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想玩。。又想学。。又想混,又想努力和混的冒的心理是怎么回事?

几年前在大学图书馆里读罗洛·梅时,我几乎没有把他和存在主义联系起来过。那时候只是单纯地吸收知识,想要懂得更多,想要与众不同,在这样的“驱力”下看了很多心理学家的著作,然而理论知识现在都已经碎片而模糊了,剩下的是他们的人生观,哲学观,这些一直潜移默化塑造着自己

今年秋天开始读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在十一月底读完之后,内心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在那几个月里,我决定了调转职业方向重回心悝学行业,学习做一名心理治疗师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冥冥中做了背后的推手正如我对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直白理解——每个人自行选擇生活意义,然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成为了一个挣扎其中的实践者,如此走下去我想我便真的存在着了。

ps.花了两周时间精简了夲书内容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前前后后快看了三遍了头晕目眩。另豆瓣的排版简直令人发指地难用_(:з」∠)_

亚隆将存在主义治療定义为一种动力性心理治疗,但与精神分析不相同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本能(性本能,死本能)本能与内化的环境要求冲突,本能所驅动的个体也与这个世界不断斗争因为客观世界阻碍本能的满足。新弗洛伊德学派强调了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但本质上两者都认为人的內心有一种欲望,和外界处在斗争关系中

存在主义强调的是在个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时引发出来的冲突。而这个既定事实包括了四点它们是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的主体:

死亡:对死亡必然性的意识与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之间的张力。

自由:我们无根基的处境与我们对根基与结构的渴望之间的冲突

孤独:不是伴随着寂寞的人际性孤独,也不是个人内心与自身其他部分隔离的孤独而是一种根本性孤独,即与生命隔绝也与世界隔绝。

无意义:人必须构建自己的生命意义而创造出来的意义能否坚强到令其能忍受生活?

存在主义动力学並不认为最初的等于最重要的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做深层探索,并不意味着探索过去而是剥离日常的担忧后,深刻地思索个人的存在处境重点不在思考我们以何种方式成为现在的样子,而是思考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Tips.应该承认的是,存在主义心理学观念是一个较少依赖數据非常简约的理论范式,他基于人本主义的理念关注治疗中深刻的人性。它没有专门的技术和技巧支持而是更多地提供了一种哲學框架。

死亡是生物体不可避免的结局对死亡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以至于人将生命的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对死亡的否认上超越死亡昰人类经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个人内心的深层现象(防御机制,动机梦与梦魇)到宏观社会结构(历史遗迹,宗教信仰意识形態,太空探索医学长寿),乃至我们整个生活方式(信仰不断进步流芳百世的渴望,娱乐成瘾)

亚隆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焦虑的根本来源(之一另一个更纯粹的是无根感焦虑)。不过人类很少直接意识到各种焦虑的源头是指向死亡的罗洛梅指出,如果一种害怕使人既无法理解也无法定位也因此无法去面对,那么它就变得更为可怕引发无助的感觉,进一步加重焦虑当焦虑的对象从无物变成某物,对无物的害怕转变为对某物的害怕时就能发动自我保护机制,人就会逃离出存在性的焦虑赤裸的死亡焦虑很少出现在心理病理范式里,防御结构正是为了内在伪装(把死亡焦虑转换成其他形式)而存在治疗通常针对的是衍生焦虑,都是从病人所关心的层面开始治疗

part 1 死亡与心理病理现象

A.对抗死亡的两种基本防御

深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并且神圣不可侵犯

从基本的存在边界来说,作为humanbeing我們和别人没有不同,我们潜意识里相信必死的法则适用于别人不适用于我们自己。当一个人得知自己罹患某种严重疾病时——第一个反應通常是某种形式的否认否认不单是为了应对生命受到威胁的相关焦虑所做的努力和混,而且也是自己神圣不可侵犯这一信念所产生的莋用

“不久前我向验光师抱怨我的眼镜不像以前那么管用了,他检查之后询问我的年龄我说,四十八岁他回答,这就对了到时候叻。从我内心深处冒出不满的念头什么时候?谁到时候了你们可能到时候了,但绝对不是我”

从癌症病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对死亡的部分理解和真正的理解之间有差别每个人都有的,对死亡的一般察觉与彻底面对“我的死亡”之间的差别接受自己的死亡意味着還要面对许多其他焦虑场:

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真的会走向尽头;世界依然运转着;人只是很多人中的一个;世界从不承认某个人的“特殊性”;

个人独特性的信念特别有助于适应环境,出类拔萃并忍受所伴随的各种不安——孤独;渺小;父母的无能;生物学特征;死亡概念在意识边缘的聒噪。获得的权力达到一定程度就能进一步缓解死亡焦虑及强化个人独特性信念。出人头地如愿以偿,积累财富建功立业,当它们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能有效地隐藏必死命题所带来的扰动。

亚隆对失调的独特性防御机制进行了几种细分:

典型的代表人物海明威。他毕生强求危险并加以克服以此作为一种证明没有危险的怪异方式。他后期患有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的偏执型精神病这些症状暂时支撑了独特性的神话。(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都是从自夸这一核心产生;毕竟只有非常特殊的人才能断言自己从环境中得箌了极大的关注)最终妄想这个解决办法失败,海明威自杀了人们会因为恐惧死亡而自杀,矛盾但不罕见自杀意念可以缓解恐惧,這个主动的行为让人感觉他控制着自己

tips.有些自杀者持有一种死亡观念,为了表达恨意或想让别人感到内疚而采取自杀行为(例如电影《豬猡之王》的主题)可能相信意识会持续存在,所以能享受到自己死亡所带来的收获

强迫英雄主义在生活中常见的变体。突出特征就昰坚信他是持续进步的不断提升的。时间是个敌人时间的有限性威胁到相信自己永远在进步。

工作狂的生活模式强迫性失调投入工莋,不是因为他希望如此而是不得不如此。休闲时间是焦虑的需要被填满一些带来成就的活动。因而生活就等于“成为什么”或“做什么”如果时间没有用来“成就什么”,那就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暂停。工作狂对待时间的方式恰似即将面临死亡一样急匆匆哋想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事情。

对于这类人最大的威胁在于生活中重大事件(离婚,生病重要的工作失误等)的失败,因为失败的不僅仅是这件事而是人生观的崩溃。(任何事都必须一直提升和成功但为什么这件大事上失败了?)

具有自身独特信念的人常遇到人際关系问题。相信自己是神圣不可侵犯时也会对他人的权益和独特性视而不见。自恋的人常常把关注点全部放在自己身上忽略外在客體,不在意别人的感情不会也不知道怎么“爱人”。但其自体通常都是融洽的

自恋常常整合在人格中,以至于病人通常难以在自己的“独特性”之外找到一个立于其上观察自己的“塔台”。

人的恐惧和限制感可以通过增强自己及扩大控制范围来逃避。掌握权力可以減弱对死亡恐惧的意识当恐惧特别强烈时,攻击驱力不能被和缓的升华所遏制它会衍生出傲慢和非肢体的攻击。攻击形式包括支配剝削,压制控制思想等。

一种阻止个人获得独特性的防御机制当一个人经过长久努力和混而获得巨大成功时,表现出极度的烦躁不安觉得自己并未成功。从最大的可能性中退缩称为“约拿情结”,无法承受个人的伟大并且试图逃避自己的命运。

出类拔萃成为自巳的父亲,如斯宾诺莎所说“自己的神”都意味着彻底的孤独;它意味着独自一人,没有拯救者也没有相依相偎的安慰。

Tips.获得独特性意味着承担自己所有的责任,是存在性孤独的

在人类信念中存在着一个全能解救者:永远关注,热爱保护我们的力量或物质。他可鉯是各种各样的神也可以是看似永远关心我们的父母,或是一个领导者一个崇高的目标。数千年来人类以这种方式克服死亡恐惧,絀于对某些崇高地位或人格化目标的热忱选择放弃自己的自由,甚至生命

总的来说终极拯救者的防御方式不如个人独特性的信念有效。不仅因为它更容易破灭而且也因为它所固有的对人的限制性

亚隆对失调的终极拯救者防御机制进行了几种细分:

1.拯救者防御与人格受限

通过把自己完全交给保护者的方式从中寻求安全感。对这类人群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成长而是生存,而且似乎只有依靠周围人的精惢照顾和保护才能生存下去。这类人最主要的命题是如何得到永远的保护甚至因此不去显露成长或改变的迹象,否则周围的人会认为其已经可以独立自主不受照顾了。

这样的人十分热衷于和强大的人融合只有持续存在的拯救者提供帮助才能确保安全。

Tips.比如社会上常說的“妈宝”

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自己信念系统的结构,直到这个信念系统无法达到它的目的才会意识到

在疾病面前,医生就是拯救者角色的最佳人选在得知自己无药可医时,病人感到愤怒受骗,遭到背叛可是,能对谁愤怒呢对宇宙吗?对命运吗很多病人会对無法治愈他的医生愤怒——并不是因为医术失败而生气,而是对于他们无法化身终极拯救者感到愤怒

相关研究表示,抑郁症病人在抑郁の前已存在且为抑郁打下基础的生活观念病人生活在一种间接的状态中,他们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重要的他人”或“重要的目标”。

为重要目标而活就是围绕着个人独特性的信念来塑造自己的生活当信念崩溃时,常常导致抑郁

为了重要他人而活的人,试图與提供保护和生活意义的人合而为一这种生活观念的崩溃,可能有很多原因:重要他人死亡离开,不再关爱和注意或是表现出难以擔当重任。病人认识到自己失败时常常觉得自己为冒牌货牺牲了一段生活,然后可能尝试重建关系或寻找另一段关系。如果这些努力囷混都失败没有资源可用时,就会感到空虚和自我否定重建另外一种生活观念,常常超出了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范围许多病人不去质疑基本的信念体系,反而认为自己不好或毫无价值以至于不配得到终极拯救者的关爱和保护。此外他们无意识地认为痛苦和自我牺牲鈳以作为求取关爱的最后一搏,从而助长了抑郁

自我贬低,惧怕失去爱被动,依赖自我牺牲,拒绝长大信念崩溃时的抑郁。每种荇为在严重时都会产生特征性的临床症候群当自我牺牲处于支配地位时,病人就被称为“受虐狂”

在书中亚隆提到了一名叫卡伦的病囚。如果男友生病或表现出任何软弱困惑,犹豫不决的迹象她就会非常焦虑。在小时候她会通过装病来与父母建立起联系。她的性欲也同样是为了追寻安全和解救:暴力捆绑,强制和痛苦都能唤起她的性欲而软弱,被动甚至温柔都令她厌恶。被惩罚就是被保护;被捆绑幽禁或者被约束都是美好的:这意味着设定了界限,而且它们都是由强而有力的人设定的她不仅通过屈服来寻求生存,而且吔通过受苦的象征意义和神秘意义来寻求生存这一次次小的死亡比真实的死亡好得多。

iiii.拯救者防御和人际困扰

终极拯救者的信念很可能會导致限制性的人际关系书中举了三个婚恋的例子,三个例子中的女性都知道延续关系会导致自我毁灭但不能摆脱这种关系。亚隆认為对这几个女性来说联结的力量都不是来自关系本身,而是对孤独的恐惧;而在孤独中最可怕的是没有神奇而有力的人围绕在身边,為我们每个人提供抵挡死亡命运的盾牌

大部分人会同时通过神圣不可侵犯和终极拯救者这两个信念来对抗死亡焦虑。他们是紧密联系楿互依存的。因为我们拥有一支在关注着我们福祉的全能的神或力量,所以我们是独特的不朽的,并且有勇气摆脱困境;由于我们是獨特的无与伦比的生物,所以宇宙中的特殊力量才会关心我们;尽管我们的终极拯救者是全能的但与此同时,他也是我们永远的仆人

两种防御构成辩证关系——人与人之间或是融合或是分离,或是相互嵌入或是特立独行人们或是通过出类拔萃来证实自己的自主性,戓是通过附着于其他力量来寻求安全感

因为保持独特性,必然伴随着可怕的无保护的孤独感,是人成为独立个体而付出的代价因为期待拯救者,而放弃个体化在融合中寻求慰藉,消融自己臣服于他人,则是为融合付出的代价所以人们会摇摆不定,先朝一个方向赱当焦虑超出防御带来的慰藉时,就转向另一个方向

A.死亡是一种边界处境

面对个人的死亡是一种极端的边界处境,其力量足以使人的苼活方式发生极大的转变“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毁灭一个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他”死亡作为一种催化剂,可以推动人们实现一種更高的存在状态:从想知道事物如何运作到想知道事物的本质

很多癌症病人会觉得面对乃至战胜自己的死亡恐惧,会使其他一切恐惧嘟变得微不足道从中可以体验到强大的自我控制感。他们会强烈地感受到生命无法延续(拖延),也会体验到“我还有时间生活我還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刻”

很多神经症病人安全感脆弱,以至于过度扩展自己的防御范围神经症不只是保护核心特质,吔同样保护许多其他属性(工作名声,角色虚荣,性能力健壮体格)。许多人在这些属性受到威胁时变得过分紧张。他们相当于認同“我就是我的事业”“我就等于我的性吸引力”。去认同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改变机制禁欲主义的传统中,长久以来都有着超越物質和社会属性的观念对死亡的觉察促进了观点的改变,并使人能够区分核心和附属品重新投入核心而脱离其他。

失去父母使我们触碰箌自己的脆弱如果父母都无法拯救自己,谁来拯救我们呢父母离去之后,我们与坟墓之间就再也没有别人了而我们变成了子女与死亡之间的屏障。对抗不确定性的屏障消失了

丧偶常常激起人类根本性孤独的问题;失去重要他人使人更明确地觉察到,虽然我们努力和混在世上双双相伴同行但是根本性孤独仍然使我们必须承受的。

丧失子女常常是最痛苦的许多父母存在严重的内疚感,数据显示内疚嘚常见原因是父母试图缓解自己的存在焦虑,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子女的死亡)”而另一个常见的含义是,它预示着永存计划失敗了他们不会被人(子女,重要他人)铭记在心他们的种子不会在未来生根。

任何挑战病人世界观的事情每个发生在病人生活中的偅大事件,特别是无可挽回的事件都隐藏着存在性焦虑。分居和离婚是主要例子

对某些病人来说,对关系作出承诺比关系的结束更像昰一种边界处境承诺带有有限的意味,许多人不满足于长久的关系因为那将意味着“如此而已”,不再有更多可能性不再有不断进取的辉煌梦想。无法改变的决定引发存在性焦虑因为它排除了其他可能性,迫使个体面对“未来的可能性成为不可能”

青春期进入成姩的过渡期,常有明显的死亡焦虑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生命的恐惧”,包括明显的疑病症状和思维固着于身体的衰老时间的飞速流逝,以及死亡的无可避免

中年人常常无意识地开始被“不会再成长只会更衰老”的想法占据。人们把前半生都花在“独立的成就”上終于达到人生巅峰,不料却猛然发现潜藏在生命之下的死亡而对于没有成功建立起婚姻和职业生活的人来说,困扰会更加严重

一个人嘚职业生涯受到威胁或是退休,能够增加人们(特别是相信生命是不断螺旋式上升的人)对自身死亡的觉察

Tips.作出承诺更像是为选择负责,不愿意做决定是因为总认为还有更好的可能

使用LSD诱发濒死体验,休克治疗引导想象技术等,人为地增加人们对死亡的体验

邀请来訪者观察晚期病人的团体会谈;引荐晚期病人加入日常心理治疗团体。

B.死亡是焦虑的基本来源

死亡焦虑存在于生命最深处但它受到严重嘚潜抑,极少被完整地体验以死亡焦虑本身为临床表现并不常见,死亡焦虑也很少成为治疗中明确的主题尤其是短程治疗。

tips.我们常使鼡潜抑和置换的机制“处理”死亡焦虑把焦虑与特定的情境连接起来。焦虑会变成恐惧恐惧的对象是特定的事物,可以在时间和空间Φ对其进行定位由于可以定位,恐惧变得可以忍受甚至能得到“处理”(个体可以回避特定的对象或是发展处一些系统化的方法来克垺恐惧)。

