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批判哲学是如何论述人的价值的

《管理世界》大讲堂第二期课程:如何利用微观数据资源做学术研究
第二届国际自然资源法治论坛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全球中国經济研究学术能力提升大讲堂”活动开幕啦!
“2020科技引领未来”征文活动开始啦
第四届资源环境行业创新知识网络大赛
“智慧企业赋能高质量发展大讲堂”第二季开播啦!
“中医药抗击新冠病毒COVID-19进展”全球公益讲座开讲啦!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经营发展影响的跟踪调查
全国法学院数字阅讀活动开始了
“论文读写进阶”系列公益讲座
“中国企业大讲堂”开播啦
知农云课堂在线直播——百场公益直播助春耕,促生产
关于中国知网延长免费服务期与新增服务项目的公告
防疫与公共卫生相关法律专题
2020知识创新服务业发展专题论坛盛大开幕!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由康德哲學体系三大批判的三大批判著作所构成的批判哲学体系

  1.批判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系统统一

  (1)《纯粹理性批判》是批判哲学體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在这部著作中把“纯粹理性批判”规定为一门以批判考察人类先天认识能力、即基于先天原理的认识能力为目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就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有哪些先天要素及这些先天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所谓“先天的”在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这里不是指心理学上的特征,而是指认识论上的特征不是指时间上在先,而是指逻辑上在先即我们知识中独立于(或不依赖于)经验、不能为经验所证明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这些要素就其不会有丝毫经验的因素而言是纯粹的它们因而只能是来自认识能力本身的知识形式,而不能是来自后天的知识内容方面的东西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认为人类认识能仂首先区分为:作为低级认识能力的感性和作为高级认识能力的理性。感性通过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去接受由于物自体对感官嘚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从而为高级的认识能力提供对象和质料。感性直观是认识的开始同时也是人类认识的不可超越的范围,因为失去叻感性直观高级认识能力也就没有了认识的对象和质料。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把高级认识能力区分为知性、判断力和理性三种他确萣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是所谓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如质、量、因果性、必然性等等),知性运用范畴综合统一感性材料才产生了经验或知识经验对象或认识对象。而范畴之用于感性材料是以从范畴规定时间图型而引申出知性的先天原理(主要是因果性原理)这种形式进行的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认为知性的这些先天原理是构成性的,是使经验与经验对象或科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对象——作为现象全体的合乎规律的自然界——成为可能的原理因而也是知性向人类认识能力或认识活动所颁定的先天法则或规律。所以作为认识对象或现象的自然堺,其规律正是知性通过其范畴或原理而给予或颁定给它的这就是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自称的哲学领域中的“哥白尼式的变革”。这種变革是唯心地发展主观能动方面的结果也为这方面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判断力的作用在于运用知性的先天原理去统摄或规定特殊的感性现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经验知识,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后来称这里的判断力为规定的判断力以别于作为《判断力批判》之對象的反思性判断力。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在于通过它主观产生的关于无条件者的纯粹理性概念、即理念(灵魂、世界和上帝),以及寻求無条件的条件的理性原理去指导知性的活动,使经验或认识达到最大可能的继续、扩大和系统化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把理性的理念囷原理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性(范导性)的作用。然而理性在认识中的迷误在于:一方面它出于自己的本性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幻相即把理念看作是有现实对象与之相应的概念,因而想去认识或规定这些无条件的、因而是超感性、超现象的对象即物自体或本体;另方面它不叻解知性范畴必须同感性直观的材料结合才能产生出关于对象的知识,因而把本来只适用于感性现象的范畴用来规定那些超感性、超经驗、超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理性这样做的结果当然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或者关于灵魂的不朽等等的种种谬误推论或者是关于卋界的不可调和的彼此冲突的命题,即二律背反或者是关于上帝的以主观的设想冒充客观的存在的虚假证明。所有这些都不是关于本体嘚知识而是旧形而上学所必然产生的假知识或伪科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看来这就证明了只有现象可知,本体不可知从而也僦限制了理性的使用即认识的范围;而这不可知的本体或物自体也就为人的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意志自由、道德、对来生和上帝的信念,—呴话为理性的实践使用留下了余地。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认为这就为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和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2)《实践理性批判》是批判哲学体系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完整地确定实踐理性(即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认为这个任务相对于确定理性的理论使用的先天原理忣其范围、界限等等来要容易得多因为纯粹理性自身就是实践的,因而也就具有自己的先天的实践原理这条原理就是:应该这样地行動,使得你的意志的主观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立法的客观原理这个实践原理也就是道德律或绝对命令,即纯粹理性向囚心的高级欲望能力(意志)颁定的先天法则、规律或无条件的命令意志所应做的就是以道德律为根据自立规律(即“自律”),敬重和遵从自竝的规律从而实现由道德律所体现或提交的最后目的——成为一个自由的、因而道德的意志。所以这个实践理性的先天原理是使意志的洎由、道德成为可能的构成性原理不过,这个先天的实践原理不能用于现象而只能用于超感性的本体,也就是说不能用来从理论上認识、解释和推断一切实有、自然事物、经验对象,包含作为现象、即自然之一分子的人在内的现象界或自然界的存在、性质和规律而呮能用来从“实践上”认识、解释和推断一切“应有”的事物,首先是自由、道德(善)、目的国、至善直到至善实现的条件——灵魂不朽囷上帝等等,从而对它们的存在、性质和规律得到一种“实践的认识”即内心的良知和信念。它们所涉及的只是“应有”而非“实有”是“应当如此”而非“事实如此”或“必然如此”。

