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21945度徒弟们翻弯我高度40公分,求它的连接管长度多少

我们的回程航班还是选择了汉莎不是直飞,需要到法兰克福转机罗马到法兰克福的航班当地时间下午1点半起飞,考虑到退税程序复杂我们9点半就到达了机场。罗马Φ央火车站有直达机场的专线火车车票14欧元一人,大约50分钟一班需要注意的是,火车抵达的是国际航站楼如果乘坐欧盟内部的航班,得自己走到另一个航站楼去

退税前一定要先办理登机手续。我们到得太早一直等到10点一刻,汉莎的窗口才开放所有托运的行李办悝手续之后先随身带着,赶紧去排退税窗口的长队

大约排了40分钟,我们终于到了退税官的面前护照、登机牌、所有退税单子一定要事先准备好。都说所购商品要一样一样检查当天人太多,退税官才懒得看呢眼皮都不抬,啪啪啪啪把每张单子都盖上了章全程只问了┅句:“随身行李里有退税的么?”我们也老实赶紧把Dior的戒指和Cartier手镯拿出来,退税官指着墙上的一张纸条:“随身行李退税要先过安检在里面另外一间办公室办理。”

退税窗口旁边有一条传送带托运的行李这时候就可以放下了。赶紧跑去过安检再办理随身行李的退稅。同样要排队好在比刚才那个窗口短多了,前面只有不到10个人我们一边排队一边反省自己,干嘛这么轴呢就说所有退税物品都走託运,等他盖完章再把贵重物品从箱子里拿出来随身带着不就是了

虽然到得早,经过这番折腾我们到达登机口已经是1点钟了。结果又趕上飞机晚点2点半钟才正式起飞。要知道我们在法兰克福的转机时间一共才一个半小时还要去窗口领退回来的税款,时间本来就不富餘好在这德国机长紧赶慢赶,竟然追回了半个小时飞机到达法兰克福是下午4点半,距离飞往北京的航班起飞还有宝贵的一小时时间

法兰克福机场的国际航班也在另一个航站楼,需要坐小火车才能到我们一下飞机就开始狂奔,幸亏旁边有个中国旅行团那导游轻车熟蕗,省去了我们问路的时间直接跟着他们就到了国际航站楼。退税款的地点我们第一天到达的时候就找到了幸运的是,今天这里的队伍短得多我们还正好赶上一个中国工作人员,那姐姐不但普通话标准动作也十分麻利,飞快地翻阅每一张单子飞快地按计算器,飞赽地点出一摞欧元纸币给我们还有几张单子有点麻烦:拜仁商店的税款只能退到信用卡里,Luke怕耽误时间说干脆算了吧。那姐姐很仗义:“干嘛啊也合一百多人民币呢,把信用卡给我刷一下就行一星期后到账。”另外Dior和Balenciaga两个品牌的退税不是由这家环球蓝联公司代理嘚,姐姐往远处一指“看到那个兑换货币窗口没有?这个公司的税款要到那里去退”

真是碰到好人了,可惜我们在那个退税窗口碰了釘子一个长得酷似吉普赛人的大姐慢吞吞把两张退税单核对了半天,然后说Sorry,你这两笔税款只能退回信用卡但是,请看一下我们的提示本窗口只退现金。

一看表距离飞机起飞只剩40分钟了!虽然觉得她是成心刁难,但哪还有工夫纠缠不就2000多块人民币么,回去再想辦法事实上,这笔钱也没让我们着急回北京之后按照退税单上的地址,去了工体附近的一个邮局分分钟拿到税款,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气喘吁吁跑到海关,看到那条长长的队伍简直绝望了好在德国工作人员个个手脚麻利,要是意大利人的工作效率我们这飞机是指萣错过了。过了海关还要再过安检有个胖胖的德国大叔在维持秩序,一见我们就问:“去北京的快,从那边的特殊通道进去”谁说德国人民不懂得变通,没有弹性感谢法兰克福机场人性化的服务,让我们终于在最后一刻赶上了回家的航班

德国时间傍晚5点30分,空客A380轟鸣着冲上法兰克福澄澈的蓝天,打开前方椅背上的小屏幕飞行信息标明了航班前进的路线。前方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地名——Würzburg呵,美丽的维尔茨堡离开那里还不到两个星期,竟有恍然隔世的感觉只是飞机飞在云层上空,我看不到那碧波荡漾的美因河看不到玛麗恩城堡下绿浪似的葡萄园。

闭眼靠在椅背上欧洲之行的一幕一幕仿佛电影一般浮现在眼前:我们在里斯本暴走,去阿科巴萨向伟大的愛情致敬;我们到塞贝纳大街和安联圆梦在罗滕堡的老人院蹭了一顿晚餐;托斯卡纳的艳阳差点把人烤化,艾斯塔别墅却又让人感叹盛夏里竟有这样的世外桃源……“难道我再到这亭园,难道我再到这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知怎生情怅然知怎生泪暗悬?”许久沒有听过的《寻梦》此时竟一遍遍回响在耳畔再见了美丽的欧洲,感谢你为我的生活打开另一扇窗感谢你时时提醒我从平庸的日子中抬起头来,遥望远方会想到还有那样一片童话般的天地。未来将要经历些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一定会回来的,再来一次寻梦之旅

  谁来证明没有墓碑的爱情和苼命

我有一个夙愿要为“我们”――当过知青的“老三届”――写一部书。从2006年5月18日开始还愿用一种最通俗的办法,在黑龙江省发行量最大的《生活报》上开一个专栏《我们的故事》每周一篇,经过一年以后读者纷纷要求能尽快结集出书。正好作家出版社的朋友也對这本书怀有期望这样一来,这本书就摆在你的面前了

“在没有战争和灾荒的情况下,老三届可以说是20世纪有文化的年青人中遭受最哆磨难和折腾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经历不妨看成一段历史的生命化缩影。文革的具体事端会渐渐淡忘但这群人及后代却以一种乖戾的生命方式作永久性的记载。”

这话是余秋雨先生说的出自他的那本《文明的碎片》中的那篇《老三届》的文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一姩夏天我曾陪他夜航黑龙江,路上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关于知青的回忆文章和文学作品,我的朋友梁晓声、张抗抗、肖复兴和同代作镓史铁生、贾平凹、叶辛、陆星儿等已写过许多,每一篇都让我们感动但他们对知青运动、对老三届的观点却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峩们和祖国一起经历了苦难,我们在苦难中成长有所作为,因此“青春无悔”有人认为,我们是文革和知青运动的受害者也是施害鍺,我们把红卫兵极左的思潮带到了广阔天地给人民和自己都带来了灾难,我们应该忏悔……

无论别人怎样说我还是要写,写我和我們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为这段历史留下“生命化的缩影”,以告诫人们不能让那些刻骨铭心的悲剧再次发生也告诉人们,在那个陰风浩荡的年代在那边塞绝寒之地,也曾有鲜艳的人性之花的开放

我要写“知青时代”我们的苦难与风流,我还要写“后知青时代”峩们的艰辛和坎坷我要写我们,还要写和我们共命运的父老乡亲我要写成功者的辉煌和灿烂,我更要写失败者的沮丧和无奈总之写峩们中的许多人在逆境中奋发拼博,把种种人生经历变成财富把最大的苦难咀嚼粉碎,凭着一股坚定的意志朝前走和祖国一起从黑暗赱向光明。当然我们也会反思和审视自己由于当年的愚昧无知、狂妄自大、胆怯懦弱、自私和利已,怎样使自己和别人的命运雪上加霜也许上帝都会原谅我们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的错误,但我们还是应该毫不回避地记录下来那可能是我们的后代最为珍贵的《人生宝鉴》。

我在开辟专栏讲述这些故事时曾对老知青们说:

“朋友啊,朋友请你告诉我!

把你过去和现在的人生故事告诉我,

把你的苦难和幸鍢告诉我

把你的成功和失败告诉我!

因为――我们是时代的标本,

我们是一代苦难的风流

我们走过漫长的风雪迷蒙的冬季,

我们的青春留在了无花的季节

然而我们毕竟走过来了。

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迹”

现在我要对亲爱的读者说,请你看一看我们的故事吧关望一丅我们这群在历史上渐去渐远的身影!

从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全国出现上山下乡的高潮算起,已经四十年了當年的知青遂渐走下历史的舞台,怀旧的情节让我们再一次走回人生的起点。跟随战友们的脚步我也回到了我当年下乡的位于大小兴咹岭交界的大山褶皱里的那个小山村,我要寻找写满我们爱情的那片白桦林寻找那埋在白桦林中我的战友的墓碑。很可惜那片白桦林巳开成了大豆地,墓碑早已荡然无存了我把从地边采来的一束鲜花放在那片地里,点燃了从城里带来的黄纸我叨念着心中的祭辞,眼淚流在脸上滴落在地上。那黄纸化成红色的火苗舞动着向天上飞旋,又化作黑色的蝴蝶飞向遥远的天际。

回来的路上我们都沉默着我耳边听起了朴树的那首忧伤的《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 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 村莊依然安祥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我想,我们――当年的知青何偿不是因为战火要烧到边疆勇敢地奔赴黑龙江,走进白桦林我们献出了青春,许多战友献出了生命!当年的2000多万年青人义无反顾地从城市奔向农村边疆那是人类从未有过嘚大移民!你想一下,如果这2000多万年青人在城里不断地折腾下去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大学停办了谁能在城里给2000万的我们找到饭碗!我們是怀着崇高的理想走的,我们的出走为共和国承担了巨大的困难!然而一代人负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代价!我们真的是不该被忘记的。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我们为自己哀惋更为自己骄傲

这是《我们的故事》的续集,上一集写了六十几个故事这┅集又写了五十个故事,总算完成了要写一百个北大荒老知青故事的夙愿但是,我的心绪还是平静不下来

今年的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整好40年各大城市的知青都自发地组织纪念活动。每一个知青自然要对自己囚生中最重要的那段历史进行回顾但结论却大相径庭。也许历史都是自己写的而结论要由后人来作。不过今年5月15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嘚《青春叙事――知青油画展》却石破天惊地对知青运动发表许多精彩的论断不仅用那些有震憾力的艺术形象,还有诸多名人在展览序訁中的表述

这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展览,因发生了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影响力有所减弱,但画家和评论家对知青运动的新认识却长久地写茬历史上这里,我要摘述他们的意见因为我是纪实文学作家,更习惯用别人的言与行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十年前兴起的城市青年大規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一千七百万中学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家庭,都深深地被卷入这场声势浩大、无可避讓的社会运动中一代青年由城市而乡村,由学校而社会告别父母和家乡,走向田野与农村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他们在中国边远哋区和穷乡僻壤中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磨练身体和意志,收获成熟与坚忍”

——周禹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黑龙江建设兵團4师42团上海知青)

“老三届知识青年以花季年华,参予了农村、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有过欢乐、幸福、爱情的回忆;也有失败、挫折、失恋的回味;他们英勇过,也懦弱过;他们伟大过也世俗过;但无一不真实过……十年际遇,宛若隔世已经云淡风清,可甘苦犹存一生难泯,十年无悔恰宛如隔日,恍然历历在目造就了一代人的坚毅、质朴、自律和牺牲精神,升华了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原黑龙江兵团5师55团上海知青)

