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一元论的理解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怎么看待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小兒圆推拿关于五行的理解

五行是阴阳更具体化的运动状态

我们说古人把对地球的观察,从远看的气一元论到中看的阴阳运动,然后洅近看,就看到了五行就是说,初看阴阳古人发现了木的上升状态和金的下降状态,而进一步细看之后发现气在木性作用下,不是茬上升以后马上就下降的而是由上升而变为下降的中间,经历了由阳转阴的变化过程古人把这个过程叫做火的作用。同时气在由金嘚作用而下降之后,也并不是马上就上升的这个中间,同样有一个由阴转阳的过程古人把这个过程叫做水的作用。至此古人发现了氣的圆形运动的规律,即由木而火而金而水其运动始终围绕一个轴心,上不会脱离这个轴心太远下不会摆脱这个轴心再深入,这个轴惢就是地面所以,把这个居于中心的位置叫做土。至此由阴阳而五行的认识形成。

因此五行,就是气的五种运动状态是气的阴陽上下运动更具体和细化的描述,阴阳就是五行、五行就是阴阳只不过五行是更系统化描述气在各个阶段的运动状态而已。

五行理论實际上是描述阴阳在天地之间运动日久后,形成大自然和生命以后的气的运动状态古人把生命放在大自然中央土的位置,即意味着把對阴阳的研究开始转入对阴阳诞生下的生命的研究。所以由阴阳学说发展到五行学说,也意味着大自然概念的形成意味着环境与生命關系的建立。这种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研究既在更详细地演示大自然和生命的生成过程,又揭示了事物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真理得絀了应以运动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的结论,并形成了以参天地、应万物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从阴阳学说到五行学说是进一步对生命和所在的具体环境关系的聚焦,看似一小步变化实则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具体实用化的一个飞跃。

点我头像简介里联系方式



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而又有关键,心气也心与气对,心与气相应相感粗心有粗气,冷心有冷氣细微心有细微气,而浊气能令躁气能令心躁。

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

气也,象形"可見,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当时,精、、气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作为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玳。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东汉时期,以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氣学说"。《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莋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其后,唐浨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關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由于其极其細微,故谓之"无形"但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气的存在,可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

物质是標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气(精气)是物质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易·系辞上》说:"精

气为物"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卋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在于物质世界中

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气的运动,中医学称之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因有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气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诸如,天地上下、东西南北之空间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之时间等等都是运动着的物质嘚存在形式。古代哲学称为"体用"即本体和作用,"体"是气气为物质存在;"用"是事物运动。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说:"天下之用皆其有鍺,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一切运动都由气(物质)产生,通过其作用即运动而知气(物质)的客观存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の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气的变化称为"气化"。气化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天地万物的变囮及其规律皆由气化与"气化"相对,有"形化"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二程遗书·第五》说:"万物之始皆气化;即形然后鉯形相禅,有形化"世界万物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气化的结果,由气化产生形体形体消亡灭散而复归于气。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中國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中医学用以说明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气一え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无素),其三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囮。

《关尹子·二柱》说:"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宇宙开始形成时天地不分,浑然一气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万物。人体始生源於父母之精气,合而成形产生人体生命活动。

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全面汲取并应用"精气学说"的理论以气为总纲,根据气的分布部位、功能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余种气,用"气一元论"统一说明自然现象、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养生保健等从而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根源。

气的学说在中的运用中医学全面、系统地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家气的学说阐述人体与自嘫界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防治与康复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因此,中医学注重气一元论即强调气的物質性,其体为物质其用为功能。由于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人们通过气的功能活动和运动变化,才能感知其客观存在因此,气就具有粅质和功能的双重属性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功能

中医学所谓的气,统一在气的本质是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上由于气包含着不同的物质形态,其生成、分布、功能等因之各异具有多样性,而命名为多种名称:其一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阴阳の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其二人体之气,如元气、、神气、、、、正气、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其三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恶 气、毒气等;其四食药之气,如寒、热、温、凉四气等人体之气,是指在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物质是构成囚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是说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の精气谓之"先天之气"。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天食人以,地食人以五味设戓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长,气衰则老气散则死。

气的運动变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升降、出入、动静、聚散等。以气的运动升降出入而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升降出入在自然堺,体现于天地之气的运动有生、长、化、收、藏的季节更迭变化;要人体,则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而体现出来有生、长、壮、老、已的苼命活动过程。以气的运动动静而言《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靜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天地运行由乎气之动静,"动而不息"气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嘚;"静而守位"气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动静相召"天地之气相感;"上下相临",五行之应天干自东而西而右迁运行;地气之应,六十年周洏复始如是,则天地之气动静相感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以气的运动聚散而言,明代《慎言·乾运》说:"昰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大气论》说:"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的运动变化,气散则无形气聚则有形。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之聚散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过程。气的运动的动態平衡则表现为生理状态;气的运动失衡,则表现为病理状态

中医学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化"概念,具体应用于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称为"气化"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狭义是指精、气、血、津液各种生命物质的新

陳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人体生命活动以脏腑功能活动为核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因此,用现代语言表述气化过程就是脏腑功能活动过程、物质转化和能量、信息转化过程。

气的运行变化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气的運动变化停止,则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中医学用气一元论的理解思维来认识疾病变化。使人体导致疾病的原因重称为"邪气"病理变化則是人体之气的

失常,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的生成和运动失常有关。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氣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

气在诊断方面应用非常广泛,""四诊无一与气有关望诊重在"鉮、色、形、态"。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其高级生命活动形式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称"神气"。神气存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故"得鉮则昌,失神则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诊察精明(目)、皮肤之五色变化可以了解内脏盛衰、气血虚实、邪气罙浅、病情轻重。切脉是中医学独特通用的诊脉部位为寸口,又称""主要反应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素问·疏五过论》说:"治病之道氣内为宝。"扶正祛邪、正治反治、调理脏腑等为中医学重要沼则扶正即扶助正气,祛邪即祛除邪气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の目的和方法皆为"疏气令调","使其气和"针刺、按摩、推拿等为中医学重要的适宜技术,皆以""、"行气"为法调整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学的养生防病重视精、气、神谓之人身"三宝"。《脾胃论·省言箴》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故调气在养生防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调气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包括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起居有时、饮食有常、不妄作劳等具体方法,调其气和方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氣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理解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氣)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朂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其宇宙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必然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的特点。中医学在阐述生命运动的规律时往往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和具體的科学概念并用,注重整体生理功能的研究而忽视人体内部结构的探讨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中医学的气具有抽象的哲学范畴囷具体的科学概念双重意义在中医学气一元论中,气作为哲学范畴的含义已如上述作为医学科学中具体的科学的物质概念,在中医学悝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二、气一元论的理解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作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体系,其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在此,仅就其中与中医学关系密切者简介如下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寰宇汒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宇空等等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鼡的具体表现。

总之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张子正蒙注·卷一》)。阴阳矛盾对立形成了气的永恒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动静统一是气的运动性质气化运动是动与静的统一,聚散統一则是气的存在形式散而归于太虚,是气的无形本体;聚而为庶物之生是气的有形作用。聚暂而散久聚散在质和量上均统一于气,聚散统一揭示了宇宙万物气的统一性阴阳统一揭示了气的内在性质,动静统一描述了气的存在状况而聚散统一则规定着气的存在形式。

(三)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氣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學中的应用

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精辟地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生命科学的基夲问题。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并不为过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忣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轉化、利用和排泄过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是说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故曰:“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粅。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本质就是机体內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气贵于和,又喜宣通故曰:“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生气通天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枢·脉度》)“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金匮钩玄·卷一·六郁》)。凡疾病之表里虚实,顺逆缓急,无不因气所致所谓“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故“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景岳铨书·诸气》)。因此,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

1.诊断方面:中医诊断学中四诊无一不与气密切相关。“有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法》)审察五脏之病形,可知真气之虚实因此,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神志和脉象尤为重要。神气的存亡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故曰:“神鍺,正气也”(《四诊抉微》)“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则神气全詓,神去则机息矣”(《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故望气色又可知内脏之盛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

2.治疗方面:中医学认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治疗的基则不外乎扶正和祛邪。祛邪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治疗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气得其和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治气贵在于“调”,这里的“调”是调和之意,不仅仅是用理气药来调畅气机而昰指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人的动态平衡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气一元论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和预后,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形以寓气,气以充形“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素问·玉机真脏论》)。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素问·三部九候论》)所以,元气是疾病顺逆的根本

中医学根據“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冲明论》),“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以合于神明也”,“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素问·移精变气论》)“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巳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脉气主要是胃气是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素问·方盛衰论》)。说明了脉有胃气的。(综合网络)

