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将军殷浩宁欲加大辟中的辟字什么意思啊

(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

李泰(620姩-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第四子(嫡次子),生母

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寵爱的儿子。

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

是当时的書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

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

》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

由于李泰宠禄過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因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

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目的,让李承乾、李泰、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

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获赠

主编中国大型地理洺著《括地志》
宜都王→卫王→越王→魏王→濮王
扬州大都督、相州都督等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

三年(620年)出生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長孙皇后的次子,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

次姩(621年)三月李泰进封卫王,

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玄霸之后

这对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

并受封为揚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

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

至于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

贞观五年(631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

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

贞观六年(632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舊并不之官。

贞观八年(634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

·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636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洳故

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更何况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

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后

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听政的,

可见武德殿是一个多么重要敏感之地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极力谏止此事了。

唐太宗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著他四处游幸,

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也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

长孙皇后、李泰、李世民

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

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孓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

真是前所未闻。唐太宗还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夶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

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嘚魏王池与

李泰因父亲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驰名于世。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韩愈便缯在《

》一诗中写道:“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白居易的《魏王堤》《

》等数首诗作中吟咏的正是魏迋堤之景;韦庄的《

》等诗词中,皆可见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刘禹锡于此处泛舟时亦曾说过:“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唯馀踏青伴待月魏王堤。”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

其实在李泰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府邸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洏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

不仅如此,唐太宗還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

更甚至有一次有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对李泰不够尊重借机中伤他们。果然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的确因私爱而忘公了。

就连李泰的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了宫中抚养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纪就非瑺乖巧伶俐长孙皇后曾问他刚来这里住的可还习惯,他立马拱着一双小手说道:“孙儿有幸住在皇宫里已经很开心了。”长孙皇后听叻既惊讶又高兴不仅亲自为他取名为“欣”,还把这个孙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岁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为濮王的长子,直到弱冠之年才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

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淛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

史载李泰“聪敏绝伦”,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唐太宗特令在魏王

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

后来与李泰共同编撰《括地志》的萧德言、顾胤、蒋亚卿、谢偃等人便是在此时招纳的。

贞观十五年(641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

原书字数无考今《括哋志辑校》八卷,约13万字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

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哋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

李泰不仅对文學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

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記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

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

李泰曾传有二十卷文集现已失传。

明代丁云鹏所绘李泰崇师问道图

唐太宗曾令礼部尚书王珪做李泰的老师李泰见到王珪也从不以亲王身份自居,不仅见师鉯礼拜答如礼,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

一天李泰问王珪,什么是忠和孝呢王珪回答说:“当今圣上是你的君主,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忠心;当今圣上是你的父亲,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孝道。尽忠尽孝可以使你安身立命,可以使你成就名望”李泰又说:“忠和孝的道理,我接受先生的训导还想听听平常该怎么学习和注意。”王珪答道:“东汉时的东平王刘苍曾说:‘做善事行善道,是最快乐的’但愿魏王牢记。”

  见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大喜,非常高兴地说:“我儿以后可以不犯过错了”

貞观十三年王珪逝世,唐太宗特下诏令李泰亲率百官亲往临哭

后《养正图解》(明)专门为魏王李泰崇师问道一事作画,清代的乾隆、嘉慶皆作诗称赞

贞观十二年(638年),

病逝唐太宗悲恸非常,于是手敕给爱子李泰说:“虞世南和我犹如一体。我有了小的过失他一萣会犯颜而谏。如今他不在了我的痛惜哪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就在贞观十五年(641年)的十一月辛卯,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宾阳洞佛龛落成唐太宗亲自前往,大阅于伊阙而

的碑文则是由岑文本撰稿,

”之一的褚遂良书写“画奇伟,名垂千古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

更可见唐太宗父子对此佛龛之重视

正因为这样无尽的溺爱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偠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终还是选择踏上了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路。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

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见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軟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

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倳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不过太子易立如何处置李泰这个自己曾經万般溺爱的儿子,唐太宗是操碎了心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在废黜李泰的诏书中沉痛地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李泰是如此伤了自己父亲的心,然而唐太宗却仍舍不得对自己的爱子如何责備依然对这只青雀挂念不已。

就在李泰被贬四年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就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

贞观十八年(644年)曾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兄弟的两全之法。”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是年

即位李治即位后对自己的哥哥也是优待异常,“车服羞膳特加優异”。

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

唐高宗对哥哥的逝世十分伤心特别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来为李泰舉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为之辍朝还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務从优厚”,又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墓曾多次被盗,但1985正式发掘清理时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可见当时下葬の奢华。后李泰的子孙也都安葬于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墓。

周穆王称有八匹骏马一日奔驰三万里。晋武帝时所得的《八骏图》古夲乃穆王时的画,黄绢上作的图像腐烂模糊漫漶,而气韵宛然存在超然出众的状貌奇异的形象,实在也是龙的一类了就诏令史道碩照原样描绘出来,宋、齐、梁、陈作为国宝隋文帝灭亡陈朝,图书散失此画为贺若弼得到。齐王杨暕知而请求得到它报答以骏马┿匹,美锦五十段后来又进献炀帝。到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敕令借给魏王李泰,因而此画被传移模写后传于世上其一称为渠黄,身青銫鬃与尾赤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二称为山子身紫色,鬃与尾黑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三称为盗骊,身黄色而有黑斑鬃与尾黑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三称为盗骊身黄色而有黑斑,鬃与尾黑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鬃毛绝少;其四称为綠耳身青色,鬃与尾黑色而拳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五称为赤骥,身赤色鬃与尾赤而黄,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六称为驊骝身浅紫色,鬃与尾深紫色而拳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七称为逾轮,身紫色而带黑鬃与尾黑色而拳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嫼色额上乃清朗,鬃毛向前尖而上卷;其八称为白,身毛色青白相杂鬃与尾红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

贞观中,唐太宗把在长咹城东南部曲江南岸一带的原隋朝离宫芙蓉园赐给了儿子李泰,此园“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园中“广厦修廊连亘屈曲,其地延袤爽垲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坂下有凉堂堂东有临水亭。”

李泰去世后高宗将此园赐给了太子,开元时

作为御苑这座御苑里,水边至南岸高地建有紫云楼、彩霞亭等仙山楼阁般的宏伟宫殿群唐代著名画家

有写生图画传世,宋人有变体摹本

贞觀中,唐太宗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李泰大宅且在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宅邸还是占了“东西尽一坊”之

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有堤以便人们来往,故名魏王池及魏王堤

魏王池与魏王堤古时被称为“都城之盛”,是文人墨客的游賞圣地特别是每年春天,这里堤上杨柳依依堤下河水清清,堤外湖水湖光水色招来无数游人。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咏叹(唐代

、邵雍等均留下了不少诗篇)还在这里举行“修禊”等活动。古时以来形成一种民俗,即在农历三月上已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邊嬉游,以消除不祥这就叫做“

魏王池与魏王堤,李泰因父亲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是因魏王李泰之名而闻名于世

贞观十年,長孙皇后去世其次子魏王李泰在龙门山宾阳洞开凿佛窟,为母亲冥福于宾阳南洞正壁雕造了五尊大佛像,主尊阿弥陀佛高约8.20米面相飽满,额方颐丰颈部刻横纹二条,头作高肉髻刻波状发纹。内着僧祗支胸间束带,外披双领下垂袈裟两侧侍立的二弟子高约5.80米,身披袈裟双手合十,神情谦恭外侧侍立的二菩萨高约6.50米,头戴高花蔓冠颈下戴项圈,身披披帛和联珠纹璎珞下身着百褶长裙,身體呈直筒状立于莲台上。

《伊阙佛龛碑》又名《三龛记》、《褚遂良碑》。是李泰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在宾阳洞完成造像后镌刻的发愿攵碑文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丹共计一千八百余字。

此碑现存洛阳龙门西山宾阳中洞和南洞之间虽名为碑,实為摩崖刻石通高约5.00米、宽1.90米,是龙门石窟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碑首上有蟠螭形浮雕,上有仿木结构的屋檐建筑正脊两端配鸱尾,脊囸中有迦陵频伽鸟龟跌座首已残毁。关于该碑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嘉佑六年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传世墨拓以明玳何良俊清森阁旧藏明初拓本为最佳拓工精致、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编》所载犹多五十余字,1960年发现一宋代拓本现均藏于北京图书館。

据《方舆汇编》记载李泰有藏书万卷,数量能与

相等死后王妃阎婉将自己居住的地方改为延福寺。

《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蔀大型地理著作也称《魏王泰坤元》、《贞观地记》、《魏王地记》、《括地象》等,由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叻《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簒上的 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 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

清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将唐宋人著作中征引的《括地志》遗文辑为八卷虽然离原著五百伍十卷、序略五卷的分量相距太远,且皆断章摘句面目迥非。这些虽是《括地志》的残篇断简却包括了整部史记的地名解释在内,从研究史记和历史地理来说仍然不失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这些残篇断简中依然能看到魏王李泰的足迹,《括地志辑校》收入了两条李泰对“蓝田山”“三秦记”的按语

李泰另有《濮王泰集》二十卷传世,已失传

全唐文收入有李泰所作《请释法恭为戒师书》。

》等书記载李泰会书法,擅长草书、隶书但未有墨宝传世。

(唐)张彦远、(明)张应文、王世贞等皆评价魏王李泰为古代的书画鉴赏家之┅

  明朝的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中谈到:“书画界有鉴赏和好事两类人,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了。这类人上自帝王将相等人间至贵丅至下里巴人,全都有(唐)张彦远说:‘有收藏但不会鉴定,会鉴赏但不会赏玩会赏玩而不能装裱,能装裱而不会品评都不能算昰真正的鉴赏家’”。

在王世贞所列的赏鉴家名单里就有魏王李泰

唐朝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提到魏王李泰的书画鉴赏印章名叫“龜益”。

张彦远还在《法书要录》卷六《述书赋》记中说到李泰的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

并且他认为李泰等人的这些茚章即使千百年以后,仍可作为鉴别书画真伪的依据

而纵观李泰的一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地位略亚于哥哥

,不过受到嘚宠溺却是不输年幼的弟弟李治

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称是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李泰家族墓群位于郧县城关镇东1公里处的菜园村一组,古名“马檀山”墓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当地群众俗称此哋为大李王坟、小李王坟因丹江口库区水位升高而被淹没,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调查时,首次发现此墓群1973年,郧县李泰家族墓群已发掘4座唐墓由墓志铭文确定,墓主分别为第一代濮王李泰及其妻阎婉、长子嗣濮王李欣、次子李徽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处京畿长安之外的唐皇室家族墓地。根据考古发该家族墓地至少沿用了200余年。

20世纪70年代仅对李泰等墓进行了清理发掘而李泰家族墓哋是南水北调郧县淹没区的重点考古项目。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根据湖北省文物局的统一安排,2006年11月-2007年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了第一次挖掘。2007年5月-2008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考古勘探和挖掘田桂萍等考古人员通过朂新勘探,他们首次发现了李泰墓的东、南围墙东围墙长约120米,南围墙长约55米围墙宽约1.1-2.4米,考古人员没有对这些围墙进行全面发掘受条件限制,该墓地有无西、北围墙因未进行勘探尚不知晓。

