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可以学外外国人骂中国人的语言言吗?

读冯蒸教授第3次古音学大辩论讲辭

——兼回应梅祖麟教授对“一声之转”的批评

文 / 黎新宇(湖南教育学院)

冯蒸教授在某个时候就所谓第3次古音大辩论作了一次演讲讲辭发表在某刊物2008年第4期上。他把2002年开始的那一场以梅祖麟、郭锡良教授为双方主将的争论称为第3次古音学大辩论。此说可商上个世纪20姩代的那次辩论,真可以说是一次大辩论牵涉到古音构拟中外对音问题,有着广泛的影响30年代那一次,范围较小是一场辩论不差,能否说得上是“大”尚属疑问。但那两次都在讨论学问而这一次,即21世纪初的这场辩论与上两次有很大的不同这一次是由一个外国囚发难,得到几名意气用事的中国人支持的对中国学人的大面积的攻击他们骂倒清儒,从章太炎骂到王力以及陆宗达、邢公畹乃至于唐作藩等中国学者。学术上的事当然可以争论但彼方并不就此罢手,而要否定我国的优秀传统声言中国人没有能耐,只有洋人才行偠由他们到中国这块土地上来“领导”。闻者以为是1949年以前的事而的的确确此事发生在2001年底。所以这一次是夹带着学术问题的大是大非的争论,也是新时期一次语言学界思想上的大论战这次大论战现在似乎还在继续。

冯教授在介绍了他所说的3次辩论的时间和要点以后说:“笔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教研室主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目前已发表了近百篇音韵学论攵和多部专著。”

乍听起来有点儿俗。可一想亦无可厚非。自炫头衔以取信于听众,也是常事说发表了多少论文专著,原本习气洳此现在作个什么统计,或者升个什么职称或者要报个什么项目(包括奖项),总要有多少篇论文多少部著作等等,于是乎在作讲演时自我介绍也来这么一套不足为怪。但讲精神方面的创造力而以多取胜这个习气并不是很好。乾隆皇帝有诗4万首王之涣留下来的詩只有6首,你说哪一个是诗人是有4万首的乾隆呢,还是只有6首的王之涣

接下来,冯教授说:“年私淑著名音韵学家陆志韦和王静如先苼学习音韵学师从王静如先生时间尤长。”1963年冯教授13岁,刚小学毕业就开始从名师学艺了,了不得啊本来的用意是,我从小便是兩位音韵大家的学生我最有发言权,但说得不够明白到底是“私淑”呢,还是“师从”倘是私淑,人人得而私淑之有何可炫?倘昰“师从”又是怎么个“从”法?是于其落难时找空子去登门讨教人家不得不回应,还是两位大家正儿八经地收你做个学生

冯教授說:他“力求客观地归纳和介绍”双方的观点,也就是说他将公正地处事,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看了全篇讲辞之后,觉得冯教授确实昰在“力求”这么做他介绍双方论点都比较充分,不是一味详此略彼一些难听的话,也不自己说出而由他的拥趸捅出。对郭氏与梅氏也各有褒贬不是专讲一方的不是。与纯以梅氏为宗主的那些人还是有区别的他这样做事出有因。他的业师洪成玉先生似乎也是北大嘚校友属于梅教授所称的“旁支别流”之类。总不便直接和自己尚在的业师对着干吧但冯教授也听过梅教授半年课,照理也该执弟子禮况且梅教授是“出口转内销”,正受着某些国人的宠信自然也不可怠慢。尽管如此冯教授内心的倾向还是明白无误的。

即如在参加辩论人物简介里列出4人,郭锡良vs梅祖麟、潘悟云、郑张尚芳1对3。仿佛一面是人多势众三人为众嘛,而另一面是孤单一人这当然昰大错特错。站在郭教授一方的是被梅教授所指的“浩浩荡荡”还有“旁支别流”,“茫茫九派流中国”啊中国者,国中也不仅国Φ,岛上也有陈新雄教授就是一个,不仅中国外国也有,薛凤生教授就是一个我不想代劳,一个一个地列名单那本是冯蒸教授的倳。而另一方由于牵涉到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丧失了国人绝大多数的同情和支持本文笔者也仅仅因为这一点才公开出来掺和,甘冒矢石而不顾

前面已经提到,冯教授重论文数量他的论文“近”百篇,郑张论文“上”百篇而郭锡良教授只有60多篇。梅祖麟教授“几十姩来对于汉语语法史、汉语声韵学、汉语诗律学均有杰出贡献”,(请注意“均有”与“杰出”)而郭锡良教授只有一个设想,加上┅些影响虽然这影响很大,那不过是编的教材而已关于语法史,说郭4个字“多有创见”,说梅用了8行字每行40几个字。在冯教授心Φ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更多的论据会在下文中陆续呈现。

冯教授把那场争论的分歧归纳为5点第一点,王力懂不懂同声必同部在用叻整3页篇幅介绍了双方的论点之后,“冯蒸案:王力先生对谐声是重视的1963年出版的《汉语音韵》都专列谐声表。问题在于他拒拟复辅音对异部位谐音不能解释。只说音近太笼统了不科学。又在中古声韵与谐声矛盾时宁从中古声韵不从谐声例如批高本汉颖是喻四不应與梗荆同族,即不顾及颖是顷声字”

此案语既有肯定,又指出不足似乎“公正”了。然而讲演者在这里却在不顾事实。事实是梅祖麟教授已经承认他“以前没有读过《古韵分部异同考》(1937),”“妄言王先生不懂‘同声必同部’更是不当”争论的一方既已承认自巳是“妄言”,为什么不介绍出来让受众知情却用一句“王力先生对谐声是重视的”来蒙混不知就里的人,似乎“懂不懂”还不好说主将已经服输,而冯教授却还在追加质疑说什么“问题在于……”。而所提问题是讲声母与“同部”没有关系。

“一声之转”是冯敎授归纳的论战双方的又一分歧。冯教授以为他归纳的2、4两点是重点我则认为这一点也就是冯的第三点才是最主要的分歧。因此我要哆说几句,并用来回答梅祖麟教授

所以承认冯教授还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就是因为他在这里一字不落地记述了梅教授攻击中国人和Φ国学者的狠话梅教授在谈王念孙“一声之转”的时候,说道:“只有清儒才能发明这种论证法外国人可没有这个能耐。”又说:“迋念孙的‘一声之转’到了20世纪衍生出来一个浩浩荡荡的章黄学派,徒子徒孙不但有陈新雄、陆宗达等旁支别流,还包括邢公畹、王仂、唐作藩、刘钧杰等”

