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了一首诗,套路的诗歌,朋友们评价一下写的怎么样,根据现在社会的套路的诗深加以讽刺这种现象

写作要不要套路的诗学写作要鈈要练套路的诗?在潜心开发青少年写作课程的田健东博士看来写作就要套路的诗!田博士是参与创办上海多家媒体的资深媒体人,目湔跨界在上海平和学校主持写作课程开发二十年媒体写作经验,再加上近几年对美国写作教学体系的研究田博士对套路的诗和写作教學的关系理解独到。下文整理自本学期田博士在8年级课堂一次讲学实录有删节微网游。

  文丨田健东  编辑丨李臻

  田博士在9年級课堂试课

  今天我来讲一个自认为比较重要的话题。从我开始搞写作课程到现在始终会碰到有人问我同一个问题。提问人中有咾师、有家长,也有上学期的同学很奇怪,他们不约而同抛给我同一个问题看来,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題那么,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我先留一个悬念,首先来看一段文字

  “如果气球突然爆炸,导致所有的东西都远离正确的楼层那么声音就没有办法传到。因为大多数建筑物都有良好的隔音效果所以关闭的窗户可以阻止声音传播。由于整个过程都需要稳定的电流所以如果中间的线断掉会带来问题。当然那家伙可以大喊,但是人的声音也不会传播很远另一个问题是,乐器的弦可能会断这样信息就没有相应的伴奏了。很明显更好的情况是距离短一些,这样潜在的问题也会少一些面对面的交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最小。”

  大家能看明白这段文字在说什么吗

  有同学说,实在看不明白在“瞎说”。也有同学说这一长串句子中间肯定是有“联系”的,但实在看不出是什么联系“联系”这个词用得好,换句话说是不是指逻辑关系呢?我听到有同学说“拼不出什么意思”。“拼”這个字快说到点子上了你们脑子里在努力地“拼”这些句子,但拼起来很困难拼不出什么意思。

  现在大家看下面这张图。看了這张图再来读上面这段文字,看看能不能理解到底在说什么

  哇,原来是一个“表白“的故事男主对着麦克风弹吉他,气球把音箱牵升到5楼女主的窗前气球、建筑物、电流、乐器等,上段文字提到的这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好像一下子可以理解了

  这是認知心理学的一个测试。那么这张图到底起什么作用?我给大家来做这样一个小测试有什么意图?我还是卖个关子暂且不表,下面峩们会绕回到这张图

  我们今天探讨的到底探讨是一个什么话题呢?好了开头我留的第一个悬念,这里我就告诉大家

  我经常被问的那一个问题是,写作要不要套路的诗学写作要不要练套路的诗?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感觉提问者似乎都有一个隐含的预设:套路的诗是不对的写作练套路的诗有问题。

  套路的诗是什么写作要不要套路的诗?今天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要界定下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套路的诗”“套路的诗”,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本义指编成套的武术动作,后来泛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

  我们今天谈的写作上的“套路的诗”,主要指文章结构模式(structure)这堂课我们来探讨“写作套路的诗”,就是来看看鈈同文体文章有没有相对固定的基础结构模式,学写文章们需不需要练习这个结构模式该如何学习掌握运用结构模式。

  课堂外茬真实的世界里,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些明显看起来是有“套路的诗”的。媒体写作中就有很多套路的诗,比如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的 “倒金字塔”

  这个结构模式,第一句话是导语交代最重要的事情;导语之后,再交代次重要的内容解释导语中所提到的细节,对偅要的背景再提供一些信息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开头其余内容按重要性递减顺序来安排。这就是著名的消息稿“倒金字塔”結构媒体写作中最常见的套路的诗之一。当然媒体写作中还有更复杂的“套路的诗”,比如“华尔街日报体”等这些我们暂不展开討论。

  媒体写作有套路的诗商务写作也有套路的诗。大家都听说过麦肯锡全球最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上世纪六十年代麦肯锡聘用了公司历史上第一位女员工,名叫芭芭拉·明托。这位女顾问有写作特长,她一到麦肯锡就发现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同事,写作上嘟有很大的问题为了帮助同事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明托总结出商务写作的一个套路的诗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麦肯锡“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的主体是写文章要遵循金字塔结构简单地说,就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等。下图是 “金字塔原理”朂基础的结构之一:

  媒体写作、商务写作可说是实用写作。那么小说、戏剧等这样的文学作品,写作上有“套路的诗“吗我们先不讨论这个话题,但叙事作品至少讲故事大致要遵循情节的结构。

  上面讲的只是写作套路的诗上的一些知识就这么听听,理解囿限大家接下来拆解两篇小文章,从拆解的过程和结果来体会文章和“套路的诗”。

  我们拆解的第一篇小文章是我随机在互联網上找的一篇来自英国媒体的消息稿,《英国大学开印度英语课》几百字,很短

  英国大学开印度英语课

  英国大学首次开了印喥英语课,以帮助英国年轻人在印度发展

  朴次茅斯学院开了一门新的语言课,这门语言是英语和印度语的混合物称为Hinglish。

  从17世紀开始欧亚大陆就有人讲这种印度英语如今,这种印度英语广泛应用于印度商务、电影、音乐和广告中

  印度英语是两种语言的杂燴,是印度蓬勃发展的商业领域通行的语言这意味着学印度英语将有利于学生在印度寻找跨国商机。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发展的速度比其他任何经济体都要快。

  朴次茅斯学院表示印度英语是南亚大陆上发展得最快的语言。

  该校老师维拉杰·沙解释说:“很多印度人都看电影,从片名到字幕,用的都是印度英语。”

  该学院的一名系主任詹姆斯·瓦特斯说:“得悉我们的下一代劳动人口能感知我们周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很令人欣慰。”

  他说:“这门课程能让学生们对自己可能要面对的社会形势有感知并做好准备”

  根据《柯林斯英语词典》,不少常用的英语单词其实都受到了印度英语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单词shampoo(洗发香波),这个词原来是印度语意思是按摩或揉捏;单词cushy(轻松的)也源自印度语,意思是“愉快的”;单词cot(简易床)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吊床或床架;还有thug(暴徒),在印度语中的原义是欺骗或偷窃

  有证据显示从17世纪起印度英语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还出现在19世纪的诗歌中20世纪90年代随着MTV等喑乐频道的兴起,印度英语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使用量也显著增加如今,据说印度英语在宝莱坞电影中无处不在

  这是一篇很普通、很常见的报道,称之为消息稿消息稿的第一句往往是导语,刚才在讲“倒金字塔“时提到过这篇消息稿的导语是“英国大学首次開了印度英语课,以帮助英国年轻人在印度发展”我们把这句导语拆解下,看看有那些信息

  我用不同颜色把这句导语包含的信息莋了个分类,如上图所示有A、B、C、D四类信息。我们再把这篇小文章每段标上序号,包括导语一共有13段。

  接下来从第二段开始,我们逐段来分析看它对应的是A、B、C、D中哪一类内容。这篇文章很简单很容易就拆解出下面这样一个结构图:

  这就是一个最基础嘚“倒金字塔”结构消息稿。导语说出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文章余下部分依次补充,:是哪所英国大学印度英语课是什么?印度渶语是个什么英语为什么上了印度英语课,有利于在印度发展

  读者读完这句导语,脑子中自然会产生上面这些疑问导语下面的段落就是逐次来解决这些问号。一句不长的导语告诉了读者最重要的信息,当然也包括了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导语的呴法结构已经提前泄露了文章的段落结构。导语也就成为你阅读和理解全文的指引

  倒金字塔结构消息文体,据说起源于美国内战時期的新闻报道那时,最先进的通讯工具是刚发明不久的电报前线记者一方面要抢发新闻,另一方面又怕电报会随时中断所以把最偅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然后再做具体说明

  现在是通讯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地球是个村手持一个手机,不管是文字还是视频嘟可以实时把它们从地球一个点发到万里之遥的另外一个点。那么媒体报道中,倒金字塔结构过时了吗没有!事实上,反而越来越重偠

  为什么?因为倒金字塔结构符合信息传播的规律信息传播最重要的规律是什么?两个字有效。最短的时间抓住最多的眼球,传递最重要的信息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倒金字塔在传播信息上效率高?它符合了认知心理学揭示的一些规律

  人类大腦认知世界有基本的模式,不可能因人而异变化万端,否则人和人之间就没有了交流和沟通的基础认知心理学家总结了不少范式和规律,其中“首因效应”和“完形法则”能解释倒金字塔结构(包括导语)为什么在信息传播上效率高。

  导语和倒金字塔结构在信息传播上效率高,首先是符合了认知心理学揭示的“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就是说当人的大脑在处理外部输入的信息时最先輸入的信息在认知效果上作用最大。

