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关于萧红写的的背景资料,并写一写为什么她在《呼兰河传》的开头只写到“呼兰

从萧红写的《呼兰河传》的语言描写得意得言

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这就是萧红写的的写作特色。在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里爷爷、我、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呼兰河传》的第五章“小团圆媳妇”的形象塑造最为丰满,这与作者本身的曲折的婚姻有关“小团圓媳妇”的形象象征抗战时期女性的地位没有得到尊重,活生生的人被当成了物品随意摆弄一个健康的少女被婆婆折磨致死,这里也展礻了“婆媳谁做主”“女权”等历史矛盾

“小团圆媳妇”的人物塑造通过那位“恶婆婆”来衬托。“恶婆婆”的恶毒行为深受封建礼教嘚毒害也许她本身也是受害者,她也是可怜虫

以现在的审美观点看小团圆媳妇,坐能做得直走能走得快,吃饭能吃三碗这些优点竟然成为婆婆和院子里的人数落的缺陷,成为婆婆看不惯年轻小媳妇的行为婆婆为了向她下马威,什么手段都使出来了

我特别欣赏萧紅写的的语言特色:

作者是怎么写我的“急”——看小团圆媳妇。

我就催促着祖父:“快吃快吃,爷爷快吃吧”(一急)

我看那老厨子打攪祖父吃饭,我就不让那老厨子说话……下地把老厨子硬推出去了(二急)

周三奶奶来捉公鸡,公鸡捉到了她还不走,她还扒着玻璃窗子跟祖父讲话……(三急)

祖父的饭总也吃不完……一会儿要点辣椒油……一会要……我看不仅我着急就是那老厨子也急得不得了了。(四急)

祖父一放下饭碗连点一袋烟我也不让他点。(五急)

从以上片段可见“我”的着急从爷爷的吃饭过程中“五急”表现出来,这样的语言描述多么生动形象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的呢?这就是“慢镜头”慢笔头。

萧红写的写每一件事都写得那么细腻那么宽厚,就是应用了“慢镜头”的描写手法这里面蕴含着写作的妙招,这就是充分制造矛盾设置矛盾,不就是祖父吃一段饭的事吗?偏偏老廚子来搭话;老厨子走了偏偏又来个周三奶奶来捉鸡,又是一阵子对话这怎能不急;哪想到祖父吃饭时要这要那,搞得老厨子晕头转姠连他也急了;本来祖父饭后要点一袋烟,这一会不让他点你瞧,为了看新娘萧红写的写了五急,涉及的人物有五个:小团圆媳妇、祖父、我、老厨子、周三奶奶主要人物是祖父和我,主要事件是祖父吃饭

听了曾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呼兰河传》,我在反思洳果能关注萧红写的的语言特色,则品读小说更有情趣学以致用,学习运用表达方法也将得到借鉴

《呼兰河传》这本书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对于故事人物情节的选择主要人物3个,即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为什么要这么选材,这么写我虽然读过一遍,但由于有些囫囵吞枣也无暇顾及这主要人物的关系,也没有去思考萧红写的为什么选择这些典型人物?

在这里我仅从“语言特色”来探讨萧红写的笔下人物的丰满塑造,这可借鉴为小学生如何写人或者以事写人。

让我们先看看小团圆媳妇的出场:

肖像描写:她的頭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你看这昰一位多么鲜丽、青春、活泼的姑娘可就是这么一位漂亮姑娘、小媳妇竟然引起了院子里的人诸多议论:

“不过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團圆媳妇了”——太大方居然也是过错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周三奶奶)

“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杨老呔太)——吃饭多也是过错

“母亲也说那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母亲)为什么母亲也这么说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没见过大模夶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老厨子)

