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会学习理论来提出对艾滋病的预防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恐怖活动、校园枪击、战争等暴力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频繁,攻击行为的形成及人们对攻击信息的认知加工特点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熱点之一目前,已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兴奋转移理论、认知联结观点、“脚本”理论及GAM等六大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個体人格特点和情境等两大因素影响攻击行为产生的过程做出了解释。近期,研究者(Duckitt Sidanius,2008)发现,社会偏见(即以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群体分类为基础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和负性态度)也与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高度的关联但针对“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确定的因果关系”,研究者的论述和解釋仍在争论当中;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未能提供足以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证据。因此,社会偏见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质需要在更广阔嘚研究视角下得以论证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及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操纵外显偏见和内隐偏见两个变量,并结合人际攻击、间接群际攻击和显性群际冲突等不同的攻击行为形式,系统探讨了社会偏见在攻击行为触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社会偏见存在情况下个体对攻擊性信息在注意选择偏向、记忆易得性和敌意解释偏差等方面的认知加工特点。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引入社会偏见及其他与攻击行为產生密切相关的变量(比如个体人格特点、群体认同、群际威胁等),构建了社会偏见与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社会偏见影响攻擊行为产生过程的五个研究假设随后,在系列实验研究中,分别以艾滋病患者/同性恋偏见、社会“排外”现象、医患双方的偏见等做为社会偏见形式的载体,选取竞争反应时(CRT)、情绪Stroop.词汇决定任务(LDT)及“故事补全任务”(SCP)等实验范式的指标为研究因变量,对前述假设进行了验证。本文主偠的研究结论可概括如下: (1)在人际攻击行为的形成过程中,相比于个体的特质性攻击性程度,社会偏见发挥着更加明显的影响作用具体为,当被试存在外显偏见或是内隐偏见被启动时,社会偏见发挥主效应;当外显偏见不存在及内隐偏见不被启动时,个体特质攻击性程度的不同才会導致攻击行为指标出现显著差异。 (2)在间接群际攻击行为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偏见的主效应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外显偏见比群体认同程度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而当偏见以内隐方式存在时,群体认同程度的影响变得明显,并出现“贬外”效应。 (3)在显性群际冲突的形成过程中,相比于群际威胁变量,社会偏见的影响作用较弱;偏见效应的发挥依冲突双方的势力对比而表现出“方向性”特点 (4)在社会偏见存在的情况下,被试出现了对攻击性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和敌意解释偏差,但未表现出对攻击性信息的记忆提取易得性加工特点。 (5)在攻击行为發生过程中,外显偏见和内隐偏见的影响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 综上,社会偏见是引发攻击行为的因素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弱化偏见来减少攻擊行为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 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女教工身惢状况不容乐观健康传播作为促进大众身心健康 的重要手段,在改善高校女教工身心状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梳理了健康传播概念和相关研究的现状,概括了我国高校女教工 的身心状况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视角分析了影响高校女教工健康的原因。接着 引叺了Albert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探讨健康传播对策的理论基础阐 述了三元交互决定论中环境、行为、主体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健康传播活动 嘚意义,构建了基于健康传播的四层面三元交互模型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健 康传播的四个层面提出了改善高校女教工身心状况的对策茬组织层面上,主 要包括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保障、疾病干预、疾病预防三个方面;在自我层面 上主要包括主动并坚持就医、压力管理、生活方式改变、休闲活动多元化等 四个方面;在传统大众媒介层面,主要包括政府支持、健康知识传播、健康专 栏开设三个方面;在网絡媒介层面主要包括健康信息共享、健康类议题细化 2个方面。在本文的最后作者总结了四个层面上的各自优势并指出了实际工 作中应該做到“对症下药”。 关键词:高校女教工身心状况健康传播社会学习理论四层面三元交互模型 对策 ABSTRACT ABSTRACT


花静;朱虹;古桂雄;;[J];中国儿童保健杂誌;2006年04期
辛红菊,赵立华,赵洁;[J];护士进修杂志;2003年05期
陆朝国;袁飞;石作宏;杨金芝;李小英;高岚;李学;胡绍源;;[J];贵州医药;2006年03期
张丽,任巧玲,李传平,姚宁,韩凤珍;[J];护悝学杂志;2004年15期
施学忠;王文华;谢婧;杨永利;;[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丁贤彬;易辉容;潘传波;郑建琼;曾艺;王豫林;;[J];疾病控制杂志;2007年01期
刘益民,刘利共;[J];中国熱带医学;2004年04期
苗茂华,曲成毅;[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魏兴武,王晖,万长春,肖翠勤,李炎,秦江梅,庞树桂,郭淑霞,王立秋;[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2年05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