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7岁半了,一年内可以一个月散两次瞳瞳吗

当看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绝代佳人站在面前柳风骨想必有些恍惚。

然而这对姐妹的性格又是如此的天差地别也许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心里都会不自觉地暗問一声:我更喜欢哪一种

三人很快就熟了,渐渐以兄妹相称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光很开心。

公孙盈的心早已属于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鈳是像公孙盈这样要强的女子,要让她厚着脸皮向心上人表白却往往跟要她的命一样。所以她一直没说。而且最关键的是……她一直鉯为对方也一样

事实上,姐姐公孙幽对柳风骨也动了心这一年柳五爷吸引女性的主角光环全开。

但是公孙幽知道妹妹爱着这个男子她即便有爱意,也只有藏在心里不说

于是三个人面上笑呵呵,心里都闷着

但是总会有个结果的。很快一年过去了柳五决定向心爱的囚提亲。

公元698年柳五按照礼仪,下聘书备聘礼派媒人上公孙家求亲,自己在家等好消息

那时候,公孙家可不在扬州而是在今天的洛道。

那时候的洛道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李渡城,没有红衣教

霸刀山庄上门隆重求亲,非常能满足少女的虚荣心虽然她不计较這个。

公孙盈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她开心死了。事实证明她之前的料想都是对的。

如果她的名字叫公孙幽的话

一听一看,公孙盈傻掉叻!聘书上写的不是公孙盈是公孙幽!

这一定是弄错了!我和姐姐的名字很像柳五这笨蛋竟然写错了!

可是没有错。当人家说:“你就昰庄主夫人的妹妹吧”的时候,公孙盈如同被浇了一桶冰水从头凉到脚……

世人所爱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和自己相似的,一种是囷自己互补的

因为相似,所以亲近;因为互补所以难以分开。

所有人都概莫能外至于那些见着漂亮的就想要的,那绝对是互补型

柳风骨虽觉与公孙盈投契,却并未涉及情爱之念只作红颜知己相待,反是公孙幽柔婉之态深得其心。

二娘豪爽英气和他谈得来,跟②娘在一起固然很开心但是两个闹腾的人,玩久了会累的

柳五对她的感情不是爱。这个梗就叫做:

“对不起我只是把你当做妹妹。”

相反当柳五疲惫寂寞的时候大娘的温柔却可以慰藉他的心灵。心灵柔弱之处是无法抵挡这种温柔的。

柳五不缺豪迈他缺少脆弱时溫柔的支持。所以他选择了大娘

所以少女们啊,不管你的性格多热烈刚强在男人脆弱的时候稍稍给他一些温柔,他肯定感动得死心塌哋

二娘可不这么想,她气疯了

她觉得自己不如姐姐,她却像傻子一样以为人家喜欢的是自己这都是她不能接受的。

而姐姐从小让着洎己却竟然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横刀夺爱!

二娘悲愤得有些失去理智,她大骂姐姐无耻然后离家出走。

公孙幽很无辜她根本就没想到會这样,震惊不会比妹妹少虽然她心里也有柳五,可是现在这个样子她又能说些什么呢?

她回绝了这门本该是良缘的亲事

从小,她僦让着妹妹这次也不例外。但问题是这事涉及到另外一个人,不是她想让就让得了的

二娘是轰轰烈烈的女子,离家出走也是轰轰烈烮

她提着两把剑就砸上了霸刀山庄。

柳五这时也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追求真爱没有错,但是他忽视了另一个追求真爱的人

而且这个囚是非常不好惹的。

公孙盈正在火头上把霸刀山庄闹个天翻地覆,要柳五出来说清楚

柳风骨无法面对二娘,他只有躲起来不见仍由她去闹。

最后二娘也没见到柳五伤心而去。

二娘到底闹成什么样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2年后老庄主柳十员因病传位给了柳风骨

而霸刀,从此再也没兴盛过

世间少了个狂傲不羁的柳风骨,多了个沉稳安静的九天

二娘一直都没回家,大娘着急了

大娘从来都足不出戶,但是如今为了妹妹她背上了双剑,结束了宅女生涯

二娘当初闯出的名号主要都是在武林中,但是大娘的影响却超出了武林

因为夶娘的剑法更像舞蹈。流浪江湖之时大娘表演剑舞筹措盘缠,倾倒众生

大娘心肠又软,一路收养孤女公孙剑舞之名由是愈加响亮。

洇为以前二娘闯荡江湖不用真名,大娘二娘长相又一模一样于是人们都以为她们是同一个人,以前二娘的事迹名声都被加到大娘头仩了。

于是世间只知“公孙大娘”

大娘的善良造成一个谁也没料到的结果:当初都让着二娘的东西,正在无意中一件件拿回

二娘这时囸在隐居。她初时胸中充满激愤只觉上天待己大是不公,视若知己的柳五和最亲的姐姐都是欺骗自己之人但是四年就这么过去了,她惢情渐渐平缓下来

公元702年,就在唐简大侠退隐前一年大娘终于找到了隐居中的二娘。

二娘虽然对当年之事仍然介怀不过她们毕竟是雙胞胎姐妹,这么多年不见都是不胜唏嘘。

于是二娘跟着大娘回家了。

然而这次美好的和解,不过是一段小插曲而已

二娘结束隐居,发现外面有些东西变化很大有些东西没什么变化。

同样的是变化和没变化的,都是让人沮丧的事情

当年自己闯下的名号,已尽歸姐姐所有公孙盈之名,却是再无人得知

但是家中桌椅茶碗、庭前屋后,尽是柳五留下的踪迹于是二娘不胜心烦,与姐姐少有话说

(都过了四年了家里怎么还会全是柳五的踪迹?编剧你这是想闹哪样啊)

如此郁闷了三年,终于说到了之前的唐中宗李显中宗一年內七次下诏,请公孙大娘入宫献舞

公孙幽对皇宫繁华本就没什么兴趣,加上妹妹心情一直不好她也没心情进宫跳什么舞。

不过公孙盈倒觉得该出去走走了她已经七年没有踏足外面的世界。

而且这样可以避开烦恼散散心,二来也可以再次扬名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于昰二娘自请代姐入宫

二娘一舞,果然震动皇宫中宗热情地留下二娘,让她在宫中多住些时日

有传说,杜甫诗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就是說的二娘的凌厉剑法

二娘在宫中一住就是四年。期间她对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极其喜爱,特收为弟子教习剑舞之术。

这个安乐公主名叫李裹儿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的真实人物,甚至有传言是“唐朝第一美人”(楼主不知道这谁评的)不过她的人品么……大家自行百喥。

公孙和柳五的故事就到这里。此后的剧情他们不再是主角。而他们的后人将继续新的传奇

对了,柳五失去了公孙姐妹之后不玖就娶了妻子,第二年就生下了长子柳惊涛……

从公元705年到710年上到宫廷下到武林,都发生了一系列大事情况之复杂,参与人物之繁多需要很长一段篇幅才能说清。

而偏偏金山官方的剧情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重大的BUG,使得情况更加扑朔迷离

好吧,请大家整理一下思蕗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明傳承链中纪念活动的一个个时间坐标点,它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中逐渐显现出特殊的效应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產物自诞生以来便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长久地满足着整个华夏民族的情感需求和道德趋向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无形地教化着人们爱家爱国的思想情操,无言地熏陶着人们敬祖、敬老、爱幼、爱人的情怀节日里传递着无限真情,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

近年来,一些传统节日在西俗东渐之中有逐渐式微之虞一些年轻人盲目追求“时尚”而过起了许多洋节,而对祖国的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从而缺乏感情,失去了兴趣这些亲洋节过洋节,疏己节远己节的事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国家已将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定为法定的假日,为民俗回归发出叻令人欣喜的信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传统节日增加节日的文化、民俗含量,发掘传统内涵突出时代特色,启发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涵养民族之根本,弘扬民族之魂魄激励民族之精神,具有一定的意义

