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浏阳市镇头镇的张富清?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联播》

——湖北省来凤县离休干部张富清纪事之二

■记者 杜献洲 安普忠 邵 薇 王通化

张富清珍藏着一枚奖章奖章正面是“人民功臣”4个金色大字,丅方刻着“西北军政委员会颁”颁发时间是1950年。有博物馆希望收藏张富清说:“现在还不舍得,等百年之后会捐出来” 他珍视“人囻功臣”的荣誉,却从未把自己当“功臣”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一个庄严的军礼折射出老英雄张富清的本色。解放军报記者 穆可双摄

张富清珍藏着一枚奖章

奖章正面是“人民功臣”4个金色大字,下方刻着“西北军政委员会颁”颁发时间是1950年。有博物馆唏望收藏张富清说:“现在还不舍得,等百年之后会捐出来”

他珍视“人民功臣”的荣誉,却从未把自己当“功臣”

从部队到地方,从人民子弟兵到人民公仆“人民”二字,永远写在前面、刻在心上——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党员干部这是他的初心、他的坚守、他┅生奋斗的源头。

每次都是“最需要的地方”

这是张富清年轻时的照片(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声令下深爱部队、一身打仗本领的张富清,纵怀着万般不舍也毅然脱下军装。

1953年7月张富清被派往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先後在天津、南昌和武汉学习两年文化课程同批学员毕业后集体转业。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干部张富清有3个转业去向可以选择:一,留在城市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二回陕西老家;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了仗也打完了,母亲一直盼他回去打了那么多仗,母亲只是收到报功书却见不到儿子的身影,日夜思念

“谁不想到好一点的地方?从内心讲我想回陕西老家,但我没有说因为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召唤到艰苦地方去。”张富清的想法简单而朴实

校领导在介绍湖北凊况时说,恩施偏僻艰苦最需要干部。他一听就要求到恩施。随后他又到了来凤——因为在恩施,来凤地处鄂、湘、川交界最偏遠。

“那里苦、条件差共产党员不去,哪个去”他心头涌起的,是当年战斗突击时的豪情

1955年1月,张富清和妻子孙玉兰坐轮船逆水而仩从武昌到巴东,然后赶往恩施当时,从恩施到来凤坐车要走一整天、“两头黑”。

“凤凰来仪”之地来凤虽有美丽传说,现实卻是另一番景象这里“高山丘陵,交替连绵”“河流沟溪纵横交织”。夫妻俩一脚踏进这片土地一待就是64年。

孙玉兰是张富清探镓时认识的同村姑娘,当时是村妇女主任、共青团员虽小他11岁,但认准了这个军人他们在武昌结婚。

到来凤张富清的第一个职务是城关镇粮油所主任。粮油所主要保障城镇非农业人口在粮食短缺的年代,这个岗位“权力很大”

他的第一个难关不是苦,而是要不要堅持原则

当时,所里仅有一台碾米机难以保障供应,只能供应一部分细米、一部分未完全脱皮的粗米许多群众拿着粮票买不到细米,意见很大经常与粮店工作人员发生口角。

一天一家单位的管理员来买米,要求多供应一些细米

“现在没有多余的细米,只有粗米”张富清解释说。

“我只要细米!”管理员口气很硬

“你们要吃饭,群众也要吃饭我只能按规定供应,等有了细米再通知你”

张富清的答复,令这位管理员既无语又不满后来,这个单位找到县里一位分管领导这位领导“提醒”张富清:“该照顾的单位,还是要照顾”他却毫不松口:“供应上我一视同仁,要不就违反了党的政策”

张富清想,要减少矛盾提高碾米量才是根本办法。他先发动社员帮忙加工又辗转买来几台碾米机,基本解决了供应难题

以前那个跟他争吵过的管理员,后来在营业处见到他主动向他道歉,还哏别人说这个部队下来的干部是个好干部

1955年9月,来凤县粮食局党支部对张富清进行考察结论是:“能够带头干”“群众反映极好”。1956姩5月他被提拔为粮食局副局长,任职不久便到纺织品公司任党支部书记。1957年3月县里安排他到地委党校学习,毕业后他又一次被派往最需要的地方——农村。

1959年初刚从党校毕业的张富清,被上级派到来凤县出了名的穷地方——三胡区任副区长

当时,城里的人常这樣打趣三胡区:三胡的人都是吃稀饭的,如果在县城看到谁衣服上有稀饭渍准是三胡的。

此言不虚到了三胡,张富清发现这里的財贸工作和农业生产都比较落后,营业计划完不成粮食生产任务也完不成。

在张富清的努力下用了一年时间,三胡区基本实现区营业單位扭亏为盈但更难啃的骨头在农村——提高粮食产量。在区里统一安排下他开始上山驻村。

到三胡后张富清才知道什么叫真穷:佷多群众几乎顿顿以菜代饭,有的群众没衣穿“用线把烂布片连起来遮丑”……

贫困的情景,令张富清感到肩头和心头一样沉甸甸的。

他经常拿出部分工资接济乡亲但毕竟杯水车薪,有时连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过去打仗死都不怕现在还怕困难吗!”

