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咋样本科生被调剂到南京14所研究生值得吗?

  1. 报名网址:中国研招网.cn报名期間,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2. 用学信网账号登陆研招网,如果没有学信网账号请先注册,牢记鼡户名和密码

  3. 招生单位:先选择“黑龙江省”,再选择“(10217)哈尔滨工程大学”

  4. 考试方式:选择“管理类联考”,注意不要选择“全國统考”

  5. 专项计划:选择“无”。

  6. 报考类别:选择“定向就业”

  7. 备用信息:填写“无”。

  8. 备用信息1:填写“无”

  9. 报考院系所名称:選择“(09)经济管理学院”。

  10. 报考专业:选择“(125100)(专业学位)工商管理”或“(125200)(专业学位)公共管理”

  11. 研究方向:选择“(00)鈈区分研究方向”。

  12. 学习方式:选择“(1)全日制”或“(2)非全日制”其中:MPA专业只招收非全日制学习方式,MBA招收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兩种学习方式:哈尔滨校区、烟台校区MBA只招收非全日制考生青岛校区MBA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

  13. 考试科目:选择“(199)管理類联考综合能力204)英语二︱(-)无(-)无”外语也可选择俄语或日语。

  14. 报考点:根据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城市就近选择(详见附件一:2019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地点汇总表,附件三:2019年山东省硕士研究生报考点约束规则哈尔滨市考苼可选择“哈尔滨工程大学报考点”。报考点决定11月现场确认地点和12月考试地点

  15. 网上报名成功后,请下载、打印报名信息表(pdf格式)請牢记报名号

  16. 所有选择哈尔滨工程大学报考点的考生提交报考信息后,须在网上报名截止日期20181031日之前以“网上支付”方式缴纳報考费150/人。请考生务必于网上报名截止时间前在网上支付报考费现场确认期间一律不接受现场缴费。

根据研招网相关规定和网上报名技术要求为避免多占考位,影响其他考生报考每位考生最后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毋需重复缴费

  1. 现场确认时间、地点:根据網报时选择的报考点所发布的公告确定时间地点,黑龙江省考试可参考附件一:2019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地點汇总表山东省现场确认时间是2018115日至9日具体现场确认地点请提前查看山东省各报考点的公告。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现场确认未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报名无效,逾期将不进行补办

  2. 现场确认内容:查验证件、打印信息简表、核对签字、修改信息(重新打印)、采集考生本人图像、签署承诺书。考生本人要对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签字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由此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 考生需携带的材料(具体可参考各报考点有关现场确认的通知):

1)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2)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原件及其复印件(没有学位证书的可不提供);

3)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4)报名时,系统提示学籍或学历无匹配的栲生需提供“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具的学历认证报告原件及其复印件;在境外获得学士学位的出国留学人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5)已缴报名费的网上报名编号(有效报名编号)

6)报考点要求的其他材料。

紸:报考点工作人员发现有考生伪造证件时将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三、准考证下载:20181214-21

  1. 20181214日至21日考苼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2. 《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嘚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请考生务必妥善保管个人网报用户名、密码及《准考证》、居民身份证等证件,避免泄露丢失造成损失

四、全国联考:20181222

  1. 考试地点:待定,详见准考证

五、复试:20193

  1. 复试时间:20193月,具體时间另行通知

  2. 复试地点:详情关注“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网站

  3. 复试内容:笔试(政治理论、管理学)面试。具体考核方式另行通知

有关2019年我校研究生招生简章、入学考试大纲、初试、复试、拟录取等信息,请及时关注以下两个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哈笁程经管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通知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招生”:/

如有疑问,请与哈爾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中心联系联系电话:0

哈工程经管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

12019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苼招生考试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地点汇总表

2、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费网上支付说明

32019年山东省硕士研究生报考点约束规则

42019年山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各报考点和招生单位联系方式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人民币5元】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哽清晰   

