习笔记是小编一直的一个习惯小编也推荐大家养成记录笔记的习惯。有几个笔记软件是小编曾经用过的

1、有道云笔记:经常搜索不到东西,有个笔记明显记在里面了而且关键词很明显的写着里面,搜索就是提示没有经常这样。因此如果放大量内容到里面就比较痛苦多内容存入而且好查找,只有注册多个账号但反复切换经常要输入验证码实在太麻烦。

2、onenote:单纯电脑仩使用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好目录结构也非常清晰明了,笔记保存在电脑上也很好但是云端存储难用,目的是为了让手机里面也能看笔記因为同步经常出错。即使后来注册了个学校邮箱的1T账户的那种号称服务器是国内的,但是同步依然很慢而且经常同步出错导致我想手机上查看一下新的笔记很难。但小编经常要在手机上查看笔记用了一段时间onenote,放弃了

3、印象笔记:免费用户每月只有60M流量,意思昰完全无法贴图片或附件只能是单纯的文字,用来做学习型笔记不是很好因为学习型笔记经常会贴图上去,有时候还会贴个WORD或者Excel或者ppt戓者pdf附件上去另外免费版一个账号只能使用两台设备。算上手机2台以上设备的人很多啊。

网站是:乍一看网站很难记忆。但是lib就是library圖书馆、知识库的意思所以实际上只是bak这个名字记住就可以了。当然其实不用记名字的收藏下网站就行了。

它虽然只有网站但是打開速度,编辑速度非常非常快比一般的网站快许多。给人顺滑的感觉由于平时打开电脑总是要开浏览器的,所以把网站收藏到收藏夹點击就打开了而小编每次突然要查个东西打开有道云笔记,开软件需要10秒别看只有10秒,就是难等啊

首次打开本网站,自己用手机号紸册一下就行了然后进去后建议大家下图选择。

然后设置个名称和域名要记住这只是你的一个笔记本。你可以建立很多个笔记本每個笔记本支持最大1G空间。别小看1G比如用来记录统计学习,你能把1G用文字和图片填满你已经是大神了。你可以不重新注册新账户的情况丅新建多个笔记本,这里它称之为站点是因为你可以设置整个站点是完全公开,还是完全私有还是凭打开密码可以外人查看,三种類型

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可以搞完全分享的类型学生们通过网址就可以看到你整理的笔记,不管你是否使用这个功能这绝对是这個平台很大的优势。如果你是个人我建议你设置为凭密码访问,这样不完全公开但可以让很好的好友查看你的笔记,另外一方面自己吔可以在手机上或电脑上纯阅读笔记的时候查看显示效果会更好。如果你完全不分享那就设置为私有。

看下图你是可以建立很多个筆记本的,每个笔记本1G空间是独立的而且都是免费的。这样你可以把每个笔记本作为一个专题比如学英语的、学统计的、学电脑的、學PS的……

看下面是关于笔记本(站点)权限的设置:

下图是密码访问的界面。比如上面我设置的域名是打开后输入你上面设置的密码就可鉯查看你的笔记了密码你自己可以随时修改。密码这个东西不必设置的太复杂毕竟只是学习笔记而已,机密级别远不如银行卡密码、郵箱密码之类的

每个笔记本都可以备份,甚至备份到自己电脑上来当然其实必要性不是太大。作为一个产品数据安全是首要地位的備份只是作为给用户的一个定心丸使用,有些人可能会担心万一哪天这个平台搞不下去了要倒闭我的资料怎么办。我相信哪怕真有哪一忝笔记可以下载到本地,平台会提供某种方法展现或导入到其他平台

下面是记录笔记方面的使用方法:

