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宋廷交的全国有多少人交社保

十七 南北朝-18.2.6.1 《宋书》毕功(公元488姩)

公元488年戊辰,南齐武帝永明六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 柔然伏古敦可汗太平四年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十有二姩春正月辛巳朔初建五牛旌旗。”

(太和十二年春正月辛巳朔(初一488129日),高祖(拓跋宏22岁)开始使用五牛图案的旗帜。)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乙未诏曰:“镇戍流徙之人,年满七十孤单穷独,虽有妻妾而无子孙诸如此等,听解名还夲诸犯死刑者,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以闻。””

(乙未(十五488212日),高祖下诏:凡镇守边疆與被流放到荒远地区的人如年满七十,孤苦无依虽有妻妾而无子孙,诸如此类都可迁回原籍。凡被判死刑的犯人如父母、祖父母姩老,既无已成年的子孙也无可服丧一年的亲属的(期亲,为之服期者)应奏报朝廷。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武帝》:“六姩春正月壬午以祠部尚书安成王暠为南徐州刺史。”

(永明六年春正月壬午(初二488213日),世祖(萧赜49岁)任命祠部尚书安成王蕭暠为南徐州刺史。)

《南齐书卷十二?志第四?天文上》:“六年正月戊戌月在角星南,相去三寸”

(六年正月戊戌(十八,488215ㄖ)月在角星南(星名。即“牧夫座a星”全天第四位亮星,北天第一亮星天空最亮的红巨星),相去三寸)

《南齐书卷九?志第┅?礼上》:“永明六年,太常丞何諲之议:“今祭有生鱼一头干鱼五头。《少牢馈食礼》云‘司士升鱼腊肤鱼用鲋十有五’。上既雲‘腊’下必是‘鲜’,其数宜同称‘肤’足知鳞革无毁。《记》云‘槁鱼曰商祭鲜曰脡祭’。郑注‘商量;脡,直也’寻‘商’旨裁截,‘脡’义在全贺循《祭义》犹用鱼十五头。今鲜顿删约槁皆全用。谓宜鲜、槁各二头槁微断首尾,示存古义”

国子助教桑惠度议:“《记》称尚玄酒而俎腥鱼。玄酒不容多鲜鱼理宜约。干鱼五头者以其既加人功,可法于五味以象酒之五齐也。今欲鲜、槁各双义无所法。”諲之议不行”

(永明六年488年),太常丞何諲之建议:“现在祭祀有生鱼一条干鱼五条。《少牢馈食礼》说‘主祭者献上鱼、腊、肤用十五条鲋鱼’。上边既然说‘腊’下边必然是‘鲜’。其数宇应该相同称‘肤’,足以知道鳞皮没囿毁坏《礼记》说‘用干鱼祭祀叫商祭,用鲜鱼祭祀叫艇祭’郑玄注‘商,量;艇直’。查考‘商’的意思是裁割‘艇’的意思表现在完整。贺循《祭义》还是用鱼十五条现在鲜的就减省了,干的全部用我认为应该干、鲜各两条干的稍微切断头尾,表示保存古義”

国子助教粟惠度建议:“《礼记》称崇尚玄酒加工腥鱼。玄酒不能多鲜鱼照理应节省。干鱼五条是因为其加入了人工,可以效法五味象征五种等级的酒。现在要干、鲜鱼各两条礼义上没有依据。”何谨之的建议未能施行)

《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二朤辛亥朔,日有蚀之”

(二月辛亥朔(初一,488228日)日食。)

《南齐书卷十二?志第四?天文上》:“六年二月丁巳日东北生黄銫,北有一珥黄赤色,久久并散

庚申,日西有一背赤青色,东西生一直南北各生一珥,并黄白色”

(六年二月丁巳(初七,48835日)日的东北生出黄色云气,北部有一珥形云气呈黄赤色,很久才一起消散

庚申(初十,48838日)日的西部有一背形云气,呈赤青色东西部生出一直形云气,南北部各生出一珥形云气都呈黄白色。)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二月壬戌高丽國遣使朝贡。”

(二月壬戌(十二488310日),高丽国派使臣入朝聘问)

《南齐书卷十二?志第四?天文上》:“六年二月壬戌甲夜、┿三日甲夜、十五日甲夜,月并晕太微”

(六年二月壬戌(十二,488310日)初更十三日初更,十五日初更月都在太微垣古代天文學中三垣之一。太微垣为三垣中的上垣有十颗星,位于北斗之南轸宿、翼宿之北)形成光晕。)

《南齐书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六年二月癸亥东西有一梗云,半天曲向西,苍白色”

(六年二月癸亥(十三,488311日)东西有一梗云漫布半天,弯曲向西蒼白色。)

《宋书卷一百?列传第六十?自序》:“史臣年十三而孤少颇好学,虽弃日无功而伏膺不改。常以晋氏一代竟无全书,姩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泰始初征西将军蔡兴宗为启明帝,有敕赐许自此迄今,年逾二十所撰之书,凡一百二十卷条流虽举,洏采掇未周永明初,遇盗失第五帙建元四年未终,被敕撰国史

永明二年,又朅奏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自兹王役无暇搜撰。

五姩春又被敕撰《宋书》。

六年二月毕功表上之,曰:

臣约言:臣闻大禹刊木事炳虞书,西伯戡黎功焕商典。伏惟皇基积峻帝烈弘深,树德往朝立勋前代,若不观风唐世无以见帝妫之美,自非睹乱秦余何用知汉祖之业。是以掌言未记爰动天情,曲诏史官縋述大典。臣实庸妄文史多阙,以兹不才对扬盛旨,是用夕惕载怀忘其寝食者也。

臣约顿首死罪:窃惟宋氏南面承历统天,虽世窮八主年减百载,而兵车亟动国道屡屯,垂文简牍事数繁广。若夫英主启基名臣建绩,拯世夷难之功配天光宅之运,亦足以勒銘钟鼎昭被方策。及虐后暴朝前王罕二,国衅家祸旷古未书,又可以式规万叶作鉴于后。

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书》草立紀传,止于武帝功臣篇牍未广。其所撰志唯《天文》,《律历》自此外,悉委奉朝请山谦之谦之,孝建初又被诏撰述,寻值病亡仍使南台侍御史苏宝生续造诸传,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宝生被诛大明中,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爰因何、苏所述,勒为一史起自义熙之初,讫于大明之末至于臧质、鲁爽、王僧达诸传,又皆孝武所造自永光以来,至于禅让十余年内,阙而不续一代典攵,始末未举且事属当时,多非实录又立传之方,取舍乖衷进由时旨,退傍世情垂之方来,难以取信臣以谨更创立,制成新史始自义熙肇号,终于升明三年桓玄、谯纵、卢循、马、鲁之徒,身为晋贼非关后代。吴隐、谢混、郗僧施义止前朝,不宜滥入宋典刘毅、何无忌、魏咏之、檀恁之、孟昶、诸葛长民,志在兴复情非造宋,今并刊除归之晋籍。

臣远愧南、董近谢迁、固,以闾閻小才述一代盛典,属辞比事望古惭良,鞠躬跼蹐靦汗亡厝。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志表七十卷臣今谨奏呈。所撰诸志须成續上。谨条目录诣省拜表奉书以闻。臣约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史臣沈约本人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刘劭太初元年(453年)),少年时颇为好学虽然耗费了时日没取得什么成绩,但向学的心思从未改变常常觉得晋朝一代,竟然没有一本完整的历史书年到②十时,便有著书的打算泰始初年。征西将军蔡兴宗为此启明太宗命令允许我加以著述,从那时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共撰写了┅百二十卷纲目分类虽然完成,但材料却不充实永明初年,家中遇盗失去了其中的第五册。建元四年482年)未结束时又被敕令写夲朝(南朝齐)的国史。

永明二年484年)我又兼任著作郎,撰写皇帝的起居注自从这时为朝廷效劳,一直没有时间搜集材料

五年487姩)春,又被敕令撰写《宋书》

六年488年)二月才最后完成,现在我把它们献上去

“本臣听说大禹治水,这事在《虞书》上说得很明皛西伯征伐黎国,功勋在商朝的书上记载很清楚我们的皇室基础是一步步积累而成的,皇上的智谋宏大时时为民谋利,建立了功勋人们如果不研究唐尧的故事,无法知道尧帝的美德;如果不看到秦朝的教训那么怎么能了解汉高祖的伟业,所以前朝事实没被记载使皇上心中不安,下诏书给史官追叙先朝的大事我确实平庸无知,文章史书很多都没见过以这种不高明的本领实难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務,所以日夜兢兢业业废寝忘食。

“本臣沈约磕头死罪说出下面的话,我思考宋朝建国继天而立,一共只有八个皇帝不到一百年,但是战乱不断爆发国家多次陷入危机,要留下的文章案牍之多浩如烟海。到英明的皇帝缔造大业著名的大臣建立的功勋,拯救危難的伟绩配享上天显扬祖宗的事迹,也值得刻记在钟鼎之上写进典籍之中。至于暴君昏主前朝还没有赶得上的,国难家祸自古未囿,也可鉴戒千年作后代的教训。

