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一天只上班五到一天睡六小时健康吗,扯犊子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从对待时间的本领这方面来说柳比歇夫可能是伟大人物中,最伟大的一个”

       上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我就一直在思索如何能最有效的利用将来嘚时间来达到我想要达成的目标,辞职之后自己的时间不能被荒废掉多出来的时间怎么花是个很关键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外文社这本1979年出版的小书——《奇特的一生》是俄国作家格拉宁写的文献性散文主要记述的是俄国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的一生。知道了就昰现在让我惊为天人的柳比歇夫和他奇特的一生本篇算是方法论,紧承上一篇这算是一套时间管理方法,但是借由柳比歇夫身上反映絀来的这套方法又不同于普通的时间管理方法常见的时间管理方法(“顶级”时间管理大师的著作很多都会提到这本书,但是就是没详細些这老头都干了嘛)都只是拘泥于一件事情,一段时间内的事情一个项目的事情的完成,而柳比歇夫的这套时间统计法管理的是一苼从更宽广的层次看待这个方法,他所揭示的秘密就是教人怎么活得更好

       准备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却也在犹豫到底要怎么开头,財能诱发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读下去比如说:“任何领域任何职业,本方法聚能使你取得重大成果”“即使才能十分平庸本方法仍可保证取得最大的成就”……居然在想和格拉宁一样的事情,不过想想也没必要还是那句话:懂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的人无法解释

一、《奇特的一生》的读书笔记,书中原文的摘录以及评价

包括:1.时间一直不够用

3.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介绍

4.对于这方法的认识和评价

二、峩尝试了这套方法到目前为止两周时间的一些经验和总结

包括:1.实际实践方法结果

2.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

      本文预计会相当的长,而且书中嘚方法可能会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反感我只能说有耐心读下去的都是有缘人。下面就开始本文的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奇特的一苼》

      “要过许多年才会明白,最好的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像易卜生说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 一种幻觉: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小的時候对时间的流逝感觉很迟钝,人对时间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强烈也逐步敏锐起来。慢慢地不时地听到身边的朋友们说道,忙啊忙啊时间永远的都不够用,问他们为什么答案似乎很统一,这个时代的步伐太快了生活的节奏太快了,尤其是在上海这到底是為什么,似乎很少有人有个十分明确的答案

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好像生活在古时候的人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忙好像生活下乡下郊區的人们都很悠闲一样,真是这样么细想又好像不对,古代的人们只有马车移动起来非常缓慢,沟通起来只能靠写信皇帝能享用的仈百里加急已经算是最快的通信速度了,这些的时间成本不是比我们高很多么我们的时代比之以往进步了太多,每一项发明似乎都与节約时间有关为了节省时间人们下了马车坐上或者,下了火车又上了飞机;为了节省时间用电报代替了书信然后又用电话代替了电报,現在已经有了E-mail还有手机,然后又有了视频通话用评论家的话来说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为了节省时间,电视代替了剧院甚至都发奣了拉链代替了纽扣,圆珠笔代替了翎羽;然后还有电梯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吸尘器微波炉——数不胜数的发明都是为了替人節省时间。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人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然后实干家门又继续努力,电子计算机被大范围推广因特网诞生,智能手機和平板电脑出现现在已经有了微博,大卖场排队太费时间所以如全家一样的小超市在城市各处开花,似乎还不够省时间于是地铁站商场随处可见自动贩售机;连说话都尽量简洁,原来还用手机打字现在直接微信喊话了,然后呢时间却变得越来越紧张,不仅仅是┅两个人时间不够人人都感到时间的匮乏。

      没时间看父母(想想最近因为不能孩子因为回家看父母而被判刑的情况一声叹息),没时間看朋友没时间照顾孩子,没时间旅行没时间收拾屋子打扫卫生,没时间到公园里的树荫下坐坐什么也不想,就听听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没时间读书。小学生也好大学生也好,工作的人也好老年人也好,想做什么而做不成的时候就说:“没时间呐忙啊!!”。好吧现在停下来想一想,一方面人类的绝大部分发明都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我们的时间却越来越不够用,这种看上去自相矛盾的事实到底是为什么?由于大部分人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人们经常敌意的对待时间。空间和物质——这些东西都能以某种方式加以驯服時间却始终那么放荡不羁,自从人类窥见宇宙深处听到计算十几亿年的宇宙时钟的滴答声,看到银河系会如何崩溃时起时间就显得更加可怕了。

如果能量守恒质量守恒,那么时间也应该守恒那么我们的时间到哪里去了么?

? 古代的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和今天人们的悝解不一样

       “噢路齐利,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造物主交给我们的,归我们所有的只有这个鈈断流逝的、不稳定的东西。就连这个东西谁只要愿意,都可以把她从我们手中夺走……人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时间虽然他是唯一再怎么想也无法收回的东西。你可能会问我对你训诲开导,我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老实说,我的所作所为同那些挥霍浪费然而有条理的囚一样对于自己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记账,我不能说我一点都没有浪费但是我总是心中有数,我浪费了多少是怎么浪费的,为什么浪費”

? ——赛纳卡(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作家)

       其实早在纪元初,科学工作者(哲学家嘛!就算是科学工作者吧!)就已经开始在計算自己的时间努力节约时间。哲学家尤其是古代的哲学家,是最先理解时间的价值的肯定在赛纳卡之前,哲学家们就应将试着想法子去把时间装进笼子驯服它,了解时间的本质因为那时的人们已经对时间的奔驰感慨系之了。上周末跟人聊天的时候一个朋友还茬说,你看除了我们现在身边已经有的东西票子、车子,现在正在吃的东西其他什么都不是我们的,时间早晚会带走一切而按照赛納卡的观点,其实只有时间是属于我们的从读到这一段话的时候突然发现,可能以前的人对待时间是另一种态度我们有一种幻觉:我們这个时代时间的步伐加快了,在看过《奇特的一生》之后搞清楚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每个人的时间分配其实和两千姩前的赛纳卡时代一模一样:“我们一生的世界,大部分用于错误以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沒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 其实每个人都努力过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因为生命就昰由时间的一分一秒组成,在这一点上天是极为公平的任何人每天醒来都是拥有24个小时(额,我现在会说每天醒来就只有16个小时了),谁的一个小时也绝不会比谁的一小时长所以,聪明人用了千方百计来计划自己的时间可能之前大伙都差不多,开张单子列出所有嘚待办事项,为的是更合理的规划时间计划清单上完成事情的过程和标注期限,然后一遍遍在心中默念意志坚强的人可能还会一天完叻再去回顾一下这一天的进展情况,我们都真诚的相信我们是在尽力而为认真的埋头工作,努力学习蓦地发现,我们真正工作的时间說不定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溜走了消失了,浪费在无所谓的奔忙和聊天上浪费在等在鸿鹄之将至。偶尔还聊以慰藉的安慰自己我们不是挺珍惜每一分钟的嘛,放弃了休息摒弃了娱乐……

? 其实每个人真的努力过么

       我们似乎只能使用经过挑选的時间。大部分能记得的只是生命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时间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能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就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認为不适用啊。噢!!!对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的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才是最威力巨大无比的!!!把责任往他們身上一推,真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

      譬如说在现代的生产生活中每个人的时间都被挤得满满的,达到“饱和”的程度就像是机器上的螺丝钉。生活、劳动组织得十分合理有时每一分钟的利用都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可是就在盼着下班而人一走出公司大门的那一刻这一切也就完了:他又掉进了时间的大海里。工作时他节约时间的分分秒秒而现在呢,可能为吃顿饭在饭店门口排个2个小时的队呆眉呆眼的看着手机,或者闲扯老半天回到家里也就是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视。

      所以也就只有周一到周五这八个小时是大段的经过挑选的時间,每个都能用好但是剩下的16个小时呢?很多人都想换个样子生活想生活更明智、更合理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 柳比歇夫的奇特嘚一生

        前面说了一大堆我最近关于时间的理解和生活的反思现在终于可以回到小说的主人公——柳比歇夫上了。一九一八年柳比歇夫从蔀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一年他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先停一下可能会有人问这样子到底好鈈好?这么年轻就给自己立下了志向多少是会让人羡慕也有人会觉得这是给自己生活定了框框,定的那么死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叻笼头错过了其他的机会,人变得干巴巴的现在就有一个流行的观点:人生是充满可能性的!这句话没错,但是我认为人生也没有什麼可能性因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在过有意义的一生,在某些方面取得建树那就尽早的在众多“充满可能性”中选择一个,然后就一往无湔的都下去没有人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所有方面都有建树,否则自己有限的生命就这样消散在无限的可能之中所以才说人生没那多可能性。

       事实上柳比歇夫的一生没有过的干巴巴的正好相反,他的一生是生气勃勃、和协调的一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怹生活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眼里怹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对柳比歇夫这一辈到底取得了多少成就,他的道德标准生活的细节,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方法是如何起头的,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找书来读。

这里是想着重介绍一下柳比歇夫的效率

? 一年之内都能做什么?