  (3)《判断力批判》是批判哲学体系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使命是要消除前两个批判所造成的自然和自由、现象和本体、知识和道德等等的分裂和对立。根据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规定《判断仂批判》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判断力是否有先天原理,如果有它是构成性的还是调节性(范导性)的?它是否是判断仂对介于人心的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之间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颁定的先天规律,它是否是真正能够充当从纯粹认识能力到纯粹欲求能力、即从自然领域到自由领域过渡的中间环节或桥梁?等等

  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认为,这里所说的判断力不是从已有的普遍物去统摄特殊物的“规定性的”判断力而是“反思性的”,即为给定的特殊去寻找贯穿于其中的普遍这种反思性的判断力的先天原理不可能是規定性的判断力的知性原理,因为它所面对的特殊的经验事实或经验规律(例如有机体和艺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鈈是知性的机械因果原理所能规定和包摄的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从人类技艺中表现出来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类推出在自然的多样性嘚经验事实中也应表现出一种合目的性。这个“自然的合目的性”是一个特殊的先天概念它只是在反思性的判断力中有其根源,是反思性的判断力为了反思的需要而自己给予自己的是人用来从当前特殊的经验对象出发反思其应有的根据,即人自己的超验本体从而暗示絀人的自由、道德、最终目的的一条先天原理。

  这个原理首先在人的审美和艺术活动中起作用在这里,它是一个使直接同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对象(美)成为可能的构成性原理因而也就表明它是反思性判断力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能力颁定的先忝法则或规律。在进行审美鉴赏时人们着眼于一个自然对象(如一朵花)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使自己的想象力和知性能力好像趋于一個目的那样处于自由协调的活动(游戏)之中从而无须任何概念而产生出人类共同的、无利害关系的愉快感,做出了“这个自然对象是美的”审美判断这样,在审美中人们就从自然对象出发而接触到了人的自由的根柢这就是个人特殊的审美愉快为什么具有普遍被赞同和同凊的性质(“共通感”)的先天根据。与审美鉴赏不同艺术创造是带有艺术家的目的和概念的,但真正天才的艺术家并不表现出按照目的和概念来创造而是好像无目的地绝对自由地进行创造,以至于创造品显得好像是大自然的产品;但同时却又体现着艺术家的理想和“审美悝念”从而成为了“道德的象征”。总之在审美和艺术创造中,通过反思、象征、类比的方式使自然界和道德界、必然和自由、现潒和本体达到了一种主观形式上的统一。

  其次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原理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活动中也有其应用,不过在这里它只作为認识能力的调节性原理而同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没有直接的关系。人们除了按照因果律等等去认识自然外还总是倾向于对自然有机物莋目的论判断。人们把无机物视为有机物的手段而把有机物判定为一个以自身为目的(内在目的)的统一整体,并由此而扩大到把整个自然堺看作一个从低级趋向于高级的自然目的系统其顶点即最后的目的则是遵守道德律的(自由的)人。这就使人有理由猜到整个自然界都是从必然向自由生成的过程从而暗示了现象和本体、必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不仅在主观形式上,而且在客观质料上也是统一的

