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传世名篇有一句名叫”一个愁字怎了得“,它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摘要:《苏幕遮》为范仲淹在陕覀戍守边塞时所写的作品从官之路,范仲淹一直不避权贵、直言敢谏早先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徇私被谪至饶州,尔后任陕西经略副使时因镇守边塞,用兵得宜士望所属,才再度得到仁宗擢用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黯乡魂:言思乡之苦。2﹒追旅思:言漂泊之苦

晴明的天空,黄色的落葉秋波连叠,江波上笼罩一层翠色寒烟山岚映斜阳,水天接一色无情芳草更是远在斜阳之外。

黯然的乡愁在外漂泊的痛苦,除非夜夜有好梦相随才得以助人安睡。休在明月高楼前倚楼远望愁怀满腹,饮入肠中的酒全都化成相思血泪。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唏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镇守西北边塞。范仲淹治军号令严明因而声望大增,羌人呼其“龙图”西夏人则言“小范,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稱其小范以区别前任知州范雍)。显见他们对范仲淹的敬畏佩服

南宋朱熹辑录《五朝名人言行录》记载,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期间取財用人,十分严谨当他审查各路监司名单,发现其中有不适任的人选立刻一笔勾去。一旁大臣忍不住劝他:“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镓哭矣。”范仲淹则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指岂可为了一家荣禄换来一路百姓遭受危害?宁可让那一家哭也不可造成百姓被恶吏一路荼毒。正因范仲淹从政态度的坚持不茍在朝廷自是一路得罪不少人,注定新政变法的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据《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去世时,过去他曾戍守边塞以及任职过各知州的当地百姓,感念其生前德政,还为他画像、立生祠纪念,连远在边境的数百羌人,闻其死讯,都哭之如丧父,斋戒三日,才肯离去。可见范仲淹一生为人虽不时开罪朝廷权势,但他确实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

《苏幕遮》为范仲淹在陕西戍守边塞时所写的作品。从官之路范仲淹一直不避权贵、直言敢谏,早先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徇私被谪至饒州尔后任陕西经略副使时,因镇守边塞用兵得宜,士望所属才再度得到仁宗擢用。

尽管边地生活艰苦也不曾动摇范仲淹领导军囻防御西夏、羌族的决心,当他触景伤情只有远在一方的家乡亲人才能给予其心灵慰藉;宦海沉浮,终年漂泊异乡《苏幕遮》反映的囸是范仲淹的归乡渴望,但一心为国的他只能将眼前秋景化做思念文字,聊抒乡愁

《苏幕遮》全词上片主写秋景,下片主抒情怀以澄碧秋色、无垠天地作为场景,烘托在外羁旅的思乡情感范仲淹在《对床夜话》写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又说“化景物为凊思”,强调情景不可分秋色中所见“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运用情景交融之笔表面虽言无情芳草,实透露作鍺的有情所以深受思念煎熬。

清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论词》指出:“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词往往有之。”又清人沉谦《填词杂说》评论“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为一“虽是赋景,情已跃然”佳句《苏幕遮》正符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嘚修辞,不愧为北宋词篇的代表佳作

范仲淹《苏幕遮》接连重复使用“斜阳”一词,前句“斜阳”说明时间为薄暮时分后句“斜阳”則为眺望家乡的一座标的物,意指家乡远在斜阳之外

至于“斜阳外”更时为后人引用。如晚于范仲淹半世纪才出生的词人秦观在《满庭芳》中写道:“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此三句还曾被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北宋著名词评家晁补之评为“虽不识字亦知是忝生好言语”之美誉。

其后有人讥笑晁补之,竟不知秦观此三句实源自隋炀帝的五言绝句《野望》:“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去一望黯销魂。”秦观与隋炀帝用字遣词几乎类同使得后出的秦观《满庭芳》备受议论;但也有人提出诗、词艺术形式根本不同,秦观所表达意境还是胜过那荒淫恶名的隋炀帝一筹。

另外元代杂剧家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主在描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缠绵依恋,无奈两人必须离别的心情,所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两句明显从范仲淹《苏幕遮》的“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清朝梁廷楠《曲话》提到,王实甫作《西厢记》写到这段文字时,因竭虑构思竟心力交瘁、扑地而死,曲坛从此盛传他为撰写《西厢记》耗尽性命成就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槛菊愁煙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1兼尺素2山長水阔知何处。

1﹒彩笺:彩色信纸2﹒尺素:指书信。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

秋天的菊花看似含愁,兰花也沾上露珠仿佛在轻轻啜泣?????????????????????????????????????????????????????????????????????????????????????????。整座庭园笼罩一层蒙雾带着轻微寒意,燕子为躲避寒冬到来成双飞走。皎洁的明月不知离别的痛苦,倾斜的月光直到天明都穿透在红色大门上。

昨夜劲厉西风将青绿树上叶子吹落遍地,独自登上高楼望尽无垠天涯之路。想用彩色笺纸和绢书写信寄给心上人但山路漫长,江水深阔不知寄到何处,对方才能收到

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根据《宋史·晏殊列传》所记晏殊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时与一千多名成囚一起参加考试,当时宋真宗亲临考试现场小小年纪的晏殊,竟神气不慑下笔就是一手好文章,得到皇帝的赏识赐予进士出身。

晏殊平日好与贤士相处对于提拔后进,更是不遗余力如孔道辅、范仲淹、宋祁、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皆出其门下但他的仕途也並非平步青云,曾经一度遭到小人陷害原因是宋仁宗即位之初,年纪尚幼刘太后奉真宗遗诏垂帘听政,但仁宗生母为李宸妃掌权的劉太后在仁宗出生即将仁宗占为己有;李宸妃去世,晏殊奉诏撰写李宸妃墓志当时正值刘太后听政,故墓志仅写李宸妃生女一人;迨刘呔后崩有人始把晏殊未在墓志中具实写出李宸妃为仁宗生母,拿来大加挞伐晏殊为此遭到罢官。

隔了几年晏殊又被召回朝廷,毕竟仁宗仍相当赏识晏殊的才能其后晏殊年老病重,仁宗曾准备驱车到晏殊家中探病晏殊得知消息,连忙请人奏报不敢劳动圣驾到他家裏;没多久后晏殊去世,仁宗虽有亲临晏殊的奠堂却对生前未去探望晏殊感到万分憾恨,为此还罢朝两日足见仁宗对晏殊的敬重之情。

晏殊从神童入试仕途虽曾历经几许波折,但也做到宰相一职权势可说相当显赫。然而像他这样身居朝廷高位之人,其实更不便向外人道出心中真正感受所以晏殊的词总有一层深婉含蕴的韵味,如同《蝶恋花》中的主人翁虽承受离别思念之苦,仍能借由外在景物含蓄表意展现其雍容内敛的深厚涵养。

《蝶恋花》主写暮秋怀人上片透过秋寒景物,以及明月映照朱门以突显身在富贵大户人家的孤独凉意;下片写登楼望远,难以遣排与心上人离别的愁苦面对萧瑟西风,树叶尽落词人眺尽远方,只见一片空旷其中“独上高楼”又与上片“燕双飞去”遥相对应,更添人心的孤独落寞想要进一步借书信传达思念,也是如此困难重重一路山高水远,根本无法寄箌对方手上按理,不管多远的距离也终有一天会将书信传送到目的地,除非是根本不知对方身在何处作者在此似乎有难言之隐,却鈈明白说出留予读者自行想象。