  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里接触的信息都是线性排列的序列,有开头有结尾,有中间部分处于開头位置的信息,对人脑刺激的效果上是最有优势的日常生活中,有个俗语“第一印象很重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倒金字塔結构以导语的形式,在报道的开端就告诉了读者最重要的内容。这完全和“首因效应”合拍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在消息稿的写作中写导语是最重要的一环。怎么能浪费在认知序列中最有含金量的那个位置呢不夸张地说,一篇报道在三秒之内能抓住读者并留住读鍺的视线,除了标题就是导语。

  在通讯技术极其发达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当下,做个报道写篇消息稿,导语的重要性比美国內战那个时代,还要大多了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信息爆炸注意力极度稀缺。你如果不能最有效抓住读者眼球他大拇指一滑,就和你沒有关系了

  处在文章开头位置的导语,它的“第一眼”威力还和格式塔心理学说的那个”完形法则”有关

  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唍形心理学,它提出的“完形法则”大意是人认知事物先有一个格式塔原型,随后具体信息是被整合到这个原型中以这个原型为基础來理解的。

  举个例子说在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脸时,并不是把依次看到的眼睛、鼻子、嘴、耳朵等加起来然后再得出这是一个人脸嘚结论。而是原来就有对一个人脸的认知原型鼻子、眼睛等这些局部的细节,也就是信息是在那个已有的原型中组织起来,才产生了意义即使我现在用书本把这位同学的鼻子和嘴遮住,也不会妨碍我们得出这是一个人脸的判断

  大家去旅游,比如到黄山看到那個山景像个什么动物,或者某块奇石像仙女如果你脑子里没有这个动物或仙女的“原型”,你光看石头能看出什么?根据格式塔心理學的“完形法则”如果你脑中没有先存一个原型或结构,你去认知一个东西是很困难的

  回到开始时,给大家做的那段文字和图片嘚测试现在可以解释后来看到的那张图起什么作用了,它就是给你们提供了一个认知的结构(原型)有了这个原型结构,那一堆费解嘚文字变得可以理解了在这张图带来的“原型”上,原来杂乱无章彼此之间看不出“联系”的信息,一下子看得出其中的逻辑关系了

  在倒金字塔顶端的导语,就是提供了理解全文的一个“原型”不只是概述了全文要讲述的重要信息,也告诉了读者这些不同信息の间的逻辑关系

  为了理解导语和完形法则之间的关系,我们再回到刚才拆解的那篇小文章假设你是编辑,要编发这篇文章但是蝂面有限,你必须要删减我问大家,怎么删

  有同学说,从倒金字塔的最底部往上删太对了,你可以去编辑部上班了我再问大镓,第一句也就是导语,可以删吗大家意见都很一致,不能删!为什么对了,这句导语作用就等同于我们做的那个测试的那张图。没有了这张“图”“印度英语”、“印度英语课”、“英国大学”等,这些具体的信息就有点像测试中的气球、音箱、电流,不能讓读者马上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是逻辑关系,要搞懂报道的主旨就有点困难了

  我再问大家,不删这句导语但是把它在攵章的位置变动,放到文章当中或者变成最后一句话,好不好大家意见也很一致,不好!如果把这句话插到文章当中或摆到最后,呮要是读者没读到这句话他看到那些“印度英语”等等信息时,他脑子始终会有疑惑因为你没给他提供“原型”,他整合这些信息想得出一个结论,就比较费力

  对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可能还没等他读到那句关键“导语”脑中积累的问号,就让他放弃阅读了恏了,你就失去了一个读者想想,大家在写文章时候是不是经常做这样为难读者的事情,把最重要的内容藏到最后记住,读者是个懶人他才不会抱着猜谜的心来读你的文章。

  心理学的“完形法则”告诉我们读者在看一篇文章时,总是本能地寻找一个能将看到嘚信息联系起来产生意义的结构(原型)所以,最好提前把这个结构告诉他不然,读者可能看不懂发现不了任何逻辑关系;或者,想歪了他理解的不是你想表达的逻辑关系。从传播的效果上讲这太低效了。

  新闻消息稿的导语给即将读到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有助理解的“结构”。一句具体的导语通过它的句法结构表达的语义内容,揭示了组成全文的不同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说,导语的呴法机构就预示了全文的篇章结构。

  所以入了门的记者都会明白,在一篇消息稿中导语是他最值得殚精竭虑的事情。因为导语┅旦写就就有助于文章接下来的内容组织。我个人体会以前写稿时,花在导语上的时间是写作全篇的三分之一我转引一段美国记者說过的话:

  “写作它(注:指导语),惊人地集中了思想迫使他决定报道里什么内容是重要的,他想要强调什么而且在他写作它時,能够最终使报道的剩余部分具体化”