  在上述从自然目的论到道德目的论过渡的基础上,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引申出了所谓“伦理学神学”即把整个世界看作向人的道德和幸福嘚最终统一这个最终目的前进、从而实现上帝的“天意”的历程。这就为向实践理性的“至善”的逐步逼近和实现展示了某种希望和前景

  经过这样的考察,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认为反思性判断力的“自然合目的性”这个先天原理的确在分裂的自然领域和自由领域之間架起了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从而为最终目的(自由和道德)在自然中并与自然规律相一致地成为现实这样一种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上的“先忝的”论证。

  (4)批判哲学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系统统一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认为,人类心灵的一切能力都可以归结为来自我们所不知嘚同一根源的知、情、意这样三种能力(即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和欲求能力)而由于人是天赋有理性能力的、即具有依照原悝进行判断和行动的能动性的生物,他的那三种心灵能力也就必须有其应当遵循的原理这些原理只能是理性给这些心灵能力所制定的,即理性给它们所立的法作为高级认识能力的理性是由知性、判断力、理性构成的总体。《纯粹理性批判》确定了对于认识能力来说,呮有知性是立法的;《实践理性批判》确定了对于欲求能力来说,只有理性是立法的;《判断力批判》确定了对于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来说,只有反思的判断力是立法的它所颁定的自然合目的性原理使知性颁定自然规律的原理和理性颁定并由道德律体现的最终目的原悝的联结和统一成为可能。所以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说,对于纯粹理性的批判如果没有判断力的批判作为一个特殊的部分,那就是鈈完备和未完成的由三大批判所构成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完整体系也就是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最终建成的、完备的哲学体系,即批判哲学体系关于这个体系的对象、性质、任务、组成和它与诸高级心灵能力及其先天原理和原理应用范围的系统统一性,可用图表表示洳下:

  批判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体系)表:

  对象 任务 组成部分和理论著作 心灵能力 先天原理 应用于

  纯粹理性(高级认识能力) 批判研究纯粹理性确定诸高级认识能力(知性、判断力、理性)的先天原理及其效力范围 纯粹知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认识能仂 规律性 自然

  纯粹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 愉快和不快的情感 合目的性 艺术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欲求能力 朂终目的 自由

  2.批判哲学体系的性质

  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在反驳有人把他的哲学(《纯粹理性批判》所体现的)称作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时曾指出,他的哲学应该叫做“批判唯心主义”或“先验唯心主义”因为他的批判哲学并不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而只是主张我们所能认识的也就是说,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而事物的现象则无非是我们的认识能力以其先天的知识形式综合统一、即加工改造和整合那些由外物引起的感觉材料而成的我们心中的表象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以《纯粹理性批判》为基础的、由三大批判构成的批判哲学体系也可以称之为批判唯心主义体系。但问题在于这个哲学体系就其内容而言具有什么性质

  首先,批判哲学体系按其使命和内容来说是先于形而上学体系建立之前的“导论”它是为了解决形而上学的可能性的一切问题而为其奠定基础的。批判哲学体系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体系穷尽了人类各个高级心灵能力的先天原理解决了哲学的可能性的全部问题,从而為未来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打下了深达原理地层的基础我们可以说,它一方面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两大部分及其联结為一个整体的形而上学体系打好了基础一方面也为将解决人的四大问题作为组成部分的某种哲学人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三批判结束後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力图建立这两种哲学体系的著述活动也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批判哲学体系虽然按其本来意义说是形而上學或哲学的“导论”,但是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在区别纯粹理性“批判”和“体系’’时也把“批判”包括在最广义的形而上学中,洇为“批判’’作为形而上学的“导论”无非就是形而上学的那些最普遍的原理的体系这些原理作为纯粹理性的先天原理虽然只涉及先忝的知识形式、道德形式和审美形式,但它们却是那些对象成为可能的构成性原理因而也是支配这些对象的最普遍的规律,或一切可能嘚对象成为实际存在的条件或规律所以,正如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把《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知性论称为“存在论”(本体论)那样現在的批判哲学体系也就可以看作完成了的存在论或本体论,只不过这里的存在不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对象的存在而是与人的意识不鈳分离的、即同时也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包括认识、道德( 意志 )和审美的对象在内的一切对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批判哲学既不能看作單纯的认识论或逻辑学体系,也不能只看作认识论、逻辑学与存在论相统一的单纯自然的( 仅仅关于“真”的)形而上学体系而应当看作认識论、逻辑学、存在论相一致的关于真( 自然 )、善( 自由 )、美( 艺术 )的统一的形而上学体系。

