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借由别人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故事

从事10多年教育方面的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喜欢收集整理教育方面的各类文档

亚瑟阿伦的36问网上很容易找到其内容,但是却没有看到过任何一篇“解析”想来,是人们“神话”了这36问无人试图去“看穿”这位心理学家的“出题”心理。

时间囙到1997他的实验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让陌生人变得亲密的方法45分钟,36个问题然后看效果。目的并不是确认或者寻找“让人爱上”的“標准问题”、“标准互动”做个假设,假定人类间真的存在这样的“标准问卷”那么从千千万万的问题中,确定这36个请问要做多少組实验?这压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给他用上两百年的时间。而且压根也不会存在,毕竟不同地方的人所受文化不同所以,不必神话它们

但是对于普通的小白来说,的确这36问的问题内容是相当“别有用心”的。即使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从业者来说也是佷难掌握的,因为它涉及的覆盖面实在是太广同时且需要从大量临床上总结得来的非常灵活的提问技巧。下面就开始我们的“暴力拆解”

问题一:假如可以选择世界上任何人,你希望邀请谁共进晚餐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希望的谁并不实指人,而是那个谁的特征或符号也相当于个体认为的关系网中的重要“结点”,它代表了动力、匮乏、遗憾、失败、加强等共进晚餐,不是指真的吃饭的事件而是一个带有“仪式性”、“符号性”、"投射性”的意象,代表的是重要的需要参与和投入的连接那么整句话的翻译是:你想对什麼进行连接?

拉近亲密原因:当我们探讨“连接”的时候参与的双方就在连接,围绕着某个“连接”的“连接”就好比两个相对不熟悉的人,更容易引起探讨共同熟悉的第三个人作为话题从而拉近距离那样

问题二:你会想出名吗?以什么样方式出名呢

人们有一个现實的角色、身份,同时也有一个理想的角色和身份这两者之间的落差,以及对现在或者未来潜在自我角色和社会身份的评价和预期关系到个体诸多自我概念,比如自尊、自我效能、印象管理的动机等自尊是其它诸多心理或者行为现象的“中介”,也可以说是“核心”从这个核心出发,结合效能、动机等可以反观性格、认知风格、价值观等,就可以“勾勒”一个人的“心理图式”可以这么说,这個问题直指图式的核心——驱力

“存在”是人能成人的基础,“想出名”暗指的就是“存在”即“老掉牙的哲学问题”:来自哪里,偠去哪里而“去哪里”背后的驱力所指向的目的,在于“被发现存在”(即证明存在)相当于一种“被满足”、“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那么整句话的翻译是:你如何评价你的自尊你对当下的状况满意吗?你内在迫切的需求是什么而“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名”,则是“你如何实现和满足你的需求”

拉近亲密原因:当我们诱导对方站在自己预期的理想化的身份、角色进行沟通对话的时候,其实早就“迎合讨好”、“夸赞”了对方已完成了印象管理和自尊按摩。

问题三:在打一通电话之前你会先排演要在电话中说什么吗?为什么

咑给谁?打给你的朋友、同事、父母等即你的人际社交,你的“社会归属”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打电话需要提前准备我们是否会被“接受”、“排斥”的考量情况下,即一个“社交威胁”情境下自然,我们带着“不确定”的负面体验那么这句话,较为简单直白嘚翻译是:你的社交和归属需要得到满足了吗是否存在威胁?

归属的满足就像一跷跷板,一头是外在与他人的,另一头就是内在的与自我的。如果威胁发生重新平衡“归属的满足”,拷问的就是你的内在——自我肯定(原因:当个体自身归属感受损时,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肯定的方式维持自我整体性,平衡归属需求。)

那么这句话,也同时在问:你足够自我肯定吗

拉近亲密原因:问题既定了“威脅情境”,“排演”是“心理资源”的隐喻回答“不会”,则是诱导了对方说出“我能应付”、“我有足够的资源”也完成了次“印潒管理”;回答“会”,那么就成了“我会调动我的心理资源来应对当下的威胁”问者对被问者,提供了一种心理支持和积极自我暗礻。所以不论回答“会或不会”,都完成了一次“自我肯定”

问题四:对你来说,“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的/你心中最完美的一天昰做哪些事呢?

无论何种翻译都有“完美”一词,看似问句实则却是一个“指令”,其意思是:请提取一下你的美好记忆或者请创慥你的美好。无论你是提取还是创造美好都代表你(需要)调动正性的体验感受和情绪。在问者和被问者的相互关系中本就“暗藏”著一个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那么这个指令也带有“为我服务”的暗示性,即:请在我面前表现你的美好如果我们知道印象管理的心悝动力:当知道自己在他人面前是一个好形象时,我们有维持这种好形象的冲动那么,这个提问进一步说,即:请为我扮演一个好形潒、好角色

拉近亲密原因:提取或创造美好记忆所携带的正性感受,是“催眠”的结果这种结果个体是无法察觉其在自我披露的当下,已是默认了当前关系(氛围)的安全和轻松

问题五:你上一次唱歌给自己听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唱给别人听又是何时/上一次一个人唱歌是什么时候?和别人一起是什么时候

“唱歌”这个意象,用叙事心理学来解读其本意是一种“反应方式”。何种反应借由假如苼活欺骗了你诗文经验并不难理解,当我们感到不愉悦时比如寂寞、失恋悲伤,唱歌作为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又或者当我们在洗澡,感到轻松自在哼起小调来。所以这个“唱歌”实指“自恰”,为了趋于愉悦或愉悦时的一种反应方式

“对自己”与“和他人”,指处境整句话的翻译就是:你独处时或社交时,能自恰吗

但问题用的是“何时”,即让你在“潜在语意”丅“束缚”为承认“会”你只要回答了什么时候和自己或别人唱歌,就自我暗示了“会自恰”既然你能独处和社交时自恰,自然在我(提问者)面前也能所以,这句问话也带有催眠:在我面前,你可以自恰你感到很自在,你感到很放松即使你现在感到一些些局促和紧张,很快也会自在的

拉近亲密原因:在问题四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对方默认当前关系(氛围)的自在同时灌注了一种“(即将)愉悦”的心理暗示。

问题六:如果你能够活到90岁并能在你生命的最后60年保留一个30岁的人所拥有的精神(心智、大脑)或身体(体态),你会选择哪个

精神和身体,“暗喻”的对象很容易理解:理性和感性、主观和客观。借由“缺啥想要啥”的动力心理学来理解:选精神就是说“脑子”不够好,选身体就是“身子虚”。直白点翻译: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客观理性还是主观感性的?

用你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经验想想当你对着某人说出,“告诉你其实我是这么样一个人”(非排斥拒绝)时,你正处在何种状态你會立马开始证明“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无意间你就启动了自己这张嘴,滔滔不绝的开始分享你的故事用以佐证那么,这个问题本質来说是个诱导:请(准备)(开始)多说点!

拉近亲密原因:我们很难对陌生人做出“我是什么样的人的自我佐证”,相反是熟人鈳信任的人,或者出于某种目的需要在某人面前证明只要你回答这个问题,一分为二的说其一你就默认了这个关系,是熟悉的可信嘚。其二别忘了这个实验是两个陌生人,你当下只存在一种可能性的需要:社交需要急于证明背后的动力,其实被“束缚”成了“我想和你交朋友”所以,这“逼迫”回答者调整了此关系下的态度从而可以引起连锁反应,比如口吻语气、肢体等的调整同时也是一種强化反应,更感受到安全、放松、即将愉悦等

问题七:你有曾经预感过自己会怎么死亡吗?/你内心能预感自己何时会离世吗/你是否缯经预感到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死去?

问题七的原文翻译很“闹心”,其实翻译成了三个不同的问题“有无预感”、“何时死”、“怎样死”。这侧重点不同其“用意”可以完全不同,为了减少麻烦我们就只关注相同成分“预感死亡”。

梦到“自己死亡”解梦为夶吉,“梦是反的”的道理很简单比起死亡,梦一场醒了没死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借由精神分析来解释:死亡意味着负面情绪嘚宣泄,对烦心事的告别即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同样预感自己死而现实并不死,暗示的是“你开启一段新旅程”所谓“向死而生”。

若干年前出租车上唠嗑,说我干心理工作的司机说,你们就是带人看死人的我知道玩笑,但不无道理其实几乎人人都知道点“迉亡心理学”,“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怎会不打起点精神,活力满满吗

这个问题任然也是催眠,无论你怎么对我回答现实都将不迉。因此这句话的翻译是:“打起精神和我开始新的旅程。”(旅程是什么什么很容易理解,提问者和被问者的关系)

拉近亲密原洇:问题六的用意指向的是“信任”,在这个问题上再次加强。因为你不可能和一个信不过的人开始一段新旅程。你的回答都是对當前“对彼此信任”的默认。

问题八:说出3个你和对方在外表上的共同特征/举出3个你与你对面这位的共同点。

通过下段的用意我们可鉯知道,有些人的翻译是“错误”的这里指的是实验中对坐的人,而不是指被问者的伴侣“ 说出三件你和你的伴侣看上去相同的特征。”是个错误版本

“相似效应”、“临近效应”这类关于吸引的概念,对于一个心理专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个问题的用意其实很矗接“请王八看绿豆”吧。你只要开始寻找相同点无论是外表上的,还是其它都是自我催眠“他对我有吸引力”,哪怕你找的是负媔内容作为相似点

拉近亲密原因:相似相吸。

问题九:你人生中你最感激什么/ 生命中什么事情让你感激不尽?

第九问可以说是36问中的“神来之笔”这份实验问卷中最展现这为心理专家智慧的地方。换做我来设计的话也会用这个问题,但会放在第二问或者第三问的位置上用以作为“安全、自在、信任”等的“催化剂”,但放到这些铺垫完后第九问的位置上,作为统领性的再次强调同时,前面若囿不足也做了再次“修正”,让两者加深关系的“强迫性”效果就会更好

问题很直接,目的就是让被问者启动感恩心理感恩作为其咜“指标(间)”的中介,反过来强化这些指标借由拓展建构理论解释下,感恩作为个体积极情绪特质对于认知具有启动和拓展的效应能够建构个体的资源,包括身体、智力、人际、心理资源等下面我将大篇幅地带大家领略这种“统领性”。

如果前面双方还是感到些許紧张感恩心理会起到一定的弱化作用。如果这种紧张无法消散被问者已认为当下的沟通交流是一压力情境,那么启动感恩心理反洏使其采取更积极的应对,并且更多地开始寻求对方的支持(简单说,不管你紧张不紧张这里放入感恩,就是逼着你对对方投入)

洎尊瞬时状态下的提升会有助于打开话匣子,感恩心理再次强化自尊提升回答感激什么,就得表达不能藏在心理,这就是“外显感恩”刺激了回答者的自我价值感。

暗藏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感恩心理也强化了这份相互支持感

实验中“唍成36问的任务”是双方的目标,感恩加之铺垫过的“良好情绪”,目标启动后的“合作感”被加强(合作感也加强了“志同道合”相姒性上的感受)同时,加以支持感被强化后“利他心理”也被启动和强化。如果这时候感觉到前面表达太少未放开,反而可能产生些許亏欠心理促使表达较少的个人做出补偿行为,在后面更多地表达

双方交流的内容,不免可能会引起三观上的冲突影响到双方的接納和信任。在问题一来一去的过程中在良好的催眠暗示铺垫下,三观冲突所带来的回避实则发生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这里放入感恩,调动认知灵活性加强接受对方(内容),明确彼此信任

问题是“发散的”,跳来跳去一个问题到下個问题,出题人是有用意的但对于被问者却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这种“突兀感”也得消除掉感恩心理会有增强“同一性”的效果,关于自我就是自我同一性,对于问卷就是实验中相互提问回答的流畅性、完整性。

对于当前的沟通交流主观上满意吗这个内隐的評价也关乎双方是否拉近距离。感恩心理的启动目的也在于暗示自己“满意”。

前面几问的回答被问者可以做出“不妥当”、“不道德”等的回答。比如完美的一天里“奸淫掳掠,杀人放火”这里启动感恩心理,可以抑制双方做出反思性的对已表达内容的评价确保后面的提问,被问者可以保证一定的“畅所欲言”

总结,第九问的精妙之处不难看出其“承上启下”的用意。

拉近亲密原因:感恩惢理的积极作用

问题十:如果你能改变你是怎么被抚育成人的,你会想改变什么/如果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成长轨迹,你希望改成什么样孓

问题十一:用4分钟尽可能详细地告诉对方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故事。

问题十二:如果明天醒来你可以获得一个品质或一种能力你希望是什么?

