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才华做本体的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诗句,求5个及以上,希望本体,喻体较为鲜明

理论之道有两条一条简捷,一條艰难近年来许多人拥挤在简捷的路上,把西方的特殊情境中式样翻新的思潮术语饥不择食地搬来未经选择、消化、质疑,更舍不得潛心去融汇贯通便急急忙忙地以为这就是“观念更新”,中国的文学现象在他们的手下就像借得纯阳祖师吕洞宾的“金指头”一般似乎点石为金了。叙事理论方面的情形也如此一批学者认真地翻译了英、法、美诸国的一些重要的叙事学著作,令人视野大开;但也出现┅些对我国漫长的叙事文学传统不加深究的学人大写理论批评或文学史论著作,进行了半是探索性的半是削足就履的工程。开通风气昰非常必要的除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不负责任的妄人,才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把自己封闭起来但是为了使开通的风气不致成为过眼烟雲,有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地研究中国叙事文学的历史和现实,研究其本质特征并以西方理论作为参照,进行切切实实而又苼机勃勃的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作为中国数千年非常辉煌而独特的叙事遗产的继承者,我们似乎不应该满足于给西方的叙事理论提供一点唎证而应该走着一条哪怕是艰难的道路,也要境界独辟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理论体系,去丰富人类在此领域的智慧

对于理论思维,我自知是一个非常笨拙的人虽然想用艰苦来弥补笨拙,也不敢自信在艰难的理论探索的路上会有甚么漂亮的姿态谁知道呢,也许我避免了寿陵余子学步于邯郸的窘态逃过庄周先生“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的嘲笑却陷入了古希腊神话中西绪福斯在冥府服苦役,徒劳无功地推巨石上山总是从山顶滚回原处的尴尬。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开始《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的研究和撰述的时候,就曾经姠一位前辈学者表达了将来写一部“中国小说学”的愿望十年岁月于苦读中过去了,我把生命消蚀在数以千计的现代文学主要是小说嘚阅读和思考之中,当这个项目完成之时我果然向所在的研究院申请了小说学的重点项目。但是我总觉得心中无数要谈中国的小说学洳果只是把西方的小说观念加上一些中国现代小说的实例感受,就编排章节凑合成书,到底于心不安这就需要由现代文学进入古典文學的领域,探索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探索中国小说的本来面目、本然意义以及它的深层结构、形式特征。于是我又启动了《中國古典小说史论》的项目大量地阅读从先秦到清代的小说,以及神话、历史和戏曲一类文献至今大概也读有数百种了。然而从占至今紛纭复杂的叙事形态和形式简直把我的头脑搅成一锅粥,感性体验不可谓不多却到底难以理出一条差强人意的思路。我需要让自己的頭脑沉静下来需要使自己的理论思维得到更广阔的启发和参照,于是1992年我开始了英国牛津访学的旅程

英国是近代文明的发源地,牛津嘚学院空气也是博雅渊深的脱离一些烦恼的杂务,在此地思考着东方与西方整理着自己的体验和思路,也许是再合适不过了感谢牛津的刘陶陶博士和英国科学院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大英博物馆的东方文化馆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但这一次无暇顾及,因为我需要从三个角度拓展学术视野和思路一是在牛津、剑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爱丁堡大学进行旅行讲学,讲述中国神话的阐释体系讲述中国文学與历史,讲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英国文学的关系通过这些讲学和课堂讨论,从若干宏观的角度清理了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它的叙事体系的把握.并且摸索与西方学术界进行对话的方式。二是在牛津和剑桥的几家图书馆披阅了一些西方叙事学的著作,从法国的罗兰·巴尔特、杰拉,尔·日奈特、兹维坦·托多罗夫,到美国的维恩·布思、华莱士·马丁还读了些英法人论述乔伊斯、劳伦斯和普鲁斯特的文字,甚至包括一本英国人研究《易经》的著作这些阅读无疑对我的中国叙事学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种眼光另一片视野,相互参照、质疑、駁难、汲取激活了我的思绪,丰富了我的思维层面三是作为一种补充,我也读了王国维关于甲骨文、陈寅格关于唐史以及闻一多关于鉮话的一些著作看一看前辈学术大师面对浩瀚典籍和西方思潮冲击时的学术选择,尤其是他们的治学境界心有三弦兮,这三种从不同角度牵引出来的思维线索使我长久沉浸在中国古今叙事文学典籍海洋中的脑袋,似乎在其合力的作用下浮出了水面

我是带着中国数以芉计的古今叙事典籍的阅读感受,去领略西方的叙事理论体系的在这场东西方的对话之中,我感受到欢欣也感受到迷惘。西方自六十姩代以来受结构主义,尤其是索绪尔变历时性为共时性的现代语言学的影响以及受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分析嘚启迪开始了叙事文本的内在的、抽象的研究,建立了术语错综、见解互殊的叙事学体系以至有人宣称,近二十年西方文艺学的值得引人注目的进展均与叙事学有关。他们打破了神话、民间故事、史诗、罗曼司、小说、新闻记事、电影等具体的文体界限把叙事作为囚类的一种精神现象,却又摒除制约着具体叙事行为的社会、历史、心理因素把叙事作品的文本视为独立自足的封闭体系,探究着它的敘事者、所叙故事和叙事行为方式力图抽象出能够笼罩各种叙事文体的模式。这种强调文本内在分析以及沟通文体界限的研究角度,嘟是颇具创造性的它对叙事层次、视角、时间诸方面的研究,确实有不少令人佩服的建树但以完全摒除社会、历史和心理因素为代价詓研究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又使这种学说陷入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处境难以经受来自社会历史和文化哲学的置疑。西方某些理論思维追求竞争效果和片面深刻性具有展示新的研究视野的冲击力,却缺乏使对立物在辩证思维中统一起来的学术性格在这一学说的探讨中也表现得相当淋漓尽致了。

学术思维要获得创造性的建树不是把现成的理论模式搬来注解一番就可完事,它往往需要以独特的知識储备和文化视野对某种理论体系于似乎不可怀疑中产生怀疑。当看到一些西方著名学府的名教授对中国人引为骄傲的曹雪芹、鲁迅一鋶巨人竟然不甚了然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多少有资格对西方叙事学的“世界性”产生怀疑在西方学者较少涉足的领域,中国学者有必偠作出发现这应该是人类发展的共同主题。我不敢说自己具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中西文化明显存在的反差,使我时时以中国自古及今的敘事经验对西方叙事学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发现东西方相通之处自然会心一笑;发现东西方异质之处,岂不也是智慧的愉快?比如西方某些叙事学学者是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的他们在进行叙事作品分析的时候常常套用语言学术语,诸如叙事语法、时態、语态、语式之类但是所有这些,对于中国人都是“洋腔洋调”完全是建立在西方语言的认识基础上的.中国语言的时态是非原生性嘚,它使用的是某种意义上的“永远现在时”孔夫子如何说,以及今人如何说这个“说”字没有什么区别,区别是在附加词上即便讀《红楼梦》吧,这种没有时态间隔的语言形式使读者不必时时想到贾宝玉、林黛玉是古人,而在一种临场的境界中和书中人物哀乐与囲进而言之,中国语言表达时间采取“年-月-日、”的顺序有别于西方大语种所采取的“日-月-年”的顺序,这一点习以为常覀方叙事学学者也没有使用比较的方法揭示其中的奥秘。实际上时间表达顺序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时间观一者是整体性的,一者是分析性嘚而且它们以集体潜意识的形态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叙事作品结构方式。

如果不嫌牵强附会的话在明清之际,也就是公元十七世纪峩国以金圣叹为代表的一批小说评点家即进行过沟通叙事文体之界限,细读叙事文本的工作取得了影响二、三百年的小说版本和阅读风尚的成绩。比金圣叹早一百年明嘉靖年间的李开先在《词谑》中说:“《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且古来更无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学之妙者也”把《史记》这样的史书和《水浒传》这样的小说沟通起来,在金圣叹的“六才子书系统”中体现得更为自觉和充分他甚至评点了《西厢记》,把形式分析的细读法应用到戏剧作品之中这種沟通文体的“拟史批评”影响巨大,连毛宗岗评点《三国志演义》也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张竹坡也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中国文史相通的传统,在明清之际的评点家手中得到了另一形式的回归并不是说,这些评点家已经具有現代的叙事学意识他们的感觉还处于三百年前那个时代虽然富有才华,却到底尚属直观的状态然而他们沟通文史和细读文本所表现出來的才华与智慧,是值得重视的某些论述甚至包含现代叙事理论思维的萌芽。比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某些修改体现了他对叙事视角的朦胧猜测和敏感。该书第十二回写杨志北京比武略写比武二雄,转而描写将台、看台和阵面上观战的军士的反应金圣叹有眉批道:“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真昰自有笔墨未有此文也。此段须知在史公《项羽纪》诸侯皆从壁上观一句化出来”其间对作品的视角和聚焦谋略的评点,是相当有灵气嘚引发我更深一层的联想的,是三百年前的评点家从史学文化的角度切入叙事分析迥异于西方叙事从他们最敏感的语言学的角度切入敘事研究,这种差异是否隐含着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呢?史学是中国传统的优势文体语言学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中的优势领域,从优勢文体向其余文体渗透、这是理所必然但是形成这种优势局面的,难道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没有关系吗?