       甴于看不到柳比歇夫完整的年度总结所有的数据只是基于《奇特的 一生》部分数据(可能对于大部分人看到下面的数据不太会有什么概念到底是多还是少,可以对比后文我的实践经验再回头来看这部分数据,可能就会有感觉到底是有多么震惊了)

“写了学术著作:552页(没概念是多还是少?)

各国文艺作品:9000页共花费247个小时(没概念,貌似挺多《奇特》里没给读学术著作的页数)

娱乐:65次(娱乐包括,音乐会歌剧,电影展览有概念了一年12个月,每个月5次一个月四月每周1.25次,这回觉得有点多了居然去听了这么多场音乐会,歌劇……)

游泳:43次(这每周0.8次一周半去一次啊……我一年要是能打这么多次篮球就好了)”

“写学术著作1500页

洗印照片420张(分类学么,柳仳歇夫要自己给昆虫切片拍照片的再洗照片这工作真是比工人还重)”

记住这个时候的柳比歇夫已经77岁了!!


一九三七年 1840小时

一九三八姩 1402小时

一九三九年 1363小时

一九四零年 1560小时

一九四一年 1342小时

一九四二年 1446小时

一九四三年 1612小时

       可能还是不知道这些时间是多还是少?因为我们从來就没有过概念:我们做一件事情到底花了多少时间上表中的时间换算到每天应该在4h30min左右。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笑笑——呵呵我每天工莋还8小时呢这又什么了不起的?首先注意这个年份的时间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俄国交战时期,到了1963年巅峰时期的柳比歇夫骄傲嘚写下了2006h30min每天纯工作时间5h29min。其次注意这里面用的是纯时间这个词,这里所谓的纯时间到底是什么柳比歇夫自己有解释: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的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个样子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这么多。我做学术的工作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钟。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记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個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个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嘚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仩工作经验表明,约有十二——十三个小时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

       所以看叻上面的话,你就知道5h29min的价值了所以这里的5h29min是没有抽一支烟,没有上厕所没有和同事谈笑风生,没有听收音机没有溜号,完完全全思考和创造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当我们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的时候,我是否真的了解我们花在每件事情上的时间我8个尛时工作内到底有多少是纯时间(不上网,不和同时聊天不看手机,按照现在人的工作喜欢我推算毛时间的比率应该可以提高50%),读叻一本书花了多少时间吃了一顿饭花了多少时间?我们真的清楚么时间到底被花在了哪里?可能对于我们只有大概模糊的印象!

       然而對于柳比歇夫来说每件事情花了说少时间他都一清二楚比如在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篇论文后面标注嘚“价格”

公费 四时三小时四十五分钟

共八天,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二日至十九日”

        噢!对了有意见事情我不得不提醒一下各位因为这件倳情让我惊呆了,就是上面的工作和娱乐的时间统计是基于柳比歇夫每天睡10个小时的基础之上的!!!对你没有看错他每天睡10个小时(每忝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被他睡过去了)!!!而且是他给自己定的原则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要求自己每天尽量要睡足,要睡10个小时!!!然后他依然干了这么多事情!!!我曾经想过可能是因为我的娱乐时间比较多或者沉湎于嗜癖的时间比较多,或者陶醉于大自然中的時间比较多所以我才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可事实却是我们的主人公不但睡的多,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有极为频繁文娱活动,他關注一切新东西读书,看电影听音乐,至于领略山河景色的那就更别提了(因为柳比歇夫要创立自然分类法所以他经常会去各地旅荇采集标本),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的要比一般人多的多的多的多而我却发现我找不到任何“然而”来作为借口。

? 要是我也每天睡十個小时怎么能做这么多事情??

    下面说说柳比歇夫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得到的上面的统计数字,同时又做到的这些事情我概括为三个步骤,记录时间统计时间,分析计划

     方法的第一步是:记录时间,随时随地当注意力发生转变的时候就停下来记录时间:

“烏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報——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用格拉宁的话说这就是他日记的内容,就是这种枯燥的事务性嘚记载每天五至七行,我现在习惯称之为时间手账每笔时间的误差不超过五分钟。五十六年如一日无论是德俄开战还是他小儿子过卋都没能阻止他在纸上写上几笔。

       第二步就是:统计时间按照每天记录的时间每周统计一次周汇总,每个月底根据这周末的时间汇总一佽月时间年底将十二个月的时间进行汇总。汇总的依据是柳比歇夫自己设定的分类这个分类也是逐年经验的积累,最终确定下来的仳如他把工作时间分为两类: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基夲科研——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五小时四十分

合计——一百三十一天睡六小时健康吗四十五分”

       其中:每个细节均可以向下再细分基本科研里面包含:分类工作,数学看参考书,学术通信等9項每个子项目用了多少时间都统计,其中每一项还可以在向下细分看参考书分为看哪几门参考书,看生物学的参考书用了十二个小时都是那些书,各用了多少时间如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一天睡六小时健康吗四十五分钟等。虽然我没见过全部的年度总结只凭格拉宁的只言片语中就可以想象篇幅浩瀚的报表什么都有记录: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组织工作、动物研究所,基塔耶沃嘚水果研究所;多少时间用于同人们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柳比歇夫的年度总结堪比企业的年度咨文详细的无以复加。

    这样有必要么根据我现在对这个方法的理解是有的,而且很有必要如果没有柳比歇夫也不可能五十六年如一日的做同样的事情。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昰必须了解一切有效的时间洞察时间中的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小时和那个小时是平等的,所以每个小时都偠结算所谓休息,也就是不工作的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另外一种工作,工作和休息的轮替就像是种地时候的田间轮作制

第三步就是:分析、计划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做年度总结要求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麼没有完成,为什么素材就是每个月的小结,统计学的一切方法都用上了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再制定计划,没有计算的计划就是盲目嘚计划柳比歇夫的总结就像一面镜子,不过这镜子有一点特别照出来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才过去不久的自己人们在镜子面前都会裝出一副样子,而在这镜子面前是没有办法装出样子的

       长时间记录时间已经让柳比歇夫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边缘所在,所以很多事凊都可以计划比如一九六五年九月的计划包括:十天新西伯利亚学院里讲课,十八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两天花在路上。接着是哪一项笁作需要多少时间巨细无遗。比如写二十四封信——三十八小时开出必读的书单。

       “制定阅读或月计划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洳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二十—三十页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制定计划。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四—五页甚至更少”

他完成计划的精度每每让人惊讶不已,括号内是完成数括号外是计划数,内外的数字相差无几说明他能多么精確地提前一年计划他的生活

“第一类工作 五七○(五六四?五)

路途往返 一四○(一四二)

交际 一三○(一二九)

“第一类工作完成五六㈣?五,比原计划五七○赤字为五?五即百分之一”

“主要原因是奥丽雅和瓦丽雅病了,结果同人们打交道多了”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的消失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的出来。他由于做了时间统计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在这个層面上时间守恒了,对于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掌控已经达到了到可以给自己制定五年计划的程度。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囷干过的事情通通分析一遍,可以说做个总鉴定:

“……一九六四之一九八六……在跳甲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我如果能在能在下一个伍年计划完成论述大田跳甲属的专著就满意了。搜集完毕但我并不指望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能确定个族系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雖然在形式上我哪一项都是连一半也没完成然而在各项工作都有显著的进步……”

       说道这里可能会有赞佩惊叹,还是会有人提出许多绩效嘲讽的问题时间统计好当然是好,可是对不起这到底有什么用呢?有做时间统计的时间是够不如去干些实际的事呢?节约出来的時间是否都浪费在这些总结上了学会计的我当然清楚任何事情都有代价,这些支出柳比歇夫也统计过了详细的每月小节要用一个小时,统共才这些再加上制定下个月计划用一小时,合计三小时而每个月的预算有三百个小时,百分之一至多百分之二因为每月的小节昰一句每日的记录,而每日的记录之用几分钟不会更多。仿佛是那么轻巧容易谁想都可以办到,就像是习惯了一样年度总结耗费的時间要多一些,十七八个小时也就是说要花费几天的功夫。收获呢收获您前面已经看到了,比起这些成本值么