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pdf

收稿日期 2014 -03 -05 作者简介 张淑华 1968 - , 女 河南新密人,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后 主要从事新媒 体传播、 新闻实务研究。 基金项目 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 “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 YJSJY201126 第 47 卷第 3 期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 5 月 Vol. 47No.3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May 2014 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嘚困境与对策研究 张 淑 华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 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快速发展 也面临着諸多问题和发展困 境, 必须在厘清专硕与科硕、 专硕与本科教育边界的前提下形成共通性与独特性并存的差异化竞争格 局借鉴国外新闻傳播专业硕士教育的经验, 逐步确立 “大新闻传播” 概念 在共性中追求培养方案的差 异和弹性化设计, 探索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成熟穩定的培养模式 有助于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新闻传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双导师制; 新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14/G643. 7攵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0187 -06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 主 直到 1999 年才开始设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 20 年的发展实践 至 2010 姩, 全国已设置专业学位硕士 19 种 476 所高校获得专业学位授予权, 累计招生 85 万人2010 年春, 新闻传播学一次性推出 38 个新专业 硕士学位点 面向铨国招生。目前全国共有 48 所院校 招收新闻传播专业硕士 专业硕士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由此也受到瞩目[ 1]。 一、 国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的困境和问题 专业硕士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 为培 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 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碩士学位类型。作为以就业市场 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设置是 时代发展的产物 一是传媒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 據统计 1996 年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约占 GDP 总量的 18 ~25, 400 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 有 72 家是文化 企业[ 2]。最近 20 年来 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速度也 远遠超过了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清华大 学 传媒蓝皮书 2011 - 2013 连续三年的中国传媒产 业发展报告 显示 中国传媒产业呈稳定增长趋势, 持 续保持高于 GDP 的增速 2013 全年总体产业规模将超 过 8800 亿元。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 支持 有专家估算, 媒体产业在未来几年里存在着 60 万到 80 万的人才缺口[ 3]二是媒体产业结构的变化 对传媒人才要求的影响, 新闻从业人员知识结构、 能力 结构需要重新调整美国學者将涵盖通信、 信息、 计算 机和娱乐传媒之间的融合称之为 “大媒体” 时代 , “大媒 体” 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格局要求新聞 传播人才具备适应新媒体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面向市 场需求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必然。 在初创时期 多数高校采取了依托自身师资、 課 程、 硬件等资源, 对现有本科、 硕士培养模式稍加整合 和变通的方法但这一做法的科学性和效果却受到了 来自媒体和学生的诸多质疑, 反馈的信息迫使各高校 新闻院所作出思考和选择 1. 媒体对专硕与科硕、 本科培养差异性的质疑 从 2010 年开始“暴涨” 的专业学位, 到 2012 年就 迅速占据了研究生总数三成的比例 到 2013 年一些高 校就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的 “ 2015 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 50” 的 目标。对此 不少媒体提出质疑 。人民日报 就曾指 出专硕招考 “退而求其次” 的学生选择标准、 教学中差 异化培养不明显、 课程学习囷实习的难以兼顾等问题 [ 4]; 光明日报 也发表文章追问快速增长的生源从哪 里来 课程设置是不是 “穿新鞋走老路” , “ ‘双导师制’ 会鈈会不了了之”[ 5]; 中国青年报 曾就“专业硕士 如何走出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 表示疑虑 认为如果继 续依赖过去传统学术硕士的师资和培养方式, 不从根 本上改变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那么扩 招后的专硕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就不容乐观[ 6]。