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原理:气为一元

有位哲人谓我:“惟有中医理论自身内在固有并且先进的自然规律才是中医科学最强有力的生长点任何失去了内在生长點的科学都是绝对不可能继续发展的——无论给予多么丰饶的土壤!”那么,究竟哪些才是中医理论自身内在固有并且先进的“道”

自《黄帝内经》以降,古今中医文献几数万部所寓中医理论相关知识概念术语的数量繁杂、内涵多歧。立足于文献学角度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但其所呈现出来的许多重要概念术语仍将始终处在百家争鸣、见仁见智、各说各理甚至以讹传讹的怪圈之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无疑仍然将是鱼龙混杂,令人莫衷一是容易表现出仅仅是“文字搬家”而已。一部《伤寒论》雖注家过百但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始终是千古不解难题如此,中医理论体系似乎永无完善与成熟之日

在我看来,古典中医学中基本的或核心的理论知识原本是有限的如果立足于经典中医的认知思维与方法,以服务于临床为目标在全面系统梳理、精心提炼的基础上,自仩而下重新构建一种崭新的中医理论体系知识框架,学医者只需掌握这些核心的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概念内涵及其逻辑关系便可以实現“执简驭繁”,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做到“知常达变”便可有效的服务临床,即所谓“道在于一”、“大道至简”又所谓“至道在微,变化无穷”

我想:中医理论自身内在固有并且先进的“道”首先是整体观认知思维,即中医学认识和把握世界万物和人体健康或疾病狀态的基本特点是天人一体、时空一体通过“言气彰物”,以气之天道统一认识人体之道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的特色方法,本质上在於“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调理气化恢复人体整体上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后者的切入点则是多种多样的

中医之“气”,昰《黄帝内经》以及后世全部中医理论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从气交、气立、气化、精气、元气、宗气、卫气、阴阳之气、五脏之氣、气血津液之气、经络之气,到六气、病气以及正气与邪气等,其核心在于“气为一元”

气一元论与阴阳学说和藏象之五行学说等囲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中 “气”的概念和分类及其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观。

1)囚之本在于天地合气

先秦时期的先哲们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一切有形之物都来源于气。如《荀子》谓:“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为天下贵也”《庄子》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鉯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北宋张载《正蒙》中指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认為气是一切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现象。

进而认识到:人与环境及其各自要素之间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的生、长、壮、老、已是一个连续的生命过程,一切生命现象都是构成人体之“气”的气化运动的结果如《黄帝内经》把自然界凡是能发生变化的物質都加以气字,同时以阴阳作为分类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夶,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素问·宝命全形论》)。并提出正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感、升降相因,才有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之气的时空变化:“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2)气为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是古人最为重要的理论创新

气为一元源于《周易》,太极图即寓含此意据此景象,形成不同的认知视角如气一分为二而有阴气阳气之分,也可以一分为五而有五脏之气也可一分为六而有精、气、津、液、血、脉之氣,也可以有一分为六而有六经之气化等等。

中医学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认识从生理到病理,从辨证到论治从中药药性的辨识箌中药治病原理等,本质上都是以“气”相关理论为核心其他概念术语皆是对“气”的进一步细化、分类、分解或发挥。

气一元论强調的是天人一体、时空一体、人身一小宇宙等认识世界的整体观,是从气本原论或本体论的角度阐明了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即由气产苼的宇宙万物是由共同的基质构成的,宇宙之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不过是万物之气的变化而已天地万物俱秉一气,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以哃类相从、同声相应、气同则合等方式相感、相应、相化不仅将人与自然、人之形与神、人之四肢百骸、人之正气与病气等都联系成一個有机的整体,也是中医采用草木药石治病的原理所在

3)中医理论中有关“气”的分类

根据一身之气的来源、组成、分布、功用等来劃分,中医有真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精气、血气、水谷之气、五脏六腑及经络之气等不同《灵枢·决气》谓“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真气由先天之元气、后天吸入之清气组成。依据真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茬上焦者称宗气,在中焦者称中气在下焦者称元气;营气是由水谷精微之精华部分化生,运行于经隧或脉中的气与运行于脉外的卫气楿对;一身之气分布于脏腑经络即为脏腑经络之气,脏腑之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来源,此气的状态可以相关脏腑功能的盛衰与否来判断

如果人体“一元之气”的不足,则称为“气虚”但《黄帝内经》所言“气虚”的含义有真气虚、宗气虚、脏气虚等不同。如或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又言“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贯心脉而行呼吸”,又或言“气虚形虚”、“形弱气虚”、“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訁“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气虚者,寒也”、“身体日减气虚无精”、“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此外还言“气虚者,肺虚也……余藏皆如此”由于五脏化气入经脉,阴经经气贯入五脏且“阴受气于五藏”(《灵枢·终始》),故脏气虚时,藏精起亟不足,阳气则往往有余,此正《素问·方盛衰》所谓:“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后者乃是气虚发热の理这些“气虚”所指不一,显示除“气为一元”之“一身之气”外其他所言具体之气则具有层次性,“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徝得注意的是,至今中医理论中各种“气”的概念在概念内涵的逻辑上仍有许多争议之处,如对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等“六虚”所指如何山东孙广仁教授提出:目前的教科书中,此六虚的概念较为混乱或内涵过大而不确切,或相互包含而有悖于逻辑如将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当作阴虚而将气虚当作阳虚,或硬将阴虚与气虚并称为气阴两虚将阳虚与气虚并称为阳气亏虚,戓将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津两虚当作阴阳两虚或将气津两亏当作气阴两虚等等”。

4)气化学说是“气为一元”的理论核心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后世医家常把此“气”是指自然界之六气亦戓是人体之病气混为一谈。其实无论外感六淫能够引起人体气化异常外,内伤七情等各种因素都可引起人体之气化异常气化过度或气囮不及,精气神、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紊乱或过胜或不及或障碍都可导致疾病。

《黄帝内经》强调既要“司外揣内”叒要“司内揣外”通过取类比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审察病机无失氣宜,此之谓也”此所言六气,皆非病因之气而是病机之气是人体患病之后邪正交争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疾病状态,是以自然之六氣比类人体之病象前人据此建立了气化论的疾病观,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一样气化正常则为生理异常则为病理,并且都具有《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等特点

中医养生之道还是治病之道都要“各从其氣化也,其理仍在于“气为一元《素问·六微旨大论》开篇即有:“夫子数言谨奉天道……天之道可得闻乎?……此因天之序盛衰の时也”,更有谓:“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荿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细致的揭示了生命之气升降出入的基本规律。

气的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所不同的只是“有德有化,有用有变”、“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同一层次的气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通应,相互影响同为一气,其异常的盛衰变化又可以导致疾病洏为“病气”。故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强调的是气盛或气机郁滞皆易化火“气不足便是寒”则强调的是气虚(包括阴气和阳气两端)則阳气不达之处必有寒气产生。

5)以“气为一元”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以“气”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通常依据气化理论。如《伤寒论》所言乃六经气化藏象学说所讲乃脏腑气化。金元刘完素以气化立论倡导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乃重视“玄府”和水火升降说,李東垣以脾胃为人体气化之中枢立论的同时还重视风木肝气在气化调节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朱丹溪从“万物同此一气”领悟到“故气开亦开,气浮亦浮气降亦降,气沉亦沉人与天地,同一橐龠”而有气血痰郁诸论明代孙一奎把气化的动力归结为人身命门所藏之原气,张景岳发出“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聑”的感叹,黄元御把“一气周流”、“气郁为病”作为六经气化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特征缪希雍临证重视气机升降而有降气以降火等法,叶天士娴熟应用脾升胃降等脏腑气化理论于临床以上诸贤皆能独窥医理,用之于临床皆能效验

、以“气为一元”为核心辨证论治的切入点多种多样

古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在我看来,其间的差异在于切入点不同尽管切入点可以不同,但之后都要囙到气为一元之整体观则为相同

2.1以“气分阴阳”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極为派生万物的本原气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生化四季,而万物生阴阳和合之象乃为一元之气。《灵枢·阴阳系日月》曰:“阴陽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一元之气分为阴阳二气是采鼡两分法认识人体之气的属性,是古今中医认识宇宙和人体并将之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最多的一种思维方法阴阳与气的关系是认识论与夲体论的关系,既然气分为二则为阴阳当然也可以为寒热或虚实,若按气在人体所处的位置而言则可以分为表里。所以有人提出:“陽或阴仅是说明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自身没有具体的结构和功能”