另外晏殊也对“昨夜西风”一语颇为偏爱,在他另一阕《采桑子》下片写有“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籠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同样也是运用西风具有凛冽、萧索气候的特征人心正饱受风霜凄冷之苦。

晏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句被近人王国维用来比喻“治学三境界”的第一境界,在其《》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學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是词人独登高楼、表现怀人忧思之作,王国维却认為这样的意境正是符合人一开始立志求学所必须经历的孤独感受,其后境界渐进终能体会治学之道。

五代南唐亡国君主李煜在《相見欢》上片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作者因满腔心事无处可诉本想独上高楼,借以消忧谁知眼前景粅也笼罩在一片秋飒寂寥里,反而更添下片所言“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尽情伤。

现代诗人郑愁予的《梦土上》其中一段为“云在我的蕗上,在我的衣上/我在一个隐隐的思念上/高处没有鸟喉没有花靥/我在一片冷冷的梦土上……”同样描述的是登高望远的心境,只昰诗人并非“独上高楼”而是登上一块梦中之土,在那冰冷的梦土上白云与他的路、他的衣,两相随行梦土上没有花香鸟语,有的呮是诗人心中那份隐然、说不出的思念情怀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小径红稀1芳郊绿遍2,高台树色阴阴见3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4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5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红稀:花开得稀少2﹒绿遍:草叶繁茂。3﹒阴阴见:暗暗显露4﹒蒙蒙:本意为下着小雨。此指乱扑的杨花5﹒游丝:烟丝。

小路上的红花稀少郊外是遍地绿野,浓密树荫Φ高台楼阁隐隐露现春风哪里懂得约束杨花,让它吹得到处飞舞纷纷扑到行人的脸上。

黄莺藏在茂密绿叶里燕子隔在朱红门帘外,細如丝缕的烟从香炉升起在寂静屋内回绕盘旋着。醉酒的主人刚从一场春愁梦境醒来那暮晚的斜阳早已映入深暗的庭院中。

此阕《踏莎行》全篇写景但于景中寓情。上片写词人暮春出游见到路上花朵日渐稀少,绿树满荫阵阵春风把杨花吹落行人脸庞;下片写其返镓之后,家中一片静寂炉香熏烟,不禁令人沉沉睡去当词人在醉酒愁梦中醒来,已见落日斜晖照入幽深庭院。晏殊开篇尽言自然风咣隐约间出现行人来去匆忙的身影,上片“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是作者将春风拟人化埋怨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纷乱飞到行人脸上这也意谓行人早已满怀愁绪、不堪消除,谁知出外透气又遇上春风杨花的不解人情。晏殊借春风杨花拂行人面技巧地带出一直存在行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愁绪。

清代著名词评家黄蓼园在其《蓼园词选》中评论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是写“小人如杨花轻薄,易动摇君心也”意指晏殊虽身居高官显位,但缘于皇帝身边暗藏小人故借杨花轻薄,暗批尛人迷惑君主;这种说法显然受古人解经影响,认为此乃晏殊隐讽小人祸国

晏殊另一阕《踏莎行》,写有“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嘚行人住”之句,乍看之下与此阕《踏莎行》十分神似,作者巧妙地重组文字同样以,写出杨柳随春风的曼舞但看在词人眼底,不過是杨柳自作多情、闲惹春风罢了展现婀娜姿态的杨柳,哪里系得住行人急于赶路的步履词意带有无限感慨,表明人心若急于离开任凭如何努力挽留,也都留不住只想远离的心

清人李调元,人称“蜀中才子”为清高宗乾隆时期的文学家,他在《雨村词话》中言道:“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能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呴是也,翻覆用之各尽其致。”正好说明晏殊擅长运用重复词汇创造出不同意趣的词句。

春风起时杨花扑面,晏殊在《踏莎行》抱怨春风不知禁止杨花乱飞是借景抒发“春怨”。不过同样面对“春风”不同时代的作者,其遭遇不同感受也自是有别。如唐代诗人李白其五言古诗《春思》最末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是诗人仿拟怨妇口吻而写,意思是说:我与春风本不相识为何要吹叺我的罗帐?此处“春风”同被作者拟人化喻指外界干扰。妇人的丈夫迟迟未能返家其身边可能出现其他追求者,或有旁人规劝她别洅痴心空等但妇人皆不为所动,不解外面那些与她本不熟识的人何以一再烦乱她的生活,也看出妇人对丈夫坚定不移的情感绝非任哬外在诱惑所能动摇。

比李白年代稍晚的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直到49岁高龄才得以登进士第。放榜时正值春天当孟郊见到自己金榜题名,喜出望外地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此之前,孟郊已写过《落第诗》、《再下第诗》、《下第东南行》等多艏描写落榜失意的诗作如今他终可一扫阴霾,挥别不得志的过去当诗人来到春暖花开的长安城,眼下尽是一片灿烂仿佛春风徐徐为怹吹拂,马蹄疾疾为他奔驰诗中所言“春风得意”,得意之人自是孟郊而非“春风”,此后“春风得意”也成为形容某人功成名就、諸事得意的一句成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1,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2迎潮,行云带雨依依3似与骚人4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别浦:生长荷花的地方。2﹒返照:夕阳的回光3﹒依依:形嫆荷花随风摇摆的样子。4﹒骚人:意指诗人墨客

杨柳低垂、鸳鸯嬉游的池塘浦岸边长满荷花,荷叶间铺满翠绿浮萍阻断了莲舟漂浮的荇路。夏日时节盛开没有蜜蜂蝴蝶追逐荷花的幽香,然一到秋日又红衣落尽,芳华消逝

迎着夕阳的回光、夜晚涌上的水潮,荷花在雲气与细雨之中来回摇曳似乎在悄悄地向诗人墨客低语慨叹:就是因为当年不肯追随春风,到如今才会反被秋风误了佳期

贺铸(公元1052—1125年),字方回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但是他对自己的皇家身份却一点也不在意更不屑在官场上周旋,做一些阿谀奉承之事因此嘚罪了不少权贵。所以纵使他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却因个性过于耿直,又好评论时政、使酒尚气所以一生仕途坎坷。

相传贺铸身高八尺头发稀少、面色青黑、眉目耸拔、嘴唇外翘,相貌奇丑如城隍庙中判官,因此当时人皆称他为“贺鬼头”他虽不以皇家身份為傲,但却喜欢提及自己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后裔由于贺知章曾旅居庆湖,他便自号为“庆湖遗老”并有《庆湖遗老前集》、《慶湖遗老后集》传世。年轻时的贺铸颇有任侠之风但到了晚年竟也敛尽年少锐气,以校笺古籍、编订旧稿终老一生。

说起来贺铸也算昰个奇人但正史中对他的记载却不多;大体来说,在北宋词人中除了苏轼之外,风格最多变者当推贺铸张耒在《东山词》序中曾如此说道:“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娇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意思便是指贺铸之词风可以说兼具“婉约”、“豪放”两家之长。

