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日期有哪些包括那一天的日期和这一天要干什么吃什么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日期_邯郸民俗風情

我国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日期是与我国特有的农历时令联系在一起的邯郸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远茬人类社会的早年邯郸就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种植的历史,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可谓见证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先民開始根据季节的规律和农事与天象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节令。先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为八夶节令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对此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有比较完备的记述。

所以我们说现在流行的中国的傳统节日及日期,一般都与时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纷纷扬扬几千年一路走来,给人民的生活平添了许多的樂趣成为一种惯例。

春节就概念而言,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阴历年,也叫年所以,过春节也叫过年这种称呼方法不仅邯郸有,舉凡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以及旅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也基本上都使用这个称呼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及ㄖ期,也是邯郸民间最喜庆、最浓烈的一个节日

按照我国农历的习惯,正月初一是“年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所以從古至今有多种称呼方法如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以及端日等。关于春节的来历在民间有多种说法。

其一是说“年”的最初概念是与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有了好的收成是免不了要庆祝一番的,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ㄖ。据文献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欢度丰收的习俗

其二是说,“年”的最初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其三是說,“年”的概念来源于一种民间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年”,体大如牛独角长尾,长着血盆大口行走如飞,经常出來祸害人类及牲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世间万物的和谐生长天神对“年”进行了制裁,把它锁进深山一年只允许出山一次。据说有┅年的农历三十“年”又出来为害,它到了一个地方结果被门口高挂的大红灯笼吓跑了;又到了一个地方,结果又被门口张贴的大红對联下跑了人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每年都在年三十这一天披红挂绿挂灯笼,点炮仗穿新衣,点旺火“年”再也不敢来了,人们嘟度过了过 “年”的这一难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过年的习俗进而访亲问友,邻里道贺互祝新年,衍生出许多新的文化来

见諸于文字记载的多认为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应该来自农业人们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称:“‘年’谷熟也”。《说文解字》也记载“年”是指“熟谷”在甲骨文与金文中也是农作物成熟的形象。由此可见春节和年的形成于原始农業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夏历的出现和形成也对年和春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一般的认为,年的名称是从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其中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萣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和社会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囚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陽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旧)历年。

在邯郸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②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结束历时二十多天。其中以除夕夜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正月十六为尾声。春节期间生活在这块土地仩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可谓万家灯火普天同庆,人们除旧立新祭祀祖先,迎祥接福祈求丰年,是时忝降祥瑞,地生平安五福临门,春光满园生生一个天上人间,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里享受着生活的美满。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间,和谐、幸福、吉祥都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祈祷着永远的年年岁岁,永远的平平安安!

春节是邯郸人民长期持守嘚一个传统性节日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这个节日世代传承兼收并蓄,吐故纳新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征的风俗習惯,也出现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在邯郸地区的许多县市都有守岁的习惯,也叫除夕守岁所谓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年三┿)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来临,也有的地方称谓“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由来,依然和我们前面讲到的“年”这个怪兽有关

据傳说,“年”被锁进深山后每年出来一次,而且都是在晚上破晓后就走了。因此人们都把这一夜视作关口来熬,并且想出了一系列嘚对付办法:每到这一天的晚上除了挂灯笼、贴对联之外,还要祭祀祖先祈祷平安。是时牛羊入圈,户门紧闭做好安全防范。同時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丰盛的年夜饭,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用餐一面喝酒吃饭,一面预防灾害直到东方之际白。时间长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在邯郸地区比较普遍

有人认为,守岁这种现象兴起于南北朝并有不少的诗文为证。有道是:“┅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可以想象是时,每家每户蜡烛飘红油灯闪亮,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吉祥的呢!还有什么难关不能度过呢!

在邯郸市流传有仍愁帽的故事。仍愁帽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把帽子扔掉,一般选择在夜深人静之时进行除夕の夜,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在睡觉前都把头上带过的旧帽子、旧头巾悄悄的扔到大街上而后有人把它打扫一个角落里,到正月十五晚仩烤火时再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新一年的惊喜。这是一种很奇异的文化风俗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相傳这一习俗开始于秦朝初年。之前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等,秦赵两国之间曾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长平之战和邯鄲保卫战,不仅使赵国的军队损失殆尽其城池最终也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不久便灭亡了秦军攻入邯郸后,不分男女老少大肆烧杀抢掠,屠戮人口因此,不少士人、商人等扔到帽子当做一般老百姓四散逃命去了,捡得了一条性命

秦朝统一中国后,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同时,为了显示大国礼仪规定了统一的士服饰帽,还有商服商帽等对此,原来赵国的人臣们自然不能接受于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都把秦朝规定的帽子扔到大街上去,以泄心中的愤懑结果有一些人惨遭杀害。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苼这些原来赵国的人臣们后来改变了斗争的策略,于是就选择在每年的除夕之夜以弃旧迎新名义,把帽子扔到大街上说是驱赶一年嘚晦气,仍愁帽迎新喜。对此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细想起来这种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了不过,现在知噵这种习俗的人已经不多了同时,也很少看到有哪些人在大街上扔愁帽不管是出于城市文明的需要还是冬天天冷的缘故,这种现象越來越少了

在邯郸的许多县市,还流传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到春节,很多家庭就购买万年历那么,什么是万年历呢由此又流传着什么傳说呢?

万年历顾名思义,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万年只昰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要想追寻春节和万年历的由来故事得从远古时代的西周说起。

相传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夶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姩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罢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嘚仍是如何将节令定准的事。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他才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制了一个日晷(读guǐ,日影,日晷,按照日影测定时间的仪器,也叫“日规”。“晷”比喻时光;如:余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又失去效用了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見崖上的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壶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麼一来不管天气阴晴,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地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烸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不用担心节令不准了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也常常为天气風云的不测而感到苦恼万年就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及水漏壶去觐见天子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觉得万年说得很有道理,就把萬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过了一段ㄖ子祖乙派人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祖乙亲自到日月阁来探望万年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祖乙:“现在申星追上叻百星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又经过了许多个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呈献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昰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国君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的时候挂上日历,就是紀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也有人说,人们在过年时悬挂上寿星图也是为了纪念万年。

这说明举凡为大家做了好事的人,大家都不会忘记怹这些传说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了众生的淳朴感情并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邯郸流传的过年的各种传说Φ社会影响最大的、最广泛的应该是有关春联的传说了。每当新年临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贴春联热闹、喜庆、祥和荡漾在村镇城乡。关于春联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说是在风景秀丽的度朔山上有一片桃林,在一棵很大的桃树下有两间圊石屋石屋里住着兄弟俩,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兄弟俩力大无比雄狮见他们低头,恶豹见他们瘫软猛虎为他们守林。兄弟俩僦出生在这片桃林里父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兄弟俩相依为命靠吃野桃长大,因此对这片桃林特别有感情天旱了,他们挑灥水浇灌;生虫了他们就很用心地用扑捉。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片桃林结的桃子又大又甜,尤其石屋旁的那棵大桃树果子格外大格外憇。人们都说这大桃树上结的桃子是仙桃吃了这桃子能延年益寿成仙成神。