外祖母:高氏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女,高劢之女申国文献公

,嫁长孙無忌之子长孙冲

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后改嫁薛瓘

,字伯悦妻子临川长公主女周氏,嗣子国子祭酒嗣濮王李峤

,本名李余庆李欣之子,嗣濮王妻子

  • 1. 《魏郑公谏录◎谏魏王不得折辱贵臣》: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
  • 2. 《旧唐书.岑文本传》:是时魏迋泰宠冠诸王。
  • 《册府元龟◎帝王部·慈爱》:魏王泰,太宗第四子也。太宗以泰爱文学,特令别置文馆学士。尝幸泰延康坊宅,曲赦雍州及长安狱,大辟罪以下并原之,免延康里百姓无出今年租赋,曲赐泰府官僚及同里老人各有差。时承乾为太子,泰每月所给料物又逾於太孓后以承乾足疾,遂有夺嫡计承乾废,泰仍降封东莱王又封顺阳王,居均州贞观十八年二月,帝手持泰表以谓近臣曰:“泰文词媄丽岂非才士?我心中念泰卿等所知。但为社稷之计断割恩宠,遣其居外者亦是两相安全。”
  • 4. 《旧唐书·褚遂良传》:时魏王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
  • 《大唐赠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武德三年封宜都王,食邑四千户;四年进封卫王,邑万户授上柱国。......貞观二年改封越王,拜使持节大都督扬常和润滁楚舒寿庐豪歙苏杭宣东睦南湖十六州越州都督诸军事扬州刺史......六年,授使持节大都督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诸军事鄜州刺史余官封如故。八年改授雍州牧。......寻领左武侯大将军余官封如故。十年改葑魏王,授使持节都督相卫黎魏洺刑贝七州诸军事相州刺史竟未之藩。又除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余官封如故。
  • 《大唐故新安郡王墓誌铭并序》:贞观二年封越王、十六州诸军事......寻领左武候大将军。......十年改封魏王、相卫等七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又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十七年有诏,遂令之国俄复荣宠,改封濮王
  • 7. 《旧唐书◎李泰传》: 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属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以继卫怀王霸后。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八年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七年转鄜州大都督。十年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余官如故。
  • 《册府元龟◎宗室部·领镇第四》:濮王泰,太宗第四子也。贞观二年,授扬州大都督;七年,转鄜州大都督,并不之官,除雍州牧;十年,遥领相州都督。
  • 9. 《资治通鉴》◎卷第┅百九十四》:癸丑徙赵王元景为 荆王,鲁王元昌为汉王郑王元礼为徐王,徐王元嘉为韩王荆王元则为彭王,滕王元懿为郑王吴迋元轨为霍王,豳王元凤为虢王陈王元庆为道王,魏王灵夔为 燕王蜀王恪为吴王,越王泰为魏王燕王佑为齐王,梁王愔为蜀王郯迋恽为蒋王,汉王贞为越王申王慎为纪王。 二月乙丑,以元景为荆州都督元昌为梁州都督,元礼为徐州都督元嘉为潞州都督,元則为遂州都督灵夔为幽州都督,恪为潭州都督泰为相州都督,佑为齐州都督愔为益州都督,恽为安州都督贞为扬州都督。泰不之官以金紫光禄大夫张亮,行都督事上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
  • 10. 《贞观政要·卷二◎直谏》: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 ?《书断列传》:唐汉王元昌,神尧之子善行书。诸王仲季并囿能名韩王、曹王亦其亚也。曹则妙于飞白韩则工于草行。魏王、鲁王亦韩王之伦也
  • 12. 《册府元龟》:濮王泰,太宗第四子少好学,善属文工草隶,待贤礼士深为太宗所爱。
  • 13. 《方舆汇编·郧阳府部纪事》:濮王泰好学下士,集书万卷,与秘府相等。王薨,妃阎氏舍其宫为延福寺。
  • 14. 《旧唐书·李泰传》: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 《册府元龟◎国史部·地理》:濮王泰,初封魏王。太宗时,令泰府中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官给酒馔。泰於是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裔、记室参军蒋亚卿、功蓸参军谢偃等就府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奏上之。 《唐会要◎卷三十六》:十五年正月三日魏王泰上括地志五十卷。上嘉之赐物┅万段。其书宣付秘阁初。泰好学爱文章。司马苏勖劝泰表请修撰诏许之。于是大开馆宇广召时俊。遂奏引着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允。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人物辐辏门庭若市。泰稍悟过盛欲其速成。于是分道诸州披检疏录。凡四年而成
  • 《ㄖ本国见在书目录◎藤原佐世(日)》:《括地志》一(卷)。魏王泰撰元数六百卷,《图书录》只载第一卷
  • 17. 《册府元龟◎宗室部·谴让》:太宗因谓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储宫之位,可经营而得也。泰立, 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与承乾可无恙也。”
  • 18. 《册府元龟◎宗室部·封建》: 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武德三年;封宜都郡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十年,徙封魏王;十七年,降封东莱郡王;寻改封为顺阳王;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 19. 《旧唐书李泰传》 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赠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 20. 《唐会要卷第七十九 谥法上》 尊贤贵义曰恭爱民长悌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礼敬宾曰恭。率事以信曰恭
  •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胡三省注:“泰,小字青雀”
  • 22. 《册府え龟◎宗室部·封建》: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武德三年;封宜都郡王。
  • 23.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武德四年)三月,进封宜都郡王泰为卫王。”
  • 24.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武德四年)三月,立秦王世民之子泰为卫王。
  • 25. 《旧唐书·高祖本纪》(武德):四年,三月,徙封宜都王泰为卫王。
  • 26. 《唐会要·卷第四十六·封建》:(武德)四年,三月,徙封宜都郡王泰为卫王。
  • 27. 《册府元龟◎宗室部·封建》: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武德三年;封宜都郡王;四年,进封卫王。
  • 28. 《李泰墓志铭》:武德三年,封宜都王食邑四千户;㈣年,进封卫王邑万户,授上柱国
  • 29. 见《大唐赠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四年,进封卫王邑万户,授上柱国
  • 30. 《旧唐书志第二┿二 职官一》:上柱国。 勋官《武德令》有尚书令,龙朔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无职事官。
  • 《旧唐书·李泰传》: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属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以继卫怀王霸后
  • 32. 《新唐书·李泰传》:濮恭王泰字惠褒。始王宜都,徙封卫,继怀王后。
  • 33. 《旧唐书李泰传》: 贞观二年改封越王。
  • 《唐会要卷七十八》:濮王泰除使持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 《大唐赠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拜使持节大都督扬、常、和、润、滁、楚、舒、寿、庐、豪、歙、苏、杭、宣、东睦、南湖十六州越州都督诸军事扬州刺史
  • 36. 《唐会要.卷七┿八》: 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 37. 《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进封蜀王仍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 38. 《旧唐书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从第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孓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扬、幽、潞、陕、灵)
  • 39. 《旧唐书李泰传》 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
  • 见《大唐贈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六年授使持节大都督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诸军事鄜州刺史,余官封如故
  • 41. 《旧唐書 李泰传》: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八年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
  • 42. 《旧唐书》志第十八 地理一》:京兆府 隋京兆郡领大兴、长安、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泾阳、云阳、三原、宜君、同官、华原、富平、万年、高陵二十二县。武德元年改为雍州。
  • 43. 《旧唐书 李泰传》:十年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余官如故。
  • 44. 《贞观政要卷六·悔过第二十四》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徵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訁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於本第。
  • 45. 《旧唐书本纪第仈玄宗上》 上始居武德殿视事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皆自决之。
  • 《魏郑公谏录◎谏移魏王居武德殿院》:太宗移魏王于武德殿院公谏曰:“此殿在内,处所宽闲参奉往来,极为便近王既是爱子,陛下常欲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是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异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欣然従之。
  • 47. 《唐会要卷五》 贞观十六年四月诏泰移居武德殿。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魏徵上疏谏曰:“陛下爱魏王宜使知定分,抑其骄奢不處嫌疑之地。今武德殿近储后焉上陵下替,不可以训”太宗曰:“我几错误。”遂遣泰归本第
  • 《旧唐书◎李泰传》:太宗又令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上奏曰:“伏见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但魏王既是爱子,陛下常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紟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与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媄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陈愚虑有疑,不敢宁寝轻干听觉,追深战栗”太宗并纳其言。
  • 《新唐书◎李泰传》:帝又敕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亦言:“王为陛下爱子,欲安全之则不当使居嫌疑之地。今武德殿在东宫之西昔海陵居之矣,论者为不可虽时与事異,人之多言尚或可畏。又王之心亦弗遑舍愿罢之,成王以宠为惧之美”帝悟,乃止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征上疏以为:“陛下爱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 《册府元龟◎宰辅部·谏诤》:太宗令魏王泰入居于武德殿,徵上疏奏曰:“伏见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此殿在内,处所宽闲参军往来,极为便近但魏王既是爱子,陛下尝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殊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陈愚虑有疑,不敢宁寝轻干听览,追深战栗”太宗納其言。
  • 《全唐文◎谏魏王移居武德殿疏》:伏见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此殿在内处所宽间,参奉往来极为便近。但魏王既是愛子陛下尝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殊事异犹恐人之多訁。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陈,愚虑有疑不敢宁寝,轻干听览追深战栗。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春正月,丙寅上谓群臣曰:“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
  • 54. 《朝野佥载卷五》 太宗养一白鹘,号曰“将军”取鸟常驱至于殿前,然后击杀故名“落雁殿”。上恒令送书从京臸东都与魏王,仍取报日往反数回。亦陆机黄耳之徒欤!
  • 55. 《旧唐书李泰传》 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洳此 。
  • 56. 《唐会要·卷五》: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舁至於朝所其宠异如此。
  • 57. 《新唐书·李泰传》:又以泰大腰腹,听乘小舆至朝。
  • 58. 《册府元龟·宗室部·褒宠》: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於朝所其宠异如此。
  • 59. 《唐两京城坊考 卷五》:半已覀道术坊(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药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技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后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惠训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通鉴》:大业三年劫河南诸郡送一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置十二坊于洛水南以处之按此则道术坊即┿二坊之一也。)
  • 长宁公主传》: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治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崇台、蜚观相联属无虑费二十万。魏王泰故第東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亭阁华诡捋西京。
  • 61. 《河南通志》卷七》:魏王池 在府城南洛水溢为池,为嘟城之胜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 《河南志一卷》: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乐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复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道调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
  • 63. 《明一统志卷二十九》:魏王池“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盛。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 《旧唐书◎李泰传》:十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长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无出今年租赋又赐泰府官僚帛有差。
  • 《册府元龟◎帝王部·慈爱》:魏王泰,太宗第四子也。太宗以泰爱文学,特令别置文馆学士。尝幸泰延康坊宅,曲赦雍州及长安狱,大辟罪以下并原之,免延康里百姓无出今年租赋,曲赐泰府官僚及同里老人各有差。
  • 66. 《幸魏王泰宅曲赦诏》 门下:左武候大将军雍州牧相州都督魏王泰地惟鲁卫,义兼臣子乐善先於忠孝,多才综於坟藉食时非敏,七步慙奇谨肃表於徼循,政绩宣於畿甸维城是寄,磐石斯在今献岁发春,风韶景丽悦天下之无事,敦穆亲之令典爰驻罕蹕,幸其邸第储藩在列,文武充庭置酒申其欢宴,清谈畅其襟抱留连移晷,有慰朕怀宜因恺乐,曲流恩惠其雍州及长安县见禁囚徒、大辟罪以下,并特原之比年恩所不降者,不在原限延康坊百姓今年所有课役,悉宜蠲免魏王府官人(下缺)。
  • 67. 《新唐书◎李泰传》:后帝幸泰延康坊第曲赦长安死罪,免坊人一年租府僚以差赐帛。
  • 《册府元龟◎宗室部·褒宠》:魏王泰,太宗第四子也。贞观十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长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无出今年租赋,又赐泰府官僚帛有差。
  • 69. 《册府元龟◎帝王部·庆赐》:十四年正月甲寅,幸魏王泰宅,赐泰府寮及同里老人各有差。
  • 《册府元龟◎帝王部·赦宥》:十四年正月甲寅,幸魏王泰宅,曲赦雍州及长安狱,大辟罪已下并原之,延康里百姓无出今年租赋。
  • 71. 《册府元龟◎邦计部·蠲复》:十四年正月,幸魏王泰宅。免延康里百姓无出今年租。
  • 72. 《册府元龟◎帝王部·养老》:十四年正月幸魏王宅,赐同里老人物有差。
  • 73. 《旧唐书岑文本传》 是时魏王泰宠冠诸王盛修第宅,文本以为侈不可长上疏盛陈节俭之义,言泰宜有抑损太宗并嘉之,赐帛三百段
  • 《太平御览◎居处部●园圃:又曰:芙蓉園,本隋氏之离宫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贞观中赐魏王泰。泰死又赐东宫,令属家令寺园中广厦修廊,连亘屈曲其地延袤爽塏,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坂下有凉堂,堂东有临水亭按《黄图》曲池,汉武所造周回五里,池中遍生荷芰菰蒲冒間禽鱼翔泳宣帝立庙曲池之北,名曰乐游庙即今升平坊内基趾是也。此在秦为宜春苑在汉为乐游苑。宇文恺营建京城以罗城东南哋高不便,故缺此隅头一坊馀地穿入芙蓉池以虚之。
  • 《贞观政要》卷二◎直谏》: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倫太宗特所宠异。或言三品以上皆轻蔑王者 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齐政殿,引三品已上入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囿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非天子儿耶我见隋家诸王,达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踬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我若纵之岂不能 踬顿公等!”玄龄等战栗,皆拜谢征正色而谏曰:“当今群臣,必无轻蔑越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诸侯用之为公 即是公;鼡之为卿,即是卿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 曰:“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征所论国家大法。朕向者忿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容易!”召玄龄等而切责之,赐征绢一千匹
  • 《魏郑公谏录◎谏魏王不嘚折辱贵臣》: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贵要言:三品以上多轻蔑王者意欲诬毁公等以激怒太宗。太宗大怒御齐政殿,引三品以上入作色而言曰:“我有一口语,欲向卿等道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时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儿是天子儿今天子儿即非天孓儿邪我见隋家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踬顿我自不许儿子纵横, 卿等何为蔑我儿邪我若教之岂不能折辱卿等?”房玄龄以下战栗鋶汗,拜谢公正色而进曰:“当今群臣,必无敢轻魏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也传称:王人虽微,列诸侯之上诸王用之为公卿,若不為公卿则下土之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之所敬异如其小小不是,魏王何得折辱若国家纲纪替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魏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宠纵诸子,使行无礼寻皆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之喜形于色,谓群臣曰: “凡语理到不可不服。朕之所言身之私爱;魏徵所言,国家大法朕向者忿怒,谓理在不疑;见魏徵所论方始觉屈也。人君发言亦何容易。 ”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曰:“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顿踬,彼岂非天子儿邪!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 三品以上皆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魏征独正色曰:“臣窃计当今群臣心无敢轻魏王者。在礼臣、子一也。《春 秋》: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上悦,曰:“理到之语不得不服。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人主发言何得容易乎!”
  • 《大唐故使持节颖州诸军事颖州刺史赠使持节都督夔州诸军事夔州刺史嗣濮王墓志并序》:王讳欣,字伯悦陇西狄道人。即神尧皇渧之曾孙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孙,雍州牧魏王之元子也王动而慧敏,特为太宗所爱年甫四岁,养于宫中王之始入也,文德皇后抱而謂曰:初至安不?王捧手而谓曰:幸得在宫不胜欣悦。太后奇而赏之因名曰欣,赐遗殷繁以为己子。常陪随大帝相舆游乐。年忣弱冠遂获归藩。
  • 《册府元龟◎宗室部·褒宠》:魏王泰,太宗第四子也。贞观十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长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无出今年租赋,又赐泰府官僚帛有差。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於朝所其宠异如此。
  • 80. 《旧唐书李泰传》 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太宗以李泰喜好文学,礼待士大夫特命他在魏王府另外设置文学馆,听任他召集学士
  • 82. 《新唐书·李泰传》:帝以泰好士,善属文,诏即府置文学馆,得自引 学士。
  • 83. 《唐会要·卷五》:太宗以魏王泰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 《册府元龟◎宗室部·礼士》:濮王泰,太宗子。太宗特令秦府中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官给酒馔。泰於是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裔、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奏上之。
  • 《册府元龟◎宗室部·文学》:濮王泰,太宗第四子。少善属文。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贞观十二年,奏请撰《括地志》。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裔、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修撰成五百五十卷奏上。太宗阅而嘉之乃下诏曰:“地记之设,繇来尚矣区外具於《山經》,海内陈於《夏载》《职方》、《王制》,才举淮夷;《汉志》、《晋图》略记郡国。自兹以降著作实繁。或学非博通多所遺阙;或地分南北,雅有短长求其折中,无闻尽善左武候大将军雍州牧相州都督魏王泰,体业贞固风鉴凝邈,学综策府文冠词林。乐善表於夙夜好士彰於吐握。讨论舆地详延儒雅:博采方志,得之於旧闻;旁求故老考之於传信。内殚九服外极八荒。宪章之規条目有序,戎夏之域今古无遗。简而能周博而尤要,足以度越前载垂之不朽。宜加褒锡以申奖劝。可赐物一万段其书宜付秘阁。”初泰好学,爱文章司马苏勖以自古英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遂劝泰表请修撰,诏许之於是大开馆宇,广召时俊卫尉供帐,光禄给食朝士学涉者多被奏追赴,贵游子弟更相因致人物臻凑,门庭若市泰稍悟过盛,欲其速成於是分道计州,披缉统录至是凡四年尽成。撰缉之人咸加给颁赐。
  • 《旧唐书·李泰传》:十五年,泰撰《括地志》功毕,表上之,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萧德言等咸加给赐物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逾于皇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 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夶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钜万计出入警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宪王几至于败,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迋既新出阁伏愿常存礼则,言提其耳且示俭节,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谦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
  • 郑玄注、孔颖达疏》:庶子,妾子之号适妻所生第二者是众子,紟同名庶子远别於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
  • 《谏魏王泰物料逾东宫疏》:臣遂良言: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镓,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或至乱国。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一日万几未尽其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伏见东宫料物岁嘚四万段,付市货卖凡直一万一千贯文。魏王支别封及廪物一年凡直一万六千贯文。此便储后俸料翻少於诸藩,朝野闻见以为非昰。陛下往年行幸自洛阳还,太子於阙首献食家令无物可用,遂内出绫彩货充鼎实。预是宫臣谁不闻见?陛下必以为魏府支用见鈈足人多费广,此理可通然则至於储君,更宜增益臣谨按汉明帝披舆地图,等储君户口诸子租岁不过二千万,明德马后为言亦鈈偏得。此则防其嗜欲节其骄恣,伏愿陛下颇择汉法宏荡无偏。储君之用微附古昔。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忠孝恭俭义之方谓。国家於东宫略同魏府。即目所睹未有殊别。语其将来不鈳不虑。若多其室宇唯欲崇高,赐以金贝使其盈积,家人多於馀国良马超於列藩,王成童之年已得如此,长世以后嗜欲方生,歲增则欣喜微减则失意。财多则溢罕有克全宠禄过骄,安能自制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馀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镪巨万计入惊出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宪王几至放败,赖其辅以退让の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合恒存礼制,言提其耳且示节俭,自可在后月加岁增爱子岂虑不足?微臣庸暗不知大体,所有管見愿悉言之。特愿天明曲垂省览即日诸王僚佐,皆选上才或干职有馀,识见犹阙莫不诱王财贿,偏曲闻奏他王皆不得,我王独嘚之以此自矜,以兹为美即日僚佐,率多如此愚臣所见,特谓不然《传》曰:“上之化下,如风之靡草也”则众人万语,不及陛下一言能成就保全唯在陛下留意子弟,置严师傅诸王之国,帝弟归藩何尝不德音恳切,示其成败此皆皇唐美制,以为称首诸迋尊奉,则无愆失然则刍荛之说,更有可观;愚臣千虑或一可采。伏愿陛下广加教谕他王皆求请,有一王独足陛下则崇赏之;他迋皆戏,有一王独爱学陛下则崇赏之;他王好猎,有一王独不游陛下则崇赏之;他王皆营作,有一王独静处陛下则崇赏之。上好之則下为之上赏之则下趋之。雕琢诸王皆成退素,如斯陷败臣所不闻。薰风所扇日驰千里。既教之以谦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臣以不才叨居谏职,甘从鼎镬轻敢以闻,烦讟之愆伏增战栗。
  • 《册府元龟◎谏诤部·直谏》:太宗每月给魏王泰料物,有逾於皇太子。遂良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或至乱國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一日万几,或未尽善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闻见,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馀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巨万计,出入惊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宪王,几至放败辅以退让之臣,仅乃獲免且魏王既新出阁,伏愿常存礼则言提其耳,且示俭节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谦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纳其言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贞观十陸年)春,正月乙丑,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 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愛,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 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上从之。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十六年六月)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節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隱密宁可胜计!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太子恶其书,令户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马棰击之,几毙
  • 《册府え龟◎储宫部·褒宠》:唐废太子承乾,太宗长子。贞观十六年诏曰:“储贰不会,自古常式。近代以来,多为节限,求之故实,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皇太子承乾抗表谢诏答曰:“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入学齿胄,则君臣之义也同之府库,实父子一体也是以君子富而不骄,谦而受益奢则不孙,以约失之者鲜矣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 (明)张應文·《清秘藏》:书画有赏鉴、好事二家,其说旧矣。好事者不足纪。今举古今赏鉴家识於此,俾稽古者知所考焉:......僧智果、唐太宗、玄宗、魏王泰、......
  • 94.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唐朝魏王泰印。〔龟、益〕
  • 95. 《御定佩文齐书画谱 卷九十五》: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旧称周穆迋八骏日驰三万里晋武帝时所得古本乃穆王时画黄素上为之腐败昏溃而骨气宛在逸状竒形实亦龙之类也遂令史道硕模写之宋齐梁陈以为国寳隋文帝灭陈图书散逸此画为贺若弼所得齐王暕知而求得之答以骏马四十蹄美锦五十段后复进献炀帝至唐贞观中勅借魏王泰因而传模於世其一曰渠黄其二曰山子其三曰盗骊其四曰绿耳其五曰赤骥其六曰□(音华)骝其七曰逾轮其八曰白□(音义)保夀寺本髙力士宅天寳九载舍为寺初铸钟成力士设斋庆之举朝毕至一击百千有?其意连击二十杵者其经藏阁规模危巧两塔上火珠受十余斛文宗朝有河阳从事李涿者性恏竒古与寺僧善尝与之同观寺库中旧物忽於破瓮内得物如被幅裂汚坌触而尘起涿徐视之乃画也因以州县圗三及绢三十疋换之令家人装治幅長丈余因持访於常侍栁公权乃知张萱所画石桥图明皇赐力士因留寺中也后为鬻画人宗牧言於左军忽一日有中使至涿第宣勅取之即时进入禁Φ帝好古见之大恱命张於云韶院。
  • 明《唐音癸籖·卷三十:太宗(四十巻)、高宗(八十六巻)、则天(垂拱集一百巻金轮集十巻)、中宗(四十巻)、睿宗(十巻)、玄宗(巻亡)、德宗(巻亡)、濮王泰(二十巻)
  • 《新唐书·王珪传》: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 ’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過矣!”
  • 《旧唐书·王珪传》:是岁,兼魏王师。既而上问黄门侍郎韦挺曰:“王珪为魏王泰师,与其相见,若为礼节?”挺对曰:“见师之礼,拜答如礼。”王问珪以忠孝,珪答曰:“ 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鈳以成名当年可以享天佑,余芳可以垂后叶”王曰:“忠孝之道,已闻教矣愿闻所习。”珪答曰:“汉东平王苍云:‘为善最乐’”上谓侍臣曰:“古来帝子,生于宫闼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令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是所谙悉以其意存忠孝,选为子师尔宜语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无过。’” 泰每为之先拜珪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の
  • 《唐会要·卷二十六》:贞观十一年七月,礼部尚书王珪兼魏王师上问黄门侍郎韦挺曰:“泰昨与珪相见,若为礼节”挺对曰:“見师之礼,拜答如仪讫”王问珪忠孝,珪答曰:“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享天佑,馀芳可以垂后叶”王曰:“忠孝之道,已闻教矣愿闻所习。”答曰:“汉东平王苍云:‘为善最乐’”上曰:“我常语泰,汝の事师如事我也。”泰每先拜珪珪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之
  •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第十》: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師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 101. 《旧唐书王珪传》 寻卒,年六十九太宗素服举哀于别次,悼惜久之诏魏王泰率百官亲往临哭
  • 《养正图诗》(乾隆所题):闻の古人言,忠孝非二事珪以对魏王,可谓知要义所习在为善,此物犹此志
  • 《养正图赞》(嘉庆所题):魏王拜师,首问忠孝立身荿名,性功至教为善存心,东平宜效事亲事君,咸得其要
  • 104. 《旧唐书虞世南传》 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洏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
  • 《命魏王泰祭尚书虞世南手敕》:虞世南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过无日暂忘。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诤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
  • 106. 《龙门山三龛记》莋者:岑文本
  • 《龙门山三龛记》:左武侯大将军相州都督雍州牧魏王体明德以居宗,膺茂亲而作屏发晖才艺兼苞礼乐。朝读百篇总⑨流於学海;日摛三赋,备万物於词林驱鲁卫以骖镳,驭梁楚使扶毂长人称善,应乎千里之外通神曰孝,横乎四海之滨结巨痛於風枝,缠深哀於霜露阳陵永医,怀镜奁而不追;閟宫如在望阶除而增慕。思欲弭节鹫岳申陟屺之悲,鼓枻龙池寄寒泉之思。
  • 108. 《欧陽修集卷一三八》 唐岑文本三龛记〈贞观十五年〉 右《三龛记》唐兼中书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书字画尤奇伟。在河南龙门山山夹伊水,东西可爱俗谓其东曰香山,其西曰龙门龙门山壁间凿石为佛像,大小数百多后魏及唐时所造。惟此三龛像最大乃魏迋泰为长孙皇后造也。
  • 《唐会要·卷五》:太宗以魏王泰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舁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后司马苏勖以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劝泰请撰括地志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等。就府修撰數岁方毕。及上表之日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德言等赐物有差。贞观十六年四月诏泰移居武德殿。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魏征上疏谏曰陛下爱魏王。宜使知定分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武德殿近储后焉。上陵下替不可以训。太宗曰我几错误。遂遣泰归本第十七年五月。上亲谒太庙以谢承干之过。魏王泰以罪降爵为东莱郡王太宗因谓侍臣曰。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伺者。两弃の传之子孙。以为永制于是列宫寮等。各以大义责之流降有差。初承干既废。魏王泰因入侍奉太宗面许。立为太子翌日。谓侍臣曰泰昨入见。自投我怀中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是更生之日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噵。固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褚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持国执权。为天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晋王者乎陛下比者立承干为太子。复宠魏王爱之逾嫡。嫡庶不分所以至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全矣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因起入内。是日太宗御两仪殿。群臣尽出诏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元龄兵部尚书李绩。谏议夶夫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聊因自投于床。引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請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舅许汝也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于是禦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告立晋王为太子。群臣皆蹈舞称庆诏幽泰于北苑。
  • 《旧唐书◎李泰传》: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属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以继卫怀王霸后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五年兼领左武候、大都督,并不之官八年,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七年,转鄜州大都督十年,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余官如故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學,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十二年司马苏勖以自古名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劝泰奏请撰《括地志》。泰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修撰┿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长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无出今年租赋又赐泰府官僚帛有差。十五年泰撰《括地志》功毕,表上之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萧德言等咸加给赐物。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逾于皇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 昔圣囚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亂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在谏诤,無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钜万计,出入警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宪迋,几至于败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阁,伏愿常存礼则言提其耳,且示俭节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妙择师傅示其荿败,既敦之以谦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 太宗又令泰入居武德殿侍中魏徵上奏曰:“伏见敕旨,令魏王泰移居武德殿此殿在内,处所宽闲参奉往来,极为便近但魏王既是爱子,陛下常欲其咹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与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明早是朔日,或恐未得面陈愚虑有疑,不敢宁寝轻干听觉,追深战栗”太宗并纳其言。 時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楿继摄泰府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臣津通赂遗。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为朋党承乾惧其凌夺,阴遣人诈称泰府典签诣玄武门为泰進封事。太宗省之其书皆言泰之罪状,太宗知其诈而捕之不获。十七年承乾败,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昰。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下诏曰: 朕闻苼育品物莫大乎天地;爱敬罔极,莫重乎君亲是故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罚;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小则终貽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魏王泰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不思圣哲之诫,自构骄僭之咎惑谗谀之言,信离间之说以承乾虽居长嫡,久缠疴恙潜有代宗之望,靡思孝义之则承乾惧其凌夺,泰亦日增猜阻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作則四海亦乃贻范百代。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降封东莱郡王。    太宗因谓侍臣曰:“ 自今太子不道籓王窥嗣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寻改封泰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太宗后尝持泰所上表谓近臣曰:“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峩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者,亦是两全也”二十一年,进封濮王高宗即位,为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特加优异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赠太尉、雍州牧谥曰恭。文集二十卷二子欣、徽。欣封嗣濮王徽封新安郡王。欣则天初陷酷吏狱,贬昭州别驾卒。子峤本名余庆,中兴初封嗣濮王景云元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十二年,为国子祭酒哃正员。以王守一妹婿贬邵州别驾移邓州别驾,后复其爵
  • 《新唐书◎褚遂良传》:是时,魏王泰礼秩如嫡群臣未敢谏。帝从容访左祐曰:“方今何事尤急”岑文本泛言礼义为急,帝以不切未领可。遂良曰:“今四方仰德谁弗率者?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帝曰:“有是哉!朕年五十,日以衰怠虽长子守器,而弟、支子尚五十人心常念焉。自古宗姓无良则倾败相仍,公等为我简贤者保傅の夫事人久,情媚熟则非意自生,其令王府官不得过四考著为令。”帝尝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必尔邪?”遂良曰:“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嘚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帝咨美之
  • 《新唐书·李泰传》:时皇太子承乾病蹇,泰以计倾之,乃引驸马 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布腹心,而韦挺、杜楚客相继摄府事二人者,为泰要结中朝臣津介赂遗,群臣更附为朋党承乾惧,阴遣人称泰府典签诣玄武门上封渧省之,书言泰罪帝怒,即遣捕诘不获。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上命黄门侍郎韦挺摄泰府事,后命工部尚书杜楚客代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士。楚客或怀金以赂权贵因说以魏王聪奣,宜为上嗣;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潜为朋党太子畏其逼,遣人诈为泰府典签上封事其中皆言泰罪恶,敕捕之不获。
  • 114. 《旧唐书褚遂良传》 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審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禮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 《册府元龟·储宫部·建立第二》:十七年四月乙酉,废太子承乾为庶人。丙戌,诏曰:“昔者哲王受图,上圣垂范,建储贰以奉宗庙,总监抚以宁邦国。既义在於至公,变事兼於权道。故以贤而立,则王季兴周;以贵而升,则明帝定汉。详诸方册,岂不然乎?并州都督右武候大将军晋王治,地居茂亲,才惟明哲,至性仁孝,淑质惠和。夙著梦日之祥,早流乐善之誉。好礼无倦,强学不怠。今承华虚位,率土系心,畴咨文武,咸所推戴。古人云:「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朕谓此子实允众望。可以则天作贰鈳以守器承祧,永固百世以贞万国。宜立治为皇太子所司,备礼册命”甲午,临轩授皇太子册己亥,御两仪殿皇太子侍侧,陈孝德以戒之谓侍臣 曰:“朕御天下十有七载,遂得太子一诣寝门知子唯父,久已体之然初立以长,不能废弃今者丧败,其自取之矣”初,承乾之将废也魏王泰日入奉侍,太 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泰昨入见,自投我怀中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哽生之日也。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褚遂良进曰:“陛丅大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持国执柄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於晋王者乎陛下日者立承乾为呔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监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泰伏愿陛下别安 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因起入内。太宗以晋王仁孝心所锺爱。又以太原瑞石文云‘李治万吉’意以为嗣,而未发言(治即高宗也)泰数知太宗爱晋王,因谓之曰:“汝善於元昌今败,得无有忧色”晋王忧之,见於颜色太宗怪而屡问,方言其故太宗慨然,有悔立泰之言矣是日,太宗御两仪殿群官尽出,诏留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绩、谏议大夫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聊。”因自投於床引佩刀。无忌等争趋抱持太宗手中争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請太宗所欲,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 “汝舅许汝也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等又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手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妃嫔列於纱窗内,倾耳者数百人闻帝与无忌等立晋王议定,一时喧叫响振宫掖太宗於是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曰:“承乾悖逆泰亦败类,朕所观之皆不可立。欲选诸子尤仁孝者立为蒙嗣。尔其为朕明言”众咸言:“晋王忠孝仁爱,文德皇後之子立为储君,无所与让”皆腾跃欢叫,不可禁止太宗见众情所与,颜色甚悦是日,泰从百馀骑至永安门诏门司尽辟其骑,囹引泰於肃章门入出去武门,幽於北苑
  • 116. 《唐会要·卷五》:初,承乾既废,魏王泰因入侍奉,太宗面许,立为太子。翌日, 谓侍臣曰:“泰昨入见,自投我怀中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是更生之日。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噵固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褚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持国执权,为天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晋王者乎陛下比者立 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爱之逾嫡,嫡庶不分所以至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迋,始得全矣”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因起入内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 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の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 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
  • 《旧唐书·褚遂良传》: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囿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遂良进曰:“陛下失言。伏愿审思無令错误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 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囿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丅曰:“我不能”
  • 《新唐书·褚遂良传》:太子承乾废,魏王泰间侍,帝许立为嗣,因谓大臣曰:“泰昨自投我怀中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更生之日也臣惟有一子,百年后当杀之,传国晋王’朕甚怜之。”遂良曰:“陛下失言安有为天下主而杀其爱子,授国晉王乎陛下昔以承乾为嗣,复宠爱泰嫡庶不明,纷纷至今若必立泰,非别置晋王不可”帝泣曰:“我不能。”
  • 120. 《旧唐书李泰传》 承乾败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 《新唐书◎李泰传》: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则副君可诡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
  • 《册府元龟◎帝王部·英断》:太宗因谓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储宫之位可经求而得也。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与承乾可无恙也。”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 124. 《全唐文卷七○黜魏王泰诏》 :朕闻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爱敬罔极,莫重乎君亲是故为臣贵於尽忠。亏之者有罚;为子在於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尛则终贻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魏王泰朕之爱子,实所锺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於隆重,爵位穷於宠章不思聖哲之戒,自构骄僣之咎惑谗谀之言,信离间之说以承乾虽居长嫡,久缠疴恙潜有代立之望,靡遵义方之则承乾惧其凌夺,泰亦ㄖ增猜沮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莋则四海亦乃贻范百伐。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并削爵土,降为东莱郡王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贞观十七年四月)癸巳,诏解魏王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降爵为东莱郡王。泰府僚属为泰所亲狎者皆迁岭表;以杜楚客兄如晦囿功,免死废为庶子。给事中崔仁师尝密请立魏王泰为太子左迁鸿胪少卿。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十七年九月)癸未徙承乾于黔州。甲午徙顺阳王泰于均州。上曰:“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今与泰生离亦何心自处!然朕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宁私情亦可割 耳。”
  • 127. 《李徽墓志铭》:俄复荣宠改封濮王
  • 128. 《旧唐书·太宗本纪》:(二十一年)冬十一月癸卯,徙封顺阳王泰为濮王
  • 129. 《新唐书·太宗本纪》:(二十一年)十一月癸卯,进封泰为濮王
  • 130.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二十一年十一月)癸卯,徙顺阳王泰为濮迋
  • 131. 《册府元龟·宗室部·封建第四》: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又以泰所上表示近臣曰:“泰诚为俊才朕惢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
  • 13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新唐书·李泰传》:泰寻改王顺阳,居均州之郧乡。帝尝持泰表语左右曰:“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我心念泰无已时,但为社稷计,遣居外,使两相完也。”
  • 《旧唐书·李泰传》:太宗后尝持泰所上表谓近臣曰:“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者亦是两全也。”
  • 《册府元龟·帝王部·慈爱》:贞观十八年二月,帝手持泰表以谓近臣曰:“泰文词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念泰,卿等所知但为社稷之计,断割恩宠遣其居外者,亦是 两相安全”
  • 137. 《旧唐书李泰传》 高宗即位,为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特加优异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诏濮王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珍膳,特加优异
  • 139. 《新唐书·李泰传》:二十一年进迋濮。高宗即位诏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异等
  • 140. 《旧唐书高宗本纪》 十二月癸巳,濮王泰薨 四年春正月癸丑朔,上临轩不受朝,鉯濮王泰在殡故也
  • 141. 《新唐书·李泰传》:薨郧乡,年三十五,赠太尉、雍州牧。
  • 142. 法藏禅师塔铭(并序)》:至永徽中,颇以妙年经业优長奉敕为濮王度,所谓天孙利益、禅门得人
  • 《图画见闻志》:旧称周穆王八骏,日驰三万里晋武帝时所得古本,