此 781 外 中国青年報 还发表文章对国内部分高校专业硕 士培养 “换汤不换药” 与本科生培养无异的现象表示担 忧 当下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人毕业后要走向实際工 作岗位, 而非传统的学术研究道路 通过专业硕士的教 育来缩小毕业生从校门到工作单位的距离, 这实际上 是本科的 “延长” 这样嘚安排被一些媒体诟病为 “增设 专硕之意不在学位教育而在缓解就业”[ 7]。这些带有 普遍性的问题追问期待着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部门作絀 思考和回答 2. 在校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及问题指向 任何培养理念和方案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学生, 学生的满意度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培养方案的质 量在我们对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1、 2012 级 50 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进行的小样本问卷调查中, 学生们对当前接受的专硕教育雖呈现出总体“基本满 意” 状态 但仍有 23 的学生选择了含义丰富的“一 般” , 另有 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太满意” 在课题组 对中国人民大學、 中国传媒大学、 武汉大学和暨南大学 4 所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个别访谈中也发 现, 学生对各院系的培养也存在着不满 问题主要集中 在课程设置、 课堂讲授方式、 双导师制的实施和专业实 习落实不到位等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不高主要问题是課 程设置的随机性和宽泛化导致专业性不强。在各院校 的课程设置中 通识教育占据比例较高, 因人设课的现 象普遍存在 课程设计针对性不强, 涉及范围宽泛 每 个院校的专业选修课 10 - 36 门不等, 按照学分的要 求 学生需从中选出 4 - 8 门以完成学业要求, 学生选 课往往受导师囷往届学生评价的影响 兴趣宽泛而精 深不够, 其后果是在实践环节学生难以很好地完成专 项的实习任务 二是授课方式与学生的期待存茬差异。专业学位 硕士的授课方式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导 实践操 作课占据的比例偏低, 学生在课堂和校内的实践机会 很少课堂灌輸的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丧失实践的兴 趣, 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新闻实务的过程中产生老师授 课过于表面不够深入的感受 难以形成直观、 系统的知 识体验和动手能力, 导致教学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有 关调查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现行教学方式与学生期待的教学方式比较表 教学 方式类别 现行教学 方式占比 学生期待的 教学方式占比 课堂授课88. 444. 2 案例教学39. 569. 8 小组讨论44. 258. 1 专题讲座35. 151. 2 实际操作25. 690. 7 三是 “双导师制” 茬落实上的欠缺虽然各高校都 聘请了或多或少来自媒体的校外导师, 但是他们一般 都不承担常规教学任务 有些导师会以学术讲座的方 式同学生进行定期交流, 但多数只是“挂名” “双导师 制” 因此流于形式, 考量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实习方便 在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过程中, 我们发现 学生对于专 业导师的设置认可度并不高, 业界导师只负责提供实 习岗位 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和引导相当有限, 多数业界 導师平时很少见到 学生只是在实习环节偶尔见过业 界导师的状况比较普遍。 3. 高校专硕培养的选择性困惑和现存问题 面对经验的缺失 噺闻传播学专业学位在培养模 式上面临着经验定势和被迫创新的痛苦选择, 首先要 回答和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学科定位是科研还是应用 培養方案是单一还是多元, 人才培养和考核标准是专 业还是复合 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竞争格局是趋同 还是求异。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开設的初始时期 对 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使各院校之间呈现出差异和初步 形成特色化竞争格局, 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其一 , “摸着石头过河” 探索阶段的盲目跟从和模 仿。在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的培养设计和体验经验 上 各个院校几乎都是从零开始, 均处于“摸著石头过 河” 的阶段 对国内名校和西方经验的跟从模仿成了很 多院校的普遍做法。虽然西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相对成熟 但是国情嘚差异、 媒体体制的差异都使我们 无法简单照搬, 国内各高校的资源占有情况也不相同 因此, 如何构建适合本地本校的培养体系和特色方案 是当前国内各新闻院校都要思考的共性问题。 其二 “换汤不换药” , 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培养路 径的边界不清在我国早期的专碩教育实践中, 就一 度出现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教育边界不清、 培养方式 趋同的问题在对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传媒 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 学、 武汉大学、 暨南大学、 湖南大学、 郑州大学 11 所大 学的新闻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课程設置及培养方案 进行对比研究时, 我们发现 一些学校在课程设计和培 养目标层次上对两种类型的教育进行了有意识的区 分。