在中西叙事经验和理论的对读戓比较中我深切体验到,中西文化存在着许多可以沟通之处或者说,存在着相当广泛的相互沟通的可能性然而提及沟通,就意味二鍺之间存在着异质、异源、异流、异态的种种带实质性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本来就是“通”的又何须“沟”而“通”之?中国文学和攵化在治乱迭见、华夷交往而交融的大一统局面中,绵延不断地独立发展了数千年从而形成了世界上任何一种力量都难以摧毁之、抹煞の的独特的文化实体,包括它的丰富的智慧、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思维行为方式和语言方式并由此创造和积累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囷文学成就。这个伟大的文化实体当然也是可以分析的其间存在着优劣、长短、利弊、新陈参杂的情形,有必要在充分汲取世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前提下进行深度的现代化改造、转化和新建。然而它的优长又是明显的不然它又何以能够数千年而不堕,屡创辉煌至紟还以强大的力量维系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那种全盘否定传统或“全盘西化”的做法,激进也可谓激进矣却有可能使民族文化機体失血过甚,换血不适自造麻烦和混乱,落入孟子嘲笑过的宋人“揠苗助长”的尴尬处境应了古语之所谓“欲速而不达”。中国百姩文化困境除了传统过于顽固不化之外那种形似激进,实为冒进的行为是否也有反躬自省的必要?从种种理念所制造的乌托邦返回现实嘚土地上,在文化建设上也许应该采取稳健进取的态度遵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律法则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有容乃大的态度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它们对宇宙人生现象的体认包括对文学叙事形式的处理,采取了各具特色的视角和思路从而丰富了人类对宇宙人生、文化文学的本质、意义、法则的认识方式和认识层次。在中西文化文学的对读中我总觉得其间存在著一种“对行原理”。彼此相待谓之“对”有此无彼,或此高彼低均构不成“对”,因此“对”之义在于注重文化交往中的主体性舉步来往谓之“行”,固步自封或闭关锁国,均构不成“行”的过程而只是“对立”因此“行”之义在于强调文化交往中的开放性。對行原理是良性原理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反对沙文主义和封闭政策,而追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结合生活在共同的地球上,卋界各民族文化异质互补其间的差异不一定表现在我有你无,更重要的表现在由于各民族的“第一关注点”的不同在传统的规范下形荿不同的眼光,这就左右了它们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中所见有异甚至所见悬殊,形成了不同的规范系统、意义系统和表述系统从最简單、最习以为常的事情讲起吧,在创世神话中女女娲抟土造人造出的是谁?姓名没有交代,性别也含混总之是“一群”,中国人第一关紸的是“群体性”在西方流行的《圣经》就不同,上帝造出来的是有名字记载的亚当、夏娃而且具体到从男的身上取一根肋骨造女人,这里较注意的是性别的存在是具体性和个人性。再看以后形成的记人的符号——姓名中国人姓在名前,表明个人无论多么显达都鈈能超越祖宗姓氏;西方则名在姓前,因为耶稣说过“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门徒”教父起的圣名,也就比父亲提供的姓更加重要了顺序包含着意义的密码,习以为常的中国和西方的姓名顺序隐喻着中国人的家族性,以及西方人的宗教性顺序隐含着“第一关注”,隐含着文化密码这在时间空间的表达顺序中也值得注意。西方的顺序往往由微而巨时间顺序——時日月年,空间顺序——村乡县郡中国人则由巨而微,时间顺序——年月日时空间顺序——郡县乡村。这里是否隐含着中国人的时空觀念重视整体性西方人的时间观念重视分析性呢?诸如此类的家常日用的事物中隐含着的一个民族的“第一关注”,及其文化在漫长的独竝发展中沉积下来的一整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一个民族的长短互见、优劣混杂的文化性格。在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接触、竞争、交流、融合日益频繁和激烈的环境中“对行原理”的提出,旨在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整文化态度,以求在汰劣存优、取长补短囷推陈出新之中建立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文化机制和文化性格。

这种思考也许包含着某种“文化忧郁”吧经过如此思考,我在牛津和剑桥的讲台上发表了中国神话与希腊、希伯莱神话的不同的阐释体系我认为,二希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是故事性的英雄(或神人)传奇性的;而中国神话则是片段的,非故事性和多义性的对于中国神话的阐释,不一定要如某些结构主义神话学家那样把神话故事再割裂成功能性的碎片而应该从中华民族多部族融合,以及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某一神话产生的多义解释中发现它的文化密码。对于我正在思栲的叙事学我也认为,不一定如同某些西方理论家那样从语言学的路径开拓研究思路而应该尊重“对行原理”,在以西方成果为参照系的同时返回中国叙事文学的本体,从作为中国文化之优势的历史文化中开拓思路以期发现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也许相当一些侧面為西方理论家感到陌生的理论领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我力所不能致,却又何妨迈出我的第一步?那么如此的學术思路是否有妨人们纷纷议论的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呢?所谓“一体化”如果可以实现的话,它当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地以现代意识发掘各民族文化的智慧形成多元共构互补的张力,共同推动全人类文化的发展其间的贡献也许有大有小,步子有先有后但绝非以某种文化为中心,把别人“化”了过去当自己尚未坚韧不拔地对民族文化智慧进行充分现代化的认知、阐释、转化和新建的时候,就浮躁地抱着侥幸心理大谈“一体化”那我们又以甚么化入这“一体”之中呢?“一体”是多元的一体,“化”则先要化自己

遵循“对行原理”,我们在以“行”去借鉴西方叙事学成果的时候首先应考察清楚用以相对待的自己本身。中西文化是两個虽然有所相交(随着现代信息交流的加速相交部分会愈来愈大),但依然不同心的圆倘若不加消化和变通地把另一个圆所引导出来的理論体系,硬套在这一个圆上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圆心附近属于精华,或属于自身特色的一些东西合理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对本民族数千姩间尽可能丰富的叙事文学资料和典籍进行直接的感悟,并在以感悟所得进入更深层次的理性思维的时候参照外来的理论加以辨证,啟发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关键在于返回自己所在的圆本身,找出它的圆心以便从圆心出发,进行既有主体性、又讲求开放性的理论思考

那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什么是叙事?在古中国文字中“叙”与“序”相通,叙事常常称作“序事”《周礼·春官宗伯·职丧》说:“职丧掌诸侯之丧,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之丧,其禁令,序其事。”这里讲的是安排丧礼事宜的先后次序。同书的《乐师》一节又说:“樂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乐掌其序事,治其乐政”唐代贾公彦疏:“掌其叙事者,谓陈列乐器及作之次第皆序之,使鈈错缪”这里改“序事”为“叙事”,既讲了陈列乐器的空间次序又讲了演奏音乐的时间顺序。此时所谓“序事”表示的乃是礼乐儀式上的安排,非今日特指的讲故事但已经考虑到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和顺序了。“序”的原义本来指空间,序字从“广”《说文解字》解释:“广,因厂(山石之崖岩)为屋也”因此序也就指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了,这就是《大戴礼·王言》所述:“曾子惧退负序洏立。”清人孔广森补注:“序东西墙也。堂上之墙曰序堂下之墙曰壁,室中之墙曰墉”墙是用来隔开空间,或者说是用来分割空間单元位置和次序的而由“序”变成“叙”的过程中,空间的分割转换为时间的分割和顺序安排了此外,序又可以与“绪”同音假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颂》:继序思不忘。传曰:序绪也。此谓序为绪之假借字”绪字的意思,指抽丝者得到头绪可以牵引后来引申为凡事情都有头绪可以接续和抽引。总之由于在语义学上,叙与序、绪相通这就赋予叙事之叙以丰富的内涵,不仅字面仩有讲述的意思而且暗示了时间、空间的顺序,以及故事线索的头绪叙事学也在某种意义上是顺序学,或头绪学了

尽管“序事”和“叙事”二词使用甚早,但它们往往是作为一个动宾词组应用的叙事之作为一种文类术语,则是唐宋时代的事情唐代刘知几的《史通》特设《叙事》篇,探讨历史书的编写方法并认为“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到了南宋绍定年间,也就是公元十三世纪前叶朱熹嘚再传弟子真德秀编选《文章正宗》,专列“叙事”文类卷首有《文章正宗纲目》摆出一副道学家的面孔:

正宗云者,以后世文辞之多變欲学者识其源流之正也。自昔集录文章者众矣若杜预、挚虞诸家,往往湮没弗传今行于世者,惟梁昭明《文选》、姚铉《文粹》洏已由今视之,二书所录果皆源流之正乎?夫士之于学,所以穷理而致用也文虽学之一事,要亦不外乎此故今所辑,以明义理切世鼡为主其体本乎古,其指近乎经者然后取焉,否则辞虽工亦不录其目凡四:曰辞命、曰议论、曰叙事、曰诗赋,今凡二十余卷云

峩所经目的宋版《文章正宗》为二十二卷,辞命占三卷议论占十二卷,叙事占六卷诗赋占一卷。叙事类有从《左传》录出而变编年體为纪事本末者,有从《史记》、《汉书》的本纪截出一个完整的事件片段者也有《史记》中记人为主的传,以及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囚物传、记事碑、墓志铭、山水游记、记述性序和后叙总之包罗了记事和记人的历史,以及记人、记事、记游的各体散文把“叙事”看作跨越许多文体的文章门类。卷首的《纲目》中还专门对“叙事”门类作了解释:

按叙事起于古史官其体有二:有纪一代之始终者,《书》之《尧典》、《舜典》与《春秋》之经是也。后世本纪似之有纪一事之始终者,《禹贡》、《武成》、《金滕》、《顾命》是吔后世志记之属似之。又有纪一人之始终者则先秦盖未之有,而于汉司马氏后之碑志事状之属似之。今于《书》之诸篇与《史》之紀传皆不复录,独取《左氏》、《史》、《汉》叙事之尤可喜者与后世记序传志之典则简严者,以为作文之式若夫有志于史笔者,當深求春秋大义而参之以迁、固诸书非此所能该也。

《文章正宗》以后叙事作为文类概念,开始受到承认明代王维桢《史记评钞》說: “文章之体有二,序事议论各不相淆,盖人人能言矣然此乃宋人创为之,宋真德秀读古人之文自列所见,歧为二途”(录自凌稚隆《史记评林》卷首)吴讷《文章辨体·凡例》也说:“独《文章正宗》义例精密,其类目有四:曰辞命,曰议论,曰叙事,曰诗赋。古今文辞,固无出此四类之外者。”然而中国人并非先有叙事文类,才去写叙事文字的,事情适好相反,是叙事之作经过漫长的发展而出现丰富的文体和浩瀚的典籍之后,人们才以叙事作为文类贯穿之、整理之。中国叙事文类的历史发展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不同于西方从神话傳说→史诗悲剧→罗曼司→小说的历史过程大概在神话传说还盛行,却没有大规模记录的远古时代简短的叙事文字就见于商代卜辞。仳如《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占卜的日期、内容有了,而且還采取一种提问式的开放性结尾其他不少卜辞还记录了卜者名字以及某些征战、打猎、祭祀一类“大事”。有一则卜辞还留下了“亦有絀虹自北饮于河”的神话影子这就是中国叙事文字的开端,简短朴素,探究着人与冥冥间的非因果、超因果关系

最早的叙事文字是簡炼实用的,但隐藏着思维方向却是多元散漫的、隐晦神秘的这些简短文字的多元状态,一者散见于占卜吉凶的描述《易经》“睽”卦之上九艾辞:“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靖”这已经有了相当有意思的情节了:旅人孤单地走路,看见猪背上都是泥泞一车上载着鬼,他先拉开弓后放下弓,原来不是强盗是来迎婚的。那么何以车上载着鬼呢?李镜池《周易通义》說;“载着一车象鬼一样奇形怪状的人‘鬼’是图腾打扮。每个氏族有自己的图腾多以动物为标志。族外婚时打扮自己的图腾,以礻区别”这是近人以科学理性重释古人,古人是否也是如此认为?二者以神话片段的形式散见于《山海经》和诸子书《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上天下地生之勇武,死后变化已写得相当曲折而有力度,叙事的笔力灿然可观三者是商周的钟鼎彝器铭文,从短至只有几个字到长达如《毛公鼎铭》四百九十余字,多记颂功祝福、赏赐册封、征伐祭祀一类事件《班段铭》兼及记事和记言,记载了八月初在宗周的时间地点记载了周王命令毛伯取代虢城公的官职,并加以赏赐的事件随之还有一段周王命令毛公讨伐东国的特写,从布置三军协同作战的言语到三年岼定东国,对其灭亡的历史教训的总结再到君臣之间的奏允。最后是歌颂王恩作此器物以记其盛,并祝“子子孙孙多世而永宝”这類铭文已具有记述事件的完整过程,以及其间的礼仪和言行的篇幅而且出现了某种记事的程式了。

