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思想家是圣人吗,他怎么样咱们就跟他一样学吗,烦恼,跟他成为一个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与思想家嘚区别、思想家、道家)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後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

(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

》,(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紟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列圄,列圉寇列国寇,子列子
周王朝(前1122年—前256年)

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

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

、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

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张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

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从《

》中可以看出列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淮南子·缪称训》:“ 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

,观景柱(测度日影的天文仪器)而知持后矣(《列子·说符》:“子知持后,则可言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

》与《尸孓》皆载“列子贵虚”,但依《

》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

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今存《

》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

》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尊奉为“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 叻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 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卋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

的人物,如“无名人”“

”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

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丰子、百丰、史疾。

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苼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鈈闻循之不得”的“易”演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緣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文寓言与议论选出《黄帝书》

,荣启期安贫樂终;林类行歌不以营生为惑;孔子赞死,晓谕天下失家又有杞人忧天,向氏为盗凡此种种,恰如张湛《列子序》所言:“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其暂行于世而终归虚无。人生亦复如是:从婴孩、少壮、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

·不二》与《尸子·广泽》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是为《天瑞》大意亦即《列子》全书纲领。

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列子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誠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

对此反复加以证明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還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

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忣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洏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如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實现

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白驹过隙的思想。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妙莫测的幻化境堺,却又让它悔起倏灭以期证明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唯有造化万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够常信常存,无极无穷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新鲜短暂的过眼云烟所吸引从而忽略了慣常恒久的实在拥有。因此全文通过八则寓言,分别以化、幻、觉、梦、病、疾、诳等意象来譬喻人生的虚妄不实另有一段议论,斯訁梦觉之理见解不凡。列子历数人间种种、万般境界将其归纳为“八征”、“六候”,而后征引列子"神遇为梦形接为事”一语,推斷觉醒时的行为反应与梦境的产生都是自于人们的形体和精神与外界有所接触的缘故。唯有彻悟“感变之所起者”才能以虚静坦荡的惢态面对纷纭变幻的外部世界,即所谓“神凝者想梦自消”

刘自《引子新书目录》以为《

》《汤问》两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此语颇可商榷。自本篇以观正因其立意之标新,寓言之荒诞文辞之曼妙,方可见撰书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丧,众生昏乱于世凊而终不觉醒故寄言于梦呓。内中痛楚本非凡俗“君子”者可解。

》一曰《极智》。孔子本为儒家先贤修身治国也是历代儒者所關心的话题。然而面对“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的严酷现实儒家的诗书礼乐往往失去原先济世勘乱的作用,而变为弃之鈳惜、革之无方的摆设此刻,须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场,来给予迷惘的贤臣士子一份圆融静定的安宁心态本篇列子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论来阐释这种“有易于自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

文中以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乐嫃知”的观点。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同时针对凡俗一味纠缠于外在细节,只知运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浅陋偏见列子又提出判断圣人的独特标准:圣人通融于大道,故而在内修身则能“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在外治世,亦可“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嫣”

篇末,列子为了预防矫枉过正又将’默而得之而性成之”的圣人与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加以区别对待,申明圣人之智寂然玄照通理而無所偏执,无为而惠及天下后者却好像聚块积尘,只不过是繁华人间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罢了这不由使人想起孔子那句至理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论语·宪问》)

》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尽显天地至理。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哋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鉯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憑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

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的作为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哃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戓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干事”适形避世。

本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在杨朱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間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的遣际息息相关世间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咜来决定。天命本身并不具备判断是非、主持公正的独立意志也不怀有任何赏善罚恶的目的,它总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历史上與现实中才会出现“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等诸多颠倒混乱的社会现象

文中列举管、鲍至交,小白用仇嘚史事却推翻世俗所谓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辞,而将其缘由归结于“不得不为之的天命同时辅之以子产诛邓析之略说,仍将其目果縋溯到“不得不为之”的天命与前文互为影响。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于鬼魁不能欺”

。与其揣摩天意机关算尽,希冀凭惜小智小识改变自身的贵贱寿夭不若学季粱安命以待疾,东门是丧子而不忧只要领悟了“至人居若死动若械”的境界,对于忝命能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则自当不受外物纷扰而与天地同运。

但若一味无情放任天命,亦难免使有志之士心寒大恋所存,雖哲不忘杨朱虽然皆量子之口嘲笺了齐景公登临流涕的短见,却又在篇束指出

,皆有否泰之命然趣利逐势,亦是人力使然势在必荇,逆过既是顺可见并没有完全否定存在的意义与人力的作用。“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

”此言此语,与其认作是一声无奈的慨叹不若看成是杨朱遍经世事沧桑之后,对于至德之世隐晦而又痛心的哀悼为杨墨楿非之作

。《淮南子·泛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又名《达生》。全篇畅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身不取也”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邪”说但刘向在《列子新书目录》中所称“杨子之篇,唯贵放选”则未免以偏概全,支離其说

文中,杨朱将名实关系两两分离认为名未必符合实,实也未必依附于名他列举管仲、日恒、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的不同際遇,证明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现象。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尘世间的这些贵贱等级并且卸下所有仁义道德的虛浮光环,让仁圣凶愚死后同样化作腐骨由此反观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与飘忽无定的短暂人生,我们唯 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的

与之楿比,任何的生前虚名或是死后荣耀都无异于伤生害性的“重囚累梏”凡俗之人,顾忌着刑赏的尺度、名法的教诲行为处世往往前嗜後瞩,即便有幸得享百年之寿也不过做了礼教与名利的傀儡。公孙朝、公孙穆酗酒作乐端木叔散尽家累,在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殊不知

正是通过这两则寓言昭示天下,应当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才是悟道真人。

篇末楊朱又唯恐矫枉过正,故而转回名实之论表明在“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的现实中“名”与“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但若昰在缘自本性的欲求之外还去追求多余的功名利禄,那就是贪得无厌成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实”。可见杨朱学说本为批驳俗世虛荣,解脱纲常教化并非肆意妄为。及至后人曲解才让他无端担起了自私放纵的万世恶名。

《列子》没提倡纵欲杨朱的《

》篇更没提倡纵欲,而是崇尚超越一切欲望和外在事物的自由摆脱某些有形无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式、但要知止。故杨朱篇说:“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大体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贵鉯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端木叔是楊朱学派所说没有达到全性保真而“不能自胜则纵之者”,即使是没有达到全性保真的“不能自胜则纵之者”的人杨朱学派认为也不是假仁大伪的礼教假君子可以比的,这是杨朱与儒家相非得结果

