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运的意思荣佛是什么意思啊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屾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芉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又称“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是佛教的重大节日之一,其内容为供佛齋僧及超度先亡旨在继承与发扬慎终追远、孝亲报恩之美德。

寿光慈化禅寺全体僧众秉承佛制于2018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进行結夏安居,并将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这一天举办《盂兰盆法会》届时将藉着“供佛、斋僧、普度”的功德力,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屬得出三涂之苦;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亦能拔济我们累世父母,利益冥阳两界众生

为成就大众『孝亲报恩』之善愿,本寺谨定于農历七月十五庄严壇场,敬献果馔啟建《盂兰盆》报恩法会。届时恭请『上正下道』法师率六众弟子于大雄宝殿虔诵《盂兰盆经》施盂兰盆供。

参加方法 1、供钵:200元/份 2、供斋:如意斋:300元/份 罗汉斋:1000元/份 上堂斋:2000/份 3、供僧、供花果、供水、供灯:随喜发心。 可随缘寫牌位荐拔牌位:500~1000,消灾延寿牌位:500~1000小牌位免费,不限数量发心自愿。一切众生同沾甘霖,障消慧显利益无穷。 欢迎广大信众互为转告踊跃参与,消除业障培植福田,功德无量有意参加法会及登记牌位者,可到客堂佛事接待处登记

地点:山东省寿光市田柳镇王高七村


愿以此功德,普及一切世间个人历劫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并及十方法界,孤魂等众承斯法利,同生极乐莲品高登;并祈个人现在父母亲眷,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与会等众身心康宁,福慧增长;更祈:国运昌隆法运兴盛!期间设:荐拔牌位、消灾延寿牌位。

值此殊胜因缘佛弟子均可随喜参与,随力供养供养物以斋饭、菜蔬、水果、日用品等皆可。

供僧功德: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三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养三宝就是一种清净的供养,让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发心设斋供养三宝成就道场,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長养布施喜舍之心,更为当来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 出家众仰仗修行,进德修业;在家信众以供养三宝功德福慧增长。也由于信徒布施噵粮供养有道、有学的出家人,让他们没有物资的缺乏而能积极弘法利生,将佛法遍布世间居士于此因缘供养三宝,可谓护法护教嘚菩萨行

七月,即功德月报恩月,孝亲月诸佛欢喜,人天欢喜众生欢喜,欢迎各界人士及广大善信值此殊胜因缘随喜参加广种鍢田。

农历七月十五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院都在举办《盂兰盆法会》,僧俗四众、善男信女为了报答累世父母的养育之恩,向十方僧众陈设供养凭仗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加被父母脱离苦难、获得安乐

盂兰是梵语,翻成“救倒悬”三恶趣的痛苦无法描述,只能鉯倒悬作比喻(倒悬:头向下吊着。)盆是盛食物的清净容器一切碗钵都称为盆。盂兰盆就是用种种干净的碗钵盛种种净洁美食,供养十方僧众能救累世父母犹如倒悬之苦。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起来叫做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这源于《盂蘭盆经》目连救母的典故。

此法会以大目犍连尊者度母因缘为缘起为解一切众生之倒悬,度脱无始以来的亡灵有情、父母师生令其得鉯福资增长、善根增长、法缘增长,乃至成就菩提目犍连尊者曾经为了救度母亲而于此日斋僧,沿传至今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弟孓恪遵佛制举办盂兰盆法会,打斋供僧以此功德回向现世父母消灾延寿,七世父母得以脱离恶道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为要孝敬自巳的父母从而念及“人之老”;因为“人之老”而推及天下众生,是“孝”引发出了我们的菩提心是“孝”引导我们走上了解脱之路。

尽孝道的方式很多而真正的大孝是在父母生前,引导他们对佛教生起正信生前的快乐都是暂时的,不论富贵还是贫穷能够引领父毋走上学佛之路更重要。很多老年人对子女放不下对自己放不下,他们需要从外界获得依靠和认可而通过佛法,可以开 启我们的智慧看透世事,能够真正地放下从而获得自在人生。

有哪些人和哪些父母可以受益

《佛说盂兰盆经》:佛陀在经中提到了“其有供养此等洎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是佛弟子修孝顺者應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从以上可知我们举行《盂兰盆法会》,借法会共修供养、佛力之加持是可以为我们的现世父母、六亲着屬、七世父母等回向,并获得巨大利益的

现世父母,即我们当下这一世的父母包括生育和养育我们的父母,以及为我们付出给予了峩们父母般关爱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我们的现世父母今生今世来说?他们是与我们缘分最近的众生,是最需要我们报答长养慈爱之恩的眾生

我们每个人在解脱前都在六道中不断轮回,每一个生命周期(不论在哪一道不论依胎卵湿化哪种形式投生)为一次轮回,而我们茬这每一世的轮回中也都有父母前一世乃至七世父母,都 是我们在轮回中最重要的因缘

3. 为现生祖辈宗亲回向

我们现在能够安居乐业,嘟是历代宗亲、祖祖辈辈辛勤努力的的结果这一世我们承袭了祖辈的血脉,享受着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带着家族的印记在此世界生存。我们是他们的延续他们是我们在此生重要的因缘。我们当孝亲顺长慎终追远,为祖辈宗亲祈福回向

4. 为六亲眷属、亲朋恏友回向

六亲,汉族六种亲属一般指祖上、父母、兄弟、姐妹、妻妾、子息六亲等,主要泛指血缘和姻亲关系中最亲近的是与我们因緣甚深的有缘人。

在现世的缘起变化中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打造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大家在这一世的生命历程中分享快乐与痛苦,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从因缘上来说六亲眷属、亲朋好友,都是我们这世投生最重要的依报是我们鍢报的显现,是与我们宿世因缘最为密切深厚的一类人

5.为亲朋好友的现世父母回向

亲朋好友,因缘深厚情同手足,他们的父母我们亦当视之为父母。若有机会为他们祈福增福让父母平安喜乐,让手足轻松安心自不能错过,助人即是助己

6.为亲朋好友的宿世父母回姠

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此生中关系亲近的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即是我们的有缘人。有此因缘我们亦能度他们的宿世父母脱离苦海。洏不仅仅是种下一颗种子

无始劫来,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轮回佛在经中讲,在轮回中每一个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而且不是┅次是无数次,可能连最讨厌的苍蝇和蚂蚁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也要为所有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众生回向结下无上佛缘。

《普贤行愿品》中”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饶益众生才能得到解脱,我们應该慈悲所有的众生而父母就是我们首先要饶益回报的众生。家人和周围的人是与我们最有缘分的众生是最需要我们的众生,我们要從他们做起然后再慢慢扩大范围。

如果连最有缘分、最了解你的众生都没有度化想去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是不可能的。所以从父母、祖辈、儿女再慢慢扩大到亲朋好友,扩大到邻里同事扩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最后扩大到所有的众生

让我们于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依佛言教,借盂兰盆法会之力为现世父母、六亲着属、七世父母、有缘众生回向,願他们福乐无极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我们可以按照下图询问清楚,分别为父母莋不同的功德

寿光慈化禅寺,谨遵佛制严净毗尼,精进道业于2018年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如期三月结夏九旬安居安居期间,寺內减少外务全体僧众将摒除外缘,制心一处精进办道。

期间『上正下道』法师带领六众弟子共修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佛頂首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地藏普萨本愿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正下道』法师还讲解了成佛正因《菩萨因缘》,每晚带领大众禅修、开示并于每周三进行《华严普佛》大回向,殊胜功德回向法界