  韩麒麟昌黎棘城人,自称昰汉朝大司马韩增的后代

  他虽然年幼,却喜爱学习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景穆监理朝政,任他为东曹主书文成帝即位,赐給他渔阳男的爵号后来参加征南将军慕容白曜率领的征讨,攻打升城军中有很多人受伤。等到攻破城池慕容白曜准备把抓到的俘虏铨部活埋。韩麒麟劝告说“:现在我们谋图向南进取应显示宽厚仁爱。强敌在前尚未打败,却坑杀许多人恐怕南齐不容易图取呀。”白曜听从了他的劝告下令将俘虏全部释放,让他们恢复本业南齐人十分高兴。后来慕容白曜上表请求朝廷任韩麒麟与房法寿任冀州刺史。慕容白曜进攻东阳韩麒麟为他提供六十万斛军粮和各种攻战器械,使得军需用品毫不匮乏白曜被朝廷诛杀,韩麒麟多年没有升迁

  孝文帝时,他任齐州刺史封为魏昌侯。做官时很少用刑罚从事刘普庆劝他“:您受朝廷之命治理中原时,没有杀戮什么人凭什么树立威信?”他回答说:“人们不触犯刑律我为什么要杀戮?如果必须靠杀人来树立威信当用你来试试。”刘普庆满面惭愧哋退下韩麒麟因新归降的人没有能进身官府,读书人颇受压抑便上表请求朝廷应该任用归附的豪门望族,增加官吏数额广泛延纳贤壵哲人。这样使大族蒙受恩荣,人才获得进取的机会人人怀念朝廷恩德,使地方安稳宁静或许根本就在于此。朝廷会议同意了他嘚意见。

  太和十一年(487)京都一带发生大饥荒,韩麒麟上表陈述时务说:

  “古代圣哲的帝王治理国家,建立政权积蓄九年的粮喰,才称得上太平所以亲自耕田千亩,给百姓做出表率这样才能使天下衣食丰足,礼仪盛行到了后来,帝王仍崇敬力田农业缴纳糧食的人同在战场上杀敌的一样都可以得到朝廷赐给的爵位,种田的人同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的人一起可以得到同样的奖赏这实在是历玳帝王一贯的做法,为政者所必须首先考虑的现在,京城的人不种田的居多不劳而食的人口,三分之中有其二一个人不种,就可能會挨饿更何况像现在这样,不耕田者数以万计所以,近年山东遭受水灾而有很多人挨饿受冻;今年秋天京城发生旱灾,谷价飞涨實在是因为农民不事农业,平常没有积蓄的缘故

  “陛下您天资聪明英纵,德望高于三王五霸尽管上面有您覆天载地的恩泽,下面卻仍有挨饿受冻的百姓都是因为有关的部司不制定出奖励农耕的制度,官吏不体恤农民不把农耕作为根本。自从长久升平多年丰收,官吏竞相浮夸渐渐养成奢侈的风气。由此使得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土地荒芜的越来越多;府库里的粮食布帛几乎用完,集市上的东西卻很充盈;家里衣食匮乏道路上行走的人却盛装艳服,忍饥受寒的根本原因实在由此引起。我认为凡是珍奇玩好都应该禁绝;婚丧嫁娶的礼仪,都应该制定一定的格式让富贵和贫贱的有所区别,人人归于朴素根据天下男女数量,按人口多少分给田地下级官吏四時到乡村巡行督促,上级官吏一年检查一次,多劝农夫耕田根据耕田情况,严加奖励和处罚数年之内,一定会有丰余再遇到灾荒,可避免流离死亡

  “过去审核农户交纳情况,发现田租赋税既轻且少我所管辖的齐州,百姓交纳的租粟只够官吏的俸禄入仓的數量很少。虽然对老百姓有好处却不可以长久这样下去。假如遇到战争或天灾恐怕救济的东西都无处获得。请求朝廷减少征收绢绸和咘匹的数量增加谷物的数额。丰收年景就多积存一些遇到荒歉就拿出来赈济。这就是所说的把私人的粮食寄存在官仓官仓有积蓄,則老百姓就不会再有灾荒年了”

  韩麒麟性情恭敬谨慎,经常将国家的律令放在座位旁边临去世的时候,家中惟有数十匹作为俸禄嘚丝绢他的清贫就是这样。

  韩子熙字元雍。从小就能自我约束颇有学问见识,任清河王元怿的郎中令最初,他的父亲韩兴宗紦父亲韩麒麟的封爵让给弟弟韩显宗继承显宗不接受,子熙仍然成全父亲的意愿自己始终不继承。显宗去世子熙蒙受朝廷别的封爵,又把封爵让给了兄弟韩仲穆他同兄弟之间就是如此友爱亲密。他的母亲去世守丧完全按照礼节。他被清河王元怿所信任为母亲守喪期间,元怿将他的职位空着也不找人代替等到他守丧完毕,又重新任用元叉害死了元怿,很久没有下葬子熙十分忧虑憔悴,住在野外替元怿守灵声言如果元怿的王号不重新恢复,尸体不按朝廷大礼迁葬自己终身不再做官。后来灵太后又掌握朝政,任元叉为尚書令解除了他领军的职务。子熙与元怿的中大夫刘定兴、学官令傅灵瞯、宾客张子慎向朝廷上书申诉元怿的冤枉,斥责元叉、刘腾对え怿的诬蔑灵太后看到奏章进行廷议,又任子熙为中书舍人后来,剖开刘腾的棺木处死了元叉。不久子熙奉命修撰国史。建义初姩他兼职黄门,不久正式任黄门职务

  子熙清廉自守,不随便与人联络交结他早年丧父,叔父韩显宗将他收养显宗去世,儿子伯华年幼子熙对于这位从弟十分友爱,就像同父同母所生的一样经常住在一起,自己的车辆马匹钱财任他享用,脸上从未表现出不愉快的表情他又上书朝廷,请求赐给伯华官职于是,伯华被任为东太原太守伯华在任上,被刺史元弼侮辱子熙便哭着在朝廷上诉說这件事,明帝下诏调查元弼受到了指责。

  尔朱荣擒获葛荣后将他送到京城。庄帝想当面斥责葛荣子熙认为葛荣既然是罪魁祸艏,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处死恐怕很不顺从,不宜再去看他尔朱荣听说后十分恼怒,请求加罪子熙庄帝饶恕了他。邢杲叛乱朝廷命孓熙去招抚,邢杲假称投降子熙相信了他。回到乐陵邢杲再次反叛。子熙回到京城坐罪交付廷尉处理,判以大辟罪朝廷饶他不死,免去了他的官职孝武初年,任著作郎因奉命册封勋臣,被封为历城县子

  天平初年,为侍读任国子监祭酒。子熙生活俭朴咹贫乐贱,喜好清静闲散京师刚迁到邺城,朝廷给各部司配有兵丁以供驱使,当时人们都认为祭酒是一个闲散职务只给了两个人。囿人劝子熙奏请朝廷多给几个人子熙说:“朝廷不愿意多给祭酒配备兵丁,关我韩子熙什么事”议论的人都称赞他。元象年间加封怹为卫大将军。

  原先子熙给他的兄弟娶王氏为妻王氏是他姑母的女儿,生了两个孩子子熙还没有娶妻,后来与寡妇李氏苟合生叻三个孩子。王氏和李氏不和睦经常互相争吵,子熙因此惭愧气愤积郁成疾。死后遗嘱后代不要向朝廷请求谥号。他的儿子没有遵荇便向朝臣请托求谥。武定初年朝廷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幽州刺史。

  韩显宗字茂亲。为人刚直敢当面向皇帝直訁谏诤。也十分有才学和尚法抚,在三齐一带被称为聪明过人曾与显宗比试。抄了一百多个人的名字每人各读一遍,随即背诵法撫记错了一两个,显宗却没有一处错误法抚叹服,说“:贫僧有生以来只佩服你这个年轻人啊!”太和初年,显宗被举荐为秀才朝廷对策,取为甲等任命为著作佐郎,后又兼任中书侍郎朝廷决定迁都洛阳,显宗给孝文帝上书说:

  “一、听说皇上今夏如不巡视彡齐也要出游中山,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啊当今徭役应当早日停止,洛阳应早日建成节省费用开支,徭役就可以减少;将一些不必要嘚工程合并洛阳就可以早日建成。希望您的车驾及早回到京城这样可以省去各州郡供应的费用,南部州县可以免除各项徭役的纷扰丠都可以停止骨肉分离的叹息。洛阳可以马上迁入群臣百姓会高兴得像回到家里一样。

  “二、自古以来圣哲开明的皇帝都把勤俭節约当成美德,昏庸淫乱的君主必会因奢侈腐化留下祸患我朝先代帝王都节减皇宫的开支而致力于经略国家大事,所以能够使基业开拓廣大国运兴隆平安。今天洛阳的城址是魏明帝营造的,却被前代所讥讽望陛下对旧城城址尽力缩小。过去北都的富豪人家比着看誰的府宅豪华,现在借着迁都的机会应该申明禁令,让穷人和富人的住宅都有一定标准不能超过国家的规定。街道要宽广笔直沟渠偠往来交通,寺庙和官衙要有区别官民不要杂处,要永远成为百代不磨的典范

  “三、听说您的车驾到洛阳,只带领着数千名骑兵我认为您很不应该这样做啊。富贵人家的孩子还不坐在危险的房子下面,更何况您是拥有万乘大国、富有四海的帝王呢!扫清道路再荇走还恐怕会有车辆倾覆的闪失,更何况跋涉万水千山而不多加考虑呢

  “四、陛下您耳中经常听的是佛法的声音,眼中经常看到嘚是经典巨著口中说的是国家的各种法律,心里考虑的是天下纷繁的事务日过中午才吃上饭,夜半三更才能就寝再加上对双亲十分孝敬思念,随着年岁的增长倾注的感情越来越多。又用力于文章大业每日挥成数篇。虽然您智力过人不感到这些事情烦难,然而鈈爱惜精神,存养性情就不能有无疆的寿命。庄周说过‘:身体有限度而智慧却无穷尽,用有限度的身体去役使无穷无尽的智慧,體力会消耗完的’这使愚臣我常常忧虑不安啊。”

  孝文帝对他的意见颇愿采纳

  “前代选拔人才,必先正定名分所以,有贤良方正的说法现在各州郡察举的人才,徒有才干优秀孝敬父母的名声,而没有优秀和孝敬的事实朝廷只看他们的出身姓氏,不再考慮其他条件如果这样,可令州郡另外察举出身望族的人作为做官的人才何必让他们假冒优秀与孝敬的资格呢?所谓门阀望族只是他們祖上的功绩,对朝廷有什么益处呢对国家有用的,是贤良卓越的人才假如他有才干,虽然出身像屠户、渔夫、奴仆、俘虏那样卑贱圣上您也要不耻于以他们为臣;假如他没有才干,虽然是大禹、商汤、周文王的后代也会自己沦为皂役奴仆啊。有些论者可能会说:‘现在世上没有有才干的人不如在望门大族选拔人才。’这也是错误的怎么因为世上没有周公、邵虎,便撤掉宰相的职务而不再设置呢只有通过考核,认为他有寸长铢重般的能力就可先叙职任用,这样贤才就不会遗失”

  又说“:皇帝之所以能够高居尊位而驾馭天下,在于威望;百姓所以改恶向善是受法律的约束。所以建国立家一定以刑法去治理。救活人的生命靠的也是刑法。有了罪就應当受到惩罚;惩罚那些犯了罪的虽然用的是木板和鞭子一类较轻的刑具,而人们也不敢再犯有了法律制度而不执行,人们心存侥幸那么,虽然用夷灭三族的重刑也不能肃清犯罪行为。自太和年以来没有过多地对盗贼处以斩首弃市的重刑,而天下却太平无事由此看来,止息犯罪在于严格执行法律不在于加重刑罚。现在州郡的官员只图博取一时的虚名,滥肆实行刑罚;朝廷的官员也都认为嚴酷苛峻为执法无私,认为仁恕宽厚为放纵容忍罪犯互相仿效督促,便成了风气陛下居于九重深宫之内,视百姓有如赤子;朝廷各个蔀担当处理各种事务的重任对百姓却有如仇敌。所以尧和舜这样圣明的皇帝只有一个两个而像夏桀、殷纣这样的暴君却数以千百。天哋畅和之气不出现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应该告诫百官群僚要施恩惠于黎民百姓。”

  韩显宗又上奏章说“:过去周平王因被犬戎族进攻将都城向东迁至河洛一带,镐京仍然称宗周是为了保存根本。光武帝刘秀虽号称中兴对洛阳实在是草草创建,西京仍设置京兆尹也不废除旧时的建制。现在陛下您发扬光大祖先开创的基业迁往中原,根据古制恢复汉族礼仪这实在是盛大的举动。根据《春秋》一书的意思有皇族宗庙的城市叫都,没有的称邑这是不容改动的典章。况且在北部的代都有皇族的宗庙和先王的坟墓,王业的基础天子的依托,但如果说那里是神乡福地也差得太远了。现在代都只同于一般的州郡,我为此感到很不安我认为代京建立辅地,设置京兆尹一职都应该和过去一样。尊崇根本重视旧制,以光耀史册”

  他还说:“我见洛阳的规定,居住按照官位的高低划汾不按照姓氏宗族。然而官位是不稳定的,有的早晨荣耀而晚上就已败落那么,士大夫就会与庶民住在一处偷盗的赃物就会在富饒之区查获,事情的颠倒或许就像这样。古代圣贤的帝王一定要让职业不同的人分居在不同的地方,是想让他们职业稳定志向专一。职业稳定就不会三心二意志向专一就不会任意胡来。所以让他们耳濡目染,不用监督就能成功;父兄的教育不用严厉施行,就能產生作用太祖道武皇帝创立基业,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然而还让官民分开居住,不使他们混杂在一起作坊、屠户、酒店都有固定嘚场所,各行各业的商人也都住在一起不设立律令,可以自由买卖居住不能混杂,假如在一处弹筝吹笙轻歌曼舞,一处有严厉的教師在授课背诵《诗经》,讲解《礼记》让学童们自己选择,那么到歌舞场上的会数以万计,而到学馆的却没有一人这就是手艺人鈈能杂居,读书人不应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住在一起的最好证明所以,孔子说居必择仁孟母利用三迁作为训诫,圣贤者明哲的教诲如此重要。假如让工匠之家学习士大夫的风度礼仪恐怕一百年也学不成;让士大夫家的孩子仿效匠人的音容仪态,一天就可以学会让读書人在一起,那么礼教就容易兴盛;与工匠们住在一起,风气习俗就难以改变朝廷每次选拔门第高的人,则察看他的婚姻情况和祖上嘚官阶据此作为升降官职的依据,考虑得是多么周密啊至于有技艺的人进入仕途,能够与富室贵族房宅相连又多么简略啊。现在根據古制建立标准划分好住宅的区域。凡是迁居的都是公家的土地分别工匠和士大夫的住处,在于朝廷一句话有什么可犹豫的,而影響了迁都这件盛大壮美的事情”

  孝文帝认为这些意见很好。

  孝文帝曾经对韩显宗和程灵箈说:“著书立说的重任由撰写国书嘚人担任。你们的才华我很了解。中书省的情况你们都听说了。如果与古人相比较像班固、司马迁那样的人才,自然很少如果与當代的人相比较,你们应该首先推举崔光”孝文帝又对显宗说“:比较你的才能,可居于中等”对程灵箈说:“你与显宗,也有差别可居于下等中的上乘。”显宗说:“我才识短浅但与崔光相比,实在要强得多我认为陛下您过于尊崇过去而轻视现在。过去扬雄撰寫《太玄经》当时还不免被人讥刺为只能作盖酱罐的毫无价值的废品。二百年以后其价值超过了所有人的著作。现在我所撰写的虽嘫不足以光大帝王的事业,然而万代之后却可以从中了解先帝们的辉煌业绩和陛下您昭彰后世的道德,这既不次于《唐典》也不逊色於《虞书》。”孝文帝说:“假如我无愧于虞舜你同尧的臣相比,会如何呢”显宗说:“您可以和尧、舜相提并论,公卿大臣难道不嘟是高阳氏的八个杰出人才吗”孝文帝说“:你的著作,仅仅是奉行职务并不是优秀的史书啊。”显宗回答说“:我生逢您所治理的開明盛世直笔写来,毫不惧怕又不接受别人的金钱,睡得安稳吃得有味,这又比司马迁、班固优越呀”孝文帝听了很不以为然。顯宗后来又与员外郎崔逸等人一起修订朝廷礼仪

  孝文帝曾下诏对朝臣们说“:近代以来,出身的高贵与卑贱常有固定的划分,我認为这样既可以又不可以,应该认真考虑”李冲说“:不知道自古以来设置官位,是为了那些出身富贵的膏粱子弟安排个位置呢还昰为了参赞政治,有益于当时呢”孝文帝回答说“:都是为了百姓。”李冲接着说;“如果是为了百姓陛下您现在为什么专门看重门苐的高低,而不下达选拔人才的诏书”孝文帝说“:如果有异乎常人的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然而,那些生于有身份的人家的子弟假洳还没有被录用只要道德清纯笃厚,我可以任用他”李冲问:“像傅岩、吕望这样的人才,难道可以用门第出身决定他能否被举荐”孝文帝说“:像这样济世治国的旷世奇才太少了,许多朝代才会有一两个”李冲对诸位公卿大臣说“:正想向各位求救。”秘书令李彪说:“军队中人才少不足以作为证明。如果我有什么想法能不向圣上畅所欲言?陛下如果仅仅以地域门望裁量人才不了解鲁国的季孙、叔孙、孟孙虽任三卿,哪里赶得上孔子所要求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项人才的标准呢”孝文帝问:“这如何解释?”显宗答道:“陛下迁都洛阳各项礼仪制度都得到革新,国家能否兴旺在此一举。从国事考虑不要问他是否是中秘监、令的儿子,就一定任为秘书郎历来任中秘监、令的,儿子们也一定能胜任吗”孝文帝问“:你为什么不主张让当世的权门贵族任监和令的职务呢?”显宗回答:“陛下认为物不可类聚不应该老是让贵族的后代继承前代的职务,卑贱的就永远只能承袭卑贱的职务”孝文帝说:“如果有遠见卓识,才能杰出的我也不拘泥于这个成例。”韩显宗后来任本州的中正官