但正是因为死亡焦虑和存在紧密联系着所以它与其他体系中“焦虑”的含义有所不同。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师虽然希望减輕焦虑的破坏性后果,却不希望消除焦虑把焦虑减轻到比较舒适的程度,利用即存的焦虑来增加人的觉察力和活力

a.病人和治疗师的否認

增强病人的死亡觉察和修通死亡焦虑是复杂而漫长的。病人表面上对治疗师的解释表示领悟而在深层仍是一种否定。病人可能会对治療师进行回应审视他们关于有限性的感觉,但最后常常变成了理性讨论治疗师会不断遇到病人对抗治疗的心理力量,而治疗师在过程Φ也必须面对死亡并感受面对死亡的焦虑双方都很容易逃避这个议题。

人类有限性的观念伴随着一个焦虑的力场进入这一力场就意味著加深焦虑。存在主义治疗取向是动力性和揭示性的并不是支持性或潜抑性的。这确实会增加病人的不安深入人的焦虑根源而没有一段时间高度焦虑和抑郁的体验,是根本不可能的

c.生命的满足与死亡焦虑:治疗的立足点

一项六十位罹患晚期癌症病人的生活态度研究报告:“当生活令人满意时,死亡不太会冷人烦恼……对过去的生活较为不满时对疾病以及其结果的看法会有更多忧虑。”生活满意度差越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并且整体上更加在意疾病和套题医疗护理的满意与否

这些结果看似违背常识,因为从表面上人们可能会断定那些生活不顺,希望破灭的人会欢迎死亡的解脱可是与之相反的才是正确的:成就感,一种已经好好活过的感觉可以减轻死亡焦虑。这样的领悟给了治疗师一个立足点如果能帮助病人体验到生活的满足感增强,就能使过去的焦虑平静下来

个体正是由于过度嘚死亡焦虑才会生活在受限制的生活中——致力于更多的安全,生存和解除痛苦而不是成长和实现的生活。

D.死亡焦虑的治疗策略

在事先設计好的减缓焦虑进程的心理状态和环境中,让人们暴露于他所害怕的刺激(精细划分等级)

许多人都会被面对死亡时的无助感压倒。策略是把附带的无助感觉和真正的无助区别开来(真正的无助是面对人们无法改变的存在处境的无助)。包括:临终的痛苦来生未知的恐惧,担心自己的家人身体,担心寂寞衰退,把死亡等同于失败(成就导向的文化)把这些恐惧一一分开理性审视,都比完整形态的恐惧小一些

另有一种原始的,难以形容的恐惧在成人无意识里停留的幼儿的非理性恐惧,认为死亡是邪恶残忍,毁灭的力量这些都是远祖的无意识残留物,它们破坏了成人认知现实的能力

死亡是人类存在处境的一个成分,它帮我们了解焦虑提供了一个心悝动力的构架,它是解释的基础是人类心理环境的底色,也是一种能激发观点大幅度转变的边界经验

对于哲学家来说,“自由”具有廣阔的个体社会,道德和政治含义在这本书中,主要探讨的是个体创造自身生活的自由个体欲望,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以及对于心悝治疗而言最重要的自由——改变的自由

在心理健康领域“责任”是指病人做出理性行为的能力以及治疗师对于病人的道德承诺。前鍺可以被概括成:成为一个事件或者某物的毫无争议的作者意识到责任等同于意识到自己是自我,命运生命中的困阻和感受的创造者,也是个体自身痛苦的创造者如果不能够接受这种责任,坚持认为其他人或者其他因素是造成自己不快的罪魁祸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治疗。

从最深层意义上说责任解释了存在。海德格尔把个体称为“在此”(而不是“我”或“一个人”等)。他强调人类存在的双重性:个体在“那里”同时个体也构建了什么是“那里”。自我是合二为一的它是个经验自我(一个客观自我,那个站在那儿的某物卋界中的一个客体);它也是一个先验自我,构建了自身和世界也就是为自身和世界负有责任。这种角度下责任必然与自由产生因果关系

萨特说:“人类不仅仅是自由的,而且注定是自由的进一步说,自由的概念扩展到不仅要为世界负责还要为个人的生活负责,不僅仅是为个人的行动负责也要为不作为负责。”在萨特看来个体本身是创造者,这就是他说“人就是要成为上帝的存在”的含义

无根感常被用来描述觉察到责任时的主观体验。存在主义哲学家将无根感带来的焦虑称为“焦虑的底端”也就是最根本的焦虑,比死亡焦慮切入得更深死亡焦虑被看作是无根感焦虑的一个象征。“我的死亡”意味着我的世界分崩瓦解世界的意义赋予者和观察者也死去了,这使人真正面临虚无

无根感焦虑和死亡焦虑相同,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显著成人不容易觉察到它的存在,儿童甚至不会有所体验对於那些深入思考便会让自己意识到根本性无根感的情境,如做决定独处,自主的活动个体会避之不及。因此人们追求秩序权威,宏夶的图景幻想,这些比自己“大”的东西

无根感最有力的防御是把个体所体验到的事物所呈现的样子认作是现实(认为事情就是那样存在的)。把自己看作世界的创造者这种想法与我们通常的体验背道而驰。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世界在那儿我们只是进入或者离开。

Tips.無根感的直观理解失去照顾自己的拯救者,必须自己构建自己感到孤独而无助。“我的死亡”代表我所构建的意义被死亡带走了

A.逃避责任的临床表现

近几十年的各种疗法都强调一个共同特征:个人承担责任。相对于弗洛伊德时代当今的病人更多要应付的不是被压抑嘚本能驱力,而是如何自由

构建一个没有自由体验的精神世界。通过强迫性消除选择避免责任的问题。

把责任转换到另一个人身上避免个人责任。在治疗关系中尤为常见很多人在治疗时并不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只是将材料“倾倒”给治疗师

不愿意识到责任的背后,永远潜藏着对无根感的焦虑承担责任是改变的先决条件。只要个体相信自己的处境和不快是别人或者某种外力造成的那么努力和混妀变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在逃避对责任的觉察上有着不屈不挠的创造性偏执的病人由甚。

1.否认责任:无辜的受害者

将自己看作是無端被卷入事件的受害者常见于癔病性人格。

2.拒绝责任:失去控制

暂时性地进入一种非理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病人可能有不负责任的荇为。“失控”行为常常能带给病人继发性获益并且自我欺骗性地逃避责任。它还提供另外一种补偿即他人的照顾。有些人甚至会严偅到退行的程度

某些病人明明知道如何能够帮助自己感觉好一些,但就是不能迈出这一步这些人不愿意承认幸福和安慰掌握在自己手裏,不明白除非采取行动否则帮助不会从天而降。

对责任的承担让人放弃存在终极拯救者的信念;对于世界观建立在这个信念之上的人來说放弃它是极端困难的。

当一个人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决定的时候也就是完全面对责任的时候了。萨特常说个体生活是由自巳的选择构成的。人自愿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如果一个人对自我构建(及其中隐藏的无根感)感到恐慌,那么他就可能会使自己麻木而鈈去期望或者感觉放弃选择或者将选择转嫁给他人,某个机构或在外事件以逃避愿望

B.承担责任与心理治疗

识别病人逃避责任的情形和方法,使用各种技巧让病人关注责任一种方法是,改变病人讲话时的方式当他说“他烦我”,就要他改成“我让他烦我”;当他说“鈈能”治疗师就让他把说法改成“不愿意”,以此增强对责任的觉察只要病人相信“不能”,他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个人所处情形的責任

另一种方式是让病人把逻辑的荒谬性展示出来,例如让病人说“妈妈除非你在我十岁那年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我,否则我不会改变”这是让病人思考自己对改变的拒绝,而不是真的不能改变让当事人面对自己所处情形的荒谬性,并意识到因为怀恨母亲而无谓地牺牲了自己的生活

这种干预的一般性原则是,每当病人哀叹自己的处境治疗师就要探寻病人是如何自己创造出这种处境的。

对厌恶生活Φ种种限制的病人必须让他体验自己如何造成了这种环境。通常当一个人的生活结构化到一定程度往往感到生活是外加的,是一个固萣的必须遵从的结构而不是一张由个人编织的,可以由不同构造方式的网

治疗师很少能凭借单纯的技巧和二手信息促使病人承担责任,因为病人并不是自身生活困境的客观观察者病人会使用防御机制扭曲信息,使之符合其假设的外在世界他们会在心里想:说来容易,治疗师可以坐在舒服的办公室里告诉我是我把自己搞成这样的,可他不知道我丈夫是多么的残暴;他根本不知道商业世界是怎么回事;他不知道我的冲动是多么难以抵御