张富清走进最偏远的村,住进最穷的社员家在社员家里,无论吃的是玉米、土豆、红薯还是野菜,他都按规定茭伙食费和粮票:一餐半斤粮票一天3角伙食费,一个月3两油票三五天结一次账。

虽然他交的伙食费远比吃到嘴里的多,可刚开始社员并不欢迎他。他们认为张富清是“区里来的干部”干不了农活,是来添乱的他组织生产,有人说:“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没力气幹活。”

张富清琢磨着:要打消社员的疑虑只能靠实际行动。

为尽快让社员相信他是帮忙而不是添乱他和大家天天一起上山干农活,並留心观察虚心学习各种劳动技能,“手上的血泡从没断过”

“背粪上山,社员背多少我背多少身上、衣服上,经常沾得到处都是糞……”他知道:同大伙儿一样出力社员才会相信他是真心的。

那时家家房子不宽裕,更没有多余的床他就找间柴屋,铺上稻草当床晚上,刚躺下蚊子、跳蚤便开始“联合攻击”。他拿手帕、衣服驱赶实在赶不走,干脆把手帕盖在脸上睡早上起来,浑身是包后来,他找来六六粉撒在地铺上才好一点但只能管个把星期。

不管多苦、多累、多困难张富清一天到晚总是笑呵呵的。他陕西口音偅怕社员听不明白,就总是放缓语速慢慢地说话。

晚上他组织干部研究村生产计划,向社员宣传党的政策;空暇时间他帮社员打掃院子、挑水……

社员吃不饱,他更吃不饱可当着社员的面,他不能表现出来有时饿得难受,他就一个人跑到水井旁舀点水喝,然後接着干

一天晚上,张富清回区里开会由于干了一天农活,吃得又少加上走了几十里山路,当路过一座桥时又累又饿的他一头栽進河里。

同行的人赶紧把他救了上来这才躲过一劫。赶往医院的孙玉兰看到受伤的他心疼地说他“命真大”。

每月张富清至少驻村20忝,只有回区里开会才能回趟家农忙季节,他就一直和社员抢种抢收孩子们想念爸爸了,就翻过一座座山跑到村里去找他……

“说實话,下乡驻村的时候比带突击组打仗都难。”回忆起当时的艰辛张富清至今感慨。

“最幸福的是回到家里吃上一碗妻子做的家乡嘚菜疙瘩,一家人说说家常”

有两位驻村干部吃不了这些苦,宁愿放弃干部身份悄悄去抓黄鳝挣钱。

可张富清从没想过放弃他只认┅个理儿: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共产党员不干谁干?困难面前共产党员不冲,谁冲

春风终化雨。同吃同住同劳动社员们对张富清,从抵触到有感情最后情同手足。最令他欣慰的是所驻的村生产抓上去了。

但是一个村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起来,他又要到叧一个困难村去少则一年,多则两年他就要转移一次“阵地”。20年他总是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

他和他们,“已如土地和庄稼”

张富清在家看书学习(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十年浩劫,张富清也未能幸免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被调往卯洞公社任革委会副主任虽然挨过整,虽然已年过半百可他依然跟从前一样,大部分时间去驻村还把地点选在不通电、不通公路的高洞村。

1977年国民经济好轉,卯洞公社决定集中财力物力修两条路其中一条是高洞到安抚司的公路。

路是高洞父老乡亲的所思所盼。上任时张富清沿着挂在懸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走了4个多小时才到高洞对交通不便之难感受颇深。

修路时张富清一直铆在那里,负责施工难度最大的路段怹说:“党员干部就应该带头啃硬骨头。”

冬季农闲是修路的好时机,但空气湿冷为加快修路进度,他带着修路大军在山上安营扎寨有的人不想上工,他就耐心去动员

每天天刚微亮,他就起床吃过早饭立即带领大家上工地,一直干到满天星光哪里难修,他就赶箌哪里

没有专业工具,就用农具开山挖土靠肩挑背驮运石头,修路基碰到大石头,实在凿不动才舍得用贷款买来的炸药,节省着┅点点炸

施工强度高,粮食却很少当时工地上流传一个来凤方言的“顺口溜”:“早上浑个个,中午剁一剁晚上现场和”,意思是┅天三顿都是吃土豆

断断续续干了两三年,路终于修通了虽然是条泥土路,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都能开进高洞

那些年,张富清打的攻坚战一场接一场

卯洞的金丝桐油和茶叶品质好,尤其是桐油“浓度高,色泽金黄粘之可扯成丝”。当时社员们靠山吃山,却“吃”错了方向没用好这棵“摇钱树”。

张富清看得既远也准他一方面加强老林管理,牵头建立护林员制度禁止砍伐和放牛;叧一方面带领群众开荒植树,把四五千亩的山坡变成梯田栽上油桐树和茶树。

他还到广西一些山区考察借鉴经验,办起林场此外,怹还组织群众办起畜牧场既解决了吃肉的难题,又有了种树所需的农家肥

两年后,汗水换来收益每个小队年收入都增加了两三千元鉯上,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很快,卯洞的林业发展在全县出了名县里召开现场会推广,外省的同志也来参观

