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一个变化应该看着有变化实际没变化成语怎么讲前,变化中和变化后这三个阶段吧!那描述变化时为什么只描述变化中这个过程呢?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 备考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素材:成语考点知识清单一、解题方法点拨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2、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 3、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4、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5、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6、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6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7、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如: 例7 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8、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8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9、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例9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意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 10、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

原标题:2018年高考, 全国卷在各省份使用有哪些变化? 几张图带你看懂!

2018年高考快要来了,随着各地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高考试卷的使用情况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除了山东省将于2018年全科加入新课标全国1卷以及西藏由使用甲卷(全国2卷)改为丙卷(全国3卷)以外,其他各省份仍与2017年的使用情况相同。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内地各省份的高考命题标准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1、使用全国2卷·甲卷地区

2、使用全国1卷·乙卷地区

3、使用全国3卷·丙卷地区

4、部分使用全国卷地区

5、实行自主命题的地区

各类情况对应省份详见下表:

依据上表中的汇总信息,为大家整理了一份2018高考全国卷使用地图,表中标识的地区颜色同样在地图中予以对应。

既然分了甲、乙、丙卷,各卷难度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情况下,甲卷比丙卷难,比乙卷简单(也就是难度系数为:乙卷 > 甲卷 >丙卷)。但具体到每一年,情况又有所不同。比如2016年丙卷的难度系数就比甲卷要大。

除此之外,全国卷的使用还有如下特征:

一、视地区差异调整(针对教育发达的地区,试题对考生知识点掌握精准度要求相应降低,出题方向侧重在能力上,考查考生能否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

二、视教育发达程度调整(针对教育不发达地区通常会考查一两个较偏的知识点,或平常较少见的题型,2016年丙卷难度大于甲卷的原因就在于此)。

为什么有的省份仍坚持高考自主命题呢?

1、当前部分省份高中教材、高中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如上海的沪教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就比较特殊,一直自主命题),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命题。因与其他省份使用试卷不同,横向间分数线无法比较,可降低其他地区考生对于自主命题地区高考分数线较低的抱怨情绪。(如北京、天津)

3、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或一直在改革省份,由于考试科目、计分方式、录取规则都不同,有必要自主命题。(如2014年之后的浙江和近年来一直自主命题的江苏)

从近年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语文科均没有多大变化;

从命题设计角度看,几套全国卷试题都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

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2018年高考还会延续这些特点!

近六年全国卷语文各板块考点纵向分析

《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析理解文章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试论中国风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理解文章重要内容;③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2012年到2017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

从近六年考查的篇目看,社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

2014年,全国I卷是文艺论文,全国II卷是史学论文;

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是史学论文,全国II卷是文艺论文;

2016年全国III卷兼顾文学与史学;

2017年是社会科学类论文。

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在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

①理解文言实词(单音节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筛选文中信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理解文言实词(单音节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筛选文中信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理解文言实词(单音节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筛选文中信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理解文言实词(单音节词)在文中的含义;②文言文断句;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理解文言实词(单音节词)在文中的含义;②文言文断句;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文言文断句;②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文言文断句;②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文言文断句;②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文言文断句;②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文言文断句;②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文言文断句;②古代文化知识;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从2012年到2017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六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14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和2017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发监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总体要求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近六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以唐宋诗词为重点,名家名篇相对减少,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怀诗,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阕的词,

2016年全国II卷节选了古体诗中的八句。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其最主要的变化是2014年出现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2015年和2016年与课内诗词结合考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的熟练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两道试题的考点分别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其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高频考点。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单纯的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

①《孟子·告子上》(先秦)②《师说》韩愈(唐)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

①《观刈麦》白居易(唐)②《阿房宫赋》杜牧(唐)③《赤壁赋》苏轼(宋)

①《劝学》荀子(先秦)②《三峡》郦道元(北魏)③《琵琶行》白居易(唐)

①《离骚》屈原(先秦)②《蜀道难》李白(唐)③《春望》杜甫(唐)

①《离骚》屈原(先秦)②《行路难》李白(唐)③《赤壁赋》苏轼(宋)

①《离骚》屈原(先秦)②《使至塞上》王维(唐)③《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①《逍遥游》庄子(先秦)②《琵琶行》白居易(唐)③《赤壁》杜牧(唐)

①《劝学》荀子(先秦)②《出师表》诸葛亮(三国)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

①《鱼我所欲也》孟子(先秦)②《蜀道难》李白(唐)③《阿房宫赋》杜牧(唐)

①《曹刿论战》左丘明(先秦)②《琵琶行》白居易(唐)③《赤壁赋》苏轼(宋)

①《观沧海》曹操(两汉)②《阿房宫赋》杜牧(唐)

近六年考查的名句多出自先秦和唐宋作品,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思想性强;唐宋诗词和散文俱佳。

莱·巴尔莱塔(阿根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到2017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不同的考点有不同程度的考查。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试题共4道题,25分。

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是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分值为5分;

第(2)(3)题为主观分析题,往往考查对文具体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值均为6分;

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

201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全面II卷的第(4)小题,要求比较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异同。这是有意识地突出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2016年全国I卷的三道主观题分别从标题的含义、词语作用、句子含义三角度命制,不是考生平时做题的套路,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后才能答题。

中国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飞虎将军”陈纳德》

抗战时期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

中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

著名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

《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从命题形式上看,近六年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相对稳定,在文本的选择上,所选的文本均为传记,且传主都是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当代名人。从文本内容上看从2013年开始有一个小的变化,就是正文后增加一些与传主相关的链接材料,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补充,有些题目的答案就渗透在这些链接内容里。从题型看,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分值为5分,第(2)(3)题是主观题,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

从近五年试题情况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往往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利用传记知识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在选材上,2015年和2016年的全国I卷学术性自传文字,并辅之以“相关链接”。在设题上稳中有变,2015年全国I卷和2016年全国III的第(4)小题在设计上与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强调考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对考生的收获的考查。重视学生本体对材料的收获和启示,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合。