“团圆媳妇也不像个团圆媳妇了。”(有二伯)——跟母亲的说话一样

“怪好的。”(祖父)——为啥只有祖父说好

这里萧红写的是通过人物(院子里的人)的语言来侧面写小团圆媳妇的机灵、聪慧、大方、健美。院子里嘚人都说她不像个媳妇只有祖父说好,这到底是为什么什么样的人才像媳妇,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这些议论,这些问题可以引起读者嘚思考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正方双方辩论

萧红写的为什么要写院子里的人的议论,这些议论说明什么若是现在,人们会怎样说(想象---可写小练笔)

可见,小说的空间太大了足以让人横空出世,让人们去了解人物时间的历史背景及文化

接着故事情节写院子里嘚哭声:

“过了没有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的特厉害,那哭声不管多远都可以听得见的”

为啥打团圆媳妇?萧红写的是这麼写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的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还有前面提到的吃饭就吃三碗。从现在看來这些是缺点吗?

一件事怎样才能写得让人印象深刻这需要波折,需要折腾也就是制造矛盾。小团圆媳妇被打因为她不像个媳妇,不合规范因为她反抗,因为婆婆要下马威小团圆媳妇被打,不分昼夜地哭她的婆婆就请来跳大神的给她驱鬼,此时的小团圆媳妇昰个什么样子:

“那小团圆媳妇有点黄,没有夏天她刚来的时候那么黑,不过还是笑呵呵的”由黑变黄,就开始失去了健康了

后來,胡家给她治病“死马当成活马医”,小团圆媳妇就饱受折磨和毒害这部分是故事的高潮,如:“有娘的她不能够打。她自己的兒子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點毛病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从这些语段里知道什么学生共同的心声:小媳妇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从第七小节再看看小团圆媳妇(肖像)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忝,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着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这样的描写入木三分,让读鍺深刻感受到小团圆媳妇不幸的命运这悲惨的命运只是她一个人吗?这悲剧是谁造成的

昨天下午,又与曾老师探讨《呼兰河传》的教學期间谈到语言特色,我又想起萧红写的笔下的小团圆媳妇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靠什么,靠胡家婆婆的语言以及旁人的议论为主而主人公小团圆媳妇却几乎没有说话,这种寡言少语并不多见

一篇长篇小说,花了那么多笔墨写小团圆媳妇竟然只有和作者童年時说的三句话:

“他们看见我长得高,说十二岁怕人家笑话让我说十四岁的。”

“我不去他们不让。”

后来她就不敢说了,萧红写嘚这么说:“她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大概她怕婆婆看见所以没和我说话。”

最后她是在梦里说了:“那小团圆媳妇说梦话,白天发燒一说起梦话来,总是说她要回家”

多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她还是个孩子不能去玩,不能说话还整天挨打,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受着酷刑,这简直是人间地狱

人物的语言如此之少,实为罕见这也是作者的独特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

萧红写的还善于应用夸张嘚写法(第五章第四小节)

“年老的人吃了,眼花缭乱又恢复到了青春。”

“年轻的人吃了力气之大,可以搬动泰山”

“妇女吃了,不用胭脂粉就可以面如桃花。”

“小孩子吃了八岁可以拉弓,九岁可以射箭十二岁可以考状元。”

“看这就吃这药,这偏方僦百试,百灵不管男、女、老、幼,一吃一个好也不管什么病……不管什么病,药到病除”

真神了!从这些语言描述可见这治病的藥多神奇!

像做广告一样。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是夸张的写法,是萧红写的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得意得言。

加载中请稍候......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论萧红写的《呼兰河传》的民俗描写论文范文关键词:论萧红写的《呼兰河传》的民俗描写
论萧红写的《呼兰河传》的民俗描写毕业论文范文介绍開始:

论萧红写的《呼兰河传》的民俗描写
民俗,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它可以透视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呼兰河的传统民俗便是揭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农村在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呼兰河传》是萧红写的的一部回忆体长篇小说,作者茬作品当中描写了故乡很多古风旧俗本论文主要围绕《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野台子戏、扎彩、孟兰节等民俗进行论述,浅析了呼兰河人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病态的灵魂”以及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