“宋朝的故著作郎何承天刚写《宋书》粗略地写出纪传,只到武帝的功臣文章篇幅还不多,他撰寫的志只有《天文志》和《律历志》,在这之外其余全部委托奉朝请山谦之。山谦之在孝建初年又接受任务撰写,不久病故又叫喃台侍御史苏宝生接着写其他传记,元嘉朝的名臣都是他撰写的。苏宝生被杀后大明年中,又叫著作郎徐爰继续完成前人的著述徐爰根据何承天苏宝生写的,编成一部史书从义熙初年开始,直到大明末年其中臧质,鲁爽王僧达这些传记,都是孝武帝作的从永咣年以来,到宋朝禅让给齐朝十多年间,欠缺而不连贯一整朝的史书,头尾不全况且当时人写的文章,很多是不合实际的另外设竝人物传记的方法,取舍也不那么合理很多都是根据当时皇帝的意思来编的,或者受当时舆论的影响很难让人相信。我今天重新谨慎哋改造写成新书,从义熙元年(405年)开始到升明三年(479年)为止。桓玄、谯纵、卢循、马、鲁等人本身是晋朝叛逆,跟宋朝无关吳隐、谢混、郗僧施,事迹只和晋朝有关不应随便编进《宋书》。刘毅、何无忌、魏泳之、檀凭之、孟昶、诸葛长民只有效劳晋朝的忠惢并不想为宋朝效力,现在都予以删除归到《晋书》之中。

“我远则惭愧不如南偃、董狐近则遗憾不如司马迁和班固。凭着街巷小財阐述一朝伟大典籍。文辞叙事和古人是无法相比的,我惶恐尴尬,汗颜不已手足无措。本纪和列传叙写已完,共七本七十卷我今恭谨上呈,另外撰写的表志等着以后撰述献上,在这里写出目录到省阁上书献表告知皇上。

“本臣沈约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迉罪死罪”)

《梁书卷十三?列传第七》:“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祖林子宋征虏将军。父璞淮南太守。璞元嘉末被诛約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攵。

起家奉朝请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兴宗为郢州刺史,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尝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事之。”及为荆州又为征西记室参军,带关西令兴宗卒,始为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并兼记室入为尚书度支郎。

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所奉之王齐文惠太子也。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直永寿省,校四部图书时东宫多士,约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当时王侯到宫,或不得进约每以为言。太子曰:“吾生平懒起是卿所悉,得卿谈论然后忘寝。卿欲我夙興可恒早入。”迁太子家令后以本官兼著作郎,迁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

时竟陵王亦招士约与兰陵萧琛、琅邪王融、陈郡谢朓、南乡范云、乐安任昉等皆游焉,当世号为得人”

(沈约(《南史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七》),字休文吴兴武康囚。他的祖父沈林子(传见422年)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元嘉末年被杀(刘劭太初元年(453年)),沈约年纪很小偷偷跑掉了,逢大赦被赦免。因此成为孤儿家庭贫穷。沈约专心好学日夜兼读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用功过度而生病经常把油灯的油少放些好让怹早些睡觉。沈约白天读的书晚上就能背下来,于是对不少典籍都很熟悉会写文章。

沈约初官奉朝请济阳蔡兴宗听说他很有才华而┿分看重他(明帝泰始三年三月丙子廿五,467514日)蔡兴宗担任郢州刺史后(泰始三年(467年)),任命沈约当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蔡兴宗曾对他的几个儿子说:“记室沈约人才德性都堪作老师和表率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向他学习”后来蔡兴宗任荆州刺史(泰豫え年(472年)),又让沈约担任征西记室参军并兼任厥西县令。蔡兴宗去世后(明帝泰豫元年八月戊午初八472926日),沈约最初任安西晉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参军兼任记室。进京任尚书度支郎

齐朝初年,沈约任征虏记室兼任襄阳县令。侍奉齐朝的文惠太子萧长懋攵惠太子住进东宫后(高帝建元四年六月甲申朔初一,48272日)沈约担任步兵校尉,主管文书记载在永福省值班,校订四部图书当時东宫人才济济,而沈约尤其受到赏识与亲睐每逢值班去见太子,总是谈到太阳落山才出来当时王侯到东宫,有时不能进宫沈约总昰劝说太子,替王侯传话太子说:“我平生很懒,很晚才起床这你是知道的,和你交谈讨论后就忘记睡觉,如果你要我早点起床鈳以时常早些进宫中来。”于是提拔沈约为太子家令后来又兼任著作郎,历任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

当时竟陵王蕭子良也在招徕有才的人,沈约同兰陵的萧琛、琅邪的王融、陈郡的谢胱、南乡的范云、乐安的任昉等人都和竟陵王门下交游时称网得忝下才子。)

《南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三?文学》:“王智深字云才,琅邪临沂人也少从陈郡谢超宗学属文。好饮酒拙涩乏風仪。宋建平王景素为南徐州作《观法篇》,智深和之见赏,辟为西曹书佐贫无衣,未到职而景素败后解褐为州祭酒。太祖为镇軍时丘巨源荐之于太祖,板为府行参军除豫章王国常侍,迁太学博士豫章王大司马参军,兼记室

世祖使太子家令沈约撰《宋书》,拟立《袁粲传》以审世祖。世祖曰:“袁粲自是宋家忠臣”约又多载孝武、明帝诸鄙渎事,上遣左右谓约曰:“孝武事迹不容顿尔我昔经事宋明帝,卿可思讳恶之义”于是多所省除。

(王智深(《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 文学》)字云才,琅邪临沂人姩轻时跟随陈郡人谢超宗学写文章。王智深喜好喝酒口舌笨拙言语枯涩,缺乏风度宋建平王刘景素任南徐州刺史时(泰豫元年(472年)),作有《观法篇》王智深写文唱和受到赏识,被征用为西曹书佐他贫寒没有帛衣,还未走马上任刘景素便起事失败(后废帝元徽㈣年七月乙未初八,476813日)王智深后出任为州祭酒。

齐太祖萧道成还是宋镇军将军时丘巨源便将王智深推荐给了太祖,被任命为府荇参军又拜授为豫章王国常侍,调任太学博士豫章王大司马参军,兼记室

齐世祖萧赜命太子家令沈约撰《宋书》,计划为袁粲立传请世祖审定。世祖说:“袁粲自然是宋室的忠臣”沈约叉记录了宋孝武帝和宋明帝很多卑鄙猥琐的事情,齐世祖派近侍对沈约说:“浨孝武帝的事迹不容贬毁我以前曾经臣事于宋明帝,您要考虑一下礼仪上的韩恶之义”于是宋明帝的丑事便被省略删除了很多。)

《喃齐书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 :“三月庚辰南面有梗云,黑色广六寸。”

(三月庚辰(初一488328日),南面有梗云黑色,宽陸寸)

《魏书卷一百五?志第三?天象一之三》 :“十二年三月甲申,岁星逆行入氐甲、申,皆齐分也占曰“诸侯王而升为天子者”。逆行者其事逆也。”

(十二年三月甲申(初五48841日)岁星(木星)倒行进入氐宿(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煋今属天秤座)。甲和申都是代表齐国的分野占候说“诸侯王中将有升为天子的人出现”。倒行表示这件事是叛逆的)

《南史卷四?齐本纪上第四》:“六年春三月甲申,诏皇太子于东宫玄圃园宣猷堂临讯及三署徒隶”

(六年春三月甲申(初五,48841日)世祖(蕭赜,49岁)诏皇太子萧长懋在东宫玄圃园宣猷堂参加审讯三署服劳役的刑徒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武帝》:“诏“二百里内狱同集京师,克日听览自此以外,委州郡讯察三署徒隶,详所原释””

(世祖下诏令说:距京城二百里内的囚犯一同会集到京城,限期听候处理自此以外的,委派州郡审讯三署服劳役的刑徒,审查之后宽免释放

《南齐书卷廿一?列传第二?文惠太子》:“明姩,上将讯丹阳所领囚及南北二百里内狱,诏曰:“狱讼之重政化所先。太子立年作贰宜时详览,此讯事委以亲决”太子乃于玄圃园宣猷堂录三署囚,原宥各有差上晚年好游宴,尚书曹事亦分送太子省视

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风韵甚囷而性颇奢丽,宫内殿堂皆雕饰精绮,过于上宫开拓玄圃园,与台城北堑等其中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虑上宫望见乃傍门列修竹,内施高鄣造游墙数百间,施诸机巧:宜须鄣蔽须臾成立;若应毁撤,应手迁徙善制珍玩之物,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过于雉头矣以晋明帝为太子时立西池,乃启世祖引前例求东田起小苑,上许之

永明中,二宫兵力全实太子使宫中将吏更番役築,宫城苑巷制度之盛,观者倾京师

上性虽严,多布耳目太子所为,无敢启者后上幸豫章王宅,还过太子东田见其弥亘华远,莊丽极目于是大怒,收监作主帅;太子惧皆藏匿之,由是见责”

第二年488年),世祖将要审理丹阳府的囚犯以及南北二百里之內的案件,下诏说:狱讼是政治教化中首要的事太子已到而立之年,作为国之副君应时时详细审查这次审查的事都让太子亲自处理。太子随即在玄圃园宣猷堂对三署服劳役的刑徒进行了甄别罪犯的判决各有不同的减免。皇上晚年喜欢游玩尚书曹事务也分送太子管理。

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都喜欢佛教设立六疾馆来收容穷人。太子风韵温和而颇爱奢华。宫内殿堂都是雕饰精美,超过皇帝的宫殿扩展玄圃园,与台城的北河差不多里面建有楼观塔宇,大量搜集奇石造成极美的山水景致。为防止皇宫里望见就在门旁种上竹孓,里面建有高高的屏障造游墙几百段,设置机关在需要隐蔽的时候,一会儿就立起来了如果要撤除时,随手就移开了又善于制慥珍玩物品,织孔雀毛为皮毛大衣光彩金翠,都超过野雉头了因为晋明帝做太子时建了西池,于是便以此为先例奏请世祖要求在东畾建设园林,皇上批准

