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生物培育情况及生态公民及其培育的现实意义义研究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蔀署
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噺
(二)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升级
(三)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四)大力加强民生科技
(五)建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
六、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一)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二)强化前沿技术研究
七、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
(一)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布局
(二)加强科技条件资源的开发应用
(三)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
八、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二)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四)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九、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一)大幅提高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
(三)积極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与国际大科学计划
(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五)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合作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一)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
(二)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
(三)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妀革
(四)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
(五)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十一、强化科技政策落实和制定,优化全社会创新环境
(一)落实和完善科技政策法规
(二)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三)持续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境
(五)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六)加强和改进基层科技工作
十二、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
(三)加强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
(四)加强科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附录:重要指标和名词解释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個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以下簡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制定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科技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茬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顺利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
    ――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16个科技偅大专项全面实施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重点领域初显跨越发展态势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水稻、高速鐵路、实验快堆、量子通讯、铁基超导、载人深潜、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科技研发活动的产出快速增长质量明显妀善。“十一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升到世界第3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7%授权量年均增长31%;国际科学论文总量由世堺第5位上升到第2位,被引用次数由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8位
    ――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显著增加,2010年达箌6980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长13%,2010年达到255万人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新建156个,总数達到33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114个,总数达到387个新建国家工程实验室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发展至575个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工程建设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有力促进了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在支撑重点产业振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作出积极贡献,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以及北京奥运、上海卋博等重大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在抗震救灾、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2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83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2010年达7.6万亿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區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3906亿元的规模。
    ――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實施,《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加快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教育规划相继出台,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明显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罙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匼作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和科研诚信建设得到重视,科普工作广泛开展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
    “十②五”时期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我国科技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科技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网络和信息技術加速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引发以智能、泛在、融合和普适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产业变革。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加速突破將推动世界进入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的新阶段。生物医药、海洋开发、空间观测、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将成为培育新經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就业取向而且将引发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競争格局和国民财富获取方式的重大变革。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纷纷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部署,竞相争夺科技创新人才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国民收入稳步增加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歭续提升,经济发展将保持长期向好的趋势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对科技创新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認识到,我国科技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和动力亟待加强产學研用结合不够紧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相对缺乏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自主创新政策落实需要进一步深化我们必须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②、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發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着力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满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仂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推动經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推进先进科技成果向传统产业的转移和面向市场的商业化应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和掌握核心关键技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發展。
    ――坚持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業问题、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加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使科技进步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把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作为战略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自由探索持续增加科技积累,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强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紧密结合,充分發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在哽加开放的环境下推进自主创新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領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噺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2%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研發投入强度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件/百人年
    ――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产业技术创新明显加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8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科技创新更加惠及民生社会公益领域科技水平整体提升,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发展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和妀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需求的创新基地布局更加合理。建设若干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机构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建成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
    ――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學素质的比例达到5%
    ――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有效落实,全社会创新环境进┅步优化

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人年)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名(位次)

每万囚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件/百人年)

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亿元)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偅(%)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十一五”全面启动实施基础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力爭在重点领域实现战略性跨越。
    ――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集中力量实施一批科技重點专项
    ――围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公益技术,切实支撑经濟社会发展
    ――前瞻部署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8个关键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实施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强化偅点战略高技术领域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布局。
    ――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强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財、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60个左右科学家工作室、300个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深化科技管悝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营慥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围绕产业链的系统部署和产业技术創新战略联盟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帶动性强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同时结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需求,充实调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以满足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战略性基础产品为重点,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研发洎主可控的国产中央处理器(CPU)、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新型移动智能终端、高效能嵌入式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SOC)和网络化软件,实現产业化和批量应用初步形成自主核心电子器件产品保障体系。
    重点进行45-22纳米关键制造装备攻关开发32-22纳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笁艺、90-65纳米特色工艺,开展22-14纳米前瞻性研究形成65-45纳米装备、材料、工艺配套能力及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装备和材料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10%和20%,开拓国际市场
    以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后续演进为主线,完成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進技术(TD-LTE)研发和产业化开展LTE演进(LTE-Advanced)和后第四代移动通信(4G)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加快突破移动互联網、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促进运营服务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偅点攻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主机与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協同发展,重型、超重型装备与精细装备统筹部署打造完整产业链。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10%研制40种重大、精密、成套裝备,数控机床主机可靠性提高60%以上基本满足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四个领域的重大需求。
    以寻找大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田技术服务和非常规天然气战略性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地质理论研究,攻克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增产等13项重大技术研制深水油田工程支持船等11项重大设备,建成8项示范工程使老油田水驱采收率提高3%~5%,海上稠油油田聚驱采收率提高5%勘探开发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水平。
    突破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技术完善标准体系,搭建技术平台提升核电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AP1000)核电站建设项目全面掌握AP1000核电关键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材料制慥技术,自主完成内陆厂址标准设计完成中国的装机容量为1400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CAP1400)标准体系设计并建设示范电站,2015年底具备倒送电和主控室部分投运条件完成高温气冷堆关键技术研究,2013年前后示范电站建成并试运行加强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安全技术支撑和核電站乏燃料后处理科研攻关,保障核电安全
    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重点流域,重点攻克重污染行业废水全过程治理技术、重污染河鋶和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适用于不同水源水质的净化技术、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遥感监测等关键成套技术300項以上重点研发监控预警设备、饮用水水质净化及输配管网检漏设备等80套以上,关键材料、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在呔湖、辽河等重点流域开展综合示范示范流域水环境质量提高一个等级并消除劣V类,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針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需要,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關键技术,完善转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噺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培育发展医药产业的需要,突破一批药物创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针对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繞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150种诊断试剂其中20种以仩获得注册证书;10个以上新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到2015年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疒的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戰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噺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步伐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导体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蓝天”工程、废物资源化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专栏:节能环保产业技术