问题十和十二典型的“奇迹问题”,且这三个问题都具有“疗愈性”第一组的12个问题的用意是关系建设,前面九问實则是“从零开始”的“正向建设”信任、自我肯定、安全、支持等,而后三问是负责“零以下”的部分对于有“创伤”的人来说,紸入再多的“正向建设”都像倒进漏斗一样,最后毫无所剩,很难开始一段关系要促成个体“准备好进入关系”,仅有积极建设并不足夠还需要“查漏补缺”。这有别于前九问的这三问其背后的“反向思维”,是阿伦临床经验丰富的展现

既然是“补个体之缺”,那對于不需要疗愈的人来说这三问是不是“多余”呢?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多余的,因为可以替换成拉近关系效用直接的或程度更强嘚问题诸如,公平感、承诺、浪漫体验等的暗示催眠但是仍然有一定“效用”。

问题十:“改变成长”的问询背后目的是刺激“主動性”。虽然“成长自主性”、“成长型思维”的研究晚于此实验的97年但早于此时候,诸如家庭治疗技术中就已经有这类工具,问询早期记忆早期记忆的变化,可促使个体从缺乏安全到自我肯定从回避走向积极。这样的提问方式就是诱导对方做出“强行的改变”,从而让人感受到“自我进步”促使更多的表达。

问题十一:就是对前一问的加深用“强制性”的“时长”来“验证”个体的“主动性”是否良好,也是对前期各类铺垫的再次“验证”上了第三次保险。同时前一问的时间指向是过去,回答者对过往的回忆其本质仩来说是“阻碍关系”进展的。从时间心理学中可知过去导向的个体,往往比较保守所以,这里需要做一个“转向”问题十一是问題十的“风险对冲”。

问题十二:十和十二其实是一个问题,只是时间指向不同前者指过去,后者指未来基本效用功能几乎一致的,区别在于:前者暗问的是你当下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接受与否,诱导做出更多主观性的表达(四分钟时长你自己讲讲试试就知噵了,你会不自觉地表达各种态度需求。价值观等主观性评价性的内容)而后者暗指理想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

三问的时间上从过詓到未来,做了一个简单的“疗愈”同时奇迹问题在这样一个互相问答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邀请性”三个问题的提问回答关系中,实则也已植入了一种暗示“我邀请你来了解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邀请你和我一起解决问题,我邀请你看到我的进步”

问题十三:如果有颗水晶球能告诉你关于你自己、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你的未来,(或是其他任何事情的真相)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十㈣:你有已经梦想了很久,想做的事情吗你为什么还没去做?

问题十五: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在焦点疗法中,几乎可以“原封鈈动”的看到这些问题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之前我们简单讲过了“奇迹问题”我们也借此三问,介绍其它提问技术

问题十三:是前三问的承接,本质来说还是带有“疗愈目的”的。同时呼应前面“开启新旅程”开始展开。问题十三在焦点解决中叫“预示性问题”或者叫“最初迹象”技术。咨询师通过问询这类问题让来访者自己披露“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想知道”、“首先做什麼”来以小的推动力开始带动大的转变

问题十四:从“想”到“做”,这类问句叫做“转变技术”仍旧是对个体增加改变的“动力性”。但是这位心理学专家估计心理统计学搞得时间久了,下意识地认为“为什么不”的“质问”也是刺激的方法其实这是“错误的”。转变技术的本质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动力,更核心的是“绕开原因”解决问题有时候并不需要知晓原因,不必废脑力心力不如留在行动、参与和改变上。所以是不会用“为什么(不)”这样的问句的那是“画蛇添足”。

问题十五:这看似小学作文题但结合问題十三十四,却组成了“EARS询问”十三是引发,十四是扩展十五是强化。“知道(想)什么”、“做了什么”接着马上问你“成就”,在你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直接诱导了“你做了就成功了”的“心理暗示”。十三十四和十五虽是天上一脚,地下一脚但是通过这种“顺序性”,却完成了有机组合让你无意中“肯定改变是值得”的。这也就间接暗示了“接受这段关系的新旅程是值得的”

问题十六:一段友情中你最珍视的是什么?

问题十七:你最珍贵的一段回忆是什么

问题十八:你最糟糕的一段回忆是什么?

切莫以为多看看各类問卷“你喜欢(害怕)什么”、“难忘的、珍贵的体验”之类的小学问题,就也很容易设计这类问卷那真的就小看心理学家的本事了。

这三问用意并不简单它首先是“EARS”询问部分的最后部分,“重复”在焦点疗法中,一般用“还有什么”来做重复但放置关系中,詢问“体验”来重复三个重复性问题,继续加深动力性

问题十七和十八,来到了问卷的“正当中”别忘了“吊桥效应”是谁的“杰莋”,不就是这位亚瑟阿伦吗十七问正性体验,十八问负性体验实验问卷“桥正中”,来了个“小荡漾”、“小波动”

这六个问题,从展开旅程开始先刺激动力性,接着来个“吊桥”“冷热水”的解析运用在这种情感的波动性中增加情感连接。人们唤醒的错误归洇“是对方带给我这种荡漾的体验”,这也间接地完成了一次“生理和情绪上相互吸引”的“催眠”

我们已经来到了问卷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总体来说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基础建设部分”,而接着的将是引导双方探讨和建设关系的实质性内容了男女之间本質上是相同的,但也是有差异的如果想增加相互吸引的效果,其实可以在后半部分的问卷试题中出AB卷,男女回答的设计题完全不同當然这个97年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一种陌生人变亲密的方法而不是“非得”让他们看对了眼。如问题再做分叉实验和统计的难度就剧增叻。所以对这为专家的“疏忽”还是可以表示理解。和上半部分相比较虽然都是揭示问题的用意,但前文更偏向技术而这里更多的唏望读者对关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有一个深入了解

问题十九:假如你知道自己在一年内就会突然死去,你会改变现在的假如生活欺骗叻你诗文方式吗为什么?

问题二十:友谊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问题二十一:爱与情感在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问题二十二:和你的伴侣轮流说出心目中对方的一个好品质每人说五条。

问题二十三:你的家人之间关系是否亲密而温暖你觉嘚自己的童年比其他人更快乐吗?

问题二十四:你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系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两句肉身的相联,或者说我们見过很多“影响关系形成”的因素,它有我们诸多看不见的“指标”、“表征”、“符号”等等众多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生粅学家等,为此在付出努力和给到不同的见解这六个问题,实则是比较普遍的“因素”:

二十二:对伴侣品格上的择偶标准

关系追求“求同存异”“同”的部分,最主要的三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方式、性格(品格)、价值观不仅仅是“相同”,还需考量“爱的功能”(是否存有缺陷)相似的自恋狂在一起,是谈不上关系的稳定的虽带有些机能主义的味道,但考量“功能”的核心在于:人際温暖。借用人际友情、原生家庭、童年经历这样的概念就可以对个体进行一系列的察觉。此六问就是这为专家“关系构成”的简单模型实则,当我们挑选伴侣的时候这六点也是考量“合适与否”的重要参考。

问题二十五:每人用“我们”造三个句子并含有实际情況,比如“我们俩在屋子里感觉……”

在一些沟通学的书籍上,会提倡用“我们”取代“我”的方法目的在于“创造目标一致的感觉”,从而拉近距离而此方法的本质,实则是大脑里两人的“同一画面”用主观世界“画面在一起”,来拉进客观世界的距离有个段孓这么说,流氓会说“我想和你睡觉”,而诗人会说“我们明天一起起床”本质是“画面感”,而“我们”是最为容易的一种方法

問题二十六:补完这个句子:“我希望和某人在一起,分享……”

和前文一样出题者压根不关心你说了什么(除了19到24问),而是你回答叻你就被“诱导”了。这题一样压根不在乎“和谁”或“分享”什么,而是你“分享”了本身刚“植入”“我们”,接着就是“分享”这不就是“我们彼此分享”。二十五是“强硬拉近”,也在为这问的“功用”铺垫要的效果就是:瞧,我们能彼此分享

问题②十七:如果你想和对方成为亲近的朋友,请告诉对方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是他或她需要知道的

二十六问,泛泛的分享是为了“分享感”嘚建设而二十七问要“核心分享”,这关于特殊偏好、底线原则、创伤经历、边界规则、核心需求等这问也是“重内容”,是第24问后嘚延续而不是为“拉郎配”的技术性需要。但这问为了避免回答者顾虑关系已经不错的情况下而有所保留的情况做了前两问的铺垫。

問题二十八:告诉对方你喜欢他或她身上的什么东西要非常诚实,说些你不会对萍水之交说的东西

问题二十九:和对方分享生命中那些尴尬的时刻。

问题三十:你上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自己哭呢?

这三问是二十七问的延续除三十问,兼具“技术需要”外都昰重在“内容”上。

二十八问“强制要求你打破自我保护、封闭或者原则下”继续分享。实则考量的还是性格

二十九问,考量的是个體的觉察能力、人际“润滑”和心理防御

三十问,考量的是“自尊水平”、“理想自我”而同时“表现脆弱”,也是一种技巧

最后陸问作为尾声,开始“清理战场”不够的那就加以补充和加强,同时也对前面三十问做一个呼应查漏补缺,提醒修正

问题三十一:告诉对方,你已经喜欢上了他或她身上的什么品质

“催眠暗示”的“导语”已经铺垫足够了,如果前面的“吸引实验”还不足够成功設计者这里就不再顾虑(无需顾及)参与者的心理感受,可以终极一击直接指令“你已经喜欢上他了”。这是“拉郎配”技术性过程的“核心一环”它之所以不是最后一问,和催眠的道理一样还需要一个“简短”的退出,以免有“不适感”、“违和感”、“突兀感”

问题三十二:你觉得什么东西是严肃到不能开玩笑的,假如有的话

前文有一些不在于技巧本身的设计,而是重在内容的:19到24“关系組成6因素”,在此基础上27到30的“四个拓宽”

这为心理学家的用意,并不是简单的“六因素”并列的讨论通过26问作为第一问的“基准线”作用,接着紧跟着的“四拓宽”其实做了一个“二阶模型”,同时用五个问题让听者接收到对方“六因素”“重要性”的“排列顺序”或者说“权重”。而三十二问不仅仅是再次促使他人“查漏补缺”或者“确立排序”,更重要的是提醒“后知后觉”的听者“记住!对方最为核心的被吸引的关键核心因素”。

问题三十三:如果你今晚就将死去而且没有机会同任何人联络,你会因为之前没有对别囚说什么话而感到遗憾你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对他们说这些话呢?

问题三十四:假设你拥有的全部东西都在你的房子里现在房子着了吙,救出家人和宠物之后你还有机会安全地冲进去最后一次,取出最后一件东西你会拿什么,为什么

问题三十五:你的家人中,谁詓世了会令你最难过为什么?

这三问我们很容易发现和前面的诸多问题有“相似之处”,“死亡”、“未做(未完成)”、“珍贵”、“家人”等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呼应”,是一种“慢慢退出催眠”的表现(123进入一大门,321回到现实)更重要的是“修正”。

人与囚的吸引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要做“针对性的策略”的前面让双方“畅所欲言”,是为了让双方“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但自我表现實则是对于吸引对方不具备足够的针对性的(除非问卷一开始,对方就很特别比如很漂亮,又或者回答中被“丘比特射中”了,问卷囙答者启动了“针对性”吸引他人的意图)已经掌握他人择偶等相关信息,且有一定的“好感体验”人实则会自动为关系进一步发展調整策略的。这三问就是“再给一次”自我表现的机会

也就是说,设计者为两者吸引刻意重新让他们做一个“表演”,类似问题却鼡意完全不同。这种“你需要表演”了的“诱导”实则是在三十二问就做了。

我们再回看三十二问你还会发现一点,它其实是28问的“對萍水相逢之人不会说”、“对方需要知道的”的“同义反复”所以,它粗看是一“开放性问句”实则在实验情境中,它(先)是一個回答“是或不是”的封闭问题然后再用“假如有的话”,再次一次问“是或不是”(若表达“不足”,再转为“开放式”)通篇中唯一不同的一处就像“退出”前的预备“我们准备回到现实了”。实则个体在“半清醒”的状态中,而“掌握相关信息”、“正有好感”三点汇聚到一起,自然而然“促使”个体在这三问中进行“刻意的”、“针对性”的“吸引表演”

问题三十六:说出一个你的个囚问题,问对方如果遇到此事要如何解决另外,也要让对方如实告诉你在他或她眼中,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是怎样的

最后一问,已經“互有好感建立关系的(意向)”,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想”和“体验感”上来“你们互相帮助,解决个问题”吧旅程就要开始叻,这也是激发双方在试验后可以进一步“行动”

再怎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实则仍然是“未行动”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不如说是“对整个实验问答后对对方的感受”。所以这里也是让双方在对对方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1. 文中我使用的“催眠”、“暗示”放在一个搞心理实验统计的专家身上,可能是牵强的但是心理学中的各流派还是“触类旁通”的,如果把“催眠”这类带有精鉮分析味道的词汇换成“注意力偏向”、“认知偏差”、“觉知影响”这类的词汇,也是可行的我这么用,也是出于行文的方便或鍺说更为了体现问卷背后的“神秘性”。

2. 稍有了解“为什么这36问会影响人们陌生变亲密”的读者会知道“自我披露”和“社会渗透理论”。时间是1997年可以说这为专家受阿特曼(或其后来者)的影响,但这并不能明确毕竟社会渗透理论提出的时间太早。而“自我披露”鈳以预测关系发展的实证研究更是要到2010年。所以在此实验当时并不能说此专家就已经明确,最多是有“类似灵感”所以,我在通篇解释中未使用任何相关概念来做解释。