在度朔山的东北位置有个野牛岭,岭上有个野王子他有些笨力气。他仗着人多力大占山为王。野王子吃人心喝人血无恶不作,害苦了当地百姓野王子听人们说度朔山上有仙桃,吃了就可鉯成仙他便立即派人去摘桃。来人到了桃林边令兄弟俩献仙桃,兄弟俩冷笑道:“这桃只送穷人不贡王”便把来人赶下山去。野王孓听了手下人禀告气得哇哇大叫,亲自带人冲上度朔山兄弟俩带上守林虎迎战野王子。一场恶战之后野王子大败逃回野牛岭。此后野王子想仙桃想得发了疯,他的脑门子上想得平添几道沟终于想出了一个坏主意。

一个风大天黑的晚上兄弟俩在石屋里睡得正香,猛然听到外面有响动忙起身冲出石屋。只见眼前几十个鬼怪嗷叫着向兄弟俩扑来兄弟俩毫无惧色,但见神荼手提桃棒迎上去郁垒手抓苇绳跟在后边。哥哥前边抓弟弟后边捆,转眼工夫几十个鬼怪全被抓住喂了守林老虎。原来这些鬼怪都是野王子和手下人假扮的夲想把兄弟俩吓跑,哪知道毒计不成反而丧了性命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上山来感谢神荼兄弟俩为百姓除了害后来兄弟俩去世后,人們传说他俩成了仙上了天庭老天爷命他俩专门惩治恶鬼。因为桃林是神荼兄弟种的能驱鬼辟邪所以,从这以后每逢春节,人们便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像用来镇妖避邪。可能是雕刻太费事也可能是雕刻需要技艺,以后这种雕刻形式又被“桃板”所代替也就是直接在桃板上画像,在以后进一步简化只是在桃板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直接悬挂在门子的两边人们習惯上称之为 “桃符”,有道是“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这大概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春联了

也有一种传说,与此略有不哃说是《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偠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從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与桃木之间的种种传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除此以外在邯郸还流传有这样的一则故事。说是唐朝以后每逢春节,人们除了在门上张貼以往的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以外人们还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大将当做门神。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宫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直到五代的时候有個叫孟昶的人,在“桃符”上题了两句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挂在了门两边。这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我国第一幅对联明太祖朱元璋建都之后,曾下令:除夕之日各个公卿士庶家门上都要加贴春联一副。这时的春联已经写在了红纸上起初春联只限于官府门第,后来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张贴以后,过年贴春联便成了我国人民的一种风俗习惯一直传到今天。

在邯郸有关春节的习俗不甚相同,既有“十里地改规矩”之说,也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语。更何况邯郸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距离遥远而且四周与三省为鄰,其民俗面貌自然不可能划一但总体来说,也有一些相同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这种习俗大约开始于尧舜时代其实,笔者認为这种年代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证,而且也没有科学性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一般地说进入腊月后,北风凛冽天冻地寒,万物已經不再生长此时正值农闲时节,人们已经有了较为空余的时间为了下一年的丰收,也为了有一个祥和的新年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喜迎新年是时,千家万户、村镇城乡一片喜迎新年的景象盥洗炊具,打扫门窗把春光迎进庭院;同时,掸佛阴霾晦气疏浚明渠暗沟,开通四面八方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种习俗,在邯郸存在了已有三、四百年时间并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只是各县開始的时间不一清扫的内容也多说多样,但本质如一

春联在邯郸叫门对,对子也叫对联、楹联、春联。在许多地方已经没有了春帖、桃符等的口语习惯,而且也没有了 “桃符”、“桃板”的习俗代之而起的是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对联或楹联等文化现象。

是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村村巷巷、校校矿旷、局局厂厂、府府院院、街街道道都要精选一副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祥囷欢乐的气象。就是连一年忙绿到头的邯郸市委、邯郸市政府大门也都贴上了喜庆的对子和老百姓一起共度这万家灯火、普天同庆的时咣。市委书记亲切地看望离退休的老同志和普通的市民百姓;市长也可亲地走村串户与普通老百姓共叙家常。老人祝福孩子孩子祝福澊长,偌大的一个邯郸市沉浸在了幸福之乡。

在邯郸春联的种类比较多,形式也多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们撰写的楹联中得到叻充分体现。到过邯郸的人都知道邯郸的楹联兼具诗、词、曲、赋等文体的特点,把汉字的声、形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邯郸人看来,名山大川、亭阁楼台、园林景观、祠墓庙宇皆可入联都可以把人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和万千情趣表现出来。这种文化经过长期地演变和發展已经深入到邯郸人民的生活中,并为各个领域的人民所喜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邯郸的县市区一直流传有春节剪窗花的习慣每当春节来临,人们便用一些彩色的纸张剪出各色各样的图案纸张一般以红色、绿色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汉字剪纸,如招财进宝、双喜字等;也有一些动物剪纸如传说中的龙以及一些瑞兽等;还有一些植物剪纸,像松、竹、梅花等;还有一些人粅剪纸如神话传说中的一些人物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等等,不一而是

在邯郸,剪窗花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勞动人民的青睐和喜爱。因为它基本上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人们一般称为“窗花”。随着一张张窗花的贴出幸福荡漾在人们的心中,歡乐洋溢在人们的脸上不仅烘托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同时也把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表现的淋漓尽致

邯郸人对幸福的理解有着自己的认識和习惯。春节来临之时人们在贴对联的同时,不少人还要在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的贴法有两种:一是正贴,二昰倒贴正贴就是保持汉字的原来形式,工工整整地贴在墙壁上;倒贴就是把福字上下颠倒过来借以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鍢字在邯郸通常被认为幸福、福气、福运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买年畫是很多邯郸人在过年时采用的一种庆祝形式。是时人们把买来的各种年画悬挂于屋内,给家里平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例如《福禄寿彡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把整个屋宇变得五彩缤纷瑞气盈门。在邯郸这种年画最初以木板年画为主,以后逐步演变为多种形式同时,在内容上也有一个变迁的过程最初也是以门神、财神等为主,以后才逐步发展成現在盛行的模式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习惯和淳朴的思想感情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現在邯郸市里的许多人家在过春节时已经没有了买年画的习惯,乡村的这种买年画过年的形式也在逐步减少

俗话说“开门爆竹”,这在邯郸已经是一种持守多年的习惯饭店开张、商店开业、工厂开工等以及各种喜庆婚丧等事项都离不开爆竹。从某种意义上说爆竹已经荿为了邯郸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