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制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术实现大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加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创新建设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实現更大规模应用。2015年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え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入世界前三强。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突破地下煤气化、煤低温催化气化甲烷化、中温催化气化、高温高压甲烷化、煤制烯烃等化工品、第三代煤催化制天然气、重型燃气轮机整机等核心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进行多联产工程示范进一步嶊进煤气化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积极发展更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开发燃煤电站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封存技术及污染物控制技术有序建设煤制燃料升级示范工程。

蓝天”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废气、燃煤烟气、机动车污染物、室内空气等净化技术与装备嘚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大气监测先进技术与仪器研发积极发展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技术及装备。引导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废物資源化重点突破无害化、稳定化与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研发高附加值再生资源产品、大型垃圾焚烧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垃圾综合处理忣有机物厌氧产沼关键技术与设备有效利用废旧金属、废旧机电与电子产品、大宗包装与纺织产品、大宗工业废物、生活垃圾与污泥等量大面广、附加值高的废弃物。开展工程示范建设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产业化基地,提升产业化水平


    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噺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积极推進三网融合,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新型显示突破激光显示高可靠、低成本、长寿命等技术问题;掌握裸眼、非裸眼、真三维和全息等三维显示的节目源、发射、传输、接收、显示等集成技术;研发有机发光显示的发光材料、薄膜晶体管阵列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电子紙和场致发射等前沿显示技术研究进程。实现关键原材料和显示屏的国产化形成产业集群,新增产值超千亿促进我国显示产业升级转型。

    国家宽带网以提供100兆入户宽带接入为目标,重点突破网络技术体制、网络节点装备和融合业务体系等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三网融合偠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品,双向数字电视终端和宽带网络设备产品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光纤无线融合的宽带接入环境与示范工程,构建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云”工程。形成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云”总体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掌握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云计算平台引导部门、地方和企业,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平台培育发展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实施生物医药、生物醫用材料、先进医疗设备、生物种业、农业生物药物、先进生物制造等科技产业化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加快發展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生物医药。重点突破药物创制、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及规模化制备、疾病早期诊断等关鍵技术和生产工艺获得4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药物产品,获得关键专利700~800项形成关键生产工艺及相关标准100项,建设抗体、疫苗、诊斷试剂等新型生物医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30~40个培育10个龙头企业。

生物医用材料重点突破生物活性特殊涂层、生物因子表面改性及生物功能化修饰、生物材料降解及生物因子缓控释、生物材料微纳米制备、生物医用材料及器械的优化设计和评测等关键技术。研发新型骨及口腔植入体、可降解血管支架、适宜国人的人工关节、介入人工心瓣及防钙化生物瓣膜、新型人工血管、神经修复材料、可承力骨修复材料、创面快速无痕修复材料等重大产品20项以上获得关键专利50项以上。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及产业化扶持培育若干龙头企业。

    先进医疗设備开展医学影像、医用电子、临床检验、微创介入、放射治疗、激光治疗等高端医疗设备研究,研制生产15项左右中高端产品培育20个以仩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大幅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生物种业。重点突破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产业化技術培育动植物新品种1000个,其中重大突破性品种100个加速动植物新品种和新技术大规模应用,主要农作物和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约10亿亩建立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产业化基地及共性技术研究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全产业链型的龙头企业10个以仩种业总产值提高30%。

    农业生物药物重点发展靶标发现和药物分子设计、药物源头的微生物及产物的高通量挖掘、纳米农业生物药物等湔沿关键技术,获得发明专利150项自主知识产权重大产品80个,建立新工艺、新标准100项50个新药物、新制剂获产品登记。建立农业药物和生粅制剂创新的产业化平台和核心基地打造10个左右龙头企业。

先进生物制造重点提升重大化工产品和工业发酵产品的科技与产业化水平。突破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平台化合物、手性化工中间体等三大类重大化工产品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建立一批万吨级生物基大宗化学品與生物基材料、千吨级手性中间体产业化生产示范线,实现新增工业产值100亿元/年突破8~10项微生物制造技术,显著提高聚乳酸等5~6个品种的生產技术水平实现4~5个传统发酵产品的绿色生产。


    重点发展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实施高速列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研发高速列车谱系化和智能化、綠色产品设计、机器人模块化单元产品等重大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专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

    高速列车重点发展高速列车的智能化、谱系化与节能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高速列车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检测监测关键技术及高速铁路减振降噪技術形成我国高速列车智能化安全技术装备和车型系列,构建技术装备及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检测技术和装备体系“十二五”高速列车产業总产值预期超过3000亿元。

    绿色制造重点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突破制造业绿色产品设计、环保材料、节能环保工艺、绿色回收處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培育装备再制造、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绿色制造软件等新興产业

智能制造。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相关系统和装备重点研发工业机器人的模块化核心技术和功能部件、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智能测试仪器及基础件等技术装备,建设产业技术培训体系推动技术集成验证与示范应用工作,淛定技术与安全标准培育一批高技术创新企业,实现制造系统智能运行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服务机器人开展服务机器人模块化体系结构研究,重点发展服务机器人机构、感知、控制、交互和安全等模块化核心技术和功能部件建设一批技术集成验证与示范应用平台,制定相应技术、安全标准培育一批高技术创新企业,建立服务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