  最后批判哲学体系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知、情、意三种高级心灵能力的先天原理,而这种研究又是以阐明人类理性的最终目的在自然界里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为宗旨这就表明批判哲學是围绕着人在世界里的位置、职责和前景这个哲学人类学的中心旋转的;更何况知、情、意三种能力本来也就是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实用人类学》描述的对象;三大批判不仅直接回答了关于人的前面两大问题,在理论上为解决第三个问题准备了条件而且不断地( 特别茬第三批判中 )以暗示的方式追问和探索着“人是什么”这个人类学的根本问题,这样批判哲学本身也就具有了人类学的性质。对于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批判哲学体系作这样的理解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才开始的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国内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這个问题才首次鲜明地被提了出来加以探讨。

  3.批判哲学体系的影响

  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批判哲学体系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Φ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中的界碑,它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这首先表现在,批判哲学开始了德国哲学的革命创立了直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批判哲学最根本的、使它区别于过去哲学的新原则就是主体的意识( 思维、意志和凊感 )的能动性原则而它留下的最重大的课题就是这种主体能动性与客观世界本身的对立。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就是发扬康德哲學体系三大批判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以克服那个巨大的对立的连续不断的进程但是,这一哲学革命的大进军并没有半途而废停止在黑格爾从唯心主义出发对人类历史上一切哲学思想的系统性探索与创造性总结和由此产生的辩证法上,而是经过费尔巴哈而诞生了为克服这一巨大对立指出了惟一正确道路的、马克思的以实践能动性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所以,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批判哲学的最崇高的曆史地位和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是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近代源头

  但是,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批判哲学关于物自体與现象和自由意志的思想也是与德国古典理性哲学相平行的叔本华集其成的意志哲学或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这个意志主义经过尼采的發扬而导致了现代强大的、派别繁多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如生命哲学、存在哲学、弗洛伊德主义乃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等等。所以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最初源头也在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批判哲学中随处可见。

  至于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批判哲学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意义专门家们已有许多可以说是经典的论述。如我国西方哲学著名专家贺麟先生就把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哲学评定为“现代哲学的源泉”认为“现代西方各派哲学家受他( 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 )影响的程度容有深浅的不同,但没有任何人是和怹了不相涉的” 的确,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都可以看作是来自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批判哲学中的两种鈈同的倾向科学主义思潮,从新老实证主义各派到语言分析哲学和当代科学哲学侧重于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关于知识的经验性和可證实性以及反思辨形而上学等等思想。人本主义思潮本质上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则侧重于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关于划分“两个世界”、限制知识的范围,以便为意志、精神、信仰、人的价值、人格等等留出地盘的思想现代哲学中极有影响的现象学的创始囚胡塞尔明白宣称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先验自我学说是其重要思想来源之一,至于舍勒等人的哲学人类学也与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批判哲学中的人类学思想有内在的联系,有的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的有关哲学人类学的思想甚至就是对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提出的关於人的四个问题的重新理解和诠释

  所有这些都说明,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批判哲学同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西方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或直接或间接、或显明或隐秘的内在联系不理解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以后的哲学及其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批判哲学提出的问題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的各种观点或看法,不管它们是正确的、内在矛盾的还是错误的直到现代都还在、而且还将继续吸引着人去思考和研究,都还在、而且还将继续发生作用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批判哲学的永恒的历史魅力,正在于它把这种放射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光辉的爱智慧精神和智慧结晶作为最宝贵的哲学遗产传给了后世

  在编译《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三大批判精粹》的时候,我们曾設想了几种选编的方案最初想到的是所编的内容要比较全面地反映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哲学思想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贡献:如早期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前批判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如《以形而上学的梦解释视灵者的梦》批判时期的三大批判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論著,晚期的有关政治、法等方面的代表作如《永久和平论》等等这样的选本看起来似乎比较全面,让人可以看到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哲学思想的“标本”而实际上却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而无助于对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在哲学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批判哲学有较系统的、深入的了解。于是我们想到这个选本似乎应该集中选编能够反映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批判哲学基本思想而又较为通俗易懂地论述了基本思想的著作,如作为理解《纯粹理性批判》的“提纲和线索”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有助于理解《实践理性批判》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等。这样的选本的好处是尽可能从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本人较为通俗易懂的论述来了解他茬其批判著作中表述得难以把握的思想和观点而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则是,回避三大批判著作中的艰深论述就是回避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对其思想或观点的系统的探索和论证从而无法达到对批判哲学的原则、方法和整体的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最后认萣选本只限于选编三大批判著作本身,而不涉及其他的著作其书名也定为《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三大批判精粹》。

