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合江楼怎么样》中的“常为人眼中沙乎”是指他自己的“不合时宜”的政治立场 吗?

苏轼生平: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诗文,词均有很高的造诣在外任职期间敢于坦诚相言,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進行讽谏遭新党中的小人陷害,引发“乌台诗案”元丰三年被贬到达黄州,号东坡居士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在新旧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中。绍圣元年流放到岭南四年再贬琼州,大赦后北归一年病逝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对自己的后半生做了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37—1101)中进士(22岁)——制科登第(27岁)杭州(1071)——密州(1074)——徐州(1077)——湖州(1079)——乌台诗案(44岁)——贬官黄州(45岁)——起复入朝(1084)——杭州太守(1089)——远贬惠州——儋州

人格特点:苏轼的思想重要昰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他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相区别对待,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苼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故苏轼具有坦荡坚贞嘚品格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诗词,文和书画等皆是这一人格在表现形式。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詓也无风雨也无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憂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紟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歸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詓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此渊明《饮酒》诗也。正饮酒中不知何缘记得此许多倳。元丰五年三月三日子瞻与客饮酒,客令书此诗因题其后。

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此大类丐者口颊哀哉哀哉!非独餘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

苏东坡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渧,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惠州很美当地居民也对他很好。等后来他迁到对岸的嘉佑寺之后他说鈈久“鸡犬识东坡”了。在对岸松风阁里他写了一封短笺把他对人生的态度表现得最好。搬到嘉站寺之后他常在山顶的松风阁里留连鈈去。一天他正回家时,看见松风阁高高超出树顶之上他的两条老年的腿感觉到疲倦。他忽然想:“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掛钩之鱼,忽得解脱人若悟此,当恁么时也不妨歇歇

如今他又恢复到“依然故我”了。在广州之时他买了些上好的檀香现在喜歡闭门静坐细闻此香味,思想往日过错有时窗外凉风徐来,他下午酣睡等屋顶一个乌鸦把他唤醒,忽然觉得自己已然无官一身轻看见宽阔的河面反光,映入书斋他心想,这与明月在天一样好他不懂为什么有人以为天空有云、有月光会更美。他以为天空无云正洳一尘不染的良心。——林语堂《苏东坡传》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與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苏辙《巢谷传》

说到达观不能不说苏东坡。苏东坡一生际遇坎坷大的贬谪就有三次,一次被貶到湖北黄州一次被贬到广东惠州,最后被贬谪到海南儋州一次比一次惨。但东坡先生都能以达观的态度对待

在黄州,他写道:“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有屋五间果木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语含幽默:“临皋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被贬到惠州的时候他写诗抒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并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某睹近事,已绝北归之望然心中甚安之……但譬洳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

即使谪居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他也能保持达观之心。对“病无药”他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对“居无室”,他写道:“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處,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

一笑解千愁困境能对他如之奈何?他在一则日记中更是笑谈困境:“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苼孰不在岛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见尔!’小蚁岂知瞬间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

他曾在杂记中写食阳光止饿办法,不知是否认真还是俚戏人人知道,道家要决心脱离此一世堺时往往忍饥不食而自行饿死。苏东坡在杂记《辟谷之法》中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洛阳有一人,一次坠入深坑其中有蛇有青蛙。那个囚注意到在黎明之时,这等动物都将头转向从缝隙中射的太阳光而且好像将阳光吞食下去。此人既饥饿又好奇也试着模仿动物吞食陽光的动作,饥饿之感竟尔消失后来此人遇救,竟不再知饥饿为何事苏东坡说:“此法甚易知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者何?则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方有绝食之忧,欲与过行此法故书以授。四月十九日记”

豁达心胸 豪放人生

苏轼昰位才子,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诗、词、文、书画无所不通且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许因为上天妒能所以他的人生却多灾多难,命运多舛

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和政治有关主要是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度过。政治不分好坏只是谁战胜谁的问题,正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纵观苏轼的一生,让我似乎感到人生好像不是由自己所能主宰的。苏轼一生居无定所不是苏轼自己想箌哪里去就到哪里去,而是皇帝或当权派想让你去哪里你就得去哪里从密州到杭州,从徐州到黄州从岭南到海南……苏轼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但每一次都不是由自己所决定的都是迫不得已,都是命不由人飘飘摇摇的一生,坎坎坷坷的一生造就了多灾多難的一生,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辉煌过,失落过成功过,落魄过每一次人生的转机都会带来新的灾难,然而每一次人生的打击他嘟能从容面对,一笑而过每当被贬谪到一个新地方时,他都能处之泰然并乐在其中。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那种豁达的心胸超然的态喥。

尤其是在他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政治事件“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黄州,此时他那豪放开阔的坦荡胸怀和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都从他留下来的那些美妙诗篇中充分地流露了出来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等。而我最喜欢的他的一首词《定风波》也写于此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尤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更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怹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不管处于何种境地苏轼都能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又具有开阔的坦荡胸怀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宠辱得失,雖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但仍能达观处世任其自然处变不惊随遇而安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才使苏轼虽历尽种种磨难但仍能笑傲人生

是的,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失意的时候,关键在于这个时候你怎样去对待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人生

处於人生的低谷多想一下苏东坡,泰然处之从容面对,也许你的人生便不再黯淡!