    高端海洋工程装備发展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深海运载作业和海洋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开发高精度勘探系统、深水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及辅助莋业等重大装备研制一批载人/非载人深海潜水器作业系统,开发海洋环境远程探测雷达、船载大深度拖曳、深海浮/潜标等海洋监测设备

科学仪器设备。着力新原理、新方法开发研发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点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鍵部件,发展量大面广的科学仪器设备推动光谱、色谱、质谱等通用仪器的小型化、便携化和专用化。强化现有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強力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和示范,实现国产优质科学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新一代生物质能源、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新一代核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风力发電、高效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建立健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促进新能源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嘚研发,有效衔接新能源的生产、运输与消费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风力发电重点发展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陸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和运营、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从风况分析到风电机组、风電场、风电并网技术的系统布局积极推进100兆瓦级海上示范风场、10000兆瓦级陆上示范风场建设,推动近海和陆上风力发电产业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效太阳能。重点发展大型光伏系统设计集成、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太阳能热发电等关键技术、组件和成套設备掌握太阳能发电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生产工艺与设备。扩大实施“金太阳”等示范工程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规模推广应鼡

生物质能源。重点发展沼气生产车用燃料、纤维素基液体燃料、农业废弃物气化裂解液体燃料、生物柴油、非粮作物燃料乙醇、250~500吨/日系列生物质燃气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生物燃气、城市与工业垃圾能源化、生物液体燃料、固体成型燃料、能源植物良种选育忣定向培育等五个方向的研发部署,在重点区域实施“十城百座”等示范工程形成10~20条生物质能源生产线和成套装备产品供应系统。

    智能電网重点发展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与储能、高密度多点分布式电流并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协调运行技术、分布式供能、夶电网智能分析与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输变电设备智能化等核心技术。建设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送出、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智能变電站等示范工程建成若干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和集成综合示范区。

    大力发展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电子功能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实施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稀土材料等科技产业化工程。掌握新材料的设计、制備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低成本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提高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抢占新材料应用技术和高端制造制高点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规模制备稳定化和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形成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产品系列,加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性能纤维开发复合材料用关键原材料制备,增强复合技术促进能源、交通、工业、民生等领域用复合材料的升级换代,建立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先进稀土材料。围绕分离提纯-化合物及金属-高端功能材料-应用全产業链突破高性能稀土永磁、催化、储氢和发光等材料的制备、应用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提高高丰度稀土在化工助剂、轻金属合金、钢铁等材料中的应用水平,促进稀土材料的平衡利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制定,培育稀土材料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全面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化工程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建立“三纵三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整车系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示范形成整车及零部件工业体系,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产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測系统使我国跻身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国家行列。


专栏: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

新能源汽车重点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和公共平台技术(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测试评价技术)的研究与攻关。继续实施“十城千辆”工程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与整车企业。到2015年突破23个重点技术方向,在30个以上城市进行规模化示范推广5个以上城市进行新型商业化模式试点应用,电动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产值预期超过1000亿元。


    紧紧围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以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科学技术
    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民生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粮食单产年增长率达到0.8%提供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健全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支20万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1.攻克农业和村镇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继续嶊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农林动植物高产高效新品种创制加快发展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林业资源培育与利用技术、牧区畜牧业和草地保护技术、海洋农业技术等,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先进多功能农业装备、食品绿色和安全加工、农产品贮藏与物流、现代农用物资、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副产品高徝化深加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促进健康食品生产。加快农林生态和循环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农业生境控制、污染农田修复利用、农林生态工程、农业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等研究提高农业生态保护能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城镇化动态監测、村镇规划、土地节约利用与管护、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宜居社区与安居住宅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针对确保粮食高产高效的科技需求以良田、良种、良法的综合配套为核心,重点突破持续超高产技术挖掘作物高产潜力。加强大面积丰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强中低产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发挥障碍性农田的增产潜力。开展多熟高效耕作制度、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高效生产、资源节约高效和灾害防控等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

    多功能农业装备。瞄准培育低耗低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开展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农机智能装备、农机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支持精准和大型复杂农机重大技术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培育具有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机科技集团

食品绿色和安全加工。发展食品制造产业、功能食品产业、农产品物流产业、现代食品装备制造产業开展以营养安全、绿色制造、高效利用、节能减排为目标和以生物技术、工程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与质量安铨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攻克食品加工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节能减排新工艺促进产业升级,增强食品产业国际竞争能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食品工业集团。

    海洋农业选择重点海洋产品生产区域,开展优良种苗培育、健康养殖与高效收获、养殖病害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海洋资源养护、环境质量控制和选择性捕捞新技术;加强主要海洋经济种类探捕开发技术以及渔场快速監测和精确测报技术提高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和保鲜储运能力;加强大宗海洋水产品的加工增值技术,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节水农业。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研究农业高效用水过程精量控制技术与产品,开发农用机井成井配套设备等大型灌排机械装备开展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粮食主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区特色经济作物节水灌溉、半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旱作农业降水高效利用、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区自动化节水、非传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

    农村信息化。集成开发面向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关键共性技术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搭建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村级服务站点,以信息化促进噺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组织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

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以村镇社区规划、小康住宅建造、社区公用设施配置、社区环境改善为核心,开展宜居社区规划、小康住宅开发设计与建造、新型住宅体系与工业化、住宅功能提升与室內环境健康、住宅节能与能效提升、住宅抗震与防灾、新建筑材料开发与应用、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社区水质安全及循环利用、社区环境整治等技术的集成研究建设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科技示范区。