高考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命题的总特点是稳中求变。2012年后连续几年不再出现字音、字形试题,成语、病句、语言连贯、图文转换成为高频考点。分值为20分,共5道题,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从近六年高考试卷来看,“语言文字运用”题是整个试卷中时代感最强、变化最繁妙、样式最灵活的题目;成语考查由考查4个成语变为考查3个近义成语,2016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命题重点往往落在成语对象误用、望文生义、不合语境、褒贬失当等方面。

病句辨析题有如下特点:

一是覆盖面广,考点均匀分布,尽量涵盖多种病句类型;

二是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涉及的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病句语病典型,尽量避免争议,所选语料大都见诸报章杂志。

语言连贯题为考查重点,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固定题型,分别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2016年全国卷的三套试卷改变以往选用句式的题型,考查为语段准确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三年连续考“图文转换题”,分别涉及图表解读、图片解说、漫画解读。“图文转换”类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图事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正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所以成为近年来高考题中的新宠。

近六年,全国卷作文多为新材料作文,2017年“中国关键词”涵盖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空气污染、高铁、移动支付等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词语。2016年全国I卷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2015年全国I卷出现了任务指令型作文,且明确要求写一封信。内容上,贴近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立德树人;思想上,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强调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作文试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2016年全国I卷改为漫画作文,对于漫画中的人,试卷上的分数、“唇印”“掌印”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使考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进而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

2015年全国II卷作文题体现了更加务实的风格,相比2014年“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食物”的作文题,需要用多角度分析法进行立意。三个角度----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梦想,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契合。而2016年全国II卷的作文聚集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命题呈现如下特点:

1、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

4、凸现理性人文色彩;

5、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

可以说,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具有创新性,讲求开放性,但不论怎样创新变化,都离不开在“生活性、文化性”这个圈子里做文章。从选材的角度看,作文方向更关注社会生活,更体现时代风采,更强调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高考数学各章节考点考查情况

1.集合(必修1)与简易逻辑,复数(选修)。分值在10分左右(一两道选择题,有时达到三道),考查的重点是计算能力,集合多考查交并补运算,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复数一般考查模及分式运算。

2.函数(必修1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导数(选修)。一般在高考中,至少三个小题一个大压轴题,分值在30分左右。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扩展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以选择题、填空题为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压轴题,文科以三次函数为主,理科以含有ex ,lnx的复杂函数为主,以切线问题、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零点为设置条件,求解范围或证明结论为主。

3.立体几何(必修2)。分值在22分左右(两小一大),两小题以基本位置关系的判定与体积,内外截球,三视图计算为主,一大题以证明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和夹角计算为主,试题的命制载体可能趋向于不规则几何体,但仍以“方便建系”为原则。

4.解析几何(必修2+选修)。必修2直线与圆的方程、选修圆锥曲线统称为解析几何,高考对解析几何的考查一般是三个小题一个大题,所占分值约30分。其规律是线性规划、直线与圆各一个小题,涉及圆锥曲线的图形、定义或简单几何性质的问题一个小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一个大题。

5.算法程序框图(必修3)。一道选择题,主要以循环结构为主。

6.概率统计(必修3),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选修)。分值在22分左右(两小一大),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一般一个小题,大题理科以概率统计、文科以求概率的应用题为主理科考查重点为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概率计算;文科以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求法为主。特别要引起注意是以“正态分布”相关内容为题材,文科卷以“抽样”相关内容为题材设计试题。

7.三角函数(必修4)。分值在20分左右(两小一大,大题或有或无)。三角函数考题大致为以下几类:一是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即应用同角变换和诱导公式,两角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及化简、证明等问题;二是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即图像的平移、伸缩变换与对称变换、画图与视图,与单调性、周期性和对称性、最值有关的问题;三是三角形中的三角问题。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命题有如下趋势:

⑴降低了对三角变形的要求,加强了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考察.

⑵多是基础题,难度属中档偏易.

⑶强调三角函数的工具性,加强了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如与向量知识、三角形问题、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综合。以三角形为载体,以三角函数为核心,以正余弦公式为主体,考查三角变换及其应用的能力,已成为考试热点。

8.向量(必修4)。分值在10分左右,一般有一道小题的纯向量题,另外在函数、三角、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中均可能结合出题。

9.不等式(必修5)。选择题多以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为主,在解答题中中“隐蔽”出现,分值一般在10左右。不等式涉及函数、数列、圆锥曲线等知识的考查。

10.数列(必修5)。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或有或无(改成小题),有时还有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分值在15分左右,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

11.选做题一道:二选一。内容:选修4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2018年高考物理最新政策信息&复习建议

建议1:基础知识要扎实,一轮复习最关键。

建议2:思维方式要适当发散,不能仅仅局限当前的方法和思想,也应该去关心当下的前沿技术,这些往往是出题的来源。

建议3:计算能力要加强,多动手算,少拿计算器。2017新课标1卷几道题计算量较大,但题目本身难度却不大,很多学生到此都望而却步。

建议4:平时上课笔记一定要记,隐含很多高考考点与题型,譬如选择题14题、16题、19题、20题在平时上课都曾出现过类似图像或问题。

(1)2017年与2016年难度相近,具体知识点再现率小;

(2)知识点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①都有覆盖面的题,知识点变化较大;近两年主要出现糖类蛋白质知识。

②5年有电化学,16中和滴定曲线分析、14年为中和滴定操作,17、15、13年为电解质溶液或溶度积分析;

每年都有周期表周期律试题,16年结合物质转化关系;

④其它题的考点是根据情况变化的,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烃衍生物同分异构体数目或结构简式书写、实验操作,个别点完全是根据素材、命题者的思路而定。