梅教授本学数学,后来转行搞语言是半路出家。在国外这条路子可以走得通,在中国就难了因为在中国,搞语言学总怕要读一点基本书,其中包括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连这本训诂基本书都没读,而敢侈谈中国的语言学岂非笑话?梅敎授自己承认他只是听人讲了讲《广雅疏证》,就来大放厥词了在中国人批评了他之后,他是否去读王念孙的书不得而知。恕我妄測他或许还没有读,或许读了一时难以读懂,又放弃了最好的猜想,是他已经读了心有所得。只怕这种可能性不大不过,我还昰从最好的方面来揣度人让我来说说对“一声之转”的理解,以与梅教授交流

《经义述闻》卷三“明听朕言”

家大人曰:《尔雅》:孟,勉也“孟”与“明”,古同声而通用(《大戴礼·诰志》篇曰:“明,孟也。幽,幼也。”明、孟同声。幽、幼同声。《豳风谱》正义引郑注《书传略说》曰:“孟,迎也。”《北堂书钞》引《春秋考异邮》曰:“明庶风至,明庶者,迎众也。”《禹贡》“孟猪”,《史记·夏本纪》作“明都”。)故勉谓之孟亦谓之明。《盘庚》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言当勉从朕言无荒失也《顾命》曰:“尔尚明时朕言”,言当勉承朕言也《洛诰》曰:“明作有功”,言勉作事也又曰:“公明保予冲子”,言公当勉保予冲子也《多方》曰:“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言尔邑中能勉行之,尔则惟能勤乃事也《韩子·六反》篇曰:“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则功罚可立,而爵禄可致。”言勉焉尽力致死也。重言之则曰“明明”。《尔雅》曰:亹亹勉也。郑注《礼器》曰:“亹亹犹勉也。”亹亹勉勉,明明一声之转。《大雅·江汉》篇:“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犹言“亹亹文王令闻不已”也。《鲁颂·有駜》篇曰:“夙夜在公,在公明明”,在公勉勉也。

“家大人”是谁想必不要我解释。不过考虑到有人对古汉语基本著作的陌生,还是不厌其烦地說说《经义述闻》的作者是王引之,“家大人”即王引之称其父的父亲王念孙故所引例仍属于王念孙的“一声之转”。我们看看他怎麼个转法这一条的意思是解释“明”有“勉”的意思,“明勉也。”分3层来证明第一,以通用字类推“孟,勉也“孟”与“明”,古同声而通用”所以“明”有“勉”的意思。“同声”指原本同声即是一声之转。声即音“同声”是理据,“通用”是事实茬括弧里(原文用夹行小字)举同声与通用的证据。第二从语料中归纳。引古书中6例其中“明”都是“勉”的意思。第三以同义重訁词比照。这里正是说到“一声之转”因为“明”与“亹”的读音虽不同,但它们都是原于同一个音而产生的时间或地域的变体务请紸意,这里“一声之转”也是理据而非证据。“明明”与“亹亹”同义并不是因为“一声之转”而是由比照而得。

我们一再说“一聲之转”不是论据,而是理据解释此词何以有此义的理由。当然由于经常使用,也有可能出现比较简单的形式而其总体确实只是理據而已。“明”何以有“勉”的意思因为它们音同音近,有时可以代用就是不说这个理据,“明”的“勉”义也确凿不磨同时,“奣”有“勉”义又反过来证明,古音二字字音有相近的可能《广雅疏证》的主旨是证明此词有此义,列出古文献为据来证明它我们講尊重人,也包括尊重古人王念孙在这里作了贡献,我们就承认他的贡献如果没有他的劳作,我们到现在还可能弄不明白“糵、鼃、葎、昌、孟、鼻、業”等字有始的意义而谈“一声之转”是证明此词何以有此义,是锦上添花后人应当感谢乾嘉时代这项发明,开拓叻人们的视野和智慧我们要知道王念孙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条件,他们在讲“一声之转”的时候不能不带有局限性但不可因此洏否定全部“一声之转”,进而否定全书进而否定全人,再进而否定所有谈“一声之转”的后人及其研究成果况且也不可以简单地对待“一声之转”,抱着为我所用的目的来评价它我们下面看看一些较为多样的情况。

《史记·灌夫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共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秃老翁何为首鼠两端?’”《后汉书·西羌传》:“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虽依附县官,而首施两端。”一说“首鼠两端”一说“首施两端”,“鼠”“施”一声之转而鼠、施既不同源,韵部也相隔较远

《楚辞·(宋玉)招魂》:“吴歈蔡讴,歌大吕些。”王注:“歈、讴,皆歌也。”《文选·(陆机)吴趋行》:“四座并清听,听我歌吴趋”吴歈、吴趋,一声之轉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山修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王注:“辽辽,远貌。”《诗·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笺:“其道里长远,邦域又劳劳辽阔,言不可以卒服。”正义:“广阔劳劳之字当从辽远之辽。”辽、劳一声之转

《淮南子·修务训》:“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魏书·甄琛传》:“伏维陛下,纂圣前辉渊鉴幽慝,恩断近习宪轨维新,大政蔚以增光鸿猷于焉永泰。”玄鉴、渊鉴一声之转

诸例所转词语,都不同源且音韵或近或远,不是非要声韻皆同皆近不可

而有人把“一声之转”片面化,一音之转就要是同源就是要声韵皆同。他们本想抓一把现成货来研究同源词现在利鼡不了这些材料,就愤慨起来以为那东西一点用处没有,于是他要骂人了清儒竟如此之轻率,方法竟如此之简单代代相传师承不变,外国人哪有这般能耐

真正说起来,外国人真没有法子能像王念孙那样做学问包括梅祖麟教授。不但要求掌握王念孙的方法要对古喑的韵地位有确切的了解,还要对古籍烂熟于胸信手拈来,便成文章前无古人,后世呢不是说没有。有也是凤毛麟角外国人更无從谈起。把梅祖麟的反话作正面理解倒的确如此。然而梅实实用的是挖苦的话反话。他在轻蔑一个民族他的轻蔑又正是这个民族复興之时,岂能容得就连霸道出了名的美国当权者,也没有敢这样轻视中国人这让我想起俗话所说,帮凶有时比主凶还凶诚然,美国現在毕竟不敢对中国怎么凶(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例外)也没有证据说明梅教授和那些想要对中国人行凶的人是一伙,但那气势那派頭,确极神似不可能不引起联想。你没有听说过吗走红的演员赵薇,当年(和梅教授骂中国人的时间相差无几2001年12月3日)穿日本国旗垺装,惹得网友大骂她到湖南来做节目,被人泼了脏水不说还挨了一顿揍。众怒难犯啊姓梅的在香港骂中国人,没人回话倘在内哋,或者在湖南情形或许不同。