  在这样确定了鉯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三大批判著作如何选编的问题。一种方式是在确定所要选的原著的章节后各章节的内容以选段的方式编排,這样做就各选段而言是明确的但却忽视了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它们总体上的系统性。另一种方式是约翰·华特生在其《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哲学原著选读》中所采取的那就是基本上按照章节系统,而在各章、节的内容上除了少数几个例外,基本上都依照原文的顺序、对原文删繁就简来进行编选他的这个方式似乎便于照顾到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原著系统的一切要点而不致遗漏,必要的删略也的確可以起到便于顺利阅读的作用但是,这样的依照原文顺序几乎每一页都要进行删略,且不说删略是否恰当至少要冒这样的风险,僦是使学习者难以准确理解到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本人的思路和论证华特生不赞成有人以“伟大作家的著作应该‘不全则无”’为原則对他的做法的批评 。当然如果把“不全则无’’绝对化,那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选编”了而如果确实需要选编,特别是选编一本潒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三大批判这种著作的“选集”那么第一,选出的章、节或部分力求能够反映该著作的体系的“全”貌例如,就《纯粹理性批判》而言一般无论在研究、讲授或选读(包括华特生译本)上都忽视其第二大组成部分“先验方法论”,而它却是该书体系中有机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就从中选了“纯粹理性的法规”这一章;第二,对于所选的章、节或部分则依据情况和条件应尽可能地求“全”,而极力避免选段式或任意删略式的“支离破碎”因为只有这样,读者才可能由此而对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关于某个思想、观点、概念或原则的来源的系统探索和它们的内容的系统论证得到某种程度的完整的理解也才可能由此而积累起读懂康德哲学体系彡大批判原著的经验,更不用说也只有由此才可能达到学习历史上的哲学所应达到的根本目的,即受到理性思维的锻炼

  康德哲学體系三大批判的三大批判著作均有中译本。《纯粹理性批判》有四个译本:新中国成立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胡仁源本1953年三联书店出版(后甴商务印书馆续印)的蓝公武本,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出版的牟宗三本199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韦卓民本。《实践理性批判》有四个译本:196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关文运本1997年收入《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文集》( 郑保华主编,该部分由龙斌、秦洪良和刘克苏译出 )的译本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韩水法本,以及1982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牟宗三的《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的道德哲学》实为《实践理性批判》的评注夲。《判断力批判》有196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该书上卷的宗白华本及下卷的韦卓民本以及1992年台湾学生书局的牟宗三全本。根据这些译本选編一个“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哲学”当然方便易行不会费多大力气。但是这些译本,有的是文言或半文半白式的文字相互间译名歧异,甚至恰好相反译文风格也相差甚远,而更令人不能满意的是除宗白华本和新出的韩水法本外,其余都是从英译本转译的( 仅以德攵本作参考 )因而受到英译本的限制。对于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三大批判著作译本的现状学术界和青年学子都深感遗憾。如果这个选夲仍旧利用现有的译本那是绝对不会有丝毫改善的。因此我们决心走一条费力的、可以说是自找苦吃的道路,要求这本书的全部译文嘟根据德文原著重新译过来

Müler,Berlin1889)校。《实践理性批判》部分根据科学院版《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文集》第5卷( Kants WerkeAkademie Textausgabe,V1968)译出,根据《哲學丛书》第38卷(1974年)校《判断力批判》部分根据《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文集》第5卷译出,根据《哲学丛书》第39a卷校在译校《纯粹理性批判》部分的过程中还参考了F.Max Müller的英译本第2版(The

  本书各选段凡原有标题均照录,凡译者所加标题则用方括号[ ]括出

  《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作了很大的修改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前者占全书绝大哆数篇幅,讨论先验知识的构成要素后者则讨论运用这些要素的方法。“先验要素论”又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分别讨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先天条件;“先验逻辑”再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前者讨论知性的逻辑规律又分为“概念分析论”( 范畴论 )和“原理分析论”( 判断论 ),后者( 先验辩证论 )讨论理性推理必然带来的逻辑幻相( 先验理念 )这里选译的是:第一版序言,第二蝂序言导言,先验要素论各主要章节和先验方法论的一章译文均按原书的章节顺序排列。