所以备考2018高考的同学们要把近5年的高考题、近三年外省模拟选择题作为重点练习,要注意覆盖面的同时,适当集中对准近年考点,难度以近两年高考题为标准。

5年来做答量都在7-10个空之间,通常有简答3-4个,2018年简答最多达4个;且计算也有两个。每年均有操作、现象、目的或原因;可能会有计算、设计实验、比较方案优点等。

备考2018高考的同学们,在实验题的综合练习时注意选择化工生产、化学检测部门的实验为素材的实验题

实验题在7-8个空之间,通常有简答。载体不同设问不同,一般8-10空,和2017有简答,2016设问较简单、有梯度,2017年虽然空位最少,但陌生度高,各问题难度也比2016年大,得分不容易。基本都有写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备考2018高考的同学们,重点关注曲线分析、杂质判断、原电池或电解池分析、小计算等。每年几乎都有写方程或判断化学式;每年都有K、速率、平衡计算判断或曲线分析,有时还有电化学、盖斯定律应用。

2017年做答量最大,涉及平衡移动的转化率计算分析达4个小问。2016年为溶液中离子浓度为素材设问,2017年又改为气体设问,设问空位增加为9个,思维容量加大;只是没有简答(可能是实验题简答多,为了平衡全套试题考虑)。每年都有计算前几年以判断现象、分析曲线、列表达式、说明原因(或理由)为主,2017年以数据分析计算为主。

虽然2017年有机题做答量最少,但合成线路只有一个结构简式,信息量大,新知识迁移度大,回归到前几年全国Ⅰ卷的难度。

5年来的试题,一般流程图较长,8-10空居多。每年都有判断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写反应方程式或物质(原料、产物或中间产物)结构简式,近三年都有设计合成线路。

结构题一般在10个空左右,有简答和计算。每年几乎都有电子排布、轨道、键型、杂化类型、空间结构,多数有涉及晶胞的计算,偶尔有共面原子数、电负性或电离能等。2017年新增波长、几何形状、离子所处晶胞位置,没有对电子排布、单双键形成原因、密度提问。说明命题组扩大了设问的范围,根据上一年的提问做适当回避。

2018年高考英语最新政策信息&复习建议

建议1:语法训练题要少做但要精做

从近年来高考改革趋势及英语语法试题命题的走向来看,“基础、常见、实用”这六字方针是语法试题的命题原则。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基础、常见和实用的语法题目的训练,注重梳理。高考语法题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知道,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促进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发展。平时要对语法中的疑点、难点做好记录,并配合典型的语法练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要牢记“题不在多做,而在精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语法填空题的备考建议是,要加强知识储备能力,尤其是基础知识的储备。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需要继续加强对考纲所列出的3500词的记忆与复习,灵活掌握单词的拼写、词性、搭配及词义的拓展,要特别注意常考动词的特殊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变化情况。语法知识方面尤其要掌握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的正确使用,名词的单复数,连词的选用以及形容词和副词的转换、比较级的正确使用等,当然介词、代词、冠词的基本用法也是考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建议2:语篇训练要多做并限时做

将语篇训练作为贯穿高三英语复习的主线是十分明智的,因为这是新课程标准、考纲所要求的。语篇训练不仅包括阅读理解,还包括完形填空、七选五、写作等。

根据高考改革,英语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题限时的要求,应限制在30分钟内读完3+1(3篇阅读+1篇七选五)篇短文并完成10+5(10道阅读+5道七选五)道小题的选择。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所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除了教材,平时也要多阅读英语报纸杂志,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高对不同题材和体裁文章的熟悉度以便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做给提示词类的题时,首先要分析句意和句子的结构,确定空格处该填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还是其他词类。如果要填谓语动词,要考虑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以及主谓一致的问题;如果需要填非谓语动词,则要准确判断应该用哪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若是词性的变化,那就要考虑空格处应填的是形容词、副词还是名词等。纯空格类题目的特征是以虚词为主,而且只能填一个单词,包括介词、冠词、连词等。

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根据句意和逻辑关系,做到意义完整、逻辑通顺、形式正确。为此,考生在备考阶段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语篇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建议3:利用阅读语篇复习词汇、句型和语法

在做完限时阅读后,建议将短文重新再看一遍,对文章所出现的词汇、短语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语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交际背景,而且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猜词,推理完成对语篇的理解,并带动单词、短语和句型的复习,形成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习惯,为写作打下基础。同时,阅读也是记忆单词的好方法。

事实上,孤立的单词是不容易记忆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就便于认识和记忆,并且词义记得准确、清楚。

建议4: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大量阅读,另一方面离不开反复地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平时强化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背诵一定篇数的经典范文,并在此基础上多读、多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考生应该加强审题的训练,熟悉英语的五种简单基本句型,写好英语简单句。背课文和范文佳作,并且模仿其中的高级表达,学会使用这些高级表达来润色自己的文章。熟悉和了解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以及得分档次。加强书写的工整和美观。

总之,高考越来越注重考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考生应针对高考的特点和考纲的要求注重能力和知识的并重。在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强化词汇,句子的基本结构,以及长难句的分析。针对考纲中列出的24个语法项目要逐个梳理,重点突破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连词、介词、冠词、形容词和副词、复合句的使用上。对构词法和成分分析也不可忽视,增加词汇的储备、提高解题能力。二轮复习时,要建构知识网络,按照高考题型有计划的专题专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后的高考英语试题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导向,就是提倡英语学习当中不要过分钻研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而应更多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考生一定要在语言运用和写作部分,多下功夫。

2018年高考生物最新政策信息&复习建议

近两年的高考生物命题形式类似,往常“生态与环境”这道必考题逐渐淡出了命题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道侧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题,并且此题的命题方向也比较灵活。此次命题,不仅注重对考生主干知识的考查而且对其侧翼的知识链接也比较强,一如既往的要求考生要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因此也使得试卷对不同能力的考生有一定的区分度。