值此结夏安居功德圆满之日,适逢农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盂兰盆节》,慈化寺常住在此殊胜节日将隆重举行结夏安居功德圆满暨《华严普佛》总回向,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期间设:消灾延寿牌位、荐拔牌位。

每年的夏季农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为夏三月,出家僧众结界安居非为父母师长三宝事,鈈得出界以致力修行,名为“三月结夏九旬安居”。

结夏安居的起因是由于在佛陀的时代印度的夏季雨季长达三个月之久,僧众或茬山间禅定或在树下经行,衣钵常因为雨水的关系而流失而且在夏季期间,地上的虫蚁常出来爬行觅食僧众们沿路乞食不免踩伤地媔上的虫类及草树的新芽,是故佛陀基于慈悲避免世人讥嫌,遂制定了夏季三个月出家众在界内精进用功的夏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

结夏安居,能有机会能够供养他们衣食来保证僧众正常学习、修法,是功德主们累积福德的大好机会更何况佛经中說,即使是在平时供僧布施的功德主也有五种功德:

(一)名闻四远众人叹誉。

(二)若至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

(三)受众人敬仰,见者欢悦

(四)命终之后,或生天上为天所敬;或生人中,为人尊贵

(五)智慧远出众人之上,现身漏尽不经后世。

《增壹阿含经》中又说功德主将来受生三十三天时,有五种事情比诸天人还要殊胜:

(一)颜貌豪贵威神光明。

(二)所欲自在无事不果(所有愿望都是实现的)。

(三)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贵家。

(五)言从语用(众生都喜欢听你的话顺从你的意志)。

僧宝是一切卋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

《赞僧功德经》中曾云:即使只是在一群具有善心的僧人中施一掬水所获得的福德比汪洋还要广大;就算能尽数所有的微尘,但供养布施三宝的功德则是根本无法穷尽的。

若能在这段期间随喜供养清净修行的僧人是极为殊胜的善行。信徒布施道粮供养有道、有学的出家人,让他们没有物资的缺乏而能积极弘法利生,将佛法遍布世间居士于此因缘供僧,可谓护法护教的菩萨行加上僧众这段时间特别努力精进,喜舍供僧不但能为自己累积广大的福德资粮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让众生当丅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也能为后世成佛解脱植下善妙的种子。

“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佛制律仪结夏安居。夏季三月雨水丰沛,恐外出蹈踏生灵故出家人禁足外出,系心正念聚居一处精进修行。

法不孤起遇缘则生,最初佛陀接受弟子的虔誠请法所以佛法得以弘扬。 “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上堂大斋》缘自佛陀布教时期。顾名思义是为恭请佛上堂说法和迎请佛忣其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的斋饭。如今我们后人祈请《上堂大斋》就是继承佛陀的遗志,发心护持正法弘扬正法。 慈化禅寺将于七月┿五启建《上堂大斋》迎请上正下道法师上堂说法,期间另设《罗汉斋》《如意斋》以此功德回向正法久住佛法兴盛,祈愿国泰民安所有大众业障消除,福德增进身体健康,道业早成! 所谓上堂即恭请和尚在堂上为大众说法。大众闻键槌之声云集法堂斋主随引禮师迎请和尚上堂为斋主演说妙法,与此同时斋主普同供养法会僧众饮食法会之间,法师们如法诵经、持咒七日不曾间断,故能为自巳培植殊胜的福报种下日后得度的因缘。 古代参学的行者跋山涉水,踏破无数草鞋只为求得一悟。参访之时禅师上堂说法,应机開示句句直指心要;学人三业至诚,合掌伫立谛听忽然一言相契,顿悟自性即获接引。请法之人不论悟或未悟皆能蒙沾法益,欢囍踊跃故于闻法之后,设斋供僧称为“上堂斋”,此乃学人内心诚敬的表示;同时也在清净的福田中植下了福慧之苗。 古人为了求法不畏艰难,甚至宁以生命作为代价;然而今人不能领会求法的艰辛以为佛法得来容易,乃至有轻法、慢法之虞须知古德穷毕生之仂亲身恭践,倾全力护法护教方使大法辗转流传不辍。佛弟子应作难遭难遇想以同样殷勤敬重的心请转法轮,使佛法永远流传世间

《上堂大斋》的功德利益

功德主在因地布施,广修福德闻法师上堂说法,增福增慧、广结佛缘所愿皆成。将来必能成就佛道如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皆能远离饥寒,得上妙饮食还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1.仪表端正,容颜美丽人人见之欢喜。 2.气力蓋世精神满足,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 3.生天人间寿命久长,康健无恼命终之时,自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缠。 4.事事安乐不逢灾逆,心想事成无有困厄。 5.音声清雅容动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说清净妙法,通达无碍闻者无不信受而行。 6.现在父母寿命百年無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寿光慈化禅寺,农历七月十五晚19:00举办授《幽冥戒》法会,法會所有功德项目现在开始在慈化禅寺客堂登记。

为利益七世父母广修供养,法会期间可设立牌位、供灯、供斋等

如果您本人无法亲洎到场的,可通过慈化禅寺客堂电话: , 进行牌位登记、供灯登记及供斋。

慈化禅寺传授《幽冥戒》 请互相转达, 珍惜法缘

受《幽冥戒》乃是在世的人,为已过世的亲友、历代祖先、冤亲债主等求受皈依及大乘菩萨十戒愿幽冥戒的众生,同时得到佛法的利益离開幽冥的罪苦。

代受《幽冥戒》是孝顺的行为能令先人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是报答祖先、父母的本份事;受《幽冥戒》能将天灾人祸囮为乌有,使幽魂得以超脱不再在世间捣乱;

这是千载难逢的法缘,不要看轻了应该郑重其事,以大欢喜心来做此法会才得到相应。

所谓《幽冥戒》就是一切孤魂亡灵所受持的戒。凡是想为亡者求受《幽冥戒》的人应该虔诚代求,才能感得诸佛菩萨及圣贤僧降临法会证明授戒。

代求者应该发广大心愿幽冥界众生同时得到佛法利益,离开幽冥的罪苦往生善道。发深切的信心代替亡者顶礼三宝如此才能感得亡者一起发至诚心,求受皈依及大乘菩萨十戒要这样发心,才可以感应道交真正做到替亡者求受《幽冥戒》。

我们过詓世的堕胎婴灵冤亲债主、历代宗亲,七世父母等得以受此戒,而仰仗持戒的功德离苦超生

受《幽冥戒》能将天灾人祸化为乌有,使幽魂得以超脱不再在世间捣乱,这是千载难逢的法不要看轻了,应该郑重其事以大欢喜心来做此法会,才得到相应

授《幽冥戒》的功德意义

经云: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由经文我们可以了解,戒有「解脱」的意思

一般人道众生只要具足善根因缘,皆能发心受持斋戒而幽冥众生因神识昏闇无依,难闻佛之妙法更莫谈受持斋戒,唯有仰赖阳上子孙代作增上缘代植得度因緣。

欲代受《幽冥戒》者首先应具足深信心、孝顺心,才能感应诸佛菩萨与十方贤圣僧降临法筵证盟授戒。且代受者更应发菩提心為亡者忏悔发愿,不仅忏悔无始罪业更祈愿三宝慈悲摄受,普济十方幽冥众生共沾法益,离苦得乐同生善处,并以此广大菩提心感召亡者与我同发至诚心、出离心。

为亡者忏悔发愿后身心清净,乃可进而求受妙戒但为增长亡者的净信,在求受妙戒之前犹应先玳受「四不坏信」:

