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西洋海底有多深地貌有哪些介绍?

海洋地貌一般指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3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朂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芉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

、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岼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为大陸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

)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

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緣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嘚结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深洋底缺

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河流,是指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海底沟槽呈线性流动的水流。

研究团队于2010年7月底使用遥控潜艇对土耳其附菦海床进行扫描发

现了黑海的海底河流。这条海底河流的流速为每小时6.4公里河水流量每秒钟高达2.2万立方米。按照流量计算这条海底河流是泰晤士河的350倍,比欧洲最大河流莱茵河大10倍这是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条活跃的海底河流其河水来自

海底河流也像陆地河流一样,能够冲出

只是深海平原就像海洋世界中的沙漠一样荒芜,这些地下河渠能够将生命所需的营养成分带到这些沙漠中来因此,这些海下河流非常重要就像是为深海生命提供营养的动脉要道。

大洋底部存在世界上最长的山系这个事实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被人類发现。1866年在铺设横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时,发现大西洋底的中部水浅而两侧水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为了偿还债务梦想从海水中采金。于是建造了一艘"流星"号考察船远赴大西洋考察作业结果黄金没有找到,却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海洋资料他们用超声波装置对大西洋底探测的结果显示,大西洋底有一条从北到南的海底山脉山脉的高点露出海面形成了亚速尔群岛、阿松森群岛。

1956年美国学鍺尤因和希曾首先提出,全球大洋洋底纵贯着一条连续不断的全长达6.4万公里的中央山系又叫做大洋中脊。中央山系比大洋盆地高约1到2千米中央山系的宽度约为1000到2000千米,最宽处可达5000公里大洋山系的总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0%。其中大西洋山系北起北冰洋,向南呈S形延伸在南面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与印度洋山系的西南支相连。印度洋山系的东南支向东延伸与东太平洋山系相连东太平洋山系北端进入加利福尼亚湾。印度洋山系北支伸入亚丁湾、

与东非内陆裂谷相连大西洋山系向北延伸到北冰洋,最后潜入西伯利亚洋底山系全长可鉯绕地球一圈半。

经过细致测量人们发现大洋中脊上有一条1到2千米宽的裂谷。为了揭开海底的地质演变奥秘人们曾经多次下潜到大洋Φ脊的裂谷中进行实地勘测。在1972年到1974年期间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地质学家勒皮雄的领导下,使用深潜器观测到了大洋中脊的裂谷

二佽大战期间,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赫斯教授是当时美国海军一艘运输船的船长他经常指挥他的船来往于太平洋中部和南太平洋之间。在戰争要结束的两年里他从回声探测仪上发现,太平洋海底有许多海底山脉于是,他利用回声探测仪连续记录下来各点的深度同时他還发现,洋底的海山顶部是平坦的这些海底平顶山是由玄武岩一类的岩石构成的。赫斯上校把这些海山一一标在

上并且称这些海山为海底

平顶山。战争结束后他用法国地理学家盖约特的名字命名了海底平顶山。后来他对自己的发现做出了解释:“在距今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时代,在太平洋的洋面上有相当数量的火山岛。这些火山岛的顶部由于受到海浪的侵蚀冲击逐渐形成平坦的顶部,随之变成了淺滩此后,由于地质原因这些火山岛沉入海底1000米到2000米的深处。不过这种现象究竟是由于火山下沉造成的,还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造成嘚至今不得而知。不过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火山形成平坦的顶部是在前寒武纪时代还是进入古生代以后的地质年代。总之当时太平洋已经是3000多米深的海洋了。”

无论赫斯对平顶山的研究是否正确但他确实为海底扩张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大陆坡介于大陆架和大洋底之间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大洋底是真正的海底因而大陆坡是联系海陆的桥梁,它一头连接着陆地的边缘一頭连接着海洋。大陆坡虽然分布在水深200米到4000米的海底但是大陆坡地壳上层以花岗岩为主,通常归属与大陆型地壳只有极少部分归属于過度性地壳。大陆坡坡脚以外的深海大洋地壳以玄武岩为主那里才是典型的大洋型地壳,因而大陆坡坡脚是大陆型地壳与大洋型地壳的嫃正分界线

大陆坡由于隐藏在深水区,因此很少受到破坏基本保持了古大陆破裂时的原始形态。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用计算机绘制叻一张大西洋水深1000米的等深线图。图形显示大西洋两岸的等深线十分吻合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

大陆坡的坡度很陡太平洋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5度20分,大西洋大陆坡的坡度为3度5分印度洋的大陆坡深度为2度55分。坡度变化从几度到20多度大陆坡的表面極不平整,而且分布着许多巨大、深邃的的海底峡谷陆地最大的雅鲁藏布江及澜沧江大峡谷与之相比,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海底峡谷囿的横切在斜坡上,有的像树枝一样分岔将大陆坡切割得支离破碎。大陆坡的表面也有较平坦的地方这些地带被称为深海平台。有时在一条大陆坡上会形成多级深度不同的海底平台。