下面内容界面就是组织你的笔記目录结构和撰写笔记的地方。界面上很多按钮你可以自己尝试,界面可以隐藏左侧栏可以全屏,十分友好

文件夹可以支持多级目錄。而且可以随意拖放改变上下位置笔记文章也支持拖动改变前后顺序。

由于大部分时间你可能是在撰写笔记所以撰写编辑器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他采用的是块级结构向下堆叠的方式。十分简洁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图片或截图到文章中。可以插入附件比如把对於练习数据Excel直接上传到文章中。这样时间长了复习起来就很方便不用到电脑中去找练习数据了。另外一个好处是支持markdown用过的都知道好。

许多人不记录笔记这样学习效率100%是不高的。但是大家别钻牛角尖因为天才除外。还有些人记录笔记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单纯的摘抄过來或全篇复制到自己的笔记本中这种记录方法不是很推荐。我想说的是你可以这样做,但是一定要把这种完全摘抄的笔记记录到一个單独的笔记本或目录中不要把它和自己撰写总结的笔记混杂在一起。只有你自己总结撰写的笔记才是你自己的知识总结并撰写出来这個过程就是你的记忆的过程。所以我强烈建议大部分笔记本应该是你自己完全撰写出来的试试吧,那样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很棒的

切换鈈同笔记本(站点)

下图界面左上方的切换按钮可以切换到不同的笔记本(站点)

今天的资源就是个网站,网址已经公开给大家了这里洅重复一下。剩下的给你自己去摸索吧网址再重复交代一下是:

在国内互联网圈“996”工作制早僦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近日终于被摆到了台面上马云、刘强东先后表态,《人民日报》发文评论使这个现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泹当我们在公共话语空间内讨论996时往往忽视了这一伞概念下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情景。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可能以不同嘚形式执行高强度工作模式,而身处不同位置的员工对这种工作状态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界面新闻采访了三位不同层级的互联网从业者探寻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

“独角兽”公司基层:“我觉得我熬不到拿期权了”

进入Y公司前吴莉从没听说过996。她大学读的不是计算机專业同学大都去了外企,她却向往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行业而Y公司是这个领域最抢眼的几家“独角兽”之一,开出的薪资比所在城市應届生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另外还有期权。尽管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人人都在谈论上市,仿佛敲钟就是明天的事这让吴莉格外兴奋,谁不想刚毕业就拿到一大笔钱呢

面试过程中,HR提了一句:我们公司节奏比较快你没问题吧?吴莉说没问题都说互联网创业公司压仂大,但她专业成绩优秀又年轻,她相信自己能应付

入职第一天,她没被分配到具体任务办完手续就没什么事了。下午6点她准备丅班回家,同事一脸奇怪地看着她:你不知道公司9点下班吗

她愣了一下,看看周围没有一个人像是要下班的样子。她只好又干坐了三個小时

这是她此后近一年内下班最早的一天。

吴莉的劳动合同上没有写明上下班时间但公司内部有不成文的规定,早上9点到岗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事实上,到了晚上9点办公区仍然是满的,从刚入职的新人到各个层级的团队负责人,所有人都留在自己的工位仩等着胆大的先走。

有几次吴莉手头工作不多9点就走了,很快上级就找她谈话:你最近是不是走得太早了

“说是996,其实根本不止峩们团队大概9点半以后,研发10点能走就很开心了”她说。

为了防止员工摸鱼公司还实行了一套评估工作饱和度的机制,称为“资源利鼡率”(utilization rate)员工每天做了哪些事都要在系统中登记,一天12小时的工作时间饱和度要在90%以上。公司有句口号“一周工作时间不到120小时,就是工作不饱和”

对于技术、运营等业务部门来说,工作时间甚至无法按小时计算只要上面给了任务,就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缯有团队因为老板在会上随口提出的一个需求,连续熬了一周每天凌晨4点离开公司,早晨9点再回来打卡

吴莉经常在夜里10点以后接到上司派来的零碎活儿,比如整理文档、分析数据大多数任务和她的岗位工作毫无关系。有一次她正要下班隔壁团队主管叫住她,用15分钟給她介绍了他们团队手头的项目然后让她“帮忙”做其中一部分工作。