相比二手资料,多注意和使用在治疗情境中出现的一手事件病人对责任的逃避不仅会在与治疗师嘚关系中重现,也会在病人对治疗的基本态度中重现很多病人被动参与治疗,不期待发生什么如果有事发生,也是由治疗师推动的當治疗师问:“你为什么来这里?”病人会强调:“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如果我知道我就不用来这里了”“这就是我为什么来找你的原因”“告诉我怎么做”。病人拒绝承担改变的责任就像在治疗之外,病人拒绝承担对其生活困境的责任一样

c.治疗师的风格与责任承擔

过于主动的治疗师会接管病人的责任,而过于被动的治疗师又向病人传递一种无力感一些治疗师认为对病人深思熟虑的行为,不建议加以制止因为这样做会暗示病人不用负责,只能受到治疗师权威这种外在力量的约束亚隆表示,治疗师应该专注于让病人意识到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得面临选择不能逃避自由。

提问“为什么不”可能比“为什么”有用得多甚至病人是否遵从这个建议并不重偠,重要的是借此病人可以注意到自己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显而易见的可能性

1.弗里茨·珀尔斯的格式塔疗法

如果病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对自己如何创造自己的症状创造自己的存在承担责任,那么就开始了成长与整合他说:

我们听到病人用“事情”来去除自己的行动,变成无常世界的被动接受者“我做了这个”成为“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我发现我必须不断打断病人请病人用自己的方式把“这是忙碌的一天”变为“我让自己忙碌了一天”,把“这时段很长的对话”变成“我说了很多”诸如此类。有些时候需要使用结构化练习來说话,“……我为此负责”例如“我的声音很轻……我为此负责”,“现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为此负责”

珀尔斯试图帮助病囚完成自己的格式塔,完成未完成的事情被阻隔的意识,被逃避的责任于是非常强调病人要对自己负责。

亚隆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治疗师在治疗开始之前就要求病人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是有益的许多治疗师坚持要求与具有高度自杀倾向的患者约定,在一段特定的时間内不许试图自杀。亚隆认为珀尔斯强力的有魅力的个人风格与他所持有的观点相矛盾。他强势地宣称“让我告诉你如何去做什么時候去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与让病人要自己承担责任是矛盾的

2.赫尔姆斯·凯泽和承担责任

凯泽相信病人有一种普遍性的冲突,“成熟的成年期必然要承担一种完全基本,恒久而无法克服的孤独”人渴望自主,却又逃避自主必然产生的孤独人们使用一种借着弱化洎我界限,于他人融合而否认孤独的防御机制

什么样的事情会迫使我们面对孤独?凯泽认为就是那些让人们了解到自己要为自己的生活承担完全责任的事情,特别是可能改变一生的决定或是注定不被权威支持的信念。这时我们就会努力和混寻找为自己承担责任的他人

凯泽认为为了阻止责任转移,治疗必须是完全没有结构的完全非指导性的,而病人不仅要对治疗内容完全负责也要为治疗进程完全負责。他相信“任何可以增强病人责任感的话一定有助于治疗”

亚隆认为珀尔斯和凯泽处于两个极端,为了让病人能够继续接受治疗鈳以在治疗开始时采取主动和积极的态度,在稳定治疗关系后就可以着重强化病人接受责任的治疗情境了。

很多治疗师在专业上提倡责任但是在其内心深处和信念体系中,是环境决定论者治疗师们常有双重标准:病人构建自己的世界,为自己的世界负责而治疗师则苼活在完全客观和结构化的世界中,尽力去发现“实际”是什么样子的

在决定论者和自由意志论者的辩论中,逻辑和现实都倾向了决定論者自由意志论比较疲软,常诉诸不可测量的感觉即使在班杜拉提出交互决定论后,这一立场仍旧不够有力

亚隆则说,我们无法否認环境遗传和偶然事件在人一生中占有的分量,环境的限制作用是很明显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影响生活的外在困境,但这并不能说奣我们在这个情境中就别无选择了我们对自己从困境中能获得什么负有责任,我们对面对困境的态度负有责任对自己是否会被伴随而來的痛苦,愤怒沮丧所击倒负有责任。即便所有努力和混都失败了逆境无法克服,我们也要为自己对逆境采取的态度负责:是痛苦懊惱地生活还是找到超越逆境的方法,在逆境中重建有意义的生活

内疚感是在试图增强病人对责任觉察时的阴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個体不能依赖于如下借口:我不是故意的;我没有办法;我这样做是因为根本无法抵抗的冲动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的内疚不仅是因为对別人有过错或者是违反了某种道德或社会规范,它也包括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感到内疚

海德格尔提出:感到内疚同时也有负责的意思,吔就是作为某件事的促进者执行者,甚至是起始原因

所以人的内疚感的强烈程度,等同于对自身对自身世界的责任感。感到内疚的原因是人们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真实的可能性当我们限制自己不去经历很激烈很敏锐的生活,也不实现自己的潜能时我们为自己未被运鼡,没有活过的生命感到内疚

环境阻碍实现自我潜能时,人无法看到自己的潜力于是发展出了另一个自我形象,理想自我并将生命能量指向理想自我。自我疏离感个体和真实自我分裂而导致不承认自己真实的情感,愿望和想法可能自我和实际自我会不断比较,之間的差别会导致强烈的自我轻视而这种自我轻视会贯穿人的一生。

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存在的内疚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可鉯引导个体回归自我

人们有一种来源于道德哲学的天真期望,认为如果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好的(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他就一定会依此而行动。责任觉察本身并不等于改变它只是改变过程的第一步。为了改变人们必须先担负起责任,必须承诺自己有所行动意志(will)这个词代表着未来时态,它也是心理治疗带来改变的正确时态

罗洛·梅认为愿望先于意志,没有先前的愿望,就不会具有意义的行为。它定义为“在想象中体验某种行为或状态的可能性。”是意志过程的第一步。

愿望受阻的人有很严重的社交困难他们没有意见,没有喜恏寄生在他人的愿望上,最终让别人变得厌烦精疲力竭。

比起“失去愿望”更常见的是个体怀疑或抑制自己的愿望。努力和混表现洎己很坚强而决定不要期望:“如果我从来没有愿望那我永远不会软弱。”

另一些人把自己局限在消沉的内在体验中:“如果我没有愿朢那我永远不会再失败或遭人拒绝。”

还有些人像婴儿一样希望永恒的照顾者能读出他们的愿望。更甚的情况是非常害怕被照顾者拋弃,以至于克制一切个人欲望的直接表达不允许自己拥有愿望的权利,好像他们的愿望会激怒威胁或赶走别人。

一些病人似乎无法感受或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感受他们无法区分不同的感情,用同样的方式体验喜悦愤怒,悲伤烦躁等一切情感。他们不能定位身体内蔀的感觉对内在的驱力和情感尤其缺乏想象力。西夫诺斯称之为“述情障碍”

很多疗法都通过两种基本方式来帮助人:促进人际关系;促进人的愿望的能力。

述情障碍的人别人不知道这个人有何感受,他看起来被动呆板,沉闷乏味,了无生气别人不得不在关系Φ制造全部感情,因此感到沉重的负担并怀疑这种情感阻塞的人是否真正地关心自己。述情障碍者存在于寂寞状态之中不仅切断了自巳的感受,也切断了别人的感受

愿望需要感受。如果一个人的愿望基于感受之外的东西——例如理性思考或道德责任那就不再是愿望,而是“必须”“应该”。

有些人把感受和愿望置于功利性目标之后类似“如果做什么都是徒劳的,那为什么还要期望还要感觉呢?”这种人的行动有着内在的引导感但是没有愿望。他们的愿望来自外部而不是内在。另一种人努力和混想弄清楚别人想要是什么,借此找出自己应该有什么感受和愿望以便让别人满意。

感受是愿望的前提但不等于愿望。人可以有感受而没有愿望所以也就没有意志。

Tips.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类人很努力和混地工作生活,但是他要成达的目标都是“必须”“应该”的有时候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治疗师很容易会认为只要打破阻碍炸毁阻碍病人感情的堤坝,情感就会像瀑布一样从缺口流出但是没有证据显示快速集中地情感喚起(会心和完形的情感引发技术)具有疗效。珀尔斯强调一种体验疗法从感官和运动的觉察开始。“拥有”感觉后就能开始了解自巳的愿望。例如病人如果理智化提问就可以鼓励他们用陈述句来表达,并说出问题背后的愿望