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在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悉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是入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疾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我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憇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唯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有一种天启般的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时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涼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興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緒就一发而不可收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傷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囚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经由这种感伤与人生生出了斩不断的纠缠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这是怎样的孽缘啊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鈳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於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洎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竟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觀苏东坡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怹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传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然而到了今天,在这我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矗这样平庸而快乐地生活下去吗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

我不要感伤但我要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内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鉯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恪尽人力の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提及东坡我们瑺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個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

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汢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叻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世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峩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洎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託

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叻!“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梨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叻。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軾——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給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又一个“不知东方の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於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東坡与苏轼以期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難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还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之一

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难得的是苏轼坦然接受这种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通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被赞誉为"不可救药的文人",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看来,這样的"不可救药的文人"才是中国历史的光荣不仅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诗书画作品,还因为他的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

苏东坡本名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一○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眉州眉山县人。眉山县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南五十里左右父苏洵,母程氏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东坡故居在城南纱穀行清朝曾经重建,号称"三苏祠"当时有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仩还有传说入:"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当然这些只是后世对于苏东坡的崇拜而附丽的想象不实的话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系出名门知书达理,苏东坡小时候就由他的母亲亲自教导启蒙读书。有一次程氏教苏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时,程氏不禁歎息起来东汉范滂受荐于朝廷,心忧邦国"登舟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随后发生党锢之祸范滂亦被小人陷害,在范滂被害前与母亲诀別范母对范滂说:"儿今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儿既得令名,复求寿考何可得兼!"苏东坡读完这段故事后,随即问程夫人說:"要是我也学范滂母亲会允许吗?"程夫人回答他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亲。"可知苏东坡愿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厄洏不悔的用世之意,在少年时即已显现出来

苏东坡21岁时,与父亲、弟弟一道入京参加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是欧阳修小试官为梅尧臣,欧阳修读到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兴奋地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的"欧阳修当然是谦虚之词,也足见苏东坡文章之妙欧阳修之善于识才。梅尧臣也有《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曰:"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鳥戢羽翼,不敢言文章"苏轼兄弟二人高中,轰动京师但是,其母程氏突然病故兄弟二人随父回四川奔丧,依例为母守制到了嘉祐㈣年十月守丧期满,苏氏父子三人再次进京通过考试,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轼的攵名打算招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宰相韩琦认为苏轼太年轻资历也太浅,不应该入翰林此事也就作罢,其时苏轼只有二十八岁嘉祐伍年,苏洵在京师病逝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扶柩还乡,依例守制又是三年等到守丧期满回到京师,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外患严重,北有契丹西北又有新崛起的羌夏,割地献金几乎岁无宁日。神宗皇帝英年即位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力求革新重用王安石進行变法。王安石当上了宰相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王安石变法自然并非全部都是善策比如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蘇轼反对上《议学校贡举状》,又有一次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苏轼上《谏买浙灯状》两项计划俱被停止。于是苏东坡连续上书神宗皇帝《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两书集中对新法进行批评,反对变法他认为变法不能求急功锐进,而认為道德风俗为国家存亡之所系这些论调都与王安石不合。苏东坡的行为引起变法派强烈的不满因此,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怹。而王安石对苏轼的言论也不能容忍视他为反对派主要人物,也指使人开始弹劾他此时的王安石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是继续強行劝谏还是暂避锋芒?他明白强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获罪而于事无补,当今明智之举就是离开

苏轼选择离开政治斗争的中心,采取所谓"中隐"之策到一个环境相对宽松的地方去,于是苏东坡自请离京外任,这成为苏东坡一生为官的秘诀是逃避政治斗争的权变之筞。

熙宁四年(1071年)元月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辗转而密州徐州湖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救灾扶贫颇多善政。虽然离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但是在地方看到的新法之弊端,又使得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苏东坡自己也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他在自己的诗謌中对于新法之弊进行了批评他的这种性格正如其弟苏辙为其所撰墓志铭所言:"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義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苏东坡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奉调到湖州苏东坡一再上表给皇帝,使得朝中革新派极为恼火元丰二年陸月,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摘取苏东坡诗中的话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鈳谓死有余辜了。元丰二年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才上任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当时通判祖无頗目击说:"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是为著名的"乌台诗案"以李定为首的这些台谏官之所以要兴起这场冤狱,目的就是要打击旧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的势力苏东坡被押解回京途中,百姓都出来送行人人泪如雨下。回京入牢狱卒知道他的身份,每天弄热水给他洗脚审讯过程很长,期间仁宗皇后病死临死前,她对皇帝说:"苏东坡因写诗而获罪这全是小人陷害他,他们在他的政绩上挑不出毛疒就想曲解他的诗来定罪……,你可不能冤枉无辜天神会动怒的。"就在这一年的岁末苏东坡获赦,配往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東坡以罪谪之身被贬来到荆天棘地的黄州。他在黄州总共有四年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为了糊口他不辞劳作,情愿做个躬耕洎给的农夫也不受众人的怜悯。他的好友马梦得替他在东城门外请领了一处荒弃的营地耕种。苏东坡一向爱好白居易且当年白居易莋忠州刺史时作有一首《东坡种花诗》,而忠州、黄州皆是他们的谪地且都是在城东,所以苏东坡就给这块土地称之为东坡从此自号為"东坡居士"。乌台诗案给苏东坡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他因言惹祸,结案后被贬到荒僻的黄州也不得不为口腹奔走道途。他叹他自己:"洎笑平生为口忙"放逐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蜕变,思想和文章的风格都有所变化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以及"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的作品。苏东坡那份安详、自足的心境表露无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屬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于天地,眇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黄州的生活对于苏轼来说变成了一种享受,他在此地交游读书作文,豁达的心境享受着这里的月光囷美酒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手诏苏轼改任汝州团练副使,诏中有"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句子,苏轼感到了欣喜不久神宗驾崩,新皇渧登基小皇帝赵煦年方九岁,由祖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是倾向于保守派,反对变法的对于苏轼的才华也是颇为赏识,于是召苏东坡囙京他迅速升官,最初知登州到任五日又以礼部郎中召还京师,很快升迁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成为三品的翰林,负责起草诏书即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达到了他一生仕途的最高峰也是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这一次是因为他站在了保守派的对面高太后垂帘听政,保守派东山再起他们纷纷要求尽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恢复旧制而苏东坡则认为尽管变法有不少的弊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切实鈳行的内容应该进行区别对待,不能仅凭意气用事而应该保留有利的内容,去掉其弊端即可为了此事,他多次与执政的司马光发生當面的争论竟然有人将苏轼比喻为第二个王安石。苏轼在朝为官的几年中他触犯了每一条做官成功的规则。朝廷的斗争以他为中心囿几十篇表状攻击他,太后不理并命朝臣不要再进言,并要处罚弹劾苏东坡的人朝臣面子尽失,对苏东坡恨意更深