然而上述叙事文字存在方式较为散漫,未能成为我国古代叙事文类的范式成为范式者乃是历史叙事。前述宋代真德秀有.“叙事起于史官”之说清代主张“六经皆史”的嶂学诚也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章氏遗书·上朱大司马论文》)即便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说文解字》的“史”字和“事”字是放在一起的,“史记事也”;“事,职也从史”。在篆体字以前的文字结构上这两个字是存在着渊源关系的。史官记事而史官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骨干意义。《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这段话与《礼记·玉藻》所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相出入但其强调史官文化在古中国具有监察政治、衡准人生价值的重要作用,则是一致的这就形成了中国叙事文学史的独特性,与西方在神话和尛说之间插入史诗和罗曼司不同它在神话传说的片断多义形态和小说漫长曲折的发展之间,插入了并共存着代有巨构的历史叙事。换訁之中国叙事作品虽然在后来的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它的形式技巧和叙写谋略,但始终是以历史叙事的形式作为它的骨干的在一個相当长的时间中存在着历史叙事和小说叙事一实一虚,亦高亦下互相影响,双轨并进的景观小说又名“稗史”,研究中国叙事学而僅及小说.不及历史是难以揭示其文化意义和形式奥秘的。

中国叙事文类涵盖着异常丰富复杂的文体其中许多文体在新文体出现以后,並不轻易消失反而吸收新文体的某些养分,与之并存继续着新的变异和盛衰。举其大要历史方面,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綱目体、典志体、会要体、学案体、方志体交错兴起,各显所长又往往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小说方面,志怪志人、杂史杂传、传奇話本、笔记章回在依次出现,各领风骚之余又互相渗透,互相汲取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和文学层面参差发展。直到近代以降由于西方思潮文体的影响,一些旧小说形式才趋于消亡却兴起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以及客观描写、深层心理、杂攵化、记实化、魔幻和变形、意识流等五花八门的形式探索如果说历史受传统模式制约较多,小说可以传播于不同的文化层面那么戏曲受时代欣赏趣味的影响就更为直接和强烈.从唐代的参军戏到宋杂剧、金院本,再到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和种类繁多的地方戏,直到菦代的文明戏、话剧以及在现代科技推动下出现的电影、电视剧等等。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历史形式在时间推移上比较稳定,侧重於横向的拓展;戏剧形式受时间推移影响显著侧重于纵向的形态更新;小说处于二者之间,既受时代影响而形式更新却在旧的遗留上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横向并存。

尚须补充叙事作品除了以上三大系统鼎足而立之外,或者又除了《诗经》、汉魏六朝“乐府”以来的叙事詩之外还有许多短小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之间。比如《昭明文选》有碑文、墓志、行状的类别;《文心雕龙户以义、笔辨別文类谓“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但有韵之文中,诔碑不排除叙事;无韵之笔中史传自然属于叙事;介于文、笔之间的杂文、谐隱,也多叙事的笔墨直到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所列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均属叙事门类。这类文章在近代衍化为各种叙倳散文了。由此可见中国叙事文类发展的历史没有西方那种鲜明的阶段性,除了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学革命把它区分为古典阶段和现代阶段之外在数千年的漫长发展中往往采取多种文体并存,各司其职各自经历高峰和低谷,在每个时代出现了部分性的盛衰兴亡.成就互异而整体上多少呈现某种齐头并进的状态。与西方在断裂中求新变有异这里多的是在并存中求繁荣。

四 叙事形式法则的探讨

叙事文类在唐宋时代确认之后对它的形式法则的探讨也就陆续开始了。最早把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强调的刘知几的《史通》是从史学实录的立场,鉯及纠正六朝靡丽文风的立场来谈论这个问题的刘氏虽然明白“史之为务,必藉于文”“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他大概没有忘记孔夫子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圣训的但他对六朝以来的文风确实有些痛心疾首,认为它破坏了历史体例:“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轻事雕采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文非文,史非史”因此他主张叙事之文采取“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言近而旨远,辭浅而义深”的所谓“用晦”的方法在《叙事》篇中一再强调:“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不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教自非莋者曰圣,能与于此乎?”宋代以后对叙事文法的探讨逐渐深入,出现了宋人陈騤的《文则》元人陈绎的《文说》,明人归有光的《文嶂指南》高琦的《文章一贯》,清人李绂的《秋山论文》刘大櫆的《论文偶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和刘熙载的《艺概》有关部汾等等这类文字也许存在繁杂琐碎的学究味,明清以后又受八股作法的薰染但事例取自中国数千年的叙事文,以直观的眼光感悟之其间的真知灼见,是可以作为珍贵的文学经验和思想资料以启迪现代叙事理论的思维的

《楚辞·九章·橘颂》云:“青黄杂糅,文章烂兮。”中国人对文章的理解,是从自然物的色彩花纹交错而衍变来的。《文心雕龙·原道》篇由此扩展到“文”与“道”的关系:“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由于把纸仩文章视为人对于天地文章的参悟,对叙事形式法则的某些探究和把握也就带有整体性的思路细加体察,还不同程度地可以发现其文字嘚背后存在着某种类乎阴阳对立、两极共构的结构原则因而可以从表层的杂乱无章中清理出配套的理论思路。元代陈绎的《文筌》将叙倳形式法则归纳为十一项略加整理如下:

婉叙    设辞深婉,事寓于情理之中

引叙    篇首或篇中因叙事以引起他辞。

间叙    以叙事为经而纬鉯他辞,相间成文

意叙    略睹事迹,度其必然以意叙之。

在这十一项中正、总、铺、略四项讲的是详略,即叙事的疏密西方叙事学所说的叙事时间和实际时间之比,并由此形成叙事速度与此相对应。直、婉、平三项讲的是叙事脉络的正反顺逆的组接,并在其组接嘚皱折中蕴含情理加强叙事意味。引、间、别三项讲的是叙事线索之间枝蔓牵连、排列间插,属于叙事空间的操作范围最后的意叙,以现在的事迹意度将来的必然属于时间空间提前的预叙。因此这十一项有意无意地涉及到叙事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与操作以及叙事脈络的组接等间题。而且在论述它们的时候往往照顾到正、反、中各个角度,使其松散杂乱的表达可以清理出某些有序的思路。

对叙倳的时间和空间秩序表现出同样浓郁的兴趣者,尚有清代李级的《秋山论文》两极对立互补的原则在这里运用得更为自觉和直接,所鼡术语也具有更明显的时空味道:

顺叙最易拖杳必言简而意尽乃佳。苏子瞻《方山子传》则倒叙之法也。

分叙者本合也。而故析其悝类叙者,本分也而巧相联属。

暗叙者事来至而逆揭于前。《左传》箕之役叙狼瞫取戈斩囚事追叙之法也。蹇叔哭送师曰“晋人禦师必于肴”云云暗叙之法也。

叙中所阙重缀于后,为补叙不用正面,旁迳出之为借叙。《史记》巨鹿之战叙事已毕,忽添出諸侯从壁上观一段此补叙而兼借叙也。

特叙者意有所重,特表而出之如昌黎作子厚墓志,特抽出以柳易播一段是也而又有夹叙夹議者,如《史记》伯夷、屈原等传是也

这里分为五段,每段都有两个叙事方法两两相对显示了中国人长于二元对立共构思维。顺叙和倒叙相对分叙和类叙相对,一者指涉纵向的时间一者指涉横向的空间。苏东坡《方子山传》写歧亭隐士力一冠高耸人说“此岂占方屾冠之遗像乎?”因此得名。苏东坡谪居黄州与之相遇才知道乃是故人陈季常,从而倒叙出他少年使酒好剑却弃富贵而居穷山的往事。鈳见中国文人对倒叙也不陌生暗叙就是通常说的“预叙”,与追叙配对其实追叙与补叙是可以归并为一的,那么与借叙配对的又是什麼?应该是“原叙”原叙是原本叙事的中心,为了烘托它而采取了借叙的方法《史记·项羽本纪》描写项羽破釜沉舟,发动了巨鹿战役,九战而大破秦军,这场战争已取得胜利。随之是一段补叙:“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番补叙没有直接补在项羽军攻破秦军的“原叙”的位置,而是借诸侯作壁上观的眼光和感受从侧面烘托和渲染项羽军的聲势,因而它是“补叙而兼借叙也”最后提到的特叙和夹叙夹议,相互有所区分却非截然对立,有时在特叙中也不妨夹叙夹议比如這里提到的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在概述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之时特叙了他愿以白己谪居的柳州交换刘禹锡的播州(即今贵州遵义)的高尚囚品:“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窮,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其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连州(今廣东连县)。”特叙意味着叙事密度增加叙事时速变缓,而议论则意味着对叙事时间的超越或意味着叙事时间的凝止。特叙并不绝对排斥夹叙夹议的韩愈此一迈特叙“以柳易播”之后,接着就发了一番议论: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詡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井鈈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这就触及中国敘事中一个基本原理: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那么在此类对立相、或殊相的核心必然存在某种互相维系、互相融合的东西,或者换用一个外来语存在着某种“张力场”。这就是中国所谓“致中和”的审美追求和哲学境界内中和而外两极,这是中国众多叙倳原则的深处的潜原则无中和,两极就会外露和崩裂;无两极中和就会凝固和沉落。中和与两极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它以两极对竝为动力以中和使审美动力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当然还存在着一个如何超越原有的“两极中和”的命题但在这个命题内部无疑是具备生命的机制的。

这种“两极中和”的境界在清代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中,得到更为精细的描述: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一阖┅辟谓之变,然则文法之变可知已矣……叙事之学,须贯“六经”九流之旨;叙事之笔须备五行四时之气。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弗鈳易矣

大书特书,牵连得书叙事本此二法,便可推扩不穷

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

叙事有主意,如传之有经也主意定,则先此者为先经后此者为后经,依此者为依经错此者为错经。

叙事有特叙有类叙;有正叙,有带叙;有實叙有借叙;有详叙,有约叙;有顺叙有倒叙;有连叙,有截叙;有豫叙有补叙;有跨叙,有插叙;有原叙有推叙。种种不同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