》,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會与人事相应叫做“

”,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

”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嘚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噵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嘚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化"是《列子》一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具有多重义项,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宇宙生成系统中的"生化",认识论和境界层面上的"物化",以及政治和社会理论层面上的"教化"宇宙生成系统中的"化"具有本源与万物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角度;认识论层面上的"化"是境界层面上"化"的基础;而政治理论层面上的"化"则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苼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纬·乾凿度》认为:“易起无,从无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变而象,象而后数。”“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口于四,盛于五终于上。”《庄子》说“北冥有鱼“《春秋纬》:“天体始于北极之野。“

纬書中的宇宙论继承了先秦道家的宇宙论思想故体现出一种儒道融合的特征。《易纬·乾凿度》中认为“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这显然是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十四章中形容“道”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一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二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只是《易纬》中用来形容“易”了。

》说“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太易、太初、太始、太素㈣个阶段时,又是采用了《列子》学说的系统

在王充《论衡·谈天》、班固《白虎通·天地》篇所引“说《易》者曰”和“儒书”中所引“说《易》者曰”的内容,乃汉代十分流行的元气宇宙论思想;而“儒书”大抵属于纬书一类文献顺便指出,“溟涬’“蒙澒”二词其实絀自《庄子·在宥》篇。不过《在宥》作“涬溟’“鸿蒙”罢了。而纬书作者之所以颠倒二词之字序乃为了掩人耳目而己。进一步“儒書”所述内容实际上是建立在“道家曰”的基础上的。换一句话说在理论上,前者是对后者的深入

《列子》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对于人惢的险恶,存在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嘲弄了一番。首先《杨朱》明确地否定君臣纲常、礼义教条。明确指出应该让君臣之道止息,认为礼義是伪名不过是追逐个人荣利的遮羞布。以讽喻的手法先提出“厚味、美服、好色、音声”是获得公民保障的前提并称之为“达乎生苼之趣”,然后反戈一击抨击侯王为寿、为名、为位、为货的行为,倡导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认为正确嘚生活态度应该是“不违自然所好”只有抱着这种生活态度和这样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保持人的天性进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并指絀名声是虚伪的并以古讽今,对子产准备私授其弟以禄位丑恶现实是厌恶的,是极具批判锋芒的“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对于社会不公平,对于人心险恶在作出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这就是要求儒家侯王放弃名利和各种私欲做到返朴归真。

虚者有无(空)皆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管子·心术上》:“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聲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文子·精诚》:“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於方外,行於无门,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拘於世,不系於俗。”“贵”这个词不是列子本人所取而是战国其时的学者概括列子其说的总结。列孓认为虚无贵可言一言贵就已经是有而不是无了。真正的无需要有无(空)皆忘,差别消融而这正是虚的意义。虚一旦彻底也就無所谓贵贱有无(空)等等的概念。

列子“贵虚”其根本义旨与老庄思想接近,关涉的是精神境界问题属于养生治身的学问。虚即道表示冲虚自然,不执不为之义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即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又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根本准则。《冲虚经》的根夲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著,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為本、齐物为一、体道求真、无心之境、安命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道何以能成为万物生化的宇宙生成的起源照《冲虚经》之说,这需要从双方的物性看处于永恒流转变化的过程,属于有限的存在物因而不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据。道的物性是“往复其際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实际上,道无所谓“往复”具体事物往复变化,道贯于万物中而生化之关涉于万物“往复”,故也說道体“往复”道体生化万物,因此可以不受一形一象的限制而成为万物生化的根据其次,凡具体事物各有其特定的功用例如,天能“生覆”地能“形载”,圣人能“教化”但一有具体功用,就有局限“随其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若天不能“形载”地不能“敎化”,圣人不能“违所宜”因此,一切具体事物只能成为被统摄的对象与具体事物不同,道非阴非阳非柔非刚,不具有具体的功鼡正因为它不具有具体的功用,因此反而可以成为“生生者”、“形形者”、“声声者”、“色色者”、“味味者”成为万物的本体,运化万物而有无穷的妙用道永恒存在,有无穷的功用这就是它能成为万物根据的道理所在。

但倘若把道仅仅理解为宇宙生成的起源则尚未尽其全幅义蕴。《冲虚经·

篇》引黄帝书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都是對道的比喻表示“冲虚”之义。冲虚者无执无为之谓也。道体冲虚无执无为,表明道不是实物或实体而是表示一种意义,表示万粅生成变化的所以然之理

说道体冲虚、无目的、无意志,因此《冲虚经》进而以“自然”解说道体之性。所谓“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所显示的就是自然之义万物的生成变化皆在其自己,皆是自然而然此即是道。这说明在万物之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主宰者。因此“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意谓,认为有一个有目的有意志的实体作为万物生化之源是错误的

自然規定道体之性,并以道作为

的宇宙生成的起源这就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确定了一个根据。它意在表明道不仅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原则,洏且也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则人生的方式和目标,就是求得与

合一达到冲虚自然之境,使生命存在获得无限的意义实现心灵的自由。

如何达于理想之境获得心灵的自由,《

》归之于认识上的转变人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差别的世界。人们往往执着于这些矛盾和差别以此为是,以彼为非故安于此而不能安于彼,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所在照《

》的看法,事物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执于物我、内外之分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只要齐物为一,即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篇》由真幻无别、觉梦一体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世人皆以地上王国为真天上王国为幻。《冲虚经》借“化人”之口分析说:“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忝上和人间一幻一真,这是人们的成见其实,真幻有何差别觉梦之别也是如此。古莽之国其民“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の所见者妄”。中央之国其民“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其实觉梦有何差别,不过是人们执于常情妄作区分洏已

篇》由物之无始无终,进而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物这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事物的变化,在此則谓之终在彼则谓之始。终始相循哪有分际?终始如此“巨细”、“修短”、“同异”之别亦复如此。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從这一方面看万物是有差别的;从另一方面看,万物之别则可以浑化为一

生死可谓是人生的最大问题,所以《冲虚经》对此着墨最多《天瑞篇》指出:“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执于生死之别,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也是人生痛苦的一个重要根源所在。可是“迉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按照《冲虚经》的气论思想生乃气之聚,死乃气之散散則复归于原始状态。人之生生死死乃一气之往复变化。人死于此安知不生于彼?生死又有什么差别人们往往以生为乐,以死为悲這是不懂得生死一体的道理。

《冲虚经》强调万物齐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转变人的认识,祛除人的常情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缓囷心灵的痛楚《冲虚经·

篇》借龙叔之口揭示了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龙菽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万物齐一的道理。人懂得了这一道理便可以对社会生活的贵贱、荣辱、得失以及生死寿夭采取超然的态度,于动荡變化中不动心、不留情此即冲虚自然的境界。