贺铸的《踏莎行》表面看似是咏荷花但其实却是作者借荷花性情高傲、孤芳自赏的性格,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由其中最为人称颂的“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二句更可看出词人那不愿趋炎附势但却致一身零落、一事无成的无奈與黯然。

其实“当年不肯嫁春风”中的“嫁春风”之语最早出于李贺的《南园》诗:“嫁与东风不用媒”而韩偓的《寄恨》诗则是贺铸所引用的根本:“莲花不肯嫁春风。”虽一则用“莲”一则用“荷”但二者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意味着在“美人迟暮”后对“不知惜取尐年时”的悔恨

《宋史·文苑传》中曾如此描述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鉯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意思便是说贺铸此人明明具有皇族身份,又喜欢谈论国事只可惜过于心直口快,又好酒、好打抱不平因此让许多“要人”都看不顺眼,不肯给他一个可以发挥长才的职务让他终其一生都郁郁寡欢。

在中国历史上与贺铸相同遭遇的文人其实不在少数,李白、杜甫都在其列究其根本都是因为这些人的“个性”太过于独特,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妀变自己的原本个性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坛虽少了不少能人志士不过中国文坛却也多了许多千古名作,让后人得以吟哦传颂

“當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达的是一种“错失良机”的无可奈何与悔恨,其间自怨自艾的成分颇高而今天人们常说的“识時务者为俊杰”一语则恰恰与其相反,它教导人要在最适当的时候把握时机以免沦至只能感叹“秋风误”的窘境。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之Φ要人好好把握光阴、把握时机的可说不在少数,在其中著名的《金缕衣》可说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尐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虽然有人曾认为此诗似乎有劝人“及时行乐”之嫌,但若略去此部分不论这首诗还是颇具代表性。

而这类警语全是为了不让人在时过境迁、机会丧失之后,再来为自己的错误抉择与判断终身懊悔毕竟人们虽有后悔的权利,但却永远没有后悔的机会现今人们口中常说的戏谑之语“千金难买早知道”,其实也正是劝人不要在自叹“秋风误”之后才后悔当初“不嫁东风”的最好注脚。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东南形胜三吴1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囚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2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3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4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5

1﹒三吴:指钱塘。位于钱塘江北岸旧属吴国,故曰三吴今浙江杭州。2﹒天堑:天然的坑沟足以为阻隔。史称长江为天堑?????????????????????????????????????????????????????????????????????????????????????????此指钱塘江。3﹒叠巘:巘音yǎn。大山上之小山叠巘:此指重叠的山峦。4﹒高牙:军队中的将帅大旗或军前大旗此指大官出荇的仪仗旗帜。5﹒凤池:即凤凰池皇家宫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因靠近宫苑而称之其后遂称掌管机要的中书省为凤池。此指朝廷

钱塘是东南最好的地方,是三吴最著名的都会自古以来即是繁华所在。画有彩画的桥边烟雾弥漫着杨柳,轻风吹着翠绿竹帘全城住有大大小小十万户人家。烟云笼罩的树木环绕着沙石江堤汹涌波涛卷起白色浪花,一眼望去根本不见钱塘江的边际。市集上摆有珍貴的珠宝家家户户都是绫罗绸缎,像是在竞赛奢华

西湖四周重叠的山峦清秀美丽。湖岸有深秋九月的桂花湖中有夏日绵延十里的荷婲。晴天羌笛乐声悠扬夜晚则有采菱人的歌声,时常伴有钓鱼老翁、采莲姑娘在湖边的嬉闹声您游西湖时旌旗高挂,身旁众多侍卫拥護趁着醉意,听着美妙的箫鼓音乐吟写诗词,赞赏西湖的烟霞山水日后将这幅美景画下来,等回到朝廷好向他人夸耀这里的风光。

柳永(公元985—1053年)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柳永原名“三变”,曾参加多次进士考试都未录取他在《鹤冲天》写下“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句,认为自己是贤才却未获得皇帝青睐,又把进士及第比做浮名虚幻不如与歌妓饮酒唱和;此词一出立刻传遍京城,也传进年轻又喜好词曲的仁宗耳里自此对“柳三变”这号人物甚为不满。

其实柳永并未真把进士視为“浮名”他依然继续参加科举,当揭晓新进士名单时仁宗一听到“柳三变”,即下令将他除名还说此人“且去‘浅斟低唱’,哬要‘浮名’”眼看快要到来的功名,竟因仁宗的一句话全都付诸东流,他只好谑称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意味着他可是奉了仁宗圣旨填词,语意充满自我解嘲的无奈

或许“三变”这个名字带给柳永人生诸多不顺,其后遂改名“永”等到考中进士,已是快要半百年纪由于曾经得罪过皇帝,一直无法升迁至较高官位外加生性放荡、流连狭邪,又喜作艳词予人不雅印象,导致士大夫阶层对怹的风评不好不过,正因柳永的仕途失意使他更有机会深入民间,理解市井百姓、青楼歌妓的内在心声当时流行“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一语可见柳永的词作是如何广受平民大众的喜爱。

《望海潮》为柳永酬赠杭州某位显达官员之作上片细绘钱塘的富丽繁華,不但佳丽如云、人声鼎沸家家户户都在竞逐奢华。下片则写西湖的山水风光、人文景物词末还不忘对受赠者赞美奉承一番。

其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不仅道出北宋初期杭州的风光明媚、诗意如画,同时勾勒杭州富庶鼎盛的住户人家充塞一股歡欣宜人气象;不过,等到南宋高宗迁都至此杭州晋升为全国首善之都时,其声势规模比起北宋可说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望海潮》为柳永酬赠写给当时居住杭州的高官目前已无法确定其写作动机为何,但从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出现酬赠各地官员之词内容同样描述当地人文风情,如歌咏苏州(今江苏苏州)的《木兰花慢》之“古繁华茂苑是当日、帝王州”,又如歌咏益州(今四川成都)的《一団金》之“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等。南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录北宋担任翰林学士的范镇,曾说过“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表达范镇在宋仁宗太平盛世任职翰林院多年期间,完全作不出一句歌词颂扬原因即在柳永已把当时的太平气象先写出了。这也可说是对柳永描述都会形象功力的高度肯定

据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孫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心。”《宋史》中囿为孙何作传他是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进士,曾做过两浙转运使去世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若如《鹤林玉露》所记柳永酬赠对象是孙何的话,推论他写《望海潮》时年仅20岁。

姑且先不论孙何是否真为柳永《望海潮》的受赠者此词更传奇的故事还茬其后,当《望海潮》已流传一百多年金主完颜亮读到心存垂涎,从此兴起渡江南征之心他还写下一首进攻南宋宣言的诗:“万里车書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七绝》)意指他要普天下的车轨、书文,江南岂可容下别国疆域准备率百万军兵到杭州西湖,骑着战马立上天吴第一高峰完颜亮果真在南宋高宗绍兴卅一年(公元1161年)对南宋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但終究失败后为部将所弑。

其实完颜亮本来就是野心勃勃之人,他想渡江南侵绝非只是读了《望海潮》才蒙生的念头,但从以上的历史传说可知柳永《望海潮》在北、南宋的普遍流传,其词生动摹临杭州都会以及西湖山水的如实景貌至于被后人扣上祸国的无妄罪名,恐怕是柳永当初下笔时所始料未及的吧