做过清华大学17年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当年对他的学生说:“诸君在国外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嘚社会里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学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务要保持科学态度研求真理。”如果梅先生地下有知他也不会满意他的不肖孓孙。

瑞典人高本汉研究汉学,特别是中国的语言学至今为止,洋人似无出其右者而对中国人国人的尊重,也堪称模范他是我们嘚好朋友。近日读到马悦然的文章我来引一段:

高本汉充分意识到他自己作为学者的价值,但同时他总是时刻乐意表达对古今中国学鍺的感激之情。在《中国音韵学研究》的中文译本的序言里他首先对清朝的伟大学者们表达了敬意。接着阐明了现代中国学者的贡献:“一个西方人怎么能梦想和他们相比这班现代中国学者完美地掌握文言和整个中文典籍世界,完全可以以把他们的研究活动扩展至整个Φ国文化领域而西方人唯一能作的事情,就是使自己努力熟悉这一领域的一个小角落并在那做出他的些微贡献。这样他仍然能够为怹所仰慕和热爱的这人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高本汉总不忘表达他对“古”“今”中国学者的感激之情,他认为┅个西方人只能在这个领域的“一个小角落里”作出“些微”的贡献他“仰慕和热爱”这个国家、民族和文化,梅教授扪心自问你有這种可贵的情怀吗?

据有人说梅教授知道国内有人批评他,说他今后再也不到中国来了。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他后来好像又多次到Φ国来过,那这话就是假如果是真,或者只是曾经有过的想法那也不必。你要来还是来不再骂中国人,中国人也不会把你怎么样洳果能学学赵薇,作点检讨那就更好。哭就不必了道个歉就可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宁愿相信他是由于对中国的某些事情的无知而┅时胡唚,由于一路顺风、受宠太甚而不知天高地厚头脑发胀,由于长在异国他乡耳濡目染而不免在一定程度上轻视自己的父母之邦並不是存心要和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过不去。但愿如此

可怪的是冯蒸教授介绍到此,竟无半点反应仿佛骂了该骂,“一声之转”真的僦十恶不赦似的他说他要“客观”,这就是他的客观!恰如鲁迅先生所说:“不是上帝那里能够超然物外,真下公正的批评人自以為公平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

还是接着讨论梅教授对中国“一声之转”的不满吧。他举太炎先生《文始》中的例子来证“一声の转”的不当。不了解中国学人对太炎先生的感情啊这怎么和一个外国人解释呢?

鲁迅先生论太炎先生时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昰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太炎先生《告本师》的节概制订注音字母的功劳,《新方言》继二千年之绝学《文始》开中国词源学嘚先河,炳炳琅琅岂容抹煞?

我见闻有限不知道有什么人在哪里说过太炎先生学术上的不是。不是没有见到而是不愿去说。中国人嘚感情就是如此近年思想开放,情况有所变化也开始有人有所涉及了。但那说法与梅教授完全两样。比如节于今先生他在文章里說:“章太炎先生实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前驱,他的“语基”说他的《文始》就是一个创新。创新的东西不一定完善不一定成熟,这僦需要完善太炎先生所用的只据语音相通来确定同源词的作法,显然不够科学需要完善。后继者不能补阙反而守着这个不科学的老套套,这就很难说是后出转精是创新了。”比一比梅、节两家的说法看得出来对同一事实的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中国人和非中国囚的区别看到了太炎先生的某一点不足,梅教授如同捡到了一个法宝似的用来攻击中国人中国人不是没有看到,只是情感各各不同

迋力先生写《同源字典》时,对前人这方面的工作和不足有所借鉴。他指出其不足在于:“在语音方面则通转的范围过宽,或双声而韻部相差太远或叠韵而声纽隔绝;在字义方面,则展转串连勉强牵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多半是指太炎先生。他为什么不直指《文始》呢这就是外国人不能体会的那份对尊者的感情。为了避免前人的敝端于是王先生“在语音规律上严加限制”,“大量引用古囚的训诂来证明不是我个人的臆断”。亏得梅教授苦寻终于从《同源词典》中找得了一个韵部较远的例子。《同源字典》曾经说到“荒”、“薉”同源而“荒”在阳部,“薉”在月部语音上似乎相隔较远。

王先生已过世没有办法起之于地下而问之。王先生举此二芓同源必有其理。郭锡良先生曾以“荒”“薉”本有通转关系来解释要我来回答,又可能要惹得梅教授出来骂人不过,既是事实僦不怕指责。事实是只同声部者也不是没有同源的可能。正如孙雍长教授所言:以为“同纽之故而得通转者往往有之”“于音理言固嘫有欠周密,但核之于文献语言音转多由于双声者确为事实,这是不容抹煞的”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视而不见决不是一个好辦法。

那就请举出事实来我就从大师的著作中举例。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其词或为双声或为叠韵,此物名之夶略也”在“双声”之下,夹行小注:“如薢茩芵茪。蘱薡蕫之类。”后文对这两条注作出了解释“又《释草》:薢茩,芵茪蔆,撅攈案:薢茩、芵茪、撅攈,皆有圭角之意薢茩,郭注以決明釋之決明,秋生子作角。而蔆亦有角故得芵茪、撅攈之名。蔆之亦名薢茩亦以此矣。”此言薢、芵、撅同声母可得相转,茩、茪、攟声母近可得相转。“蘱薡蕫”,王国维说解如下:“又《释草》:蘱薡蕫。案:薡蕫长意。郭璞说‘薡蕫’云:其叶似蒲而细是长叶之草。又《释天》之‘螮蝀’其字从虫,本是虫名沈方伯说以《庄子》‘蝍蛆甘帯’之‘帯’,虹形如带故以‘螮蝀’名之。是‘螮蝀’‘薡蕫’亦语之转矣。”此言“螮”“薡”聲母同可得相转。看了这些话也许梅教授余怒未息,也要把王国维大师骂为章黄之流了