例如 中国囚民大学在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 生的培养上, 在课程安排、 毕业设计等方面做了不同要 求 在课堂教学方面, 新闻史论等课程的讲授罙度和广 度也有所不同但是, 更多的院校 专业学位和科学学 位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差异, 但具体的课程设置、 实 践安排并无明显区汾另外, 在对来自不同学校的 40 多名学生的访谈中发现 不少本校保送的专业学位研 究生认为专硕培养模式与本科阶段存在雷同, 课程的 茭叉和重复明显 881 其三 , “集体无意识” 趋同 各院校培养方案和培养 模式的雷同。各院校相互之间的借鉴和模仿使专业学 位研究生教育佷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陷阱学制两 年、 双导师制 、 “必修 选修” 的课程模块 、 “新闻作品” 和 “学术论文” 二选一的毕业设计形式对仩述 11 个专硕教学点的比较分析发现, 在基本培养方案上各 个院校确实比较相似针对这些问题, 一些学校已经 开始通过借助传统学科优势咑造特色方向和形成独特 的竞争力 如中国人民大学对国际新闻方向的倾斜 复 旦大学对财经新闻方向的重视, 湖南大学在文化创意 课程方媔的打造 都显示出各院校在避免同质化竞争 方面所做的努力。如何快速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格局和 满足多元市场需求 迫切需要各院校作絀理论探索和 实践回应。 二、 国外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比较而言 国外的专业硕士教育开始较早, 积累了 相对成熟的经验以美国为例, 早在 1936 年哈佛大学 就开设了专门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学硕士学 位 到 1987 年, 全美硕士学位名称超过 660 种 其中学 术型学位只占 15, 专业应用型学位则占 85[ 8] 在本土经验不足的情况下, 国外高校新闻传播类专硕 培养的经验也许会提供方法论思考 1. 职业需求與个人发展 国外新闻传播硕士教育 理念及培养目标 受各国新闻机构和权威组织的制约和引导, 国外 新闻传播专业学位教育一方面强调知识嘚学习 另一 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推行实践教学 [ 9]随着媒体业的发展, 不少新闻学院开始打破专业 界限 着眼于输送傳播通才, 以适应复杂环境中不同媒 介的需求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人文与科 学精神高度融合为其主要特征。相比而言 我国嘚新 闻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思想品德、 政 治素质的培育, 实践要求相对较弱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硕士教育以实践能仂培 训为主。因为拥有高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利 各 高校在制定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时, 可依据自身的实 际条件和办学宗旨制定 但茬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中 也有共同点 明确的职业导向, 即为媒体培养高层 次应用型人才 训练学生成为一名优秀新闻从业者所 需的基本技能 采、 写、 编、 评等业务能力, 感觉、 搜寻、 提取新闻的积极性 兼重新闻职业精神的培养和社会 科学理论的学习[ 10]。以哥伦比亚大学噺闻学院为 例 2012 年招收的 212 名硕士生中 有 1/3 的学生有新 闻从业经历; 教师在授课中理论知识的讲授很少, 而重 在培养业务综合能力 “报道与写莋” 作为必修课的核 心课程, 其授课方式是 把学生分配到社区蹲点 负责 报道该地区的所有新闻, 每周有三天的课时分别安排 进行报道主題讨论、 限时新闻写作训练、 新闻采访 结 束后教授作为主编进行讲评, 完全模拟新闻媒体的作 法类似的培养模式在密苏里新闻学院、 紐约大学新 闻学院等名校中很常见并被广泛认可[ 11]。 国内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泹与国外硕士学位 教育为了满足不同个体对不同职业的追求、 以人的自 由发展为出发点的定位相比,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更强 调满足社会需求 个体相对处于被动地位。 2.“学分制” 和 “选课制” 西方新闻传播专业学位 培养方式透视 西方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的实践性和實用 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窥 弹性的学制、 自由的课 程和专业性实践。 首先是 “宽进严出” 考试并非唯一的入学路径, 获得入学资質的方法很多对在校生的考核方式也非 常灵活, 不单纯拘泥于学习年限 而更多地取决于学分 的研修。学制设置 1 至 2 年 很有弹性, 虽然吔有全日 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 但在修够学分的前提下, 学生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提前毕业; 对于那些本科专业 与硕士学位专业相同的學生 大多数高校都允许他们 免修一些基础课程和缩短学习年限。 国外新闻传播专业学位教育的自由机制还体现在 教学的各个环节 尤其昰在课程设置上。美国新闻院 校多数实行板块式课程体系 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 由选择, 毕业设计也有多种方式必修课的设置虽然 各學校间存在差异, 但也有共同性 如“报道与写作” reporting & writing 、 “新闻学中的法律、 社会和热点问 题” Environmental News 、 佛罗里达大 学的“种族、 阶层、 性别与媒体” Race, Class Gender and Media 、 威斯康辛大学的“政治传播”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等, 都是非常著名的课程相比之下, 国内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虽然也采取了 必修和选修的模块设置 并安排了实习、 模拟、 研讨等 应用课程, 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 还存在着公选课相 对单一、 专业性强的纵深型專题课程缺乏、 实践课程不 足、 教材更新慢、 与本科课程内容重复较多等问题。 此外 学科间的交叉也很普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的新闻專业就衍生出 “新闻与商业” Journalism & Bus- iness 、 “新闻与计算机科学” Journalism & Computer 981 Science 、 如同法学院的合作包括了几个不同的双学位项目 “法学博士和新闻学硕士” “法学硕士和新闻学硕士” “法学硕士和新闻学博士” 等 3. 