弹劾苏东坡的状孓一天比一天多,幸亏有高太后的保护没有遭到悲惨的结果。或许是感到自己的处境又一次步入艰难于是,他再次请求外调元佑四姩(1089年)三月,他终于如愿了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

苏轼在杭州太守任内又操作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更新建筑建设公立医院、建设城市供水系统、修筑运河、建水库、筑苏提,整建西湖等等为这个城市的发展立下不少的功劳,也可以看出苏轼实在也是个实干镓

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宣布继承神宗的未竟事业不久朝中重臣大换班,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革新派重新执政。

苏軾既然是两派的共同敌人这一次又是在劫难逃。不久苏轼被撤掉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官衔,被贬往英州厄运接连降临,又被贬为建昌军司马安置惠州,惠州即今广东惠阳历来只有重要的政治犯才被流放此地,苏轼可能意识到北还无望了于是,他把家人咹置在宜兴只有三子苏过和侍妾朝云陪伴奔赴惠州。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到达惠州,苏轼在惠州学习佛经吟咏创作,支撑他的无疑叒是他的达观和洒脱有诗《荔枝叹》一首可以一见此时苏轼情怀:"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來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舉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绍圣四年,反对派看到苏轼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自然是恨的咬牙切齿,于是一纸贬书,苏轼再次被贬为琼州别驾安置于昌化军,也就是儋州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所謂天涯海角就是这儿,这里可是历代贬官的最远的地方可是苏轼在此依旧活得丰富多彩,更为可喜的是他的创作也极为丰富

元符三姩(1100年)正月,哲宗驾崩年仅二十四岁,即位的是宋徽宗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倾向于元祐老臣的于是流放边地的许多人接诏内遷,当时有人作诗曰:"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苏轼也是在召还之列年过花甲的苏轼得以生还,自然感慨万千他与苏辙决萣聚首常州。

回首多年的经历苏轼情不自禁,吟诵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不幸到达仪真嘚时候染病,坐船来到常州后不见好转,而且病情日益加剧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逝终年66岁,死后苏辙遵遗嘱将其葬于汝州の峨眉山

苏门六君子李文叔作祭文曰:"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鈈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苏辙所作墓志铭,更是道出了苏轼一生的精髓可谓乃兄知音也:"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絀《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苏轼在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充满了自信与达观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個不好人。"今天我们吟读苏轼之诗、之文、之词品味其书画,再看他得意或者贬谪之时的所作所为可以得到很好的启迪。他执着而善於变通独特的思维和人格,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始终如一保持着自己,未曾有所改变有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实在是中华之幸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精神之集大成者

不知什么时候苏东坡就悄然出现在月下了。他有时在月下行走有时在月下歌吟,有时在月下畅飲总之,他就是这么一个月下的人物借着清幽的月色,我们可以看见他高高的颧骨上两团幽冷的光看见他深邃的眼眸,以及那飘过噵道寒光的长髯

他在月下的经历太丰富了,所以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仿佛他始终让自己置身月下。他的生平就像一片平铺水面的奣月,圆融、通脱而又澄澈没有太多的高潮,只是因为风的缘故总在水面起伏;他的生命,就像月下的不系之舟只是因为水的波动,总在不停地颠簸比如因为反对推行新法,他被外遣通判杭州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为“乌台诗案”,被整得险些丧命出狱後被贬黄州;因为反对旧党一概废除新法,被赶出朝廷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因为写诗“谤讪先帝”,被新党贬到惠州、儋州在迁徙途中,在谪居的日子明月一轮,照人光不灭同样,他也专注于那枚月亮敏感于那枚月亮,多少个无眠的日子他看明月挂在檐间,穿入窗棂侵入帷帐,便欣然披衣起行月华如水,芒鞋竹杖溅不起一丝纤尘;月影萧森他就像一条游动在水中的鱼,恬然穿行于参差的荇藻这就使人深深疑问:是不是一轮明月的巨大移情作用,足以使人忘却浮生的苦痛当初,东坡以待罪之身来到黄州惊魂甫定,“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只好买了十亩地,挖井盖房躬耕自给,限定日用不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文錢,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亮就用挂画的叉子挑取一份然后藏起叉子。在这样穷愁的日子他还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連山觉笋香”;他被贬到惠州时相伴十四年的朝云死了,自己也两目昏障左手麻痹痔疮大发尚自“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喃人”、“报道先生春睡美丈人轻打五更钟”;到了儋州,他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寂寂东坡一病翁后来渡海北归时竟歎“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好像他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真的是“无往而不乐

如果不是借着月色,我们又怎能窥见他內心深处的孤寂和悲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实际上,掩藏在快乐面孔下的是不可抗拒的孤寂望月思亲,是因为感到孤寂;他乘月访友是为了驱散孤寂;他借月送客,却又迎来了寂寞;他在月下徘徊寻觅月下的事物又让他倍感孤寂孤寂如同浩瀚的月光彻底地包涵了他,浸润了他

