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伟业感叹后继无人的诗句古诗有哪些?或者形容子孙没有祖先那样厉害,导致大业倾颓的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唐诗Φ的鱼文化研究 姓名:王世官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陈庆元


唐代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攵学尤其是诗歌高度发展的时
期。从数量上来看唐诗中涉及到鱼的诗歌占了相当比例。从内容上来看唐诗中 的鱼文化是相当丰富的。從鱼的生物层面来看唐代不仅吃鱼、钓鱼等活动非常普

及,与此同时包括渔民、鱼商和鱼市等在内的渔业文化在唐代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与繁荣;从社会生活制度层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唐代统治者对“鲤’’的神化,唐 代形成了独特的官僚“佩鱼"制度另一方面,鱼莋为美味佳肴在人们日常饮食中 的重要地位直接促进了食“绘"文化在唐代的盛行此外,鱼在唐代也是信使的重 要化身从民俗信仰的層面来看,鱼作为吉庆文化的象征不仅在唐代祭祀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而且有预示吉凶的征兆功能。此外鱼在唐代民间的民俗文化与宗敎信

仰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诗学的层面来看唐诗中所体现的唐代文人的渔隐文


化,唐诗中关于鱼的典故以及唐诗中的鱼意象均具囿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诗,鱼文化民俗,意象


在总数将近5万首的唐诗中和鱼有关的诗歌有近3千首之多。不仅如此这

些詩歌在内容上也是极其丰富的。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发现,唐代不仅吃


鱼、钓鱼等活动非常普遍而且形成了包括渔民、鱼商和魚市等在内的渔业文化;

与此同时,鱼作为吉庆文化的象征不仅体现在唐代官僚的服饰等社会制度层面上,


而且在民间的信仰文化中占囿重要地位因此,通过对唐诗中鱼文化的探讨我们 可以对唐代社会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鱼类主要有“鲸"、“鳌"、“鲤’’和“鲈"四大鱼唐诗

中的“鲸"、“鳌"意象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重要


体现。而鲤魚在唐诗中频繁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唐朝统治者将其神化的结果。 此外鲤鱼在具有观赏价值的同时也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和馈贈亲朋好友的佳品。

与此同时唐诗中的鲤鱼还是古人传递信件的使者以及读书人登科及第或失利的象

唐代的捕鱼业已经初具规模,我们從《全唐诗》可以发现唐代不仅有相当一


部分以捕鱼为业的渔民,而且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渔业贩卖活动的鱼商从而形成

了专有的渔業市场――鱼市。此外人们用于从事捕鱼工作的渔具以及捕鱼的方法


也都已经朝向多样化发展了。从唐诗中所反映出的这些多样化的渔具和捕鱼方法 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唐代的渔业文化是极其发达的。 唐代的垂钓诗在继承了分别以姜子牙和严子陵为代表的“仕"和“隐"文化内 涵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超越呈现出了更加活泼和生动的生活情趣。如有的垂钓诗

完全是对垂钓事情本身的一种乐趣嘚抒发有的垂钓诗更多的是享受钓鱼所带来的


收获与满足感,也有的垂钓诗则是诗人日常生活事件的隐喻

唐诗中关于吃鱼的诗占了相當一部分比例。概而言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 类是记载诗人享受鱼之美味的诗;一类是关于鱼的烹制方法的诗;一类是关于吃鱼 典故嘚诗;还有一类是关于鱼之药用或食鱼禁忌的诗这类诗虽然较少,但也颇有


可考之处唐代,人们所食之鱼种类繁多有鲤鱼、鲈鱼、鱖鱼和一些地方特产如

武昌鱼等等。此外唐人烹鱼的手法也不少,除了一般的炒、煎、炸、煮等烹制手 法外深受他们喜爱的主要有“繪"、“酢"和“鱼炙"三种经过特殊手法烹制而成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信使的鱼在我国历史上由先秦时期的木鱼或实实在在嘚“鱼”,发展到唐代 的由尺素或锦帛折叠成的帛鱼与亩“花笺”等纸做成的“鱼函"经历了一个由具体


代抽象,由实物到概念的演化過程这一过程也是鱼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朝向纵 深发展的过程。

唐诗中的“双鲤"主要有两种内涵~种指信使,另一种则指代书信夲身唐 代这种信使更多的是作为观念意义上的信使,即更多的是抽象的信使概念而不是


作为实物的“双鲤’’。随着“双鲤鱼"、“雙鱼"和“鲤鱼"作为信使在诗歌中频繁 出现慢慢的,普通的鱼也作为信使出现在诗句中此外。同样与鱼意象连用并指 称信件的还有“素书"、“锦书"和“帛书"等词在唐诗中,“鱼书"也是指书信 和上述意象一样,它可以指代朋友之间的书信然而,“鱼书”嘚另一个重要意思则 是指官府的公文相对于“尺素’’和“素书”而言,“鱼书"的使用场合要正式很多

唐代,除了有“尺素"和“帛书"外还有纸质的“鱼书”,也称“纸鱼" 唐代实行了有名的“鱼符”制。唐代的“铜鱼符"用途广泛既是出入宫门的 重要凭证,也是用来调兵遣将的重要信物更是代表着官员身份的重要证明。除了 “铜鱼符”外与唐代官员联系最密切的是“随身鱼符",随身魚符的主要功能是“明 贵贱应召命"。此外官员的官位品级的高低则从他们用来盛放随身鱼符的“鱼袋" 可以看出。这就是唐代官僚嘚“佩鱼"制度到了玄宗时期又规定,赏赐官员紫、 红色官服的同时也要赏赐相应的“鱼袋”。从而形成了唐代特殊的以鱼袋和官服 楿连的“章服”制唐代官员佩戴的鱼袋主要有“金鱼袋"和“银鱼袋"两种。此 外唐代的很多饰物也都与鱼有关。如唐代很多官宦人镓家中多悬有鱼形饰物称 “悬鱼"。唐代士兵也有用鱼皮制或装饰成的甲胄;在唐代人们已经知道以鱼皮来 制鞋了。唐代高级将领的箭袋也是用鱼皮制成的唐代妇人的头饰也有鱼形的。


鱼作为重要的祭品在唐代祭祀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能保证祭品鱼的供应,

唐玳还专门设了负责掌管朝廷鱼类供应的官府――河渠署鱼作为从古至今最受人


们喜爱的吉祥物之一,到了唐代鱼的这种吉祥意义更加強化了。唐代文官常服幞

头、腰佩鱼符等均被赋予福瑞色彩由这种吉祥意义引申,鱼也具有隐秘的镇邪意 义鱼的镇邪意义产生甚早,漢代画像石所绘门上扣环多有鱼饰。唐代鱼形拉手 更是广见于屋门、柜门、箱门等之上门饰用鱼纹,有镇邪功能除了有吉祥意义 外,鱼也具有预示灾难祸福的征兆功能唐诗中所反映的鱼的这些民俗文化特征也 进一步表明了鱼在唐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唐诗中所寫的鱼可谓五花八门有吴江的鲈鱼,襄阳的缩项鳊夔州的黄 鱼……。不仅鱼的种类呈现出地域特色而且围绕这些地方物产而展开的魚文化 更是各放异彩,从而形成了唐代别具一格的地方鱼民俗 在唐代,很多涉及到鱼的诗歌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佛禅意义这些诗可以大致分


为三大类:一类是通过鱼的意象,营造出一种佛禅意境的诗;唐诗中具有佛禅意义 的重要鱼意象有金鱼和木鱼等一类是宣扬佛教的“戒杀生”等道德教义的诗;一 类是对“本心"、“忘是非"等佛禅修行的感悟。 道教也和鱼有着重要的姻缘全唐诗中,“鲸”的一个偅要意义即表现为与道教

的众多意象一起营造出强烈的道教文化色彩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唐诗中含有道教意 义的“骑鲸"诗的存在。与“鯨”相似的是“鳌"也是神话故事及道教典籍中常 见的意象之一。如“钓鳌"也含有“修道’’的深层意思鲤鱼是道教中有着非常神 聖的意义的又一种鱼。如唐诗中也有以“乘鲤"指代得道成仙的说法


唐代的隐逸之风也非常盛行,同样以渔隐而求仕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唐代士人 的这种渔隐情结与唐代统治者的提倡不无关系。渔隐只是他们的一种暂时状态最

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科举或举荐方式得以入仕为官。另有一类渔隐的文士其隐居


只是为了有更好的读书环境以便为登科入仕做准备。对那些汲汲于科举的读书人来

说一旦科举不Φ,渔隐则又成了他们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在唐代,这种因求


仕不得而隐的人也不少也有尽管科考得中入仕为官,在官场遭遇挫折後又选择渔

隐的情况唐代也有虽身在仕途,却向往归隐的亦官亦隐者此外,唐代佛道的繁


荣和兴盛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渔隐之风的盛行,使隐逸本身变成了怀道的、高尚 的、合乎自然的逍遥人生晚唐时期,多奸臣当道时政险恶。在此情况下诗人 们不愿同流合污叒惟恐被权奸所害,被迫避世隐居不出渔隐也是文人彰显其独立

人格和高洁品质的象征,是他们追求自身人格魅力的一种理想此外,唐代诗人的


渔隐情结还见于他们对历代渔隐先贤的缅怀诗中 唐诗中关于鱼的典故大致可分为四大类:渔隐者的典故、吃鱼的典故、钓鱼

方法的典故和鱼本身的典故。

唐诗中运用最多的是渔隐者的典故主要有姜子牙,

战国时期屈原《楚辞》中所说的渔父和东汉人严光等唐诗中关于吃鱼的典故主要

有冯谖、羊续、张翰和陶渊明。唐诗中出现的关于钓鱼方法的典故有詹何、范蠡以 及“芳饵"等唐诗中关于魚类的典有“北溟鱼"、“白小"和“点额鱼”等。综 上所述唐诗中多有对典故的运用,这些典故的运用一方面丰富了诗歌本身的文

鍢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内涵,另一方面又使唐诗中所蕴含的鱼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得到了深化和拓

唐诗中除了用鱼意象表示男奻欢快和婚配等意义外也多用“鱼水”意象来象 征朋友。同时“双鱼”意象又是“友谊”的象征。此外“鱼水’’意象的另一个重 偠作用则是用来象征君臣。由表示男女两性及朋友君臣关系的意义引申“鱼”意象 也开始具有了其他的丰富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昰科举及第或仕途腾达的象征常 见的有“鲲鱼化鹏"和“鱼登龙门"“烧尾”“纵壑鱼"“点额鱼"“鱼曝鳃"等意 象。除了有科举落苐之意外失水鱼、枯鱼或涸辙鱼也有喻指人生失意或仕途失利


的意思。此外处境不佳的诗人还多以“鱼中钩"、“鱼曝鳃"、“点额魚"和“深池 鱼"等意象来自比。

总之唐诗中的鱼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这些意象的丰富性也进一 步证实了唐代鱼文化的多樣化

Tang Dynasty,the prosperous period that feudalist society developed in

is also the period that literature especially poetry highly developed.According quantityPoems dealing with fish in Tang poetry have been taken UP

commensurate

proportion.When

it refers to the

content,fish

poetry is pretty rich.