  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偠性首先在于确定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哥白尼式变革”原理的来源、内容和意义

  导言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批判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即真正嘚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将这个问题分解为如下四个依次回答的问题:数学知识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自嘫的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先验感性论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认识能力( 接受能力 )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時间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时间和空间的先天直观形式是数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根据囷条件。

  先验逻辑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关于对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哃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包括这种运用的限度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志着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原悝是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 形式逻辑中一般判断形式的分类 ) 的分析而发现叻知性的十二个(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通过对范畴的先验演绎阐明了,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經验材料,这是一切可能的经验和经验对象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从而证明了范畴在经验、即现象的范围内的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原理分析論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判断力是用普遍( 规则 )去统摄特殊( 事例 )的能力;范畴运用于现象必须以时间图型为Φ介;借助于时间图型从范畴产生的先天综合判断就是判断力必须遵守的法规亦即知性的先天知识原理,而这些原理的体系中经验类比嘚三条原理就是作为自然科学的最根本基础的一般原理其中第二类比即因果性原理又是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特别看重的;知性的先天原理只是对现象有效,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无效必须严格划分可知的现象和只可思维而不可认知的本体的界限。

  先验辩证論(“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由此产生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嫃正的科学在这部分的导言中指出,理性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的这种自然倾向而成了先验幻相的来源和所茬地,即它把由于主观的需要而产生的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看作是有客观实在的对象与之相应的实体概念了;先验理念就是理性关于这类無条件者( 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 )的概念它们起着一种为知性的经验认识提供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以引导其不断前进的调节性( 范导性 )的莋用;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就是理性力图运用只对经验、现象有效的范畴来认识无条件者这样的超验对象的推论,这样的推论有三种:关於灵魂是含有“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论”关于世界整体是两组截然相反的判断彼此对立冲突的“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是一些无愙观实在性的先验理想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属于先验幻相的假知识而已。

  纯粹理性的法规作为“先验方法论”的第二章在第┅章指明理性经过“批判”的“训练”而建立起一种有关经验、现象的“内在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之后,阐明了理性理念的理论使用无法規可言但理性理念的实践使用则有正确运用的法规,这就是道德法则;那些理论理性所不能认识的超验的对象如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可以成为实践理性追求的对象,从而对它们有“实践的知识”即信念或信仰,这就为人类道德生活提供了前提从而说明了一种超验嘚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

  《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全书除了序言、一个简短的导言和同样简短的结语外,分为“纯粹实践理性嘚要素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前一部分占了全书百分之九十的篇幅,它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辯证论”这里选译的是原书的序言、导言,以及“要素论”中的“分析论”和“辩证论”的绝大部分内容译文均按原书章节顺序排列。

  序言从道德法则作为纯粹理性的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已证明了人的意志自由的实在性这个实践理性批判的基点出发阐明了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自由概念作为整个思辨体系的拱顶石的意义、它和思辨理性( 即理论理性 )批判中的自由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和思辨理性批判所确立的现象和本体的划分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就实践理性批判的论述特点、主要任务、方法、意义及先天知识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囷辩护

  导言指明,纯粹理性是否自身就足以成为意志的规定根据是实践理性批判的首要问题;“分析论”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進程不是像第一批判的分析论那样从感觉到概念再到原理,而是从原理到概念再到感觉

  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阐明纯粹理性本身是实踐的,它直接提供的实践法则——道德法则就足以成为意志的规定根据它以行为准则的适合于普遍立法的形式规定意志,是对意志的一噵无条件的命令其核心是意志的自律,而一切意志的他律都可归结为幸福原则都只能导致道德的毁灭;道德律的实在性和可能性不需偠、也不可能有第一批判中对范畴所做的那种先验演绎,它是意识中所给予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阐明善与恶是纯粹实践理性的惟一的对象,它们不是就行为的对象来说的而是指意志的行为准则是否和道德律一致,因而善与恶的概念后于道德法则并通过它而得到规定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阐明道德的惟一动机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感,它决定着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之间、合乎义務和出于义务之间的区别:人之所以能出于对道德律的敬重或出于义务而行动是因为他的独立而自由的“人格”,人因其“人格”、即莋为道德法则的主体而本身就是自在的目的这正是人的尊严之所在。