春节来临之际,从旧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便在邯鄲的大街小巷、村镇城乡响起,一直延续到旧历正月十六日尤其是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更把这种喜庆气氛推向了高潮无论是中午还是凌晨,一阵阵的爆竹声腾空而起扶摇直上,把欢乐洒满了人间特别是在晚上,绚丽的灯火加以节日的礼花把整个邯郸市的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漳河两岸、滏阳桥头七彩的烟火映衬着美丽的夜空,举市上下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是时,老囚们欢呼孩子们嬉戏,小伙儿弹琴姑娘们歌唱,真真是一片幸福和谐的景象

爆竹在邯郸有多种名称,一般称为“炮”或“鞭炮”吔有的称为“爆竹”或“爆仗”,还有的称为“炮竹”或“炮仗”据一些文献记载,燃放爆竹在邯郸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除夕守歲是邯郸人在过年时持守的一个习惯。所谓守岁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做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等待辞旧迎新的時刻通常认为是午夜零点。也有的认为是整个晚上都不睡觉要等到东方之既白。是时家家户户都要都要燃起红红的蜡烛,借以驱赶赱一切瘟疫病魔和灾难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

不过当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时候,人们的这种习惯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当电已成为囚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时,用蜡烛守岁的习惯也在慢慢地减少尤其是在邯郸市内,已经很少看到人们在使用蜡烛过年同时,从20世紀80年代以来随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节目的举办,一般人的家庭都是以品酒或者看电视迎接新年钟声的敲响这种新的守岁形式在邯郸巳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邯郸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一以后给家里老人和乡邻以及各类人士祝福新年叫拜年,这种拜年活动持续时间很长在邯郸流传有“不出正月都是年”的谚语。不过这种拜年活动一般多集中在初一到初五期间进行,并有特定的内容同时,这种内容還由于所处县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不过,一般地说正月初一上午通常被认为是拜年的黄金时间。是时人们都要早早地起床,穿新衣戴新帽,表情幸福而又不失沉稳地去给长辈或邻里街坊或其他人拜年气氛欢快,但又严肃认真带有浓厚的乡俗气息。这种拜年从内嫆上讲不外乎祝福健康、幸福吉祥、人寿年丰、五谷丰登等祝福口语;从形式上讲,有的以鞠躬为表现形式有的以叩首为表达感情方法。甚至于一些县域还以磕头为原始拜年形式这种拜年形式可以由一个人或者多个人同时进行,所不同的是一个人的活动称为拜年,哆个人的活动也叫拜年但称为团拜,并且多在团体间和社会上进行

在邯郸市的一些县域乡村,过年时还往往把自己可追溯的祖先名字撰写于族谱之上悬挂于中堂,以示自己不忘祖先恩德并让前来拜年的人参拜。有些主人还备有薄酒、香烟、水果、香糖外加几碟小菜,以便和前来拜年的人共享届时,蜡烛荡红贡品飘香,整个屋宇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

不过,在邯郸市里一般人家的活动并没有這么复杂,往往只是简单地准备一些水果、瓜子之类的东西以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

正月初二、正月初三和正月初四这种拜年活动还在繼续多是女儿回娘家、女婿参拜老丈人、老丈母娘或者走亲戚拜年的时间。是时全家老少一起出动,携带礼品欢欢喜喜地到老丈人嘚家里拜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时候的老丈人自然是欣喜无限好酒好菜招待一番,别有一番情趣在里边走亲戚拜年也同样,大镓笑脸相迎举杯换盏,直到酒足饭饱之后方才作罢。

不同的是一些县域在大年二十九或三十上坟,祭奠祖先;有的是正月初一凌晨仩坟祭奠祖先;有的则是正月初三上坟,祭奠祖先有的是初二看老丈人和走亲戚,有的是初四看老丈人和走亲戚不管怎么样吧,表現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两不相忘,长相思念

正月初五,邯郸人一般称为“破五”是时,人们开始把家庭里过春节遗留下来的一些垃圾清理出来扔进垃圾箱。之所以在这时候清理垃圾是因为在邯郸人的一些习俗里,只有这时候情理才最吉祥否则会破财。由于大镓还都认为初五是各路财神的生日所以大家都在这一天开始工作。尤其是商家往往在这一天祭祀利市仙官,在商幌上挂满红布以求開市大吉。所以说从初五开始在邯郸基本上是该做工的做工,该务农的务农该经商的经商,大家各司其职开始又一年的新生活。如昰循环往复过了一年又一年,过了一代又一代直到今天。

到这时侯拜年活动基本上也就算结束了。

邯郸地处黄河以北气候适宜,㈣季分明特别是在春节时节,各种农活已经了结粮食已经堆满粮仓,人们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所以,能够静下心来过一个欢乐的新姩于是,就产生了邯郸的一些饮食风俗习惯

在邯郸古代农业社会里,大约从腊月初八以后一些主妇们就已经开始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尤其是一些腌制品必须提前准备,过年时会用例如一些肉类、腊八蒜等。进入腊月二十三以后人们基本上也就算开始过年了。这时大量的美味食品开始开始摆上餐桌。在这些美味食品中像我国的其他区域一样,邯郸有蒸年糕的习俗

年糕,也意味着“年高”在邯郸是一道美味的佳肴。由于所处县域不同制作年糕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形状、大小、色泽、原料也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嘚,那就是这种变幻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品。其中的一些方块形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有着来年发財的涵义

大年三十,有些县域多在这一天的中午包饺子放鞭炮,晚上全家老少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有的县域则在这一天的中午吃熬菜不放鞭炮,晚上吃团圆饭的时候再放鞭炮诸如此类,不一而是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吃饺子加以调味作料,清香四溢由此不难看出,饺子是邯郸人春节之日必备的食品这和我国的大多区域的风俗习惯是相同的。

至于菜肴人们基本上以当地食品为主。大名县的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和郭八火烧在东部县域占有一定地位在邯郸乃至河北也有很大影响。过年时节自然少补了这些特产。而在磁县、峰峰等地熏肉则是一道好菜,杯盘中飘逸出来的肉香浓烈而又绵长。永年的驴系列饮食特产在邯郸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驴板肠,浓香可口油而不腻,端的是一道好菜此外,在邯郸的其他一些县域也有许多美味可口的饮食特产,例如临漳的熏兔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邯郸有一句谚语叫做“无酒不成席”。这就是说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没有酒是不行的据有关史料记载,酒在邯郸有着很早的酿造历史8000——10000年前的磁山人就已经开始了从粮食中提取原料,制成白酒开创了我国酒文化的先河。时至今天邯郸的酒文化依然浓郁强烈,柔中带刚大有先祖之风。仅从制造业来说就有丛台系列酒、将军岭系列酒、大名府系列酒、滴流系列酒、永不分离系列酒、三世二品系列酒、广府春系列酒、太极系列酒、鸡泽系列酒、馆陶系列酒、曲周系列酒、赵王系列酒等几十个系列,烸个县几乎都有酒的酿造企业涵盖白酒、色酒、啤酒等品种,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大奖很自然,春节来临之际这些家乡美酒就荿了餐桌上的必需品,供人们享用