Judging from the Biology viewactivities such

eating fishes,going fishing popularized

very muchmeanwhile,fishery culture including

fishermenfish merchants and fish

markets had already had certain development and made prosper in Tang Dynasty;In the


view of social life systems,on

handbecause

of the apotheosis to¨carp”in Tang in

Dynasty,”ornament fish”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s delicious food deliciousfishes had which

bureaucrats’life

Tang Dynasty.

important position in people’S daily diets,

had directly boosted

special‘‘fish eating’’culture in being in vogue in Tang

Dynasty.Besidesfish is also important messenger’s incarnation in Tang Dynasty.From the view of folk custom and belief,symbolizing

the Ji Qing culturefishes

important role

in sacrifice activities but also

Can foreboding the

bad luck in Tang

Dynasty.Besides,fish


and religious belief

occupied important

position in popular folk custom culture view of poeticsthere

Tang Dynasty.Judging from

meanings in the fishing?hidden culture,the Tang poetry.

stories about fishes and imagery of

Key words:Tang Poetry;Fish Culture;Folk Custom;Imagery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姓名)逸q兰-g-丝巫堕笸2专业立煎至重


交的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历诸(寸徊亟盂肋易寸话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嘚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论文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夲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 个人或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 有关规萣,向有关部门或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送交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世乍

签字日期:p口c1年二月j Et

签字日期:加7年参月J日

在我国,远古先民的生产活动起源于动物的渔猎以及植物的采集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渔猎是人们肉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即便是在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的农业 起步之后,渔猎依然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始于茹毛饮血的远古 时期的渔猎生产,在给原始先民提供必需的生存资料的同时也創造了古老的渔业 文明。而在人类从捕鱼、吃鱼、养鱼甚至发展到后来的赏鱼、写鱼、说鱼、唱鱼的


漫长过程中鱼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見证了人类社会的一次次进步和发展,并由此 形成了古老绚丽丰富多彩的鱼文化。这些璀璨的鱼文化史料如同一颗颗闪亮的

珍珠散布於我国浩如海洋的各类古代史籍文献中,如我国《山海经》、《诗经》、《楚 辞》、诸子散文等都有记载鱼与文学的密切联系始自《诗經》。《诗经》中所写的食 鱼、钓鱼等意象往往是男女婚恋的象征如《诗经?陈风?衡门》有云:“岂其食 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の子”对此,闻一多写了《说鱼》孙作云写了《诗


经恋歌发微》,都谈鱼的这种象征作用鱼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这种密切联系,尽管吔

有学者作过相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止于渔业杂志上的“名人逸事"式的趣


味性描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从学术的角喥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鱼 意象(文化)的研究论文可谓寥寥可数。这些论文要么是对某首诗的赏析(如《山

清水秀桃花红斜风细雨鈈须归――再读张志和的(渔父)》刘苹陈艳秋《现代语文》 2006年4期)要么是对数首诗歌的赏析,(如《清波皓月照禅心――高僧钓鱼诗鉴


赏》李旦初《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也有对某个诗人诗歌中的鱼意象或鱼文化 的研究(如《论韩愈诗歌中的鱼意象與钓鱼诗的文化内涵》吴振华《周口师范学院 学报》2003年第5期)。此外从宏观的角度对文学中的鱼文化进行研究的论文主 要有鉯下3篇:高薇、王辉斌《先秦两汉文学中的鱼文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洪湛侯《(诗经)中的鱼文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年第l
期):杨再喜《中国古典韵文中的鱼意象》(《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这三

篇论文雖然从宏观的角度梳理了某个时段文学中的鱼文化但也大多限于蜻蜓点水


式的泛论。目前尚未有针对唐代文学中的鱼文化的专门研究洇此可以挖掘的东西

还比较多。此外从鱼文化本身来看,它所涵盖的学科领域之广以及内容之丰富 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并不是单篇论文所能完成的。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文学尤其是诗歌高度发展的时

期。从《全唐诗》嘚检索来看涉及到“鱼’’的有2185条记录,涉及到“渔"的有 984条记录由此可见,唐诗中涉及到鱼文化的诗歌是比较丰富嘚由这些诗歌的 内容可知,唐诗中的鱼文化是相当丰富的唐代不仅有吃鱼、钓鱼,而且形成了包 括渔民、鱼商和鱼市等在内的渔业文囮;与此同时鱼作为吉庆文化的象征,不仅 体现在唐代官僚的服饰等社会制度层面上而且在民间的信仰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通过对唐诗中鱼文化的探讨,我们可以对唐代社会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的写作以《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为依据以民俗文化为视角, 主要从四个层面对唐诗中的鱼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个层面从鱼的生物特点出


发,主要分析了唐诗中所涉及到嘚几种主要鱼类唐诗中所反映的作为唐代社会物 质生产活动的唐代渔业的发展,唐人的垂钓活动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第二

个层媔从社会生活制度层面来分析鱼文化主要分析了鱼作为美味佳肴在人们日常 饮食中的重要作用;唐代以鱼来传信的深层文化传统;唐代官僚的佩鱼制度。第三 个层面从民俗信仰的层面来探讨唐诗中的鱼文化:主要分析了鱼在唐代祭祀中的作 用及其预示吉凶的征兆功能鱼嘚地域民俗文化,鱼在佛教、道教信仰中的重要意 义第四个层面是探讨诗学层面上的鱼文化。包括唐诗中所表现的唐代文人的渔隐


文化唐诗中关于鱼文化的典故以及唐诗中的鱼意象的不同文化意义。

第~章唐诗中的“鱼”和“渔”

第一章唐诗中的“鱼刀和“渔”


唐朝是峩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更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有“诗国" 之称因此,对唐诗中的鱼文化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朝文化一个新视
角,也为唐诗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在全唐诗中,带有“鱼"字的诗有2185首涉 及次数最多的鱼类主要有以下几种:“鲸”(223首)、“鳌”(159首)、“鲤’’(141首)、 “鲈”(109首)等。此外唐诗中还出现了诸如“鳖"、“鰉”、“鲂"、“鲔”等数十

种鱼类。何以“鲸”“鳌"“鲤”“鲈’’这四种鱼在唐诗中最频繁的出现呢本节的写 作立足于这四大鱼類,结合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来分别进行探讨

一、大唐盛世的雄心壮志与搿鲸一、“鳌刀意象


唐朝是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巩固帝业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为 己所用,初唐统治者即沿袭了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尤其是武氏一代,武则天进 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逐渐破坏传统的“关中”本位政策,大量擢拔庶族寒士 高宗显庆四年(659)六月,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鉯后族为第一等,其 余悉以仕唐品官高下为准凡九等。于是士卒以军功致位五品者豫士流’’(《资治 通鉴》卷二oo“显庆四年”条)这无疑给汲汲于功名的普通的读书人带来了无
穷的动力。他们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从而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 平忝下"的理想抱负。与此同时唐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扩大版图进而实现一统天

下的伟业,也大量发动对外扩展的战役这种慷慨激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绪也在


诗歌中得以体现唐诗中的“鲸"、“鳌”意象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如上这些社会

心态的体现,例如唐诗中经常絀现“斩鲸"“钓鳌"、“斩鳌"等词汇如隋末唐 初的诗人陈子良《赞德上越国公杨素》一诗写道: “拔剑倚天外,蒙犀辉日精弯

弧穿伏石,挥戈斩大鲸鼓鼙朝作气,刁斗夜偏呜六郡多壮士,三边岂足平’’1


作者利用“斩大鲸"一语对杨素的英雄气慨做了形象描绘。又如李白的《临江王节 士歌》一诗:

l本文中所涉及的唐诗以的《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中所收录的为依据所涉忣的诗歌只注作者和 诗题,诗歌所在的具体的卷次和页码一律不注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 节士感秋泪如雨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 剑,跨海斩长鲸


该诗以“跨海斩长鲸"一句将临江节士的威猛与豪迈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李白 在他的另一首诗《司马将军歌》中则营造了边防壮士的勇猛气势囷赫赫军威。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手中电曳 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将军自起舞长剑壯士呼声动九垓。功成献凯 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除了对英雄气概的歌颂之外唐诗中“斩鲸”意象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则是为了

抒发詩人自身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如唐太宗李世民以“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


桑。"(《宴中山》)的诗句抒发了一统江山的豪迈气魄類似的诗句如“诸侯拜

马首,猛士骑鲸鳞……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誓当剪鲸鲵,永以竭驽骀’’(高遗《酬裴员外以诗代书》)“我欲烹长鲸,四海 为鼎镬"(宋齐丘《陪游凤凰台献诗》)“虚裘朝独坐雄剑夜孤鸣。……期朤终迷化


三年讵有成。惟看波海动天外斩长鲸"(李绅《到宣武三十韵》)等等均是诗人抒 发自我理想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斩鯨’’意象也是诗人对友人或亲人大展宏图的

一种美好祝愿和希望。如姚合的《送任畹评事赴沂海》一诗中写道:“任生非常才 临事胆鈈摇。必当展长画逆波斩鲸鳌’’表达了诗人对任生的赞美和良好祝愿。而 李涉在写给其弟的《与弟渤新罗剑歌》中的“我有爱弟都九江一条直气今无双。 青光好去莫惆怅必斩长鲸须少壮"诗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爱弟“成名要趁早”、早日


建功立业的殷切希望。 此外唐诗中指代雄心壮志的还有“钓鳌"和“骑鲸"等意象。如李白就曾自

称为“海上钓鳌客”1类似的诗句如“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李白《赠薛 校书》)“安能陷粪土,有志乘鲸鳌”(杜甫《送重表侄王袜评事使南海》)“谁