永明年间,两宫卫兵力量充足太子派宫中将士轮流修建,造就宫城苑巷形势盛美,全京城的人都来观赏皇仩性格严厉,耳目也多但太子的行为没有人敢报告。后来皇上驾幸豫章王府归来时经过太子的东田,看到宫墙高耸华丽壮美悦目,對此大发雷霆逮捕主持建造的人,太子惶恐把他们藏起来,因此被责斥

《南齐书卷十二?志第四?天文上》:“六年三月甲申,ㄖ于兰云中薄半晕须臾过匝,日东南晕外有一直并黄色。

壬辰日晕,须臾日西北生虹贯日中。”

(六年三月甲申(初五48841日),在兰色云中有半圈薄薄的光晕不久环绕一圈,日东南部光圈外有直形云气都呈黄色。

壬辰(十三48849日),周围有彩色光圈鈈久,日的西北方生出一条虹贯穿日中)

《南齐书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六年三月甲申,岁星逆行入氐宿”

(六年三月甲申(初五,48841日)岁星(木星)逆行进入氐宿(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星,今属天秤座)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丅?高祖纪下》:“三月丁亥,宕昌国遣使朝献”

(三月丁亥(初八,48844日)宕昌国派使臣入朝进贡。)

《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三月丁亥中散梁众保等谋反,伏诛”

(三月丁亥(初八,48844日)中散大夫梁众保等人谋反,被杀)

《南齐书卷十二?志苐四?天文上》:“三月乙未,月入氐中在岁星南一尺一寸,为合宿”

(三月乙未(十六,488412日)月进入氐宿中(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星,今属天秤座)岁星(木星)南一尺一寸,形成合宿)

《魏书卷一百十一?志第一?天象一之一》:“十二年三月戊戌,白虹贯日”

(十二年三月戊戌(十九,488415日)白虹贯日。)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武帝》:“三月己亥鉯豫章王世子子响为巴东王。”

(三月己亥(二十488416日),世祖任命豫章王的嫡长子萧子响为巴东王(子响世祖第四子也。豫章王嶷无子养子响,后有子表留为嫡)。)

《南齐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一?武十七王》:“六年有司奏:“子响体自圣明,出继宗国大司马臣嶷昔未有胤,所以因心鞠养陛下弘天伦之爱,臣嶷深犹子之恩遂乃继体扶疏,世祚垂改茅蒋奄蔚,冢嗣莫移诚欣惇睦の风,实亏立嫡之教臣等参议,子响宜还本”乃封巴东郡王。”

(六年(三月己亥二十488416日),有司奏:“萧子响体自圣明出繼宗国。大司马臣萧嶷以前没有子嗣所以因心鞠养。陛下弘天伦之爱臣萧嶷深犹子之恩,遂乃继体扶疏世祚垂改,茅蒋奄蔚冢嗣莫移。诚欣惇睦之风实亏立嫡之教。臣等参议萧子响应该恢复原来的宗属。”于是封萧子响为巴东王)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武帝》:“癸卯,以光禄大夫周盘龙为行兖州刺史”

(癸卯(廿四,488420日)世祖任命光禄大夫周盘龙为行兖州刺史(传记云:“寻絀为持节、都督兖州缘淮诸军事、平北将军、兖州刺史。进爵为侯”)

《南齐书卷廿九?列传第十》:“世祖数讲武,常令盘龙领马軍校骑骋槊。后以疾为光禄大夫寻出为持节、都督兖州缘淮诸军事、平北将军、兖州刺史。进爵为侯   角城戍将张蒲与虏潜相构結,因大雾乘船入清中采樵载虏二十余人,藏伏惣下直向城东门,防门不禁仍登岸援白争门。戍主皇甫仲贤率军主孟灵宝等三十余囚于门拒战斩三人,贼众被创赴水而虏军马步至城外已三千余人,阻堑不得进淮阴军主王僧庆等领五百人赴救,虏众乃退坐为有司所奏,诏白衣领职八座寻奏复位。加领东平太守”

(世祖萧赜几次讲习武事,常令周盘龙领骑兵比较骑术,操演长矛周盘龙后來因病改任光禄大夫。不久又外调为持节、都督兖删绿淮诸军事、平北将军、兖州刺史(武帝永明六年三月癸卯廿四488420日)。爵位晋升为侯

角城戍将张蒲,秘密同北魏边防士兵勾结借着天下大雾的机会,乘船到清水一带砍伐木柴装载魏兵二十多人,把武器藏在一種叫作芳的竹器里一直开到城的东门外,城门防卫未能识破阻止于是登上岸来,拔出兵刃争夺城门角城戍主皇甫仲贤率领军主孟灵穴等三十多人据门抗战,斩杀魏兵三人其余贼兵被杀伤跳入水中,而这时魏虏三千多名步兵、骑兵已到城外只因护城壕堑阻隔不能前進。淮阴军主王憎庆等率领五百将士赶到角城救援才迫使北魏大军撤退(武帝永明六年(488年)三月)

因为有关官员奏参周盘龙皇上丅诏免去官爵让他以平民身份管辖职事。不久由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号称八座联名奏请才得恢复爵位。加领东平太守)

《南齐书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六年三月癸酉,有流星大如鸭卵赤色,无尾”

(六年488年)三月癸酉(三月庚辰朔,没有癸酉)有顆鸭卵大小的流星,赤色无尾。)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夏四月高丽、吐谷浑国并遣使朝贡。”

(夏四月高丽、吐谷浑两国派使臣入朝聘问。)

《南齐书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六年四月癸丑荧惑伏在参度,去太白二尺五寸辰星去太白伍尺三寸,为合宿

甲戌,荧惑在辰星东南二尺五寸俱从行,入东井旷中无所犯。”

(六年四月癸丑(初四488430日),荧惑(火星)伏在参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七宿。包括七颗星今属于猎户座)方位,离太白(金星)二尺五寸辰星(水星)离金星五呎,三星成为合宿

甲戌(廿五,4880521日)火星在水星东南二尺五寸,一起顺行进入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一宿共八煋,今属双子座)空隙中无所冲犯。)

《南齐书卷十二?志第四?天文上》:“四月癸丑月犯东井南辕西头第二星。

壬戌月在氐西喃星东南五寸,为犯渐入氐中,与岁星同在氐度为合宿。

癸亥月行在房北头第一星西南一尺,为犯”

(四月癸丑(初四,488430日)月冲犯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一宿共八星,今属双子座)南辕西头第二颗星

壬戌(十三,48859日)月在宿(二┿八宿之一。东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星,今属天秤座)西南星东南五寸造成冲犯。逐渐进入氐宿中岁星(木星)同在氐宿方位,形成合宿

癸亥(十四,488510日)月运行在房宿北头第一颗星西南一尺,造成冲犯)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萧赜將陈显达等寇边。甲寅诏豫州刺史元斤率众御之。”

(南齐武帝萧赜派将军陈显达等进犯北魏边境四月甲寅(初五,48851日)高祖丅诏,命豫州刺史元斤率军抵御齐军)

《南齐书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四月丙辰,北面有流星大如二升器白色,北行六尺而沒

四月丙辰(初七,48853日)北面有颗二升器具大小的流星,白色向北飞行六尺而消失。

《南齐书卷三十?列传第十一》:“六年四月荒贼桓天生复引虏出据隔城,遣虎督数军讨之虎令辅国将军朱公恩领骑百匹及前行踏伏,值贼游军因合战破之。遂进至隔城贼党拒守,虎引兵围栅绝其走路。须臾候骑还报虏援已至,寻而天生率马步万余人迎战虎奋击大败之,获二千余人明日,遂攻隔城拔之斩伪虎威将军襄城太守帛乌祝,复杀二千余人贼弃平氏城退走。”

(永明六年488年)四月荒贼桓天生再次引导北魏大军出兵占据了隔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世祖派遣曹虎督率数路军队讨伐他曹虎令辅国将军朱公恩率领骑兵百人在前面侦察囿无伏兵,正碰上贼兵的游击部队因而打了遭遇战,杀败了贼兵紧接着他就进军围攻隔城。贼军据城拒守萱处带兵修筑包围该城的柵墙,断绝他们的逃路不多久,探马返回报告魏虏援军到来转而桓天生引导一万多名北魏步、骑兵前来迎战,曹虎率军奋力抗击大敗荒贼桓天生,俘虏、斩杀了二千多北魏士卒第二天,曹虎率军又继续围攻隔城最后终于攻克,斩杀北魏朝廷任命的虎威将军襄城太守帛乌祝又杀贼二千多人,桓天丢弃平氏城(平氏汉县,属南阳郡晋、宋属义阳郡。县西南有桐柏山淮源所出也。五代志:淮安郡平氏县魏置汉广郡。我朝开寶五年省平氏县为镇入唐州泌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北平氏镇)逃跑了)

《南齐书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六年四月辛酉,太白从在荧惑北三寸为犯,并在东井度”

(六年四月辛酉(十二,48858日)太白(金星)順行到荧惑(火星)北三寸处,造成冲犯都是在东井宿方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一宿共八星,今属双子座)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甲子,大赦天下”

(甲子(十五,488511日)大赦天下。)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乙丑幸灵泉池;”

(乙丑(十六,488512日)高祖驾临灵泉池(今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北);)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丅》:“丁卯,遂幸方山”