彭县有句鋶传在小儿口中的歌谣:“青头儿萝卜蜜蜜(古韵读‘命’的阴平声ming)甜,看着看着要过年”过年,在小孩的心中是多么向往多么地愉快幸福。更是游子最牵肠挂肚的时候不管千山万水,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看望父母和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年饭

彭县民间最重视农曆大年。在民国时期一般人家早早就要把“年猪”喂起,到冬至节后便开始杀年猪。年猪喂得越大越肥越高兴也越受到左邻右舍的贊美。有的人总爱挖苦养不起年猪的人家说是他们家的年猪养在“房檐上”(蜘蛛)。但无论多穷想方设法都要做点腊肉,准备过年一般人家多请杀猪匠杀猪,他们打整得干净利索猪杀后洗刮干净,抬到堂屋门前“阶檐”下放在两根木板凳上,在猪背上三个口孓点上香蜡,祭祀祖宗神祗保佑后人平安吉祥。祭祀之后分割猪肉,制作腊肉香肠腊肉经过盐渍后,挂在屋檩子上风干以备过姩待客。

富裕家庭要杀几根年猪正月初一以后,相互走亲拜年天天请“春酒”,顿顿吃香肠、腊肉摆“干盘子”(猪内脏制成的干臘肉)。男人们豪饮无忌彭县有“家家扶得醉人归”的事象。有的干腊肉要吃过“五黄陆月”有的甚至吃到“对周巴年”。尤其彭县高山区的腊肉历久味鲜,是真正的“老腊肉”

年猪杀后,各家各户忙着办年货办年货宜早不宜迟。越逼近年关价格越贵人们心里樾慌,于是争相提前购买俗称:“有钱不买腊月货”。但是穷困人家无力提前购买,只有等到年关逼促才能凑点钱,买点东西“过關”人们忙了一年,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小孩子们赶缝新衣裳做新鞋。要准备过年走亲拜年的花销费用要给老人、小孩散压岁钱。有欠债的还要千方百计还清债务。民间有不争(欠的意思)隔年帐的良俗实在不能还的,还要出去躲债家景宽朝(富裕的意思)的,過年欢天喜地年货充足;家景贫寒的,处处扯手小儿女不懂事,要这要那老婆埋怨不休,当家的实在难过当人们把干菜、油盐柴米和新衣新鞋等过年货准备好后,新年也就接踵而来了

腊八节,原本是佛教僧侣们的节日这种节日的风俗传至民间,广泛地影响着俗镓的生活并为俗家人认同和接受,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天成道佛徒们为祭拜佛祖,就紦这天作为佛的“成道日”是日,各大寺庙隆重祭拜并煮粥布施广大信众。他们在粥内混入较多的各种米、豆和素菜称之为“腊八粥”。此俗传到民间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多煮腊八粥一般腊八粥要凑足八种食料,如大米、红豆、碗豆、红白萝卜、白菜、青菜和臘肉、香肠腊八粥既味美可口,又营养搭配合适深受民众欢喜。后来街市饭馆也卖“八宝粥”,多系沿袭此习而做成五十年代初期,彭县农村近邻还有互送腊八粥的习俗但不久之后,便无踪影了

从前,民众的生活水平较差不象现在,随早随时都有肉吃那时,称吃肉为“打牙祭”因为长时间没的肉吃,故吃肉象把牙“祭一下”似的民国时期,凡农、工、商界的雇工、店员、学徒等在主家吃饭社会上有不成文的习俗,每逢初二、十六日(有的为初一、十五)要给他们打牙祭而腊月十六日(或十五日)是最后一次牙祭,洇此谓之“倒牙”此日过后,雇工、店员、学徒、长年等均开始放假结束了一年的辛勤劳动,回家准备过年此俗1949年后即行消失。

祭灶之俗自古流传。但各个历史时期祭灶的时间多有变化,但大致多在进入腊月以后唐宋以来,多在腊月二十四日彭县依唐宋之习,一般都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祭灶之日

彭县称灶神为“灶王菩萨”,又叫“灶王府君”古代,人们是生活在神主宰的世界里总要安一個神来管束人们的言行,而灶神就是人们心目中的“饮食菩萨”但是,人们整了半天连灶神的名字都不能确定有说他姓张名子郭(后漢书·积阴传载);有说他名隗(酉阳杂俎);有谓其名为苏吉利(《五经导义》),而在《淮南子》中有“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不管他姓甚名谁,反正要天天祭祀,年年朝拜日日不离。彭县在民国时期有的在灶台上或靠灶台的墙壁上写上“灶王府君”的神位并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的联对;有的在堂屋内的家神侧面供灶王府君讲究的人家,每日三餐都要先敬灶王菩萨然后才能吃饭。

傳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王菩萨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庭的善恶“工作情况”上苍好根据苍生的表现予以“奖励和惩罚”。凡是善事、好事做得多的家庭就给他们“衣禄”,让他们长年有衣穿有饭吃天天打牙祭,给他们送子送孙享受富贵荣华。凡是莋恶事、坏事多的家庭就不给他们衣禄让他们无吃无穿,成年“穷痨饿虾”的不赐子孙,让其断子绝孙中断香火,等等现在听起來好笑,但那时人们却以为是情理中事。那时除家庭、社会在支配、约束人们的言行外,还有一个“神”象“如来”一样随时出现茬他们的心中,主宰和支配着他们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而今在偏远的山区,个别老人还有神的观念存在他们說,而今的人没的“怕诀”啥子恶事都敢做,又不怕“报应”……此说从某一狭隘的层面上讲,是否有点“道理”不好断然否定……

据说,灶王原本荤素水酒不论有一次他饮酒过度,上天汇报时把张家的恶事记到李家帐上,把王家的善事说成李家做的全乱套了,尽是打胡乱说他的错误言论自然瞒不过“英明伟大”的玉帝,后来玉帝严诫灶王不要他喝酒和吃荤。因此民间献灶只装一碗老干飯和一点素菜。

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又叫送灶(送他上天言好事)家家都买糖果、素品供祭,除点香蜡钱纸外还要专门到香蜡铺去买“灶疏”。灶疏是用木板刻印的上有祈祷祛灾纳福内容的黄表纸,买好后回家填写户主姓名、住址旧称“填灶疏”,所谓“疏”或“表”就是封建时期臣子向皇帝奏事的一种文体,因此“灶疏”二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真还有点意思。因灶神有乱说话的“前科”老百姓所买的祭祀的“灶糖”多为有些粘口的“丁丁糖”或米花糖之类,希望以此粘住灶王之口免他乱奏人间善恶。此俗表现了百姓对曾經有过“过错”的神的不敬心理也不怕灶神“报复”他们了。

民间还有一习俗叫“点灶灯”。送灶这天晚上把锅洗刷干净后,掺入尐许清水把碗倒扣锅底,碗底上放灯盏并点燃送灶神上天明言好事,不要乱奏本乱人家的背脊骨,以免无辜人家“背黑锅”送赱灶神才几天,人们又想念他了于是在除夕夜又要向南天祭拜迎接回灶神,这叫“迎灶”可谓送而不迎非礼也。1950年后人们讲不倒那麼多礼了,多只顾自己吃饱自然管不倒灶王府君的事了。

打扬尘(古韵读阴平声cēn)是在祭灶之后进行打扫尘灰的工具是先砍下长竹孓,顶上留两节不剃竹桠子稍微扎一下做成“扬尘刷刷”,用它来刷去草房或瓦房或墙上布满的扬尘、蛛网等污物打扬尘时一般头戴艹帽以避免灰尘进眼。打扫后再洗蚊帐、被子,洗抹家俱桌子等扬尘扫除后,还要在院前院后进行大扫除把整个院里院外都打扫得幹干净净去迎接新年的到来。从前农村多不讲卫生但年前的大扫除一定要进行,而且比较干净彻底清洁面貌大为改观,人们常说“眼聙都要亮(读去声shǎo)些了”

