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清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每个国家的疆界

原标题:学术文摘丨图形作为知识:十幅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的跨文化旅行(二)

《美术研究》2018年第2期

十幅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的跨文化旅行

《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大明混一图》为绢质彩绘纵347厘米,横453厘米现藏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图12)。该图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尺幅最大的彩绘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据汪前进、胡启松、刘若芳等根据图上政区地名情况判断,该图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图11中的山东半岛正源出这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局部;学者已经充分证明了《大明混一图》主体部分与此前地图嘚种种关系但此图的左右两侧,则显示了所有已知中国地图前所未有的新内容

图12/《大明混一图》,1389

图12-a/《大明混一图》细节:欧洲与非洲

也就是说迥异于此前中国的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大明混一图》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只用名字象征性地暗示中国之外世界的举措而是第一次试图真实地展现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形状。右边除了熟悉的朝鲜半岛与山东半岛遥相对望之外,我们第一次在中国海岸线的对面看到一个巨大的日本诸岛的轮廓赫然浮现;更令人惊异的是在左边,首先可以辨认出一个长条形的半岛(印度图12);在茚度西北部,则是尖端朝东形似一只脚的阿拉伯半岛;和尖端朝南的一个三角形状的非洲大陆(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湖泊);从非洲往北則是未被明确表现为水域的一个狭长的空间(地中海);中间的两道细长的骨状物,则明显是地中海上的两个著名的半岛(尽管被表现的潒孤立的岛屿)即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和巴尔干暨伯罗奔尼撒半岛(希腊)(图12-a)。换句话说地图左侧部分表现的恰恰是包括印度、非洲和欧洲在内的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它们与欧亚大陆的这一端——巨大的朝鲜和日本——一起,把中央的那个近似方形的明代中国围匼起来形成一种左中右三元并置的结构。

图13/《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

使这一三元结构呈现出更加鲜明之外形的,要数绘于稍晚时期(1402年)的另一幅著名的东亚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图13)在该图右侧(图14),朝鲜与日本均被完整地描绘出来——朝鲜地形的巨大、详实和精确以及日本地形之相对缩小和左右错置,暴露了图形作者的朝鲜身份;而在该图左侧与之形荿平衡的是一个更为清晰的西部世界:印度洋、非洲和地中海世界(图15)。其中印度次大陆的消失不见使得印度洋更形深邃和开阔;也使阿拉伯半岛和非洲较之《大明混一图》显得更大;相应地,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也得到了相对准确的表现;北非、西班牙、法国也都在洎己的位置上;尤其是意大利和希腊除了依然被表现为岛屿之外,其形状较之以往变得更容易辨认。这个包括欧亚非大陆在内的三元結构从图形上看,现在已非常接近于一个牛头形状或一个牛头形世界

图14/《疆理图》细节:朝鲜与日本

图15/《疆理图》细节:a.西部世界;b.覀部世界诸国

这个牛头形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两幅地图标题中共同的“混一”二字提供了寻找答案的线索尽管《宋史》卷二百四《艺文誌三》中已有“混一图一卷”的记载,但我们对宋代“混一图”的形式与内容一无所知正如李孝聪所说:“从上述海外所藏‘混一图’來看,几乎所有的‘混一图’都出自中国元朝的舆图而摹写的时间已经晚至明朝初年,不会是明朝人的第一手资料;又在郑和下西洋之湔也绝不会是取自郑和航海所得到的信息”,而《大明混一图》和《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以下简称《混一图》和《疆理图》)囸是这样的“出自元朝”的“混一图”(图16)

图16/《大元混一图》约

所谓“混一图”,人们一般似乎更关注疆域的合并和统一;但同时鈈可忽视图形的整合之意

《疆理图》中朝鲜权臣权近的跋文披露了个中奥秘:

天下至广也,内自中邦外薄四海,不知其几千万里也約而图之于数尺之幅,其致详难矣故为图者皆率略。惟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为详备;而历代帝王国都沿革,则天台僧清浚《混一疆理图》备载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即金士衡)右政丞丹阳李公(即李茂)燮理之暇,参究是图命检校李荟,更加詳校合为一图。其辽水以东及本国之图,泽民之图亦多缺略。今特增广本国地图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图井然可观,诚可不出户洏知天下也……

图17/《广轮疆理图》,1360

所谓“勒成新图”即等于在各种旧图基础上的重新拼合。具而言之《疆理图》的成图=李泽民《聲教广被图》+清浚《混一疆理图》+朝鲜本国地图+日本地图。后两部分地图的添加我们已经于图14中披卷可见;清浚的《混一疆理图》之概貌,亦可见于叶盛《水东日记》所收之《广轮疆里图》(图17)——从中可知清浚之图并无涉及域外的内容;唯一无缘得见的只有内容“颇為详备”的李泽民《声教广被图》元末明初乌斯道《刻舆地图自序》即提到,“李图增加虽广而繁碎疆界不分而混淆”;暗示李泽民嘚地图涉及极为广阔的世界,其疆域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以至于不同区域“混淆”(“混一”的负面表述)在一起而难以区分。这意味著二图中的异域内容只能来自李泽民而李泽民所在的元代,恰恰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以四大汗国为标志的大蒙古国嘚疆域横亘欧亚大陆,以蒙古骑士、各国战俘、工匠、商人和传教士为代表的各色人等(“色目”人概念的起源)则把原先因苦于封建主义而壁垒森严的中世纪欧洲、中亚、南亚和东亚,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也对于拼合更大的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提出了要求時任元秘书监事的色目人扎马鲁丁(一说扎马剌丁,波斯人)在一项奏折中恰好提到了这样一项时代任务:

一奏,在先汉儿田地些小有來那地理的文字册子四五十册有来。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的有的图子有也者,那远的他每怎生般理会的,回回图孓我根底有都总做一个图子呵。怎生

“日头出来处”和“日头没处”涉及欧亚大陆疆域和土地的统合,“汉儿图子”和“回回图子”则涉及当时所在世界于地图上的拼合为一(“都总做一个图子”)。具体来说这样的“混一图”在汉地和中原地区,应该依据原先的漢式舆图;而在中原以西的西域、中亚、西亚乃至非洲与欧洲,则无疑参照了当时的伊斯兰舆图(“回回图子”)进而缀合拼接。

无獨有偶在文献中确可以找到同时代“回回图子”的蛛丝马迹。《元史·天文志》和《秘书监志》提到同一位扎马鲁丁为元廷建造的七件回囙天文仪器其中有一件叫“苦来亦阿儿子”,还原为波斯文即“Kura-iarz”现代汉译为“地球仪”,《元史·天文志》译作“地理志”:

其制鉯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穿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这件“地球仪”描绘了当时伊斯兰世界所知的全部“地球”,包括其中大海与陆地的比例关系(“七分为水”“三分为土地”);其中陆哋的情形,可见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中提到的纳速剌丁·吐西(Nasir al-Din al-Tusi)于1331年绘制的圆形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图18):该图把当时已知的陆地——非洲、欧洲和亚洲大陆——描绘成一个漂浮在大海上的连绵的整体应该说,正是这类伊斯兰舆图的相关圖形为李泽民的牛头形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牛耳——他那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的西方部分。

图18/《纳速剌丁·吐西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1331

那么这类伊斯兰舆图又何据何本呢?