建议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

观察近几年的全国卷生物试题会发现,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是教材的主干知识。而考生的失分往往是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深或“懂了”但不能正确地表达。

因此,在复习时要夯实基础,注意主干知识的积累,理顺知识脉络,全方位覆盖所有考点,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

(2)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要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辨析,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要一味追求高难度。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某些问题进行适当的拓展深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建议2: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生物学科思维的培养

在平时复习时,尤其要加强表达能力、实验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上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仅在课堂中的学习是做不到的,因此在课后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

2018年高考政治最新政策信息&复习建议

建议1:对于大纲的修订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强调了“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学生们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在复习和选择做题时都要揣摩这一新要求的用意。比如在教材中《政治生活》这部分内容就要重点理解和把握一下。

建议2:要以学科主干核心知识为基础,突出核心素养能力要求。

一是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巩固深化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如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经济全球化;国家性质、政府职能、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

二是要由死记答题套路向培养答题思路转变,学会结合材料灵活分析。通过各种热点材料培养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意义、原因、措施类题。

建议3: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都十分关注能力考查,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时不要死记硬背,要在平时的训练中着重材料分析能力、知识融合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此外,一直以来政治学科都十分注重时事热点的把握,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紧跟热点时事。

(图片点击可放大,手机横着阅读)

滑动文字样式可以作为隐藏样式的最好替代品。只要标题后多空几行,达到下方内容滑动后才能看到,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2018年高考历史最新政策信息&复习建议

建议1: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复习

①中国古代主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②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本质特征及其深层原因、国际背景和相互关系。

③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社会政治变革、经济生活变迁、科技文化发展和国际关系调整及其纵横交错的联系和影响。

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相近相似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其背景原因的对比联系。

⑤教材所涉及重要历史概念的分类集合复习。

⑥当代重要史学思想和方法,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结构史学、心态史学等应用举例。

建议2:构建立体式知识体系

1、 抓“点”:即坐标,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

如“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有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串“线”:即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

如古代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点”有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唐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立军机处,这构成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 铺“面”:即某一时期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可以总结为:一是巩固政权(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三是完成过渡(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双百”方针、教育方针等)。

4、 织“网”:即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

建议3:在文明史观统领下,“中外关联”、“领域结合”

1、注意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角度进行复习。如复习希腊罗马历史时,应侧重在雅典民主和罗马法律上;复习孔子思想时重点放在“仁”上,因为“仁”对于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有积极影响。

2、“中外关联”是指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复习。近年学科内综合大题从这个角度命题的频率非常高。

3、“领域结合”就是阶段特征,即某一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所反映的阶段特征。

4、从新的史学视角下复习:

①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与西方民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比较。

②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基督文明对东西方科学技术不同发展道路的影响。

③中、西方近代化的背景、起因、进程、内容、结果的比较。

④中国近代主流思潮演变的原因,以及与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联系。

⑤近代西方主要国家不同政体形式的各自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⑥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方式的演变及其原因和影响。

建议4: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1、关注周年历史事件。如中华民国成立、一二八事变、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九二共识、古巴导弹危机、哥伦布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欧洲联盟条约》签署。

2、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型社会等。

建议5:演练真题,提高能力

(1)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对文言文、半文半白的文字,世界史译文及一些外交文献,这些学生阅读能力欠缺的文字进行专项训练。

(2)进行语言表述能力方面和知识迁移能力专项训练。

(3)在进行训练时最好采用高考真题作为载体,因为真题是最接近高考的,真题训练是最好的训练方式,重在揣摩高考真题的命题思路 。

高考地理的42个必考点

必考点1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宇宙探测

必考点2 地球运动的特点

必考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必考点4 昼夜长短的变化

必考点5 时间计算和季节判断

必考点6 大气受热过程

必考点8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必考点10 气候特征及气候类型的判定

必考点12 地壳物质循环

必考点14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必考点15 河流的补给方式及其特点

必考点17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考点18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必考点19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必考点20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必考点21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考点22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考点23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

2、人文地理考点(11)

必考点24 农业区位分析与评价

必考点25 农业地域类型

必考点26 工业区位分析与评价

必考点27 工业地域的形成

必考点28 交通运输布局

必考点29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必考点30 人口迁移的成因及影响

必考点31 城市区位因素

必考点32 城市空间结构

必考点33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必考点34 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

3、区域地理考点(8)

必考点35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必考点36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必考点37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考点38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必考点40 区域位置描述

必考点41 区域特征分析

必考点42 区域差异比较

2018年高考地理最新政策信息&复习建议

研读《课标》,紧扣主干知识,以自然和人文协调、人地协调为主线,加强区域地理学习,做到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紧密结合。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白彼此之间是如何影响的,注重各种图表的积累,要做到心中有图。自然地理复习关注原理;人文地理应注重深度及整体答题思路;区域地理加强运用地图的能力;尤其要重点训练从图表提取信息并解决的能力。

注重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善于总结错误的知识,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对于高考试题要典例精做精析,熟悉高考题的脉络,总结自己的答题思维模板,进行活学活用;同时建立一个积累本,把我们在考试、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一时未想起的口诀,公式,答题模版,总是记不住的知识点,都可以整理在这个本子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对错题想想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的错,对不熟的知识反复记忆。

注重知识点的思维建模,掌握地理规律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注重题目的每个细节,练题过程提高语言表达逻辑能力;强化主干知识在现实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对于社会热点加强关注,并将热点与区域地理相结合,重视图表信息深度剖析,从而更好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提高核心素养。

声明本文由高中生学习(ID:gzsxuexige)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事先联系协商授权并标明准确完整出处!否则,本公众号将使用媒体监督和法律诉讼的手段,追究一切侵权责任!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

