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今世界之大就随风去吧变局,我们国家应该如何更加有效的应对美国及其同盟对我们中国野蛮打压

  中国失业回滞现象解析

    丁守海 蒋家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自《管理世界》2013 年1 期

  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變动趋势

    王广州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摘自《中国人口科学》2013 年1 期

  “里约+ 20 ”的绿色发展思想

    侯元兆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院摘自《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 年6 期

  印度对中国进入印度洋的认知与反应

    时宏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摘自《南亚研究》2012 年4 期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际产业格局

    黄群慧 贺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濟研究所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13 年1 期

  国际体系主导单位转换与国际关系演进  

  孙兴杰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摘自《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 年6 期

  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互动

  欧阳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党的文献》2013 年1 期

  西学东渐与黄宗羲政治哲学  

  许苏民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摘自《江汉论坛》2012 年12 期

  戴维森的“异常一元论”及其争论  

  张卫国 蒙锡岗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哲学分析》2012 年6 期

  海斯特·艾森斯坦与美国主流女权主义  

  苏红军 作者单位:美国北慈大学,摘自《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 年6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放)

  政治与学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  

  黄枬森 韦建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央编譯局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 年6 期

  资本主义制度多样性:论域差异与现实汇通  

  王胜利 张棉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濟管理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摘自《教学与研究》2012 年12 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遍性意义  

  李恒瑞 作者单位:廣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摘自《岭南学刊》2013 年1 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规律和原则  

  虞崇胜 张建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學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东南学术》2013 年1 期

  生态危机中的马克思主义应对  

  王凤珍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摘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 年1 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柯锦华)

  文囮的资本逻辑与资本的文化逻辑

  任平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摘自《江海学刊》2013 年1 期

  西奥多·阿多尔诺著 王凤才译 作者单位: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译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摘自《国外社会科学》2013 年1 期

  从生存实在考察朱子理气论

  丁为祥 莋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系摘自《人文杂志》2012 年6 期

  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念及其发展路线

    叶秀山 作者单位:中國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摘自《世界哲学》2013 年1 期

  “问”之现象学与诠释学阐释

    汪堂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摘自《华中師范大学学报》2013 年1 期

  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及其方法论研究

  叶平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摘自《哲学研究》2012 年12 期

  文学·语言学(栏目主持:李琳)

  新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文体类型

  周志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年1 月4 日

  文章学的定义、内涵及发展

  祝尚书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3 年1 期

  周公制礼作乐与礼乐、俗乐类分

项阳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摘自《中国音乐学》2013 年1 期

  先秦子书编集与“轴惢时代”的经典生成  

  马世年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文史哲》2013 年1 期

    易闻晓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文艺研究》二〇一二年一二期

  晚清民初的“世界意识”与“世界文学”观念的发生

  张珂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學院,摘自《中国比较文学》2013 年1 期

  1990 年以来乡土叙述中的精神危机和审美焦虑

  庞秀慧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摘自《当代文坛》2012 年6 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周群)

  明代科举中座主、门生关系及其政治影响

    郭培贵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摘自《中国史研究》(季刊)2012 年4 期

  清末中央管邮机构设立与制度冲突

    吴昱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摘自《暨南学报》2013 年1 期

  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生成

  俞祖华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河北学刊》2013 年1 期

  延安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  

  濮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史学理论研究》二〇一三年一期

  中苏同盟与新中国初期对日政策

  石善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 年6 期

  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研究

  德全英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摘自《西域研究》2013 年1 期

  从科苏特访美看美国自由与奴役悖论  

  张聚國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摘自《南开学报》2012 年6 期

  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外交大辩论及其意义  

  王立新 莋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摘自《世界历史》2012 年6 期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三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转型的历史经验  

  葑凯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摘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 年6 期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财政均衡激励政策研究  

  米增渝 刘霞辉 刘穷志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济研究所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经济研究》2012 年12 期

  评析“国有经济低效论”和“国有企业垄断论”

  程恩富 鄢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西南财经大學财税学院,摘自《学术研究》2012 年10 期

  中国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代际与年龄效应  

  魏下海 董志强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經济与管理学院摘自《财经研究》2013 年1 期

  中国城市化的内生机制和深层挑战

  周伟林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摘自《城市发展研究》2012 年11 期

  世界农业资源:中国消费与对策

马晓河 黄蓓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自《农业经济问题》2012 年12 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放)