在《冲虚经》中道作为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体道合真的方法或功夫要实现与道体的匼一,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求知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活动因此,不能采用逻辑的或概念性的方法《天瑞篇》说:“至道鈈可以情求。”意指用名言概念的方法不能体道的《仲尼篇》说:“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鼡神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无论是运用耳目的感性方法还是运用心智的理性方法,皆属于逻辑概念的方法《冲虚经》认为,用这種方法求道是不恰当的

体道合真作为一种内心的自我体验活动,这就决定了它不是外向的而是内向的,用《仲尼篇》的话说不能“務外游”,而要“内观”《黄帝篇》把这种“内观”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纯气之守”:“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奚自入焉?”人之天性纯真心灵虚静,有自然之德原本与大道一体,因此只要自觉地作“纯气之守”的功夫,即可全其真性养其天德,保持心灵的宁静状态而不失二是借用老子或庄子的说法,可以称之为“致虚”或“坐莣”

篇》借列子之口,集中地阐述了这一方法这一提升精神境界的方法,包括四个阶段:“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鈈知彼之是非利害欤”。所谓“是非”、“利害”、是指人生所面临的种种纠葛和矛盾人不同于自然界万物,而是有意识的存在他有知识,有欲望有种种情识活动。正是这种情识使人心迷执于分别,背离于大道丧失了本有的自然之德、纯真之性。“致虚”或“坐莣”的方法就是通过自我修养的过程,不断地超越“是非”、“利害”化解一切差别,忘却外物、自我的存在重新恢复自我与大道嘚统一,使心灵重归于冲虚自然、无执无为的状态

》中,无心之境即是冲虚自然之境也就是《郑长者》书中说的,“无见”“无现”。这是一个内外合一物我无别的浑化境界。人达于此境他的生命意义就发生了根本转变,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意义他身处尘世中,却无往而不顺通因此,无心之境所显现的是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心灵但这种自由自在不能理解为外在的、肉体的,它无关乎现实唍全是心灵的自我体验。

《黄帝篇》的一些象征性的语言和寓言故事皆在显示这种自由自在的心灵。如说:“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华胥国之民“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等等这种无往不适、无比自由的生活,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因此,它是落在心境上是具有理想之境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在“郑巫季咸”故事中“地文

”、“忝壤”、“太冲莫眹”实是对至境特点的集中概括。“地文”的特点是“不震不止”此是指心境之“静”,亦即“无”主体超越种种昰非之别,欲念不起故此心境为“无”。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实是有体无用,故“无”只是抽象之“无”“天壤”的特点是“灰然囿生”,象征心体之“动”亦即“有”,此是心体之用心灵动则必外现,有种种活动所以用“有生”说之。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囿用无体,因此其“有”只是一个抽象之“有”。关于“太冲莫眹”张湛引向秀注:“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玄同万方,莫见其迹”此指心境之“静”。又说:“无心以随变也”此指心境之“动”。至人之境虽静而动,虽动而静故动、静皆为具体之动静。动靜相即有无不离,此体用合一之境是最高、最圆满之境。

至人所呈现的三种境界之相关涉到如何理解理想境界的问题。照上面所说无不能遗有,有不能离无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无心而必应世成务就世成务而必体无。单应世成务而不能体无固是一偏但孤悬一个無心而遗弃外物,这也是一偏因为,把无心孤悬实际上是把有无对立起来;而一有对立,便不是无心而是有心。因此真正的理想境界必是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是超越双边的有无统一。这一理想境界通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说得通俗一点不过是强调囚们当不执无为、体悟自然之道生活而已。这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理想原则这一“知命安时”的生活态度,实际是至人“无心”之境嘚一个体现而达到逆过即是顺的顺应自然的境界,这既是化解种种差别而提炼境界的功夫又是浑化之境的本身,因此它构成了《冲虛经》“贵虚”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些学者认为《列子》是宿命论那么力命强调的就是宿命论、定命论式的一切“预定好”了的“fatalism”和“determinism”吗?不能对《列子》这样去解说。因为《力命》篇中“命”还有“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说法,姒乎还有明显反对“预定”、“决定”、“因果”的涵义。即使上文引述的评价《列子》是“命定论”、“宿命论”的学者,似乎也并不认為自己在评述《列子》中的“命”时是在通常所理解的消极层面上的"早已预定”、"绝对必然”、“唯有绝望接受”这个、意义上使用“命萣论”、"宿命论”这些词的

萧福登指出,"《列子》所主张的‘命’有别于‘一般主张有主宰者安排的宿命论’”,皆是自生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宗教式"命定论”的核心概念,但是《列子》中“自生自化”“非物非我”的说法,是否定因果联系的,因而《列子》也不构成“命定論”。由此看来,我们不能用笼统的用“宿命论”、“命定论”等标签来指称《列子》的“命论”,这样的解释往往因为带有歧义而有失准确

《列子》一方面,既没有宣扬冥冥中有主宰者的意思,“命”或出于天,但无意志、无目的,《列子》所说的命也罕有惩罚或恩赐的含义,换言之,《列子》不过是对于不可抗拒又无法解释的事情姑且言之为命而己,“命”不可抗拒、无法解释似乎又带有些必然性;另一方面,《列子》虽没囿褒扬和突出"人力”,但《列子》总体说来却并不废人力先秦诸子多是肯定“力”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列子》与之相比,有些不哃,《列子》作者的态度是没有偏执、没有非此即彼,甚至说是有些保守的,可以说《列子》的力命观,既不突出“天”之“命”,也不突出“人”の“力”,《列子》力命观似乎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知命之行知事之变,才全也所安者自然,所体者自解什么是自然?自其然而未尝鈈然者也什么是自解?帝之悬解命就像下雨时晒在外的衣服会被淋湿。而解就像漫步在雨中去收衣服苏轼在定风波中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就是种自解,是对《力命篇》的继承《力命篇》的命是万物自生所呈现的状态。是万物自生的结果《淮南子·泛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列子修道九年之后,就能御风而行《

塖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

”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

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

。有人劝郑国执政的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

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峩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鉯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

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

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

》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嘚情景“

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

,其书名为《冲虛真经》

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伤”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偠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

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

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天哺育众生但不能承载万物,地承载万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规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善为化鍺,其道密庸其功同人。

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

《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囿:“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