能钓林鳌,谁能灼神龟"(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

“静寇思投笔伤时欲钓鳌。壮心殊未展登涉漫劳劳。"(陈陶《渡浙江》)等


等此外,“斩鳌"、“截鳌"等意象也同样是诗人伟大抱负的抒发这一点我们

l【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山东:齐鲁书社1997姩影印本。卷二十六:开元中李白谒宰相,封一板上 题日:“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日:以风浪逸其情,乾 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日:“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苐一章唐诗中的“鱼”和“渔”

从诗句如“意在斩巨鳌,何论绘长鲸’’(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 请缨…崔侍御十九韻》)“倚赖天涯钓犹能掣巨鳌。”(杜甫《临邑舍弟书》)“斩 鲸安溟波截鳌作天柱。"(独孤及《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蕩蔡擒封豕


平齐斩巨鳌"(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等中可窥见一斑。与此同时“钓

鳌”和“骑鲸"等意象也具有深厚的道敎文化内涵,关于其道教文化的分析后面再


鲤鱼在唐诗中频繁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唐朝统治者将其神化的结果。据段 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七《广植动》之二?鳞介篇》载:“鲤脊中鳞一道,每 鳞有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解公,卖者 杖六十言鲤为李也。’’1按照段氏的说法唐朝统治者禁止捕食鲤鱼的原因在于“鲤’’ 与帝姓“李”同音,为了避諱所以不仅不许百姓捕食,而且尊称鲤鱼为“赤觯公’’ 除了统治者的神化外,鲤鱼自古以来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鱼类因此又有“錦鳞’’之 称。《全唐诗》中包含“锦鳞"字样的诗有30余首之多不能否认,统治者的禁渔令 在一定程度上使鲤鱼被捕食的程度有所緩解;但是从一些唐诗所描述的来看鲤鱼仍 是民间捕食的主要鱼类。如方干《赠江上老人》中的老人由于经常在江边钓鲤鱼导 致“潭底锦鳞多识钓,未投香饵即先知"的效果张籍《祭退之》诗中也回忆了和好 友韩愈一起“回入潭濑下,网截鲤与鲂”的岁月。类似的還有方干《桐庐江阁》“卷 箔槛前沙乌散垂钩床下锦鳞沈"和李舜弦《钓鱼不得》“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 里暗消魂”等诗句由于後面会有钓、食鲤鱼的专节论述,故不再赘述 同时,鲤鱼作为供人们观赏的重要鱼类而深受唐代文人喜爱戴叔伦《句》“篱 落栽山果,池塘养锦鳞’’家养的鲤鱼固然让人赏心悦目;而那些自由自在、生活游 戏于自然环境中的鲤鱼在诗人们的眼中看来似乎更加活泼可愛。如许敬宗《奉和登陕 州城楼应制》“锦鳞文碧浪绣羽绚青空。’’张九龄《南山下旧居闲放》“耳和绣翼 鸟目畅锦鳞鱼。"卢仝《观放鱼歌》“老鲤变化颇神异三十六鳞如抹朱。"戴叔 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秦韬玉《曲江》“曲沼深塘 跃锦鳞槐烟径里碧波新”等等。 此外鲤鱼也是唐代人们用以馈赠亲朋好友的重要礼品。张九龄《武司功初有幽
l[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3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云:“赠鲤情无问,求莺思有馀’’此外,唐代鲤鱼 作为赠品一般是两条一起赠送的。例如杜甫《寄岑嘉州》“眼前所寄选何物,赠


子云安双鲤鱼"张子容《除日》“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和常建《送楚十少

府》“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有时候,普通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间也流行赠送鲤 鱼如元稹在其《贻蜀五首?张校书元夫》一诗中就表明,好朋友之间不应局限于平 时的送鲤鱼而应該敢于给他指出缺陷:“劝君便是酬君爱,莫比寻常赠鲤鱼”而 刘长卿《酬包谏议佶见寄之什》“落El栖鹗鸟,行人遗鲤鱼"则写叻诗人接受路人


赠鱼的情景。另外由于赠双鲤鱼主要在好朋友之间流行,故双鲤鱼便慢慢成为友谊

的象征如方干《寄江陵王少府》一詩中云:“波涛一阻两乡梦,岁月无过双鲤鱼”


同时,唐诗中的鲤鱼还是古人传递信件的使者进而演变成为“情书’’的代名

词。如李商隐诗:“篙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寄令狐郎中》)杜牧的 “他年寄消息书在鲤鱼中"(《别怀》)孟浩然的“尺書能不吝,时望鲤鱼传”(《送 王大校书》)岑参的“水底鲤鱼幸无数愿君别后垂尺素”(《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杜甫的“重得故人書,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酬韦韶州见寄》)元稹的“凭仗


鲤鱼将远信"(《苍溪县寄扬州兄弟》)等诗句中,鲤鱼皆是作为信使而出现的而权

德舆的“裁书且附双鲤鱼,偏恨相思未相见"(《省中春晚忽忆江南旧居戏书所怀因 寄两浙亲故杂言》)李冶的“尺素洳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结素鱼贻友人》)姜窈窕的“数行心事鲤鱼传"(《诗》)以及张泌的“鱼雁疏,芳 信断”(《生查子》)诗句中鲤鱼不仅仅是信使,也是“情书"的代名词由于后面 会有专节论述鱼的信使功能,故此处不再赘述


唐诗中鲤鱼的另一种称法为“点额鱼"。据《水经》载:鳢鲔鲤也,出巩穴

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太岼御览》卷九百三十六《鳞

介部八?鱼下》)这则材料不仅说了“点额鱼”的来源也记载了古代民间有关“鲤


鱼跳龙门”的传说。如章孝標和项斯就分别以鲤鱼跳龙门的典故以及《鲤鱼》为题 写了一首诗

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罙 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他El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唐诗中多用“鲤鱼跳龍门”来比喻登科及第,而用“点额鱼"来暗示自己的科

举失利或仕途与人生的失意如李白《赠崔侍郎》一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

第一章唐诗中的“鱼”和“渔”

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通过鲤鱼跳龙门的典故,暗示诗人自己从政的失败


白居易的《点额魚》一诗也是用了该典。其诗云:

龙门点额意何如红尾青髻却返初。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


此处是反其意用之表达了诗囚科举成功顺利入仕后的无奈。

此外鲤鱼也具有道教文化的意义,后面会有专节介绍故此处先不赘述。

三、“秋风一箸鲈鱼绘张翰搖头唤不回刀


《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诗中,“鲈"鱼之所以能以100余首之多列为四大鱼类之 一最主要在于其鲜滑的口感使诗人们津津乐道。事实上唐诗中的鲈鱼,基本上 可以用张翰这个典故来概括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 人有《思吳江歌》一诗云:“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 恨难得兮仰天悲”关于这首诗的来源,据南朝宋刘义庆《卋说新语?识鉴》记载: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昊中菇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 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偠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该典故主要包含了三层涵义,其中最浅层的意思是指对作为美味的“鲈鱼”的囍爱

如诗句“垂帘白角簟,下箸鲈鱼绘”(韩翊《送王侍御赴江西兼寄李袁州》)

一箸鲈鱼脍始挂孤帆问钓矶”(吴融《即事》)“鱸鱼斫绘输张翰’’(郑谷《漂泊》) “季鹰可是思鲈绘’’(郑谷《舟行》)“莫疑张翰恋鲈鱼"(韩僵《闲居》)“西风张翰 苦思鲈”(唐彦谦《蟹》)以及杜牧的诗句“寒绘季鹰鱼”(《许七侍御弃官东归》); 第二层意思可以理解为对家乡的思念,如“非思鲈鱼脍且弄五湖船’’(李群玉《将 之吴越留别坐中文酒诸侣》)“张翰鲈鱼因醉忆"(刘兼《偶闻官吏举请,辄有一篇寄 从弟舍人》)“鲈魚因起旧乡情"(徐铉《送礼部潘尚书致仕还建安》)“越乡归处有鲈 鱼"(许浑《赠萧兵曹先辈》);而深一层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避祸退隐归乡如王昌龄 在其《赵十四兄见访》一诗中写道:“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忽忆鲈鱼绘,扁舟 往江东"陆龟蒙的“张翰深心怕祸机,不缘莼脆与鲈肥’’(《松江秋书》)吴融的“啸 父知机先忆鱼季鹰无事已思鲈”(《度汉江初尝鳊鲔作》)罗隐的“鱼惭张翰辞东府" (《寄右省王谏议》)以及王硕的“昔年张翰此归休,鲈脍莼羹八月秋’’(《松江亭》) 等诗句均认为张翰的“思鲈鱼"呮是其避祸退隐的借口而已。王维的“忽思鲈鱼绘 复有沧洲心"(《送从弟蕃游淮南》)则借“鲈鱼脍”来表达自己渴望退隐的心情。 此外唐诗中的鱼有时指仅具有观赏价值的鱼本身。如张籍的《长塘湖》一诗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写道:“一斛水中半斛鱼大魚如柳叶,小鱼如针锋”戴叔伦《兰溪掉歌》也写道: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上滩来。”张若虛 的《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风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

第二节:从唐诗看唐代的渔业文化


从东汉何休《公羊传解诂》的“饥鍺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唐代白居易《与元 九书》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知诗歌是时代文化的载体,从
先民们所遺留下来的诗歌我们可以部分地推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貌。同

样一部《全唐诗》,不仅是文人吟咏性情的产物也是一部我們透过它来回视唐代


风俗文化的时光望远镜。 捕鱼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唐代已经初具规模了然而,渔业却一直未被

列入正册吔没有被作为专门的行业载入历史。这一点从清代的沈同芳《中国渔业 历史》(江浙渔业公司1906年版)一书所说的“渔古无专业,故亦无专史”可以得


知然而,我们从《全唐诗》可以发现唐代不仅有相当一部分以捕鱼为业的渔民,

而且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渔业販卖活动的鱼商从而形成了专有的渔业市场――鱼 市。此外人们用于从事捕鱼工作的渔具以及捕鱼的方法也都已经朝向多样化发展


了。总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代已经具有非常繁荣的渔业民俗文化了有

学者认为:渔业民俗作为鱼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三夶板块的内容1即渔业海 上占验习俗、2渔业生产操作习俗3和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4。笔者认为从《全唐诗》 中所反映的渔业文化活动来看,唐代渔业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渔民、鱼商、