备考 2009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素材:成语考点知识清单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 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 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 令其它甲 B 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 ,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 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 “炙手可 热” “首当其冲”等。 2、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 ,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 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 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 声。 “抛砖引玉” ,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 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 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 高考考过的 类似的成语还有: “蓬荜生辉” 。 3、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 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如: 例 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 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 洪抢险第一线去” ,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 ,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4、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 出错, 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 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 动词与宾语不搭配, 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 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词义相近, “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 配, “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 中要就把“对”改为“把” , 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 ,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 “司空见惯” “耳濡 目染”不能带宾语; “同心同德” “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5、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 ,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 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 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 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例 5 句旨在突出“画家” ,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 “趋之若骛” (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 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 。

6、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如: 例 6 本刊将洗心革面,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 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 高水平攀。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 、要区分成语语义的 范围。 7、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如: 例 7 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 ,上句显然超出 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 ,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 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8、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 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 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 8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 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 ,句子才简明。 9、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 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例 9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意为“形容众多” 。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 。既然是“众多的学子” 何言“一个”?删去“莘莘” ,意思就通顺了。 10、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 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例 10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 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非非” ,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 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 丰富。

二、知识清单 (一)易用错成语 379 例


A 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 哀兵必胜: 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 “哀兵” 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 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 5.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重”在这里 解释为“难” .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6.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7.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B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 前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 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百尺竿头:百 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14.坂上走丸:坂,山坡。走:快跑,像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形容事情发展很 快。 15.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比喻恶劣的环境。鲍鱼:咸鱼;肆:店铺。 16.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 17.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 徒手搏斗。冯河:涉水过河。 18.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19. 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 缕:破旧的衣服。 20.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 21.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 有。 22.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23.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正:记忆;误:认识) 24.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25.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26.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27.不分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不分高低优劣。 28.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 不讲道理。(正:使明白; 误:作比喻) 29.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 “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 能做谓语。 30.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31.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 温不火” ,真是不伦不类。 32.不经之谈:荒诞无稽的话。 (正:正常;误:经常) 33.不亦乐乎:不也很快乐吗?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34.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 “打得”等。 35.不可理喻;不是不值得让人搭理,而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 道理.

36.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37.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38.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39.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40.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 41.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 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42.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43.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44.不虞之事: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 45.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的,后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 不止出现一次。 46.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或遗志的人。不肖:不像其先辈。 47.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速:邀请。 48.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用作谦词。 49.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贬义。 50.不法常可:不盲目效法因袭历来所认可的事。常可:永久认可的道理和成规。 51.不齿于人类:不能列入人类。意思是不能算人。齿:排列、并列。 52.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易混“不约而同” ,只做状语不 做谓语. 53.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不逞:不得志,不如意。 54.不足为训: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55.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56.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正:对;误:这样) 57.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58.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又没有能力。(正:学问;误:学习) 59.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门己来的客人。(正:邀请;误:迅速) 60.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 字,变褒为贬。 61.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却意外地遇上了。(正:约定时日;误:日期) 62.不能自已:自己不能控制住感情。(正:停止;误:已经) 63.不可胜数:数都数不尽, 形容极多。(正:尽;误:胜利) C 64.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65.沧海横流:海水四处泛流。比喻时世动荡,社会动乱不安。沧海:大海。 66.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 67.察颜观色:观察对方脸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正:脸色;误:颜色) 68.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 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69.长治久安: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正:太平;误:治理) 70.尝鼎一膏:膏:切成块的肉,尝鼎中的一块肉,从而可知鼎中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 分可以推知全体。 71.朝闻夕死:早晨听到了真理,晚上就死也甘心了。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渴望。 72.陈言务去: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也指写作时要排除俗套,努力更新。

73.城下之盟:因敌军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了屈辱性的和约。 74.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正:塞住;误:充满) 75.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76.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77.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 78.从善如登:登:升高。顺从好的就像登高一样。比喻学好不容易,要花力气。 79.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打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的方式不当,不能救人反而危及 自己。 80.错落有致:事物安排布置参差不齐而别有情趣。(正:情趣;误:景致) 81.大而化之: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而是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D 82.弹(tan)冠相庆: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 ,言 其取舍同也。“弹冠” ” ,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 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 83.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正:偏袒;误: 党派) 84.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那个。 85.登堂人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86.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87.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极其分明,就像看火一样。 88.独具慧眼:不可理解为只有一个眼,其实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 89.囤积居奇:把货物储存起来,等待时机高价出售以牟取暴利。(正:储藏;误:居住) E 90.恶(e)衣恶食:粗劣的衣着和食物。 91.耳闻目睹: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 92.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的贬义。 93.耳濡目染:经常接触就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94.耳根清静:耳边根清静,没有什么干扰。形容生活平静。 95.二三其德:意为三心二意,没有定准,不是形容品德低劣. F 96.伐功矜能:炫耀自己的功劳,夸耀自己的才能。(正:炫耀;误:讨伐) 97.罚不当罪:惩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惩罚过轻。(正:相当;误:应当) 98.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99.繁文缛节: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正:仪式;误:文章) 100.犯而不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不要计较。 101.非异人任:不能取义为一般人物就可担任,而是表示一种事应由自己来承担责任。 102.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原指一般人所想不到的。后来形容人的思想寓奇。 103.分庭抗礼:客人和主人分立在庭院两侧,以平等的地位相对行礼。(正:对等;误:对 抗) 104.焚膏继晷(gui):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晷:日影。