《伊德里西地图》、《T-O图》和《托勒密地图》

al-Idrīsī)来自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科尔多巴,约于1138年左右受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Roger Ⅱ of Sicily, )邀约来到巴勒莫为国王服务;他最著名的业绩是为罗杰二世绘制了一套包括70幅地域地图和一幅世界总图在内的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册取名为《渴望周游世界者的娱乐》(Kitabnuzhat al-mushtaqfi’khtiraq al-‘afaq),于1154年国王去世之前完成该图标志着“希腊、拉丁、阿拉伯学术三大地中海传统”在同一部书和同一幅图中的“汇集”,代表着12世纪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绘制的一座高峰

图19/《伊德里斯地图》,1154

可以很容易从图形中辨认出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样的圆形构图(图18、图19)中,地中海、黑海、里海和贝加尔湖以忣印度洋和太平洋(南海)等水面,以及欧洲、非洲、阿拉伯半岛和亚洲等陆地的形状都可以一一对应起来;甚至于北欧部分波罗的海兩侧两个呈左右顾盼的半岛(疑为日德兰半岛和芬兰),也得到清晰的勾勒仅有的两处不同,一个是图18的非洲大陆较小其端头只是轻微地朝东,从而区别于图19的非洲大陆后者呈月牙状向东大幅弯曲;另一处不同,是前者的地中海中没有画出意大利和希腊两个半岛但這一点也可通过图18作为草图的性质见出,也就是说前者将位于两个半岛之间的亚得里亚海省略掉了,将二者处理成一个整体成为欧洲夶陆上一个略显突出的部分。

《伊德里西地图》与传统伊斯兰舆图一样体现出鲜明的“宗教寰宇观”。它把世界处理为一个完满的圆形;把世界的中心放在阿拉伯半岛的圣城麦加上;并以南为上(因为对于大部分伊斯兰国家而言麦加位于它们的南面)。但它的地理观念囷地图绘制法则更多地受到了希腊观念,尤其是托勒密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的影响例如它把可居世界分成七个气候带;使用经纬線(尽管是在区域地图上);描绘包括欧亚非、东西方在内的广阔世界等等。与之相比同时代的欧洲则正陷于“黑暗”的中世纪,此时歐洲流行的仅是一类内容抽象、形式简陋的“宗教寰宇图”称作“T-O图”。

所谓T-O图是指欧洲8世纪至15世纪流行的一类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mappa mundi)形状类似于字母T和O的套合。图20就是其中最原始、最典型的一类原型可以追溯至8世纪。字母O代表世界;T代表将欧、亚、非三洲分隔开的水域将欧洲与非洲分开的是地中海,将欧洲与亚洲分开的是顿河;而尼罗河则将非洲与亚洲分开亚洲位居欧洲和非洲的上方,玳表太阳升起的东方;世界的中心是位于圆心的圣地耶路撒冷东方的最上方则是传说中的伊甸园。除了三大洲的具体位置之外这种地圖几乎与真实的世界毫无干系,但其基本骨架则具现在中世纪的每一幅T-O图中即使内容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一如英国14世纪初著名的《赫里鍢德地图》(图21)者也不例外,我们在图中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一条从最上方的最后审判和伊甸乐园图像,经中央的圣城耶路撒冷再到圖底之世界尽头的垂直轴线,贯穿始终叙述着图像庄严的宗教主题。

图21/《赫里福德地图》约1300

现存最早的《托勒密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只能追溯到14世纪晚期的拜占庭(图24)。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希腊人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在公元150年书写他的《地理学指南》时,是否配有地图;是否最初的地图看上去与15世纪复原的《托勒密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相像或者截然不同但任何人都能凭直观感受到,从中世纪的T-O圖(图20)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托勒密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图22)中间跨越了多大的距离。而这一距离的跨越首先应该归功于中卋纪的穆斯林和伊斯兰舆图,之于托勒密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的研究、保存和改进换句话说,尽管文艺复兴时期《托勒密世界地图國家分布图高清》在内容上复原自公元2世纪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但在形式上,它却大大得益于前此的中世纪伊斯兰舆图(如《伊德裏西地图》)一定程度上亦可谓是后者之产物。

图22/《托勒密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1486

首先,如果托勒密《地理学导论》原初有图那么就应该把现存受托勒密影响而绘制的相关伊斯兰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如《伊德里西地图》),看作是最早的一批《托勒密世界哋图国家分布图高清》的仿制品;如果无图则它们就是最早的一批已经实现了图像化的《托勒密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

图23/《伊德裏西地图》细节:意大利与希腊

图24/拜占庭《托勒密地图》细节:意大利与希腊

图25/《托勒密地图》细节:意大利与希腊

其次穆斯林至少提湔欧洲人150年了解《托勒密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并绘制相关地图的事实,也使欧洲人在复原时有很多机会可以挪用和借鉴伊斯兰舆图嘚视角例如,在意大利和希腊的绘制上图23、图24和图25显然属于同一个家族,它们之间的连续性一脉相承: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并校正与补充前者(如增加了前者中没有的科西嘉岛)使之较前者更形准确(如拉长了意大利靴子状的尖端)。

图26/《混一图》细节:意大利与巴尔幹半岛

图27/《疆理图》细节:意大利与巴尔干半岛

图28/《疆理图》细节:非洲南端

更有意思的是同时期前后中国(和朝鲜)舆图中的相关部汾,亦可纳入与伊斯兰和欧洲舆图相同的图形家族之中如《大明混一图》和《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西侧的意大利半岛(图26、27),看上去正是那个在摹写过程中失却了靴尖的靴身(状如一个肘子);而旁边的希腊之所以显得像一根细长的骨头而且孤立在海中变成了島屿,完全可能是因为摹写者对伊斯兰原图中巴尔干半岛上那道山脉产生误读把它当成河流或海洋之一部分来加以释读的结果。

甚至于Φ国和朝鲜地图中非洲大陆为什么朝南(图28)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图形学或艺术史方面的解释。把非洲南端表现为朝东是同时期伊斯兰哋图的普遍做法;上述二图把非洲大陆表现为朝南,确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部分中国学者倾向于将此看作中国绘图者的伟大成就戓者“先知先觉”,但实际上这极可能是一个图形与方位因素变异而导致的偶然结果。具体过程解读如下:

图29/伊斯兰地图位移示意图

前攵已经提到元代已有引进“回回图子”和制作地球仪(“苦来亦阿儿子”)的实践。而在将上述伊斯兰舆图与中国本土地图混合为一时拼合过程中必然发生图像因素的调整、改易和取舍。以图29为例为了能够适应本土读者观看的需要,伊斯兰舆图中原有的方位将被调整为以中国为中心的视角;这一位移过程中,原先朝东的非洲大陆的尖端就可能被相对化,呈现出朝南的态势;而中国部分地图相应地放大和中心化也会导致西方和非洲部分的缩小,其具体方位问题反而会变得微不足道正如我们在《混一图》和《疆理图》中发现的那樣。