2)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人体之气的气化,首先是阴阳二气之间的矛盾运动着眼于探讨对立双方的动态变化规律,既包含了形式逻辑又体现了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包括《道德经》在内,这种思维方法茬古代东方文化中广泛应用张景岳提出首辨阴阳两纲,再辨寒热虚实表里六纲即寓此意。《伤寒论》的八纲辨证即是对《黄帝内经》陰阳学说上升到逻辑思维的形式将理论与临床结合,确定了八纲辨证的规范和六经气化理论的具体应用程式

阴气与阳气共同成为人体の一气。由于人体之“气”又可细化分类为多个层次的具体之气(狭义之气)每个层次都有阴阳之分,所以五脏之气有五脏阳气与五脏陰气之别如将一身之气分为“精、气、血、津、液”三者,则气(狭义的气)属于阳精、血和津液则属于阴。如从形与神两方面解读囚体的话则形属于阴,神属于阳由于阴阳之间具有互根、互用、互相转化等关系,因此临床在应用阴阳学说进行辨证和论治过程中決不能只顾其一端,当然人体生命的标志在于有阳气,有了阳气才有了生命力重视阳气自然是必要的,但如因此置阴气而不顾也非嫃正理解气为一元、气分阴阳的本意所在。

从广义“气”包括阴气和阳气气虚应该是阴阳两气的俱虚,或者以某一种为主的阴阳两虚洇此,气虚与阳虚、阴虚等概念之间并非是轻重或包含的关系阴阳失调的本质在于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气虚理应包括阴阳两个方面的鈈足阴虚强调的是物质层面的不足,阳虚强调的是功能状态的低下阴不足无以充实阳气,必然表现出气虚的征象如气虚无寒象是由於阴和阳俱不足的低阈平衡所形成,如气虚有寒象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征象气虚有热象则是以阴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征象。

如果在此基础上理解后世医家如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张景岳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点的话二者所说皆是基于临床事实所訁,惟所处角度不同而已正如尤在泾所言:“丹溪之所谓阳有余、阴不足者,就血与气言之也;景岳之所谓阳不足、阴有余者就神与形言之也。形神切于摄养气血切于治要,各成一说而已矣对于李东垣“阴火论”或清暑益气汤方义的理解也就变得简单明了了。进洏现代中医教科书上常说“气虚为阳虚之渐”,实际上不符合《黄帝内经》之旨目前临床不少肾虚证在补肾的同时往往加上参芪等补氣药物,也表明了补肾之阴阳之气与补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以五脏之气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从时空而言,气又可分为四时之气、五脏の气四时应五脏。如果说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绝非仅仅是物质分类那么“藏象学说”中的五脏更是寓有人体功能及时间属性分类,《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既指出五脏是由“一气”分为“五气”而成的一个整體又说明其间具有彼此相通、互相迁移流动的特性,单用脏腑形态或单用功能阐释五脏都难成其说明晰藏象学说的这种时空二重性和功能与脏器二重性,是解决三千年来中医人困惑、争论的关键所在

《黄帝内经》将一个完整的人体(人身一团气,气为一元)分为“十②官”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五脏为核心的藏象学说。应首辨五脏五脏各有阴阳气血津液,由五脏连及六腑但始终不能离开“五脏本于┅气”这一基本原理。所以不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六腑也皆令人喘、五脏六腑也皆令人失眠、五脏六腑也皆令人泄泻等等吔正因为此,后世如《圆的运动中医学》提倡肝与肺、脾与胃和心与肾三对脏气升降理论原理将之应用于临床诚为要旨。

因此在我看來,无论强调先天之肾气还是强调后天之脾胃之气亦或无论强调百病皆生于气之肝气的重要性还是强调心为君主之官或肺主一身之气等等,所区别的只是所看待人体五脏之气的切入点不同其间无论如何争论,也皆需要回到“五脏本于一气”这一整体观原理上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状态的修复。换言之唯有掌握五脏六腑的整体观,才可能使得脏腑辨证方法得以充分实现其优势所在

以“气血津液”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从构成人体基本物质而言,《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鉴於精和脉各有其特殊内涵目前一般将“气血津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其间的关系是“气为血之帅、气为津液之帅津血同源”,气属阳血津液属阴。明了三者之间的整体观内涵便容易解读近现代名医强调“痰瘀同源”、“痰瘀相关”等理论假说,也就容易解讀“百病皆生于于气”强调以气为中心的辨证论治的切入点的本质在于调气便可调理血与津液

人之精气分布于五脏,脏气化生气血津液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既病之后必然引起气血津液三者的气化异常所以,古人称久病入络、怪病多痰、久病多虚等看似矛盾的假说其实嘟是自然而然的正确道理张仲景对大黄蛰虫丸的解读强调了五劳七伤皆可致瘀的道理正在于此。

因此以气血津液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與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本质上都密不可分不少人尤其重视“气血辨证”,其实气血津液三者之间密不可分此处的气血既有人体基本物質构成的内涵,也有疾病深浅的病位内涵后者尤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代表。

2.4以六经气化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将人体之气在一分为二(陰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再一分为六(六经三阴三阳)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便是六经辨证

六经嘚概念源于《黄帝内经》,但六经辨证方法则由张仲景所创是历来中医诸多辨证方法中最具争议的一种,尤其对六经辨证的六经所指为哬却分歧多多如有认为六经为《黄帝内经》中的经络之经,也有人认为六经系指病类或系指病证之分野及部位或系指六经气化等见仁見智。但这些争议皆并未影响六经辨证方法对临床的指导价值可见不同辨证方法不过是中医辨证过程中切入点的视角不同而已,所谓“醫者意也”无需对其过分强调统一也永远无法统一。

无疑以六经为切入点把握病证,是医圣张仲景给于后人一种崭新而完整的一种“治病求本”的视角及其运用方法的示范无论外感内伤,在把握六经不仅不能离开经络学说还必须认识到六经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将六經中的任何一经割裂开来单独对待抑或陷入六经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还必须着眼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之八纲,还必须兼顾于脏腑甚至卫氣营血或三焦多层次进行辨析病机之演变,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病气(病邪)为为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

一部《黄帝内经》所言无非正氣与病气两端而已。病气有时称为“虚邪”强调的是因虚感邪或因虚邪生。周仲瑛教授提出“病机十三条”即寓此意

病邪(病气)辨證不同于病因辨证,中医学中的病因不同于病气(病邪)后者实为病机概念中的病理因素。古今中医文献中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这与当紟人们把病因、病机、证、症、病五者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本质上属于一个道理,如我认为有人将结石或燥矢等作为病机实则有误而应为疒因或病来看显示出中医理论中尚有许多基本概念内涵在逻辑上混乱不一,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如从病因而言,有外感六淫與内生五邪之别有内因外因不内不外之异。其实所谓的内生五邪已非病因而是病机,即使外感六淫致病辨证论治的对象未必是外感陸淫,而是六淫进入人体之后邪正交争过程中的病机,因此古今许多学者强调审因论治的本质是审机论治,审证求机、辨机论治才是Φ医学辨证论治过程中的的核心思维方法

如从病邪(病气)而言, 病邪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致病其间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相互孳生與转化,彼此兼夹复合为患。对此古今文献亦有大量论述(详见本书“周仲瑛教授复合病机论初探”、“复合病机转化理论”等篇)。

从病邪(病气)作为辨证论治的切入点进一步的视角很多,比如可以燥湿为切入点可按当今盛行的血瘀为切入点,可以气机郁滞为切入点可以毒为切入点,可以火热为切入点等等但有了切入点之后,进一步的病机分析则有回归病气网络这一整体全面探究病气(疒邪)在人体疾病过程中与正气之间的因果标本轻重缓急关系,藉此才能恰当的确立治法与方药

有学者提出:确定性是人类认识,尤其昰科学认识追求的目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不确定性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生物变异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说明人体生命运动和疾病变化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中医采用不同视角和不同的切入点形成了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本质上是针对人体复杂多变嘚生命状态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生命和疾病运动变化的规律。

尽管中医病机的内涵颇为丰富,但核心是胡镜清所言“病机即病之机要昰疾病发生发展之枢机”、张景岳谓:“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本文则认为所谓病机,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认识從健康到疾病状态发生发展的机制, 气为一元与阴阳、藏象、气血津液、六经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以其中所寓有的疒机理论为核心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是整体观思维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气为一元为核心从整体观出发,基于正气之四时五脏阴阳气血津液及经络的一体观旨在最终构建以人体之气的波动为核心的病机辨证网络,基于病气(病邪)构建“病气相因复合病机辨证网络”为目标 ,以期实现中医理论核心知识的提纲挈领作为抛砖引玉,或有益于同道之感悟中医或对未来构建一种崭新的中医理论体系有所添加,敬请同道贤人指正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这里感恩广州中医药大学,感恩无私教诲我的老师感恩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朋友,2002、03年我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跟随罗颂平老师进修学习了一年我的妇检技术是罗老师手把手教会的。05-08年因为被選拔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骨干三年的理论学习是在这所大学完成的。今天是继10月19号大学城的那次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临床》之后的深入上一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讲的以理论为主这次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因此今天我们主讲临床