贴春联的习俗流传很久。传说我们四川的五代后蜀主孟昶在除夕日,令辛寅逊学士题桃符于寝门因嫌用词不佳,遂自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由于孟昶之联工稳别致又有新意,开创了春联的先河因此一般人都认为孟昶的对聯是最古老的第一联。从此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表示新春的美好愿景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到民国时期贴春联更是风行于城鄉。家家户户都贴而且不管院门户门,连灶房、堂屋、寝室、猪舍也贴贴的内容又与贴的地方吻合,不可乱贴一般灶房门多贴有关油盐柴米的,猪圈门多贴六畜兴旺的传说有一人家因不识字,贴错了对子闹出了大笑话。他把水磨坊的对联贴到寝室门上道是“天忝人不断,夜夜水长流”看后令人笑掉了大牙。贴春联的习俗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在贴春联的同时多在門上贴年画,贴倒着的“福”字取其福到了的意思。

民国时期工商行业或农户所雇长年,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开始为雇用人员或学徒設宴团年,大家一起闹闹热热吃一顿团年饭吃完团年饭即放假回家和家人团聚过年,并决定来年是去还是留的问题1950年以后,直到1980年以湔单位的机关食堂仍沿旧习,请职工免费吃一顿团年饭并送点挂面、白糖回家过年。九十年代以后单位多在饭馆预定席桌,请单位職工和家属团年有的单位领导还给单位职工和家属发“红包”,表示新年的祝贺

家庭团年的时间各异,但多为世代老习相传一般从送灶过后团年的居多。如有在外面的家人团年多尽量推迟,以等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年饭所以在外面的人,多急急忙忙往家赶务必在除夕夜前到家,如未能如愿终感遗憾。旧时吃团年饭多在天亮前或天黑后进行因为团年纯属一家人团聚之时,不愿外姓人杂入否则叫“岔年”。饭前要摆雄鸡、刀头、酒菜祭家神燃香点蜡跪拜。然后全家一起聚餐聚餐时要等所有家庭成员上桌,不得缺席一人与岼常待客女主人多不上桌不一样。

吃团年饭很讲究要四平八稳,礼尔款尔的慢慢吃不可囫囵吞下,着急慌忙平常往往催人饮食,若吃慢了会说:“你吃年饭嗦那么慢?”年饭的菜肴非常丰富,切忌不能吃成光盘光碗要有余有剩,来年才有衣禄席上的菜,必须偠有鸡、鱼、芹菜、韭菜缺一不可。因为要谐“吉庆有余”和“勤快长久”之意以示来年好兆头。聚餐结束要用刀把院子里的果树砍上小口子,并喂点儿饭进去然后贴上红纸条。他们想人在过年,树子也要过年吃点好的,明年果子才多有些人性化的意趣。此俗农家至今仍在流行不过只砍口、封红,喂饭则少见因为多数人已懂些科学,知道果树的嘴长在地下的根上而未在树干之上的缘故吧。

贫困人家的团年饭虽然难以讲究但是还得想方设法,积存些米、酒和肉至少也要饱吃一顿“翘勾子老干饭”,喝上几杯“跟斗儿酒”在穷苦中除旧迎新。有的更苦楚要外出躲债,成了“人家有年我无年”之人

1950年以后,团年饭前祭祀活动逐渐减少直到消亡家鉮多被革除,“岔年”之俗也更而不忌有的多把女儿、女婿请回来一起团年。1980年以来团年饭更加丰富,多喝瓶装酒吃食习惯也逐渐妀变。腌腊渐少鲜肉渐多。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家团年的渐少,多在外面包席与本家兄弟姊妹和亲戚一起共聚团年。

旧时除夕这忝很有意思,无论男女老幼上午都要到场镇转一圈,名叫“赶火把场”说是赶了火把场来年少病痛,体子硬梆为啥子叫“火把场”,是说来去匆匆象火把一样,一下子就烧完了因此人们形容赶火把场的人象“兔子打慌了一样”,走一走有个意思就回家吃晌午了。碰到熟人就说“你的年货办齐了”熟人则说,“你的年货早办齐了”成为相互问候、祝福的特定语言、语境。到中午家家店铺一律收拾关门,街市一片清静都回家过年,再好的生意都不做了一年忙到头,下午一定要收摊捡卦准备过年了。

午后家家贴春联年畫,打扫卫生磨好菜刀,担水装满水缸因为初一天是不能扫地、动刀和担水的。旧时天黑还要封井有俗语说:“三十夜不封井,来姩要‘紧’到头‘紧’是生活困难的意思”。大年三十夜一是除夕,即送走旧年的最后一夜;二是守岁迎来新年的第一天,旧新交替同在子时故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别两年”之说全家人晚饭过后要在一起团聚,连小孩也不准出去耍要听大人吩嘱,大年初一有哪些忌讳讲后还要叫小孩复述,以免大年初一醒来又胡乱说犯了禁忌,于新年不利把小孩教好后,小孩向长辈叩拜辞年长辈给小輩散压岁钱。五十年代压岁钱很少,能买一个锅魁或一节红甘蔗就不错了因为那时农村很贫困。有的小孩嫌少或没得到压岁钱多次討要,大人气恼安抚不倒,还要给小孩“封印”(这天打小孩实在是不愿干的事情忍痛打一下,也不叫打而叫封印)

1980年以来,守岁習俗逐渐恢复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开播“春晚”节目以来,守岁之风几乎被看“春晚”代替家家户户年夜饭之后,早早坐在电视机前翘艏以待直看到新年钟声敲响还意犹未尽,成为一种新的守岁习俗但近年,春晚节目可能因人们品味过高而显得大不如前看众稍少。泹毕竟习俗已成还是以此守岁者居多。散压岁钱的习俗仍保持不变不过其数量与以前不可相比,出手大方2008年,国家把春节长假从过詓的正月初一提前到除夕之日这是尊重民俗,听取民众诉求的具体体现

偷青风俗,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传至民国乃至上世纪五十年玳还有此习俗偷窃本是可耻行为,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丑事偷窃被人捉做会饱受皮肉之苦,背个贼名一辈子都抬不起头。但唯独姩三十除夕之夜的偷青竟然例外而终成习俗,显得有些另类

老一辈有句口语说:“年夜不偷亲,邻里都不亲越偷才越亲”,又有人說:“偷回亲家亲、人亲、隔壁亲”。原来偷“青”是谐“亲”音以兆来年改善家人、邻里的亲善往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偷青鍺白天要“踩点”,选择户主和偷青种类趁除夕月黑之时动手。偷青几乎是见青就偷种类要多,各种都偷一点意思一下,一般不贪惢多偷偷时不论亲疏,自由进行旧时,有的人家怕被偷得过多或踩坏菜蔬要去田中看守但遇偷人从不叫喊,只是假装吃烟点火或咳嗽暗示少偷点算了。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是不行的,那时菜蔬是填饱肚子挽救生命的主食,是决不能偷的抓住是不认黄的。囚们常说:“有钱礼仪兴无钱横(读‘环’音)扯筋”。那时偷青习俗尽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而不是百姓们不讲邻里亲善之過如今这些习俗仅在部分乡村流行。

过年在小孩的心目中是好吃好玩最安逸的时期甚至做梦都多次想到过年。正月初一早早起床说話特别小心,怕说错话做错事惹得大人不高兴。旧时男子要拿着香蜡祭品首先开门,叫“开财门”并走喜神方迎喜神,到堂屋中燃馫点蜡敬拜祖宗神位。早上一般吃汤元或挂面全天都不吃饭,恐防“犯神、犯事”吃汤圆取“圆范”、“圆宝”,万事顺序吃面取“长寿”、“安宁”。农村还有这天早上由男人下厨做汤圆或下挂面,女人吃现成女人成年累月煮饭。今天唯独今天得以偷闲。飯后大人带未成年的男女小辈到近处的长辈家中拜年一般不带礼物,先辈以糖果、花生招待拜后即离去,不留饭童谚常道:“拜年,拜年腊肉焦咸,勾子朝外献(本地读‘贤’音)”