105.粉墨登场:妆扮好了,登场演戏。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106.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形 容惊慌疑惧。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 形容战斗激烈,算错。 107.凤毛麟角: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 108.妇姑勃奚。其中“妇”指“儿媳”“姑”指“婆婆” . ,妇姑勃奚指婆婆同儿媳争吵,后 来比喻为无关紧要的细小事而争吵。 109.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文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从事有关 文化的活动。不能误作褒义。 G 110.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111.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 112.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113.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美,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 114.高山仰止: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的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仰止:仰慕,向往。 115.高山流水 1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高妙。 116.高层建瓴:瓴:盛水的瓶子。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 不可阻挡 的形势。 117.更仆难数: “更”在这里指“换” .这个成语原意是说换了几班侍者,宾主要说的话还 是说不完,后来形容要说的话还有很多. 118.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119.工力悉敌;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不分高低.常用来形容两个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分 上下. 120.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 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一般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121.固若金汤:形容工事非常坚固,不易攻破。(正:坚固的城墙;误:金属) 122.瓜田李下:瓜田里,李子树下。比喻容易发生嫌疑伪地方。 123.刮目相看: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一般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易混“另眼 相看” . 124.管窥蠡(lí)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小,见识短浅,对事物的 观察和了解很肤浅。蠡:瓢。测:量。 125.光怪陆离: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126.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高超,不像人工所能制成的。常被误用来形 容自然景物。 127.过犹不及: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能错误 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H 128.海晏清河:沧海波平,黄河水清。比喻天下太平。晏:平静。 129.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130.含垢忍辱:忍受耻辱。 (正:耻辱;误:污垢) 131.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 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132.邯郸学步:到邯郸学人家迈步走路。比喻生硬地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 连自己固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133.沆瀣(hang xie)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沆瀣:夜间的水气。 134.毫发不爽:形容丝毫不差。(正:差失;误:爽快) 135.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136.皓首穷经:钻研经典一直到老。皓首:白头。穷:尽,到极点。 137.河东狮吼:不是河东的狮子大叫,它是指厉害的妇人,用来嘲笑怕老婆的男人。 138。涸辙之鲋(fu):干困在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涸:水干。 139.怙(hu)恶不悛(quan):怙:依靠;悛: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140.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正:开花;误:华丽) 141.怀瑾握瑜: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而美好的品德。 142。 涣然冰释:像冰块遇热,一下子就融解了。比喻疑虑、误会很快消除。 143.讳莫如深: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报。(正:隐瞒;误:忌讳) 144.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 145.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J 146.积重难返:形容长期养成的习惯很深,难以改变。 147.积毁销骨:众人不断的毁谤,可以置人于死地。(正:熔化;误:出售) 148.激浊扬清:激:冲去;浊:脏水。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 149。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正:扩大;误:广泛) 150.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正:估量;误:进程) 151.加人一等:并非是指给予的比别人多一等,而是形容,才能等出众. 152 . 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153.见仁见智: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154.见异思迁: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155.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乐器。 156.金针度人:语出《桂苑丛谈?史遗》 ,其中记载郑侃的女儿采娘,七月初七祭织女,织 女给她一根盘针;叫刺绣的技艺果然特别出色。后来“金针度人”比喻把秘法、诀窍传给别 人。 157.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不是指不及时感谢,而是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 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158.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借。并非长期请假不回来之意。 159、具体而微:不指具体到细微之处,而指内容已具备了,不过局面、规模较小. K 160.开门揖(yi)盗:揖:作揖,表示欢迎。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161.侃侃而谈: “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 聊天,属误用。 162.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 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163.苦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很高造诣。常误作“苦口婆心” 。 164.旷日持久:耗费时日,拖延得很久。(正:荒废;误:空旷)

L 165 来者可追:指后来的事还可以补救。来者:指将来的事。 166.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 (正:伯劳鸟;误:辛劳) 167.离群索居:离开同伴一个人孤独生活。(正:孤单;误:寻找) 168.李代桃僵:原指李桃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169.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后也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用词精当。 17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171.梁上君子:躲在屋梁上的先生。窃贼的代称。 172.聊以自慰:姑且用来自我安慰。(正:姑且;误:无聊) 173 林林总总:形容多而成群。林林:纷纭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 174 .羚羊挂角: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不落痕迹。 175.令名不彰:好名声不显扬。(正:美好;误:使) 176.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注意对象。 177.鹿死谁手:鹿,原比喻政权,后亦比喻争逐的对象.原指谁获得政权,后泛指谁获得 胜利。 178.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179.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风行一时。 180.洛阳纸贵:左思《三都赋》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比喻广泛流传,风 行一时. M 181.买椟(du)还珠:买下装珍珠的匣子却把匣中的珍珠退还卖者。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 当(椟:木匣)。 182.每况愈下:况:由对比而明显。比喻情况越来越坏。 183.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建筑物多、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 物皆用此语,属误用。 184.靡靡(mi)之音:颓废,淫荡的音乐。靡靡:形容柔弱,萎靡不振。 185.勉为其难:勉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 186.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187.苗而不秀:庄稼生长了,却不吐穗扬花。比喻资质虽好,但没有什么成就。 188.民殷国富:百姓殷实,国家富有。形容经济状况良好。 (正:富足;误:殷勤) 189 8.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花了。后比喻 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作物.易错写成“昨日黄花” 。 190.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正:说出;误:明白) 191.莫衷一是:衷:折衷,决断;是:对。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 结论。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 192.木人石心:比喻人受诱惑,不动心,不是形容人的愚笨。 193.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纯熟的地步。本词容易误用为贬义。 N 194.难兄难弟:指兄弟才德都好,难以分高下。也指彼此曾共患难,或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P 195.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热的意思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思。只用自谦, 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96.朋比为奸:朋比:互相依附、互相勾结。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197.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 ,简直是骂人。 198.否(Pi)极泰来:否:坏运。泰:好运。恶运到头了,好运就来了。形容事物发展到极限, 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199.平铺直叙:可用为褒义,指文章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直接叙述出来。 200.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Q 201.七月流火: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恰恰相反,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火”在这里指火星, 而不指大火. 202.期期艾艾:口吃。不能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203.奇文共赏:原是褒义,现多用于讽刺。 204.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205.千夫所指:受到众人的指责。形容众怒难犯。指:指责。 20.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207.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208.情不自禁:无法控制感情,与“不由自主”易于混淆。 209.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鲁庄公的弟弟。比喻不把制造祸乱的罪魁祸首清除,灾 难就会 不断发生,永无宁日。未已:没有完。 210.罄(qing)竹难书:罄,尽。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写不完。 211.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处境困穷,诗就写得好。工:巧妙。 212.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的细腻生动。不要误解为“原形毕露”之义。 213.茕茕孑立: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 214.求田问舍:买田置屋,多形容只求个人小利。 215.曲(qu)突徙(xi)薪:突:烟囱。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禾,避免发生火灾。 比喻事先 预防,以免发生危险。 216.趋之若骛(wu):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韵事物; 骛:鸭子。 217.却之不恭:拒绝别人的馈赠或邀请是对人不恭敬。(正:拒绝;误:退却) R 218.人言啧啧:其中的“啧啧”与“啧啧赞叹”的“啧啧”不同义,而是指不满意地纷纷 议论. “人言啧啧”是指人们不满地纷纷议论开来。 219.人浮于事:指人员的数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正:多余;误:轻浮) 220.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 之类。 221.仁者见仁: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本词使用也要注 意语境。如: “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要仁者见仁,以便达成共 识。 ”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在原则性的大问题上当然不能“仁者见仁” ,否则就不能“达 成共识” 。 222.忍俊不禁:忍俊:含笑。忍不住要发笑。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 223.日中则昃:太阳行至正中就要偏向西方。比喻盛极必衰。昃:太阳偏西。 224.日长一线:不是指每天增长一线,而是指冬至后日昼渐长。 225.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之谨慎小心,而非客观情况之危急。 226.如坐春风;很容易理解成自然风光的美好,实际上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好的教育. 227.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贬义。