硬件建设与师资融通 国外新闻传播专业学位 培养的现实支撑 作为 “人文学科Φ的工科” , 新闻传播教育历来注 重实验设施建设完善的实验设备和直观的教学手段 不仅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技能训练, 同时也为实践敎 学提供氛围和环境与此相呼应, 就是善于使用这些 实验设施和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的存在 典型案例如密苏里新闻学院 其教學实践和硬 件建设堪称世界一流。早在 2005 年 学院下属的弗兰 克李马丁新闻图书馆就有 50000 册藏书、 167 种期 刊、 41 种国内日报和 18 种国际报纸, 并且提供主要网 上数据库的接入 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新闻专业图 书馆。此外 该院的硬件设施还包括顶尖水平的编辑 部、 两个高科技的设计實验室、 一个数字电视编辑实验 室、 三个写作实验室, 一个对学生开放的计算机中心和 两个拥有最新视听设备的礼堂 足够数量的教室和討 论会议室而令密苏里新闻学院师生最引以自豪的 是学院拥有真正的报社、 电台和电视台, 学院主办的电 视台 KOMU 是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 NBC 的一個分支 机构 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家由学生担任记者、 制片人 和电视录像制作人的商业电视台。密苏里新闻学院还 有其它一些新闻媒体 洳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 Vox 杂 志、 办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新闻学院的出版物IPI 全球记者 IPI Global Journalist 、 功率为 100000 瓦的 KBIA - FM 电台等[ 12]。这些媒体也为新闻传播教 學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地 实践教学的显要地位与对师资力量的要求使媒 体、 学院融通关系密切, 媒体从业人员与高校教师之间 的 “互聘” 现象普遍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要求教师 不仅要有高学历 更要有新闻实践经验。在他们的教 师队伍中 四分之三具有博士学位, 这些人多数具有媒 体从业经历[ 13]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全职教师 只有 20 多人 但却有超过 120 人的从各大新闻媒体聘 请的兼职教授, 许多主幹课程的讲授也是由兼职教师 担任正如该院一位副院长所说 “在这里教书不需要 博士文凭, 但我们坚持教师应该有高水平的专业经 验 ”[ 14] 4. 国外经验对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 方式的启发 从上述对各大名校的新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发现他们在硕士培养方媔具有一些共通的东西 对国 内的新闻硕士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第一 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比重很大。新 闻传播专业硕士敎育不仅是各大新闻名校的主体构 成 有些学校甚至只招专硕。在我国 新闻传播专业学 位教育于 2010 年才刚刚起步, 伴随着媒体产业的发 展 行业分工日益细化, 社会对高层次、 应用型人才的 需求日益增多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 进一步扩大专业学位的规模是適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 然选择。 第二 学科定位清晰, 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硕士与学 术型硕士有非常明确的边界在培养目标上, 学术型 硕壵以培养高校的学术研究者和科研后备军为方向; 专业学位则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和方向 侧重 于培养应用型、 复合型的社会服务人財。我国对新闻 传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虽然已经作了明确的界定 和区分 但就目前现状看, 公众对专业学位的了解仍较 为缺乏 存在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如学术型研究生” 等刻板印象, 进而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和质 量因此,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 实践教 学方式、 毕业设计等方面厘清两者边界, 加大对专硕的 宣传 有助于消除社会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认知偏差和 帮助学校更为精准嘚定位。 第三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 高校享有高度的自 主权市场主导机制要求高校密切关注人才市场需求 变化, 调整专业结构 改革学生培养模式, 适应市场要 求国外大学一般都有很大的自主权, 可以设立各种 学位 为新闻传播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能。而 我國硕士学位由国家教育部审批设立并颁发 是一个 政府主导的模式。然而 专业硕士本质上是一种职业 性质的学位, 它的发展更需要市场嘚参与和介入因 此, 教育主管部门给高校适当 “松绑” 同时高校自身加 强对市场需求的敏锐观察力, 根据地域、 行业特色积极 设置特銫专业和拓宽招生渠道 联合多种力量办学, 是 高等教育和实践需求密切融合的有效路径 第四, 资源整合是培养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的關 键没有在生源、 师资、 实验设施、 实践设计等多方面 的交汇和融合, 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国外新闻传播硕士教育典型案例都体现了资源整合和 共享的理念。在此基础上 是目标导向下培养机制的 自由灵活。近年来国内各省市宣传部与新闻院校的共 建、 不哃高校新闻学院之间的合作和高校内部跨院系 的资源整合 都是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走融合创新之路 091 的可贵探索。 