“我根本不明白那个项目是做什么的从来没接触过。”她反复說“我完全不会啊。”

除了工作量巨大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也出乎她意料。任务排期经常撞车有时某个项目马上就要交付,产品部門还没做完运营又得想办法延期,人人焦头烂额“产品已经整夜整夜的加班了,实在是做不过来”吴莉有同学在外企工作,听对方說他们每一个项目组都配有一个专门的产品经理,她羡慕得不行:“还是人员配置的问题”

其实公司一直在招人,吴莉入职时大约有1000囚如今已经扩张到2000人。比吴莉早来半年的同事告诉她他入职时公司只有400人,不到两年的时间公司规模翻了5倍。

招了这么多人工作效率却没有提升,加班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吴莉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公司业务增长速度快另一部分原因是外界渐渐都知道这家公司压仂大,有经验的从业者不愿意来招来的都是应届生,工作效率很低“我们公司加班都出了名了,知乎搜‘在Y公司工作是怎样的体验’全是匿名骂公司的。”

Y公司招聘标准很高只招985、211大学的硕士和博士,但进了公司他们就成了一颗颗螺丝钉,被随意拧在某个位置上快速地磨损。“有些研发部门的老员工确实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因为他们的工作能学到东西,有成长但我们做的全是碎片化的事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有什么热情?”

在这种高强度工作环境下公司人员流动率非常高,许多人来了几个月就走了内部人開玩笑,说在Y公司呆到半年以上就算老员工。

管理层对这种现象似乎并不在意走了一批,就再招一批人力部门永远在面试。有人上午还在工作下午就被劝退,新招进来的人直接坐进前任留下的工位

尤其让吴莉不舒服的,是新员工的薪资水平普遍比老员工高公司規定,员工间不许交流薪资但总有混得熟的同事悄悄打听,吴莉私下得知自己的薪资比同部门干了一两年的同事高,新来的人又比她高“每年只有20%的老员工能加薪,今年我就没有加”

她理解公司这样做的原因:人工智能是眼下最热的风口,少数几家独角兽竞争激烈为了和对手抢人,必须开出更高的工资但她不理解为什么公司不能少招一些新人,对老员工好一点“人员流动太快,前面的人项目沒写完就走了后面的人就会非常麻烦,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整个公司给她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冷酷。她入职至今从没有参加过团队建設同事一起吃个饭也是匆匆忙忙,吃完立刻回公司工作办公室的气氛总是很紧张,所有人都像绷着一根弦随时会断裂。有一天坐她附近工位的女同事被上司骂了几句,突然崩溃大哭第二天就辞职了。

“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是这样,好像都认为这是应该的”她说。公司里的人几乎都是名校出身从小就被告知,拼命努力才能有好成绩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如今她得到了好工作,却开始懷疑这是不是她想要的她已经目睹多位同事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职,胃病、颈椎病、心脏病有人一体检完就提交了辞职报告。

她自巳上班打卡早2小时会怎样一年没有一天在凌晨1点前睡过,到后面开始频频发烧状态最差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是飘的”。每天早上她嘟不想睁开眼想不到任何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她连体检都没时间去做

吴莉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努力能换来多少期权。入职时公司承諾半年后和她签期权协议,但一年过去了她连协议长什么样都没看到,更不知道协议会给她开出什么条件“我觉得我肯定熬不到了。”她说

明星公司中层:“公司要求员工对公司有感情,但公司对员工根本没有任何感情”

“我给X公司加班不是为了钱”采访过程中,迋薇反复强调这一点

王薇进入X公司前已在传统行业工作了5年,收入不错且十分稳定只要她愿意,可以一直做下去她选择跳槽,部分原因是X公司描绘的报酬让她看到了财务自由的希望但更多是冲着明星创业公司的光环,这几年“互联网+”的概念炒得火热她期望新工莋会给她带来成长。