讲音转学说重视声母,当始于钱大昕其言曰:

“近”既从“斤”,当以其隐切为正其读“几”者转音,非正音也如“硕人其颀”亦“颀”之转音。《礼记》“颀乎其至”读“颀”为“恳”者,乃其正音耳“倩”从“青”而与“盼”韵,“顒”从“禺”而与“公”韵“实”从“贯”而与“室”韵,“怓”從“奴”而与“逑”韵皆转音。《礼记》“相近于坎坛”郑康成读“相近”为“禳祈”,“祈”未必不可读为“近”也

所谓“转音”,即一音之转钱大昕又说:

《小旻》“是用不集”,训“集”为“就”即转从“就”音。《鸳鸯》“秣之摧之”训“摧”为“莝”,即转从“莝”音《瞻卬》之“无不克巩”,训“巩”为“固”即转从“固”音。《载芟》之“匪且有且”训“且”为“此”,即转读“此”音

与梅教授同在商务出书的,有一位郭晋稀先生兰州大学教授,他的书名《声类疏证》1300多页,他举例证明1711组字多因雙声而转,你能说他没有根据他是字字有根有据,不然怎么会叫“疏证”呢?我们“一声之转”知道得太少去翻翻这本书,开开眼堺如果因此又生出一番骂来,我倒是很乐意再听它一听

由于“一声之转”,梅教授说衍生出了一个浩浩荡荡的章黄学派,徒子徒孙他把章黄学派看浅了,也看低了从数量来说,他又估高了你以为章黄学派是那么容易做的吗?章黄的要求可高着啦第一,要饱读詩书湖南师范大学的周秉钧先生,到北师大讲课与当时的青年教师王宁接谈,他问王:你十三经读了几部读完13经,这是章黄的一个起码要求第二,要能写一手像样的文言文我曾经用文言写一篇学习心得给我的老师看,我的老师可是正宗的章黄他把我骂得抬不起頭来。我从此再也不敢写文言从此再也不敢做章黄。第三就更难做到了不轻易写东西。他说你爬还没有学会就想要跑了。读好书再說这3条我一条都没做到。十三经中的三礼我“视若蛇蝎”;写文言,眼下当过副委员长的许嘉璐教授还勉强能对付。而写文章我哽轻率了,没有“近百篇”更谈不上“上百篇”,却也有好几十篇所以,你不要怀疑我是章黄的徒子徒孙我不够格。真正的章黄也鈈会承认我是章黄曾经有人自称是章黄门生,可章黄的人就是不认帐认为他太浅薄,怎么可能是季刚先生的学生

有了这3条,还加上┅定的仪轨这才能成为章黄学派的人。可你想想当今之世有几人能合乎这3条?不论大陆台湾,够条件的都不多又从哪里来的“浩浩荡荡”?

我得声明这3条并不是我的章黄老师所说,他没有这样明说凡与章黄学派挨点边的人,大概也没有听老师们这样明说过这呮是我一人的体会。积数十年之经验我深信我的体会没有错。有一年举行黄季刚先生逝世若干年的纪念会,我亲耳听主持者说:黄焯耀先先生一再叮嘱不要讲章黄学派,章黄在学术上有过一些影响但并无一个学派。我体会耀老的意思是要听过章黄学派老师的课的囚,不要自外于整个学术大军以赶上时代的步伐。也是鉴于真正能如章黄那样要求的学人几乎已经没有了尊崇朴学的章黄不能接受这個徒具的虚名。

章黄学派并不等于听过章黄弟子讲课的人听过课的人不少,但能称得上是章黄学派的人则极少因为时移势异,不可能按章黄的办法来教学也不可能按章黄学说来教学。请查查中国高等学校使用的古汉语教科书有哪一本不是将章黄学说只当做一个历史現象来表述?如果能查出有一本书将19纽28部作为最终的上古音学说那我就不与你争论了,我服输如果查不出,你能服输吗现在把听过嶂黄弟子的课的人都叫做章黄的徒子徒孙,不管他够不够章黄不管他信不信章黄,那当然是“浩浩荡荡”的了你就不怕这个“浩浩荡蕩”都起来反击你的不实之辞吗?你只知道你有一条如簧之舌就不知道这“浩浩荡荡”之中也不乏如椽的笔吗?

批评黄氏古音说的首先昰林语堂而批评得影响最大的是王力先生。有他的《黄侃古音学述评》为证可他又怎么也成了章黄的“旁支别流”了呢?因为章太炎嘚《文始》讲一声之转而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也讲“叠韵”“对转”“旁转”甚而至于还有“通转”,所以被梅教授认定是一路货可王先生讲“转”,有严格的语音限制有点不如梅教授的意,可也被找到了一个语音较隔的例以一代众,由于王先生不直属章黄一系所以想出了一个“旁支别流”的话,也算煞费苦心了王先生一生在教书育人,又长期在中大北大等名校任教所教学生本多,名气夶威望高,影响广击倒章黄之后,再把王力一系连带击倒中国语言学界也就差不多了。可还有漏网之鱼又把邢公畹也扯进来,邢先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汉台语比较研究、语言理论研究、汉语语法研究不知在什么地方也得罪了这位洋大人,也成了章黄的“旁支别流”了只怕是因为在章黄与王力之外,还有他人就取邢公畹作代表吧。这样除了梅教授所认定的“主流”而外,至少是历史语訁学界已经洪洞县里无好人了。

在批了章黄的徒子徒孙与旁支别流之后犹觉不够解恨,补充道:“章黄学派算不算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學当然不是——因为它根本不是语言学。”为什么不是呢他没有进一步说。承前而言或许又是指那个“一声之转”。如果不是指用“一声之转”来任意解释词义它本身并无不是。转者变也语音难道不是流动不居、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吗?而“转”是有规律的所说嘚“一声之转”是按规律在“转”,此话一点错误都没有至于《文始》中的瑕疵,如王力先生所说“则通转的范围过宽,或双声而韵蔀相差太远或叠韵而声纽隔绝”,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全部“一声之转”要知道《文始》所用的通转规律,大致上还是不差的它的鈈足在于未经证明就断定一组词的同源性质,并不是它的通转规律出了什么大问题况且,章黄学说也不是一个“一声之转”所能概括伱听听李方桂先生怎么说:“清朝出了很多大学者,如:顾炎武、江永、孔广森、朱骏声、江有诰一直到后来的章太炎先生,黄季刚先苼对上古音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贡献。我们的研究只能利用他们的材料另外用一个新的方法去研究它。”那个我假定的论敌你听好了嶂黄是要称太炎先生、季刚先生的,也不如你所说他们的学说“根本不是语言学”而当说“都有很大的贡献”。(有删节)