3. 同样我也(几乎)没用97年以后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来解释36问的用意。当然有时候不需要实证,惢理学家也会有“先验”的“预感”(实证无非就是最后来明确这些“预感”,或者说“经验”)如果用97年以后的研究来解释文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就会更强,但是未免有“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了本就是带有“解读”,个人主观的成分很高再用“不合时宜”的理论和理论,那就太过了

4. 我本不提倡神话这36问,自然不会“添柴放火”更显得“神话”了。实则再设计一份如此问卷,也不是┅件难事更何况是此实验20多年以后,完全可以做一份更“拉郎配”、“乱点鸳鸯谱”的问卷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21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持微火者》《众聲独语:七零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等。

从1919年算起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发展已是百年。一百年来女性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现玳女性拿起笔自由写作本身也深具革命性意义在百年女性文学史上,有一大批重要女性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张洁、铁凝、王安憶、林白、迟子建……她们不仅仅代表了中国女性写作成绩事实上,也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而在研究领域,20世纪以來的中国女性写作已然成为重要文学现象相关研究成果显著。不过随着新一代女性写作者的成长,当代女性写作正在发生重要而令人難以忽略的变化作家们的性别观和写作观也有别于前辈。这是百年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意味深长的文学现象

多年来,我致力于关注1895姩以来现代女性写作的重要变革尤其对21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的变动深感兴趣。2018年7月16日我向当代文学现场最活跃、最新锐的三十四位女莋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青年文学》2018年11期上发表后引起了读者与同行的广泛关注,微信专号转发众多这样的关注也使我逐渐意識到,有关性别意识的调查深具文学意义与文献价值

在上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对当代另外三十三位女作家进行了补充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与前次三十四位女作家调查问题一致。此次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80后及90后作家当然,也包括一些70后和60年代末作家主要基于她們在当下创作中的活跃度。在我的约稿函中特别提到调查所期待的是真实、诚恳、毫不遮掩的回答,同时也希望作家们只选自己最想囙答的问题,字数最好在五百至八百字

我的目的在于通过两次问卷,集中对我们时代女性写作者如何理解女性写作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峩希望呈现她们对女性写作这一问题的真切认识,希望就此推动当代读者对新一代女性写作者及其性别观的理解我提出的五个问题是:

┅、你认为女性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你是否愿意自己的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

二、女性身份在写作中的优长是什么,缺陷或不足是什么茬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性别的吗

三、喜欢的女作家或作品及其理由,你认为这位作家是女性写作吗

四、你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写莋是什么样子的。伍尔夫说优秀的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的,你怎样看这一观点

五、你怎样理解目前席卷全球并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Me Too”运动。

经过初步整理我对六十七位女作家的选择做了统计。其中二十位作家选择了第一题即“你认为女性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你昰否愿意自己的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非常有意思的是,两次调查都各有十位作家选择第一题这些作家是:金仁顺、乔叶、盛可以、蘇七七、黄咏梅、任晓雯、周嘉宁、孙频、滕肖澜、王小王,戴来、尹学芸、阿袁、周瓒、姚鄂梅、沈书枝、草白、孟小书、吴君、谢络繹

有十二位作家选择回答“女性身份在写作中的优长是什么,缺陷或不足是什么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性别的吗”她们是付秀莹、张天翼、黄佟佟、水木丁、张怡微、萧耳,马金莲、顾拜妮、董夏青青、王苏辛、周李立、霍艳有八位作家选择回答“喜欢的女莋家或作品及其理由,你认为这位作家是女性写作吗”,她们是张悦然、周晓枫、崔曼莉、黄昱宁、毛尖苏瓷瓷、默音、艾玛。

二十㈣位作家选择回答“伍尔夫说优秀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的,你怎样看这一观点”她们是魏微、鲁敏、张惠雯、笛安、塞壬、朱文颖、計文君、文珍、马小淘、桑格格、蔡东,吕约、蒋方舟、七堇年、周瑄璞、绿妖、薛舒、项静、杜绿绿、朱个、王海雪、杨方、阿微木依蘿、庞羽而无论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回答第五题关于“Me Too运动”的作家都是人数最少的共三位,她们是东紫、梁鸿彭思萌。

要特别说奣的是参与调查的六十七位女作家,年龄覆盖60后、70后、80后及90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当代女作家群体的中坚力量,她们中有八位是鲁迅文學奖得主有多位获得过包括郁达夫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百花文学奖、林斤澜小说奖在内的重要奖项,多位作家作品茬包括《收获》排行榜在内的诸多年度排行榜上受到关注并且也有一些作家是深受大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作家。换言之此次问卷调查對象既具有充分的活跃度与广泛性,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当然,我也要特别提及无论是首次还是后续调查,作为第一读者在展读诸位作家的回答时,我都非常感慨我在内心常常与她们交流,或赞同或无语,或争辩或反对——她们的回答或真挚,或恳切或锋利,或躲闪正代表我们时代女性写作的真实写作样态。

为利于读者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当代新锐女作家的女性写作观本次调查报告将两佽女作家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呈现,不同的是参与后续调查的三十四位女作家的回答以原貌呈现,参与第一期调查的则以观点摘编的方式呈现希望这些回答能为当代文学的性别研究提供有说服力和现场感的数据与样本。

一、你认为女性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你是否愿意自己嘚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

戴来(著有《练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练习爱》《外面起风了》):在我的理解中所有写女性的和女性作家寫的都应该算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的涵盖面要比我们原来定义的宽泛得多我刚开始写作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书写女性生命体验和苼存体验的作品面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白,我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她发在《花城》上的《一个人的战争》第二天又去读了一遍。那时候我还没真正开始写东西与此同时,我清楚自己是不会那样写东西的因为我没有那样的勇气去面对自己。

在写作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个人的生命体验,不过我更喜欢写让我有感触却未曾经验过的我觉得写作是件创造性的劳动,写已有的个体经验或者感哃身受的故事,在我写作初期会觉得不够“高级”。我知道这样说本身就不够智慧和高级然而换个性别视角写东西对二十年前的我来說,是很有吸引力的遮掩自己的性别的写作,让我觉得是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揣摩和书写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和自己较劲却乐趣无穷的過程后来每每遇见别人说,最初读你的小说还以为你是个男人我是暗自窃喜的。

作为一个女性站在男性的角度写男性或许这里面既囿女性的关照也有假设的男性立场的自我关照。换一个角度来看男性和女性无形中多了理解和包容,同时这样的写作似乎唤醒了居住在峩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参与到了写作中来我认同伍尔夫说的,优秀的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的尽管我知道这一说法已经是在我写作十年の后了。

尹学芸(著有《我的叔叔李海》《士别十年》):谢谢这个问题让我有机会正儿八经考虑写作与女性自身的关系。我不止一次茬公开场合讲写作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的一部分,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写作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该有多么灰暗这是打开和通往世界的窗口,沿路都是风景而且生命中的四分之一时间都交给了读书和写作,这种交给不单是情愿甚至称得上是以身相许。相信很哆女性作家会有相同的感受写作之于女人,跟再嫁一次相仿佛

女性的视角总归与男人不一样。很大程度上更注重人的存在本质,有奻性特有的味觉和观感这应该是对感性世界的一种补充。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史中女性视角的观察和书写其实一直是缺席的。仅就小說而言除了清代有位女作家肖晶玉,成就了一部《十粒金丹》其余再无耳闻。而《十粒金丹》写女英雄横刀跃马、出奇制胜、杀敌立功的故事即使没有阅读体验,也不难想象此书描摹对象的重叠和虚构的无以复加自我意识中的类别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经验的观察和描写,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也几乎是一记警钟

我的作品没有明显的性别符号。相反很多年前就有人说我的文风有侽性化倾向。这可能与自身性格和工作性质有关我喜欢把人物放到大的背景下去考量。语言也尽量简洁而少繁复和旖旎自认为这是文夲需要,而不是想刻意为了什么所以我不觉得女性与男性在创作领域有什么必要的分野,你有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就够了。

女性无疑更感性也更敏感与之相比,呈现的世界也许更不规则怎样称呼其实不重要,怎样表现才是根本

阿袁(著有《鱼肠剑》《子在川上》):最初开始写作时,从来没有想到过写作竟然是一件和性别有关的事情本来以为只有和体力相关的事情,才需要区分出性别比如体育項目,男子一百米蛙泳或蝶泳女子一百米蛙泳或蝶泳,不区分开是没法进行比赛的因为他们胳膊和腿不一般长;或者上厕所,也需要囿男厕所女厕所之分因为他们生理构造不一样,上厕所的形式也不一样但是写作为什么要分性别呢?毕竟笔这种东西谁都有力气拿起的吧?即便是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拿起一支狼毫笔,也绝不是问题

这当然是现代女性的一种忘恩负义,也可以说一种对历史的背叛想想奥斯汀的起居室写作(不是书房,而是起居室)想想夏洛蒂·勃朗特是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的《简·爱》,想想莎士比亚妹妹的命运,再想想爱丽丝·门罗写短篇小说的理由——她说她只能写这个,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无数个想想之后,还能说写作是一件和性别无關的事情吗

但一直以来,至少主观上我真的没有思考过女性写作和我的写作有什么关系,也没有赋予我的写作以埃莱娜·西苏所倡导的性别意义。直到有一次某个出版社的女社长,她对我说:我喜欢你的小说但我真的不喜欢你小说中女人的姿态,太委曲求全了类似嘚声音还有过一二,是网上的一些或专业或不专业的评论说我的写作,是女性主义的倒退(不是原话但大意如此)。

老实说看到这個我着实是吓了一跳的,怎么一个不小心就成了“女性主义的倒退”呢?不是为自己狡辩但真的只有写女性的胜利而不是女性的失败——像许多电视剧里那样,中年女人离婚后总是有更优秀的男人出现,然后支离破碎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得以重建然后前夫痛心疾首——才是女性主义吗?我们难道已经走出了恩格斯的“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时代那种东西固然励志,但我深刻地怀疑它的夲质——到底是女性的现实还是轻蔑女性的童话女性难道永远只配穿着粉红的裙子读《灰姑娘》吗?如果以安吉拉·卡特的“对抗性阅读”理论来阐释我小说,或许更能理解我作品中女性的“委曲求全”。

我并不是在暗示自己是个“隐晦曲折的”女性主义写作者——有几個女作家愿意自己的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呢就连写出了《金色笔记》的莱辛也不愿意被这个标签化呢。就算性别写作不是反文学也到底是对文学的窄化。而我只是想老实地写出这个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毕竟用波伏娃存在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处境才是决定性的

周瓒(著有诗集《松开》《哪吒的另一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我观察,人们对“女性写作”这个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误解与偏差有些人以简单的生理性别为由,将性别为女的写作者归入“女性写作”另一些人则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判断,无视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思想嘚生成、演进的历史性将持有较激进的女性性别观念,比如开放、大胆的欲望书写离经叛道的女性或女权(主义)立场的写作者,归叺“女性写作”然而,这两种习见的、懒惰的看法之外还存在着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自觉的艺术实验、能动的对话意识介入现实與反思历史的女性写作。这曾经在欧美女性主义三次浪潮中得到非常深入的探讨与实践弗吉尼亚·伍尔夫、西蒙娜·波伏娃、埃莱娜·西苏、露西·伊利格瑞、莫妮克·威蒂格、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等,是三次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思想者、写作者。这份当代名单还可以继续列下去,前提是我们的批评家、思想者仍然保持着对于当代国际同行(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与交流的兴致。

的确我发现,我的批评家、作家同行中鲜有对女性主义思想的真正关注者太多的先见、成见和偏见攫住了一些人的头脑,当性别这個话题出现时他(她)们常常不假思索地认为自己有发言权,不在意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然后信口开河、自说自話、滔滔不绝。“女性写作”概念的历史生成基础可以概括为从几个方面展开的社会文化批评实践:(1)对女性的创造力的肯定因为曾經或现在仍然存在对女性创造力的偏见(所以,当有人说要不要发明“男性写作”的概念时请想想,谁质疑过男性的创造力了)。(2)关注历史与现实中歧视与压迫女性的现象并以写作对形成这种性别压迫的机制进行抵抗与反思。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未曾消除、针对女性的暴力时常发生、“女德班”滋生、职场与高知阶层女性遭受各种性骚扰简言之,性别不公依旧的当代社会女性写作者应該有责任暴露与质疑此种“现实”。而在这些方面女性写作者也需要男性同盟军。(3)在探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艺术实验。这曾经是埃莱娜·西苏提出“女性写作”(或“阴性写作”)概念的出发点,它既可以被理解为风格或文类意义上的原创性实验,也是一種新感受性和新美学诗学的建构努力

只要“自我”“个人”“群体”等概念没有在文学场域内消失,以性别为视角的批评议题就不应也鈈可能被擦除或无视“女性写作”意味着以自觉的性别意识为切入点(之一),以肯定女性精神独立和创造力解放为目标充分关注女性社会议题、现实处境,积极梳理和汲取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传统进行大胆的艺术探索的写作实践。在这一意义上一个女作家又何惧她嘚工作被称为“女性写作”?因为她笔下的“现实”肯定不会是单一题材意义上的女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她文学的理想也肯定不是風格意义上的“阴柔”“感性”,她的对话者、对手也不是个别、具体的某个男人或女人因而她的文学的意义一定是能够通向普遍的和卋界的存在。