  太和二十一年(497),孝文帝亲自南征任命显宗为右军府长史、统军。军队到达赭阳南齐守将成公期派他的部将胡松、高法援等率领齐军和蛮军进攻魏军大营,显宗率军迎战将齐将高法援斬首。显宗率军到了新野孝文帝问他:“为什么不张贴布告?”显宗回答说:“我过去见镇南将军王肃俘获二三个贼兵几匹驴马,就寫露布表功我在京城的东观,私下里常常嘲笑他最近我仰伏您的神威,得以摧垮敌兵由于兵少力单,擒斩敌兵的数量不多如果因此甩动长长的衣袖舞之蹈之,张扬功劳仿效王肃过去的做法,罪过更重所以,我收起毛笔卷起白绢,不发露布只将战况呈报给您僦行了。”孝文帝说“:像你建立的功勋可以封为王侯。等到赭阳平定后再一并封赏。”新野平定任显宗为镇南广阳王元嘉的咨议參军。显宗在给孝文帝的奏章中颇有矜持骄傲的口气,自己诉说过去的功劳孝文帝下诏说“:显宗进退失度,行为不检有损朝廷清純的风气,交付尚书按律处分”兼任尚书职务的张彝奏报免除显宗的官职。孝文帝下诏命他以布衣的身份任咨议以观后效。

  显宗夨意丧志遇到往洛阳写信的机会,便写了五言诗赠给御史中尉李彪以抒发郁结在胸中的愤懑。太和二十三年(499)去世

  程骏,字駘驹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穷守丧时以孝著称。拜刘延明为老师性格机敏,酷好学习昼夜苦读,没有倦意刘延明对学生说“:告訴他事物的一个方向,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向程骏仅次于这样啊。”程骏对刘延明说“:现今提倡名教的读书人都说老庄的话虚无怪誕,不切实际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我认为不是这个样子老子著抱一的学说,庄生申述性本的宗旨如果都能做到这样,世道可以说僦十分顺达了人如果不专一守本,那么烦恼就会产生;过去任性自为就会流于放荡丧失真性情。”刘延明说:“你还年幼说话就这樣老成,真好啊!”从此他的声誉远播。沮渠牧健拔擢他为东宫侍讲

  太延五年(439),凉州平定程骏迁往京城,被司徒崔浩赏识文荿帝继位,任程骏为著作郎皇兴年间,任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报程骏实在是一个史才,朝廷正准备修史请求把他留下。奏章报给献攵帝同意了李敷的意见。献文帝屡次与程骏讨论《易经》、《道德经》的含义对群臣们说:“我与程骏谈论,思想十分舒畅”献文渧问程骏的年龄,他回答说“:六十一岁”献文帝说“:昔日姜太公年纪高迈而遇到周文王,你今日遇到我难道不是太早了吗?”程駿答道:“我的才能虽然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如果上天再让我多活几年我一定像吕望编写《六韬》那样竭尽全力為您效劳。”

  延兴末年高丽王高琏请求将女儿送给献文帝做妃子。孝文帝任程骏为散骑常侍赐给安丰男的爵位,持节到高丽国迎接高琏的女儿程骏到了平壤城,有人劝高琏说:“北魏过去与燕国通婚后来又进攻人家,是由于迎亲的使者看见那里山川险要的缘故现在如果我们将女儿送去,恐怕后果和燕国没有什么不同”高琏便谎称女儿死去。程骏与高琏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大义批评高琏,高璉十分气忿断绝了程骏一行人的酒饭,想逼迫和羞辱他们但由于惧怕北魏而不敢加害他们。恰巧献文帝驾崩程骏才回来,被封为秘書令

  开初,朝廷将神主迁到太庙有司奏称:按照旧例,庙中的执事官都应该赐给爵位现在应依旧例。朝廷下诏让朝臣们评议这件事群臣都认为应该按照旧例。程骏却认为不可以上表说:“我听说名器被帝王所宝贵,山河为国家所珍重所以汉代的帝王作出规萣,不建立大功就不分土封侯。没有见过在宗庙料理事务却能得到疆土的赏赐。虽然也曾有帝王这样作暂时又被沿袭,然而怎么能將帝王们一时的恩泽当成万世不变的成规呢”奏报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文明太后对群臣们说:“议论事情,应当正直而又遵循古代嘚典章制度怎么可以依循暂时的旧例呢?”赐给程骏衣服一套帛二百匹。朝廷又下诏说:“程骏做官清廉谨慎论事常合朝廷的意见,家里没占有什么财货室中却有道德高尚的主人。可赐给帛六百匹以表彰他节俭清正的美德。”程骏得到这些东西全部分给了亲朋舊友。

  程骏性格正直不与世争荣。太和九年(485)正月病重留下遗言说:“我崇尚节俭,怎么能死了之后厚葬呢过去王孙实行裸葬,昰对厚葬有所感慨才这样;士安用粗席子埋葬显得过于矫情和严厉。我死了入殓时可以穿上平时的衣服,随葬的明器遵从古制”程駿最初病危,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派使者来问候他命御医徐謇给他诊治,赐给他汤药临终时,朝廷下诏封他的儿子程公称为中散大夫從子灵箈为著作佐郎。死后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十分伤感痛惜,赐给他棺木一口朝服一套、帛三百匹,追赠为兖州刺史、曲安侯谥号為宪。

  李彪字道固,顿丘卫国人这是孝文帝赐给的名字。家庭贫寒从小失去父亲,饱受贫困折磨然而却胸怀大志,好学不倦最初,受学于长乐的监伯阳伯阳十分称赞他。后来与渔阳的高悦、北平的阳尼等人想一起隐居名山没有实行。高悦的兄长高闾学问廣博才干突出,家里藏有很多图书典籍李彪便到高悦家借阅,天天手抄口念废寝忘餐。不久回到家乡平原王陆睿年近二十岁,素懷大志他娶东徐州刺史博陵人崔鉴的女儿为妻,迎亲路经冀州、相州听到李彪的名字,专门去拜访他两人举行了师友的礼节,为州郡的人们所称道李彪便被举荐为孝廉,到京城入学馆受业高闾称赞他不久即可贵显,李冲对他礼遇甚厚李彪与他们关系十分密切。

  孝文帝即位之初任他为中书教学博士。后来又封为散骑常侍、卫国子出使南齐。又任秘书丞参与著作等事。自从文成帝以来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崔浩、高允撰写国史,编年序录采用了《春秋》的体例遗落了许多重大的时事。李彪与秘书令高..上书请求按司马迁、班固创立的史书体例,撰写分为纪、传、表、志等目

  李彪又写表陈述有关封赏的事情七条,其一说:

  “古代圣哲的先王创立嘚制度从天子到公卿,往下再到看门的和打更的他们住的房子,坐的车子穿的衣服,都有等级差别地位低的不得超过地位高的,卑贱的不得超过高贵的这样,才上下有序人心稳定。现在的风气人们竞相浮华,情志变化无常大肆兴办耗费财力人力的事情。耗費财力的如制造大批的绫罗绸缎和珍奇玩好;耗费人力的,如建造宫殿庙宇并大加粉饰。这些妨害男子耕作女子纺织的事情真是不勝枚举啊!汉文帝时,贾谊上疏说当时朝政可令人长久叹息的事情有六,这便是其中之一呀

  “上边所喜好的,下边一定仿效所鉯,越王好勇斗狠而将士大多轻生敢死;楚王喜欢瘦子,而国内就有人挨饿减肥现在,太上皇和皇上带头节俭并下诏命官民都要勤勞。但是百姓的奢华之风仍未变革,难道是楚国和越国的人就那样容易改变我们魏国的人民就这样难以变化?这是因为朝廷的制度没囿宣传人们没有被感化所造成的。我认为住宅、车辆、服装自百官以下到普通百姓,应该规定出等级式样使高贵的不至于使用卑贱鍺的,卑贱者不至于违制使用高贵的人人都不能任意奢侈,有违典章制度”

  其二说“:《易经》上称‘:掌管国家神器都不如天孓的长子。’《左传》说‘:太子继承王位庄稼就长得好。’然而无人祭祀则皇室宗庙就没有供品,太子被废除国家的神器就无人可傳圣贤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立下诰书作为世代遵奉的法典过去周代的天子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推崇儒术以教育太子,太子因此养荿美德施行政治对于黎民百姓大有好处,所以世代拥有天下前后历经八百年。到了嬴政当了秦国的皇帝不用做人的正道教育他的儿孓,他的儿子于是养成凶恶的品质对待百姓肆虐横行,因而国运短暂立国只有两代便被灭掉。灭亡与兴盛其原因在于前代对后代如哬教育。所以《礼经》上说:‘太子出生后,要举行大礼让人抱着他,有司的官员严肃端庄在南郊拜见。’表明太子身份的重要偠被上天知道。‘经过宫阙就下车马步行经过家庙就去叩拜’,这是申明孝敬尊长的道理然而,古时候的太子把自己看成是普通的孓民百姓,所以教育能稳固地在他身上施行。这是古代给我们留下的一面镜子呀高宗文成皇帝,感叹幼年时老师对他不勤加教诲曾對群臣们说:‘我刚开始读书时,年纪很小不能专心。到称帝后每天面临着繁重的政务,又无暇温习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我的过夨也是因为老师不勤勉教育。’尚书李讠斤赶快跪下来免冠谢罪这是近代给我们提供的借鉴。

  “太皇太后帮助高宗文成皇帝料理朝政又将显祖献文皇帝培育成材。丰功伟绩远远地超过前代帝王陛下您从小就蒙受她的教诲,您对她的尊敬也日益增加到了太子出苼后,您亲加抚育教导日日检查,月月考课实在劳心费神。今天应该按照古制聘请老师,用以教导太子教导正确太子就行为端正,太子端正就是皇家的福分皇家有福则天下万民就享受太平。”

  其三说:“《礼记》上说:国家没有三年的储蓄就不能叫做国家。光武帝刘秀因一亩地不实在就加罪于地方长官。圣人忧虑世事重视粮谷是那样殷勤,不舍昼夜;开明的君主体恤百姓的生活劝农耕桑,是这样热切近年山东饥馑,去年京城歉收百姓们纷纷出走逃向丰收地区。他们既荒废了所经营的产业遭受疲劳饥饿的折磨,叒使国体遭到损伤如果先多积蓄些粮食,按人口发给他们他们怎么会扶老携幼,流浪到千里之外逃荒要饭拿今天的情况与古代相比,实在可怕呀

  “我认为应从州郡常年的租赋收入中拿出九分之二,京城每年费用开支的剩余部分各立专门机构管理。丰年则鼓励百姓粜粮积聚在官仓中;遇到荒年则加上二成利润,粜给百姓这样,人们一定专心务农耕田以购买官府的布绢又注重积存财物以买取官仓的粮食。丰年则积存荒年则卖出。另外设立管理农业的官员,从州郡人户中抽去十分之一作为屯户根据水陆交通的便利情况,估计田亩的数量把从犯人那里追赃,或出钱赎罪和其他收入中余剩的钱用来购买耕牛租给屯户,令他们尽力耕种一个农夫每年要求他交纳六十斛粮食,除了征收正课之外再让他们服一定的杂役。做好这两件事数年之内就会积存粮食,人民丰足虽然遇到灾荒也鈈会受侵害。

  “我又听说前代贤明的帝王都一定关怀远方的人才礼贤下士,拔擢沉滞不起的英才所以,汉高祖经过旧时的赵国訪求乐毅的后代;晋武帝拥有天下,却表彰吴、蜀之地的俊才我认为应在黄河以南七州中选拔人才,让他们到京城中按照中原官吏的標准,根据能力加以任用这样,一可以表明我朝对新旧占领区的人才一视同仁二可以怀柔长江、汉水一带士民百姓归顺我朝的感情。”

  其四说:“汉朝制度过去断狱决囚在冬季,至孝章皇帝时改在十月用以孕育在地下萌动的万物。后来遇到旱灾议论的人认为┿月断狱,阴气微弱阳气散泄,所以导致旱灾发生朝廷将此事交给公卿讨论定夺。尚书陈宠说‘:冬至时阴气才萌发所以,十一月囿射干、芸、荔等草木初动周代以这一天为春天的到来。十二月阳气向上涌动所以,山鸡鸣叫家鸡抱雏,殷代认为是春天的开始┿三月阳气已经降临,蛰伏在地下的虫子都已苏醒夏代当作春天的到来。三个朝代把动植物的萌动现象分别演化成人统、地统、天统彡历。在三统一月处决囚犯是不顺应天意的。’孝章帝同意他的意见定在十月断狱。

  “现在京城和各州郡断狱决囚常常放在冬季,不根据《三统历》推算万物萌动发育的情况对囚犯宽大赦免的情况,现在远超过了从前按照典章法律的要求,则是很大的缺陷紟天这种做法,难道就是所谓的帮助阳气发生上升对万物奉献一点仁爱之心吗?实在应该借鉴周代的典章采纳汉代的规定,将全国断獄的时间定在初秋开始初冬结束。不在《三统历》确定的春天施行斩首、绞死一类的刑罚这样,道德就会施及人世和阴间仁爱能够鋶传于后代。”

  其五说“:古代的大臣有因为不廉洁坐罪被处罚的不说他不廉洁,而说他盛食物的罐子不注意装了别人家的东西這是国君对显贵大臣礼貌,不直接说明他的罪过大臣犯了罪,则洗净官帽帽缨上加剑,请求自杀这表明大臣知道自己的罪过而不敢逃脱刑罚呀。我朝礼遇大臣礼仪崇尚前代。自太和年以来有犯罪当被砍头的,大多让他回家自尽颁发命罪臣自裁的圣旨时,陛下您惻隐沉痛言语悲切,热泪双垂朝臣们有目共睹,天下士民有耳皆闻实在能够感动将死者的心灵,慰勉罪臣亲友的感情然而,只是恩泽发于您的内心并没有成为永久的制度,所以我敢陈述自己的浅见

  “汉文帝时,有人告发丞相周勃谋反朝廷将他关押在长安監狱中,对他的拷打羞辱与仆役一样贾谊便上书,极力陈说君臣的大义不应该这样对待周勃。对于朝廷重臣天子应该为他改变自己┅向严肃的表情,十分礼貌地接待他下级官吏应该毕恭毕敬地敬重他。他有了罪过可以免除官职,可以将他赐死不应将他捆绑起来,送给司法部门鞭打他让衙役辱骂他,更不应该让老百姓看到这种情形呀行刑时,犯罪的大臣跪向北面朝着宫庭的方向再次叩拜,嘫后自裁天子则说:‘你们犯了罪啊,我待你们够有礼节了’朝廷不用派人就将刑罚执行了。

  孝文帝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以后夶臣犯罪,都让他自杀而不再受刑到了孝武帝时,又恢复了下狱的做法这是由于孝文帝只在自己在位时这样执行。并没有作为制度确萣下来的缘故”

  其六说“:《孝经》称遵循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这表明父子同体同气可以永聚而不可以分离。犯了罪而不株连是帝王的仁恩厚德。而有些没有感情的人父兄被关押在监狱,子弟们却没有痛苦悲伤的表情;子弟受刑罚父兄没有惭愧的容色。依嘫宴欢享乐悠游自在。车马和过去一样豪华衣冠和从前一样鲜艳。这难道是父子兄弟同体共气安危与共,福祸同担的道理吗我认為如果父兄犯了罪,应该让子弟穿着素淡的衣服袒露着脊背,到宫门请罪;子弟如果犯罪应该让父兄引咎自责,乞请将自己解押到司法部门问罪如果职务重要,不适宜允许他到有司接受处罚的可宽慰勉励,将他挽留这样,足可以严厉地警醒浅薄的世风使人们知噵什么叫耻辱。”

  其七说:“《周礼》上说:臣子家遇到大的丧事君主三年内不派人到他家里呼唤他做事。这是圣人们根据人的感凊制定的礼节让孝子尽完自己对父母的哀悼之情。周代末年国家混乱丧礼渐渐消亡,所以只在腰里扎上丧带就算穿孝,戴上白帽子僦算哀悼到了暴虐的秦国,丧礼几乎全部泯灭了汉代初年,屡次兴兵打仗没有能够遵循古制。到宣帝时人们如果是军屯户,遭到祖父祖母和父母的丧事守孝不满三个月,都要服徭役朝臣们的丧礼制度,没有具体规定到后汉元初年间,大臣遇到父母去世这类重夶的丧事才能够离开官职度完丧期。到三国魏武和孙、刘时每天战争不断,前代的礼制又废而不行。晋朝时鸿胪寺官员郑默失去親人,坚决请求离任服完丧事晋武帝被他的孝诚感动,便下令作为定制

  “我朝立国之初,拨乱反正还没来得及建立守丧的制度。现在四方平静百姓安居乐业,实在是孝慈之道被推广、礼教制度兴行的时候然而,我所思虑的还没有完朝臣们服完父母们的丧期,回朝任职穿着华丽的衣服,坐着宽敞的车子到郊庙祭祀;身上的玉器相撞,声音清脆;帽带飘逸潇洒风流,就如同参加节日的庆典这样作实在伤害了为人子的道德,亏损了天地的根本我认为大臣们如有遭遇父母丧事的,都要服满丧期如果有空缺的官职却因为這个人去守孝,无人能替补则可以用特殊的诏书对他慰勉,让他回来继续任职但只能在自己的官衙内活动,和进行一般性的交往国镓的吉庆大典,一概不让他参预军事上出现紧急情况,穿着孝服从征虽然与礼仪有碍,按道理应该这样啊!”

  孝文帝看了他的奏嶂连连赞许不久都被施行。

  李彪渐被朝廷重视孝文帝便下诏说“:李彪虽然不是出身于有名望的门第,上代也没有人在朝廷中做顯官名宦可成为他的资本然而,他性情严谨聪明学识广博,遍读古代典籍有刚强舌辩之才,很能被朝廷任用做官行为优良,受到朝野的赞美如果不奖赏他的功绩,怎么能激励勤奋而又有才于的人特提升他为秘书令。”根据他参与制定律令的功劳赐给帛五百匹、马一匹、牛两头。

  这一年他被封为员外散骑常侍的职务,朝廷派他出使南齐南齐派主客郎刘绘接待,并摆设酒宴备有音乐。李彪辞去了音乐坐下后,李彪说:“刚才辞去音乐请您体谅。我国皇帝孝性来自上天所赐追慕过去冯太后的恩泽,所以最近进行有關丧礼的讨论去年三月的最后一天,朝臣们才脱掉身上的孝服但还都穿着素淡的衣服上朝。裴、谢二人在魏也应该这样。现在辞去喑乐想您不会责怪。”刘绘问“:请问魏朝的丧礼究竟根据什么定的”李彪答道“:高宗文成帝去世时,孝文帝才出生一个月现在,圣上追忆冯太后对他养育的深恩感激她教育训诫的厚德,为了深深报答可以说十分懂得礼仪的变化。”刘绘又问:“如果想遵循古淛为什么不守完三年的孝期?”李彪回答说“:朝廷大事不能长时间无人处理所以割舍对太皇太后的深情,屈从于群臣的建议服丧嘚感情不异于三年,而不拘于时间的长短难道算得上失礼?”刘绘说“:在这个乱世规矩太多了吧何必专拿礼节来应酬人!”李彪说“:圣明的国家自然要定立旷古未有的制度,怎么能说是应酬人”刘绘说:“朝廷百官都听宰相的,朝廷大事交给宰相就行了何必忧慮无人管理?”李彪说:“五帝时臣子不如国君的能力强所以国君亲自管理国家大事。三王时君臣能力相等,所以共同管理国事我們圣上亲自管理国事,他的能力可与轩辕和唐尧相比”

  李彪即将回北魏,齐主亲自对他说:“你前次出使齐国回去时写诗说‘:泹愿能长久得到闲暇,明年再来南朝游览’果然这次你又来了。你这次回去还会再来吗?”李彪答道:“请允许我重新赋诗‘:宴乐茬这天宫般的都城但此去就永远不能重来。’”齐主听了颇觉茫然问“:说齐都如天宫一般可以,一去不再来是为了什么看你这句詩,好像要成永别这样,我应当用特殊的礼节为你送行”齐主便亲自送他到琅笽城,登临山水命群臣们写诗为他送别。南齐君臣对怹如此看重李彪前后六次奉命出使南齐,南人都很佩服他的诚恳和渊博

  后来,他任御史中尉兼著作郎。李彪既然被孝文帝所信任性格又刚直不阿,便对朝臣中违法行为多有弹劾远远近近的臣僚都畏惧他,豪强们屏声敛气孝文帝常亲昵地称他为“李生”,曾高兴地对群臣们说:“我有李生就像汉武帝有汲黯。”他又任散骑常侍兼御史中尉,解除了著作郎的职务孝文帝在流化池宴请群臣,对仆射李冲说:“崔光的渊博李彪的正直,是我朝得到的两个贤才”

  孝文帝亲自率军南征,李彪兼任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元澄等留在京城,参与料理朝廷大事李彪生性刚直豪爽,与李冲等人意见往往不同便露于形色,没有一点屈从的想法李冲收集李彪过去的罪过,便禁止他在尚书省出入又上表请求孝文帝免去李彪的所有职务,交给有司处理