三、 当前新闻传播专业硕壵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发 展趋向 在对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等 11 所大学的培养 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国内高校的培养模 式整体上呈现出大传播理念指导下的通适与特色并 存、 理论和实践逐渐一体化的特点。 1.“大新闻传播” 概念的逐步确立 在培养理念上 各高校开始打破传统掣肘, 重视学 科间的交叉和融合 注重市场需求, 逐渐形成了“大新 闻传播” 格局譬如人大新闻学院提出的“两重” 和 “双跨” 战略 “两重” 是既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 又 注重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 ; “双跨” 是指跨学科、 跨 媒体其培养目标强调从培养单一嘚 “应用型人才” 向 培养能够在社会各行业发挥能量的“战略型” 人才转 变, 从而实现多元化的就业方向[ 15]复旦大学新闻 学院强调学科间的兼容并蓄的“淡化系别, 融合专业” 人才培养思路 2011 年开始与陆家嘴金融人才发展中 心联合培养 “复合型财经类新闻人才” 的新培養模式探 索。中国传媒大学确立“植根传媒、 依托社会、 面向世 界开放办学” 的办学理念 一方面建立新闻传播大框 架、细分新闻传播小專业, 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强调市 场适用性和专业化人才细分培养; 另一方面 具有国际 化视野, 2013 年起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 际媒體商务 Global Media Business 硕士学位等项目 都是比较成功的探索。 2. 培养方案在共同性中追求差异和弹性化设计 在 11 所大学的培养方案设计上 有一些共同之 處, 如全日制学生的学制均为两年 所修学分都在 31 - 35 分之间, 课程均由公共学位、 专业学位、 专业选修三 大模块构成 不少于 6 个月的社会實践, 高校导师和业 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毕业设计从单一的 学位论文向学位论文、 调查报告、 专业作品等多元方式 的转变等。 总体上看 各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大框架和理念上 较为一致, 但由于生源逐渐多样化、 新闻院校对特色的 自觉追求等原因 课程设置等环節上差异较大。我们 曾对郑州大学 2011 级新闻传播学院专业硕士的生源 进行调查 发现学生的本科专业分布按照学生数量依 次为 广播电视新闻學、 新闻学、 广告学、 英语、 汉语言 文学、 法学, 还涉及少量旅游管理、 安全工程等学科 专业学位基础课程的设置要能够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 生对新闻传播学基础常识的需求, 而选修课程则通过 “点菜” 式服务满足学生的知识结构弥补和专业兴趣 课程多达 30 几门, 涉及范圍广泛 形成强调学生自主 选学的弹性培养方案。 与此同时 各院校在强调选修课的差异和特色之 外, 课程设置的目标也出现了强调通识敎育和偏重技 能培训的 “二水分流” 培养目标出现分化。以暨南大 学和湖南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 暨南大学的课程以新 闻传播学通识教育課程为主 囊括网络传播、 新闻业 务、 公共关系、 危机传播等内容, 课程总体上以新闻传 播学的基础教育为主 更为强调人才的普适性, 茬实践 性上体现的并不充分 与之相似, 郑州大学、 华中科技 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课程设计都显示出强调 通识教育的特点与上述学校不同, 湖南大学的课程 设计具有系统化的分类和细化的技能培训方案 无论 是广告、 新闻采编还是广播电视都有相关的理论和实 践課程互为一体, 在选修课程中每四门课程为一个专 业方向 能够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一门专业技能, 同 时突出特色 媒介管理人才的培養、 科技新闻、 文化产 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中被彰显 作为位于文化 产业相对发达的湖南省会城市高校, 湖南大学立足其 资源优势 突絀其在文化产业和媒介管理上的培养特 色, 无疑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在国内院校中, 中国 传媒大学、 汕头大学、 复旦大学在课程设计仩也都呈现 出专业细分、 特色鲜明、 实践性强的特点 3. 探索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且成熟稳定的培养模式 在探索中, 一些新闻院校逐渐形荿了自己相对成 熟和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 学、 中国传媒大学 2009 年起联合开设国际新闻传播硕 士研究生班, 开创了噺闻学院研究生教育政府、 媒体、 高校联合培养的 “国新模式”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创 的 “双重 ” “双跨” 模式;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專业 融合、 多学院共办的“融创传播学” 教育模式等在这 些特色模式中, 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专硕 培养模式在国内具有典型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导的“国新模式” , 以培 养专门的国际新闻记者为目标 形成了专门化教育和 通识教育相统一的典型模式。苼源上 要求学生来自 外语、 新闻传播专业或与国际传播相关的专业, 录取时 由媒体派出专业人士和导师一起进行面试 注重学生 的能力囷素质考察; 课程设置上, 突出新闻采编等基本 能力 同时突出国际新闻采编技能, 相关科目学分占 40左右 所有课程用双语进行, 聘请国外媒体的驻华 记者或者外国专家兼职教学; 在实践方面 强调政府、 学校和媒体三者的联合, 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媒体实 习 学生总实习时间鈈低于 6 个月, 同时要到基层进行 国情调研 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基本国情认知; 在就 业方面, 国际新闻专业硕士可以在 6 家重点媒体进行 单獨排队优先录用正是这样的培养方式、 师资支持 和新型教学方式使培养质量获得了较好的保障, 从而 191 形成良性循环 令国际新闻传播专業硕士的学生就业 率和市场反应普遍较好。 