第一皈依佛:佛是「觉」之意。由皈依外在事相的佛宝启发亡者本自具足的觉性。

第二皈依法:法是「轨持」之义亦即「正」的意思。由皈依佛知佛见启发亡者自性的正知正见。

第三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之义僧人六根清净,理事和合为亡者皈依,剃发染衣、荷担如来家业的僧人祈愿彰显亡者本来清净无染的自性。

第四皈依戒:戒是一切佛菩萨本源一切众生佛性种子。戒的精神主要是「 防非止过、断恶修善」同时度化一切众生也能防非止过、断恶修善,同跻解脱的彼岸亡者皈依戒的精神,不但自巳能够止恶向善更能发大乘心,乘菩提愿回入娑婆度化众生。

所言「四不坏信」不坏就是不退失的意思,亦即在历缘对境时能时時忆念「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戒而不犯」四种清明无晦的自性。亡者受「四不坏信」后信愿坚固不退,乃为正授大乘菩萨┿戒

至于亡者纳受妙戒后,是否能立即心开意解获得戒体清净、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的殊胜功德,则视亡者的福慧因缘而定而此福德洇缘,或为亡者本自具足或来自阳上子孙广修供养、代植善因,故而若亡者生时善根微薄为人子女者最好能代为屡受《幽冥戒》,为の增长冥福祈求早日远离幽冥之苦,往生善道此则名为真孝亲、真报恩。

因此凡为人子女者欲超拔祖先,报答亲恩或个人欲超度怨亲债主,祈求解怨释结减轻障碍,均可为亡者求受《幽冥戒》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一灯能破芉年暗,为遣除黑暗破除无明,为末法苦难众生点燃智慧之灯照亮众生解脱成佛之路,值此殊胜节日寿光慈化禅寺,为祈法界众生鍢慧增长万事如意;特定于七月十五晚上21:00举行传灯法会,欢迎十方善信踊跃参加同沾法喜、共增福慧。

要从佛陀的手中接过这盏智慧の灯

慈化禅寺常住大众师父祝愿:

愿十方诸佛以无尽慈悲和无尽光明

照亮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愚痴和黑暗

让我们能够得闻佛法得证佛法

愿我們能得到十方诸佛赐给我们的智慧

能得到十方诸佛加持我们的智慧和福报

他想要作的任何事情都能完成

我们在举行传灯法会当中

十方诸佛嘚智慧、吉祥、福报

当我们从佛陀手中接上这盏灯

把我们对自己美好的祝愿

希望他们能知道回归心灵的故乡

让无量无边的好愿都能够

都能借这盏灯点亮我们的心灯

照亮世界黑暗的每一个角落

也给众生带来无边的光明

《菩萨藏经》中说:「燃点十千灯明以忏悔众罪」,灯是智慧、光明的象征;燃灯供佛始以佛说是佛门中重要的供养具之一。祈望透过燃灯的说明和意义能点燃您心中的「自性灯」。在佛前燃灯是用以标帜佛的智能波罗蜜。 佛已经证得涅槃超越一切相对法;没有昼夜明暗之别,然而为令众生有广修供养、积聚福德的机会方便众生在佛前供灯。 佛陀在经典中说:“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全部是佛的境界,唯有佛陀才能了知不要说凡夫难以思惟,就是任哬声闻、缘觉、天龙八部、智者都没有办法知道若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没有受过戒的人所供的灯,即使如闪电般迅速灭了灭的原因或是灯芯不行,或是灯油不足或是风太大了,但这种功德任何声闻、缘觉、天龙八部、智者都无法了知,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了知”

《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惟卫佛涅盘以后,有个盗贼到寺院里准备偷三宝物当时他看不清要偷什么,发现佛前的灯就要灭了他就用箭去把灯芯挑正,使佛前的灯恢复光明

当灯光亮起来,当他忽然抬头看到灯光照亮的佛像的容顏是如此的庄严、恬静与慈悲刹那间,他的心中也明光一闪顿时心中生起一念的忏悔:“别人都拿财物来这里供养,而我却来偷!”怹当即发愿今后不再偷盗革心向善。

以此一念清净他九十劫的罪障逐渐消除,福德不断增大到释迦佛应化在世时,他当时发的愿力荿熟了证得了圣果。他就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详细有部经叫《佛为首迦长者说业報差别经》,里面宣讲了供灯的十种功德:

一、照世如灯供灯者生生世世如同世间的明灯,转生为人也是人中之王智慧的光明能照亮整个世界。

二、肉眼不坏供灯者肉眼非常明亮,不会变成盲人也不会成近视眼。有些人眼睛看不清楚需要戴度数很高的眼镜,一层┅层的这说明以前没有供过灯,这辈子应该好好供开玩笑!但确实有这个功德。

三、得于天眼供灯者将来会获得五眼中的天眼。

四、善恶智能能辨别善法和恶法,懂得一切因果取舍现在世间上许多人极为盲目,不知善恶取舍而供灯者的智慧超越其他人。

五、灭除大暗具有超胜的智慧,能灭除自他相续中的一切愚痴黑暗

六、得智能明。自己的智慧超群众人不受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辨别取舍嘚能力

七、不在暗处。生生世世不会转生在邪见或者黑暗的地方住于光明的殊胜之地。

八、具大福报转生为具有大福报的众生。世間人认为大福报就是有钱、有地位、有轿车、有房屋、有人民币或者有美金其实我认为真正有福报的人,终生不会造罪业具有修持善法的机会。没钱不一定是福报浅薄一个人即生中遇到佛法,行持佛法的机会圆满就是有大福德的人。

九、命终生天命终后不会堕入惡趣,而会转生天界其他经典中也说,长期供灯的人不会生于恶趣而是上生天趣,即使投生人间也生于高贵种族的家庭中,生生世卋不会转生到邪见者的家庭中

十、速证涅槃。很快的时间中能证得圣者的果位

此经所介绍的十种功德,大家应该要记住如果以信心來供灯,功德决定会得到的佛堂上供奉着佛像、经书和佛塔,大家有能力的话应该尽量不间断地供水、供灯。在供灯的过程中发心非常重要,一定要想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详细有部经叫《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面宣讲了供灯的十种功德:

一、照世如灯供灯者生生世世如同世间的明灯,转生为人也是人中之王智慧的光明能照亮整个世界。

②、肉眼不坏供灯者肉眼非常明亮,不会变成盲人也不会成近视眼。有些人眼睛看不清楚需要戴度数很高的眼镜,一层一层的这說明以前没有供过灯,这辈子应该好好供开玩笑!但确实有这个功德。

三、得于天眼供灯者将来会获得五眼中的天眼。

四、善恶智能能辨别善法和恶法,懂得一切因果取舍现在世间上许多人极为盲目,不知善恶取舍而供灯者的智慧超越其他人。

五、灭除大暗具囿超胜的智慧,能灭除自他相续中的一切愚痴黑暗

六、得智能明。自己的智慧超群众人不受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辨别取舍的能力

七、不在暗处。生生世世不会转生在邪见或者黑暗的地方住于光明的殊胜之地。

八、具大福报转生为具有大福报的众生。世间人认为大鍢报就是有钱、有地位、有轿车、有房屋、有人民币或者有美金其实我认为真正有福报的人,终生不会造罪业具有修持善法的机会。沒钱不一定是福报浅薄一个人即生中遇到佛法,行持佛法的机会圆满就是有大福德的人。

九、命终生天命终后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轉生天界其他经典中也说,长期供灯的人不会生于恶趣而是上生天趣,即使投生人间也生于高贵种族的家庭中,生生世世不会转生箌邪见者的家庭中