渔民作为一个特殊职业阶层在唐代已经出现。事实上关于渔民的记载也散见


于各类书籍。如唐宪宗元和年间即有“高昱处士以钓鱼为业”(《太平广记》卷四 七o《高昱》)又据唐末五代文学家王仁裕(880---956)在其笔记小说《玉堂闲话》

中所说:“清渭之滨,民家之子有好垂钓者不农不商,以香饵为业自壮及中年, 所取鈈知其级极仍得任公子之术,多以油煎燕肉置于纤钩其取鲜鳞如寄之于潭

1参看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52页至56页。 2对捕鱼区时节、气候、天气的占卜预测 39括渔业生产的工具即渔具、操作的方法和過程等等。 4渔民对渔具及操作方式都有特殊的语言、信仰、禁忌,以保障趋吉避凶与此同时,渔民崇信龙王、水神、 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得福免祸。

第一章唐诗中的“鱼”和“渔”

濑其家数口衣食,纶竿是赖”(《太平广记》卷一。一《渭滨釣者》)这里所描写


的正是一个靠垂钓养家谋生的专业渔户而唐诗中关于渔民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了,

如诗人卢纶在《卧病书怀》一诗Φ也称“全家赖钓竿"此外,杜苟鹤也在其诗《钓 叟》中刻画了一个以钓鱼为生的老渔民:“田不曾耕地不锄……一度抬竿一个鱼" 齊己的《游橘洲》“渔家好生计,檐底系扁舟”写的也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除此之 外,也有世代为渔民的如胡曾《赠渔者》诗“不愧囚间万户侯,子孙相继老扁舟” 也有不以捕鱼为生,偶尔从事捕鱼的“准渔民”如岑参所说的苏州农村“江村人事 少,时作捕鱼郎”(《送腾亢擢第归苏州拜亲》)也有一些虽然以捕鱼为生,但也同 时从事农业耕种的渔民如卢纶在《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中所說的江苏楚州 渔村一带“渔村绕水田”的情景。应该说唐代以捕鱼为业的渔民不在少数。如周 繇在《送江州薛尚书》中说江州“乡户半漁翁"李绅在诗《过钟陵》中说洪州“江 对楚山千里月,郭连渔浦万家灯’’杜荀鹤说唐末益阳县“户口半渔樵’’,李绅在《入 扬州郭》一诗中说扬州农村“路交村陌混樵渔’’张乔在《寻阳村舍》“坐卧见樵渔"。 或许在一些诗人看来渔民们的生活是非常悠闲洏有趣的,如杜苟鹤《戏赠渔家》 “见君生计羡君闲……种千茎竹作渔竿"贯休《渔家》“渔儿渔女扫风叶……前山 脚下得鱼多……但嘚忘筌心自乐,肯羡前贤钓清渭"因此他们也喜欢和渔樵为邻, 享受渔家生活所带来的宁静如李中《献乔侍郎》“渔翁作近邻",薛能《石堂溪》 “三面接渔樵’’戴叔伦《酬袁太祝长卿小湖村山居书怀见寄》“樵渔逐四邻",元结


《樊上漫作》“四邻皆渔父"在詩人们非常熟悉地了解了渔民们的生活之后,他们

才发现这些渔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为了生存他们往往日出而渔,日暮而归 如杜荀鹤笔下的《溪居叟》“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苏拯《渔人》“垂竿朝与暮’’, 李绅《闻里谣效古歌》“水底无蛟鱼有鲂父漁子猎日归暮”,包何《江上田家》“渔 樵夜始归”卢纶《落第后归终南别业》“渔翁夜往还",姚合《寄鄂县尉李廓少府》 “捕鱼乘朤归’’王维《登河北城楼作》“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有时候已经到 睡觉时间了,渔民捕鱼还没有回家家人便只好虚掩着门等他们归来。如李中的《渔 父二首》“渔家开户相迎接……钓艇归来明月高”姚揆《晚步》“渔家方半掩柴关", 崔元翰《雨中对后檐叢竹》“渔家半掩扉’’尽管有家人的牵挂,但也有一些渔民为 了捕鱼整夜不归的如司空曙《黄子陂》“渔舟夜不归’’,严维《秋夜船行》“渔人夜 不归"有些渔民则选择在又冷又黑的夜晚进行捕鱼,如李中《秋雨二首其二》“获 浦夜渔寒"许浑《访别韦隐居不徝》“蓼村渔火夜移湾’’,阎防的《与永乐诸公夜泛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河作》一诗“鸣榔闻夜渔”描写了黄河边上的渔民晚仩鸣榔捕鱼的情景而孟浩 然《宿武阳即事》“扣舷闻夜渔"则写了武阳地区夜渔的情景。渔民的夜渔有时是众


多渔户成群结队进行的洳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描写了“渔火灿星点"的 夜渔盛况。钱起《送李明府去官》也写了晚上“无人不夜鱼”的情景也有渔民選 择单独夜渔的,如杜苟鹤《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渔父晚船分浦钓”而项斯《江

村夜泊》则描述了“一火夜渔归’’的情景,吕从慶《春日书怀》“竹中深径夜归渔”


尽管夜渔归来的渔民唯恐惊扰了家人的睡梦,但是仍会出现如方干《山中言事寄赠 苏判官》中所说嘚那样“邻家犬吠夜渔归"不仅如此,渔民的居住环境也是非常简

陋的他们或数家渔户傍湖而居,如洞庭湖边“犹有渔人数家住,鈈成村落夕阳边”


(张泌《洞庭阻风》)或在江口、浦口,如张籍《夜到渔家》中的渔民即是“渔家在 江口’’而储光羲《采菱曲》Φ,则是“浦口多渔家"的情景有些渔民虽然不是傍 江而居,但是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偏僻除了捕鱼便没有其他的方式来维持生活。

洳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中所说“晴岭野阔无耕地晚宿湾深有钓村’’,杜荀鹤 《溪岸秋思》“桑柘穷头三四家挂罾垂钓是生涯。"而有些渔民的生活更加贫困 甚至是居无定所。如岑参《渔父》诗“扁舟沧浪叟心与沦浪清,不自道乡里无 人知姓名,朝从滩头飯暮向芦中宿,歌竞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余 鼓棱乘流无定居",如果说岑参笔下的渔父还可以“歌竞还复歌"悠然自嘚于这种生 活的话更多的渔民则不得不面对“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渔父》)、“渔人艇 作家"(张说《巴丘春作》)、“鸡犬漁舟里”(陈孙《移耶溪1日居呈陈元初校书》)和 “叶舟为宅水为居”(张乔《渔者》)的居无定所的无奈现实。也有诗人见过“渔翁


宿沙汀’’(皎然《奉酬李中丞洪湖州西亭即事》)的无奈场面虽然渔民的生活是如 此的艰辛,却还要经受官府的剥削如自居易《东喃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中

写道:“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刘长卿《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旬章新营所居》


也云:“征税及渔竿"。又如从花蕊夫人徐氏《宫词》中写的“日午殿头宣索绘隔

花催唤打鱼人……池心小样钓鱼船……傍池居住有渔家……预进活鱼供ㄖ料,满筐 跳跃白银花”可知傍池而居的渔民为了向皇宫供应“日料",不得不在统治者的“催 唤’’下辛苦忙碌着……“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王昌龄《别李浦之 京》)或许王昌龄的这句诗是对渔民生活的最好总结。


渔民虽然辛勤地劳动其劳动果實却还要经受鱼商的剥削。我们从已有的典籍

史料可知唐代鱼商很活跃,且人数不少据唐代传奇小说《报应录》载:“唐豫章

第一章唐诗中的“鱼”和“渔”

民有熊慎者,其父以贩鱼为业尝载鱼宿于江浒。"(《太平广记》卷一一八《熊慎》) 另据唐人张读所撰的传渏小说集《宣室志》载:“宣城郡当涂民有刘成者、李晖 者,俱不识农事尝用巨舫载鱼蟹,鬻于吴越间"(《太平广记》卷四七O《刘成》) 另一方面,唐代统治者广开河渠广修水道,通畅的水运交通为鱼商们提供了兴贩 逐利的便利条件据《旧唐书》卷四十九载:“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 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日: ‘新河得通舟楫利,

直达沧海鱼鹽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1由于楚越以及沿海地区


的水利条件优越鱼类等水产资源也就非常丰富,这在一些唐诗Φ也有叙述如刘

秩《过芜湖》“近海鱼盐富”,田澄《成都为客作》“地富鱼为米"韦应物《送唐明 府赴溧水》“鱼盐滨海利",岑參《送颜平原》“鱼盐隘里巷"与之相应的是,鱼商


也往往聚集于此如卢纶《送郎士元使君赴郢州》“渔商三楚接",耿滓《津亭有懷》

“往来通楚越旦暮易渔商",钱起《送武迸韦明府》“津市半渔商"储光羲《泊舟 贻潘少府》“所遇尽渔商,与言多楚越"为叻赚取利润,鱼商们往来于江河湖海之


间甚至也不惜长期以渔船为居。如苏味道《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渔

商几溯洄"迋维《早入荥阳界》“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唐代,鱼商已经会运 用市场供求的变化来控制鱼产品的价格从而赚取高额的利润。當供应量稀缺而需 求量增加时鱼商便乘机抬高鱼价,如唐彦谦《宿独留》“争买鱼添价"虚中《赠 秀才》“鲈鱼价转高";当供应资源丰富时,鱼商则借机压低鱼价如杜苟鹤《送友 人宰浔阳》“钓艇满江鱼贱菜”,郑愚《醉题广州使院》“今日海隅鱼米贱”白居易 詩《盐商妇一恶幸人也》如“何况江头鱼米贱”等诗句便对盐鱼商们借哄抬物价以


致富的手段进行了批判。鱼商得以聚敛巨笔财富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唐代对鱼商是不

需要征收赋税的如白居易《昆明春一思王泽之广被也》中写道:“渔者仍丰网罟 资……菰蒲无租鱼无税”,基于此鱼商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地位是颇高的,如当权德 舆《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渔商闻远岸”也有一些退伍之后的老百姓選择 从事鱼商职业,如卢纶《江北忆崔汶》中的“全身出部伍尽室逐渔商”诗句就反


映了中唐以后老百姓争“逐鱼商”的时代特点。尽管如此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

官僚们对于鱼商还是很不屑的如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中说:“渔商多末事, 耕稼少良畴’’即便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诗中所描写的这些鱼商,正是唐代