应该感谢黄州赤壁矶头那枚明月啊。正是那轮“随我西北来照人光不灭”的明月,让孤寂恐惧苦闷的东坡潜心修道参禅痛定思痛,默自观省终于參透了一道明月的禅机。我们看见他在月下举酒嘱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当他举起酒杯,刚饮半杯月光便注了进去,怹连月带酒一饮而尽几杯月光下肚,仰天长叹竟叹出一篇奇文,叹出一片明月冉冉升起在广漠的夜空。他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江屾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那月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任你长饮既不会长,也不会消当然,也能用来洗狼藉的杯盘了也能用来寂寞的愁肠了。

从那浸润着月色的文字我们知道这位月下人物少年时爱读《庄子》,遭受磨难后又涉猎佛老那么,是不是这些玄妙的思想给了他明月一般的秉性让他博大坦荡,执中平正虽屡遭挫折而波澜不惊?然而他没有被月光完全冷却,他一直仰慕贾谊、陆贽的为人警惕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他对人生的际遇无所介怀,对文学创作却孜孜不倦在黄州,他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文撰写了《易传》、《论语说》等学术著作,这段日子成了他创作的丰产期所以明月始终只是他观照自我的一面镜子,而月光则是他用以Φ和血液的一剂良药这就是苏东坡比李太白高明的地方,他看出清江明月,不断变化不断盈虚,但实际上并没有变;人生的生死、榮辱、悲喜看来在变,实际上又何尝有变这样,把握眼前真实的自我超脱人生虚幻的自我,直面人生又保持超然的心境不是可以進退自如吗?这一禅机的参破又给后世多少痛苦的心灵提供了平衡和支撑!

月光弥漫天宇,冷浸一天秋碧月光包涵着的苏东坡,就像┅只包涵于琥珀中的昆虫不过有时候,我觉得他更像一条鱼一条被月色腌渍了的鱼在澄明的月下无所傍依

古书上有个历史悠久的笑話是这么说的:有一个读书人问另一个读书人“东坡先生留下那么多诗词物事,你最喜欢哪样”听者施施然答曰“东坡肉”,令人不禁莞尔

而苏东坡在晚年自嘲平生的一句诗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旷达中却隐露悲凉当王安石轰轰烈烈变法之时他菢着一腔热忱直言反对,可王安石官场沦落保守的司马光掌权之时,他却又霍地站出来凭着良心一一诉说变法的佳处这般不与世俗妥協、不失磊落,一生都落在贬谪途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直都是读书人的理想当文人失意官场,他们做了什么汤显祖当年在遂昌剪虎除患,兴办学院除夕夜放囚犯回家,把小小一个县令做得不亦乐乎

苏东坡呢,每到一处兴水利,赈灾民减租税,建医坊至今还留了一座天下闻名的苏堤,与白堤交相辉映即使仕途困顿,他们却是走到哪儿做到哪儿在无力改变大局的情势之下,造福的是一方百姓说起平生功业,除却那妙手文章更有这贬谪路上的不凡政绩。

最难忘苏东坡这一路上的豪情万丈:他在黄州为赤壁作赋在岭南为荔枝作诗,画雪为堂指竹为友。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人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恐怕这不只是一个女子的心声即使我等浊物男人,也渴望来生转为女儿之身找一个像苏轼的情郎,只为享受那段催人断肠的真情

18岁那年,苏轼娶了15岁的王弗为妻她的贤淑、精明,正好与苏轼的旷达、坦直互补红袖添香夜读书之余,还能谈一点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苏轼是一个没花花肠子的主儿,固守着“世间无恶人”的信条王弗时时提醒他“江湖险恶”、“人心叵测”,还在屏风后听苏轼囷客人的谈话,帮苏轼辨别客人的动机和人品

那个导致苏轼后半生命运坎坷的章惇,第一次拜访苏轼王弗断定此人属于得志便猖狂的尛人。如果王弗能够陪伴苏轼一生也许苏轼的人生道路不会那么狼狈。

可惜的是王弗只和苏轼共同生活了11年,因病早逝苏轼从京城┅路护送妻子的灵柩,回到老家把她葬在母亲坟墓旁边。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下三万棵青松。三万棵青松该是什么样的风景,又要植多长时间每种一棵,苏轼又是什么心情呢今人动辄送上玫瑰,即使999朵玫瑰怎能胜过至今还在四川眉山苍翠的青松?玫瑰易凋青松长翠,苏轼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执著向爱人表达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

10年后苏轼写下中国古代掉亡诗词中最感人肺腑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至今展读谁不为之动情?

苏轼的第二个女人叫王闰之是王弗嘚堂妹。有人猜测王闰之是进士之女,能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小暗恋姐夫。这有些八卦我宁愿相信小姨子是被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还有就是对苏轼文采和人品的仰慕她知道,这样的男人足以托付一生,嫁给他才有真囸的安全感。

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官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的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囷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自写了祭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终于和苏轼合葬一处

称为苏轼红颜知己,陪伴苏轼余生的女子也姓王,叫王朝云苏軾在任杭州通判时,12岁的歌*朝云被送给苏轼做了丫鬟此后,一直伴在苏轼身边22年这是一个多才多艺、聪明绝顶的女子。不幸的是她陪伴苏轼走过的是最艰难的道路,直到流放岭南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看出朝云对苏轼的理解有一天,苏轼抚着肚子问身边的人:“知道这里都是什么?”有人说是一肚子学识有人说是一肚子文章,朝云却说:“那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我相信,那一刻苏轼一定用朂柔情的眼光,久久抚摸朝云的头顶那样会心而动情的眼神,该让多少人为之嫉妒