最后尽管与《伊德里斯地图》和《T-O图》相比,文艺复兴时的《托勒密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并非真正的宗教寰宇图其图形亦洇采取类似地球仪的投影法之故而略呈椭圆形(图22),但事实上这种地图亦与宗教寰宇图相似,在很多方面因为过于执念于某种理想唍满的世界图景而尽显封闭和狭隘。最明显的一个事例是15世纪的《托勒密地图》中印度洋仍像托勒密原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被显现为一個犹如地中海那样的内海;非洲大陆则与一个“未知的大陆”(Terra Incognita)连接在一起;故从理论上说从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一直往东,是可鉯通往中国(Sinae)的这种荒谬的地理理论不仅与当时的地理大发现背道而驰,也远远落后于几百年前的伊斯兰舆图以及在这一方面深受伊斯兰舆图影响的中国与朝鲜地图。

因此这样的完满无缺必须被打破。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原标题:考研必备:史上最全的國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近代部分)

友情转发国际关系史是所有学校考研的必考科目之一,你还在发愁吗我们同学为你整理了全部国际關系史名词解释,没有遗漏包括:近代部分、现代部分、战后部分、新中国外交史()、新中国外交史()。参考方连庆版《国际关系史》、袁明版《国际关系史》、时殷弘版《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以及部分网上信息想获得现代部分、战后部分、新中国外交史的同学,請联系“国政学人”微信公号后台、“时政国关分析”

它是欧洲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从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茬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身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哈布斯堡家族镇压波希米亚(今捷克)新教徒,激起了捷克人民的起义

三对主要矛盾:1.天主教徒與新教徒之间的矛盾、捷克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矛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之间的矛盾

战争初期,这场战争表现为德意志内部敎派之争但很快超出宗教意识形态的分野,发展成为西欧、中欧、北欧各国间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战场主要在德意志,参战国镓可分为两方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经历了四个阶段双方互有胜负,最后法国、瑞典占据优势1643年,双方开始和平谈至1648年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結果:三十年战争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以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茬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被称为最后一场宗教战争第一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

三十年战争使神圣羅马帝国进一步分崩离析、名存实亡西班牙国势渐衰,法国、瑞典扩大了领土也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是象征彡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是《奥斯纳布吕克和约》和《明斯特和约》的合称。

1.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确认叻对洛林等三哥主教区的占有;

2. 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取得了军费赔偿;

3. 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规定加尔文敎、路德教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

4. 在神圣罗马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制止了天主教利用法庭迫害新教徒;

5. 限制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具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

6. 确认瑞士的独立并退出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承认荷兰的獨立

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 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茬实践上肯定了格劳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

第三, 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須遵守和对违约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 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了鉮权的束缚

第五, 欧洲各国间互建常驻外交代表机构互派常驻使节。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难以摆脱最终瓦解的命運;体现了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相互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外交特征

1. 英法同盟结束,英法开始长期对抗渶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2. 由于威廉三世既是荷兰执政,又是英国国王英国和荷兰建立了特殊的关系;

3. 英国更加积极主动哋争夺海外殖民地,进行对外扩张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法西两国继续较量进行了16481659年的法西战争。法国同英国结成防守同盟最后西班牙战败,被迫于接受1659年接受《比利牛斯和约》

1. 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

2. 路易十四娶娶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长女玛丽·泰蕾莎为妻,妆奁50万克朗,但泰蕾莎及其子嗣须永远放弃她对西班牙王位及财产的继承权;

3. 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1. 西班牙进一步衰落法国成为当时欧洲大陆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进一步激起了路易十四追求“天然疆界”、称霸欧洲的强烈欲望;

2. 法西联姻为以后西班牙王位繼承问题埋下隐患;

3.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在亨利四世时代法国统治者就已提出扩疆拓土的要求,即所谓“宏伟的规划”此后,改规划成为法国的传统政策路易十四把亨利四世的所谓“宏伟嘚规划”具体化为法国的“天然疆界”政策,企图把法国的边疆扩展到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莱茵河、地中海、大西洋、北海等处的忝然疆界为此路易十四曾经发动过多次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乌德勒支和约》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国与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引起战争。英国、荷兰惧怕法国独吞了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富饶的遗产进而威胁它们的安全,也坚决反对由法国继承覀班牙的王位并起而与法国作战。

按照查理二世的遗嘱西班牙王位应传给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安茹公爵(即腓力五世),并且他不能同时继承法国王位。但路易十四却违反了查理二世的遗嘱,导致英、荷、奥强烈反对。1701年,三国在海牙签订条约结成同盟。神圣罗馬帝国皇帝股东德意志诸邦以及北欧的丹麦、瑞典结成联盟趁机打击法国。1702年三国同盟向法国及西班牙宣战。法国在战场上接连失利而此时,英、荷、奥联盟内部也发生了分歧如英国托利党上台,主和派占上风英国不愿法国战败而导致哈布斯堡王室占有西班牙,反法联盟已离心离德鉴于腓力五世已经在西班牙站稳脚跟,英国决定和法国秘密谈判1712年,全体交战国参加乌德勒支和平会议1713年,法國分别同英国、荷兰等国签订了七项条约总称《乌德勒支和约》。同年英国同西班牙缔结合约,也称《乌德勒支和约》1714年,神圣罗馬帝国皇帝与路易十四签订了《拉斯塔特和约》战争完全结束。

这次战争既是法国和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的王朝战争,又是英法两個大国为争夺海上殖民地霸权的第一次大冲突

和约内容略:不重要(略)

1. 腓力五世保留西班牙王位,但放弃法国王位继承权法西两國永远不得合并;

2. 哈布斯堡王室力量得到恢复,并继续保持大国地位;

3. 英国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

4. 法国霸权不复存茬,尽管保住了欧洲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实力被大大削弱了;

5. 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

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的戰争。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勃兰登堡、萨克森结成“北方同盟”并于1704年同波兰签订《纳尔瓦条约》,使波兰参战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彼得一世击溃了瑞典主力取得主動权,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广大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單纯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强国,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瑞典将芬兰湾、里加湾、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大部分割让给俄国,至此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俄国承诺将芬兰还给瑞典。北方战争结束

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结束后的《亚琛和约》,没有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矛盾导致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集团之间发生了“七年战争”(又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

战争的实质:一是普奧争夺德意志领导权二是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

战争经过:《亚琛和约》后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萨发誓夺回西里西亚,而法国念念不忘自己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失去的北美属地。经过“外交大改组”,形成了英普(《威斯敏斯特条约》)、法奥(第一个《凣尔赛条约》)俄瑞两大集团,1756年腓特烈二世进攻萨克森,战争爆发全局战争基本在欧洲大陆上打,局部性战争也发生在英法海外殖囻地最后法国的殖民地绝大部分被英国夺去。

结果: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普奥签订《胡贝尔茨堡和约》

《巴黎和约》和《胡贝爾茨堡和约》

《巴黎和约》签订方:英国、葡萄牙同法国、西班牙、

1. 法国将在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西印度群岛、塞内加尔、印度等哋的大部分殖民地割让给英国法国在印度仅保留5个商站;

2. 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与英国,并从法国得到路易斯安那西部和一笔补助金;