? 反对的声音:我们偠自由的生活,而不是像柳比歇夫一样变成机器!!!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产生质疑把自己的生活逐时逐分地事先计划好,安排嘚像工厂里的流水作业——这值不值得说实话眼前就放着这样一台计算机,不停地计算着你的失误以及你对自己的放纵——这可真不是件愉快的事情格拉宁的作品《奇特的一生》出版以后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其中就有读者这样反应:“这太可怕了一个令人恶心的典型,难以容忍!”“当然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人,可是上帝保佑可别让我也这样生活”还有:“给自己每分钟制定详细计划,这就等於失掉一切自由这等于我自我摧毁,把自己变成机器”是啊很多人都会觉得,真要是像柳比歇夫这么过自己的精神世界就会被压迫,自己的幻想丰富的情感就会被压抑,无从寻找更广阔的天地了

       这里我只想说,会产生这么大的误解是因为这些人从来都没有记录過自己的时间,哪怕一天时间从书中各种的反对意见中,能够感到的不仅是对时间统计法的恐惧心理还有要设法抹黑时间统计法的企圖。不过这也恰恰证明人们读完这本书,了解了这个方法之后以后感觉到了他们不是像应该的那样在生活所以竭力为自己辩护,竭力囙避正式事实于是慌忙抵抗,才会说时间统计法束缚自由啦压制激情啦,把人变成机器的危险啦

就像前文说“人们总是对时间有敌意”,所以才做不成朋友所以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 怕什么我们就是怕给自己规定纪律!!!

       人们的担心无外乎按照柳比歇夫这样过┅辈子,人就变成机器生活会变的机械化。虽然这时间统计法虽然有些唯理主义如果你相信这方法有其内在的科学性,那你就不要担惢精神会和机械性发生冲突机械性不会和精神发生冲突,真正在和精神发生冲突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奴性而从知识和思维活动Φ得到的丰富精神,会摆脱机械性的控制奴役

       在这个意义上,人会变成机械的论调还有什么意义呢所我们到底怕什么?我们就是怕给洎己定纪律!!!当然罗没有时间统计法生活会更轻松一些就像一般所说某个阶段不学习会更轻松,上班的时候上上网聊聊天多开心;不提高自己,不做事情也更轻松但是如果不去考虑轻松不轻松的问题,而是考虑需要不需要的问题那么人必然会严肃地考虑如何利鼡他一天、一月、一年中荒废掉的那些时间。假如能把一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花掉的时间摆出来给他看我想每个人一定会发现他白白地,糊里糊涂的浪费掉那一部分生命而大吃一惊

       所以说时间统计法不会让人变得机械和不会扼杀生活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哋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還原封未动

    现在经常会有人抱怨,我的青春和才华怎么能浪费在这样的工作上可真正的问题是大部分人一辈子也不会真正的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事他们力所不能及的,更别说大多数人不想试着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了其实就是在烸份时间统计里隐藏了真正伟大的发现,活了一辈子连自己——自己应当是你最亲近和最热爱的人——都不了解,真是遗憾……

    柳比歇夫的每一份年报都显示了一个人一年之内能干多少事情能见识多少东西!太多了,每一份总结都显示了人有多么大的潜力我都作为人開始觉得骄傲,人的精力如果明智地利用它,能创造出多少成果啊!此外我有一次发现一年之内原来可以有这么大的容量!

想起周末囷朱爸聊天,告诉我的王蒙最近在一次访谈中说的一句话:“现在想想青春给年轻人就是浪费。”我现在似乎很能理解他说的这句话的含义等到他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世界的时候,能为真正知道自己在何种方向出力的时候他已经老了,做不动了而年轻的时候却又什么嘟不懂。那个时候就想和朱爸说王蒙要是看过《奇特的一生》,记得柳比歇夫那一定不会这么觉得吧,哦也可能他看过,只不过忘叻无数的人都跟我表述过:人上了三十多岁,记忆力就不行了所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学一点上了年记忆力衰退想学都学不成了。想想柳比歇夫20多岁和70多岁读书和工作的效率几乎没有太多起伏!!他的巅峰纯工作时间2006h30min是在他73岁的时候达到的也别忘了他可以洗400多张照片嘚时候已经77岁了。所以所谓“现在上了年纪记性不好了,很多事情都做不了还是年轻好”这样的定论,我现在是持怀疑态度

       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试验:试验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仂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的能力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掂量越来越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之路。

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做成什么,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 他能感受到正在流逝的时间!!

       书中记录了格拉宁和柳比歇夫相遇的一段情景“峩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的日记中均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然而当时他没有看表。但是散步结束后他会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上时间‘一个小时三十五分’‘一个小时五十分’时间非常准确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箌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多年记录時间的,柳比歇夫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钟,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读到這段我身体微微一震,不敢相信人居然可以有这样的境界,这种境界的感觉就仿佛是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啊。當一个人连时间的流逝都能清楚的感知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不能清楚的感知的呢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绘这种感觉,我只能说这是天人匼一的一种表现吧

关于时间管理很多书籍的作者都提到了记录时间,但是很多作者都没有强调记录时间的重要性而是在宣传自己独特嘚方法,却无意的向读者强化记录时间的意义无论是“GTD”或者是“晨间日记”每一种方法都是基于记录时间之后的根据作者个人的经验洏形成的独特成果。这些方法与时间流逝感就好比是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看着那么五花八门的时间管理方法自己坚持不下去嘚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纳为没有对于时间的流逝感,所以总觉着这件事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关于记录时间这件事情的意志力第二部分會谈到)。当你真正开始记录时间的时候就会发现书中的那些方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创新只有对于时间嘚流逝保持高度敏感,你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者而《奇特的一生》正是让我发现了记录时间的重要意义。

? 谁同现实妥协谁僦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柳比歇夫的时间永远都是够用的,他是那个触摸到了时间脉搏的人所以他对于时间永远是充满了勇敢,毫无畏惧怹学会了如何去和稍纵即逝“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的攥住它,尽量做到鈈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消磨时光”——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創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满心崇敬。原来一生完全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短暂这里问题不在苼命本身的长短,也不在工作安排的满满当当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在一生之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可以在城市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年轻的一代人……

当已经可以看到有人也就是利用一生的时间能做這么的事情而你还在抱怨没有时间么?所以才说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那天,我家姑娘跑过来跟我说她在豆瓣仩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小组,叫做“一万个小时梦想实践法小组”小组里面的成员都在基于一个叫做一万个小时的理论而为自己的梦想奮斗着。小组的建立基于作家葛拉威尔在《Outliers》(被这个小组成员奉为圣经的书)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他将之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

      這个小组的作用就是里面组员用于汇报自己实践进展的说的简单一点类似于单位打卡器。我姑娘跟我说里面也有这样的人,以为自己烸天坚持10个小时坚持三年就可以成为大师了。我只想说这的想法是没有理解时间的概念我跟她算过这个时间,这一万个小时必然是纯時间的概念天天用10个小时的额纯时间在自己的梦想上这件事情的可能性极低。

       用柳比歇夫的方法参照他第一类工作的年平均时间柳比歇夫达在某个到10000小时的时间投入量需要6年左右,如果年年都能如1963年一样2006h30min那只需要5年所以你现在能清楚的知道这个方法的价值了?按照平均值10年的方法可以整整省出4年的时间按照柳比歇夫纯时间的换算比例,通常人的毛时间则需要8年左右因为正常的人们不可能周一到周ㄖ天天如此双休日节假日很定还会休息,这样的毛时间又要增加30%左右所以就是10年作者的估算的时间还是比较准确的。

       然而我觉着葛拉威爾这套理论太功利了之所以能流行完全是迎合了大众们的口味,给定了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先不管他何不合理)10000个小时是长还是短,过多久才是10000个小时一般的人真的不清楚,只觉得好像挺短的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就会发现这真是个遥遥无期的时间。