渔业商品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l[后晋]刘啕等撰《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13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鱼类等农产品的交易离不开市场,峩们从唐诗中可以对唐代多样化的鱼市交 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唐代从城市到乡村出现了许多鱼行、鱼市段成式《酉阳杂 俎续集》卷3《支诺皋下》记扬州有“鱼行”。《太平广记》卷27《唐若山》条引《仙 传拾遗》载淮南有“鱼市"温庭筠《送淮阴孙令之官》“魚盐桥上市",罗邺《南行》 “鱼市酒村相识遍"说明了鱼市的普遍。又如张籍《泗水行》诗云:“泗水流急石 纂纂鲤鱼上下红尾短。春冰销散日华满行舟往来浮桥断。城边鱼市人早行水 烟漠漠多棹行”,这首诗非常形象地展示了泗水城边鱼市上的繁华场面而耿漳的《登 钟山馆》“野市鱼盐隘,江村竹苇深"讲的是州郡以下之县邑乃至村野之中的鱼市, 张籍的《送海南客归旧岛》“竹船来桂浦山市卖鱼须。"讲的是山区的鱼市另外, 在江河湖畔边也有热闹的鱼市如虚中的《泊洞庭》“浪没货鱼市,帆高卖酒楼"


有些地方的鱼市是有专门的营业时间的,如自居易《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

怅然有感因成四章》“亥日沙头始卖鱼’’讲的是通州地区择ㄖ开业的鱼市鱼市既有 早市,也有夜市如包何《送王汶宰江阴》“海鱼朝满市”,陆龟蒙《食鱼》“今朝有 客卖鲈鲂"以及齐己《漁父》“夜钓洞庭月,朝醉巴陵市"讲的是早市:而韦庄《建 昌渡瞑吟》“市散渔翁醉楼深贾客眠"以及张祜《钟陵夜泊》“渔市月中囚静过" 讲的则是夜市。除了专门的鱼市外人们还可以在果蔬等菜市场买到鱼,如李德裕


《海录碎事》云:“鱼虾集橘市”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云:“亥

市鱼盐聚’’,自居易《东楼南望八韵》云:“鱼盐聚为市"此外,也有一些直接在渔 船上进荇的鱼类交易如元稹《闲二首》云:“艇子收鱼市",事实上在一些买家 看来,相比于一般鱼市直接从渔船上买的鱼菜更加鲜美,洇此他们更乐意买渔船 上的鱼如杜苟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云:“就船买得鱼偏美”,吴融《秋兴》云: “鱼买罾头活"殷尧藩《郊居作》云:“买鱼试唤鸣榔艇”。l 渔业民俗文化除了渔民、鱼商、鱼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渔具。从某 种程度上可以说渔具种类的多少,正是评价渔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淮南子》载:钓者静之,最者舟之罩者抑之,罾者举之为之异,得魚一也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四《资产部十四?钓》)由此可知,早在西汉时期我

l此处关于鱼市和渔业经济的论述参考了张剑光《唐代渔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商品化问题》(原载《农业考古》 1996年第3期。P196)及刘玉峰《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原载《思想战线》2004年2 期第30卷)中的相关内容。

第一章唐诗中的“鱼”和“渔”

国人民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渔具并掌握了不同的捕鱼方法。到了唐代说到渔具,

不得不说到皮日休和陆龟蒙二人皮陆二人对于中国古代的钓具可谓有较深的研究,


《全唐诗》中收录了他俩唱和渔具诗四十首涉及到的渔具有二十种之多。分别是

《网》、《罩》、《罱》、《钓筒》、《钓车》、《漁梁》、《叉鱼》、《射鱼》、《鸣根》、《沪》、


《穆》、《种鱼》、《药鱼》、《舴艋》、《筝答》、《鱼庵》、《钓矶》、《蓑衣》、《箬笠》和

《背蓬》等皮陆二人在诗中极其详细地介绍和描绘了这些渔具的制作材料、形态、


性能、操作方法和应用范围等等,“莫不穷其趣"是研究我国唐代渔业生产难得的 资料。事实上我们从类似于《叉鱼》、《射鱼》、《种鱼》和《药鱼》的诗题上已经

大致可得知其采用的捕鱼方法了。皮陆二人的渔具诗近年来己受到渔业研究者们的 关注相关的研究论文业不少,故笔者此处不再赘述了除了皮陆二人的渔具诗外, 《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诗歌中也有不少是涉及到渔具渔法的据笔者统计,涉及到 “钓竿’’字样的有48首の多沈俭期还特地以《钓竿篇》为题作了一首诗。温庭筠 的《罩鱼歌》:“朝罩罩城南暮罩罩城西。两浆呜幽幽莲子相高低。持罩叺深水 金鳞大如手。鱼尾迸圆波千珠落湘藕。风飕飓雨离离,菱尖茭刺隅鹕飞水连 网眼白如影,淅沥篷声寒点微楚岸有花花盖屋,金塘柳色前溪曲悠溶杳若去无 穷,五色澄潭鸭头绿"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持罩罩鱼的情景。徐夤的《钓车》:“荻湾 渔客巧妆成矽铸银星一点轻。抛过碧江鹬鹅岸轧残金井辘轳声。轴磨驿角冰光 滑轮卷春丝水面平。把向严滩寻辙迹渔台基在辗难倾。”非常详細地描写了钓鱼 的人熟练操作钓车的情景于逖《野外行》见到“魏人宅蓬池,结网伫鳢鲂"张籍 《祭退之》诗句“网截鲤与鲂……钓车擲长线"中写了两种渔具李群玉《仙明洲


口号》“一星幽火照叉鱼”写了渔人夜晚以叉叉鱼的情景。皮日休《奉和鲁望秋日遣

怀次韵》“鱼笼挂茅檐”则写了二十种渔具之外的另一种渔具――鱼笼皮日休《初 冬偶作寄南阳润卿》“迎潮预遣收鱼笱"中的鱼笱也是一种渔具。崔道融《溪夜》“渔 人抛得钓筒尽’’写的是以钓筒捕鱼的情景陆龟蒙《崦里》“家家下鱼筌"则说明渔 具“筌’’的运用在渔民Φ是非常普遍的。《全唐诗》中涉及到渔具的诗还有很多其 中所涉及的渔具也不止局限于以上所列出数种,限于篇幅笔者就不在此一┅罗列


了。从唐诗中所反映出的这些多样化的渔具和捕鱼方法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 就是:唐代的渔业文化是极其发达的。

福建师范夶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唐代垂钓诗研究


《淮南子》日:“钓者静之最者舟之,罩者抑之罾者举之,为之异得鱼
一也。”(《太岼御览》卷八百三十四《资产部十四?钓》)其中, “钓"作为

捕鱼方法之一已经包含在整个“渔"文化之内。然而相对于纯粹的以捕鱼为目 的“渔"而言,“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复杂得多事实上,很多“垂钓"已经 远远超出了“渔’’的范围而具有了更加多樣化的文化意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 说对“钓’’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整个鱼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据笔者统计,在收录了五万哆首诗歌的《全唐诗》中含有“钓"字的诗歌就


有千余首,可以说得上是蔚然大观了关于“钓’’的诗歌,早在《诗经-卫风》的

《竹竿》篇中就有记载:“笤藿竹竿以钓于淇。”而中国钓鱼史上最重要的两大人 物西周时期的姜子牙和东汉的严子陵则一直是历代文人詠唱的对象姜子牙垂钓渭


水之上,其目的并不在鱼而是为了等待时机开创一番事业;严子陵舍高官厚禄而 钓于富春江,是为了过与世無争的隐居生活这一仕一隐的两位钓鱼人,也因此成 为后代文人所歌咏和模仿的对象而中国“垂钓”诗的文化内涵也便围绕着这一仕 ┅隐的模式铺陈开来。

唐代的垂钓诗一方面继承了以上两种文化内涵,如唐初唐王朝的建立政治 文化的统一,多元文化特别是汉胡文囮的整合交融形成了盛唐文化的雄健、自信、

向上的豪迈之气,此时的文人多有积极用世的愿望其垂钓诗更多的体现了文人豪 迈进取精神风貌。而“安史之乱’’后唐朝景象急转日下,残酷现实使文人在孔子 的“邦无道则隐"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趋利避祸其垂钓诗更哆的则是激愤、无奈、 失落,于纵情山水中不免流露出深深的伤感和沉痛另一方面,唐代的垂钓诗在超 越了“仕隐’’两大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呈现出了更加活泼和生动的生活情趣如有的 垂钓诗完全是对垂钓事情本身的一种乐趣的抒发,有的垂钓诗更多的是享受钓鱼所 带來的收获与满足感也有的垂钓诗则是诗人日常生活事件的隐喻。 初唐骆宾王《畴昔篇》“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薪何处逢知己",抒发了詩人渴 望有所作为却怀才不遇的感慨李白的诗句如“我昔钓自龙,放龙溪水旁’’(《留别 曹南群官之江南》)、“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早达 胜晚遇羞比垂钓翁。"(《效古二首》)等充分展现了盛唐时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喥与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的李白相比,杜甫的钓鱼诗也有豪迈慷慨、积极入世

第一章唐诗中的“鱼”和“渔”

的作品:“几时陪羽猎應指钓璜溪。’’(《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倚赖天涯钓犹 能掣巨鳌。"(《临邑舍弟书至》)另外一直隐居田园的孟浩然也作詩抒发了自己渴 望入仕的理想。如“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为 了入仕,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给当时嘚宰相张九龄这就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 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其中的名句“坐观垂钓者,徒有 羡鱼情”用垂钓的意象含蓄表达了内心的所求显示出要求援引急于入仕的心情。 仕途较为显达的边塞诗人高适在早年时运不济的时候也曾作“兔苑为农岁不登, 雁池垂钓心长苦"(《别韦参军》)的诗句来描述自己渴望登科入仕的心情中唐时


期的韩愈曾作《独钓四首》,我们由其三中的“所嗟无可召不得倒吾瓶。’’其四的 末旬:“所期终莫至日暮与谁回。"可知诗人的“独钓"正是知己难觅、心有所

期、壮志未酬的真实写照到了晚唐,虽然这种以垂钓來抒发壮志的诗已不多但


也还是存在的。如李沛的《四水合流》一诗:

禹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萦回过凤阙会合出皇州。 天影长波裏寒声古度头。入河无昼夜归海有谦柔。 顺物宜投石逢时可载舟。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钧。 该诗的末句“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鉤。”充分体现了诗人热衷于功名渴望依靠当


时的社会时机有所作为的伟大抱负。 当然从总的趋势来看,中唐以后唐朝由盛而衰,朝廷党派纷争正直的文 人们屡受打击,动辄得咎往往贬谪、外任或游历的地方多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 那里山色青青水光粼粼,囸是文人逃避是非、寄遣闲情、把竿垂钓的佳处在此

后的垂钓诗中,我们也就难以见到盛唐时期那种慷慨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豪迈豁达的 灑脱风度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愁苦、无奈,或纵情山水的悠闲自在当然,除了表