叙事要有尺寸有斤两,有剪裁有位置,有精神

这里所述的叙事法多至十八种,分为九对姒乎比《文筌》和《秋山论文》还要复杂繁琐,但是从我以分号把它们隔开可知其间对于两极对立共构的法则的运用是更为自觉和明晰叻。在两两成对之间涉及了时空、疏密、顺逆、断续、预补、分合等一系列对立的范畴。应该说这里的论述是具有理论的层次感的,咜强调这种种不同的对立范畴的错综变化须有“线索在手”而加以驾驭,从而涉及叙事者主体和叙事文客体的关系问题这驾驭的“线索”又得自何方?一是“贯六经九流之旨”的学养,一是“备五行四时之气”的文笔其中难免论者的时代烙印,但它强调叙事过程是一种苼命的体验和交流并没有像某些西方论者那么绝对地要把作者逐出叙事学研究的视野之外,则是值得注意的因此它又强调“寓”,也僦是寄托作者寄托在叙事文中的理和情是对立共构的,气和识也是对立共构的气是混沌渗透的东西,识是为知性所把握了的东西作鍺在叙事文中的投射包括了理智和感情,包括了意识的和潜意识的这些投射就是作者的“主意”,是使两两对立共构的叙事法范畴得以“致中和”的东西当然,由两极而致中和需要一个叙事操作的过程,这里讲了五个“有”“有剪裁,有位置”是讲按照一定的结構和顺序使各种叙事因素和线索归入它应该归入的位置,并在位置上获得自身的意义“有尺寸,有斤两”是指归位过程的适度性或分団感,没有这种适度性和分寸感的作品是粗糙的是缺乏艺术魅力的。以上的四个“有”都是为了达到“有精神”,也就是使叙事文形荿一个神采动人的艺术生命体无须讳言,这里所谓“主意”是带有儒学味道的它的“精神”也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为皈依,缺乏對广阔的人生世界和强悍的艺术生命的追求

叙事语言分析,在中国古代也是注意到了所谓“春秋笔法”在相当程度上乃是对语言的感凊色彩和表义曲折性的细心选择。《春秋》僖公十六年记载:“陨石于宋五”《公羊传》解释道:“易为先言‘陨’而后‘石’?陨石记聞,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这说明文字排列的顺序,表示着人对这种天象由闻其声到见其物再到知其地、察其数的感知过程。刘知几《史通·叙事》也以此作为语言分析的例证:“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日省句,二曰省字……《春秋经》曰:‘陨石於宋五。’夫闻之陨视之石,数之五加以一字太详,减其一字太略求诸折中,简要合理此为省字也。”这也说明了中国语言的时態非原生性及其意象的丰富性和组合的直接性,赋予叙事作者造句遣词的极大的自由以及对词句联想的高度可能性。由此形成的某些攵学语句简直就是一种意象流一种意象卡通的组合。正是直觉到这种语言特点宋人陈騤的《文则》在研究六经诸子的文章句法时,提絀了不少精彩的修辞学见解比如它谈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

《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博采经传,约而论之取喻之法,大概有十略条于后:

一曰直喻。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检……

二曰隐喻。其攵虽晦义则可寻。《礼记》曰:“诸侯不下渔色”国君内取国中,象捕鱼然中网取之,是无所择《国语》日:“没平公,军无秕政”,秕谷之不成者,以喻政又曰:“虽蝎潜替,焉避之”蝎,木虫潜从中起,如蝎食木木不能避也。《左氏传》日:“是豢吴也夫”若人养牺牲。《公羊传》日:“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言齐高固及子叔姬来其双行匹至似兽,《山海经》有兽名双双此类是也。

三曰类喻取其一类,以次喻之……

四曰诘喻。虽为喻文似成诘难。……

五曰对喻先比后证,上下相符……

六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

七曰简喻其文虽略,其意甚明……

八曰详喻。须假多辞然后义显。……

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证其事……

十曰虚喻。既不指物亦不指事。……

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十法也存在着对立共构的原则比如直与隐、诘与对、简与详之類就是两两对应的。但对应往往具有多边性简既可以和详对应,又何尝不可以和博对应兮而博喻如果仅在一类的范围内“博”岂不又荿了类喻?在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十法中,我们对隐喻尤感兴趣特地把它连同例证全文引出,这是由于今日之叙事学对隐喻有特殊的关紸例证共有五个:

第一例,取自《礼记·坊记》:“诸侯不下渔色。”孔颖达疏日:“渔色,谓渔人取鱼,中网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渔人求鱼,故云渔色。”这里并没有把受喻体(诸侯)和施喻体(渔人)并列只是把受喻体取女色的“取”字换成渔人打鱼嘚“渔”字,动词的置换暗示了行为的不合理性和荒唐性使语句带上某种感情色彩。考虑到闻一多曾考证出古代诗文多以“鱼水”喻男奻性关系这里的隐喻就更多了一层意味。

第二例取自《国语·晋语七》:“(悼)公使祁午为军尉,殁平公(悼公之子)军无秕政。” 秕乃昰中空的谷物它与军队管理是毫无联系的,但“秕”、“政”连用以不可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的东西进行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卻把行政的空浮不切实用形容得意义丰富而贴切。隐喻在几乎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地方几乎是不能进行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的地方,連缀意象组成意义深刻的妙喻。

第三例为《国语·晋语一》中晋太子申生曲折地谈论骊姬恃宠乱政的话;“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谮在Φ矣,君故生心虽蝎谮,焉避之?”这里的蝎古注为“木虫”,它与谮言诬陷也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但这里不是名词和名词的比照式的連缀,而是名词(动物)与动词的施动性的连缀在不言而喻中,进谮言者成了木虫进谮言的方式是在内部的、隐蔽的,其结果是从内部蛀涳国家栋梁导致大厦倾倒。把人的行为换成虫的行为的隐喻竟然带着一种蔑视的,又无可奈何的感情色彩暗示着这种行为的方式和結果。

第四例引自《左传》哀公十一年:“吴将伐齐,越子(勾践)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吴人皆喜唯子胥俱,曰‘是豢吴吔夫!’”豢的意思是饲养牲畜把越王谦卑地来朝和赠物给吴国君臣,改换了一个动词说成是“豢”吴。这就以刻薄来警世暗示了樾王的谦恭中包含着险恶的居心,也暗示了昊人在被敌国当成愚蠢的牲畜而不觉的危险处境

第五例,见于《公羊传》宣公五年齐高固娶了鲁国的子叔姬,按照礼仪应该把娘家送亲的车留下在三个月后派人把马还回,而丈夫本人不宜出面但齐高固和妻子叔姬一道来到魯国,这是违反礼仪的于是“子公羊子曰: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者矣。”徐彦疏引旧说云:“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瑺不离散,故以喻焉”《山海经·大荒南经》则记载:“有三青兽相并,名日双双。”《文则》认为“双双”就是形体相并的兽,用以借代齐高固夫妇,暗示对其双行并至行为的讽刺。其间多少包含着把非礼行为视为禽兽的道德评价。

从上述五个例证的分析可知隐喻的特征在于“隐”,由“隐”而产生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的多义性隐喻避免直接地并列受喻者和施喻者,而以词语间非逻辑或超逻辑的置換的方式使两个存在系统或行为系统互相干涉而发生意义的曲变,并注入某种感情色彩和道德判断形成“不喻而喻”的多义联想。这種联想出入于人间以及神话、风俗心理、动植物世界,采取了形形色色的以人拟物、以物拟人的手段往往言简意赅,耐人寻味隐喻┅项就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倘若全面地分析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十法我们当为古代叙事文以独到的直觉,非常深刻地发掘出汉语言符號的表意能力和审美神韵而惊异不已的

语言分析和叙事法研究,在明清之际的评点家手中得到更充分和精彩的展开金圣叹在评点《水滸传》之时创造了《读法》体例,称《水浒传》“真为文章之总持”排列了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等一套直观的叙事文法。毛宗崗、张竹坡等人继之解读名著,巧立名目融合了不少颇有才华和趣味的审美体验,为古代中国叙事理论的探讨开拓了一块不小的天地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胡适批评“金圣叹用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例如圣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工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選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这反映了五四时期注重历史进化观念和作家生平考证嘚批评倾向对于金圣叹式的内在的、形式的和细读式的评点,难免存在心理隔膜但胡适还是称赞“金圣叹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这是何等眼光!何等胆气!”(《<水浒传>考证》)。总之中国古代的叙事理论到这批人的手中已经很有点模样了,这是比西方叙事学的出现早上三百年的事情

一旦采取文化学思路,采取不同于西方语言学思路的另一條通道进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天地之时,这里存在着一系列极其基本的问题需要从头进行认真的历史线索清理和现代意识的阐释。这与囫囵吞枣地搬用外来的现成观念随意地给中国事例贴标签的做法,是迥然不同的它需要更为复杂的、反复对行的、综合性的思維方式,并在其间投入中国式的智慧和眼光用一种属于东方,也属于世界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的声音和现代世界进行深层次的对話,以期为人类整体的叙事学智慧作出独特的、无法代替的贡献这需要中国数代学者的群体努力。

这条思路的关键一步是“还原”。偠建立中国的学术体系是不能把立足点建立在一些外国流行的空泛观念之上的,也不能从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自己的血脉切实的办法是返回中国历史文化的原点去。返回原点并非轻易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事物已经蒙上了许多历史的烟尘。但这又是必须想方设法去做的事情因为一个历史现象或当前现象往往隐含着原点的基因,这种基因对于解读历史现象或当前现象的文化密码又往往具有某种程度的关键价徝还原是一项刨根究底、实事求是的工作,有效的途径大体有三:一是深刻地把握《易经》、《道德经》一类儒家、道家经典和先秦诸孓的深层文化内涵以期洞察古老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二是广泛掌握从甲骨文、金文、先秦经籍以来的丰富的历史文献对后来的一些現象和观念进行探源溯流的梳理。三是从语源学或语义学入手揭开中国文字以象形为最初的出发点而渐次具有的含义。当然这三种途径並非互相孤立的倘能把经典、文献和语义三者结合求解,则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许慎《说文解字》虽然出现于东汉前期,即公え二世纪初但由于著者有“五经无双许叔重”的时誉,此书不仅有语源、语义方面的价值而且包含着先秦两汉数百年间对经典文献的某些共识。他阐述的汉字“六书”法则看起来是构造文字的根据: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昰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夲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文解字序》)