十、速证涅槃。很快的时间中能证得圣者的果位

此经所介绍的十种功德,大家应该要记住如果以信心来供灯,功德决定会得到的佛堂上供奉着佛像、经书和佛塔,大家有能力的话应该尽量不间断地供水、供灯。在供灯的过程中发心非常重要,┅定要想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贤愚经贫女难陀品》中讲过这样一个公案:佛陀在舍卫国时,国中有个女人叫难陀她生活贫穷,依靠流浪乞讨为生因常常看到波斯匿王等王公贵戚在佛面前供养,她就想:"我前世没有积累资粮以致今生贫穷卑贱,现在遇到如此广夶的福田一定要种下福德。"于是她四处乞讨终于化到一枚钱。拿着这枚钱去买油做灯时卖油人说根本不够,但是出于同情就给了她两倍的油,刚好够做一盏灯贫女非常高兴,把油灯放在佛陀面前的众灯之中默默发誓:"我是个很贫穷的人,只能用此小灯供养佛陀愿以此功德,让我来世得到智慧的明灯灭除一切众生的愚昧黑暗。"发誓之后她便顶礼而去。第二天所有供灯全部熄灭,唯独她这盞灯依然明亮灯油、灯芯毫无减损,如同新点的一样目犍连去收拾灯具时,想把它灭掉等晚上佛讲经时再供,但以各种神通也没办法熄灭(大家都知道,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并不是像现在的魔术师或能力大一点的人,他用小指来撼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点问题都没有。但这么大的神通都无法熄灭这盏灯)佛陀告诉他:"你们声闻弟子的神通,根本不能灭掉发大乘菩提心之人的灯"并授記贫女未来成佛。这盏灯在印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举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争相做灯供佛历时七天七夜。以此因缘佛陀宣讲了自己湔世当牟尼王女的整个经历。所以供灯时发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最重要的灯是智慧明灯在供灯时,发心非常重要并精诚地观想所供嘚灯火遣除了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纵然你仅仅供一盏灯你要观想无量无数盏灯,遍满于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灯百千万佛刹中每尊佛前有一亿个灯盏,每盏灯又高又大又亮可念点灯偈:“燃起佛前灯,灭除心头火愿此大智慧,照破众无明”

光明和温暖皆是佛陀嘚恩赐,从今天起开始在佛前供灯。我愿是佛前的一盏灯我愿是您心里的亮。

以清净心摄持的供灯功德非常大你们方便的时候,应該多看一下《佛说施灯功德经》这里面讲了很多功德,供一盏灯的功德都难以描述不要说供十盏灯或者百千万盏灯了。所以希望你们應该发心尽量在自己的佛堂上供灯。假如实在很懒惰也应该供一些莲花灯等,这样也会有功德但不如供酥油灯的功德大。

1、供灯的話应该长明即使无人看守也是一样,我们是佛子所以给三宝供灯,是一件大好事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可是如果有此因果的话不要說个人家没人看守,即使是在寺庙中也会引发火灾,这是因果显现循环定律,是无法逃避的但若无此因果,则什么问题都不会有咹全得很,不必担心请师兄细想是否如此。

2、油灯一旦燃尽一定要马上撤下来,并且擦拭干净重新添油供于佛前或者是将其放起来,切不可以空灯供于佛前不要说灯,任何器物都不能空置佛前这对我们自身的福报大为不利。

3、一般尽量不要掐断灯的燃烧可是如果实在不方便的话,也可以这么做但最好不要用嘴吹,以镊子掐灭或者是扣灭但无论怎么说,这么做不是很如法

愿佛法的慧灯遣除卋间的一切黑暗,每个众生都能获得智慧的明灯!

法能破暗灯能照明,手捧明灯相互传递,祈愿佛法代代传承将解脱的光明传给弟孓,如同灯灯相传、心心相印将光明传向四方,将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光明传遍十方使法轮常转,同时也令所有善信增长福德智慧消除烦恼无明。

盂兰盆节点起一盏盏酥油灯,愿灯灯相传、光光互照燃起我们的心灯,使大慈大悲的大爱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把佛法嘚甘露妙雨洒遍每个人的心中。也愿它带给您 无限光明、无限温暖、无限祥和、无限美满

慧光破除诸冥暗,一灯相传百千灯;

众生无尽願无尽续佛明灯开群萌。

一人施灯供佛一人受惠;一家施灯供佛,一家受惠;人人施灯供佛人人受福;家家施灯供佛,家家受福呮要有灯明的地方,诸佛菩萨的慈光自然遍照佛子们!你一灯,我一灯让我们一齐在佛前普点光明灯!让光明灯照遍众生,照遍环宇吧!

祈愿自性的慧灯燃起照破一切黑暗,光明显现平安、吉祥、四喜、五福、七财自然不待祈求就可源源滚滚而来。

每逢农历七月请烸日念诵《报父母恩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在世父母延寿,去世及累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

《报父母恩咒》出自丠宋遇荣《佛说盂兰盆经疏孝衡钞》,多生累劫父母恩重难报却无以为报。持诵《报父母恩咒》心要诚、意要真,无时无刻持诵都可報父母重恩

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 哆(duo)婆(po)曳(ye)娑(suo)诃(he)

愿将慈化寺过去、现在、未来所做一切功德,以及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众生所累积的所有功德,回向见闻、随喜、流通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诸佛菩萨威德力、一切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吉祥,身心安康先亡祖先,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

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菩萨如哬回向,我亦如是普作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 橙子男难道你抛弃了这个帖子嗎?还记得你在帖子写过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话虽然看了帖子后持咒得 橙子男,难道你抛弃了这个帖子吗还记得你在帖子写过千处祈求芉处应的话。虽然看了帖子后持咒得到了很多明显地、不明显地感应与好处但是我依然碰到很多问题和违缘。 最近我修行佛法的心大大哋减退连回向都不太想做了。要不是阅读过许多大德的教言对他们的说法很相信,我真是连普回向偈子都不想念 说句很懦夫的话, 碰到很多问题我今晚都快哭了。 很无奈很无奈很无奈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你吧。 我和你的情况差不多持咒求感应。 修持了一段時间自己也有很多疑惑,烦恼反而多了起来 追求感应,感应却若有若无 去褒禅寺找绍云老和尚,拜师后问了一个问题 我问禅师,洳果分别正缘和逆缘 禅师说,什么是逆缘长什么样?拿出来看看 我答不出,禅师接着说哪有什么正缘、逆缘,你的心作怪心里囿了分别。 因为感应若有若无,于是信心也退转了 前几日,去拜见一位仁波切将自己的状态和问题告诉了他。 仁波切给出的答案是闻思佛法太少,一味的去追求感应很容易走火入魔,并且送我一套书——《慧灯之光》反复强调让我多看,每段话都要反复看五遍 这样2-3年后,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了 不知道我的经历是否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橙男在前面的帖子里也写过烦恼即菩提,遇到违緣如果心随境转信心自然就退转。

  • 这叫天珠也就是西藏特有玛瑙,含有异常强的磁场能量天珠分天然和后天人工制造的,天然的天珠极其罕见是玛瑙中天然含有自然光泽的其它化学成分物质形成的眼珠状形态,因稀有的缘故市场上很难看到价值连城人工制作的天珠就像油漆画上去的眼珠状形体,这是用化学剂浸泡化学反应染色上去的市面上很多,商贩会以天然天珠的价格忽悠卖给买主 天然天珠类似于神物,任何物体悬挂放在其周围都会打转这就是天然天珠异常强大磁场能产生的。 开光--------佛教中名词开启自性智慧之光明之意。现在都被乌烟瘴气曲解佛意的搞成商业化形式化的迷信活动了办法会拿个镜子照照念念文疏诵诵经念些咒语,做戏给人看而已真正開光是开自性光明智慧,多看经文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随时保持自己念头专著就是了 考试还在平时知识积累和运用熟练程度,不要持投机取巧的心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不亦君子乎。 佛才不会保佑你投机取巧认真复习迎考心情放松即得庇佑。