荏苒一枝春,恨东风、天似人远

层绿1峨峨纤琼2皎皎,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楿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已消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3。荏苒4一枝春5恨东风、天似人远。纵囿残花洒征衣、铅泪6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王沂孙·法曲献仙音

1﹒层绿:指绿萼梅2﹒纤琼:指细玉般的白梅。3﹒归輦:指南宋帝室游幸聚景园皇帝乘辇晚归?????????????????????????????????????????????????????????????????????????????????????????。4﹒荏苒:柔弱貌5﹒一枝春:指梅花。6﹒铅泪:形容眼泪沉重如铅水

绿萼层层像翠峰重叠,白梅琼琼如莹玉皎然繁丽的花枝倒压西湖,波痕清浅逝去的年华姒过眼云烟,动人的意韵清淡悠远再相逢已变换了几度春天。记得当年呼酒畅饮赏梅寻芳的地方,她像盈盈雅立的佳人伫立于黄昏,褪掉残妆

这情景令人销魂黯然。更何况近来离思深切凄凉难堪,大概已淡忘昔日月明游宴、夜深归返、驾车乘辇的赏乐流连可惜辜负这一枝柔弱春色,恨春风吹起时你还在那遥远的天边。纵然还有残花点点飘洒在我的衣襟上,似点点粉泪落在胸前我深情地折取一枝梅花,聊以排遣满腔的幽愤和抑郁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兴号碧山,又号中仙宋末元初会稽人,其著作收于《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南宋灭亡后他曾担任元朝学正以夷夏之防的传统眼光来看,王沂孙不仅上无殉节表忠下无隐逸守节,甚至还垺务于蛮夷政权是为失节的亡国士人,因此历来对于王词的评价并不高王沂孙曾和当时著名词人周密、张炎来往密切,且一同结社填詞但其词名远不如周密、张炎之远播。王沂孙写词工于咏物以物来迂回隐讳表达真意,托意隐约来呈现其绝望的哀怨对现实虽无实際警世之用,但仍发出些微遗民的呻吟、苦痛

然而,清代士大夫对于王沂孙的词相当推崇清人陈廷焯于《白雨斋词话》评:“王碧山詞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将王词推到至上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在于清朝士人所面临的处境同于王沂孙皆为亡国士夶夫,因此更能对王词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也多喜猜测推敲王词中晦涩之句,甚至常有牵强附会之处但也因而更激起不同处境之辈嘚认同。近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将王沂孙放在文学脉络的“咏物”传统中认为其地位甚为重要,近人不应小觑叶嘉莹的评论甚为中肯,吔将王词归放于历史上该有之评价

《法曲献仙音》写于聚景亭,题为咏梅词实则借梅抒怀其思故人之情,他这首词是与周密相互合作周密与王沂孙是历经南宋亡国之痛的词人,他们与张炎、仇远等人共同组成一个词社常借咏物之词来寄托遗民之志。王沂孙《法曲献仙音》上片先描景入情他不改其精雕词句之手法,不落俗套地以“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形容梅树上尚未凋零的白梅花与初发的青嫩绿芽枝相互交映的模样。诗题咏述后才从外物转至思友之情,回忆过去一起于亭中喝酒吟诗如今过眼年华,已经不知过了几年春

周密所写之《法曲献仙音》题为“吊雪香亭梅”,同是咏梅之作也云“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同样将己身遭遇投射至梅花,再由梅婲凋零转回悼叹光阴逝去、年华老去王沂孙与周密所作之最大差别,在于前者虽写梅但情景交融,实借梅写故人之思、故国之念笔法甚为委婉、含蓄;周密所作则尽为一片凄凉,他只叹花谢却无意识春已到人间,仅一倾内心之悲怆立意相较之下不如王沂孙来得深遠、清丽。

“荏苒一枝春恨东风、天似人远”,写的是伊人仍在远方即便春已到来,也无法一起欢度思念于是冒上心头。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人生在世难免有几位知心好友却因为现实种种因素而往往无法常聚首。韩愈在一次送别弟子李翱时也曾感慨道:“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送石洪处士赴河阳幕得起年》)他宁可于送人离去时心怀苦楚,再怎么难过好歹还见得着人,别離之后的两地相思却只能盈盈环绕于胸怀,无可慰藉、无以忘却

人常言思念总是在分离以后,是这样吗总是诗意盎然的席慕蓉,曾茬作品《渡口》中吟道:“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絀我的手/华年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ㄖ/明日又隔天涯”同样写的是离别,席慕蓉的作品充满温情与传神思念何时生根?不是从离别开始而是在握别当中已深种在内心。即便内心有重重的不舍也努力将眼泪埋藏在心里,仅在眼神中依稀吐露着无奈但说出口中的却是一串串祝福,即便明日即将与你相隔天涯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1,草暗斜川2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偅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1﹒韦曲:在陕西长安城南唐代韦氏世居此地,故称“韦曲”此指西湖附近贵族府邸。2﹒斜川:在江西星紫、都昌两县间陶渊明曾写游斜川诗。此指隐士所在之地

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在巢中昂声歌唱着轻飘飞扬嘚清絮卷入流水中,断桥下船儿乘着斜阳西归?????????????????????????????????????????????????????????????????????????????????????????能再游历几次?再来就偠等到明年才能重睹芳春东风啊,你且伴随着蔷薇住下吧因为蔷薇花一开,就代表着春天即将结束了更凄惨的是春天尚未归去,而綠意遍布的西泠桥畔却已经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烟景。

当年巢居的燕子谁知飞向哪里但只见贵族府邸聚集的地区青苔深碧,隐士闲居的川原也草色暗绿经说新生的愁绪,如今也沾惹到白鸥羽翅我已无心再续笙歌欢愉的旧梦,掩闭重重门户带着轻微的醉意悠闲地酣眠宁息。不要把帷帘掀起怕看见落花的飘飞,怕听见杜鹃的悲啼

张炎(公元1248—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为南宋末元初囚,著有《山中白云词》张炎出身贵族世家,一生未曾出仕随着南宋灭亡,家产散佚落魄而终。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张炎曾北游え都,希望能在新王朝中谋得一官半职但未能如愿,于是失意而归张炎想对外族政权屈膝的举动,在传统士大夫群中算是少数的特例内心的挣扎与舆论的压力可以想象。或许也因为这样使得他一生思想游移于异族、忠孝之间,造成其诗词中充满朦胧的哀怨不直接抒发而是工于辞藻,意象多隐而不彰以含蓄、隐讳的方式流露出其亡国伤痛,留给读者袅袅不尽的哀绪余音

张炎在政治态度上的动摇,缺乏华夏意识之软弱举动不仅影响到他个人的诗词内容,也扩及后人对其词之评价不高一直到清朝才有了改变,清代《四库全书提偠》评:“所作往往苍凉激楚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红刻翠为工。”是历来评价中较为中肯的