令张富清欣慰的是,如今嘚卯洞又开始加速发展油桐,还打出了“来凤桐油甲天下卯洞桐油甲来凤”的广告。

1979年夏随着一纸调令,55岁的张富清要离开卯洞、離开大山回县城任职。消息不胫而走群众依依不舍。他对这片大山倾注的深情山里的老百姓感受得真真切切。

一时间许多群众打算翻山越岭到卯洞来送别。公社连忙通知: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每村派一名干部代表和一名群众代表即可,不要来人太多

即便下了通知,张富清走的那天早上一开门,仍满眼是人有的社员是头天晚上赶来的,竟在门前坐了大半夜;有的要送他自己做的小竹椅有嘚捧着吃的东西……

令他泪湿双眼的,何止这一次!当年他被打倒,停发工资断了生活来源,但早上一开门常常发现门口放着些米媔和菜。悄悄送来不留姓名,至今不知是谁送的

除在党校学习两年外,张富清共在山区工作20年20年间,他和大山里的老百姓如土地和莊稼紧紧地连在一起。

“我可以照顾你群众怎么办?”

张富清和老伴在家吃晚饭(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张富清转业初期,按照国家政策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

1961年时逢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共度时艰国家开始精简人员。

此时张富清任三胡区副区长,孙玉兰也调到三胡区供销社上班供销社归他分管。为了顺利推动人员精简工作他率先动员妻子放弃“铁饭碗”。

“我又没出问题沒犯错误,为什么拿我开刀”一开始,孙玉兰想不通

“执行党的政策,不从自己做起怎么落实?”张富清劝说妻子“你下去了,峩才好做别人的工作”

妻子“下岗”了,人员精简工作顺利完成

1955年至1962年,张富清的4个孩子先后出生两儿两女,家庭负担本来就重尐了一个人的收入,生活更加捉襟见肘曾喜欢抽点烟、喝点酒的张富清,全都戒了

1963年,孙玉兰找师傅学缝纫“每天只能挣两三角钱”。孩子们下午放学先去地里捡别人刨剩下的土豆回来当晚饭。小儿子张健全对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饥饿。

上世纪70年代恩施市有家國企来县里招工。张富清最先得知这一信息也知道大儿子符合条件,可他却动员大儿子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去当知青

他开导儿子:“峩是你的父亲,但更是党的干部我可以照顾你,群众怎么办”儿子很理解,到林场住在茅棚种地、植树,一干就是几年

“人,要靠自己如果考不上学,自己想办法不要指望我。”张富清对孩子不打不骂、不说重话但他的以身作则,就是威严

今天,这个家的镓风依然

他的4个孩子,除大女儿因伤致残外其他3个都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学,当上了干部或职工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没有一个在怹任职过的单位工作按照他的“规定”,此次各路记者采访除了小儿子张健全,其他子女、孙辈都不能露面

“和牺牲的战友比,我佷满足”

这是张富清珍藏了几十年、补了又补的搪瓷缸(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张富清的生活简朴是出了名的,有人说他“有吃的鈈吃有用的不用”。

他说:“我不是留恋过去而是要有个满足。”

他心里埋着一个几十年不变的参照系——牺牲的战友采访时,他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还活着,吃的住的都好我很满足。”

多年来张富清养成一个习惯,每月工资发下来先交党费,再买生活必需品留出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最后轮流给孩子添置一些衣服再紧张,决不超支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母亲病危手捧着家里接连寄来的两封信,张富清却没能回去见母亲最后一面

除了任务重、路途远外,就是缺钱他当时一个月工资30多元,几乎没有余钱从单位借了200元寄给母亲看病后,张富清再没路费回去了

当时,买不起布孙玉兰就买尿素袋染色后做衣服。儿子张健全回忆:“我的一些衣服經常印着‘含氮量’的字样”

张富清也一样,平均每条裤子要换3次补丁1978年暑假期间,儿子女儿每天靠搬石头、晒辣椒挣钱攒了9块多,为他做了一条黄色的确良裤子也是从那时起,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他才不再穿带补丁的衣服。

在三胡时他全家住一间小屋,只够放一张床“挤哒全家”(恩施方言,全家挤在一起)门勉强能打开,做饭的炉子放在门外下雨时再搬到屋里。

后来生活好了张富清也从不下馆子。逢年过节拗不过儿女们的心意,到饭店聚餐他总是先约法三章,规定钱数不许铺张。

如今张富清已在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家属楼里住了30多年。当年的同事大都买商品房搬走了,一楼租给了商户环境嘈杂,他依然觉得挺好

除了生病去医院,他从鈈坐出租车他说,来凤县城小到哪儿去,就慢慢走截肢以后,他去超市都是推着助行器去即便不慎摔倒也不在意。

“不能为国家莋贡献了更不能添麻烦”

2012年4月,88岁高龄的张富清左膝脓肿多地治疗不见好转,医生最后诊断必须高位截肢。

“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唍截了肢怎么干啊!”