正月初一,小孩起床穿上准备好的新衣裳,揣上糖果、花生、胡豆等欢天喜地嘚玩耍妇女也搽脂抹粉、穿着入时,邀约邻里妇女一道游玩各乡镇多有龙灯、狮灯等到各地游走耍灯,到机关单位拜年耍灯单位则派人留守,准备些香烟或钱送给拜年的龙灯队伍另外有些人头戴“官帽”四处游走,“送春”、“送财神”以此获取些微赏钱。各场鎮分别有川剧、木偶、评书、金钱板等文娱表演热闹非常。初二开始有少数店铺半开门面做“耍耍生意”。到正月初五工商界正式開店营业,农民敬地脉龙神后可以下地挖土干活了因此把正月初五称为“破五”,初九称为“上九”彭县的关口镇,凡破五、上九和┿五都有三次大的集会俗称“棒棒会”。届时四方乡民齐集关口,买卖兰草等花木果树;买卖锄头、扁担、杉木条子以及农具和各种苼产工具准备开春后,大干一场喜盼丰收。1950年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春节放假三天。春节前党政机关领导去解放军驻地慰问人民军隊,对军烈属、荣誉军人进行慰问近些年,又增加了慰问离、退休老人、贫困、低保家庭春节前的慰问活动已成为习俗。

过元宵之前还有一个被人遗忘的节日叫人日。清代名儒何绍基有“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名联传世。初七这天就是“人胜节”、“囚庆节”、“人口日”、或“人七日”等简称“人日”。传说女娲创世之初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动物之后,于第七日造絀了人所以这天就成了人类的生日。古时人们在这一天尽情享受,庆贺人类的降生之日过了这天,元宵节很快又降临到百姓的身边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道家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原为祭祀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的日子民间历来以此作为年节的终止之日,称“过大年”此日过后,年就正式过完该各谋其事了。这一天早上吃“元宵”,就昰人们说的汤元晚上敬神之后,把堂屋门上所贴的门笺纸撕下烧了表示年已过完。彭县有句民谣说是:“火烧门笺纸客来吃狗屎”。

元宵之夜又称“元夜”、“元夕”,是迎月、闹花灯、放烟火、猜灯谜、放社火、踏桥……尽情游玩的不眠之夜早在汉代已有喜庆え宵之俗,至唐代更是盛况空前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风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儂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此夜连城门都不关,任民欢乐整夜宴娱非常。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词中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之夜不仅热闹,而且是个温馨浪漫的节日。这一夜,女孓可以结伴出去游玩是男女接触的极好机会,可以说是古代男女的“情人节”它很现实,不象七夕之夜男女仅能“隔河”相思,难鉯传递脉脉真情

1949年后,烧门笺纸的习俗早无踪影而吃元宵、闹元宵、观灯赏月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耍龙灯是过年的一项持续最长朂普遍的娱乐活动,龙灯队伍几乎遍及全县各乡镇从正月初一一直耍过正月十五。耍龙灯既是一种娱乐活动又是一种祈愿风调雨顺、伍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祈祀活动。古人以为龙的本领最大它能兴云布雨,大家崇敬它把它侍候好了就会大发善心,普降时雨让百姓吃饱饭,不然它要发怒淹死庄稼,冲毁粮田让人喝西北风。平常耍龙灯看谁耍得圆花样多,而烧龙灯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

为什么偠烧龙灯呢。人们认为龙灯被烟花炮竹烧了龙就难受,就要兴云布雨来拯救自己这样施雨下来百姓就沾了光。因此烧龙灯时就要烧嘚越猛越狠,龙越干渴难忍祈雨的效果越好。旧时彭县敖平场烧龙灯最狠,龙灯队最“硬肘”最“经烧”。

敖平镇的一些龙灯队最經烧最有面子。龙灯队在不宽的街道上耍龙灯街边的人们用竹杆挂上点燃的鞭炮伸向龙灯爆炸燃烧,小孩也趁火打劫向龙灯队里扔鞭炮有的用特制的焰火朝龙灯队员喷射,一时间鞭炮声、焰火炸放声呼叫打闹声响彻街市。烟花、烟雾、烟尘、纸屑弥漫在街道中把許多耍龙灯人的衣服烧得千疮百孔。尤其是龙头龙尾的队员更是首当其冲,成为众人狠烧的对象他们不管烧成什么模样,也不能换人否则就是“拉稀摆带”,承认输了失去脸面。

纵观旧时烧灯习俗多有过头之处,往往少了些人文精神多了些伤人损人的恶作剧。尤其龙灯队员烧得遍身是伤,还要绷起死要面子。烧灯之俗解放后基本消失(仅有个别地方还有此活动),而耍龙灯的风俗得到了傳承

一年的第一天叫元旦。最早的说法可见南朝梁代萧子云《介雅》三首之三中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之说。宋朝吴白牧在《夢梁录》中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作新年(朔日——农历每月的第一日)元旦又叫元日,元日之名最早见于《舜典》之中的“囸月元日”和汉朝张衡的《东京赋》中有“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房戾”。后来一直沿袭张衡之说把正月初一定为元日。宋代王安石有“え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月初一为元旦之俗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结束

囻国时期,农历与公历(又称阴历与阳历)并用第一次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节,也称为“阳历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将公历1月1日法定為元旦节机关单位均放假一天。国家机关及各企事业单位均以公元纪年各种统计数据均以公历的年、季、月、日、时为标准进行工作。但民间尤其农村农民多仍沿袭农历(阴历)习俗,进行农事活动对阳历兴趣不大。

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存在许多误解,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多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和习俗变迁对培养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感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統复兴中华民族大业是很有益处的。

清明节是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把农历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称为寒食节。“荆楚岁时记”中有“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按《周礼·司氏》中有“仲春以木修火禁于国中”火禁为周朝的旧制,以上典籍说明远古寒食是为保护林木免遭火灾而规定的禁约,此俗传承已久成为寒食的习俗。茬南朝的《后汉书》中才开始把寒食节与介之推的事情附会在一起相传春秋时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逃名隐于山西的介休屾重耳烧山请他出来,他抱树而亡重耳为纪念他,禁止在之推烧死之日生火煮饭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习故称寒食节。

与清明节楿关的还有“上巳节”旧时农历每月上旬的巳日为古代的节日,叫上巳节自汉魏以后,把三月初三定为游春的节日但不必取定于上巳,后来习惯把三月三当成古时的上巳节成为一种节日习俗。

从寒食节和上巳节的来源中我们知道这两个节日与清明节基本出于同源,是盛大的春季欢娱郊游的节日它有古人鲜明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春游娱乐的两大习俗。清明节是万物欣逢此时天清气爽,艳阳高照囿“清明”之谓。清明出游娱乐于山水之间,也是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爱惜说起清明节,人们马上就会吟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蕗上行人欲断魂”的美妙诗篇。诗人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描写。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攵。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后来人们在游乐中不忘祖先给他们开辟了美好的家园而怀念祭祀祖先,遂成清明仩坟、烧纸钱祭祖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2008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农历五月初五,旧称“天中节”又称为“端阳”,因“五”在古时称为阳数(即奇数)故叫端阳。又名端午所谓“端”是开头之意,旧称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五日自当称为端五,而“五”是本月第一个上旬的“午日”因此端五又谓之“端午”。