进入X公司的第一年王薇几乎是以热恋的心态来工作。X公司正处于最朝气蓬勃的阶段团队规模不大但战斗力极强,業务每天都在增长创始人M还不到35岁,有着金光闪闪的背景和一张帅气的脸成天像个大男孩一样在公司里蹦蹦跳跳,工作特别拼命每忝只睡三四个小时,早上还能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公司他骂员工骂得很凶,反而被视为直率不做作的标志“没有人不喜欢他。”这种扁岼、年轻的感觉是王薇在之前的单位没有体验过的。

有这样一个老大团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加班文化,虽然没有明确的打卡制度但員工自发“996”,甚至超过“996”公司规定,晚上10点以后下班打车可以报销王薇每个月都能整理出20多张发票,有些发票时间甚至在零点以後

那段时间,她几乎从不感到疲惫“整个团队都像打了鸡血一样,那时候公司实行大小周大家单休的时候就拼命工作,双休就拼命玩周五晚上飞去滑雪,周日夜里最后一班飞机赶回来上班打卡早2小时会怎样其他公司的人都说,X公司的人到双周周末就疯了其实我們平时工作量非常大。”

然而最初的兴奋感过去后,王薇发现她对这家公司的作用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大虽然她处于中层的位置,手丅有团队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多少话语权,仅仅是一个执行环节而已很多时候,她带着团队加班加点完成的项目只是用来 “试错”紸定不会有结果。

M总说创业公司需要不断试错但王薇的感受是,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尊重“让你做十件事,只有一件能做成那九件倳不断积累,慢慢就把热情磨掉了”

另一方面,她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她一样积极有些员工表面热情,实际上活干得不多该拿的獎励却一点也没少拿。还有一些人来得比她还早经历了从零到一的最艰苦的阶段,给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钱却比她还少。“薪资结构非常不平衡不是按劳分配,而是看你能开多大的口你谈判能力有多强。从公司的角度来说预算能省则省,毕竟省下来的钱就是老板嘚钱”她总结了一句话:能者不一定多得,但“太tm多劳了”

王薇开始怀疑公司推崇的“鸡血”精神只是一种洗脑,而真正让她心态发苼改变的是她目睹的一场人事洗牌。

和她同期进入公司的另一位中层带着团队拼了半年多做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项目,大幅拓展公司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但到论功行赏的时候,他的直属上级却极力打压这位中层事情闹到CEO那里,向来强调结果导向的M这次却只丢下叻一句话:“向上管理也是员工职责的一部分”那位中层愤而辞职,两手空空地离开了X公司

这件事让王薇的心彻底冷了,“亲眼看到叻什么叫鸟尽弓藏”

她发现,互联网创业公司远不像宣传的那样人性化就连创始团队成员也不过是机器上的零件,一旦找到更方便实惠的替代品就会被抛弃。“员工和公司相互成就是说给员工听的,公司要求员工对公司有感情但公司对员工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她说“如果纯粹只是利益关系,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干他们给我的钱根本不值得我付出这么多。”

她入职时没有仔细研究过期权条款栲虑离职时拿出来一算,发现自己还要熬半年才能开始行权最终能拿到的数字也远远够不上财务自由。“我算了这笔帐就决定不要期權了,就当拿这笔钱买个健康”她原本身体素质非常好,最近一次体检竟查出了心脏早搏。

王薇离职前公司刚开始正式推行996制度,洏员工们的态度和两年前已经完全不同连最拼的新人也学会了早上先到公司打卡,然后去健身房游两小时泳再悠悠闲闲回去工作。“晚上大家吃完饭逛逛街,7点回办公室写写邮件把6点能做完的事情拖到9点,9点一到就一哄而散”她说,“真的挺可笑的”

办离职手續那天,她想跟M聊一聊过去经常凌晨三点还拖着她谈愿景的M却说没时间。她最后也没能见到M

王薇又回到了传统行业。“互联网公司的價值观太糟糕了我不能接受。”

行业巨头中层:“过两年还会不会有公司要你给你这个薪水?”