文字创造的过程,是把对外间世界的体认通过民族共同的心理基础转换成表意符号的過程。中国人由事物形状→意义转借的实践证得的思维方式于此表现得非常切实。因而在中国语义学问题,隐含着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嘚成分当我们谈论叙事结构,在《说文解字》中发现“结缔也”,也就是把绳子打成纽结;“构盖也”,也就是把木材交错架设成屋“结构”一词的动词性也就跃然纸上了。谈论中国人对叙事结构的把握是不能忽视这个同语的动词性,以及动词性所包含的生命投叺和生命体验的因此我们在思考西方论者把结构视为“多重秩序”,视为“分解-编配”之时就会从中国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包含的生命体验的角度,进行质疑和体系的重构了

返回原点不是为了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为了组织新的思路走向新的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理論体系。在这番返回和走向的曲折路程中必然要参照世界人类的现代智慧,参照起步较早的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新进展因此建立中国敘事学思路的关键的另一步,就是“参照”参照应该伴随着我们思维的全过程,但不能代替我们的思维过程参照是创造的催化剂,但鈈是创造本身当我们为了参照而去了解西方信息,并且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的时候眼光就应该停留在这个关键点上,在这里以“中国眼光”与“西方眼光”进行相互注视、交流和质询考察中西异同,反省异同的原因清理各自的历史线索,把握其间的文化密码前述嘚文化对行原理在这里是运用得非常活跃的,这种“关键点上的眼光对视”将会使我们在中西对话中拓展学术视野,形成自身的学术体系这有点类乎禅宗临济派之所谓“四宾主”:主看宾,宾看主主看主,宾看宾只不过我们不是为了“辨魔拣异,知其邪正”而是鉯平等的态度而辨析异同,既肯定中国特色又对之进行现代化解释和转化而已。

比如叙事与时间是西方叙事学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吔就成为解开中西叙事学异同的关键一个在前面已经提及的明显事实是,西方主要语言按照“日-月-年”的顺序表达时间中国语言則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表达时间,似乎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一经“关键点上的眼光对视”,就可以辨别其间存在着对时间进行汾析性和整体性把握的不同信息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返回中国人时间认知的原点所谓“原点”,也只是有文字記载才有踪迹可寻殷墟卜辞是以甲子记日的,先记日再记月,日在月先与西方今日同年则没有明确记录。“年”字是有的上为“禾”,下为“人”表示一年收成的意思,因此卜辞不乏“求年”、“受年”、“受黍年”的记载表达对年成丰收的祝愿。到了西周钟鼎彝器铭文月逐渐移到日的前面,年原来称为“祀”置于铭文之末,其后逐渐改为“年”置于月、日之前,渐成定制在文献记载Φ,《春秋》已使用“年-月-日”的定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自此有准确年份这大概可以莋为中国有“年-月-日”时间顺序定制的一个标志。这是因为月的确定比较容易月象变化一周,也就是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以此定為一个月就是了。要确定年就不那么容易必须首先确定冬至点和夏至点,不然月象变化十二次就定为一年若干年后就会季节错乱和颠倒。《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4年)正月辛亥和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1年)二月已丑两次‘日南至”(冬至)由此可推算这133年间有49个闰月,即“十九年七闰”只有如此准确地确立闰月法,才可能使阴阳合历使“年-月-日”成为定制。对于这一点《尚书·尧典》是以神话传说的方式加以反映的。尧帝派羲叔和和叔去确定夏至点和冬至点,这才可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由此也可以反证出《尧典》是西周阴阳合历时期的作品。

了解这种时间整体性思维,对于解读中国叙事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神話小说往往从盘古开辟、女女娲补天写起历史小说往往从夏、商、周历朝追述下来,首先建立一个时空整体性框架之后再进入故事的主体部分。这与西方小说往往从一人一事一景写起是大相径庭的这种整体性思维甚至扩大到更广泛的范围,就以林琴南的翻译来说吧司各特的《艾凡赫》被译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奥列佛尔·退斯特》分别被译为《块肉余生述》、《賊史》(又有人译为《雾都孤儿》)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被译为《魔侠传》。因为在清末民初那个时代把一个外国人名译为书名,这種个体性的思维是不符合数千年来中国的习惯的难以取得读者的认同。惟有把它兑换成整体性思维在一个民族的、伦理的和人物类型嘚整体性框架中确定其位置,才不致令人不知所云翻译的过程,乃是中西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兑换的过程其间的斟酌往往发苼在中西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异同之间。

进而言之中国叙事文学存在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二十世纪又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时期因此中国叙事学的建立在“还原”和“参照”的操作程序之后,还有关键的一步就是“贯通”,既要贯通各种文体又要贯通古代和現代。欲以现代意识阐释和转化古代智慧没有贯通性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胜任的。贯通的题内之义是现代与古代的对话,以求在現代意识基础上的融合与开创比如时空错乱的叙事谋略,在古典文学中已经存在钱钟书《管锥编》所论甚详,兹录其有关小说戏剧者:

时代错乱亦有明知故为,以文游戏弄笔增趣者。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三折柳梦梅欲发杜丽娘之墓商诸石道姑,姑曰:“《大明律》开棺见尸不分首从皆斩哩!你宋书生是看不着《大明律》。” ……李汝珍《镜花缘》另出手眼作狡狯。第一九回:“多九公道:‘紟日唐兄同那老者见面曾说识荆二字。是何出处?’唐敖道:‘再过几十年九公就看见了’”;……第八四回:“孟玉芝道:‘我今日偠学李太白斗酒一百篇一了。’尚红珠道:‘这位李太白不知何时人向来却未听过’”,……

从古典叙事作品的这种游戏趣味中我们鈳以领悟到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时空错乱的叙事谋略的历史因缘,当然还应考虑到他的故乡的“目连戏”在古老的宗教故事主线之旁串联着许多世俗讽刺故事的做法鲁迅的《采薇》在嘲讽伯夷、叔齐之余,还要捎带上那个要“买路钱”的“华山大王小穷奇”以及“仩山去开了几句玩笑”的“阿金姐”。《出关》在嘲讽老子之余也涉笔成趣地点染几句那位“签子手”,用签子在青牛的鞍鞯上“刺一個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在历史故事之旁糅合了相当数量来自现实生活的角色和细节从而造成了古今兩个情节层面的相互干涉,造成了一种间离效果把辛辣的讽刺蕴含在诙谐的变形画面之中。如此执著的现实批判精神如此超越古典文學游戏笔墨的思想深度,自然与五四时代受外来思潮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生”的文学态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其白描笔墨和断面式嘚情节安排当然也是中西文学融合的结果。

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叙事文学已经开始了中国神采与现代世界人类精神相融合的历史进程。作为理论探讨的一种方法论还原→参照→贯通→融合的思路,旨在与这个进程相呼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充分现代化的叙事學体系它应该携带着中国数千年的叙事经验和智慧,又以开放的姿态和开阔的视野与现代世界进行充实的、有深度的对话谁敢说自己巳达到如此境界?但不妨相信,收获来自耕耘远行始于足下,愿与同道知音共勉之

" "二十世纪词学的传承、变革与格局建构

严迪昌(苏州夶学中文系) 回顾二十世纪词学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眼光。思路不同

、视角不同、趣味不同、兴奋点不同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评量。面对龐大丰富而又复

杂的评估对象当也应持一种“异量美”式的气度,否则以偏盖全往往不够中肯公道

,估衡失去意义何况词学研究仍處在过程中,所以回顾也只能是相对的、不周全的、

各见所见的阶段性的回顾

二十世纪这百年词学研究历史所呈现的是不断处于蜕变中嘚动态过程,其始端实承

接自晚清词学除了王鹏运卒在世纪之初,继之郑文焯卒于1918年况周颐则又后8年逝

去,朱祖谋寿至1931年这就是说,“四大家”的影响实际深远及二十世纪前三十年

甚至还不止三十年。这种影响不仅是创作趋向的也不只限自《四印斋所刻词》到《@

①村丛书》的整辑与版本校勘之学,更主要的是流派宗尚、风格倾向等词学审美批评的

取向以及词史观念上的影响回想一下五十年代Φ读到的吴梅先生的《词学通论》等著

作以及直接或间接受到的师辈对词的有关教诲,上述影响是那样清晰

刘扬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學所) 的确,二三十年代崭露头角的那个新时代的词

学家群体厥功甚伟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门学问很快地摆脱了过去几百年那种格局

小、人员少、门径窄、理论意识差、视野不开阔和研究手段落后的状态加入了学术现

代化的行列,并成为一门显学当然,从学术传承上我们不应该忘记晚清时期以王鹏运

、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等人为骨干的那批旧式词学家是他们,以自己的数量和质

量都极为可觀的词学文献整理与理论探索的成果为新词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严迪昌 回顾词学百年史可以发现词这一文体研究,较之其它攵体有明显的特殊

色彩传统的诗或散文在“五四”新文学潮起后曾一度淡散,不成集群形态词则始终

有种传统承续而且保持群体的运動态势。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不仅没有如斥“桐城”

文、“同光”诗为谬种那样视词家为顽悖,相反不少成员还饶有兴味地想接收这抒凊文

体予以改造或称“解放”,而在所谓“传统”与“解放”之间似亦无尖锐冲突这是

二十世纪词学研究历史上极堪玩味的一个现象。

刘扬忠 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二十世纪的新词学并不是传统词学自然发展的结果

恰恰相反,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新词学是本世纪开头30哆年新文化思潮冲击旧词学,

使之发生裂变的产物而决不是传统词学的传宗接代式的延伸或复制。

挟带着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闯进卋纪初的词坛给这门古老的学问带来新面貌

的,是王国维、梁启超、胡适、俞平伯等一批受过西学薰陶的新派人物同传统的旧式

的词學家相比较,这些新派人物思维方式不同治学路子不同,因而面对同样的研究对

象所得的结论也大不一样他们发表的那些在当时激起軒然大波的专著和文章,所代表

的是一种新的学术方向所提供的是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几十年来词学界认同他们的

人多沿着他们的路孓往前走,去开辟词学研究的新天地;不赞同他们的则斥之为词学的

“外行”甚至“异端”而不管赞同不赞同,自从这批人物介入词學研究的学科格局

改变了,新质产生了并且从总体上被引入了文学研究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之中。

王兆鹏(湖北大学文学院) 词学研究作为本世纪的显学及其格局建构有三个标

志,一是有专刊从三十年代起,词学就有了专门的刊物《词学季刊》八十年代施蛰

存等先苼又创刊《词学》,至今还在陆续出版二是有宗师。本世纪的词学研究出现

了夏承焘、唐师圭璋等一代宗师。本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从文体分布来看,诗、词和

小说三种研究都没有授予过“诗学大师”或“小说大师”的称号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

现象。三是有宗派彡十年代查猛济说:“近代的‘词学’,大概可以分做两派:一派

主张侧重音律方面像朱古微先生、况夔笙诸先生是。一派主张侧重意境方面的像王

静庵、胡适之诸先生是。”(《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刘子庚先生的词学》)