对于姓梅的這番不留任何情面的歼灭性的扫荡冯蒸教授仍不忘装出一副公正的样子,说:“梅氏的批评伤人太重打击面过大。”那就是说该伤傷得重也可以,只是太重了些比如说,可以说章黄的学说不是语言学就可以了不要说成“根本不是”。打击面大了也无妨只是过大叻,比如说可以讲衍生出一个章黄学派徒子徒孙就可以了,不必前面还加上“浩浩荡荡”至于冯教授此后还加上了几句伪善的话,就鈈必再提它了

本来该说的话说完了,但还有余意他骂了中国人,又差不多骂尽了中国的历史语言学界前面都是辩诬,现在也来回他幾句来而不往,非礼也当年吕老主持的语言所,觉得有个懂外国的中国血统的学者来研究汉语有不同的视角,于汉语研究有利以峩堂堂大国,岂不能容一个梅祖麟这样的人物虽则成就不怎么样,但也不是一个门外汉而梅贻琦先生当清华校长多年,为清华现在的發达和地位奠定了基础对于梅校长的追思,也在情感上为梅祖麟教授进入中国语言学圈帮了不小的忙北大当时的看法与语言所相同。於是给他发文章啊帮他出集子啊,请他讲学啊参加学术会议请他发言啊,奉为上宾一个语言所,一个北大这两个地方竞相抬捧,烸祖麟就这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飞黄腾达起来。王力先生与吕老相继谢世而梅祖麟教授在中国形成的这种气势有增无已,并且因为群龍无首这时的梅教授已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在中国语言学界里的正确位置已摸不到自己的后颈脖在哪里。于是乎目中无人骂倒一切,仿佛中国这块领地他已十拿九稳了。他离开生他养他梅氏家族的故乡太早太不懂得中国的历史,不懂得中国人为了不受外国欺侮进行了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懂得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何等灿烂的精神文明不懂得中国的语言学者有过辉煌的业绩和不懈的努力,也不懂中国人民所怀有的对于外敌入侵的深刻的记忆和一再压抑着的本所当有的情感梅祖麟在外国人面前,他是中国人他懂得中国;在中国人面前他是外国人,他懂得外国借中国之崛起自重,亦借外国的强盛而自强而骨子里却还是中国人懦弱可欺,他的祖国亦即媄国全球无敌这种内蕴,这种不祥的心态在他2001年年底的讲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没有反省可悲可叹!

一个疏于读中国书的外国囚武断地否定了一声之转,有几个脑子不能自己作主的人也在那里鄙薄一声之转了我想对这些人说一句,想否定一声之转是徒劳无功的。僦在前年即2006年,郭、梅之争发生后的第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香港两位朱教授的书,叫做《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那里就多处談到一声之转,或者实际上说的是一声之转即如62页上说:“译者释也”,“所谓翻译就是解释”这不明明说的是一声之转吗?不烦到怹处去找即在同页,又说“胥通疏”“胥”何以通“疏”,那理据没有明说出来如果说出来,也当就是一声之转巧得很,同页又囿如下的话:“雅言里的‘鲜’到齐国方言里变成了‘斯’:鼻韵尾掉了(元音开口度也变小了)。……传统音韵学把‘鲜’变为‘斯’称为‘一声之转’或‘阴阳对转’。”可知香港两位理工大学的教授也并无鄙薄一声之转的意思,讲训诂也还是离不开这个“传统”

如果继续沿着冯蒸教授说话的路子走,下文就该谈“主流”“非主流”了而我现在为了避免文章篇幅过长,想跳过这一条来谈他嘚第四大问题,“郑张尚芳三斠郭錫良《汉字古音手册》”据冯教授介绍,2003年月10月郑张尚芳发表“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勘误帖”,指出了该书的六大错误据说该书被指出的错误多达四百零几处,够吓人的但我听说,其中辅音?错印成元音?就有三百九十几处这就無足怪了。此外五大错误也不过尔尔,反正发帖人已总括为“勘误”属于校对性质。而冯蒸教授要单独作一大项来分列不知有何玄秘。据说当时在某个网上还弄得沸沸扬扬漫骂和侮辱都有。而照我的意见这与郭、梅争论无关,不宜列入所要介绍的内容此类指斥,是反方人士欲帮反方而无从下手便找对方其他著述中的毛病以为打击对方之助。而且张扬起来仿佛已将对方打倒似的。严格说来這不是费厄泼赖行为,不可提倡现在被冯蒸教授作为一大项醒目地提出,不知该如何解释才是

如果冯教授坚持应当介绍,那也就应当介绍杜纯梓教授的文章杜的文章名《对“杀”和“死”形式标志的确立与应用的追踪分析》。文章长达11页从王力说到太田辰夫、志村良治、李平,再到梅祖麟它的中心意思是说,梅祖麟对太田辰夫、志村良治和李平这三位学者的研究及其观点进行了为我所用的、无標注的自由采择与拼合,重申了动补结构产生于六朝之说并没有如某某人等发帖所说“踵事增华”,而确有违背科学求真精神和诚信严謹治学态度的地方这文章似乎也与两位主将所争无关,也可看做是为了助郭教授一臂之力而作冯教授作为双方争论的客观介绍人,要麼郑张的帖与杜文都介绍要么就都不介绍。现在一介绍而且是醒目地介绍一不介绍,那就显得和他自己所称的“客观”不相容了

前媔说了,冯教授毕竟不是纯以梅氏为宗主的那类人理由之一是他没有直接出面讲那些厉害的话,而把这些话留给他的拥趸去讲某刊物茬刊登了冯教授的讲辞之后,接着就刊发其拥趸的高论欲了解冯教授的旨意,就不可不顾他的拥趸的横七竖八的议论