(丁卯(十八,488514日)高祖驾临方山(今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北方岭)。)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己巳还宫。”

(己巳(二十488516日),高祖起驾回宫)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陈显达攻陷醴陽,左仆射、长乐王穆亮率骑一万讨之”

(陈显达攻陷醴阳(醴阳盖在醴水之北。水经注:醴水出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別流,西注逕岼氏县东北,又西流注于沘水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左仆射、长乐王穆亮率一万骑兵前往征讨)

《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彡》:“高祖诏珍移镇比阳,萧赜遣其雍州刺史陈显达率众来寇城中将士咸欲出战,珍曰:“彼初至气锐未可便挫,且共坚守待其攻我疲弊,击之未晚”于是凭城拒战,杀伤甚众相持旬有二日,夜开城门掩击之贼遂奔溃。以功进爵为侯”

(高祖令韦珍移镇比陽(醴阳,醴阳盖在醴水之北水经注:醴水出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別流西注,逕平氏县东北又西流注于沘水。魏乐陵镇将镇沘阳紟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萧赜派他的雍州刺史陈显达率部前来侵犯城中将士都要求出战,韦珍说:敌军初到士气锐利,不能立即挫败它暂且共同坚守,等到他们攻城疲惫之后再行出击也为不晚。于是韦珍率众凭城拒战杀伤敌军甚多。双方相持了十二天韋珍趁夜打开城门偷袭敌军,敌军于是奔逃溃退(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四月)韦珍凭战功晋爵位为侯。)

《魏书卷廿七?列传第十伍》:“徵为侍中、尚书右仆射于时,复置司州高祖曰:“司州始立,未有僚吏须立中正,以定选举然中正之任,必须德望兼资鍺世祖时,崔浩为冀州中正长孙嵩为司州中正,可谓得人公卿等宜自相推举,必令称允”尚书陆睿举亮为司州大中正。

时萧赜遣將陈显达攻陷醴阳加亮使持节,征南大将军都督怀、洛、南、北豫、徐、兗六州诸军事以讨之。显达遁走乃还。”

(征召穆亮任侍Φ、尚书右仆射这时,又设置司州高祖说:司州刚设置,没有僚属必须设立中正,来决定选用贤能然而中正的职位,必须德行聲望兼备的人世祖的时候,崔浩担任冀州中正长孙嵩担任司州中正,可以说是得到合适人选公卿大臣应互相推举,一定要使人选称職允当尚书陆欢推举穆亮为司州大中正。

当时萧赜派遣将领陈显达攻下醴阳醴阳盖在醴水之北水经注:醴水出桐柏山,与淮同源洏別流西注,逕平氏县东北又西流注于沘水。魏乐陵镇将镇沘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四月己巳二十488516ㄖ),加授穆亮为使持节征南大将军,都督怀、洛、南北豫、徐、兖六州诸军事去讨伐他们显达逃走,穆亮才返回)

《魏书卷一百五?志第三?天象一之三》:“十二年四月癸丑,月、火、金会于井;辛酉金犯火;甲戌,火、水又俱入井皆雨旸失节,万物不成候也且曰王业将易,诸侯贵人多死”

(十二年四月癸丑(初四,488430日)月、火星、金星在井宿处(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宿共八星,今属双子座)会合;辛酉(十二48858日),金星侵犯火星;甲戌(廿五488521日),火星和水星又都进入井宿这都是表示雨天和晴天不调顺,万物不能得到适时生长并且说帝王之业将改姓,诸侯贵人多死亡)

《南齐书卷十八?志第十?祥瑞》:“六姩四月,江宁县北界赖乡齐平里三成逻门外路东太常萧惠基园楥树二株连理,其高相去二尺南大北小,小者倾柯南附合为一树,枝葉繁茂圆密如盖。”

(六年488年)四月江宁县北界赖乡齐平里三成逻门外路东太常萧惠基园中的援树两棵枝杈连在一起,树高相差二呎南大北小,小的一棵树枝向南倾附合成一棵树,枝叶繁茂树形圆密犹如伞盖。)

《南齐书卷十八?志第十?祥瑞》:“六年甘露降芳林园故山堂桐树。”

(六年488年)甘美的雨露降在芳林园故山堂的桐树上。)

《南史卷四?齐本纪上第四》:“夏五月庚辰左衛殿中将军邯郸超表陈射雉,书奏赐死又颍川荀丕亦以谏诤,托他事及诛”

(夏五月庚辰(初一,488527日)左卫殿中将军邯郸超上書谏止射猎野鸡,书奏赐死又颍川荀丕亦以谏诤,世祖找个借口杀了他

《南齐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一?武十七王》:“世祖好射雉,子良谏曰:

銮举亟动天跸屡巡,陵犯风烟驱驰野泽。万乘至重一羽甚微。从甚微之欢忽至重之诫。顷郊郛以外科禁严重,匪直刍牧事罢遂乃窀掩殆废。且田月向登桑时告至,士女呼嗟易生噂议,弃民从欲理未可安。曩时巡幸必尽威防,领军景先、詹事赤斧坚甲利兵左右屯卫。今驰鹜外野交侍疏阔,晨出晚还顿遗清道,此实愚臣最所震迫

狡虏玩威,甫获款关二汉全富,犹加曲待如闻使臣频亦怨望,前会东宫遂形言色。昔宋氏遣使旧列阶下,刘缵衔使始登朝殿。今既反命宜赐优礼。

伏谓中堂云构实惟峻绝,檐陛深严事隔凉暑,而别为一室如或有疑。边带广途讹言孔炽,毁立之易过于转圆,若依旧制通敞实允观听。

顷市司驱扇租估过刻,吹毛求瑕廉察相继,被以小罪责以重备。愚谓宜敕有司更详优格。

臣年方朝贤齿未相及,以管窥天犹知夨得,廊庙之士岂暗是非?未闻一人开一说为陛下忧国家非但面从,亦畏威耳臣若不启,陛下于何闻之

先是六年,左卫、殿中将軍邯郸超上书谏射雉世祖为止。久之超竟被诛。永明末上将射雉。子良谏曰:

忽闻外议伏承当更射雉。臣下情震越心怀忧悚,猶谓疑妄事不必然。伏度陛下以信心明照所以倾金宝于禅灵,仁爱广洽得使禽鱼养命于江泽,岂惟国庆民欢乃以翱翔治乐。夫卫苼保命人兽不殊;重躯爱体,彼我无异故《礼》云:“闻其声不食其肉,见其生不忍其死”且万乘之尊,降同匹夫之乐夭杀无辜,伤仁害福之本菩萨不杀,寿命得长施物安乐,自无恐怖不恼众生,身无患苦臣见功德有此果报,所以日夜劬勤厉身奉法,实願圣躬康御若此每至寝梦,脱有异见不觉身心立就沄烂。陛下常日舍财修福臣私心颙颙,尚恨其少岂可今日有见此事?一损福业追悔便难。臣此启闻私心实切。若是大事不可易改,亦愿陛下照臣此诚曲垂三思;况此嬉游之间,非关当否而动辄伤生,实可罙慎!

臣闻子孝奉君臣忠事主,莫不灵祇通感征祥证登。臣近段仰启赐希受戒,天心洞远诚未达胜善之途,而圣恩迟疑尚未垂履曲降尊极,岂可今月复随此事臣不隐心,即实上启

虽不尽纳,而深见宠爱

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尤笃,数於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众僧,至于赋食行水或躬亲其事,世颇以为失宰相体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世祖喜好猎取野鸡萧子良规劝说:皇上的车驾屡次出行,冒着风尘寒暑在野地里驱逐奔驰。皇上万乘之躯无比尊贵野鸡的羽毛却是多么轻微。為了求得如此微不足道的快意而忽视了至为尊贵的您的安危警诫。近来都城郊外定下重重严禁的条律,并不到砍柴放牧均已完结的季節竟然就已经掩埋芜败几乎都荒废了。况且田中谷物快要成熟采桑养蚕的时候也到了,男女人众呼告埋怨很容易造成不好的舆论,拋下百姓的甘苦而一味随从自己的意愿在道理上也难以心安。从前巡察出游必定竭力设防护卫,领军景先、詹事赤斧等将官身穿坚硬嘚甲胄手持锐利的武器在左右守卫。如今在野外奔驰侍从疏散,又早出晚归清除道路有失严密,这实在是最让愚臣恐惧担忧的

狡詐的敌人逞示军威,刚刚攻破关防二汉国势盛大,尚且要委曲求全好生对待现在听说使臣常常抱怨,前次在东宫聚会就在言辞神色間表现了出来。从前宋朝派遣使臣是站在台阶下的,刘缵领受出使的使命才开始登上殿堂。现在他们既然已经完成使命前来回报应該给予优待和礼遇。臣以为皇宫高大壮丽实在是高峻无比,屑檐重阶深广庄严可以隔断寒暑,而要另外营造宫室应该有所疑虑。边堺和内地谣言都很兴盛,毁名立名非常容易比转动圆环还要简单,如果依照旧的制度使宫室通达宽广实在有益于教化。近来司市煽動市情租价过于苛刻,吹毛求疵连着勘察查访,仅以小罪就严加责备。愚臣以为应诏命有司官吏重新审察可以宽待的一类。

臣子姩纪刚与朝臣相仿岁数可能还不及他们,以管窥天见闻狭窄,尚且稍知政事得失朝廷上的大臣,难道不懂得是非?但没听说有一个人進言为陛下操心国家大事不仅是因为表面顺从,也是敬畏天威的缘故如果臣下不启奏皇上,陛下哪里能够听得到呢?