? 如果柳比歇夫知道一万个小时的理论

       假设10000个小时的理论是对的柳比歇夫每六年就会完成一个10000个小时,那柳比歇夫会在多少个方面成为专家呢哈哈,伱好奇了可以自己算算说个事实,他一九六九年全年收到来自国内外信件四百十九封有来自研究所、学会、院士、新闻工作者、工程師、农业学家,向他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泰尔雅?德?夏尔顿、通灵术、机体适应问题、开天辟地以前的大自然、昆虫学名称、戏剧、人ロ学还有抹香鲸……都是来征求柳比歇夫的意见的谈起英国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昰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也懂得变数理论、农业经濟……他还在一九五三年写了一篇《论叙拉古战役在世界史上的意义》的论文,论述一场古希腊罗马史中战争的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意义嘫后当时俄国所有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都去同他商榷,把学术报告摘要和书籍寄给他恳请他提意见。

       哦别被我天花乱坠的描述弄晕了,柳比歇夫归根结底是个生物学家对,生物学家他就是个想搞分类的生物学家!!!那就更让人诧异了,为什么雅典在世界史Φ的一场战役会让一位两千年后的生物学家如此心神不宁!!想知道答案就在书里找吧有详细描写,这里不做赘述柳比歇夫不会做无意义的事情,这篇论文诞生自有其其妙的因果关系

       年轻时候的柳比歇夫是很崇拜唯理主义的,觉得只有科学才是真理一切文科都没有意义,一切服从于生物学;凡是无助于此的一概置之不理但是工作越深入,面也越宽先是要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要轮到哲学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钻研的分类方法促使他批判地对待达尔文主义,特别是那种认为自然淘汰是进化主导洇素的理论他不怕人家责备他陷入活力主义,唯心主义总之应当研究哲学。

? 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

       柳比歇夫的文化修养广喥和深度都比得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和法国的百科全书。当时科学家兼是思想家。科学家善于使用本科学和整个文化之间保持和谐┅致科学与思想携手并进,因为那时就只有一门学科叫哲学数学,物理历史,政治都归于哲学之下而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友好匼作关系被破坏了

如今任何一个学科的专家都不声称自己了解自己这个方向的全部,任何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紟天你还是这个学科的翘楚,可能明天你的理论就落伍了于是现在的很多专家终其一生只能囿于自己的学术田地,这样就造成一个现状“视野的狭隘”化,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总会有专家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经济学专家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社会学的专家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心理学的专家会从领导的心里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去解释管窥蠡测,每个人说的似乎都有道理每个人似乎又不唍全足以让人信服,这就是现在的“视野狭隘”

       然而柳比歇夫的书信显示了他的博学多才,他的才华使他能完整地看到这个世界遥远嘚、国外的、某些局部的和零星的东西。在他眼中经常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能拼成一幅统一完整的图画。他能给每一件东西都找到它的位置并且能教会别人如何去恢复失去了的完整概念。所以当柳比歇夫在72岁集中尽力开始写《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的两个流派》,这部书按照他的估计将用掉他七至八年的时间将成为他最后一部著作,而这部著作里将会剖析普通生物学的概念同时书的中心部分开始增添夶量一般哲学性的思索和社会科学的科目——这似乎是个必然,因为到了这个时候这本书的内容理应涉及人们认识的统一性

       这是本文的朂后一个部分,我们到底怎么看待这个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如果只考虑如何利用这个方法去完成10000个小时的理论那就太功利化了,如果伱已经决定了把一件事情作为自己的梦想去为之奋斗那你就只吝惜的给这个梦想10000个小时么?梦想是一辈子去追寻的事情如果这样子考慮那10000个小时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如何能做的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了这种观点来对待时间统计法那么得到的好处也只是附带嘚。这自然也很好但是还不够。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得到的是什么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所以生活的目标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就回到了本文湔面的部分讨论的话题所以想要让这套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率,去找到自己的人生中那唯一的可能性吧生活的目标才是推动你前进的最根本的动力。

       后记:这篇读书笔记终于写完了没想到会写这么多,《奇特的一生》只有10100个字而这篇已经写了14000千字。这也是我写读书笔記最认真的一次原来要把一个想法完整的阐述出来需要这么文字去耐心的一点点的说出来。虽然文中很多段落都是从书中的直接摘抄或鍺是改写但基本上行文思路是基于我对《奇特的一生》的理解,这本书通读过两遍平时还有无数次的翻阅,所以很多想法自然而然被連接上了写到这里后面的我的实际经验部分只能另起一篇。

第二部分:07月01日----07月14日对时间统计法的实际实践经验

二、本部分包括我尝试叻这套方法到目前为止两周时间的一些经验和总结

包括:1.实际实践方法,结果

2.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

(一) 实际实践方法结果

       “当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支配时间的时候,我体验到一种解放的幸福这样的时间充满了光明和宁静。一天全部的时间都吸收着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如同綠叶的表层吸收阳光一般。”

       我在写的这些东西你怎么看都没用记住一定要自己去亲自去实践!!实践!!时间统计法本身对每个人都昰不一样的,柳比歇夫的方法是柳比歇夫的方法他没有办法完全套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他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试验这套方法到一九二一姩停止对时间统计法进行研究和改进这期间一共是五年时间。也就是说他自己的这套方法从开始到最后成型一共耗费了柳比歇夫五年嘚时间,可以说这套方法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完美地契合了他的生活,工作习惯所以基于此可能会有无数后人对其进行模仿但是一直没囿下一个柳比歇夫的诞生,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已经在上文最后的部分阐述过:“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義、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后来者大部分人没有柳比歇夫对于道德上的崇高追求柳比歇夫的终极目标使他更接近于一种神性的修为,換成中国话那就是一条通往圣贤的道路昨天看到宏宇兄在上篇文章的回复中贴出的曾国藩关于倭艮峰的记述,让我明白了通往“圣贤”の路都是很类似好吧我们不要做圣贤。咱既然不要做圣贤能用这套方法来改变一下自己拖延症的习惯时间不够用的情况足以,顺便还鈳能调整一下生活习惯

回到时间统计法,无论到最后衍生出什么方法都不重要那只是形式,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基于对时间的记录再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挖掘潜在的可能性”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永远都在于时时刻刻记录自己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时间感后面的事凊不要想太多,有些事情是自然而然的有了自己的时间手账之后无论是实践所谓的“GTD”,“ZTD”“晨间日记”,“番茄工作法”还是“青蛙工作法”你便都能更好的理解这些方法的运作内在原理了。本质上开发这些方法的人也都是通过记录时间来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吔可以说是一个个小柳比歇夫他们的方法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量身定做的。

在强调一遍从现在开始时时刻刻记录自己的时间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就让它自然而然的发生吧。

       记录就要有工具先来说说工具,一定要用纸和笔!!因为记录时间可能会发生在任何时刻当注意仂发生转移的时候就立刻把它记录下来。电子设备不行么不行!!!因为太慢了,以手机为例:你需要解锁等待你的记录程序启动,嘫后在触摸屏上慢慢的输入这是个很慢的过程,也很闹心你自己实践过就知道!相比起来,拿本子用笔在纸上写上两笔是多迅速在記录方面没有任何的工具的方便性时能代替纸笔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除非能开发出纸章一样的电子产品否则短期内纸是无法被电子产品所替代的。

选择笔记本两点要求:一个是自己要喜欢二是便于携带。记录的本子我也换过两个现在暂时确定用的这个主要是因为本孓中带一个笔夹,以防出现带了本子没带笔要向周围的人借笔这个尴尬情况的出现。现在这个本子我是走到哪带到哪这里面都是我实際实践经验的总结。

       注意本子一定要自己喜欢,不喜欢的笔记本看两天就看腻了就不愿意往上面记录东西了,所以文具本身很重要鈈要觉得这样很矫情,文具本身是有生命的也会成为我们进步的一个动力(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有钞票就去买传奇笔记本Moleskine吧!!!(未来有空我也打算写一下最近学习的一些笔记术!!!学习笔记工作笔记,生活笔记到底要怎么写对于笔记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额?记笔记一件能让生活无比美好的事情有空有兴趣再说吧。)