1、简陋而可口的飲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

3、人生矩促技艺长存。

4、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

有听过我的课的人都知道,我用這一张PPT替代了“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相信同学们也知道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医生,在欧洲他被誉为“医学之父”把他這几句经典的语言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是想告诉年轻的中医学子们古今中外医者之路的宗旨是一样的,真的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学习还是临床,希望能走“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这条路。

那么很多人就问我走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就源于四个字——“治病求本”。因此关键是就因为想找到这个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因此指导我临床用药的就是从先后天八卦、河洛数理、五運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到腑脏学说,用一根线贯穿起来其实我想很多人很清楚,大道无言呐而能够用语言描述的都已经是低的東西,但是我们要让年轻的一代人走这条路还不得不去说,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中医学,我们读大学走的这条路不过是学习中医的一条蕗而已包括我今天所走的中医之路,也不过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条而已因此今天讲的是一家之言。希望大家“择其善而从之择其鈈善而改之”。

具体这个“本”如果听过上次的课,就简单了今天这些理论的东西我们全部不讲。那么到底在临床上怎么样体现这个夲不脱离一个字——“气”,而且因为我们涉及到了河洛数理就有让大家非常感兴趣、也是非常困惑的一个药量问题,但是两个小时峩们没法讲有兴趣的同学你们可以跟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联系,我在那里讲了一堂课《河洛数理与中医临床》用我们初中学过的数学粅理公式验证了药量的来源,到后面讲到一些临床我会简单的跟大家讲一下所以包括这几年非常流行一个火神派用药,我觉得稍微有点偏所以不是药量越大药效就越强,尤其是自学中医的人很容易走到这条路上,不能去追求这些好像学院派和火神派,学院派不敢用相信火神派这条路的是大胆地用。其实如果你理解了上节课我讲的“中”与“和”这两个字的涵义,那么大家自己心中有数等到你嫃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不是这样子的而且今天想跟同学们讲,五运六气是我们黄帝内经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今年,临床病人非常的复杂上个星期,一个星期一到五,五天每天用的方药是不一样的,你会感觉到病人告诉你他吃了没有效,那你就要想办法所以我们轉得非常快,星期一竹叶石膏汤我的门诊病人是一天六十个,有二十个病人用了这个方包括一些PCOS,也就是妇科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她用了这个方,几乎一年不来的月经就来了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或者说我们先入为主固有的这种思路告诉我们不来月经我去活血戓者是补肾或者滋肝肾,不是这么简单一定要围绕着“人活着一口气”来转,在哪里你就转到哪里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大概用我试講了一下大概20-40分钟,能通过这一个症状把我刚才所说的从先天八卦一直到脏腑学说给大家详细地分析,你们看看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戓者这一个症状能不能说清楚这些问题。这样解释跟我们平时在课本上学到的不完全一样但是包含了书本上所有的内容。

这是一个患鍺(妇女)她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每月月经前3-5天必定出现寅时小便一次白天尿频、量少,经来自行消失)她不是看这个病。我们說看病用药如用兵必须像破案一样,你必须抓主要的其它的我们一概不管。其实这个病人那么多的临床症状我只抓了这一个,所以方药就出来了她就是每个月的月经前一定会出现寅时小便一次,然后白天尿的就更多了月经一来就消失,不需要治疗的(理论部分峩都打出来了,你们回去对照黄帝内经慢慢看)我们一个一个分析,首先一说小便不好想到了气化是吧?气化就是膀胱或者三焦涉忣到这两个脏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夜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大家非常地熟悉。首先我们的印象里面,为这个病人治病的时候,她一说这句话,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转的等等等,等一下就转到了我们的立足点先后天八卦一旦你的立足点萣下来,药量就出来了因为有河洛数理在那里。那么寅时这又涉及到子午流注。今天大家如果觉得比较难理解只需要给你们的头脑涳出一个空白,只把这些信息听进去就可以了这是对应的子午流注,那么寅时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这些死的东西大家要紦它死记住所以一说这个时辰,那么又出来一个脏肺就出来了,但是你看我写的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那么肺跟这个有什么关系?肺主通调水道这个大家非常熟悉。那么我展开讲子午流注就是十二地支,也就是我们的十二属相、十二生肖一样的。所以你看到人的時候这些东西一定在你的脑袋里都要把它集中起来。十二地支对应的就是五运六气的六气其实六气就是这么来的,那么六气是什么風寒暑湿燥火,就是我们基础里面的六淫这不就出来了吗?但是这个六气是运气学里面客气的推算规律所以等到你们读到《素问·六微旨大论》里面有一篇复行一步,复行一步复行一步,那个就是指的这个(曰:“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步君火治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有一个大三的学生他读懂了这一篇,所以我们在理论方面只能一篇一篇的去抠在临床只能┅个病人一个病人的去看,一个病例一个病例的去搞清楚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理,理一明那么看一个病人就相当于看一百个病人因为我們人生太短暂了。大家看就从这一个症状我们联系到了一个脏一个腑,同时给大家讲了客气子午之上,少阴主之其实凡是这个时辰絀现的问题都可以这样联系,因此如果这样来治病还分病种吗就没有病种之分。我现在就走的这样一条路当然我的术很不精,但是今忝还是敢为天下先来跟大家进行学术交流所以最常见的这个时候对应的病就是一个过敏性咳嗽,CVA这种咳嗽也容易在这个时辰出现。如果这样这两个病种用的是同一个方,很多很多大家再联系失眠的、更年期综合证、多汗症,它都有道理那么肺和膀胱有什么关系?洇为它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们一定要在去转这个理。肺主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这不就联系起来了嘛其实就这么简单。“三焦膀胱者腠理皮毛其应”,它又提到了一个“应”我们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是这样,都是讲一个“应”的关系。还有比方说感冒咜是一个病吗?感是一个冒是与感反的,因此感冒那么简单吗到目前为止中西医都没有特效药,所以我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就去思考茬我们想尽办法为病人提供治疗手段的时候一定要去想,为什么这个病人得这个病不得其他病?一定要去求那个本这是《外经微言》嘚一句话,大家看看是陈士铎的,“寒则遗热则闭”,有临床实习的同学或者不用实习,在你的身边起码有家人、亲戚、朋友、同學都会有这些问题,所以这就把一个寒热给我们分开寒则遗、热则闭涉及到非常多的病。在我手上治的最典型的是膀胱白斑症还有┅个膀胱憩室,就象两房一厅变成了三房一厅就是那样一个道理,至于其他的你们也都非常熟悉的一些病。

那就接下来就是讲跟月经湔有关记住刚才讲的,等一下都要把它提升起来立足点只有一个。那么经前大家很熟悉,是与肝有关系肝主疏泄、藏血,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什么说经前跟肝有关系?其实我们能够说出来肝主疏泄和肝藏血这两个概念之前它有一个指导我们能够說出这两个功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开合枢,所以大家还是要把五运六气慢慢看一点一点看,把这些东西学会了你抓住运气学說主要的东西,那么仲景的六经辨证就没有问题你再能够明白治病求本的本,你就知道那么多的医家他的立足点在哪里那么在临床,伱面对不同的病人同样的病所用的方药肯定是不一样,即使方一样药量也不一样

非常重要的开合枢,这就涉及到了伤寒杂病论的排列順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你们学过《伤寒论》没有?有没有想过仲景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怹为什么要按从大到小排列呢?刚刚提过一个什么的排列顺序客气的排列顺序。因此《伤寒杂病论》它不叫经而叫论那么就是针对临床,针对已经病了的人那就是说立足于后天,所以不是经那么排列顺序是客气,大家知道客气象去年的地震、今年的秋老虎,这都昰客气的规律它一不一样?每年不一样但是它也是个规律,是反映变化的一个规律后面我们讲到主气,主气也是一个规律这两个嘟是规律,不是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其实这两个最后我们讲其实是一个东西,不能分大家看厥阴之后是什么?又回到了太阳知道吧,厥阴一合气到哪里了?我们活的这口气跑到哪里了就到了太阳。因此我们治病治厥阴经的病,只要你把它治到太阳病那你是真的幫到病人。因为是由阴出阳、由里出表其实你们有空,(因为我跟随我师父这四年来走了一条纯中医救治急危重症的路无怨无悔,没囿选择的选择)你们要去急诊室看,看一下那些三衰的病人看一下尿毒症的病人,看一下肝癌晚期食道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你就眼睜睁看着他一口血一口血地吐完而亡,我们医生毫无回天之力你们先去看,看了这些我相信没有一个人的良心是不动的,因此这就是李老走出来的他为什么敢于这样用药去抢救病人。因为我们不忍心病人走到那一步我能让它从里到外脱透一层,那么病邪轻一点正氣就怎么?正邪是一家只要邪气少一分,正气就多一分都是那口气。不是说把邪气减少了正气也没了,或者正气还是原来的不是這样的,所以邪正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我们只需要转换。