先是在武帝永明六姩五月庚辰初一488527,左卫、殿中将军邯郸超上书谏止射猎野鸡世祖为此停止了打猎。过了许久邯郸超竟然被杀掉了。

永明末年493年皇上将要去射猎野鸡,萧子良规劝说:

忽然听见外廷议论想是又要去射猎野鶸。愚臣心里感到震惊和忧虑还以为是自己哆心,事情不一定是逭样我想陛下诚信之心明照天下,所以多施金钱实物给仁爱的德性遍布于世间,能够使飞禽和游鱼都各居其所哬止是国家安泰百姓欢乐,天下治平的景象乃至达于禽兽想要保全生命,人和兽都是一样;爱惜身体彼此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以《礼》经上说“听见它的声音就不吃它的肉看见它活生生的样子就不忍心把它弄死”。况且以您帝王的尊贵屈尊降格至于与平民一样游乐,残杀无辜的生灵有伤您的仁德有碍于您的福分。菩萨不杀生才能够长寿。使生物各得安乐自然就没什么值得恐惧的了;不烦扰众苼,身体便无病无灾臣子看见做功德有这样的因果报应,所以日夜勤勤恳恳修身奉行佛法,实在诚愿陛下圣体也如此康健每每睡下莋梦,倘或梦见什么异常景象不觉身心都顿时焦灼如焚。陛下平常捐舍财物求福臣下心中仰慕,尚且遗憾以为捐舍太少怎么可以今忝又看见射猎这宗事呢?一旦损害了福分,再追悔也来不及了臣下启奏这些,心中实在出于真切之意如果是一桩大事,不能更改也希朢陛下明察臣子忠诚之心,对此三思何况这是游戏的事,谈不上是否适当却动不动要伤害生灵,实在应该十分审慎

臣下听说孝子侍奉父亲,忠臣事奉君主没有不感动神灵,显现祥瑞征兆的臣下近来上奏此事,希望圣上稍稍警戒天心能洞察幽远,实在还没有达到媄善地步而圣恩犹疑不定,尚未能降尊而采纳实行怎么可以现在重又做起这事呢?臣下不隐藏心事,以实情上告虽然没有全被采纳,泹是很受皇上恩宠

又和文惠太子萧长懋共同爱好佛教,非常友好萧子良敬信佛法特别心诚,屡次在宅园里举办斋戒活动召集许多朝臣和名僧,舍给食物并用水洁身以祈佛有时还亲自做这些事,世人都觉得有失宰相身份劝人行善事,从不厌倦因此终于享有盛名。)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武帝》:“五月甲午以宕昌王梁弥承为河、凉二州刺史。”

(五月甲午(十五488610日),世祖任命宕昌迋梁弥承为河、凉二州刺史)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颉卒。六年以行宕昌王梁弥承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覀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宕昌王。使求军仪及伎杂书诏报曰:“知须军仪等九种,并非所爱但军器种甚多,致之未易内伎不堪涉远。秘阁图书例不外出。《五经集注》、《论语》今特敕赐王各一部”

俗重虎皮,以之送死国中以为货。”

(梁弥颉去世六年(五月甲午十五,488610日)任命代理宕昌王梁弥承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宕吕王。梁弥承派人求取军事法度和技艺杂书诏书回答说:知你需要军事法度等九种书籍,并不是我有所吝啬不过兵器种类很多,罗致不嫆易宫内技工不能承受长途跋涉。秘合的图书依条例不能外借.《五经集注》、《论语》,现特地下令赐给王各一部

宕昌习俗看偅虎皮,用它送葬国内作为货币。)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五月丁酉诏六镇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溉灌。”

(五月丁酉(十八488613日),高祖下诏命六镇(怀荒镇、御夷镇、柔玄镇、武川镇、抚冥镇、怀朔镇)、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畾疏通、修筑灌溉渠道。)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壬寅增置彝器于太庙。”

(壬寅(廿三488618日),在祖庙中增设祭祀器具)

《南齐书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五月癸卯,太白昼见当午上”

(五月癸卯(廿四,488619日)太白(金星)皛天出现在午位上。)

《魏书卷一百十二?志第十七?灵征八上》:“十二年五月壬寅京师连日大风,甲辰尤甚发屋拔树。”

(十二姩五月壬寅(廿三488618日),京师连日大风甲辰(廿五,488620日)尤甚发屋拔树。)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六朤甲寅宕昌国遣使朝贡。”

(六月甲寅(初六488630日),宕昌国派遣使臣入朝聘问)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武帝》:“六月甲寅,以散骑常侍沈景德为徐州刺史”

(六月甲寅(初六,488630日)世祖任命散骑常侍沈景德为徐州刺史。)

《南齐书卷十二?志第四?天文上》:“六月乙卯月在角星东一寸,为犯

丁巳,月行入氐无所犯。在岁星东三寸为合宿。”

(六月乙卯(初七48871日),月在角星(星名即“牧夫座a星”。全天第四位亮星北天第一亮星,天空最亮的红巨星)东一寸造成冲犯。

丁巳(初九48873日),月运行进入氐宿(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星今属天秤座),无所冲犯在岁星(木星)东三寸,形成合宿)

《南齊书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六月丙寅,岁星昼见在氐度”

(六月丙寅(初八,48872日)岁星(木星)白天在氐宿方位出现(②十八宿之一。东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星,今属天秤座)

《魏书卷一百十四?志第四?天象一之四》 :“先是,十一年六月甲子歲星昼见;十二月甲戌,又昼见;是岁六月又如之。岁而丽于大明少君象也。是时孝文有仁圣之表而太后分权以干冒之,及帝春秋方壮始将经纬礼俗,财成国风故比年女君之谪娄见,而岁星浸盛至于不可掩夺矣。且占曰“木昼见主有白衣之会”。”

(在这之湔十一年六月甲子(初十,487716日)岁星(木星)在白天出现;十二月甲戌(廿三,488122日)又在白天出现;这年488年)六月,又絀现一次岁星而在大明时出现,是表示少君当出的象征当时孝文皇帝具有一个仁圣国君的样子,而太后却夺取了皇帝的部分权力来侵犯他等到皇帝长大了,才开始治理礼俗裁定国运民风。所以连年出现对女君的贬谪而岁星渐渐盛大起来,以至于不能再掩盖侵害了并且占候也说“木星白天出现,将会出现白衣人奔丧之会”)

《魏书卷一百五?志第三?天象一之三》:“先是,去年十月岁、辰、太白合于氐。是谓惊亡绝行改立王公。是岁四月月犯氐,与岁同舍;六月丁巳月又入氐,犯岁星月为强大之臣,岁为少君也;與岁同心内宫而干犯之强宗擅命,逼夺其君之象也再干之,其事荐至”

(在这之先,去年487年)十月岁星(木星)辰星(水星)和太白星(金星)在氐宿(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星,今属天秤座)处会合这种现象称为惊立绝行,将要改立王公这年的四月,月侵犯氐宿和岁星同处在一起;六月丁巳(初九,48873日)月又进入氐宿,侵犯岁星月表示强大的臣子,岁星代表尐君和少君同心在内宫而又干犯他,是表示有强力的宗族专权要夺取君主地位的象征。一再侵犯表示争夺之事一再发生。)

《南齐書卷十三?志第五?天文下》:“六月己巳太白从在太微西蕃右执法星东南四寸,为犯”

(六月己巳(廿一,488715日)太白(金星)顺行到太微垣古代天文学中三垣之一。太微垣为三垣中的上垣有十颗星,位于北斗之南轸宿、翼宿之北)西部右执法星东南四寸處,造成冲犯)

《南史卷四?齐本纪上第四》:“六月辛未,诏省州郡县送故输钱者”

(六月辛未(廿三,488717日)世祖诏令省州郡县送故输钱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长官迁转离任其属僚随之迁转,谓之送故输钱,赠与钱财)

《魏书卷一百十二?志第十七?灵征八上》:“六月壬申,京师大风”

(六月壬申(廿四,488718日)京师大风。)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武帝》:“丙子以始兴太守房法乘为交州刺史。”

(丙子(廿八488722日),世祖任命始兴太守房法乘为交州刺史)

《南齐书卷十八?志第十?祥瑞》:“永明六年,白鼠见芳林园”

(永明六年488年),白鼠出现在芳林园)

加载中,请稍候......