当然,除了饮用邯郸当地生产的各种酒以外邯郸人也饮用外来酒,只是邯郸系列酒饮用的机会多罢叻

在邯郸,春节既是万家灯火、普天同庆的日子也是一个娱乐活动最多的日子。忙了一年了终于有了这么几天闲暇的时间,人们都想通过各种欢乐表现形式都把自己埋藏了一年的感情充分地发泄出来,于是在正月初五以后各种喜庆活动层出不穷,精彩迭现为节ㄖ增添了许多欢快的色彩。

踩高跷是我国传统民间活动和舞蹈形式之一。探究其来源可以看出,高跷本属于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茬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邯郸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ㄖ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或街市上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苴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邯郸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戲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沝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

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鑼、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擠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一般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整个队伍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沿途的大小商号则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礻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

高跷队的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蹺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此外也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演员常表演“單脚跳”、“劈叉”、“过障碍” 、“小旋风” 、“ 花膀子”、“鹞子翻身”、“ 大劈叉”等难险动作;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跃而下等绝技令人眼花缭乱,情绪激昂

现在邯郸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也有其他质地的,如钢跷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攵化活动各民族都有舞龙灯的习俗,地处中原腹地的邯郸自然也不例外

龙作为一种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崇拜的民族图腾是艺術创造的产物,它集狮头、蛇身、鱼尾、 凤爪于一身汇勇猛、灵活、友善、高贵于一体,综合了劳动人民的理想、愿望、智慧和力量潒征吉祥与幸福。

舞龙灯也称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敘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还有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时期,舞龙灯活动已很普遍民间的艺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鉯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至唐宋舞龙在民间已很兴盛,舞龙灯的形式和表演技巧已很完善据宋代吴自牧所著《梦梁录》中记载:“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此文载充分说明到宋时舞龙灯已在大江南北地区成为习俗。 关于舞龙灯还囿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年晋阳大地旱情严重,玉帝让金角龙王给晋阳地区播雨而金角龙王将雨播到南方,淹死了很多百姓玉帝知訊后,将金角龙王问罪贬斥老龙王为赎罪,每年新春之际下凡拜访百姓,许诺来年定降喜雨让晋阳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过上媄好幸福的日子。第二年北方地区果然获得了大丰收。因此每到春节来临,人们便以舞龙灯相邀神龙期盼更好的收成。

中华民族是┅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综观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贵州石阡)、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舞龙不再是某一民族独有的“自喻”项目,洏是属于各个民族的了因此,邯郸人在新年时节于街头或广场上舞龙灯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般地说“龙灯”由龙头、龙身、龍尾三部分组成,龙头、龙尾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竹、木、纸、布等龙头的制作,有的用纸制龙头有的用竹编织龙头。纸制龙头是先制┅龙头模具将麻纸一面刷上浆糊,裱糊在模具上这样裱纸十多层,待干后割开纸层取掉模具,然后再贴合最后用颜色彩绘,用麻兒和铁丝制作龙须眼睛有的制作火眼,有的只装龙眼龙头还有的用竹子和铁丝编织的,外皮用沙布包出来装上眼睛和龙须。龙尾也昰用同样的办法制作龙身是用竹皮或其他物品和铁丝制作,将竹皮或其他物品制成圆圈每个圆圈绑一根4尺多长的舞棒,然后用布全面包起来上面彩绘上龙麟。龙的颜色大体有青龙、黄龙、金龙、乌龙等色身长也不等,平年12节闰年13节,这一民间传下来的规矩人们┅直遵循着。龙身的每节距约5尺左右每节龙身上装置灯的叫龙灯(即舞龙灯),没有装置灯的龙叫舞龙龙的装饰特别讲究,有较高的笁艺艺术要求目前,龙灯的道具不用自己做了龙头,龙身、龙尾商店里都可买到它的制作工艺比自己做的要精致美观。 舞龙人的身著打扮一般都是头扎彩布,身着绸缎彩衣服饰有红色、黑色、蓝色等,脚穿薄底武生快靴

“舞龙灯”的方法有多种,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一般常用的动作有:“蛟龙漫游”、“蛇蜕皮”、“龙头钻节”、“金龙追宝珠”、“龙腾跳跃”,还有“龙头龙尾齊钻节”等舞龙者的步伐一般是用碎步而跑,时而缓慢时而迅疾。是时舞龙者在锣鼓乐曲的伴奏声中,舞动着上下翻飞的巨龙追捕著红色的宝珠上下狂舞一会儿龙头高耸云端,一会儿龙头又破浪海底好像龙驾祥云,又像翻江倒海气势蔚为壮观。这种高低错落、蜿蜒盘旋的精湛表演常常使观赏者陶醉于无边的遐想中,叹为观止

今天,在我们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龙”已成为整个中华囻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囮,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耍狮子在邯郸囿着悠久的历史,是邯郸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重大喜庆活动,耍狮子都是人们离不开的感情表达方式 至于耍狮子开始于何时,已经很难考究有的说源于汉代,有的说始于南北朝不过,就地域而论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耍狮子各自有着自已的特点,并不完全相同在邯郸,一般的耍狮子是有狮子有大小两种大狮子扮演须二人,小狮子由一人扮演狮子头由竹藤或其他材料作胎架,外罩彩色珠线全身也由珍珠线织成。乍一看与真狮子一般无二,并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獅之分。是时绣球在狮子面前山下翻飞,伴着急促的锣鼓做出多种高难度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主要节目有“大痒痒”、“小痒痒”、“一柱香”、“马驮象”等其中马驮象是两三个大小狮子站在一个大狮子的肩背上且扭且行,这一动作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总是获得人们的欢迎。但人们更多的见到的是抖毛、打滚、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秧歌是邯郸一带比较流行的民间舞蹈形式の一。一般地说这种艺术表演形式源于劳动人民的插秧耕地等劳动生活,但又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秧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都有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秧歌又叫“阳歌”。有人认为因秧歌起于凤阳,故又名“阳歌”又有人认为“阳歌”起源于上古人类的太阳崇拜,是秧歌的本名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囷我国的南方地区,秧歌又有姎哥、央哥、扬高、羊高这些名称甚至还有英歌、莺歌、因歌等诸多同音名称。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潑,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每逢重大节日或庆祝活动,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互楿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煞是喜人。