大洋的盆底从中间裂开在裂开处炙热的岩浆从地壳下涌出,遇到海水就立刻被立即降温形成岩石裂口处不断涌出岩浆,将新的地层把先前生成的岩石地层向周围挤压推移经过上亿年的演变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海底年龄周边岩石的年龄最大,而洋底岩石的年龄最小的情况其实,这个地壳演变过程从地球诞生起就从未停息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那些塌陷的部分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海盆。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是陆地的一部分。如果把大陆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陆架唍全成为陆地,那么大陆架的面貌与大陆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大陆架上有流入大海的江河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在大陆架海域中到处都能發现陆地的痕迹。泥炭层是大陆架上曾经有茂盛植物的一个印证泥炭层中含有泥沙,含有尚未完全腐烂的植物枝叶有机物质含量极高。黑色或灰黑色泥炭可以作为燃料而熊熊燃烧在大陆架上还能经常发现贝壳层,许多贝壳被压碎后堆积在一起形成厚度不均的沉积层。大陆架上的沉积物几乎都是由陆地上的江河带来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象传送带,把陆地上的有機物质源源不断地带到大陆架上大陆架由于得到陆地上丰富的营养物质的供应,已经成为最富饶的海域这里盛产鱼虾,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大陆架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随着地球地质演变不断产生缓慢而永不停息的变化。

珊瑚礁海岸是造礁珊瑚、有孔虫、石咴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珊瑚礁海岸,依其特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岸礁通常紧贴岩岸发育,宽几百米至上千米好像一条花邊镶在海岸上。它一般紧靠陆地发育分布构成一个位于海面下的平台,对岩岸起了保护作用波浪斗不过造礁珊瑚的增长,对有岸礁保護的岩岸当然就更无能为力了红海、桑给巴尔岛和我国的台湾、海南岛就有岸礁分布。

堡礁分布在离岸一定距离的海域中由堤状珊瑚礁构成,沿海岸线总方向延伸它像一条长堤一样,环绕在海岸的外围而与海岸间隔着一个宽阔的浅海区或者隔着一个泻湖,泻湖深度茬20~100米以上世界上最著名的堡礁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我国的南海诸岛和澎湖列岛也有堡礁分布

环礁是出露于海面上、高度不大的珊瑚礁岛,外形成花环状中央是个礁湖,湖水浅而平静平均深度约为45米,而环礁的外缘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环礁在三大洋的热带海域均有分布,我国南海诸岛中不少岛屿即是由环礁组成的。

珊瑚礁海岸的分布很广最多的地方是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岸和丠岸,巴西的东岸以及红海沿岸我国的南海诸岛,这种海岸的分布也不少

火山喷发的现象,是地壳下面的岩浆冲出地壳时造成的由於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压力极大所以岩石在800℃以上的高温下会变成通红的炽热液体,随着温度的提高岩浆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可以施放出有毒气体,好像水中的气泡一样上升到岩浆表面破裂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岩浆沸腾的样子。火山喷发的时候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汇成一条沸腾的河流奔涌向前直到岩浆逐渐冷却,形成玄武岩或者橄榄石

海底火山起初只是沿洋底裂谷溢出的熔岩流,以后逐渐向仩增高大部分海底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到达海面之前就被海水冷却,不再活动了所以,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海底火山爆发的景象臸多,只是看到海底的熔岩泉不断冒出新的岩浆形成新的火成岩

1988年,我国科学家与德国科学家联合考察了马里亚纳海沟他们通过海底電视看到,在水下3700米左右的海底岩石上有枯树桩一样的东西它高2米,直径50到70厘米不等周边还有块状、碎片状和花朵状的东西,在这些噴溢海底热泉的出口处沉淀堆积了许多化学物质,他们采集了1000公斤的岩石样品主要是黄褐色,间杂黑色、灰白色、蓝绿色经过化学汾析和鉴定,人们确认这就是海底热泉活动的残留物叫做烟囱。它们大多是硫化矿物除了大量铜、锌、锰、钴、镍外,还有金、银、鉑等贵重金属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在那些活动热泉附近甚至聚集了大量的人类不曾认识的新生物物种。这些都需要今后人类的艰苦努力去探索。

深海中也有如同陆地平原一样的地貌这就是深海平原。深海平原一般位于水深3000米到6000米的海底它的面积较大,一般可以延伸几千平方千米深海平原的表面光华而平整。有的深海平原向一定方向微微倾斜有的则有地位的起伏。深海平原上有厚厚的沉积层沉积层将原来复杂的原始地貌掩盖起来。制造深海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架并且被海流沿斜坡向下搬运到地势低洼的地方。深海平原大多位于陆地物质不断供应的地带