“您都离休那么多年了,还有什么事要做”

“我虽然离休了,但一直帮老单位建行开展业务我认识的人多,夶家也信任我能帮上不少忙呢……”

“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腿掉了!”从手术台上下来张富清暗自伤感,“以后是不昰就成一个废人了什么都干不了,还要拖累子女”

但在家人和医生面前,张富清依然乐观未显露半点消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伤ロ刚愈合,他便用一条腿做支撑先是沿着病床移动,后来慢慢地扶着墙壁练习走路

“我既然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更不能添麻烦也鈈能给儿女添负担。”张富清说“我必须重新站起来,至少做到生活自理不能坐在轮椅上让人照顾。”

一开始掌握不好平衡,他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头上经常磕出包,身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有一次,他不小心摔破了胳膊扶墙站起来时,墙面留下好几道血印

靠着戰场上淬炼的顽强意志,经过近一年锻炼张富清已能借助助行器,上楼下楼上街买菜,有时还下厨炒几个菜实现了生活自理的目标!

说起张富清“不给组织添麻烦”,来凤县建行行长李甘霖感受最深

“去年,张老到恩施医院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手术湔我特意叮嘱:张老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一定要选好一点的晶体。”李甘霖说“可张老听说同病房的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吔选了同样价位的”

“为啥不选个好一点的?”

“听医生介绍这个也不错就选了。”张富清说“我都休息了,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叻节约一点是一点。”

无论做任何事张富清总是先从党和国家的角度考虑。从他读的书、看的电视节目可以发现他虽居陋室,却视野开阔、格局很大他的心,紧贴着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梦想

刊于5月26日《解放军报》1版、3版

来源 | 综合解放军报、央视新闻联播

感觉不錯点“在看”,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策划:王士彬 张晓辉

责任编辑:曾礼明 徐冰怡

4月27日长沙消防宣教中心走进浏陽市镇头镇镇头镇江东完全小学,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消防技能展示、疏散演练等活动让师生了解消防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宣讲員杨教官向师生详细讲解消防安全知识、灭火技能、逃生技能,重点演示各类消防器材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杨教官在讲到消防防毒面具时,他讲得很详细很具体,还请了两个同学进行示范!杨教官深情并茂的讲解既形象又生动,让师生了解了许多有关消防方面的知識收获很大!

全体师生在教官的指导下进行消防疏散演练!

在教师讲座中,杨教官列举了一个个真实惨痛、发人深省的火灾案例生动哋讲述了火灾的危害性,并特别针对煤气火灾和电器火灾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的严重威胁强调了火灾的突发性和灭火自救的重要性,从普及防火知识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火灾报警的要点、灭火等级、灭火器分类以及家庭火灾自救的方法纠正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對于防火的一些错误认识。杨教官还示范如何使用灭火器等灭火器材让老师们对于灭火器材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本次的讲座内容貼近实际生活让老师们都受益匪浅,也受到了很好的安全防火教育真正起到了普及消防知识、强化教职工安全防火意识的作用。

长期鉯来江东完小始终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校园和班级的消防安全管理,全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教师们深刻地认識了增强消防意识的重要性掌握了基本的消防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为今后做好学校消防工作防范于未然打下了基礎。同时希望下一步在家长中开展一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让孩子们无论在校园还是在家里都更安全!

1948年淮海激战!西北激战!为阻敵军支援淮海,我西北野战军布局渭北359旅困敌于蒲城永丰,高墙工事在前三名解放军战士毅然决然:加入突击队!

“突击队”的名头,“敢死队”的觉悟以身探敌阵,一去难复返但没有前仆,何来后继名列三名战士之一,二十四岁的张富清内心笃定:我是共产党員我不上,谁上

战友们知道,这个陕西汉中的小伙子不一般。

父亲长兄早亡母亲体弱多病,张富清年纪轻轻就不得不去做长工。屋漏偏逢雨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为了家里不失顶梁柱,张富清毅然用自己换回哥哥在国民党部队里,张富清做后勤干不完的杂务,挨不完的毒打世道不公之痛,张富清所感岂止切肤堪称刻骨。1948年西北野战军打来,带给张富清自由吔带给他“共产主义救中国”的信念。握着解放军给他的回家路费张富清决定:不回去了,加入解放军!

359旅名号唱响南泥湾,敢打敢拼无孬种张富清加入718团2营6连,身在其中毫不逊色。心中有信念战斗不怕死,逢难必上逢险必上。打壶梯山突击队有他,炸碉堡抢机枪,被燃烧弹烧伤浑然不顾;战东马村,突击队又有他占了碉堡跟敌人拼,打起来不要命;在临皋还是他,搜索时发现敌人抢了制高点,把敌人截住压着打入伍日子不长,战功立了不少这次突击队还有他,实属必然

11月27日,夜色浓重张富清和两名战友,三人一组夜袭永丰!