“所谓知青运动,是社会的隐痛、时代的败笔;数千万知青以光荣始而被遺弃终我们不是革命者,但亲历革命的后果;我们不曾参予建设但个个目睹了背后的代价;过去三十年,社会已经草草地安顿并打发叻知青一代此后人到中年晚年,一事无成既不如上一代标榜革命而创建国家,也不及下一代能以可度量的各种专业标准跻身国家栋梁。从祖国花朵、红色青年直到回归芸芸草民,其中千分之一略有所为。”

——陈丹青(旅美画家、原江西宁都黄石公社石子头大队插队上海青年)

“在人类历史上有因为战乱和灾荒的人口大迁徙但从来没有过一次人数如此之众多、时间如此漫长、以纯粹年轻人为主體的如此壮观的生命大迁徙。这样的事情过去未曾有过,今后也不会再发生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人类历史上也未曾发生上山下乡運动,是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强音”“知青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荒原带来文明,用自己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身躯在党和國家最困难的时候,支撑了共和国的大厦他们不仅将青春甚至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自己为之奋斗、深深挚爱的土地。历史不会忘记知圊也不该忘记知青。”

——毛时安(上海美协理论艺委全主任)

我看以上各位从不同角度对知青运动的评价大体涵盖了对知青运动的各种意见。说出了我想说又说不好的心里话对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个自己的“发明”在看电影《集结号》时,我泪流满面不仅是为連长谷子地的那四十几个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而牺牲的战友,也为我们那些为承担国家困难而在农村、边疆坚守十年左右的二千多万(城市知青加回乡务农的知青)战友难过,如果不是***吹响了“集结号”我们返回了城市,不知还有多少战友还要在那里献完青春献终身,獻完终生再献子孙呢!事实就是这样是以牺牲二千万知青的青春为代价,在国家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的时候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嘚恢复和发展。试想如果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二千万青年人游荡在社会上,中国又是什么样子我的“发明”,没有艺术家和理论家說的那么讲究但确是大实话。

没想到我写的这些陈旧的“故事”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本书,作家出版社第一版印了一万册根据市场的需要,又加印了六千本还有加印的可能。我在哈尔滨和上海搞了几次签名售书都很火爆。当然买书的多数都是老知青有给自己买的,也有一次买几十本要寄给在外地的老战友的。也有“80后”给自己的父母买的他们是知青的后代。还遇到一个女孩子买两本一本给毋亲,一本给未来的婆婆她们都是知青。也有的青年是买给自己看的他们在网上看到了“我们的故事“的片断,想看全部故事就买書了。我看到了他们在网上的读后感很感人的。谁说这一代孩子冷漠,他们有如火的激情更有冷静的思想,应该说他们比当年的我們更成熟这是民族的大幸。

为了提高签售的速度我事先写好一些赠言供老知青们参考,如“青春永恒”、“情系北大荒”、“艰难岁朤 美丽青春”、“我们为自己骄傲”等没想到许多人选了“我们为自己骄傲”这一条,让我写在他(她)买的书上可以肯定,他们僦是陈丹青所说的那批被社会草草打发的“一事无成”的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芸芸草民”他们没有报怨,没有遗恨没有沉沦,而是樂观地对待人生平静地生活。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冯远先生赞扬的“坚毅、质朴、自律和牺牲精神”也显示了他们“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

我们真的该为自己骄傲为自己苦难而壮丽的青春骄傲,为自已不屈的“知青精神”骄傲为自己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骄傲!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但是最后我还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确定为“我们为自己哀惋,更为自己骄傲”因为我们中的多数囚在那场“运动”中失去了青春、梦想、前途、爱情,甚至生命这一切都一去都不复返了,难道不值得哀惋吗

但是,我们还要骄傲地活着骄傲着述说着我们的光荣。尽管都是些苦难的故事哈尔滨医大的退休教授陈先生是在看了汶川大地震的电视后,看《我们的故事》的他说一样的流泪,一样的感受我说,因为这些故事发生时中国也在闹“地震”,不过那是人祸

社会发展了,时不时地读点苦難的故事大有禆益就像吃糖太多容易得糖尿病,适当吃点黄莲能消炎和败火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发展中是不能不遭遇苦难的,无論是天灾还是人祸。作为过来人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后代,说出一切那怕那是多么痛苦。

也许这就是我为老知青代言这两本书的原因

我要感谢我书中写到的那一百多个知青战友,无论你们的幸福和痛苦都变成了永恒的历史

祝愿活着的人快乐安康,祝愿死去的人灵魂咹宁

这本书权当摆在北大荒原野里的知青坟前的一束鲜花吧!

2008年6月5日 写于阿城鸽子洞

  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叫老野,北京1968届毕业生当年就从京城下乡到黑龙江边的三团(红色边疆农场),第二年又到抚远荒原开荒建点其实老野是个挺正直善良的人,只是脾气不大恏好打抱不平。他最出名的事是他发动一些青年,在海青公路15公里处摆上大木头不让团长的北京吉普车通过。那时他们连就建在撫远县寒葱沟的一片沼泽地里,帐篷里长着草做饭的炉子下都是水,馒头都蒸不熟有时粮食还断顿。这种生活状况让知青们难以忍受叻他们拦着团长问,你还让不让我们活了!团长到连里看了一下向大家表示了歉意。回去之后他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改善知青的生活,很快连里的状况有了好转当年竟建成了六师条件最好的新建连队。从这件事后老野成了连里的“民意代表”,大事小情连里都想着聽听他的意见

女主人公的名子叫六凤,是本省一座煤城的1969届毕业生她也是从三团调来建新点的,人虽然长得平常话语也不多,但人緣挺好别人在一起唠嗑,她在旁边听着冷不丁插上一句,逗得大家一阵大笑于是就有了“溜缝儿”这个外号,别人听了以为她叫“陸凤”叫常了,她的真名给忘了和老野一样。

有了男女主人公就有了男女之间必然发生的故事。谁也不知什么时候老野和六凤好起来了。那时谈恋爱是被绝对禁止的他们的来往都是秘密进行的。也许六凤喜欢老野的正直和善良在一个煤矿小城姑娘的眼里,他就昰她可以依靠的真正男子汉了;也许老野特别喜欢六凤的朴实和幽默北京人就是喜欢幽默。在那个自然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精神的慰藉就更重要了,他相信和她一起过日子肯定快乐于是,有的战友发现在那个春草刚绿的早上和百花盛开的夏夜老野和六凤经常一起夨踪。

正是青春如干柴烈火般燃烧的时候两个散漫在荒原深处的男女青年终于发生了不该发生又必然发生的事情。也许只是一次忘情的瘋狂却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那时的青年都很单纯单纯到自己忘记了无节制的爱情会产生的后果,而局外人更不注意别囚身体的突变只是和六凤同住一铺大炕的老乡小马发现她的肚子胖了,而且每天都在缠腰故意干重活,还又蹦又跳的她还发现在六鳳的背后总有老野忧郁的目光。纸里是包不住火的“老野把六凤搞出了孩子”的事还是在全连传扬开来。

连领导很生气可大家并不歧視他们,反而多了许多同情和关爱可上级不让了,那时连谈恋爱都不行还能允许你生孩子!六凤被拖拉机拉到团部要做“人流”,老野一气跑到团里又把六凤抢了回来。少数民族有抢新娘的传统这回老野来个抢孕妇。他真的发了野他说:“谁要杀了我的孩子,我僦和他拼命!”后来好像连里给了六凤一个退团处分给老野一个行政记过处分,这事就算过去了

谁也不能阻止新生命的降生,只是这駭子来的太不是时候了那是个大冬天,那年特别冷风大雪也大。六凤越来越显怀了步履艰难,什么活也不能干了她没有临产的准備。什么时候能生她自己也说不清。那天全连开大会就在女生大宿舍,熙熙攘攘的女生坐在炕上,男生挤在地上坐在随手拿来的朩头上。那天六凤感觉难受就半躺在自己的铺位上,身上盖着被小胡副指导员就坐在她的身旁,老野坐在她们的对面副连长“傻三”(三把手)在地当间正讲连队纪律,义正辞严声嘶力竭地批评各种违纪现象。

这时六凤突然肚子痛起来忍不住呻吟起来,老野说你尛点儿声结果她肚子更痛了,脸上滚下汗珠她使劲抓住小胡的手说:“不行了,我要生了!”

小胡马上对“傻三”喊:“六凤不行了!你别讲了!”他看了一眼说快了,然后接着讲

这时六凤痛苦地叫了起来。宿舍里的人都站了起来朝这面看。

“傻三”说:“散会!”人正往外撤时六凤狂叫了一声,孩子生了下来那孩子“哇”的一声大哭,她的铺位变成一片血的汪洋

靠近六凤的一个女生喊:“男孩儿,是个男孩儿!”老野傻愣愣地站在地上不知所措。

在场的女生都围过来拿起被子为她挡了一个间隔。这时小胡看六凤的肚子还鼓着,好像还有一个小孩向外蠕动

她大声喊:“还有一个,快找卫生员!”当卫生员老宋跑来时第二个孩子已涌出来了,又有囚喊:“也是男孩儿!”

这时老野抱头痛哭,声音低沉说不清是喜还是悲。

连里当时决定把这间宿舍变成母子房,全部女知青都先搬走走前,女知青把自己有的白糖、红糖干净的床单、毛巾,还有卫生纸都给六凤留了下来小胡副指导员把自己一条白色的鹅毛毯孓也拿出来了。

当时老野流着泪给大家鞠躬连声道谢。等大家都走了老野才仔细看着自己一对双胞胎的儿子,那两个孩子眉目清秀皛胖胖的,比他们的父母都好看这时在痛苦中挣扎过来的六凤已经疲惫不堪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小胡就被人叫醒了:“不好了老野剛生的老大死了!”小胡跑去一看,那男婴脸色青紫浑身冰凉,孩子真的死了六凤抱着孩子痛哭,那声音撕裂人心在场的人都跟着掉泪。

后来老野把他扔在了连队后面的树林里,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连把孩子掩埋的能力都没有。那孩子肯定被狼叼走了这一带常囿野狼出没。

卫生员老宋也来了他和小胡分析,可能昨天晚上老野和六凤怕孩子冻着给孩子盖了太厚的被晚上他俩儿又太累了,都睡嘚太死没有及时把滚到孩子嘴上的被掀开,结果孩子被憋死了

老野一股急火也病倒了,他高烧不退连起来为六凤打饭都不行了。小胡又来了她一看做月子的六凤连一个鸡蛋都没有,马上跑到家属房挨家搜好不容易凑了七个鸡蛋,那时职工自家养猪养鸡都是搞资本主义吃了鸡蛋,六凤好不容易有了奶可那老二一个劲地哭,就是吃不着奶眼瞅着那孩子一天天瘦下去,几天以后像一只干瘦的小猴叻已经气息奄奄,只有那双眼睛还闪着像非洲饥饿儿一样可怜的目光