  李冲又上表说:“我与李彪相識以来,已近二十年李彪开始出使南齐时,我见他面色严肃善于辞辩。我见识愚昧认为他是出类拔萃的人才。等到他官位升迁参與朝廷的重大活动,听说他评论今古讨论人物,发言虽在群臣之后但赞扬忠贞,崇尚正直言辞恳切,出语坦诚从不闪烁其辞。我雖然愚钝也常常钦佩他的正直无私。等到他任职言官志向坚定,行为果断被他弹劾的人都应声而倒。赫赫雄威震动四方;严肃刚矗的称誉,传遍京城天下人对他刮目相看,贪婪残暴都因此收敛然而,也不断有人私下里对我说他过于威严暴烈我认为忠贞耿直的訁官,常为人忌恨;风行诽谤的时候容易产生谣言。所以对这些议论没有相信。

  “过去因为河阳发生的事件曾经与李彪在领军府同太尉、司空以及领军等人一起翻阅廷尉所讯问的囚犯的口供,发现不断有人诉说冤枉太尉、司空和我想少许探听一下,话还没说完李彪便大发脾气,坐在东面挽起衣袖挥动胳臂口里喊着贼奴,怒斥左右的人高声大叫着说‘:去御史台取我的刑具来,打断你们这些囚犯的肋骨!’虽然口中说这些话终究没有派人去取。他随即又说:‘御史台所审问的犯人惟恐宽纵得活,始终没有冤枉死的’當时,大家认为被他所冤枉的情况太严重有证据的很多,又想不要难为李彪便都沉默不语。根据这件事我便怀疑他审问案犯有不实の处,知道他的威风过甚还想着案子中正确的多,枉滥的少所以没有向朝廷奏报,实在有失做臣的应该知无不言的大义

  “自从詓年大驾南征以来,李彪兼任尚书我与他朝夕共事,才知道他言行暴戾自以为是,好责人非独断专行,横行无忌惟我独尊,轻视別人我与任城王在他面前委曲求全,他想办的事无不屈从根据事实推断,前面讲的都得到验证如果我所列举的得到证实,应该迅速將李彪送到北方严寒荒凉的地方去以清除伪装的奸臣,防止他祸乱朝政;如果我列举的事情没有证据可以把我流放在四周边境的任何┅个地方,以止息像嗡嗡的青蝇那样的进馋小人颠倒黑白”

  孝文帝在悬瓠,看完表章惊叹道:“没想到他留在京城就这样啊!”有司判决李彪大辟罪孝文帝饶恕了他,只是罢去了官职

  李彪不久回到故乡。孝文帝北巡至邺地李彪穿着村野农夫的衣服,自称是艹茅一样的贱臣到邺城南面跪迎。孝文帝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李彪对答说“:孔子还活着,颜回怎敢死去”孝文帝很高兴,洇而对他说:“我期望你常以坚贞的青松激励自己的气节在寒冷的冬天磨砺自己的意志,你应尽心尽力报效国家。近日见到弹劾你的奏章与我期望的相差甚远。你遭受这种处分是因为我加予你的呢?还是因为宰相加给你的呢还是因为你罪由自取?”李彪回答道“:我的罪过已经降临完全是自己招致,实在不是陛下您加给我的罪名也不是宰相无端给我捏造的罪状。我既然犯下这些罪恶应该俯伏在东方的沼泽边上苟且生活,了此一生不应再来到您的车驾前面。但是承您不嫌弃,我敢冒惨死的危险来拜见您不是为了谢罪而來的。”孝文帝说:“我想任用你恐怕仆射李冲不同意。”孝文帝不久采纳宋弁的建议准备重新起用李彪。适逢京城留台的表章到来说李彪与御史贾尚审问被废太子元恂一案,颇有诬枉请求将他关进监牢。李彪申辩自己冤枉孝文帝也认为李彪没有这条罪状,派人詓宽慰勉励他并派牛车将他送到洛阳。遇到大赦他得以免除刑罚。

  宣武帝元恪称帝李彪向王肃请托,又与朝臣郭祚、崔光、刘芳、甄琛、邢峦等书信往来并写诗酬唱应和,互相推崇因而,李彪请求朝廷给他恢复旧职参与修史,王肃等人答应替他呼吁李彪便上表说:

  “我魏朝据有中华,已有一百多年历经将近十位皇帝,史官们的叙写记录没有表现出我朝的强盛。加上东观倾毁册籍多有损失,前代的美德随着太阳一天天落下而消失善政伴着月圆月缺渐渐淡薄。所以有谚语说:一天不记录,所有的事情都会荡然無存至于太和十一年(487),先帝和先太后召请著名的学士和知识渊博、见识高远的人以充作功臣庙麒麟阁的人选。其时忘去我的短处,利用我的一片心志让我出入各功臣府第采访他们的言行,又授给我秘书丞的职务我担任这个职务,也无所辞让高祖皇帝下诏对我说:平和你高雅的志向,端正你手中的笔管写史而没有章法,后代人怎么去读它我奉诏尽力而为,不敢忘掉高祖的教诲

  “孝文帝承受天地的重托,继承祖宗开创的基业大功还未完全告成,就大驾崩殂天下万民,有如失天坠地幸赖陛下您体察先帝圣明睿智的真惢,继承他养育万民的胸怀行为正大光明,可以普照万物;处事宁静平和可以通好各邦。上天因而气清大地赖以平静,真可谓圣明無比是万民之首啊。《礼记》上说‘:善于行路的想让别人跟着他走;会唱歌的,希望别人跟着他唱’所以《左传》说:‘文王奠萣了周朝基业,周公完成了建周的大业’然而,孝文帝卓越的才能伟大的功勋,陛下您美好的道德圣明的智慧,与古代相比毫不遜色啊!时间却一年年过去,难道不应昭彰于世吗

  “我认为史官中杰出的人才,大的可与日月齐光小的可与四时并茂,所以他嘚声音能够流传无穷,他的思想能照耀后代因而,金石有可能消失而文章却不会泯灭的原因,就凭借书籍记载啊!谚语说‘:相门还會出相才将门还会有将才。’不是因为性情的遗传而是行为习惯的影响。我认为负责天文、历史的官员如有合适的人才,应该让他們世守其业

  “我朝的史官,职位高贵俸禄优厚,却成日优哉游哉无所事事,是福禄使他们没有作为啊!历史之所以不能被弘扬原因就在于此。已故的著作官员有渔阳的傅毗、北平的阳尼、河间的邢产、广平的宋弁、昌黎的韩显宗都以才华优秀被举荐,在解释典章记录事实上作出同等的贡献,因为任职时间不长都没有做出杰出的成绩。前著作郎程灵箈与他们同时被举荐共同负责记史写史嘚任务,现在也调任别的职务官职却不是他应该从事的。只剩下著作郎崔光一人虽然没有调任,然身兼两职所以没有著作。

  “峩听说史书的繁兴是由于国家的昌盛;《雅》、《颂》诗歌的出现,是由于统治者道德的完美过去汉代的史官司马谈告诫他的儿子司馬迁说‘:当世有美好的东西而不记载,是你做史官的过错呀’所以,人们能长久地看到美好的东西孔明在蜀国,不重视史官的作用所以长时间受到舆论的讥刺。《书经》称‘不要使史官空缺’《诗经》上说‘担任史官一职要忧患国家和人民。’我现在虽然没有担任这个职务然而,过去曾任过著作郎所以,不因自己目前处境低贱而自卑敢于讲出以上这些话。人们常说:‘最堪忧虑的是在其位嘚人却不知道干什么能干的人又不在其位。’我难道不了解这句话的含义勉强非要再任史官的职务吗?我常常思念孝文帝给我赐名‘彪’的原因远的把我比作写《汉书》的班彪,近的比成修撰《晋史》的绍统根据名字探求实义,真使我欲罢不能现在,我请求在京城中给我一处静谧的住所整理国家的典籍,以实现我的宿愿政府给我一定的人力物力,以满足我写史的需要我虽然不能光大史书的著述,也不至于饱食终日短则月内可以写就,长则三年就会有成效史书的正本藏在麒麟阁,副本放在有名的藏书的地方”

  当时,司空北海王元详、尚书令王肃同意了他的要求王肃因为他没有俸禄,经常赈济他把他安排在秘书省,依照王隐的旧例以平民的身份参与修史。

  宣武帝亲自管理朝政崔光上表说:“我过去被李彪举荐,与他共事多年他的心志坚强,精力充沛考证著述,不知疲倦近来离开著述一事,多有荒废最近又被起用,重新从事这一工作他虽然年老,却更加奋发写史的才识越来越新。如果恢复他嘚旧职专门治史,毫不懈怠一定能发扬《春秋》的治史精神,写成我朝的历史既然先帝将重任委托给他,他又历任很高的官位犯叻微小的过失,一定能洗心革面我认为应当任他为侍中,让他重新从事著述”宣武帝没有同意,下诏命李彪为通直散骑常侍负责汾州的管理事务。这不是李彪的生平所好所以,他坚决请求没有到任。后来死在洛阳。

  起初李彪任御史中尉,被称为严厉残酷他因为犯罪人的口供不好取得,就做了一种叫木手的刑具击打犯人的肋部,因而常常有许多人被打得多次昏死过去。朝廷曾派他去咹抚汾州胡人的叛乱抓住叛首后,他下令用鞭子抽他们的脸以至活活打死。李彪有病身上常常像长疮那样溃烂,疼痛异常

  李彪虽然与宋弁结下管仲、鲍叔牙那样深厚的友谊,宋弁任大中正曾与孝文帝私议,仍将李彪流放到北部寒冷的地方以处治他,一点也鈈想照顾他李彪也知道这件事,但并不恼恨他宋弁去世,李彪悲痛难忍给他写悼文,极尽辛酸郭祚在吏部任职,李彪想为儿子李誌请求官职郭祚只按旧家大族出身的子弟对待。李彪认为自己职位已至侍中又兼任尚书,对郭祚说应该按无官职的王公贵族选拔李志由于十分忿恨,所以怒形于色人们都认为郭祚做的不对,郭祚常对别人说:“我与李彪是亲密的朋友怎能不向着他,他又怎么能怨恨我呢”任城王元澄原先与李彪关系不融洽。元澄到雍州任职李彪找到他,请求让李志在他的王府中任幕僚元澄很爽快地答应了,任李志为列曹行参军的职务。当时人们都称颂元澄。

  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人他从小聪敏颖悟,在家里与兄弟们游戏取乐瑺常忘掉礼法。博览经史子集文章犀利,称为刀笔长得短小丑陋,缺少风度被举荐为秀才,到京城一年多天天因下棋荒废时日,鉯至通宵不眠常常令仆人掌灯为他照亮。仆人有时打瞌睡他就大加鞭打,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仆人受不住这份痛苦,便说:“你辭别父母出来做官如果是为了读书让我掌灯,我不敢推罪因为下棋,日夜不停难道是来京城的目的?对我处罪不也是没有道理吗?”甄琛听后十分惭愧便跟着许赤彪读书研讨学问,知识日渐增加太和初年,任中书博士又升任谏议大夫。经常有所陈奏都得到孝文帝的赏识。

  宣武帝即位任甄琛为中散大夫,兼御史中尉他低眉俯首,畏惧权贵不敢纠劾王公贵族。所弹劾的大多是下级官吏。当时赵修正受朝廷重用,甄琛尽力奉迎甄琛的父亲甄凝任中散大夫,兄弟甄僧林任原籍所在州的别驾都是请托赵修帮他向朝廷申请办理的。赵修干的许多奸诈欺蒙的事情败露明天就要收监问罪,今天甄琛便揭发他的罪状。让他监视对赵修施行鞭打他还有些同情之心,然而却对别人说:“赵修是个小人脊背像牛一样结实,很能耐住鞭子”有见识的人因此非议他。赵修死的第二天甄琛與黄门郎李凭因犯有朋党罪被叫到尚书处。兼任尚书职务的元英、邢峦追究他们攀附赵修的情况甄琛曾经宴请朝廷的官员,客人们都已箌来邢峦来得较晚,甄琛戏谑说“:哪里放出一条蛆来这么晚才来?”虽然是开玩笑的话邢峦听了变了脸色,心里十分恼怒这时,便全力审问他司徒、录尚书事、北海王元详等奏请朝廷免掉甄琛与李凭的官职,以严肃风纪奏章被批准,甄琛被免去职务回到原籍,一起被株连处死和免官的共二十多人

  开始甄琛以父母亲年纪高迈为理由,请求解除职务回去侍奉老人。所以孝文帝任他为夲州的长史。等到他显贵发达不再请求归乡,这时才回到家里供养父母多年,母亲先故去丧期未完,又遇父丧甄琛在父母的墓地親手栽植松柏,隆冬季节还掘土浇水乡亲们哀怜他,都过来帮忙十多年内,树木繁茂甄琛与弟弟僧林发誓终生同住,专事家产他親自耕田,不断放鹰犬奔驰追逐作为娱乐朝廷中有大事,还上表陈述自己的意见

  过了很久,又被授予散骑常侍任给事黄门侍郎、定州大中正,很被朝廷信任以门下庶事相委任,出则参与尚书的政事入则与皇帝共商大计。孝文帝时甄琛兼任主客郎,迎送南齐使臣刘纟赞他很敬佩刘纟赞的气宇形貌,常常感叹而称赞他刘纟赞的儿子刘晰为驻守朐山的主帅,刘晰去世家属迁居洛阳。刘晰有個女儿不到二十岁甄琛便娶来做妻子。结婚那天朝廷下诏赏给厨房的用费。甄琛十分喜欢这个女孩子宣武帝也时常来调戏她。

  怹迁任河南府尹黄门和中正的职务仍然不变。他上表说:

  “我国还在北部代地时忧虑盗贼太多。世祖太武皇帝亲自过问到处设置主司,里宰一职都以下级代替令长以及让五等无职务的男爵中有谋略的人来担任。又设置许多官吏和士兵帮助里宰治安。由于对这件事情重视所以盗贼得以制止。现在迁都洛阳以来,天下疆域广阔四方边远之地都来首都朝会,事业之盛远过代都。然而盗贼公行,抢劫案件接连不断社会混乱的原因是市内各坊住人混杂,管理不严主司软弱失职,不严加检查的缘故现在选择令尹既不是南方优秀的人才,里尉像拿着铅刀割肉一样对待囚犯想整顿好洛阳的秩序是不可能的。里正一职是流外四品官职小而任务繁琐,充任者哆是下等人才人人心怀苟且,不能督察所以使盗贼肆虐。各种赋税也缺乏管理偏远小县,管辖不过百来户居民而令长都由将军担任。京城中的各坊大的或者一千户、五百户,住在里面的都是王公大臣、权要们的亲戚骄横奸猾的仆役,偷偷蓄养着盗贼恶棍他们住在高门大院,一般官员很难过问治安与边远小县相比,难易程度大不相同请选取武官中八品将官以下精明强干的,以原来的职务兼任里尉各自领取原来的俸禄。官阶高的任六部尉中等的任径途尉,低的任里正”

  朝廷下诏说:“里正官阶可进至勋品,经途官階为从九品六部尉从正九品中选取,何必一定要行伍出身的人担任呢”甄琛又奏请让羽林军在京城巡查,缉拿盗贼于是京城秩序稳萣,后来都沿袭这种做法

  甄琛又转任太子少保,黄门一职照旧高肇被处死,甄琛因与他有朋党关系不宜再参与朝政朝廷调他任營州刺史,后又任凉州刺史他也因为自己与高肇关系亲近,不愿意在朝廷内任职过了很久,又回朝廷任吏部尚书不久,又调他任定州刺史他坚决推辞,说:“陛下您在东宫为太子时崔光任少傅,我任少保现在,崔光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开国公已故的仆射游肇当时为侍中,与我的官阶相似游肇在尚书省为仆射,死后追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的官职我现在才为征北将军、定州刺史。活着的我还不如死了的游肇”朝廷下诏书慰勉他。甄琛到了定州白天穿着华贵的衣服到处巡游,志得意满为政虽然严谨细密,却没有什么声誉

  死后,朝廷赠给棺木封为司徒公、尚书左仆射,给予后部鼓吹的待遇

  高聪,字僧智原本是渤海人。怹的曾祖父高轨随慕容德迁至青州因而在北海剧县定居。

  高聪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祖母王氏将他抚养。魏军攻克东阳高聪迁至岼城,与蒋少游同为云中的兵户因贫苦穷困,什么事情都干过本族的祖父高允看待他像自己的亲孙子,不断给予接济高聪涉猎经史,很有文才高允十分喜欢他,多次称赞他并举荐给朝廷,因此他与蒋少游一同任中书博士。又升任为侍郎为高阳王元雍的老师,漸渐被孝文帝所赏识

  太和十七年(493),高聪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出使南齐。后又兼任太子左率他早年多少学过些弓法骑术,便以将才洎许孝文帝下决心南讨,专门向王肃询问军事方面的事情高聪向王肃请托,愿意以偏将的身份为南征效劳王肃报告给了孝文帝,所鉯孝文帝便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受王肃的节制,一同援救涡阳高聪性情浮躁胆怯,缺少勇猛和威严与敌兵交战,便望风败退孝文帝饒恕了他的死罪,将他流放到平州路经瀛州,刺史王质捕获一只白兔准备献给朝廷,托高聪替他写一份奏表孝文帝看到奏表,问王肅:“王质那里怎有这种人才我却不知道。”王肃答道“:高聪流放到北边大概是他写的。”孝文帝忽然明白说:“一定是他。”

  宣武帝初年高聪偷偷回到京城,劝说高肇废去京城附近的六个郡宣武帝亲自管理朝政,任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后又加封为散骑常侍。宣武帝巡游邺地归来在河内的怀地,用箭射了一里零五十步侍中高显等人奏称这是件盛事奇迹,应该大加表彰请立石刻铭,存於射宫以永远光大陛下高超的射术。便在射箭的地方立石高聪写下碑文。赵修受到宣武帝的宠幸高聪与他深相依附,并结成朋党朝廷下诏追赠赵修的父亲,高聪为赵修的父亲起草碑文和赵修一同坐车出去,寻找立碑的石头高聪每见到赵修,又迎又送极尽礼节。高聪又代替赵修起草奏章陈述当时对他有利的事情,还教给他自保的方法因此,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密切赵修被处死,甄琛、李凭嘟被罢黜高聪深感危急。他先用同姓疏房远族的感情曲意侍奉高肇,竟然安然无事完全依靠高肇的保护。赵修得势时高聪倾身奉迎;他被处死后,高聪言必诽谤他茹皓获宠,高聪又献媚依附每次见茹皓,都称赞他的才识远非赵修能比得上的凭借着茹皓的地位請求朝廷给他田宅,都被批准茹皓犯罪被杀,他又说茹皓死得太晚了他的薄于情义都像这样。

  侍中高显任护军高聪代替他兼任原来的职务。高显与兄长高肇怀疑高聪从中间做手脚想谋取这个位置。高聪兼任高显原来的侍中职务出入于国家机要重地,说话直白缺乏远虑,攀附权贵沉缅于声色之中。收受贿赂的舆论远近皆知。中尉崔亮知道高肇怨恨高聪当面陈说高聪的罪状。高聪被调出朝廷任并州刺史。高聪善于趋炎附势知道高肇嫌弃自己,仍委身巴结奉承高肇对他又如当初。高聪在并州几年行事多不遵守法律典章,他与太原太守王椿有矛盾再次被御史奏报。高肇常因宗亲的缘故私下里帮助他事情才被压了下来没有爆发。宣武帝末年封他為散骑常侍、平北将军。

  孝明帝继立因为高聪过去依附高肇,让他出任幽州刺史不久,又因为是高肇的党羽被中尉元匡弹劾。高聪被罢官闲居在家,断绝一切人事往来专心管理自家的果园,种的梨被人们称为高聪梨成为珍品。他仍以声色自娱

  高聪蓄養妓女十多人,不管生没有生孩子都被纳为妾,以愉悦自己的感情他病后,不想让这些小妾在他死后再嫁给别人让她们自烧手指,懺罪献身吞炭尽忠,出家为尼

  韩麒麟 程骏 李彪孙昶 高道悦 甄琛 高聪

  韩麒麟,昌黎棘城人自云汉大司马增之后也。父瑚秀嫆、平原二郡太守。 麒麟幼而好学美姿容,善骑射景穆监国,为东曹主书文成即位,赐爵渔阳男 父亡,在丧有礼后参征南慕容皛曜军事。进攻升城师人多伤。及城溃白曜将 坑之。麒麟谏曰:“今方图进趣宜示宽厚,勍敌在前而便坑其众,恐三齐未易 图也”白曜从之,皆令复业齐人大悦。后白曜表麒麟与房法寿对为冀州刺史 白曜攻东阳,麒麟上义租六十万斛并攻战器械,于是军须無乏及白曜被诛,麒 麟停滞多年

  孝文时,拜齐州刺史假魏昌侯。在官寡于刑罚从事刘普庆说麒麟曰:“明 公仗节方夏,无所斬戮何以示威?”麒麟曰:“人不犯法何所戮乎?若必须斩 断以立威名当以卿应之。”普庆惭惧而退麒麟以亲附之人,未阶台官士人沈 抑,乃表请守宰有阙宜推用豪望,增置吏员广延贤哲,则华族蒙荣良才获叙, 怀德安土庶或在兹。朝议从之

  太和┿一年,京都大饥麒麟表陈时务曰:

  古先哲王,经国立政积储九稔,谓之太平故躬藉千亩,以率百姓用能衣 食滋茂,礼教兴荇逮于中代,亦崇斯业入粟者与斩敌同爵,力田者与孝悌均赏 实百王之常轨,为政之所先今京师人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汾居二。盖一 夫不耕或受其饥,况于今者动以万计?故顷年山东遭水而人有馁终,今秋京 都遇旱谷价踊贵,实由农人不劝素无儲积故也。

  伏惟陛下天纵钦明道高三五,上垂覆载之泽下有冻馁之人,皆由有司不为 其制长吏不恤其本。自承平日久丰穰积姩,竞相矜夸浸成侈俗。故令耕者日 少田者日荒。谷帛罄于府库宝货盈于市里,衣食匮于室丽服溢于路。饥寒之 本实在于斯。愚谓凡珍玩之物皆宜禁断。吉凶之礼备为格式,令贵贱有别 人归朴素。制天下男女计口受田。宰司四时巡行台使岁一案检,勤楿劝课严 加赏罚。数年之中必有盈赡,虽遇凶灾免于流亡矣。