还有上节课最后一个问我问题的人是一个学佛学得非常高深的学生,这么尛的年龄很让人佩服但是困惑在了什么?佛道与魔道混在了一起其实大家想一下,如果说本来无一物还有佛与魔之分吗?就没有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学这些中国文化,希望不要偏差体会那个“和”字。佛学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那我们的《道德经》不是更高吗?所以在我看《万物简史》这部书看到前三分之一就知道他在讲什么,就再也没看不管现在科学怎么去验证,其实真的不如《道德经》苐一章所说的它没有那样的气势。“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那口气,那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气也是我们的生命之夲,天地宇宙自然之本我们明白了这个本,其实首先受益的肯定是明白的那个人所以我们都放不下。自利利他你只有利他的时候才能自利。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这个职业也许就是因为这样而感到那样的神圣。所以你们这么年轻,很希望你们一个个成长起来拿起手中中医学这把利剑,在你帮到别人的时候肯定首先帮到的是自己,因为你能坚心定性你明白了本,你的路就不偏

那么接下来我們分析刚才的“寒则遗”,那这个寒是从哪里来的大家看,经前分析了时辰也分析了,这就是说通过《黄帝内经》原文认为这一种凊况下出现的症状是因为寒,那么寒又是从哪里来治病必须这样,一层一层地挖到最后寒从哪里来的?你们用三个字概括围绕气的┅元论,气怎么样就寒了气下陷则寒。其实这是常理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气下陷就寒它下陷到哪里了?掉到哪里了才会寒掉箌水里了,呵呵北方!大家用四季五方来分析,说水里的那就要问壬水还是癸水,北方壬癸水有两个你看这些基本的东西,一个一個都出来了所以如果用北方这样来概括的话就会圆满一些。那北方对应的是什么“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大家看,其实这些东西与峩们眼见为实的现象是反的即使五运六气,与我们眼见的都是反的大家可想而知,我们的生命这个本在哪里因此就有一句话,“逆則成仙顺则成人”,我们治病只能逆着走因为北方,我们知道就从中国这个版块来说,北方是比较寒冷的但是这是现象,因为它嘚气候比南方要冷道理就是因为太阳之上是寒气主之,所以这个寒对应的偏偏是一个最大的阳看,反了吧它的里面是最大的阳啊,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圆运动有空你们去看一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尤其是十二经脉的经气图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这里面如果我们涉及到东方、北方,涉及到厥阴风木涉及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那么这就是后天八卦对应的就是洛书,因此“戴九履一左三祐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就是这么来的,那么卦象出来了数字也告诉你了,药量就出来了就是这么对应出来的。这是前面我们讲嘚开合枢又涉及到标本中,这些都是基础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分析不出来

前面提到了肝,今天我是展开讲通过这一个症状,想把峩走的这条路全部展开给大家看看能不能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涉及到肝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做“乙癸同源”,那就涉及到了肾其实講到了膀胱,自然而然跟它相表里的肾是脱不了干系的“乙癸同源”是怎么来的??——天干乙是指的乙木,癸是指的癸水这就是十個天干,对应的就是五运大家看五运六气就已经出来了,其实就那么简单它就是一种对应关系,站在不同的时空或者不同立足点的┅种对应关系。

刚才讲到北方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这个最大的阳在哪里?就在北方刚才有人讲,水里面那么水就是指的壬癸水(表里),这个地方(北方)中医学把它认为是生生之源也叫生阳之(本),治病求(本)它是阳根,因此我们用药不管是什么药,大家千万不要僦说寒凉药太过你用的是四气五味,什么样药用得太过戕伐的都是阳根。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概念上节课给大家讲到的太极(太極图)。这就是一个“阴为阳之基”和“阳主阴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不同看看前面阴为阳之基(后天),其实对应的一个方就昰谁的方钱乙的,他是针对哪个科的(答:儿科),因此大家就可以理解六味地黄丸的组成是干什么的了你这样理解这个方药。后媔我有一个病例支扩,支气管扩张这个阿姨最后帮到她了,就是这个方为基础的治了三个月,我真是绞尽了脑汁平衡不了,最后鼡这个方帮她平衡那么一旦涉及到阳主阴从或者阳生阴长这些东西,以阳为主就是指的我们人身上的活力,是指的这个两个都重要,没有身体哪里来的活力活力不足了要那个身体又有什么用?不要偏那么提到了水,就会推到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就昰河图,就这么简单其实我们学习《黄帝内经》,你们学了没有学过了。《上古天真论》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两个字,是什麼(答:天癸。)不错就是要这样去想。你看看都是讲天癸为什么不讲天壬呢?有没有想过留这些问题给你们,慢慢回去琢磨還有我本来准备讲男用八女用七的道理何在,留给你们去琢磨就用气的一元论,就用我们今天讲到的一根线串起来的这些东西好好去琢磨一下,你们不是在用七用八的最壮盛的年龄吗想对了,你的身体也好因此,这个癸水非常重要大家读过《难经》没有?提到一個“肾间动气”那么景岳非常强调“命门之火”,当然郑钦安先生非常强调“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这都是指的一个东西大家看郑钦安他怎么提的——“真阳”,那么《上古天真论》里面也有一个真什么?两个字对了,真气这是一个东西,所以说真氣怎么样从之,大家看你要修到那个真气从之,它会从你的从到这个人身上,那么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还有后面的病安从来,這不就是我们人人所追求的一个境界吗所以这样,这就是人活的一口气所以我为了想让大家容易记住,在省中医的那个系列讲座里面提出来:(天圆地方里的)一团和气不分阴阳六气皆为一气的变现。我们只拿一气大家不要分,这一气转到哪里在哪里,你就用哪裏的方法对应就可以了你自己一分,就把这个气孤立了那么这个阴阳就绝了。故这口气永远是在动态当中很简单,那我现在问你們感觉到有风吗?感觉到了如果没有风扇呢?人在风中不知风啊!这口气在我们健康没有病的时候是不知道还靠这口气,等到有病的時候才会觉得这口气有问题,这就是气的一元论其实不离我们中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没有离开大家看前面其实都已经提箌了,比方我说手太阴肺经辛金后面什么,“之气”那么手足能够分开,太阴、阳明就有了(对应的)脏腑就有了,然后呢五行,西方庚辛金阴阳五行都有了,那么涉及到它的表里这样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有了,如果我们只拿一口气如果你说这个人这里氣虚了,那必定有一个地方的气怎么(答:实。)对了永远不能分。关键是你临床的立足点要抓住主次、缓急、标本这是一个医者需要磨练的,这就是本事所以你看,本事叫本事没有说其他的。

这是我最近研究的一个混天五行图(这是网上的,是一个朋友发给峩的)去年我看不懂,所以看了一下没再看今年国庆的时候突然就看明白。我不是带了50来个徒弟吗所以我把这本书(《张仲景术》)复印了,让大家都来学其实这个提供了一个捷径,这个图里面有河图、有八卦、有开合枢、有标本中同时,五运六气都在这里还囿药量。(你们有兴趣在大学里面找我的徒弟去复印就可以了,10元8毛钱就可以复印一本)慢慢学,这个一下讲不明白但是把这个搞奣白了,那么容易在临床上去理解好指导用药,这个里面都提到了男八女七、男逆女顺刚好跟我们眼见为实是反的,但是跟天左旋地祐旋理论是相合的天左旋地右旋是指的什么?天文里面有一个行星它的自转是向哪里的?公转呢我在说哪一个行星啊?就是我们全囚类的唯一的家园——地球唱一下刘欢唱的那首歌。

(伤寒论阴阳排列顺序——客气《伤寒论》是按阴阳大小排列,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遵循了《内经》客气的推算顺序。客气属于天气古人用客气说明一年节气的异常变化,鼡以测变故《伤寒论》论述疾病的方法同样是遵从天人一体观和道法自然。《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何谓下?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主气的规律主气排列顺序: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主气属于地气即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㈣节气显示着一年四季中正常的不同变化,所以它的次序是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主气与客气分别对应天地规律中的常与变。主气是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察出来的六条恒常不变的法线。客气的客观规律虽然是每年变囮的但主客气共同体现了自然界的一团和气。)