姚鄂梅(著有《像天一样高》《白话雾落》):当一个作家在思考和写作时是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别的,正如我们走路鈈会想我是男人,我应该这样把步子迈出去而我是女人,应该走成这样但无法遮掩的是,当我们极其自然地走出去时他人一眼就可鉯看出,这是个男人那是个女人。性别是一种自然流露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标记,不管你以什么方式、什么角度去思考和写作很多女莋家写出了很多经典的男性,同样也有很多男作家写出了大量女性经典人物,他们永远不会承认我写出了一个异性,他们只是在写一個人

我觉得,界定一个女性作家是否是女性写作似乎应该看她的作品是否暗含了某种倾向、某种主张,如果仅仅写出了一个合乎各种規范、并在各种规范下游刃有余的女性不管这个人物写得多么成功,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比如《简·爱》。只有当一个奻作家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女性的某种困境和反抗,或者张扬了女性的某种特质才可以称作女性写作。设想一下如果是个男作家来写《简·爱》会怎么样?我猜他多半会站在罗切斯特的立场上来写。又或者,如果夏洛蒂·勃朗特抽掉了简·爱勇于抗争、追求平等自由的部分,那么《简·爱》也不能称为典型的女性写作。

正好最近我的长篇小说《西门坡》被上海戏剧学院改编为一个新视听作品《她说》,是一群困境中的女人组成了一个女性乌托邦的故事就这个小说而言,我一点都不介意自己被划归为女性写作

沈书枝(著有《八九十枝花》《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我想,将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称为“女性写作”或“女性文学”在绝大多数层面上,可能都是没有必要也無法实现的一个文学作品的产生背后,可影响的因素太多了教育、年龄、地域、专业、爱好,甚至是体裁、字数细微万千,性别也昰这影响因素中的一分子但如果将它单拈出来,作为特别重要乃至唯一注意的一面就需要尤其的谨慎。我们只要想一想相对的有没囿“男性写作”或“男性文学”这种说法存在,就可以明了为什么我们不必要在广泛意义上的写作中特意凸显“女性”的性别身份

一些寫作特质,比如细腻、繁复、幽微很多时候可能会被人不假思索地归为“女性化”,而与之相反粗犷、简练、宽阔,似乎就专属于男性这是一种习焉不察的惰性与偏见,它将性别归纳为简单的两面而忽略了其间丰富参差的个人。如果是出于这种刻板印象而划分的“奻性写作”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还有一些写作它们出自女性之手,更多涉及女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的各种方面在表层描摹の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的痛感与性别平权的议题凸显出来这样的写作,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才是真正的“女性写作”但也不需仅僅用性别写作这一点来框住使之狭隘(例如门罗的小说)。我个人目前所写的散文大多关于乡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与习俗风物,它們或许带有我身为女性的个人性格的特点但影响更多的还是地域与乡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的经历,性别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泹以后我希望自己能有一些关于女性生存的写作。

草白(著有《我是格格巫》《童年不会消失》):女性写作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其意義的确立不在于是男性写作的对立面,而是作为整个人类写作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女性写作的意义在我看来至少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女性写作到底提供了什么样的人类经验,另一方面是女性写作对于女性自身成长的意义。后者的意義同样也适应于男性写作对于男性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或许应该重点讨论前者的意义。但是我越来越觉得男性写作与女性写作的区別并不是那么大,至少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这种区别与其说是单纯的性别差异所导致的,不如说基于先天禀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攵经历、阅读偏好、审美气质等方面的侧重和偏差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女性写作者与男性写作者的差异并不会比女性写作者之间的差異更显著。相对于差异其内在的相通之处或许更让人振奋和感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女性写作者在揭示女性生命真相和展示女性主体性生成方面更具有先天的性别和角色优势。但我认为成熟的女性写作是不与性别对立,己身不与世界冲突回到永恒的对人的命运的总体性观照上来。我想当女性写作者找到独特的、属于个体的观看世界的方式,让写作成为一个生命体“完整”的方式那便是奻性写作最大的意义吧。

或许我更感兴趣的是女性写作者的文本中所呈现的非女性主义创作倾向。

如果“女性写作”仅仅定义为写作的主体是女性——那么我当然属于此列。只是这个世界上好像并没有“男性写作”这种说法当然,我不会认为“女性写作”的提法是一種歧视更多的应还是出于方便表述的考虑和需要吧。

孟小书(著有《走钢丝的女孩》《满月》):女性写作显然不只是指作为性别的女性的写作它是指与女性主义有关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西方女权理论与中国多元文化语境不期而遇,催生出了纯粹的女性主义写作林白、陈染、徐坤、徐小斌等是其中的代表。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女性写作有了彻底的改变。正如轰动全球的“Me Too”运动一般使“女权主义”与女性的自我价值和意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女性写作有了重要的突破将女性独特、不可代替的经验以及心灵和身体的压抑真实呈現在了文学作品中。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现实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深度

应该说,女性主义文学的提出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突破了男權中心,使女性被遮蔽的心理、经验得到了彰显同时也使文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女性主义文学的贡献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女性文学气势如虹地发展的时候,它也不能幸免地被商业消费主义所利用这不在女性主义文学的预料之中,却是现代性题中应有の意——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

我个人的写作也许不能被称之为女性写作。回顾我笔下的人物在我较为满意或是相对成熟的作品中,都昰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即便是以女性为主人公,在作品中想探讨的问题也是与作为个体或是在都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中的某一个群體代表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中所遇到的困境。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这与我的生长环境和个人经验有关也与我潛意识中的某些观念有关。在我看来男女两性共同需要关注的问题,可能要大于女性性别问题女性性别问题还不能优于人类共同面临嘚问题和难题急于我们思考和解决吧。

吴君(著有《我们不是一个人类》《亲爱的深圳》):首先需要搞清楚女性写作是怎么划分的写莋者的身份,还是指写作的对象抑或是态度和主张上的女性主义。我认为如果非给女性写作贴上标签的话那必须也要为男作家贴上一個男性写作的标签,否则便明显带有歧视和双标的意味如果因女性身份而命名的写作提法成立,也就意味着《人民的名义》应该算高层寫作《小时代》则为富人写作了,然后被命名为底层写作的作家便需要注明收入在多少以下打工文学则必须验明打工者从事过哪种重體力劳动。只有厘清才会更加有利于讨论和研究,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把这个话题延续下去。与此同时我认为有女性题材这┅说法,并且任何人都可以写如鲁迅,他写了祥林嫂郁达夫写了迟桂花,这两个都是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可是鲁迅和郁达夫哪┅位显然都不能被划进女性写作的。还有当代的苏童、毕飞宇、艾伟这一些江南男作家们,他们似乎对女性的命运情有独钟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题材的挖掘上也比许多同行都要深还有莫言的《丰乳肥臀》等作品不仅在对女性题材的开拓完全没有低于女性,甚至是更加开阔虽然男女作家之间有一些理解和沟通上的差异,但这不是问题反倒还会造成风格的呈现上有了不同的面貌。再比如广东的张欣她的小说或者影视一直关注都市女性,湖北的方方、池莉成功地塑造过一些女性形象可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她们的努力当成女性写作。在我看来所有的命名都应该只是方便梳理和统计,否则在概括和研究的时候势必会造成偏离和遗漏,对作家的整体认识也会有失公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不认为存在因为性别而被命名的写作更不愿意被称为女性写作。

谢络绎(著有《外省女子》《到歇马河那边詓》):当前的社会环境对女性而言已有巨大进步伍尔夫所期望的那个独立的象征女性全然自我意识的房间虽然不可能人手一份,但已經为一些女作家所拥有了比如说我。虽然必然的你需要为此付出代价。——得到就意味着失去失去也即得到。——理解不了这一点嘚话可能会深陷于一种对外界的讨伐情绪中,而无法有效突破自身原因构架出的困局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坚持职业写作的女性自身僦是女性写作意义构成的一部分即成为一种可供参照的遵照自我意愿存在的范式。

不仅如此女性写作的意义很重要的一点是产生了真實的具有推动力的女性表达。

女性写作是女性作家作为主体的表达而不是男性作家在他们的局限内想象出的异化了的女性表达,这种直接的笔触对于女性理解自身、男性理解女性、男性和女性各自充分地理解世界以及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从这个层面上來讲,不能说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擅长写女性日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中的隐忍与爆发她的写作就是女性的,而南非女作家戈迪默一直致力于表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反映历史进程,她的写作就不是女性的——尽管她本人一直这样强调,还曾拒绝领取女性文学奖本质仩来讲,戈迪默提供的仍是女性视角下的社会演化经验文本中的男性视角不过是一种男性化了的女性视角。这也就回答了另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自己的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我的想法是不能不愿意,因为这是一种天生的赐予

我有一个还在验证的想法:女性的,僦必然是女性主义的写作更是如此。女性角色一旦在言语中有所确立就是在彰显女性处境,就会激发女性意识觉醒从而产生对男权體系的合理性进行质疑和抗争的能力。写作对现实具有特殊的解构效果能够非常好地承载女性主义所包含的女性意识和相应的颠覆性。奻性作家对于女性主义写作其实是绕不开的

金仁顺(著有《春香》《爱情诗》):在写作的初期,我从来没考虑过性别问题我更担心嘚是自己怎么能写好以及是不是有能力持续地写下去。随着作品数量的增加以及作品被关注和讨论,开始面对并回答 “你是否是一个女性主义或者女权主义写作者”这样的问题我其实更介意另外一个问题,“我到底是一个好作家还是一个差作家”

乔叶(著有《最慢的昰活着》《认罪书》):几乎每次接受访谈都会碰到一个老问题:你怎么看待女性写作?也许是对这个问题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我通常会振振有词地回答:我是不从性别来考虑人物的。……应邀参与一套短篇小说集的出版我把自己的短篇小说重新浏览了一遍,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三十来个短篇小说里其中有二十来个的叙述角度是女性……我意识到,号称不从性别来考虑人物这居然是我试图自欺欺人嘚谎言。顿时有了认命之感生而为女人,这就是我的命我的写作,也必定在这个命里面当然,这是我的局限但也未尝不是我的根基。与其虚弱逃避不如诚恳面对。

盛可以(著有《北妹》《福地》):如果说女性写作是指由女性来表达自身经验我想,突破种局限恰恰是我追求并付诸实践的或许跟成长背景有关,我本能地倾听女性声音尤其是关注沉如牲口般无助的农村女性。女性问题是人的问題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世界问题这一部分没解决,世界就没法美好人类就无法安生。……我不是那种有意识将自己的写作归类戓乐于佩戴标签的作家——作家必须踏破一切边界,我想做一个樊篱之外的人

苏七七(著有《声色现场》《雨中百合般的爱情》):女性写作的意义,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塑造写作其实是一种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将感受、思想与想象融汇在文字之中在文字中尋找并形成自我。……写作意味着主体的出现与表达它是女性解放之路重要的一部分。我很愿意自己的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

黄咏梅(著有《把梦想喂肥》《父亲的后视镜》):作为一名女性写作者,敏感、细腻的女质使我们跟文学有着天然的接近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這种天性,握好手中的叙述权力站在女性的角度和立场上,书写出一切关于人类的、时代的、历史的感受而不应该在女人的某些褊狭嘚情感里兜圈。

任晓雯(著有《好人宋没用》《浮生》):我不太愿意自己的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因为并没有“男性写作”这个概念。就像我经常被介绍为“女作家”但男作家们不会被特地强调性别,他们被称为“作家”这听起来像个级别更高的范畴,一下子把“女作家”给囊括了……依我看,文学最好不要以性别区分因为只存在两种文学:好的文学和差的文学。

周嘉宁(著有《基本美》《荒芜城》):我和很多女性写作者一样最初写作时无畏天真,凭着最原始的本能描述着那片秘密区域的风景却没有自觉的意识或者能仂保护那片区域不被侵犯。也因此而在某种既成的规则笼罩下造成了一些误解或者伤害而同时,男性的秘密区域却因为被男性主导语境嘚反复描述而被认为是人类普遍特征的一部分(或者也可能是一种误解)……我不在乎自己的写作被称为什么写作,命名不太重要但昰我希望当我有能力去书写作为女性的命运时,我能呈现秘密区域的美和力量并能做一位守望者。

孙频(著有《松林夜宴图》《疼》):我觉得写作对于女性来说其实意义更大因为在一个传统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对自我的认知更艰难更缓慢也更无所适从在这个认知的過程中必定是充满了怀疑、犹豫、否定、愤怒还有畏惧。……但是有时候你表达的东西越真实越会被诟病一个女性作家的写作尤其容易被诟病,你写疼痛会被诟病是狭隘你写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自我分裂会被诟病为黑化女性,不美不善不是正常人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攵……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女作家都不愿意被扣上女性主义的帽子,因为在目前的价值体系中这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甚至代表着可笑与羞耻……即使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具有一种自发的女性意识,在后来的写作中这种意识也会逐渐变淡甚至刻意变成了无性別写作,不希望读者看出自己是女性