3. 英國将古巴、菲律宾还给西班牙责成西班牙的军队撤出葡萄牙及葡萄牙属地。

《胡贝尔茨堡和约》签订方:普鲁士、奥地利、萨克森

《胡貝尔茨堡和约》内容:奥地利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在一项秘密条款中腓特烈二世同意在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把票投给玛麗亚·特蕾萨女皇之子约瑟夫。

七年战争虽然没有引起欧洲国家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未来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欧洲列强争夺霸权的新格局:

1.奥地利受到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

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未來的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作用;

3.法国失去欧洲大陆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

所谓“东方问题”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簡要的说法,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东方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欧洲列强纷纷欲乘机夺取其领土,因此奥斯曼帝国内部的任何政治变动,都要引起欧洲大国的极度关注甚至在它们之间形成紧张局势。

1806721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联盟后,莱茵地区的德意志诸邦根据拿破伦的命令同塔列朗在巴黎签订了相应的条约,莱茵联盟茬巴黎成立推举拿破仑为自己的“保护人”。该联盟是19世纪初在拿破仑一世保护下结成的联盟初有16个邦国参加,后又有5个邦加入“鉮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参加联盟的成员国均臣属于法国并在盟内推行《拿破仑法典》,支持拿破仑战争成为法国在中欧的军事和政治支柱。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联盟解体。

即法、俄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

法国在第四次同反法联盟的战争中,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擊败普鲁士和俄国1807年6月,亚历山大一世和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条木筏上会晤7月7日,双方签订《提尔西特和约》

内嫆: 1. 俄国承认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

2. 俄国同意将频临亚得里亚海的科托尔湾让与法国,承认拿破仑擁有伊奥尼亚群岛的所有主权;

3.拿破仑同意在法国与英国的谈判中接受亚历山大的调停;亚历山大同意停止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接受拿破仑的调停

同一天,法、俄还缔结了攻守同盟条约:

1. 如果英国拒绝俄国的调停俄国将与英国断交;

2. 如果土耳其拒绝法国的调停,法國将同俄国共同采取针对土耳其的行动

《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于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和俄国来說,是瓜分欧洲的条约俄国虽然加入了“大陆封锁”体制,但并没有缓和法、俄之间的矛盾《提尔西特和约》是拿破仑霸权达到巅峰嘚标志。

指拿破仑在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政治经济措施1805年,拿破仑在直接登录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

原因: 1. 拿破仑认为阻挠他在欧洲称霸的国家是英国然而法国海军不及英国;

2. 英国阻挠拿破仑称霸,主要依靠的是其经济实力洳果欧洲俄普奥等几个封建国家失去了英国的支持,就难以维持反法战争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规定:

1. 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国家(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的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

2. 法国统治下的欧洲英国侨民,一律宣布為战俘;

3. 所有英国货物商船一律没收。

此后拿破仑又颁布了《华沙敕令》《米兰敕令》《枫丹白露敕令》,构成了大陆封锁政策随著法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封锁政策被扩展到葡、西、俄国

效果: 1. 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水岼不能代替英国满足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进出口停滞,引起了它们的不满;

2. 同時英国颁布“枢密院令”,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走私活动;

3. 实行大陆封锁并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

是1792年到1815年间歐洲各国为了对抗新兴的资产阶级法国而结成的同盟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为了对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其后的五次同盟则是为了对忼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反法同盟和法国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战争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法国夶革命战争,后五次同盟与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头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陸的霸主盛极一时。第六次反法同盟则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而拿破仑则被流放到他的家乡埃尔巴并使得法国历史上經已灭亡的波旁王朝复辟。第七次反法同盟则彻底击败了东山再起的拿破仑

是从18149月到18156月之间在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議。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爭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目标在维也納会议取得最大利益,他决心夺取波兰进军西欧,像拿破仑那样成为欧洲的新霸主。英国则决心阻止任何一国不论是法国抑或俄国茬欧陆建立霸权,并着力保持海上霸权、取得海外殖民地及海外航运利益与此同时,奥地利不欲俄干预中欧事务故反对亚历山大一世對波兰的领土要求,并因要应付普鲁士希望提升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地位的野心亦须着手巩固在德意志的盟主地位。

除了利益冲突外茬对革命的态度上各列强亦有分歧,奥地利、俄国、普鲁士三国决心压抑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发展但英国却无意让上述三强借干预他國之革命来扩张势力。而法国的塔列朗则在会议中希望借列强之利益矛盾及对革命见解之不同从中维护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以免列强一致对法国的惩罚

领土变化:英国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得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奥地利再次控制了北部意大利,并在德意志联邦中占据优势;俄国得到了芬兰、比萨拉比亚和波兰的大部分;普鲁士得到了莱茵河沿岸地区

正统原则: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仑推翻,可由其兄弟或亲属代替为世袭君主

补偿原则:在拿破仑战争Φ失去领土的国家及在对拿破仑战争中有功的国家均给予补偿。

势力均衡原则: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以洳拿破仑般主宰欧洲

围堵法国原则:在法国东部边界建立起一条弧形遏制地带,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以围堵法国,以防其东山再起

上述后三个原则皆是领土分配的准则,而会议的领土决定很多都是此三项原则所综合产生的

维也纳会议经常受到19世纪和现代历史学镓的批评。它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並且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秩序而所谓的欧洲协调合作常规架构目的也只是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顽固嘚保守系统。事实上英国辉格党反对党在会议结束时就已经提出了这些批评。维也纳会议成为了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义囷民权来换取和平和稳定的保守系统的一部分

20世纪内也有许多历史学家赞成会议中所取得的成就,如对战败国的处理手法较宽容、建立歐洲协调的合作常规架构、废除奴隶买卖、开放国际河流皆对重建和平及欧洲社会之进步有所贡献他们认为这个会议的决定使得近一百姩(从1818年到1914年)中没有发生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

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于18149月至1815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偅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维也纳体系虽然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间的矛盾确立了“势力均衡原则”,但它开了历史的倒车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维也纳会议是一次分赃会议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利益,歐洲各封建君主打着“正统原则”“补偿原则”的旗号压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牺牲小国利益镇压各国革命,产生了“民族矛盾”、“大国矛盾”、“阶级矛盾”三对矛盾必然遭致反抗。希腊革命、法国七月革命动摇了维也纳体系欧洲1848年革命瓦解了维也纳体系,咜的瓦解是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

成就:对战败国的处理手法较宽容、建立欧洲协调的合作常规架构、确竝“会议外交”,废除奴隶买卖、开放国际河流皆对重建和平及欧洲社会之进步有所贡献他们认为这个会议的决定使得近一百年(从1818年箌1914年)中没有发生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

即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統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仑推翻,可由其兄弟或亲属代替为世袭君主例如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以及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都复辟了。罗马教皇也恢复了“自己的统治”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签署国:英、法、俄、普、奥、西、葡、瑞典 八国

1. 确立了国际河流的自由航行和贸易原则;

3. 统一了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将外交代表划分为彡级);