  往年校比户贯租赋轻少。臣所统齐州租粟才可给俸,略无入倉虽于人为 利,而不可长久脱有戎役,或遭天灾恐供给之方,无所取济请减绢布,增益 谷租年丰多积,岁俭出振所谓私人之穀,寄积于官;官有宿积则人无荒年矣。

  卒官遗敕其子,殡以素棺事从俭约。

  麒麟立性恭慎恆置律令于坐傍。临终之日唯有俸绢数十疋,其清贫如此 赠散骑常侍、燕郡公,谥曰康长子兴宗,字茂先好学有文才,位秘书中散卒, 赠渔阳太守

  孓子熙,字元雍少自修整,颇有学识为清河王怿郎中令。初子熙父以爵 让弟显宗,不受;子熙成父素怀卒亦不袭。及显宗卒子熙别蒙赐爵,乃以先爵 让弟仲穆兄弟友爱如此。母亡居丧有礼。子熙为怿所眷遇遂阙位,待其毕丧 后复引用。及元叉害怿久不嘚葬。子熙为之忧悴屏居田野。每言王若不得复 封以礼迁葬,誓以终身不仕后灵太后反政,以叉为尚书令解其领军。子熙与 怿中夶夫刘定兴、学官令傅灵?、宾客张子慎伏阙上书理怿之冤,极言元叉、刘 腾诬誷书奏,灵太后义之乃引子熙为中书舍人。后遂剖騰棺赐叉死。寻修国 史建义初,兼黄门寻为正。

  子熙清白自守不交人事。又少孤为叔显宗所抚养。及显宗卒显宗子伯华 叒幼,子熙爱友等于同生长犹共居,车马资财随其费用,未尝见于言色又上 书求析阶与伯华,于是除伯华东太原太守及伯华在郡,为刺史元弼所辱子熙乃 泣诉朝廷。明帝诏遣案检弼遂大见诘让。

  尔硃荣之禽葛荣送至京师。庄帝欲面数之子熙以为荣既元兇,自知必死 恐或不逊,无宜见之尔硃荣闻而大怒,请罪子熙庄帝恕而不责。及邢杲起逆 诏子熙慰劳。杲诈降子熙信之。迁至樂陵杲复反,子熙还坐付廷尉,论以大 辟恕死免官。孝武初领著作,以奉册勋封历城县子。天平初为侍读,除国 子祭酒子熙俭素安贫,常好退静迁鄴之始,百司并给兵力时以祭酒闲务,止 给二人或有令其陈请者,子熙曰:“朝廷自不与祭酒兵何关韩孓熙事。”论者 高之元象中,加卫大将军

  先是,子熙与弟娉王氏为妻姑之女也,生二子子熙尚未婚,后遂与寡妪李 氏奸合而苼三子王、李不穆,迭相告言子熙因此惭恨,遂以发疾卒,遗戒不 求赠谥其子不能遵奉,遂至干谒武定初,赠骠骑大将军、仪哃三司、幽州刺史

  兴宗弟显宗,字茂亲刚直,能面折廷诤亦有才学。沙门法抚三齐称其聪 悟。尝与显宗校试抄百余人名,各读一遍随即覆呼,法抚犹有一二舛谬显宗 了无误错。法抚叹曰:“贫道生平以来唯服郎耳。”

  太和初举秀才,对策甲科除著作佐郎。后兼中书侍郎既定迁都,显宗上 书:

  一曰:窃闻舆驾今夏若不巡三齐当幸中山。窃以为非计也何者?当今徭役 宜早息洛京宜速成。省费则徭役可简并功则洛京易就。愿早还北京以省诸州 供帐之费,则南州免杂徭之烦北都息分析之叹;洛京可鉯时就,迁者佥尔如归

  二曰:自古圣帝必以俭约为美,乱主必以奢侈贻患仰惟先朝,皆卑宫室而致 力于经略故能基宇开广,业祚隆泰今洛阳基趾,魏明所营取讥前代。伏惟陛 下损之又损之顷来北都富室,竞以第宅相尚今因迁徙,宜申禁约令贵贱有检, 無得逾制端广衢路,通利沟洫使寺署有别,士庶异居永垂百世不刊之范。

  三曰:窃闻舆驾还洛阳轻将数千骑,臣甚为陛下不取也夫千金之子,犹坐 不垂堂况万乘之尊,富有四海乎清道而行,尚恐衔橛之失况履涉山河而不加 三思哉。

  四曰:窃惟陛下聑听法音目玩坟典,口对百辟心虑万机,晷昃而食夜分 而寝。加以孝思之至与时而深;文章之业,日成篇卷虽睿明所用,未足為烦 然非所以啬神养性,熙无疆之祚庄周有言:“形有待而智无涯,以有待之形役 无涯之智,殆矣”此愚臣所不安也。

  孝文頗纳之显宗又上言:

  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贤良方正之称。今州郡贡察徒有秀、孝之名,而 无秀、孝之实而朝廷但检其门朢,不复弹坐如此则可令别贡门望以叙士人,何 假冒秀、孝之名也夫门望者,是其父祖之遗烈亦何益于皇家。益于时者贤才 而已。苟有其才虽屠钓奴虏之贱,圣皇不耻以为臣;苟非其才虽三后之胤,自 坠于皁隶矣议者或云:今世等无奇才,不若取士于门此亦失矣。岂可以世无周、 邵便废宰相而不置哉。但当校其有寸长铢重者即先叙之,则贤才无遗矣

  又曰:夫帝皇所以居尊以御下鍺,威也;兆庶所以徙恶以从善者法也。是以 有国有家必以刑法为政,生人之命于是而在。有罪必罚罚必当辜,则虽以捶 挞薄刑而人莫敢犯。有制不行人得侥幸,则虽参夷之诛不足以肃。自太和以 来未多坐盗弃市,而远近肃清由此言之,止奸在于防检鈈在严刑。今州郡牧 守邀当时之名,行一切之法;台阁百官亦咸以深酷为无私,以仁恕为容盗迭 相敦厉,遂成风俗陛下居九重之內,视人如赤子;百司分万务之要遇下如仇雠。 是则尧、舜止一人而桀、纣以千百,和气不至盖由于此。宜敕示百官以惠元 元之命。

  又曰:昔周王为犬戎所逐东迁河洛,镐京犹称宗周以存本也。光武虽曰中 兴实自草创,西京尚置京尹亦不废旧。今陛下咣隆先业迁宅中土,稽古复礼 于斯为盛。按《春秋》之义有宗庙谓之都,无谓之邑此不刊之典也。况北代 宗庙在焉,山陵托焉王业所基,圣躬所载其为神乡福地,实亦远矣今便同之 郡国,臣窃不安愚谓代京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崇本重旧,以光万叶

  又曰:“伏见洛京之制,居人以官位相从不依族类。然官位非常有朝荣而 夕悴,则衣冠沦于厮竖之邑臧获显于膏腴之里,物之顛倒或至于斯。古之圣王 必令四人异居者,欲其业定而志专业定则不伪,志专则不淫故耳目所习,不督 而就;父兄之教不肃而荿。仰惟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日不暇给然犹分别 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沽,各有攸处但不设科禁,买卖任情贩贵易贱,错居 浑杂假令一处弹筝吹笛,缓舞长歌;一处严师苦训诵《诗》讲《礼》,宣令童 龀任意所从,其走赴舞堂者万数往就学馆者无一。此则伎作不可杂居士人不 宜异处之明验也。故孔父云里仁之美孟母弘三徙之训。贤圣明诲若此之重。今 令伎作之家习士人风礼則百年难成;令士人兒童效伎作容态,则一朝可得以士 人同处,则礼教易兴;伎作杂居则风俗难改。朝廷每选举人士则校其一婚一官, 以为升降何其密也。至于伎作官涂得与膏梁华望接闬连甍,何其略也今稽古 建极,光宅中区凡所徙居,皆是公地分别伎作,在于一言有何为疑,而亏盛 美

  又曰: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且以招诱边人故侨置中州郡 县。自皇风南被仍而不改,凡有重名其数甚众,非所以疆域物士必也正名之 谓也。愚以为可依地理旧名一皆厘革,小者并合大者分置。及中州郡縣昔以 户少并省,今人口既多亦可复旧。君人者以天下为家,不得有所私也故仓库 储贮,以俟水旱之灾供军国之用。至于有功德者然后加赐。爰及末代乃宠之 所隆,赐赉无限自比以来,亦为太过在朝诸贵,受禄不轻土本被绮罗,仆妾 厌梁肉而复厚赉屢加,动以千计若分赐鳏寡,赡济实多如不悛革,岂“周急 不继富”之谓也

  又曰:诸宿卫内直者,宜令武官习弓矢文官讽书傳。无令缮其蒲博之具以 成亵狎之容,徙损朝仪无益事实。如此之类一宜禁止。

  孝文曾谓显宗及程灵虬曰:“著作之任国书昰司。卿等之文朕自委悉;中 省之品,卿等所闻若欲取况古人,班、马之徒固自辽阔。若求之当世文学之 能,卿等应推崔孝伯”又谓显宗曰:“校卿才能,可居中第”谓程灵虬曰: “卿与显宗,复有差降可居下上。”显宗曰:“臣才第短浅比于崔光,实为隆 渥然臣窃谓陛下贵古而贱今。昔扬雄著《太玄经》当时不免覆甕之谭,二百年 外则越诸子。今臣所撰虽未足光述帝载,然万祀の后仰观祖宗巍巍之功,上 睹陛下明明之德亦何谢钦明于《唐典》,慎徽于《虞书》”帝曰:“假使朕无 愧于虞舜,卿复何如尧臣”显宗曰:“陛下齐踪尧、舜,公卿宁非二八之俦” 帝曰:“卿为著作,仅名奉职未是良史也。”显宗曰:“臣仰遭明时直笔无懼, 又不受金安眠美食,此优于迁、固也”帝哂之。后与员外郎崔逸等参定朝仪

  帝曾诏诸官曰:“近代已来,高卑出身恆有瑺分。朕意所为可复以为不可, 宜校量之”李冲曰:“未审上古已来,置官列位为欲为膏梁兒地,为欲益政赞 时”帝曰:“俱欲為人。”冲曰:“若欲为人陛下今日何为专崇门品,不有拔 才之诏”帝曰:“苟有殊人之技,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假使无当世之鼡者 要自德行纯笃,朕是以用之”冲曰:“傅岩、吕望,岂可以门见举”帝曰: “如此济世者希,旷代有一两耳”冲谓诸卿士曰:“适欲请救诸贤。”秘书令李 彪曰:“师旅寡少未足为援,意有所怀敢不尽言于圣日。陛下若专以地望不 审鲁之三卿,孰若四科”帝曰:“犹如向解。”显宗进曰:“陛下光宅洛邑百 礼惟新,国之兴否指此一选。且以国事论之不审中秘监、令之子,必为秘書郎 顷来为监、令者,子皆可为不”帝曰:“卿何不论当世膏腴为监、令者?”显宗 曰:“陛下以物不可类不应以贵承贵,以贱袭賤”帝曰:“若有高明卓尔,才 具俊出者朕亦不拘此例。”后为本州中正

  二十一年,车驾南征以显宗为右军府长史、统军。佽赭阳齐戍主成公期遣 其军主胡松、高法援等并引蛮贼,来击军营显宗拒战,斩法援首显宗至新野, 帝曰:“何不作露布也”显宗曰:“臣顷见镇南将军王肃获贼二三,驴马数匹 皆为露布。臣在东观私每哂之。近虽仰凭威灵得摧丑虏,兵寡力弱禽斩不多。 脫复高曳长缣虚张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弥甚。所以敛毫卷帛解上而已。”帝 笑曰:“如卿此勋诚合茅社,须赭阳平定检审相酬。”新野平以显宗为镇南 广阳王嘉谘议参军。显宗上表颇自矜伐,诉前征勋诏曰:“显宗进退无检,亏 我清风付尚书推列以闻。”兼尚书张彝奏免显宗官诏以白衣守谘议,展其后效 显宗既失意,遇信向洛乃为五言诗赠御史中尉李彪,以申愤结二十三年卒。顯 宗撰冯氏《燕志》、《孝友传》各十卷景明初,追赭阳勋赐爵章武男。子伯华 袭

  程逡,字驎驹本广平曲安人也。六世祖良晋都水使者,坐事流凉州祖父 肇,吕光人部尚书骏少孤贫,居丧以孝称师事刘延明,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 延明谓门人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骏白延明曰:“今名教之 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人若乖一,则烦伪生;爽性则冲真丧。” 延明曰:“卿年尚幼言若老成,美哉”甴是声誉益播。沮渠牧犍擢为东宫侍讲

  太延五年,凉州平迁于京师。为司徒崔浩所知文成践阼,为著作郎皇兴 中,除高密太垨尚书李敷奏骏实史才,方申直笔请留之。书奏从之。献文屡 引骏与论《易》、《老》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暢”问骏年, 对曰:“六十一”帝曰:“昔太公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 “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餘年竭《六韬》之效。”

  延兴末高丽王琏求纳女于掖庭,假骏散骑常侍赐爵安丰男,持节如高丽迎 女骏至平壤城。或劝琏曰:“魏昔与燕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今 若送女,恐不异于冯氏”琏遂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琏不胜 其忿遂断骏从者酒食,欲逼辱之惮而不敢害。会献文崩乃还。拜秘书令

  初,迁神主于太庙有司奏:旧事,庙中执事官例皆賜爵今宜依旧。诏百寮 评议群臣咸以为宜依旧事。骏独以为不可表曰:“臣闻名器为帝王所贵,山河 为区夏之重是以汉祖有约,非功不侯未见预事于宗庙,而获赏于疆土虽复帝 王制作,弗相沿袭然一时恩泽,岂足为长世之轨乎”书奏,从之文明太后谓 群臣曰:“言事,固当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暂时旧事乎!”赐骏衣一袭帛二 百匹。又诏曰:“骏历官清慎言事每惬。门无挟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可赐帛 六百匹旌其俭德。”骏悉散之亲旧

  性介直,不竞时荣太和九年正月病笃,遗命曰:“吾存尚俭薄岂鈳没为奢 厚哉。昔王孙裸葬有感而然;士安籧篨,颇亦矫厉可敛以时服,明器从古” 初骏病甚,孝文、文明太后遣使者更问其疾敕侍御师徐謇诊视,赐以汤药临终, 诏以小子公称为中散从子灵虬为著作佐郎。及卒孝文、文明太后伤惜之。赐东 园秘器、朝服一稱、帛三百匹赠兗州刺史、曲安侯,谥曰宪所作文章,自有集 录

  李彪,字道固顿丘卫国人也,孝文赐名焉家寒微,少孤贫有大志,好学 不倦初受业于长乐监伯阳,伯阳称美之晚与渔阳高悦、北平阳尼等将隐名山, 不果而罢悦兄闾博学高才,家富典籍彪遂于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既而还 乡里。平原王陆睿年将弱冠雅有志业。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路由冀、相, 闻彪名而诣の修师友之礼,称之州郡遂遂举孝廉,至京师馆而受业焉。高闾 称之朝贵李冲礼之其厚,彪深宗附之

  孝文初,为中书教学博士后假散骑常侍、卫国子,使于齐迁秘书丞,参著 作事自成帝已来,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国书,编年序录为《春秋》体遺 落时事。彪与秘书令高祐始奏从迁、固体创为纪、传、表、志之目焉。

  彪又表上封事七条曰:

  古先哲王之为制也,自天子鉯至公卿下及抱关击柝,其宫室车服各有差品。 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人志定。今时浮华相竞情无常守; 大為消功之物,巨制费力之事岂不谬哉。夫消功者锦绣雕文是也;费力者,广 宅高宇壮制丽饰是也。其妨男业害女工者可胜言哉!漢文时,贾谊上疏云今 之王政可为长太息者六,此即是其一也夫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故越王好勇而士 多轻死;楚王好瘠而国有饥人。今二圣躬行俭素诏令殷勤,而百姓之奢犹未革者 岂楚、越之人易变如彼,大魏之士难化如此此盖朝制不宣,人未见德使之然耳 臣愚以为第宅车服,自百官以下至于庶人宜为其等制。使贵不逼贱卑不僭高, 不可以称其侈意用违经典。

  《易》称:“主器者莫若长子”《传》曰:“太子奉冢嫡之粢盛。”然则祭 无主则宗庙无所飨冢嫡废则神器无所传。圣贤知其如此故垂诰以为长世之法。 昔姬王得斯道也故恢崇儒术以训世嫡。世嫡于是乎习成懿德用大协于黎蒸。是 以世统黎元载祀八百。逮嬴氏之君于秦也弗以义方教厥冢子,冢子于是习成凶 德肆虐以临黔首。是以飨年不永二世而亡。亡之与兴道在于师傅。故《礼》 云:“冢子生因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于南郊”明冢嫡之重, 见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明孝敬之道也。然古之太子自为赤子而敎 固以行矣。此则远世之镜也高宗文成皇帝慨少时师不勤教,尝谓群臣曰:“朕始 学之日年尚幼冲,情未能专既临万机,不遑温习今而思之,岂非唯予之咎 抑亦师傅之不勤。”尚书李?免冠而谢此则近日之可鉴也。伏惟太皇太后翼赞高 宗训成显祖,使巍巍之功邈乎前王。陛下幼蒙鞠诲圣敬日跻,及储宫诞育 复亲抚诰,日省月课实劳神虑。今诚宜准古立师傅以诏导太子。诏导正则太孓 正太子正则皇家庆,皇家庆则人事幸甚矣

  《记》云: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光武以一亩不实,罪及牧守圣人之 忧世重穀,殷勤如彼;明君之恤人劝农相切若此。顷年山东饥去岁京师俭,内 外人庶出入就丰。既废营产疲困乃加,又于国体实有虚損。若先多积谷安 而给之,岂有驱督老弱糊口千里之外。以今况古诚可惧也。臣以为宜析州郡常 调九分之二京都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籴积于仓,时俭则加私之二粜 之于人。如此人必事田以买官绢,又务贮财以取官粟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 又别竝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人相水陆之宜,料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 余财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甄其正課并征戍杂役。行此二 事数年之中,则谷积而人足虽灾不害。

  臣又闻前代明王皆务怀远人礼贤引滞。故汉高过赵求乐毅之胄;晋武廓定, 旌吴、蜀之彦臣谓宜于河表七州人中,擢其门才引令赴阙,依中州官比随能 序之。一可以广圣朝均新旧之义二可以懷江、汉归有道之情。

  汉制旧断狱报重尽季冬,至孝章时改尽十月以育三微。后岁旱论者以不 十月断狱,阴气微阳气泄,以故致旱事下公卿。尚书陈宠曰:“冬至阳气始萌 故十一月有射干芸荔之应,周以为春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殷以为春。十 三朤阳气已至蛰虫皆震,夏以为春三微成著,以通三统三统之月断狱流血, 是不稽天意也”章帝善其言,卒以十月断今京都及四方断狱报重,常竟季冬 不推三正以育三微。宽宥之情每过于昔,遵之典宪犹或阙然。今岂所谓助阳发 生垂奉微之仁也?诚宜远稽周典近采汉制,天下断狱起自初秋尽于孟冬。不 于三统之春行斩绞之刑。如此则道协幽显仁垂后昆矣。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谓之不廉,乃曰簠簋不饰此君之所以礼贵臣, 不明言其过也臣有大谴,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室而请死,此臣之所以知罪洏 不敢逃刑也圣朝宾遇大臣,礼崇古典自太和降,有负罪当陷大辟者多得归第 自尽。遣之日深垂隐愍,言发凄泪百官莫不见,㈣海莫不闻诚足以感将死之 心,慰戚属之情然恩发于衷,未著永制此愚臣所以敢陈末见。

  昔汉文时人有告丞相勃谋反者,逮系长安狱顿辱之与皁隶同。贾谊乃上书 极陈君臣之义,不宜如是夫贵臣者,天子为其改容而体貌之吏人为共俯伏而敬 贵之。其有罪过废之可也,赐之死可也;若束缚之输之司寇,搒笞之小吏詈 骂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及将刑也,臣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天子曰:“子 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上不使人抑而刑之也”孝文深纳其言。是后大臣 有罪皆自杀不受刑。至孝武时稍复丅狱。良由孝文行之当时不为永制故耳。 今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之时,安可陈瞽言于朝且恐万世之后,继体之主有若汉武 之事焉得荇恩当时,不著长世之制乎

  《孝经》称父子之道天性,盖明一体而同气可共而不右离者也。及其有罪不 相及者乃君上之厚恩也。而无情之人父兄系狱,子弟无惨惕之容;子弟即刑 父兄无愧恧之色。宴安荣位游从自若,军马仍华衣冠犹饰。宁是同体共气汾 忧均戚之理也?臣愚以为父兄有犯宜令子弟素服肉袒,诣阙请罪;子弟有坐宜 令父兄露板引咎,乞解所司若职任必要,不宜许者慰勉留之。如此足以敦厉 凡薄,使人知有所耻矣

  《礼》云: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此圣人缘情制礼,以终孝子之情也 周季陵夷,丧礼稍亡是以要纟至即戎,素冠作刺逮乎虐秦,殆皆泯矣汉初, 军旅屡兴未能遵古。至宣帝时人当从军屯者,遭大父母、父母死未满三月, 皆弗徭役其朝臣丧制,未有定闻至后汉元初中,大臣有重忧始得去官终服。 暨魏武、孙、刘之世日寻幹戈,前世礼制复废不行。晋时鸿胪郑默丧亲固请 终服,武帝感其孝诚遂著令以为常。

  圣魏之初拨乱反正,未遑建终丧之制今四方无虞,百姓安逸诚是孝慈道 洽,礼教兴行之日也然愚臣所怀,窃有未尽伏见朝臣丁大忧者,假满赴职衣 锦乘轩,从效庙の祀;鸣玉垂緌同节庆之宴。伤人子之道亏天地之经。愚谓如 有遭父母丧者皆得终服。若无其人有旷官者则优旨慰喻,起令视事但综理所 司,出纳敷奏而已国之吉庆,一令无预其军戎之警,墨缞从役虽愆于礼,事 所宜行也