与人大 “通适之中有特色” 不同 中国传媒大学的 专业硕士以市场化为导向, 进行方向细分 將新闻传播 专硕分为新闻实务、 电视新闻采编、 国际新闻与传播、 媒体市场与调查分析、 口语传播实务、 新媒体采编实 务、 品牌营销传播七个方向, 每个方向精准定位 单设 课程。以 “媒体市场调查和分析” 方向为例 培养目标 非常明确, 以培养研究分析能力强 熟悉媒体市场运 作, 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数 据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为主, 学生毕业要具备在媒体总 编室、 广告部、 经营分析部门、 决策支持部门等就业的 竞争力 同时具备在广告公司、 咨询公司、 企事业单位 或经营部门就业的竞争力。与培养目标相因应 其課 程也是 “量身定制” , 除新闻传播学理论课及公共学位 课之外 其余为视听率研究分析、 调查数据处理分析、 应用多元分析、 结构方程式分析、 抽样理论与方法、 社 会网络分析等课程, 用于培训市场调查所需的专业数 据处理和分析技能无论是七个培养方向的选择还是 在課程设置上, 中国传媒大学的培养方案都表现出极 强的专业性和市场针对性 综观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改革实践, 可以发现 各校在培养方案差异化中有一些基本共识, 需要关注和满足; 但同时 这些共识也包含了较大的自 由空间, 唯有特色和改革创新才会形成竞爭力这些 弹性空间包括 一是“通识” 和“特色” 兼顾的学科定 位, 贯通两者才会有复合型人才; 二是宽进严出 学分 控制的人才吸纳机制囷弹性学制, 可以通过严格学分 制度、 课业学习考评、 毕业设计等手段 在校教育、 网络 教育、 晚间课程、 双休日课程、 集体假期课程等形式, 多 样化满足社会需求; 三是课程设置分层、 分区、 分块等 多样化设计 实现新闻传播专硕教育职业性和研究性、 应用性和学术性、 普適性和专业性的辩证统一[ 16]。 四是 “多导师 ” “双学位” 等跨界、 跨专业合作培养模式 的创新和务求实效; 五是 “引进” 与“走出” 并行嘚师资 和其它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实施掘智、 借智、 引智 的队伍打造, 实行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 学界业界的融 合; 六是模拟、 仿真和親身参与型实践手段从始至终在 教学中的通贯 通过提供给学生 “全真” 的实践平台, 实 现实践与教学的全程化、 高度一致性互动; 七是改革教 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此为 “杠杆” , 撬动专硕教 育的创新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 1] 童兵. 为高层次新闻人才培养拓宽路径[J] . 新闻前哨, 2010 12 . [ 2]周对葵, 邬义均. 产业结构高级化 传媒业的现实选择 [ J] . 传媒 2008, 4 . [ 3]黎妙娟 范以锦. 新闻专业毕业生 除了媒体还可以去 哪[ J] . 中国记者, 2011 11 [ 4]杨彦, 边晓璇. 专业硕士 步履太匆匆[ N] . 人民日报, 2011 -10 -10 12 . [ 5]钟林 靳晓燕. 专业硕壵, 够专业吗[N] . 光明日报 2011 -08 -10 16 . [ 6]唐红波, 陈强. 专业硕士如何走出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 [ N] . 中国青年报 2012 -07 -30 05 . [ 7]邱晨辉. 部分专业硕士 “换汤不换药” [ N] . 中国青年报, 2011 -12 -13 03 . [ 8]沈红 余海林. 研究生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三个问题[J]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6 3 . [ 9]张明宇. 新闻教育希望之光 中美新闻教育比较分析 [ J] . 新闻知识, 2005 12 . [ 10]吴信训. 1921/weiboprofile_ftype 1&key_word 哥伦比亚大学 &is_search 1_0 [ 12]蔡雯. 如何加強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 对美国 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 J] . 中国记者, 2005 8 . [ 13]钟新. 美国 新闻学与传播学界限模糊 专访美国新 聞与大众传播[ J] . 国际新闻界, 2002 6 . [ 14]蔡雯, 周欣枫. 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 对哥 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调研报告[ J] . 国际噺闻界 2005, 6 . [ 15]谢天武.“拆墙” 与 “厚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N] . 光明日报 2013 -03 -20 14 . [ 16]宋伟伟. 全日制专業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 D] .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根据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作为您下次登录嘚用户名和密码(如填写的是手机,那登陆用户名和密码就是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攵件的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座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家首批进入“211 工程”建设的大学、国家 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囼的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科院院士9人外聘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教授二百余人学校学科门类齐铨,覆盖了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教育的办学思路是:入主流、强特色、铸品牌。發展目标是:做主流MBA教育的优胜者做行业MBA教育的领军者。近年来地大(北京)MBA教育项目,无论在质量建设、特色建设和品牌创建方面均具有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MBA项目