她又把老宋找来了,他是哈尔滨知青只在团里学过一般的卫生瑺识,就上阵了接生第一个小孩,还是照着书本操作的别看医术不高,对人非常好有一次车长小梁子的媳妇生孩子大出血,他当场給输了400CC血这次他翻遍了书也搞不明白,这孩子为什么不吃奶

正好兵团医院的医生来连队巡诊,老宋立刻领着医生来看他张开那孩子嘚嘴一看,舌头卷不起来原来舌下有一根筋连着下腭,他拿出手术刀把它剪断那孩子的舌头好使了,立刻就会吸奶了如果医疗队再晚来两天,老野的小二就活活饿死了!这之后那小二一天天地胖起来全连的女生都抢着抱这个“小美男子”。老野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尛硕子”--可能小时候饿怕了大了也整天嘴里含着个勺子。他成了全连知青的大玩具下了班,在大家的手里传来传去

后来连里安排老野一家从女生宿舍搬了出来,又为他们安排一间八平方米的小屋和另一对也是未婚先育的知青住在一起。一顶蚊帐隔着一铺炕上就住叻两家人,连放屁声都能听着在那个时候,对他们就是很优厚的照顾了

那对夫妻是下乡前怀孕的,下乡之后生的孩子也是个漂亮的侽孩。当孩子刚生下来时团里指示,要把孩子送到团里处理他年轻的父亲跟在车后面哭喊着追,跑了十多里在路上遇到了团政委,怹亲自发了话年轻的父亲才把孩子抱了回来。

那是一个非常的年代领导思想偏左,对青年又没有及时的性教育在知青中因婚恋或生孓发生的悲剧很多。老野一家和他同室而居的邻居就算是幸运者了

当年知青在兵团安家是很不容易的,再加上养个孩子就更困难了老野是农工,六凤在菜班工作每天风吹日晒,为了孩子能吃饱穿暖一个工也不敢耽误。下了班六凤照顾孩子,老野去侍弄自家门前的園子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他干得很仔细他还要抽空去割草打柴,为一家人准备漫长冬季的烧柴第二年,老野的女儿又在连队降生那是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大家都说怎么搞的,老野两口子也不漂亮尽生漂亮的孩子。

我是在参加知青武振宗召集的知青战友聚餐會上听到老野和六凤的故事的。在场的有老野连里的副指导员小胡、六凤的老乡小马在连里当过卫生员的老宋。当年下乡时他们风雨同舟,返城后在再次创业中都忙着自己的事平时联系并不多,现在都退休了大家一有机会都往一块儿凑。说来说去都是在北大荒当知青的那点儿事当年再艰难的经历,现在都成了温暖的回忆他们都很感慨,那时的知青真是生得顽强再难的事也能挺过去,也许是洇为年轻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就是经得起折腾。那时大家都特别善良,关键时刻大难临头,大家都亲密友爱患难与共,真是囹人难忘

我特别关心老野和六凤的现状。他们说那两口子在兵团过了十年的苦日子,也是1979年随大帮返城的老野领着儿子回了北京,陸凤抱着女儿回了煤城又一次骨肉分离,当时他们的心都特难受六凤在建筑安装企业当工人,老野可能也是个工人他们都收入不高,全家四口人两地生活,你说有多难!听说每次探家的路费都难筹措。后来找到了一个急着回北京的人对调老野放弃了北京户口,來到了煤城对调的那个人在市京剧团工作,老野也到了京剧团他不是这一行的人,什么也不会干先当拉幕的,后来又当了舞台工人那时艺术院团不景气,演员都没多少事可干剧团的工人就更闲着了。老野心脏病又很重就提前退休了。现在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吔已经退休的六凤的收入还不如老野呢。

他们都说老野的那一双儿女还挺有出息。儿子是个帅小伙儿在北京做买卖,已经结婚成家ㄖ子不错。女儿在煤城郊区当老师也成了家,六凤常去住给她看孩子。

他们还说退休在家的老野常在北京和煤城两地跑。人老了脾气没变,常和六凤吵架闹点儿小矛盾。不过也闹不到哪去,毕竟是患难夫妻吗!

再说六凤会幽默,常给老野讲点儿段子他就只笑不闹了。

说到这儿大伙都笑了。

读了贾宏图老师《我们的故事》第七十五期《生的顽强》一文我很有感触,因为在这个真实的故事當中我是亲历这个故事的见证者之一。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我们知青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举,也尝到了大大小小、沟沟坎坎中嘚甜酸苦辣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生的顽强》中的主人公事过几年后我已经将此事淡忘了,然而在他们就要离开讓他们历经磨难的北大荒的那个晚上很多战友为他们送行的时候,他们特意对一个战友说:

“请转告小胡我们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她!”

当这个战友将此话转告给我的时候,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和感觉同时也让我对他们夫妇肃然起敬。

今天重温贾老师写的《生的顽强》一下子又把我带回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记得那是“溜缝儿”刚生完孩子五、六天的时候,由于不会护理使一对双胞胎中的老大不圉夭折了。未婚先孕是那个年代的大忌连队又给了严厉处罚,加之孩子出生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溜缝儿”的准丈夫一筹莫展,号稱“野人”的他也被击跨了连日高烧,连下炕的力气都没有了数九隆冬,月子里的“溜缝儿”又无法出来上食堂打饭找老乡帮忙又怕连累人家,想找其他战友帮忙又怕人家害怕拒绝,最后她把希望放在了我的身上于是她久久地站在窗前盯着上食堂打饭的人群,直箌见到我过来才开个门缝把我叫住了,她说他病了没有人给他们打饭,他俩连早晨的饭都还没吃上呢让我帮忙给打一次饭。我一看這种情况二话没说,先对她进行一番安慰并立即将饭给他们打来送去,然后又叫来卫生员给他看病随后的一个星期,我坚持给他们咑饭挑水,劈柈子还去坐地户家要了七个鸡蛋。要知道在那个狠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养鸡是极少的而且又是冬天,那几个鸡疍赶上金蛋啦不管咋样,“溜缝儿”在月子里也算吃上鸡蛋了过几天“老野”的病好些了,非常不好意思地低声对我说:

“明天你就鈈用来了谢谢你,让你受累了”

我不放心地问:你能行吗?他说可以了我说那好吧,如果有事的话再找我

这件事就这样平淡地过詓了,我觉得对我来说非常正常因为我当时是领导班子成员,副指导员更重要的一点,我也是个女人所以谁也不会指责我,另外我莋事始终有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这也是“溜缝儿”能找我求助的一个因素,同时也是我没有指派别人去做的原因

没有想到我了一件非瑺正常的事,却让他们夫妇记在心上当战友转告我他们那句感恩的话的时候,我的心真的好感动我马上想到当时他们是怎样的心情接受我的帮助的?我不过是尽了自己的力所能及做了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做的事,却在他们心里存积了这么多年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同時也让我感觉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着非常质朴的一面--知恩

“老野”和“溜缝儿”的遭遇,说明了当年的时代背景注定了他们的蕜剧。青年男女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偷摘了禁果没什么大错,只能说明他们勇敢不压抑自己,但最终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么没有偷摘禁果的人就那么平静么,绝对不是!我敢说几乎所有的知青都有此念头,除非他有生理缺陷不正常。只是其他人在最大限度地压抑自己控制自己,但极力压抑人的本能其滋味也不见得好受到哪里去。

在这里我应该对“老野”和“溜缝儿”说在那个特殊的艰苦环境中,你们养育了一对儿女做为父亲、母亲你们倾尽全力,尽到了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你们是优秀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裏我们都太年轻了,不能简单的说对与错它是历史,我们要勇敢的正视它

今天回忆起这段往事,我非常的想念你们所以,借贾老師《生的顽强》这篇文章我祝你们夫妇生活快乐,幸福安康。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在百人牺牲的矿难都时有发生的今天因┅次生产事故死几个人,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多大关注但说起三十多年前,发生在抚远荒原的一个兵团连队因捞取落入井中的一个水桶洏死了四个战友的住事,仍然让哈尔滨老知青孙德军非常难过尽管因为这次不幸的事件成全了他和上海知青张艳芬的姻缘。如今他们像候鸟一样严寒的季节住上海,温暖的季节住哈尔滨我终于在秋天的哈尔滨见到了老孙。

孙德军是1968年11月5日到勤得利农场(27团)10连下乡的第二年,他就和战友们一起去建新点--34连新连队地处同江境内的小兴安岭的余脉、青龙河畔,其实这里可开垦的耕地并不多可能出于戰备的考虑,还是在这片荒无人迹的雪地里安营扎寨了一般都冬季进点,春季开荒当时进点的20人,有15个知青其中有北京、上海、天津和哈尔滨的,男生女生都有大家都很亲近,和一家人似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人们都是互相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孙德军当过農工、木匠、保管员后来还当上了司务长。张艳芬先是农工后来连队人多了,她在托儿所看过小孩为了生产和生活,他们先支帐篷後打井抚远荒原水位低,井打到二十米就见了水那水很清澈,还有点儿甜井台离宿舍又很近,大家用着也方便没想到这口甜水井,却给这个连队带来巨大的苦难

那是1971年7月的事。那年夏天雨大建三江地区遭遇严重的涝灾,几十万亩成熟的小麦被泡在水里而收割機因泥泞下不了地。34连除留几个人看家其他人都回原来的10连水中捞麦。大家很卖力很快干完活,满身泥泞和疲惫地回到34连男生倒在床上喘气,女生急着打水洗脸副指导员、北京知青尹德兰和张福英,来到井台摇轱辘打水,可能摇得太急了水桶升到半道,“啪”嘚一声掉下去了这样的事经常发生,一般都是男生用钩子把桶捞上来还有勇敢的男生,顺着井绳下去别人再把他和水桶一起摇上来。

“孙德军!孙德军!水桶掉井了快来呀!”张福英大声地喊。孙德军是个热心人又会干活,谁有事都愿意找他平时他捞水桶的时候很多。孙德军正迷迷糊糊躺着他太累了。结果北京知青梁希清捷足先登了这个1969届北京的初中毕业生,只有19岁性格活跃,好说好笑女生都特别喜欢他,他也特别愿意帮女生的忙大家都叫他“小勾子”。手脚麻利的小勾子几步跑到井台抓住井绳就住下顺,尹德兰囷张福英慢慢摇着轱辘往下放大概到了井中间,只听“扑通”一声小勾子掉下去,激起的水花又哗地一声落到井里她们摇着的轱辘吔空了。

“快来人!小勾子掉井里了!”尹德兰和张福英拼命地呼喊

第二个跑来的是天津知青方宝发,和小勾子岁数差不多他是连队嘚卫生员,性格内向干事认真,在团里参加过卫生知识的培训回来背上个卫生箱就当上卫生员。他是个不脱产的“赤脚医生”天天囷大家一起下地干活,卫生箱放在地头谁有点儿头痛脑热的,给几片药;谁的手碰破了他马上包扎。听说有人掉井了,立即跑来抢救他的办法和小勾子一样,顺着井绳向下滑结果是一样的,“扑通”一声也掉进了井里在翻起一阵浪花后,死一样的寂静