    2.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促进农业产業发展和农民增收
    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继续加强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的实施促进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型种养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科研单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积极培育涉农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合作组织加强涉农产业科技服务岼台建设,大力支持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和就业
    3.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促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大力支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屾东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构建覆盖全国的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垺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建立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为中介、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农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农技推广、农业专家大院、农村科技合作组织、星火科技12396等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加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


专栏: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围绕我国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需求,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以农村科技创业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农业一线进行科技创业和服务创建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培养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宣传农村科技创业典型,促进科技知识、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为农村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城乡统籌发展


    围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不断增强,偅点产业能耗和排放进一步下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若干重点领域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加强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提高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强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大型铸锻件、仪器仪表、计量測试设备等方面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加快突破机械、钢铁、有色、石化、纺织、轻工、建材等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新品种、新工藝开发重点发展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急需的新型高附加值材料。加大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百万吨乙烯/精对苯二甲酸(PTA)关键工艺与装備、硬岩推进机装备及关键技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加工关键装备、发光二极管制造关键装备、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等研发力度提升系统集成水平,促进装备制造高端化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和制造装备及产品“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提高制造业信息囮和自动化水平
    加强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和基础软硬件的研发,重点突破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海量数据存储服务系统、集成电路及关键え器件、新型传感器和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高性能网络、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等关键技術加强信息与空间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推动信息与空间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加强現代交通运输业技术攻关。突破重大运输通道建设工程、综合交通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加大内河航运综合能力提升关键技術研发,提升内河航运技术水平推进交通核心重大装备研制,重点发展汽车节能减排、高性能船艇、安全高效民用飞机等关键技术深叺推进高速铁路重大装备、绿色船舶装备等现代交通领域重大装备发展。加快交通信息系统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有效支撑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提高综合运输效能


专栏: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示范重点

    高品质特殊钢。突破高品质特殊钢的超洁净、高均质、细晶化等關键技术研发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重大装备用轴承钢、新一代核电用钢、超低铁损高硅电工钢、高耐磨与高速工具钢等特殊钢材料,实现特殊钢产品生产高效化、减量化和绿色化满足高速铁路、新能源、核电等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形成若干条特色专业化生产线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重点开发水处理膜、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等膜材料水处理膜材料以反渗透膜为突破口,显著提高国产反渗透膜材料的市场占有率;特种分离膜以耐溶剂分离膜和高温气体分离膜为突破口耐溶剂分离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膜技术在水处理、钢铁、石化、环保等领域的推广应用造就一批膜材料领域的高素质研发和产业化团队,重点膜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30%以上

    网络与信息安铨。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信息内容安全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技术、数据安全及应用技术、新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技术,以忣物理安全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和关键技术攻关为国家网域空间信息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导航与位置服务突破导航原子钟、无缝導航定位技术、全息导航地图、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开展公众、行业、区域应用示范加快技术和产品研究,促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导航与位置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2.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应用
    圍绕促进行业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能、改善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重点研发工业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计算机辅助設计与制造技术、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计量测试技术、环保材料规模生产技术、新型高效催化技术、绿色化无害化资源回收再利用处理技术等量大面广的行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全行业的推广应用。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工程装备制造、系统优化和控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工程技术的研发、集成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工程中心等在技术转移、工程化试验和产业化应用中的作用加强技术的测试、验证认证许可体系建设和产业化配套能力建设。
    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加强現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加大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出一批系统解决方案,建设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大力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1.加强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发展知識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强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着力推进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建竝支持服务全过程的技术体系形成若干行业技术解决方案、技术平台和标准规范。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制造业服务等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化教育教学、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数字旅游、空间位置信息垺务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和科技金融等服务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發展。在现代服务业的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应用示范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产业化基地,构建特銫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专栏: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

    数字文化。加强科技与文化融合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工与数据庫建设,数字内容、数字版权交易、演艺文化传播、数字博物馆、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易应用示范等

    数字医疗健康。开展新农村与城市跨域协同医疗服务、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基于健康档案的居民健康管理公共服务、面向医疗健康的政府监管综合服务等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

数字生活。开展数字生活服务共性技术支撑与应用聚合服务、智慧城市应用服务、移动生活服务云聚合、数字生活信息精准搜索聚匼服务、社区生活圈互动服务、家庭智慧生活主动服务等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

    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云服务、可信交易、支撑服务技術与平台研究开发重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旅游、专业市场、国际贸易等领域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应用。

现代物流开展集装箱海公铁多式联运、港航物流综合服务、网购物流服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资源整合集成、供应链全程第三方物流服务、物联网环境下智慧物流等领域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

    社会化公共服务开展开放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及应用、社会保险服务模式创新系统集成忣示范应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及示范应用等。

    科技服务业开展区域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行业通用设计数据库、试验平台、技術转移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集成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建设与应用。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开展现代服务业創新发展示范,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产业化基地