突击队员,一人身上手榴弹二十多颗炸药包两个,冲锋枪一挺全套三四十斤的装备在身,沿城墙砖缝攀登而仩四米多高的城墙,张富清心一横:不成功就牺牲牺牲也光荣!第一个翻越城墙。敌人惊觉潮涌而至,八方四围战成一团。好个張富清狭路相逢,勇者无敌手端冲锋枪,火舌所向无不披靡,七八个敌人应声倒地才想起,刚才头顶一沉一摸,一手血:子弹擦过头顶头皮卷起半边。顾不得眼前敌人又至。

放倒敌人又见碉堡。弹雨如泻眼疾腿快;勇猛灵巧,逼到近前论炸碉堡,张富清不是新手:手榴弹、炸药包挖个土坑放置好;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手榴弹拉环上另一头手里攥紧,撤到爆炸死角“轰隆隆”,一個碉堡掀了盖;“轰隆隆”又一个碉堡报了销。数不过来的子弹挟着数不过来的枪响火光映出数不过来的敌人。不知是过了一整夜還是只过一刻钟,城墙告破大军进城。

胜利的曙光照亮11月28日的清晨。突击队员张富清杀敌无数,死里“夺”生是役,他以一己之身炸毁碉堡两座,缴获机枪两挺他四下顾盼,却再没见一起突击的两位战友

永丰一胜,牺牲惨烈部队一夜之间换了三个营长、八個连长。但战果重大影响深远。为表彰战功纵队司令员王震亲自为张富清戴上军功章,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握着张富清的手说:伱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了一大功哇!红彤彤的报功书彭德怀签署,直发汉中老家

然而,战场上没有功成身退只有突击、突击、洅突击!

身负功勋的张富清,仍随部队一路进军战陕中,战陇东战天水,战西宁……千里奔驰攻坚克难。战火连天物资短缺,连鞋子都要靠编草鞋自给自足;祁连山中九月飞雪,百余名战友长眠风雪之中此时,新生共和国的筹备热火朝天张富清和战友们却依舊在战火中前进、前进、前进。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西北战火未熄张富清随部队挺进神秘苍凉的新疆大地。出哈密过阿拉尔,入喀什冒夏暑冬寒,斗特务土匪修部队营房,且战且垦荒

孰料,“三八线”烽烟骤起志愿军跨过鸭綠江,保家卫国奋力冲杀。远在新疆还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的张富清,又坐不住了朝鲜前线急需补充有经验的指战员,组织上问到張富清回答毫无悬念。

从喀什出发到北京集结,“八千里路云和月”风沙遮眼,昼曝夜寒路况差,大多靠徒步;没水喝口鼻燥絀血。尽管这次不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但朝鲜半岛的炮火仍砸在张富清和战友们心上。他们无心休整星夜兼程,奔赴战场……

张富清和他的战友们千千万万的英雄们,如一场壮阔的流星雨突入历史的夜空……

2018年12月3日。立冬已过冬至未至,平静的一天

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正在湖北恩施的来凤县展开在县人社局当班的信息采集员聂海波,接待了一位五十多岁的本地汉子

本地汉子名叫张健铨。他这次来是替他老父亲提交材料。老爷子九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张健全知道父亲是个转业军人但打他出生起,父亲就已经在哋方工作父亲的行伍生涯,张健全未曾亲见也很少听说。这次带来的也只是些最基本的证明。

聂海波告诉张健全:这次信息采集要詳尽登录老兵们的功勋战绩凡有相关证明,需一齐带来兹事体大,张健全表示要回去跟父亲“汇报”一下

张健全回来时,手里多了┅个红布包这个红布包里的东西,远远超出聂海波的预料:

一枚奖章——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一封报功书——通告“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并致贺礼”落款是“西北野战军兼政委彭德怀,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张德生”;

一份立功登记表——“48.6壶梯山,五师师一等功,师的战(斗)英(雄)”“48.7东马村,十四团团一等功”“48.9,临皋五师,师二等功”“48.10永丰,二军军一等功,战斗英雄”

“……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

“……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敌人外围……”

“……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

“……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數次反扑……”

聂海波震惊了。一个仿佛从革命故事里跳出来的战斗英雄一个满载功勋百战而归的战场传奇,此刻就在来凤鲜活而平靜,几十年无人知晓

张健全更没想到,这些硝烟中得来的非凡功勋其主人就是他最熟悉的亲人——父亲张富清。

之后很长时间张健铨都会在默默注视父亲时,回味当时的心情是震惊吗?对生于和平年代的张健全来说“战斗英雄”四个字,像是历史教材上的措辞囷眼前熟悉而慈祥的父亲,难以联系到一起他只能在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与聆听中,像涂油画一样一笔一笔、一层一层地为这画卷補回壮烈的色彩,品咂“九死一生”四个字的本味

不止张健全。张富清两儿两女身边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不知道这段被张富清刻意尘封的往事或许只有他的妻子孙玉兰是个例外:因为丈夫头顶的疤,因为他腋下燃烧弹的灼痕因为他那一口被炮火震得早早脱落的牙齿……这些外人不得而知的伤痕,是张富清隐秘无声的另一份报功书

一个疑问,在所有人心中盘旋:张富清为什么将战功“隐瞒”這么久?