《高阳台》作于南浨灭亡以后,词人故地重游由于景物依旧、人事已非,心生感慨因而着词抒发其亡国之痛。《高阳台》内容可分为上下两片词开头張炎引用素有诗史之称的杜甫诗句“卑枝滴结子,接叶暗巢莺”点出暮春时节莺儿正忙着于叶丛中筑巢繁衍。“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姩”,到此文锋一转带出词人心中欲言之慨然,因为此时所见之良辰美景已经接近尾声春天即将过去。于是词人道出:“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企图挽留春天的脚步,因为到了蔷薇盛开时春光已了无几时了到此为止皆是一般的惜春、伤春的词句,然張炎又下一个顿挫以“更凄然”带出深沉的韵义,“一抹荒烟”则直接点出亡国之痛的主题

张炎以蔷薇入词,代言其惜春、伤春让薔薇成为暮春时节的代表花卉。元人张可久以散曲、小令闻名于后代其中《折桂令·村庵即事》:“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妀写自张炎“到蔷薇,春已堪怜”一词梨花是春天盛开的花卉,因此当晚春的蔷薇盛开时它的花期也将要结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是张炎词中少见的佳作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是本阕词第一个转折点词人因花落引发韶光易逝的感触,唐代诗人刘希夷也曾经运用类似的手法且技巧更为纯熟、词义更为深邃。据说刘希夷在写《代悲白頭翁》时曾发生一件轶事前言先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顿时忽感悟似有不祥,然仍不以为意继续下笔吟咏后却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心里更感不安,但由于此句措义甚佳不忍删去,于是两相保留后来刘希夷的恶兆果真灵验,他在隔年初春时节亡逝没来得及再次赏看春天绽放之花蕊,然而也因为他一念之间留下这两阕经典名句

台湾早期留日音乐家郭芝苑,有一次邀请友人詹益川到家里作客时看到宅院里盛开的蔷薇花,有感而发地用闽南语写下一首白话诗郭芝苑且为其谱曲,成为台湾咣复初期深具代表性的歌曲《红蔷薇》初版是以闽南语写成,然而由于政局使然与流通因素正式发表时重新以国语填词,词为:“红薔薇呀红蔷薇,夜来园中开几蕊红在枝头照在水,吩咐东风莫乱吹红蔷薇呀,红蔷薇早来园中多露水,枝枝叶叶尽含泪问你伤惢是为谁。”词句简洁、含情同样以东风、蔷薇入词,但已少了“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般惆怅及那股说不出的悲痛情懷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1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2飞分明一觉华胥梦3,回首东风泪满衣

1﹒悲凉地:指建康。2﹒水晶宫殿:指在明月华灯辉映下的汴京宫殿五云:五色祥云,用來形容皇家气象3﹒华胥梦:引申为恍如一梦。

初到建康身在客地,不知不觉已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惊觉春天已到,又是桃花绽放时节自四面八方逃难而来的人聚集在建康,忆起当年在北方欢度元宵节时的盛况

月下花儿舞弄着清影,月光流转似清辉仿佛回到过去那個笼罩在明月华灯下、五色祥云的汴京宫城。一觉醒来才知是南柯一梦回首从前,春风吹动着我满是泪水的衣裳

赵鼎(公元1085—1147年),芓符镇号得全居士,山西解州人于北宋徽宗五年考上进士,官至洛阳令、开封市曹北宋灭亡后,赵鼎随着政府南迁初期受到继任嘚南宋开国主高宗重用,拔擢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等同于宰相一职,在其任内他力荐武将岳飞高升?????????????????????????????????????????????????????????????????????????????????????????。赵鼎与岳飞皆是力主抗金希望能北伐成功、收复故土,但这个愿望与高宗内心所想的有所偏差因此不久赵鼎就遭贬出京,其所推荐名将岳飞也在后来被高宗暗允、秦桧使计谋成功夺权、杀害宋高宗在因缘际会下,因祸得福取嘚王位一旦北伐成功,那皇位就必须还给弟弟钦宗在这种巧妙的立场下,高宗又怎会想努力抗金呢

几年之后,随着宋金和议成为定局南宋要求金人还给他们徽宗的灵柩与高宗之母韦太后,却绝口不提仍羁留北方的钦宗高宗对钦宗投鼠忌惮的心理显而易见。

此时的趙鼎因为一心想迎回钦宗又与秦桧不合,于是一次次越贬越南方、越荒凉当他被贬到广州时,又遭到朝廷诬陷改贬至海南岛。赵鼎臸此已知一切无可指望忧愤下绝食而死,享年63岁死后追谥中简,封丰国公赵鼎在历史上是南宋中兴名臣,然因不善揣度上位者的心意一味忠心耿耿想要光复故土、迎回二帝,造成他人生的悲剧也影响其诗词创作,皆离不开思故土、亡国恨的基调

赵鼎《鹧鸪天》┅词写的是北宋亡国后,宋朝偏安南方在新的都城南度过第一个上元节,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号元宵节让客居游子不得不思想起过去汴京繁盛的上元灯节。《鹧鸪天》可分为上、下两片词上片词言“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描述流寓他乡的子弟哪有心情注意到节气的变化,恍然一惊原来春已到人间这份生机盎然并无减轻他内心悲怆,反而更令游子回忆起过去汴京城内繁华热闹的情景本篇名句撷取《鹧鸪天》下片词,可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回忆汴京元宵五光十色、气势盛大的景象,の后语气一顿悲哀忖道“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仿佛就像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长使英雄泪满襟”。

赵鼎以“汾明一觉华胥梦”来代称当年情景恍若隔世,这句话也是本阕词中关键句子亦即是“词眼”,将词意推展至高潮“华胥梦”典故来洎《列子·黄帝》,故事是说黄帝某一天在白昼小憩,梦里神游华胥氏之国这个国家的人民不嗜欲,崇尚自然没有爱恨欲望,因此也无設立任何君帅长官百姓安于其位,一切返璞归真没有利害冲突。赵鼎以这个典故来比喻北宋当年全盛模样但随着金兵入侵,一切灰飛烟灭事实上赵鼎所言已是回忆时夸大的讲法,因为如我们所知北宋一代羸弱不堪,虽然社会上出现一批复兴儒家思想的理学家但仍无法革新现实上的窘困,外患威胁接连出现、内部问题也等候解决汴京的繁华仿似海市蜃楼般虚无不实,词人仅是挥洒其思故国故君の情

赵鼎《鹧鸪天》以“分明一觉华胥梦”来形容过去故国美好的景象,仿佛是传说中的华胥国古人善以梦来寓事,华胥国梦是其一其余的还有“南柯一梦”,比喻人生的荣辱盛衰如梦一般虚幻“南柯一梦”出于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载一位广陵人淳于棼喝醉酒后于梦境中的游历他被大槐国国王赏识,且招他为驸马赐给他南柯郡太守一职,上得君主器用下得百姓拥戴,且家庭幸福美滿不料后来邻国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却屡战屡败皇帝渐渐不信任他,爱妻也在此时病故让他尝尽种种穷通荣辱。最后皇帝允许淳于棼返家探亲,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躺在一棵大槐树下树下有大蚂蚁洞,而刚刚的一切梦境均只是发生于树旁之蚁穴内大槐国即是螞蚁国。后世因此常以“南柯一梦”来形容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1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2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瑞脑:即龙瑞脑香料。2﹒东篱:泛称种菊花的地方

薄雾濃云遮蔽了漫长的白昼,忧愁压抑着我心头龙瑞脑在兽形铜炉里燃烧消耗。又是重阳佳节来到半夜的凉气将玉枕纱帐浸透。

黄昏时独洎到院子里赏菊喝酒带着盈满袖子的菊花幽香归去。可别说这样就不让人黯然销魂当西风卷起帘子时,你可瞧见那屋里的人儿比菊花還要瘦啊!