228。如坐春风: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好的教育。容易错误理解为自然风光的美好。 229.入室操戈:原指进入他人的屋子、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理在比喻就对方的论点反驳 对方。 230.入不敷出:收入不够支出。(正:够;误:敷衍) 231.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S 232.闪烁其辞: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明确,也形容说话躲躲闪闪,吞吞吐吐。 233.赏心悦目: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 234.上行下效:贬义,不用于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235.少不更事:年纪轻,经历的事情不多。 更:经历。 236.身无长物:并非指自己没有特长,而形容除自身此之外空无所有.长:多余。 237.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正:体验;误:身体) 238.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 23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指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解为“不孚众望” . 240 审时度(duo)势: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度:估计。 241.尸位素餐:形容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242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的东方;桑榆:傍晚日影落在桑榆树梢,指黄昏。 比喻在 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243.失之交臂:交臂: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机会。 244.师心自用;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并非指学习老师的方法来运用。 245.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媒体多用于惊人消息,属误用。 246 时乖命蹇(jian):时机不准,命运不好。乖:不顾。蹇:不顺利。 247.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 主见。使用时注意褒贬色彩。 248.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正:饱;误:果品) 249.始作俑者:开始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开 创者。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50.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 251.首鼠两端:形容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首鼠: 犹豫,进退两难。 252.殊途同归: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 果。 (正:不同;误:特殊) 253.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鸟兽。经常来的客人就不宰杀禽畜招待。原意是常 到别人家去就惹人讨厌。后来形容事物经常见到,并不新奇。 254.数典忘祖:数说礼制掌故.却把自己的祖先忘了。比喻忘本,现也用以指对本国历史 的无知。 255.数典忘祖:典,典籍,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比喻忘本.现也比喻对本国历史无知. 256.水落石出:事情的真像已经弄清, 、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 257.硕大无朋:大得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巨大无比.朋:比。 258.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以死刑也不能抵偿他的罪恶。(正:罪恶;误:辜负) 259.耸人听闻: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260.素昧平生:指对某人一向不了解,彼此向来不认识。昧:不明白,不了解。平生:从 来。(多用于陌生人)