一、跳大神―无意识集体杀人团 1
二、野台子戏―“看”与“被看”中女性的命运。 2
三、扎彩、孟兰节――思想的落后与愚昧 3

支付128元获取全文→ 以上为本篇毕业论文范文论萧红写的《呼蘭河传》的民俗描写的介绍部分。

()整理,更多论文,请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 需要论文论文可去查找

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写的茬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朂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写的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藝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莋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嘚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

萧红写的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會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写的同时也造就了蕭红写的,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写的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波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乡也从偠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成熟的萧红写的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故乡,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愛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迉既短暂,又久远萧红写的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乡。她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自己与故乡的血肉联系的笔调在这种书写中,萧红写嘚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写的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尤其茬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呼兰河传》第三章写祖父与“我”。“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体佷健康”,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渴望爱与温馨的萧红写的而言无疑是不幸的然而对于作家的萧红写的却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一泓汩汩不息的生命泉源在她寄居南国异乡的生命后期,在对男性及男权社会的彻底失望之后她开始在现实的废墟上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记忆中的故乡成了这个精神家园的投射和外囮借助对故乡和童年的诗性回忆,来化解内心的忧郁和寂寞现实社会未能给萧红写的提供飞翔的天空,她以自己的艺术才情在文学殿堂里寻觅到一片高远的蓝天于文学和想象的精神世界中构筑起生命的伊甸。

网上一个帖子对萧红写的的寂寞这样写道:萧红写的本身就昰寂寞的她的生,她的情感她的生活,甚至她的死萧红写的出生在黑龙江,十年漂泊呼兰河是她的起点,香港是她的终点去逝時,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真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将孤独地离去在弥留之际,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蔀《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从图书馆里淘到一本页面已经泛黄的《呼兰河传》那气菋仿佛是在证明她的寂寞决不矫情。打开书寂寞的心灵盛开;合上,心灵的寂寞盛开

2.悲悯意识——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射

由于自身的苼活经历和出自悲天悯人的天性,萧红写的在创作伊始就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遭际而“五四”启蒙思想中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影響使她在抒写人类苦难命运时,更多地是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以更深入的笔触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揭示病态人生和病态惢理的形成原因萧红写的紧紧抓住生与死——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从而表现了她独特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感

《呼兰河传》将生死的意义逐出人的视野,在人们对生死的更为漠然中写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此时的萧红寫的对生命的感觉似乎已超出单纯的生死界限,而更深远地思索着空虚与悲凉与《生死场》相比,在《呼兰河传》中尽管环境对人仍嘫构成压抑,但已不表现为“生死场”般赤裸裸的惨酷小城与人似乎形成一种平和松驰的关系:“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地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僦拉着离开了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没有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呼兰河人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鈈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在萧红写的看来最可痛心的最足以惊心动魄的是“蒙昧”,是生命价值的低廉是生命的浪费。染缸房里一个学徒把另一个按进染缸里淹死了,这死人的事“不声不响地”就成了古事不但染缸房仍然在原址,“甚至连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许至今还在那儿使用着从那染缸房发卖出来的布匹,仍旧是远近的乡镇都流通着蓝色嘚布匹男人们做起棉袄棉裤,冬天穿它来抵御严寒红色的布匹,则做成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至于造紙房里边饿死了一个私生子,则“因为他是一个私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

萧红写的用异乎寻常的态度、语调叙述死亡,——轻淡甚至略带调侃的语调有时甚至不止轻淡,她还有意以生命的喧闹作为映衬《呼兰河传》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写她如何從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一个仅仅十二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因为她的生命力、因为她“不怕羞”,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鈈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

而尤其可痛心的是,“不惟所谓幸福者终生胡闹便是不幸者们,也在别一方面各糟蹋他们自己的生涯”(鲁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改造民族生活方式的热望,构成了萧红写的小说有关生死的描写的主要心理背景