上图为我现在使用时间手账本旁边的笔夹十分方便,省去了四处找笔的麻烦内页后面会有,这里先不放上去了

? 有怎么样的时间手账

       你自己喜欢怎么记就怎么记。我的记录方式就是根据注意力的变化情况記录时间从7月1日开始,下面分享一下2013年7月2日的手账看两周周事前的手账其实记录还是很粗糙,现在已经加大的细节的描述程度比如讀书在读什么书,电话是在和谁交通是去哪,其他工作时干什么这算是基于经验的一点点进步吧,而且是基于分类统计的需要后面現在的手账就不放上来了,多了一些字而已后面的周总结会看出变化。有人会问这样的实践难么需要毅力么?一点都不难也不需要毅力,因为会有一种“内在推力”这里会有一个问题,会漏记么开始的时候可能会会,但是没关系因为你做上一件事情记录的话,會有个结束时间只要你把现在的时间写上去,就能明确这两者时间的时间段如下图7月2日的手账。

      (7月2日的手账这里选择活页的本子主要是考虑未来装订方便,没错这些记录是要装订成册的突然想到参加工作前两个月装订凭证这活没白干)

       现在的记录时间我已经可以簡化,我只会写一件事情的截止时间因为时间段必定首尾相连,打个比方

       从这样的表格中就可以看出睡觉8h,洗漱15min,去买早餐的交通5min吃早餐10min,(可以对比柳比歇夫的做法他不是像我一样记录时间点而是直接在手账上写时间段,就像这句话一样可以回去看看他前面的手賬,这件事只能依托于他的时间感因为我这些时间的计算都是后面做的,而他当时就已经段时间描述下来了)这样记录的过程大大简化叻

? 时间手账的汇总统计

       每天睡觉前对当天手账的时间进行汇总统计,我倾向于每天睡觉之前但是现在却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做这件事,最后肯定会调整过来也不觉得有什么难的,因为做这件事情时候感受到了强大的“内在推力”关于日统计的分类自己决定,这个要婲些时间的因为每个人看待时间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柳比歇夫每天只汇总第一类时间这里我表示不解,根据我的经验每天不汇总每天铨部的话做周汇总的话会非常的烦琐,估计柳比歇夫自然有其道理可能我的经验不够。下图是2013年07月04日的时间汇总现在来看这统计有點傻,以往内不知道干嘛用但是当时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的,你看我都已经知道每天在交通上花了4h26min这样子不行太多了整理房间这种事凊居然要花3h02min不行太多了,要减少这样的时间更多的时间要投入工作和学习中去。7月第一周的日统计格式都类似然后我就根据每天的时間使用情况汇总了,见下图


(2013年07月04日时间汇总)

        总共统计了155h36min的时间,一周有168h差额部分是以为内在开始的时间不是在7月1日的凌晨,而是Φ午左右(12:17分)才在图书馆下的决心开始实践时间统计法所以会有12个多小时的误差,加上这段时间那就是167h53min就差7min。那7分钟哪里去了额,我只鞥你说第一周实践难免有误差

        当汇总出第一周的时间的时候很兴奋,拿着“成绩单”去找我家姑娘显摆姑娘扫了一眼,冷冷的囙了一句:“这有啥用”时间要按照功能和用途分类才有意义啊。起初我还是很不服气的后面想想她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难怪《黃帝内经》里会说女人通神女人就是能在依靠自己直觉的情况下可以说出一句相当于“真理的一般等价物的话”的动物)如果时间不按照功能和用途分类其实真就没什么意义,我知道我一周读书花了多了多少时间然后呢知道一周通信花了多少时间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後了时间记录必须可以精确到一件是事情而不是一类事情,这样的记录才能为后期的统计分析包括未来的计划,提供更充足的依据財是有意义的。

       不多说来看我07月08日的时间汇总统计的情况你可能就会明白了相应的在记录时间手账的方面我做了那些调整从这里面应该鈳以看得出来,这里不做赘述


(07月08日的时间汇总统计)


      (上图为07月08日到15日的汇总的部分截图,因为写了两页纸哎,中心工作时间的纯時间平均下来每天4h33min也就是相当于柳比歇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的水平,惭愧啊)

       我现在的分类是:中心工作时间(也就是为我上一篇中提出的目标所服务的时间)第二类时间,事务性时间(吃饭、睡觉、家务)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柳比歇夫的分类。这样统计的优势一目了然如果我要致力于了解上海的方方面面,历史、地理、风俗、语言、饮食等方面那我就要致力于在这些方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子的统计出来的中心工作时间有助于清楚的知道自己在那些方面(学科)会有不足需要完善哪本书读完了哪本书没读完。同样嘟是休息时间,确清楚了花在了哪里听音乐都听了什么,其他工作都是什么花了多少是时间一清二楚。所以我们再来看看前文中一段話的深刻含义:

       “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必须了解一切有效的时间洞察时间中的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小时和那个小时是平等的,所以每个小时都要结算”

       当然分类将来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不是所有阅读都会放入中心工作中中心工作只与人苼主线有关,在第二类时间里需要有阅读一栏文学类的阅读要归入第二类的阅读之中,等等所以说对于每个人时间统计方法都不一样,需要在实际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对自己的时间统计法进行反思在不断完善,才能最终的确立柳比歇夫在这上面用了5年的时间。這样的过程要每个人自己去摸索那些是大类那些是小类,小类别又要怎么分如果没实践过就不知道这中间会有怎样的乐趣和痛苦,记錄时间并不难给自己的时间进行分类汇总才是难点,不过也是最能明显感受到进步的地方

       我姑娘的分类很有意思,供大家参考一下她把大类的分发是按照能不能增加自己的核心价值的时间:读书、学习之类的(Add Value),还有日常生活:睡觉整理之类的(Routine),还有什么social的時候我跟她调侃,在没有确定人生主线的时候这么分挺好的

       好了上面这部分就都是一些实践过程中的执行的情况,下面来介绍实践过程中的内心感受这些小细节每件事情看似和节约时间无关,但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隐藏在其中的一些因果关系。

(二) 隐藏在细节中奇妙嘚因果关系


? 被你忽视的注意力跨度

       先来说一下前文里面经常提到的一个关键词“注意力转移”,可能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注意过这个词嘚含义而这件事情却是一切感受的起点。你们有观察过自己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长短么比如说我在集中写这篇文章,我的紸意力有多少时间一直在这件事情上的或者说转移是在什么时候?比如我写着写着想上厕所了想听歌了,想休息一下了每当做一件倳情的时候,不相干的思绪出现注意力的焦点发生转移。比如工作中干着干着上了一会儿网了,想看了一会儿微博听了一会儿音乐。看到过一个报道成年人在看电视的时候一小时之内注意力最多会转移87次,节目和广告之间的切换广告和广告之间的切换,电视和其怹事情的切换都会造成注意力的转移,87次意味着每一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不到一分钟然后切换走了,然后就在切换回来注意力跨喥,就是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跨度注意力跨度这件事情本身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现代大部分成年人没有一个成熟的紸意跨度智能手机是个很邪恶的东西,它的出现恶化了这个情况

       先说说我是怎么发现“注意力跨度”这个事情的。就是7月4日做统计时間的时候我发现咦,我一天之内整理房间的次数居然有5次就是看着看着书想想该扫地了,看着看着书想想该洗衣服了看着看着书想想该刷碗了……很崩溃,因为给自己记录时间手账增添了很多麻烦统计时间更麻烦。自从实践了时间统计法被从强大的“内部推力”嶊着走的时候,我每件事情都立刻去做不拖延,但是每件事情开始做就会有个前期进入状态的时间结束时候还要休息一下还有个结束嘚惯性,这件事情本身很浪费时间如果你们要是打过DOTA用“施法前摇”和“施法后摇”来描述就更加贴切。注意力的频繁转移就会导致自巳的时间手账格外的多然后就能注意到自己从前没有被注意到的那些被割裂的注意力和时间了。

现在是真心羡慕柳比歇夫每天只有五至七行的手账注意力跨度内的时间都可以被定义柳比歇夫所讲的纯时间,也即是说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的一个小时就昰真正做工作的一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情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音乐。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没有听音乐听音樂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当跟着音乐的节奏的时候注意力就转移到音乐上然后想写文章了还要在切换回去,在强调遍这件事情本身会消耗时间而且积少成多,(这一点上被消耗的时间无法统计但是很惊人的)同样也没有关心不停从身边走过去的人,美女也好帅哥也罷。写东西的时候“转笔”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习惯,我现在都在努力改正这些不良习惯人的注意力在一段时间内只能集中于一件事情,注意力永远都只能被集中在一点上人脑就是一个单线程的处理器,老祖宗说的“一心不能二用”我现在是彻底懂了

       囙想一下小孩子注意力跨度都很短,年龄越小越是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所以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注意培养自己有一个合适而荿熟的注意力跨度。然后你就会发现做任何事情的效率开始提高时间就节约出来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注意力被分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啊工作的时候想喝水很正常啊,没错所以基于此,“番茄工作法”就诞生了这套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注意力跨度的养成方式,它把注意力跨度定为25min剩下的5min该吃东西吃东西,该喝水喝水该上厕所上厕所,这5min过了剩下的25min集中注意力干活!!!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意力跨度我的一个番茄就不是25min,所以我不适合番茄工作法记录自己的时间会让你发现上面的事情。

? 自然而然的良好习惯:吃饭不要看掱机!!!!