第三个沖来的是北京知青秦向东,外号“小柱子”是连里的一员猛将,干什么活都抢在前面平时话并不多。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的尹副指导員和张福英不知是让他下还是劝阻他。正在他们犹豫时小柱子一手拉着井绳,一手扶着井帮慢慢往下滑,可还是在要接近水面时吔“扑通”一声掉下去,下面还是死一般的寂静连着掉下三个人,可连他们挣扎和呻吟的声音都没有

这时,孙德军、张艳芬和连里的┿几个人都赶来了孙德军看着三个战友都没有了动静,一下子急了眼他抓着井绳也要下去。这时张艳芬一把拉住了他“井里可能缺氧,不能再下人了”身体衰弱的小张最先发现了问题,可能是久病成医了因为先天不足,一干活她就有上不来气的感觉这时全连年紀最长的农机排长刘忠久,也上来制止孙德军其实他也不比知青大几岁,刘排长是从吉林省梨树县入伍的老兵1966年3月转业到勤得利,在10連当拖拉机手家也安在10连。他和孙德军关系挺好经常叫孙德军到家里吃饭。去年冬天的一天他对孙德军说,兵团要建六师27团也要抽人建新连队。他问德军去不去德军说,你要去我也去。这样他俩一起报了名一起来到了这片荒原。老刘和知青一样激情燃烧并囷他们同甘共苦了两年。这时刘忠久推开孙德军,把井绳绑在自己脚上他说,我下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一听我没动静,赶快往上拉孙德军和井边的战友试探着一边往下放井绳,一边听着刘排长的声音大概下到十多米的时候,他突然停止了喊声

“快往上摇!快往仩摇!”孙德军声嘶力竭地大喊。几分钟就把老刘摇上来了他头已掉在水里,绳子还拴在腿上满脸的青紫色,呼吸已经停止他们马仩把他平卧,给他做人工呼吸又是压胸,又是对嘴吹气可还是没醒过来。孙德军抱着刘忠久的遗体大哭然后自己也昏倒过去了。井囼上一片哭声

“不能哭了,快想办法捞人!”这时北京知青中又站出一位勇敢者他叫关胜波,是知青中一个有勇有谋的人这次他把繩子绑在自己的腰上,又在手腕上拴一条绳如果感觉不好,他在下面一拉绳就把他拽上来。结果他刚下到六七米处就上不来气了他姠下一拉绳,上面的人赶快就把他摇上来了他脸色铁青地对井上的战友说:“不能再下人了,下面没有氧气!谁下去都得憋死!快到别嘚连队找人来捞人!”

关胜波的话提醒了大家他们分了几伙人到附近的11连、12连和他们的老连队10连去报警。这时已经从昏迷中清醒的孙德軍向12连跑去最先赶来救人的是11连指导员段成君领着的一伙人,这已是两个多小时后了这些连队都在10多公里之外。他们用钩子、杆子和繩子终于把掉在井里的四个战友捞了上来他们早就死了,都是窒息而死的脸色青紫,满面的痛苦表情这时天色昏暗,井台上恸哭声吔让天地动容起风了,那风刮过草滩刮过树林,发出呼啸的声响抚远荒原也在为年青生命的不幸失去而哭泣。

几天之后追悼会在10連举行,望着摆在面前的四口棺材全连的人无论是知青还是老职工都在痛哭。三个知青的亲人也从北京和天津赶来梁希清没有父亲,怹哥哥来了方宝发也是只剩下寡妇妈,他的姐姐来了秦向东在部队工厂当木匠的父亲来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样年青的亲人就這样死在了北大荒!他们失声痛哭最让人揪心的是,刘排长爱人的哭声她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领着还不到一岁的孩子来向自己侽人的遗体告别,她哭得死去活来

青龙河畔堆起了四座新坟。来自北京和天津的亲人拿着几件亲人的遗物回家了34连又恢复了平静,大镓都埋头干自己的活了女生害怕,不敢在自己的宿舍住没有办法,连里把几个女生的铺搬到男宿舍安排在对面的炕上,中间挂上毯孓开始,那口井谁也不敢用后来也用了,没有办法不可能到几十里外的别的连队打水。

孙德军回忆说那几个战友的亲人是流着眼淚走的,他们本来提出要追认死去的四个人为革命烈士可团里经过研究又请示上级,还是没有同意他们的请求每人只给了几百元的补助就让他们走了。上级认定这是一件人身伤亡事故。他们请双鸭山矿务局的检测部门做了技术鉴定事故的原因是井下缺氧,窒息而死平时井经常用,空气经常流动下面不缺氧。正好那些天大多数人都到老连队收麦子了,井没怎么用结果惰性气体下降,井下氧气佷少了一下去人就窒息了。其实当年哈尔滨家家挖菜窖存菜也发生过这样的死亡事故。原因都是一样的

“无论怎么说,这四位战友Φ的梁希清是为捞水桶而落水而其他三个人都是为救战友而落水的。他们是为公而死为别人而死的。他们都是舍已为人的他们的死昰光荣的,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孙德军这样对我说。

听了老孙的话我想到了牺牲了的战友,也想到了许多长眠在北大荒的知青及许多囷知青一起奋斗一起牺牲的转业官兵和农场职工他们死在那个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时代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每一個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青年都会视死如归,吃点儿苦更不在话下但是许多死是因为缺少安全知识,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不该发生的倳故发生了,不该失去的生命失去了这是最让我们难过的。难道为了一个水桶值得这么多人牺牲吗!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比什么都宝贵以人为本,珍爱生命是我们付出多少生命的代价才换来的道理!但愿这样悲惨的故事不再发生。

死去的人灵魂升入天国活着的人还偠在人间过日子。那件悲剧发生后孙德军对关键时刻阻止他送死的张艳芬另眼相看了,一个月后在连队宿舍前的草地上他对张艳芬说:“你身体这么弱总得有人管着你。”小张想了想说:“那你就管我吧!”第二天他们分别给家里写了信,介绍对方家长很快来信,贊成他们处朋友以后,老孙经常到小卖店买好吃的送给小张;小张也常到宿舍给老孙洗衣服修水利分给小张的那段土方,总是老孙来幹;秋收割地时老孙总是先干到地头再来接小张。1974年元旦他们在连队新盖的砖房里结婚,当年十月他们的儿子在这间房子的土炕上絀生。两年后第二个儿子也出生了他们准备在这处埋着战友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下去了。但是1979年他们又被大返城的潮流卷回了哈尔滨他们都在工厂当工人,一家四口人住在郊区自己盖的小房子里盖房子的1000元欠款8年以后才还上。那日子要比北大荒艰难得多好不容易包一次饺子,不够两个儿子吃的每次老孙和媳妇都是喝饺子汤。1985年11月老孙考进了南岗区政府秘书科搞文秘1992年又经考试,才被录用为干蔀后来当上了区政府“三产”办公室主任、通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一晃年纪到限前几年退二线为年轻人让位了。

现在孙德军的日子佷悠闲平日里和张艳芬在上海照顾孙子孙女,天一热就和夫人回哈尔滨避暑他心里最放心不下的是死去的战友,他曾和小张一起跑到吉林的梨树县去看刘忠久的两个儿子老大已结婚生子了,孙德军还给这第一次见面的小孙子留下200元他说,要是刘排长活着他会多高興。说到这儿他的眼里流下了泪。

1992年孙德军和战友们又回到了34连,那座老井和他们的宿舍早已废弃那上面长着望不到边的庄稼。他們在地头站了许久心里如潮水翻滚。他们修葺了青龙河畔残破坟茔为牺牲的四个战友立了碑。2000年老孙又和战友们跑回去为战友们扫墓。那些天他梦里总是和小勾子、小柱子,还有刘排长、方宝发相见他们还是老样子。

“明年是我们下乡40年我还会回去的。我的青春也埋在青龙河畔”分手时,老孙对我这样说

  “玉强牌”是一种上海风味年糕的品牌,在哈尔滨各大超市中都可买到创造这个品牌的是哈尔滨女知青孙玉勤和她的丈夫宁波知青方立强,这个品牌是这两个返城又下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其实,我以为他们更珍愛的品牌是他们一胎所生的三个儿女。因为有了这个品牌才有了“玉强牌”。这个故事还得从头道来

话说1968年,一向寂寞的地处七台河的北兴农场(32团)突然生机勃发只因为来了一大批生龙活虎的男女青年。在二连农工排有个女班班长孙玉勤是个哈尔滨知青,心直ロ快能说能干,典型的“铁姑娘”排里还有个男班,班长方立强是个宁波男知青相貌英俊,性格绵软但干起活来扎实认真。孙班長向方班长叫板男女两班干什么活都要一争高下。夏锄时节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田野里摆开战场,女班在前锄下草死,一个个挥汗如雨男班在后,心急锄飞草未净苗有伤,孙班长笑其“笨蛋”方班长只笑不急,女班先到地头又返回接男班,会师后男班让女班先喝水秋收再战,男班一马当先又快又净,女班穷追不舍还是落后。男班先到地头又接女班,会师地头后还开了联欢会,男唱女舞不亦乐乎。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后来连里干脆两班合一方为排长,孙为副排长一阳一阴,一柔一刚两人配合默契,排里笁作年年先进战士们发现,两人研究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晚。后来他们又发现孙排长看方排长吃不惯当地的粗粮,就从老乡那兒淘弄来大米为他做着吃而孙排长穿的丝绸衣服竟是杭州贷,肯定是方排长探家时给她买回来的连里领导看出门道,马上出头撮合旨在鼓励男女青年安家落户。这也正合方孙之意他们名正言顺成了对象。

一晃十年已过他们没有花前月下,只有黑土地里汗水相融1978姩10月,他们登记结婚住进了连队为他们盖的新房,一室半的住屋外加一个小厨房,他们心满意足了从此,身在土屋安心农耕,日絀而作日落而息,点灯说话熄灯作伴,也其乐融融

谁料风云突变,到了1979年秋天大返城已蔚然成风。看着同车而来的战友一个个卷席而归小方和小孙也心乱如麻。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的小方对小孙说:“你先走吧!我将来有机会再说,为了咱们的孩子……”说着怹竟流下泪来那时,宁波的政策是结了婚的就不能返城了小孙和他相拥而泣,只好答应先走那时她已怀有身孕。把孙玉勤送到七台河火车站回到昔日十分温暖现在一片冷清的小屋,方立强又是悲上心头他抹去眼泪,又开着康拜因下地了那是从东德引进的最先进朂贵重的大型收割机,连里交给了最放心的他开方立强加大马力驶向金浪滚滚的大地,烦恼也抛在身后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返城囙家的孙玉勤被安排到父亲所在的建筑公司当工人。只有四五个月的身孕肚子大得像就要临产,工长把她赶回家待产母亲领她到道外產院一检查,B超竟显示出了三个胎影医生说:“可能是三胞胎!”小孙母女又喜又惊,可家境贫寒的孙家怎么能养得起将要落地的三個孩子尽管还在农场开康拜因的小方把自己的工资都寄了回来,可肚子满满的小孙吃不下任何营养品1980年7月9日那天,哈尔滨暴雨如注镓住低矮平房的孙家屋里也进了水。孙玉勤挣扎着和母亲一起淘水突感腹中剧疼。邻居们帮忙冒雨把她用手推车送到道外区产院。可昰没有床位他们又跑到第四医院,小孙自己走上三楼还是没有床位。但是已不能再等了生猛的北大荒的孩子已经露头了。只好在两個待产患者的床间挤了一个位置躺下随着一声惊天的啼哭,第一孩子夺门而出护士高呼:“女孩儿!”呻吟中的小孙脸上露出笑容。沒几分钟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也是个女孩儿可护士没敢呼叫。又一会儿老三也出生了,“男孩儿!”这次护士叫出声来小孙挣紮着要看孩子,护士把包好的孩子抱给她看医生说:“孩子都很健康,老大2.35公斤老二2.4公斤,老三2.45公斤!”小孙苍白的脸上流着汗看箌自己一水水的三个孩子,眼里又涌出泪水第二天,小孙全家总动员抱着三个孩子出院了一队人马十分壮观。太平北四道街的街坊邻居还有附近街道小厂的女工都来看孩子,孙家小屋外面都排起了长队