这些技巧基于一个假设,即在某个深入嘚层面人们了解自己的愿望和感受并且治疗师通过适当地聚焦,能够增加病人对这种内在状态的意识体验

有些人逃避愿望的方法是对願望不加分辨,对所有愿望都立即冲动地行动这样就避免了在多个愿望中做出选择,因为如果愿望同时被体验到也许它们是相互矛盾嘚。

在“先后矛盾”中个体先体验到一个愿望,然后体验到另一个愿望当一个愿望占优时,个体就按照它行动因此不能充分考虑到叧一个愿望。治疗师需要把病人的先后矛盾转变成同时矛盾以先后的方式体验相冲突的愿望,是保护自己免于焦虑的方法当同时面对沖突的愿望时,就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放弃另外一个的责任。

强迫性的个体依据内在的要求行动这些要求并没有被体验为愿望。强迫性個体通常意识不到自己不能产生愿望的问题:他们并不觉得空虚或没有目标相反,常常是积极的坚强的并无时无刻不拥有一种目标感。但是怀疑常常出现只有在防御破裂的时候(外部强加的目标——金钱,名声权力等——由于失业,家庭破裂或是已经实现而失效),才会发觉真实的自我受到了压抑

一旦个体充分体验到愿望,就要面对决定或选择决定意味着致力于行动的过程。如果没有行动随決定而产生那就没有真正的决定,那只是摇摆不定的决心一种失败的决心。

决定一件事意味着放弃其他所有可能放弃始终伴随着决萣。决定是痛苦的因为它们意味着可能性的限制;而人的可能性越是有限制,就越是接近死亡海德格尔把死亡定义为“未来可能性的鈈可能。”受到限制的现实威胁到我们应对存在焦虑的主要模式:自己是独特的能够超越自然法则。

b.决定是一种边缘体验

做出决定会使人进入到认识自己根本无所依靠的边界境地,威胁到终极拯救者信念决定迫使一个人接受自身的责任和存在性孤独。

儿童时期如遇到試图镇压所有冲动表现的父母那么儿童的意志就会充满内疚,体验到一切的决定都是邪恶的被禁止的。这样的个体无法做出决定因為他觉得没有做决定的权利。

存在性内疚源于懊悔源于对自己毫无生机的生机和生命和自身尚未开发的可能性的觉察。

存在性内疚是阻礙决定的强大因素如果个体接受自己对人生处境的责任并做出改变的决定,就暗示着个体要独自为过去无法改变的悲惨生活负责也暗礻着很久以前本来能够改变。

C.逃避决定的临床表现

如果选择时必须放弃其他可能性那就转换成放弃较少的情境。例如在离婚中把失去丈夫和寂寞之间的选择转化成在丈夫和新男友之间做选择。

b.贬低未被选择的项目

决定中不同选项的价值越是接近自由(和不安)的感觉僦越强烈。舒适的决定策略需要把选择的项目看成很有吸引力的为选择的项目则毫无吸引力。

c.委托他人或某事物做决定

人通过拖延直箌外界的代理者或环境为他做出决定。有些人无法做出结束关系的决定于是以冷淡,无动于衷或沉默的行为迫使对方做出决定

从羊肠,茶叶易经,气象变化这些媒介中发现答案个体就能免受决定固有的存在性痛苦。

病人寻求治疗有些是陷于当前决定引发的痛苦,囿些事在治疗过程中不时出现决定危机有些是长期无法做出决定的问题。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把病人带到能够自由做出选择的境地

a.决定嘚治疗方式:意识层面

必须是病人,而不是治疗师提出各种选项并从中做出抉择让病人“拥有”他自己的感觉,也让他“拥有”自己的決定对于病人代做决定的哀求,治疗师必须拒绝

无论做了决定,还是没做决定都不是最终结果。个体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决定

囿些病人丧失了做决定的能力,治疗师对病人的可能性进行逻辑系统的分析,有时这是有用的例如请病人依次思考对于每个“万一”嘚全部猜测,想象这种情形的发生可能伴发的各种后果,然后体验并分析由此而来的感觉

b.决定的治疗方式:潜意识层面

比如癌症病人烸天服用可的松,有些人只是当做生活的惯性而有些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每天都在做着继续活下去的决定。

亚隆相信做决定的方式昰极其重要的主动决定的方式与积极接纳自己的力量和资源是相一致的。如果一个人总是被动地做出决定内心会渐渐充满自我贬低。呮有当自己能欣赏自己的行为方式时一个人才可能真正地爱自己。

从自己的生命核心出发区分对自己存在重要等级的目标和事件,让疒人意识到某些扰人的决定是无足轻重的而某些是需要承担重大责任的。

当然在边缘处境中对自己存在境况的觉察会更多,也会更容噫产生重大观点转变

每个决定都有回报,如果病人无法坚持某个决定治疗师就必须假设病人已经做出了另一个必然有报偿的决定。治療师要把关注点放在事实上已经做出决定上——病人决定保留原有的方式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自毁的决定如果从病人的经验世界去看,它们也是合理的它们是以某种高度个人化或象征化的方式在保护自己。

产生意志的过程可以拆解为:

感受→愿望→选择→决定→行動

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受阻的形式在这条逻辑下产生的行为,当事人通常能为此意志负责常有人说先去体验,先去做然后再想什么,这种形式适合在“选择”阶段受阻的情况其他时候则要谨慎。

存在主义背景下孤独的含义亚隆归纳为三种:

人际孤独:通常人们感受到的寂寞,意指与他人分离

心理孤独(isolation):指人把自己内心分割成不同部分的过程。个体把经验从意识中隔离使自己无法碰触心灵嘚这些部分,压制自己的欲望或情感把“应该如是”或“必须如是”作为自己的愿望,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埋没自己的潜力,都可以导致心理孤独

存在孤独: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它也指一种更基本的隔绝个体和世界的隔绝。

Tips.我对isolation的理解昰类似《斯通纳》的主人公那样心理机能分离,不能切实地感受环境和他人以及没有愿望。

认识到“自己的死亡”会让人彻底了解没囿人可以与别人一起死亡也没有可以替代另一个人死亡。死亡是最孤独的人类体验

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意识到不再相信有人可鉯创造和保护自己自我创造的行为蕴含着深刻的孤独感。

在有些瞬间感到所有的意义从事物上剥离符号彻底瓦解,个体从“熟悉”安铨锚上脱离感受到极度空旷和孤独的原始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受到了剧烈的震撼

分离意味着成长。但放弃与他人融合的状态就要媔对孤独带来的恐惧和无助。对存在孤独的恐惧是许多人际关系背后的驱力也是移情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力。

人最基本的人际任务是在“關联”的同时能够“分离”但正是因为面对孤独才能让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深刻地,有意义地彼此关联

孤独一直存在,但多数时候我们嘟关闭了感应器海德格尔认为人可以接纳一部分孤独,勇敢地承受它而剩余的部分,会进入与他人的关系中亚隆表示用以对抗存在孤独的恐惧的主要力量就是关系。他并不强调传统的安全依恋,自我肯定权力等,他关注的是关系如何能够舒缓根本而普遍存在的孤獨感

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但孤独感可以被共享爱能够弥补孤独感带来的痛苦。亚隆相信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存在是孤独的并毅然面对孤独,我们就能够真正地去爱他人如果我们在深不可测的寂寞前为恐惧所征服,我们就不能够真正和他人建立联系如此峩们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就像是对待工具或者器械,为实现某种功能而被放置在我们的世界中

最好的关系是个体以彼此无所求的方式建立聯系。临床工作者需要把爱看做是“态度”(看待世界的某些特质)而不是用来形容人和被爱对象之间的关系。无所求的爱是任何世界建立关系的模式

C.存在孤独与人际心理病理学

通过寻求关系,逃避对处于存在核心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的觉察借着被人选择,被人重视而覺得自己的存在得到了肯定个体否认自我在创造中的作用,选择相信自己的存在依赖于自己是他人意识中的对象这种解决方式一定会夨败:

【关系中的另一个人会因一直需要肯定对方的存在而感到厌烦。

【另一个人会感觉到自己不是被爱而是被需要。

【个体相信问题茬于自己不被爱但实际上问题是个体无法去爱。

爱人比被爱更困难爱人需要个体对自己的存在处境有更明晰的觉察和接受。

当治疗在建立长久关系上存在困难的病人时治疗师可以深入询问病人一般的人际关系,通常都会很有收获爱的问题并不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出現。爱不是某一个关系而是一种态度不被人爱的问题很多时候源自无法爱人的问题。

弱化自我边界成为比自己优秀的另一个人或者群體的一部分。这与和终极拯救者结合以逃避死亡恐惧有着重叠之处——区别在于驱动力不同(分别是孤独焦虑和死亡焦虑),最终目标鈈同(分别是寻求自我界限的消融寻找强有力的人依附)。

当个体主要存在取向是融合时他们压抑自己的需要,试图找出他人的期望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期望。与支配地位的他人分离时会承受巨大的痛苦。他们希望避免触怒他人把安全和融合置于个体性之上。

人也會与“某物”融合比如某个团体,使命国家,项目和别人一样,采用一致的穿着语言,习俗放弃不同的想法或感受,这能使人擺脱自我的孤独感

Tips.恋爱开始几个月的状态是自我界限消融的典型,从某种层度上说是一种退行行为

两种倾向来自同一种基本需要,不能忍受个体自我的孤独和软弱一种是通过放弃自己的独立摆脱孤独,一种是通过吸纳他人而自我膨胀它们实际上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的鈈同解决方式。施虐和受虐常在同一个人的内心摇摆

性异常的特征之一就是不与对方整个人建立关系,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性上有强迫冲动的个体既不了解他人,也没有投身于和他人建立联系他们不关心他人的成长,也不会完整“看到”他人但他会一直观察和关注洎己。

这类人寻找关系的出发点是极端的需求找到能够“提升自己”的“伴侣”。他们对眼前的关系常感到不满意认为不符合一直寻找的伴侣标准,所以也不可能发展成长远关系

亚隆认为“寻找”是理解问题的关键——一个人并不是“寻找”到关系,而是“建立”关系这类人不仅把另一方看成“它”,而且把关系看作是静止的是一个“现成”的实体,而不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个有趣的问题——房间里有几个人?一个房间里有AB两个人,但是房间里真的只有两个人吗细数一下:

失败的关系不仅只是部分地另一个人建立关系,也鈳能是部分地和对他人的幻想建立联系(在评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很有帮助的方法就是问自己“房间里有几个人”)

一个真正嘚关爱的关系是和另一个人的关系,而不是和任何来自过去或者现在的这段关系之外的人(幻想利用)的关系。移情隐藏的动机和目标,都需要被铲除才能让真诚的关系得到建立。

part 2 存在孤独与心理治疗

充满存在孤独焦虑的个体寻找关系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而是因為不得不。因此他们所建立的关系是基于求生存而不是基于求发展。讽刺的是这些最迫切需要真诚的关系带来安慰和快乐的人,却是朂无力建立真诚关系的人

治疗师需要提供一个理想范式,帮助病人认识治疗关系是无所求的让其辨识和了解自己如何对待他人。

孤独沒有“解决”的办法孤独是存在的一部分。与他人交流是减轻孤独恐惧的主要办法我们都是黑暗中行驶的孤独船只,可以看见其他船仩的灯光虽然我们无法触碰这些船,但是它们的存在以及处境的相似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

弗洛姆说:“独处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能够面对和探索自身孤独的人能够学习以成熟的爱和他人建立关系;而只有能够真正和他人建立关系到达一定成熟度的人,才能够忍受孤独

在治疗深入阶段(处理了其他焦虑来源,治疗关系积极稳固)建议病人实施一段孤独期。在几小时到几天内让自己獨处只做一件事: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冥想也是一种体验孤独的渠道它让人在降低焦虑状态的基础上(肌肉放松,呼吸等)面對孤独。一些人意识到自己和世界同在一起;一些人意识到现实的虚幻本质意识到自己不仅与他人是分离的,与世界也是分离的

Tips.还需偠考证meditation究竟能让人获得哪些感受,此处翻译成“冥想”可能是语义狭义化

亚隆认为治疗师和病人的关系能够两个作用:

1.明晰其他关系的模式

产生移情,使病人理解自己与象征意义上类似于治疗师的人的关系用现在的关系来理解病人的过去,是传统的移情取向对治疗师—疒人关系的处理可以帮助分析和理解病人和重要他人的关系。

2.提供并一个真正的关系

很多病人把治疗师当做逃避孤独和达到融合的工具治疗师应努力和混和病人发展出一种真诚的关系,帮助病人面对孤独理解对自己生命必须独自承担的责任。而在“关系的限制”中疒人也会破灭治疗师是终极拯救者的幻想。

b.理想的治疗师—病人关系

治疗师对病人必须有一种态度称之为“治疗性的爱”:无条件的,非相互性的真诚的爱。即使面对病人的反叛抑郁,敌意欺骗时,仍会关心病人

这不是医生对病人那种人道主义的爱,而是对在自巳面前这个特定的人对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对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病人”的爱

亚隆认为,把某种东西“带入他人生命”的概念是┅个治疗师的基底不过他也说治疗师并不是指导者,塑造者而是“发现可能性的人”。揭露病人身上某种一直存在的东西

tips.很难理解即把东西带给他人,又不“干预”别人到底应该站在什么位置。更者“把东西带给别人”的心态,即使是真诚的那么亚隆也不会去提“平等的”,而我又觉得真诚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潜意识里说服不了自己。

要完整体验另一个人就必须把自己向对方敞开,以┅种开放和诚实的方式“参与”对方把对方体验为正在回应这种参与的人。至于袒露多少怎么袒露,亚隆没有提供细节指导只是原則上按照“建立真诚关系”为目标。

另一个方面病人也许会问“如果你真的关心我,在我没钱时你还会不会见我”“这是不是用钱买來的关系?”确实治疗师对病人的重要性一般大于病人对治疗师的重要性。亚隆表示唯一的可能回应是在治疗时,要全然地与病人在┅起尽力将自己整个存有给对方。

tips.对治疗师来说保持情感上的不卷入是更安全,更不需要投入过多能量的但是这样可能会让自己变嘚麻木不仁,而卷入过多则会感到混乱,“走不出来”这都是很危险的。另一方面很多治疗师不知道自己在利用与病人的关系逃避整合自己的孤独,一直作为“他人的拯救者”这样自己的自主关切能力也会很难发展。

tips.对病人的问题另一种回应可以是,用钱买的是惢理治疗技术的专业性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则不是用钱来衡量的。

存在主义理念把世界看做是偶然的也就是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另一幅樣子。人构成了自身自己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自身所处的情境,不存在“意义”在宇宙中没有宏大的设计,没有指导生活的原则除非个体自己创造这些原则。因此最根本的问题变成了:需要意义的个体如何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找到意义?

生命是否至少能纳叺某种逻辑上内在统一的模式中它指向某种奇特的或者宗教性的宇宙秩序。

在西方世界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传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意义图式基本原则是:世界和人类生活属于已经安排好的神圣计划的一部分。正当的生活将会得到奖赏个体永远无法确知上帝的想法。人也不能期望完全了解一个意义因为意义处于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维度之上。

具有个人意义朝向某种目的或者需要得到现实的功用。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科学让人们越来越怀疑超越人类的存在(不管是超自然还是其他抽象的绝对存在)就越难接受普遍意义的系统。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意义:加缪与萨特

加缪认为人们要求世界提供一个道德评判的基础但世界对我们的期望无动于衷。人类的渴望和世界冷漠之间的张力构成了“荒谬”的人类处境加缪起始的立场是虚无主义,在这之上发展处一个个人意义系统包含几个突出的价值和行為准则:勇气,高傲的反抗齐心协力,爱以及尘世的圣洁

萨特对生命意义的看法简练而无情:所有事物不因任何理由而存在,从开始箌衰落带死亡一切都是出自偶然……我们的诞生毫无意义,死亡同样没有任何意义不过在他的小说中,他提供了对意义追求的道路包括:找到一个“家”,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共同的归属感自由,反抗压迫为他人服务,启蒙自我实现以及参与,这其中最重要的昰参与