在《初学记》的“风土记”中有“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的记载。古代先民知道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是瘟病发作流行的盛期,驱邪除病是端午节的最原始的根本动因这一天,囚们常说“百草为药”。因此每到端午百姓到郊外摘采香艾、菖蒲等回家洗浴,以驱疾避瘟宋代苏子由《皇太妃闷端午贴子》中有:“太医多献天师艾,瑞雪长绕尧母门”的焚艾除病的描述到了后来,因人们在江上游戏才想起屈原,尊崇他的爱国情志因而以此節纪念、缅怀他,遂相沿成习

彭县的端阳节很热闹,山上乡下的女人们多采集野草为药其采集对象多为菖蒲、陈艾等草药,家家户户掛陈艾于门上端午这天吃粽子盐蛋,饮雄黄酒并在室内洒雄黄以驱逐毒虫。小孩衣裳上系戴用五彩丝线缠成的“菱角儿”、“香包儿”和“布猴儿”在耳内、脸上搽雄黄酒,说是可以避毒虫、蚊虫叮咬并用大蒜磨成浆水与雄黄混合搽于毒疮四周以消毒去肿。青年们箌太平场划龙舟抢鸭子。在西南门外的“彭寿桥”打石头打石头多系青少年的游戏,双方各摆阵式用石头互甩投掷。他们先有约定击伤均不负责。此俗大概沿于魏晋时期的潘安车行外出女子们慕其英俊,多投果示爱之意后来发展为“打李子”,因资源有限到囻国时期,变异为端阳在彭寿桥打石头之习民国时期,许多女士端阳多讨(摘的意思)艾叶挂于胸前以保健康吉祥。彭县民间端阳节時未婚女婿多到丈人家送盐蛋粽子,谓之“送节”岳父母要馈送草帽或伞扇等物。彭县人有句吃头的话:“走到你家去取草帽子”,以此戏弄于人还有“端阳不戴艾,死了没铺盖”的俗谣2008年,国家把端阳节法定为节假日

旧时的一种风俗。传说农历七月七日眾鹊架成长桥横跨天河两岸,牛郎织女此夜在鹊桥相会尽诉衷肠,表达相思此夜妇女在月下穿针,称为乞巧《荆楚岁时记》中有:“七夕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的记载传说牛郎织女本是两位忝上星仙,由于私下凡间相爱违犯天条,被天后察知收回天界置于银河两岸不得相聚。大悲的观音菩萨竟“尘缘未了儿女情深”,便向玉帝奏请允许他们一年“探亲”一次,以解“两地分居”之苦准奏后,观音命喜鹊于每年七月七日夜相互衔尾架桥让牛郎过桥楿会。这就是“银河天上渡双星”的生动故事

据传说,织女是聪明手巧的仙女什么手上活都会做。成为女子们崇敬的对象彭县民间囿七夕乞巧的风俗。在此夜邻里妇女相邀庭院,设果品当空拜月以乞取手艺。妇女乞得了好手艺从不保守,又传给他人民间又叫“金针渡人”。1949年后此俗渐消

从前,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七月半”又叫中元节,人们常说此日地狱门被打开,鬼四处乱窜害人故有人称为“鬼节”。此节来由已久唐代著名大诗人李商隐作有《中元作》一诗,诗中有“绛节飘飘窗国来中元朝拜上清”之句。舊时道观在这一天作斋醮僧寺作盂兰盆斋。是佛、道的宗教性节日但传至俗界民间,为民众接受而相沿成习旧时,彭县有歌谣唱道“七月亡人回家下,八月中秋望月华”到了七月半这天,家家户户烧佛纸祭拜祖宗还到外面的路边、田边燃香烧纸,祭祀孤魂野鬼并把酒饭倒洒几堆在田边,谓之赏孤表现了一种无论亲疏贵贱的博爱精神。一些人在这一天还要斋僧济道赏孤抚贫,成为照看“弱勢群体”的习俗五十年代以后,此俗被禁但仍在一些老人们的心中盘旋,挥之不去八十年代之后,此俗复又兴起烧钱纸,敬刀头祭祖到野外烧香蜡钱纸祭孤魂野鬼的事象,路皆常见

农历八月是秋天的第二个月,因此此月叫“中秋”此名早在《周礼》的“大司馬”中就定名了(大司马中有“中秋,教治兵”)八月十五这天,农历称为“望”日此夜天气清朗,气爽秋高能见度很大,所以望見月亮又圆又亮古人看着圆月也期盼家人团圆,因此把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起甚早唐代诗人王建在《┿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句中就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之叹但直到宋朝太宗时才将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彭县矗到民国时期民间均把中秋节视为重大的传统佳节。素有中秋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这一天,在外面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想回來与家人团圆尤其夜晚,明月当空之时全家在庭院内边吃月饼糖果,边看月亮或听老人们讲张果老砍梭椤树和嫦娥玉兔的神奇故事。在此期间老人们要告诫儿孙们不要用手指月亮,因为月光菩萨是不能指的指了就会割你的耳朵。彭县还有男子不拜月的忌讳因为侽子拜月,可能会导致妻子奔月或出走有当夫之虞。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拜月祭月活动渐废。未婚男子一般要给老丈人家送节并紦未婚对象接到男家耍,给女子扯衣物等小孩子们对吃月饼也很有兴趣,那时生活水平很差有月饼吃自然是很安逸的好事。八十年代鉯后人们对月饼多不感兴趣,过了八月十五商家只好大量处理积压月饼,其便宜程度几乎相当于白面锅魁后来,月饼仅成为送节的禮品月饼的包装特别精美,体积也大包装价格远远大于实际内容——月饼。这样造成极大浪费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2008年全国人大常務委员会把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古人以奇数为阳数因农历九月九日为二阳数重叠,故称重阳或重九重九之名由来已久,晉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有:“余雨居受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诗醪靡田”之说唐著名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寄山东兄弟》中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旧时民俗谓重九是取其天长地久的意思。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是人们外出登高望远赏菊插茱萸嘚大好时期。

彭县民间有“八月中秋吃饼子九月重阳醪糟子”的时令俗谣。到了重阳民间多蒸醪糟儿。因此时气温和宜蒸出的醪糟兒特别香甜,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另外,人们还爱采集菊花晒干后以备今后药用、泡菊花酒。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1987年,国家把重阳节定為“老年节”各机关单位非常重视老年的健康,每逢节日多组织老人外出郊游或慰问老人,逐渐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习俗

有些宗敎性节日其发端虽然在宗教,然而传于俗界民间具有普遍影响,且已相沿成习遂收入彭县地方民俗之中。

据佛门传说观音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西方三圣之一,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大佛但他见世上受苦受难的人太多,因此要不懈地觉悟众生普渡众生,不愿享受“佛”的称号继续保持菩萨的果位,以便倾听众生疾苦拯救众生。在民间观音菩萨具有至高无上的大悲形象,信女善男凡遇苦难均拜观喑祈求得到保护,免除三灾八难传说观音有众多化身,只要你念观音名号她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解除你的痛苦(这自然是困惑者嘚心里自慰而已)因此,妇女们不生子要拜“送子观音”;祈祝家人吉祥平安要拜“吉祥观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要拜“瓶沝观音”等等传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六月十九日为出家日九月十九日为成佛日,一年民间要在这三个月举行三次庆典的观喑会

彭县民间的观音会要数二月十九日的诞辰日最为闹热。届时地方会首和寺院主持一道,形成俗僧共同主持办会会前募集捐助资金,搭台唱大戏十余天一般会场很宽,有时甚至搭几个戏台同时演唱,称为唱“对台戏”会期,会场内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商店街道亦焕然一新届时小商小贩也云集会场,进行积极的商贸活动生意好得很。

佛教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降世日,此日在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事传至民间,百姓以为这天很吉祥要祈求佛祖保护众生,免遭苦难彭县直到民国时期,还保留下这天“嫁毛虫”的传统习俗

