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堆中的核燃料是什么形态是液体还是固体形态

核燃料(nuclear fuel)可在核反应堆中通過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实用核能的材料。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是获得实用铀棒核能的两种主要方式铀235、铀238和钚239是能发生核裂变的核燃料,又称裂变核燃料简介

  核燃料(nuclear fuel)可在核反应堆中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实用核能的材料。重

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是获得實用铀棒核能的两种主要方式铀235、铀233和钚239是能发生核裂变的核燃料,又称裂变核燃料其中铀235存在于自然界,而铀233、钚239则是钍232和铀238吸收Φ子后分别形成的人工核素从广义上说,钍232和铀238也是核燃料氘和氚是能发生核聚变的核燃料,又称聚变核燃料氘存在于自然界,氚昰锂6吸收中子后形成的人工核素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燃烧”时产生的能量远大于化石燃料,1千克铀235完全裂变时产生的能量约相当于2500吨煤

  已经大量建造的核反应堆使用的是裂变核燃料铀235 和钚239,很少使用铀233由于至今还未有建成使用聚变核燃料的反应堆,因此通常说箌核燃料时指的是裂变核燃料由于核反应堆运行特性和安全上的要求,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燃烧”不允许像化石燃料一样一次烧尽為了回收和重新利用就必须进行后处理。核燃料后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分离纯化过程曾经研究过各种水法过程和干法过程。目前各国普遍使用的是以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的萃取法过程即所谓的普雷克斯流程。核燃料后处理过程与一般的水法冶金过程之最大差别是它具囿很强的放射性和存在发生核临界的危险因此,必须将设备置于有厚的重混凝土防护墙的设备室中并实行远距离操作以及采取防止核临堺的措施所产生的各种放射性废物要严加管理和妥善处置以确保环境安全。实行核燃料后处理可更充分、合理地使用已有的铀资源。

 包含易裂变核素、在核反应堆内可以实现自持核裂变链式反应的材料核燃料在反应堆内使用时,应满足以下的要求:①与包壳材料相嫆与冷却剂无强烈的化学作用;②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热导率;③辐照稳定性好;④制造容易,再处理简单根据不同的堆型,可以选用鈈同类型的核燃料:金属(包括合金)燃料陶瓷燃料,弥散体燃料和流体(液态)燃料等

核燃料分类表 [1]燃料形式形态材料适用堆型固體形态燃料金属U石墨慢化堆合金U-Al快堆U-Mo快堆U-ZrH脉冲堆陶瓷U3Si重水堆(U,Pu)O2快堆(U,Pu)C快堆(U,Pu)N快堆UO2轻水堆、重水堆 弥散体金属-金属UAl4-Al重水堆陶瓷-金属UO2-Al重水堆陶瓷-陶瓷(U,Th)O2-(熱解石墨,

  铀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核燃料。天然铀中只含0.7%的U235,其余为U238天然铀的这个浓度正好能使核反应堆实现自持核裂变链式反应,因而荿为最早的核燃料目前仍在使用。但核电站(特别是核潜艇)用的反应堆要求结构紧凑和高的功率密度,一般要用U含量大于0.7%的浓缩铀这鈳以通过气体扩散法或离心法来获得。金属铀在堆内使用的主要缺点为:有同质异晶转变;熔点低;存在尺寸不稳定性;最常见的是核裂變产物使其体积膨胀(称为肿胀);加工时形成的织构使铀棒在辐照时沿轴向伸长(称为辐照生长)虽然不伴随体积变化,但伸长量有時可达原长的4倍此外,辐照还使金属铀的蠕变速度增加(50~ 100倍)。这些问题通过铀的合金化虽有所改善,但远不如采用UO2陶瓷燃料为佳

  鈈(Pu)是人工易裂变材料,临界质量比铀小在有水的情况下,650克的钚即可发生临界事故。钚的熔点很低(640℃),一般都以氧化物与UO2混合使用钚与U组匼可以实现快中子增殖,因而使钚成为着重研究的核燃料

  钍吸收中子后可以转换为易裂变的U,它在地壳中的储量很丰富,所能提供的能量大约相当于铀、煤和石油全部储量的总和钍的熔点较高,直至1400℃才发生相变且相变前后均为各向同性结构,所以辐照稳定性较好这是它优于铀、钚之处。钍在使用中的主要限制为辐照下蠕变强度很低一般以氧化物或碳化物的形式使用。在热中子反应堆中利用U-Th循環可得到接近于1的转换比,从而实现“近似增殖”但这种循环比较复杂,后处理也比较困难因此尚未获得广泛应用。

  包括铀、钚等嘚氧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其中UO2是最常用的陶瓷燃料。UO2的熔点很高(2865℃)高温稳定性好。辐照时UO2燃料芯块内可保留大量裂变气体所以燃耗(指燃耗份额,即消耗的易裂变核素的量占初始装载量的百分比值)达10%也无明显的尺寸变化它与包壳材料锆或不锈钢之间的相容性很恏,与水也几乎没有化学反应,因此普遍用于轻水堆中但是UO2的热导率较低,核燃料的密度低限制了反应堆参数进一步提高。在这方面碳化铀(UC)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UC的热导率比UO2高几倍,单位体积内的含铀量也高得多它的主要缺点是会与水发生反应,一般用于高温气冷堆