再说小方,正忙在麦收现场他计算着日子,等待着妻子生产的消息那时通讯落后,他心急如焚来到地里送水的职工跑着给他送来电报:“母子平安,二女一男”这时,喜讯已传遍连队连长给怹下达了“速回探望母子”的命令。从康拜因上跳下来的方立强跑回连队,立刻像进村的鬼子一样挨家挨户地抓鸡听说小孙生了“三胞胎”,各家都帮他抓鸡还送他许多鸡蛋。连队派拖拉机把他一直送到七台河火车站他身上背着捆绑好的十几只鸡,一手提着一筐鸡疍上了火车后,鸡飞人叫好不热闹。他只好把活鸡挂在车厢外鸡蛋放在脚下。他归心似箭一宿未合眼。

走近孙家门只听一片哭聲,吓得小方脸都白了进门一看,三个小孩儿并排躺在小舅子做的大摇篮里嗷嗷待哺,而奶水供不应求的小孙坐在旁边跟着孩子一起哭看着姑爷进了门,岳父大人说:“咱们开个家庭会看这三个孩子怎么养活。”他先表了态:“我看把老大送人吧要不都得饿死!”父言一出,小孙大哭小方也跟着哭,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就要送人他们两人坚决不同意。小方说:“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能把三個孩子养大!一个也不送!”他说,我可以抱一个孩子回农场我自己把她养大。最后商定老大由姥姥帮助抚养,老二由方立强抚养咾三由孙玉勤抚养。那天方立强和孙玉勤商量,给三个孩子都起了名两个眉清目秀的姑娘叫方婷和方娓,那个儿子叫方磊父母希望怹更强壮。一个月后小方抱着方娓登上了回七台河的火车,这时他的身上披挂的是女儿的衣物、褯子和奶瓶等物一路上女儿哭声不断,他是满脸大汗

各位读者可想而知,小方又当爹又当妈的日子多么艰难特别是在远疆农场抚养一个刚刚满月的女婴!为了不耽误工作,小方把方娓送到了连队托儿所天不亮他就起床,把孩子的褯子和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没等吃口饭就把孩子送到托儿所,自己再去上班晚上下班,再把孩子抱回来半夜不知起来多少次为孩子换褯子、喂奶。挨点儿累他不怕就怕孩子吃不饱。孩子一哭他就喂奶,最後孩子喝牛奶拉牛奶了他急得只拍大腿。7个月后实在没有办法的方立强抱着方娓回哈尔滨了。

看着在家的老大和老三又白又胖而方竝强侍候的老二骨瘦如柴,孙玉勤抱着老二一阵大哭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和调养,老二也胖了起来可她不放心,又抱着老三和抱着老②的小方一起回北兴农场了老大留给了母亲。

看着小孙和小方抱着孩子都回来了全连大悦,家家前来看望、帮忙方立强可以安心上癍了,孙玉勤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可小方一人的工资养活不了全家,18个月后小孙又抱着老三返城,然后到建筑工地上班这之后,他们┅家开始了真正的两地生活小方和小孙只有每年各享受一次探亲假,一般是夏天小孙抱着老三到农场过年时小方抱着老二往哈尔滨赶。

方娓两岁那年听说要回哈尔滨看妈妈,她高兴得又蹦又跳等爷俩坐着晚点的火车从七台河赶到哈尔滨时,正是除夕半夜候车厅外┅片鞭炮声,家家开始吃团圆饺子了可公交车已停,那时又没有出租车他们只好在车站等天亮。小方怕熟睡的孩子冻着把她包好放茬暖器上。怕孩子掉下来他就在暖器边上站了一宿。那一夜冷清清的候车大厅里,只有他们父女和几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第二天當孙玉勤看着满身霜雪的小方父女走进家门,她抱着一身屎尿的孩子又是一阵大哭她边哭边说:“再也不能这样了,一家人就是死也要迉到一起!”

春节后刚一上班孙玉勤抱着两个孩子开始到劳动局上访,要求把丈夫方玉强从农场调回因为小方是外地知青,调到哈尔濱的难度相当大小孙锲而不舍,不知跑了多少次不知流了多少泪,方娓终于在长到五岁时和父亲一起回到了哈尔滨方立强被安置到叻市住宅四公司当上了技术工人,干过电焊、水暖打过白铁,可惜只干了两年企业就放长假了,一直到现在放假后,一分钱的工资嘟不开全家挤在岳父家小院接出的十多平米的小房里,度日如年

养家糊口的重担都压在了孙玉勤的肩上。她调到了工资比基建高一点嘚搪瓷二厂工作先当工人,后来又舍家撇业地去跑销售只为能多挣点儿补贴费,能让孩子们吃饱饭她一跑就是十年,夜间行车从来沒坐过卧铺每天的伙食就是几个烧饼,再买点大酱和几棵大葱这时老方(岁月的沦桑使他真的老了)成了家庭“妇男”,精打细算地照顾着三个孩子的生活有时每天只能做一顿饭,经常挨饿的是他自己孩子们最盼的是出差的妈妈回来,她总会给他们带回点儿好吃的哪怕只是几块糖。每回妈妈一进屋三个孩子就像小狼似地扑上去,几乎能把她扑倒后来三个孩子一起上学了,日子就更艰难了孩孓所穿的衣服都是她亲手做的,有时到街头的摊上剪一个样子然后回到家照着做三件,好在小时候他们衣服的大小都差不多在外出的漫漫长夜里,她都在灯下给孩子织毛衣毛裤选最鲜艳的颜色,然后从小店买来动物图案再绣上无论多困难,她都让自己孩子的穿戴不仳别的孩子差看到别的孩子上学都带罐装的饮料,她也给他们买可孩子们背在书包里从来不喝。学校开运动会孩子带的吃的都是自巳家做的。

最艰难的是为孩子们凑学费方磊上中学第一年的1000元学费,开学十多天才交上都是从亲戚家借的,三年后才还上是孙玉勤囷老方卖馒头挣的。那时每天上班前,他们从馒头铺上两筐馒头站在道外区黎华街口叫卖早晨、中午和傍晚卖三次,五冬六夏一天鈈落。在大雪纷飞的日子两人满身霜雪、口喷热气的老知青,矗立街头招呼生意,成了这条街上最感人的雕像

屋漏又遭风雨。孙玉勤1998年也下岗了已经流干眼泪的她和丈夫又杀出了一条生路。有1999年7月3日的《黑龙江日报》的消息为证那消息说:“49岁的孙玉勤1968年下乡到丠兴农场,返城后先后在两个单位谋生,在道外区的改造中她所在的搪瓷厂放长假,爱人的单位效益不好也放长假,一胞三胎的孩孓还在念书今年初,她决心不依靠特困费维持生计和丈夫一起到上海、宁波等地考察水磨年糕项目。又以自己的房产作抵押贷款3万,办起云天食品厂……”消息没有更多的篇幅叙述他们创业的艰难

我后来知道,年糕尽管是南方人喜爱的食品可北方人并不接受。当姩老方和妻子一人骑一台破自行车挨家饭店跑介绍如何用年糕熘炒煎炸,又如何涮烧上汤又让他们免费食用,先试用不好不要钱。怹们风雪无阻记不清跑了哈尔滨多少大大小小的饭店和超市。随着业务的扩大他们又开着摩托车到处送货,有几次翻车人货都被扣箌道边。他们爬起来拍掉身上的灰尘,揩掉手上的血迹不敢有些许的停留,因为用户还在等着他们

在道外(原太平)区水源路上,峩找到了云天食品厂已经当了老板的孙玉勤和方立强,还是一身工人的打扮身上还沾着米粉。这家安置了十多个下岗工人、日产千斤姩糕的厂子再不用摩托车送货了,我看到了停在院里的哈飞牌货车我还看见一台新买的轿车,孙玉勤说:“那是我给方磊买的他在東北农大本硕连读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在质检部门工作已结婚成家。我们先为他置办了房子为了他工作和生活的方便,又为他买了這台车”

我又问到了两个女儿,老方拿出照片给我指点,方婷已经在上海结婚丈夫是英国留学的香港人,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当策划師方娓也在上海,当瑜伽功的教师也有男朋友了。我发现三个孩子继承了父母的优点,都是一表人才男孩英俊,女孩特别漂亮

鈳蹉跎岁月像把无情的剑,削去了两位老知青的青春和美丽孙玉勤目光黯淡,已无昔日的神采她说,都是当年为这三个孩子哭的玉勤说:“生活不相信眼泪,但也不能没有眼泪但眼泪只能让生活丰富,不能让生活幸福要幸福只能靠自己这双手,一双手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奇迹都能创造。”

我说:“孙厂长成了哲学家了”

她笑着说:“都是在苦难中琢磨出来的。”

老方不像孙玉勤那样乐观怹有些忧心忡忡的样子。他说:“我们年纪大了有点儿干不动了,可孩子们谁也不想接班其实东北大米特别好,不仅可做年糕还可加工米线、米粉等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我说:“你不必急,我给你们写篇文章一登想投资和合股的人就来了。”

看来“玉强牌”的故事还没有完。那么就且听下回分解吧!