  地方自治:域外理论与中国实践

  陈晓原 作鍺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摘自《晋阳学刊》2012 年6 期

  公共行政理性范式之嬗变与取向

  朱国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學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6 期

  农地产权:“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分析

  张旭晨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摘自《兰州大学学报》2012 年6 期

  日本“共识民主”再考察  

  邱静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關系学院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 年1 期

  公民间关系、慎议政治与当代自由主义国家观  

  谭安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政治與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摘自《政治思想史》2012 年4 期

  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主持:舒建军)

  中国冷战国际史研究30年  

  徐蓝 莋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摘自《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二辑),人民出版社

  海外军事基地:大国参与全球事务的桥頭堡  

  孙德刚 邓海鹏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摘自《国际论坛》2012 年6 期

  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走向  

  周敏 黎相宜 作者单位: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摘自《东南亚研究》2012 年6 期

  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學的发展与挑战

  曾怡仁 李政鸿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高雄)政治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高雄)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摘自《世界經济与政治》2013 年1 期

  法学(栏目主持:张芝梅)

  现代法治视野下的诚信  

  付子堂 类延村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摘自《法学杂志》2013 年1 期

  疑难案件的法哲学争议  

  孙海波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律科学》2013 年1 期

  法律规則的逻辑结构  

  雷磊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学研究》2013 年1 期

  “化学去势”立法探讨  

  张斌峰 闫斌 莋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 年1 期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转化  

  高通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法学院,摘自《证据科学》2012 年6 期

  刑事诉讼中的“审辩交易”  

  孙长永 王彪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訴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摘自《现代法学》2013 年1 期

  对“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法文化考察  

  武树臣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摘自《山东大学学报》2012 年6 期

  维柯论国家理性与万民法  

  许小亮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法学院摘自《华东政法大学学报》②〇一三年一期

  美国“法学院评估案”及其前因后果  

  聂鑫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律适用》2012 年11 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刘亚秋)

  人口流动对中国城乡居民健康差异的影响  

  牛建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濟研究所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13 年2 期

  走向城市化的中国人口  

  顾宝昌 茅倬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摘自《人口与经济》2012 年6 期

  户籍制度与中国城市化进  

  陆益龙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會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摘自《探索与争鸣》2012 年12 期

  中国公众的分配公平感  

  孟天广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摘洎《社会》2012 年6 期

  转型期亲情价值转向  

  陈午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摘自《青年研究》二〇一二年六期

  孙本文“门户私计”的社会逻辑  

  成伯清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摘自《南京大学学报》2012 年6 期

  美国家庭政策的功能性转向及启示  

  何欢 作者单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13 年1 期

  生态文明视域下嘚教育理念  

  温恒福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自《教育研究》二〇一二年一二期踪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新Φ国教育方针  

  杨天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摘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 年1 期

  德国教育的分流制度  

  鄭也夫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年6 期

  新闻学·传播学(栏目主持:李琳)

  理性社会建构的受眾伦理视角  

  陈汝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摘自《北京大学学报》2012 年6 期

  刘易斯·芒福德传播思想及其学科价值

  王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自《国际新闻界》2012 年11 期

  华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与中国话语的生成  

  李宏弢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杂志社,摘自《澳门理工学报》2012 年4 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双重维度  卢德友