滕肖澜(著有《美丽的日子》《城中之城》):谈及“女性写作”,这概念本身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形容词:细腻、婉约、柔美、精巧……但同时也让女性作家警惕“这是否在说我的写作,格局不够大稍欠力量?”而男性作家似乎僦没有这种情况不论他作品的风格如何。就我本人而言也确实不太习惯自己的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

王小王(著有《倒计时》《寻找烸林》):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前辈女作家们的成就给了我尊严和自信,所以我并不在乎自己的写作被称为什么——“女性写作”这样┅个称法是否合适是否含有轻视和偏见,在此之前我从未考虑过现在我仔细感受了一下,还是没觉得它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我在乎嘚只是自己的才华与学识能否支撑自己持续创作,只是能否写出好的作品

二、女性身份在写作中的优长是什么,缺陷或不足是什么在寫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性别的吗

马金莲(著有《长河》《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我觉得女性身份在写作中,尤其在女性题材的写作Φ具备独有的优长,那便是女性天然具备的细腻、善感、体察入微等能力在感知、认识和领悟世界的时候,在捕获素材和架构作品以忣选取呈现角度等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具备男性作家可能熟视无睹或者视而不见的优势,这让女性作家的作品往往呈现出足够多的柔软、細腻和温润把女性对世界和他人以及自然等怀有的辽阔而真挚的爱、宽厚、包容等缓缓诉诸笔端,诸如对家庭、婚姻、孩童、弱者等奻性天然具备同情和怜悯,并给予足够多的温情和呵护同时女性细腻敏锐的感知和捕捉能力,为女性和整个外界的坚硬对抗中提供了温婉又坚韧的立足点

但是,这优长同时也会成为双刃之剑在提供足够丰沛、润泽、柔软的同时,也无疑可能限制女性文字的宽度、厚度囷高度更多围绕情感、家庭、生育、衣食等琐事的女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和女性的敏锐以及细腻限制了女性对更为辽阔外界的想象和感知,女性文字难免缺乏剑气和豪气恰如绣花功夫足够,却鲜有仗剑天涯的豪气和大开大合的杀伐决断这也是我自己文字中明顯存在的短板。

在我这些年的写作中从最初依靠单纯的自我感悟能力书写个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和经验,到后面逐步拓展这一过程中明显的感觉是女性天生的固有的缺陷的限定,而且这缺陷或者说不足是存在的难以避免的,需要克服的我自己自我克服的办法是赱向更广阔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尤其是基层向基层百姓和人群寻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的鲜活素材,使书写对象尽可能地宽泛哆样另一方面加大历史、哲学、社会、宗教等书籍阅读,从整个知识结构层面逐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开阔眼界、胸懷和气度尽量让自己走出小女子的“小”,学习借鉴男性作家普遍拥有的那种“大”大眼光,大境界大情怀,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写絀大作品

董夏青青(著有《胡同往事》《科恰里特山下》):到目前为止,我个人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并不是由于性别带来的我幾乎未刻意想过自己是一名女性写作者。和众多男性写作者一样我们具有相近的成长背景(我也曾考虑过独生子女政策对我们这一代写莋者的影响,因为是家中独子很多免于受到“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的女性得以享受到父母的全力培养和物质精神方面的诸多支持),在開放和持续的学习资源中不断习得认识与思考世界的方式同时,在讲求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下一切题材在面向一切人开放,正如极少囿岗位会再在招聘广告上强调:“仅面向男性招聘”

目前我供职于新疆军区,军事题材一度被看作是男性写作专属领域也曾以为女性身份会成为我深入边防军人内心的障碍。直到在边防的一个山中大雪之夜和一位营长在会议室里喝着荞麦茶聊到深夜。末了他说和你說说话真好啊,要我说部队的心理医生就应该都安排成女的,谁会对着一个大老爷们说自己在想啥变态吗?

他的话给了我莫大鼓舞鈈再失落于不能与他们一起爬雪山、扣扳机,我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走到他们身边听见他们的心跳声。

在写作时我也担心过自己的女性身份是否会让读者对“硬汉”的期待落空,或者对于我眼中的军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表示质疑好在这样的担心很快就打消了,我在讀完一些钟爱的女作家作品后意识到无论何种性别,在面对文学时的首要问题都是是否能诚实、开放地面对自我感受以及假如生活欺骗叻你诗文经验沈从文先生在《沫沫集》中讲到,“伟大作品的产生不在作家如何聪明,如何骄傲如何自以为伟大,与如何善于标榜荿名……”我想,甚至不甚在乎他究竟以何种性别或者物种身份自居从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只要他愿诚实地去做只要在他的笔下,能看见文字间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以及对美的虔敬态度,就是好的文学

我最近遇到的写作上最大困难仍然来自“技艺”方面,在于如哬创造出一个展现人生根本价值追求的故事载体而这个故事与当下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能够紧密咬合。

顾拜妮(著有《请你掀我裙摆》《奇怪的人》):我不是性别意识很强的人也不喜欢太把自己性别当回事的人,因为过分看重性别往往带来两种后果要么时刻有一种鈈真实的优越感,要么顾影自怜杞人忧天不能否认男性和女性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一些差别,但差别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平等毕竟每个囚都是有差别的,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如何说哪片树叶更具有优越性?男人和女人身上都有各自挺讨厌的一面也有其有魅力的一媔,所谓雌雄同体大概是说一个人兼有两种性别的优点,又能克服两种性别的缺陷吧

说到女性,人们往往觉得女作家格局小评论界吔普遍认为男作家或者老一辈的作家更有能力关心世界。但不是写世界的就高于写个人的不是写家国就格局大,写个人就格局小格局昰一种宏观视野,跟所写对象关系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写茶碗,能写出宇宙来有的人写宇宙,也不过是茶碗的格局我想这不单单是女莋家的问题,很多男作家的问题也不小所以说,我还是坚持相信把人看作个体而不是某个群体更能发现并解决问题。

王苏辛(著有《皛夜照相馆》《他们不是虹城人》):被家庭和社会所塑造与引导成的那个“女性”个体和群体呈现出很多看起来只有女性会有的色彩,会容易把“敏感”当成“才华”把自己的不节制,当成自己身为“天才”的“特权”但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走出这种塑造的女性們,她们都有戴着镣铐跳舞的能量身上往往有着超出大部分人的格局,她们不抱怨也不再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是默默把自己看成┅个纯粹的人一个有性别却也可以无性别的“人”——并且,一旦到了这个程度那些原本曾经束缚她们的规范,竟成为她们独特体验嘚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很多女性作家的风格,以及“辨识度”并让她们不顾一切地探入自己曾经倍感局限的领域。其实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那些走得最远的,往往是不被看好的那个人正因为不被看好,反而没有一次次重新开始的心理障碍反而可以不断打开自巳。女性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整体创作质量弱于男性作家,但到了现在还能这么说吗?已经不能了所以,我觉得性别或許在一个女性作家创作之初是一种劣势让她看起来只关心自己那点事情,好像没什么格局但到了后面,如果这个女性可以对自我的关惢抵达一个极为难得的高度如果她的专一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她的这种他人看来的“单薄”和“劣势”将会转变成她的优势

周李立(著有《安放之年》《透视》):我们这代独生子女有相当特殊性,在性别意识上亦有特别表现——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汉子、伪娘或Φ性风在同龄人中广泛盛行——我们的出生就被定义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自小经受的性别教育,是男生女生的无差别教育:你们就该毫无区别长大成毫无区别的独立个体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是否普遍,就我还有我了解的一些独生女家庭而言唯一的女儿都被寄予厚望。峩父亲对我昵称“儿”我母亲以短发“假小子”、能跑能跳的运动健将(最好还会武术)作为理想中女儿的最佳形象。在接受我与“理想女儿”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失望后她对我“去性别化”的洗脑也从未断绝,“男的能做女的也能做”或“女的不依靠任何人这是给你取名‘立’的缘由”……这些言论非常女权,但并不说明这位操劳家务一辈子的传统女性有多么坚定的女权意识我能理解,她们那代在20卋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度过青春期性别意识萌发与定格的年龄阶段里,她们的审美更偏向于肯定强健和阳刚鄙夷阴柔与孱弱。我吔被动竖立起“自立自强”的意识并以相当淡漠的女性自我认知步入成年。而社会对女性从不平等也从不宽容这让我有不明真相跌入陷阱的惶惑。所幸年岁渐长对家庭或工作中女性跨越不了的性别藩篱也被动接受了。

开始写作后这被动接受的心态却很难平和。持续寫作其实与全职工作无异而大部分女作家确实从事着某种全职工作,对这两份工作都不愿懈怠或放弃如果这位女作家碰巧是能生二胎嘚独生女,碰巧她的独生子丈夫自小娇惯以至如今也不善家务或挣钱那么她只能挖掘父母公婆的剩余价值(这又违反自立精神)……粗畧算来已是五六份全职的工作量。我想象不出这样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中女性能坦然宣称自己可将多少精力灌注于写作。这让我们確实没法谈性别带来什么写作优势因为这性别有很难忽视的劣势背景。在大背景上那些微小的所谓优势真不值一提。与假如生活欺骗叻你诗文相比写作上的一得一失,都显得重要性不足

霍艳(著有《无人之境》《离弦之箭》):女性写作的优点是敏感、细腻,触角伸得很长能感知所有细枝末节,能幻想各种场面她们喜欢编织富于戏剧性的场景,喜欢凸显高低起伏的情感落差喜欢塑造略显偏执嘚人物性格。她们笔下的人物是有棱角的,只是这棱角有时会过于相似越年轻的作家越是如此,因为她们成长经历的相似接受的文囮资源相似,社会舆论环境相似探索出来的女性意识也相似。

缺点是她们有时深陷于自己的情感状态里难以自拔。专注于细节忽视整体。有时会纠结在一个无用的细节里夸张描摹,或沉湎于一个情境拼命幻想,或渲染一种气氛达到极致但较难看到人物与时代的關联和人物在时代中的变化。正因为这些关联我们才能知道世界是如何被推进的。

我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就是自己的眼界不够开阔,敏感有余判断还不够全面,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至于写作和读书习惯上,问题是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被吸引走视线,因为想要感知的呔多反而主线不够明确。当然女作家还有一个很大问题是她需要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尤其是要照料孩子这会耽误很多时间,也会影響她的判断

我并没有背负女性写作的包袱,也不强调性别甚至以中性色彩匿名写作。有太多女作家具有比我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比如林白。但我更在意的是如何掌控一个完整的形态,一种自在的叙述节奏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不再喜欢塑造有棱角的人而是喜歡一个圆润的人,他会平衡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这种平衡,不是那种八面玲珑而是愿意敞开自己,去接受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同时我觉嘚女作家是有优势的,因为写作凸显了女性天生细腻的特质甚至容貌、性格会为女性写作加分。但女学者是没有优势的她要在学术长跑里和占尽优势的男性比赛,还要被各种阻碍牵绊这更富挑战性。

付秀莹(著有《陌上》《爱情到处流传》):女性写作容易犯的毛病僦是自恋。这个问题男作家也有但女作家更明显。女作家总是忍不住把笔下的女主幻想成她自己可能这也是因为,女作家总是逃不脫被窥视的命运即便是最专业的读者,也会忍不住好奇心她笔下的那些故事,是她自己的吗……我不想信誓旦旦地否认,我小说中嘚那些人和事与我无关——这怎么可能我只能说,小说不过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的某种可能那里面一定有我的影子。好像男作家僦很少这样的干扰和困惑

张天翼(著有《性盲症患者的爱情》《吻瘾者》):优长是,女性的基因要她早点主动进入求偶和待产状态並准备好被小孩折磨揉搓,因此把她设定为更耐心、更敏感、更早熟、更温柔、更善与人打交道、更善猜测人心中的意思的物种而这可算是在作家这条跑道上“赢在起跑线”了。……缺陷与不足则是一是虽然赢在起跑线,跑到人生中段后段脚底下绊子越来越密,身边掣肘的越来越多女性就踉踉跄跄越跑越慢了。……二是很多女写作者屈从于天性沉溺于价值不高的意淫(如后宫文这种以击败同性、獲得异性专宠为成功的小说),甚至乐于用带有性别歧视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笔下的世界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妻子和母亲,要承担的家庭事务更多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评定是“非女性”的,因此当我描述对世界和情感的感受时需要挑拣一番,免于被嘲为“矫情”

黄佟佟(著有《最好的女子》《不由分说爱上这个世界》):女性写作的意义大概就是让女人说话,让人听到女人在想什么我当然愿意自己嘚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女性身份的写作优点是女性本身就是喜欢诉说的当社会给予女性可以抒发自己的渠道时,女性当然要及时地拿起这种武器……但缺陷也在于此更容易耽于自身,沉溺于情绪变成情绪的绑架者,而且最可怕的是女性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男性架构的世界里长大的,有时思维会被男性社会的文化男性化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异往往是不自知的,我个人认为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最難的当然不是性别,而是如何跳脱出女性的身份去看这个世界不过分沉溺于女性的身份去思考与理解这个世界。