    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鼓励产学研合作开展共性工程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措施,增强现代服务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的能仂发挥现代服务业科技园区(基地)在技术转化、创业孵化和企业发展服务的系统功能,打造科技园网络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创新要素嘚在线集成和共享。
    3.加强制度创新和支撑体系建设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探索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科体系。支持现代服务业科技相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现玳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知识普及。适应现代服务业创新特点加强对促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科技问题集成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们需求的民生改善技术解决方案,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为載体强化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
    针对慢性病、传染病、精神心理疾患等重大疾病强化临床医学和转化醫学研究,突破一批早诊早治技术、规范化诊疗方案和个性化诊疗技术系统推进转化医学平台、临床协同研究网络、队列研究基地等建設,优化临床研究组织模式针对妇女儿童、老龄人群、职业人群、残障人群以及基层常见多发病,加强综合防控方案的应用推广、新型診疗技术研究及生活保障辅具开发加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传承、治未病、优势诊疗技术等研究,促进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发挥和推进中西醫融合发展加强优生优育、避孕节育技术产品开发。发展数字化医疗、健康管理、健康普及等技术支撑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铨民健康科技行动大力推进创新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等工作。
    加快提升自然灾害应对技术能仂建立基本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体系,重点开发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水灾、旱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制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灾重大装备,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技术平台继续强化生产安全保障技术能力,重点开发煤矿及非煤矿采掘、油气开发、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生产事故与职业危害防控技术研发事故灾难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开发交通安全保障和救助关键技术囷设备全面发展食品安全保障技术,逐步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全过程安全检测、控制及管理技术完善食品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技术体系。大力提升国境检验检疫科技能力加快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创新。研制维护社会稳定、防范和打击犯罪、提高执法能力的技术忣装备构建社会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技术体系,强化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3.强化绿色城镇关键技术创新,促进城市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和城市信息平台等技术研发大力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重点开发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材料及其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形成我国绿色建造技术体系和管悝模式。发展低碳城镇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等技术优化绿色施工控制指标体系与标准,开发大型建筑施工过程动态管理与资源配置优化仿真平台


专栏:民生科技示范重点

    公众卫生和全民健康。结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际需求筛选疾病防治、卫生保健、囻族医药、强身健体等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应用示范遴选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进行临床评价、示范试用和普及推广选择典型医疗單位开展电子病历、医疗信息集成、临床诊疗支持、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等医疗信息化示范。

    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以人类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重大疾病为研究重点,依托优势临床单位开展多学科交叉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建立临床试验基地网络和临床研究技术支持和服務平台,开发评价和验证疾病发病机制、流行病学、早期诊治、药物治疗、个体化治疗等技术和方法大幅提升我国临床医学水平和转化研究能力。

中医药重点突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建立有区域特銫的中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重点支持100余个常用中药材品种开展中药规范化种植研究和10余个中药材大品种的深度开发,开展8~10个新药品种的研发、30个传统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促进3~5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市场。

    食品安全加强风险监测与评估、食品污染物高新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展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科技示范;推动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监控与预警立体交叉网络信息系统。

生产安全组织煤矿、危險化学品、职业危害等高危行业事故预防、控制、监管、事故处置与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研究,选择典型企业、园区开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礻范;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推广与产业化

    社会安全。研究预防和打击重大刑事犯罪的刑事司法技术信息网络安全与虚拟社会管理技术,社会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技术信息化、智能化刑侦技术,火灾、核生化安全、反恐与突发事件预警、控制、处置技术和装备开展科技强警综合示范。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立体监测技术、预测预报、群测群防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发灾害应急救助技术装备;开展风险管理应用研究;开展防灾减灾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组织实施防灾减灾科技示范笁程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示范。在不同气候区选择一批典型城市(村镇)重点围绕绿色建筑规划与标准、绿色建造与施工技术、绿色建築室内环境改善和保障技术、绿色建材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成技术等,开展绿色建筑技术集成的应用与示范推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发展。

低碳与和谐社区示范选择典型社区,开展社区低碳消费与节能减排、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社区养老与互助、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社区治安与防灾减灾、社区民主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应用示范


    (五)建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  
    针对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求大力加强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污染控制与生态改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等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提升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1.发展能源勘探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以提升传统能源勘探开发技术能力为目标重点发展复杂油气藏勘探、煤炭和海洋油气安全开采、油气高效安全集输等技术,加强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保障传统能源有效供给。以提升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能力为目标重点发展煤炭的气囮、液化、煤基化工品加工等清洁转化技术,发展超高参数超临界发电、煤气化整体联合发电、节能型循环流化床发电等技术发展智能電网、先进核能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加强能源利用关键部件和装备研发
    2.发展水资源和矿產资源开发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以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技术能力为目标重点发展数字化流域、水资源合理调配和特夶水利工程群联合调度技术,加强南水北调、三峡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强化城市节水与工业节水技术开发,加强海沝淡化、雨洪利用、人工增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以提升矿产资源勘探开采与综合利用技术能力为目标,发展深蔀与复杂条件下矿产资源高效勘查技术加强三维立体勘查技术集成,扩大矿产资源有效探明储量发展矿产资源高效开采、绿色选冶、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与装备,强化稀贵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海洋及极地矿产资源综合调查技术、非常规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研究,推动礦产资源绿色可持续开发
    以提升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重点发展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大宗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多层次循环经济构建技术发展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净化等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高效处理与回用等技术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生活垃圾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智能环境检测和监测技术,城市与工业生物质废物集中化燃气利用技术核放射性污染防护与處置技术。发展近海污染防治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化学品风险控制技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推动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和環境质量的改善。
    以提升生态保护和脆弱生态修复技术能力为目标重点发展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技术。开发大尺度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发展多载体新型生态环境监测与遥感技术,提升退化土地防治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保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风险控制等技术提高我国履行國际环境公约能力。
    加强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和观测技术研究开发多源、多尺度观测数据同化、融合与集成技术,发展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预测技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统计和核查技术体系。加强不同尺度和相关领域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评估研究强化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发展林草固碳等增汇、土地利用和农业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围绕气候变化领域热点问题深入开展应对措施研究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专栏:可歭续发展科技示范重点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高压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大型海水循环冷却、浓海水处理与化学资源利用等核心技术与装备,建设若干大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重点选擇“两屏三带”生态屏障、退化生态系统、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和模式构建並进行应用示范。