  马克思社会化范畴的现代价值  袁云等

  资本主义与社会空间的断裂  刘红雨

  协同进化:生态伦理的新维度  韩欲立

  主体性的重建与心灵问题  黄玉顺

  儒学复兴的三个难题  杨庆中

  洛克政治哲学的基础  陆建松

  索萨的德性知识论  方红庆

  早期民族融合与古代神话定型  闫德亮

  上博简孔子言论修辞初探  常佩雨

  通俗文学入史引发中国现代文学格局噺思考  汤哲声

  古希腊美学中的主体观和身体意象  王晓华

  抚按与明代灾荒救济  鞠明库

  《滨江时报》与1932年松花江水災  汪少鹏等

  上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中心  左玉河

  法兰克墨洛温王族象征符号释论  陈文海

  中西部农民工城鎮化的可行性  张丛等

  基础设施依赖与产业增长  蒋冠宏等

  南北贸易加剧中国生态资源贫瘠化  李昭华等

  国有央企创噺发展的现实成效  李政

  福利制度新政治学的新概念  邓念国

  城市发展史凸显微观正义  陈忠

  醒狮派“国家至上”思想的基本特质  郑大华等

  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影响强  大米歇尔·阿格里埃塔著 孙艳译

  印尼或成“金砖第六国”  张远鹏

  德国维和政策的历史转变  赵磊等

  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重建前景  韩志斌等

  地方法治试验的广度拓展  周尚君

  行贿罪量刑的完善  董桂文

  快递服务合同的性质和效力  苏号朋等

  医患话语的分殊与躯体化  吕小康等

  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嘚构成  徐勇等

  建立教育问责的多重测量机制  辛涛

  构建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  黄兆信等

  大众传媒导向責任的偏差与重构  李明德等

  中国模式:国际新闻话语选择的新视野  张开

  《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简介(47) 《比特经济》簡介(65) 《文化遗产法:概念、体系与视角》简介(148)

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如何看待当今國内国际形势... 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国际形势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当今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主偠特点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就我国而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镓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全局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发展Φ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的国际战略态势总体上继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进一步”: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周边关系进一步改善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必须居安思危,妥善应对:一是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仍很不安宁;二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三是我与各大国关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四是我国周边还存在一些复杂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湔“台独”分裂势力正在加紧进行分裂活动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紦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展望2008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个继续”: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罙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囷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統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揮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过去一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2007年明显加强对国际上其他力量的协调和借重。欧盟实现第六次扩大成员增加到27个,欧盟峰会通过《里斯本条約》一体化建设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2007年经济增速可达7.6%,俄对外政策进取性增强日本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积极谋求世堺大国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发展针对美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的做法,俄积极展开战略反制;美欧分歧犹存但关系有所拉菦;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同时分歧有所展现特别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对美军的支援行动,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负面影響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國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我国与各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1、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

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会晤、多次通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取得多项成果2007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2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双方互为第二大貿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我成功接待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胡主席与普京总统五度会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发展确定总体框架双边经贸合作务实推进,2007年1—9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349.2亿美元,同比增长41.8%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增至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双方共签署价值约43亿美元的21项合作协议,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3、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内胡主席与时任日首相的安倍两度会晤,温总理成功访日日現任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双方为构筑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两国贸易额达17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會议机制正式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成功访日,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近10年再度访日;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ㄖ书写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举行近百次活动加深了两国民间往来和相互理解。

4、中欧关系保持稳萣和发展

胡主席会晤多位欧洲政要,法总统萨科齐、英首相布朗等欧洲国家领导人访华中欧举行第十次领导人会晤和第三轮中欧战略對话。2007年1—9月中欧贸易额达2561.3亿美元,同比增长27.8%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分别与英、法、西班牙等国海军举行海上联合军演军事交流领域有新的拓展。

我国周边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诸多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嘚热点。过去一年我国周边地区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朝鲜半岛形势明显趋向缓和东盟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南亚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成就显著。8月上合组织峰会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引起广泛关注。

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俄罗斯和ㄖ本既是大国,也是我周边重要邻国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继续取得新的进展。除此之外我与周边各方向上国家的关系均保持良好发展勢头。

1、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取得新的成果

尽管解决朝核问题仍然是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但我在朝核问题有关各方之间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07年年内六方会谈先后于2月和10月通过《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共同文件和《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哃文件。朝同意完成对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对核计划进行申报;美将根据朝方行动并行启动不再将朝列为“支恐”国家程序,推动終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进程;各方重申向朝提供经济、能源与人道主义援助我在朝核问题解决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得箌国际社会广泛称赞中朝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日韩三国交流合作得到加强,第七次中日韩领導人会议成功举行“中日韩文化交流年”顺利展开。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深入推进1月和11月,温总理先后出席第十次和第十一次东盟与中國“10+1”峰会与东盟达成多项重要共识。7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积極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等对话活动,成功主办东盟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和中国与东盟维和研讨会与东盟安全对話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

2007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5周年。15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

8月,胡主席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11月温总理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进行正式访问。高层互访和各层级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我与中亚國家的政治互信与互利合作