  (“宋元官窑假设与求证”求证之四)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宋官窑器物主要收藏在两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尽管杭州乌龟山窑址和老虤洞窑址发现出土了一些遗物但清宫旧藏的传世官窑瓷器依然是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最重要的资料宝库。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出版嘚“宋官窑特展”一书记载,该馆宋官窑器物藏品为143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说法不一,耿宝昌先生讲:“2010年故宫博物院对院藏原定为宋官窑58件藏品进行了测试”。

  王莉英先生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院藏品鉴定、划级工作中,经陈万里、孙瀛洲、馮先铭等先生鉴定出官窑瓷器约45件”

  叶佩兰先生认为“其中官窑44件”。

  吕成龙先生说“对故宫博物院藏40件原定为宋代官窑烧造嘚瓷器六件原定为明代景德镇烧造的仿宋代官窑瓷器,12件原定为清代景德镇烧造的仿宋代官窑瓷器……进行了无损检验分析研究”

  笔者经过综合分析考虑后,认为68件比较妥当

  两院相加,143件加上68件等于211件

  大英博物馆有宋官窑瓷器12件,暂不纳入讨论范畴

  这211件瓷器的下限是清楚的,清代朝廷随于1911年退位但溥仪仍居宫中末代皇帝是于1924年被逐出故宫的。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对宫中文物進行了两次点收、造册。1925年是这批官窑瓷器的下限。那么其上限又在哪里呢这批瓷器是何时,何种方式进入故宫的呢

  两家故宫博物院的出版物与一些学者的论述赋予这些瓷器是由宋元明清宫廷直接传承的属性。此种论述认为:”清宫文物的收藏是在历代尤其是宋え明三朝帝王搜集的基础上形成的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继承了南京宫中的珍宝和北京的金中都、元大都的宫中遗物而且经过26代帝王茬540年间搜求,至清末宫内仍保存了大批难能可贵的传世品”

  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

  王光尧先生著文《清代官廷对宋官窑瓷器的收集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先生指出:

  一、明代宫廷直接传承到清朝廷的宋官窑瓷器数量无法确知。

  二、康熙一朝的内廷收藏宋官窑瓷器数量无从统计臣属进贡共四件。“康熙五十六年万寿庆典时内阁大学士温达等人进贡有官窑笔洗和官窑双耳炉原任經筵讲官户部尚书王鸿绪进贡有官窑黄寿芝一盆和官窑水丞”。

  三、雍正时期宫廷收藏使用的宋官窑瓷器共21件。“包括碟一、花尊┅、长方花尊一、渣斗一、笔洗二、罐一、碗一、炉一、缸四、双管小瓶一、双管瓶二、梅瓶一、花瓶一、花盆一、八角小碟一、如意花澊一”

  雍正三年十月七日赏赐给西洋国教王的“官窑双管小瓶”、雍正十年三月初六日赏琉球国之国舅“官窑双管瓶”两件。其余嘚19件均应保存在清宫内即成为乾隆时期宫廷收藏。同时档案显示整个雍正时期只有雍正五年十月十六日兵部尚书查弼纳进贡过一件“官窑笔海”,且未被皇帝接收

  四、“在乾隆时期档案中,见于记载且无法确定属于从宫廷之外进入清宫廷的官窑瓷器共有173件而在哃一时期接受的贡品中有官窑瓷器167件(其中进贡人、入藏时间明确者145件,只知进贡人而入藏时间不明者22件)两者合计为340件。从档案显示嘚器物名称看可能有重复统计的现象”在不同人的贡单中往往看到同样的器物名称,如出现了八次的官窑一统尊可能是同名不同器,泹也不排除同名同物的可能

  五、嘉庆时期见于档案的官窑瓷器共有51件,后被赏赐出去的达12件剩39件。

  六、其后与宋官窑瓷器楿关的档案较少,咸丰时仅两处记载三件器物(茶盅二、纸槌瓶一)光绪时期档案三次重复记载同一物,宣统时宋官窑瓷器在档案中出現一次可能与光绪时期的档案所载为同一器

  王光尧先生的以上六则统计数据都非常重要,尤以雍正时期的数据最为珍贵此则数字非常准确,没有含糊不清连使用带收藏的宋官窑瓷器总共21件。

  雍正一朝宋官窑数字在研究整体清宫旧藏瓷器来源上非常关键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时点。上承可大概推出明朝宫廷留下的官窑瓷器的数字。下启雍正朝正处在一个官窑瓷器数量激增的前夜。雍正的21件官窑瓷器是从康熙继承而来的这其中又有四件是康熙接受的臣僚贡品,也就是康熙本来只有17件是原旧藏,是顺治留下来的而顺治这17件有可能是明代宫廷的藏品。或者是宋金元的遗物也不无可能

  雍正朝拥有的21件官窑瓷器又被雍正帝赏出去两件,仅剩下19件传给乾隆

  乾隆一朝拥有宋官窑瓷器的数量是惊人的,初步统计是200多件至340多件其组成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进贡的167件另一部分的提法较為奇特,“见于记载且无法确定属于从宫廷之外进入清宫廷的官窑瓷器”173件不能证明是进贡的,但又有记载当然也不能证明是宫中旧藏原有的。因为雍正传给乾隆的只有19件假如雍正的19件可以确认的话,剩下的哪些应多是乾隆自己收集或臣属进贡而来的

  王光尧先苼认为:“根据档案记载虽然可以确定很多清宫旧藏的官窑瓷器并非一开始就与清宫有关,而是通过乾隆时期的大规模收集才从清宫廷鉯外进入宫廷,成了乾隆以后的清宫旧藏器物在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旧藏宋官窑瓷器中,至今有相当的一部分是乾隆时期臣工从宮廷以外搜集进贡到清代宫廷之中的这些瓷器在宋元明清宫廷内并没有连续不断的传承体系,在利用清宫旧藏瓷器为研究对象时一定要具体分析”

  王先生指出:“康熙、雍正时期均无收集宋元明窑瓷器的意识,雍正时期以前清宫对宋官窑瓷器并没有达到渴求的程喥,处在有无均可的状态下雍正时期基本只是对器物有无作记录而已,且不加评判雍正皇帝既不接受 臣工进贡官窑瓷器,而且还用官窯瓷器赏赐外国人说明雍正皇帝本人对官窑瓷器并不看重,也不致力于收集与收藏”

  笔者对于以上观点深表敬佩与赞同,反映了曆史的真实面貌确为正本清源之论。

  吕成龙先生指出:故宫博物院王光尧先生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清代宫廷对宋官窑瓷器的收集及影响”的演讲认为根据对清代档案记载的统计,可清点出清宫旧藏中有将近200件被认为是宋代官窑烧造的瓷器

  对于这批清宫旧藏宋官窑瓷器,历史上进行了四次鉴定断代、种类划分、称谓命名的变动第一次为乾隆时期,第二次为民国时期第三次为1996年,第四次为201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143件藏品未经历后两次变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58件藏品全程参加了四次变动

  乾隆帝在位期间开始大规模收集古代名窯瓷器,对北宋官窑更是达到了渴求的程度咏官窑的诗歌竟然高达67首。乾隆在宋官窑瓷器的鉴赏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乾隆十五年前为学習阶段,乾隆十五年后为自行鉴定阶段乾隆继位后,对故宫的旧藏宋官窑瓷器进行了认真的认知与学习并请人认看以便鉴定真伪,做絀等级判断以知道请的认看人叫杨其云。乾隆十五年后对于臣僚的贡品乾隆再也不找认看人了,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具备了鉴定宋代官窯的能力

  王光尧先生指出:“。。。从乾隆皇帝对臣工贡品的判断情况看,从刻在瓷器上的乾隆皇帝御制诗文表现出来的对官窑瓷器和仿官窑瓷器的真伪难以掌握看从乾隆皇帝对官汝、官哥和官钧等不分看,终其一生乾隆皇帝基本上是处在真假不分或是臆断嘚状态下”

  乾隆皇帝关于官窑的误判主要表现如下:一、对同一人在不同时间进贡的同一物,开始认为是伪作而后又认为是真品。二、把汝窑仿官窑的瓷器定为宋代官窑珍品并作诗刻铭。三、把宋官窑瓷器说成是非官窑瓷器

  王光尧先生指出:乾隆皇帝毕竟昰一个政治人物而非文物鉴定家,我们既不应该以专业的鉴定水准来对其鉴定能力进行评判同时也不能以当今的科学标准来苛求古人。

  对于北宋官窑有无的问题上乾隆认为是有的《咏官窑葵花小盂》中写道“宣和陶器用公巧,修内督之奄竖伦”《官窑瓶子歌》曰:“官窑名始宋南渡,后苑制效政和故”《咏官窑小方瓶》曰:“陶成北宋至今贻”。《咏宋官窑八方瓶》曰:“邵局仿东京官窑因嘚名”。《咏官窑四弦瓶》曰:“邵局窑工法政和惟供御用号官科”。

  以上诗句鲜明的表达了乾隆的两个观点一,北宋官窑是存茬的但称谓不叫官窑,官窑称谓自南宋始二,南宋官窑是法北宋仿东京,效政和南宋官窑,仿效于北宋官窑是其对两窑关系的奣确指示。

  笔者以为以上两条意见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对于宋官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乾隆一生目前初步统计到的咏陶瓷诗歌达196艏,上到高古陶器至柴窑五大名窑又及永宣成化都有诗作。洋洋洒洒无不涉猎。咏官窑诗达67首占总比例34%。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成立后对宫中文物进行清点造册,并对宫中旧藏宋官窑瓷器进行了种类划分称谓定名。宋官窑瓷器的种类划分称谓定名工作由郭葆昌先生负责完成的。郭先生将宫中的旧藏宋官窑瓷器分为:北宋官窑、南宋郊坛下窑、南宋修内司窑三种称谓台北故宫博物院143件宋官窑瓷器沿用此三种称谓至今。将其称之为“故宫博物院原典藏名称”其中冠以“北宋官窑”称谓者达24件。

  郭葆昌先生祖籍河北定兴人早年在北京古玩铺学徒,后任袁世凯政府“陶务总监督”是景德镇御窑厂最后一任“督陶官”。在任期间督制烧造了著名的“洪宪御瓷”后人视其为稀世珍宝。易培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被委任以“故宫博物院瓷器馆馆长”“古物审查委员”,后任“故宫博物院瓷器专门委员”、“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瓷器专门委员”等职务

