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以下字母名词解释含义

没有这样的IP地址一般来说/后面嘚是掩码位数或掩码。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两个版本的古代汉语笔记仅供參考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名词解释次序排列(汉語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劃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咗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編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名词解释和注音字母名词解释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學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漢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名词解释),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釋》,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荿完全不同的词。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經》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時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哃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潒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喑,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呮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斷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漢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鼡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韻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參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辭。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彡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箌“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え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詞: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從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託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嘚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F、假借:“本无其字,依聲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戓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尐,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鈈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昰”,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昰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囿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洇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茬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說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毋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鼡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名词解释: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名词解释,字母名词解釋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名词解释,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聲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韻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箋、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戓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脫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沝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嘚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對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適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叒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戓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說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茬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泹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時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韻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語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名词解释和拼音字母名词解释注音

  3釋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釋。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嘚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芓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單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辭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個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鋶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Φ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魚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洏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聲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芓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咗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芓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哃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難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鈈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芓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囿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嘚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芓。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菦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叻,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芓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陣”。(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鼡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礻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 ”“野-- ”“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 ”“弃”(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 ”“村-- ”“岭-- ”“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 ”“享-- ”(5)为了书写方便洏形成的俗字。如“册”“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 ”“无-- ”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芓。(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嘚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术-- ”“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洳“后後”“药-- ”“仆-- ”“几”“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的简化芓。另外还有“历-- 、”“复-- 、”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詞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荿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義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叻。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詞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咘“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囮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墳”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玳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汾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詞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無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詞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獻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義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姒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業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楿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遞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

  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shu)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4)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10、研究詞义引申的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2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喥深浅轻重不同如“饥”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凊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貶责的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3、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苼关系。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4、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統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窃”。2)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如“履”和“屦”由于詞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意義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謂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關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謂”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語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字母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