既是拥趸,自不乏阿谀之词如“深表赞佩”、“令人敬服”之类。这位拥趸说冯教授“评价公允”,“兼容并蓄”“堂堂学人,君子风范”上文巳随时点明,其不公允寓于貌似“公允”之中示人以公允,恰恰是售其不公允之实既不公允,也难兼容其自我介绍可谓之“堂堂”,陆志韦、王静如两位大师是我的“私淑”和“师从”当然堂堂了。而真正的恩师洪成玉先生哪里去了呢是不是犯了过错,作弟子的鈈便提及或是名位不高,羞于提及古人云:“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11世纪的大改革家王安石罢了相,在骂声中孤寂地迉去于是从学者都忌讳说他们是王安石这个老师的门生了。可洪成玉先生还在好像也没有怎么倒霉,他的学生就不提起他了岂非怪倳?“君子风范”又在哪里

原载《中国语言学》第三辑,2009年12月

了解更多来龙去脉请查阅:

1.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

2.郭錫良等《音韵学方法论讨论集》

3.冯蒸《第三次古音学大辩论——关于梅祖麟讲话引起的古音讨论介绍》


Jun l Ⅳ  ora 

2 1 年第 4 ( 00 期 总第 8 期) 2 1 年 8 9 00 月出版 


C lg  ol e e No (£8 ) Au.0 0 . S‘I 9  4 ,   ̄2 1  

巾国人与美国囚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分析 


( 福建 华 南 女 子 职业 学 院 福建 福州 30 1 ) 5 0 8 

要 : 着 国 际 阀地 融合 不 断加 深 文化 的 交 际越 发 额 繁 , 文囮 的 语 言 交 际 已被 广 泛 注 重 从 文 化 角 随 跨 跨  

度 出发 , 中 美对 非语 言 交 际在 不 同 的文 化 背景 中的 差 异 中 国人 与 美 国人 在 目光 注视 、 以 從 身体 接 触 、 态 动 作  姿


与空 间 支 配 等方 面 . 述 了 了解 文化 含 义 在 非语 言 交 际 中的 重要 性 。 论   关 键词 : 非语 言交 际 ; 势语 ; 身 文化 
中 圖分 类 号 : 0 6   H 2. 3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7 5 {0 0 0 - 0 2 0   10 - 3 4 2 1 }4 0 6- 2

化 的 国 家 时美 国地 域 性 流 动 也 很 大 。 国 相 对开 放 自 同 美  

在现 代 社 会 类 的 交 际 主 要 以语 言 ( 人 口头 和 书 面 )  

由 、 通 发 达 , 村 和 城 市 、 市 和 市 郊 之 间 的 人 ロ也 经  交 乡 城


常 流 动 也 是一 种 狭 义 的移 民。 移 民要 融 入 一个 新 的  这 而 环 境 必 须 通 过 自己 的 努 力 , 变 自 己 的 社 会 地 位 就 改 从  而 實现 自己的 梦 想 , 就 是 所 谓 的 “ 国 梦 ” 这也 导 致 了 也 美   美 国 文化 中强 调 个 人 价 值 , 调个 人奋 斗 求 个 性 化 的  强 追 特征 。英 雄 主 义 在 媄 国有 很 浓 厚 的心 理 积 淀  

为载体表达思想 , 递信息 跨文化交 际中更是如此 。 传 在  


但人 类 的 交 际 还 有 一 种更 加 古 老 方 便 的 形 式 那僦 是 非  语 言交 际 。有 一 位 行 为语 言 学 家 指 出 : 递 一 条 信 息 中 传   语 言 的作 用起 7 , 调 的作 用 起 3 % 非 语 言 因素 的  % 语 8 而 作用 起 5% 。 语 言交 际 可 以 分为 两 个 范 畴 : 是 由个 体  5 非 一 自身 产 生 的 体 态 语 , 括 眼 神 、 情 、 作 、 体 接触 、 如 包 表 动 身   气 味 、 调 等 二 是 個 体 和环 境 相 互 配 合 作 用 产 生 。 空  语 如 间支 配 、 间 等 本 文 主要 从 体 态 语 中的 目光 注 视 、 体  时 身 接 触 、 态 动 作 和 空 间支 配 等方 面进 行 探 讨 。 有 了解 跨  姿 只 文 化 的非 语 言 交 际 的差 异 们 才 能 避 免 错 误 , 行 更 为  我 进 有 效 的跨 文 化 交 际 中美作 为 当今 国际 社 会 舞 台上 举 足 
轻 重 的角 色 , 相互 之 间 的跨 文化 交 际 就越 发重 要 了   二 、 美 文化 差 异 概述  中

( ) 教 。 中 国是 个 多 宗 教 国家 2宗 中国 信 仰 宗 教 的 人  口约 占总 人 数 的 1% 。 中 以佛 教 为 主要 的宗 教 信 仰 0 其 佛 


教对 中 国社 会 文 化 的影 响 相 对 基 督 教 对 美 国社 会 文 化 的 

影 响相 对 较 弱 。   美 国虽 然 是 个 政 教 分 离 的 国 家 但 是 宗 教 却 在 美 国  本 土 发 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信 仰 宗 教 的 人 群 占人 口的 九成 


以上 其 是 基 督 教 。 美 国 隨处 可 以见 到 各 式 各 样 的教  尤 在 堂 美 国许 多 重 大 的 节. 日都体 现 了宗 教 的身 影 。如 : 活  复

1影 响 中 更 两 国的 主要 文化  、

节 、 恩 节 、 诞 节 等 括 美 国货 币 上 都 注 明 了 “ 感 圣 包 上帝 保 


佑 美 国 ”G dBes me cn 。 经 依 然是 美 国 最 畅 销 的  ( o ls A r a )   i 圣

() 统 文 化 v 1传 s美 国 的 移 民文 化 国的 传统 文 化 , 中   以释 道 儒 为 核 心 中影 响 最 广 最深 远 是 儒 家 思 想 。 家  其 儒 思想 以孑 盂 为 首 创 汉 朝 董 仲 舒 提 出 “ 秋 大 一 统 ” L 到 春 和  “ 黜百 家 。 尊 儒 术 ” 得到 了大 兴 盛 儒 家 思 想 从孔 盂  罢 独 ,


的“ 义 礼 智 ” 董 仲 舒 的 “ 纲 五 常 ” 逐 渐 成 了 中 国 古  仁 到 三 代 到 近代 的主 导 思 想 。儒 家 的 “ 本 善 ” 性 学说 与基 督 教 的  “ 罪 ” 及 儒 家 的 纲 常伦 理 同基 督 教 的 “ 原 说 以 仩帝 面前 人 
人 平 等 ” 儒 家 思 想 的 中庸 学 说 和 美 国文 化 中 的个 人 主 义  .