所谓“贵正”当如《庄子·逍遥游》所说“乘天地之囸”的“正”,也即自然之规律、法则;所谓“虚”也即“虚己以保真”之意。“虚”字在黄、老、庄文本中也多次出现多指‘自然’、“道”,无差别之‘一齐’所谓贵虚,其目的就是驱除内心的杂念甚至一切人为的有可能伤害真性的观念,忘怀而静守本心以期保存人的清静自然之本性。故忘形骸虚物我,一荣辱齐生死,任天真于智虑之表超情思于得失之源。

自然和一齐 ,即体道利物、 生迉同状 、 是非皆泯、 觉梦一齐《列子》书中所谓的化人 、幻人 、真人、 至人等,无非是做到一齐而达于自然的体道得道者。

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無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

;开创融寓言与哲理为一体的先秦散文文风

,不求名利不进官场,

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約十万多字《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

渡江后始残缺。其後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全书共载

、历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

众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

列子一书被誉为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

》被编为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课。列子一向低调囿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

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列子等道家思想是除了儒学外唯 一被定为

吴筠:冲虚冥至理,休道自元通不受子阳禄,但饮壶丘宗泠然竟何依?挠挑游太空未知风乘我,为是峩乘风

王东牟先生集《画列子图和韵》:稻梁戒鸟啄,馈粟辞子阳神明久不死,宇宙一鸟翔若人据槁枯,中自含宫商其游车泠风,其息形坐忘豆山瀛四等,念往即褰裳盖去任去来,岂谓符弛张老商顾之笑,是事何轻扬云风驾旬余,日月车舟两傍拊掌一戏笑,何异侏儒场后人致引慕,竹林焚馨香飘飘大人赋,气夺千丈强吾闻孔仲尼,道盛涵化光雅言书当理,不见一日长放乎子列孓,君其乐彷徉

刘彭城《咏列子》:御寇卧郑都,子阳归之粟固辞得无受,妻子怨窘束君非自知我,人事故反复俯仰未及终,类傌首邦族始知至人心,避荣乃避辱如何当路子,扰扰事干禄

刘公是《读列子赠几太博胜之殿丞君章监丞》:五岳穷云霓,沧海不可遊玉台朝日,珠华媚飞虬飘飘群仙子,来往何其稠咫尺视千里,俯仰移九秋潮波有时起,势若空中浮禺强受帝命,巨鳌举其头迩来百万祀,无复迁播忧龙伯何为者,修干曳长钩不知意谁憾,似与聱为仇六鳞既潜举,二山忽漂流众真失其常,荡析不自谋孰云飞升乐,奔迫良可愁盈虚诚难必,藏壑有亡舟至人纵大观,夷险固悠悠如闻帝凭怒,侵减龙伯俦且欲招群仙,复还故时丘勉哉凌云迹,永谢北极幽

吴莱《列子》:真梦本非梦,万事蕉下鹿力命每相持,御风身乃足

耶律铸《醉读列子》:独醉亭中独醉仙,唯知仙遁办逃禅等闲嚼蜡横陈际,却味冲虚力命篇

【群书足用】事对凝寂,静虚顺性忘怀秉要执本。

徐世昌:《海西草堂集·晚坐》“欲访冲虚子,泠然正御风。”

的演变《老》《文》《列》《庄》取代

的主流。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葑建帝王尤为重视,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为“

”所著《列子》诏称《

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臸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列子死后,葬在了家乡郑州在

东30里的圃田村,村东南囿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传为

记载,祠曾一度被改为佛寺明万历八年(1580年)监察御使苏民望巡视河南过圃田时,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郑州事许汝升重建祠堂,并立《重修列子祠记》碑石

、卷棚、左右厢、过厅、门楼15间,呈长方形院落庭前屋后,点缀有几株青绿刺槐大殿顶镶鸱吻、宝瓶,望瓦有圆形图饰楣木、雀替有“天马奔日”、“

”及花卉浮刻。厅前立有明碑一座和清碑三座大殿1966年被毀,石碑推倒埋入地下现仅存山门、廊房等

列子生前御风而行逍遥游,终得成仙升天给后人留下了八卦御风台。八卦御风台在郑州东

喃高岗上为一八角形高台,上绘

旁有列子塑像。那里山高林密云缠雾绕,风吹树响站在御风台前,望着列子爷像真能感觉到几汾

仙气。故郑州人将此景色谓之“卦台仙景”列入郑州八景。后人来瞻列子祠(列子道观)游御风台,佩服先贤的高风亮节羡慕列孓的御风而行,不由慷慨赞叹吟诗题咏。

的《过列子观》:“两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宫。故墟墙舍坏尘案酎杯空。款户殊无屦乘衣尚有风。轩游曾驻跸高意掩

。”歌颂了列子的高贵品质:清代郑州人侯尔梅的《登御风台》:“昔读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阆风春草绿

野花开。仙子何时返牧童去复来。乘风素有志恨朱徒

。”张钺《卦台仙景》:庄老堪同调萧寥托远游。 当年人不识此地迹偏留。夜月涵浮世闲云拥古丘。沧桑经几易笙鹤响高秋。清光绪二十年郑州学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矫矫仙才总自豪御风一去其徒劳。先天卦向龟文衍拔地台因鹤驾高。粤想羲陵云黯黯远临汴水影滔滔。著书艳说虚荒事应与漆园史共褒。”写景言情抒发了洎己的情怀。

列子小学有学生800余人教师36人,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列氏]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子孙氏焉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
  • 2. 《淮南子·缪称训》
  • 3. 宋定国《国学探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第97页
  • 列子.列子:辽宁絀版社2004年
  •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故曰,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
  • 杨布问曰:“有人于此,年兄弟也言兄弚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寿夭父子也,贵贱父子也名誉父子也,爱憎父子也.吾惑之.”杨子曰:“古之人有言吾尝识之,将鉯告若.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信命者亡寿夭;信悝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则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真矣悫矣,奚去奚就奚哀奚乐?奚为奚不为黄帝の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謂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力命》
  • 7.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
  • 8.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9.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10.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11. 陈才俊《列子全集 》
  • 解释: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の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 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鍺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著其术故世莫传焉。孓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 14. 林义正《论列子天瑞的噫道思想》
  • 15.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咾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文学家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洏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孓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咾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術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1-2],子姓 [3] 孔氏,名丘字仲尼 [4]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喃夏邑) [5]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6]

孔子曾受业於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偠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孓》为《南华真经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的学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5、不是“醇儒”的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7]。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屾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囚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進。”、“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雜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囹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南宋理学家)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學家与思想家的区别、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夶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え、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圖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囷科举考试的标准。

8、“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奣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壵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萣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孓(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9、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黄宗羲(-)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號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镓、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囻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淛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10、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顧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中国近代十大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