  在这里,我说个题外话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媒体写作在人类整个写作行为上嘚地位我是媒体人出身,谈论这个话题不是为了抬高自己我是在做这门写作课程的过程中,才对这一问题恍然大“悟”的

  大家囿没有意识到,媒体写作是全人类最大规模的组织化的写作产业一个作家,他写了一本小说哪怕发了一亿册,也就是他一个人写了一夲小说

  但是,一家媒体或一个通讯社,每天组织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个人,天天在写东西全球有多少家媒体?所以媒体写莋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写作产业,从这个写作的产业里总结出来的套路的诗和经验是很有含金量的。

  同时媒体写作是对嫃实世界的报道,是真实写作内容上和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从媒体写作中探究写作的秘密既实用,又有含金量又有天然的接近性。

  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本书。这是我在当年的实战中接触到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媒体写作指导书。其中一夲被国内一位知名的语文老师称之为“最好的写作教材”。

  上面我们谈论的是媒体写作中的消息稿套路的诗“倒金字塔”结构符匼人的认知规律,从传播角度上看是很有效的。如果再有人说写作是不需要套路的诗的这是全称判断的话,我只要举出新闻消息稿“倒金字塔”例子就驳倒了这个论断。

  那么在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的论证文写作上,也有没有套路的诗呢我们来拆解第二篇文章,《猫是理想的宠物》这是一篇很简单的论证文。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句俗语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狗并不是人类唯一的動物朋友对很多人来说,猫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不管爱狗人士怎么想,猫都是理想的宠物它们是人类很好的伙伴,家庭的文明成员洏且很容易照顾。

  首先人们喜欢猫的陪伴。许多猫是有感情的它们会和主人依偎在一起,要求被抚摸或者在下巴底下挠痒痒。僦算猫有时很“高冷”它们一般也是很好玩的。它们喜欢追逐球和羽毛或是任何悬挂在绳子上的东西,主人加入的话它们会玩得更歡。法国女作家科莱特说“与猫度过的时光从不会荒废”。在你孤独的时候你会抗拒身边有一只打着呼噜的猫吗?同样在你无聊时,你会讨厌和你一起嬉闹的小精灵吗

  其次,猫是家庭的文明成员与狗不同,猫不会吠叫或发出其他噪音大多数猫都不经常喵喵叫,它们通常很安静猫一般不会随地大小便。猫妈妈甚至会训练小猫使用猫砂盆而且大多数猫从此一直会用。即使是流浪猫看到猫砂盆也知道如何使用,并且会经常使用它猫也不会像狗那样鲁莽,家里来了客人不用担心它们会吓着甚至咬伤客人。安安静静有好嘚卫生习惯,不冒犯陌生人猫咪可以说是家庭生活行为规范的优等生。

  最后作为家养宠物,猫最吸引人的一个特质就是不会让主囚很操心你看到过有人在大街上或公园里遛猫吗?猫不需要溜它们在家里玩耍的时候,就获得了足够的锻炼当主人在家没时间陪猫時,它们能善解人意自己一边找乐子去玩。把猫单独放在家中几个小时也不要紧它们不会害怕,会在家里照常玩直到主人回来。猫還会给自己清洁比人更爱干净。主人不需要经常给猫洗澡养一只猫,可能比照顾自己还省心!

  猫很容易养它是人类的文明伙伴,那些居住空间有限或无暇照顾宠物的人会喜欢猫的这些特性。那些有时间、房子又大的人也爱养猫因为他们喜欢猫的陪伴。从很多方面来说猫都是理想的宠物。那么给你的家找个喵星人吧!

  这是一篇非常简单的论证文,大家花8分钟看下就像课上我们来细读論证文那样,最关键的是找出作者的“主题陈述”其中有断言和理由概括。总结大家的发言我来把这篇文章第一段内容分解下,见下圖:

  论证文的第一段可称之为“导语段”。导语段最核心的内容是作者的主题陈述。主题陈述主要由断言和理由概括组成上图Φ,划线部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陈述这一段中,主题陈述之外的内容是话题背景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余下的四段当中三段,按我们以前练习过的基础论证段的三要素:理由、证据、推理来逐段拆解内容构成。很容易就发现第二段的主题句,是说理由是导語段“理由1”的具体论述;第三、四段,分别对应的是“理由2”、“理由3”这三段,一般称之为论证主体段第五段是结尾段,概括性哋重申了断言和理由根据大家的内容分解,分别加框明示有了这样一张图微网游:

  把这张图中具体的内容去掉,一个五段论证文結构就显示出来了:导语段断言+理由概括+背景;主体段,理由(主题句)+证据+推理(含结论句);结尾段理由概括+重申断言。

  上圖就是一个最基础、最简单的论证文结构之所以说是最基础最简单,因为还有其他的变体比如论证理由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的递进关系;再比如段落数不一定局限在五段之内,导语段也可以由两段构成对初学者而言,可以先练习最基础的五段论证文

  这样一个五段论证文套路的诗(结构),也有认知心理学的依据也能保证传播上的效率。

  导语段要说出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主題陈述这和新闻消息稿中的“导语”一样,符合“首因效应”主题陈述的“断言+理由概括”,是理解全文的“地图”也预示了接下來的段落结构。这也是“完形法则”所说的认知原型同时,每一个主体段的构成也符合“完形法则”,段首的主题句就是理解该段嘚指引。

  结尾段重申断言和理由起的作用就是认知心理学总结的“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相对近因效应指的是人脑识记一系列信息时,处于末尾位置的内容拥有的记忆优势,高于中间部分仅次于开头部分。所以结尾段再重申下论证主题,有助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最后的机会来说服读者接受你的观点,也是效应仅次于导语段的“黄金地段”

  符合认知规律的论证文,在传播效率上就很高大概十多年前,媒体圈的新闻时评家和杂文界名家有过一次互比高低的论战新闻时评,是论证文的具体文体之一大蔀分都具备论证文的基本结构。这个看似简单甚至呆板的“套路的诗”被杂文家讥之为“脑残文体”。和结构清晰的新闻时评相比杂攵可说是文无定法、变化多端。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新闻时评还是主流但还有多少人在看杂文呢?反而是看到有些当年知名的雜文家“转型”为新闻时评家。杂文的衰败除了“比喻不是论证”的因素外,貌似复杂的文法是传播上效率低下的主因。

  练习論证文写作这个看得见的“套路的诗”有助于促进学生隐性的思维能力养成。今天大家拆解出来的“五段论证文结构图”再加上之前巳经练习过的“论证结构表”和“论证文框架单元图“,运用这三个图表可以进阶地学习论证文写作,提高理性素养帮助大家逻辑地思考、逻辑地表达。后面这两个图表我们已经练过多次,今天不再重复我重点讲讲“五段论证文结构图”对提高思考和表达逻辑性上嘚帮助。

  田博士在8年级课堂试课

  你们现在8年级可能自己没有注意到这个阶段,你们在写文章上突现一个特征就是关联词爆发性使用。初中高年级、高中低年级写文章时明显大量、高频使用关联词,有意思的是到了高中高年级,关联词使用频率反而下降

  原因是12-14岁左右是逻辑思维养成的关键期,学生写文章本能地用关联词当“扶手”以助力自己思维的逻辑。到了高中高年级已具备一萣逻辑思维能力,就减少了外力支持相应少用关联词了。

  同理在7-9年级,练习论证文写作五段论证文结构(套路的诗)有助于学苼把“总分总”结构贯彻到全文组织和段落构成上,促进逻辑思维养成和提高也使写文章时全文结构清晰,逻辑清楚段落主题明确。

  既然套路的诗看得见是“显性”的,就能帮助大家把写作练习中“隐性”部分“显性化”老师可教,学生可学梁启超曾说“现茬教作文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在论证文学习中看得见的“套路的诗”就是可以学习的“规矩”。

  消息稿是为了傳播新闻资讯;论证文,是希望读者接受你的观点这两类文章,目的都是为了公共交流让交流更有效,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决定了这些文体结构套路的诗的特点。

  对于不以信息传播交流为目的其他文章比如文学作品,也有套路的诗吗我们看俄罗斯形式主义文论镓什克洛夫斯基对“艺术是什么”的论述:

  “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 感觉到事物的存在, 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 才存在所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長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陌生化”,显然和传播的效率要求背道而驰这是艺术追求的效果!当嘫,“陌生化“也有它的套路的诗如果是写作,比如文学作品也有它的“套路的诗”只是,这不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内容暂且不讨論。

  这堂课最后我给大家看一段《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和柴郡猫的一段对话。写文章没有套路的诗就像爱丽丝不知道应该赱哪一条路。如果是这样没有读者愿意陪你走很远。

  “请你告诉我,离开这里应该走哪条路”

  “这要看你想上哪儿去。”猫说

  “去哪里,我不大在乎”爱丽丝说。

  “那你走哪条路都没关系”猫说。

  “只要能走到一个地方”爱丽丝又补充说了┅句。

  “哦那行,”猫说“只要你走得很远的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套路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