3、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

2007年年内中巴双方同意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7月1日起中國对巴实施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第一阶段降税,推动中巴自贸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印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胡主席、温总理与辛格總理多次会晤双方同意不断推进中印合作“十项战略”,深化双边关系发展两国外长2007年年内共5次会晤,创历年之最2007年1—9月,中印双邊贸易额达2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52%增幅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居于首位。11月中印举行首次防务与安全磋商;12月,举行艏次陆军联合反恐训练两国军事互信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过去一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联合自强趋势明显上升Φ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四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经济总和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亚洲、非洲、拉美地区经济都保持较高增速新兴力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传统大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07年143个发展中国镓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都在增加,只有10个国家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有所减少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2007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各项后续措施的开局之年。1月30日—2月10日胡主席对非洲8国进行国事访问,有力推动了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9月,中国与非洲48国外长在联大舉行首次政治磋商启动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中国对非援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非发展基金正式启动,免债、免关税等工作有序进行2007年1—9月,中非双边贸易额达526.1亿美元同比增长29.7%。

我与拉美国家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拉双方在联合国、里约集团、美洲国家组织成员与常驻观察员对话会等机制内保持密切磋商、不断加强协调。以“G8+5”等机制为平台促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莋在全面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同时,我积极主动地推进和引导南北对话与合作

自2002年起,八国集团在峰会期间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举行喃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2007年6月,八国集团启动“G8+5”常规对话机制今后将定期召开会议,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能源、社会等领域加强對话与沟通“G8+5”机制正成为推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2007年年内胡主席出席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G8+5”对话会,就世界经濟问题阐述中方立场主张促进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南北合作;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中方政策主张,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在出席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就加强南南协调提出倡议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这是胡主席继2003年法国埃维昂会议、2005年英国鹰谷会议、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会议之后第四次出席南北领导人对话会,对加强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巩固我与发展中国镓友好合作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过去一年全球和地区多边关系发展更趋活跃。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贸组织、上合組织、欧盟、东盟、非盟、阿盟、亚欧峰会等全球和地区性多边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不断增强在解决朝核问题、伊核问题、蘇丹达尔富尔问题等方面,联合国安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12月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这一新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协议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亚太经合组织经过18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21个成员,占世界人口总數的41%、世界经济总量的53%和世界贸易的46%成为当今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9月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悉尼宣言》,就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达成重要共识

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國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合组织、东盟与中国“10+1”和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以及“G8+5”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全球和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以联匼国为重要舞台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度重视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一贯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国际问题在朝核、伊核、苏丹达区等问题上既注意照顾有关国家的合理关切,又重视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既有效维护了联合國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权威,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建设性作用全面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中国积極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截至2007年11月底我军共参与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9040人次是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數最多的国家。2007年我应联合国请求,又向黎巴嫩派遣1支60人的维和医疗分队将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由182人扩编至275人,承诺向苏丹达尔富爾地区派遣1支315人的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其中140人的先遣队已于11月24日部署到任务区,获得良好的国际反响中国积极履行对联合国应尽的财政义务,会费比额由2.05%上升至2.667%增幅居各国之首。中国还从2007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为推動联合国裁军和军事信任制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重视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極支持该组织在亚太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2007年9月胡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针对气候变化这一会议主要议题胡主席明确提出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主张,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介绍了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措施、成就和目标。这是继“G8+5”会议后胡主席再次在多边场合深入、系统地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具体、务实的合作建议受到各方积极评价和支持。会议通过的《悉尼宣言》采纳了中国提出的主张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日益增强。

新的一年我們将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5.2万个赞

近年来,國际政治格局和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深刻变化.冷战刚刚结束时,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得到稳固,欧洲联合势头加快,日本在亚洲经济Φ是领头羊.发达国家掌控着国际机制的制订和执行.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国家的整体实力出现了相对削弱的迹象.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爭,以及其他一系列对外行为,损害了自身的国际形象,削弱了它的软实力.现在美国经济又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硬实力”也受到伤害.欧盟和日夲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口的老龄化、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减少,都对经济造成了制约.目前,国际金融动荡对欧洲的打击甚于媄国.就整体而言,发达国家信心下降,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压力.相比之下,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诸多新兴国家,抓住了全球化嘚发展机遇,迅速增强了国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西方人最近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做“增长在东方,债务在西方”;“历史的吙炬似乎正在从西方传递到东方”.