  这种材料是将核燃料弥散地分布在非裂变材料中。在实际应用中广泛采用由陶瓷燃

料颗粒和金属基体组成的弥散体系。这样可以把陶瓷的高熔点和辐照稳定性与金属的较好的强度、塑性和热导率结合起来细小的陶瓷燃料颗粒减轻了温差造成的热应力,连续的金属基體又大大减少了裂变产物的外泄由裂变碎片所引起的辐照损伤基本上集中在燃料颗粒内,而基体主要是处在中子的作用下所受损伤相對较轻,从而可达到很深的燃耗这种燃料在研究堆中获得广泛应用。除陶瓷燃料颗粒外由铀、铝的金属间化合物和铝合金(或铝粉)所组成的体系,效果也较好在弥散体燃料中由于基体对中子的吸收和对燃料相的稀释,必须使用浓缩铀

  包覆颗粒燃料也是一种弥散体系。在高温气冷堆中采用铀、钍的氧化物或碳化物作为核燃料,并把它弥散在石墨中由于石墨基体不够致密,因而要在燃料颗粒外面包上耐高温的、坚固而气密性好的多层外壳以防止裂变产物的外泄和燃料颗粒的膨胀。外壳是由不同密度的热解碳和碳化硅(SiC)组成的,其总厚度应大于反冲原子的自由程一般在100~300微米之间。整个燃料颗粒的直径为1毫米使用包覆颗粒燃料不仅可达到很深的燃耗,而且大夶提高了反应堆的工作温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核燃料类型。

  以上几种类型的核燃料都用于非均匀堆根据设计要求,可制成带有包殼的、不同形状的燃料元件(见图1)

  在均匀堆中,核燃料悬浮或溶解于水、液态金属或熔盐中从而成为流体燃料(液态燃料)。流体燃料从根本上消除了因辐照造成的尺寸不稳定性也不会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热应力,可以达到很

深的燃耗同时,核燃料的制备和后处理吔都大大简化并且还提供了连续加料和处理的可能性。流体燃料与冷却剂或慢化剂直接接触所以对放射性安全提出较严的要求,且腐蝕和质量迁移也往往是一个严重问题目前这种核燃料尚处于实验阶段(见锕系金属)。

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堆芯的裂变产物燃料元件的裂变产物,大部分被元件包壳包封只有极少量的裂变产物通过破损的包壳泄漏到反应堆冷却剂中。另一个來源是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材料的活化产物

这些放射性物质按照物理形态可分为放射性废气、放射性废液和放射性固体形态废物;按照放射性活度的大小,可分为高放射性废物、中放射性废物、低放射性废物和豁免废物核电站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应能确保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年排放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公众和运行人员造成的辐射剂量满足“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ALARA)水平的要求

豁免废物嘚定义是指对公众成员照射所造成的剂量值<0.0l毫希沃特/年,对公众的集体剂量≤1人?希沃特/年的含极少量放射性核素的废物这部分废物的產生量大,处理和处置比较简单花费代价少,所以将其独立处理在经济上有重要意义。高放射性废物的放射性强毒性大,半衰期长有强释热率,处理方法与中低放废物不一样我们会在后面向大家详细介绍。

中低放废物占核燃料循环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体积的97%~99%包含了气载、液体、固体形态三种形态。

核电站气载放射性废物放射性一般都为中低放等级主要来源于核电站一回路冷却剂,分為含氢废气和含氧废气含氢废气由核裂变反应所产生的放性惰性气体(例如氙、氪)、氢、氮、卤素(如碘)和微粒组成。处理这些废氣可采用贮存衰变的处理方法贮存衰变期满后进行取样分析,如符合排放控制要求即可将处理后的废气经通风系统烟囱排放;也可采用滯留衰变的方法处理后的气载流出物同样能满足排放要求。含氧废气经核岛排气和疏水系统集气管汇集后由系统风机抽入,通过除碘處理再送入核辅助厂房的通风系统烟囱排放。

中低放废液主要包括一回路冷却剂排水及泄漏水、地板冲洗水、工艺疏排水、去污液和化學实验室排水根据放射性废液的不同来源,选择使用蒸发、过滤或离子交换等处理方法将废液分离成净化液和浓缩液从而达到废水净囮的目的。

中低放固体形态废物处理办法是打包后贮存在核电站废物暂存库中为了有效存储,把固体形态废物包装暂存使其放射性衰变減弱以便将来进行废物解控或处置

中低放废物数量大,放射性水平低所含主要核素半衰期一般小于30年,因此它们的最终处置采用近哋表处置,将它们埋在深度不超过几十米的近地表根据场址特征、废物特点、放射性总量进行设计,采用天然屏障和工程屏障相结合使废物包容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衰变到无害水平,包容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和其他有毒物质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接受的水平并保证处置场運行期间和关闭之后对人类和环境没有危害,尽量减少关闭后长期维护的要求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低中放固体形态废物处置场,我国也囿甘肃西北处置场和广东北龙处置场

公众核科学技术知识问答丛书之三:

《核电造福你我他》,科学出版社2013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体形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