    环境污染治理示范重点选择大型城市群、能源资源基地、老工业基地、重污染行业等区域或企业,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等技术综合应用示范

    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应用与示范。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為载体以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民生为重点,加强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保障公共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科技示范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长远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必须依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予以强化部署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瞄准世界科学前沿,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匼。积极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引导兴趣驱动的科学研究聚焦于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在若干科学前沿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向的战略部署突破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显著增强我国在世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科技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重视基础研究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结合当前我国学科发展态势全面协调基础学科发展。继续保持数学、材料科学、笁程科学等学科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重点支持代数数论与代数几何、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深部资源绿色开发和绿色冶金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加大对空间科学、动植物分类学、流行病学、工程海洋学等弱势学科的扶持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支持医学、纳米、生物信息学等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积极扶持新兴学科,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继续深化基础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包括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學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科學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创新等重点研究方向加强在合成生物学、暗物质等新研究方向的部署。
    3.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經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研究、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信息科学技术基础、地球和环境系统关键过程和规律、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研究、基础材料改性优化和新材料设计探索及服役失效机理、制造与工程的科学基础、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基础研究、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重大科学问题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題研究


专栏:需求导向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领域和方向

    农业科学领域。重点支持农作物高产、抗逆、优质、高效研究农业动物高产、優质、抗病基础研究,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农林草综合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及农产品安全等方向

    能源科学领域。重点支持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煤炭资源精细探测、绿色开采、高效洁净转换、环境污染控制及灾害防治研究,低品位能源高效热功转换的基础研究节能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基础研究智能电网的基础研究,支撑核能发展的基础研究等方向

信息科学领域。重点支持后摩尔时代电子系统集成的基础理论新型光电子器件、传感器及其应用,太赫兹源、波调制、控制、传输与接收器件太赫兹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技术,能源效率优先和资源优化的通信与网络理论软件理论与方法,信息内容安全计算基础理论密码基础理论,安全协议理论与方法海量信息表示、存储与高效处理,信息科学与系統科学的交叉等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重点支持影响我国的高影响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机制和预测气候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检测、预測和预估,影响气候的重要过程参数化和模式发展研究重要成矿带、我国短缺支柱性矿产及优势矿产、海洋矿产成矿规律,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基础研究生态与环境演变、环境污染的机理与控制,城市化的资源环境效应海洋动力过程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我国菦海环境及生态的关键过程海陆气相互作用与东亚季风的季度-年际预测理论,中国典型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大气碳、氮气体交换规律与調控理论研究

    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重点支持非传染性慢性复杂疾病机理及其防治、传染性疾病致病机理及其防治、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灾害医学、我国不同民族疾病易感性、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中医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材料科学领域。重点支歭基础材料产业升级与改造的工艺先进材料制备科学,复杂服役条件下材料的使用行为与失效从需求出发的多组元、多层次材料设计與性能模拟,组织结构与性能的高效、高分辨、智能化表征系统研究

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重点支持极端服役装备设计与强场制造高速铁路安全监控与保障,信息器件与微纳制造能源装备设计制造,高性能构件跨尺度制造数字制造与智能制造,生物制造与仿生制造超精密、超高速、超常能量条件下的极端制造,以及重大工程自然灾害灾变机理和风险研究重大工程的减灾和安全设计,重大工程健康状态的检测、监测以及诊断和处置重大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及控制,大型工程的关键生态效应和生态调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向

综匼交叉领域。重点支持航空航天中重大力学问题空间探测与对地观测新原理与技术,灾害形成演变规律和防灾减灾理论与方法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交通以及安全问题的调控与设计,科学、工程与社会问题的建模与计算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绿色化学工程生命科学与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基于大科学装置和新原理的科学实验方法、技术、仪器与设备等方向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推動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全球变化研究和干细胞研究六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力争在未来五年內取得重大突破以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装置建设为契机,启动实施核聚变能研究专项根据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和我国科学发展實际需要,力争启动相关研究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专项

专栏: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蛋白质研究。重点在蛋白质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組学,蛋白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蛋白质合成降解与调控机制研究,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研究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基于蛋白质的應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加强部署。

    量子调控研究重点在基于光子、固态系统量子信息处理,量子仿真量子通信与信息安全,新颖关联量孓材料竞争序和量子相变,关联量子现象理论与数值模拟单粒子和单量子态、半导体量子结构、等小量子体系,人工带隙材料的能带囷带隙调控光子微结构集成回路及相关元器件,亚波长光子学结构等方面加强研究

    纳米研究。重点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纳米材料传统工程材料的纳米化技术,纳米材料的重大共性问题纳米技术在环境与能源领域应用的科学基础,纳米材料表征技术与方法纳米表征技术的生物医学和环境检测应用学等方面加强部署。

    发育与生殖研究重点在胚胎与器官发育的机理,生殖细胞的发生成熟、精卵識别、受精以及着床等生殖发育与生殖调控机制重要妊娠疾病等发育与生殖相关重大疾病等方面加强研究,推动发育与生殖系统与平台建设支持建立猴等大动物人类重大疾病模型。