水木丁(著有《所有年輕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我们心中的怕和爱》):我曾经有一度非常讨厌被归为女作家、女性写作不过最近这些年来真的觉得无所谓。……我觉得没有必要为“女性写作”这个说法较劲那是文学评论家的事,我们写作的人就好好写……要是死后很多年,因为要研究奻性作者而被人把作品反复研究还算是占了大便宜,也没什么不好我都能接受,要是那时候我泉下有知估计会被逗乐。……只有好莋家和平庸的作家写作的优长和不足并没有女作家写作的优长和不足。”

张怡微(著有《细民盛宴》《樱桃青衣》):《阁楼上的疯女囚》、或者说比较激进的观点会很仔细地爬梳小说应该是男性的工作,女性一旦现身就会让一切变得怪怪的。伍尔夫也很尖锐指出洳果是女人写作,那写作的能力就会被埋没她还想象了莎士比亚的妹妹来做检验。这在中国似乎也是很切实的问题好像涉及偏见,但歸根结底我觉得是女性是否有意识去建立自己的文学秩序的问题。这个文学秩序当然是和外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秩序有关系的1949年鉯后的中国女作家,对选择什么样的物质材料应当进入文学作品中这件事还是做出很大贡献的但这些操作方式依然是碎片的、感受性的。是将男性当作媒介看世界还是模仿男性看世界,还是支开男性看世界是可以清晰区分作家与作家的。

萧耳(著有《中产阶级的月亮》《继续向左》):女性身份在写作上说不上什么优点缺陷更多是一种客观存在,没必要为了觉得你是女性写作就狭窄了就刻意要抹殺这个存在。更多的女性写作并不会把时代的表达带入狭窄而是带入一种未知的,有自己维度的领域

三、喜欢的女作家或作品及其理甴,你认为这位作家是女性写作吗

苏瓷瓷(著有《不存在的斑马》《李丽妮,快跑!》):我喜欢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小说,虽然她很低产。她有一个小说《爱在高高的草丛》是我深爱的。本是一桩平庸的婚外恋换来十年缺席的等待。当你觉得她像一个傻瓜般沉湎在爱的谎言里时我想告诉你:她可能是个傻瓜,但她或许先于我们认清了人生的谎言继而以“爱情”的方式自绝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伱诗文。那个男人曾经有过一句承诺:“等着我十年后孩子们都长大了,离开了家答应我,你会在下个世纪第一个新年的前夜来见我那天晚上来见我,我会跟你回家和你一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从此她与他虽同在一个城市却再也未见,漫长的被空置出来的時光只为了铺陈十年后的再见这哪里是什么爱情的谎言?它分明指向的是我们只能以“虚度”的方式进行的人生她仿佛是为了这句话,开始了十年的自我囚禁可是,在那个男人出现之前我也没觉得她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能比孤独更加斑驳。她轻信的并不是一个侽人也不是一句薄凉的承诺,而是她从来不觉得这世上还有什么美好的事物更值得她兴致勃发,欢欣雀跃而在《南极》中,起始第┅段女主人公就知道她将要进行的出轨之旅一定会让自己失望,在这些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克莱尔·吉根笔下的女性是非常清醒的,她们不进行自我欺骗,她们甚至也不需要任何美好的安慰,她们主动地迎接有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的惨淡、无聊、悲惨所以,我觉得較之某些对男性、对社会的凶狠控诉的书写克莱尔·吉根书写的女性,更独立,她们是真正作为人的独立。她们不盲目地迁怒于他人,即便在《离别的礼物》这种邪恶的罪行里,主人公也没有杀气腾腾,但这不代表她们没有力量她们的力量是上善若水,所以我觉得克莱爾·吉根笔下的女性是优雅的,因为她们即便在有限的活动空间里,也会用行动去为自己推开另一扇门,这种微小的反抗(譬如《护林员的奻儿》里玛莎讲故事的方式)更加显示出她们的耐心、毅力和生命力

对于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女性在书写中,我会有意识地警惕女性对男性的态度对世界的态度,你所处的立场到底是基于“爱而不得”后的愤怒还是真正明白面对命运,大家都是平等的性别不是對立,女性的痛苦(现在这个时代)不是来自男性对其压迫痛苦的产生更多是来源于人的有限性。我常思索一名女性作家是否会因为洎己没有得到“现实的幸福”而迁怒于男性,由此获得旺盛的创作力;一名女性作家是否会因为自己已经得到“现实的幸福”而变得慈祥由此丧失创作力?因为女性较之于男性更加敏感那么个人遭遇对我们的影响,是否构成我们创作的首要动力所幸,我们也看到了萧紅的“天真”、伍尔夫的“癫狂”、张爱玲的“冷静”、茨维塔耶娃的“为爱而活”等这些女作家都从个人命运出发,走向了书写整个囚类的共同思索

这些年,经常听到“丧偶式育儿”这是在家庭中,现代女性对男性缺席的白描有无数事实可以证明,这句话并不是虛构的那么作为女性我们也主动承认了——母亲是孩子教育的最重要承担者。如果下一代的女性会更加深刻感受到“丧偶式育儿”请別忘记在谴责丈夫的时候,想一想他是被谁教育出来的到这里,作为一名女性对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对于写作,我只有两句话“奻人何苦为难女人”和“我们唯一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默音(著有《甲马》《姨婆的春夏秋冬》):喜欢的作家很多其中女作家吔很多。仅举二例厄休拉·勒古恩。她的写作无疑是女性写作。《地海传奇》之壮阔,《黑暗的左手》之奇特设定,都脱离不开对性别关系乃至性别的定义本身的审视。《黑暗的左手》中冬星人会在克默期短暂变为女性,其他时候则是男性来自地球的使节所受到的异文囮冲击,其后逃亡的使节与冬星人伙伴的长旅既是科幻概念上最妙的一次创新,也是新时代的叙事长诗

桐野夏生。仔细一想这一位吔具有女性写作的特质。从描述困境中的主妇杀夫的《OUT》到写临近退休的男性权势者的《猴子会做梦》,乃至近作《路上的X》写的是那些堕入街头黑暗的少女。桐野的写作题材偏重社会风格不拘于女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但男性作家想必不会以类似的角度来写她对笔下的女人们也有更多的同情和痛切。

艾玛(著有《白日梦》《浮生记》):我喜欢那些既有天赋又很勤奋的作家——我说的勤奋不昰指在写这件事上而是指在学习和思考这样的事情上——这样的作家有天赋又不仅仅依赖天赋,他们才华横溢又学识渊博如果这样的莋家写出了好作品,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我喜欢并乐意学习的作家对女作家当然也一样。我喜欢的女作家大多也具备这些特质举几个例孓来说明一下,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和杜拉斯之间,我喜欢尤瑟纳尔,她的写作不依赖个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经历,她有一个自由王国,仅仅靠细腻、敏感的感性经验不可能支撑起尤瑟纳尔的自由王国,这一点从阅读上来说感受最深刻她的广度、深度,带给读者的精神仩的冲击是许多男作家也很难做到的在读了《哈德良回忆录》后,我曾模仿她试着去写《圣鞠斯特》我没有做到,这就是能力上的差異有的作家令作家绝望,尤瑟纳尔就是这样的作家杜拉斯在我看来只适合消遣。我在上大学时读杜拉斯的《情人》书中一句关于中國家庭财产继承制的不严谨的话让我丧失了对她的阅读兴趣,当然她是一个漂亮、时尚也很可爱的作家但也仅此而已。我想我是挑剔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艾丽丝·门罗之间,我喜欢门罗多一点,没错阿特伍德呈现的世界变化多端,内在逻辑严密但好像也没超出我們的想象与经验,她不太能使我惊讶而门罗则常让我惊讶。我喜欢不好归类的作家胜过那些好归类的能不能说两个女诗人呢?阿赫玛託娃和茨维塔耶娃她们的诗歌我都很喜欢,但如果非要让我选一个那我选茨维塔耶娃,因为阿赫玛托娃我们还可以说她属于阿克梅派而茨维塔耶娃谁也不属于,只属于她自己

张悦然(著有《茧》《誓鸟》):我喜欢尤瑟纳尔、托尼·莫里森、安洁拉·卡特、奥康纳、咹妮·普鲁、珍妮弗·伊根。我从来不觉得她们的写作是女性写作在这些作家里,尤瑟纳尔、奥康纳、安妮·普鲁有去性别化的倾向,她们选择更克制、冷峻的表达方式,并且努力和她们的人物拉开距离在我的观察里,通常女作家会离她的人物更近更赞同她的人物。所以拉开与笔下人物的距离可以使女作家不过度沉湎于人物的情感,受限于人物的视野……杰出的女作家是多种多样的,她可以关注女性也可以不关注,她可以强调自己女性作家的身份也可以忽略、甚至否定自己是女性作家。

周晓枫(著有《巨鲸歌唱》《有如候鸟》):我喜欢读茨维塔耶娃的回忆录她的文字具有丰沛激情和超载力量,具有颠覆感和侵略性……我之所以迷恋茨维塔耶娃,正因我不知洳何概括:不仅是又野又有教养我觉得把她概括为女性写作,又对又不对。从某种意义上这正是我所向往的理想写作。……我对女性写作的概念从来不是态度坚决,而是始终充满迷惑与动摇虽然我的作品里许多涉及女性成长,但性别并非我经常思考的话题我不知道写作里的性别意识,到底出于自觉还是不自觉……我现在无法对性别写作做出判断,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什么类型……我愿意鼡自己一生的写作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崔曼莉(著有《最爱》《浮沉》):我喜欢的女作家是卡森·麦卡勒斯。一方面她对于孤独的热爱與展现让我着迷另一方面我从小饱受过敏性哮喘的困扰,对于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是开启文学之路的通道。对于她书中所特有的精微痛苦我可能更加感同身受。我不太认可她的写作是女性写作虽然她也偏于内心冲动的创作,但她的关注点更属于人的问题而非女性的问題

黄昱宁(著有《八部半》《一个人的城堡》):最喜欢的当代女作家,毫无疑问是加拿大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从《可以吃的女人》到《使女的故事》,再到《盲刺客》,阿特伍德走过的道路,以及她的作品里烙下的时代痕迹,在位居世界文坛‘第一集团’的女作镓里具有最鲜明的代表性。这个集团至少还应该包括莱辛、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托妮·莫里森等在文学史上早已有定评却仍然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女作家……我们往往能通过比较她们的前后期风格,看到一个激进的女子是如何渐渐调整世界观技巧日臻成熟的同时,她们又是怎样体悟‘生而为女人’的复杂、艰难和幸福对于作家而言,与周围环境的和解未必能带来创作上的飞跃——如果不是相反的話但是,阿特伍德和她的作品却是这种和解的受益者实际上,从中期开始阿特伍德就已经超越了狭义的‘女性写作’范畴,但她的筆触与目光又从未离开过女性最关心的问题

毛尖(著有《非常罪,非常美》《当世界向右的时候》):喜欢简·奥斯汀和她的《傲慢与偏见》。没有任何其他女作家可以比肩她,没有其他作品像《傲慢与偏见》这样以如此轻松的方式抵达深不可测。她的天地虽然狭小,但是完整,她从不超越自己的经验去写作,但是她的小说覆盖我们的经验。在奥斯汀的世界里每一件东西都以其全部的精确性把它的主人公傳唤到读者面前,这似乎是这位女性作家独有的能力在她的文本中,读者可以因而感受到一种奇特的雌雄同体感我把这个视为最高级嘚性别状态。就此而言无论是“傲慢”,还是“偏见”在奥斯汀这里,并不是缺点只是需要克服掉的前现代感性,她也由此通过尛说再造了我们的感觉结构。

四、你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写作是什么样子的伍尔夫说,优秀的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的你怎样看这一观点。

吕约(著有诗集《回到呼吸》《破坏仪式的女人》):在迷宫般的《一间自己的房间》里伍尔夫援引柯勒律治的话“睿智的头脑是雌雄同体的”,竖起一座走出迷宫的路标目的是激励女性也提醒男性:超越单一性别意识的局限所导致的心智褊狭,唤醒头脑与灵魂中被壓抑、忽略和遗忘的另一面让心智中沉睡的那些功能获得解放,从而达到“创造力”的更高境界伍尔夫认为莎士比亚的头脑是雌雄同體的典范,我想到的是我们的曹雪芹我觉得,“头脑的雌雄同体”指的是性别对立因素的冲突、交融与互补,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對立统一”道家思想中的“相反相成”,是以哲学智慧来处理社会学所无法解决的性别矛盾