  我是先知道“纸浆模塑绿色包装罐”,后知道这个项目的发明人朱良方的以农田秸杆为原料的这种包装罐,可以代替金属、塑料和玻璃的装置应用广泛,十分环保为了这个项目的推广,老朱四处奔波费尽心力曾到報社找过我。

听说他也是个老知青,下乡在兵团一师的独立三营(马场)而我下乡的地方是一师独立一营(哈青),他们的副营长柴繼贤后来到我们营当营长。我们俩越说越近他说,他在营里当电工还是专业猎手,打死的野猪和黑熊无数还在风雪山林中救过北京女知青。于是那天在他的绿帆科技有限公司,我把采访“项目”变成了听猎人讲故事朱良方说--

我从小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孩子,家住江边的通江街经常泡在松花江里,七八岁时我已能横渡大江。我还爱玩弄电器先装矿石收音机,后来把“红灯”、“熊猫”收音机拆了再重装上。我是1968年10月11日和41中的同学一起下乡到独立三营5连的,后来这个连收编为三团(红色边疆农场)54连那一年我17岁。我带了┅箱子电器元件和一块万能表

开始跟着收豆子,一眼望不到边的豆地累得我腰都直不起来了,在地头休息时我跟连长套近乎,递上“恒大烟”那时我已学会抽烟了。听说食堂缺人,我向连长自荐做饭的活我全行!到了食堂让我干面案,用杠子活面我傻眼了,沒办法去挑水劈柴每天十七八挑的水,把我的肩膀都压肿了还要去劈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我光着膀子抡大斧子。业余时间峩练拳击,凶狠好斗连里领导对我很挠头。因为总给老职工家修收音机都是手到病除,在连里人缘不错

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出人头哋大概是1969年春天,全团在45连开春播动员大会简彭云政委广播讲话,刚喊了几句扩音器突然失灵,坐在会场上的人什么也听不清了茬场的电工满头是汗,就是找不到毛病老简一脸铁青。这时有人喊:“快找朱二!”因为那时我有点“二虎吧叽”,外号“朱二”當时我正躲在一间知青宿舍打扑克,连长领着营长找到我我跑去一看,扩音器的大功率电子管已经发红我用快速搜寻法,终于发现一塊泄放电阻虚接用电烙铁一点,扩音器又响了前后用了七八分钟的时间。大会继续进行老简声调更高了。营长当场决定:把“朱二”调到营部当电工

这下子,我可自在了屁股后挂着“三大件”,骑着一辆破摩托“突突”地各连队跑,就那么点儿电器活也不多,到哪都是好招待那时正是困难时期,难得吃上肉炒个鸡蛋就是好菜了。为了给营部和连队改善生活营里雇用了两个鄂伦春猎手--莫依生和他的侄子小莫。他们打了猎物什么野猪、狍子、犴达犴(驯鹿),肉给公家皮留给他们,营里还给他们钱和子弹(当时我所茬的哈青独立营也雇用了新生乡的鄂伦春猎手,他们打了猎物给我们改善伙食,营里用白菜偿还他们那时不会种菜。)莫家爷俩头戴狐狸皮帽子身穿狍皮大氅,脚蹬犴皮靰鞡十分英武。他们又很豪爽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我很快成了他们的酒肉朋友。

我们营僦在小兴安岭的北坡这里山峦起伏,满山的松树、柞树、桦树和灌木林正是各种野生动物的乐园。那时生态好动物多,附近的新鄂鄉、新兴乡的鄂伦春兄弟世代以狩猎为生每一个有血性的男人都会被神奇的狩猎生活吸引,我干脆拜老莫为师成了他的关门弟子,他們帮我置办了一身和他们一样的行头;营里看我不耽误电工的活还能打猎物,就给了一把新的半自动步枪我也成了一名兼职的猎手了。

一杆枪一匹马,我也跟着老莫进山那马是一匹宝马,蒙古种四蹄生雪,鼻梁也是白的跑起来一阵风,而且能踏着塔头跑为了練马术我吃了不少苦,飞越壕沟我猛勒缰绳,身体被射出跌在地下昏死半天。其实狩猎是又苦又险的活不走“人道”穿山林,风餐露宿忍饥寒气候最恶劣的严冬,正是狩猎的最好时候;条件最艰险的山林正是野兽出没最多、狩猎最好的地方。

我跟着莫家爷俩走遍叻孙吴、逊克和爱辉一带的山林飞马兴安岭,风雪夜归人那日子无比的快乐。他们能吃的苦我都能吃,平时出猎带着油饼有火时烤着吃;没有火,一块冻肉一口酒,我也吃得很香打了狍子,他们开膛取肝血淋淋地吃掉,我也跟着吃他们能住的地方,我也能住什么开荒人的地营子、采参人的地窨子,我都住过走后要把门送好,把吃剩的东西留下那是打猎人的风俗。我很快学会了如何“識踪”(识别各种动物的足迹)如何“码踪”(跟着动物的足迹,寻找猎物);也研究明白了怎样“跟溜子”(跟踪成群的动物),怎样“截溜子”(把成群动物分离逐个消灭),怎样“切溜子”(缩小包围圈把成群动物都消灭);经过一个冬天的实践,我参加了無数的“流围”(一个人独立作战)、“杖围”(一帮人同时下手)和“弘围”(马追狗咬人打一起作战,气势恢弘)后来我的枪法仳他们都好,我和小莫比赛打野猪同时向野猪群开枪,我打倒的比他多老莫伸出拇指对我说:“你比他强!”

因为有了点儿本事,我嘚野心越来越大了不甘心给老莫当助手了,想单干我有了好枪、好马和难得的经验,但我没有好狗好猎手都知道,没有一群机灵勇敢凶猛的猎狗他是什么也打不着的。老莫的那一群狗个个都是狗中豪杰,让我羡慕不已天常日久,我竟起了歹心我尽力和那群狗套近乎,给它们好吃的领着它们玩,想慢慢地把它们偷走结果被小莫发现了,我们俩枪口相对差一点儿火拼。后来老莫把我赶走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年轻气盛对师傅很不够意思。前些年听说老莫去世了,因为无猎可打老莫后来的日子很寂寞,但愿莫老爷的在忝之灵能原谅我!

离开老莫我也没改邪归正。我又把魔爪伸向老吴头的狗他父亲是鄂伦春人,母亲是达斡尔人也是远近闻名的好猎掱,他手下那群狗一点儿不比老莫的逊色。这回我下了大工夫,通过当地的电工住进了老吴附近的村子想尽办法接近他的那群狗,先喂馒头又喂肉,一点点地混熟了

一个星期后,我终于把他家最好的两条狗领跑了回到营里,我以这两条狗为头组建自己的狗队。经过训练形成了有“大黑皮”、“大黄子”、“小黄子”、“狼青”、“美帝”和“苏修”为骨干的狗队。还没等进山老吴头找上門来,非要把那两狗拉走如果我不给,就跟我拼命我对他说:“老吴头你也太不讲理了!这是我捡的两条野狗,要不是我护着早被知青打死吃掉了!”最后,我们俩达成协义共同使用这群狗,组成联合狩猎队一起为营部打肉吃。那老头很仁义和我商定,打了猎粅我俩六四分成给我六,他要四他说我枪法好。打了猞猁给我打了黄鼠狼给他。我们俩合作了三个冬天猎物真是不少,全营各连隊都吃我们打的野兽肉我还用猞猁皮做了一件大衣,还偷着卖过熊胆那时我开始“走资本主义道路”了,只为有几个零花钱后来,咾吴头的那两条狗在战斗中牺牲了--被野猪咬死老吴头很健康,一直活到87岁返城后,我到孙吴办过工厂他还来看我,见了我抱着就哭说你走了也不回来,可想死我了!看他耳朵有点儿失聪我还花钱给他配上助听器,还给了他2000元钱当生活费。

离开老吴头我又回到營里当电工,有时还抽空打猎最值得回忆的是1973年冬天的那次。柴营长指示我:42连地里总有野猪祸害庄稼地你去看看!那天清晨,我骑著马领着狗就去了。爬过钉子山朦胧中看到地里有野物在拱,同时听到包米杆被折断的声音我慢慢靠近一看,两只大野猪正在啃包米棒我一声口哨,几只猎狗蜂拥而上一片狂叫,野猪慌了神我趁时端起半自动枪,连点数枪只见两只大猪应声倒下,其它几只狼狽逃窜连里的人听到枪响,也都跑来了我让他们把那两条200多斤重的猪拉回去吃肉,又跟着疯跑的狗去追赶那几只猪那时打猎上瘾,鈈肯放掉一个猎物

这时山林渐密,风声骤起那群狗围着山坡的一棵大树狂吠不止。我在坡上住树下看一个很深的大洞,里面黑乎乎嘚野猪一般是不钻洞的,很可能是个熊洞天气渐冷,到了熊蹲仓的时候了蹲仓的熊比较笨,好打狗群把树洞团团围住,我躲在一棵树后拉开枪栓,对准洞口这时随着呼地一声响动,一只大熊从洞口穿出向狗群扑去,这时我也扣动扳机那熊重重地摔在地上,壓断的树技咔咔直响它发出一阵吼叫后,慢慢的不动了

这是一只公熊,我想这洞里还可能有母熊那群狗冲上去,又对着洞口狂吠突然一声巨吼,又一只大熊从洞中穿出那吼声很大,震得树上的叶子直落我向那熊连开三枪。还好都打中了,否则那熊就朝我扑来叻我曾被熊扑倒过,险些丧命它那大爪子很厉害,一爪就能把你的头脸打烂它的舌头上有倒钩刺,舔一下子也让你毁容。我有一個姓陈的猎友就死在熊掌下。那次是我的那群狗救了我的命它们动作快,抢在熊下手之前把我拖出来了!为救我的命,一条好狗当場被熊拍死了这时,我擦了一下头上的冷汗正想向猎物走去,洞里又传出吼声我抬头一看,还有两条熊正在洞里蠢蠢欲动那群狗叒向树洞扑来,我瞄准洞口又连开数枪,把那两只熊也打死了后来打扫战场费了不少的劲,连队来了十多个人才把那四只熊拉回去那只公熊1100多斤,那只母熊500多斤那两只小熊每只也有200多斤。

那一个温暖幸福的熊的家庭所有成员都血淋淋地死在了我的枪口下。当时峩很得意,自诩为打熊英雄其实那四只熊当时并没有伤害我,也没破坏国家财产它们的死是无辜的。现在还时常被那血腥的场面惊醒然后一身冷汗。

其实那些以狩猎为职业的鄂伦春人,很敬畏大森林的打猎物的规矩也很多,不打怀崽儿的动物不打幼小的动物。鈳我一打疯了就顾不了那么多了。现在一想起心中只有忏悔。我想打猎是个古老的职业,人类因为能猎取动物才生存下来,因为喰肉才健壮起来动物养育了人类,在人类可以获取其它食物之后再也不能杀戮动物了。

这也是人类的文明觉醒吧

  没想到当年的狩猎者朱良方,现在成了虔诚的动物保护主义者过去他拼死追杀的熊、野猪、犴、狍子,都成了他的朋友一在电视上看到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就高兴虽然打猎也被它们伤害过,但是现在对它们没有一点儿仇恨他常回到那片他骑马挎枪跑过的山林,寻找老朋友的足跡为保护它们做点儿事。那里还有他的一个宿营地房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后是一片松林忙里愉闲,他常回去看看躺在木头房子裏,听着林涛呼啸闻着野花的芬芳,他十分陶醉我说,你在回味浪漫的故事吧!听说你曾在大山里救过一个美丽的姑娘,怎么没娶她他笑着,又给我讲了那个故事——

那是1971年1月的事春节要到了,知青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大家都想家,连里又因为战备不给假常有囚逃跑。那天又是柴营长给我下达了命令:53连的北京女知青兰芳跑了,全连人已找了一天了再找不到就冻死了!你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她!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我骑着马领着那群狗出发了,望着大雪纷飞的山林我的心一阵发紧,在这风雪迷漫的季节最容易迷路,倒在大雪里几个小时就冻死了我曾多次在打猎的路上看到过雪地里的“死倒”。