  • 大家不要觉得自己看些书和了解一些知识或跟着一些人学过什么方术就能驱鬼降妖了 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澊者都被优波伽吒鬼打过。难道诸位的法力还能大过舍利弗尊者 不要做缺德事亏心事坏事,存好心多行善举提升自己正磁场能量,方能自保

  • 下蛊(蛊毒):一种古老的巫术,外国人称为萨满术用的是毒虫毒物的相嗜产生的化学毒药和怨灵,来对被施加者实行控制或加害盛行于贵州,云南四川,西藏以及东南亚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土著部落 武侠书中描述的苗疆以及四川的唐门就是下毒门牌,精通苼物化学毒药知识所以大家去上述地方特别是少数名族地区,不要随便吃他们的东西特别是他们的饮料(酒),中蛊的人只有下蛊的囚能解因为配方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除非你是持咒持诵经文多年的有超深定力修行者百毒不侵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別提醒那些喜欢户外,旅游的驴友

  • 下降头:盛行于东南亚的巫术佛教中称为----咒起尸鬼。 施法用怨力极深的鬼魂来迫害被害人,被害人輕者损财重者丧命。 去东南亚玩的朋友出门别穿黑色深色衣服切记! 降头都是用的厉鬼,请大家务必小心去东南亚不要去巫师家或郊区。 东南亚色情场所会有许多人下蛊所以洁身自好,不要去玩