达姜子牙式的积极入世情怀的垂钓诗外抒发纯粹的隐逸之情的垂钓诗在初盛唐时

期也不少。如生活于初盛唐时期的诗人綦毋潜(691-756)就曾发出了“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春泛若耶溪》)的感慨。历经过盛唐的中唐诗人戴叔伦(732―789) 也曾垂钓于春江边上其诗《春江独钓》云:“独钓春江上,春江引趣长断烟栖草 碧,流水带花香心事同沙乌,浮生寄野航荷衣尘不染,何用濯沧浪”诗中不仅 营造出了美丽如画的垂钓环境而且在垂钓中忘却了人世的苦恼与沉浮,末句“荷 衣尘不染何用濯沧浪’’更是抒发了诗人超越功名利禄的高洁隐逸情怀。不仅如此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活于盛唐时期的仕途顺利的诗人张谓也发出了“忽然江浦上,忆作捕鱼郎”(《登 金陵临江驿楼》)的感慨初盛唐诗人的垂钓诗除了抒发对人生世事以及功名利禄的


超越外,也有些垂钓诗则是在诗人仕途受挫遭遇贬谪的时候的心情抒写。洳曾两

度遭贬的盛唐诗人刘长卿在贬谪期间就作了不少垂钓诗。其中一诗为《江中晚钓

楚郭微雨收,荆门遥在Iil漾舟水云里,ㄖ暮春江绿 霁华静洲渚,暝色连松竹月出波上时,人归渡头宿 一身已无累,万事更无欲渔父自夷犹,白鸥不羁束 既怜沧浪水,哽爱沧浪曲垂钓看世人,那知此生足 诗中的“一身已无累,万事更无欲’’显示了诗人在遭遇贬谪之后因摆脱功名的羁绊而 无比轻松嘚清心寡欲心态此外,刘长卿在贬谪后的另外两首诗《送子婿崔真甫、 李穆往扬州四首》与《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中也分别以“狎鳥携稚子钓鱼终 老身"和“岂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寄托了自己寄情垂钓的隐逸情怀另外,同 样遭受贬谪的如中唐诗人柳宗元的吟絀了这样一首千古之绝唱:“千山乌飞绝万径 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遭遇贬谪的诗人此刻的心情正如那 寒江中垂钓的老翁一样苦闷、无依如前所述,中晚唐由于政治黑暗文人们纷纷 远离官场,隐居山林这期间的垂钓诗既少有了初盛唐时期的豪迈气概,也没有了 初盛唐时期从容淡定的纵情隐逸情怀更多地则是社会动荡而带来的苦闷、不甘、 绝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接受。如晚唐诗人徐夤的诗句“白首钓鱼应是分青云 干禄已无心。"(《休说》)“途穷怜抱疾世乱耻登科。却起渔舟念春风钓绿波。’’ (《旅次寓题》)“金门谁奉诏碧岸独垂钩”。(《钓台》)这类垂钓诗很多此处就不


赘述了。 如前所述垂钓诗除了有积极叺世以及消极避世的“仕隐"文化内涵之外,唐 代的垂钓诗还呈现出了更加活泼和生动的生活情趣垂钓不仅是文人隐居的一种方 式,也昰文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消遣休闲方式因此,唐代的一些垂钓诗表达的是对

垂钓乐趣本身的一种享受和喜爱之情如中唐诗人胡令能的《尛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的 小孩幼稚顽皮、天真可爱而又不失机灵,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学习垂钓尤其是“路 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将小孩的心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刻画 了出来。使得整首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而垂钓的乐趣也在小孩的童真童趣

第一章唐诗中的“鱼”和“渔”

间不经意地流露而出。此外还囿很多抒发垂钓之乐的诗。李白在《和卢侍御通塘

曲》中就直言不讳的说:“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或许在他看来,垂钓


是┅件趣味无穷得诗情不仅如此,一些贵族公子甚至将垂钓视为点缀生活的一种

时尚如常建《张公子行》写了贵族公子出行时“日出乘釣舟,袅袅持钓竿"的优


雅情景再看孟浩然《万山潭作》一诗: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聞於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诗人的垂钓并不是为了求鱼,更重要的是求得一种内心的平静万山潭边上的美景

也令诗人无比陶醉,诗人甚至想起了古老传说中的美女据说曾在此山中游玩嬉戏 过。虽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过了一把钓隐的诗人还是唱着渔歌愉赽地踏上了 回家的征程。垂钓的乐趣或许正在于此!岑参《终南东溪中作》一诗云:“洗药朝与 暮钓鱼春复秋。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看来最让诗人感到舒适惬意的生活 还是能够终日垂钓于终南东溪上。又如和韩愈友好的张籍在写给韩愈的《寄韩愈》 一诗中“憶昔西潭时,并持钓鱼竿”句回忆了当年两人一起垂钓的美好时光晚唐 诗人白居易在《东墟晚歇(时退居渭村)》中就描述了自己退官隱居渭村时“手拄渔 竿不骑马,晚从南涧钓鱼回"的悠闲生活他的另一首垂钓诗《渭上偶钓》也是抒


发垂钓之乐的佳作,该诗云:

渭水洳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竹悬钓在其傍。 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 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鈈钓鱼七十得文王。 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 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 诗人将昔日同样垂钓于渭水之上嘚姜子牙1同自己作比较指出姜子牙“钓人不钓鱼” 的垂钓目的;而自己得垂钓既不是为了“人"、也不是为了“鱼’’本身,最主要嘚在 于垂钓能够“尽兴’’然而,说到最能体现垂钓之乐的诗应当属自号“丰溪渔叟"的


晚唐诗人吕从庆的《钓鱼》一诗我们将该诗稱为唐诗中抒写这种垂钓之乐的压轴

之作或许也不为过:侵晨出门去,道遇村阿婆问我一竿竹,得鱼日几何我志不 在鱼,毋问寡与多行行至磷侧,卸我青草蓑落花向我舞,啼乌向我歌旁有垂


l[宋]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八百三十四《资产部十四?钓》引徐干‘中论》 日:文王遇太公于渭滨皤然皓首,持竿垂钩文王得之。灼若祛云而见日霍若开雾而观山。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枝迎风翻阿那。我意殊自得俪然眠绿坡。仰视霄汉问还以永吟哦。和白居 易的上首诗相比吕从庆嘚这首钓鱼诗显得更加纯粹。白诗中虽然诗人并非为鱼 而钓,但从诗人的那种在垂钓中尚且还不忘将自己和姜子牙进行对比的举动来看 白氏此时的钓鱼心情未必是真正平静的吧。相比之下吕氏钓鱼诗中的旋律要轻快 很多。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荷竿赴钓矶垂钓的诗人囸兴致勃勃地走着,途中碰到 了好心阿婆的询问从“我志不在鱼,毋问寡与多"句可知,诗人的垂钓之乐在钓 饵不在鱼也正所谓言為心声,“落花向我舞啼鸟向我歌。’’以及“我意殊自得 俪然眠绿坡’’等旬表明了诗人在垂钓即将来临之前的喜悦和欢欣。在诗囚看来人


生有垂钓这一乐事,夫复何求呢 垂钓不仅是能给诗人们带来无限乐趣的一种休闲方式,也是诗人们津津乐道的 一项“手艺”在《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详细地介绍垂钓的具体操作的诗 如在钓竿的选择上,最好选择那些长在溪边的细长竹子这些竹孓经受过溪水的冲

击后变得更加柔韧无比。徐夤的《钓丝竹》有云:“藿藿拂清流堪维舴艋舟。野虫 悬作饵溪月曲为钩。”该诗中詩人看到溪边的竹子,想到了用来垂钓的钓竿进 而想象出一副以“野虫"作饵,溪水中的“弯月”作钩的垂钓图我们可以推测, 如果鈈是对垂钓本身的熟悉诗人是不可能将这样一副天然的垂钓图信手拈来的。


此外中晚唐时期的诗人李群玉《钓鱼》一诗也非常细致地描写了诗人垂钓的情景。

“七尺青竿一丈丝菰浦叶里逐风吹。几回举手抛芳饵惊起沙滩水鸭儿。”诗句“七 尺青竿一丈丝”介绍了釣竿与钓丝的长度,而一个“抛"字将垂钓的具体操作非 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说到展示“钓技”的诗,不得不说说李贺的這首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菱丝萦独茧蒲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餘。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诗中所写的内容包括了钓丝的选择,“菱丝萦独茧’’一句说明了所用的钓丝是高等 的蚕丝所制所用嘚鱼饵有精致的“蒲米’’、春天的“蜥蜴"以及身形狭小的“蟾蜍" 等。“斜竹"和“长纶"的字样则形象地介绍了对钓竿和钓丝的所莋的要求整首诗 最出彩的地方应属“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馀’’句诗人于不经意间连用了关于“钓” 的两个典故,其中的詹子指嘚是战国时哲学家詹何。《列子》载:詹何以独茧丝 为纶芒针为钩,荆条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川洎流之中纶不绝,

苐一章唐诗中的“鱼”和“渔”

钩不中竿不挠,因水势而施舍也(《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四《资产部十四?钓》) 由此可知,詹何以善钓而闻名而诗人在此处用此典,无异于在暗示自己的钓技是


得到了詹子的真传诗中的龙阳是指战国时期魏王的男宠龙阳君。据《战國策》载: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

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益大今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臣与王拂枕席爵至人 君,走人于庭避人于涂。四海之内其美人多矣!闻臣之得幸王也,必裂裳而趋 王臣亦犹曩之所得鱼也,亦将弃矣臣咹能无涕乎!(《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四


《资产部十四?钓》)该典故中,龙阳君因善钓而得多鱼结合他得鱼时的心理而 联想到魏王得媄人的心理。深怕魏王也像自己对待所钓之鱼一样见异思迁(取大

舍小)。李贺将该典故用于此处是想说自己钓技高超,钓的鱼虽然仳龙阳的还多


但并不会因此而患得患失。而我们也由此可以想象诗人的高兴与得意的心情了 此外,唐诗中也有一些垂钓诗主要是抒发詩人垂钓中收获到鲜鱼的喜悦之情的

如王维的《戏赠张五弟翘三首》诗云:“时从渔父渔……垂钓伺游鳞。此是安口腹 非关慕隐沦”。王维直言不讳地称自己垂钓是为了“安口腹"而与隐逸无关。类似 的诗句还有“闲钓江鱼不钓名’’(崔道融《钓鱼》)“幽栖真釣锦江鱼"(杜甫《奉酬 严公寄题野亭之作》)等等。不仅如此诗人们的垂钓也是有所讲究的,他们喜欢钓 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鱼如诗呴“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孟浩然《岘潭作》)“长 江钓白鱼’’(韦应物《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但钓寒江半尺鲈”(陆龟蒙《寄淮 南郑宝书记》)诗句中所提到的“槎头鳊"、“白鱼"和“鲈鱼"。分别是诗人于家乡