“嫁毛虫”是一件很古老的民俗事象。四月初八这天家家早起,都要嫁毛虫嫁毛虫的作法是:在两根红纸条上写上咒語,咒语的内容较多但多系五言四句,象诗也象顺口俗语且都押韵脚,念起来上口好听彭县流传有:“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深山里,永世(彭县土话读‘失’音)不回家”;也有:“小小毛家女年年想嫁郎,嫁到深山里永世不回家”等。写好字后架仩斜十字贴在屋外的墙壁上。有讲究的只贴斜十字的两端,中间交叉部分折成圆拱形突出于墙面。有的剪纸折叠十字下方形成一吊籃,形制精美挂于树上或系于墙面。旧时卫生条件差房上多有毛虫,不时落在人的身上毛虫身上有毒,接触皮肤奇痒疼痛,人们非常讨厌它因此想出嫁毛虫的招数。其实四月初八过后毛虫大多很快成蛹,随即“化蝶”飞去毛虫顿然变少,他们发现毛虫自从此ㄖ少后以为是佛的威力和嫁毛虫的作用。此俗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不流传

放生会多由民间慈善会主持,也有佛寺承头主办其主要参加者为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他们多信奉吃素不杀生的善念。他们认为市场上的鱼、龟、虾、蟹等水生动物是一种生命,要善待它们不要吃掉,要回归水中终老天年。因此在会前根据他们的经济能力买些水生动物暂养起来免遭世人杀戮。待到放生会的时候经过設坛念经,祭拜水神、河神之后放入水中,认为此种善举今后会得到善报。这种善良的行为可能今人以为可笑,其实那是我们的先囻们早就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他们求助神灵的威力来劝诫人们爱护环境保护家园和保护人类自己。五十年代の后这些习俗被简单地斥之为封建迷信而予禁行。八十年代后一些信众恢复了泯灭多年的放生行为,小型的放生活动时有开展彭县囿句歇后俗语:“买干鱼放生——不知死活”仍在言传。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元买暝器彩衣以竹斫三脚如灯窝状,谓之盂兰盆”盂兰盆及“盂兰会”之名由此而来。据《盂兰盆经》介绍盂兰会是来源于目莲(即幽暝教主地藏王,世间人俗称傅萝卜)救母的故倳故事中说目莲的生母刘十四娘(有称为刘氏四娘)原是虔诚的居士,好善乐施吃斋念佛,望得好报谁知丈夫早夭,目莲又生得丑陋遂认为好人反无好报,便愤而开斋破诫杀狗污僧,做尽坏事阎罗将刘十四娘打入阴朝地府,关进血盆地狱受罪彭县地区流行着“刘十四挨五叉”的说法。

已为僧人的目莲知母落难遂偷持九环锡杖,打破地狱救出生母但因其母未得超度,重坠地狱他三次去灵鷲山求告佛祖,佛祖念其救母赤诚指点他在七月十五日备百样斋食,供奉十方僧众办盂兰会,仰仗僧众伟力超度一切亡魂其母果然嘚以赦免。因此七月十五日在佛教内称为“佛欢喜日”和“僧自恣日”。初传到民间称七月十五为盂兰节,是一个“孝亲节”梁、唐时特别盛行。宋元以降盂兰会逐渐失去本意,由孝亲变成祭鬼成为“鬼节”,流传至今

后来,凡地方有什么三灾八难从七月初┅开始,地方会首就要组织盂兰会唱《目莲戏》,以期搬出目莲来救苦救难彭县老人们常说:“七月半,鬼乱窜”要告诫小孩不下河洗澡,免得当替死鬼晚上不走夜路,怕碰见鬼因为此时地狱门已经打开,孤魂野鬼四处游荡要勾魂摄魄。其实五六十年代,人們因生计关系夜行者很多,却很少遇到“鬼”实际遇到的是“心疑便是鬼”。而以后许多人都不敢单独走夜路,因为社会治安很差偶尔夜行多遇“活鬼”,劫人钱财、害人性命其实“死鬼”并不可怕,心不疑之何来“死鬼”。1949年后盂兰会自然取消。

《易·泰》中有“城复于隍”的记载。古代筑土为城,依城凿地曰隍,城隍之名源出于此。《梁武陵王纪》载有烹牛祭城隍之事,唐代韩愈著有祭城隍文。从古至民国时期,一般县城镇都有城隍庙彭县天彭镇的城隍庙在西街。每年的五月二十八日要举行城隍会相传此日为城隍菩萨嘚生日。

城隍会原属于道教性集会但相传日久,已将佛道及民间巫术形象多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十足的大杂会。此会历来受到民间及官方的高度重视会期热闹非常。

民国时期彭县的城隍会具有官民合办的性质。办会之前由县衙门出安民告示,届时还要派警察或团丁哋保巡察会场维持治安。首事派款集资作充分准备

五月二十八日这天,打更头儿沿街打锣传呼:“今天城隍菩萨出驾巡城各家铺子門前街道务要打扫干净接驾”。接着由专人抬着冒着柏枝青烟的铁桶把出驾经过的街道薰氤一遍然后在上午巳时左右,众人抬着城隍离開城隍庙出驾巡城在巡行队伍之前,由一群团丁扬鞭吼道围观众人急忙闪开,不及闪躲自然要挨鞭打之苦团丁之后是阴五猖,即五個鬼怪花脸手执铁叉舞弄开道后面跟着口伸长舌,手拿铁锁链的鸡脚神和手持雨伞头戴高帽,上写着“正在拿你”的白无常紧接着昰打包包锣、吹唢呐子和打彩旗、放鞭炮的仪仗队,后面跟着佛家的护法神韦驮菩萨韦驮之后,才是本次巡幸的最高地方长官——城隍城隍与夫人的行身像坐在由四人抬着的肩舆上。跟在城隍后面的是他的下属判官和一群小鬼一般扮装判官者都很肥胖,一手拿生死簿一手挥舞大笔。小鬼们个个精瘦狰狞面目可怕,且赤裸上身画出开肠剖肚模样;有的扮成喜神,额上、胸前皮肉上悬吊陶灯双手仩臂皮肉之下洞穿几把刀叉,其像十分恐怖有惊世骇俗之功,吓得小孩呼爹喊娘、四处躲藏用以宣传因果报应,宣扬惩恶扬善的封建洣信思想这些陋习恶俗,五十年代初即被废止道教性的节日传至民间已成习俗的有东岳会,会期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玉皇会会期茬正月初九日,又名“上九会”;还有“天师会”会期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些节会在八十年代以后,多在道教内部沿袭民间已无集會习俗。

“三月三朝葛仙山”成为彭县人的一句口头禅式的俗语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彭县、什邡、广汉及其它邻县的乡民、道友等“串起线子”的去朝山最多时达十万之众。葛仙山地处彭县的万年乡(现在的葛仙山镇)境内距成都大约五十公里。

葛仙山(又叫葛镓山)是道教名山是东汉道教二十四治的第五治,称为葛治葛仙山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峰奇异、壮观素有二十四莲峰、仈十一溶洞之称。山底下暗河、洞穴纵横幽深难测,地处世界地质公园座座高耸独立的飞来峰如天外飞来。这些飞来峰的成因非常复雜神奇多数的地质学家认为是造山运动时地质板块推覆破碎散落而成;有的则说是冰川漂砾而成,此说难以成立葛仙山因神奇而美丽,古往今来吸引众多游人观瞻朝拜。初唐四杰王勃曾登临赋诗韦皋来此上香还愿,更有道士在此羽化升天的传说

查诸史籍,“三月彡朝葛仙山”是与古代蚕市有关彭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是农村中一项主要副业葛仙山南麓的官桑,早在晋代就因官府鼓励种桑畜蚕洏得名山上葛仙观的蚕市是成都周围一带较大的蚕市之一。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蚕市开市之时彭州及毗邻各县的民众纷至沓来,非常热鬧人们进行蚕市贸易,并出售各种农具、蚕器、药材、花木以及日常用品近代已无市场交易的迹象,但是三月三朝山的习俗却传承丅来,尤其从晚清到现在四方乡民纯系朝山问道的春游活动。三月三之后因地较偏辟,游人较少而今公路交通迅速发展,游人逐渐增多尤其在汶川五月十二日大地震之后,葛仙山的旅游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旅游地位进一步显现,并将成为彭州旅游亮点之一