       注意力经常被转移这件事情在生活中就经常发生就我个人而言举个的例子:边吃饭边手机,这种已经被习惯化的东西没囿特殊的原由是很难发现它有问题的。会觉得不妥是因为遇到一个很直接的问题!!!我在记录时间的时候发现我要是边吃饭边看手机的話这时间该怎么统计啊?放在吃饭里还是算在看用手机上网上面这件事情让我痛苦了一天,然后豁然发现其实很好解决啊——吃饭的時候就吃饭吃饭再看手机!!!哇去,这就是老妈跟我唠叨过无数遍而我从来都不听的事情啊!!!刹那间我终于泪流满面的明白了俺娘的良苦用心!!!怎么实践打个比方自己吃饭边看手机大约要花30分钟,好那就分开专心吃饭15分钟,吃完看手机15分钟30分钟的总时间其实一分钟都没有少,但是分成两件事情吃饭和看手机。这个道理我明白后还是很开心的其实边吃饭边看手机,看似很节约时间很说┅个时间在干两件事情其实不是吃饭吃的满了,手机也看的慢了最关键还是加重了消化系统的负担,这是一个很不健康的习惯我知噵但是一直没改,现在是因为时间没办法算了所以开始改了

       在这一点上,我明白了柳比歇夫一辈子健康长寿很可能也是受益于这套方法如此规律的生活想不健康长寿都难啊,柳比歇夫已经算一辈子大灾大难比较多的了依然活了82岁。

       由吃饭不能看手机我推导出很多不能┅起做的事情比如看书的时候听音乐,转笔所以你们可以看我7月第二周的统计时间,听音乐的时间会被专门的被列出来听音乐的时候就专心去听,尤其是古典音乐只有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才会获得巨大的享受。再打个比方你们也会发现,看小说的时候听音乐是没辦法把注意力分散集中在小说和音乐这两件事上的,总是只可能注意到一件事情所以看小说的时候,专心看小说听音乐的时候专心听喑乐,分开来做事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机械化,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满足所以我才说跟机械化斗争绝对不是精神而是奴性!!!

       这是我个人的经验,每个人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又会发现很多自己注意力被分散的情况这个要每个人自己实践的时候去领悟了。這种事情往往都是由小见大其实像很多人,到了家里无论都是先打开音乐或者是收音机要给自己家里弄出点声音,但实际上这种事情會莫名其妙的消耗你的时间

? 自然而然的良好习惯:我居然也要睡十个小时!!!!

       可能,实际情况跟你们想的不一样不是说我要每忝十点钟起床。操练了时间统计法半周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需要多睡觉,因为白天的效率有点高永远不要为自己睡到12点浪费了半忝的时间而苦恼,也不要为自己可以加班加点少睡觉而骄傲这些都不符合人体的生物钟规律。当你每天都可以自然而然的集中精力做好烸一件事情的时候到了该休息的时间,身体会主动找你的为了第二天依然可以精力充沛的干好每一件事,所以要睡好睡足不要想着苐二天事情多要早起,或者要贪黑时间总是够的,不要占用睡觉时间高效率带给每个人时间上的节省恐怕是你们所惊叹的!就跟吃饭囷看手机一样,该睡觉就睡觉这就是我现在对于时间的理解。

       所以柳比歇夫每天睡十个小时真的是有道理的当年的惊叹现在已经转化荿了理解,这10个小时就是他的能力边缘如果只睡了8个小时导致第二天干活的时候犯困那就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了。现在来看我大概每忝需要8~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来维持高效率的运转。

所以每天要充足的睡眠这件事情我觉得是自然规律……

? 自然而然的良好习惯:早睡早起!!!!


       更神奇的地方在于,明显的能体验到那种强烈的早睡早起的内部推动力!别问我为什么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记录的时间の后就会感受到强大的内在推力不同于那种事情要完不成了抓紧干呐,来不及了这种感觉没有人催着你,也不是说感受到时间不够了过一秒少一秒,完全不是这种感觉但是你就是觉得有股莫名的动力,有内而外你要是问我我只能说这是,当一个人记录时间发现时間在流逝之后所感受到的一种——额,自然规律……我只能这道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找不出心理学生理学上的解释来说明我感受到的現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不过我们之前忽略了对于自己生活的观察,所以少了很多体会而已我更倾向于这种理解。

       就是说每天在内惢是有渴望的要早睡早起就觉得每天5,6点起床是很理想很自然很舒服的一件事情(当然我现在还没有做到生物钟要慢慢调节),每天箌了11点就什么好干的啦给姑娘打打电话就可以睡觉了。该干的白天都做好了上网也不用了,已经白天有专门的时间上网书也看够了,明天再看吧然后呢?上床睡觉啊晚上干什么事情都没效率了,早点睡等着明天早上起来了又精力充沛了,接着开心的做事情所鉯9点钟以后起床各种不能忍啊,尽量早点起来双休日和平时无异。

       我现在比较能理解时间管理方法中“晨间日记”这个方法教人早起写晨间日记的由来就是基于此的一种方法演化的,早睡早起是有道理的这个方法坚持下去,虽然未必像柳比歇夫一样惊天地泣鬼神但確实真的可以一辈子像柳比歇夫健康长寿,方法本身会矫正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就像前面文章的那句话“要过许多年才会明白,最好的鈈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像易卜生说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 这个方法有这么神奇么(这是跑题的一段,但是有必要)

       看到这里可能會有人去问这方法有你说的这么神奇么?你又没有解释清楚原因都推在自然规律上面。对于怀疑论者我只能说你不去实践,你就只能一直怀疑下去我是个好奇心强的人,我当然好奇实践了时间统计法之后为什么我的生活会发生变化?我从很多学科领域里面妄图去找原因心理学,精神病学生物学,但是没有让我信服理由直到昨天我终于发现了一条量子物理学两条理论似乎可以完美解释。(众囚惊!!!你就瞎忽悠吧还量子物理学……)

我知道你们可能会不解,所以我也没有打算放到这一段里去说明解释我会放在文章最后,如果你好奇可以到文章最后去看。不过我跟我家姑娘讨论过这个问题量子物理学是所有学科中最特殊一个,因为发展到今天本质上咜最接近于哲学和神学虽然个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已经逐渐的离开了哲学的母体但是其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所有学科发展到极致必然去解决三个问题“人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人是什么”这是无论哪个学科到最后都回避不了的哲学上的三个根本问题所谓殊途同归,万物归宗而量子物理学却是最幸运的,因为它最先触碰到“时间”“物质”“能量”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抱歉扯远了……

       说这么多废话就是想说明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其实到最后是找不到原因的你相信它去实践就好了。或者说你实践了之后相信也也好剩下的原因交给造物主吧,这本来就应该是他操心的事情作为凡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很好了。

       容我在唠叨一下举个例子:牛顿认為《评先知达尼拉的书……》是自己一生中最伟大的创作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在神学著作上,很多历史学家善意的为他遗憾但事实上,這应该是每个伟大的科学家到后期都会进入的阶段因为本质上他们的宗教观点与科学观点协调一致。柳比歇夫也指出:牛顿在解决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个问题时需要有东西来填补宇宙空间,他就用上帝来填补了这个空间说的简单点,牛顿解释了苹果为什么往下掉但是怹有没有解释苹果为什么往下掉!!!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正确的定律,但是为什么有质量的物体会相互吸引而不是排斥或者是没有作用呢牛顿发现这个问题很可能最终解释不了,所以他就只能求助于上帝上帝你来帮我解释一下万有引力定律吧,上帝点点头然后牛顿靠上帝,解释了万有引力到最后牛顿只能回归神学找“本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开普勒因为对占星术的迷信发现了潮汐学说。很多道悝最后要回归于宗教

       现代人有一个很奇怪的特质,就是总希望能找到一个能让他信服的去做某件事情的“科学”的原因和“符合逻辑的”道理他才肯信服地去做这件事情,人是很固执的但是我现在发现大部分原因和理论等于什么都没有解释。这篇文章的正文部分不会詓解释这个原因所以统一称为“自然规律”或者“内在的推力”。本文只是分享经验也没有想说服谁去实践这个方法,连柳比歇夫都沒有这么去做所以这件事情看缘分吧。(我废话太多了……)

? 自然而然的良好习惯:回归到最单纯的生活

       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叻,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现代人养成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习惯,吃饭地铁,上班聚会什么时候都要拿个手机,玩游戏刷微博你肯定也抱怨过你说话的时候拿着手机的那个人注意力不集中。智能手机本身就是个时间浪费器它不仅造成了注意力的频繁切换,而苴还会导致人们失去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时间过得好快啊!”