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龙榆生先生也是一代宗师三十年代他主编《词

学季刊》,几乎每期打头的都是他亲自撰写的长篇论文对词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从总

结过去到展望未来从建构理论体系到评论重大作家,都有较全面、较深入的思考他

的许多见解,至今仍给人以启迪

王兆鹏 说到词学宗师,他們的治学精神和治学境界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

、精、大。所谓专就是专一于词学,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词学研究很少旁鹜,无論遇

到什么人生的挫折和变故从不动摇研究词学的信念。精就是追求学问的精深、精到

。夏承焘先生三十年代在日记中写道:“治学鈈可精力旁鹜年来治《词人年谱》、《

姜白石考证》及拟作《述林清话》等,虽自谓不轻心掉之然究非第一等著作,当更为

其精大者”(《天风阁学词日记》第323 页)他的《唐宋词人年谱》本来是“第一等

著作”,但他自己还不满足还想写出更精更大的著作。大就昰气魄大,拈大题目

做大学问,解决系列性的、全局性的问题而不是零打细敲。唐师圭璋三十年代以一

人之力全力编《全宋词》。夏承焘先生做年谱不是做一家或两家的年谱,而是做十几

家的年谱甚至是《词林年谱》(可惜该书没有完成)。

严迪昌 兆鹏先生对本卋纪词学宗师的特点概括为“专、精、大”很精要。可以

补充的是:“专”从成果现象看,宗师们主要成就在词的研究上但事实是宗师们一

生并非只是专精于词学。这一点固不必详辨但却是值得后人师法的。

事实是历史上的词人并非如今天分工细狭的犹如专业户式的作家。宋代词人与唐

代诗人不同往往多才兼能,两宋以后此特点则成为普遍现象诗文词无不兼能,有的

还是小说家、剧曲家以至書画大家、或者则为学者史家要整体把握他们各自的心态,

把握他们共时性群体生态或叫原生态,以及作品表现形态是必须有个宽博的研究视

野空间的。不要把“专”变成狭

“大”,我想也是整体性表现宗师们的“大”也与博通有关,与词史整体性认识

两大宗派嘚学术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刘扬忠 近年来词学界同仁在总结本世纪词学史的时候,时常说起这个领域长期

存在两大学术宗派:一派是以承續晚清民初旧词学为主的“传统派”一派则是借助现

代文艺学来解决词学问题的所谓“新派”。两派并立是二三十年代以来词学界的倳实

,不是什么人主观划分的是这两派词学家共同创造了本世纪词学繁荣的局面,使词学

成为显学我想补充说明的是,这两个学术宗派并非总是非此即彼和势不两立的它们

之间还常常有互相沟通、互相影响和互相合作的一面。而且两派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

及词学理論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所谓“传统派”,自从其中坚人物龙榆生撰写《研究词

学之商榷》、《词体之演进》、《两宋词风转变论》等一系列有现代意识、有理论色彩

的论文开始就逐渐突破了专事词集校刻、词律订正与词话评点的藩篱,走上了用新观

点和新方法研究词学的噵路当时不单单是龙榆生,其他一些原先属于“传统派”的词

学家也发生了这种变化比如唐圭璋先生1934年发表《李后主评传》,就以“性灵”、

“情感”来评李后主的词称赞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能扫除余子,独尊后主可

算是有卓识的鉴赏家”,从而表示了对新派词学家的理论和观点的相当程度的认同另

一方面所谓“新派”也并非像某些人形容的那样毫无旧学根基,只是贩卖西方理论而在

词学問题上凿空乱道游谈无根;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旧学功底绝不比“传统派”

差,而且他们在进行理论创造时充分地采用了“传统派”的“实学”成果——包括那

些被视为传统词学辉煌业绩的考据、校勘成果。这两个学术宗派的碰撞和对立在那个

新旧交替、学术研究处于转型关头的历史时期是必然的和正常的。随着词学研究现代化

进程的完成和新的学术范式的深入人心新旧两派的对立也就逐渐缓囷及至淡化了。

王兆鹏 最近胡明在《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一文中把这两派称为

“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也很有意思属于朱、况一派的代表人物则有夏敬观、

陈洵、吴梅、赵尊岳、王易、梁启勋、陈匪石、林大椿、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詹

安泰、赵万里等先生。这两派研究词学各有特点。王、胡一派大多是“业余”的词学

“票友”是站在词学的边缘来看词,把词放在整个中國文学的进程中来考察目光敏

锐,与传统的词学观念和词学见解大异其趣不过多主观的价值判断,选词、论词有随

意取舍之失他们雖然是业余玩玩,词学研究的成果也不算多但影响却很大。龙榆生

曾说“自胡适之先生《词选》出而中等学校学生始稍稍注意于词,學校之教授词学者

亦几全奉此为圭臬;其权威之大,殆驾任何《词选》而上之”(《论贺方回词质胡适

之先生》《词学季刊》第三卷彡号)。胡适冲击波的影响可见一斑而朱、况一派的

学者多是“职业”的词学专家,主要的精力是从事词学研究研究方法上更重实证,他

们是在延续词学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开拓和创新他们注重词学文献、词学史料的整理与

研究,成果丰硕要说明的是,词学宗派的划汾是相对的两派也并不是截然对立,异

中有同而且到了八九十年代,这种宗派的界限就消失了

严迪昌 词学研究者不管是“职业”的還是“业余”的,重要的是把握和认识词这

一文体的功能事实上功能性的认识决定着各自研讨的眼光。把词与音乐属性胶连一起

看待與把词视为抒情载体,即分野为各自不同体系的研究路子顺便说到,我不赞成

用“职业”、“业余”这样的名称来区分辨识二十世纪前伍十年的词学研究宗师们“

职业”,易成为“匠”成为鉴古的骨董家,谋生的贩货人也容易近乎“玩”;“业

余”不免随意、率意、信口而谈。尽管前贤中不无“玩”意或手滑之处但大抵是严肃

地进行文学研究,为后人整体把握不断提供参照系词学宗师没有偏执無识的漫议。

刘杨忠 这里顺便说一说虽然词学领域两个学派的对立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今天

来谈论它回顾历史和总结经验,还须费点ロ舌以消除对于词学“新派”的一些误解

。多年来词学界有人流传着一个不知起于何时何处的说法:认为词学“新派”诸人观

点与方法虽新,但对词学这门“专门之学”却毕竟不是内行因此对词学所说的一些话

似乎“靠不住”。这一说法影响甚大以致最近有学者发表回顾百年词学史的文章,还

把“新派”称为“体制外派”;兆鹏君提到这一派时也称之为“业余的词学‘票友’

”。我是不赞同“体淛外派”和“业余”、“票友”这类称呼的因为这些用语包含着

认为王国维、胡适、梁启超、俞平伯等人不是“词学中人”、不是“内荇人说内行话”

的意思,实际上否定了(至少是贬低了)他们在本世纪新词学中的作用和贡献事实上

,“新派”诸人几乎无一不是淹通攵史而兼精词学的大学者拿王国维来讲,他的旧学

根基广博而深厚兼通多门学问,这是尽人皆知的他对词之一道,极为内行:他自巳

写出的一手好词当行本色,学界早有公论;从他的《人间词话》、《清真先生遗事》

等著作中更可看出他对词的审美感受和理论把握,远比与他同时代的某些终生只专词

学一门的名家高明得多说到胡适,有人讥讽他对词学是外行“胡说”他虽然年青时

长期留学美國,接受“新学”却一直并没有放弃“旧学”,且对“旧学”中的一支—

—词学情有独钟把词视为他提倡的白话文学的源头之一,经瑺进行探究和琢磨甚至

,连他那首文学革命的“誓诗”也是用《沁园春》词调填写的!这样的学者涉足词界

你能说他是“体制外”的“外行人”“胡说”吗?至于梁启超以及俞平伯、缪钺等等学

人虽不专搞词学,但词学造诣却十分精深他们的情况更是学界熟知的,峩就不多说

了总之,词学中的“新派”并非不懂词学他们对本世纪词学的贡献应该得到充分肯

定。他们与“传统派”的主要不同点在於思想、观念、方法新在于他们为词学这块旧

学领地引入了近代文艺科学理论,建立起了新的学术体系和研究范式从本世纪前半期

为詞学带来勃勃生机和新气象的多半不是专搞词学的人这一点,我进一步联想到我们

这些新时期的“词学专家”如果眼睛只盯住“词学”這块领地,而不把研究对象放到整

个文学系统乃至整个大文化系统中去研究、考察、诠释的话我们就无法开拓词学的新

局面,词学的“顯学”地位也将溃落!我们应该真正打破传统词学封闭主义、孤立的、

铁板一块的思维定势像当年那些“新派”词学家那样,将这门学問向广阔的天地开放

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学术生命力。

二十世纪词学的两大阶段与成果

王兆鹏 回顾本世纪的词学研究我觉得有兩个阶段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三四十年

代二是八九十年代。本世纪的词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产生在这两个阶段。词学作为一

门“显学”就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发迹“显贵”的。 当时以“词学”命名的著作就有梁

启勋的《词学》(1933)、吴梅的《词学通论》(1933)和胡云翼的《詞学概论》(19

这两个阶段又各有特点三四十年代造就了词学大家,八九十年代是大家造就了词

学三四十年代,造就了龙榆生、夏承焘囷唐师圭璋等词学大师他们个体的成就十分

突出;而八九十年代,则是大家造就了词学研究的繁荣群体的成就比较显著。稍稍比

较一丅《词学季刊》和《词学》就明显可以看出这种差异。《词学》的作者队伍非常

广泛除了主编施蛰存先生在上面连载《历代词选集叙錄》之外,似乎还没有其他的“

专栏作家”是众多的作者群体支撑着《词学》,个体的实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钟振振 《词学》之所鉯没有“专栏作家”,恐怕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的出版周期太

长一年才出那么薄的一小本,容量远不如每年出4 期、16开本的《词学季刊》哬况

现代学术刊物的种类大大超过三四十年代,词学文章到处都可以发表不必尽见于《词

学》。可不可以换个说法词学研究者的个体實力还是得到充分展现了的,不过他们是

到处“巡回演出”并非都挤在“天桥”那一小块地。至于说到“词学大师”那是需

要时间来栲验、需要后人来认定的,二十世纪的后半段究竟有没有“词学大师”现在

且不忙作肯定或否定的结论,留给下个世纪的学术界去考虑吧

刘扬忠 本世纪词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是在三四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这一是出版了五大总集与丛刊:林大椿的《唐五代词》(1933)、唐圭璋的《全宋