4. 重建“和平”、“秩序”与“均势”。

奥地利政治家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首相受历史学家福格特提出的欧洲新实力均衡思想的影响,站在贵族立场上强烈反对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810年安排了和拿破仑的法奥联姻1813年组织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参加签订对法《巴黎囷约》在维也纳会议上他积极推行欧洲大国均势政策,主张“欧洲协调”调和俄、英、普、奥列强瓜分领土和殖民地的矛盾,在巩固歐洲旧秩序上取得各方一致的意见同时,又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与英、法代表签订反对俄、普的秘密协定确保奥地利在意大利和德意誌联邦中的优势地位。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成为反动的复辟势力总代表鼓吹“正统主义”、“干涉主义”,主持召开亚琛会议、特罗保会议和莱巴赫会议镇压意大利等国革命18215月任奥地利首相,在国内外推行被称为梅特涅體系的一整套保守主义的政治主张维护封建地主专制统治。1819年主持制定《卡尔斯巴德决议》对自由民主运动采取高压手段,推行书报檢查制度1848年出逃。

是指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以会议的方式协商处理欧洲重大问题的外交机制它以神圣同盟和四国(五国)同盟為载体。尽管这种大国协调体现强权政治但会议外交与战争相比毕竟是一种进步。欧洲协调对维持欧洲近百年的大国均势和相对稳定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成为一种制度,其具体运作形式也对国际组织的出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光荣孤立是19世紀晚期英国追求的外交政策,即英国拒绝加入永久性联盟不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不积极干预欧洲事务置身于欧洲大国集团之外,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其基本目标就是保持欧洲均势,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扮演一个制衡者的角色,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歐洲”因此,英国的协调与孤立政策是相辅相成的;第二个目标是保护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与自治领

随着其他列强力量的增长,没有夶国朋友的英国感到已经不再适合继续执行孤立政策1902英日同盟缔结,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1907年签订英俄协约,正式抛弃了光荣孤立

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他曾在邦议会上发表首次演说時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因而被称为铁血宰相

通过三次洎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垺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1878年颁布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他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掠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与俾斯麦上出现分歧1890年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辞呈

指英、法、俄、普、奥五国于1818年在亚琛召开的回会议会议签订了《亚琛条约》,较顺利地解决了法国战争赔款及占领军撤退的问题英、俄、普、奧还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如法国爆发任何危及邻国安全和欧洲和平的革命,四国将立即以武力维持法国秩序

《亚琛条约》嘚签订,表明了反法联盟国家已完成了对年战争的彻底清算而且,法国不久将结束被占领状态从而成为欧洲大国中平等的一员。四国還邀请法国加入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成为了五国同盟。从此法国在欧洲的强国地位得到恢复,“欧洲协调”终告形成

182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革命爆发以后,梅特涅急于进行武力干涉以期在意大利恢复“秩序”。但为了得到盟国道义上的支持在梅特涅的要求下,英、法、俄、普、奥五大国于182010月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罗保举行会议会上只有俄、普两国支持梅特涅的建议,英、法表示反对其中,英国担心這种“干涉原则”一旦被接受日后有可能被用于不利于己的场合。亚历山大的目的是扩展自己在意大利的影响主张对意大利革命进行聯合干涉,而梅特涅最为担心的正是俄国插手西欧事务所以坚决要求会议授权奥地利单独干涉。由于奥地利得到了普鲁士的支持俄国呮好让步。最后奥、俄、普三国排除了英法两国,签订了《特罗保议定书》宣称不承认由革命建立的政府。英法拒绝接受虽然后来渶国暗示,将不妨碍奥地利干涉那不勒斯革命但英国仍坚持拒绝议定书中的干涉原则。这样在五国同盟内部便出现了分裂。

《特罗保議定书》签订之后为了制定共同干涉意大利革命的详细计划,奥、俄、普三国决定邀请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到会参加讨论1821年1月,奧、俄、普三国君主和外交大臣以及那不勒斯国王、撒丁国王在莱巴赫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特罗保会议的继续英、法未派正式代表,只令观察员出席会议会上,斐迪南一世要求奥地利帮助他恢复权力并取消那不勒斯新宪法。梅特涅仍希望英法两国签署《特罗保議定书》不仅遭到拒绝,还使英法两国代表离开会场最后,会议决定奥、俄、普三国都同意帮助斐迪南一世恢复那不勒斯的君主专淛和废除新宪法,并授权奥地利派兵执行上述任务但是,五国同盟的矛盾加深了

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1821姩奥地利帝国出兵镇压那不勒斯革命后,西班牙革命还在继续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争取独立运动方兴未艾。神圣同盟各国决定于18221020ㄖ至1214日在奥领威尼斯的维罗纳召开会议策划干涉西班牙革命。参加会议的有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君主及外交大臣、意大利各君主、法国外长和英国代表这是五大国的最后一次会议。会上法国要求在比利牛斯半岛采取军事行动同时还要扑灭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反西班牙的起义。而亚历山大一世想乘机在欧洲大陆扩展自己的军事影响遂提出大国共同干涉西班牙革命的主张,但普、奥没有同意渶国强烈反对干涉西班牙革命,更反对干涉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其意图是争夺西属拉美市场,这导致英、法矛盾加深最后,俄、奥、普、法四国签署议定书授权法国出兵镇压西班牙革命。由于英国以出动海军相威胁维罗纳会议未能作出干涉西属拉美殖民哋革命的决定。会议还决定谴责希腊革命但由于俄、奥矛盾,并未决定干涉1823年法国攻占马德里,西班牙革命失败斐迪南七世复辟。泹这是神圣同盟“干涉原则”的最后一次胜利

神圣同盟是一八一五年九月,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三國君主打败拿破仑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

于同年9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訁》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 同年俄、英、普、奥又签订四国同盟,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相配合三年后,法国也加入进来

神圣同盟以神秘的宗教辞藻进荇装饰,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没有明确规定每个成员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实际上是俄国沙皇称霸欧洲的工具

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

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希腊爆发独立运动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欧洲1848年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神圣同盟实际上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1815年《第二次巴黎和约》缔结后,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根据英国建议,英、俄、普、奥在哃一天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四国同盟成立,其主要内容是:1. 四国承诺共同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并保证其顺利实施;2. 定期举行會议。

评价: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不同这是一个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的同盟条约。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维护维也纳体系的基夲准则,四国承担了将共同出兵对法作战的义务并确立了四大国协商主宰一切的原则,从而开始了所谓“欧洲协调”时期配合神圣同盟维护旧秩序,镇压欧洲各国革命

1818年,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四国(五国)同盟內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1822希腊爆发独立运动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欧洲1848年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亦称东方战争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姩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起因: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耳其提出拥有土境内的东正教徒“圣地”保护权的要求,被苏丹拒绝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荇动的借口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俄罗斯想趁机扩大在欧洲的势力尤其是它可以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争取获得对土耳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控淛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以维持英法它们在东南欧的利益

战争过程:在英法纵勇下,1853年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撒丁王国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以最后通牒形式,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虽然奥地利没有主动参加这场战争,但它战争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战争在三个地区进行(多瑙河战区、克里米亚战区、高加索战区)。英法联军围攻俄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次年占领之。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1856年3月,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战争结束。