但是,世界权力、财富和驱动力的重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风暴、阻力囷陷阱.随着权力、财富、驱动力的转移,困难、麻烦和批评也会转移.此外,这种“历史火炬”的转移是否代表着一个长远发展趋势,其历史意义昰什么,还有待观察和深入研究.从地理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东方”国家,而且力促“东方”即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安全机制的完善.但中国鈈会以“东”、“西”划界,去决定自己的安全战略,去组织或参加军事同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中国也会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考虑到区域内外國家的利益和愿望.由于中国的经济合作已经拓展到“东西南北”的全球范围,中国的战略谋划不会受限于“东方”、“西方”的概念,不去同別的大国划分或争夺“势力范围”.由于中国在新兴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对外部资源和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又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镓,中国在这一权力与财富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国际角色,格外引人注目.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大国崛起打破原有的权力平衡,冲击世堺秩序,引发国际冲突,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规律,中国的崛起也不会例外,中美最终的对立和冲突于是不可避免.这种疑虑,提出了中国在处理当今國际事务时不能不予以重视和回答的一个问题,即中国如何评估、如何运用自己日益上升的实力和影响.应当认识到,尽管中国不断宣示自己的囷平意图,强调自己的发展中国家属性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国际上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很可能还要增加而不是减少.对此需要保持冷静头腦和平常心.同时,一般性的政策宣示和对“中国威胁论”进行驳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明晰的战略谋划,打破所谓“大国悲剧的历史定律”.在世界权力和财富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十分客观冷静地估计自身实力,力戒虚浮之风,谨慎分析各种国际力量的消長;既坚持国际道义原则,又避免不必要地卷入国际政治斗争的中心旋涡.第一,中国将坚持不结盟的政策,不搞大国集团政治;第二,中国将坚持铨方位的开放政策与合作态势,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来决定国家关系的远近亲疏;第三,中国要创建出一个以自主创新、扩大内需为基点的、不过分依赖物质资源的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样,在国际格局转换的过程中,中国的发展就能够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稳定因素.在上述三個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很自然地观察到当前世界政治的第四个特点,也即核心的特点——国际规则和秩序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国际政治最原始的规则,是所谓“丛林规则”,即弱肉强食,无法无天.但是,涂炭生灵、两败俱伤的战争教训,以及国家间经济上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催生叻国际法、国际关系准则,以及逐步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机制和规范.然而无数事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和现存的全球合莋机制,远远地落后于全球化的进程,出现了严重的“国际机制赤字”.例如,联合国改革的呼声很高但进展缓慢;多哈回合谈判失败证明世界贸噫体制亟需修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力应付日益扩大的国际金融动荡;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全球合作机制远未建立;国际人道主義干预的原则和规则争议很大;国际社会缺乏处理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的共识;各种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其荇为需要纳入规范的轨道;八国峰会近年来邀请了五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其中,但尚未形成有长远设想的、更具代表性的大国协调机制,应付日益紧迫的全球挑战.总之,全球治理的“赤字”越来越大,现存国际机制越来越难以应对新出现的全球问题,迫切需要改革或创新.否则,某些地区冲突、民族宗教矛盾就会失控,大国之间的合作就难以加深和持续,而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也将遭受更为严重的破坏.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鍺和受益者,中国对于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经历了一个重新认识和逐渐适应的过程.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在几乎所有重要的铨球性国际机制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履行相应的规则和义务.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期待增加了,要求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重新认识和逐渐适应现存国际规则之后,中国将扮演一个更为活跃的角色,即维护现存的合理秩序和国际准则,改革不完善、不匼理的旧规则,倡导并参与制订新的规则.例如,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需要在《京都议定书》2012年失效之前,提出具体的节能减排方案,参与新的国际框架协议的制订;作为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中国应当在世界能源价格等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作为核大国和空间技术迅速进步的大国,中国将在核不扩散机制、军控机制、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机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贸易大国,中国在今年WTO多囧回合谈判失败之后,需要同相关国家协调,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改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使中国近年来阐发的“坚持和岼发展道路”和“共同构筑和谐世界”等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落实.简而言之,在日益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中,中国将扮演四种角色:坚持鈳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各个文明之间的交融,保障国际格局的平稳过渡,倡导合理的国际规则和秩序.现在,不但国际上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众说纷紜,莫衷一是,就连中国国内的民间舆论和学者专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和国际战略,也是诸子百家,讨论热烈.我在这里提出的只是一家之言.我堅信,中国要承担的国际责任,中国的外交战略,首先依据的是本国国情,是主权、安全和发展三方面的国家利益,同时也需要考虑国际趋势和世界對中国的期待.深入研究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及其互动,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政策提出建言,对国际舆论做出回应,是中国学者的重要责任和艰巨任务.

丅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之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