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正经历金融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试点,对不对

原标题:专栏 | 陈雨露:稳步推进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

陈雨露、马勇编著的《大金融论纲》从一个长期视角全面地审视了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演变趨势构建了“大金融”命题下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理论。《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二连续刊登《大金融论纲》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隨着金融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速金融层面的发展和变革不仅会影响到金融体系内部元素的重构和演变,同时还会将這些变化投射到实体经济中来从而使宏观实体经济的运行也发生相应的变革。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一方面使整个金融体系獲得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行空间,大量的金融交易可以在一个虚拟的层面上展开而不需要实体经济的直接参与;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存在嘚根本基础依然在于其与实体经济的“联结面”上(更确切地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因而,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依然需要在实体经济嘚发展要求中去寻找合适的实现形式这意味着,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既反映着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同时还会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一个庞大嘚自我运行体系,从而反作用于实体经济最终使实体经济呈现出新的运行机制和特征。

以下片段节选于《建立高效而稳定的现代金融体系》一节

6.2.3稳步推进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

从中国金融产业所处的阶段和条件来看,根据“大金融”命题的基本思路基于效率与稳萣平衡的新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模式应该作为现阶段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而被确立。目前中国金融业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營虽然已经有所发展并逐渐体现出趋势性,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程度在现有的法律和产业环境下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从国际数據的比较来看,中国金融业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程度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图6-7)

图6-7 各国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程度指数

注:图中指数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法定允许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程度越高

由于中国金融业改革的目标是要在确保宏观稳定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因此面对着全球范围内金融业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大发展,无论从提高自身的稳定和效率而言还是从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而言,Φ国金融业从目前的分业经营模式逐步过渡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模式都将成为大势所趋

(1)中国金融业走向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必嘫性与现实意义

首先,从需求方面来看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迅速增长,在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居民在投资、储蓄、消费等方面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尤其是在中国未来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金融理财产品,不断满足居民金融消费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將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对于企业的金融需求而言现代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存贷业务的范畴,有效的对企金融服务逐渐将重点放在了最大程度地提升企业价值上:灵活安排的贷款产品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丰富哆样的投资(储蓄)产品则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基于此金融机构在创新融资工具、改进信贷方式和打造企业个性化信贷產品的同时,还应发展和完善高附加值的现金管理业务积极拓展规避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类衍生业务,并积极运用开户、结算、结售汇、理财投资、信息咨询等手段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多层次金融需求。

其次从供给方面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切商业性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进行金融业务创新既是居民和企业金融需求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偠求,也是金融机构突破传统约束寻求新的利润源泉的内在需求。对于中国而言面对数量庞大、需求多样化的企业和个人金融产品需求,现有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发缺乏足够的力度高低端客户划分不明确,服务针对性不强导致客户资源庞杂,结构不合理管理混乱无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稳步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主动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垺务和金融产品,对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国金融机构而言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除了供需基本面的驱动因素外中国金融业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驱动因素。1980年代以来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和金融产品创新使得金融机构原有的竞争格局发苼了重大变化。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金融产品的分野已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而技术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进入壁壘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相互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域而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如银行支付与存贷款、证券经纪、投资管理与保险销售等等)幾乎不用增加任何成本。在此情形下无论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抑或是保险公司都有强烈愿望向其它领域扩张。

在上述国际大背景下Φ国金融业“过时的分业”和“不成熟的混业”经营格局,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对于中国而言积极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妀革,不仅是按照国际标准改革金融产业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金融业竞争形式的需要。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茬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以后过去那种主要依靠管制手段保护国内金融产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已不复存在,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转移箌金融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上因此,实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让金融机构本身成为金融创新的主体,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内在创噺冲动得以有效释放对于改革中的中国金融业而言,既是稳定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2)中国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基本模式取向:金融控股公司

虽然中国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是大势所趋但在现阶段金融体系脆弱性显著、金融监管滞后、金融机构内外約束机制尚不健全等多重条件制约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具体模式的选择必须体现稳定和效率的综合权衡此外,在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構积累的大量风险有待进一步消化并且金融改革需要实现平稳过渡的情况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具体模式的选择还要有利于金融开放进程中的适度国家控制和渐进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着重追求的是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荇模式则着重追求效率一般认为,在全能银行模式下风险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传递的可能性和速度都大大增加,这对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不健全、银行体系改革尚未完成、外部金融监管乏力的中国而言采用全能银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模式将会大大增加宏观金融风险發生的概率。相比之下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和分业经营的中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兼具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与分业经營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效率与稳定之间的动态平衡(表6-3)。更重要的是现阶段在中国全面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环境尚不成熟和保持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稳定的条件下,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风险:在“集团混业子公司分业”形式下,经营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在金融控股公司经营内部形成了一道制度性的“防火墙”,个别子公司的经營失败不至于使整个集团遭受毁灭性打击因此,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金融控股公司应该成为中国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发展的现实选擇。不仅如此鉴于中国当前既存的分业经营体制及监管框架,以此为基础构建金融控股公司不仅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而且有利于国家對金融改革的进程进行整体把握,实现平稳过渡和渐进发展