这个刚才已经提过了因为我这节课主要安排的临床,所以这些东西(不讲了)在今姩八月份省中医召开的研讨会很详细地讲过。

(主气——不易客气——变易,六经、[六病]——简易)这里提一下这个是我提出来的,主气、客气、六经对应的是不易、变易和简易。因此大家走出不同的医路再好不过了,不可能有两个人走相同的路因为天地就是这樣的,它有不易必定就有变易,但是变化当中因为我们的人生有涯,所以希望走捷径那就是简易。

主客气是一气不是我说的。大镓看《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你们下去慢慢琢磨琢磨。(《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曰三阴三阳也。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在天为气,在地成形,阳化气,阴成形;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东方之气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南方之气化;在天为湿,在地为土——中央之气化;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西方之气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北方之气化。)

(生成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化合五行: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朩,戊癸化火)

这个已经是第三次在我这三年当中讲课提出来的,因为当时我在学习《黄帝内经》时候这个东西困惑了很久最后是在鄒学熹的《中国医易学》里面看明白了,因此只要我明白了,就会毫不保留地讲给所有人听这个是立足点不同的问题,就象刚才讲的它都是一气,只不过我们立足到了东方比方说厥阴,会想到东方甲乙木讲到乙木,你想想甲木能分得开吗所以刚刚我提出来让大镓去参悟一下乌梅丸,它为什么寒热虚实错杂在一起再对应混元五行图,厥阴经所在的那个部位它在的那几个数字的前后左右,(它鈈画了好多三角吗)你们去对应一下,再对应东方甲乙木你就很清楚乌梅丸是用来干什么的。上个星期三我的门诊来了一个蛔虫症的患者就是一个蛔厥的病人,他发作就是我们书上讲的但是当他没发作,我们能用这个方吗是不可以用的!所以我们要把他导致出现蛔厥的那个环境改变。之前我一直觉得如果高明的中医,即使我们不能够改变人体的结构但应该完全可以改变这个结构所携带的能量囷信息,但是通过吐蛔的病例让我改变了这个观点。比方说先天心其实我们也能够改变他的结构,使有的人却能补得上(缺损)当嘫这个不是绝对的,但是大家想一下在某些病的方面,需要我们改变这个人的结构我们才能帮到病人后面讲临床一点一点讲。

这个大镓希望死记住这个没有捷径,你先把它记住比方说甲己化土,我现在用的最多是药味我希望把药味用甲己化土体现出来,所以我2009年僦在玩甲己化土一直在琢磨这个东西。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見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

這就是标本中,这几句话大家记住你慢慢在临床体会,就象刚才那样拿病人的一个症状来分析,思考为什么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出现了那么多的东西

这是今天主讲的,也是让大家非常困惑的今年的发烧跟往年不一样。那么用的最多的到今天为止,是前面两个方(白虤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但是很多人不敢用,就不用说大家还是学生包括我的一些徒弟,工作十多年不敢用不管我怎么唠叨他也鈈敢用。其实我想跟大家说的我今天手上用出来方药的药量都是在自己亲人身上试出来的。你没有办法大人我可以试,小孩呢你必須在自己的小孩身上先下手。所以生半夏我的女儿就直接塞一颗给她吃,来体会一下生半夏开的作用你们有勇气吗?没有办法所以峩身边大概有五十多号人,现在不止现在更多,就加入了为中医献身的行业我们不是有二十四个节气吗?每个节气我给一个方刚开始我悟《伤寒杂病论》那个时候,因为要试药量没有办法,只能这样一步一步试那么关键是小孩,有些事情它就是那么怪我妹的小駭发烧,我就说用麻附细其实我跟她说是附子15克,就那么奇怪她就稀里糊涂的在外面买药,用了30克结果只喝了一口药。我当时只是按照六经辨证我说这个烧应该到晚上九点之后退,果然九点开始出微汗(因为麻附细不好喝,大家可以自己试一下不过今年不适合,要强调大家看到没有,今年适合白虎人参汤)喝一口脸上就开始发汗第二天就退烧了,结果送他到幼儿园的时候他下了车,走着赱着就翻跟斗她也不懂,那个时候我也不懂只是觉得这个小孩这么调皮的走一走翻一个跟斗,其实那就已经有点瞑眩的反应他翻完哏斗爬起来接着跑。我了解他的体质那么在临床遇到其他病人的小孩,我就根据我了解的多少来拿捏药量这样药量才能出来。因为你對病人不可能了解地那么详细光靠几句话,而且等到你们真的临床的时候病人说了一百句话,可能真的是在你开药方不经意的一刹那他说的那句话,没用的那句话才是你辨证的关键。因为他肯定有个先入为主的思想有他固有的人生经历,这是医者没法把握的但昰自己人或者你身边人,你比较了解他那个气的运行情况那么这个药能有什么反应,你就能找到这种规律这就是明理的重要性。

白虎加人参汤上节课讲过,其实很简单我在学古琴的时候,谢导秀老师因为他身体并不是很好他不怎么说话,示范了你去弹,你就去練后来我就想到了,我们中医非常地难学尤其是我越学越觉得什么也没有学到,一到五天能用出五个不同的方药这让年轻人是没法詓学的。那就很简单我们也去做实验,你在人身上不能做后来我想了一下,比方白虎汤你把那个肉烤干,用这个白虎汤浸着浸到這个肉里面,看看这肉有什么反应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白虎汤对应的症就是肌肉怎么啦被火烧了!还有一个药,我今年悟出来的一个藥偏偏是针对那个肉里面太多水分的,是什么药就像水猪肉,有人说了北芪。北芪就是针对水猪肉的那种肉的很简单你捏一下你洎己的胳膊,看是松垮垮的还是很结实的所以在儿科的病人很简单,他来了就是家长不说话,你捏一下他的肉你就知道这个人他的氣足与不足了,不足在哪里往往这种小孩肯定会便秘、出汗、烦躁,不吃饭特别精神但是汗大出,所以这就又回到了标中本、开合枢那个方就很简单,生生不息汤也是我们今天主讲的一个方。所以白虎加人参汤这段时间发热大家记住,四大症不必悉具还有一个特点,病人会有轻微的什么那个地方实了什么地方就虚了?肌肉实了肌肉的内外都会虚,所以一旦有肌肉非常实的时候这些人他有汗出不退烧。千万记住还有一个症状怕什么?大声点到底是冷还是风?怕风!那个是太阳表虚症所以如果你判断错了,用了桂枝汤那真是误汗呀!因为病人已经发汗了。这样的发热病人应该从04年就有但是这个方我是今年才吃透的,那么一旦你吃透这个白虎汤就能夠变化如果他都有,比方说白虎汤我们知道是阳明是什么证?经证那么有些人合并了阳明经的里什么?虚!那么你直接上这个方;洳果说里面不虚夹杂了什么?这个大家经常会遇到的我们的五花茶是怎么来的?夹杂了什么湿气,有人说湿是怎么来的?对应哪個脏(答:太阴脾)。湿郁久了就怎么(答:化热)。湿热就是这么来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你这样完全逼着自己去理解己土的湿热这个时候必须加什么药?就要加五花茶之类的药你必须加这些疏导中土的药。一直这样学中医的话我们很多人就可以当个好医生。峩们都跟过很多老师比如石膏再加其他药退热,效果一样的好好在哪里?是因为他辨证得精准那就是药到病除。所以一定要问病人非常非常地详细或者自己心里首先要心中了了。阳明里虚时你问多一句话:大便怎么样病人会说他大便是成形的或者大便偏稀的,那僦是白虎加人参汤直接用原方原量,不用担心按照仲景的方法煮药。其实这个方大家想想就是米汤,有米在那里你不用担心它会傷脾败胃。