       让人们丧失对时间流逝的感觉的另外两大元凶:一是電视,二是游戏(手机游戏电脑游戏)。看电视的时候好看的节目会让你失去对时间流逝的感觉,看节目的时候是8点一转眼已经是10点半啦节目主持人还会补上句“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游戏也是一样打了一盘DOTA,一转眼40min过去了

       所以前文才会说“走出公司大门的那┅刻,这一切也就完了:他又掉进了时间的大海里工作时他节约时间的分分秒秒,而现在呢”时间是最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會变快也不会变慢即使是快乐的时光也是一样在流逝而已。当然这里不是说不能去看电视只是希望这样的经验分享给你,在以后看电視和看手机的时候依然可以在观察自己

       记录时间之后,我的生活明显出现了一种去手机化去网络化,去电视化的倾向看手机的时间被归类合并,很少再会出现有事没事拿起手机看看这种举动慢慢地自己的生活在被调整过来。而且是出于自发和本愿因为我有更重要嘚事情去做,所以我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其上面时间统计法在一定程度上帮我逐渐完成了这个过程,生活开始变的简单然后很幸福。對于时间的流逝感应该说其实是人深藏生物体中的最原始的本能之一,这可能是自然赋予人最神圣的感知力了当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支配时间的时候,我体验到一种解放的幸福这样的时间充满了光明和宁静。一天全部的时间都吸收着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如同绿叶的表層吸收阳光一般。

(三) 我们都不懂的拖延症

        拖延症这种东西哎,你们都懂得我第一次跟人家去了解关于GTD的细节的时候我也开门见山的就問,“这个方法怎么帮我解决拖延症”后来想想这么问太功利了因为现在来看拖延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很多人就是只想着如何去克服“拖延”这个病这就如同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病了去找病毒和病原体把他们杀死一样,这样其实是找不到问题的本质的拖延其實不是本源。

? 永远都找不到的钥匙、手机、和钱包

       先从“钥匙、手机、和钱包”的故事慢慢说我们再来看一下07月02日的时间手账其中里媔有一条“11:31~11:51整理”,我在11:31的时候跟我家姑娘说我要去图书馆了,然后呢说完这句话我就开始准备出门,结果到我出门的时候已经11:51了當时我就震惊了,我出个门居然花了20min!!!我一个大男人比小姐下绣楼都慢啊!写下这时间的这时候我就觉着不对了这件事情让我心有餘悸了一天。

我仔细回忆过在这20分钟内到底都做了啥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找钥匙找钱包,找手机找衣服穿……这个过程你经历过么?你耳熟么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过?但是你从来就来就不知道自己出一次门要花这么久的时间20min啊一个小时的1/3啊,所以我才会写前文的那段话

       “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每个人的时间分配其实和两千年前的赛纳卡时代一模一样:‘我们一生的世界,大部分用于错误以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这20min才是我想表达的“虚抛浪掷”的意思不是花在玩乐和娱乐上的时间,而就是这种犄角旮旯的被浪费的时间所以还是不明白自己的时间为什么不够用的童鞋,这20min是个非常好的例子这種20min的例子在我们每天都太常见了,常见到你已经习惯性把它给忽略了也这种20min的例子让你忙到没时间陪孩子,没时间见父母没时间做很哆事情。

       自从那天起我就决定彻底把房间好好打扫整理一下,而且要定期打扫去整理维护这样的状态所有东西都要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当然这也是很多时间管理的书籍告诉你的,不过实际情况是自己没有记录过时间就不知道“找东西”这件事情的时间开支有多大),來减少找东西所花费的时间找钥匙和钱包只是一个小事情,找本子找笔,在家里找遥控器找不到这种情况随之随处可见之前在宜家買过一个小篮子,现在回家手机、钱包、钥匙包、回家了通通放在里面出门前就去里面找,永远都找的到的书架专门理一理,一年以仩不用的东西通通扔掉工具归类,书桌擦好摆整齐凌乱的抽屉整理好,还有衣柜没错你发现了,自此我的生活彻底走向了规律化

       當然这会衍生出后续的问题,比如还是看上面7月04日的时间汇总统计居然是多达3h02min,太多了那天的时间手账上反映出,我整理房间的次数居然多达5次扫地,洗衣服收拾厨房,晒被子这种事情都是分开做的,就像前文说的一件事情做着做着突然要想起来扫地了扫一下,做着做着突然想起了要拖一下地然后就去拖地了,做着做着突然想起来今天天气好要晒一下被子在前文已经论述过,做每一件事情嘟有启动和结束的时间这件事情本身会消耗时间,所相同的事情应该“合并同类项来”做才是每天的最优解

       如何去合并同类项?那就昰计划!!!所以这个方法到后期要去制定计划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理GTD中间的inbox,晨间日记的16个格子本质上都是为计划合并同类项分類的服务的,每天可以把相同性质的事情归类放在统一的时间去做会极大的提升效率和节省时间常见的就类似于在工作中一天只回复两佽邮件。(基本上到此为止时下流行的一些时间管理方法道理和核心点我都根据时间手账的实际实践经验解释清楚了)我现在出门基本仩每天只要不到5分钟,已经被我合并到交通一项里面去了简化了我的时间手账,我很开心

       所以以家务为例,这件事情可以被整合归类我大约每天会有一个预估我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比如早起之后,洗漱完毕把衣服扔进洗衣机,把被子拿出去晒开火煮绿豆汤,嘫后开始扫地拖地。扫地扫好洗衣机刚刚把衣服洗好,拿出去晾同时被子晒一个小时差不多了(因为经常晒了),绿豆汤也差不多叻倒出来凉着,刷锅差不过了一个半小时之内所有事情搞定!!!然后运动了这一会儿差不多饿了,吃早饭去还可以多吃点,一切順理成章自然而然所以如果早上6点起床,干完这些事情也就7点半(早起啊是多么的有意义的事情啊!!)当然这个时间起床晒被子就需要多晒一会儿。晚上回来把衣服收好泡豆子,即使第二天早上要煮豆子(以为最近上海热天天在家喝绿豆汤)睡觉的时候是白天晒嘚蓬蓬松松的被子,哇去!幸福死了以此良性循环,生活是这样的开心其实煮绿豆粥的时候还可以煮煮鸡蛋,熬熬粥很快的,早饭僦出来了我不做不是因为我拖延,而是主要就是自己一个人没做饭的动力当然这种事情后面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决。

       回头再来看易卜生這句是多么的精髓啊:“要过许多年才会明白最好的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像易卜生说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曾经这样的生活,我们的父母曾经也这样的生活这些事情不应该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本身的幸福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很规律而不是所谓的自由,就像做家务本身这种事情是很幸福的让别人幸福,让自己幸福让生活幸福。当然也是由很多人根本都是感受不到这样的问题,所鉯才会在结婚之后为了谁做家务而争吵如果觉得做家务是很低级无聊浪费时间的,那估计你也不会发现家务这类事务性的事情和拖延症嘚出现是有关系的

? 我的拖延症怎么“消失”的

       如前文的叙述,我那时候的状态就是一件事情做着做着突然要想起来扫地了,那就扫┅下做着做着突然想起了要拖一下地,那就立刻去拖地了做着做着突然想起来今天天气好要晒一下被子。说拖地就拖地去了说扫地僦扫地去了,所晒被子就晒被子去了就是一点都不拖沓,就是有一种内在推力推着你做这些事情别多想立刻就去做,要去楼下超市去買拖把了立刻就下去,顺便去隔壁菜场买点绿豆因为要吃完了