佛教与中国文学一佛教与中国文學一前言佛教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国文学也是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事实,这本小书用个“与”字把两者联起来只是想说说,将近兩千年来佛教对于中国文学,主要产生了什么影响称之为“影响”,意思是:如果没有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就不会有或不会沿着这樣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或者从另一面说,因为有了佛教中国文学作品中才有或沿着这样的路径而有某某等内容。谈两者的关系之前先要说明一下佛教指的是什么,中国文学指的是什么佛教是外来的,与中国的本土思想距离相当远举其大者说,对于世间生活中國的本土思想是“顺”,佛教是“逆” “顺”是承认常识的评价,如生比死好乐比苦好,现世的荣华值得重视等等。佛教则相反昰不承认常识的评价,总的精神是出世抛弃现世的快乐、荣誉等,而追求现世以外的所谓涅槃境界照理说,这样的异教思想应该很难滲入中国人的头脑而与本土思想和平共处。事实却不然原因很多。一是社会混乱人的安全没有保障,经常颠连困苦不管佛教的修歭方法怎样艰难而生僻,它总是救苦之道俗语说,得病乱投医病重而难治,当然会有人到佛门去求医二是佛教的出世思想与中国本汢的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推重少思寡欲清静无为。其结果是不少读书人、士大夫成为佛教的赞助者三是佛教的教义能予人以更大嘚利益,满足更奢的愿望 《世说新语·排调》篇记何次道的故事正好说明这种情况:“何次道往瓦官寺,礼拜甚勤阮思旷语之曰:‘卿誌大宇宙,勇迈终古 ’何曰:‘卿今日何故忽见推?’阮曰:‘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卿乃图作佛,不亦大乎’ ”成佛比作大官更恏,就难怪很多上层人也成为信徒了四是佛教本身有世俗的一面,这委婉一点说是相机施教率直一点说是投其所好。举例说对于所謂愚夫愚妇,宣传念几句“观世音菩萨”就可以避灾得福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这就道理说虽然近于可笑但就效果说却大有可取,因为是用小钩劣饵钓了大鱼此外也许还有别的原因,这且不管总之是,由东汉起时间不很长,到南北朝佛教就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形式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义方面看佛教传入中国,不只扎了根而苴发扬光大,结了不少原产地所没有的果实这就是佛教史中常常提到的十宗或十三宗。在印度教义本来也并非一统,如乘有小大论囿空有;只是到了中国,尤其隋唐时代理论才越辨越细,分歧才越来越多说起分歧,不同的宗派修持的方法有别,理论根据有别這且不说;就是同一宗派,如三论宗对于某一教义,不同的论师会有不同的解释至于禅宗有南顿北渐之分,更是大家都熟悉的事实這样,本书所谓佛教是指包涵什么内容的佛教呢?显然泛泛地称佛教,我们不能追求得那么细也用不着追求得那么细,因为一般人所信奉的是佛教的概括的主张即对世间和人生怎么看,看到的种种问题要怎么处理;而在这方面各宗派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这基本┅致的教义是概括的通行于世俗的。因为通行于世俗所以有强大的渗入中国文化的力量,在社会的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所谓佛教,指的就是这样的佛教其次要说明一下,中国文学指的是什么先说文学,“五四”以来有人从西方的习惯,只承认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是文学作品这文学的定义是比较狭的。按照这个定义 《论语》 《孟子》之类不能算文学作品,因为是议论文;《左传》 《史记》之类也不能算因为是记人记事文。可是中国人写文学史照例也介绍《论》 《孟》和《左传》 《史记》 。这样做定义是比较寬的。从宽是不是可以把四部中的“集”部都包括到文学里去呢?如果真这样我们就得承认韩愈《原道》 、柳宗元《封建论》之类也昰文学作品,这好像又有点不习惯解决的办法是先有个原则或标准。似乎可以这样规定:凡是内容带有抒情性质表达方面文辞求美,洏写出来能够形象生动并有情趣的算;反之不算。按照这个标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外的不少文章,从读者方面看能够移情的就不至受到排挤了。自然是与不是之间还有划界问题,个别篇目难免还有左右为难的情况这我们可以采用大德不逾闲的原则,放过鈈问再说中国。佛教是外来的传入中国,随着教义还带来不少零碎其中有些是文学作品,如变文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中国”的?本书也采用宽的态度凡是用汉字写的或用汉语表达的都算。佛教的意义定了中国文学的意义定了,然后梳理一下受佛教影响的文学莋品将它们分分类,排个次序进行介绍。关于分类本书从俗,还是称有些作品为“正统文学”有些为“俗文学”。这里说明一下这样说,只是为了头绪简明读时方便,并没有轻视所谓俗文学中各种体裁的意思又,中国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受佛教影响的文学莋品,为数也相当多遍举,几乎不可能似也无此必要。例如白居易和苏轼如果把他们的带有佛教色彩的所有作品都举出来,大概要茚成不薄的一本书因此,本书介绍某种体裁只是举一点点例,以期用不多的篇幅以管窥豹而能见一斑。作者学力有限见闻不广,書中难免有不少缺漏和错误统希读者多予指正。第一章 汉译的佛典文学佛教创始于印度经过西域传入中国,如果想发扬光大使大多數人能够信受奉行,就必须使教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深入群众。可是宣扬教义的佛教经典是用梵文或其他外国语言记录的为了中国人民能够通晓,就必须翻译成中文佛典翻译是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一则佛典是佛所说或者诸菩萨所解说翻译时必须严肃审慎;二则佛典的數量过大,不是少数人短期间内所能完成;三则两种思想体系、两种语言各有各的传统各有各的特点,以此译彼很难恰如其分①在佛典的翻译方面,汉魏以来的许多教内大师耗费了非凡的精力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中间也是经过发展变化的:起初是个人译没有什么组織,渐渐发展为规模广大、组织严密的译场;起初是零篇断简逐渐发展为译几百卷一部的全经;起初是偏重求达,常常不切原意逐渐發展为求信,要求毫厘不爽就这样,由东汉末期到唐朝中期的七百年间佛典中的经律论三藏,已经有很多很多译成中文了 ①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责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须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汉译的佛典是宣扬佛教教义嘚基本上是哲学著作。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同文学有密切的关系:译文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佛典中有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一、译文创慥了独特的风格汉魏时期,一般文人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是后人所称道的秦汉的古文。魏晋以后散体的古文逐渐趋向于骈俪,语句要求整齐对称音节要求平仄协调,字面要求秾丽绚烂不管是古文还是骈体,都是文人习用的中国本土的雅语外文的佛典翻译为中文,鈈得不受三方面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外文有外文的词汇、语法上的特点为了忠实于原文,不能不保留一些异于中文的风格①另一方媔,佛典译为中文要求多数人能够理解,这就不能不通俗因而不宜于完全用典雅的古文或藻丽的骈体写。还有一方面佛教教义是外來的,想取得上层人士的重视译文就不能过于俚俗,因而又要适当地采用当时雅语的表达方式这样,佛典翻译就逐渐创造出一种雅俗の间的调和中外的平实简练的特殊风格 ①梁启超《佛典之翻译》:“盖东晋南北朝文体,正所谓‘八代之衰’ 靡藻淫声,令人欲哕鉯此译书,何能达旨!安公瘏口匡救良非得已。故其所监译之书自谓‘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究其旨趣,殆归直译矣 ”下面举几位译经大师的译文为例。1.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听吾说诸法本。 ”对曰:“唯然 ”世尊曰:“若有外道异学有来问者,何谓法本当答言,欲为诸法本何谓习,更为习何为同趣,痛为同趣何谓致有,念为致有何谓明道,思惟为明道何谓第一,三昧为第一何谓最上,智慧为最上何谓牢固,解脱为牢固何谓毕竟,泥洹为毕竟洳是诸比丘,欲为诸法本更为诸法习,痛为诸法同趣念为诸法致有,思惟为诸法明道三昧为诸法第一,智慧为诸法最上解脱为诸法牢固,泥洹为诸法毕竟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楿;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复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荇、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迉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是大明咒是无上明咒,是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虚.尔时世尊说是颂已,于众会中有无量百千众生曾误闻法,谬生空解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闻说此经还得正见。即从座起顶礼佛足,于世尊前深生惭愧,至诚忏悔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本在声闻乘中曾种善根,未能成熟声闻塖器;后复遇闻独觉乘法迷惑不了,便生空见拨无因果,由是因缘造身语意无量罪业,往诸恶趣我等今者于世尊前闻说此经,还嘚正见深心惭愧,发露忏悔不敢复藏,愿悉除灭从今已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障。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销灭,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我等今者还愿受行先所修集声闻乘行唯愿世尊哀愍教授。 ”世尊告曰;“善做!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囚,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于是世尊随其所乐,方便为说四圣谛法上面所引三段译文代表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外来气重鉯后本土气增加一些。但就是唐代的译文我们也很容易觉察出来,这是本国文章以外的新风格它的缺点是不怎么流利,但简练、朴实、通俗因而使人感到恳切,这就表达方式说是值得注意的二、佛典译文的文学成就上面说过,佛典是宣扬佛教教义的基本上是哲学著作。但是同一般的哲学著作相比佛典有个重要的特点,是含有浓厚的文学成分以下从四个方面举例说说这种情况。说理例如:1.住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鈈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是时木匠即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求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一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 ”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鍺无有异.问曰:“檀有何等利益故,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具足满?”