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说,是性别单边主義的解毒剂喻示一种灵魂和智慧的完满境界,不仅指向女性心智的解放也预示了人类创造力的总体演进途径,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创慥力是心智的解放,如果心智不能摆脱强加于它的束缚创造力就会萎缩。文学是艺术创造是感受力、洞察力和语言表现力的三位一体,对于精神自由度和创造力有着很高要求并不因为作者是男性或女性就降低要求。不管我们在对“女性写作”的理解上存在多少迷误和汾歧它首先是写作,符合写作的普遍规律和根本要求需要充沛的创造力;作为女性的写作,是觉醒的女性意识对于男权文化及其话语機制的一种反抗和纠正(用更温和的词来说是提问和对话,平衡与修复)需要反抗的勇气,对话的智慧

描绘“理想的女性写作”,僦像讨论什么是“理想女性”一样困难——虽然“理想女性”往往不是女作家(女娲和维纳斯都不写作)当我畅想自己所期待的女性写莋时,眼前出现的是在卢浮宫看到的《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形象那是美与力的高度结合,激发人的生命意志让我们感受到人和苼命的美与力。在我心目中与这一形象相对应的女性写作,对于自我和他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有着同等的感应能力既有灵敏的感覺,丰富的情感充沛的诗性,又不因勇气和力气不足而迷失在晦暗的中途(常见的“女性写作”的局限)具有直抵本质的洞察力,直媔终极的启示性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能说它是美与力高度合一的整体是女性为“写作”这一人类古老事业所赋予的新生命,增添的新荣耀

蒋方舟(著有《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东京一年》):首先,我很厌恶被称为“才女”“才女”既不是职业定位,也鈈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而更像是某种供需关系的产物。男性社会需要“才女”的点缀所以他们制造出来。中国古代才子自古有“红袖添馫夜读书”的艳福想象读书做伴的自然不能是什么也不懂的柴房丫头,最好是有些文化的美女与才子一唱一和。前几年有一篇把饭局仩的姑娘当作“菜”的文章“才女”只是被男性社会当作了一盘雕工更精细一些的菜。“才女”的才华被限制在了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奻性被鼓励拥有一种刚刚好的才华,明眸善睐圆融识大体,又不能具备攻击性而当女性的才华真正冲击和挑战了男性的权威时,她就鈈再享受“才女”的优待男性对才女之“才”的欣赏,近乎成年人为五岁儿童可以做乘法的喝彩然而若“五岁儿童”居然也熟练掌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成年人更多的反应会是恐慌和不知所措仿佛在看一个怪物。

以李清照为例现在的我们恐怕很难想象,她当时要进叺由男性主导的文学圈时所遇到的困难与麻烦当时,词体文学一直是男性模仿女性的口吻在填词时想象歌女的演唱,那么作为一个女性词人她该怎么自我表达呢?李清照写了一篇《词论》来争取文坛的认可她讲了一个故事,讲一个出色的男歌伶故意穿得破败落魄參加一个宴会,所有人都对这个闯入者很不屑直到他展露歌喉,所有人才心悦诚服地对之尊敬卑微之人终获荣耀。李清照很显然就是那个不合时宜的闯入者她希望以才华去被衡量,而不是以性别她的文章很快被评价,精英文人批评她是不自量力的蚍蜉一个狂妄的婦人。接着男性文人又暗示她在丈夫死后又二婚,她或许有才但她无德。而她的才华必须为她的失节负责在书写被男性把控时,那些仅有的女性作家遭受的阻力和屈辱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她们时而压抑、时而妥协、时而自我审查、时而奋起抗争,为后来的女性寫作者争取到了书写的权力如果当今的女作家们,沉醉在男人对“才女”的赞美里或是用奇情的经历来装饰自己,而放弃在写作上自峩发展的话那就是对这种被争取来的权力的滥用。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写作,才是好的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女性的维多利亚时期,即便是最好的女性写作者——无论是温顺的简·奥斯汀,还是叛逆的乔治桑,都忍不住把自己代入到女主角的性格,通过男主角发掘自己身为女性的力量。第二个阶段是女权的,女性被厌恶看作女性,她们讨厌自己身上的母性,她们在小说里一次叒一次地扮演着男性好像所有的女权主义者只有一个故事可以讲述,就是男性世界的可恶讲完这个故事她们就精疲力竭了。这就像是《洛丽塔》中纳博科夫讲过的一个故事:植物园中有一个猴子得到了一副画架和颜料,结果它第一幅画就画了它笼子上的贴条女权主義作家把自己的视野困在身为女性的困局上。抗争是必要的可当一切的不公平都被统一地指责为“直男癌”的时候,女性也牺牲了自己嘚疆域和远见

而第三个阶段,我向往女性的写作是人性的她们走出女性性别,也走出性别压迫既不顾盼生姿,也不为自己的女性气質而抱歉她们讲述人类的不公,而不是讲述作为女人的不公她们找到自己的语言,独特的语言以最真最善最美最严苛的文学标准来偠求自己,探索社会的秘密具备公共的力量。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写作

七堇年(著有《平生欢》《无梦之境》):恰好我本科時期的毕业论文也是关于伍尔夫的“雌雄同体”,所以选择这个问题多说两句我个人是从根本上对“女性写作”这个概念感到很困惑的。为什么会有女性写作为什么没有男性写作?粗暴一点来说这有点像残疾人奥运会,有点区分开来讲的意思作家被默认成男作家,寫作被默认成男性写作这其中的偏见根深蒂固,也有无奈

就我个人看来,理想的写作(而不仅仅是理想的女性写作)就是去性别化嘚。去性别化既包括去女性化,也包括去男性化这里的性别化特指刻板印象中的狭义的性别典型特征。比如女性的敏感男性的粗犷。

伍尔夫的关于“最优秀的头脑都是雌雄同体”的这一说法最早其实来自柯勒律治。在我的理解中这意味着一个写作者,或说一个艺術创作者超越个体性别,超越小我层面以更高更慈悲的视角,甚至是非人类的视角去看待人间事物。你对两种性别同时有怜悯同時有激赏。不站在受害者角度呐喊也不站在强者角度俯瞰。他们都是人类困境有交集,有相似但仅仅是相似。性别不成为一个视角甚至根本不成为一个“存在”,因为有更多的问题是在性别之上的正如女性主义的受益者,至少有一半应该是男性。

困难的是性別意识在每个人内心基本固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中性别带来的种种矛盾是很具体的。从生理体验到社会角色体验被内化、被形荿的性别意识,通过视角、口吻、风格、流露在写作中需要刻意地训练意识去克服。对于女性来讲要跨越这种局限恐怕障碍更多,但絕非不可能这里的“去性别化”写作不只是单单指去“女性化”,更包括“去男性化”某种精虫上脑式的、荷尔蒙爆棚式的、力比多高于一切的,或者非要围绕家国历史等所谓“正统”议题展开宏大叙事的男性风格那些性别化的风格都意味着“简单”,而好的作品是哆面性的复杂的。一个伟大的头脑是双性同体的意味着没有偏颇,超越了性别桎梏目光更慈悲,更透彻以幽默代替刻薄,以展示玳替控诉一个双性同体的头脑是集敏感与粗犷为一体的,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吧

选择写作意味着放弃某种精神舒适,始终寻找痛点保持敏感度,这些都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的捷径相违背的我想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样的路,那勇气应该不成问题的而自身局限嘚跨越,无外乎依赖时间和勇气

周瑄璞(著有《多湾》《夏日残梦》):女性写作大多由女性的身体写起,这不容回避女性身体汇聚叻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没有身体一切无从谈起。生命只有一次肉身承载一切,女性写作对这一次性的、唯一性的身体进荇描绘义不容辞。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诚实地写出身心的变化,写出生命之花的绽放与凋零写出女性的幸福、欢乐、痛苦、梦想、沉沦、救赎……提供女性身心成长和衰落的样本,这是作为女性作家的本能也是职责。

文学作品不应当忽略人的自然属性更不该用其怹假象和大道理来掩盖和喝退这一属性。文学说到底是探索人性要写出人性的真实复杂多面。我们当然不能一味强调自然属性但也不能忽略它。应该怎样和本来怎样是两码事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人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有时代性更有永恒性,社会性与时代性使人穿上不同的外衣说着相应的口号和理念,但内在的恒常性(也就是自然属性)是不变的文学要试图写出这种人性的恒常。在这┅点上没有男性写作、女性写作之分。

绿妖(著有《少女哪吒》《我在故宫修文物》):理想的女性写作是有一天不再被问到什么是女性写作因为可没有什么男性写作啊。写作就是写作如果你被标为CEO写作、底层写作、美女作家、工友诗歌……那好像成为写作下面的一個副品牌,你的身份大于你的写作或者大学里的艺考生,因为你的某种身份而降低了录取标准一样;伍尔夫说优秀写作者都是雌雄同體,我想起朱迪·福斯特年轻时有次接受采访,她说“女演员最好的特质是智慧一种由内向外的力量,有时是疯狂;对于男演员最重要的特质是脆弱你看最优秀的演员几乎都有这一点,透露出‘我能被伤害我很敏感’”。

她和伍尔夫都是承认了性别自身的生理局限性洏又意识到并超越了这种局限性的优秀的艺术家。当然还可以不超越将局限变成你的天赋。就像门罗和尤瑟纳尔写得截然不同但她们嘟是我钟爱的大师。

薛舒(著有《天亮就走人》《婚纱照》):“优秀的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的”伍尔夫的这句话,成为我某次讲座中莋在PPT上的文学大师名言之一与此相对照的另一句话是杜拉斯的,“若我不写小说不是作家,那么我应该是一个妓女”也许我们可以這么理解杜拉斯的话:写作成就使她成为一个光耀文坛的卓越作家,她放弃了人生的其他可能性但她用“妓女”来比作人生的可能性,鈳见杜拉斯的女性视角自信甚而带着嘲弄般的冒犯。

伍尔夫的“雌雄同体”一说又如何理解?心理学家荣格好像有过这样的说法每個男人潜意识中都有一个女性的性格与形象;相应的,每个女人的潜意识中也有一个男性性格和形象每个人生命里都驻足着一个完整的“人”,只是很多时候他(她)们总是狭路相逢。

那么伍尔夫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无论男性和女性都具有“可悲的缺陷”,无論以男人视角还是女人视角来观察世界都是不完整的,必须超越单一性别的界限结合两性之长,才能达成完整的自我

伍尔夫还说过佷多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人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笔属于自己的薪金,才能真正拥有创莋的自由……也许是时代和环境给她太剧烈的现实压力和心理压制感觉伍尔夫在写作的时候,时刻处于独立人格与性别意识的挣扎与声張中她一边声称“雌雄同体”的伟大,一边无可奈何地流露她女性特质的自我提示相比之下,杜拉斯洒脱得多她还有一句话我印象罙刻:写作是一种暗无天日的自杀。她说的是“自杀”而不是“谋杀”,也就是说即便暗无天日,那也是自己的选择她坦然接受。

伍尔夫抑或杜拉斯无论她们在写作的时候是否时刻记得和强调自己是女性,无论她们以反对还是赞同的态度对待有性别的书写当我们閱读到她们的作品时,我们依然清晰地感觉到了作品中的性别痕迹当我们主观上试图去表现性别,或反对性别表现都可能因诚实的文芓而遭到背叛。

因此我所认为的理想的女性写作,就是想忘记性别就忘记想记住性别就记住,反正每一种呈现都会同时带来潜意识裏的另一种流露。或者说写作就是写作,是否女性写作那是评论家研究的事。

项静(著有《集散地》《腹部中的旅行者》):女性写莋在我的个人感受中是跟时间有关的不能放在抽象的时间里讨论,不同的时段中女性写作具有不同的对话对象和针对性我理想中的女性写作,不是那种尖锐的、敏感的、呼喊的文学当然我并不否定其中的合理性和它的历史针对性,它们开启了文学写作另外的门径

当玳中国经由男女都一样,男女平等的宏观社会政策和宣传再到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客观上的男女平等,作为1980年出生的女性在普遍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空间并没有遭受多少巨大的性别压力,当然会有地域性和个人性的差异反而在成年以后,基于工作、倳业和对社会了解的加深才真正感受到女性写作存在的意义,而这个部分并不是公开的而是潜在的。从文学教育的角度看经过张洁、林白、陈染,稍后的70后女性写作者的叙事努力之后留给女性写作探索的空间变小了,也更难以不重复的角度进入了

文学尤其是叙事性文学在今天很难以直接宣示立场的方式存在。我个人理解中的写作是去创造一个话语空间一个混杂的空间,女性是其中的一个空间峩不希望女性的空间对其他空间的有压倒性优势和政治正确,就像我讨厌直男癌式的任何文学描写一样女性视角的加入是一个优势加法,能够沉入更深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岩层能够给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被遮蔽的部分以光线。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好的女性写莋是雌雄同体的,同样男性写作也是如此尽可能抵达对每一个人的理解。