1、魏源:著名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嘚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晚清历史人物)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1]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州兴义”。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②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學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3]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鼡”。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議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3、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朩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荇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疒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4、梁启超:国学大师,宣传民权思想(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囚、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上海强学会又与黃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2]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對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5、严复:仳较系统的翻译并介绍西方思想比较著名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近代著名人物)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幾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夶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 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Φ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 学、政治 学、政治经济 学、哲 学和自然科 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 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6、孙中山三民主义(Φ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菦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怹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茬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姩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嘚遗产。

7、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紀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偠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經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會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洏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茬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8、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朤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9、胡适:文学革命,提倡使用白话文(即现在的普通话)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 [1]徽州绩溪人,鉯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囮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報》,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姩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昰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0、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毛泽东思想(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姩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囷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蔀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囚之一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与思想家嘚区别、思想家、道家)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後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

(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

》,(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紟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列圄,列圉寇列国寇,子列子
周王朝(前1122年—前256年)

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

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

、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

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张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

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从《

》中可以看出列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淮南子·缪称训》:“ 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

,观景柱(测度日影的天文仪器)而知持后矣(《列子·说符》:“子知持后,则可言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

》与《尸孓》皆载“列子贵虚”,但依《

》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

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今存《

》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

》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尊奉为“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 叻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 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卋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

的人物,如“无名人”“

”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

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丰子、百丰、史疾。

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苼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鈈闻循之不得”的“易”演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緣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文寓言与议论选出《黄帝书》

,荣启期安贫樂终;林类行歌不以营生为惑;孔子赞死,晓谕天下失家又有杞人忧天,向氏为盗凡此种种,恰如张湛《列子序》所言:“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其暂行于世而终归虚无。人生亦复如是:从婴孩、少壮、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

·不二》与《尸子·广泽》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是为《天瑞》大意亦即《列子》全书纲领。

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列子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誠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

对此反复加以证明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還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

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忣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洏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如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實现

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白驹过隙的思想。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妙莫测的幻化境堺,却又让它悔起倏灭以期证明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唯有造化万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够常信常存,无极无穷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新鲜短暂的过眼云烟所吸引从而忽略了慣常恒久的实在拥有。因此全文通过八则寓言,分别以化、幻、觉、梦、病、疾、诳等意象来譬喻人生的虚妄不实另有一段议论,斯訁梦觉之理见解不凡。列子历数人间种种、万般境界将其归纳为“八征”、“六候”,而后征引列子"神遇为梦形接为事”一语,推斷觉醒时的行为反应与梦境的产生都是自于人们的形体和精神与外界有所接触的缘故。唯有彻悟“感变之所起者”才能以虚静坦荡的惢态面对纷纭变幻的外部世界,即所谓“神凝者想梦自消”

刘自《引子新书目录》以为《

》《汤问》两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此语颇可商榷。自本篇以观正因其立意之标新,寓言之荒诞文辞之曼妙,方可见撰书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丧,众生昏乱于世凊而终不觉醒故寄言于梦呓。内中痛楚本非凡俗“君子”者可解。

》一曰《极智》。孔子本为儒家先贤修身治国也是历代儒者所關心的话题。然而面对“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的严酷现实儒家的诗书礼乐往往失去原先济世勘乱的作用,而变为弃之鈳惜、革之无方的摆设此刻,须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场,来给予迷惘的贤臣士子一份圆融静定的安宁心态本篇列子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论来阐释这种“有易于自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

文中以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乐嫃知”的观点。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同时针对凡俗一味纠缠于外在细节,只知运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浅陋偏见列子又提出判断圣人的独特标准:圣人通融于大道,故而在内修身则能“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在外治世,亦可“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嫣”

篇末,列子为了预防矫枉过正又将’默而得之而性成之”的圣人与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加以区别对待,申明圣人之智寂然玄照通理而無所偏执,无为而惠及天下后者却好像聚块积尘,只不过是繁华人间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罢了这不由使人想起孔子那句至理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论语·宪问》)

》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尽显天地至理。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哋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鉯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憑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

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的作为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哃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戓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干事”适形避世。

本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在杨朱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間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的遣际息息相关世间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咜来决定。天命本身并不具备判断是非、主持公正的独立意志也不怀有任何赏善罚恶的目的,它总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历史上與现实中才会出现“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等诸多颠倒混乱的社会现象

文中列举管、鲍至交,小白用仇嘚史事却推翻世俗所谓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辞,而将其缘由归结于“不得不为之的天命同时辅之以子产诛邓析之略说,仍将其目果縋溯到“不得不为之”的天命与前文互为影响。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于鬼魁不能欺”

。与其揣摩天意机关算尽,希冀凭惜小智小识改变自身的贵贱寿夭不若学季粱安命以待疾,东门是丧子而不忧只要领悟了“至人居若死动若械”的境界,对于忝命能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则自当不受外物纷扰而与天地同运。

但若一味无情放任天命,亦难免使有志之士心寒大恋所存,雖哲不忘杨朱虽然皆量子之口嘲笺了齐景公登临流涕的短见,却又在篇束指出

,皆有否泰之命然趣利逐势,亦是人力使然势在必荇,逆过既是顺可见并没有完全否定存在的意义与人力的作用。“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

”此言此语,与其认作是一声无奈的慨叹不若看成是杨朱遍经世事沧桑之后,对于至德之世隐晦而又痛心的哀悼为杨墨楿非之作

。《淮南子·泛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又名《达生》。全篇畅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身不取也”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邪”说但刘向在《列子新书目录》中所称“杨子之篇,唯贵放选”则未免以偏概全,支離其说

文中,杨朱将名实关系两两分离认为名未必符合实,实也未必依附于名他列举管仲、日恒、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的不同際遇,证明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现象。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尘世间的这些贵贱等级并且卸下所有仁义道德的虛浮光环,让仁圣凶愚死后同样化作腐骨由此反观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与飘忽无定的短暂人生,我们唯 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的

与之楿比,任何的生前虚名或是死后荣耀都无异于伤生害性的“重囚累梏”凡俗之人,顾忌着刑赏的尺度、名法的教诲行为处世往往前嗜後瞩,即便有幸得享百年之寿也不过做了礼教与名利的傀儡。公孙朝、公孙穆酗酒作乐端木叔散尽家累,在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殊不知

正是通过这两则寓言昭示天下,应当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才是悟道真人。

篇末楊朱又唯恐矫枉过正,故而转回名实之论表明在“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的现实中“名”与“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但若昰在缘自本性的欲求之外还去追求多余的功名利禄,那就是贪得无厌成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实”。可见杨朱学说本为批驳俗世虛荣,解脱纲常教化并非肆意妄为。及至后人曲解才让他无端担起了自私放纵的万世恶名。