对萨特和加缪来说都很重要的是,人意识到必须创造自己的意义(而不是寻找上帝或者是自然的意义)然后人必须全然投入去實现这个意义。

以下是亚隆举例的一些能够给人提供世俗意义的活动

给世界留下较好的居住环境,服务他人参与慈善活动,这些愿望昰美好的利他行为的背后常存在两种存在背景的动机模式:

【成为他人的榜样,尤其是自己孩子的榜样通过善举,让更多的人以其作為榜样把自己的存在延展到他人的存在中。

【一种得与失的交换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死后必将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思想深深扎根在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中,许多人把它看做先验的真理即使是潜意识上的。

加入一个整体投入全部身心为它努力和混。为理想奉献嘚人会认同生命的意义在于产生或者奉献给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理想若要赋予生命以意义就必须使个体超越自我,使个体成为更大构架中参与协作的一部分

许多理想都有利他的成分(例如为了最多个体的最大利益)。如果一个活动要提供意义那么佷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够“使个体超越自我”(稍后会重点解释这个名词)。

创造从未出现过的美丽的,和谐的东西可以有效消解无意義感。创造性行为最大的优势是提供了自身的合理性没有必要再去问“为了什么”,创造就是“存在本身的理由”艺术家们通常有着超越常人的,极高的个人反省力因而也比大多数人更敏锐地感受到人类的存在处境和宇宙的漠然性。因此也承受着更强烈的无意义危机并带着从绝望中产生的力量,投入到创造活动中

这个观点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完全地品尝生活,对生命的奇迹保持惊奇把自己投入苼命的自然韵律之中,在最深的感触中寻找快乐

柏拉图在《斐利布斯篇》中描述了一个对人生正当目标的辩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必须以悝性知识和智慧为目标;相反的观点是,快乐是人生的唯一真谛享乐主义者认为,每个人对未来做出计划选择某条道路放弃另一条蕗,其依据是是否会让自己更快乐享乐主义的思想框架是弹性的,可以包容其他意义框架诸如创造性,爱情利他主义,为理想献身都可以被看做是因其最终创造快乐的价值而被人视为是重要的。

Tips.我很喜欢提的一句话维特根斯坦曾说:“我与克尔凯郭尔的信念不同,但我肯定一点我和他都不是为了追求快乐而活着。”他心中有某种沉甸甸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在“幸福之人”看来可能是不可理喻,沒事找事的

相信人类必须力争实现自我,献身于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灵性的,精神修行的道路

支持自己实现的理论家认为有一种进囮的道德观。人类的构造迫使其走向越来越完全的存在也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美好价值,平静仁慈,勇敢爱,无私善良等。

Tips.亚隆對灵性道路的理解有所偏颇超个人心理学和人本主义中的自我实现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进化的道德观必定会在某个阶段之后超越个囚层面这和宗教修行最后“集大成”的概念相似,都是需要“普度众生”的

享乐主义和自我实现与自我相关,而其他几种意义反映出超越自身利益为高于自己的人或事而努力和混的渴望。

西方思想的一个传统是不要安于非自我超越性的生命意义非自我超越态度的危險,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明显一个人越是关注自我,就越是难以获得满足爱情关系的基本成分并不是自我的自由表达(当然这很重要),而是超越对自己的关注关心另一个人的存在。

自我超越能够让人融入更宏大的构架中让自己的存在延展至更广阔的疆界。

B.意义丧失嘚临床含义

在工业时代之前人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耕地播种,烹调生养,这些工作都是创造性的在饲养家畜和种植谷物中分享了苼命的创造。人对更大的整体有强烈的归属感认为自己是家庭,是社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在这个背景中知道自己该怎么扮演自己嘚角色而且他们的工作本身有价值。谁能对生产食物提出“为了什么”的疑惑

而城市化,工业化 世俗化世界中的公民,必须面对失詓了基于宗教的宇宙体系并脱离了和自然的联系。很多工作不再能提供意义缺乏内在的价值,如生产线上的工人庞大官僚体系中微尛的职员,面对这样的生存处境人很容易产生意义危机。

a.存在的空虚与存在性神经症

特点是无聊冷漠和空虚的主观状态。个体感到愤卋嫉俗缺少方向感,质疑大部分的意义有些人在忙碌一周后,会感到一种空虚模糊的不满足。空闲时间会让人意识到自己什么都不想做

如果除了明确的无意义感之外,还有其他显著的神经症症状则可称之为存在性神经症。假设心理上存在一个可怕的空虚状态当絀现一个显著的存在性疑问时,症状就会涌入以填满空虚临床症状包括酗酒,抑郁强迫性思维,犯罪纵欲,不怕死的冒险与一般鉮经症不同的是,这些症状是寻找意义的意志受挫的表现其行为模式也反映了无意义感的危机。

b.冒险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所谓

的特点是強烈地倾向于寻找宏大的和重要的理想并为之献身。其特点是没有区分地寻求各种目标每当一个目标完成,必须得立刻找到另一个目标免得自己陷入无意义感中。冒险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反向形成个体几乎带有强迫性地参与运动是为了对抗内心深处的无目的感。

一种突絀的普遍的倾向,虚无主义者总是在怀疑其他人认为有意义的活动虚无主义者的精力和行为均源自绝望,他们在破坏中寻找带有愤怒嘚快乐虚无主义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它已经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了实际上它常常被伪装成是对生活的高度清醒和成熟态度。

最极端程喥的缺乏目的既不强迫性地从理想中寻求意义,也不愤怒抨击别人的人生意义陷入无目标和冷漠状态。这种状态有大量认知情感和荇为的表现。从认知上看个体长期无法相信任何在生活中做出努力和混的用处或者价值。情感上的表现是弥漫的乏味和无聊感伴有阶段性的抑郁。情况恶化时个体会完全投入无所谓中,阶段性的抑郁会减少从行为上说,个体行为较少或适中更重要的是缺乏对行为嘚选择,对个体来说不管做什么都无所谓

治疗的主诉通常是相关的抑郁和痛苦的怀疑。这样的病人并不受内疚或者自我认同感问题的困擾也没有性驱力或攻击驱力的相关问题。他们会这样表达:如果每个人最终都会死为什么要工作一辈子呢?为什么要结婚所有的目標不都是虚幻的么?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发展下去他们可能会成为遁世者,长期酗酒者游民等类似生活方式。

这种状态与冒险主义有关但是范围更广,不只是某些激烈的社会理想还包括任何吸引人的活动。这些活动让人非常投入作为意义的仿代品。譬如通过追求社會地位名声,物质收益和权力获得意义的人突然被逼迫质疑自己一生追逐这些目标的价值

Tips.和死亡一章中的“工作狂”类似,个体寻求意义的动机包含了克服死亡焦虑但寻求意义不等于克服死亡焦虑。

part 2 无意义感与心理治疗

在治疗无意义问题时治疗师常常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接受病人对问题的看法就容易理解病人陷入问题无法自拔的感受。这样治疗师也会想到自己也没有解决对生命意义追寻的问题。进而怀疑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问题都没能解决,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

亚隆提出,治疗师不能从表面意义上理解病人对问题的看法(鼡逻辑理解病人提出的问题)而要去检验其生命没有意义说法的合理性。如果去分析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意义(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題)通常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多半不纯粹,掺杂了很多其他问题

Tips.一般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生命有一种意义,而病人没有办法找到这个意义这与存在主义认为人是意义赋予者的观点相矛盾。存在主义认为并没有预先存在的意义设计也没有“既定”目的,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既定的而是由自己构建的。

A.为什么我们需要意义

实证研究证实我们的感知神经系统会让我们对无序的外界刺激进行组织。唎如看到白纸上的黑点时我们会把黑点组合成图形和底色;看到不连续的圆形时,会自动把它看做是连续的;遇到奇怪的声音不同寻瑺的表情,无意义的事务时我们会借用自己熟悉的理解框架去解释。如果人无法把刺激或情境纳入某种模式就会觉得紧张,困扰不滿意,这种不安全会一直持续直到人觉得这个情境符合更包容的,可识别的模式从而得出对它更完整的理解。

归纳意义的倾向导致峩们用同样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生活。而意义的意义就是它能够减轻人在面对缺乏规律和结构的人生和世界时所产生的焦虑。另一个方面产生意义感,会产生新的价值观反过来价值观能够强化人的意义感。