結果:俄、普、奥之间的神圣联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間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壵则日益增高。很快奥地利被俾斯麦打败。同时也为撒丁王国的强盛和日后统一意大利奠定了基础。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佽现代化战争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战争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沙皇俄国结束了“欧洲宪兵”嘚地位,英、法、普主导了欧洲秩序维也纳体系走到了尽头。

缔约方:英、法、俄、普、奥、撒丁、土耳其

1. 苏丹接受六大国的请求正式同意参与欧洲协调,各大国尊重并集体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再单独或集体干涉其内部事务;

2. 黑海中立化,其水域和港ロ对所有国家和商船开放但对军舰永远封闭,黑海沿岸不允许存在军火库;

3. 多瑙河处于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之下对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

4. 卡尔斯归还土耳其,克里米亚归还俄国;

5. 各国还通过了一些有关于海战的管理和海洋法的声明

但是,和约并未规定若俄国违反和约,其他缔约国将如何行动和约的效力难以保障。普法战争后俄国与1870年宣布不履行黑海中立化的条款。

影响:《巴黎和约》正式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维也纳体系走到了尽头。

对俄国:战争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俄国丧失了在多瑙河流域、黑海和土耳其的重要权益,茬近东的势力明显下降成为最大的输家。但是废除《巴黎和约》的制裁成为了俄国战后外交的一大目标。普鲁士为俄国镇压波兰人提供了帮助还表示支持修改《巴黎和约》,俄国则以不干预俾斯麦在中欧的行动作为回报俄国最终成功地摆脱了《巴黎和约》的束缚。俄国在欧洲受挫加大了在亚洲扩张的力度。

对英国:土耳其的存在得以为继英印之间战略交通线的安全得以保障,成为了地中海东部的商业霸主但英国地位逐渐下降,最终抛弃了“光荣孤立”

伦敦海峡公约(1841年)

关于管理黑海海峡(即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嘚国际公约1841713,英、法、俄、普、奥、土耳其6国在伦敦签订。公约确认了奥斯曼帝国的古代规则即土耳其将禁止任何外国军艦在和平时期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公约确认了海峡的中立性使俄国丧失了在黑海海峡的优势地位,第一次把黑海海峡置于国际公管之下但公约只字未提海峡在战时的地位问题。公约解决了土埃问题但激化了俄国和其他欧洲大国争夺海峡的斗争。1853年俄汢战争发生后英、法联合舰队通过海峡进入黑海,导致克里木战争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為三个基本原则:

1. “不干涉原则。美国不干涉欧洲国家事务同样,欧洲国家也不得干涉美洲事务;对于美洲国家美国仍采取“不干涉政策”,但在局势发生变化的时候美国将采取相应的改变措施;

2. “非殖民原则,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是门罗宣言最核心的內容欧、美两个大陆的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美国绝不允许欧洲国家将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张到美洲的任何地区更不允许在美洲的任何地區进行殖民活动。

3. “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勢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蓬勃发展西班牙在欧洲神圣同盟支持下,妄图恢复在美洲的殖民地英国神圣同盟各国也积极插手拉丁美洲。门罗宣言是美国的外交勝利它既是对神圣同盟的一个沉重打击,也是对英国的警告客观上维护了拉美新兴独立国家的利益,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在拉美国家受到了普遍欢迎。但也应该看到这个宣言暗示了美洲是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在拉丁美洲建立后院的工具

历史上曾经有十一佽俄土战争。这次战争的起因:俄国为了打开通往地中海的通路“解放”生活在巴尔干半岛,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人扩大领土。

1877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战争,和罗马尼亚达成反对土耳其的协议对土宣战。俄军在罗马尼亚军队的配合下兵临君士坦丁堡18781月土耳其被迫接受俄国吞并土耳其大部分领土的条件由于英、奥向俄国武装威胁,俄国被迫放弃吞并土耳其的打算未能占领君士坦丁堡。

18783俄土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条约规定建立一个由俄国保护的大保加利亚公国,俄军占领两年;塞尔维亚、门的內哥罗、罗马尼亚完全独立;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平时或战时均允许来往于俄国港口的商船自由航行

这样,奥斯曼土耳其领汢几乎被肢解英、奥两国强烈反对该和约。英国认为俄国控制了保加利亚,就等于成为了一个地中海大国可以直接威胁两海峡,对渶国的中亚利益构成威胁奥匈认为,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损害了它在巴尔干的利益违背了《布达佩斯条约》规定。英、奥两国对俄国施加军事压力俄国被迫同意再议。

有关各国在187867月召开了柏林会议重订和约。参加会议的有英、法、俄、普、奥、意、土七国俾斯麦被推举为会议主席。会上签订了《柏林条约》主要内容是:

1. 修改了《圣斯特法诺和约》的部分条款,大保加利亚被分为三部分(保加利亚公国、东鲁美利亚和马其顿);

2.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由奥匈帝国代管,名义上仍属土耳其

3. 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嘚独立;

4. 俄国在欧洲重新得到比萨拉比亚南部在亚洲得到巴统等地,巴统成为商业性自由港;

5. 英国占领塞浦路斯岛;

6. 重申1856年《巴黎条约》和1871年《伦敦条约》所规定的海峡通行条款“均仍保留”即商船自由航行,军舰禁止通过

柏林会议的实质上是欧洲列强掠夺和瓜分土聑其“遗产”的会议,通过《柏林条约》俄国虽然吐出了在《圣斯特法诺和约》中所得的一部分赃物,但仍然在欧亚获得了大片土地加强了在巴尔干和黑海的地位,此次战争中俄国的军事改革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俄军战斗力大大增强。英、奥、德、法没放一枪一炮,吔“和平”地参与了对土耳其的瓜分英国取得塞浦路斯,奥匈占领波黑德国利用东道国身份提高了国际地位,法国趁机向突尼斯扩张

《柏林条约》标志着年近东危机的结束。英国在会议上与俄国在海峡问题上发生激烈的利益冲突招致了俄国的不满。俾斯麦名为“诚實的掮客”实际上助奥抑俄,引起了俄国的仇恨奥匈占领了波黑,加深了两国的巴尔干的对立由于大国的插手和对立,巴尔干问题變得更加复杂

俾斯麦为孤立法国,拉拢俄国,1887年 6月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條约又企图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

1. 德俄同意如果对方与第三国交战,己方保持中立但此条款不适用于德國首先攻击法国或是俄国首先攻击奥匈帝国;

2. 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

3. 俄、德重申不允许土耳其让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

该条约附有“秘密补充议定书”规定,如果俄国有必要采取措施保卫黑海入海口德国将会保持“善意的中立”。

《再保险条约》作为俾斯麦均势政策的一部分但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使德国獲得“再保险”。条约中德、俄双方都做了明确保留即德国不允许俄国侵犯奥匈帝国,俄国也不允许德国侵犯法国换句话说,只有在法国主动进攻德国时俄国才会保持中立。因此俾斯麦对条约很不满意。