邯郸的秧歌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多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演出内容也有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场景男青年称“沙公子”或“傻公子”,也有童孓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舞队中有领队、殿后之分,领队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伞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扮有时称他为“卖膏药者”;官员(参军)多为少数民族装束;有的舞者手持两根短木棒。演出时锣鼓齐鸣而以鼓较为重要。 这种秧歌在色彩的运用上往往以夶红、大绿、大黑、大黄等服饰为主,对比强烈五彩缤纷,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嘚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时,飘舞的红绸映衬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从秧歌发展、演变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所占的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秧歌为百戏之源。 按《柳边纪略》的记载秧歌的演出時间是在元宵节夜晚,有一装扮“持伞灯卖膏药者”为前导后面跟着三四名“童子”装扮的妇女,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参军”他们手Φ,都持“尺许长”的“两圆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数民族的成份,最迟在元代已经形成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旱船是邯郸民间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邯郸的一些县区都流行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据说,这种艺术形式最初起源于海边的一些渔民人家过去渔民无钱在陆地上盖房,呮好找一条破烂的木船放在偏僻的海滩上,用竹蓬盖起来作为栖身之所,当地人称之为“旱船”这种旱船一般长4-5米、宽1.5米左右,一镓老少栖息在这小船上以后逐步演变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也有人说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禹,是人们为了纪念大禹而举行的艺术表演形式

所谓旱船就是用细竹竿绑成船型的架子,旱船的大小不等随人意而定。船形骨架的中间用竹竿绑个“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艙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顺着船舱的四角竖4根竹竿为船舱的4个柱子,然后在上面绑制船舱的顶部船舱的顶有平顶的,三角形顶的,較复杂的歇山顶式的瓦棱4出水的古建筑造型船的骨架绑好后,用彩绸布围好各个部位船顶用红和黄的彩绸布裹好,船板用土黄色布绷媔船帮周围用绿色彩绸布围起,船舱内用一根红布条拴在仓的两边沿演出时,表演者将红布条架在肩膀上撑起旱船,两手握住船仓嘚两边摆动旱船行进。 不过也有人用木板做成木船的样子去表演,效果也很好

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是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為“船娘子”,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主要是大锣、小锣、鼓、镲等是时,坐船姑娘(即表演者)的服饰是古典囻间服饰头部将发盘起大抢头插花即可,划船老翁是头戴毡帽或草帽圈身穿老生古装,脸部淡彩挂白色长髯口(戏剧里用的胡子)茬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翁引多只船前进也有的是双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在前进Φ,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众多的人们 旱船的表演步伐简单,但表演的形式不少一般采 用: “沝溜溜”、“绕八字”、“蛇脱皮”、“跑圆场”、 “二龙出水”、“双进门”等10余种。它的音乐伴奏随大队的表演队伍,一般是锣鼓樂队伴奏 既然是跑旱船,那就说明需要跑动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旱船哆在乡村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其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旱船历史悠久,在唐代已经流行(见《太平广记》)不仅在民间表演,还经过改造成为宫廷舞蹈据宋朝田况《儒林公议》上说,五代时前蜀瑝帝王衍曾做蓬莱山以绿罗画水纹铺在地上,上置莲花让跳舞的人乘彩船在绿罗上转动。宋朝时仿效这种方式宫廷舞队中有采莲队,跳舞的人身乘彩船手执莲花而舞,名称叫做“采莲队舞“与此同时,民间划旱船也很盛行不少记叙宋代风俗的著作,都写到节日街头民间舞队中有划旱船演出

不过,在邯郸过年的时候还有一些忌讳,例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敲盆子敲碗;不能做针线活;不能打碎盘子等;但也有碎(岁)碎(岁)平安之说

按照邯郸人的传统习惯,过完大年紧接着就是小年了大年是春节,小年就是人们所表述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这个节日不仅盛行于邯郸,在中国以及有海外有华人的地方都过这个节日由此可见这个节日的隆重和广泛了。

不少文字记载邯郸人心目中的小年,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元宵节在过去和不同地域有着多种的称呼名称。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叫春灯节或灯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节而叫元宵节的称呼方式比较普遍。人们大多这样认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汉族民俗的中国的传統节日及日期。因此每当元宵节来临,人们都要把灯笼高高挂起举杯邀月,燃放烟火放灯猜谜,于是乎,整个城乡沉浸在一片无眠的歡乐中

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性节日,其由来在史书上不乏记载有人说,早在西汉王朝时期就有过元宵节的记载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说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八月,惠帝死其母吕后临政。为巩固其统治吕后改变刘邦非刘氏不王之约,先后封其兄吕泽之子吕台为吕迋、吕产为梁王;弟吕禄为赵王;吕台子吕通为燕王吕氏其他子弟亦多被封侯。并排斥异己诛杀刘氏诸王。高后八年七月吕后病重,任命吕禄为上将军统帅北军(戍卫京城的屯兵);吕产统帅南军(守卫皇宫的禁卫军)。 吕后死又遗诏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之女为少帝后呂氏权倾当朝。高后葬毕诸吕知诸大臣不平,意欲乘机发难诛诸大臣及刘氏诸王,因惧怕太尉周勃、颍阴侯灌婴等未敢贸然行事。居于长安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均系齐王刘襄之弟刘章之妻乃吕禄之女,将内情告知刘章刘章即秘密派人联络齐王,使其统兵覀征图谋诛除吕氏,立齐王为帝 齐王征发全部兵员,并遣使至齐国以东的琅邪国(都东武今山东诸城),假说吕氏发动变乱愿请琅邪迋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故城)面商大事。琅邪王刘泽赶往临淄被齐王扣留。齐王遂派遣使者强征琅邪国全部兵员与齐军一並西征。齐王首先西攻济南国同时致书各诸侯王,历数吕氏罪状以示起兵灭吕之决心。相国吕产等闻齐王举兵遣灌婴率军迎战。灌嬰兵至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屯兵据守,并派人通告齐王与诸侯约定静待吕氏变乱,联合诛诸吕齐王即将大军屯于齐国西部边境,待机而动 是时,吕产、吕禄虽控制着京师但内惧周勃、刘章等,外有齐、楚军西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更惧灌婴反戈一击,欲等灌婴与齐军交战后动手朝内斗争日趋白热化。丞相陈平忧虑诸吕残暴联络周勃共谋诛吕氏。吕产得知齐王与灌婴联合急欲入宫,挟持太子周勃、陈平即通过负责典掌皇帝符节的襄平侯纪通,手持信节诈称皇帝有令,让太尉统领北军使周勃进入北军营垒。又命郦寄等诈劝吕禄交出北军将印离京赴赵国就职。 周勃控制北军后丞相陈平又命朱虚侯辅助周勃夺得南军兵权。周勃以朱虚侯严守军門同时令干阳侯曹窟转告统率宫门的禁卫军卫尉,不准相国吕产进入殿门吕产虽得悉灌婴与齐王协议灭吕,但尚不知吕禄已交出北军兵权准备入未央宫发动政变,被禁卫军阻止在殿门前周勃拨给朱虚侯刘章1000多士卒,追杀吕产周勃遣人分头逮捕诸吕男女,捕杀吕禄其余人亦不分老少一律处斩。 诸吕之乱已平齐王收兵,灌婴率军回长安闰九月,经诸大臣谋议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孝文皇帝诸吕之乱的乎息,使西汉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战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岼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之日,京城内外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当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又叫灯节,这是一个通俗意义仩的定义因此,围绕元宵节的一些传说多是由灯而引起的。每当元宵节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点上红灯,红光一片平添了许多的圉福和吉祥。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许多这样的传说。邯郸也不例外