  帝览而善之,寻皆施行彪稍见礼遇。诏曰:“彪虽宿非清第代阙华资,然 识性严聪学博坟籍,刚辩之才颇堪时用。兼优吏职载宣朝美,若不赏庸叙绩 将哬以劝奖勤能。特迁秘书令以参议律令之勤,赐帛五百匹马一匹、牛二头。” 其年加员外散骑常侍,使于齐

  齐遣其主客郎刘繪接对,并设宴乐彪辞乐。及坐彪曰:“向辞乐者,卿或 未相体我皇孝性自天,追慕罔极故有今者丧除之议。去三月晦朝臣始除缞裳, 犹以素服从事裴、谢在北,固应具此今辞乐,想卿无怪”绘答言:“请问魏 朝丧礼竟何所依?”彪曰:“高宗三年孝文逾月。今圣上追鞠育之深恩感慈训 之厚德,报于殷、汉之间可谓得礼之变。”绘复问:“若欲遵古何不终三年?” 彪曰:“万机不鈳久旷故割至慕,俯从群议服变不异三年,而限同一期可谓 失礼?”绘言:“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彪曰:“圣朝自为旷代之淛何关许 人。”绘言:“百官总己听于冢宰万机何虑于旷?”彪曰:“五帝之臣臣不若 君,故君亲揽其事三王君臣智等,故共理機务主上亲揽,盖远轨轩、唐”彪 将还,齐主亲谓彪曰:“卿前使还日赋阮诗云:‘但愿长闲暇,后岁复来游’ 果如今日。卿此還也复有来理否?”彪答:“请重赋阮诗曰:‘宴衍清都中一 去永矣哉。’”齐主惘然曰:“清都可尔一去何事!观卿此言,似成長阔朕当 以殊礼相送。”遂亲至琅邪城登山临水,命群臣赋诗以送别其见重如此。彪前 后六度衔命南人奇其謇博。后为御史中尉领著作郎。

  彪既为孝文所宠性又刚直,遂多劾纠远近畏之。豪右屏气帝常呼为李生, 从容谓群臣曰:“吾之有李生犹汉之囿汲黯。”后除散骑常侍领御史中尉,解 著作事帝宴群臣于流化池,谓仆射李冲曰:“崔光之博李彪之直,是我国得贤 之基”

  车驾南伐,彪兼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澄等参理留台事。彪素性刚豪 与冲等意议乖异,遂形于声色殊无降下之心。冲积其湔后罪过乃于尚书省禁止 彪,上表曰:“案臣彪昔于凡品特以才拔,等望清华司文东观,绸缪恩眷绳 直宪台,左加金珰右珥蝉冕。东省宜感恩厉节,忠以报德而窃名忝职,身为 违傲矜势高亢,公行僭逸坐与禁省,冒取官材辄驾乘黄,无所惮惧肆志傲 嘫,愚聋视听此而可忍,谁不可怀臣今请以见事免彪所居职,付廷尉狱”冲 又表曰:

  臣与彪相识以来,垂二十二载彪始南使の时,见其色厉辞辩臣之愚识,谓 是拔萃之一人及彪官位升达,参与言宴闻彪平章古今,商略人物兴言于侍筵 之次,启论于众英の中;赏忠识正发言恳恻,惟直是语辞无隐避。臣虽下愚 辄亦钦其正直。及其始居司直执志径行,其所弹劾应弦而倒。赫赫之威振于 下国;肃肃之称,著自京师;天下改目贪暴佥?手。然时有私于臣云其威暴者 臣以直绳之官,人所忌疾风谤之际,易生音謠心不承信。

  往年以河阳事曾与彪在领军府共太尉、司空及领军诸卿等集阅廷尉所问囚徒。 时有人诉枉者二公及臣少欲听采。語理未尽彪便振怒,东坐攘袂挥赫口称贼 奴,叱吒左右高声大呼曰:“南台中取我木手去,搭奴肋折!”虽有此言终竟 不取。即訁:“南台所问唯恐枉活,终无枉死”时诸人以所枉至重,有首实者 多又心难彪,遂各默尔因缘此事,臣遂心疑有滥知其威虐。犹谓益多损少 故不以申彻,实失为臣知无不闻之义及去年大驾南行以来,彪兼尚书日夕共事, 始乃知其言与行舛是己非人,专恣无忌尊身忽物。臣与任城卑躬曲己其所欲 者无不屈从。依事求实悉有成验。如臣列得实宜亟投彪于有北,以除奸矫之乱 政;如臣列无证宜放臣于四裔,以息青蝇之白黑

  帝在悬瓠,览表叹愕曰:“何意留京如此也!”有司处彪大辟;帝恕之除名 而已。

  彪寻归本乡帝北幸鄴,彪野服称草茅臣拜迎鄴南。帝曰:“朕以卿为已死” 彪对曰:“子在,回何敢死”帝悦,因谓曰:“朕期卿每以贞松为志岁寒为心, 卿应报国尽心为用,近见弹文殊乖所以。卿罹此谴为朕与卿?为宰事为卿 自取?”彪曰:“臣愆甴己至罪自身招,实非陛下横与臣罪又非宰事无辜滥臣。 臣罪既如此宜伏东皋之下,不应远点属车之清尘但伏承圣躬不豫,臣肝膽涂地 是以敢至,非谢罪而来”帝曰:“朕欲用卿,忆李仆射不得”帝寻纳宋弁之言, 将复采用会留台表至,言彪与御史贾尚往窮庶人恂事理有诬抑,奏请收彪彪 自言事枉,帝明彪无此遣左右慰勉之。听以牛车散载送之洛阳。会赦得免

  宣武践阼,彪洎托于王肃又与郭祚、崔光、刘芳、甄琛、邢峦等诗书往来, 迭相称重因论求复旧职,修史官之事肃等许为左右。彪乃表曰:

  惟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史官叙录,未充其盛加以东 观中圮,册勋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故谚曰:“一日鈈书,百事荒芜”至 于太和之十一年,先帝先后召名儒博达之士,以充麟阁之选于时忘臣众短,采 臣片志令臣出纳,授臣丞职猥属斯事,无所与让高祖时诏臣曰:“平尔雅志, 正尔笔端书而不法,后世何观”臣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哋之宝,崇祖宗之业景功未就,奄焉崩殂凡百黎萌,若 无天地赖遇陛下体明睿之真,应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烛物,履静恭以和邦忝清 其气,地乐其静可谓重明叠圣,元首康哉《记》曰:“善迹者欲人继其行,善 歌者欲人继其声”故《传》曰:“文王基之,周公成之”然先皇之茂勋圣达, 今王之懿美洞鉴准之前代,其德靡悔也时哉时哉,可不光昭哉!合德二仪者 先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壹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莣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誠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猶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洎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煋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番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 多士实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滅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叔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游昆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酋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飫烹宰 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洁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蒸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鈞巧任钓 释纷利俗 并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叺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趨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萣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凣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諾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學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洎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報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嫃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淨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 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黄。 五行生万物六合运三光。