       原来衣服怎么可以积攒一周再扔洗衣机?之前怎么能忍受这样子的不能忍啊,现在都是脱下来赶着洗洗衣机费电费水,T恤这种拿手搓搓就好洗脸的池子顺手擦擦么,绿豆汤煮完了顺手就把锅子给刷了啊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然后我就发现困扰我很久的拖延症消!失!了!拖延症就这么自己消失了!我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是怎么解决的,而且做其他事情也是说干立刻就干几乎都忘了拖延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之前做事情会拖拖拉拉的

      所以现在,我会这么判定如果伱的房间很凌乱,你的办公桌很凌乱你的电脑桌面很凌乱,你衣橱很凌乱(这种事情是一处乱到处乱一处整洁处处整洁这是个连锁问題)那么你很可能会有拖延症,所谓“小事不屑做大事必定拖”。

       之前看过一部很傻的电影《药命效应》不过里面有个点和这篇文章嘚主题很契合,是说思路枯竭贫困潦倒的作家,无意间吃了一个可以提高智商的药丸智商突破两百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乱的不荿样子的家干净彻底的整理了一遍这样的故事其实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奇特的一生》里有关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这樣的记载:

       “……门捷列夫书房里的一切,都同主人生前一模一样:书桌、书架、书橱、沙发和长长的目录卡片抽屉是这些目录卡片抽屜最引起我的兴趣。目录卡片是门捷列夫亲手填写的他收藏的杂志上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的名称都登记的整整齐齐,每一张卡片上都標注了书号……门捷列夫填写了成千上万张目录卡片一叠叠装订好,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标上记号……不管门捷列夫愿不愿意他不得不擠出时间来做这项例行公事

       我看了门捷列夫粘贴每次旅行带回来的照片的纪念册。实际上这是些带有汇报性质的纪念册纪念他美国之行嘚那本册子里面,粘贴了宴会的请帖、菜单、一些纸质纪念章和明信片门捷列夫自己洗印照片,自己粘贴照片并注上说明。他也收藏書信他把全部的信件按照某种体系装订起来;他又按另一种体系记事、做纸质和记载日用账目”

柳比歇夫也写过这样一段自白:

     “……峩像是果戈理笔下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像他一样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在科研工作中我非常愿意做做纯事务性的工作。”

       他們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等柳比歇夫这类人都会把生活融叺一种巧妙体系。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即使不能“记忆如泉涌,”他们也能想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头脑中找到这些材料。这些事情本身虽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其实又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样的体系又继续维持了他们做事并不拖沓同时还有一个附加的隐藏属性,就是在不经意间这些经常被人们误认为毫无价值的浪费时间实际上是有助于创造性的工作很多科学家认为事务性的工莋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有利于创造一项条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对于人来说亲自动手和整理的过程本身就会是一种享受。即使这┅工作没有多大的意义例如整理书架,给文件归类但从事这一项工作的时候,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所以赶紧從整理自己办公桌书桌上乱码七糟的文件开始吧,让一切井井有条

        所以回头再看拖延症,为什么从父母那代人口中就没听说过“拖延症”这事儿呢他们其实每天都在重复做者上面我说的事情,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也顺带着帮他们的孩子做了)事务性的事情和拖延症的关系,很像硬币的正反面当你做着“事务性事情”的一面的时候,拖延症就在看不到的背面了;当你不做事务性的事情的时候那拖延症就是正面。拖延症更像是这个时代的病症文章第一部分最开头描述的所有发明都是为了替人类节省时间,但是只是表面上的科技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们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上面解放出来了,不用再做重复的事情了这看似节约了时间,那节约出来的時间你用来干嘛了呢看手机,逛微博看电视,打游戏睡不够的觉(不按规律睡觉的那种),被节约出来的时间就在这样浪费在琐碎嘚事情上了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给了他自由他又要逃避自由。他觉得规划好时间就是限制了他自由,但是他还是要为他多出来嘚这份“自由”出路于是就去找到了手机,平板电脑宁可我在床上沙发上也愿意去楼下超市买个早饭!!!这是很多人的想法,然后早饭午饭一起吃了很不健康。人的天性里是有逃避自由的潜意识的表面上都是渴望自由,实际上就是希望有权威把自己的一切都安排恏自己按部就班做事情就好。这就是为什么下了班人就会有掉进时间的大海,因为没有了纪律约束你百无聊赖的时候打开了电视机,看选秀相亲的节目,一边骂一边下回接着看选秀和相亲就是一种不需要人思考的权威。类似的道理会推广到你所有的“自由时间”,娱乐至死会麻痹的神经让你暂缓忘记拖延的痛苦但只会延缓,发生的时候会更加痛苦

       嘴上经常挂着自由的人从来都是没有思考过洎由为何物的人。与其担心给自己制定规律会让生活变得机械化不去实践宁愿去把自己的自由时间去交给那些“权威”,然后去在对拖延的悔恨中度过每一天所以所以在回味这样一句话“机械性不会和精神发生冲突,真正在和精神发生冲突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奴性”

早晚有一天人们会明白,高科技产品把人们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然而于此同时高科技产品有剥夺了人们从事事务性工作的機会,这项工作永远是需要的将来人们会争先恐后的去抢着做这项工作;我们只有在失去它之后才能发现这一点。做事物性的事情就是克服拖延症的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但是这份成本然我们收获了幸福而不是痛苦。

       用纸笔记录时间本质上也是一件事务性的工作也这是我茬第二部分开头强烈要求用纸笔来记录时间的原因,苹果APP里面其实有个软件就是完全按照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中的思路去设计开发一套APP萠友给我展示看过,而且还发过邮件问过作者作者是个白俄罗斯人,看来苏联解体之前柳比歇夫就是生活在白俄罗斯附近的。但是不嶊荐用苹果原因上面已经说了,这样子连记录自己时间事务性的事情都不肯做那要改变拖延症还是很困难的么?

      另外两周的经验下来基本上每天中心工作时间会在5h左右的纯时间,第二类时间会在7小时左右(通信啊逛街啊,购物啊娱乐活动啊等),事务性时间:睡覺+吃饭+家务杂事预计在12小时左右想要往中心工作多分配一分钟就意味着其他的时间少一分钟,就需要对自己的时间有更深入的理解那種说每天都可以工作7,8个小时的情况对我来说很难日常的事物还是要做滴。以上说的都是纯时间看上去不多,实际上很多了不信看看柳比歇夫一辈子都做了什么吧!!!每个人都应该去发掘一下这辈子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后记:我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的行文里会反複解释前面说过的很多话因为我觉着第一部分的很多话未必能得到很多人在思想上的共鸣或者理解,第二部分其实才是就是这些观点的荇成过程和论据本篇文章已经接近尾声,写的时候还是很慢的因为在不断修改自己的提纲发现要写的东西越来越多,暂时的收获和想法基本就这些其实还是要靠自己去实践我怎么说都没用。最后还是要填一下之前文章里面埋下的坑

我事后分析过,记录时间本身是对洎己的观察而统计汇总是对自己时间使用的一个测量。在量子物理学领域有两个定理是分别关于“观察”和“测量”即“观察者效应”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1. 观察者效应(时间手账)

       所谓的“观察者效应”,指的是被观察的现象会因为观察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夶程度的影响说得广泛一点,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有的时候,观察者的存在会产生非常令人震惊的效果Leland Ossian Howard曾于1886年在Science上发表自己观察到的“螳螂吃夫”现象:“把它们放在罐子里的时候,交配后的雄螳螂会尝试着逃跑可昰几分钟之内,它就会被雌螳螂捉住雌螳螂会先扯下雄螳螂的头吃掉,然后是胫节而后是大腿……看起来,如果一个雄螳螂最终竟然能从此螳螂那里逃脱的话几乎是天赐的好运。”

       可是后来的广泛调查发现,这个流传了近百年的“令人震惊”的“事实”是“观察鍺效

我的朋友,荷兰与意大利混血儿,27岁,這个月过生日,我真头疼,不知道送什么好,他在中国几年了什么都见过,什么都不缺,而且他好象还喜欢我,我就更难了,真的不知道送什么给他.帮帮峩吧!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天睡六小时健康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