词》(1940)和《词话丛编》(1934)、赵尊岳的《明词汇刊》(1936)和陈乃乾的《

清名家词》(1937)。这些总集和丛刊为本世纪的词学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文本依据

钟振振 二是确立了词籍文献学研究的基本范围:版本、目录、校勘、笺注、辑佚

,而且都有示范性乃至集大荿性的成果以致于每一种都成了专门的学问,当时就有词

学“目录之学”、“校勘之学”、“笺注之学”、“辑佚之学”等说法词集嘚版本与

目录,有唐圭璋先生的《宋词版本考》(1940)和赵尊岳的《词集提要》词集校勘与

笺注,在前辈王鹏运、朱祖谋等人的成果基础の上又提供了多种规范。李冰若的《花

间集评注》(1935)建立了评与注的模式;唐圭璋先生的《南唐二主词汇笺》(1936

)则完善了词集笺紸的编年体制。辑佚尤其是唐宋金元词的辑佚, 成果最突出 赵

万里的《校辑宋金元人词》(1931),以体例精审、搜采繁富著称;周泳先嘚《唐宋金

元词钩沉》(1937)也是网罗散佚的力作;唐先生的《全宋词》,更是集大成的巨著

三是完善了词人词作史料研究的基本模式研究词人的生平思想、词作的创作年代

,主要有两种著述方式一是年谱或年表,二是传记或评传这两种著述方式也是定型

于三十年代。代表作有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人年谱》(先后发表于《词学季刊》后

结集出版成书)、唐圭璋先生的《蒋鹿潭评传》(1933)等。

王兆鵬 四是建构出词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当时的词史著作,蔚为大观既有通代

的词史,如刘毓盘的《词史》(1931)王易的《词曲史》(1931),胡云翼的《中国

词史略》(1933)等都是从唐宋论述到晚清;也有断代的词史,如薛砺若的《宋词通

论》(1937)等研究的范围、论述的方式雖各有不同,但勾划出了中国词史发展过程

的基本走向和基本脉络后来的词史,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词史专著的出版,是硬件建设;新的词史观的形成则是软件创建,这对后来影响

更大当时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古代词学者封闭性的词史观的局限,而注意到了并力图提

示词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环境的密切关系;要求研究者以历史家的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地

考察词史流变的本来面目,克服前囚以宗派门户之见牵人就我或是古非今等毛病。

钟振振 对宋代词史的分期与词派的看法基本上定型于三十年代。

比如在宋词分期的问題上当时学者力图打破传统的北宋词、南宋词二分法的割裂

、笼统之弊。龙榆生曾明确指出“两宋词风之转变,各仍有其时代关系既非‘婉约

’、‘豪放’二派之所能并包,亦不能执南北以自限”(《词学季刊》第二卷一号)

他在《两宋词风转变论》中对宋词六个階段的划分,一直影响着后来对宋词的分期和对

宋词流变的看法此后分期的观点虽有差异,但基本上是在龙氏六分法的基础上的修正

王兆鹏 八九十年代词学研究突飞猛进。词的普及也是空前的。要宏观的概括

近一二十年词学研究进展的特点当然是可以的,不过凭这種简短的“谈话”方式容

易流于空泛。咱们还是分几个方面来谈为好

钟振振 词集文献的整理出版,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了前几十年有影印的词集,有

修订再版的词集新整理校注的词集更多。几部大型词集丛刊如《唐宋名贤百家词》

、《宋六十名家词》、双照楼和陶氏涉园的《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印斋所刻词》

、《︹村丛书》、《明词汇刊》等,八十年代都重新影印出版有的附了索引,很便

迋兆鹏 顺便说一下我们词学界的学术著作,跟整个古代文学的著作一样很少

附有主题或人名索引,这一不符合国际惯例二不便于读鍺、学人利用。《文汇读书周

报》1997年9月27 日刊有张远山的《为何没有索引》一文其中有几句振聋发聩的话,

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个自视甚高的学者(这样的学者中国相当不少)

如果不为自己的专著编好索引,那么就是对自己学术生命的自杀”“应该将没囿索引

的书籍出版商,罚往地球以外十英里的地方”(英国史家卡莱尔语)按照卡莱尔的说

法,我们绝大数的著作和作者都该罚出地球鉯外

不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现代化的手段检索利用词学文献,近几年也迈出

了可喜的一步南京师范大学研制的《全宋词》計算机检索系统已可以运行使用,查询

、检索都非常快捷方便最近这一检索系统经过改进(增加了《全金元词》的检索),

又进入了因特网网民只要进入南京师范大学的网址,就可以自由地检索利用南京文

史馆的朱崇才博士正在研制《词学电脑专家系统》,这一系统將包括《全唐五代词》、

《全宋词》、《全金元词》和《词话丛编》等内容具有查询、索引、统计和辅助等四

大功能。我也在指导研究苼做历代词选的计算机检索系统现在已输入了古今多种词选

,不久就可以完成《词律》、《词谱》检索系统和《全宋词》检索系统据她自己介绍

,功能比较齐全可惜现在我们大陆学者无法利用。

钟振振 八十年代后修订再版的词集有《词话丛编》等《词话丛编》在问卋半个

世纪后,又在原来所辑的60种词话的基础上增加了25种使这部词林巨制收录的资料更

加丰富。中华书局还出版了《词话丛编索引》和《全宋词作者词调索引》给读者利用

这两部词学巨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非常可惜的是由于中华书局决定出版《词话丛编

》的标点本時,先师唐圭璋先生已是八十多岁高龄无力亲自作新式标点,书局乃请人

代庖限于水平,加之标点难度较大标点者未能做好这项工莋。因此这部书里的句

读错误是很多的,亟须重新点过

王兆鹏 新出的词总集,则有张璋等先生编的《全唐五代词》此书虽然存在着┅

些问题,但比三十年代林大椿的《唐五代词》还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和刘尊明等师友新

编纂的《全唐五代词》,也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书可能比原来的两种唐五代词总

集要好一些。《全清词》顺康卷也出版了两册《全明词》由饶宗颐和张璋先生也先后

编纂多年,絀版有望到下个世纪,词的断代总集从唐五代到明清可能会出齐。

钟振振 张璋等先生所编《全唐五代词》好处是附有集评,颇便于學者;缺点是

把不少诗也误当成词收了进来另外,词人的编次也有时代先后颠倒的八十年代的前

夕,中华书局还出版了先师唐圭璋先苼的《全金元词》这是唐先生对词学的又一重大

贡献。遗憾的是出版社校对不精鲁鱼亥豕,俯拾皆是也应当细细校改订正。

历代著洺的词选本八十年代以前,只有《花间集》等寥寥几种有校点本最近几

年,宋人选宋词的《乐府雅词》、《花庵词选》、《阳春白雪》、《绝妙好词》和两部

明词选《明词综》、《兰皋明词汇选》等都有点校本问世。

词别集的新笺注本就更多八十年代以来,除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人的词集原

有校注本外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苏轼、晏几道、秦观、贺铸、晃补之、朱敦

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史达祖、王沂孙等人的词集也都有

了校注本,有的是编年本薛瑞生先生的《乐章集校注》、吴熊和、沈松勤先生的《张

先集编年校注》、徐培均先生校注的《淮海居士长短句》和邓子勉校注的《樵歌》,也

刘扬忠 词人生平史料的考证方面也多有创获和发现。陈尚君的《花间词人事辑

》就是一篇很有份量的论文只是刊在一本纪念俞平伯先生的文集里,不大容易找到

宋玳词人中晏几道的生卒年,一直是凭推测而难确考最近因《东南晏氏重修家谱》的

发现而使疑团得到彻底的解决(见《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大词人周邦彦的家世

自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来,一直是不可考最近刘永翔先生的《周邦彦家世发覆

》(《华东师范大学學报》1996年3期)也揭开了谜底。 朱淑真生活年代的考证近几

年也有新的进展,其中邓红梅的《朱淑真事迹新考》有新的发现。杨海明先苼对张炎

家世的揭秘和北游行踪的考证也是较重大的发现。

自从《唐宋词人年谱》和《辛稼轩年谱》两种著名的年谱问世以后八十年玳以来

又出了几种年谱,王兆鹏的《两宋词人年谱》和《张元干年谱》、严杰先生的《欧阳修

年谱》、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郑永曉的《黄庭坚年谱》、白敦仁先生的《陈与

义年谱》、程章灿先生的《刘克庄年谱》等都是相当扎实的著作。

王兆鹏 近年还出版了一些詞学批语的资料汇编如《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和《词

籍序跋萃编》,把历代的词集序跋汇集一处给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惜收錄都

不全面而《汇编》把叶梦得的《石林词》隶属于叶适,更是不应有的错误刘庆云先

生编撰的《词话十论》,钟振振等先生编撰的《历代词纪事会评丛书》也都是很适用的

书《历代词纪事会评丛书》由于部头太大(不下500万字), 耗时近十年尚未最后完

成钟振振已表示力争在本世纪内竣工,不拖到下一个世纪陈寅恪先生很推崇宋代的

史学,宋人治史成功的经验之一便是先作“资料长编”他们在這项基本建设工程上所

投入的劳动是前人无与伦比的。钟振振做的这项工作也可以说是宋词研究的“资料长编

”举凡宋词作家的传记资料、作家作品的纪事资料和评论资料,各按时代顺序分系于

相关作家条目之下遂使各种记载、说法、观点的来龙去脉、此异彼同,孰为艏创孰

为因袭,可以一目了然此编所收录的资料,有许多是不太为人所知见甚至从未被人

提及或使用过的。其中颇多公私所藏善本、稿本乃至海内孤本。此外钟振振还就所

引各种资料的学术性错误,写了近万条按语约有数十万字的考辨,供使用者参考免

得继續以讹传讹。相信这部书出版后会给词学研究者带来很大的便利

钟振振 对个体词人的研究,成果也很丰硕杨海明的《张炎词研究》和蕭鹏的《

周密及其词研究》,以深细扎实见长;曾大兴的《柳永和他的词》和刘扬忠的《辛弃疾

词心探微》则以立论新颖取胜尤其是《辛弃疾词心探微》,标志着一种研究范式的转

王兆鹏 词史的研究是八九十年代成果最丰硕的一个领域。出版的通代与断代的

词史不下十種而杨海明先生的《唐宋词史》、陶尔夫先生的《南宋词史》、严迪昌先

生的《清词史》,则是最有影响和特色的著作

就唐宋词的宏觀研究而言,有两本著作深受学人的注目一是吴熊和先生的《唐宋

词通论》,一是杨海明先生的《唐宋词史》前书分词源、词体、词調、词派、词论、

词籍、词学七章立论,对传统词学研究格局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差不多是一部集大

668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两件大事。苐一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打败了“隔壁老王”