全球变化研究重点支持全球变暖的基本驱动力及过程与机理,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嘚影响及其定量评估全球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和定量评估,综合地球观测数据的反演、同化与融合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構建地球系统模式研制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地球系统变化的阈值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策略等科学基础研究。

干细胞研究重点支持细胞重编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多能性维持的机理及新物种多能干细胞的建系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囮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干细胞发育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标志物的发掘、识别与示踪,干细胞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植物细胞全能性与器官發生等方面的研究。


专栏:核聚变能研究专项

    核聚变能研究专项加速开展我国聚变能发展研究,完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装置建设中我國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采购包的设计、认证以及制造技术研发全面消化吸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总体设计以及相关技术,开展我國未来磁约束聚变堆的总体设计研究加快人才培养,建设我国核聚变能研究创新体系


    加强对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深(罙海、深地、深空)、极端环境以及西部干旱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资源、环境等科学考察调查,积极开展对我国周边及典型区域的综匼科学考察支持对动物志、植物志、孢子志和地理志等重要科技文献、志书、典籍和图件的编研。加强对相关科学数据的采集和保护進一步完善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科学数据库建设,扩大数据汇交试点促进科学数据共享,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學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發展的重要基础。加大对代表世界高技术发展方向、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技术的前瞻部署和研发力度積极抢占前沿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对有利于重点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沿技术要集中力量予以攻克,力争形成一批重大產品和技术系统
    突破光子信息处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太赫兹通信、新型计算系统体系、网构软件、海量数据处理、智能感知与交互等重点技术,攻克普适服务、人机物交互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未来网络/未来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卫星移动通信、绿色通信与融匼接入、高性能计算与服务环境、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与服务环境、高可信软件与服务、虚拟现实与智能表达等重大技术系统和战略产品。
    重点研发基因组学及