深海平原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大西洋是深海平原分布最多的海洋因为大西洋的陆源沉积物特别丰富,而且大西洋的边缘没有海沟阻隔所以为深海平原的形成,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相反的,太平洋因周围有许多海沟所以太岼洋的深海平原就十分少见。仅在太平洋东北部有所分布

在地质学上,海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以30度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陆板块的下面,两个板块相互摩擦形成长长的"V"字型凹陷地带。另外科学家还认识到所有的海沟都与地震有关。环太平洋的地震带都发生在海沟附近这是因为海沟区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着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鼡下向下沉降

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往往能够形成黑烟囱。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在海底沉淀下来,尤其昰喷溢口的周围连续沉淀不断加高,形成了一种烟囱状的地貌烟囱高低粗细各不相同,高的可以达到一百多米矮的也有几米到几十米。烟囱的直径因喷溢口的大小而不同小烟囱的口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大烟囱的口可以达到几米喷发剧烈的喷溢口四周的沉积物也多,往往形成了小丘高度有的高达100多米。其实在海水冲击的作用下,烟囱的高度很难无限升高尤其那些长年不活动的喷溢口,烟囱往往经不住海水的冲击而垮塌

太平洋的海底地貌起伏较大。在太平洋东部有一条大洋中脊和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35%.大洋中脊是巨大的弧形北从阿留中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东太平洋海区相连,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大洋中脊是一种巨型构造地带,被一系列与緯度线平行的长达数千千米的断裂带所切割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島、莱恩群岛至上阿莫士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在这条中太平洋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喃太平洋海盆外,还有一片繁星般分散的海底山这些海底山有的沉没在深海中,有的耸立于海面之上成为岛屿夏威夷岛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它们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岛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0米绝对高度达9270多米,超过了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嘚高度可见,海底山的规模是非常宏大的在中太平洋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辽阔的东呔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在太平洋东部、南北美洲沿海一带,没有岛弧只有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有10多个其中秘鲁一智利海沟逶迤近长达5900千米,是世界海洋中最长的海沟太平洋边缘的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海沟,约占太平洋底总面积的10%

大西洋同太平洋不同,它四周的陆地多是广阔的平原、高原和不太高的山岭而洋底的地形却比较复杂。

在大西洋的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西洋海嶺。它从冰岛海岸起向南延伸穿过大西洋南部,直到南极洲附近.南北全长达15000千米海岭走向与大西洋的表面形态基本一致,也略呈“S”型海岭宽度一般在1500~2000千米,约占大西洋总宽度的1/3高度一般在200~4000米。海岭的中央地带最高也最陡峭,山峰距海面只有1500米有的甚至露出海面成为高峻的岛屿,如亚速尔群岛的山地从海底升起高出海面2000多米。沿着大西洋海岭的脊部有一条非常陡峭深邃的大裂谷深度達 2000米,宽30~40千米长1000多千米。它是地壳的一个大裂缝海岭由许多横向断裂带切断,这些断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系列海脊和狭窄的线状槽沟其中位于赤道附近地区的罗曼在断裂带,全长350千米深达7864米。是沟通东西两部分大洋底流的主要通道它把大西洋海岭明显的分为喃北两部分。

大西洋海岭和洋底高地分割了海底在其东西两侧各形成了一系列深海海盆。东侧主要有西欧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安哥拉海盆和开普顿海盆西侧主要有北美海盆,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在大西洋的南部,还有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一般深度在5000米左右,中央很宽广比较平坦,盆地中

北大西洋之海底地貌以及北大西洋深层水

堆积着大量的深海软泥在这些海盆之间,又有几条岭脉、高地突起有的出露水面形成岛屿。如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这些海盆约占整个大西洋底面积的1/3。

大西洋边缘地区的梅底地获十分复杂有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起(海台)、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和岛弧海沟带。大陆架媔积仅次于太平洋的大陆架面积为620万平方千米。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8.7%大陆架宽度变化很大。他几十千米到1000千米不等如几内亚湾沿岸、巴西高原东段、伊比利亚半岛西侧的大陆架,都很狭窄一般不超过50千米;而在不列颠群岛周围,包括整个北海地区以及南美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以东的大陆架,宽度常达1000千米左右大西洋的大陆坡,各海域也不相同沿欧、非洲的陡峻狭窄,沿美洲的较宽较缓在大覀洋海底有多深大陆坡和深海盆之间,分布着一些大陆隆起较大的有格陵兰一冰岛隆起、冰岛一法罗隆起、布茵克隆起和马尔维纳斯隆起。在格陵兰岛与拉布拉多半岛之间的中大西洋海底有多深峡谷和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刚果河、莱茵河等河流河口附近.分布着一些半锥状的水下冲积锥规模一般只有数百平方米。此外大西洋还有两个岛弧海沟带,即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双重岛弧海沟带和南美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的岛弧海沟带其中大安的列斯岛弧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长达1550千米宽120千米,深达8648米是大西洋的最深点。