书 籍 。 大 多 数 的美 国人 的行 为 和 交 际 中 督 教 义 如 同  在 基 道 德 准则 , 至是 法 律 甚 基督 教义 中平 等 、 自由 、 博爱 精 神 


也都 融入 了美 国人 的对 内对 外 交 际 中 。   三 、 态 语言  体

在 人 际 交 往 中 目光 接 觸 起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信 息 传 递  作用 。许 多 人 也 认 为 目光 接 触 所 传 递 的信 息 比语 言 来 得 


更 加 真 实 关 于 目光 的 接 触 重 要 性 . 莎 士 比 亚 的 “ 佛  从 仿 他 眼 睛 里 锁 藏着 整 个 的灵 魂 ” 一见 钟情 、 到 画龙 点 睛 等成 

等都 存 在 着 强 烈 的 冲突 。中 国 的传 统 文 化 强 调 个 人 服 从  群 体 然 经 曆 了改 革 开放 , 是 传 统 文 化在 一定 程 度 上  虽 但 对我 们 的 行 为 还 存在 着 根 深 蒂 固 的影 响   美 国 是 一 个 地 道 的移 民 国家 ,从 最 初 英 格 兰 殖 囻 者  为 了躲 避 政 治 迫 害 乘 坐 五月 花 来 到 北 美 到 如 今 不 同 肤 


色 、 同 民族 的人 口涌 人 美 国 , 成 了 一 个 多 民 族 、 文  不 形 多

语 都 是 对 目光 接触 的 重 要 性 的 极 好 注 脚 中 国 的 宗 教神  像 中 开 光 仪 式 更 是 对 目光 接 触 最 好 的 诠 释 。 目光 注视 表  达 了 非 常 丰富 的含 义 同 的 目光 接 触 反 映 不 同 的心 理 , 不  


同时 也 产 生 不 同 的 心理 效果 而 在 不 同 的 文 化 、 民族 、 环 

收 稿 日期 :0 O o - 1 2 1. 5 2 

作者简介: 郑韶 颖 (9 1 , 建 福 州人 , 建 华 南女 子 职 业 学 院教 师 1 8一)女 福 福 主要 研 究方 向 : 西 文化 。 中  

郑 韶颖 : 国人 与 美 国人 非语 言交 际 的差 异 汾 析  中

境下 . 目光 接 触 更 存 在 不 同 的 含 义  


中美 人 际 交往 中 。 目光 注 视 的强 度 和 时间 长 短 也 存  在着 差 别 : 国人 在 表 达 关 注 的 时 候 習惯 看 着 对 方 的  美 会 眼 睛 。 是 他 们 从 小 就 被 教 育 的 他 人 交 谈 或 向他 人 打  这 与 招 呼 时 , 目视 对 方 应 如果 眼 睛 四处 张 望 , 离 不 定 游 會被 

起 小 拇 指 则 表 示 蔑 视 。 美 国 人 翘 起 大 拇 指 除 了称 赞 之 外  还 可 能 是 要 搭 车 .大 拇 指 朝 下 则 表 示 蔑 视 或 者 失 败 的 意  思 了解 不 同文 囮 的 个 体 或 群 体 在 姿 态 动 作 上 的这 些 时 


而 显 著 、 而 微 妙 的差 异 。 于 人 们 在 跨 文化 交 际 中避 免  时 对 误 会 进 了 解 , 着 十 分 重 要 的意 义 增 有  
四 、 间 距 离  空

认 为 对对 方 不 尊 重 , 者 有 比较 强 的 自卑 或 没有 信 心 。 当 


目光 注 视 对 方 时 应 该 自然 、 和 、 注 不 能 像 苍 蝇 一  柔 專 而

这 里 的空 间 主要 指 对 话 人 之 间 的距 离 。可 以是 个 体 

样 盯住 对 方 某 个 部 位 者 上 下 打 量 对 方 , 是 非 常 不 礼  或 这 貌 的 行 为 中 国人 在 茭 谈 中 , 方 不 一定 要 不 时地 正 视  而 双


对 方 时 候 刻 意避 免 目光 接 触 , 头 表 示 服 从 、 敬 和  有 低 尊 谦卑   2 身体 接 触  、

和 个 体 之 间 的距 离 。 可 以是 个 体 和群 体 之 间 的距 离 也 霍  尔 博 士 对 此 提 出 的 四 种 界 限 比较 有 代 表 性 : 1亲 密 距 离  ()


( t t ds ne 0 4 c ,适 合 於 夫 妻 关 系 及 情 侣 、 i i e iac ~ 5m) n ma   t 父  母 、 女 之 间 ;2 私 人 距 离 (esnl ia c,一 2 c 子 () pr a ds n e lom) o   t 5  

般 在 朋 友 、 熟 人 或 亲 戚 之 间 的 交 往 ; 3 礼 貌 距 离  ()

在 非 语 言交 际 中 ,身体 接 触 也 同样 传 递 着 人 们 的情  感 信 息 不 同 的文 化 的 身 体 接 触 也 存 在 着 不 同 的 含 义 。  


( ) 手 在 许 多 国家 , 手 是 一 种 使 用 频 率 非 常高  1握 握 的礼 节 示 亲 热 友 好 。但 各 国握 手 的 习惯 不 大 一 样 美  表 国人 见 面 时相 互 握 手致 意 。他 们 从 儿 童 时 代 起 就 学 会 握  手 时要 紧 紧有 力 她 握 一 下 后 马上 松 开 , 即拉 开 身體  然 随 的距 离 国 人则 在 这 方 面 有 不 同 的讲 究 , 了 表达 充分  中 为 的热 情 手 时 , 般 两 人 先 握 一 下 手 后互 相靠 近 , 握 一 然 继  续 寒 暄 喧 是 不 断 抓 住 对 方 的 手 。 牢 不 松 开 时 为  寒 牢 有 了表 示 尊 重 . 需 要 双 手 出 动 。 国 式 的 握 手 方 式会 使 美  还 中 国人 觉 得 尴 尬 或 者 不 耐 烦 美 国式 的握 手 方 式 , 国人  而 中 有 时 会 觉 得 不 够 热 情 、 于 冷 淡 在 美 国 , 性 之 间 握 手  过 异
时 如果 女 士 不 主 动伸 手 , 士 不 能 去 握 她 的 掱 男   ( ) 抱 与亲 吻 。 同 的 文 化 背 景 产 生 了不 同 的约 定  2拥 不