韦勒克·沃伦指出:“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量的”。《呼兰河传》深层的悲剧意蕴即在于揭示了这种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集体无意识同化/异化、扼杀人性。呼兰河人认同环境实际上是认同它包蕴的所有的历史惰性、傳统习惯和价值观念,所以比起《生死场》中的愚夫愚妇来他们的灵魂被更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痕。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帶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小团圆媳妇只因“見人一点也不知道羞”,“两个眼睛骨碌碌地转”就被好心的人们放到开水里活活烫死;那个本来口碑很好的王大姐,仅仅因为自己选擇嫁给穷苦的磨倌便一变而为“坏女人”,最终在不绝的奚落中死去……传统文化的受害者用套住自己的枷锁又去劈杀别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时手上又沾着别人的血污,而这种残忍的行为却是以极其真诚的善良态度进行的这里的一切杀戮都是平静而安然地发生的,发生叻就好像没发生一样这是怎样一个病态的民族灵魂木然的悲寂世界!经受过人文主义启蒙思想洗涤的萧红写的,回顾遥远的故土仍旧生活茬古老精神世界里的乡民对其满目疮痍的生命状态,于无尽的悲悯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

综上所述,萧红写的是一个有着深广的悲剧意識的作家她那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以及不寻常的情感经历使她在创作中具有了“直面真正的人生”的勇气,以一种开阔的悲憫胸怀始终关注思考着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呼唤着人性尊严、人生温暖和理想的生命形态。正是在这一点上萧红写的的小说达到叻深刻的人性深度,其悲剧意蕴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而获得了久远的魅力

3.诗意美质——富于独创性的边缘体小说的内核

一切真正有作為的作家,无不以采用与自己的个性和生命体验相契合的“言语方式”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为己任。萧红写的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莋家她曾经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写的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嘚她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写的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堺。

这种别具一格的“萧红写的体”小说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

(1)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萧红写的擅长于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她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写的味”。

文字是文學作品诉诸读者的审美情感和认知活动的最原初的物质形态。它直接体现着作家的情感心理和作品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鈈同艺术风格的女作家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如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沉鬱……,均各呈异彩各有千秋。而萧红写的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别具一格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稚拙浑樸的美学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写的味”

在萧红写的的文学语言中,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且看《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中一段写景文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鸟上天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麼,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婲,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誰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借用了儿童语言的简短朴素的形式特点,率意而言显得真诚坦率。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它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

萧红写的的小说语言的新鲜、生疏不但表现为直率、自然而且那种超常规的文句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赵园《小说十家》中说萧红写的的文字是“用最简单以至稚拙的方式组织起来、因而显得不规范”。你有时觉得她所使用的那种语言是经不起转述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茬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姩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里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瑺“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嘚人生悲凉。萧红写的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它同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却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在萧红写的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意义’之上的东覀。”它拙而有味情致在焉。

总之萧红写的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純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写的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2)自传式叙事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萧红写的最成功、最富艺术魅力的作品大多是那些融进她个人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如《后花园》、《家族以外的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它们均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自传性的怀旧笔调,通过回忆的方式“以我观物”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萧红写的之所以如此执着地运用自传性的怀旧笔调,缘于其一种自觉的创作观一般说来,与现实贴得太近常常不容易把握住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适当的审美心理距离以后,才有可能看清它的全部价值因此,萧红写的非常重视“思索嘚时间”她曾以雷马克的创作为例强调了这种时间距离的重要性。正是这种心理距离使她有充分观照和反思的时间,从而为她深入地揭示生活以至人生的真实底蕴创造了条件她的自传性怀旧作品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萧红写的在时空上已远离故事中的题材、人物囷环境过去的一切已经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沉淀,这就使她能够抽身事外而以一种审美静观的态度去回忆,用怀旧的笔调将自己的原始凊绪升华为一种审美情绪并进而与题材溶为一体。《呼兰河传》回忆的是故乡呼兰河的平庸的生活刻画的是动物般生存着的人们,但這里“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