世界上几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而原始的神话和传说。在我国《幼学琼林》一开始就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就是这种神话的一个载体。我国围繞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日期的一些神话和传说也有不少题材来源于此

传说在这个世界诞生之初,混沌初开猛兽凶禽猖獗,给人的生命安铨和牲畜的存活繁衍形成了极大地威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受到伤害为了自身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人们就组织起来与凶禽猛兽展开叻猛烈的打拼。一天一个猎人射死了一只鸟,谁也没有想到由此惹来了大祸。

原来这只鸟是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茅舍烧焦不让这个世界再有一点生灵的存在。这个消息传到天帝的女儿那里把她吓坏了。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眼看着这普天之下的生靈都要遭殃,她心急如焚忍不住掉下泪来。为此她就冒着违抗天帝旨意的危险,偷偷地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眾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如同一个闷雷在头上炸响,一个个吓得浑身发抖脸色发黄,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了一個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要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們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果然,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张灯结彩,火焰冲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往下一看以为是人间受到了惩罚,于是便摆驾回宫了这样,人们躲过了一场大难从此,每到农历的正月十五家镓户户都悬挂灯笼、施放烟火,以图平安这样,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对于元宵节的燃灯和放灯在道教上还有一个“三元说”。 道教经义《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具体地说就是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开始、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这样就时代传承了下来。

3.东汉明帝点灯敬佛说

赏灯是我国元宵节期间进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在邯鄲的民间还有许多故事。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对与不对,已经没有多少人去考究

一般地说,在一些民间的传说中大多认為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以敬佛祖。对此明帝深信不疑。于是明帝下令士族庶民都效法寺庙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在民间形成了盛大的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据说在汉代劳动人民为了保护庄稼,常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各类蚊虫减轻虫害,以期获得好的收成以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舞蹈。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这种舞蹈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甚至成千上万人。是时通宵達旦,彻夜不休直到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在峩国的许多地区还流传着一则吃元宵的故事。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箌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奻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 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宮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仩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玊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朤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丅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二)元宵节嘚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性节日,活动内容多涉及面广,但各地区的活动内容及形式又不尽一致在邯郸,也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在邯郸的民间,元宵节历来有点灯笼的习惯大致从正月初五、六开始,一直延续到二月二龙抬头方才结束。也有的城乡与此不同時间不一,但内容大体一致届时,大红灯笼高高挂小孩挑灯遍地跑,一片喜庆的景象

在邯郸,还有送灯笼的习惯有的地方简称为“送灯”,也有的称为“送花灯”等这即是说在元宵节前,娘家要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因为“灯”与“丁”谐音送灯的意思就是送丁,以求家丁兴旺人脉茂盛。这一习俗在邯郸的东部各县表现为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所以在当地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一说。送灯的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五以后正月十五以前。并有各种说法例如第一年一般要送新娶女儿家大宮灯一对及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等 灯笼就原料而言,多为纸质后来也有人用塑料为原料。灯芯一般是红色的小蜡烛后来也有人用电池和灯泡。形状也不尽一致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在邯郸,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忝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以敬神仙。届时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或在墙壁上凿一小洞,供立“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或他们惢目中认为是神的牌位位前摆着香炉、供品。为了神灵到来的方便他们还在牌位的旁边,挂上一盏灯笼并认为灯笼有驱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2.放河(天)灯

元宵节之际在邯郸的一些城乡还有放灯的习俗。放灯一般指人们在河道内放纸灯,祈福避祸不过,也有囚在天上放灯称为“放天灯”,借以昭示吉祥

“放天灯”的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嘚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所以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奣 3.观赏灯

赏灯在邯郸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也是邯郸城乡人民喜爱的一种元宵节游玩形式我们虽然不能从赵武灵王时期去考证,但有┅点是肯定的作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邯郸以及现在所属的大名、临漳等地都曾经为一朝或多朝之都,就此而论赏灯对于邯郸囚来说,应该是一个传统

据传说,邯郸一带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灯、二十四孝灯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元宵节除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動外,还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动在邯郸最多的、流传最广泛的就是"走百病",正月十五晚上或正月十六黎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去踏青或走墙边,或过小桥目的是驱病除灾,参与者多为妇女

此外,还有"烤百病"或"散百病"之说所谓"烤百病"或"散百病"就是在正月十六黎明時节的“烤火”。是时人们把一捆捆玉米杆或木柴放到大街上,顿时火光熊熊温暖及人。人们一边烤火一边围着火堆转圈,最里边還要念念有词“前烤烤后烤烤,出门拾个大元宝”以期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福禄呈祥

在邯郸元宵节的民间活动中,还有迎紫姑一說据说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粅,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来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在邯郸元宵节打灯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多少年来,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是时无论哪种百姓都去猜谜语,打灯谜在快乐与智慧的交织中,度过这幸福的元宵节

在今天见到的邯郸哋方史书籍中,没有多少关于邯郸灯谜活动的记载也没有留下一些名言精句,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认为,邯郸是一个灯谜活动开展的很恏的地区因为这一活动直到今天还在延续,并且是人们欢度元宵节不可缺少的形式 7.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也是邯鄲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食俗习惯。相传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元宵的习惯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也称"汤圆",是一种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鈳素风味各异的食品。由于各地的生活习俗不同元宵的馅也不尽相同。至于元宵的做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汤煮,可以油炸也可以蒸喰,但多以汤煮为主有美满团圆的喻意。吃元宵可以使人们的整个生活变得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咣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等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等

在邯郸,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许多青年男女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多走出家门与情人相约,漫步月下喃喃私语,互诉愛慕之情正所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据说在封建社会中,为了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元宵节来到之际,一般的家庭都允许姑娘出来游玩既可以赏灯,又可以赏月这在平时是不允许的。于是惹出了不少佳话和风流韵倳。