我不认识兰芳但知道他们是1970年来的那批北京小姑娘,嘟十五六岁一点儿大山里走路的经验也没有。她是前一天在连队失踪的昨天全连已找了一天,今天才向营部报告今天再找不到,她┅点儿生还的希望都没有了他们连在钉子山中,从连里跑出来向北是黑龙江边,向西是北黑公路向东是沿江乡、营部所在地,我判斷她向西的可能性大连里已经找了一天,脚印也乱了我决定向西从山林穿过去,最好抢在她的前面这一带打猎时我常跑,路很熟悉我一个劲地打马,加快赶路

在穿过一片山林时,狗群疯了似地狂叫我向前看,一群野猪正在林子里抢食找人要紧,不敢恋战我拿起枪连发几枪,打倒其中的一只我下了马,三下五除二割下几块肉喂狗,又割下一片猪肋巴扇挂在马鞍上,继续赶路跑了三四個小时后,天色暗淡下来我到了二道河畔。兰芳出走已经两天多了她没有力气走远,很可能躲在什么地方这一带惟一能挡风雪的就昰大桦树林子处的地窨子,春天开荒时有人住现在是一栋空房子。

借着落日的余辉我向那面望去,影影绰绰好像雪地上有新脚印。怹领着狗向前跑去不一会狗也向那个方向叫。我打着马飞奔到那栋木房前。听到动静我看到有人出来,那人满身霜雪戴着棉帽子,穿着一身黄棉衣脖子上圈着红毛线围脖。

“你是朱电工!”她认出了我我说:“你是兰芳吧!全连找你一天了!”她声音轻微,说幾句话都困难我立刻从兜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塞给她。这是我多年打猎的习惯总在身上揣几块巧克力,体力不支时吃一块我看她脸色變灰,手脚动作迟缓问她手脚疼不疼,她说不疼这可不好!我用刀子把她已经冻住的鞋带割断,让她赶快脱掉鞋袜我马上打回一盆膤,让她搓起来搓完手脚再搓脸。一直搓到她有了知觉感到了疼痛为止。这是在风雪中救人的常识还算及时,要不她的脚真可能凍掉。本来我想帮她搓但有点儿不好意思。我是全团都出名的“野人”许多女知青认识我,谁也不敢接近我我也从没和一女生单独楿处过。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在那间不遮风寒的木房子里,面对一个落难的女孩子我只想快点儿救她,竟没有一点儿别的想法我叒找来几棵桦木杆,点了一堆火把我带的冻饼烤了一张让她吃,她吃了一张还要我说不能多吃,因为两天没吃饭了我怕她撑坏了。

峩说我们还得走,否则在这儿也能冻死我想到离这里最近的是孟大爷老两口代管的10连地窨子,那里能食宿我把她扶上马,边走边和她说话她说,太想家了就想回家看看,可是连里不给假只好偷着跑。本来我能找到公路可下雪了,我迷路了你要不来,我就冻迉了说着,她掉起眼泪

我们走的是只有猎人才能穿过的山路,借着淡淡的月光跟着在前面奔跑的狗群,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就这樣,走一段路骑一段马,半夜时分来到了孟大爷家的房前一阵狗叫,把他们叫醒了他们知道是我来了,因为我常在半夜到他们家找宿“快开门吧,看我捡个媳妇!”我和他们开着玩笑把那片野猪肉递给他们。老两口把她让进屋用热水给她洗了脸,孟大娘说:“唉呀挺俊的姑娘!”兰芳有点儿不好意思了。然后大娘又给我们下了面条还炒了一盘野猪肉,还炖了犴骨头汤那犴肉是我前几天路過时送他们的。兰芳连吃了两碗面又喝了热汤,脸色也变过来了倒头就睡,一夜无话她太累了。大娘悄悄对我说:“这姑娘不错伱们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处处,你也该找媳妇了”我说:“人家是回家探亲的,走迷路了我给找着了,明天要送回去!”

第二天峩们吃过孟大娘做的饭,又开始上路从这里到兰芳所在53连和到营部都有七八十里的山路。那时风停了太阳爬过树梢,照在我们的身上囿了点儿暖意听到林子里有鸟叫声,不知是喜鹊还是乌鸦她坐在马上紧紧地抓着她的旅行袋。

我问她:“你是回连队还是回营部?”

她说:“我哪也不去就是要回家!”

我吓唬她说:“我把你绑起来,送回去!”

她说:“你绑我也不回去!打死我,也不回去!”

說着她从马上溜了下来要跑。眼里还涌出了眼泪

我最怕女的流眼泪,忙说:“好好,我送你走让你回家!”

然后我掉过头又驮着她向北黑公路方向走去,大约三个多小时我们走到了公路边,兰芳的脸上有了笑容

我们站在路边拦车,一辆辆大车呼啸而过就是不停。我干脆把马和那群狗都赶到路中间我手拿着半自动枪,也站在路上那身打扮和鄂伦春猎人差不多。当地人谁也不敢惹鄂伦春猎人一辆大货车终于停了,是孙吴的车那个司机认识我,“不是朱电工吗要干啥呀!”我说:“我朋友要回家探亲,你给捎到龙镇!”說着我塞给他半盒“恒大”烟,他还有点二意思思的我又塞给他一盒。他笑着说:“好好快上来吧!”我把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她囷旅行袋一起推上汽车,她还来不及和我招手那汽车一溜烟地跑了。

我又骑着马领着狗走了在路过的连队给柴营长打了个电话:“兰芳啥事没有,从龙镇回家了!”然后又进山打猎了

老朱讲到这儿,就说完了我有些不甘心,“你这英雄救美的故事就演到这儿了!”怹又接着说——

那时年轻不懂爱情,心思都在大山里对女人没兴趣。只要背着枪吹着口哨一进山,什么都忘了

兰芳回到北京还给峩写了信,连着来了两封信不长,都是说感谢我的话我连信都没回。这都是那年春天的事一晃到了夏天。一天我正在别的连玩,突然50连来了电话说连长有急事找我,让我速回

一进连,看到连部门前停着一台北京吉普车心里一惊,我想最近我也没惹什么事呀!┅进门连长说:“这位老首长正在等你呢!”我一怔,那位穿着干部服的人我也不认识呀他走上前握着我的手说:“我是兰芳的父亲,特意来感谢你的!”原来他到师部给兰芳办完调转手续非要看一看她女儿的救命恩人朱电工。刘水副师长派自己的车送老首长来见峩。当时他送给我四条烟我记得有“大中华”,反正都是甲级烟还有一铁盒糖果。接着他又拉着我上车领着我去见团首长,让他们知道我救他女儿的事我死活不去。前些日子因为替别人打抱不平,我把一个知青连长打了被下连检查工作的团副参谋长绑起来,在铨营各连游斗要不是柴营长把我保下来,就全团游斗了现在正下放连队改造,我可不愿意上团部

后来兰芳她爸把我拉到孙吴,要请峩吃饭我想,人家都给我烟了又是长辈,我得请他吃饭那顿饭花了七八块钱,当时一个肉菜才几角钱这么多钱,肯定是顿大餐臨走时,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无论什么时候,工作上、生活上有困难都可以找我后来听说,兰芳回去当了兵以后又上了大学,毕业几姩后还当了挺大的干部。她爸到底是多大的官我现在也不清楚。临走他给我留了他家的地址,还有电话号不知让我丢到哪片林子裏了。

老朱的故事很多他说有机会再给我讲。他的经历是挺神奇没想到迷恋山林的朱良方,1974年突然有了想上大学的念头他又去找柴營长。老营说你小子这么聪明,好好念点儿书肯定有大出息。你要上学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你在连队好好干大伙推荐你才行。朱二这回听了柴营长的话整天埋头干活,再没惹祸在第二年群众推荐时,他在全连得票最多理所当然地上了大学。他本来想学点儿技术可连里分配的学校是佳木斯师范学院,他只好泪别他的宝马和狗群坐上火车到佳木斯,进了大学可是半个月后,他又跑回连队他说太憋屈;一个星期开会,一个星期修路又不上课,没意思;顿顿粗粮还没有肉吃。柴营长把他骂了一顿又让他回连当电工了。他又招狗领马一哨人马上山打猎去也。

在1977年的知青大返城中大森林里孤独的“游神”朱良方也随大流回到了家乡,在哈尔滨石油公司先当业务员又自愿当挣钱多的搬运工、站大岗的经济警察。下了班忘不了“走资本主义道路”修电器,到农村卖汽水还用从老父親那学到的裁缝手术,干服装生意先自己制作,后来长途贩运买卖做得很大,从上海、温州上货在哈尔滨的各大商场都有他的专柜。1980年已经当上公司集体经济处副处长的朱良方停薪留职了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他像猎人一样不断地追逐猎物,不在意猎物本身洏在于过程的艰难和快乐。他有着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生存的经验他曾把生死置于度外,生意上的困难商场上的险恶又何足挂齿。他茬山东养马也搞过房地产在孙吴办过亚麻厂,在杜尔特县建过造纸厂无论成败他都谈笑凯歌还,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猎物

令朱良方欣慰的是,他没有亏待过给他关爱的黑土地更没有亏待过有恩于自己的乡亲们。十多年前他放弃了自己的所有产业,倾其所有开始研發可以代替发泡塑料餐具的纸浆模塑快餐具,以此向白色污染宣战他说,这是他的“还债项目”过去自己曾以狩猎为生,伤害了大森林和其中的生灵现在要从善为良,为环保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他发明的这个项目已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通过被认为是国内囷国际首创,具有重大的环保意义、引进食品业以及奶制品业的极大潜力正在推广过程中。

老朱把他的绿色包装赠送给我我又要了几發他打猎剩下的子弹,我把它们一起摆在我的书架上不时看一几眼,仔细体味一个老知青的人生演化

  我像“淘宝”的文物贩子,箌处寻找老知青的身影七月底随省记协组织的摄影记者采访团来到同江,一下车就问宣传部的同志:“你们这儿有老知青吗”他们说,当年有2000多个浙江知青后来陆续都走了,少数没走的现在也办完退休手续,回老家养老了副部长王玉林突然想起,一中的老校长张盾是上海老知青我眼睛一亮,请他邀张盾晚上来谈

十四年前(1993年)的春天,我来同江采访沿边开放曾在这个几年前还是“一条街,┅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重工业掌马掌,轻工业织渔网“的边疆小城发现了一座欧式小楼,那小楼在江边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風雨沦桑。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答应以海关税作抵押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1910年英国囚就在同江建设了这座专收海关税的小楼1945年11月,共产党派来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章克华和夫人--县妇联主任岳明住进了这座小楼他们是浙江人,都是从前线调来的随身只带了一个警卫班。1946年5月21日国民党土匪打进同江,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他们冲进海关小楼,抓住了张克华用铡刀杀害,还悬头示众在电线杆上岳明于前几天到佳木斯生小孩儿,才幸免于难我把这个小楼写进长篇报告文学《大江向洋詓》,后来还有人把这个小楼和章克华的故事编进电视剧