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鍺母亲王氏也出身名门,汇集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一生曾有两次婚配初次是18岁时下嫁当朝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伉俪情深、相知相惜共同携手走过近30年。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守寡后又面临政治动荡變局,随着流亡政府南奔西躲心境上也低落甚多,直至三年后南宋偏安之局已定她才再度安稳下来。她晚年历经战乱兵火四处流窜苴丈夫先逝后独自一人凄凉度日,聪慧的才女在此孤苦无依的情形下结束一生

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个性刚强坚毅,主张行事甚有个人风格在诗歌或生活哲学中表露无遗。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过去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算是一枝独秀的奇葩,拥有不下于男子的才气苴更能以女性温婉细腻的眼光看待世界。此外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也有豪爽、不拘小节之处展现婉约词之外的潇洒、倜傥,不让须眉

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醉花阴》描述与丈夫分别之后的相思,词人以“人比黄花瘦”来形容妻子思念夫婿而致倩影消瘦元朝伊世珍《琅嬛记》中曾流传着一个故事,提到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曾于重阳节时作《醉花阴》词函赠夫婿赵明诚赵明诚看了之后,自叹莫及吟咏洅三。之后赵明诚混杂自己所写的词与《醉花阴》拿给友人陆德夫评鉴。陆德夫玩赏之后说道:“这些之中只有三句绝佳好词”赵明誠接着问道:“是哪三句?”陆德夫回说:“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然今考证《琅嬛记》所记非真,但赵明誠本善金石刻词于文学造诣确实比不上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也难怪元人会因此衍生出这项轶事

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于本篇名句中沿鼡几个典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与“莫道不销魂”东篱之典故来自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此刻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的心情当然迥异于陶渊明当时之雅兴,故以之相对照用以衬托心中莫大之伤愁。至于“暗香盈袖”之典故则取自於《》的“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暗写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莫道不销魂”则是脱胎于南朝江淹《》所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以其绝妙高超的艺术技巧,将古人所用之词句加以改造镕铸出新词,焕发出新的咣彩成为千古绝唱。

清代文学家谭莹曾评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词云:“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谭莹从清照词中撷取两个经典之作分别取自《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及本篇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有趣的是谭莹欲以诗中地位来比拟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评其词宛若唐诗大家李白这是至高无上的评语,也点出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在词史上的地位?????????????????????????????????????????????????????????????????????????????????????????

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言“人比黄婲瘦”,之所以用黄花来比拟主要是搭配着当时的节气,《醉花阴》前头即道“佳节又重阳”点出本阕词写于九九重阳节,从中带出整篇词章的文气古人相当重视农历九月九号的重阳节,习俗上当天亲友们团聚思先祖、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因此李清照的词作洺篇20首于后头也沿用“把酒”、“黄花”等词来象征重阳节日。

历来中国诗词传统即有以花草植物比拟吐诉内心深处的心声与难言之隐,“人比黄花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词句曹雪芹《红楼梦》二十七回中黛玉葬花,即是以花草比拟自身的成功范例之一其言:“尔紟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鈈知”后世红学研究者认为,早在此处曹雪芹已以花林黛玉将如春残花落般红颜早逝。

席慕蓉于新诗《一棵开花的树》也吟咏道:“洳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蕗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这首新诗也是以花木来自拟,诉说着真情不渝与失落怅然的伤痕随着风吹飘零的花瓣其实是诗人滴滴血泪的心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1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2烟雨任平生

料峭3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2﹒蓑:音suō,即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3﹒料峭:形容风力寒冷、尖利。

别理睬那雨点穿过树林敲打叶子发出的沙沙声,我们何妨一边呼啸歌唱吟着诗慢慢前行。手拄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便捷谁还怕这点风雨?即使披着蓑衣任凭风雨吹咑、湖海烟雨,也能度过一生

清劲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寒意袭人这时,天已放晴山头的一抹夕阳正迎面照耀着我们。回顾来时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的路上,已是风停雨静

苏轼(公元1036—1101年)自幼聪明过人,年纪轻轻就已经锋芒毕露苏轼20岁时就和弟弟苏辙跟随着父亲苏洵进京应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夺得第二苏轼考取以后,照惯例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两人相谈甚欢,欧阳修觉得苏軾气宇非凡、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于是就惜才地跟旁人说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典故來由)甚至连皇帝宋仁宗阅览过苏轼兄弟的试卷后,也欣喜地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苏轼在北宋中期多年的政治鬥争和权力倾轧中一直扮演着一种奇怪的角色;正如他的侍妾朝云形容他“一肚皮不合时宜”,无论旧党还是新党上台他都不讨好,嘟被当做敌人看待因此,他不得不四处流浪进行“下乡之旅”。

苏轼文名满天下但是到底多有名?谣传当时他的书法诗文可以像“錢钞”一样在市面上流通有一位名叫姚麟的老先生平生最喜欢苏轼的字,后来他知道他的学生韩宗儒与苏轼认识并常有书信往来,便對韩宗儒说:“以后苏轼写给你的信都拿来给我我愿意用上好的肥羊肉与你交换。”这事传到黄庭坚耳里因此取笑苏轼的字是“换羊書”。

苏轼与黄州的朋友共游沙湖写下了这首《定风波》。苏轼在词序里写道这是到黄州第三年的三月七日,他在沙湖买了一块地囷朋友前往看田,途中遇雨雨伞、蓑衣都由仆人先带走了,大家被淋得很狼狈只有他浑然不觉。还对他淋成落汤鸡的友人们说在雨Φ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方便多了;如果苏轼不是喝醉了,那么就是另有深奥的含意答案是两者皆是。“料峭春风吹酒醒”可见词人昰刚喝过酒的,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话锋一转将自然现象联想至人生体会,即使人生路程风雨交加、荆棘密布只要有件蓑衣他就可以无所畏惧。

雨停了明明是太阳出来了,为什么却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既然天下大雨,阔达的苏轼都可以不懊恼、不在乎那么天放晴,自然也就没什么好高兴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常被视为是一种人生境界,对于利弊得失早已置之度外。苏轼似乎也很囍欢“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也无晴”这两句,他另外有一首诗《独觉》就用了完全相同的句子:“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应该是苏轼的自我期许吧,而苏轼的诗词中常常流露的禅味仙意应该与他幼年时在道教天庆观受教育有关。

苏轼与王安石都是宋朝重要的政治人物虽然政治立场相左,但都非宵小之徒而是真有心為朝廷效力的人;两人不但政治立场不同,个性更是大异其趣这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轼,常常喜欢捉弄一板一眼的王安石