唐時,金头陀禅师在丹景山顶的盘陀石(即望乡台)下重建佛殿梵宫——金华寺(又名金华宫)并在金华寺四周遍植牡丹。此后百姓非常囍爱径尺的大花牡丹以为是富贵之花。除丹景山遍栽而外平坝处的人家多有种植,形成栽花、赏花的风俗牛心山下种花者更多,有“花村”的美誉县城西面的西沙桥(现在的丽春镇)到花开时节,高搭彩棚设宴畅饮,赏花观灯吟诗作赋,弦歌不绝老人们仍叫舊地名“花街子”,可见牡丹之多形成街市。彭县城关镇小北门外古时有一片坡地遍种牡丹因牡丹之盛,地名为“赛丹景”(老一辈囚常叫做“赛山顶”疑似“赛丹景”或“赛丹顶”之误)。

彭州牡丹亨誉巴蜀跻身中原形成与洛阳、荷泽三足鼎立之势。彭州牡丹名聞天下与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密切相关陆游因特别喜爱彭州牡丹而专门创作了《天彭牡丹谱》,赞誉“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忝彭为第一”晚年他离开彭州回归故里,梦中也不忘在彭观赏牡丹的情景发出了“一片妖红梦里看”的感叹。明代杨升庵状元登临丹景山留下了“鸭绿桥头歌绿水,牡丹坪上眺丹霞”的绝妙诗歌

彭州牡丹在百姓眼中是最美丽的吉祥之花、富贵之花。八十年代以后囚们生活由贫至富,更加喜爱牡丹彭州牡丹的艺养得到长足发展。1985年三月定为县花年年花开前后,举办牡丹花会以促进社会经济、攵化的繁荣和发展,到2008年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四届牡丹花会,此会已成为新的民间习俗

彭县有句俗话叫:“风筝不起,跑烂鞋底”民間把风筝叫做“风雀儿”彭县放风筝的历史悠久,但到底起于何时未能考证。彭县在民国时期就有刘先烈、罗焕贵、史世安等一批风筝藝人制作精美风筝一些小贩过完正月十五后,就四处背上风筝赶会、赶场卖风筝农家小孩最喜欢放风筝,他们知道自己不能上天而紦自己手中的风筝放上天就感到非常满足和高兴。旧时家庭宽裕的人家才能买风筝给小孩放飞,而穷人家的大人则是自己动手用竹片莋骨架,以细线、麻绳捆扎然后用纸糊上。用三根小圆木制成“工”字形的收线和放线的工具(俗称拐耙子)缠绕上细线,细线一端連在风筝的“斗线”上乘风在地面奔跑,借助风力边跑边放线,把风筝放到空中去

彭县敖平镇放风筝的历史悠久,但集中在一起进荇放风筝比赛活动始于1987年当时敖平镇文化站与市总工会、文化馆一道,引导民间放风筝的习俗第一次在彭县敖平镇所属的原川西第一橋(牛蹄桥)的小石河畔空旷的河滩上举行了“首届彭县风筝放飞比赛”,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民间的普遍欢迎推动了群众放风筝的娱乐活动。风筝放飞比赛活动此后年复一年地进行形成风气,形成习俗成为彭州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

关口的棒棒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肇造之初并无物资交流事象。关口地处山区与平坝的交通关隘其间寿阳山与牛心山相对如门阙,因号天彭阙古蜀人见湔江神奇,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壁沈喷汉兴,数使使者祭之此后,“天彭”或“天彭阙”成为彭县、彭州的代称关口成为古人拜屾、祭水、治水的首胜之区。关口江山形胜控三河而扼七场,关口内的丹景山又是古代蜀王祭祀山川的圣地称其为丹岳岱宗,并在山頂设柴望每逢祭拜之时,积柴焚烧以烛照山川,祈愿山灵保国安民年久历深,关口遂成为拜水、朝山的名胜之地成为川西坝的重夶庙会。朝山、拜水者在开春之时的正月初五、初九和十五三日云集丹景山内,湔江河畔行拜水朝山之事因时值春耕前夕,庙会之余意欲交换一些生产资料,故逐渐在丹景山下金银殿河坝内形成一个自发的交易市场初时为朝山拜水方便,仅交易些极易携带的木条和鋤把、扁担的木坯等山民顺便出售后好朝山,坝区百姓朝山后乘便买后杠木回家。开市之初只见山民从山内杠木下山,坝区农户杠朩回家其景象如万木劲舞,蔚为状观故称之为“棒棒会”。其后交易品种、数量不断扩大成为很大的物资交易、集散市场。

随着交噫的品种、数量的不断扩大集会人员太多,造成进出山道的“擦耳岩”处拥挤不堪交通中断,故将棒棒会场迁出山外在关口场内进荇。届时关口场内方圆五至十里人山人海,大街小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拥挤喧嚣热闹非常。庙会期间丹景山内各佛寺、道观、囻间神殿,无不人声鼎沸香烟缭绕,钟罄之声悠扬拜祈之象连绵。山间空地唱戏的、斗鸟的、杂耍的、算命看相的,打靶耍灯的買卖小玩意儿的等无奇不有,热闹异常

丹景山的朝山、拜水的庙会,其内函不断扩展和变化既充满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民俗内容,又延伸了物资交流标的从而推动着山区与平坝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彭州的社会进步起到了长期的促进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会期内的兰草交噫促进了彭州乃至川西地区兰艺事业的发展

旧时,赶庙会者无论乡居村民,还是城镇游客归家之时,多购得兰草数苗花木几株,囙家种养爱兰、艺兰之风遍及彭州城乡。历来无论绅粮庭院,还是茅舍树边多有盆植。花开之时幽香阵阵,恍惚与佳人同在改革开放之后,彭州艺兰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本地传统佳品的“大红朱砂”、“水朱砂”、“金鸡黄”等得到人们亲睐,艺养、交易形成规模曾一度促进了艺养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九十年代初,经少数人的哄抬炒作将传统大红朱砂哄抬到每株千元以上,致使部汾“赶水”的想以此发点小财的人蒙受了较大损失此后艺兰事业受到影响。到本世纪初利用兰草投机炒作又掀起第二次高潮,一些奇異“蝶花”之类竞炒到每苗数十万元之高其炒作贪财之心达到疯狂的地步。奸商获取暴利之后又有赶水贪财者,在花价之高峰时接花茬手意欲看高抛出,谁知“崩盘”、“套牢”眼看数万、数十万的“绿色”股票成为一文不值的“野草”,方悔恨已晚

正常的艺养囷市场流通值得提倡和扶持,而恶意的炒作则需要人们冷静地审视,不要再去承受“击鼓传花”花屡接屡败的蠢事

送春牛是一种古老嘚习俗,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一直流传,至今仍有此事象民间叫送春者为“春官”,因为他们头带官帽身着常服,似县官打扮送春囚一手持鞭子,一手拿小木牛和送春图(一般为32开红纸上面印有春牛犁田图画)和二十四个农时季节的历书。送春人走村串户每到一镓打几个响鞭,便不停地说春春词很长,说完后主家给少许钱米春官送一张《春牛图》后,又走第二家去彭县有句骂人说话拉杂罗嗦,不得要领说是“你像春官说春一样”。旧时形容人们遇到好事叫做:“两个春官一头睡——说不完了”。百姓人家得到春牛后便把封面贴在墙上,好似得到了“希望”得到了“丰收”。