这次我再访同江的新发现,就是上海老知青张盾了其实他和章克华是一脉相承的优秀共产党员。相同的是他们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同江人民,不同的是章克华死去了而张盾还活着,他还在继续着他的事业

峩和张盾在三江广场旁边的一个宾馆里长谈,玫瑰色的晚霞照进窗内窗外大江奔流,这里是松花江和黑龙江的汇合之处一白一黑泾渭汾明,然后又并肩而行成为混同江最终合为一体奔向大海。张盾的人生啊正如眼前的大江一样奔流。他说我是黄浦江的一滴水,早巳溶进黑龙江里了他给了我三本书:《难忘浦江水》、《情系青龙山》和《风雨同江路》,这是他近六十年人生的长篇记述我只能作簡短的概要,并选取最精彩的片断以飨读者了。

张盾和我同届都是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出生时一直发高燒,家里没钱请医生只好把他放在地上,用土法给他降温天快黑时,母亲用手摸摸他的身体浑身冰冷,邻居都说孩子已经咽气母親只好流着眼泪,用一张芦席和一根草绳把他捆好等到天亮,把他扔到乱坟堆第二天外出回来的爷爷解开草绳,把他放在怀里暖着結果他又活了过来。后来他靠国家的助学金一直读到高中毕业

1968年8月,为了让弟弟留城张盾报名下乡。曹阳中学的班主任老师到家看望張盾握着他的手说:“根据你的条件是可以留在上海的,但你积极报名为我分担了工作困难,我感谢你!”她说着拿出5元钱和一枚毛主席像章给他她又问母亲家里还有啥困难,母亲说:“家里人口多他爸工资不高,我又长期有病孩子要走了,连装行李的箱子都没囿!”后来学校破例给他家补助了20元钱张盾记得父亲领着他在西康路的中百四店为他买了绿色的帆布箱和日用品。张盾先到857农场当农工七个月后,又报名到抚远荒原的六师59团连着参加两个新连队的建设,什么苦都吃过四年后他被调到了团直中学当了教师。

后来怎么叒跑到了同江张盾说,都是因为一次离奇的“相亲”

那一天是1974年10月29日。团直中学的田教导员领着张盾到同江为食堂拉煤拉煤是假,說媒是真那一年张盾27岁,老田这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为他的婚事着急本来他和本校的北京知青刘老师好过一阵子。张盾心里清楚那昰老师们起哄的结果。因为他们俩经常见面开会时也坐一起。老师们议论张老师和刘老师搞对象了。那天晚上刚在大操场上看完电影,张盾壮着胆子找到刘老师他说:“刘老师,这几天我听老师们议论,说咱俩处对象我心里很不安,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她当时很沉稳什么也没说,过两天她写给张盾一张条说晚上有事找他。见面后刘老师说:“张老师,我这两天思想斗争很激烈峩总想有机会能回北京读书,可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其实我对你很尊重,能和你处朋友是非常荣幸的我看咱俩将计就计吧!”

张盾当嘫高兴,这之后他们分别给家里写信报喜。不到一个月刘老师很为难地告诉张盾:“咱们上次订的事恐怕不行了,我二姐不同意……”张盾马上说:“不处也没关系咱们还是好同志!”细心的田教导员发现了张盾情绪上的变化,他说:“别上火我再给你介绍一个。”他在汽车队当指导员时常跑同江认识一个姓崔的小学女老师,和张盾同岁人特别好。他给张盾看了她的照片人长得健康也忠厚朴實。张盾同意和她见面

于是那一天,他随着老田走进那间草房见到了崔玉春,她身穿一件蓝趟绒外罩一条黑色裤子,和一双高腰旧皮鞋她脸色红润,形象也不错老田问他,怎么样他点了点头。接着他又见到了她的父母和她的一大帮亲属人家问他搞对象什么条件,他说了三条:一、政治条件要好家庭出身工人或贫下中农;二、身体也好,而且能干活;三、结婚能到上海一趟见见我的父母。張盾说完条件崔玉春的大嫂首先表态:“我看你们俩行!”她的两个妹妹也表示赞同,这时崔老师老父亲说:“我看挺好就这么着吧!”这时屋里屋外一片笑声。

第二年的3月15日张盾和崔玉春回上海旅行结婚。回来后他们把家安在同江借的一间小屋里,张盾又回到了離同江100里外的59团中学上班同江早就看中了张盾,他当时是全师出名的优秀教师曾到各团的中学介绍过经验,同江要调农场坚决不放,这拉锯战持续了五年这五年,小崔搬了9次家生活之艰难一言难尽。

张盾特别记住了1976年7月26日那一天突然有一个知青跑到学校对他说:“你爱人生小孩儿了!快回同江看看吧!”那时同江和兵团之间不通电话,崔老师的妹妹在商店工作她请进城买东西的59团的知青快给張盾报信。张盾高兴地向百里之外的同江走去他把自己所积攒的30元钱放在贴身的衣袋里,要到同江给小崔和孩子买礼物他边走边给女兒想好了名字--“张雪莲”!因为他喜欢北大荒的漫天大雪,更喜欢在雪中开放的那黄色的小花经过9个小时的爬山涉水,他终于见到襁褓裏的女儿抚摸着她那嫩红的小脸,他禁不住流下眼泪

现在已从佳木斯大学毕业的大女儿雪莲和上海华东师大毕业的二女儿晓蕾,都在仩海工作她们总盼着能和父母在上海团聚。其实张盾是有机会回上海的1973年9月在推荐工农兵大学生时,团直中学只有一个名额群众投票和领导推荐都是一个人:张盾。那时他的工作特别出色一个人教4门课,还自编教材自制教具课讲得特别生动,学生们都爱听一个學生因犯了纪律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评,上课铃响了下一堂就是张盾的地理课,那学生央求班主任:“让我去上张老师的地理课吧!丅了这堂你怎么批评我都行!”这回又是学生家长来央求张老师了,听说他就要上大学了那天晚上他们来到宿舍找他:“张老师,我們知道你应该去上大学可你走了,我们的孩子怎么办”这一夜,张盾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学校领导说:“这次上夶学我不去了安排其他同志吧!”许多人替他惋惜,说他太傻“张盾简直是个‘张钝’!”在接替他的同志要去上大学时,他还在埋頭备课这时他突然听到窗外有哭声,跑出去一看一个淘气的学生脚踩上了钉子,他背起这个胖孩子把他送到医院,为他付款上药,又把他背回家这个学生哭了:“老师你为我们,连大学都不去我再也不淘气了!”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张盾还有机会上大学上海重點学校的老高三的毕业生,又一直在教育的岗位上他考什么学校都没问题,可那时已经在农场教育科工作的他全力负责所有考生的复習和报考事务。有一次他到省城开会因大雨被阻隔在同江,他想起晚上还有他的一堂辅导课连家也没回,冒雨走回农场当同学们知噵他走了100里回来给大家上课,全场一片掌声!连着两年他把一批批的战友送上大学,1978年10月当他把最后一份录取通知书送到30里外的一个咾知青手里时,他和他一起流泪为他高兴,也为自己悲伤!他年龄已过限再也没有参加高考的机会了!一直到1995年,已经在同江一中当叻十二年副校长的张盾才拿到省教育学院的本科函授毕业证书那一年他已经48岁了。

1980年3月张盾终于被农场“释放”,他们准备让他当农場中学的校长而且已经把崔老师调到了农场,为他们安排了房子可她抱着孩子又跑回去了。没办法他们只好把张盾放了。张盾被安排到教育局当教研员指导全县的中学文科教学,他报到那天正赶上一中的老校长去向局里借地理老师而张盾正是教地理的名师,他自告奋勇地又当上了一中的地理兼课老师一干三年,没要一分钱的补贴也没要一棵白菜的福利。

说实在的张盾很缺钱,当然也想得到哽多的福利刚回同江时,他们一家还借居在别人家这些年爱人吃的苦太多了,这回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每天上班他背着二女儿,从城市的这头走到那头把她送到托儿所。冬天时他浑身大汗,满脸的霜雪他先在幼儿园把湿透的棉衣烤干,再去教育局上班学校有課,他再跑去上课午餐经常是在炉子上烤两个馒头,就着咸菜和白开水下班后,他回家做饭吃饭再回到学校看学生上晚自习。家里嘚柴米油盐他样样操心最大的问题是烧柴问题,每天清晨他和那些买不起煤烧的穷人一起去储木场扒树皮,把准备做建材的原木上的皮扒下来当烧柴开始他收获不多,自己背回来后来他掌握了门道,越扒越多用车往回拉。一个月后他扒的树皮堆得比房子都高了。邻居们说这个上海人干啥都行!

张盾吃苦能干在全县出了名,他的人品和工作能力受到县委的重视1984年2月的一天,张盾放下正在批改嘚学生作业赶到组织部开会,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县委任命他为教育局副局长,主管全县教学业务这件事,引起好一阵议论有人说┅个中学老师一下子就当副局长太快了吧!有人说,共产党有眼力张老师该用!亲戚朋友都向张盾祝贺,可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那时,他正在一中的高三的文科班任课高考临近,他这一走必然影响孩子们的成绩。经过一番思考他找到了正在催他到局里上班的王局長:“这届学生很有希望,不能因为我去当官把这些孩子们耽误了!我想好了,谢谢组织对我的信任这个副局长我不当了!”王局长叒领着他去找县委领导,他们都被张老师的高度责任心感动了几天后,他被任命为一中的副校长

这一年,一中的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大专以上录取了33人,其中张老师教的文科班考上本科4人还有一批考上大专中专。接着张盾在这个重点中学当了十二年副校长、仈年校长、现任市(已县改市)政府的教育督导员。

在同江张盾是最有声望的教育家。人们都说是张盾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改变了这个边陲小城教育落后的局面而一举进入全省的先进行列。是他们创造了如下的奇迹:1992年在全省会考中,同江一中的地理、生物双双名列铨省第一名!无论按全省564所高中,还是以全省119个县级单位排名都是第一!1996年一中的高考又有了新的突破,75%的理科生和87%的文科生超过400汾37%的理科生和23%的文科生进入本科段。考取本科的学生比上年翻一番2001年的高考,一中又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文理科进入本科段、偅点段与考生人数比,在佳木斯及六个县(市)的排名中全部名列第一!文科考生有24人进入佳木斯百人榜其中第一、第二、第四都是同江考生!

夜色朦胧中,我送张老师回家路上,我问满头白发的他:如果你返了城你上了大学,会怎么样他说,我从小就想当老师高中毕业时,我报考的就是华东师大后来我女儿考上了。如果回上海或上了大学我可能还搞教育,或者在当教授也可能做教育行政領导干部。但贡献肯定不会比在同江大不是我有多大本事,而是这里太缺人了!山中无老虎猴子成大王了。

后来市里的领导告诉我張盾是全市惟一的中学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全市的“十佳公仆”、连续三届的市人大常委。就是明年他退休了也不让他离开教育工莋!如果同江再多几个张盾,全市人民就更幸福了!

边疆口岸城市的同江街灯璀璨,街两旁的高楼鳞次栉比我们停在一中那座树林环擁的大院,张盾指着那已很高的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桥架翻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