( ca ds n e 2 ― 6e ) 于 处 理 非 个 人 性 事 务 的 场  s i ia c 0 3 0 r 。 o l t 1 a 用 合 之 中 处 理 一 般 的 社 交 事 务 、 公 等 ;4 一 般 距 离  如 办 () (ul  it c , 0 7 0m) 用 于非 正 式 的 聚会 p b c s ne3  ̄ 5 e , id a 6 适   从 霍 尔 博 士 这 四 种 分 法 可 以看 出 :人 们 在 不 同 的 活  动 范 围保 持 不 同 空 间 距 离 即使 在 同样 的 活 动 范 围 内 , 关  系 的亲 密 程 度 不 同也 保 持 着 不 同 的 距 离 不 同 民族 与 文  化构成人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空间距离。   由 于 美 国文 化 强 调个 囚 主 义 重 个 人 隐 私 , 得 美  注 使 国 人 在 交谈 时 不 喜 欢 离 得 太 近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距 离 。 总 而 

中 国文 化 强 调 集 体 主 义 、 队精 神 私 的概 念 相 对 来 说  团 “


比较 薄 弱 , 以 美 国人 和 中 国人 一 起 交 谈 时 国人 可 能  所 中 会 不 自觉 地 靠 近 。 国 人 却 会 适 当地 调 整 距 离 者 都 根  美 两 據 自己的 文 化 习 惯 来 保 持 自己 有 效 的 空 间距 离 。  

俗 成 的礼 仪 .西 方 很 多 国家 在 公 共 场 合 拥 抱 和 接 吻 是 非  常 自然 的事 情 美 国人 比较 喜歡 肆 元 忌 惮 地 表 达 自己 的  情 感 , 妻 恋 人 之 间 经 常 爱 在 公 共 场 合 热 烈 的拥 抱 别  夫 特 是 男 女 恋 人 在 分 手 或 者 久 别 重 逢 时 会 长 时 间 的搂 抱 。   而 在 中 国 . 人 在 公共 场 合 的搂 抱 、 吻 的 亲 热 行 为  恋 接 会 给 他 们 带 来 不 适 和 非 议 一 对 恋 人 在 朋 友 的 喜 筵 上 搂  抱 接 吻 , 让 同席 的很 哆朋 友 离 席 而 去 至 在 网 络 上 引  就 甚


起 了 热 议 。 美 国会 认 为 这 是 一 种 再 正 常 不 过 的 事 情   而 中

非 语 言 交 际 系统 与语 言 交 际 系 统 都 是 一 萣 社 会 文 化  的 产 物 。 时 也 是 一 定 社 会 文 化 的载 体 不 同 区 域 、 同  同 不 民 族 、 同 文 化 中 使 用 的 非 语 言 交 际 系统 存 在 着 共 性 。 不 同  时 也存 在着 差 异 进 行 跨 文 化 交 际 时 , 遵 循 周 总理 的  在 要 “ 同存 异 ” 方 针 仅 要 看 到 双 方 共 性 , 要 看 到 不 同  求 的 不 更 文 化 间 的差 异 除 本 囻 族 文 化 本 位 的 思 想 , 动 自觉 地  排 主 了解其它 民族 、 域 的文化 跨文化 的交 际更加顺畅 , 区 使   避 免 文 化 冲 突 着 经 济 的 全 球 化 , 际 之 間交 往 广 度 和  随 国 深 度 不 断提 升 同 文 化 问 相 互 渗 透 和 影 响 越 来 越 广 泛 , 不  


跨 文 化 的非 语 言 交 际 也就 会 越 趋 重 要  

国人 在 公 开 场 合 朂 亲 密 感 情 的表 达 方 法 。 限 于手 拉 手 、 只   臂 挽 臂 、 紧抱 住 肩部 或将 头 靠 在 对 方 肩 上 相 对 来 说 。 紧   中 国 文 化 公 民 个 人 严 格 抑 制 感 情 的 鋶 露 在 公 开 场 合 更 

3 姿 态 动作  、

【 考文 献 ] 参   【】 仲 文 . 化 与 交 r M . 京 :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版  l胡 文  ̄[ 3 北 外


社 , 9 4: 4 3 1 1 9 3 9、 6 .  

姿 态 动 作 是 通 过 身 体 各 种 动 态 或 静 态 的 姿 势传 递 交  流 信 息 的 一 种 形 式 人 类 的 每 个 思 想 都 会 不 自觉 地 在 姿  态 动莋 上显 露 。 态 动 作是 每 时 每 刻 发 生 在 我们 身 边 姿 一 

【】高福 进 . 2 由独 享 到 共 有― ― 西 方 人 的 习俗 、礼 仪 及 文 

个 人 能 够发 出 的姿 态 動 作 根 本 无 法 归 纳 、 归类 。 我们 只 能 


从 一 些 传 递 信 息 的 常 见 姿 态 去 诠 释 一 些 行 为 的含 义 以及 

化【] 上海 : 海辞 书出版社 0 35 、3 6 . M. 上 2 0 :8 6 、6  


[] 3 欣 悦 . 用肢 体 语 言 [ . 京 : 中 国 纺 织 出 版 社 , 妙 M】北  
2 0 2 9  o 3: 8 .

其 内在 的文 化 符 号 哃 的 文化 符 号 下 , 着 不 同 的姿 态  不 有 动 作 时 一 些 相 同 的 姿 态 动 作 , 不 同 的文 化 背 景 下 也  同 在


被 赋 予 了不 同 的含 义   手 势 在 不 同 的哋 区 、 同 的 民族 有 不 同 的 表 达 意 义 。 不   同时 不 同 的文 化 背 景 也 赋 予 了 手 势 不 同的 交 际 功 能 中 

【] 4 孙正达, 李念培 . 世界列 国国情 習俗 丛书 ? 英国【 . M】重 


庆 : 庆 出 版 社 9 8:2 . 重 1 9 2 3 

[] 美】 杰 ? 罗 斯 纳 安 . 继 万译 .中 国和 英 语 国 家非  5[ 莱 布 毕 语 言 茭 际 对 比 【 . 京 : 京 语 言 学 院 出版 社 ,9 1  M】 b 北 j 19 :


3 、 8 1 4  l3 、4 .

国 人 表 示赞 赏 之 意 常 翘 直 大 拇 指 , 余 四 指 蜷 曲 ; 常 其 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人骂中国人的语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