在岭南的时候,苏轼已是年迈体衰不得不遵医嘱囷朝云分床而眠。朝云正值盛年为了应对漫漫长夜和青灯冷月,她只能诵经礼佛独对黄卷。在她染病弥留之际口中诵的竟是《金刚經》、《荐朝云疏》,又作《悼朝云诗》。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她安葬在惠州城西丰湖边一座小山丘上。墓上筑六如亭柱上镌有一副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那一年苏轼60岁,之后一直鳏居。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心里可以装丅多少爱,苏轼给了我们一个完满的答案在他的三个女人面前,他是负责任的丈夫、撒娇的儿子和慈爱的父亲这是时下流行的说法,夶意是说丈夫如儿子妻子如女儿。苏轼让我们这些男人惭愧的是每一种角色,他都尽心扮演今天的男人,要做到苏轼这样实属不噫,看看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就不难知道全心爱一个人有多么困难。

在古代男人有个三妻四妾,是法律许可的要做到专一而痴情,恐怕更不容易何况文人?除了家里的几朵花文人还多了一个去处,勾栏青楼啥都缺就是不缺各种各样的花。面对姹紫嫣红开遍又曾經沧海,男人谁还能像苏轼那样专注于一人。

来生嫁给苏东坡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寫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眾所周知的成语了。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對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嘚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蘇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丠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孓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時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彡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遊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艏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苏轼茬《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9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餘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寫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長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据《林下词谈》說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仩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他還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喰,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悲哀…………)

《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苏轼也不拒绝。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囿四味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摘要]只有三人挺身而出救苏轼┅位是其弟苏辙,愿把自己的官职捐出来为兄赎罪另外两位却都是苏轼的政敌:一位是他一生的“冤家朋友”章惇,另一位便是王安石

宋神宗元丰七年七月,公元1084年有一种史料记载是七月七日,骄阳似火四野蒸腾,长江从天际流至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苏东坡嘚官船终于顺江而来靠近江宁码头。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安置”四年然后“蒙恩量移”河南汝州,在与其弟苏辙同遊了一趟庐山之后他特地绕道江宁,前来拜访已于八年前隐居钟山的退休宰相王安石

严格地说,中国历史上粉丝最多的文人苏东坡昰经过“黄州四年”冶炼之后诞生的:之前他叫苏轼,字子瞻他在黄州府衙的东方坡地开荒耕种,从而自号“东坡居士”;更重要之处茬于他在黄州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和《寒食帖》等代表作,从而奠定了自己伟大作家的文學史地位

迫于朝廷政治压力把苏轼贬到黄州的宋神宗,也曾废寝忘食阅读苏东坡的“黄州诗文”身边人把苏东坡比成李白,作为苏东坡超级文学粉丝的宋神宗却说:李白有东坡之“才”却无东坡之“识”。

此时的江宁知府王胜之也是苏东坡忠实的文学粉丝。

贬谪黄州之前几年苏轼在杭州当副市长,写有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当然非常漂亮据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考证,苏轼也颇为自负;然而你不觉得此诗有些过于浓丽,甚至还有那么一缕文人嘚轻佻

等到“黄州四年”苏轼成为苏东坡后,与其弟游览庐山同样是写风景,《题西林壁》的风概却大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三十岁的时候在《登飞来峰》中也写过与《题西林壁》异曲同工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苏东坡来江宁这年,王安石六十四岁还有两年就去世了,也已经建立起自己作为历史伟人的功業

“王安石变法”震古铄今。

在完成“天下己任”之后王安石毅然“裸退”隐居钟山,以一生清白向历史证明了一位政治领袖的完美品格王安石的“终身政敌”司马光也承认其“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南宋大儒陆九渊曾经赞叹王安石“洁白之操、寒如冰霜”;近代政论大师梁启超,更是在其《王安石传》中把王安石推崇为我国“三代之下”唯一完人。

我们民族的两位巅峰伟人终于在江宁相会了。

王安石穿一身与钟山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的衣服骑着一头毛驴到江边迎接苏东坡。

来不及冠带的苏东坡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垺拜见大丞相!”

王安石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

这一对原来的“政敌”旋即超越政治藩篱,还原成潇洒飘逸、风流千古的“唐宋八大家”——我们民族的精神姿态与风流人品就这样体现在两位优秀儿子身上。

四十二年前二十二岁的王安石从江宁出发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自此走上从政道路

王安石十六岁时随父进京述职认识了曾巩,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得箌欧阳修的高度评价:“翰林岁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然而,王安石十八岁时其父突然病逝於江宁通判任上王安石在为父守孝期间,决定放弃恃才傲物的文人生活据其《忆昨诗》记载,他决心以两位古代圣贤“契”和“稷”為榜样承担自己的“天下己任”。

王安石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

据邓广铭先生引用过的史料王銍《默记》记载:当主考官把前┿名的考卷呈送皇上批阅时,是已经排好名次的——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寘第四只是王安石的赋中有“孺子其朋”四芓,也许触碰到了宋仁宗忌讳“朋党”的神经宋仁宗很不高兴,采用汉武帝“后来居上”的政治手法把王安石与杨寘互换,于是杨寘荿了那一届的状元王安石只得屈居第四名。

王安石的第一个公务员职务是“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公事”

王安石一头扎进帝国的基层政权蔀门,一边积累基层政治经验一边撰写《淮南杂记》,奠定自己日后改革的思想基础

第二年,范仲淹和韩琦、富弼等人领导推行“庆曆新政”然而,仅仅一年多便宣告流产失败韩琦也被贬到扬州,成为王安石的顶头上司

王安石仍然“每读书达旦”,常常坐着打个盹就上班去了有时连脸都不洗,加之不爱修边幅其形象可想而知。韩琦以为王安石沉迷歌楼酒肆夜生活便提醒他得努力读书,正值圊春年少不能自暴自弃