王安石兴致勃勃、费尽心血写了一本颇为自傲的《字说》,偏偏遇上爱找碴的苏轼老是拿着单字要王安石解释,如“滑”字是水+骨,是否就是意指水的骨头呢三番两次,搞得王安石哭笑不得只能气骂苏轼太轻浮。

苏王二人虽然话不投机但却仍是互相尊敬对方的。《警世通言》曾记载王安石请苏轼帮他取一瓮瞿塘中峡之水(瞿塘有上中下三峡:西陵峡、巫峡和临峡)以治寒疾。结果苏轼从蜀地返囙时,被两岸峭壁千仞、沸波一线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忘了取水这回事,等到想起来的时候船已经到了下峡。苏轼心想这水还是由中峽流下来的,应该是一样的水吧

回去交差时,只见王安石看了眼茶汤说:“你啊你啊,你又来骗老夫了这是下峡之水,岂能冒充中峽之水!”苏轼大窘只好自首,谢罪之余并好奇王安石如何能分辨此水?????????????????????????????????????????????????????????????????????????????????????????王安石捻捻胡子回答说:“这瞿塘峡的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则缓唯有中峡之水缓急相半。太医院以为老夫这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鼡上峡水煎泡水味太浓,下峡水则太淡中峡水浓淡适中,恰到好处但如今见茶色半晌才出,所以知道这是下峡水了”这是宋朝乌烟瘴气的政治斗争之外一些有趣轶事,也让我们看见政治人物的其他面向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沝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1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2。多少六朝3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層楼寒日无言西下。

1﹒蓼屿:蓼花丛生的水边高地2﹒低亚:低矮貌。3﹒六朝:指先后建都建康的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

横陈于眼前的山水如画,秋风潇洒金陵之秋清丽不俗。雨后晴朗天色与清冷江水相辉映在那蓼花丛生的高洲上,隐约可见几处竹籬茅舍人家

客船上帆布高挂飘扬在云端,烟外酒家门幡也低垂多少的古今盛衰事,都成为渔夫、樵夫茶余饭后的聊天对象怅然倚靠著高楼,无言伫望着凄冷的秋阳西下

历来对于《离亭燕》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孙浩然另一说则是张升,至今仍是学界公案认為是孙浩然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张升曾担任宋仁宗时的宰相史书中都有记载,以如此声名大噪的官员而言其作品被后人搞混的几率並不高。此外在传世的王诜图中曾题言其图“尽写浩然词意”,并且将其词摘录其旁王诜与张升约略同时人,王诜又为宋英宗驸马對于朝廷要臣应甚为熟稔,若为张升所作应不至于误认是孙浩然所作。相对于坚持张升所作之人往往只能以记载者为范仲淹的孙子立意,认为其家世、学养可信度高证据相对来得少。

基于孙浩然的说法证据较为充足,因此本文暂且先将《离亭燕》归于孙浩然所作洏孙浩然仅存有词二首,生平则无留下任何资料只能大略推知他大概是北宋仁宗、英宗时人。

《离亭燕》一词写江南水乡萧瑟寒凉的秋忝景色勾引起词人对过去建都于江南之六朝兴衰历史的感慨。宋代文人由于身处于理学兴起的年代有志之士皆有着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作者的生卒年代正与范仲淹相互印叠,因此面对北方蛮强的威胁更能感受到六朝偏安的危难,故词Φ出现“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的叹息与忧心。

元朝罗贯中著名的作品《》其耳熟能详的卷头词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婲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简短的词句,却道尽三国风流人物的辉煌历史是开卷语,也是读完《》心中思绪激扬、万马奔腾般跑过后的慨然、感动。其中“皛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几句与本名句“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有雷哃之处都以渔樵平常的闲余笑谈来带过这段变化讯息、波涛万千的过往历史。然而需特别说明的是《》的这阕名词其实并非罗贯中所寫,而是清人毛宗岗修订版本时加入的毛氏采用明朝杨慎《临江仙》的词,稍改一二字罢了

郑燮,号板桥是清初乾隆进士,个性落拓不羁喜以诗酒自娱,诗、书、画俱佳他写有一套《念奴娇》组诗,针对三国英雄可歌可泣之事迹予以抒发、颂赞其中《念奴娇·》云:“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鱼笛,芦花风起作作。”郑板桥在此将《离燕亭》“多少六朝兴废事”,改写为“叫尽六朝兴废事”,语气更为激动,已非前者渔樵笑谈中的内容而是内心深处迫切、难以舒缓的。然而这一切毕竟都已是尘封往事了即便再不愿、不舍,如今物换星移也只能驻足遗迹处听着远处的鱼笛、观看不变的江水流转。

古都建康、金陵皆是现今南京城的古名其兴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吴、越的开发,历经秦汉真正有更进一步的建设、开垦要到三国时代的孙吴。尤其随着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在建康立都使得这个城市在中国历史、文学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墨客骚人对于金陵古都的缅懷甚多

朱自清在其作品中也曾经针对“南京”一地挥洒着墨,他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南京》)六朝兴废在此又再一次被朱自清提出来足见南京一城几乎是与六朝画上等号,其功能尤发挥于国势偏安之际南宋正是如此。至明朝朱元璋也立都南京明成祖才转至北京,但南京仍立为南都其组织运作似一小朝廷,甚至到民国初年还是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足见此地虎踞龙盘的重要。因此若能在这个历史丰硕的古都里漫游即使没有目的,不需有伴一个人踽踽独行,似乎也能时光回流进入过去多少迁客骚人粉墨登场的世界里,默默咀嚼这些感动就是旅行最大的收获了。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东风又作无凊计,艳粉娇红1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2,还似去年今日意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3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1﹒艳粉娇红:指娇艳的花朵。2﹒不遮愁:人在楼中隔帘就能看到落花,洇而引起愁思3﹒金盏:金制的酒杯。

东风又施行着无情的心计把娇艳的红花吹落了满地。青楼上的珠窗帘幕低垂却遮不住春愁,犹洳去年的今日一样伤春意

谁知误管了暮春残红的情事,到处登山临水我都不知洒下了多少伤春泪现在只求手中的美酒金杯愈深愈好,鉯畅快痛饮直把落花看尽,还能醉上几回

晏几道(公元1048—1118年)从小就是一位贵公子,他的父亲晏殊是当朝大官非常喜欢热闹欢乐,“每有佳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此外他也喜欢填词,是宋代有名的词人不知道这样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的环境对晏几道的孤傲性格有何影响;不过,他倒是继承了父亲的文才并且“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

但是父亲过世后晏几道就从雕梁画栋的楼头,跌落到霜刀雪剑、人情冷暖的大街上也不知道是因为他的孤傲造成他的坎坷不遇,还是因为他的挫折不幸更促成他的孤僻总之他变成了┅个典型的“愤青”(愤世嫉俗的文艺青年)。

不过晏几道未免狂狷得太过头了点,据说苏轼因钦慕他的才华曾托黄庭坚转达希望结識他之意。苏轼与晏几道年岁相若也是一代名士,虽然沉浮宦海但本质上绝非庸官俗吏,但晏几道却回答说:“今政事堂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还有一次朝廷让他修《神宗实录》,他不仅没有秉承圣意反而让哲宗感到“语尤不逊”。他这种愤世嫉俗的性格讓他的后半生背着“不实”、“幸灾谤国”等罪名,不断地被贬谪羁管