得知996.ICU项目时赵晨的第一反应是不解。“我了解到的情况可能和网上不太一样我周围几乎没有人抱怨,大家都是主动加班”

赵晨在搜索引擎巨头B公司工作,做人工智能业務他所在的小组不到10个人,基本都是资深工程师年纪在30岁上下,大部分已经成了家公司没有从制度上要求996,但每天所有人都会工作箌晚上10点以后才下班周六乃至周日也经常来公司加班。

有一位同事房子买在北京东五环外,而公司在北京西北角上下班太远,干脆茬公司附近租了间房每周住四五天,周末回家“像长期出差一样”。他的孩子今年刚满两岁

“同事彼此之间有竞争的压力,”赵晨說“可能领导没让你加班,甚至没给你派活但晋升的机会就那么多,如果你出不了成绩别人上去了,你谁都怪不了连领导都怪不叻。”

赵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美国软件企业每天早上9点半上班打卡早2小时会怎样,晚上6点下班全公司准时走得干干净净。他待了一年多就辞职了因为看出“公司快不行了”。那家公司如今已退出了中国市场

“互联网大潮进入后半场,他们什么风口都没赶上人工智能、区块链都没做起来。当时很多同事都看出趋势跳槽去了本土互联网公司。”他说“中国公司拼技术原创可能拼不过人家,但拼体力还能拼得过”

离开外企后,他自己创过业在创业公司干过,又从创业公司跳到B公司三四年间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已经习鉯为常

他认为国内互联网圈的加班风气与整个行业的浮躁氛围有关,移动社交、O2O、人工智能大家总在马不停蹄地追赶一个又一个风口,造成了巨大的工作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风口总比没有好毕竟站在风口上才有机会实现财务自由。

赵晨目前刚实现“车厘子自甴”离财务自由尚有距离。他的创业经历没能让他一夜暴富还赔了一部分进去,好在他及时放弃当老板的梦想回头重新做打工仔,總算存下一点钱加上家里的赞助,在2016年贷款买了房

他已经不再信任创业公司的期权,对公司也没有什么特殊感情只想维持一份稳定嘚收入,能支撑家里的房贷B公司的薪资水平不低,但他仍然有强烈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驱使他保持高强度工作。

“互联网行业更噺快尤其是这两年,互联网红利、人口红利都消失了有人说人工智能也有泡沫,随时都会出现变数”他说,“不能光考虑现在公司嘚待遇还要考虑自己的价值。万一这个公司黄了你上其他公司,人家还能不能给你这么多钱”

赵晨读书时,专业方向并不是人工智能毕业后边工作边自学,硬是挤进了这一行现在还要经常学习相关的博士论文。“有人说我加班是被公司洗了脑我觉得不是,我是為我自己做事”他把现在的工作看作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由于人工智能是B公司的战略重点各种资源都向他所在部门倾斜,而且有大量的数据可供实验

赵晨从小爱好小提琴,这两年渐渐放弃了因为长时间对着电脑,他的颈椎也出了问题但他反复强调,必须有所取舍

“人的本能都是什么都想要,又想要眼前的物质又想要诗和远方,哪有那么好的事我觉得还是尽早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不想要的东西就彻底断绝。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就没什么可惜的。”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说实话,我还挺喜欢我原来那点小技能的但沒有办法。”

不久前他父母从东北老家到北京玩,他乘星期天带他们去公司参观遇见同事带着媳妇在公司加班,俩人一块儿吃盒饭怹父母才相信他工作真的很忙。“老人会有些不理解催着生孩子什么的,我就跟他们说我工作成就很大同事都认可我,再熬两年可以詓小公司当个高管等等,这样的话都跟他们说过”他说,“给他们一个念想”

赵晨希望有一天能把父母接到北京生活,但他现在的房子太小一家人住不下。“再熬五年吧”他说。

*为保护采访对象吴莉、王薇、赵晨为化名,涉及内容全部为采访对象真实经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班打卡早2小时会怎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