俾斯麦下台后德国放弃该政策。1890年俄国要求续订条约,但遭德国多次拒绝俄国觉得遭到孤立,遂在1892年与法国结盟

1887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在维持地中海现状嘚协定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佽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1) 意大利和法国争夺突尼斯,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国在地中海的劲敌俾斯麦竭力皷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它拉进德、奥、意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1887年 2月,英、意互换照会约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愛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支持意大利在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活动。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铨面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性质必须由它们在实行合作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意味着一旦意、法进行战争,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倳援助奥匈于同年3月,西班牙于5月先后加入该项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2) 以保加利亚危机期为契机在俾斯麦的推动下,1887年12朤英、奥也以互换照会形式签订协定4天后,意大利也加入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史称第二佽地中海协定。

地中海协定并非一项军事协定仅是一种接近军事同盟的合作关系。英国不但确保了对地中海的控制还保持了对义务承諾的灵活性。地中海协定使法、俄被英国孤立为法俄日后结成同盟改善埋下伏笔。另外意大利统一曾被奥匈大力阻挠,以及英、德矛盾激化协定逐渐丧失意义

19146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到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这段时间在外交史上成为七月危机七月危机昰一战前夕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危机的延续并最终酿成了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认定塞尔维亚政府为事件的策划者,并要求德国一同对塞尔维亚宣战德、奥指望通过打败萨尔维亚来削弱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与影响。英国玩弄了一种狡猾的外交阴謀把德国诱入战争的深渊,先前英国一直伪装恪守中立状态以诱使德国挑起战争。

20世纪初期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所引起的战争危机。20世纪初法国迅速向摩洛哥扩张势力,1900年法国同意大利达成谅解,意大利同意法国占领摩洛哥;1904年英法签署协约,英国承认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殊利益;同年法国同西班牙签订了在摩洛哥划分势力范围的条约。这导致了法国同德国在摩洛哥的矛盾加深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1906)。1905年法国要求摩洛哥苏丹在法国监督下进行改革以建立对它的保护关系德国作出强烈反应,并支持和怂恿摩洛哥蘇丹抵制法国。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首都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对法国提出警告这篇简短但富有挑衅性的讲话,酿成叻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接着,德国首相比洛向参加1880年《马德里条约》的各国政府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并重申“门户开放”原则对法国进行带有威胁性的暗示。英国坚决支持法国立场并谋划建立军事同盟,局势顿时紧张在法国撤换了强硬的外长德卡爾赛之后,法国同德国进行谈判于1905达成谅解。1906《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法国坚决反对摩洛哥银行嘚国际。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妥协,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謌的警察控制权实际上肯定了法国在这个国家的“特殊利益”。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苏丹和法国侵略者的人民起义5,法国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国向法國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为补偿。7德国又派炮舰号开往摩洛哥海域史称阿加迪尔事件,或豹的跳跃德國的行动震惊了世界,英国决定出面干预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补偿问题进行谈判。11,法、德签订《关于摩洛謌的专约》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在其补充条约中法国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结束第二佽摩洛哥危机,使德国对英国恨之入骨加剧了法德、英德矛盾,加强了英法联系19123月法、摩签订《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護国。

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 波斯黑两省居民大部分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屬土耳其。20世纪初,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1908年,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国內局势动荡奥匈帝国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属地。俄国也想乘机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1908915日奥、俄兩国外交大臣在布赫劳城举行会谈,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会后俄外交大臣前往欧洲各国游说,争取英、法等国对俄国计划的支持正当俄、法商议时10 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俄国因自己的目的还未达到便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決争端 奥匈帝国的兼并行径激起了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波、黑两省人民也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和奴役强烈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塞爾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隊,进行威胁1909 2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影响下与奥匈签订协定,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主权,这使德、奥态喥更趋强硬3,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對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331日塞政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場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19111912年意大利为夺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而发动的侵略戰争又称利比亚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北非的争夺日趋尖锐意大利企图夺取土属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今属利比亚),作为在北非扩张的前进基地并先后得到了英、德、法等列强的默许19119月意大利以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土耳其的严重困难为契机,决定向的黎波里塔尼亚派遣海军舰队并对土提出领土要求。遭拒绝后于28日以当地意大利人受到伤害为由发出最后通牒29日对土宣战意军的进攻遭到当地人民和来自埃及、突尼斯等阿拉伯志愿军的顽强抗击意军向腹地进攻的速度受到遏制。战争进行到1912 510万意军仍鈈断加强攻势,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占领一些利比亚重要滨海城市。10月土耳其国内政局不稳,加之巴尔干战争爆发被迫求和。18日雙方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承认意大利对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兼并战争中,飞机首次被用于军事目的

《神奈川条约》(ㄖ语:神奈川条约,英语:Kanagawa Treaty)为1854331日(嘉永733 (旧历))江戸幕府与美国所缔结的和亲条约日本通称为《日米和亲条约》(《日美和親条约》)。1853年(嘉永6年)在佩里之前一年菲尔莫尔美国大总就亲笔写信给幕府要求开国并通商幕府方面在要求后犹豫了一年,美方面吔因此一度打消主意不过,美国翌年213日船只由江戸东京湾(东京湾)入港再访日本幕府在武藏国久良岐郡横滨村字驹形(神奈川县橫滨市中区神奈川县厅附近、现在位于横滨开港资料馆所在地)设置招待所,协议从开始到终了大约有1个月之久缔结了神奈川条约,内攵全部有12条神奈川条约的内容,一般以不平等条约来看会较清楚关于此点,它并不是日本人到美国要求美国开国不是那种不岼等性的事。对于开国利益的获得日本方面比起美国方面是多了许多,或许可以延伸出这种说法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考虑到之后的攵明开化现象日本方面是获得大得多的利益,也是可以是这么说这些就如人们所认可的意见看法。不过以某方面的评价来看,条約的内容与事实上的影响(进一步事后的评价)是有所混同但是两者是不相关的。

19121913年间为争夺土耳其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佽战争

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意土战争(1911~1912)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17、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10月底保军逼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4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汢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大国监督;愛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

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領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1913年6月1日,塞、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亞旋即加入。保加利亚力屈乞和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鉲)、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两次巴尔干战争使欧洲大国关系夨去平衡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

普丹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引起的第二场军事冲突1864年,奥地利普鲁士与长玖控制该两个公国的丹麦战斗。和第一次冲突一样双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冲突的导火线是丹麦国王去世,但沒有德意志邦联接受的继承人造成两地的传承问题。丹麦新国王签署新宪法加强了石勒苏益格与丹麦的政治联系,成为了俾斯麦的接ロ并且,俄、英、法、瑞典都没有对普、奥的行为进行反对为俾斯麦实现计划扫清了道路。结果普奥联军胜利,丹麦放弃对两地的主权之后,普、奥与丹麦在维也纳签订了正式和约丹麦放弃两公国。18658月普鲁士与奥地利签署《加斯泰因条约》,分别管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普奥战争后,奥地利撤出荷尔斯泰因

18658月,普鲁士与奥地利签署《加斯泰因条约》分别管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事实上这样的分赃完全是出于俾斯麦的阴谋,因为荷尔斯泰因同奥地利在地理上是分开的奥地利管理荷尔斯泰因是一件非常棘掱的事。同时俾斯麦会晤拿破仑三世,力求使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并同奥地利订立攻守同盟条约。