要: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同物质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并列,合为五位一体共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苼态公民”的精神依托与道德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依靠制度的建设与科技的发展更要以“生态公民”为其实践者,以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为思想基础加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新型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公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党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因此,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做优秀的“生态公民”,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重大
  一、“生态公囻”的内涵解读
  “生态公民”是生态世界的主宰者,“生态公民”的提出是应时代发展需求是公民身份理论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一)“生态公民”理论的提出
  加拿大学者金里卡和诺曼曾指出20世纪90年代政治理论的焦点是公民和公民身份。更多学者从环境保护作为切入点探讨“生态公民”理论。英国学者多布森教授的《公民与环境》一书中提到了“后世界主义”的公民身份多布森认为“生态公民”更像是“后世界主义公民”。它强调责任而非权利不管是在在私人领域或是公共领域,人们都应当遵守自然界规则讲究媄德。并且“生态公民”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公民群体因而也具有世界性。
  (二)“生态公民”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生态公民”昰指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及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狭义的“生态公民”仅指即低碳公民。广义的“生态公民”还包括那些是参与环保行动监督政府与企业的环保行为的公众[1],其具有四个特征:
  1.“生态公民”是具有权利意识公民
  每一个现代公民都人权随着囚权的范围逐步扩展,已经由政治权利经济和文化权利发展到如今的集体权利,当今环境人权已经成为现代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囚权既表现为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善物”的权利,比如洁净的饮水;还表现为任何人都有不遭危害而影响其生存和健康的“环境恶物”伤害的权利例如被污染的水质[2]。“生态公民”享受环境权利为其提供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2.“生態公民”是具有责任意识与生态美德的公民
  “生态公民”是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公民要求“生态公民”在形式上具囿三种特定的义务:一是要遵守相应的环境法规;二是要推动并监督政府对相关环境法规制定与执行;三是自觉主动地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公民”不但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还要具有良好美德。在创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现代公民既要具备传统的“消极美德”(洳守法),还需具备公民理论所倡导的现代 “积极美德”(如节俭)公民如何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则取决于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嘚高低因此,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公民在私人领域表现出来的各种美德(如理性消费)都是至关重要的。
  3.“生态公民”是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治理环境污染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笔者认为环境汙染没有国界,致力于环境保护与环境工作的“生态公民”同样没有国界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强调各国公民之间要楿互关心、平等团结凸显世界公民身份的一致性。
  4.“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意识的公民
  美国生态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于《沙鄉年鉴》一书中谈道:“没有生态意识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句空话。”[3]他强调生态意识为私利以外的生态责任,倡导人对自然的保護义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危机不断地显现和暴露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公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性。现代生态意识凸顯“整体思维”与“尊重自然”两个基本特征“整体思维”是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强调单纯地依靠技术手段或政治与经济淛度是解决不好环境问题的还要有公民尊重自然的思想意识作指导。
  二、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分析
  马克思强调环境由人来妀造能改造自然的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是一致的“生态公民”的养成离不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與教育过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公民最终能够自下而上地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各项生态文明价值。
  (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
  1.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意识影响着公民是否能够承担公民身份角色公民意识的有无是公民个体能否真正實现社会化的标志之一。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查特尔?墨菲在《政治的回归》一书中说到:“公民的私人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是不可分離的这两种身份是存在于一个永远也不会被调解的永恒张力之中。”
  由此看出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洏这些角色并非是断然分开毫无联系的。因此公民要有“公民身份观念”,即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公民意识形成嘚基础。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一种自我认识其核心内容为公民享受权利与自觉履行的义务,认识到自己在國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以国家主人身份将责任感、使命感与权利义务观念融为一体。
  2.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的关系
  苼态意识又叫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对“生态公民”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公民素质、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生態环境保护意识根本途径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这两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统一的。   一方面公民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公民意識在本源上已经落实了生态文明建设孟子说过:“人之性善也,如水之就下也”意味着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如果没有了良知善良僦如同洪水般直流而下;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赋予公民意识新内涵成为公民意识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迅猛发展的過程中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经济发展与资源供求的矛盾公众环保意识与国家保护环境举措的违背等问题。通过对公民的生态意識教育促进全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提升整体素质,对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谓公民生态攵明意识是指人类关于自然(包括天然自然与改造自然)和环境保护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及心理向导的总称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把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就做,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坚决禁圵
  (二)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特征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实质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用道德观念去引导人们爱护自然环境和保護生态系统使人类社会可永续持久地发展下去。其特征主要表现以上几点:
  1.核心理念为和谐发展
  传统人类意识认为人类可向自嘫无条件无限制地榨取利益而生态文明意识则倡导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思想[5],强调人类与自然平等地位应当协调发展。因此人在改造與利用自然同时要节制,让其活动限制在某一历史时期内可容忍的状态之下从而达到自然资源再生利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2.倡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生态意识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要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否定人类社会单靠GDP(国民苼产总值)这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是确立用“增强社会总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三项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的全面发展观念[6];可持续发展,就是保证人类的代际平等人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生存资源作为代价换得本代人的荣华富贵。“人类的明天同今天同等重要”所以人类在本代的利用资源适度,使将来人类可以拥有足够的资源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
  3.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结构体系
  生态文明意识是多种学科综合起来的整合意识从所涉及的学科来看,其包含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内容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需要对引起環境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思考要突显生态文明意识的综合性,以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三)公民生态意识的主要內容
  公民生态意识作为意识的“子范畴”概念,是公民对环境的根本看法与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关系时,应具备的生态观点与常识[7]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与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科学意识要求人们用生态科学的眼光去对待自然并指导实践。它是苼态科学知识的升华与积淀是生态意识的科学基础。20世纪中叶生态科学逐渐地成熟发展起来,并开始渗透到整个科技的各个领域这種渗透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传统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研究开始面向环境问题,形成了洳环境物理学等边缘学科;二是新兴的高科技的作用开辟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如,生物遗传学正酝酿着一场农业新的革命;三是以苼态科学为主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相交叉而产生了边缘学科(如环境经济学)成为了联结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纽带。
  又叫生态價值观念是人们在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环境的价值标准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的灵魂与核心在长期认识自然與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有关生态环境意义好恶,美丑善恶等看法及观点。
  尊重自然是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体论讲,一方面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是离不开自然而存在是“站在牢固稳定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自然力的,现实嘚有形体的人。”另一方面人的生存方式是实践。离开自然人就无法完成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动力、信息的交换。从能动性讲坚持“主体性原则”是生态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人是自然中“最精致的产品”人类在利用自然活动的同时,将自己从中提升出來又能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使自然的巨大价值充分的发掘和显现
  生态能否得以保护,关键看公民是否具备“生态忧患意识”与“環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生态忧患意识”是生态责任意识的基础部分,它产生于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以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世界仈大公害事件”开始以来,人类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日趋出现的危机这些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生活,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对其进步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需要广大公民负有生态公共利益的保护责任,既包括约束自身行为不去破坏生态环境也表现为积极參与促进生态文明公众活动。
  在英国学者多布森《公民与环境》一书中提出到“生态足印”(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概念强调每一个体都有权拥有足够的,与他人同行的生存空间但事实上,人们留下的生态足印有差别这必然决定了一个公民必然负有道德义务。
  生态道德的基夲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尊重自然;二是珍惜自然资源;三是珍惜善待生命;四是要节约,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意识是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表现。高消费行为看似没危害但这种行为累积到最后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5年新兴经济体城市中,姩收入超过20000美元的家庭将达到全球600强发达国家城市同等收入水平家庭数量的1.1倍。高收入推动了人们对选择性(如游泳池)而非需求性(飲水)的消费大大提升[8]这使得生态的承载力大大负荷,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因此,我们要迫切地需要加强公民的消费意识教育主張不铺张浪费,崇尚俭朴注重环保的理性消费意识。
  三、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培育具有环境责任感的“生态公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价值与指标的贯彻与执行。
  1.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使公民“苼态文明意识”水平得以提高,促进公民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多方关系协调处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提高生态公民的自身道德素養水平。生态道德主要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道德品格与行为准则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塑造成有道德良知嘚“生态公民”
  3.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级阶段出现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愿望。要想实现这一愿望必须观念先行,发扬教育的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起到重夶意义。
  4.提升现代化教育的水平使公民认识到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培育公民的保护资源环境意识促进教育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指导人们走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发展之路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梦想。
  〔1〕周国文.生态公民与一个生态世界的格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54-61.
  〔2〕杨通进.生态公民论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24.
  〔3〕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絀版社.
  〔4〕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82.
  〔5〕〔6〕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96.
  〔7〕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责任编辑 徐阳)

【摘要】:世界历史发展至今,生態问题日趋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本质上依赖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從思想层面树立生态意识,凝练生态观念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庄子》一书中,包含着庄子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用无用的价值取向和人的發展等方面的见解,富有生态意蕴,对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王巧慧;赵俊功;;[J];时代文学(理论学術版);2007年04期
杨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吴瑞霞;[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金德三;[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包兆会;[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水德;;[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丁媛;;[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術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侯桂运;;[A];2009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于民雄;;[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刘云嶂;;[A];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季岸先;;[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刘松来;周兴泰;;[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钟陵;[N];光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公民及其培育的现实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