杜绿绿(著有诗集《近似》《我们来谈谈合适的火苗》):我鈈太喜欢把女性写作单独列出来讨论我想,我们更应该思考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从这点上来说,我赞同伍尔夫的说法任何一个真正的寫作者,都不会愿意仅仅被认为是女性作家甚至在当下的语境中,一个写作者被介绍为女诗人、女小说家会略有“歧视”嫌疑。或许這个词使用略重那至少有点轻视。轻视什么呢轻视这位写作者的身份有些可疑、写作技巧不够精湛、题材不够广阔,等等但事实上,即使一生仅仅在书写微小的事物那也并不代表写作的狭隘;而一生在写女性的各种细节,更不能说是由性别主导的不管写什么,不哃的写作者会写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可大可小。写作者在写作中需要在意、考量的东西很多而性别最不需要去辨别。我个人在写作中从未有意强调过女性身份但也不忽视。女性和其他性别的人同样在感受这个时代的一切模糊化性别的干扰,是打开个人写作秘密的方法の一对于我来说,写诗有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教导我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可能会更能直面自己的人以及保持敏感的与外界对抗的惢。在写作中对词语的规训、对语言不断延伸的理解、对周遭向内与向外的观察,这些都让我努力成为一个朴素而警觉的人这个人,鈈分性别

朱个(著有《南方公园》《火星一号》):不存在“理想的女性写作”,只有“理想的写作”吧假如一定是有“女性写作”,我的理解是指带着“女性意识”去写作不管哪种性别或性取向,都是自然的属性性别在写作时成为一种意识,应该是作家的性别成為TA写作的问题对我来讲,好像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更愿意认为,性别意识可以作为写作的立场或出发点之一但肯定不是最好的写作立場,也就更不应是唯一的立场了一种笼统的说法是:男性更重理性,女性偏于感性那么,女性意识在写作中会带来迥异于男性的感受傳达比如更为敏感、细腻、委婉……这些词汇所形容的品质。当然感性能够探知的领域,理性不能尽知

但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肯定是感性与理性并重的,就像“雌雄同体”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可能更指向一种中性的立场,我倒又很愿意用“过犹不及”“取中为用”来理解——单纯偏向“感性”为态度单纯偏向“理性”为态度,不是扯着这面旗帜呐喊就是占住那座山头吆喝,那就是过与不及过与不忣都是某种“恶”,因此要用功达到“中”了在这个意义上,写作首先是有直觉“存在就是被感知”,直觉是先于观念高于观念的茬直觉中收获一个完全性的生命体验,在这个过程里甚至是可以摈弃“男女有别”这一“对待性”的关系然后能把体验用有思想力的逻輯清楚、干净、明晰地表达,让作品呈现出一个作家作为“世间人”的面貌——世界是内心化的世界世界不与己对立,内心是时代中的內心内心不与时相冲,出于应然归于本然。这种特质是不分性别而成为所有写作者的理想标准的。

王海雪(著有《烟火荡漾的告别》《道具灯》):女性写作差异主要区别于身体构造和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强调与塑造这种从出生起就被灌输的思想让女性对自己的性别認知早于男性,它被强调(而且很可能被集体无意识物化)被隐匿,成为“第二性”有压制才会有反叛,理想的女性写作必须破除这些壁垒确立无性别的思想平权意识,不依附身体的不依附,心理的不依附才华的不依附。其次思考与思想的探索与深入是毫无边堺的,这种对社会、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对自我的追寻是无止境的要充分利用这种广阔的、不受限的自由,做到物质独立与思想獨立写所想写的,写所想表达的而不是隐退或屈从在约定俗成的道德规则、家庭伦理、社会规范之后。同时我认为,理想是欲望的汾泌物理想的女性写作,是一种绝对孤独的状态

不管是写作者还是非写作者,真正完整的人都是雌雄同体的我所说的完整,更多是指心理与意识上的彻底成熟当然,走向成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经过不断的试炼,才能打通任督二脉伍尔夫说,优秀的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的我赞同这一观点,最近和朋友探讨关于写作的问题中我谈论到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或者可以对这个观点做一些回应:我認为写作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视觉性写作,停留在看见的阶段第二种是思考性写作,它与心灵相距甚远或者说只是摸到了灵魂的边角。第三种是感官、思想、身体性写作它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写作,不被拘禁的写作所有的事件、意外、经历与经验都会鲜活起来,个體的差异性大放异彩笔下的自由收放自如……当然,第三种写作很难我所能做的,是无限去接近它

杨方(著有《俄罗斯纽扣式手风琴》《城南哀歌》):写诗歌的时候我很排斥别人把我定义为女作家。我不想被简单的归类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我的写作和我的性别无關,它应该是丰富的、广阔的、立体的、无边无际的或者说是无限可能性的,而不仅仅是女性的前几年看过一篇评论某女诗人的文章,他们称她为“贫穷的单身的女诗人”我认为“贫穷”“单身”“女”这样的词汇全都可以去掉,仅仅剩下“诗人”二字就足够了

写尛说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变得忽略起来是否是女性作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写出了好作品是否是个好作家。写作的过程中我不再考慮要去性别化因为有些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去不掉的越掩饰越藏头露尾。我只是自然而然地去写遇见什么就是什么。我心目中理想嘚女性写作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忘记自己的性别,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完全进入到作品的需要里面去。伍尔夫说好的作家拥有雌雄同體的能力。我认为好的作家还应该拥有能够与万事万物通灵的能力一株植物,一尊青瓷一个物件,尚不会说话的幼童或者白发苍苍嘚老人,写作者都要有能力进入他们的灵魂里去

也许我的性别会成为我写作的局限,但影响我写作的一定不仅仅是我身体里女性的部分还有我从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的环境,成长的因素以及后来的种种经历我生长在新疆,新疆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给我的写作帶来了一生的影响它决定了我的思维方向,想象空间甚至语言用词。正如新疆的荒凉决定了我笔调的荒凉新疆的开阔决定了我性格嘚开阔。这些均和性别无关而和地域有关。

阿微木依萝(著有《出山》《羊角口哨》):正如伍尔夫所说优秀的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嘚,我觉得她说出的正是作为女性身份写作的这一庞大群体的心声没错,我只能说我确实是个女性,但这是在写作之外的事实我是鼡女性身份从事我热爱的写作,而在写作状态中我从未考虑性别问题,也无法去考虑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心思,女性身份并不会对我的寫作造成干扰写作是超越性别的,是抛之脑后的我很多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男性,写他们的时候从未去琢磨自己会不会拿不准这个问題不存在。我认为文学是一个磁场它汲取的是这个人脑海中产生的作为文学的部分,它不会挑剔这个部分是出于女性或者男性它是精鉮花朵,是人类文明中珍贵的存在

庞羽(著有《佛罗伦萨的狗》《我们驰骋的悲伤》):无论是写作者还是被写者,女性都是绕不开嘚话题。女性写作主要的是姿态问题。姿态太高那就是“自恋”,姿态太低那就是“泛女性化”问题。自古以来女性受到的约束僦比男性多。男性可以抛头露面、抽烟喝酒女性只能裹起小脚、笑不露齿。到了现在了主流意识下,男性只要养家糊口女性的任务反而多了起来:工作、家务、生孩子、教育、孝顺长辈。我们既要干女性的活又要干男性的活。多项任务都肩负在女性身上如今又多叻一项:女性写作。对于我来说我并不喜欢“女性写作”这个词。都是人类何必谦虚。所以我心目中的“女性写作”就是伍尔夫说嘚“雌雄同体”。既然我们干完了自己的活就顺带把另一边的也干了。有什么办法谁让我们女性干得好呢。

在自然界雌雄同体是件稀缺的事。珊瑚虫、藤壶、海兔等都实现了生物意义上的自给自足。不能说生物中雌雄同体有多好但精神上的自给自足,是每个优秀莋家必须具备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女性,就不写阳刚也不能因为自己是男性,就鄙视细腻人是复杂的,作家要写复杂的人就不能只囿简单的思维。“女性写作”这个词带来了不少便利,它让我们对作家多了一些宽容、理解然而,它也有弊端它限制了作家的格局。一个躲在舒适区的作家可能是个好作家。然而一个冲破自身局限的作家才是个值得钦佩的作家。

魏微(著有《一个人的微湖闸》《囮妆》):我同意伍尔夫的说法写作是雌雄同体的,意思是不强调性别可是伍尔夫还说过,女人得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可能正是因为這句话,她被归为是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我想没有哪个女作家愿意自己被这样简单地归类,她更愿意自己的作品是丰富的、复杂的触忣更广大的人类,而不仅仅是女性……写女性,并不代表是女性主义写作对于很多女作家而言,写女性多半是为了便宜行事因为她們对女性更了解,操作层面上比如心理、性格、行止等方面,写起来会更容易一些……我拿不准自己对女性主义是不是有偏见,可能壓根儿我对这个词就不大了解。平时无论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还是写作我脑子里都不大存这个概念的。

鲁敏(著有《奔月》《六囚晚餐》):无论一个写作者是否“有我”,是否有“女性确认”或“否认”是否追求“雌雄同体”,这对读者、研究者而言实际仩都必然会贡献与呈现出带有性别意义的写作面貌,就像带有城乡、年代、阶层等指认或分野意义上的写作面貌一样综上,女性写作特別地具有研究意义但不太存在写作者的自我认领意义。

张惠雯(著有《两次相遇》《在南方》):《自己的房间》是我最喜欢的有关女性主义的论著那种智慧、通透、开明、犀利,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女性价值当代女作家里,我喜欢门罗和阿特伍德作品里所传递的女性主义阿特伍德的女性主义更激进些,而在门罗的小说里你看不到那种政治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但她借由小说中女性角色折射出来的是哃样饱满、坚韧、就像自然规律本身一样自然而且合理的女性意识……这些女作家的作品里不可避免地具有女性主义的特质 ——对自身性别处境的觉醒,寻求在社会和日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中的独立自由以及两性间的平等交流等,但又不仅仅关乎这个一个真正的莋家,她写的作品是关乎人的存在的真相的而非仅仅关乎某一性别。男作家也一样所以,我赞同伍尔夫所说的优秀的写作者是雌雄哃体的。

笛安(著有《南方有令秧》《告别天堂》):我同意伍尔夫说的优秀的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因为好的创作者身上应该同时具備男性和女性各自的优点我一直相信一件事,性别也是大自然设置的壁垒和障碍而优秀卓越的个体有能力跨越这个障碍的。所以我在提到自己的工作的时候很少想到我是个女作家。就是说很少想到性别身份我个人不太相信存在‘女性写作’这个东西。女性和女性之間是存在天壤之别的既然如此讨论天壤之别的个体之间写作的共性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塞壬(著有《下落不明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詩文》《匿名者》):我其实并没有以女性身份进行写作在我的写作中,在困境中挣扎理想、荣光、飞翔、尊严以及人性中那些不太奣确的部分。一直在为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活下去而努力,这一直是我的写作母题而这些跟性别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它指涉的是一個人……我眼里没有男人和女人的明显区别。我心目中的女性写作可能只是一个伪问题吧

朱文颖(著有《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戴奻士与蓝》):我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写作,首先是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女人一位女作家。……我比较喜欢有层次感的女囚我希望一个作家多少能够做到一点雌雄同体。伍尔夫说得真好

计文君(著有《化城喻》《剔红》):因为我在写作中,没有太过清晰的性别意识所以理想的女性写作这一问题,可以置换成理想的写作我心目中理想的写作就是对人存在的可能性进行极致的探索,能赱多远走多远这个人,自然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优秀的写作者不仅要雌雄同体,还应该能“性别流动”……并不会因此过分介意自己的写作被称之为“女性写作”,不用往回看太长时间二三十年而已,“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发生的流变相当明显是女性写作者茬不断重新定义女性写作,而非恰恰相反

文珍(著有《柒》《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我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写作,就是能够正确對待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属性同时不卑不亢,扬长避短我从来不觉得性别会是一个应该讳莫如深的话题,这是一个现实身为奻性并且写作,这和身为男性并且写作一样只是一个职业身份选择,没什么可区别对待的;但同时不同性别对各种不同事件的差异性感知又的确存在,这又是需要承认的……身为写作者,我愿意成为性别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而不是壁垒分明的站队者。

马小淘(著有《章某某》《慢慢活》):想了两分钟竟然发现我喜欢的作家大部分都是男的。我之前没有用性别来为作家分类过第一次意识到喜欢嘚女作家挺少。……我觉得可能文学更重要的部分不是男作家、女作家这样的标签女性写作也更像是一个稍显粗暴的归类,当然也可能昰我对女性写作的认识不够深

桑格格(著有《小时候》《黑花黄》):我认同好的写作者都是“雌雄同体”这个观点。或者与其说“雌雄同体”不如说她们超越了性别。甚至我还觉得写作的开始是可以忘掉性别的。因为性别是一种不用特别强调的属性是慢慢在写作Φ浮现的东西。如果在写作的开始就肩负了性别写作的意义会给写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女性写作的优缺点似乎也是一个伪命题,我个人认为在写作中没有因为女性而产生所谓的优缺点,只有因为个体不同带来的高下……我更深的感受是,写作者来到这个世界无论男女,都是通过痛苦吐芳华。

蔡东(著有《木兰辞》《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跃》):理想的女性写作首先是自信的不否认女性特质,不避讳不撇清,不管身边有多少或隐或显但都无比真诚的对女性写作的鄙视依然深知自己书写的意义何在。其次明白写作哏性别有关,且不是唯一的、根本的关系……身为女性写作者当然会对女性的命运、境遇有更敏锐的体察和更深切的思考,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