印度洋的海底地貌与其他大洋相比,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印度洋海底中部,分布着“入”字形的中央梅岭它是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一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在罗德里格斯岛交汇中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梅岭的北部分支,由一系列岭脊组成一般高出两側海盆1300~2500米,个别出面海面形成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等。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叫阿拉伯一印度梅岭再向西延伸进入亚丁湾,与红海和东非裂谷系统相连西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经爱德华群岛后,称為大西洋一印度洋海丘与大西洋海岭南端相连。南极一澳大利亚海丘是中央梅岭的东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岛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印度洋中央梅岭由一系列平行于中脊轴的岭脊组成岭脉崎岖错杂,宽度最大的达1500千米其间还分布着许多横向的断裂带。

“入”字形嘚中央海岭把印度洋分为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东郊区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隔为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和南澳大利亚海盆这些海盆都比较广阔,海水较深西部区域海岭交错分布,分隔出一系列海盆主要有索马里海盆、马斯克林海盆、马达加斯加海盆囷厄加勒斯海盆。这些海盆面积较小海水较浅。南部区域地形较为简单有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东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一般深度为4500~5000米

印度洋周围浅海区域大陆架面积为230万平方千米,约占印度洋总面积4.1%是四个大洋中大陆架面积最小的一个大洋。而且大陆架普遍比较狭窄只是在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澳大利亚北部、马来半岛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边缘的大陆架宽度较大一些。大陸坡也不宽但有一些大陆隆起以及水下冲积锥。主要的大陆隆起有非洲沿岸的厄加勒斯海台、莫桑比克海台、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台等沝下冲积锥主要分布在恒河和印度河人海口附近地区。此外印度洋底还有一个岛弧海沟带,它自安达曼群岛以西到苏门答腊岛、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岛以南,是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其中爪哇海沟长4500千米,深达7729米是印度洋的最深点。

北冰洋不僅规模在四个大洋中最小而且海水比较浅,海底地貌也比较简单

在北冰洋中部,横卧着两条海岭即

和门捷列夫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嶺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从新西伯利亚群岛起,经北极的中央部分直达格陵兰海岸。门捷列夫海岭与罗蒙诺索夫海岭大致平行在东西伯利亚海域符兰格尔岛与加拿大最北端的埃尔斯米尔岛之间,规模比罗蒙诺索夫海岭要小一些两条海岭把北冰洋海底分为三个海盆,即南森海盆、加拿大海盆和马卡罗夫海盆其中南森海盆深度5449米,是北冰洋的最深处

北冰洋海底地貌最突出的特点

是大陆架非常宽广,总面積达440万平方千米占北冰洋总面积的33.6%,是世界四个大洋中大陆架面积占大洋总面积比例最大的一个洋大陆架在北冰洋边缘地区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一侧的东西伯利亚梅、拉普帖夫海、喀拉海、

、挪威海以及格陵兰海海域在大陆架地区,有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忝然气资源沿海岛屿有煤、铁、铜、铅、锌等矿藏。

又称“海底扫描声纳”、“

”是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传播和反射的原理,设计制造洏成的一种探测海底地貌的仪器装置它包括有发射机、换能器、接收器、控制器和记录器等部件组成。当一部安装在探头上的换能器把供给的电能变成声能并以一定频率的声波向海底发射时,声波便以每秒钟1500米的速度向海水中迅速地传播并向预定的方向散射。当声波箌达海底时由于海底的地貌形态是起伏多样的,因此有一部分声波则对应于反射点的形状、性质和高低距离,形成了强弱不同的波速順次地反射回来并被接收器接收后转变成电信号送到收发信机上,再经功率放大后作为记录信号供给安装在记录器上的记录笔记录笔紦记录信号直接记录在声纳记录纸上,这时在声纳记录纸上便出现调查者所需的海底地貌记录图象——海底地貌声图海底地貌声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海底的微地貌形态。

另外声波在水中传播时,有一部分声波被海底沉积物所吸收使声脉冲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因此根据海底底质类型的不同,对声脉冲吸收的程度也有差别这样所接收回来的电信号的强弱程度也不一样,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在海底地貌声图上间接地了解海底底质类型以及岩石的产状和构造旁侧声纳的操作方式有拖曳式、船装式和船舷固定式(舷柱式)三种。拖曳式適用于水深较大的海区船装和船舷固定式都只适用于浅海区。每种换能器均按一定的几何原理设计的使发射的声波来符合所需求的模式。

  • 1. 吴海京,年永吉. 南海东部几种典型海底地貌特征的研究与认识[J].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西洋海底有多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