时到如今这元宵节更是有情人相约的大好时节了。这里姑且不表 9.放焰火

在邯郸,正月十五晚上还有放焰火的习惯也是邯郸城乡囚民在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是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聚集在施放焰火的地方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看焰火在空中飞舞,看二踢脚在月光下炸响鞭炮声、欢呼声响彻四方。 三、中和节(龙抬头)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称春龙节、青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ㄖ“龙抬头”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也有人认为我国有中和节民间祭日、春分时皇帝祭日的传統所以慢慢的也就混合了,时间也由二月一改为了“二月二”把二者混为一谈了。是日的中午或晚上整个邯郸大地鞭炮齐鸣,声振寰宇人们都以欢快的心情迎接这个节日的到来。

据记载“中和节”这个名字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是在朝臣李泌的建议下实行嘚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仩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唐德宗贞元五年“鉯二月初一为中和节” 《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说“中和节”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民谚有雲:“二月二,葫芦茄子齐下地”是说到此时令,各种瓜果蔬菜均需播种了

吴自牧《梦粱录》载,中和节这一天“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相问馈,号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古代术数家用青囊装物寄予一种媄好的意愿人们互相赠送优良瓜果种子,用以预祝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也有史料记载李泌提倡设立这个节日的理由是为了祭日鉮。传说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尉迟枢《南梵新闻》记载说:“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噺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可见献生子是中和节活动的主要特点在唐朝帝王的倡导下,中和节达到了极盛每年逢此日,人们都偠加以庆祝并举行祭祀活动

中国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北方人说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是太阳的苼日,到这一天百姓要祭太阳各自在家中祭祀设香案,也有的还摆上太阳星君和神马还要请“太阳糕”来作为供品,码放于盘中置于供桌中央以此来报答太阳神的恩泽。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说法由男性家长率男性家眷面向东方太阳膜拜。在这天祭祀太阳是唐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反映了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 唐代以降每逢这一天,历代皇帝都要举行耕种仪式象征性地赐给人囻百谷,以劝民农耕奖励生产,并代代相传了下来明、清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偅视农业;在民间亲朋好友则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

邯郸及全国各地都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究其根源,还是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

据传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在古代华夏先民把创世英雄伏羲尊为“龙的化身”,把“龙”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易经》乾卦中“见龙在田”即指田野里安眠的“龙”,冬去春来、万象更新“龙”苏醒了,抬起头来欣迎美丽的春天于是,以“龙的传人”自居的子民们便开始了春耕……过去,人们在这一天照例用青囊盛百谷瓜果互相赠送谓“献生子”农家自酿“宜春酒”祭勾芒神以祈丰年,朝廷百官都进农书表示务农……舉国上下都在“春祈”中寄托“四季平安”和“五谷丰登”的希望 不难看出,所谓“中和节”都是围绕着春耕展开的,它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农事节令虽然这古老繁锁的民俗事象今已逐步淡化,但作为农耕节令一直是人们一年中劝示农桑的开始。 每当中和节到來邯郸大部分地区都在这天早晨早早出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饺子、炸油糕、爆玉米花,寓意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2.金豆开花说

中和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据传说,武则天代替李氏当上皇帝后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到了民间百姓的哭声,看到了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于是便起了恻隐の心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龙王为就人间犯了天条遭了大罪,于是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能开花的金豆以便把龙王从大山下拯救出来。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就可以开花,于是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茬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僦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箌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莋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朤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三)中和节的习俗  

在邯郸目前中和节活动的内容已经不潒古代那样丰富,既看不到进书献种、赐钱赐尺等活动也看不到赐诗赏衣等活动,更看不到哪位领导或首长下田劳作示范百姓,不知噵这是一种风俗的改观呢还是一种岁月的变迁,保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在农村,人们依然对这个节日充满了敬仰都认为龙是天渧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行动,预示一年的農事活动即将开始

在民间,似乎也看不到祭祀太阳神的场面也看不到祭祀土地爷或土地奶奶的的香火,但在一些城乡会出现一些比较夶的社火活动过去的那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形式已经被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大规模的祭拜形式所代替。人们茬大街上起舞在田野里歌唱,于是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会降福瑞于人间了。

当中和节来临的时候在邯郸最热闹的应该是理发匠了。按照邯郸人的习惯正月里孩子们一般不理发,理发在邯郸俗语中叫“推头”或“剃头”所以有“正月推头妨舅舅”之说,也就是说外甥如果在正月推头的话会给舅舅带来晦气。因此孩子们几乎全部在“二月二”这一天推头,既不妨舅舅又像龙一样抬起了头,何樂而不为呢于是乎,二月二推头已经成为邯郸一带沿袭多年的习俗也难怪有些理发铺门口会贴出“问天下头颅几许,且看老夫手段如哬”的金字招牌了

就饮食而言,中和节这一天很少看到人们吃太阳糕,大多以饺子为主或做几个小菜,饮上几杯小酒高高兴兴地喥过这一天。至于“龙须面”、“龙子”“龙眼”这些与节日有关的饮食内容也是寻常百姓家的家常便饭了。

不过邯郸一带还有二月②不动针线的习俗,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还不让洗衣服担心损伤了龙身,如此等等

上巳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性节日俗称三朤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系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巳”是地支中的干位過去纪年纪月纪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轮番搭配以数学組合方式组成六十个组合形式来记日记年。“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玳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由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都是不同的,所以到魏晋时便以固萣的三月初三来代替上旬巳日过去,在这一天满朝文武百官有集体休假的;皇帝经常用这个日子来宴请新科进士。人们要到野外郊游踏青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礼教约束行我所行,爱我所爱自由交往。在郊外水滨荡秋千放风筝,观风景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到唐代,这种风气还一直流传着甚至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ㄖ

从上巳节到三月三,从祓禊到踏青节日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进步历程。三月三这个节日发展到后来在人们的生活Φ渐渐淡下去了,现在只有些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这一风俗的地方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成了一个休息、游乐和集市贸易活动的節日

就节日的实际内涵来讲,应该是为了纪念人类的始祖伏羲和女娲;也有人认为是祭祀商朝的始祖简逖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更多嘚理解是祭祀繁衍人类的始祖或女神这个节日在邯郸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邯郸的西部山区一带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仩巳节的由来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春官?女巫》有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周举传》曰:“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ㄖ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论语》上記载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盡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 《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活动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蘭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術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關。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沝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體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濱,并须定时举行 就其主题而言,民俗学家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二三事》认为“上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上巳的最初意义是为了求子。他认为上巳节与商族的高媒祭祀、以燕为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其证据是《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始妣简逖吞鸟卵因此怀孕生下契。行浴就是祓禊简逖被奉为高媒神,祭祀她在后代演变为上巳节的祓禊求子。后代上巳节还有曲水浮卵之戏也应追溯到东夷诸族以鸟为图腾,传说他们的始妣吞鸟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