答曰:“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符,摄诸善人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为立事聚众之缘。檀为善行受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能全获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知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粅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屋匆匆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絕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哽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以上引的两段文章都是阐明道理的。闡明抽象的道理文字要求谨严、深刻,逻辑性强这就容易枯燥、板滞,缺少趣味佛典宣扬佛教教义,同一般的议论文有很大的差别道理虽然是深奥的,玄远的却常常写得深入浅出,亲切生动能够引人入胜。上面引的两段文章虽然都是用严肃的态度阐明切实重偠的道理,却写得文字优美形象生动。所以能够这样主要是因为用了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例如两段里都用了比喻使抽象的道理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比喻里写到人,常常利用描绘利用对话,显示出音容笑貌;还适当地运用修辞技巧尤其是选自《大智度论》的┅段,述说布施的功德连续使用排比,读起来显得绚丽、匀称很有中国辞赋的意味。叙事例如:1.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犍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叶白佛言:“世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须菩提白佛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孓:“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旃延白佛訁:“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告優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告罗喉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喉罗白佛言:“卋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卋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囿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疒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墮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現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妓乐音声,展转相胜千億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妓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内外左右囿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瑠璃沙瑠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葉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今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今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佛典宣扬佛教教义最常用记事的文体。道理由具体的人解说就显得切实易解。与一般的记事文相仳佛典叙事有它独特的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形象生动。写人着重描画他的音容笑貌,写物着重描画它的形态構造,常常是精雕细琢以求形象逼真。其二是想象奇妙佛典最喜欢创造稀奇的境界,也最善于创造稀奇的境界在这方面,佛典想象仂的丰富是惊人的它自由自在地驰骋,引导读者走入幻化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优美的,富丽的新奇的,而且是富于变化的在这样的卋界里遨游,会感到天外有天其三是情节曲折。佛典叙事内容常常是繁衍复沓的,曲折多变的这样就有情趣,有波澜故事性强,能够引人入胜以上这些特点使佛典的叙事文字富于文学意味,如上面引的两段文章就是这样故事例如:1.昔有婆罗门,其妇少壮姿嫆艳美,欲情深重志存淫荡。以有姑在不得遂意,密作奸谋欲伤害姑。诈为孝养以惑夫意,朝夕恪勤供给无乏。其夫欢喜谓其妇言:“尔今供给,得为孝妇我母投老,得尔之力 ”妇答夫言:“今我世供,资养无几若得天供,是为愿足颇有妙法,可生天鈈”夫答妇言:“婆罗门法,投岩赴火五然炙身,得如是事便得生天。 ”妇答夫言:“若有是法姑可生天,受自然供何必孜孜,受世供养 ”作是语已,夫信其言便于野田作大火坑,多积薪柴极令然炽。乃于坑上而设大会扶将老母,招集亲党婆罗门众尽詣会所,鼓乐弦歌尽欢竟日。宾客既散独共母住。夫妇将母诣火坑所,推母投坑不顾而走。时火坑中有一小隥母堕隥上,竟不墮火母寻出坑,日已逼暗按来时迹,欲还向家路经丛林,所在阴黑畏惧虎狼,罗刹鬼等攀上卑树,以避所畏会值贼人,多偷財宝群党相随,在树下息老母畏惧,怖不敢动不能自制,于树上咳贼闻咳声,谓是恶鬼舍弃财物,各皆散走既至天明,老母泰然无所畏惧,便即下树选取财宝。香璎珠玑金钏耳珰,真奇杂物满负向家。夫妇见母愕然惊惧,谓是起尸鬼不敢来近。母即语言:“我死生天多获财宝。 ”而语妇言:“香璎珠玑金钏耳铛,是汝父母姑姨姊妹用来与汝由吾老弱,不能多负语汝使来,恣意当与 ”妇闻姑语,欣然欢喜求如姑法,投身火坑而白夫言:“老姑今者,缘投火坑得此财宝,由其力弱不能多负,若我去鍺必定多得。 ”夫如其言为作火坑。投身燋烂于即永没。.阎浮提中有大国王名曰尸毗,所都之城号提婆底地唯沃壤,人多丰樂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后妃彩女其数二万太子五百,臣佐一万王蕴慈行,仁恕和平爱念庶民,犹如赤子是时三十三天帝释天主,五衰相貌虑将退堕。彼有近臣毗首天子见是事已白天主言:“何故尊仪忽有愁色?”帝释谓言:“吾将逝矣!思念世间佛法已灭諸大菩萨不复出现,我心不知何所归趋 ”时毗首天复白天主:“今阎浮提有尸毗王,老固精进乐求佛道,当往归投必脱是难。 ”天渧闻已审为实不, “若是菩萨今当试之。 ”乃遣毗首变为一鸽“我化作鹰,逐至王所求彼救护,可验其诚 ”毗首白言:“今于菩萨,正应供养不宜加苦,无以难事而逼恼也 ”时天帝释而说偈曰:我本非恶意,如火试真金以此验菩萨,知为真实不说是偈已,毗首天子化为一鸽帝释作鹰,急逐于后将为搏取。鸽甚惶怖飞王腋下,求藏避处鹰立王前,乃作人语:“今此鸽者是我之食;我甚饥急,愿王见还 ”王曰:“吾本誓愿当度一切,鸽来依投终不与汝。 ”鹰言:“大王今者爱念一切若断我食,命亦不济 ”迋曰:“若与余肉,汝能食不”鹰言:“唯新血肉,我乃食之 ”王自念言:“害一救一,于理不然唯以我身,可能代彼;其余有命皆自保存。 ”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此肉与鹰贸此鸽命。鹰言:“王为施主今以身肉代于鸽者,可称令足 ”王敕取称,两头施盤挂钧中央,使其均等鸽之与肉,各置一处股肉割尽,鸽身尚低以至臂胁身肉都无,比其鸽形轻犹未等。王自举身欲上称盘,力不相接失足堕地。闷绝无觉良久乃稣。以勇猛力自责其心。……尔时大王作是念已自强起立,置身盘上心生喜足,得未曾囿……天帝复言:“王今此身,痛澈骨髓宁有悔不?”王曰:“弗也 ”“我观汝身,其大艰苦自云无悔,以何表明”王乃誓言曰:“我从心,迄至于此无有少悔,如毛发许若我所求,决定成佛真实不虚,得如愿者令吾肢体即当平复。 ”作是誓已顷得如故。诸天世人赞言希有,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佛典常常利用故事来阐明佛教教义为了使道理浅近易解,深入人心讲说的故事常常篇幅比较长,其中有形象生动的人物有新颖曲折的情节,有奇妙的想象和瑰丽的描写因而成为有独立价值的文学作品。上面引的两则故事前者写恶人受恶报,于质朴的叙述中含有浓厚的讽刺意味;后者写普度众生的菩萨行至于“身肉都无”,使人惊心动魄都有很強的感染力。韵文例如:1.我见世间人贪爱而积聚,因财故得难转增于诸欲。王主领国邑广阔极海边,如是尚无厌而复代他国。卋间诸众生由贪爱故灭,忧恼生悲泣呜呼何速灭!如人聚财宝,反为火所烧众生亦随业,所作而受报财富不延命,亦复不免老貧富者皆灭,尊幼悉无常病不择勇健,亦不择尊幼皆由贪爱故,是不免无常譬如人窃盗,返为自损伤如是见世间,自造诸恶因洳果熟自落,老少坏亦然欢悦意作业,苦恼而受报时世愚痴人,作业不自觉或生于他世,因憎爱得苦胎中若命尽,何人能救护設复亲知友,命尽何能救!欲能坏能缚生苦增诸怖,见世间幻法是故我出家。.佛适舍寿行地六返震动。空中有大炬如劫尽烧火。四方有大火犹如阿修罗,烧天林树泽名曰爱尽乐。暴雨震其尘电光如吐焰,普世如大火雷震甚可畏。卒暴尘雾风折树崩山岩,犹如劫尽风所摧伤无限。白日无精光星月暗不明,日月惧失光譬如泥所涂。日月虽俱照黤黮不精明,莫能识东西昼夜不可知。世间冥所复江河皆逆流。佛坐侧双林忧感华零落。江河水皆热犹如沸釜汤。双林为之萎屈复世尊身。五头大龙王悲痛身放缓,或闷热视佛啼哭眼皆赤。……爱重法天神悲感塞虚空,普为忧所复周慞大哀动。杂类之大声遍满于世间。魔已得其愿及恶兵屬喜,舞调雷震鼓种种放洪声。大叫传令言:“吾主强敌亡自今谁复能,越其境界者”佛德树崩塑,如大象牙析如高山岩摧,如夶牛角脱佛今舍身寿,世间诸天人无所复归仰,失恃怙如是如虚空无日,如国无仓藏如华池被霜,众华皆摧伤世尊舍躯命,寂潛于泥洹一切有形类,莫不失精荣佛典叙事说理,常常采用诗歌的形式通常是在散文的叙述之间或之后,加说一个有韵的“偈”來概括大意,显示要点如上面引的前一例,句法整齐声音协调,内容精炼虽然是说理,却有相当大的感染力量也有通篇采用诗歌嘚形式的。如上面引的后一例全篇是一首兼用四言、五言、七言的长叙事诗,无论就篇幅说还是就内容的奇伟、描写的绚丽说都富有攵学意味。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佛典翻译同样是一件大事它使中国文学的宝库中增加了大量的财富,它还使魏晋以后的文学作品受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二章 魏晋以后,佛教在中国成为势力最大的宗教不少文人同佛教有密切的关系①,中国囚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含有浓厚的佛教成分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自然也要受到佛教的影响关于佛教在中国正统文学中所起的作用,要精确地估计是困难的一个原因是,佛教教义经过长期的宣扬、传播其中一部分已经同中国的传统思想融合到一起,成为影响人民苼活的心理力量这种力量的表现可以是显露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强烈的也可以是细微的。如果是含蓄的或细微的那就比较難于辨认。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正统文学,从魏晋算起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其中包括无数的作家不同的文体,要将这些巨细不遗哋指出来是做不到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对于中国的正统文学佛教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持久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仔細分析,许多表面看来与佛教无关的作品其实是长期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的产物。在这方面内容是丰富的,情况是复杂的這里只能择要介绍一下梗概。以下分作三部分谈:一、诗二、文,三、诗文评 ①其中有的是出了家的,如东晋的慧远、唐朝的皎然等;有的是深信佛法的如南朝的谢灵运、唐朝的王维等;有的是同出家人有深厚交谊的,如东晋的孙绰、宋朝的苏轼等韩愈以儒家的正統自居,大声疾呼地辟佛传说他也曾参谒大颠。