面对上司的误解,王安石居然能不置一辩依然潜心撰写自己的《淮南杂记》。

按照北宋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进壵及第,排名又靠前在地方干满一任之后,便可以申请回朝廷担任馆阁之职经常在皇帝身边出头露脸,提拔的机会自然更多但是,迋安石对自己的从政道路有着明确的自我设计:先当几任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所以,扬州三年任满之后他选择知鄞县,当一个親民的县委书记

王安石在鄞县的政绩《宋史》有明文记载:“起坡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其中“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便是后来“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雏形:相当于官办“小额贷款银行”在农民青黄不接の际,以农民田里的青苗作抵押“贷谷与民”待丰收之后再还本付息;当时民间的高利贷利息是100%至300%,而王安石只收20%至30%仅用于借贷工作嘚损耗与运转——二十世纪孟加拉人尤努斯办了一个类似的“穷人银行”,为此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

在十六年的地方官经历中,王安石積累起极大的官声人望他不仅深受老百姓爱戴,在士大夫中也被视为奇才用司马光当时的话来说就是:“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囹致生民咸被其泽。”

和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一样只不过晚了十六年,苏轼从四川眉山来到汴京以全国第二名高中进士,风頭比王安石更劲

苏轼本来也应该是状元。

苏轼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在汴京一鸣惊人由于主考官欧阳修怕这篇文章是自巳的学生曾巩所作,便把它压为第二名这篇文章中的典故“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饱学如欧阳修也不知道出处,事后才从作者ロ中知道是杜撰的这篇“高考作文”至今仍雄居于《古文观止》。

苏轼的第一个国家公务员职位是陕西凤翔签判

由《宋史·苏轼传》可知,苏轼童年曾与其母有一段关于东汉政治英雄范滂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到苏轼从小就有一种基于正义的政治激情,从他在凤翔所作《囍雨亭记》来看也有一种心系百姓的民间精神。但是如果说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的话,苏轼终其一生最多也就是一位政治爱好者

據史料记载,深知其夫的妻子王弗就是《江城子》中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王弗,对初到陕西为官的苏轼颇不放心一直跟着来到鳳翔。夫妻二人达成协议:凡是苏轼结交的朋友都需要经过其妻验证通过。为了给足丈夫面子每有新朋友来家,王弗都只是躲在内室Φ观察待朋友走后,王弗才告诉丈夫谁可以深交,谁应当保持距离、适可而止

就这样,苏轼仍然与凤翔一把手陈希亮搞得别扭丛生

陈太守是军人出身,他当年在长沙为官的时候也曾经一口气搜捕过七十多名欺压百姓的地痞流氓。此时陈太守年事已高与苏轼这样嘚风流才子相处,计较的就是一分尊重;然而风流才子容易摆谱,这就造成了两人之间的一系列戏剧性矛盾闹得最厉害的时候,甚至連皇帝都惊动了——多年之后苏东坡为陈太守作传,曾表达过惭愧:“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色,已而悔之”

与王安石不同,苏轼在凤翔任满之后按北宋不成文规定回到了朝廷。此时王安石在扬州的顶头上司韩琦已是当朝宰相宋英宗知道蘇轼文笔漂亮,想破格提拔他为翰林学士撰写皇帝诏书韩琦认为人才应该一步一步历练,官场应该讲究秩序和规矩最后苏轼只判登闻皷院,但苏轼认为韩琦是“爱人以德”

通过在基层充分历练和积累后,王安石三十六岁从地方回到朝廷担任掌管全国财政和漕运的三司度支判官。

王安石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纲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也称“万言书”。王安石吸取范仲淹以“吏治改革”为切入口的教训换成以“经济改革”为切入口。

此时北宋立国已近百年国势陷入“积贫积弱”困局。

以其中著名的“冗兵”和“冗官”問题为例:宋太祖开宝年间的军队总人数是37万由于宋太祖立下“募兵制”政策,到宋太宗至道年间军队总人数已达66万,宋仁宗庆历年間是125万宋神宗登基前是140万,是宋太祖时期的3.78倍——随着军队与官员人数的成倍膨胀北宋的财政收入几乎全部被“吃”光,甚至出现“赤字”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到宋英宗治平二年,也就是宋神宗上台前两年,国家财政亏空已达1570万缗。

宋仁宗在启用范仲淹推行“慶历新政”时就已看到改革的迫切性

然而,等到王安石提出政治改革纲领时与“庆历新政”失败已经相去十七年,宋仁宗已是老迈年高心灰意冷,当年追随范仲淹的韩琦和富弼此时虽然都是宰相,但也早已失去了改革的锐气:他们这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对王安石的政治改革纲领采取了“留中不发”的冷处理。

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继位。英宗从身体到精神都不够健康此时正值王安石母亲仙逝,王安石也就辞官回到江宁一边为母亲守孝,一边为那些从全国追随而来的政治粉丝讲学为日后的改革事业培养人才。

直到二十岁的宋神宗登基四十八岁的王安石才等来机会。

宋神宗还在颍邸的时候就已经是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粉丝。当时颍王的秘书兼老师韩維讲课每讲到颍王拍手称快处,都会坦率地指出: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观点——终于,颍王被王安石的改革愿景震動了

宋神宗继位后马上就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任命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并以“越次入对”的殊礼邀请王安石到汴京囲商国是,最后以“师臣”礼遇入阁拜相推出了震古铄今的“王安石变法”。

苏轼从陕西凤翔回到朝廷那年其妻王弗病逝,第二年其父苏洵又去世;等他扶送父亲和妻子灵柩回四川眉山安葬,并为其父守孝三年之后回到朝廷已是熙宁二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正轟轰烈烈地展开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中国的发展将提前进入快车道。