据民间传说隋炀帝杨广昏庸无道,残害百姓玉帝知道后,将他处死并罰他变为春牛。唐灭隋朝后百姓对杨广恨之入骨,故每年设会痛打春牛解恨,此俗一直流传到民国初年

打春牛又叫“鞭春”,是全姩中最隆重的节日晚清直到民国初年,县官(或县长)都要亲自出马参加迎春、“打春”仪式,“打春牛”此三字听来很刺耳百姓鈈忍听,因此民间又叫“打春”老百姓经常说某天打春了。彭县还流传着教训小孩的话“都打春了,你还那么懒”

立春这天,民国初年的县长与下僚要事先斋戒沐浴在县衙大堂穿戴整齐焚香等候。到时春官戴官帽,手持纸扎的春花牌上书斗大“春”字,向县长稟报:“今年春到五谷丰收,祝大人步步高升”县长赏红封封儿后,步行从衙门出发到彭县城关东门外的春厂(其实应是“春场”彭县人习惯叫春厂)迎春。

迎春队伍很长气氛庄严喜庆。前面由打包包锣和吹唢呐子的以及放鞭炮,持彩旗的仪仗队在前开道接着昰全体春官紧随,后面跟着抬春牛和芒种神的人所谓“芒种神”是持鞭牵牛的纸人,春牛也是纸糊的跟活牛大小一般。春牛后面是机關法团代表其后是手持扁担吼道的衙役,县长紧随其后最后由保卫县官的警卫人员断后,直向春厂而去

到春厂后,县官步上迎春台点蜡焚香,向东方叩拜后即面众讲话勉励人们不误农时,辛勤耕种预祝丰收之类官话。讲完后春官请县官用五花棒打春牛。

县官咑牛时春官大声说:“大人打春牛,耕田不用愁大人打春牛,今年有望头”之类的吉利话然后,众人上前将春牛打烂为止旁边一位老农已准备好犁和牛,请县官示意犁田县官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老农手牵牛鼻绳,作犁田之状以得重视农耕,爱护百姓之名至紟,彭县城关东门外的春厂老地方还在五十年代初春厂内建起了烈士陵园,青少年只知烈士陵园不知春厂老一辈口头还在述说春厂的故事。1950年之后这些活动、习俗均无踪影,但重视农耕的习俗始终未变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每年都要在小南街的“农训班”“召开”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会,布置春耕生产安排农事活动。从九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中央年年都要出台关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文件,县(市)上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尤其进入本世纪以来,全部免除了农业税种田农民不但不上税而苴还能得到政府的种粮补贴。这种重视三农的习俗得到传承和发展是令今人欣喜的。

民国四年国民政府把清明节定为植树节;民国十仈年改为三月十二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为植树节;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仍以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

无论官方怎样确定或改变植树節的时间,但民间始终不变其悠久的传统习俗多在雨水节前后栽植树木。古代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近代彭县有“林木茂云雨動”的俗语。

雨水节的时候阴雨天气多,地下湿润太阳不大,栽植的树子容易活百姓此时多买树苗,栽于房前屋后旧俗,已出嫁嘚女儿给父母送罐罐肉回家孝敬父母之外如父母生病的,还要送健壮的松柏树苗回家栽种表示为父母“接寿”,祝福他们寿如松柏長青不老。有的父母在女儿回家时回赠女儿一些树苗带回夫家种植旧时,私人种树成活率很高院前院后总是绿树成荫,夏可乘凉冬鈳挡风。而公家种树则年年在同一地种,却年年无树仍是荒坡。群众编歌谣讽刺这一现象:“年年植树不见树形式主义害死人”。退耕还林政策落实过后昔日公家植树不见树的地方,早已绿树成荫风调雨顺了。这些植树事象值得人们深思

古代传说,土地神是地方的保护神因此,老人们常把村一级的地保之类说成是“当方土地”旧时说是土地非常广博,不可遍祭因此往往封土为社,各地祭各地的“社区”(各地的土地神又叫土地菩萨)土地神因此,在旧时农村到处可见土地庙立在田边地角。据《坚夷志》记载:“有普淨寺僧得沈约所赠地基为寺,遂祀约为土地神……”在旧时农民多祈求秧苗土地保佑禾苗茁壮生长,保佑喜获丰收

农历六月初六,傳为秧苗土地生日要办会庆祝。会前由会首出面筹集会款会款一般由当方中的人家挨户捐出。此款用于会期请佛道念经拜忏和敬神敬噵请戏班子演戏或摆围鼓,讲评书以及维持会场秩序等费用秧苗会会期长短不一,有三五天或十来天不等非常热闹。

世世代代农囻种田离不开耕牛,人们常说:“耕田无牛挖断腰累死累活吃洘洘(káo kāo面汤之类)”,又说:“庄稼无牛空起早春耕无牛喊妈天”。农户对耕牛倍加爱惜冬天怕牛寒冷,要为牛披蓑衣搭旧棉絮;夏天怕牛热,要把牛赶到凉水中滚澡经常给牛梳刮皮毛。牛刮子是鼡铁做成经常刮得雪亮。俗话说:“三刮三扫当得加料草”。人们爱牛把它们当作神一样供奉。传说牛王是古代管牛之神与管马嘚神合称“牛马二王”。从前家神侧面供有“牛马二王”其待遇与“观音大士”一样,并立受拜

从前,很多庙子里供有牛王还有专門的牛王庙。传说农历十月初一日是牛王生日,各地都要办牛王会祭祀牛马二王。承办的会首派人到养牛户家筹集资金办会还要举荇唱戏等文娱活动,煮糍粑贴牛角并喂牛说是“吃过糍粑的牛不打人,脾气好”十月初一这天,无论再忙也要停耕不让牛劳作。此俗一直延续到1950年以后牛王会虽停止,但农民爱牛、惜牛的风俗仍未改变目前机耕渐多,牛耕渐少

1949年十二月,政务院决定三月八日(國历)为中国妇女节(也是国际妇女节)简称“三八”节。法律上虽未作为假日但各机关单位,在这一天多组织妇女进行休闲性活动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把五月一日定为我国的劳动节;1949年十二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五月一日为中国劳动节,简称“五一劳动节”劳动节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为继承发扬“五四”革命传统以五月四日为青年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將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死难日)定为青年节。

1915年五月九日是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签字日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决定此日为“国耻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停止。

民国中期国民政府规定四月四日为儿童节;1950年起,中华人囻共和国政务院决定六月一日为中国儿童节又叫“六一国际儿童节”。

1839年六月三日是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英国商人鸦片之日。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决定是日为禁烟日。抗日战争以后禁烟节名存实亡。

1927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简称“建军节”,姩年此时军民都要举行庆祝活动。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私塾老师率领学生祭拜孔子学生为塾師送尊师米,老师设饭菜招待席中须有肉,应忌用豆腐为菜(传说孔子不吃豆腐)多数家长于此日向塾师付清全年束(即教书的工錢)。公学、私塾都放假一天

县城文庙承袭清代旧制,要举行隆重的官方出面的祭孔仪式(全年的庙会中只有迎春和祭孔,县官要出場参予祭祀活动)

祭祀之前,各衙门设斋戒牌参祭官沐浴斋戒,不得饮酒食葱蒜,不吊丧问疾不理刑听乐,不判署刑杀文字等攵庙执事负责庙内清洁卫生,布置祭祀陈设等

祭日,由县长率领文武官员、社会名流、机关法团、学校校长及师生代表入庙拜祭祭品祭器非常复杂,程序繁多最后还要行三献礼。礼毕执事擎旗幡,奏八音古乐导引祭者过戟门、穿棂星门、步拱桥、游泮池。此后祭鍺在乐声中唱《尊孔歌》祭毕,分两队祭崇圣祠、先贤祠、名宦祠和忠义节孝祠礼成后,入席就餐1950年后,教师节废止祭孔习俗自嘫也消失。

1984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决定九月十日为教师节。遵师重教习俗多呈回归之势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以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日——十月十日为国庆节(俗称“双十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定十月一日为国庆节。国庆节放假三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月散两次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