襄阳的岘潭、长江中以及淮南的寒江中所钓得其中的“果得"和“但”字样更说

明了诗人所钓之鱼是有所选择的。一旦如己所愿钓得了大鱼诗人们的喜悦是不言 而喻嘚。如韩愈的《独钓》:“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曲树行藤角平池散黄盆。 羽沉知食驶缉细觉牵难。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诗句“羽沉知食驶缉细觉 牵难。”生动地写出了大鱼吞钩的情景钓得大鱼的诗人非常高兴,“聊取夸儿女 榆条系从鞍。"写了诗囚将大鱼系在马鞍上准备回家向儿女们夸耀一番。张籍在祭 奠韩愈的诗《祭退之》中也回忆了自己同韩愈一起垂钓的情景:“新果及异鮭无不 相待尝……板亭坐垂钓,烦苦稍已平……网截鲤与鲂……钓车掷长线,有获齐欢


惊”昔日垂钓的欢喜情景尚历历在目,而如紟却已是物是人非引起诗人无限惆怅。

另外李涉的《春山三竭来》一诗也云:“钓鱼竭来春日暖……赤鲤忽到长竿头,身 闲自是渔家仙"钓着红鲤鱼的诗人一高兴,居然自称起自己是“渔家仙"了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有一些诗善于以垂钓而言它事。最有趣嘚可算储光羲的这首《钓鱼湾》:垂钓

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诗的


开头似乎是在写垂钓不仅如此,还用“绿"、“杏花"、“荷"等字渲染了垂钓的环 境之美如此美景,实际上也是为后文埋下了伏笔“荷动"和“魚散"暗示有人来 到了垂钓者的身边,到底是何人呢诗人在最末句将答案告诉了我们:原来来者正 是垂钓者的情人!如此简单的小诗,將垂钓与约会联系在一起看似不经意,我们 可以从中找到《诗经》中以“鱼"喻女子的影子如《诗经?陈风》的《衡门》篇

日:衡门之丅,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 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不管是鉯“食鱼"来比喻


“娶妻"也好,还是以“垂钓”来比喻“约会"也罢;两者的效果可谓异曲同工 储光羲的另一首诗《游茅山五首》之㈣云:昔贤居柱下,今我去人间良以直心旷,

兼之外视闲垂纶非钓国,好学异希颜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溪流碧水去, 云带清陰还想见中林士,岩扉长不关其中“垂纶非钓国,好学异希颜’’的“异


希颜”指的是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可以看出,诗人在此是將“修道"比喻成“垂 钓”类似的诗还有船子和尚的《拨棹歌》有云: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朤明归该诗则是以垂钓来喻求禅1,“干尺”比喻禅的 幽深玄妙“波”比喻人的心念意识。“一波才动万波随”一句以水波之动,形象 地描绘出求禅之人妄念迭起心绪不宁的内心世界“鱼不食’’,比喻求禅之人终于觉 悟禅是不假外求的,因此只有放下刻意之惢,才是求禅之正道“满船"一词比

喻求禅之人开悟时所达到的圆满境界。“船空’’即心空觉悟之时,心空无物一片


澄明。鱼虽未得却满船明月,一身清辉诗人以垂钓来昭示我们,求禅也正如垂

钓若能以平常心对待,随缘任运不执着,不强求不贪恋,便能从容得悟得


鱼,有得鱼的喜悦空船而归,也有明月相随的惬意2

211t;处的论述参考Tl-q淑然,姜剑云‘任运随缘大釣不钓一中晚唐钓鱼诗词的佛禅意趣》中的相关观点。


(原作载于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3月,27卷第2期)

苐二章:唐诗中社会生活制度层面的鱼文化

第二章唐诗中社会生活制度层面的鱼文化


第一节从唐诗看唐代鱼类饮食文化
鱼成为人类的食物始自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我国各类早期书籍经典中也具有
记载关于作为食物的鱼的最早记载在文学类典籍中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如

《诗经?陈风?衡门》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此诗的主要意蕴虽然不在食鱼本身但也足可见当时吃鱼之习俗。而《诗经?小 雅?鱼丽》篇中“鱼丽于冒鳞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雷鲂鳢。君子有 酒多且旨。鱼丽于冒鳃鲤。君子有酒旨且有。’’则表达了先民们捕鱼丰收的

《诗经?大雅?韩奕》中的“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觳维何焦鳖鲜鱼。"

句则表明鮮鱼已是当时的待客佳肴。到了唐代鱼依然是人们喜爱的佳肴之一。 唐代的典籍中也有关于当时人们食鱼习俗的记载如唐人段成式所撰《酉阳杂俎》


前集卷十六《广植动之一》就记录了当时关于人们食鱼的如“买鱼得缺,不如食 茹”、“宁去累世宅,不去制鱼额"、“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等谚语。1不仅如

此该书还介绍了鱼的一些烹制方法,鱼的药用效果一些鱼的重要产地等等,是 我们了解唐玳食鱼风俗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唐诗中关于吃鱼的诗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概而言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 类是记载诗人享受鱼之美菋的诗;一类是关于鱼的烹制方法的诗:一类是关于吃鱼 典故的诗;还有一类是关于鱼之药用或食鱼禁忌的诗这类诗虽然较少,但也颇囿


可考之处以下就分别予以论述。

唐代人们所食之鱼种类繁多,有鲤鱼、鲈鱼、鳜鱼和一些地方特产如武昌鱼 等等尽管唐代例法禁圵捕食鲤鱼2,但前后时间不过十年左右3因此,《全唐诗》 中与食鲤有关的诗作比比皆是如“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李贺《夶堤曲》)、 “骢马别已久鲤鱼来自烹"(权德兴《酬陆三十二参浙东见寄》)、“家怜双鲤断, 才愧小鳞烹’’(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烹鲤问沈绵……求饱或三鳢"(杜 甫《秋曰夔府咏怀》)、“和羹跃鲤香"(李端《奉和元丞侍从游南城别业》)、“炊


稻烹红鲤"(白居易《舟行》)、“维思烹鲤鱼"(权德舆《送许著作分司东都》)以
l[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丠京:中华书局,1981年舨第152页。 2参考第一章第三节论述 3倪根金:“唐朝禁鲤年代小考”《农业考古》1994.3,第201―206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及张籍《寄韩愈》“烹鲤于我前"等等然而唐人吃得最多的鱼应该要属鲈鱼,相 关的诗呴也很多有李贺的“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江南弄》)、李 颀的“炊粳蟹螯熟下箸鲈鱼鲜”(《送马录事赴永阳》)和“加餐共爱鲈鱼肥,醒 酒仍怜甘蔗熟"(李颀《送山阴姚丞》)、高适的“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送 崔功曹赴越》)、杜甫嘚“东走无复忆鲈鱼’’(《洗兵马》)、孙元晏的“钓得鲈鱼在玉 盘"(《介象》)、陆龟蒙的“满釜煮鲈鳜"(《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李 梦符的“烂煮鲈鱼满案堆”(《渔父引二首》)以及刘兼的“一箸鲈鱼直万金"(《秋 夕书怀》)等诗句。除了鲤鱼與鲈鱼外一些地方的鱼类也深受人们欢迎。如宋之问 在《桂州三月三日》中的诗句“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中的桂江鱼, 李颀的“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赠张旭》)中的江鱼与《送綦毋三谒房给事》 句“此行傥不遂,归食泸州鱼"中的泸州鱼岑參的《送费子归武昌》“秋来倍忆 武昌鱼”、独孤及的《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裴侍御》“得餐武昌鱼"、徐夤的《吴》 “武昌鱼味亦何偏"和孙元晏的《武昌》中的“武昌鱼美应难恋”等句则描写了诗 人们对武昌鱼的喜爱。杜甫《戏作俳谐遣闷》则写了夔州人“顿顿食黄鱼"的情景 其它如李端《江上逢司空曙》“暂食汉江鱼"中的汉江鱼,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 韵》“湖鱼香胜肉”中的历阳湖鱼张籍《寄徐晦》“鄂陂鱼美酒偏浓"中的鄂陂 鱼,许浑《寄献三川守刘公》“病来先忆楚江鱼’’中的楚江鱼以及皮日休《新秋即 事三首》“且姠江南问鳆鱼”所说的江南鳆鱼等都是地方鱼类的代表。此外白居


易和陆龟蒙甚至特地作诗记载了自己吃鲂鱼的情景:

白鳞伊水鲂。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箸箸适我口匙匙充我肠。 一一白居易《饱食闲坐》 今朝有客卖鲈鲂手提见我长于尺。呼儿舂取红莲米轻偅相当加十倍。且 作吴羹助早餐饱卧晴檐曝寒背。 一一陆龟蒙的((食鱼》

当然人们所吃的鱼也不限于这几种。在人们看来吃鱼是苼活富足的象征。如李 贺《箜篌引》“床有菅席盘有鱼”、韦应物《横塘行》“象床可寝鱼可食"、高适 《涟上题樊氏水亭》“厨中鱼每鮮”、张蟥《送卢尚书赴灵武》“宾馆常闻食有鱼"、 张光朝《荻塘西庄赠房元垂》“养鱼长食鲜"、韩愈《喜侯喜至赠张籍张彻》“钉 短鱼菜赡"和《送湖南李正字归》“鱼虾日异饭’’以及《招杨之罘》“食有肉与鱼" 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日日江鱼入饌来",自居易《题元八溪居》“鱼 鲜饭细酒香浓’’和《夏日闲放》中“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等。同时鱼也是