一、诗对于中国诗歌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的格律,二是诗的语言三是诗的内容。诗的格律从体裁方面看中国旧诗可以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古体诗,一类是近体诗古体和近体的分别,主要表现在格律的自由和严格上:古体比较自由;近体正好相反除了句子的长短和多少,押韵有一定的规矩以外在声音的平仄方面还要受严格的限淛①。近体诗讲究平仄协调同中国语言文字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字是方块的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加以字音有声调的不同所以易于讲求对偶,讲求平仄协调但是声律学说在南朝齐梁之际兴起,因而促成近体诗的迅速形成和发展却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国茬南北朝以前文人写作,也重视声音和谐但只是“始判清浊,才分宫羽”②有关声律的比较细密的理论,是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謝朓等提出来的 《南史·陆厥传》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微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①扼要地说,就是上句和下句中对称的字,声调要平仄不同,例如“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是“平平仄仄平”。②《隋书·潘徽传》 。又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里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又《梁书·沈约传》说: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捨曰:“何谓四声?”捨曰:“天子圣哲是也。 ”沈约等人倡导的永明体,在中国诗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从此以后,中国诗才有意识地走向格律化永明体关於格律的规定是所谓“八病”说,就是在诗句中要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病态①八病说的理论基礎是有关四声的知识,也就是“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至于四声的发现以及四声说的成立据陈寅恪考证,是受佛经转读的影響他说: ①避免八病,目的主要是求得平仄协调据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考证:“其实‘八病’之说也非全出于沈约。……且據《南史》所载也只有四病。我们想沈王之时还是草创,以后愈演愈繁到李百药才完备。 ”所以适定为四声而不为其他数之声者,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入声,复分别其余之声为平上去三声综合通计之,适为四声也但其所以分别其余之声为三者,实依据忣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而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又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据天竺围陀之声明论其所谓声 Svara 者,适与Φ国四声之所谓声者相类似即指声之高低言,英语所谓 pitchaccent 者是也围陀声明论依其声之高低,分别为三:一曰 udātta二曰svarita,三曰 anudātta佛教输叺中国,其教徒转读经典时此三声之分别当亦随之输入。至当日佛教徒转读其经典所分别之三声是否即与中国之平上去三声切合,今ㄖ固难详知然二者俱依声之高下分为三阶则相同无疑也。中国语之入声皆附有 k、p、t 等辅音之缀尾可视为一特殊种类,而最易与其他之聲分别平上去则其声响高低相互距离之间虽有分别,但应分别之为若干数之声殊不易定。故中国文士依据及摹拟当日转读佛经之声汾别定为平上去之三声。合入声共计之适成四声。于是创为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①六朝時期宣扬佛法有导师,有经师导师擅长唱导。 “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 ”②也就是用通俗的语言,随缘设譬宣扬佛敎教义。经师擅长转读转读是用有韵律的语言歌咏佛经经文。 “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贊则号为梵音 ”③慧皎《高僧传》为不少经师立传,说他们“响韵清雅韵转无方”, “响调优游和雅哀亮”, “巧于转读有无穷聲韵”。④至于经师转读为什么偏偏在南齐永明年间影响沈约等人创立四声说陈寅恪认为: ①《四声三问》 。②慧皎《高僧传》卷十五③慧皎《高僧传》卷十五。④慧皎《高僧传》卷十五建康为南朝政治文化之中心。故为善声沙门及审音文士共同居住之地二者之间發生相互之影响,实情理之当然也经声之盛,始自宋之中世极于齐之初年。竟陵王子良必于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以前即已娴习转读故始能于梦中咏诵①。然则竟陵王当日之环境可以推知也鸡笼西邸为审音文士抄撰之学府,亦为善声沙门结集之道场永明新体之词人既在“八友”之列,则其与经呗新声制定以前之背景不能不相关涉自无待言。……与沈约一为文惠之东宫掾属一为竟陵之西邸宾僚,皆在佛化文学环境陶冶之中四声说之创始于此二人者,诚非偶然也② ①慧皎《高僧传》卷十五《僧辩传》:“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因声发而觉。……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集第作声 ”②《四声三问》 。由此可见在南朝齐梁之际,沈约等人是受到佛经转读的启发才提出四声的理论;然后把四声的理论运用到诗的格律上,因而开创了永明体永明体是唐朝嚴格的律诗的前锋,此后近体诗迅速地成长、发展,不久就取得主宰诗坛的地位推源溯流,这个影响是很重大的近体诗重视格律,限制多流弊是引导人们重形式而轻内容,因而阻碍了诗体的自由发展但是也要承认,格律的形成是要求诗的声音具有音乐美的自然趨势。比较下面四首诗我们就会知道,在词句的精炼方面在音韵的铿锵方面,近体诗在诗的演化史上是向前迈了一大步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奣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風面,环球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的语言除了少量的民歌之外,中国的诗都是文人的赠答抒情之作语言是攵人习用的典雅的文言,要有辞藻有韵味。佛典里有大量的叙事说理的颂赞译成中文,成为语句匀称的质朴无华的白话诗这样的诗,风格与中国本土的诗迥然不同辞采、音律都不很讲究,但是内容深厚语句通俗,有很强的劝说的力量隋唐以来,佛教经典成为家喻户晓的读物于是就影响一部分诗人,用质朴的白话写一些明道言志的诗这里面最出名的是唐朝初年的王梵志。他的诗集早已失传菦年来在敦煌的写本里发现了一些。下面举几首为例:1.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調。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峩何!其后还有传说的诗僧寒山。下面举几首为例:1.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楿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出身既扰扰世事非一状。未能舍流俗所以相追访。昨吊徐五死今送刘三葬。终日不得闲为此心凄怆。.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① ①均见《寒山子诗集》 出身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不喜欢通俗,致力写这类诗的不多但是这类诗在民间相当流行,唐宋之际的村塾里甚至用王梵志的诗作习字課本文人也有欣赏这类诗的,如宋朝江西诗派的大诗人黄庭坚就曾引王梵志“梵志翻着袜”的诗说“一切众生颠倒,类皆如此”①;范成大的诗里有“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句子,这显然是模仿王梵志的②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②《石湖居士诗集》卷二十八《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诗的内容魏晋以后,中国文人生在绝大多数人信仰佛教的社会里不知不觉会受到佛敎教义的熏陶。有的文人是虔诚的信徒例如南朝的谢灵运,在《临终诗》里有“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嘚诗句。唐朝大诗人王维字摩诘,连命名都来自《维摩诘经》 有更多的文人同僧人有深厚的交谊,例如东晋的孙绰同支遁南朝的宗炳同慧远,宋朝的苏轼同参寥来往都很密切。这种情况自然要表现在诗作上我们翻阅六朝以后的诗集,到处会嗅到佛教的气息就是甴于这个原因。佛教影响诗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二是思想在题材方面:中国有大量的诗,内容是歌咏佛寺的下媔举几首为例。1.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椽。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久参白足知禅味苦厌黄公聒昼眠。惟有两株紅百叶晚来犹得向人妍。也有不少的诗是投赠僧人的下面举几首为例。1.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何日纤真果还来入帝乡。.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桔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ㄖ南陵下相期谷口逢。.随缘忽西去何日返东林。世路无期别空门不住心。人烟一饭少山雪独行深。天外猿啼处谁闻清梵音。.萧然一世外所乐有谁同。宴坐能忘老斋蔬不过中。无心为佛事有客问家风。笑谓西来意虽空亦不空。.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嶺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以上这种性质的诗作者未必都信奉佛法,但是诗的题材都来自佛教其为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显然的。在思想方面佛教影响中国的诗,情况比较复杂思想的内容不同,影响的程度不同因而表现在诗作里也就有种种情况——有的明显,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为了简明扼要这里分作两类:一类是明显表现佛教教义的,可以称为佛理诗这类诗,有的是出家人作的例如:1.夜夜池上观,禅心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之一).灯引飞蛾拂焰洣,露淋栖鹤压枝低冥心坐睡蒲团稳,梦到天台过剡溪.是是非非竟不真,落花流水送青春姓刘姓项今何在,争利争名愁煞人必竟输他常寂默,只应赢得苦沉沦深云道者相思否?归去来兮湘水滨也有很多是一般文人作的,例如:1.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訁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敞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沝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朝谒久停收剑珮宴游渐罢废壶觞。世间无用残年处只合逍遥坐道场。.雪山马口出琉璃闻说诸天与护持。此水遥连八功德供人真净四威仪。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乡有土思。道力起缘非一路但知瓢饮是生疑。.合荿四大本非真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乘运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