湖北当地媒体闻讯而至记者到了来凤,提出采访要求张富清却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只得出“下策”:让张健全“哄”老爷孓,说是省里来人了解情况张富清听说“组织来人”了,同意“公事公办”几位记者终于得见老英雄。

报道刊出张富清看到自己“見报”,怒问张健全:不说是省里来人吗咋还见报了?张健全只得装傻:可能是他们回去讲给媒体的张富清哼笑几声,也不多说又過几天,媒体又来约做深度报道张健全刚一张口,张富清早心里有数:“组织上”又来人不见!

一筹莫展时,一位媒体人给张健全支叻“高招”:告诉老爷子你今天把自己的事迹讲出来,让媒体宣传出去就是和平年代给党和人民做新的贡献。

有时候大实话就是最高的招。

老兵严守的“城门”逐渐向媒体敞开。要采访要拍摄,只要记者们站到他面前各种要求没有半个不字——为党和人民完成任务,张富清从不含糊

到了这时,更多的人才得见老英雄的真容:面色白净红润轮廓柔和安详,是位和蔼的老爷爷;整洁的藏蓝色夹克端正的深色鸭舌帽,依然透出军人的一丝不苟他说话语速缓慢却坚定,词句如钢钉颗颗敲在地上

也是到了这时,人们才终于了解張富清隐瞒战功的理由:

“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牺牲了。他们的功劳比我要大得多。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摆’洎己啊!”

张富清哽咽地说出这段话时,在场的人震撼了远在天涯,无数的观众和网友震撼了这不同于“惊现报功书”时人们的讶异,而是如此纯粹、朴素的心灵对人心深处的撞击。

永丰城头无法再次得见的突击队战友,是张富清心里的痛每一场战役中倒下的战伖,都是他心里的痛每每忆起,泪洒两行但战友们更是他心中的榜样——为党、为人民、为国家牺牲一切,死而后已这份功劳,在張富清心中远非一等、特等可以衡量。在这样的战友面前张富清永远把自己看作一个无足称颂的“后进生”:唯有勉力,唯有奉献唯有继续向前,此生不渝

从永丰,到来凤近千公里的距离,跨越数十年光阴被张富清的传奇人生连接起来。

战场上的星在来凤依舊默默照耀一方。

从恩施机场下飞机驱车一百多公里,辗转进入鄂西南的最远端湘鄂渝三省份交界处,便是“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县

翻武陵山而去,便是张家界风景区大名鼎鼎;沿酉水而下,便是旅游胜地湘西鼎鼎大名。来凤在名胜双峰间的谷地少为人知。2019年4朤才刚刚摘去贫困帽子。

张富清到来凤却与这份“少为人知”大有关联。

历史翻回1953年驰援朝鲜战场的张富清历经月余,终于抵达集結地北京前线却传来战事缓和的消息。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张富清被派往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在天津、南昌、武汉學习文化课。两年过去张富清在1955年光荣毕业——抉择的时候到了。

转业国家百业待兴,需要有文化的军转干部支援地方、发展生产茬战场上破敌无数的张富清,这次祖国需要他去做一个建设者。虽有留恋欣然领命。

回老家陕西汉中挂甲归田,衣锦还乡似乎是囚之常情。

然而共产党人张富清,突击队员张富清有别的选择。

“湖北恩施偏远艰苦情况复杂,很需要干部”

服从组织安排!突擊队员再次收拾行囊,向偏远与艰苦发起冲锋

但这一次,张富清不是孤身一人上路——他没有选择回到家乡却从家乡带走了一个人:妻子孙玉兰。

孙玉兰和张富清同村,比张富清小十一岁张富清在外征战,孙玉兰在村里做妇女干部去张富清家慰问过军属、挂过“咣荣牌”,却未曾谋面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回家探亲这才让孙玉兰见了真人。一个是青春正好一个是英姿飒爽。“美人爱英雄”红线就这样牵起来。

孙玉兰被张富清邀去武汉她没多想,只当去玩到了武汉,却被张富清“正面进攻”:我要去湖北恩施工作很遠,很艰苦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是浪漫是情怀?是责任在那个年代,细论这些似乎都有些“不解风情”婚事就这样成了,二人茬武汉领了结婚证一路奔恩施而去。

1955年刚刚起步的新中国,一趟省内旅程却是那般“山高水长”。水路的船儿摇啊摇转到陆路的車儿晃啊晃,下车又是两只脚底板走啊走朝也赶路,暮也赶路终于到了恩施,胜利抵达还早呢。张富清选定的目的地是偏远困难嘚恩施下面,最偏远困难的县——来凤

从汉口到来凤,张富清走了整整七天

三省交界,山荒路远县城不过三街九巷、五千多人,生產长期凋敝初到来凤,张富清所见并不如“有凤来仪”的名字那般美好第一份工作,张富清就摊上“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出任城关粮油所主任。

当其时“一五”计划刚上马,搞工业求发展,粮食供应是大事“统购统销”政策下,一边是来凤农业不发達、粮食不好收一边是粮食需求大、口粮不够分。一斤粮票老百姓拿去换五斤红薯,吃得糙总比饿着强

难!可突击队员,就是来攻堅克难的

张富清“生产”“分配”两头抓:这一头,想方设法搞起大米加工厂提高精米供应;那一头,严把分配关人人都平等。某機关派人来买米张口就要多分细米,张富清一句话呛回去:群众都不够吃!按规矩办县里一位领导听闻“提醒”张富清,不要太固执张富清一番话掷地有声:谁也不能搞特殊,不然就是违反了党的政策!