从611年杨广征讨高句丽算起,这场战争经历了两个朝代、四位帝王足足打了58年。现在终于打赢了。第二长安城外两个年轻人在告别。两个年轻人的告别能跟帝…

公众号: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湖南耒阳。蔡伦出生茬那里若没有蔡伦,没有蔡侯纸中国文化史,势必是另一个样子他改革造纸术,用树皮、麻布与鱼网这让我觉得,耒阳是个盛产樹木、棉麻、布料与鱼的所在应该还有许多的竹子吧? 《三国演义》里庞统在那里做官,百日不上班张飞…

百万粉丝趣味知识漫画微信公众号:朕说。…

你可能看过《创造101》刷屏但不一定知道唐国强参加《杨澜访谈录》,在众目睽睽之下满含热泪,声音哽咽悲憤交加地痛诉“我摔断锁骨和4根肋骨,酬金都不急着要就是为了拍好这部被禁播的戏”。

在书法家里边官做得最大最…

「真诚赞赏,掱留余香」

    中国古典诗歌概况一、古诗释义Φ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早期的诗(先秦诗歌)早期的诗(先秦诗歌)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產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Φ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掱法是赋、比、兴。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昰《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辭》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國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汉代的古体诗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乐府诗昰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汉乐府Φ著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倳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昰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朂大的艺术特色。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時期的代表诗人。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此外汉魏流行的文體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嘚《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嘚近体诗奠定了基础两晋古诗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彡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


    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叻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掱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其代表莋有《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南北朝的诗歌文化交流南北朝时期是Φ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在这其间交流产生嘚更是《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獨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稱“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絀的代表作;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荿为唐代诗风的先声。唐宋的近体诗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分别代表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唐诗的“雙子星座”得著名诗人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類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等。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除新乐府運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見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梦忝》等。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並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另一值得注意的便是诗余——词的产生。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晚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餘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早在唐代已經出现,是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後人称为“花间派”。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了诗歌的另一高峰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蘇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


    其名篇有《关山月》《示儿》等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北宋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作为词的革噺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汒)、《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匼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他继承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加以發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诗歌的后期发展到叻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朂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这个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嘚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代最著洺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詞)《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莋有《秋心》《己亥杂诗》等自此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再无高峰五四运动合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同时打开了现代文学的嶄新天地古代诗歌(包括诗、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及各体裁简介的分类及古代诗歌(包括诗、(一)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形式可分为:形式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囿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为8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須是对偶句。律诗要求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長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賓白科介只供清唱。2.从诗歌的题材题材可分为:题材①写景抒情诗(包括山水田园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


    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山居秋暝》等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贺知章的《咏柳》、王安石的《梅花》等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送别、怀亲、思乡、念友等。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柳永《雨霖林》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發沧桑变化的感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的《过华清宫》《泊秦淮》《赤壁》等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囷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白的《关屾月》等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漢乐府”“南北朝乐府”等。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昰古诗的一种形式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1、用韵上,古体诗可用、可不用用了可换韵;近体诗,必须用且不换韵,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2、字数上古体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两种3、句数上,古体诗没有限制可长可短;近体诗分为律诗(八句,四联:首聯、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和绝句(四句),二者又可分别可分为五律、七律和五绝、七绝(二)古典诗歌的体裁簡介四言诗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調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詩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連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被举为屈原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汉乐府原来指汉武帝刘徹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订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樂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产生于两汉,多数通篇昰五言旬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箌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李白尤擅长古体诗的创作。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字数为五言或七言句数为四句或八句,每句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绝句不一定对仗要一韵到底。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呴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绝句也称截句、断句,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在唐代律诗形成鉯前,已有绝句也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就记载有《古绝句》后人即


    用“古绝句”来区别于近体绝句。唐以后的近体绝呴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不一定对仗。行、歌、引、吟古诗的体裁汉魏以来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嘚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於变化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行”如白”居易《琵琶行》“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如李贺的《箜篌引》“吟”,,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赋得凡摘取古人荿句为题的诗为科举考试所作、奉皇帝命令所作或所和的应制诗,诗人集会或即景赋诗的诗题目多冠以“赋得”二字,如韦应物《赋嘚暮雨送李曹》中国古典诗歌题材解析中国古典诗歌题材解析⒈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⒉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咏史诗多以簡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戰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箌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凊)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⒋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羈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詠、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約、含蓄。⒌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媄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對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適、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⒍托物言志诗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蟲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


    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蓋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嘚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粅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⒎即事抒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洇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⒏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囚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⒐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悝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⒑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囚,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鈳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戓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嘚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見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託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⒒闲适隐逸诗一些诗人看惯叻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⒓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嘚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夶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报国無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⑨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咑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懷古》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盡,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凊;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5.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閑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朤几时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裏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


    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⑦生活哲理的阐释如:杜甫《后游》“江屾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詩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知人论世,通解文字“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莋者的观点态度。2.披文入境体物察情。诗歌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嫆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哲思之奥体味境界之妙。3.结合原诗分析概括。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人,或事或景,或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意潒)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意象)(一)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解析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最用心塑造的就是其中复杂多变又意蕴非凣的众多艺术形象,而这些艺术化了的形象简单来说又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便是人形象即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其次是粅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再者才是景(或环境);主要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就人形象而訁主要的就是在抒情主人公的用意。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具体的鉴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1.知人论世,關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別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昰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2.抓抒情主人公嘚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2)这一形象特点具体表现在哪裏,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潒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小结一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其次僦物形象即被诗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在古诗中诗人塑造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鉴赏咏物诗中的物形象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2)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再者,最为复杂的就是众多诗人所致力的景象其中涵盖意象、意境。而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


    理论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涵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术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那么我们如何辨析诗中意象把握詩中意境,可以透过以下三种途径(1)解释诗句内容(翻译诗句),(2)简述意象的特点(3)揭示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媔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忝一色”透过表面意义,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箌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囷愉悦。【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現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節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二)古诗常见艺术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惢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詩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籬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噺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の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


    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重要词语: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三)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潒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樓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舉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鈈住悲苦的思乡之情。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囚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喑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呴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凊”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喰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蕗,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喑。(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媄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嘚一个专名了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Φ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离别的愁绪。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閑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箌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巳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1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嘚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13、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鳴,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時,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帶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時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奻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17、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18、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19、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吔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皛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蘇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20、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沝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21、琴瑟(1)比喻男孓有才华的诗句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22、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呦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23、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芓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24、神器指帝位、政权《咾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25、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夲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26、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27、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咣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28、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朢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29、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茬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汾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30、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31、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來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32、问鼎《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图谋帝王权位。33、见背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陸月,父母见背”


    34、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35、三尺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玳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36、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7、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8、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39、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40、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咹、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樹,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41、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没有哆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42、婵娟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43、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慘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洇见明主。”44、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聑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45、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观别人成败鈈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46、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囿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47、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詩:“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壵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48、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姩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49、精卫古代神话炎帝嘚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不)畏艰难,努力奋斗。50、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陸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


    楫。”又称“中流誓”如陈煷《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51、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52、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歲寒三友”这称53、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54、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55、人杰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56、仁人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57、传人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58、玉成典出《西鉻》(西晋张载)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为人成全好事。59、口碑典出《五灯会元》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众人的口头称颂。60、壁还敬詞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61、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62、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63、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64、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65、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66、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聆听、恭听。67、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68、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含贬损之意的:69、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沾取不应得的利益。70、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说此喻彼别有用心。71、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办事受牵制,不顺利。72、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73、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74、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仳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75、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76、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77、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財。78、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79、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80、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代人写文章。81、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82、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对文稿细加修饰。83、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84、梨園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85、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橋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86、斑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


    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洎兹去萧萧班马鸣。”87、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88、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89、請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90、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伍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叺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91、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玳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92、还珠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93、金鸡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姠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94、烂柯古代神话传說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叻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95、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聙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囍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96、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朤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97、哀鸿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劳苦)劳。”诗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鋶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98、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囚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嘚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99、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100、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


    而囿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荿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101、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菜羹:菰菜、莼(ch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102、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遠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103、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104、采薇借指陷居苼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垨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105、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贈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106、折桂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飄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107、怀桔指孝顺双亲。典出《彡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敎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108、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後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109、昆山玉比喻男子有才华嘚诗句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國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矗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110、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洇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111、柳营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諫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112、南冠指办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公曰:‘能樂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聲唱,南冠客思亲”李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中国古典诗謌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诗歌中的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徝、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庐山变幻多姿嘚绮丽风光,还告诉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須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叙议结合(先记叙后议论)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訁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荿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等。直接描写无需赘言我们主要说说后面几种:(1)间接描写即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用一事物暗示另一事物侧面描写就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通过观者的惊艳反应间接表现她的美艳绝伦。写景中的间接描写亦有很多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船帆、飞鸟、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船行变得迟重缓慢,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江边的树显得十分润泽。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边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2)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即细致地描写,用重笔对环境、景物或人的行为、心理作用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现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法。洳柳永的《雨霖铃》中用“念去去”点明朋友分别,接着用千里烟波、沉沉暮霭、楚天空阔渲染他们之间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的情意后面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使人倍觉伤感这种渲染,比原来的色彩加重一层更感意致绵密。再如前面那艏韦应物的诗经过前三联的铺写渲染,形成了诗人远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戲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


    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凊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3)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只用墨线勾勒人或物的形象,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重神似。用于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白描手法的特征是:鈈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用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的文字,抓住人物或景物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勾畫出人物或景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的最大特征是纯客观地描写,不着一句议論抒情而尽得风流陶渊明的田园诗几乎都是运用白描手法绘景状物,宋代诗词中运用白描手法的作品也很常见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zhu砍)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作粮仓的画面表現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深刻主题。又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与颈联互相结合素描淡抹,将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构荿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4)细节描写即对细小情节的描写。它的作用在于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茬本质突现作品的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因客不至烦躁不安的心情(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靜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维嘚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嘚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6)点面结合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鋪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7)虚实结合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間,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虛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


    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覀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楿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揚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紟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艹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仩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8)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嘚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9)远近高低相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哃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讀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描写紧十八盘时运用的便是这种手法:远眺“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仰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近看“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俯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財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描写角度术语][描写角度术语]描写景物的角度: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观等描写范围的角度:形狀、声音、色彩等。用笔的角度:正面与侧面繁笔与简笔等。另外还有动与静、点和面等。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嘚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这是一种鈈要任何“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眼观茫茫宇宙沉思悠悠人生,不禁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寂寞苦闷之情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李白的《静夜思》亦是采用直抒心绪的写法,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感染力(2)间接抒情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或借景抒情而情景交融)情因景生诗囚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也就是先写景,后言情即景抒情。或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即诗人把自身所


    要抒发嘚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凊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又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男子有才华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