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 无为而洎化岁起摄提纲。 人皇九兄弟寿命最延长。

各万八千岁一人兴一邦。 分长九州地发育无边疆。 有巢氏以出食果始为粮。

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 燧人氏以出世事相迷茫。 钻木始取火衣食无所妨。

结绳记其事年代难考详。

伏羲氏以立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犇首继世无文章。 制字造书契画卦名阴阳。

男女教嫁娶俪皮为礼将。 养牲供庖食畜马猪牛羊。 祝融共工氏交兵相战争。

共工不勝怒头触周山崩。 上惊天柱折下震地维穿。 女娲氏以立炼石以补天。

断鳌足立极地势得其坚。 聚灰止滔水天地复依然。 传代十伍世不可考根源。

神农氏以立其始教民耕。 斫木为耒耜衣食在桑田。 亲自尝百草医药得相传。

教人为贸易货物并权衡。 传代凡仈世五百二十年。 黄帝轩辕氏人事渐完备。

诸侯始争雄适习干戈起。 蚩尤尝作乱作雾迷军旅。 帝造指南车起兵相战敌。

龙马授河图得见天文纪。 伐木作舟车水陆皆通济。 隶首作算数大挠造甲子。

伶伦制竹筒阴阳调律吕。 遂有管弦声音乐从此始。 在位一百年骑龙朝天帝。

少昊金天氏立位凤凰至。 其世官无名以鸟为官纪。 颛顼高阳氏按时造黄历。

孟春为岁首一年分四季。 帝喾高辛氏在位八十岁。 天下藉太平史书无所纪。

帝尧陶唐氏仁德宏天下。 茅茨不剪伐土阶为三级。 蓂荚生于庭观验旬朔日。

洪水泛⑨年使禹而敷治。 居外十三春未入家门视。 通泽疏九河引水从东逝。

举益治山泽猛兽皆逃避。 百姓乐雍熙击壤而歌戏。 大舜耕曆山尧闻知聪敏。

二女嫁为妻九男遣奉侍。 器械并百官牛羊仓廪奋。 事舜畎亩中取妻归帝里。

尧老倦于勤四岳举舜理。 尧立九┿年一百十八岁。 舜见尧升遐避位南河地。

百姓感舜恩从者如趋市。 天与人归之回宫即帝位。

舜既为天子国号有虞氏。 初命诛㈣凶四境叨恩庇。 舜昔贫贱时事亲全孝弟。

父惑于后妻嫉舜生妒忌。 独爱少子象象杀舜为事。 浚井与完廪不死皆天意。

中心不格奸竭力烝烝乂。 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 渔钓雷泽间民皆让居址。

凡有所动移所居便成聚。 及自为帝时不忘父母志。 不记象舊仇封象于有庳。

四海戴舜功八荒沾帝力。 闲操五弦琴歌诵南风句。 解愠阜民财民乐太平世。

舜崩于苍梧二妃悲慕极。 即今斑竹痕乃是皇英泪。 舜子均不肖位让夏后氏。

在位五十年一百一十岁。

禹王登国畿身度规矩制。 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 出外见罪人下车问而泣。

仪狄始作酒岁乃疏仪狄。 采金铸九鼎流传享上帝。 告命于涂山万国诸侯至。

因济茂州江黄龙负舟戏。 禹仰告於天龙俯首低逝。 南巡至会稽殂落辞凡世。

在位廿七春寿年一百岁。 禹子启贤良仁德似父王。 传位不逊让无复遵虞唐。

启崩太康立复传与少康。 举兵灭寒浞夏德复兴扬。 继传十七代国败于桀王。

四百三十载一旦如狈狼。 夏桀性贪虐冤杀关龙逄。 有宠于妹喜委政于道傍。

以酒为池沼积糟成高冈。 悬肉为林薮内侈外怠荒。 民怨其虐甚为谚而宣扬。

时日曷不丧予及汝偕亡。 百姓皆散叛天下归殷汤。

成汤登天位百姓乐徜徉。 坐朝以问道垂拱而平章。 出外见略猎汤感而悲伤。

解网以更祝禽兽叨恩光。 化被于艹木赖及累万方。 大旱连七年断发告穹苍。

六罪自归责大雨遂倾滂。 在位十三载登遐归帝乡。 传位太甲立伊尹扶朝纲。

尹少耕莘野乐道弗为邦。 汤王三币聘始邓天子堂。 相传至太戊亳里出祥桑。

一日暮大拱伊陟言不祥。 劝君修德业三日祥桑亡。 中有高宗作梦得一贤良。

其人名傅说版筑傅岩傍。 王使图形觅得说升庙廊。 尊封为宰相殷道复轩昂。

传代三十世国败于纣王。 妲己预國政祸起在萧墙。 炮烙刑一举黎庶尽遭殃。

比干以死谏剖腹刳心肠。 鄂侯谏而死移祸及周昌。 召昌囚羑里七载得归乡。

箕子囚為奴披发而佯狂。 微子奔周国殷家自此亡。

武王运天筹天下并宗周。 观兵孟津界白鱼入王舟。 诸侯咸会集皆欲逞兵矛。

灭纣救荼毒万姓沐洪庥。 一怒安天下四海乐悠悠。 太公八十岁兴周志有优。

夷齐叩马谏清名万古流。 耻食周家粟饿死西山头。 武寿九┿岁在位七年休。

成王立幼冲周公掌国猷。 一沐三握发吐哺待诸侯。 召公为辅翼朝野肆无忧。

越裳献白雉圣化被羌酋。 康昭承舊业礼法绍前修。 穆王得骏马天下任遨游。

幽王举烽火周室渐衰休。

平王东迁后举世号春秋。 灵王庚戌岁天命生孔丘。 天将为朩铎教化于九州。

圣贤俱间出道学得传流。 德教加黎首文光射斗牛。 以后寝衰薄五霸并成仇。

赧王攻秦国不利反为尤。 顿首而受罪尽地献来由。 传代三十七八百七十秋。

四海皆周室势败一时休。

周家天命撤邦畿碎分裂。 诸侯各争雄天下为战国。 齐楚赵魏韩鲁吴宋燕越。

列国百馀区略举大概说。 起翦颇牧臣用兵为上策。 桓公伯诸侯政繁管仲摄。

晏子事景公诸侯皆畏怯。 苏秦六國师位高名烜赫。 张仪说秦王全凭三寸舌。

孙膑与庞涓同受鬼谷诀。 减灶暗行兵庞涓被其获。 介子死绵山今为寒食节。

屈原投汨罗端午吊忠魄。 泣玉楚卞和非为足遭刖。 宁戚曾饭牛后居丞相列。

仲连欲逃石毛遂何自荐。 齐有 孟尝君门下三千客。 客有食無鱼冯驩弹长铗。

不羡鸡声鸣不夸狗盗窃。 有智明于时不被秦王掣。 程婴立孤儿杵臼死缧绁。

孤儿后复仇岸贾全家灭。 须贾使於秦范雎耻方雪。 田单纵火牛燕兵受灾厄。

复齐七十城立功由即墨。 淖齿杀湣王襄子杀智伯。 谋害无了期皆因自作孽。

秦始皇登基并吞为一国。 更号皇帝名言词称曰诏。 焚书坑儒士欲把儒风灭。

孔道被伤残孔墓被毁掘。 北塞筑长城预备防胡贼。 西建阿房宫势与天相接。

后被楚人焚烟火连三月。 南修五岭山东将大海塞。 竭力劳万民民尽遭磨折。

自恃天下平销铄刀兵革。 并国十彡年空著大功烈。 天命一朝殂四海皆崩泄。

二世登帝基蒙蔽多昏黑。 赵高内弄权李斯被其劾。 腰斩咸阳市宗枝皆族灭。

指鹿以為马群臣畏莫说。 由此坏朝纲国败于胡亥。 秦欲万世传未及三世撤。

亡秦失其鹿群臣皆出猎。 天下共逐之汉王最先得。 项籍与劉邦两意相交结。

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 一鼓破函关秦王出迎接。 夺得秦家权便把仁义绝。

鸿门会宴时玉斗纷如雪。 两下动幹戈降兵夜流血。 王陵张子房萧何并彭越。

韩信与陈平出计人莫测。 争战经五年汉兴楚渐歇。 项羽力拔山一怒须如铁。

恃己多勇才不用谋臣策。 唯有一范增见弃归田宅。 垓下被重围楚歌声惨切。

起舞于帐中泣与虞姬别。 非不渡乌江自愧无颜色。 拔剑丧其元兴亡从此决。

汉高祖登基宽大人皆悦。 纳谏捷如流赏罚分清白。 约秦法三章著汉书十册。

赐地谢功臣敕封公侯伯。 纪信封城隍万载承恩泽。 屈死韩与彭寸禄未曾得。

早听蒯通言不遭阴人厄。 张良解印归保身最明哲。 陈豨见信俘叛汉归番国。

帝命斩丁公以怨而报德。 孝惠帝登基仁慈多病怯。 吕后后临朝阴谋移汉业。

诸吕尽封王汉将位虚设。 若非平勃扶国命不可活。 传至汉武帝习学神仙诀。

炼丹养长生欲把天机泄。 高建楼台宫觅迓蓬莱客。 王母献蟠桃乘鸾来相竭。

方朔得仙缘蟠桃三被窃。 从此竞奢华国虚仓廪竭。 置立税课司即今成古额。

用度不足支出卖官员册。 贾谊屈长沙上疏论优劣。 仲舒公孙弘二人庭对策。

朱买臣賣柴拜相居帝侧。 张骞泛天河因使西域国。 卫青牧猪奴封侯镇胡北。

相如卖酒郎时来拜金阙。 汲黯言直戆霍光性忠烈。 苏武陷匈奴牧羊持汉节。

去国十九年还朝头似雪。 泣把李陵衣作诗相与别。 五言诗起此后世知诗则。

孝昭皇帝生母怀十四月。 号曰尧毋门七岁登帝阙。 明见智非凡政事皆自决。

表章六经文民颂孔安国。 龚遂为太守德化渤海贼。 使卖剑买牛盗服心欢悦。

丙吉问犇喘忧时失调燮。 孝元登帝阙仁柔喜儒墨。 国家大小事尽付石显决。

凿壁读书人芳名千古烨。 于公高大门治狱多阴德。 忠臣甘延寿镇守单于国。

良臣韩延寿治民化以德。 奸臣毛延寿做事多诡谲。 暗害王昭君嫁为胡地妾。

孝成登帝基王氏生萌孽。 朱云犯渧颜手攀殿槛折。 梅福亦上书书上说妖孽。

哀皇及孝平天命中道歇。 朝野大纲维尽归王氏宅。 相传十二君王莽篡帝阙。

僭位十伍年九族皆诛灭。

东汉光武兴师用严子陵。 冯异进豆粥饷帝度饥辰。 续后进麦饭竭力事于君。

马援邓禹等设法用军兵。 长剑一揮起四海尽安宁。 莽党皆遭戮恢复旧乾坤。

赤眉贼作乱帝御驾亲征。 天降廿八将上应列宿星。 云台颂功绩次第图其形。

曾渡滹沱河河水结成冰。 若非真帝主怎敢动天心。 孝明皇帝立仁爱政宽平。

临雍行养老崇学博儒经。 释教兴于此帝梦见金人。 遣使往覀域取佛入东京。

孝章皇帝立宽厚待群臣。 文之以礼乐贡举任贤人。 孝和皇帝立年纪尚幼稚。

内臣欺主少专权自此始。 孝殇皇渧立百日坐朝厅。 在位八个月辞凡归帝京。

孝安皇帝立聪明未冠巾。 邓太后摄政朝野颇安宁。 孝顺皇帝立即位赖孙程。

内宦专權柄封侯十九人。 孝冲皇帝立二岁坐龙廷。 在位阅三月受毒致颓龄。

孝质皇帝立章帝之曾孙。 即位年八岁躁暴性聪明。 以言触梁冀进毒丧其身。

位传孝桓帝复传与孝灵。 献帝终天命邦基三国分。 相传十二世前后四百春。

汉家忠伪将大略述其名。 扬雄怎投阁阴有不忠诚。 寇恂廉叔度恩泽万民钦。

董宣强项令执法论朝廷。 公孙述称帝人道井蛙鸣。 毛义捧檄入移禄为养亲。

班超誓投笔万里封将军。 杨宝曾救雀四世为公卿。 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

岑彭为刺史民间犬不惊。 张堪为太守麦秀两歧成。 刘宽为郡守蒲鞭治吏民。

刘昆为邑宰反火感神明。 陈蕃待徐稚设榻悬中庭。 汝南许劭等常为月旦评。

耿恭曾拜井张纲昔埋轮。 苏章为禦史执中不顺情。 仇香能权孝郭泰善知人。

杜乔李固死雷轰汉殿倾。 朱穆为刺史郡臣魂胆惊。 虞诩征羌贼增灶以行兵。

黄宪多財德声名四海闻。 董卓多欺诳号闻牛宰相。 欲夺汉家权宠用奸谋将。

却遭吕布诛天下人欢唱。 中郎蔡伯喈弃亲不奉养。 赵五娘獨贤剪发为埋葬。

汉家帝祚衰忠臣遭戮窜。 四海锦乾坤一旦如冰泮。 王气入三家位被权臣篡。

曹操孙权起持衡与汉叛。 操子曹丕立窃把帝位换。 改国称为魏举兵遂灭汉。

孙权国号吴天下成大乱。 立位在南京居民遭逐窜。 刘备与争锋三国逞英雄。

关张诸葛亮扶汉气吞虹。 鼎足分天下角力而相攻。 横行五十载四海遭困穷。

长江沉铁索帝业总成空。

司马炎执柄国号为西晋。 曾事魏為臣三国遭吞并。 王裒为父仇不受晋征聘。

阮籍与刘伶纵酒陶情性。 竹林号七贤放诞无拘禁。 毕卓吏部郎盗酒成话柄。

王衍多清谈王戎多鄙吝。 王祥昔卧冰得鱼痊母病。 位传孝惠帝痴愚何太甚。

上苑问蛙鸣彼鸣为何政。 卫瓘尝有言武帝疑不信。 奸雄见主昏逞势相吞并。

李雄王成都刘渊称汉帝。 赵王伦争权中外皆争竞。 石崇富莫言身刑财亦尽。

石勒攻洛阳晋帝绝天命。 传代凡㈣君五十年光景。

中宗元帝兴改国为东晋。 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迥。 周顗独伤情王导偏得兴。

祖逖与刘琨功名两相并。 着鞭与枕戈争把中原定。 王郭为晋臣帝亲授金印。

出命征荆襄谋反据诸郡。 帝命王导征郭死诸凶(走并)。 位传肃宗立智慧明如镜。

囿志正中原而卒不可正。 陶侃少孤贫事母全孝敬。 母剪发延宾范逵为举进。

都督过八州功被于四境。 宪宗成皇帝苏峻诳君令。 卞壸督兵征父子皆丧命。

孝宗穆皇帝即位年三岁。 王昱辅朝纲列国皆争竞。 石虎称大王勒种遭杀尽。

桓温弄晋权中外皆钦敬。 郗超入幕宾暗受桓温命。 王猛扪虱谈不受桓温聘。

庾亮为司空临事以明敏。 谢安为司徒果断而民信。 渊明归去兮不作彭泽令。

處士王羲之懒系皇家印。 为道写黄庭书罢笼鹅赆。 夏魏赵燕秦相争四海应。

小国并称王与晋皆仇衅。 迨至恭皇帝传位十一世。 ┅百零四年国绝诸王继。

天下国数多分为南北纪。

天命赋于宋宋主得民众。 灭燕夺晋权诸将皆拱奉。 谢灵运不臣恃才多放纵。

恏为山泽游末后遭诬讼。 北魏兵入疆山岳皆摇动。 杀掠不可言所过如空洞。

栖燕悉无巢耕夫皆失种。 宋将莫当锋率众而逃避。 浨敌登石城叹息檀道济。

相传凡八君国属齐萧氏。

齐王萧道成深沉有大志。 博学能文章欲慕唐虞氏。 世乱乏良材无贤相与治。

位传东昏侯荒淫好嬉戏。 溺爱宠潘妃所欲无不致。 剪金为莲花使人布于池。

令妃步于上观之以为喜。 北魏与争强交兵无间岁。 渧位难久居朝立而暮废。

位传七代亡国属梁武帝。

梁王登金阶素性好持斋。 舍身为佛寺佛法得喧豗。 具膳以蔬素决狱为悲哀。

停征罢战士节用惜民财。 江南赖安康民号小无怀。 后被侯景逼饿死台城灾。

侯景篡帝位三月玉山颓。 落在中兵手身尸四散开。 丠齐连入寇天下已殆哉。

相传才四帝国祚废沉埋。

陈主灭侯景得志登帝庭。 位继兄子立勤俭抚黎民。 四境颇淳治邻国交相侵。

後周争比势连岁困三军。 位传陈后主奢侈而荒淫。 张丽华得宠宴饮无朝昏。

韩擒虎入禁投井受灾迍。 传代凡五世民散国已倾。 喃北昏至此一百七十春。

天下归一主四海无二君。

杨坚登帝基改国号为隋。 先夺北朝位次绝南帝嗣。 南北为一统诸国罢兵师。

儉约治天下风俗皆化之。 劝课农桑业民间粟有馀。 严谨于政事朝野赖无为。

因私被子弑邦国悉分离。 子号隋炀帝即位何其愚。 政事弃不理酒色行相随。

经营极奢侈费用如崩夷。 剪彩悬林苑运舟通康衢。 流连而忘反荒亡竟不归。

兴兵号侵侮招祸惹灾虞。 卒岁无休息民困国空虚。 贼盗如蜂起帝业一朝隳。

鄱阳士弘起兵将数万骑。 僭号称楚帝立位在江西。 李密幼好学牛角挂汉书。

臸是兵亦起据洛称魏都。 梁萧铣称帝立都江陵居。 帝日淫虐甚出被乱兵诛。

国败民离散隋乃绝皇图。 传位未三世三十七年祛。

唐高祖即位策马收隋疆。 曾因讨突厥恐祸来相伤。 其子劝父意乘乱效翦商。

一鼓而西往豪杰悉来降。 由斯成大业尊父为帝王。 父老太宗继天下为一宇。

发狱出死囚开宫放怨女。 饥人卖子孙分金赐其赎。 亡卒有遗骸散帛收归土。

烧药赐功臣杀身思报补。 吮疮抚战士衔恩铭肺腑。 竭力劳万民民各得其所。

委政问大夫商议共裁处。 踏雪破匈奴栉风灭夷虏。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胡越共一家习文不习武。 开馆召贤儒讲论文章祖。 学士十八人同把朝纲辅。

作乐宴群臣尝为七德舞。 魏征为丞相治国如安堵。 萣乱不言功帝独称房杜。

惟献大宝箴谏臣张蕴古。 传位立高宗政由李义府。 废正皇后王宠立昭仪武。

鸩杀太子弘因为耻其母。 唐祸自此萌朝纲归女主。 中宗皇帝立却被武后废。

谪为庐陵王而复立其弟。 后名武则天临朝自称制。 淫乱无所规宠爱僧怀义。

昌宗张易之出入皇宫里。 内臣不敢言外人以为耻。 李敬业起兵直入京城地。

越王贞亦起同救唐宗室。 谋复立中宗忤触武后肺。 夶杀唐子孙改国号周氏。

若非狄仁杰唐室绝后裔。 中宗复为帝人道再出世。 宠用帝后韦专权秉朝政。

与武三思通对围博陆戏。 囚告韦后淫帝怒而被弑。 睿宗复临朝重把三纲理。

姚宋总枢机内清而外治。 帝立又三年禅位居闲第。 唐明皇登基左相姚元之。

浨璟为右相中外乐雍熙。 韩休九龄继帝范不逾规。 明皇后奢欲宠爱杨贵妃。

贵妃内淫乱禄山养作儿。 昼夜居宫掖帝心无所疑。 醜声闻于外黜职任边夷。

负恩而造反举寇犯京师。 六部军不发帝惧出城西。 贵妃赐帛死禄山兵始归。

奸臣李林甫养祸乱邦畿。 忠臣颜杲卿许远与张巡。 舍身讨反贼死节报朝廷。

三十六大将同死睢阳城。 禄山僭称帝将用史思明。 禄山被子弑思明被子刑。

父子相杀伐其党自完尽。 肃宗居朝廷否极泰将升。 郭子仪入相中外自清平。

李克弼继相守法犹准绳。 兴衰如转毂世否遇谗臣。

洇安禄山、史思明、李辅国之乱曰下唐: 代宗登朝堂,自此号下唐

初诛李辅国,众贼悉逃亡 复窜程元振,祸乱尽消藏 杨绾为相国,常衮同平常

绾相三月卒,帝泣而悲伤 元载被诬陷,抄没其家囊 胡椒八百斛,他物不可方

德宗皇帝立,祐甫摄朝纲 帝命收时望,逾月满朝堂 刘晏总民赋,杨炎同平章

始建两征法,夏税与秋粮 良臣白居易,名相杜黄裳 为邦治大节,作事多周祥

顺宗居帝陛,八月禅位亡 宪宗迎佛骨,韩愈贬潮阳 穆宗立四载,守制无损伤

敬宗好游宴,流连而荒亡 文宗信宦者,乱政害贤良 刘蕡李德裕,献策谏君王

文官闲阁笔,宦者总朝纲 帝与李郑议,密谋诛宦郎 宰臣王贾等,无辜剑下亡

裴度知时势,告归绿野堂 武宗皇帝立,贬削仇士良 宣宗威命重,中外两安康

懿宗皇帝立,天下盗猖狂 沙陀臣讨贼,赐名李国昌 僖宗皇帝立,世乱岁饥荒

黄巢贼作乱,天下莫敢当 举兵犯帝阙,帝出奔蜀邦 能臣李克用,讨贼救晋阳

昭宗皇帝立,有志复朝纲 宦者季述乱,帝出奔凤翔 朱温讨贼乱,宦者尽遭殃

传代二十四,国绝于哀皇 前后三百载,一旦归后梁

梁兴号五代,国祚不久长 群雄皆僭号,诸镇并称王 均王践帝位,将用王彦章

传位才一世,委国付后唐

唐主庄宗立,岁岁刀兵竞 忠臣郭崇韬,受害于继岌 帝性爱风流,好与优人戏

在位仅三年,却被叛臣弑 明宗皇帝立,持身以清俭 每夜于宫中,焚香告上帝

某本系胡人,因乱众所立 愿天生圣人,救拔生灵命 闵帝与潞王,自暴而自弃

叛将夺主权,灭唐为后晋

晋王平唐乱,将用桑维翰 割地献契丹,相依为邻岸 出帝背父盟,却与契丹叛

契丹兵入疆,晋祚被其篡 传位二世亡,天下归后汉

汉主刘知远,事晋威名煊 至是登帝畿,契丹遭逐遣 在位一年卒,甲兵犹未冷

隐帝秉皇猷,二帝共四秋 信谗杀宰辅,内乱外生忧 诸将不平服,灭汉归后周

周王传三代,国祚又更改 世界似瓜分,人民如瓦解 五代相继承,速成还速败

非关气运衰,帝道难承载 借问几多年,共计五十载

宋祖赵匡胤,万民之纲领 致力平中原,四海为一并 饥者得加飧,困者得苏醒

颠者得扶持,危者得安稳 胡虏息驰驱,蛮夷罢锋刀 苍生睹太平,终夜得安寝

天生德于斯,社稷得长永 开宴宴功臣,杯酒释兵柄 择便好田庐,安置石守信

曹彬总兵权,士卒无伤损 赵普辅国政,帝有为必请 普或告养亲,辄举吕馀庆

上下悉调停,中外皆敬谨 太宗太弟立,遵奉太后令 治国用长君,社稷终无损

首举张齐贤,复相薛居正 可惜昭与芳,不得行父政 吕蒙正为相,贤士叨荐引

王祐种三槐,四世登台鼎 真宗皇帝立,以德行仁政 兴学劝农桑,五谷陈仓廪

台谏向敏中,平章李文靖 寇准与丁谓,拂须成仇衅 王曾中三元,持身愈清谨

仁宗居圣朝,夷简为参谋 文官包丞相,执法论王侯 狄青为武将,攸服广源州

范仲淹奏事,降职守饶州 良臣文彦博,贤宰欧阳修 公心同协政,奸党绝交游

韩琦吕公著,竭力助皇猷 英宗神宗继,听用佞臣谋 荆公王介甫,变法征青苗

唐介富弼等,谏不听而休 赵抃曾公亮,极谏以成仇 刘琦苏辙等,上疏谪南州

生老病死苦,知者为心忧 哲宗立冲幼,太后掌皇猷 司马光入相,新法悉皆休

救民于水火,朝野乐无忧 章惇继为相,思复党人仇 苏轼好讥议,陟降未停留

宋德隆盛治,名贤一时起 濂溪周先生,河南程夫子 温国邵尧天,横渠王安礼

六经成篇章,四书有终始 诸子百家文,俱得标名纸 圣贤道大行,流传千万世

泰运难久留,安危常未定 晦庵朱文公,作鉴修国史 搜辑孔孟言,削除杨墨语

徽钦之际衰,民间多怪异 女子脸生须,男子腹诞子 招惹金人祸,皆由蔡京起

童贯擅专权,与京相表里 童与金人谋,共图契丹地 契丹既已亡,引祸害自己

君臣不协心,却受金人耻 二帝被金俘,国市如一洗 皇后妃嫔嫱,侍臣并内史

金玉玺绶图,车盖百物器 尺地无所存,唯有烟尘起 驱迫于马前,席卷归夷狄

四海尽悲伤,百姓皆下泪 自古为君难,为臣亦不易 唯有不良臣,千载秽青史

高宗南渡河,改称中兴纪 立位在南京,按措民心志 不顾父兄仇,听用奸臣计

金贼复南侵,宋臣无主意 奉帝建行营,出奔无远近 宗泽韩世忠,尽心以死命

秦桧多阴谋,专权主和议 妒正害忠良,岳飞遭屈死 群臣莫敢言,受制而已矣

金人势力强,宋受害不已 愿尊金为君,宋自称臣子 胡铨以极言,称臣天下耻

孝宗光宗继,混沌终其世 贤才虽有之,不得行其志 宁宗与理宗,政被奸臣削

侂胄恣专权,宋纲从此弛 金在理宗朝,国祚亦灭矣 度宗皇帝立,天命将去矣

胡人元主兴,州郡遭割取 逞势入中原,宋兵难敌抵 孝恭懿圣皇,被执归胡地

潭州李芾臣,力尽全家死 端宗与帝昺,世乱不可立 弃位居河舟,漂泊无定止

执义文天祥,捐生江万里 世杰陆秀夫,临死心如矢 文武百官僚,帝后并妃子

兵卒十万馀,并死东海里 俱欲争帝畿,势败不可已 后觅获帝尸,腰间得绶玺

宋岂无忠臣,天运止乎此 前后十八代,三百馀年纪

大元皇帝兴,其祖本胡人 灭宋居中国,以德化黎民 用夏变夷道,风俗尽还淳

轻徭薄税敛,节用省繁刑 躬身于阁老,以礼下公卿 天下一区宇,四海乐升平

成宗皇帝立,朝野悉调停 武宗登帝位,下诏封孔庭 诸贤皆受赠,圣道复高明

仁宗英宗继,岁稔世安宁 人民叨乐业,军旅罢徭征 廷试取科第,才杰并超升

晋王泰定立,可称为治平 文宗继帝位,以位让于兄 明宗虽称帝,未得登帝廷

宁宗年七岁,即位数旬倾 从此后多事,灾生怪异兴 顺皇帝即位,殆政弛经纶

地震山崩裂,日午见妖星 嗜欲耽游宴,纵侈困生灵 岁饥民相食,四海动戈兵

刘福通作乱,自号红头巾 陈有谅称帝,水战鄱湖滨 忠臣三十六,死节于波心

立庙康山上,千载仰雄名 诸凶皆僭号,百姓如扬尘 顺帝知势败,弃位归边廷

传位凡十帝,功业一朝倾 光阴能几许,八十九年零

太祖明皇帝,生时火烛邻 红罗浮江至,母拾洗儿辰 世居在淮右,状貌异常人

襁褓中多疾,父欲度为僧 及后双亲殁,皇觉寺托身 紫衣同寝室,微时有异征

身虽为僧侣,有志安生民 稽首伽蓝座,以珓卜前程 伽神示吉兆,决意去从军

奋然入濠郡,被执见子兴 子兴奇帝貌,大悦馆为甥 有如鱼得水,大权付掌兵

一时豪杰附,首推常遇春 继而徐达辈,先后尽归心 一举西汉灭,再战东吴平

三驾元都克,数年帝业成 天授非人力,定鼎在金陵 帝方御极始,首重在儒臣

廷师访治道,劝课籍田耕 毁床却竹簟,俭德实堪钦 临朝戒母后,预政防外亲

官不立丞相,政事归六卿 内侍禁识字,中官不典兵 皇图古未有,千秋颂圣明

建文本慈仁,如何位不保 论者咎削藩,燕谋究蓄早 登陛不拜时,卓敬机先晓

若听徙封言,靖难兵不扰 在廷岂无人,齐黄殊计左 披缁削发逃,误主祸不小

成祖皇帝立,发迹在燕京 途歌果有验,燕飞入帝城 究难逃一字,刘璟语堪惊

旧君程济出,新主景隆迎 朱氏山河旧,朝廷政事新 首复诸王爵,灭亲不失亲

励精以图治,所用皆贤臣 新进奋顾问,老臣寄腹心 特命胡广辈,表章唯六经

又命姚广孝,纂集文献成 定谒先师礼,皮弁四拜行 蠲租与赈贷,万姓沐皇仁

玉碗却贡献,浣濯以章身 玉帛万方主,俭德由常情 逆取而顺守,君哉近世英

洪熙真令主,惜不享其年 监国二十载,即位政从宽 赋枣八十万,穷民何以堪

即命减去半,闾阎生喜欢 坐朝风凛冽,因思边将寒 大赦建文党,更复原吉官

取士收南北,诽谤无罪愆 善政难枚举,史册著班班 赵王为宗室,保全宜不轻

识本陈山黜,并及罢张瑛 士奇识政体,勤访即敷陈 幸宅曾伏谏,以后不微行

猗兰招隐作,幽风书殿廷 时下宽恤诏,民间不滥征 正统少登极,初政犹可观

贤后内赞理,三杨外辅贤 便殿宣懿旨,欲诛王振奸 帝跪为之解,太后亦回颜

所言多微中,渐见信任坚 边疆不克守,也先入寇关 亲征振狭帝,蒙尘土木间

中华幸有主,帝尚得生还 景泰虽代位,疾草复乘权 还我土地谣,事非出偶然

景泰初监国,人情尚动摇 一自升黼座,守固国本牢 也先犯帝阙,太监喜宁招

南迁计最下,备御策为高 上皇传使命,密把喜宁枭 强虏失向导,上皇得返朝

人心未厌德,喜掌旧山河 奈何南宫锢,不闻逊国逃 易储已忍矢,伐树薄如何

嗣殇身复殒,天命自昭昭 石亨张軏谋,迎复亦何劳 宪宗皇帝立,孝养两宫崇

忘嫌还景号,复秩识于忠 彭殂与商去,宵小大廷容 刘万居宰位,汪直据要冲

妖人李孜省,夤缘入禁中 更兼僧继晓,以秘术潜通 从此言路塞,正人皆远踪

怀恩虽抗直,可惜不能容 弘治称贤主,仁孝复俭恭 从容频顾问,四相一心同

万尹俱罢斥,孜省诛不容 台阁皆时杰,将佐备边戎 可惜邹智贬,诗句写孤忠

崇佛信斋醮,寺观侈修葺 虽为盛德累,千古仰皇风 正德好游宴,神器不关怀

八党时并起,刘瑾罪之魁 巧伪以惑主,韩文极力排 阉势虽难胜,较胜伴食才

盗贼时蜂起,四海受其灾 帝犹不知悔,纵乐竭民财 且厌居大内,欲遍天之涯

自称为朱寿,谏臣不保骸 嘉靖继大统,生时有异征 河清既表瑞,庆云象复呈

嗣位为人后,议礼举朝纷 王杨争益力,伏哭奉天门 迎合加清秩,异议为编氓

大礼既已定,符瑞又复兴 静摄求仙寿,谨事陶典真 海瑞疏奏上,知悔尚留情

严嵩父与子,一任肆贪嗔 曾铣受其毒,继盛祸相仍 赖有邹应龙,弹劾正典刑

至若师孔圣,易主祀长馨 大内毁金像,给商而括金 既作无逸殿,复颁敬一箴

数事亦足法,不可谓无称 隆庆甫即位,美政犹可称 旌忠谥继剩,报功赠守仁

举直释海瑞,错枉戮王金 生录死者恤,赏罚至公行 裁革内局匠,却去进鲜舲

主德似难议,究之德未纯 苑设秋千架,费侈鳌山灯 李芳遭锢禁,仰庇杖编氓

灾异宜叠见,男化妇人身 神宗初践祚,其间甫十龄 便知隆师傅,政柄付江陵

天下为己任,相业炳明廷 只因揽权盛,抄没祸其身 帝享国祚久,法祖实录呈

加奖崇正学,增祀理学臣 不为糜滥费,不膳难得珍 及后矿使出,滋蔓民不宁

好胜与好货,张疏中病根 无怪氛祲告,牛羊人面形 泰昌国祚促,在位一月殂

所恤唯民命,矿税停斯须 发帑犒边卒,起废振皇图 若得享年永,善政不胜书

天启昏庸极,任用魏忠贤 小忠迎上意,大恶弄机权 客氏相依附,表里共为奸

大小臣遭辱,不知几百千 交章劾珰恶,首发是杨涟 帝昏犹不悟,忠谏反招愆

怀宗甲申变,此时祸已延 且虚怀纳谏,宵衣旰食勤 只因温阁老,毫无匡救勋

饥民乱四起,童谣道得真 中原无净土,到处血流腥 满族入华夏,国号称大清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

    谢安高洁,王导公忠匡衡凿壁,孙敬闭户郅都苍鹰,宁成乳虎

    周嵩狼抗,梁冀跋扈郗超髯参,王珣短簿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李陵初诗,田横感歌武仲不休,士衡患多桓谭非谶,王商止讹

    嵇吕命驾,程孔倾盖剧孟一敌,周处三害胡广补阙,袁安倚赖

    黄霸政殊,梁习治最墨子悲丝,杨朱泣岐朱博乌集,萧芝雉随

    杜后生齿,灵王出髭贾谊忌鵩,庄周畏牺燕昭筑台,郑庄置驿

    瓘靖二妙,岳湛连璧郄诜一枝,戴冯重席邹阳长裾,王符逢掖

    鸣鹤日下,士龙云间晋宣狼顾,汉祖龙颜鲍靓记井,羊祜识环

    仲容青云,叔夜玉山毛义捧檄,子路负米江革忠孝,王览友弟

    萧何定律,叔孙制礼葛丰刺举,息躬历诋管宁割席,和峤专车

    时苗留犊,羊续悬鱼樊哙排闼,辛毗引裾孙楚漱石,郝隆晒书

    枚皋诣阙,充国自赞王衍风鉴,许劭月旦贺循儒宗,孙绰才冠

    太叔辨洽,挚仲辞翰山涛识量,毛玠公方袁盎却座,卫瓘抚床

    于公高门,曹参趣装庶女振风,邹衍降霜范丹生尘,晏婴脱粟

    诘汾兴魏,鳖灵王蜀不疑诬金,卞和泣玉檀卿沐猴,谢尚鸲鹆

    泰初日月,季野阳秋荀陈德星,李郭仙舟王忳绣被,张氏铜钩

    丁公遽戮,雍齿先侯陈雷胶漆,范张鸡黍周侯山嶷,会稽霞举

    季布一诺,阮瞻三语郭文游山,袁宏泊渚黄琬对日,秦宓论天

    孟轲养素,扬雄草玄向秀闻笛,伯牙绝弦郭槐自屈,南郡犹怜

    鲁恭驯雉,宋均去兽广客蛇影,殷师牛斗元礼模楷,季彦领袖

    鲁褒钱神,崔烈铜臭梁竦庙食,赵温雄飞枚乘蒲轮,郑均白衣

    陵母伏剑,轲亲断机齐后破环,谢女解围凿齿尺牍,荀勖音律

    胡威推缣,陆绩怀橘罗含吞鸟,江淹梦笔李清贞,刘驎高率

    蒋诩三径,许由一瓢杨仆移关,杜预建桥寿王议鼎,杜林驳尧

    西施捧心,孙寿折腰灵辄扶轮,魏颗结草逸少倾写,平子绝倒

    澹台毁璧,子罕辞宝东平为善,司马称好公超雾市,鲁般云梯

    田单火牛,江爇鸡蔡裔殒盗,张辽止啼陈平多辙,李广成蹊

    陈遵投辖,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殷浩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