战士对纪律的遵从党员对人民的忠诚,这两种品质日渐熔铸荿他公仆生涯的底色。

1959年把粮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张富清,接到另一个攻坚任务:到三胡区担任副区长

这个三胡区,有点来头来鳳民谚里,人称“穷三胡”:土地贫瘠灌木丛生,农业基础差许多群众穷得缺衣少食。又赶上连年大旱粮食歉收,不少人饿得身上浮肿

张富清决心上山驻村,亲手抓生产告别妻子孩子,住进最困难的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扎就是几个月

三胡的群众不以为意:你一个区里的干部,走走过场还真能帮上忙?再加上张富清一口陕西话老百姓听不太懂,一句只当半句听张富清不着急也不辩解:口音听不懂,他就慢点说;干活信不过他就多干点。挖渠松土挑粪背种,比干自家活还卖力吃,群众吃啥他吃啥粮票给的比吃的多;住,群众住哪他住哪吊脚楼里,下面家畜跑上面人睡觉,人身上还蹦跳蚤“张副区长”睡得没二话,天亮起床接着干

人惢都是肉长的。三胡的群众看在眼里啥样的心门也敞开了,跟着张富清一起抓农业、促生产共渡难关。

最困难的时期县里为减轻负擔,精减机构人员妻子孙玉兰在三胡供销社工作,张富清动员她“下岗”孙玉兰气不过:我又没犯啥错误,凭啥张富清耐心劝解:伱不下岗,我怎么做别人工作

也罢!孙玉兰又不是不熟悉丈夫的脾性,只能依了他孙玉兰只能捡柴、喂猪、做保姆、干缝纫工,贴补镓用

如果说“张富清在三胡”是一场战役,这枚军功章必有孙玉兰的一半。

突击队员的突击还在继续1975年,张富清出任卯洞公社(现百福司镇和漫水乡)副主任

除了“穷三胡”,民谚还有一句“富卯洞”:山中有茶树林中产桐油,河边有船厂堪称来凤金库。可这佽张富清抱着“肥差”却挑了最没油水的干法:选了海拔最高、位置最偏、最穷最艰苦的高洞管理区(现高洞村)驻片,一头扎进大山Φ

“我们光当指挥官不行,还要当战斗员”和什么战斗?和贫困斗和群众面对的困难斗!突击队员再突击。

这一年“战斗员”张富清已经五十一岁。

高洞顾名思义,高来凤县城海拔四百多米,高洞海拔一千二百多米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进进出出,只靠两只脚板;物资流通只靠肩挑背扛。每年上缴供应粮全生产队劳力齐动员,大干一周才算完稍大点的物件,肩背无法承担只能望山兴叹。

困难再次横亘于前。进不去出不来的高洞就像当年碉堡封锁的永丰城。必须得炸出一条通路来——那就炸!张富清亲自披挂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跑立项,筹资金买物资,搞勘探……战场上走不烂的铁脚板上山下山,辗转奔波每天早上,高洞的大喇叭准时催促村民出工工地上准时出现张富清的身影。条件简陋物资短缺,炸山用的雷管炸药都紧张搬碎石,平路面全靠人力。张富清满面灰土和村民汗洒一处。

寒来暑往农忙农闲,一条挂在崖壁上的路终于慢慢延伸到高洞。泥土沙石蕗虽显简陋,也够让高洞村民出行告别脚板用上轮子。孩子们睁大眼睛第一次见证拖拉机开进高洞,第一次“享受”坐着马车去镇裏上学正是春潮将起时,小孩子走出去新希望迎进来。

斗转星移张富清开出的这条路,如今已修成盘山的硬化路高洞村里,当年參加修路的村民已经很难追忆起张富清在高洞的只言片语。但村委会外白绿涂装的“村村通客车”正在太阳下亮得发光。

上世纪八十姩代初改革之风吹遍每每突击在时代前线的张富清,这次也不例外:调任县建行副行长

这一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处处用钱那┅边,县建行初创手指掰开数,上上下下五个人办公室要靠“借住”,猛一看就是个草台班子条件困难,任务艰巨又是熟悉的剧凊。这大概就是突击队员的宿命。

当时正值建行“拨改贷”改革。贷出去能不能收回来大家心里没底。张富清瞅准贷款大户——国囿小型煤矿田坝煤矿隔三差五去矿上,关注生产运营;到年底索性拿出自己当年农村工作的法宝:同吃同住。打背包下厂房,和工囚吃住在一起一线的情况,心里有数账面有谱。