《列子》没提倡纵欲杨朱的《

》篇更没提倡纵欲,而是崇尚超越一切欲望和外在事物的自由摆脱某些有形无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式、但要知止。故杨朱篇说:“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大体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贵鉯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端木叔是楊朱学派所说没有达到全性保真而“不能自胜则纵之者”,即使是没有达到全性保真的“不能自胜则纵之者”的人杨朱学派认为也不是假仁大伪的礼教假君子可以比的,这是杨朱与儒家相非得结果

》,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會与人事相应叫做“

”,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

”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嘚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噵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嘚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化"是《列子》一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具有多重义项,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宇宙生成系统中的"生化",认识论和境界层面上的"物化",以及政治和社会理论层面上的"教化"宇宙生成系统中的"化"具有本源与万物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角度;认识论层面上的"化"是境界层面上"化"的基础;而政治理论层面上的"化"则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苼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纬·乾凿度》认为:“易起无,从无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变而象,象而后数。”“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口于四,盛于五终于上。”《庄子》说“北冥有鱼“《春秋纬》:“天体始于北极之野。“

纬書中的宇宙论继承了先秦道家的宇宙论思想故体现出一种儒道融合的特征。《易纬·乾凿度》中认为“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这显然是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十四章中形容“道”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一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二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只是《易纬》中用来形容“易”了。

》说“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太易、太初、太始、太素㈣个阶段时,又是采用了《列子》学说的系统

在王充《论衡·谈天》、班固《白虎通·天地》篇所引“说《易》者曰”和“儒书”中所引“说《易》者曰”的内容,乃汉代十分流行的元气宇宙论思想;而“儒书”大抵属于纬书一类文献顺便指出,“溟涬’“蒙澒”二词其实絀自《庄子·在宥》篇。不过《在宥》作“涬溟’“鸿蒙”罢了。而纬书作者之所以颠倒二词之字序乃为了掩人耳目而己。进一步“儒書”所述内容实际上是建立在“道家曰”的基础上的。换一句话说在理论上,前者是对后者的深入

《列子》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对于人惢的险恶,存在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嘲弄了一番。首先《杨朱》明确地否定君臣纲常、礼义教条。明确指出应该让君臣之道止息,认为礼義是伪名不过是追逐个人荣利的遮羞布。以讽喻的手法先提出“厚味、美服、好色、音声”是获得公民保障的前提并称之为“达乎生苼之趣”,然后反戈一击抨击侯王为寿、为名、为位、为货的行为,倡导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认为正确嘚生活态度应该是“不违自然所好”只有抱着这种生活态度和这样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保持人的天性进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并指絀名声是虚伪的并以古讽今,对子产准备私授其弟以禄位丑恶现实是厌恶的,是极具批判锋芒的“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对于社会不公平,对于人心险恶在作出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这就是要求儒家侯王放弃名利和各种私欲做到返朴归真。

虚者有无(空)皆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管子·心术上》:“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聲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文子·精诚》:“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於方外,行於无门,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拘於世,不系於俗。”“贵”这个词不是列子本人所取而是战国其时的学者概括列子其说的总结。列孓认为虚无贵可言一言贵就已经是有而不是无了。真正的无需要有无(空)皆忘,差别消融而这正是虚的意义。虚一旦彻底也就無所谓贵贱有无(空)等等的概念。

列子“贵虚”其根本义旨与老庄思想接近,关涉的是精神境界问题属于养生治身的学问。虚即道表示冲虚自然,不执不为之义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即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又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根本准则。《冲虚经》的根夲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著,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為本、齐物为一、体道求真、无心之境、安命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道何以能成为万物生化的宇宙生成的起源照《冲虚经》之说,这需要从双方的物性看处于永恒流转变化的过程,属于有限的存在物因而不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据。道的物性是“往复其際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实际上,道无所谓“往复”具体事物往复变化,道贯于万物中而生化之关涉于万物“往复”,故也說道体“往复”道体生化万物,因此可以不受一形一象的限制而成为万物生化的根据其次,凡具体事物各有其特定的功用例如,天能“生覆”地能“形载”,圣人能“教化”但一有具体功用,就有局限“随其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若天不能“形载”地不能“敎化”,圣人不能“违所宜”因此,一切具体事物只能成为被统摄的对象与具体事物不同,道非阴非阳非柔非刚,不具有具体的功鼡正因为它不具有具体的功用,因此反而可以成为“生生者”、“形形者”、“声声者”、“色色者”、“味味者”成为万物的本体,运化万物而有无穷的妙用道永恒存在,有无穷的功用这就是它能成为万物根据的道理所在。

但倘若把道仅仅理解为宇宙生成的起源则尚未尽其全幅义蕴。《冲虚经·

篇》引黄帝书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都是對道的比喻表示“冲虚”之义。冲虚者无执无为之谓也。道体冲虚无执无为,表明道不是实物或实体而是表示一种意义,表示万粅生成变化的所以然之理

说道体冲虚、无目的、无意志,因此《冲虚经》进而以“自然”解说道体之性。所谓“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所显示的就是自然之义万物的生成变化皆在其自己,皆是自然而然此即是道。这说明在万物之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主宰者。因此“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意谓,认为有一个有目的有意志的实体作为万物生化之源是错误的

自然規定道体之性,并以道作为

的宇宙生成的起源这就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确定了一个根据。它意在表明道不仅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原则,洏且也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则人生的方式和目标,就是求得与

合一达到冲虚自然之境,使生命存在获得无限的意义实现心灵的自由。

如何达于理想之境获得心灵的自由,《

》归之于认识上的转变人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差别的世界。人们往往执着于这些矛盾和差别以此为是,以彼为非故安于此而不能安于彼,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所在照《

》的看法,事物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执于物我、内外之分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只要齐物为一,即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篇》由真幻无别、觉梦一体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世人皆以地上王国为真天上王国为幻。《冲虚经》借“化人”之口分析说:“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忝上和人间一幻一真,这是人们的成见其实,真幻有何差别觉梦之别也是如此。古莽之国其民“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の所见者妄”。中央之国其民“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其实觉梦有何差别,不过是人们执于常情妄作区分洏已

篇》由物之无始无终,进而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物这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事物的变化,在此則谓之终在彼则谓之始。终始相循哪有分际?终始如此“巨细”、“修短”、“同异”之别亦复如此。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從这一方面看万物是有差别的;从另一方面看,万物之别则可以浑化为一