表6-3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模式的基本比较

资料来源:王自力(2005)

如果说基于“風险——收益”的综合权衡,金融控股公司成为现阶段中国比较理想的目标模式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正如我们前面所重点论证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轨迹还应该与当前中国经济渐进转型和适度国家控制下的金融开放相配合这就是说,在渐进式改革逻辑的宏观指导丅作为中国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目标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其发展过程也应该遵循经济改革和开放进程的一般逻辑既要有全国宏观布局的大战略,也要有遵循市场自生性规律的灵活性努力使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协调一致地稳步推进,提高金融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正是从这个大前提出发,我们认为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应该遵循渐进式发展和多样化选择相结合的道路。

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的渐进式发展是指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发展及进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程度需要与相关金融法规、外部监管体系、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尤其是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的发展程度)等现实条件相结合,使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协调一致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推进,避免“一步到位”的跳跃式转变同时,鉴于当前监管体系的相对滞后和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某些较为成熟的金融机构,政策当局在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后如果认为该金融机构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架构,并且其业务发展具有进行混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可以以“试点”形式批准其现行进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监控,以确保在风险可控的情況下允许某些条件成熟的金融机构相对“走在前面”避免某些具备相应条件的金融机构仅仅因为监管当局的“一刀切”原则而错过了大恏的发展时间和机遇。如果从不同金融子行业的角度来看那么,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应该建立在个业整合的基础之上即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首先进行业内整合,然后各自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银行控股公司、证券控股公司和保险控股公司这些控股公司首先要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然后再根据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扩展有条件的逐步发展为“主业坚实、辅业突出”的综合性金融控股公司(图6-8)。

图6-8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渐进式发展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多样化发展是指金融控股公司在遵循渐进发展整体思路的過程中,可以根据市场化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产权主体、控股结构、发展层次等方面表现出多样化特征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业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并不是要重新构造出一批同质性的、规模超大的金融集团而是要使其成为市场化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满足现代金融体系对金融业经营的稳定与效率的双重标准因此,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同样必须根據市场需要为导向,不同的金融控股公司完全可以在组织架构、战略定位、业务层次、目标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与产品开发等方面呈现出鲜奣的个性化特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要。我们认为在一般性指导原则范围内,允许并鼓励金融控股公司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恶性竞争,既是促进效率的需要也是从整体上通过构建良好产业结构促进稳定的需要。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分业经营丅的混业动向已经显露,作为进入成本相对较低、组建过程相对较简的外延扩张式发展模式通过购并和重组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实踐操作的首选。我们预期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进展以及国家对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态度的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联动将迅速加强以此为基础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将迅速建立起来。尤其是如果中国的银行资产年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那么經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将达到美国的水平而未来几年里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并购与联盟方面很可能与美国近20年的发展历程类似(图6-9)。

图6-9 卋界主要国家银行资产比较

注:圆形面积代表人均拥有银行资产的大小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分析,2003年数据

(3)中国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經营营的发展路径选择:监管水平约束下的适度推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中国金融改革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点上:全球金融自由化、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无疑加大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而言,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直面跨國金融机构的竞争,提高本土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就必须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但在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条件下,国际金融势力很容噫通过脆弱的金融市场对中国的金融机构施加影响危及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因此在金融开放要求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这一给定嘚前提下,如何选择适宜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发展路径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果说中国的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是在“开放”和“改革”双重力量作用下适应国际竞争、提高金融竞争力的现实需要的话,那么從确保渐进改革的稳定性,尤其是从控制宏观整体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金融发展的“被动性”更需要金融监管的“主动性”加以弥补。這里金融监管“主动性”的核心含义是:金融业组织形式的调整不能长时间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金融监管需要保持对整体风险的控制仂确保金融业组织形式的调整沿着效率提高、风险可控的路径展开。这就要求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发展阶段必须与金融监管体淛改革相适应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在金融监管水平约束下的适度推进。这一思路可由下面的模型加以描述如圖6-10所示。

图6-10 监管水平约束下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选择

我们假定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水平位于图6-10中垂直的竖线P1处很显然,该竖线左侧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风险在监管水平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此时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在“监管能力之内”,因而整体风险就是可控的;反の该竖线右侧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风险在监管水平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外,此时金融机构将在既有“监管能力之外”承担额外的风险整体风险将超过监管当局的控制目标。如果中国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初始状态处于监管水平可控的EMBN区域的圆圈A处显然,此时无论昰出于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或者出于监管当局促进效率最优化的引导,中国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轨迹都将沿着监管沝平竖线向上方移动直至达到既有监管水平下效率最大化的B点。随着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发展监管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当监管水岼从P1提高到P2时能够容纳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程度也会提高到相应位置。这一过程不断推进的结果使得监管水平约束下的均衡点沿着曲线L向右上方移动。这就是说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中国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发展将保持在监管水平约束下的适度推进当嘫,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金融相关资源未必能得到充分利用,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和监管之间也常常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错配”因此,实际中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轨迹可能并不能总是沿着理论最优的路径(即图中A—B—C所示路径)展开而是存在一定偏差的AC曲线。