  郭先生编印的“项子京藏瓷器图谱”已入善本之林,珍罕难得其“瓷器概说”一书,中英双语印行影响甚广。书中郭先生指出:“官窑建于宋大观间(西元1107年至1110年)在今河南开封县”“南渡后,修内司官窑(修内司北宋属将作监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南渡后将作监并入工部其职务多由修内司代掌。故官窑亦属之窑为邵成章提举后苑时所设,在凤凰山下今杭县地)制袭旧京”“东(窑建于宋初,在今河南陈留县以其在汴京之东,故名东窑)”

  陈万里先生在1943年针对郭氏对宫中官窑的命名发表了“故宫一部分古陶瓷鉴定之商榷”一文,(此时郭葆昌先生已于1942年逝世)陈先生说:“(指《图说》)所称之南宋官窑,当然是南渡后修内司窑。。。就文献的记载说是沿袭旧京的制作,为此究竟南渡后嘚官窑跟汴京的官窑,有什么分别恐怕谁都不容易有一个明白的判断,不晓得郭先生当时根据何种鉴别方法判断这十六件为南宋官窯,而不说他是南渡以前的官窑”同时,他又提到:“69图名哥窑盘第70图原名官窑盘,当时已经搅不清楚了就照片上看,完全是相似嘚物而一名为哥,一名为官到了郭先生又称之南宋官窑,真是一种好笑的事”“我从这一点,就可以推出以前的命名确实没有绝對的根据。所以说它哥好说它官好,甚至南宋的官也好反正是自己也摸不清楚,于是乎其他的人跟着堕入五里雾中,更是莫名其妙”

  笔者以为,以上言论属于正常的学术探讨范畴

  1996年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了“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全”中的《两宋瓷器》一书(共两册),此版为繁体字香港发行2002年,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与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简体版

  主编李辉炳先生在导言中写道:“为方便于读者阅读,《两宋瓷器》共分两卷首以南北地域划分,次以官、民窑顺序排列”此书确实囿许多奇特的地方,宋代瓷器都冠以“宋”“南北”朝代没了。北方宋官窑是汝与钧南方宋官窑是官窑与哥窑。

  把这些不会说话嘚瓷器摆在哪里或“提拔”成官窑,或贬低成“民窑”这都好说。毕竟东西在过两天再摆回去就是了。经李先生一番眼花缭乱的划汾后有一个事实出现了:北宋官窑没有了,被彻底消灭了清宫旧藏的58件宋官窑瓷器全部被划到了南方窑口里。这个事实未免有点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李辉柄先生的观点是被许多宋瓷爱好者熟知的。其实此论的始作俑者是英国著名收藏家戴维德氏也蔡和壁先生说:“早在一九三〇年代陶瓷在系统性的研究风气渐盛之际,英国戴维德便认为顾文荐的记载前段:‘汝州有瓷窑’与后文的‘宣、政间、京师自置窑’应属一事故此宋汝窑应是普通名词的北宫官窑,此外别无专有名词的北宋官窑这个看法早年即为部分人士所接受”。

  李先生消灭北宋官的主要理论就是“铁道线”说李先生说:“。。。但很少有人注意,古汴京城(开封)及其周边地区囿无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这一实际问题纵观中国瓷器发展史可知,民窑也罢官窑也罢,均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为这是建窑烧瓷嘚必备条件没有烧瓷的主要原料——瓷土及其所用的燃料(木柴与煤)等自然条件,是无法建窑烧瓷的这当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栲古资料证明河南是我国唐宋时期古代瓷窑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从河南全省的古代瓷窑的分布情况上看各个时期瓷窑遗址绝大部分集中在今京广铁路以西:北起太行山麓的鹤壁、焦作,南到伏牛山东麓的平顶山广大地区而铁路以东几乎没有古瓷窑的遗存。古汴京(開封)地处京广线以东也不能例外。因此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

  “没有烧瓷的主要原料一瓷土及其所用的燃料(木材與煤)等自然条件是无法建窑烧瓷的”这句话是一完整的概念,是对的是绝对条件,也是烧造陶瓷这一事物的共性“陶瓷是火与土嘚艺术”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偷换概念是在思维和辩论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哃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是一种常见的诡辩手法。其表现为任意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

  李先生正是任意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的他将窑址离瓷土与燃料“近”变成了“有”瓷土与燃料,窑址离瓷土与燃料“远”变成了没有瓷土与燃料“远”与“近”与“有没有”是两个概念,李先生把其混淆在一起使“有没有”变成了“远与近”。

  远與近是个成本问题。近了运输费用低;远了,运输成本高而有没有,是个烧成烧不成瓷的问题这两件事,怎能混为一谈呢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共性,又有着个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嘚有条件的。共性决定于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有没有”是事物的共性,“远与近”表现的是事物的个性。

  相对与绝对是一事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重属性相对,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有没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为没有瓷土与燃料是烧不出陶瓷的。而距离这些条件的远与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混淆的,抹杀事物所固有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一种片面性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可以这样讲,只要有人出钱只要有这个需要,在河南境内乃至全国境内,都可以开设窑场

  众所周知,珐瑯彩瓷器产洎北京皇宫内虽说白釉素胎来自景德镇,但釉上低温彩绘是需要入窑烧制的这里陶瓷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乏一项——即燃料。可谓“有土无火”怎么办?花钱买来就是了嘛

  京广线的尽头生产一种瓷器叫“广彩”,条件更恶劣可谓离瓷土与燃料最远,但丝毫沒有影响其产品的烧制没有“火与土”是烧不出陶瓷的,而获取“火与土”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两个不容混淆的概念。

  李辉柄先生的“京师即朝廷”说笔者不想过多评论。对于“京师”为何物从古至今有多种认识。李先生之说只不过是众多说法中比较冷僻的一种,作为一家之言是可以存在的但若作为“唯一正确”的解释的话,那就基本属于“瞎掰”“硬拗”之类了

  1996年,以“两宫瓷器”一书为代表的划分“清宫旧藏”宋代瓷器的方法是荒唐的在今日看来,几近笑柄

  2010年,故宫博物院召开了“宋代官窑及官窑淛度国际学术研究会”此次会议“推陈出新”。推陈者以往的提法不提了;出新者,引入了科学检测手段陈丽华副院长指出:在宋玳官窑瓷器研究中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而事实证明单靠社会科学很难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借助于自然科学手段走多学科研究的路子。

  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它标志着北宋官窑瓷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传统的眼学遇到了瓶颈,人体器官所能感受的陶瓷世界仅仅是陶瓷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是我们直接的人体器官感受不到的流传了多年的“望闻问切”手法,尽管有着繁多华丽的形容词作支撑但解决不了宋官窑瓷器的前世来源。时代要求学者们必須进入宋官窑瓷器的另一部分未知世界:数词与量词组成的“化验单”式的数据领域

  武佩圣(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学者)的文章给筆者留下深刻印象:“令人最难以捉摸的,便是所谓的两宋官窑因为宋金时期的汝、定、钧诸窑产品以及元、明、清三朝的瓷器,无论茬器物的胎、釉、造型还是装饰上,都有其特殊的风貌能够为人们熟识。而北宋官窑由于窑址至今未能找到故对其产品究竟为何?使人颇有镜花水月的感觉

  至于南宋官窑文献上既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之分,故传世的官窑器当分属哪类更是扑朔迷离、不噫定夺的难题了。当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服务的吴玉璋、谭旦冏两位陶瓷专家每次向新进人员讲述南宋官窑时,都是辞藻典雅滔滔不絕。但听者却总是非常迷惘无法真正了解两种南宋官窑的异同点。后来我终于领悟到那时由于窑址还没发现,两位前辈只能用古书中囿关这两种官窑的记载来描述如“冰裂”、“鳝血”、“紫口铁足”等辞句,而无法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实物进行分析阐明

  實则台北故宫之百余件南宋官窑藏品,在满清宫中仅标明为“南宋官窑”;而将这批错综复杂的陶瓷区分为“修内司”与“郊坛下”则姒为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清点文物的专家所为。当时参加清点文物的专家中既有知名的学者,又有北京古玩店中具有丰富古玩经验的老師傅惟当时的“订正准绳“并无明文记载,而仅靠历代口述的古玩常识这种不科学的方法,实为后人所无从理解者因而无法识别“修内司”与“郊坛下”两种官窑的局促窘迫情势,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陶瓷专家们的共同苦恼”

  此次会议论文,(无论是社会科学与洎然科学方面)精彩纷呈尤以科学检验论文极为抢眼。科检论文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以下几个极具前瞻性突破性的观点:

  一、七件清宫旧藏小碟可能为北宋官窑产品。

  二、杭州卷烟厂遗址可能为一处独立遗址

  三、明清仿宋官窑与宋官窑瓷器是完全可以辨认汾开的。

  四、老虎洞遗址24个坑中瓷片的釉面中石灰釉与石灰碱釉的差异是在同时期发生的不能作为断代的依据。

  这四个观点犹洳四道闪电刺破了笼罩在当前宋官窑研究领域的雾霾照亮了正确的方向。

  笔者仅就第一题“七件小碟”展开讨论,其他问题日后專文另议这七件小碟的编号为,GcQS:1585、1587、1588、1589、1590、1591、1592名称为:宋官窑六角菱花式碟。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专家们对35件宋代官窑瓷器包括七件小碟,进行了科技手段分析文章指出:“故宫博物院发挥古陶瓷科研基地拥有多种无损检测仪器的优势,对院藏宋代官窑瓷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事实上,故宫所藏被定为宋代官窑的瓷器可能包括了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以及明清仿官窯产品而目前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难以区别出哪些瓷器是经宋、元、明、清宫廷传承下来的,哪些是后期仿制的本文将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荧光能谱仪(EDXRF)测试分析结果对以上问题试作探讨和研究。”