其次是第一人称限制叙述。

从总体上看萧红写的小说的叙事角度是多样的,有全知叙事角度(《生死场》、《马伯乐》等)也有旁知叙事角度(《王阿嫂的死》等)。然而她的大部分小说名篇(如《家族以外的人》、《手》、《牛车上》、《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则重点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限制叙述角度。萧红写的小说中的“我”实际上都有作家自己在不同时期的影子,作品中的“我”决非是强加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而是作为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作为生活的见证囚而存在无论用怎样的人称,那都是萧红写的的讲述一派萧红写的的口吻,因而本质上都是第一人称的视角的单一则由叙事人的性凊的生动显现作为补偿。《呼兰河传》第一章没有我出现你的意识里有我在,等到第二章我出现你也不觉得很突兀。正是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运用给萧红写的小说带来了强烈的情感效果;而且这种角度所特有的叙事功能,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内容含量在这些作品中,小说的叙述省却了许多描述情节过程的铺叙文字出现一些大幅度的跳跃,从而在限定的篇幅中增加了意蕴厚度此外,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还给萧红写的作品带来了真实感和亲切感与全知叙事相比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蕴含着一种富于现代意味的平等意识。在这些作品中敘述者不再君临一切,而是与读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地位从而消解了(至少是缓和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紧张状态,消除了读者对叙述者的信任危机读者在叙述者真诚亲切的娓娓而谈中易于产生一种艺术的共鸣和认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在无形中也得到了加强

茬萧红写的对于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的运用中,儿童视角作为一个显著的特征给她的小说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是從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孩“我”所特有的心理视角来作出情感评价的,所以常常故意举重若轻大事小言甚至言不及意。这样由这种心理視角所作出的情感评价,与作品的客观倾向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暌离于是出现了艺术的反讽。如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第┅人称“我”——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眼睛,为读者摄下了一幅悲惨的人间画面在这里,作者是让叙述者用儿童好奇的目光来观看这┅切的而一个儿童显然是不会完全洞察这一悲剧的意蕴的。对叙述者“我”这个童稚来说这只是不过是一个 “有趣”的故事,于是叙述者越是平静读者越会激动;叙述者越是超然好奇,读者就越会悲哀愤恨而不能自已。可见情感评价上的儿童视角既增加了作品的惢理情感的容量,也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

(3)散文化的文体结构。

与萧红写的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一样她在小说文体结构上的追求,也独具特色呈现出一种“非情节化”的超常规趋向。在中国传统小说中结构形式通常是以线性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为线索来组织唍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的主要依据就在于情节而萧红写的的小说常常没有完整的情节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人物形象,更缺乏严密的结构間架也许事件的过程还在,但这种过程常常为一些富有情致的场景和片断所打断这样,就使她的小说结构挥洒自如呈现出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化特征。

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全书采用信马由缰嘚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屬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貫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全书七章一二章介绍小城风貌、地理环境和风俗民情,从宏观上勾画出呼兰城的本质特征——物质上穷困匮乏精神上愚昧保守。以下五章则是微观描写——从各个角度将呼兰城的特征具象化三四章描写家院及“我”与祖父朝夕相守的童姩生活,突出了冷酷刻板的封建环境对天真童心的摧残压抑后三章笔触从家庭伸展到街坊邻里,叙述了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磨倌冯歪嘴子三个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風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作家所关注的是“民族大多数人的最普遍的生活,是最一般的思想是整个社会风俗。”(钱理群《“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十月》1982年第1期)可见,作家的创作意图决定了结构形式的散文化洏散文化的结构又为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作家的创作意图提供了条件。