261.叹为观止: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 观止” 。观止:看到了止境。 T 262.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正:隐藏;误:韬略) 26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小路。桃树、李树不必向人打招呼,树下自然走成一条道。 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264.醍醐灌顶:佛教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底醒悟。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265.天马行空:天马:神马。马的奔腾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 受拘束。 266.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话。 267.投桃报李:报答他人的好处,除非特意幽默,不表示报复。 268.投鼠忌器:想扔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东西。比喻欲除恶而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269.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 ;还有人 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 W 270.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注意方向 性。 271.望尘莫及:比喻远远地落后。与“鞭长莫及”不同。 272.望而却步:形容遇到危险、困难或力所不及的事就往后退缩。(正:后退;误:胆怯) 273.望穿秋水:秋水,喻眼睛.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 274.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 ,算 错。 275.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危险的话,使听者感到惊恐。(正:恐惧;误:高耸) 276.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277.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正:精微;误:低微) 278.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原比喻反动统治者施行暴政,老百姓逃亡别国。现比喻不善于 团结人,把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人赶到对方那边了。 279.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皮绳多次断绝。形容读书勤奋。 280.尾大不掉:尾巴太大就不好摆动,比喻部属势力强大,就不听从调动到难以驾驭。掉: 摆动。 281.未雨绸缪(mou):天还没有下雨,就先修好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82.文恬武嬉:文武官员都贪图安逸享受,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正:安逸;误:坦然) 283.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正:掩饰;误:文章) 284.文不加点: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写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正:涂改;误: 标点) 285.文恬武嬉:形容文武官员只知贪图安乐,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恬:安适。 286.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 “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 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是可以原谅的。 287.无人为役:表示不能做好一件事,而非指不能被人驱使. 288.无稽之谈:没有根据、无从查考的说法。(正:查考;误:滑稽) 289.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 290.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291 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292.无所不至:不能理解为没有不到的地方,应理解为没有不干的坏事.与“无微不至” 有天壤之别。 293.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易混“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 294.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使用时要注意褒贬色彩。 295.无妄之灾:意想不到的灾祸。无妄:意外的。 X 296.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297.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不能误解为革新改造。 298.先入为主;不能看成先进来的做主人,而是指以先听见的话或先接受的意见为主,以 后再也听不进不同的话或意见。 299.先声夺人: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后也用以比喻做事抢先一步。(正:声势; 误:声音) 300.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正:少;误:新鲜) 301.咸与维新:一切都需要改革更新。(正:参与;误:和、跟) 302.显亲扬名:使双亲显耀,使名声远扬。(正:父母;误:亲戚) 303.相形见绌:跟同类的人或同类事物相比较,显出很不足。 (正:比较;误:形状) 304.相见恨晚:遗憾没有早相见。形容一见如故,情意相投。 (正:遗憾;误:怨恨) 305.相濡以沫:患难中互相救助。而“相依为命”只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306.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 307.邂逅相遇:邂逅:役有约会而遇见。没有事先相约而意外在途中相遇。 308.心宽体胖(pan):指有修养的人心胸宽广,体貌也就舒泰、安详。胖:安泰舒适。 309.心有余悸:只用于对过去发生过的事还感到害怕。 310.莘莘(shen)学子:众多的学生。莘莘:形容众多。指一群学子。不与表示数目等词连 用。 311.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旦旦:诚实的样子。 312.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词义较重。易混“信口开河” 。 313.信笔涂鸦:随手乱画,不表示画得又快又好。 314.形影相吊:只有门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正:慰问; 误:悼念) 315.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316.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 能将本词与“息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而无同甘共苦之义。 317.虚与委蛇(yi):对人虚情假意地进行敷衍应酬。委蛇:应付。 318.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上进。(正:满足;误:厌倦) 319.循序渐进:强调由浅人深的程序。 Y 320.严于律己:对自己要求严格。(正:约束;误:纪律) 321.严惩不贷:严加惩处,不予宽恕。(正:宽恕;误:懈怠) 322.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说话一定要守信,做事又必须坚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信:信实;果:果断。语出(论语)。 323.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324.要言不烦:文章、言论等简明扼要。(正:简要;误:重要) 325.一文不名:连一文钱也没有。形容极为贫困。(正:占有;误:值) 326.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327.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就像老朋友那样相投。(正:老朋友;误:从前的) 328.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正:挥笔;误:指 挥) 329.一鳞半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不见全身.比喻只是事物的一部分, 不是全部. 330. 一傅众咻: 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 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 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正: 教导;误:师傅) 331.一枕黄粱:不是指一枕头黄粱(小米),而是比喻想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 332.一日之雅:是指短暂的交往, “雅” ,交往. 333.一定不易;好像指一定不容易,其实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334.一寒如此:并非指如此寒冷,而形容穷困潦倒到了极点. 335.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336.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337.一日之雅:指短暂的交往, “雅”指交往。 338.一定不易: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动。不是一定不容易的意思。 339.一寒如此:形容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并非指如此寒冷。 340.一傅众咻(xiu):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众多的人干扰,是不会学好的。后 来用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 341.一衣带水:原形容像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后比喻仅隔一水。极其邻近。 342.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用再费事了。 “一劳”不能仅理解为“辛 苦一次” 。 343.贻笑大方:大方,有见识的内行。让有见识的内行见笑. 344.颐指气使: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入傲慢的神态。 345.以儆效尤:(处理坏人或坏事)用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346.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排泄洪水的沟壑。比喻把自己的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 347.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地干坏事,算错。 348.意味深长:话语含蓄,带有深意。 349.意气用事: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不表示“讲义气重感情” 。 350.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351.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352.饮鸩(zhen)止渴:鸩:一种毒鸟。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 难,不顾后果。贬义。 353.蝇营狗苟:比喻追求名利,不顾廉耻。营:蝇飞之声。苟:指不顾羞耻。 354.鞭辟人里;里,里头;辟,透彻.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要注意语境:他对这个问题 分析很全面,可谓鞭辟入里.前后不一致,前面说全面,后面说透彻。 355.鞭辟人里: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 356.有教无类: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无类:不分类别。 357.余勇可贾(gu):形容力气还没有用尽。贾:卖。 358.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Z

359.糟糠之妻:不是指长得丑陋的妻子,而是指共患难的妻子. 360.责无旁贷: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 361.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362. 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363.振振有词:贬义,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是强词夺理。 364.正襟危坐:形容严肃的样子。(正:端正;误:危险) 365.直言贾(gu)祸:说直话招祸。贾祸:自招祸害。 366.炙(zhì)手可热:手一接近就感到热。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含贬义。媒体扩大其 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炙:烤。 367.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理”不同。 368.钟灵毓秀:美好的山川孕育出优秀人才。(正:聚集;误:钟声) 369.众口铄金:原形容舆论的威力大。后也用来形容人多口杂,可以混淆是非。铄金:熔 化金属。 37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只作褒义。不能用作 贬义 371.逐鹿中原:旧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现在比喻竞争夺魁。 372.著作等身:所写的作品摞起来有人那么高。形容著作极多。等:等同。 373.筑室道谋;比喻做事没有主见,缺乏计划,东问西问,事情终于办不成. 374.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对。 375.擢(zhuó)发难数:形容多得数不清.多指罪恶。擢:拔下头发。 376.自怨自艾(yi):原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而自己改正,后只表悔恨的意思。艾:改正。 377.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正:处死;误:原谅) 378.左右逢源:既指处世圆滑,又指做事得心应手。 379.作壁上观:在一旁观看,不介入,坐观成败。壁:壁垒,古时军营四周的围墙。


白头偕老:夫妻和睦生活一直到老(偕:共同) 。 别鹤孤鸾:别:离别;鸾:凤凰。失偶的鹤,孤单的鸾。后来就用此比喻夫妻离散。 对泣牛衣:牛衣:也称牛被,给牛御寒的覆盖物,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着有变化实际没变化成语怎么讲 的文章

 

随机推荐