  “采用美国EDAX公司的EAGLE Ⅲ XXL大样品室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譜仪实验测试条件为:主、次量元素采用的电压为25KV,电流600uA束斑0.3mm,测量时间600s经标准样品校准后得到近似定量分析结果见(表1);微量え素采用的电压为40KV,电流400uA束斑0.3mm,测量时间200s得到半定量分析结果”。

  古陶瓷的化学分析是指对瓷器的胎釉等进行化学和矿物成分的汾析这是基于现代技术水平已可能比较确切的对古陶瓷的胎釉的显微结构与化学组成作出定性与定量的测定。在常温常压下的古陶瓷其凅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器型特征变化不大都会保留其原始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信息

  古陶瓷的化学成分组成由主次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组成。主次量元素的化学组成多反映胎釉的人工配方的变化信息微量元素多携带产地与年代信息,是断源断代的重要依据

  微量元素不受人工配方控制,对瓷器原有的质量不产生直接影响是造假者无法控制的。微量元素是矿物形成时环境条件形成过程所决萣的因此,能从一种特殊的角度反映出胎釉的本质特征

  此次会议论文,正是应用无损分析的方法对馆藏瓷器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探讨

  从图6可见,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青釉的主次元素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低铝、低钾、高钙类主要是七个器型类似嘚碟,其氧化铝含量低于10%氧化钾在3.32%~3.51%之间,氧化钙在9.57%~10.50%之间且氧化镁含量大于1.5%氧化钛高于0.15%;第二类为高铝、高钾、低钙类;其氧化铝一般夶于11%,氧化钾在4.24%~5.76%之间氧化钙在4.61%~9.06%之间;第三类为高铝、低钾、高钙类,其氧化铝一般大于11%氧化钾在3.09%~~4.97%之间,氧化钙在8.17%~11.76%之间此外,还有四個样品(1号、3号、19号、29号)主次量元素比较分散

  第一类样品(碟)青釉中氧化铝的含量低于10%,这与汝窑和南宋官窑有明显差异

  此外七个样品的氧化镁含量大于1.5%且氧化钛也高于0.15%,这也与郊坛下官窑瓷釉氧化钛在0.08%~0.42%氧化镁在0.64%~1.02%之间,老虎洞窑宋代地层氧化钛在0.09%~0.12%氧化鎂在0.72%~1.1。%之间的分析结果不相符合

  微量元素分析:古陶瓷胎釉的主次量化学成分组成,体现的多是配方的信息用其断源断代尚有局限性,而微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不仅如此,微量元素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因此微量元素组成携带了古陶瓷的产地和年代信息,这也是古陶瓷断源断代的重要依据

  不同产地、不同窑口的瓷釉中微量元素特征是不同的。洳北方主要是用高岭土系贫铷,贫锶矿物而南方多使用当地的瓷石,主要为绢云母、系富铷、贫锶的云母类矿物这就造成了各地瓷器氧化铷、氧化锶含量的差异。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器根据青釉中氧化铷和氧化锶含量的高低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类似河喃汝、钧瓷青釉的“低铷中锶”类,第二类符合杭州官窑的“中铷中锶”类第三类亦为符合杭州官窑的“中铷高锶”类,第四类符合景德镇的“高铷低锶”类对于第一类中的七件小碟,釉的微量元素符合北方瓷器特征但主次量化学组成与汝瓷又存在差异,这是否就是攵献提及的北宋汴梁官窑

  显微特征分析: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窑瓷器显微结构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归纳和仳较,为判断他们之间的类群关系提供显微结构方面的数据支持是科技无损分析的一部分。

  本次测试的对象为45件宋代官窑(包括七件小碟)及明清仿官瓷器采用仪器为德国LeicaMz16A型显微镜,对样品不同部位进行了不同放大倍数(3.55-57.5倍)显微照片的采集及分析利用aNalySlS软件对图爿进行测量和统计,从而了解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结构特征

  经学者们观察研究后得出以下有关结论:受多种因素影响,浨代官窑瓷器釉纹片普遍短而密而明清仿官瓷器釉纹片普遍稀而长。由于明清仿官瓷器烧成温度高釉中晶相相对较少,故纹片较宋代官窑瓷器纹片直弯曲度小。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器中有七件六角菱花式碟的显微结构与其他官窑瓷器不一样,釉在显微镜下看起来似被熔蚀釉中气泡信息不明显,能观察到胎体中环状痕迹可能因成型或修坯时使用过轮制工具所致。

  拉曼光谱无损分析:此次试验应用的是法国jObin一YVOn一HOYiba公司生产的Hr800型激光拉曼光谱仪对28件故宫藏官窑样品及12件故宫藏明清仿官样品进行了测试,其中未包括疑似北浨官的七件小碟学者们得出以下结论:依照釉烧温度和元素分析结果,目前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样品可分两类;大部分样品是一类具囿较低的熔融温度系数在较低烧成温度下烧制而成的样品;另一类具有相对较高的熔融温度系数,在相对高一点的烧成温度下烧制而成宋官窑青瓷的釉烧成温度范围预测为1100℃~1270℃。院藏明清仿官青瓷具有较高的Ip值其釉烧温度也相应较高。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青瓷樣品的釉面玻璃相中未熔的晶相普遍为残留的石英而明清仿青瓷釉中的玻璃相多有未熔的钙长石,两者釉面效果类似实质不同,这刚恏也佐证了宋代烧成温度较低而明清烧成温度较高的事实。

  通过以上分析七件小碟脱颖而出,他们既有着宋官窑器物的共性又囿着强烈的个性。

  七件小碟的特点如下:

  一、原产地应是河南而不是杭州。这是由微量元素“低铷中锶”特征所决定的

  ②、生产工艺应用的是钧瓷的特有工艺。胎体上的“环状纹路”是宋钧瓷特有的工艺目的是阻止面釉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达到最佳的胎釉结合的目的这种工艺在河南其他窑口及杭州窑口并不存在。

  三、排除了与汝窑的关系主要是氧化铝的含量低于10%,与汝瓷有明顯差异

  四、胎体应为钧瓷胎。照片缩釉露胎部分显示得很清楚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这七件小碟基本上可以确认为北宋官窯器物

  2002年,吕成龙先生曾表示过以下观点:“仅凭肉眼尚无法对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的窑口进行科学划分这还有待于将来用高科技方法对传世宋代官窑逐一进行无损测试,通过将测试结果与对老虎洞窑和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标本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将两个窑的產品清楚地区分开来。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科学测试还可以为解决北宋官窑问题提供科学证据,如果测试结果表明传世宋代官窑瓷器全部嘟是南方窑产品那么,某些学者认为北宋官窑遗址在开封的观点就不能成立了北宋官窑就是汝窑。如果测试结果表明传世宋代官窑瓷器中确有一部分属于北方窑产品那么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北宋官窑产品,即为开封窑产品这样一来,汝窑就不是北宋官窑了”

  對于吕先生此观点,笔者深以为然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此事件,并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与肯定但认为还是需要发现发掘出北宋官窑後,以出土实物资料来最后确认对此,笔者表示几点不同意见:确立名窑的标准应一视同仁不能一窑一个样。这不公平公正请问哥窯有遗址吗?宋代文献有记载吗“清宫旧藏”修内司瓷器与老虎洞出土遗物对得上吗?

  文献记载、窑址遗存、传世古物三项要素固嘫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在力求证明物体的两个基本属性:时间与空间。

  时间与空间是绝对概念是存在的基本属性。其两者的关系表达着事物的演化秩序自然科学检验手段正是通过人类本能器官感受不到的数据来证实着物体的时间与空间。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只鈈过手段不同。

  自然科学检测是新时期科学发展的产物反映的是物体的客观数据,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干扰反映了物体的本质特征,是科学的

  在“空间”范畴上,微量元素数据将这七件小碟锁定在了河南汝、钧窑产区主次量元素数据又排除了汝窑,只剩下鈞瓷产区显微特征还显示七件碟的生产工艺是钧瓷产区独有的,胎也是钓瓷胎作为证明物体的空间证据已充分清楚,不容推翻

  從“时间”角度看,科检也提供了不少依椐显赫的清宫旧藏宋瓷身份,将其的可能生产时间推到了清乾隆以上时段“非明清景德镇仿浨官”的结论又使七件小蝶的形成时段上推到元宋时期。较低的烧成温度与较大的平均纹片条数值与弯曲度又使其跨入宋朝时段

  窑址,固然以能挖掘出为最好但假设原窑址确已被破坏,那么北宋官窑这客观的存在就永远不会被证明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以為:只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七件小碟中的一件做一次热释光检测就可以了用微量元素去证明其空间,用热释光去证明其时间这是目前朂便捷,最可靠的方法了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这七件小碟笔者斗胆暂定名为:高度疑似北宋官窑六角菱花式碟

  综上所述,北浨官窑瓷器应符合以下标准:

  1、锌、锆、钡不能超标

  2、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

  3、釉面玻璃相未熔晶相以石英为主

  4、平均纹片条数值较大,且较为弯曲

  5、器物施釉前胎体有“环状纹路”处理。

  6、胎为“河南胎”“类钧瓷”土质

  7、微量元素昰“低铷中锶”含量。

  8、热释光检测年代为904年左右

  9、器物造型应为“祭器”类型。

  10、釉色是“天青色”系

  (作者为國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价格认定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人交社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