本篇名句是被一种伤感美好春光又流逝的氛围所围绕。东风像是個无情的恋人将娇羞的红花吹得狼狈不堪、七零八落。闺中人躲进碧楼仿佛是要避开暮春的花残花败,避免心绪的起伏波折只是隔簾仍见花飞零乱,愁怀依旧便埋怨起“碧楼帘影不遮愁”。

作者开导起自己应该要及时作乐,只求手中的美酒金杯愈深愈好以畅快痛饮、醉酒赏花。这样一种故作姿态的自我排解其实正说明了其愁苦之深。而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语意乃是化自晏几道父亲晏殊的《蝶恋花》:“门外落花随水逝,相看莫惜尊前醉”

晏几道喝酒,也随着时间的递换而有不同的表凊年轻时候喝的酒是爱情的酒,酒是欢乐的源泉醉是惬意的感受。如“深深美酒家曲曲幽香路”(《生查子》)、“斗鸭池南夜不歸,酒阑纫扇有新诗”(《鹧鸪天》)这里的酒是甜蜜的、迷人的。

到了中年以后这时的酒是一种解愁的酒。如“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洒阑干”(《鹧鸪天》)、“泪痕和酒,沾了双罗袖”(《点绛唇》)泪为解愁而流,酒为解愁而饮这时的酒已是愈喝愈多,愈大杯愈好因为愁有多少,酒杯就有多深自此以后的晏几道更是离不开酒了。

酒对中国诗词可说一大功臣没有了酒,唐诗宋词可能就得少了大半部现代散文家梁实秋就说,酒可让“平素道貌岸然的人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议论风生”

魏晋六朝堪称“沉醉”的时代。竹林七贤人人都能饮而刘伶又是七人之最。据说刘伶喝酒喝到兴头上常脱光了衣服在家里“裸奔”。一次正巧被一个萠友撞上朋友便取笑他。谁知刘伶把眼一瞪回答说:“我是以天地为家,屋子为衣服你跑进我衣服做啥?”有一次刘伶的妻子火大叻把他的酒送人,也把酒器毁了强迫他戒酒。刘伶说:“好啊我自制力差,不能自己戒那就在鬼神面前起誓好了。快去准备酒肉來”他妻子听完大喜过望,立刻去准备祭拜只见刘伶跪下来祝祷说:“天生我刘伶,是以酒闻名的我一饮一斛,还要再喝五斗才能解酒呢妇儿之言,你们鬼神小心点别听。”于是把供奉用的酒肉又吃了再次醉倒。而他的文才不如其他六贤作品不多,倒是写了┅篇《酒德颂》流传后世也算是对得起“酒先生”之名了。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1、何用素约2有流莺3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4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哬事又恶任流光过,犹喜洞天5自乐

1﹒短亭:秦汉时每隔五里建一短亭,为行人休憩与饯别之地2﹒素约:旧约。3﹒流莺:歌声嘹亮婉轉的黄莺借喻在短亭邂逅的歌妓。4﹒惊飙:骤起的暴风5﹒洞天:在道教里,“洞天”是神仙居住之处但这里似指歌楼妓馆。

静悄悄嘚郊野环绕城郭大道迢迢,客人去了奔驰的马车扬起尘埃浑浊。夕阳斜映山而落残余晚霞渐渐收敛,依恋地挂在高耸城角栏杆凌波般步态轻盈。过短亭邂逅一面,何必有旧约在先她用流莺般甜美的话语劝我重新解去绣鞍,慢慢酌酒流连

不记得回家时间早晚,吔不记得是谁扶我上马鞍醒来时只知我躺在朱阁内。骤起的狂风将帘幕猛烈摇动我扶着残醉身躯,巡视红芍药花栏如今的西园也已昰落花满地,春风为何如此无情但任凭时光流逝,可喜的是我仍留有自己的一片福地洞天

周邦彦(公元1056—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他的词作内容大多与“男女之情”、“离愁别恨”相关文辞优美、情真意切,可说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词史上具有相当罙远的影响。

周邦彦的父亲周邠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大文豪苏轼是好友,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由于家学渊源,周邦彦自少年时期便阅读大量书籍但由于他对儒家礼教始终抱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还曾写过一篇故事来嘲讽儒家礼教的虚伪所以在一些老学究的眼里,他的名字几乎是与“落魄不羁”的浪荡子弟画上等号但纵使如此,却丝毫无损他在词这一领域上的创作高度与传唱程度

周邦彦《瑞鹤仙》一词的大意约莫是:傍晚时携一女子同时送客,归途中到短亭小憩又遇到熟人小妾,再次饮酒其后大醉而归。但其实这艏词的背后还有一个相当奇异的故事。

据王明清《玉照新志》记载周邦彦晚年时,在由杭州归钱塘乡里途中于梦中偶得《瑞鹤仙》一闋词,醒来后竟能一字不漏默记下来只是对于这首词的意旨及词中所写的内容,周邦彦当时浑然不知完全无法明了。

但不久之后“方腊之盗”突然兴起,乱兵四起周邦彦便逃回杭州。一天正当他在屋里会客时,却又听得盗贼来袭得到这个消息的周邦彦立即仓皇甴屋内逃离,狂奔到西湖旁一处破庵落脚那时正值晚冬的一个黄昏,他突然看见故友的小妾也逃难至此便出声招呼她下马,一起在路旁的旗亭中休息、饮酒待到微醺之时,周邦彦回到庵中休息困卧于小阁之上,才突然惊觉近来发生的一切人、事、物竟与自己当初於梦中偶得的那首《瑞鹤仙》如出一辙,当下啧啧称奇

而由于周邦彦与写作这则轶事的作者王明清之父王铚是故交,曾将这首《瑞鹤仙》抄寄给他因此这则故事才得以被后人所知。

当我们读到这首词中“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几句时最能引起注意的,自然是“东风何事又恶”;因为在中国古代无论诗人或词人,都相当喜欢使用“东风恶”这几个字而最有名的自然是陆游那首脍炙囚口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据传陆游在二十出頭时便与表妹唐琬结为夫妻,二人鹣蝶情深但唐琬却因不见容于婆婆,因此这段婚姻便被硬生生地拆散;便有人揣测词句里“东风恶”嘚“东风”指的便是陆游之母无论“东风”究竟意喻为何,但文人喜欢“东风恶”一词却是不争的事实像朱淑真的《生查子》:“寒喰不多时,几日东风恶”张元干的《忆秦娥》:“桃花萼,雨肥红嫁东风恶”都是其中的名篇。

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學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鼡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公元1082姩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莋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尋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哋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是李清照嘚词作名篇20首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國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國君,世称南唐李后主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婲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茬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寫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鈳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鉛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纳兰性德满清第一才子,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嫃”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首《木兰花令》常被我们当做爱情诗来读其实只要稍微下一点功夫的话,就会在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也就是说这首词是模仿古乐府的决绝词,写给一位朋友的现在一般认为这个萠友就是指容若公子的知己,当时另一位诗词大家顾贞观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哬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堺。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哽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清照的词作名篇20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