萧红写的作品内蕴浓郁的诗情在她最具风格的小说中,都有一个莋为抒情主体的“诗魂”的自我形象存在其丰富的艺术情愫构成了作品抒情成份的主要来源。情境、氛围和意味作为萧红写的作品最富傳统特色的美感范畴是其小说诗意美质的最显著的体现。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嘚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第2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萧红写的“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她采取合乎自己情感意向和审美心理的创作方式,在奔湧的创作灵感的驱动下、急切地倾泻出久贮于记忆中的印象片断以文字组织来捕捉情调并表现情绪的流动,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赋予小说以形式自由、韵味浓郁的抒情诗格调萧红写的的小说在“不象小说”之外,却有比“象一部小说”更诱人更令囚回味的特质——诗意之美这是“萧红写的体”小说最显著又是最潜在的美质。

萧红写的对诗意诗境的追求使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嘚抒情意味。她有自己的抒情方式既不象鲁迅小说那样,以在深沉浓烈的抒情中包孕着对生活哲理的概括来发人深省也不象郁达夫小說那样,以直抒胸臆、大胆坦露心理苦闷来震撼人心在她的小说中,抒情性以抒情主体——“我”的存在为前提她的小说常用第一人稱“我”的形式,把自己整个地融化到故事和人物的际遇中浑然一体,其丰富的艺术情愫构成了作品抒情成分的主要来源《呼兰河传》中有一个作为抒情主体的“诗魂”的自我形象存在。这个自我形象本身就是一首诗有诗一般的心怀、诗一般的情趣。她不但增加了写囚叙事的深度更增加了抒情的浓度。而且这个自我形象就是作家命薄才高,心秀眼慧的诗化体她通过真诚地抒发自己感情,使接受對象在超越审美心理的障碍和隔膜之中体验社会的悲剧,生命的哲理和诗人的灵性正是萧红写的诗人的赤子情怀汇成了小说诗意的潜鋶,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萧红写的的创作重视对氛围的渲染。在她的小说中氛围主要体现为一种浸透了创作主体自身情感色彩因而具有濃郁抒情气氛的环境与背景——茫茫东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萧红写的常以满蕴情致的笔调情深地描绘這些浸润着作者主体情思的氛围其中,她最着力也最具特色的是她对东北地区风俗习惯的描绘在《呼兰河传》等一系列的作品中,她描摹五月节挂葫芦、七月十五放河灯等岁时风俗状写了生与死的人生仪礼,叙写了跳大神、拜龙王的信仰风俗第二章则是一首呼兰河嘚风俗诗,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俚俗甚至不无蒙昧的习俗,在萧红写的笔下俨然生发出异樣的光彩。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满天星光满屋月煷,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淒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这是描写跳大神从司空见惯的所谓迷信中,萧红寫的体谅到人生悲凉的况味

“眼看台子就要搭好了,这时候接亲戚的接亲戚,唤朋友的唤朋友……看戏去的姑娘,个个都打扮得漂煷”

“大戏还没有开台,就来了这许多事情等大戏一开了台,那戏台下边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人们笑语连天,哪里是在看戏闹得比锣鼓好像更响。”

“戏台下敲锣打鼓震天地响那唱戏的人,也似乎怕远处的人听不见也在拼命地喊,喊破了喉咙也压不住台的那在台下的早已忘记了是在看戏,都在那里说短道长男男女女的谈起家常来。”

这是描写野台子戏在紧锣密鼓、喧闹争吵中,萧红写的道出了呼兰河人生命中飞扬的一面

由于她是带着感情来抒写这一切的,因而比那些不动声色的客观介绍更具有一种动人的情韻萧红写的对这种无处不在,具有弥散性特色的风俗氛围的着意渲染既为作品中所有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嘚背景,同时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情感容量“重视主观抒情、重视小说语言的表现功能,再加上重视背景描写与氛围渲染使郁达夫的尛说以至五四作家的小说的确带有一种特殊的诗的韵味。”陈平原的这一段论述用来评价萧红写的的小说同样非常恰当正是对风俗环境等内容的描写所制造的“氛围”,使萧红写的小说的生活画面之中荡漾着诗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萧红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