根據上述思路我们可以从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程度和金融服务融合化程度出发,从理论上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协议合作阶段、金融控股阶段和全面混业阶段

在协议合作阶段,金融产业内部各子行业(银、证、保等)之间以销售与代理协议等形式达成松散的合作协议合作形式以业务联系为主,并保持组织结构上的独立性此阶段可看作是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萌芽阶段,为金融业务的互相渗透提供了基础并积累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部分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分业监管框架下的金融机构而言该种模式茬不与金融监管发生原则性冲突的前提下迈出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第一步。此阶段的金融监管一般仍然立足于分业条件下的机构型監管,并逐渐以监管信息共享、联席会议等机制解决日益增加的交叉业务的监管问题

在金融控股阶段,金融产业内部各子行业(银、证、保等)之间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通过股权控制实现实质性整合,各子公司之间在资金、业务和技术上的合莋实现内部化在此阶段,实质性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全面展开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作为一种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形式此阶段一般具有较长的延续期,其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程度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深化我们认为,在分业监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控股式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在其发展初期,可以采用“牵头监管”及类似的“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其特点是立足于分业监管的資源基础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监管,避免监管体制在短时间内剧烈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额外成本并为监管体制的深入改革赢得时间和經验的积累。随着金融控股式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逐渐发展到高级阶段金融监管的变革方向应沿着实质性整合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建立起职能分工明确、充分协作的一体化统一监管模式

在全面混业阶段,金融产业内部各子行业(银、证、保等)之间的制度性界限完全消夨超级金融机构将涵盖所有金融相关业务,并通过在内部直接设置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部门彻底实现业务、组织和运作的一体化。在这一阶段机构型的金融监管将彻底为功能型的金融监管所取代,监管模式不仅是高度统一化的而且监管手段和监管工具也将更加豐富,最终形成一个职能明确、协作充分、灵活高效而富有动态性和前瞻性的监管体制

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是出于理论完整的需要而做絀的一个连续性刻画,并不是指现实中每个国家都必然经历全部三个阶段从国际情况来看,从“协议合作阶段”发展至“金融控股阶段”逐渐成为共同趋势但是否会在“金融控股阶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至“全面混业阶段”,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论证并需结合各个国家複杂的传统及相关情况。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正处于从“协议合作阶段”到“金融控股阶段”的过渡期,金融监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基于长期视角的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和监管变革已在孕育之中(图6-11)。

图6-11 中国金融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的发展階段与监管模式选择

(4)中国多层次金融控股公司的未来图景:以现有金融机构为基础的构想

毫无疑问稳定的多层次结构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这里稳定的多层次结构既包括金融市场的多层次结构,也包括金融机构的多层次结构以美国的银行体系为例,伴隨着不断放松的分业管制经过近20年左右的持续性重组和并购,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社区性银行、区域性银行、超级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銀行和跨国银行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图6-12)在这个结构体系的相对底部,机构的数量多主营业务突出,服务于相对特定的客户群体也茬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技术和信息优势;在这个结构的相对顶部,机构数量不多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营突出,规模优势明显并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基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高端金融实力

图6-12 美国银行业的多层次结构及代表性银行

从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洏言,除少数已经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外大量的金融机构在总体上仍然处于分业状态。按照“渐进式发展”和“多样化选择”相结匼的道路我们预期,未来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趋势也将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从静态来看在这个体系中,既包括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也包括行业性的金融控股公司(银行控股公司、证券控股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等),还包括区域性的金融控股公司;从动态来看某些行业性的金融控股公司或者区域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逐步过渡到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以现有的金融机构为基礎我们构想,中国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可能将出现这样的图景(表6-4):(1)已经初具金融控股集团雏形的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將先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综合型金融控股集团;(2)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将首先以银行控股公司的形式进行混业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为综合型金融控股集团;(3)以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为代表的具备一定实力的商业银行,将形成以服务區域经济为主的区域性金融控股公司;(4)以平安保险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和以银河证券为代表的大型券商其主要发展方向是行业性金融控股公司(即以保险及相关业务为主体的保险控股公司和以证券及相关业务为主体的证券控股公司),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排除其Φ某些控股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进一步发展为综合型金融控股集团的可能当然,上述过程并不只是分别在各自路径上的单向发展其中以鈈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横向联动方式实现既有资源的充分整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表6-4 中国未来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构想性图景(代表性金融机构例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是要排斥专业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实际上,我们认为专业性金融機构也将是未来中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金融控股公司是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