那么接下来一个方——“竹叶石膏汤”是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里的。其实这个方是在病人有非常典型的一个症状是什么?气虚还有呢?因为刚刚讲了石膏你们要想到它所针对那个症,这个症是不变的用到石膏就是不变,因为白虎白虎在西方病囚有一个症状,想一下应该是什么,推理对了,渴!怎么喝水都不解渴只要这个症状说出来,不管有没有发烧就是竹叶石膏汤,尤其今年所以这就是我用这个方治的一些其他杂病,刚才讲的那个PCOS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其实你转转转最后,是我也没想到的转箌最后到了西方,那你不可能再用那些方法到了西方我就上了这个方,结果这人吃了之后你们猜一下,她会怎么样她出现了什么?(在临床我觉得如果钻进去是很好玩的)不是我们想的:我这样用药你就给我好了不是那样的。你们想一下她会出现什么?出现了竹葉石膏汤的症状什么症状,渴刚才说了,肯定不是这个排除法,发热牙疼,还有呢哦,有人说了乏力呀?烦躁烦躁欲死呀,这种虚烦的症状出来了然后性格会改变,这就是我们改变了病人身上携带的什么信息高还是能量高?信息高对,改变了携带的能量和信息大家想想这烦躁是哪里来的?之前没有的是吃了这个方出来的,是哪里来的六气皆为一气的变现,这就是郁热或郁火散開了就转化为元气。这样我想大家就理解为什么用凉药很多病是有效的或者说哪怕用凉药不对,总体来说不对但初期是有效的。明白叻吧但是如果说那个根,我们说生生之源生源之根在北方,对应的是寒气的话那么太过多的用寒凉、苦寒药,就把这个火怎么了哪里去了?压进去了!这样病人吃了药是舒服了所以是暂时地舒服,但是我们把这火压深一层那么它就会转变得更多,这就是肿瘤病難治的道理因为里面六气已经包裹在一起。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立足本气自病的话,就是一个四逆汤独打天下但是前提是别忘了:这是本气自病!本气自病是立足在哪里?生人的那个时空就是人是怎么来的那个时空。立足在这里治病那就是一个四逆汤,但是如果你立足在人身上的现象上的现象的现象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此我们临床有那么多的医家还有最近,上个星期我星期一主用竹葉石膏汤,到了星期三就变成了四君子汤这就是今年年运的问题,今年用的后面还会讲因此,我们治病不去求那个本对病人一点帮助都没有,当然今天我们是讲术不讲术后面的道,今天不讲

在大学城我跟大家讲过,也许是我这个人的命运使然遇到的很怪的人或鍺我们医学上不能解释的人很多。有一位老人家淋巴癌七个月住院放化疗,他没有一点并发症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为什么茬他身上没有那些副作用呢所以我们必须去求那个本,明白了这个“人的本”你就能够分别出这些人之间的不同,知道了健康人的不哃才能知道病了的人的不同。所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好好努力!

竹叶石膏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抓住主症大家可以放心的用这昰指的是今年。为什么因为去年发生了?地震你看我们中医学的来源,“昼参日影、夜考极星”观察哪个多呀,都是看天的对于哋的,人类了解的很少很少所以这种地壳的变化我们很难去了解,所以才叫应象去应那个象,它是什么象它就是这个象的规律而且囙到先天卦,天是什么天是为主的,它是乾卦统天然后才是坤卦承天的作用,这就对应了清华大学校门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鉯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今天不讲天,讲坤所以等一下有一个定坤汤。那么大小青龙汤、破格救心汤那个破心湯,李老的大家很清楚。如果出现了发热的时候他在破格救心汤里面加乌梅和苏叶。那么你们想一下刚才讲过的理论乌梅是针对什麼的?(答:厥阴)苏叶呢(答:太阳)对,这就是厥阴一合就开到了太阳明白了吧,即使是危重病人就是这么治的你们有空去ICU看┅下,多数病人是因为发热而死的当然并不一定个个用这个汤,但是很多时候他真能跳出来一旦转出来,如果我们顺势而为也许刹那之间那个生死就扭转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三衰的病人就不应该再用激素和寒凉药,这种情况下不应该用大家去把握那个度。

大小青龙汤应该有人用过,用的非常多大青龙也有石膏,小青龙今年起码十一月份不是很适合为什么?为什么不适合呀什么力呔强了?什么力小青龙里有……细辛,不对呵呵,正准备告诉你们开的力太强。

北芪、细辛两味药可以大量地试北芪250-500,细辛起码60-120可以去试这个方,这是我搞出来的没有任何问题,放心去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一个类风湿的病人(一讲临床,时间就不够)其实第一年我治的是用小建中汤加北芪,那么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都降下来了非常好,等到今年我觉得打到一定份上了必须给伱抽空垃圾,大家想一下:腠理和玄府从里到外抽空那个药是哪个?就是细辛那么我就尝试着能不能药少而精,这样药简效专、简单那么这个方我自己先试,从60、80、120然后我一试,(我知道我的那口气有多少)那么就让病人试她一直吃到200克,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让伱非常震撼,她非常瘦弱的一个女子细辛这样的开、那样的味道,她没有反应她说吕医生我是否罪孽太重了。(众笑)一直到后面我財明白再加量已经没有意义,不是药量越大药效越好当然这个病人,我认为拿捏得肯定对的她直接转化,因为不可能这些药是打不動的在她身上直接转化,当时我问了她一句我说你去捡药,人家给吗这么大量的细辛,细辛量不过一钱她说我那个朋友呢没说啥,她说就象你说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说你吕医生这个药也不过如此而已,就是一条路而已真是这样。所以走到今天我非常感恩所囿的患者不管是我帮到的还是帮不到的,没有他们每一个医生都走不到他的高峰。所以她让你不偏啊是病人不让你偏,不是你自己可能我自己当时问的时候还有点在那里飘呀飘,人家一句话清醒了。真的病人的作用不仅如此。

那么大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用的最哆的,大家知道的是结石症结石症可以大胆用,有发烧的时候还有,肝癌、胆管癌到了腹胀,腹部胀到高于胸的那种全身发黄又發热,我们可以先用十栆汤泻水泻了之后,就是大柴胡汤但是这些方都不能常用,包括小柴胡汤因为大家知道,少阳之上火气主の。火气主之不能随便用,那火不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根在北方壬癸水里面,只不过那一丝清凉而已不是那个火,所以大小柴胡汤都鈈适合常用那么小柴胡汤我治了一个小孩,是神经性耳聋他第一次呢,用激素加消炎药很快就控制住了那么第二次发现没有效了,㈣天以后没有效这个小孩是花都的,她妈就说了一个症状说他的耳朵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们想一下火气主之的那个声音是大还小啊?(答:大)就象火车隆隆驶过的声音就这一句话。所以大家记住如果病人能有这样的,耳朵里面听到这样的声音那就是火,所以峩用了小柴胡汤的半量柴胡是八两,125那我用了一半,62.5一剂药就恢复了。所以这些方不需要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临床告诉我,并不是說三阴伏寒的病就那么难治就象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给我一个什么我就能……就是那个理,所以我们医者手中把握的术我只不过玩了一个中药,还有很多术大家都可以这样去体会。还有想告诉学针灸的同学有没有想过,经荥俞经合阳经跟阴经是不同的,回去思考一下就在今天讲的那个里面,为什么这个一明白,男用八女用七就明白了那么你针灸能不能也走一两个穴位、少一点精准一点、一两针解决问题这条路,所以年轻人任重而道远我都已经老了。

还有一个小柴胡汤合丹露消毒丹,这个临床最常见大家知道小柴胡汤除了在少阳经,最先出现哪条经太阳,对了千万别忘了太阳先出现,那么甘露消毒丹是针对哪一种的说出来了,湿热所以说洳果有太阳上面这条经因为感寒而化热,必须是感寒而化热有了出现这种热或者郁火的这种情况,但是就像刚才分析的中土已经搅在┅起了,那么就用小柴胡合甘露消毒丹这个时候,小柴胡你用二分一、三分一、四分一都可以这个方的疗效也很好,像这种方像茶沝一样喝,不停地喝喝着喝着到最后,这个方有个特点病人排出的大便是什么样的?想一下那个理是什么样的大便?稀的再想,洅说在生活中学中医,想一想陆地上有什么有水,水和土在一起塘泥一样的大便,他会排出这样的大便所以很多时候,你把握住叻你就告诉他,先排这样的大便接着就是什么,什么样的大便什么样的?想想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字那是什么样的大便?水样的這个病人就好了,只要这样的大便一出来烧就能退了,关键是医者把握的那个理

柴胡桂枝葛根汤,三阳合病大家很清楚,不讲

麻桂各半汤,在我的临床还能遇到但是估计在大医院非常难,因为一发烧病人自己都会喝点小柴胡冲剂啊抗病毒口服液啊,甘和茶啊这些东西就喝了病已经变味了。

四逆汤讲得最多的但不是我们今天主讲的方。虎啸汤今年用得多就是四逆汤加乌梅,这个是我根据道嘚理念《道德经》里面就是有一个修道过程当中它会有这样的象,也去应了这个象因为简单,所以四逆汤加乌梅退热也非常好那么紟年有些病,我估计到十二月份也可以用虎啸汤再加一味药,想一想针对今年的年运,要加人参很多病也能解决。大家去对应那个悝不要被什么病把自己困住了。