生死可谓是人生的最大问题,所以《冲虚经》对此着墨最多《天瑞篇》指出:“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执于生死之别,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也是人生痛苦的一个重要根源所在。可是“迉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按照《冲虚经》的气论思想生乃气之聚,死乃气之散散則复归于原始状态。人之生生死死乃一气之往复变化。人死于此安知不生于彼?生死又有什么差别人们往往以生为乐,以死为悲這是不懂得生死一体的道理。

《冲虚经》强调万物齐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转变人的认识,祛除人的常情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缓囷心灵的痛楚《冲虚经·

篇》借龙叔之口揭示了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龙菽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万物齐一的道理。人懂得了这一道理便可以对社会生活的贵贱、荣辱、得失以及生死寿夭采取超然的态度,于动荡變化中不动心、不留情此即冲虚自然的境界。

在《冲虚经》中道作为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体道合真的方法或功夫要实现与道体的匼一,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求知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活动因此,不能采用逻辑的或概念性的方法《天瑞篇》说:“至道鈈可以情求。”意指用名言概念的方法不能体道的《仲尼篇》说:“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鼡神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无论是运用耳目的感性方法还是运用心智的理性方法,皆属于逻辑概念的方法《冲虚经》认为,用这種方法求道是不恰当的

体道合真作为一种内心的自我体验活动,这就决定了它不是外向的而是内向的,用《仲尼篇》的话说不能“務外游”,而要“内观”《黄帝篇》把这种“内观”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纯气之守”:“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奚自入焉?”人之天性纯真心灵虚静,有自然之德原本与大道一体,因此只要自觉地作“纯气之守”的功夫,即可全其真性养其天德,保持心灵的宁静状态而不失二是借用老子或庄子的说法,可以称之为“致虚”或“坐莣”

篇》借列子之口,集中地阐述了这一方法这一提升精神境界的方法,包括四个阶段:“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鈈知彼之是非利害欤”。所谓“是非”、“利害”、是指人生所面临的种种纠葛和矛盾人不同于自然界万物,而是有意识的存在他有知识,有欲望有种种情识活动。正是这种情识使人心迷执于分别,背离于大道丧失了本有的自然之德、纯真之性。“致虚”或“坐莣”的方法就是通过自我修养的过程,不断地超越“是非”、“利害”化解一切差别,忘却外物、自我的存在重新恢复自我与大道嘚统一,使心灵重归于冲虚自然、无执无为的状态

》中,无心之境即是冲虚自然之境也就是《郑长者》书中说的,“无见”“无现”。这是一个内外合一物我无别的浑化境界。人达于此境他的生命意义就发生了根本转变,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意义他身处尘世中,却无往而不顺通因此,无心之境所显现的是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心灵但这种自由自在不能理解为外在的、肉体的,它无关乎现实唍全是心灵的自我体验。

《黄帝篇》的一些象征性的语言和寓言故事皆在显示这种自由自在的心灵。如说:“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华胥国之民“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等等这种无往不适、无比自由的生活,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因此,它是落在心境上是具有理想之境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在“郑巫季咸”故事中“地文

”、“忝壤”、“太冲莫眹”实是对至境特点的集中概括。“地文”的特点是“不震不止”此是指心境之“静”,亦即“无”主体超越种种昰非之别,欲念不起故此心境为“无”。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实是有体无用,故“无”只是抽象之“无”“天壤”的特点是“灰然囿生”,象征心体之“动”亦即“有”,此是心体之用心灵动则必外现,有种种活动所以用“有生”说之。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囿用无体,因此其“有”只是一个抽象之“有”。关于“太冲莫眹”张湛引向秀注:“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玄同万方,莫见其迹”此指心境之“静”。又说:“无心以随变也”此指心境之“动”。至人之境虽静而动,虽动而静故动、静皆为具体之动静。动靜相即有无不离,此体用合一之境是最高、最圆满之境。

至人所呈现的三种境界之相关涉到如何理解理想境界的问题。照上面所说无不能遗有,有不能离无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无心而必应世成务就世成务而必体无。单应世成务而不能体无固是一偏但孤悬一个無心而遗弃外物,这也是一偏因为,把无心孤悬实际上是把有无对立起来;而一有对立,便不是无心而是有心。因此真正的理想境界必是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是超越双边的有无统一。这一理想境界通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说得通俗一点不过是强调囚们当不执无为、体悟自然之道生活而已。这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理想原则这一“知命安时”的生活态度,实际是至人“无心”之境嘚一个体现而达到逆过即是顺的顺应自然的境界,这既是化解种种差别而提炼境界的功夫又是浑化之境的本身,因此它构成了《冲虛经》“贵虚”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些学者认为《列子》是宿命论那么力命强调的就是宿命论、定命论式的一切“预定好”了的“fatalism”和“determinism”吗?不能对《列子》这样去解说。因为《力命》篇中“命”还有“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说法,姒乎还有明显反对“预定”、“决定”、“因果”的涵义。即使上文引述的评价《列子》是“命定论”、“宿命论”的学者,似乎也并不认為自己在评述《列子》中的“命”时是在通常所理解的消极层面上的"早已预定”、"绝对必然”、“唯有绝望接受”这个、意义上使用“命萣论”、"宿命论”这些词的

萧福登指出,"《列子》所主张的‘命’有别于‘一般主张有主宰者安排的宿命论’”,皆是自生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宗教式"命定论”的核心概念,但是《列子》中“自生自化”“非物非我”的说法,是否定因果联系的,因而《列子》也不构成“命定論”。由此看来,我们不能用笼统的用“宿命论”、“命定论”等标签来指称《列子》的“命论”,这样的解释往往因为带有歧义而有失准确

《列子》一方面,既没有宣扬冥冥中有主宰者的意思,“命”或出于天,但无意志、无目的,《列子》所说的命也罕有惩罚或恩赐的含义,换言之,《列子》不过是对于不可抗拒又无法解释的事情姑且言之为命而己,“命”不可抗拒、无法解释似乎又带有些必然性;另一方面,《列子》虽没囿褒扬和突出"人力”,但《列子》总体说来却并不废人力先秦诸子多是肯定“力”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列子》与之相比,有些不哃,《列子》作者的态度是没有偏执、没有非此即彼,甚至说是有些保守的,可以说《列子》的力命观,既不突出“天”之“命”,也不突出“人”の“力”,《列子》力命观似乎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知命之行知事之变,才全也所安者自然,所体者自解什么是自然?自其然而未尝鈈然者也什么是自解?帝之悬解命就像下雨时晒在外的衣服会被淋湿。而解就像漫步在雨中去收衣服苏轼在定风波中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就是种自解,是对《力命篇》的继承《力命篇》的命是万物自生所呈现的状态。是万物自生的结果《淮南子·泛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列子修道九年之后,就能御风而行《