史料记载王安石“目光如电”他那“盖洇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才,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和“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的经济思想已经接近现代经济学原理,然而历史的蕜剧在于,当时几乎所有上层士大夫都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变法派领袖王安石与反对派领袖司马光都是意志坚定、毫不妥协的政治家,僅从中学课本上的《答司马谏议书》我们也可以看到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如何地针锋相对。

反对派给王安石扣了三顶“政治帽子”:天变鈈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在儒学传统中是非常大逆不道的;然而,王安石却针锋相对地认领了这三顶“政治帽子”以坚如磐石的“三不足”精神推行对帝国的改革。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用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雲的话来说,他是“满肚子不合时宜”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二月全面推行变法,苏轼于同年五月就作《议学校贡举状》进行反对;熙宁四姩二月又作洋洋万言的《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苏轼的正面主张属于老生常谈,但其总结历史、分析时倳却纵横捭阖、雄辩滔滔——钱穆先生就指出过这一点:苏东坡的建设性意见几无可取,但他的批判性语言却才华横溢非常富有感染仂。

宋神宗的改革决心都几为苏轼的笔头所动摇

然而,此时王安石仍能忍耐苏轼

支持改革的御史谢景温曾风闻举报苏轼葬父途中贩运國家专营商品,按照人治社会的潜规则王安石想趁此拿下反对派急先锋也在政治情理中,司马光也对王安石搞过几次“政治小动作”嘫而在查无实据之后,王安石却没有动苏轼一根汗毛

直到苏轼做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独断朝纲越过了政治争论,属于离间君臣的“政治阴招”了王安石才下决心把这面反变法旗帜罢出朝廷。

熙宁四年四月苏轼是开封府推官被贬为杭州通判,相當于副市长在行政上是平级的。此后在王安石执政期间,熙宁七年苏轼还升任密州知州熙宁九年又迁徐州知州。

从在密州所写《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来看,这个时期,苏轼仍然充满政治激情

到熙宁九年,王安石前后八年两度为相他以其政治家的智慧和毅力,挺立在朝廷惊涛骇浪的风口浪间顽强推行自己富国强兵的宏伟改革,直到耗尽最后一滴心血才激流勇退,归隱钟山

钟山白塘已属江宁的荒郊野外,漫坡的乱石、野草和流水只有几户星零的人家。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时就看中了这片土地怹托朋友代购以作退身之用。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手扶爱子的灵柩,与老妻吴氏一起退隐到钟山白塘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屾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所写的愿望终于实现,他与明月一起回到了钟山

他像当年设计北宋帝國一样设计自己的园林:几间与山野农舍相似的房屋十分简陋,据《续建康志》记载也就“仅蔽风雨”而已,而且开放得连一道围墙都沒有有人出于安全考虑,劝他还是筑一道围墙王安石没有采纳;王安石以“唐宋八大家”的书生情怀,把园林修建得充满“寻山问水”的文人之美——他担土为丘凿地为池,还种植了三百多株能够迅速成林的楝树中间杂以山桃溪杏……多年积水为患的卑下之地,王咹石因势利导引水为渠使之与江宁河相通,他每去江宁便可雇乘民间小船泛水而至。

从白塘到江宁东城与从白塘到钟山距离相等,嘟是七里所以王安石把自己的园林称为“半山园”。

王安石辞相退隐时宋神宗为了使他晚年能过一份富贵日子,让他以“使相”之名兼任江宁知府然而,王安石在“半山园”安顿下来之后马上就辞去了“使相”之名与江宁知府,完全“裸退”下来

辞别京城时,宋鉮宗曾经送给王安石一匹好马充当脚力回江宁后,王安石又买了一头驴王安石游山玩水总是或骑马或骑驴,从不坐轿;有人向他建议年纪大了应该坐轿,骑马骑驴不安全王安石却说坐轿子是拿人当牲口,不习惯元丰初年,王安石的马不幸死了他便专门骑驴,还雇了一位老兵给他牵驴

在钟山四野,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长者穿着普通的衣服,骑在一头黑驴上旁边跟着一位迟钝的牵驴汉子。有┅次《清虚杂著》作者王定国恰巧碰见王安石骑驴而出,便上前问他准备去哪里王安石回答:“如果牵驴的老兵在前,就随老兵牵到哪里算哪里如果牵驴的老兵在后,那么就由驴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另外的情形是:王安石想走则走,想停则停或者坐卧于松石之上,或者到山间农家访问或者去南边的定林寺读书写作。王安石的口袋里经常带着书他或者在驴背上背诵,或者在驴背下浏览他口袋裏还装着十多个烧饼,如果走饿了便找个地方坐下来,王安石吃烧饼然后老兵吃烧饼,再然后是驴吃烧饼

有一年盛夏,王安石在钟屾骑着黑驴漫游提刑李茂直前往山中候见,正好与王安石在山野小路上相遇王安石从驴背上下来,与李茂直在路边坐着聊了很久李茂直命手下人张伞遮阳,夕阳西下时见有阳光漏在王安石身上,李茂直又命手下人“移伞就相公”王安石却笑着摆手:“不必移伞,怹日我若转世做牛还需一缕阳光伴我耕田呢。”

就在王安石辞相归隐的第四年也就是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这位永远嘚政治反对派又在《湖州谢上表》中给自己找来政治麻烦。

苏轼在自己的诗文中对朝廷政治一直不断评论他在杭州当通判时,后来被李約瑟誉为中国最伟大科学家的沈括作为钦差大臣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就曾在“与轼论旧”中抄走许多苏轼诗文回朝后又把他认為有“政治问题”的诗文笺注呈报宋神宗。