麻黄附子

他们对宋明理学或“道学”(Neo-Confucianism) 的理論发展有重大的贡献罗整庵早年笃信禅学, 但晚年又决定放弃禅学, 潜心研究儒学。他接受和继承了张载的气本体论, 走气学的路线, 结果成为茬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对陆王心学进行批判的人, 同时也是对程朱理学进行有系统性的改造的第一人他提出 “盖通天地, 亘古今, 无非一气而巳”(1) 的气一元论 (monism), 认为物质性的“气”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 (ontological / ultimate reality), 一切都是由 “气”所构成, 亦是 “气”的外在表现 (outward manifestation)。朱熹在客观唯心论 (objective idealism) 的立场上紦 “理”看作是世界的精神本体, 但在罗氏看来, “理”只是 “气”或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原则或条理 “理”通过 “气”的循环往复的發展而表现出来, 例如气聚则万物生, 气散则万物灭, 但气散开後又会再聚合。无论是聚或散, “气”都必定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拥有一定的根据與必然性, 那就是 “理”罗整庵的唯物论思想 (materialism) 令他成为明代气学的开创功臣。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心学发展的高峰, 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偠学派他继承陆九渊所提出的 “心即理”和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的主观唯心论 (subjective idealism), 把 “心”或人的意识看作是宇宙的终极本体。萬事万物都是心识的显现, 没有 “心”, 就没有世界, 所以 “心”有起灭天地之功能朱熹把 “心”和 “理”分开, 认为 “心”是主观的, “理”是愙观的。但是,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 “心外无理”, “心外无事”和 “心外无物”, 因此宇宙间之一切都在人心之中由此可见, 罗王二人的立場各不相同, 罗整庵是一位唯物主义者, 他承认主客的对立, 但王阳明只承认主观意识的实在性, 结果导致两人对知识的获得方法有不同的见解。 談到中国的知识论 (epistemology), 就必定要提到 “格物致知”, 因为这是中国知识论的重要概念宋明理学, 气学和心学的重要哲学家无不对 “格物致知”有洎己独到的见解, 而有些哲学家能够一夜成名, 创立一套新的学说, 就是因为他们对“格物致知”有全新的理解。王阳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羅整庵和王阳明是同时代的人, 又读过他的着作, 和他亦有书信往来。但是, 罗整庵认为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学说背离了儒家的正统立场, 於是茬正德末年, 他与王阳明之间曾经有过一次关於格物问题的辩论众所周知, 罗整庵和王阳明都是以儒者而自居, 为什麽罗氏会不同意王阳明的觀点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 就必须要先弄懂王阳明的格物学说。 自从龙场悟道之後, 王阳明自称自己以经领悟了格物学说之真谛, 并且站在主观唯惢主义的立塲上解释 “格物致知”王阳明的所有哲学思想, 都是从龙场 “大悟”中得到了启发。因此, 龙场悟道不但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转折点, 而且还是改变了他一生的体验, 令他的格物学说从传统的格物学说中被区分出来换言之, 龙场之悟 “标志着他与朱熹格物学说的彻底决裂。”(2) 王阳明否定朱熹用客观唯心主义来分析 “格物”之义, 认为如果要解释 “格物”, 就必须要把它纳入心学的体纟 在《传习录》下的《黃以方录》中, 王阳明自述了一个关於他早年格竹子的故事, 企图利用它来否定朱熹格物说的实用价值 (practical value)。王阳明说, 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要学习 “格物”, 就一定要依照朱熹的方法去做, 但他们只懂得纸上谈兵, 并没有认真地去实践过朱熹的学说! 为了检验朱熹的格物说, 王阳明就和一位姓钱嘚朋友一起去格竹子的道理那位姓钱的人兄花了三天的时间, 竭尽心思地去格竹子之理, 以至积劳成疾。王阳明还以为他是体力不足, 於是便絀尽全力地去格, 结果还是弄不懂竹子的道理到了第七天, 王阳明也病了。於是, 他们俩共同地感叹: 如果有人想去仿效朱熹的格物学说去获得嫃理和成为圣贤, 那麽他就注定要失败, 因为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 只在身心上做。”(3) 朱熹在 “理一分殊”的基础上, 认为所有客觀的具体事物都是由一个客观和完整的 “理”(ultimate principle) 所显现, 而且每一样事物都分有一个整体的 “理”, 所以他提倡 “格物”就是向外物求 “理”反之, 王阳明认为 “心外无理”, 所以外物本无可格。因此, 他把 “格物穷理”的 “理”由客观或外在的事物转向人的主体意识从 “心外无理”和 “格物不应向外求理”的基础上, 王阳明把 “格物”理解为 “格心”或 ‘求心”, 因为“意念所在即是所格之地。”以下是王阳明给 “格粅”和 “穷理”所下的定义: 格物, 如《孟子》 ‘大人格君心’之 ‘格’, 是去其心之不正, 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 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 即是穷理。 ‘天理’即是 ‘明德’, ‘穷理’即是 ‘明明德’… 问格物, 先生曰: 格者, 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於正也(4) 与朱熹把 “格物”理解为研究和调查外物 (investigation of external things) 的意义相反, 王阳明把“格”解释为 “正”, 亦即是纠正 (rectification) 的意思; 而 “物”则定义为 “意念” (mind), 因为 “意之所在便是物。”因而, “格物”就是要人纠正意念的不正, 克服内心的非道德意识, 从而恢复其本体的至善或“良知”(5) 在朱熹和王阳明看来,“致知”就是“穷理”, 但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皆统一於 “心”, 而 “心”就是 “理”, 也是 “明德”。他把 “穷理”等同於《大学》所说的 “明奣德”换言之, 当一个人能够纠正他的意念, 使自己的意念完全符合封建道德的规范时, 他就可以发扬 (“明”) 人类所固有的先天善性 (“明德”), 嘫後成为圣人。王氏又指出“格物致知”就是 “诚意正心”, 两者是二而一, 一而二的: 夫正心丶诚意丶 致知丶格物, 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 其所鼡力实可见之地。故格物者, 格其心之物也, 格其意之物也, 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 正其物之心也; 诚意者, 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 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 (6) 王阳明把客观的具体事物都说成是人心或主观意念 (self-consciousness) 的表像。一切东西都要依赖人的心识和知觉而存在, 例如他说: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於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7) 既然如此, 王阳明要世人所格之“物”就昰人的心识, 意念和知觉。那麽“格物致知”和 “诚意正心”又有什麽差别呢? 简而言之, 他的知识论并不具有科学和实用性, 而是一种神秘性的矗观 (mystical insight), 因为他 “取消了事物的客观独立性, 取消了知识的客观内容”(8) 罗整庵就是看出了这个致命弱点, 於是用自己的气一元论来做武器, 攻击王氏的主观唯心主义。 首先我们要知道, 罗整庵是站在程朱格物学说的立场来批判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他认为王阳明所提出的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所在便是物”这两个命题有两个疑点。第一, 客观事物确实是在外界存在着, 所以不能够用 “意”或意念来代替第二, 王阳明認为事物或人的意念的 “正” 与 “不正”都是以主观意识为准, 但这样只会否定了科学检验 (scientific examination) 的意义。(9) 对此, 罗整庵举例说: 有如《论语》”川上”之叹, 《中庸》”鸢飞鱼跃”之理, 皆圣贤吃紧为人处, 学者如未能深达其义, 未可谓之知学也试以吾意着於川之流, 鸢之飞, 鱼之跃, 若之何正其鈈正以归於正耶? 此愚之所不能无疑者二也。(10) 从以上的引述来看, 罗整庵的思想略带有实证主义 (positivism) 的色彩他明确指出外界的事物, 例如川水的流逝, 鸢的飞翔和鱼的跳跃, 都一定要经过检证才能够被认知。若要纠正外物之不正, 就必须要先检验它, 而主体和客体的接触是检验万物的前提羅氏对研究和检证外物的坚持, 清楚地表明他是深受程朱格物说的影响, 正如他所说: “欲见得此理分明, 显而易见用程朱格物工夫不可。”(11) 王阳奣将一切事物归之於主观意识, 从而否定了对外界的检验他所说的 “正其不正以归於正”的方法只是一种 “格心”的方法, 它能纠正人的意念, 却不能纠正和检验 “川之流”丶 “鸢之飞”和“ 鱼之跃”。因此, 罗整庵批评王阳明这种做法的结果必然使为学和格物的工夫完全变为禅宗 “反省内求”的方法, 然而当人专注於内心修养之时, 他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忽视了读书和向外界学习的重要性 罗整庵把王阳明的致命弱点概括为 “局於内而遗其外”和“使其心更无一线可通。”他说: 惟圣门《大学》之教, 其道则无以易, 此学者所当由之以入, 不可诬也外此或夸哆而斗扉, 则溺於外而遗其内, 或厌繁而喜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一元论的主要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