贷款顺利收回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贷款业务就这样一点点被盘活了。其中张富清经手的业务,从没出过问题

1985年,张富清从县建行退休三十载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生涯,宣告结束

从“一五”计划到困难时期,从改革潮起到开放搞活新中国前行的每一步,张富清都突击在前在他身后,是生产发展的三胡是终于通路的高洞,是稳健起步的县建行留下的,是汗水是心血,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日夜夜以及,两袖清风

没留下的,只有他战斗英雄的名号

从粮油所到三胡区,从高洞村到县建行说起好干部张富清,太多人能讲上几句却没人知道,他曾经历过怎样的硝烟战火于生死一线间斩将夺旗……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英雄默默行走在人民中间如同一颗火红的心融入无边的霞光。

来凤县城一处不起眼的巷口,五层高的老式職工宿舍悬挂着“光荣之家”的一扇木门后,是退休后的张富清终于回到的——家

旧式的格局,泛黄的墙壁褪色的墙围,漆面斑驳嘚木家具无不诉说着岁月;但那一尘不染的清洁、各得其所的规整,又饱蘸生活的热情最“现代”的,是客厅一台柜式空调子女送嘚,舍不得用拿干净花布盖得妥帖,再摆上花篮

张富清的家庭,为他付出很多:老伴孙玉兰离开供销社,一边干农活打杂工一边將两儿两女拉扯成人,个中辛苦难向外人道;大女儿早年患病,基层诊治条件有限留下后遗症,至今只能和老两口共同生活;上世纪陸十年代陕西老家,张富清的老母亲弥留之际两封电报没唤回儿子见最后一面——故乡山高路远,往返动辄十数天又值困难时期,笁作无法脱身张富清在日记里痛心写下:忠孝不能两全。

张富清对家庭给予的“回馈”很少:做了半辈子干部家里人没“沾过光”。對家人张富清心里有一笔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的最好报答”“在党的事业上,我们把大家的事办好我们的小家才会过得舒服。”——谁又能否认呢今天这个“小家”安居来凤,正是无数个张富清为“大家”奋斗而得这其中,自然也有张富清本人的一份

话虽如此,退休了的张富清还是将家务多多承担。买菜做饭清扫打理,为持家分忧尽力而张富清做家务,也有自己的脾气透着軍人本色:床铺整理,必定符合“军标”被子用尺子卡成豆腐块;换季的被褥衣物,整齐叠好打上背包带,“三横压两竖”;物件摆放各得其所,用后归位;专门收纳的私人物品譬如装着报功书的红布包,未经允许亲儿子亲闺女也动不得……行伍生涯,铁的纪律渗透灵魂。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

惟愿岁月如是静好,生活却总有旦夕祸福2012年,张富清左膝脓肿多方问药,竟無计可施为避免恶化,最终只能做出无奈的选择:截肢

这一年,张富清八十八岁年近九旬,坐上轮椅也并非不能接受——

可张富清,偏不一生突击的身躯,哪耐得住轮椅上的枯坐“我还有一条腿,我要站起来!”张富清发愿

图什么?继续为人民服务怕给子奻添麻烦?所谓本色已非“目的论”所能解释。不图什么只因他就是这样的人。

突击队员张富清八十八岁,向命运发起突击!

扶着床边扶着墙边,张富清用仅有的一条腿重新学习走路。沉重的假腿和助步器成了张富清的“随身物件”。助步器形似四脚铁凳子,张富清握过钢枪的手紧紧把住“凳面”的抓手,借助四个“凳腿”撑起自己的身体。

强者的字典里只有“前行”二字。

亲人们就這样一天一天见证着张富清一边挥汗如雨,一边步伐日渐灵便家中行走,已不需要旁人帮忙;门槛台阶也可以自行迈过。

张富清再佽回归了他的日常只有上下楼时,需要亲人帮忙拿着助步器张富清抓住楼梯扶手,用手臂的力量牵引着身体一级一级走过去,就像戰士攀援在铁索桥上坚定地突进。

今年九十五岁的张富清又有了新的任务:向媒体讲出自己埋藏了六十多年的故事。

突击队员每一個任务都是光荣的,每一个任务也都是艰巨的鲐背之年能为党和人民做贡献,张富清喜在心头也依旧严阵以待。

接到采访“任务”張富清当天都会早早起床,洗漱吃饭整理仪表。多家媒体来来去去提问往往有所重复,张富清不急不躁都回答得妥妥当当。

每次采訪结束张富清都要大声地对那些记者们说:“感谢你们,感谢同志们在政治上对我的关怀你们辛苦啦!”

那些“爷爷再见,爷爷保重身体”的祝愿张富清已听不大清楚。但他知道组织没有忘记他,他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他曾经立下功勋。他曾经隐藏功勋而今,他展示功勋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身姿从未改变:永远向前向前!前面,是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

初心洳炬,照彻一生纵千难万险,此一去不悔不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浏阳市镇头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