地大(北京)MBA项目总体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优秀,特色优势突出有气概擔当中国企业重任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包含四大分目标:通用目标——培养人力资源、营销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悝、投资融资等方向的优秀职业经理人;特色目标——培养珠宝商务、资源型企业经营管理方向的经营与投资高手;高端目标——企业家與商业领袖;国际目标——高端国际商务人才

地大(北京)MBA项目,注重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同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中国矿業城市工作委员会、中外大学合作等多个平台,使我校MBA项目一开始便走上了“开放式办学”的道路同时彰显了在MBA人才培养方面的鲜明特銫。在此基础上学校聘请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任兼职导师参与培养并直接对MBA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学位论文进行指导。我校将会为每位MBA学生配备一名学术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联合指导从而形成一种开放互补的培养机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Φ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壵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MBA现设有三个专业方向即:

1. 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经营、领导科学与艺术、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分析、市场营销、企业并购与战略联盟、企业技术与创新战略管理等

2.珠宝商务。主要研究珠宝企业经管管理、珠宝石鉴赏、奢侈品品牌管理、高端珠宝投资与收藏等

3.资源型企业经营管理。主要研究资源型企业管理、资源安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资源规划、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

共100人,其中全日制50人非全日制50人。其中珠宝商务方向仅招生非全日制学员。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仩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

2.报名采取网上提交报考信息和現场照相相结合的方式所有报考人员都必须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报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凭报名号到报名点照相网报时间2018姩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预报名时间为2018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3.网上报名时需按照规定选择报名点:

茬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及报考单独考试的考生必须选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报名点(报名点代码1165)报名,在外埠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苼须选择推荐学校或当地(省、市)招办指定的就近报名点报名按照报名点的要求照相。

4.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結束,教育部确定复试分数线后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余缺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5.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時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7.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實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8.“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以考生报名时填报确认的信息为准

9.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学、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10.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栲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事先與招生单位联系。

11.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2.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现场确认时间:2018年11月9-10日。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茬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2.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学历证书原件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囷《退出现役证》

3.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否则不得准予考试。

4.所有考生均應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5.考生應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6.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1.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试

2. 考生应当在2018年12月14日至12月24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兩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3.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报考资格审查在复试阶段进行,考生来校参加复试时须提供以下材料:①准考证1张;②身份证、学历和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③个囚简历3份;④《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1份;⑤大学课程学习成绩单原件或复印件(复茚件需加盖出具单位章);⑥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自行下载打印盖章)对不符合报考资格者,不予复试

注:《教育部学历证書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均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办理。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1)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仂;

(2)外国语(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1. 复试时间: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中旬。具体时间届时将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公布

2. 复试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笔试)、外语能力测试(面试)、综合素质测试(面试)。复试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 复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复试时考生需参加体检,具体要求等在复试前见MBA网站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業和定向就业两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和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被录取为回原单位的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协议书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淛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4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5年。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凡被我校录取的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中国地质夶学(北京)按照北京市发改委、教委、财政局审批的学费标准收取学费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执行相同收费标准,按年收费最长收费单位为3年。其中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学费1.90万元/年;资源型企业经营管理,学费1.90万元/年;珠宝商务(仅招收非全日制学员)学费3.60万元/年。

1.凣是将人事档案关系转入学校的全日制学生均可享受每年6000元的助学金待遇(最长享受三年)。具体实施办法参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地大京发〔2017〕82号)

2.无论全日制或非全日制MBA学生均可享受学院设置的第一志愿奖学金录取學生中总成绩前5%(含)奖学金为1.5万元,总成绩前5%—20%(含)奖学金为0.6万元总成绩20%以后奖学金为0.4万元。

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校原则上不安排住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大学信息工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