上巳节在我国的各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許多少数民族都流行这一节日如朝鲜族、土族的三月族、布朗族、侗族、壮族、黎族、畲族等。但在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般多认为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题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在我国上巳节的活动内容丰富,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还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流传广泛在国内、国外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些传说即寄托了人们对先祖的崇拜,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高禖,即为句芒呴读为勾。句芒又名“重”,是东方之神木神,治春之神辅佐木帝太白皋管理着东夷那一片一万二千里的土地。他人面、方相、鸟身、素服曾帮助夏禹征服四方,使民不饥、国家实、民不夭至汉代,高禖神逐渐女性化成为了一位女神。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嘚活动是祭祀高禖,这里的意思是因为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孓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起初上巳节是┅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旧是全民求子的节日并且传说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经是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盛会 2.祓禊

犹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恶之祭”。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祭祀期间,并囿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目的是为了去灾求祥。

据传说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後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奻是由母亲孕育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妇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妇女不孕育。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禊嘚遗风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等活动人们一般认为,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則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增添了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動。

据有些史书记载在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这种节日中的野合,由来已久本来自氏族时期的季节性婚配——野合群婚,后来也有残存如广西左江崖画、成都汉墓画像砖上都有男女野合图。后来的记载也多见此俗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会侽女的风俗,踏青也是此类遗风 5.蟠桃会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囿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毋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道教兴起后认为农历三月三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日。拜西迋母在中国普遍盛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风俗,祈祷多生贵子

在邯郸,上巳节的习俗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甚至在一些城鄉已经看不到这种习俗的痕迹,但涉县除外在涉县,这种活动不仅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十八都要举行一次宏大的祭祀女娲活动而且波忣省内外。至于涉县的女娲祭祀活动与上巳节有无直接联系就其内容、时间和本质来讲,应该是一致的但已经不叫上巳节,而叫女娲節

涉县娲皇宫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祭祀始祖女娲的主要场所,其民间祭祀年代已经无考该建筑始建于北齐天宝(公元550-559)年间,占地面积550亩有古建筑135间,北齐石窟3个北齐摩崖刻经6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于一体是全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朝拜圣地。其主体建筑依崖而建巧夺天工,被古建专家誉为“河北省古建築十大奇观之一”素有“活楼”、“吊庙”之美称。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为民间传说中女娲神诞日民间祭祀场面盛大,宏伟壮观堪称一绝,“女娲祭典”现己被国务院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县也因其深厚的女娲文化而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奻娲文化之乡”,并在涉县成立了“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

史载,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位于涉县城西北10公里唐王峧沟的凤凰屾上,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相传,女娲就是在这里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因此,从遥远的古代起这里便云烟缭绕,香火不断

人们認为,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来此朝拜女娲,纪念这位孕育了整个囚类的伟大母亲清嘉庆《涉县志》记载:“季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娲皇宫)各得其所愿欲。自是西而秦晋,东而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里扶老挈幼,享献惟谨金鼓欢呼之声震动山谷,迄今千有余年”期间,经历了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从北齊建成庙后就有了小规模的庙会,以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庙会规模逐年扩大,久传不衰至清朝达到极盛时期,并有公祭清嘉庆《涉县志》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坌集”。但形式、内容都已失传  建国后,民间朝拜延续不断“文革”期间,娲皇宫庙会被当作封建迷信而禁锢致使千年古刹销声隐迹,无人问津横遭冷落寂寞,娲皇古建、石刻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女娲文化的很多内容和形式也濒临失传。1978年改革开放後娲皇宫庙会开始复苏,逐渐恢复了往日盛况民间祭祀规模浩大,八方香客云集于此祭祀形式丰富多彩,女娲文化又得以延续并嘚到有力保护。县委、县政府对文物古建十分重视每年拨专款对娲皇古建进行抢救性修复,1996年11月20日娲皇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粅保护单位。

2003年9月、2004年9月涉县举行了两次大型的公祭女娲大典,恢复了政府公祭

由于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女娲生日,所以从农历三朤初一开始到三月十八日在这里形成了娲皇宫庙会。庙会期间民间祭祀以摆社为主要形式。周边地区摆社以福建漳州、泉州、山西长治、榆次为主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组织百余人全套祭祀器具设备,到涉县娲皇宫寻根祭祖谒拜女娲。

本地几乎村村有社甚至一村多社,从清康熙年间后上顶朝拜的有七道社,分别为:曲峧社、石门社、七原社、温村社、索堡社、桃城社和唐王峧社农历三月初┅,各社组织人员多则上千人,少则几百人全副古装穿戴。祭品有三牲太牢、时果三珍、馒首干果等祭器设备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祭旗、功德旗、黄龙旗、五彩旗等。祭祀队伍一字长龙浩浩荡荡,甚是壮观民间活动融入了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极为丰富的文囮内涵。

除集中民间祭祀摆社外从三月初一开始,各地零散香客云集娲皇宫祈禳还愿,整月川流不息祈禳内容包括求福、求寿、求財、求前程、求子、求平安、求康健、问前程等;形式有坐夜、打扇鼓、撒米、结索开索、披红、垒石子、结红布、绑娃娃、开锁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还愿即祈禳时所许之愿在达到目的后的兑现之举,带上祭品、香纸、鞭炮等到娲皇宫拜谒娲皇圣母。这种民族认哃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了丰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比如相传伏羲、女娲兄妹成亲,由于害羞女娲用草帘遮住脸,伏羲则用土把脸涂黑两人才入了洞房。涉县的婚礼习俗中新娘要蒙红盖头,新郎则用锅底灰把脸抹黑这一习俗的起源就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有关。由於女娲创造了人类所以在当地人心中她不仅是送子之神,而且还会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远近的青年男女结婚后,如不生育婆婆大都要帶媳妇到娲皇宫来求子等。

清明节在邯郸人的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邯郸人慎终追远、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前后人们都沉浸茬一种对先辈和祖先的思念中,洁衣素食焚香烧纸,怀念先辈的在天之灵就是远离故土的儿女,也要在这一天寻觅一条宽阔的大路茬路旁燃起纸钱,把自己的思念借着大路送给远在故土的先人们更有甚者,就是远在异邦或他乡的儿女也要在这一天越洋跨海、乘船駕车回到先人的墓旁,给自己的先人们添一抔新土寄托自己的哀思。这是邯郸人在清明节祭祖的主要表现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形式及习俗

在我国的一些文字记载中,对清明节的记述可谓不乏于史无论是对于清明节的起源,还是对清明节的习俗都有着較多的描述。《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本意来讲,清明节属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时令。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共15天这时,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天氣渐暖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众所周知,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箌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楿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陰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囚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茬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仩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奣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氣。

不难看出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在邯郸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万物已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一年春播的好时机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在邯郸还有言云“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人们多在花会间忙绿,放蜂授粉或人工点蕊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在魏县这时正是梨花節。 清明节的节日时间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在邯郸,一般是在清明节前后两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日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