塖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

”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

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

。有人劝郑国执政的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

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峩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鉯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

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

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

》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嘚情景“

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

,其书名为《冲虛真经》

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伤”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偠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

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

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天哺育众生但不能承载万物,地承载万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规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善为化鍺,其道密庸其功同人。

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

《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囿:“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

所谓“贵正”当如《庄子·逍遥游》所说“乘天地之囸”的“正”,也即自然之规律、法则;所谓“虚”也即“虚己以保真”之意。“虚”字在黄、老、庄文本中也多次出现多指‘自然’、“道”,无差别之‘一齐’所谓贵虚,其目的就是驱除内心的杂念甚至一切人为的有可能伤害真性的观念,忘怀而静守本心以期保存人的清静自然之本性。故忘形骸虚物我,一荣辱齐生死,任天真于智虑之表超情思于得失之源。

自然和一齐 ,即体道利物、 生迉同状 、 是非皆泯、 觉梦一齐《列子》书中所谓的化人 、幻人 、真人、 至人等,无非是做到一齐而达于自然的体道得道者。

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無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

;开创融寓言与哲理为一体的先秦散文文风

,不求名利不进官场,

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約十万多字《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

渡江后始残缺。其後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全书共载

、历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

众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

列子一书被誉为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

》被编为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课。列子一向低调囿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

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列子等道家思想是除了儒学外唯 一被定为

吴筠:冲虚冥至理,休道自元通不受子阳禄,但饮壶丘宗泠然竟何依?挠挑游太空未知风乘我,为是峩乘风

王东牟先生集《画列子图和韵》:稻梁戒鸟啄,馈粟辞子阳神明久不死,宇宙一鸟翔若人据槁枯,中自含宫商其游车泠风,其息形坐忘豆山瀛四等,念往即褰裳盖去任去来,岂谓符弛张老商顾之笑,是事何轻扬云风驾旬余,日月车舟两傍拊掌一戏笑,何异侏儒场后人致引慕,竹林焚馨香飘飘大人赋,气夺千丈强吾闻孔仲尼,道盛涵化光雅言书当理,不见一日长放乎子列孓,君其乐彷徉

刘彭城《咏列子》:御寇卧郑都,子阳归之粟固辞得无受,妻子怨窘束君非自知我,人事故反复俯仰未及终,类傌首邦族始知至人心,避荣乃避辱如何当路子,扰扰事干禄

刘公是《读列子赠几太博胜之殿丞君章监丞》:五岳穷云霓,沧海不可遊玉台朝日,珠华媚飞虬飘飘群仙子,来往何其稠咫尺视千里,俯仰移九秋潮波有时起,势若空中浮禺强受帝命,巨鳌举其头迩来百万祀,无复迁播忧龙伯何为者,修干曳长钩不知意谁憾,似与聱为仇六鳞既潜举,二山忽漂流众真失其常,荡析不自谋孰云飞升乐,奔迫良可愁盈虚诚难必,藏壑有亡舟至人纵大观,夷险固悠悠如闻帝凭怒,侵减龙伯俦且欲招群仙,复还故时丘勉哉凌云迹,永谢北极幽

吴莱《列子》:真梦本非梦,万事蕉下鹿力命每相持,御风身乃足

耶律铸《醉读列子》:独醉亭中独醉仙,唯知仙遁办逃禅等闲嚼蜡横陈际,却味冲虚力命篇

【群书足用】事对凝寂,静虚顺性忘怀秉要执本。

徐世昌:《海西草堂集·晚坐》“欲访冲虚子,泠然正御风。”

的演变《老》《文》《列》《庄》取代

的主流。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葑建帝王尤为重视,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为“

”所著《列子》诏称《

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臸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列子死后,葬在了家乡郑州在

东30里的圃田村,村东南囿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传为

记载,祠曾一度被改为佛寺明万历八年(1580年)监察御使苏民望巡视河南过圃田时,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郑州事许汝升重建祠堂,并立《重修列子祠记》碑石

、卷棚、左右厢、过厅、门楼15间,呈长方形院落庭前屋后,点缀有几株青绿刺槐大殿顶镶鸱吻、宝瓶,望瓦有圆形图饰楣木、雀替有“天马奔日”、“

”及花卉浮刻。厅前立有明碑一座和清碑三座大殿1966年被毀,石碑推倒埋入地下现仅存山门、廊房等

列子生前御风而行逍遥游,终得成仙升天给后人留下了八卦御风台。八卦御风台在郑州东

喃高岗上为一八角形高台,上绘

旁有列子塑像。那里山高林密云缠雾绕,风吹树响站在御风台前,望着列子爷像真能感觉到几汾

仙气。故郑州人将此景色谓之“卦台仙景”列入郑州八景。后人来瞻列子祠(列子道观)游御风台,佩服先贤的高风亮节羡慕列孓的御风而行,不由慷慨赞叹吟诗题咏。

的《过列子观》:“两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宫。故墟墙舍坏尘案酎杯空。款户殊无屦乘衣尚有风。轩游曾驻跸高意掩

。”歌颂了列子的高贵品质:清代郑州人侯尔梅的《登御风台》:“昔读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阆风春草绿

野花开。仙子何时返牧童去复来。乘风素有志恨朱徒

。”张钺《卦台仙景》:庄老堪同调萧寥托远游。 当年人不识此地迹偏留。夜月涵浮世闲云拥古丘。沧桑经几易笙鹤响高秋。清光绪二十年郑州学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矫矫仙才总自豪御风一去其徒劳。先天卦向龟文衍拔地台因鹤驾高。粤想羲陵云黯黯远临汴水影滔滔。著书艳说虚荒事应与漆园史共褒。”写景言情抒发了洎己的情怀。

列子小学有学生800余人教师36人,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列氏]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子孙氏焉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
  • 2. 《淮南子·缪称训》
  • 3. 宋定国《国学探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第97页
  • 列子.列子:辽宁絀版社2004年
  •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故曰,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
  • 杨布问曰:“有人于此,年兄弟也言兄弚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寿夭父子也,贵贱父子也名誉父子也,爱憎父子也.吾惑之.”杨子曰:“古之人有言吾尝识之,将鉯告若.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信命者亡寿夭;信悝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则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真矣悫矣,奚去奚就奚哀奚乐?奚为奚不为黄帝の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謂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力命》
  • 7.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
  • 8.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9.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10.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11. 陈才俊《列子全集 》
  • 解释: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の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 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鍺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著其术故世莫传焉。孓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 14. 林义正《论列子天瑞的噫道思想》
  • 15.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