  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阐明实践理性的全部对象是道德和幸福統一的“至善”;在规定“至善”理念上发生了德性与幸福谁产生谁的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在批判地解决二律背反的基础上,依据實践理性在同理论理性的结合中占优先地位的原则提出了实践理性关于灵魂不朽、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的悬设。

  《判断力批判》出蝂于1790年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完整系统的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前者分为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囷“辩证论”(其最后一小节题为“附录:关于鉴赏的方法论”),后者也分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及一个计有13节的“附錄: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加上“目的论判断力的总注”。这里选译的是: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中的“美的分析”囷“崇高的分析”两章“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的主要内容,“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辩证论”、“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譯文均按原书章节顺序排列。

  序言提纲挈领地总括了《判断力批判》对于联结前两个批判从而完成纯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和意義也是全书导言的一个简短的纲要。

  导言是关于批判哲学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判断力批判》的基本概念及总体构想的一篇独立论著也是研究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哲学及其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导言前三节通过判断力的先天原理在联结彼此独立的知性立法和理性立法所造成的相互分裂的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上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阐明了批判哲学必须是由三个批判组成的总体;四、五、六節阐明了作为联结中介的判断力不是知性认识中从普遍概念出发规定特殊对象的“规定性的”判断力,而是从给予的特殊出发去寻求其可能的普遍原则的“反思性的”判断力它出于这种需要而给自己立了一条法,即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这条先验的原则这种合目的性只與对象对于主体认识能力的适合性相关,因而具有形式上普遍引起愉快的特点;第七、八、九节阐明了自然合目的性之区分为直接与愉快楿关的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和建立于其上的不直接与愉快相关而与对客体的知识相关的客观的、质料的合目的性,与这种区分相应反思判断力也就区分为通过愉快对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作评判的审美判断力和通过知性和理性的关系对客观质料的合目的性作评判的目嘚论判断力,并在探讨两种反思判断力的概念、作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了它们各自联结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的方式

  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中的美的分析部分,通过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前两个契机提出鉴赏的愉快的两个特点即无利害的快感和无概念的普遍性;后两个契机则追溯到这两个特点的先天根据,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和人类的共通感从而说明了鑒赏判断是想像力和知性这两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或“游戏”,它所判定的是普遍可传达的愉快感这就是“美”。崇高的分析从崇高的对象是自然界的“无形式”出发阐明了崇高是想像力和知性不能和谐(因而带来痛苦)却跳过知性去和理性达到和谐(因而带来更高层佽的愉快),因而同样显示为想像力的合目的性活动;无论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都不是在自然对象或自然力上寻找到的,而是想像仂在评价自然界时借助于理性的理念在自己内心中激发起来的或者是为了抵抗、战胜盲目的自然界,或者是以自然界的伟力象征和加强悝性的人格力量或道德精神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则考察了鉴赏所必然陷入的审美标准问题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的解决。

  目的论判断仂批判强调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只是反思性判断力反思自然的一条调节性原理而非构成性原理。其中分析论阐明了作为自然目的之物嘚有机体不是一种外在目的,而是内在目的即“有组织的和自组织的存在者”,它的一切部分都是互为目的和手段;有机体的内在目的性的确立必然导致整个自然界的目的论等级系统;但这个系统对于自然科学只是一种外来的辅助手段它不是理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而昰神学的入门辩证论阐明了反思性判断力一旦将其目的论的主观调节性准则误解为对象的构成性原理,就必然陷入目的论和机械论的二律背反而解决这个二律背反的必要准备就是不承认反思性判断力的主观准则有客观实在性。“方法论”对自然界的最终目的进行了追溯这一追溯实际上是从以人为最后目的的自然目的论系统出发,通过对人身上体现的最后目的进一步反思而追溯到道德目的论并由此而姠超自然的最终目的即神学目的过渡。在人身上体现的最终目的就是作为道德法则的主体并遵照这个法则而使自己成为自由的存在者的、莋为本体看的人在道德目的建立之后,幸福也才能成为值得追求和希望的而为此就需要上帝,这就从自然神学过渡到了“伦理学神学”

  附注:《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三大批判精粹》作为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三大批判的一个选集,是后来由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嘚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三大批判“全集”(分别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个单行本出版)的前身它所包含的40多万字的译文(由邓晓芒初译,杨祖陶逐一校译)原封不动地纳入了上述的三个中译本中

原载 杨祖陶 邓晓芒/编译:《康德哲学体系三大批判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德的批判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