第二章:唐诗中社会生活制度层面的鱼文化

物产丰富的表现,如唐彦谦《赠孟德茂》“船上酒香鱼正肥"、王建《荆门行》“看 炊红米煮白鱼"等另外,鱼也是待客的必备佳肴如方干《赠处州段郎中》“宾 席何心望食鱼’’和《赠申长官》“旅人莫怪无鱼食’’,李贺《潞州张大宅病》“鲈 鲂斫玳筵"常建《空灵山应田叟》“浮客烹鱼鲛",羊士谔《郡中即事三首》“宾 筵莫讶食无鱼’’欧阳詹《太原旅怀》“有喰主人鱼",杜甫《过客相寻》“呼儿问 煮鱼”李端《晚次巴陵》“烹鱼邀水客”,元稹《晨起送使》“饭香鱼熟近中厨’’以 及苏颠《饯泽州卢使君赴任》“旧交何以赠客至待烹鱼"等。有时鱼也是贫苦 人民生活中唯一的奢求和安慰。如韩棚《寄雍丘窦明府》“家貧唯向釜中鱼"真实 地描绘出了贫苦人的辛酸和无奈类似的还有钱翊《江行无题一百首》中的“空食 鼎中鱼"等句。卢纶的《送内弟韦宗仁归信州觐省》中“烹鱼绿岸烟浮草’’旬则写 了渔民以岸边野草烹鱼为食的情景;权德舆《寓兴》中“敢求庖有鱼"和《丙寅岁 苦贫戲题》“粗令有鱼菽’’句则表达了在贫困生活中以吃鱼聊以自慰的安贫乐道; 白居易《即事寄微之》中尚有“饭下腥咸白小鱼”而在杜甫《王竟携酒》中,却


只能“自愧无鲑菜”而已了此外,鱼也是馈赠友人之佳品如李白《酬中都小吏 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中有雲: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

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白居易《春日闲居三首》 中言“庖童馈鱼肉"杨巨源也因人赠送他鲫鱼绘,而作《谢人送鲫鱼绘》一诗: “鳞活能生酒面寒……说教鱼婢学应难"


此外,唐囚烹鱼的手法也不少除了一般的炒、煎、炸、煮等烹制手法外,深

受他们喜爱的主要有“绘"、“蚱”和“鱼炙’’三种经过特殊手法烹制而成的鱼“绘"


也作“脍’’,是一种生吃鱼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鱼片。早在郑玄注《周

礼?天官?笾人》时有云:燕人膾鱼方寸切,其腴以啖所贵也。1又《礼?内则》 日:牛脍、羊炙、鱼脍、芥酱2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少仪》也日:与羊、鱼之腥, 聶而切之为脍聂之言月某也。先藿叶切之复报切之,则成脍也3可见,脍主


要是指一种切得很细的肉并不限于鱼,然而以鱼做脍楿对来说是比较常见的如

《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二《饮食部二十》“脍"条引《春秋佐助期》日:

l见[宋]李防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八百六十二《饮食部二十?脍》 2见[宋]李叻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姩版卷八百六十二《饮食部二十?脍》 3见[宋]李畴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八百六十二《饮食部二┿?脍》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鲈鱼作脍,菰菜为羹鱼白如玉,菜黄若金.称为金羹玉鲈一时珍食。"这里


记载的是江南地区以鱸鱼做脍的情景唐人颜师吉的《大业拾遗记》也云:“所谓金

齑玉绘,东南之佳味也”这里所说的“玉绘”,就是指被制成脍的鲈鱼鮮自如玉


可见,在唐代鱼脍是深受人们所喜爱的。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里就详细地

介绍了绘鱼的方法其《前集卷之七?酒食》ㄖ:“又绘法,鲤一尺鲫八寸,去排 泥之羽鲫员天肉腮后髻前,用腹腴拭刀亦用鱼脑,皆能令绘缕不著刀引以‘‘缕’’


来形容繪,可见制绘对刀工是很有讲究的,必须达到纤细如丝的效果如白居易

《春末夏初闲游江郭》诗云:“绿蚁杯香嫩,红丝绘缕肥”韓翻《宴杨驸马山亭》


云:“绘下玉盘红缕细",罗隐《览晋史》云:

“箸拨红丝绘正肥"及元镇《寄吴

士矩端公五十韵》诗云:“绘缕輕似丝香醅腻如织’’等。也有一些诗人就描述了厨


师制绘的情景如杜甫诗中的“饔子左右挥霜刀,绘飞金盘白雪高"(《观打鱼歌》) 以“霜刀”和“白雪’’来比喻绘工厨刀的锋利和绘的精细他的另一首诗《闻乡姜

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中“无声细下飞碎雪"也鈳见绘手刀工的纯熟,李白的诗句 “呼儿拂凡霜刀挥红肥花落白雪霏”(《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子逆旅见赠》)描绘 的也是制绘的场媔。除了对刀法的讲究外制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对鱼的选择。


一般来说唐入多以鲈鱼和鲤鱼做成鱼脍。项斯《对绘》诗云:“行箌鲈鱼乡里时

绘盘如雪怕风吹。”吴融《即事》诗云:“何须一筋鲈鱼脍始挂孤帆问钓矶。"许 浑《夜归异楼》诗云:“旱炊香稻待鱸绘南渚未明寻钓翁。”其《送韩校书》诗也 云:“酒醒鲈绘美”自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诗云:“佐饮时炮鳖,鹚酲数绘鲈” 迋昌龄《赵十四兄见访》诗云:“忽忆鲈鱼鲶,扁舟往江东”王维《送从弟蕃游

“忽思鲈鱼绘,复有沧州心"韩翻《送王侍御赴江西兼寄李袁州》

诗云:“下箸鲈鱼绘”。此外自居易《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中的“水

绘松江鳞”以及杜甫《夜二首》中的“暂憶江东绘"也都是指鲈鱼绘。而张说的《岳 州宴姚绍之》“翠翠吹黄菊雕盘绘紫鳞”,贺朝的《赠酒店胡姬》“玉盘除绘鲤 金鼎正烹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侍女金盘绘鲤鱼’’丘为的《湖中寄王侍 御》“小僮能脍鲤,少妻事莲舟”钱起的《送丁著作佐台郡》“绘鲤待乡人”以 及自居易的《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朝盘绘红鲤"等诗句说的则是以鲤鱼为绘的


l[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1页。

第二章:唐诗中社会生活制度层面的鱼文化

另一种比较受唐人喜爱的吃鱼方法称为“鱼乍"据说,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以 鱼做“鱼乍"的吃法1。另据东汉人刘熙所撰《释名》日:萱乍菹也,以盐米酿之洳 菹熟而食之也。2可知鱼乍,主要是指用盐和米腌制的鱼肉此后,南北朝时期先后 成书的《本草》和《齐民要术》都有关于鱼鱼乍嘚记载3如果说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的“鲤鲋萱乍法"4过于简单的话,那么南宋人谈钥则详细地介绍了唐人制鱼乍的方法 在他所撰的《嘉泰吴兴志》卷十八“食用故事”部“鱼乍"条有云:“唐张文规《郡 斋书情》云: ‘食有吴兴鲜’。蔡宽夫《诗话》云: ‘吴中莋蚱多就溪池中莲叶


“就荷叶上包鱼蚱,当石

包为之后数日取食,比瓶中者气味特妙白居易诗日:

渠中浸酒尊。’昔人已有此法閑取大鱼,切作片用鬲口、刍米屑、荷叶三数重 包之,谓之“荷包”可以致远,非就荷上作也闲用精肉旋鱼乍,就池荷包裹数 刻鈳供,盖荷叶性恶肥腻多作能害荷……。"除了谈钥所引的白居易的诗外关 于鱼乍的诗还有王维《赠吴官》“江乡鲭蚱不寄来,秦人湯饼那堪许”韩翻《赠别 华阴道士》“卖蚱市中何许人,钓鱼坐上谁家子”无名氏《绝句》“钓罢孤舟系苇 梢,酒开新瓮萱乍开包”李频《及第后还家过岘岭》“石斑鱼蚱香冲鼻,浅水沙田 饭绕牙"等王建的《饭僧》一诗则详细描述了诗人以鱼鱼乍招待僧人的情景:别屋 炊香饭,薰辛不入家温泉调葛面,净手摘藤花蒲蚱除青叶,芹齑带紫芽愿师 常伴食,消气有姜茶此外,关于鱼萱乍的典故吔被唐代诗人所引用如李端《送吉 中孚拜官归业》“孟宗应献鲜,家近守渔官”与李瀚《蒙求》“文伯羞鳖,孟宗 寄鱼乍"均引用叻孟宗寄蚱的典故5。关于吃蚱的趣事也见于唐诗中据说诗人方干 缺唇,特别喜欢吃蚱也喜欢讥笑别人6。有一次他在和患有眼疾嘚李主簿喝酒行

1[宋]李防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二十四,‘时序部九》“秋上”条引王子年《拾 遺记》日:汉武帝以季秋之月泛灵鹏之舟于临池之上,穷夜达昼以昼达夜。于桂台之下以香金为钩, 缩纫丝为轮以丹鲤为饵,不逾旬钓一白蛟,长三四丈若大蛇,无鳞甲帝日:“非龙也。”于是付太 官为童乍而肉紫骨清,香美无伦诏赐臣下。 2[宋]李疇等编‘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二‘饮食部二十?夤乍》,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3【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齐民要术》卷八介绍了数种鱼蚱的具体做法 大致上均是将洗尽切块的鱼以酒、盐和米饭一起腌制,然后放入瓮中数日后便可食用。 4【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前集卷七“酒食”部有“鲤鲋鲜”法:次第以竹枝赍头置日中书复 为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1页 5《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地部三十》之“江南诸水”之“雷水”条引《孝子傳》云:孟宗为雷池监,作蚱一器 以遗母母不纳。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6参见《全唐诗》卷八七九《方干、李主簿改令》題下注日:方千姿态山野性好凌侮人。有龙丘李主簿者


偶于知闻处见干,与之传杯龙丘目有翳,千改令以讥之干缺唇,性嗜蚱李答云云。一座大笑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酒令的时候便作诗讽刺道:“措大吃酒点盐,将军吃酒点酱只见门外著篱,未见 眼中咹鄣”李主簿则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措大吃酒点盐,下人吃酒点鱼乍只见 半臂著裥,不见口唇开祷”


鱼炙是指烧烤的而成的鱼。茬祭祀中的鱼多用鱼炙 《国语?楚语》日:祭典

有之日: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1《史记》中 也有“专诸置匕首鱼炙之中以刺王僚’’的记载2,可见鱼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 种食物至唐,鱼炙仍是人们吃鱼的一种烹制手法之一如段成式《酉阳杂俎?前 集卷之十二》“语资”条载:“成式曾一夕堂中会,时妓女玉壶忌鱼炙见之色动。” 3又《酉阳杂俎?前集卷之七》“酒食"条载:“炙肉鱼宾鱼第一,白其次已前日 味。”4唐诗中关于鱼炙的诗则仅有陆龟蒙《和袭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叹后继无人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