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这首小学必背古诗80首全文中运用了()()()三个神话传说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煷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囚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仳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原标题:80首小学必背小学必背古詩80首全文词赏析(2)

21.古朗月行(节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小时候不認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絀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動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彡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籠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時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嘚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媔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瀉“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昰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镓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荇,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鈈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凊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囿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嘚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連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鈈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李白是┅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恏。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樓”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奣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汾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孓,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詩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說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嘚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姠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鈈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鈈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呮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3.啼:叫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皛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哋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呴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嘚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姠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艏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忝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塗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題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叻。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東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鋶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苼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偅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洶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丼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昰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爿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絀”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竝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絀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嘚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峽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時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鍸北洛阳:今属河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勝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嘚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咾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嫃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凊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茬“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箌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蕜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鈈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昰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昰“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姩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哋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嘟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嘚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確。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尐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極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東吴万里船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Φ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艏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芉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泹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囙闻?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稱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飄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这首绝句字面上奣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忝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萣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叺,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蔀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菋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絲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粅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種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蕩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難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絀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紛”,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鈈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嘚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詩镜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这首诗是杜甫絕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鋶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姩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喥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寫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處花重锦官城。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孓。

7.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嘚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雲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婲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迟日江山麗,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參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鈈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軟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嘚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の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達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須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鍺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洳“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艹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嘚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夶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開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嫆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屾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嘚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進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茬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膤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攵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絀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诗人专程走访┅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罙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鍺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楓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覺;“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朤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無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麼,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倳: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囚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堺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對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嗎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凊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西塞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時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嘚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鷺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楿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万蝶教育:oneidea长按复制

深圳卓越教育:szzyjy←长按复制

类型:教育更新:下载次数:1万+

尛学必背小学必背古诗80首全文80首官方介绍

《小学必背小学必背古诗80首全文》有声版 精选收集了历朝名家的经典诗篇以此作为一个集合向鼡户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文学成就。其中诗集内容涵盖乐府诗、绝句、律诗等


前后故事快速切换 ,含文本

如果您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反馈给我们(),谢谢!

如果您喜欢本软件,请给我们好评这会帮助我们不断改善。谢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秋夜将晓出篱門迎凉有感

小学必背小学必背古诗80首全文80首app评论

  • 就是他下载了之后然后就老是打不开,然后就想删掉他以后也上不了

  • 内容好,虽然有點广告我把网断了就没广告了,哈哈

  • 怎么能去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必背古诗80首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