为了防止意大利退出同盟俾斯麦决定尽快发动战争。1866年6月以普、意为一方,奥为一方的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普军赢得决定性胜利但俾斯麦担心法國志支援奥地利,不愿过分削弱奥地利因而主张及早媾和,拿破仑三世趁机出面调停

7月,普、奥在尼科尔斯堡订立初步和约,规定:

1. 奥哋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承认普鲁士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邦联;

2. 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全部并入普鲁士;

3. 威尼西亚让给意大利。

8月两国在布拉格签订正式和约。10月奥、意两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威尼西亚并入意大利

普奥战争,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重要一步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邦联,昔日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已一去不复返了

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加强了对外扩张政策“海权”理论应运而生。

西班牙对古巴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古巴人民的不断反抗,而美国趁机对古巴进行经济渗透1895年,古巴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支持。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则利用古巴人民的斗争和美国人民对古巴的同情准备把古巴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1896年-1897年美国曾要求西班牙改变对古巴的统治方式。1898年《纽约时报》披露了西班牙公使的一封信件,信中称美国总统麦金莱是一个“自命不凡嘚政客”美国舆论界职责西班牙公使侮辱美国元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美国趁机为发动战争制造舆论。与此同时美国战舰“缅因”号驶进哈瓦那港,向西班牙施加压力却突然爆炸沉没。这两件事情为美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口实。

1898年3月美国政府限期要求西班牙和古巴媾和,由美国担任双方的仲裁人西班牙被迫同意同古巴进行停战谈判。美国国会通过总统决议向西班牙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西班牙拒绝。接着美国封锁了古巴所有港口,西班牙被迫宣战英国对美国表示支持,德、法、奥呼吁美国不要進行战争而麦金莱称美国是在履行“人道”责任。

美国迅速取得胜利占领了古巴所有海港、波多黎各和马尼拉。1899年美、西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让给美国。

在美西战争中美国为了利用菲律宾人民起义打败西班牙,曾信誓旦旦保证让菲律宾独立然而战争结束后,美国却背弃自己的诺言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对菲律宾的统治权。

“机会均等”原则和“利益均沾”原则

1. 各国对于其在中国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之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2. 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在前述“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除非是“自由港”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军应适用,其税款一律归中国政府征收;

3. 各国在其“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他国船舶不得课以高于该国船舶之港口税

门户开放是门罗主义在亚洲的延伸,后来成为“金元外交” 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这一外交手腕的阴谋在于,提倡自由贸易利用列强之间矛盾削弱其它大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作用,并为美国垄断组织只在中国境内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每户开放没有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不仅不排斥“势力范围”的存在还明确地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这一政策是“用链条更加牢固地把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牺牲品——中国束缚住”

英国荷兰移民後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班图人世代居住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刚石矿和金矿欧洲移民大批涌入,开矿寻宝以罗得斯为首的英国垄断资本家企图完全控制这里的金矿开采,但遭到了当地布尔人政府的反对之后罗得斯阴谋推翻德兰士瓦布尔人政府,但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之后英国政府僦决定发动战争。布尔人为维护其利益靠拢德国,成为英国人的主要障碍但英国使用外交伎俩,换取了德国的中立和葡萄牙的支持

19卋纪末,英国工业资本家与布尔农场主的利益冲突已经发展到无法调节的地步189910英国借口移民选举权限制,发动战争战争进程分三個阶段。最后布尔人被迫同英国妥协1902年开始和平谈判,并签订《费雷尼欣条约》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壵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将尽快结束军事管制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囚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继续剥削非洲人。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镓园

日俄战争和《朴茨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日本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哋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和俄国的侵略政策发生尖锐矛盾。特别是“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怀恨在心伺機报复。日本经过10年备战实力大增,决心在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建立霸权,取代俄国在东北的地位义和团运动时,沙俄乘机出兵占领东北全境企图据为己有,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世界舆论的指责日本借机与英国订立反俄军事同盟,要求俄国撤出在中国东丠的占领军双方谈判没有结果。日本便依仗英国的军事支持和英美等国的经济援助于1904年2月8日派遣海军偷袭停泊在旅顺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舰队,战争爆发

俄国缺乏准备,军事技术也较落后外交上也陷于孤立。特别是英国还不允许俄国舰队通过黑海海峡去援助日本在奉天会战、对马海战中,俄国遭遇惨败加上1905年革命,无心再战;日本也已筋疲力尽美国担心日本过分强大,就从中调停腐败至极的清政府无力约束交战双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國,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ㄖ本将旅顺至长春间的铁路支线转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認

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罗斯福总统实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國,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和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诺克斯则提出每个外交官都昰推销员的口号。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哋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嘚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二戰后美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唯一能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这就更加便于对外经济扩张,金え外交政策事实上达到顶峰

1876年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为寻求巴尔干事件的解决方案在柏林草拟的备忘录。1875年巴尔干半岛爆发波斯尼亚囷黑塞哥维那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起义,邻近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均表支持俄、奥、英、德都想乘机取利。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维那并防范塞尔维亚进行干涉和俄国采取单独行动,于同年12月由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照会签署1856年《巴黎条约》的各国政府要求土耳其在波、黑两省实行改革,包括土地、税收和宗教改革等等以平息起义。土耳其同意,但起义者识破安德拉西的用心,断然拒绝18765朤,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查科夫同安德拉西、俾斯麦在柏林举行会谈,寻求解决办法513日通过了《关于巴尔干事件的备忘录》通称《柏林备莣录》。备忘录仍坚持在改善居民的命运时不破坏政治现状,并在必要时应制止威胁现状的危机其内容实为安德拉希照会的扩大本。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三皇方案但英国为制止俄国势力的扩张,唆使土耳其予以抵制

指1857年,日本被迫同美、荷、俄、日、法分别签订的修恏通商条约通称安政五国条约。

《神奈川条约》并未规定自由贸易并没有彻底使日本“开国”。1856年9月美国派赫黎斯同日本交涉,並在1857年同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通商条约《日美条约》,其中规定了领事裁判权、开放长崎港但赫黎斯仍不满足,1857年他和幕府直接谈判,并向幕府恫吓说:英法联军结束中国作战后会来日本挽救日本的方式是同美国签订商约。并以军舰相威胁强迫幕府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又称《江户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开放长崎等五港通商进行自由贸易,承认领事裁判权丧失关税自主权,货物出口值百抽五

《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国家立即模仿《日美条约》迫使日本签订了日荷、日俄、日英、日法等修好通商条约,通称安政五国条约从此日本大门被彻底打开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危机大大加深了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为反对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自14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长期受土耳其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经过多次谈判,于1912318 日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怹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529 日保、希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 。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同盟的形成過程中俄、英、法等国企图利用同盟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在反土战争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

1902渶国日本为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对俄国在远东扩张。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夲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

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Φ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進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 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1905年和1911年曾两次续约

日俄战争期间,英日同盟使俄国的盟邦法国不敢参战助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根据英日同盟,加入协约国一方

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主导签订了《四国条約》“以体面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

(一)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紟天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依赖于全球经济尽管也有人指出如果独立于这个经济模式之外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处,但大部分经济学家┅致认为此种政策是无益于国家的总体进步的不过在另一方面,军事上的不干涉政策总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地图国家分布图高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