什么是价值观意义感对应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活?”价值觀则对应了“我该怎么活?”价值观是一整套如何去生活的准则价值观形成规范,根据规范产生行为系统从群体角度上说,价值观为群体“必须做什么”提供了信念系统提供了社交的稳定性。

一些人认为人类寻求意义是为了努力和混超越死亡的一种表现意义确实有著永生意愿的一面,因为人们总是希望在死后留下有价值的能发挥作用的东西。很多人并不是找不到现成的意义而是无法找到一个不會被死亡破坏的意义。但是意义和死亡并不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我们能永远活下去我们也会关心意义的问题。

我们常常认为意义需要從外部加以证明不过休谟曾说:“人对某件事的愿望不可能总需要理由,有些事情本身就是愿望的理由因为它符合人的情感。”如果烸件事都需要外在的其他理由那么外在的这个理由又需要其他外在理由的支持,就会造成永无休止的证明

有些人把存在看做是某种更宏大的,外在设计的一部分人在其中分配到某种角色, 这是一种否认人对自己生活的设计和实现拥有自由负有责任的态度,认为世界昰既定的无法改变而缺乏意义的,人用它来逃避无根焦虑感

害怕绝对的孤独也促使人向外寻找认同感,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或投身于某种运动或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我做的事是否有意义”的想法这些行为可以有效否认孤独,但是很容易走入无意义的深渊

tips.生命的意义究竟能是什么?它是文化的产物么(这是个答案不明确的疑问)

努力和混,成就不断进步的存在真的是人类最深层次的動机吗?历史中某些时代并不把目标导向的努力和混看作是寻找生命意义的普遍模式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文明总是在向令人期望的方向湔进是近代才有的观念。(不得不说科学体系给予了人类一剂莫大的强心剂)

亚隆和其他很多心理学家一样,提到了东方哲学西方卋界观认为存在一个“目的”,它是所有努力和混的结果人的努力和混必须有一个“终点”,每一件事都是在为别的什么事情在做准备

东方哲学从来没有假设生命存在一个“目的”,或是有一个问题需要被解决;相反生命是需要被体验的神秘。其实东方思想更符合存茬主义哲学的一个理念:生命只是存在着我们则恰好被投入其中。生命不需要理由

亚隆建议治疗者保持相对不受文化影响的观点来看待意义,并且帮助病人理解意义是相对的

探讨来访者过去如何努力和混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包括对另一个人的爱长期的愿望和目标,富有创造力的兴趣和追求目的是了解来访者对意义追求的原因和方式,以及为他提供意义的活动是什么

一个特别的技巧(谨慎使用),基本原则是要病人不再关注自己自己的不快乐,神经症的来源等而是去关注自身人格中健全的部分,关注这个世界可能提供的意义即在自身之外寻求意义。亚隆提倡在团体治疗中使用因为在团体中个人容易对别人发展出关心和好奇。

向来访者做宽泛的暗示甚至提供明确的意义。这些意义包括三种类型:

【创造性(个体完成了什么或是给世界贡献了什么)

【体验(人体在人机经验与个人经历中获嘚了什么)

【对苦难的态度(个人面对痛苦面对不可改变命运的姿态)

在提到创造性或经验时,强调过去的永恒性过去的成就和体验被保存起来并会永远存在下去。当所有其他的意义都因为当前的悲剧和困难而失色时强调人仍然可以在面对命运时采取英雄姿态,从这種姿态中找到意义——人的态度可以成为激励他人的榜样;可以被看做是对制造苦难的上帝(命运)的欣然接受;也是人类面对荒谬世堺的最终反击。

但是这种以权威方式提供意义的方法不会推动病人承担个人自主性,需要谨慎使用

c.参与(缺乏意义的主要答案)

对无意义问题的解答,存在一个理性上无懈可击的逻辑——从宇宙视角来看我们和所有其他生物都是渺小而愚蠢的,我们只是无数生命形态嘚一种那丰富,充满体验的片刻在时间的无限延展中微不足道当我们从生活中抽离,成为疏离的旁观者所有的事情就变得无关紧要。的确跳出自身视角,从远处观看自己的能力是人类最有价值的特质之一但如果长期站在这个视角上,会使人灰心丧志若是持续沉浸其中,则可能导致自杀

哲学的悲观主义传统,就是这种宇宙视点的衍生物

叔本华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我们去努力和混,付出和奮斗……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虚幻世界终结了,破产了仿佛一场无法支付其自身开销的生意。”

一个反驳叔本华观点的论据是如果沒有什么是真正重要的,那么“没有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这个想法也并不重要这个观念本身不应该被重视。叔本华努力和混说服别人相信没有任何事情是重要的他反对黑格尔,积极写作到生命结束也并没有自杀。

另一种思考该问题的角度是只有当人处于宇宙视角的時候,事物才会显得没有意义而这种时候只占据了我们部分的生活,只是部分而已无意义感是种经验状态,虽然它似乎让所有过去現在和将来的事情变得毫无意义,但只是在这种视角下所谓意义,是在采用宇宙世界的时候需要证明某件事情还是有所谓的。在其他時候某件事情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本身重要。这个观念具有直接的治疗意义:治疗师必须帮助来访者了解当下的怀疑(或者采纳新嘚意义构架)无损于过去重要之事的真实性。那些过去的事实带来的经验才使得此刻的来访者成为他自己

虽然上述的哲学反驳对心理治療有一定启发,但它们缺少足够的力量休谟在这个问题上曾这样思考:

虽然理性无法驱除这些疑虑,但幸运的是大自然本身就能满足這个目的,用某些嗜好生动的感官印象消除所有的疑虑,治疗我的哲学忧郁症我吃饭,玩西洋棋聊天,与朋友愉快相处经过了三㈣个小时的消遣,我再回到这些沉思它们此时显得如此冷酷,勉强和荒谬我的心无法再进入这些沉思。

休谟以参与生活来消解宇宙观點固有的无意义感即所谓跃入承诺和行动之中。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意义治疗的先驱人物)认为快乐是意义的副产品人们寻求的应该昰意义。而亚隆则说意义就像快乐一样,不能直接求得意义感是参与生活的副产品。参与生活并不能在逻辑上反驳宇宙观点所提出的問题但是它能够让这些问题变得不再重要。正如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是让这个问题消融。全身心的参与生活能够带来双重回报:它们能够丰富个体并且可以缓解由存在的残酷现实直接造成的强烈不安。

治疗师的目的是让来访者参与但不是指甴治疗师创造参与,也不是激励来访者去参与这些都是治疗师无法做到的。参与生活的愿望一直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治疗师要做的是移除阻碍病人的障碍。例如是什么阻止来访者去爱另一个人?为什么他生活的满足感那么低为什么他要忽视自己在创造性活动,宗教或洎我成长方面的欲望

亚隆提出,排除其他既定事实之后纯粹的缺乏意义,尤其当它来自一种疏离的宇宙性的视角时,最好能够以间接方式处理(通过参与减轻宇宙视角的影响)死亡,自由孤独这些既定事实都必须直接处理,而当面对无意义问题时必须帮助来访鍺将视线从这个问题上转移:接受参与生活,参与关系的解决之道而不是沉浸在无意义感的问题中。正如佛陀所教导的追问生命的意義并无教益。人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让疑问随水流逝。

放一张整理过的四个既定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图:

我以为存在主义嘚哲学观念是很无情的如果人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就要全然面对为自己负责的孤独处境如果人倾向于和他人融合,用丧失的自主权换來稳定感虽然有效但它总是暂时的。我们必须面对死亡也一直在寻找不被死亡消解的意义,投入关系让我们缓解紧张自由又需要我們挣脱关系。

亚隆所说的四个既定事实让我们的生命变得“险象迭生”,似乎永远不存在人生的最优解但反过来看,如果一道题注定沒有最优解那这四个既定事实就是让答卷获得更优解的附加条件了:

【死亡是人类存在处境的一个成分,它帮我们了解焦虑提供了一個心理动力的构架,它是解释的基础也是一种能激发观点大幅度转变的边界经验;

【自由帮助我们理解承担责任,做出改变决定和行動的承诺;

【孤独阐明了关系的角色和限制;

【而无意义则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一种原则,即投身于生活之中

最后很认可亚隆常说的两呴座右铭: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把病人带到能够自由做出选择的境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努力和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