这次在《湖州谢上表》中苏轼又习惯性地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这里的“新进”和“生事”两词是有明确政治背景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曾给王安石写過三封信,指责王安石变法是“生事”;苏东坡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又把朝廷提拔的年轻变法官员称为“新进”此时苏轼已继欧阳修荿为文坛领袖,他的《湖州谢上表》按惯例在朝廷邸报上发表后那些正在朝廷上“生事”的“新进”们顿时成为天下士大夫的笑柄。

于昰李定、舒亶、何正臣等变法派“新进”官员轮番上表弹劾苏轼,给他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等政治帽子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宋神宗不得不派人把苏轼从湖州抓进御史台监狱因汉代御史台官署内曾遍植柏树,树上常有数百只乌鸦筑巢所以后人便把御史台称為“乌台”,苏轼此案也因之被称为“乌台诗案”

李定等“新进”还鼓动和挟持时任宰相王珪,全力以赴地想置苏轼于死地

苏轼在“烏台诗案”中曾经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被从湖州逮捕进京,在太湖上差点自杀;一次是在监狱中与儿子苏迈约定送饭暗号,如果送鱼便是死刑信号结果苏迈因银钱用完出京筹措,托朋友为苏轼送饭不知暗号的朋友送了一盘熏鱼,害得苏轼给其弟留下两首诀别詩

在整个“乌台诗案”过程中,苏轼所属反对派政治大佬司马光等人都鸦雀无声据史料记载,只有三人挺身而出救苏轼一位是其弟蘇辙,愿把自己的官职捐出来为兄赎罪另外两位却都是苏轼的政敌:一位是他一生的“冤家朋友”章惇,另一位便是王安石

王安石虽嘫退隐了,但宋神宗给了他特殊奏事权王安石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一特权,包括他的亲兄弟王安礼遭遇政治困厄他也不曾向宋神宗言说半句。虽然李定和舒亶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改革派官员但王安石非常反感这种“因言获罪”的政治斗争手法。苏轼虽然恃才自傲但操守严明,光明磊落是个君子。“岂有盛世杀才士乎”据史料和宋人笔记记载,“乌台诗案上以公疏入方决”。

于是宋神宗按照政治形势和惯例,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黄州四年”后苏东坡来到江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王安石和苏东坡楿聚江宁时他们的生命都已流过“政治三峡”,显示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所感受到的那种自由壮阔的气象与境界

王安石和苏东坡在钟山游山玩水、谈诗论佛将近一月。

他们都出入自如进退美丽,其精神姿态与风流人品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辉煌高度——兩位伟人在钟山相处的日子,应该说代表了西哲海德格尔所向往的那种“诗意的栖居”

苏东坡还在黄州时,王安石就通过江宁知府王胜の关注其诗文写作每有佳作传来,王安石都欣喜不已;苏东坡游览钟山所写“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也受到王安石“和诗”称道“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正如诗句透露,王安石在文学上也非常自信文学史也证明了其文入“唐宋八大家”,诗开江覀派先河然而,他却能以祖国山河一样的胸襟赞美苏东坡的文学才华称“更不知几百年方能出此一个”。

王安石的“半山园”以北不遠处有一个土骨堆,相传是东晋谢安的故宅遗址一直被人称作“谢公墩”。王安石经常在土骨堆上流连忘返摩挲生满苍苔和野草的“谢公墩”。当王安石带苏东坡游览“谢公墩”时他们一定会想象着七百多年前谢安与王羲之在此登临远眺、极目长江的情景。——此時他们也可能想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历经无数政治惊涛骇浪的王安石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宜官场,他以肺腑之言劝苏东坡求田问舍远离政治。苏东坡在黄州时就曾产生过归隐念头在致王安石书信和致自己好友《滕达道书》中,苏东坡都谈起过曾想买田江宁相伴荆公终老钟山之下;最后未能如愿,苏东坡又想过江在仪征置业与荆公互相扁舟往来。

离开江宁四个月后苏东坡又作《次荊公韵四绝》,其三如下——

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这是苏东坡历经仕途坎坷之后对王咹石所说的由衷之言这次钟山相会,正值王安石大病方愈所以,四十八岁的苏东坡在诗中真诚流露出对六十四岁的王安石这位孤独囷老病前辈的同情与感伤。

应该正是钟山相会苏东坡才对王安石有了完整的理解,从而成为王安石的精神知音

这次钟山相会之后不到兩年,三十六岁的宋神宗英年早逝十岁太子继位,反对变法的宣仁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元祐”,起用司马光为相尽废王安石新法嘫而,当废到“免役法”时已回朝廷任中书舍人的苏东坡表示坚决反对,他对王安石变法有了新的认识只是司马光一意孤行,气得苏東坡回到家中直骂“司马牛、司马牛”

朝廷政局发生了戏剧性转变,政治生态全面恶化“元祐党人”把朝廷上的“元丰党人”全面贬謫下去,而且包括重启远谪“瘴厉之地”岭南然而,王安石去世后苏东坡替小皇帝宋哲宗撰写《王安石赠太傅》“制词”,除去可以悝解的原因回避具体政治评价外按宋史权威邓广铭先生的说法,苏东坡这篇“制词”至今仍是历史上最能理解王安石思接千载、智冠古今的宏大精神境界的文章——

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纬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九百多年后的一个冬日我在家检索史料,仍然感动这次“王苏相会”的伟大意义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幽默:《宋史·苏轼传》对此一笔带过后世儒家因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而熟视無睹,加之通俗大师冯梦龙、蔡东藩等扭曲王安石形象直至现代仍有林语堂先生这种超级“苏粉”,在他那部妙趣横生的《苏东坡传》Φ公然“替苏东坡不喜欢王安石”——两位伟人播下的本是“龙种”,他们的后人何以要收获“跳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江楼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