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诗词平仄在线检测的平仄和古代音乐是什么关系?

【摘要】:正 调平仄是中国旧体诗的老规矩了.我国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文心雕龙·声律》)的音乐美,这与“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宋书·谢灵运传论》)的平仄规律是大有关系的.难道说这种平仄规律在今天的新诗创作中还会有什么用处吗?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潘颂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郑福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05期
徐晓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杨艳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左攀峰,赵文阁;[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曹万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张俊山;[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林植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韦泱;;[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吕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袁进;;[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钱文亮;;[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沈奇;;[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朱寿桐;;[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张子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呼安泰;;[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王桂妹;;[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福建莆田学院 姚承嵘;[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

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

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

,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

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

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

,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

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

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

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

针。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

英语仅有音节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

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

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一个编

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

准。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

,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

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

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

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

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

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

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

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

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

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

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

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

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词平仄在线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